<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政治課與政治思想論文范文

2023-10-10

政治課與政治思想論文范文第1篇

2、區域性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的研究

3、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分析

4、深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的途徑探討

5、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策略

6、激勵理論在初一《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7、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踐行“八個相統一”的實踐研究

8、巧用繪本故事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的分析與探究

9、多學科整合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探討

10、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

11、探究如何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質量

12、論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應具備的三重意識

13、道德與法治課程性質要義解讀

14、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如何與班主任工作相結合

15、小學道德與法治教研員的工作現狀與改進策略

16、淺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整體邏輯性

17、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路徑研究

18、新媒體環境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19、析西藏農牧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現狀及對策

20、中小學思想政治(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一體化的路徑與評價

21、淺談新媒體給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帶來的挑戰及建議

22、淺談《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的情景創設

23、激發學生興趣,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

24、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策略的實施探究

25、兒童立場下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創新研究

26、道德與法治課對中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實施策略

27、初中網絡思想政治與法治教育的實踐與探究

28、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現狀及應對策略

29、信息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與法治教育

30、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要素探析

31、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學生責任擔當核心素養培育策略探究

32、聚焦學科核心素養 例談課堂教學策略

33、道德與法治學科實踐活動課程的構建與實施研究

34、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政治認同素養培養

35、黨史教育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路徑研究

36、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深度融合路徑探究

37、試論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實踐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整合

38、淺析如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距離

39、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利用時政新聞資源的研究

40、道德與法治試卷講評課的有效性策略

41、淺談新聞資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價值

42、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學科本體性知識的整體架構

43、基于“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視角的教學改革探討

44、如何構建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課堂

45、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摭探

46、基于核心素養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芻探

47、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視域中的高校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融合研究

48、守正創新:我國初中德育教材建設的回顧與展望

49、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研究

政治課與政治思想論文范文第2篇

儒學猶如一個日趨宏廓深邃的精神國度,源起于齊魯之曲阜,歷經兩千余載的心靈擴充,不僅覆蓋到中原乃至中國,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還最終走向了海外,光照了萬方,受人敬仰。而支撐所有這些光輝成就的則是“仁”,而這恰好與我們今天提倡的高校思想政治建設工作的師德師風建設有著內在的傳承。

儒學一直以來感教萬物,對中華文化的哲學、倫理、政治、藝術等各個層面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而教育方面尤甚?!八^儒者,就是以相禮教書為職業底人?!倍鍖W的創始人孔子又是第一個打破“學在官府”的壟斷教育權,開創平民教育的人,可以說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因為他的出現,不僅使原本高高在上的精神文化一下子貼近了大地,靠近了蒼生,也讓我們領略到了為人師的品格和風骨,后經孟子、荀子等人的發展,最終形成了一套儒者為師所遵循的師德師風?!翱鬃拥慕逃结樖且匀实恼軐W作為思想基礎的,”而整個儒學的發展又是一脈相承的,所以“仁”字也滲透在儒家思想的師德師風方面,這在《論語》和《孟子》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仁”是儒家的師德師風的精髓之所在,其中體現為:第一層,化育自我,即教師對自我生命的珍惜與尊重,分別表現為生活態度、治學精神和人格修養三個方面;第二層,化育學生,即教師對學生的感化教育和關心熱愛,分別體現為幫助其解生活之疑惑、悟學習之法門、達人格之高境;第三層,化育天下,即教師對天下所有人的感教,這是化育自我與化育學生的最終歸宿。

孟子引《尚書·泰誓》說“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他把師與君并稱,可見教師地位之崇高,責任之重大。如此身負重大使命的人群,想要化育好學生,必先要化育好自我,此是萬丈高樓之根基,儒家先賢們真切意識到了這點,也實實在在實踐了這點,在此過程之中,“仁”字始終伴隨著他們實踐的腳步。

首先表現為積極的生活態度,關愛自己,珍惜生命?!吧眢w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說先賢因“孝”而不敢“毀傷”“身體發膚”,這始于“孝”,卻并不終于“孝”,因為這客觀上也起到了珍惜生命的作用,更鑄成了積極的生活態度。在《論語·季氏篇》說孔子對自己不了解的藥不敢食用,表明孔子很珍惜自己的身體,愛護自己的生命。只有自己身體健康,才能更好愛護化育學生,才能更好關心化育天下,使天下歸于和諧的本真。

其次表現為嚴謹的治學態度?!澳R之,學而不厭?!保ā墩撜Z·述而篇》)“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而從之;多見而識之?!保ā墩撜Z·述而篇》)孔孟非常注重“學而不厭”,汲取更多知識,孔子還要求“多聞”“擇善而從”,只有擁有這樣嚴謹的治學態度才能用心孕育出淵博的知識和深刻的見識,這樣才能勝任教師這一角色。

最后還體現為高尚的人格修養。教師品格高尚就會潛移默化影響自己的學生,進而使學生也擁有高貴的人格。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保ā墩撜Z·學而篇》)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孔子和孟子的人格精神被身邊學生接受、崇拜進而模仿,而這種精神就如同鮮花的芳香不斷飄溢,默默地熏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儒家先賢們通過化育自我,使自身的生命、知識和修養都不斷飽滿充盈,進而以此化育學生。

首先表現為他們在生活上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幫助他們解生活之疑惑。交友是年輕人生活之大事,先賢們指導學生交友時,不但教導其如何交友,還告訴他們要交哪種朋友以及如何相處?!白迂晢栍?,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保ā墩撜Z·顏淵篇》)“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保ā睹献印とf章下》)

其次表現為在學習方面儒家先賢給予學生的引導教育,即幫助他們悟學習之法門。

我們先探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去悟這一問題。師生為友?!皩W無常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保ā墩撜Z·述而篇》)孔子告訴學生“學無常師”,老師和學生也可以相互學習,這樣才能取長補短,學得更多知識;又鼓勵他們,擔當“仁”之責任,學生毫不遜色于老師。循循善誘?!安粦嵅粏?,不悱不發?!保ā墩撜Z·述而篇》)先賢們在教學中對學生都是充滿耐心的慢慢開導、循循善誘,如春風化雨般滋潤學生的心靈。當學生有優點時就立刻稱贊,子夏在與孔子談論《詩經》時,提出自己獨自見解,孔子說:“起予者商也?!保ā墩撜Z·八佾篇》),稱贊子夏啟發了自己。因材施教?!爸腥艘陨?,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保ā墩撜Z·雍也篇》)先賢們教誨學生時根據不同的情況,因材而施教。但孟子又說:“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边@是說教育固然要因材而施教,但也要發揮學習者的積極性。

我們再探究一下他們是如何教學生自己去悟的。學思結合?!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墩撜Z·為政篇》)“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鬃诱J為學習與思考同樣重要,相互結合,缺一不可;孟子更強調思的重要性,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認為“思則得之”,可見學與思之重要。專心致志。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保ā墩撜Z·述而》)

孔子在“聞《韶》”后“三月不知肉味”,可見其專注程度之深;孟子也認為學習要以“專一”為用??芍獙P脑趯W習中的重要性,只有專心致志、心靜于一方能學有所成。持之以恒。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保ā墩撜Z·子罕篇》)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先賢們稱贊能持之以恒不斷進取的學生,勸誡學生萬不可半途而廢,只要堅持,就可能成功。廣泛閱讀?!熬硬W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篇》)儒家先賢鼓勵學生“博學”,即廣泛閱讀,讓他們在閱讀中慢慢體會學習之道,找尋打開知識之法門。

最后表現為幫助學生達人格之高境。

與人為善。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保ā墩撜Z·公冶長篇》)孟子曰:“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孔子教導學生要寬以待人、與人為善,孟子不但繼承了這一觀點,還發展開來,認為不但要與人為善,還要帶動別人一起行善。崇尚大志?!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保ā墩撜Z·子罕篇》)《論語》中有很多關于崇尚遠大志向的言論,說明孔子非常倡導學生立大志,有大志方能濟蒼生;孟子更是直接提出“尚志”表明立大志的深遠意義。只有尚善與尚志并行,才能鑄成完美的人格,也才能憂憫蒼生、心懷天下。

化育自我與化育學生無不滲透先賢為師之風德,無不體現其“仁”的存在與魅力,而真正體現其師德師風之大宗和“仁”的通潤萬物的則是化育天下。

化育天下是化育自我與化育學生的終極歸宿,是“仁”在師德師風中的最高表現境界,更是師德師風感教成果之大成?;晕?、化育學生歸趨為化育天下就如同星星之火會發展為燎原之勢,涓涓細流會匯聚為湖海江河一樣?!墩撜Z》中的一句話對此有生動的說明: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人?!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憲問篇》)

孔子是我國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一生不斷奮斗的目標就是化育天下。以上記載中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不斷遞進的關系,這一漸進過程正是化育自我、化育學生和化育天下的體現??鬃有膽焉n生,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化育實現天下歸仁的目標,使百姓皆為君子,使天下和諧幸福。而孟子一生縱橫各國,游說各邦,為的也是使天下歸仁、百姓安樂。正如《中庸》中所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p>

歷經兩千余年,儒學這個精神國度在穿越歷史的煙云后依舊散發著其獨特的光芒,其思想中滲透的師德師風觀念也是如此,尤其是在今天這個道德教育一再滑坡甚至影響到教師之師德師風的極端嘈雜的社會中,其意義和魅力更是非同一般。所以重溫儒家經典,重尋“仁道”,其意義將特別重大而深遠,因為只有體會到儒家的仁愛,我們的喧噪的心才能冷卻回平靜安詳的本體,最終歸于質樸的本真,而這樣方能重建健康的師德師風,進而化育好自我、化育好學生、化育好天下。(作者單位:南昌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

政治課與政治思想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網絡文化的發展在加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復雜化的同時,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如何利用網絡文化發展的新成果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就成了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的核心內容。因此,本文擬在分析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影響的基礎上,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途徑的創新、教學媒介的創新、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學評價的創新等四個方面進行詳細地闡釋和說明。

【關鍵詞】網絡文化 相互影響 創新研究

網絡文化的興起既加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復雜化,又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因此,把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進行創新研究就成了迫在眉睫的問題。下邊結合自己對網絡文化的研究,反思自己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具體實踐,對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相關問題進行必要的闡釋和說明。

一、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影響

1.網絡文化

研究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及其相關問題,應該對什么是網絡文化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網絡文化是一個新興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層面上對其進行不同的界定。在學術界公認的“網絡文化”定義是張相輪在其《網絡文化及其哲學問題》一文中對“網絡文化”的界定。網絡文化有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網絡文化是指在電腦與互聯網上進行的各種文化活動;廣義的網絡文化則是指借助計算機網絡所形成的一切經濟、政治和社會現象[1]。根據這樣的定義,結合網絡文化的事實,可以這樣歸納網絡文化的特點:首先,網絡文化在內容上具有廣泛性。網絡文化在內容上的廣泛性是指網絡文化的內容,既有國內的傳統文化內涵,又有國外文化的精髓。既有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又有國外文化中的污穢。其次,網絡文化在傳播上具有無障礙性。網絡文化在傳播上的無障礙性是指網絡文化的傳播途徑具有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途徑上的全部優勢。既可以以視頻為傳播主要途徑,又可以把音頻作為自己傳播的載體;既可以通過直播的方式向世人傳遞文化的核心內容,又可以通過點播的方式方便世人的隨時學習。再次,網絡文化在影響上具有多維性。網絡文化在影響層面上的多維性表現在多個方面。既有優秀網絡文化的積極影響,又有不良網絡文化的消極性;既有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的“侵蝕”,又有東方文化對西方文化的“矯正”。換而言之,網絡文化的多重影響還表現在不同地域的文化會通過網絡的傳播對不同地域的人民及其生活產生不同的影響。即大家所謂的“文化入侵”正是網絡文化多維影響的具體表現。

2.相互影響

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相互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網絡文化的興起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網絡文化目前已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載體和陣地,發揮著思想引導、輿論宣傳和氛圍營造等功能。目前高校普遍建立了校園網、新聞網以及輔導員博客、BBS論壇、微博等多種網絡文化平臺[2]。而這些提到的校園網、博客、微博,乃至上邊沒有提到的微信等,都可能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途徑。其次,網絡文化的發展加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復雜化。無論是上邊提到的“文化入侵”,還是信息傳播的無障礙化,都可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復雜化成為一種事實。它不僅需要高校教師意識到提高自身執教能力的迫切性,而且它還需要各高校的學生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從而對不同的網絡文化內容能夠在正確判別的基礎上進行吸收和利用。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豐富了網絡文化的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內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而這些重點的內容又可以通過網絡的途徑發揮其教育功能。這也就是說,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樣的優秀教育內容的加入,使網絡文化的正能量得到了極限性的發揮。因此,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豐富網絡文化的具體內容,既能使網絡文化的內容得到豐富,又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獲得圓滿地成功。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網絡文化成果的運用提供了廣闊的舞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豐富網絡文化內容的同時,也為網絡文化教育作用的發揮提供了舞臺。在高校思想教育過程中,網絡文化成果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途徑,又是思想教育的平臺。因此,要把網絡文化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實踐。

二、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研究

根據網絡文化的特點,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踐,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眼:

1.教學途徑的創新

網絡文化的參與使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得到了拓展。網絡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的拓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新教育途徑的出現。由于網絡的普及和網絡文化的發展,使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了諸多的教育途徑。例如,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由思想政治課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由各高校輔導員的各種管理活動,由各高校的黨團組織開展的各種活動等主要的教育途徑組成。而隨著網絡文化的發展,各高校的網站,微博、微信等都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特別是對于微信而言,它不僅是各高校學生的最愛,也是高校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其次,社會正能量的快速傳播。每天的生活中都發生一些有趣事,新鮮事,而這些有趣事、新鮮事卻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教學素材。無論是正面的新聞,還是負面的事實,都能充當思想政治的教學素材,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使學生在對這些事實的辯證分析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尤其是對于那些能夠傳播社會正能量的教學素材,通過微信等新方式的快速傳播,更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更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具體的體現。

2.教學媒介的創新

網絡文化的發展既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復雜化加劇發展,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媒介得到了更新和發展。在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實踐中,課堂教學是其核心的教學載體。而隨著網絡文化的發展,諸多的新的教學媒介被運用到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實踐。例如,各高校的網站成為了新的教學媒介。各個高校都有自己的網站,通過網站可以對校園內發生的那些能夠體現社會正能量的“新聞事件”進行傳播,可以使全校的師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事實的真相,并通過對事實真相的分析,提高自己明是非、辨事理的能力。再如,通過學校的網絡論壇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各個高校在網絡上都有屬于自己的論壇。通過這些論壇,不僅可以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且還可以在這些論壇上通過對“新聞事件”的討論,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任課教師而言,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而言,他們既可以通過學生在論壇上的留言、發言發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又可以從這些留言、發言中獲得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反饋信息,從而提升自己的執教能力,改善自己的思想政治教學。

3.教學方法的創新

“教學有法,法無定法”這句話在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得到了充分地驗證。因為,依據網絡文化的發展,可以對新時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實踐。例如,根據網絡文化的最新成果,我們可能通過網絡載體向全校的師生展示最新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雖然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可以通過校本教材的編寫達到這樣的目的,但校本教材的編寫周期較長,而網絡傳播的速度較快。因此,利用網絡文化的優勢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素材的補充就成了教學方法創新的內容之一。再如,根據網絡文化的成果,通過對“新聞事件”的追蹤分析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結合學生感興趣的“新聞事件”,利用網絡傳播的優勢引導學生對其原因、結果的分析,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相關的思想政治理論,這既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又有利于學生在理論的約束下規范自己的言行。又如,隨著網絡文化的發展,在時間的層面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現出了靈活性的特點。所謂的靈活性,既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利用視頻、音頻等教學手段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靈活的教學實踐,又指各高校的師生通過點播、回放視頻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學習。對于前者而言,課堂教學中的靈活性可以使高校教師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后者而言,通過視頻點播的學習方式又使利用學生業余時間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了可能。

4.教學評價的創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學評價既涉及到具體的教學效果,又涉及到具體的教學方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統工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從大范圍講,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協力合作,從學校這個小范圍講,需要各個部門、各級領導、所有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3]。因此,為了更加客觀地反映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情況,各高校的教學評價體系也必須進行創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的創新中,首先應該注意對評價對象的選擇。因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到學校的各個部門,又涉及到學校的具體任課教師。因此,首先應該慎重地選擇評價對象。其次,評價標準的制定。為準確地評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評價者應該制定科學的標準來考核評價對象。例如多維的評價標準;定性的評價標準,定量的評價標準等等。根據本校的實際,選擇不同的評價標準才能對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科學的評估。所以,各高校思想政治評價標準也應該進行創新。

總之,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首先應該正確分析兩者的相互影響,然后才能根據兩者相互影響的特點去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及表現。從而達到充分利用網絡文化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相輪.網絡文化及其哲學問題[J]自然辨證法研究.1999,9期:8-12頁

[2]申小蓉,李懷杰.高校網絡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1(10):61頁

[3]郭開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1(03):66頁

政治課與政治思想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網絡輿情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而日益凸顯其影響力,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網絡輿情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當從建設好校園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加強網絡輿情隊伍建設、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培養網絡“輿論領袖”等方面開展切實有效的工作。

關鍵詞:網絡輿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對

一、互聯網發展呈現的新問題及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一)互聯網完成了虛擬向現實的轉變

在有些人看來,互聯網還僅是個虛擬空間,遠離現實世界。但我們細心觀察一下近來發生的事情,就會發現,其實網絡虛擬世界已經成為現實社會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周圍發生的事件,幾乎都離不開互聯網的影子。因為現在的互聯網,已經形成了一股誰也無法忽視、誰也不能阻擋的力量——網民的力量,由他們制造的強大輿論壓力,已經引導著百姓的行為、主導著媒體的方向、甚至指引著政府的決策。如重慶的“釘子戶”事件、陜西的“周老虎”事件、四川抗震救災等。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網民數量為2.98億,網民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位。而網民中最大構成群體是學生,約占33.2%(9 893.6萬),其中尤以大學生居多。

網絡傳播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和開放性等特點,而大學生具有思維活躍、喜歡接受新事物、信息素質較高和較為情緒化等特征,兩者一結合,使大學生成為傳播網絡輿情和接受網絡輿論的生力軍之一。從國際政治到宿舍管理,都會在網絡上引起強烈的反響和激烈的辯論,最終形成強大的輿論影響,產生巨大的輿論力量,如天津某大學2007年圣誕節發生的“別克門”事件等。這些事件經過網絡傳播,學校如果處理不及時,將會對高校造成重大的聲譽影響。

(二)技術的飛速發展凸現出各種網絡內容控制手段的不成熟

由于互聯網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空間,出于資源共享的需要,傳播的多個信息出口都不受新聞出版部門的審批。無論是對個人網站、網頁、電子郵件,還是對BBS、新聞跟帖等,審查與控制的技術性準備與法理性探究都很欠缺,并且在個人的通訊、言論自由與社會的傳播控制權力之間也很難找到精確的平衡點,所以對于數量如此龐大的網絡用戶進行控制是很難把握的。

因此,針對這樣狀況,高校應當轉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由過去的“防”(防止網上有害信息通過各種方式進入校園網,防止不良網絡行為造成網絡危害)、“堵”(通過人工和技術手段堵住有害信息在校園網內的傳播)、“管”(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和內容進行管理)向“引”(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認同感)和“用”(利用網絡功能為大學生學習、生活全過程提供服務)轉變。

二、高校網絡輿情的界定

由于我國輿情基礎理論的研究才剛剛起步,還很不成熟,目前學界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幾種:

天津社會科學院王來華教授認為:“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國家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如果把中間的一些定語省略掉,輿情就是民眾的社會政治態度?!钡@個概念僅僅把輿情限定在民眾的社會政治態度方面,未免有些狹窄。第二種定義就是:“輿情是國家決策主體在決策活動中必然涉及的、關乎民眾利益的民主生活(民情)、社會生產(民力)和民眾中蘊藏的知識和智力(民智)等社會客觀情況以及國家決策產生的主要社會政治態度。簡單地講就是社會客觀情況和民眾主觀意愿,即社情民意?!?/p>

還有學者認為“輿情是由個人以及各種社會群體構成的公眾,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對自己關心或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公共事務所持有的多種情緒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這一概念的外延相對要寬,公共事務包括了社會事件、社會熱點問題、社會沖突、社會活動也包括公眾人物的所言所行等,這些不盡是國家權力運行的直接結果。另外,這一定義界定了輿情與輿論、民意的主要區別,這是上述兩個定義未能做到的。即輿情是多種情緒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往往和某一群體或階層緊密聯系,而并非需要大多數民眾的廣泛認同,不過,這種錯綜復雜很可能會趨向一致,當它被大多數人認同的時候就會轉化成為輿論。

三、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對

(一)要樹立主陣地意識,規劃和建設好校園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

1.高校主題網站要立足學生的可接受性。針對大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積極展開宣傳教育工作,解答學生網民的疑問,澄清一些混淆是非的觀點,幫助大學生明辨是非。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才能發揮積極引導、潛移默化的作用。

2.主題網站要增強它的特色和吸引力。沒有吸引力的網站,學生不喜歡去瀏覽,網站上留不住人, 那主陣地就無從談起?,F在國內各大高校建了不少紅色網站,但點擊率很低,這是我們必須思考、改進的一個問題。

3.主題網站要提升它的服務功能。只有全心全意地服務于學生,才能取得學生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更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如可在主題網站多增加一些與學生學習、生活、就業、心理咨詢等相關的服務功能。使主題網真正成為學生獲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

(二)要加強隊伍建設,做好網絡輿情的“監、管、研”工作

1.成立專門的網上信息調研隊伍,開展網絡信息調研。對校內BBS、各類論壇吧貼、QQ群上的信息進行廣泛收集,仔細整理分析,形成“網絡期刊(內參)”?!皟葏ⅰ睉皶r以電子郵件形式發至學校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人處,作為決策的參考。

2.成立專門的網絡評論員隊伍。針對學生的“從眾”現象,引導學生進行網上理性討論,回擊部分偏激觀點,解釋說明國家、學校有關政策與規章,維護學校形象,消除網絡負面信息的影響。

這樣才能夠及時了解把握大學生某些思想上的苗頭和傾向,尤其是一些不正確的認識和看法,及時通過網絡等各種渠道加以引導,以此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三)要加強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用自律的方式引導網絡輿情

“媒介素養”是一個外來詞,就是人們面對各種媒介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國外對媒介素養教育十分重視,而我國起步很晚,現在我國中小學幾乎沒有媒介素養教育,所以我們只能在大學補上這一課。我們要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媒介素養主題教育活動來培養大學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為規范和網絡道德責任感,增強其遵守網絡規則、網絡道德的自覺性,使他們能辨別真偽、善惡、美丑,使他們自覺抵制反動、色情、暴力等信息垃圾的入侵,從主觀上杜絕虛假甚至是非法網絡輿情的產生和傳播。而最終的目的是使“大學生掌握網絡,而不被網絡所掌握?!?/p>

(四)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努力培養一批網絡論壇中的“輿論領袖”

所謂“輿論領袖”是指在每一輿論事件的過程中,都會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的意見、他們的話語總能夠影響其周圍人群的意見和選擇,我們說,這些人士就承擔著輿論領袖的角色。他們熱衷于傳播消息和表達意見,往往比同伴更多地接觸媒介或消息源,而且意見能左右周圍的人。

在網絡環境下,要想成功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很好的對網絡輿情進行引導,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輿情引導中的有效性問題,就必須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自己的網絡輿論領袖。如在網絡論壇中,大家的意見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匯集在一起,為了保持人們在心理上的一致性,在群體從眾壓力的作用下,人與人之間的意見會在相互交流中形成集中的情緒方向和意志方向。這時,輿情領袖需要的是利用自己的獨特身份,在互動交流中影響和感染其他群體,自覺地達到對網絡輿情的有效引導。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09(1).

[2]王來華.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32.

[3]張克生.國家決策:機制與輿情[M]: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6.

[4]劉毅.略論網絡輿情的概念、特點、表達與傳播[J].理論界,2007,(1):11-12.

[5]邱沛篁,蔣曉麗,吳建.媒介素養教育論集[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145.

政治課與政治思想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思想政治課因其學科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如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已成為思想政治課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和緊迫的任務。那么,思想政治課教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呢?在教學實踐中,我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教學;創新教育;創新思維;問題意識

一、激發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

一是要善于旁征博引,用引人入勝的事例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

教師必須想盡辦法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將引人入勝的寓言、膾炙人口的詩歌、言簡意賅的歇后語、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慧的謎語、幽默省人的漫畫以及國內外重大問題和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等融入教學過程之中,讓學生每上一節課都有新的感覺、新的發現、新的體驗,從而保持較濃厚的學習興趣,思維保持活躍的狀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動的創造意識,為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作好心理鋪墊。

二是要善于設疑,激發學生強烈的思考欲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質疑、解疑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把知識一筒子倒凈的習慣做法,要善于針對所學的知識設立疑問,制造學習障礙,從而撥動學生求知的心弦,點燃思維的火花,引發學生探索問題的熱情,在積極主動的思考中完成創新過程。

三是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參與形式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講哲學常識可進行“哲理辯論”,講政治常識可以舉辦“時事述評”等等,這些都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好形式。只要教師精心策劃,不拘一格,大膽創新,就一定能使學生在教學參與中閃現出創新的火花。

二、充分利用教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教材是教師與學生聯系的橋梁,它的質量和水平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根據當今創新教育的要求,現行教材必須既滿足教師創造性教的要求,更要適應學生求新探奇的特征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必修課,學習德育的主渠道,具有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覺悟的功能。而新的思想政治課教材為實現這一功能提供了依據。

2.1設疑引思,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和疑惑的實際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強烈的問題意識作為思維的動力又促使人們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直至進行新的發現——創新。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創新的起點和開端。因此,在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問題意識的培養,充分利用教材的想一想,議一議,讀一讀,試一試等引導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并隨著教學的進程,不斷設疑,促使學生去思考,去尋找答案。

2.2一問多答,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是指某一個可能有多個答案,以這個問題為核心,思維方向象輻射一樣向外發散。教師可以通過一問多答的方式,訓練學生善于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層次對同一問題思考,開拓學生的思路,尋找不同的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經常采用討論,辯論,問題搶答等方法訓練學生的思維速度,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通過鼓勵學生要敢于質疑究難等方法培養學生擺脫原有思維定勢的心理傾向,從 而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2.3打破常規,訓練學生逆向思維。

逆向,意味著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從新的途徑發現科學真諦。逆向需要獨立思考,關鍵善于另辟蹊徑;逆向還要改變正常的思維程序,遇事不妨倒過來想一想。從結果上尋找原因。在介紹觀察事物時,教師可以從反面提出問題。在闡述某一原理時,允許并鼓勵學生提出相反意見。討論時要引導雙方都發表意見,即使達不成統一認識也不強求,因為它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獨立性。

此外,還可以利用教材進行類比思維,聯想思維,辯證思維等的培養。做教材的主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突破答案的單一性,形成開放型教學,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我們在教學中應樹立這樣一種意識,即促進教學開放的意識,從原有的按既定角度途徑,讓學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轉變為要求學生積極置疑,大膽想象,獨立思考,各抒己見,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做到三方面注重:一是既關注問題的結論,又注重解決問題的途徑和過程;二是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網絡,從而把握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三是通過情境模擬、現實模擬等方法,構筑學生的綜合思維模型,樹立多學科、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式。

開放型教學要求政治教師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發散思維具有開放性、廣闊性的特點,它是對某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去觀察、思考、想象,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方案的一種思維方式。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問題進行發散思維,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規的思維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覺去認識事物,提出新的創見,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優勢,又有利于提高他們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思維在創造性思維中占主導地位,所以為了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使他們成為獨立思考,銳意創新的人才,就應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當發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為質的時候,發散就變成了創造。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多提一些發散型問題,因為這類提問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想象力,從多角度、多層次分析解決問題。

四、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改變考核、評價制度

思想政治課的閃光之處就在于理論聯系實際,政治教學應該增加實踐內容,走出學校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將課內外的觀察、思考、學習結合起來,因為創造性思維的源泉不是在課本中,而是在生活中,只有對生活保持高度敏感和洞察力的人,其創造性思維才具有實質性的內涵,才不會使自我迷失在課本知識之中,也才能真正顯示出思想政治理論的價值。

長期以來,政治課單一的考核、評價方式影響了其功能的正常發揮,甚至造成學生的逆反情緒。要對政治課進行改革,必須要對其考試制度進行改革,可采取多元化的綜合評價方式。除期中、期末書面考試之外,平時遵守紀律、參加活動、撰寫小論文等都應予以恰當的評分,從而對學生有一個綜合的評價??己?、評價制度的改革將有助于學習的功利性的淡化,進而也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結束語

總之,知識經濟時代呼喚基礎教育的創新。創新素質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應努力追求創新素質的培養,以適應知識經濟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潘德生. 淺談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 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12(04)

[2]朱菁菁. 淺談創新教育在思想政治課中的實施[J]. 衛生職業教育. 2014(15)

[3]郭增學. 創新教育在思想政治課中的體現[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9(11)

[4]張彥華. 淺談思想政治課的創新教育[J]. 黑龍江教育(中學版). 2013(Z5)

[5]楊靜. 淺析思想政治課創新教育的實現途徑[J]. 成才之路. 2011(17)

政治課與政治思想論文范文第6篇

2、淺析信貸支農的可持續發展

3、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4、《金融基礎》課程思政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5、論當代大學生就業觀之建構

6、工學結合背景下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7、“《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案》研討會”紀要

8、金融管理專業課程思政與教育融合研究

9、思政教學視閾下的俄語閱讀教學探索

10、基于反貧困下“精準扶貧”政策的分析

11、專題教學法在“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上的運用

12、金融文化建設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作用探索

13、重慶市高職院校政治理論課建設初探

14、高職院校經濟法“課程思政”模式探索與研究

15、經濟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

16、《互聯網金融》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與教學設計

17、基于協同創新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探析

18、關于企業重大科技項目管理思考

19、基于OBE理念的專業思政探索與實踐

20、金融危機下的吉林省高等職業教育內涵發展策略

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淺析

22、再論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生態

23、對做好基層央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再認識

24、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思考

25、金融專業教育課融合思政元素探索

26、高校日語專業簿記原理課程的思政教學改革研究

27、論思想政治教育環境需要深化研究的若干理論問題

28、金融學類專業核心課程課程思政與課堂教學融合的現狀與價值研究

29、課程思政融入金融學課堂教學的研究

30、協同創新與高等體育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研究

31、考研政治真題在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32、淺析高中政治教學實踐中構建生活化課堂的路徑

33、中美合作辦學項目探究

34、基于“大智移云”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35、論如何備好一節思想政治理論課

36、“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研究

37、“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應對策略

38、“雙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專業課課程思政實踐

39、關于民辦高?!敖鹑趯W”課程教學體系改革的思考

40、大數據時代金融機構從業人員思政教育研究

41、打造校園文化品牌 創新思政工作模式

42、生態環境類專業的課程思政

43、加強就業指導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44、潮汕“僑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與路徑

45、思想政治元素融入高職課程建設的路徑研究

46、論思想政治教育風險的研究視角與定義

47、關于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方向的新思考

48、加強金融機構“一崗雙責”機制建設的思考

49、淺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如何深入80后群體

上一篇:審時度勢執政興國論文范文下一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