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科學史下的科學教育論文范文

2023-09-28

科學史下的科學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服務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會本位理念的指導下,在整個社會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務者的角色,并通過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建起來的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公正執法為標志,并承擔相應責任的政府。

[關鍵詞]服務型;含義;特點;建設途徑

當前,我國正處在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既面臨難得的機遇又面臨著難得的挑戰,我們首先要把國內的事情處理好,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力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服務性政府建設是—個新的偉大的系統工程深入研究服務型政府的理論與實踐,是當前—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有利于建立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理論體系,有助于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

一、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提出及含義

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當然,建設服務型政府也是適應全球經濟競爭的需要、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全體人民的迫切愿望。黨的十七大對服務型政府建設又提出新的要求,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動服務型政府建設。中共十七大報告對此有明確定位:‘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行電子政務,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建設服務型政府,首先要創新行政管理體制。要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加強公共服務部門建設,推進以公共服務為主要內容的政府績效評估和行政問責制度,完善公共服務監管體系,加快法治政府建設,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依法規范政府職能和行政行為?!?008年2月23,胡錦濤在主持中央政治局會第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創新行政管理體制,建設服務型政府。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開啟了改革開放以來的第六次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

筆者所講的“服務型政府”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從21世紀初期,我國在服務型政府的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并把服務型政府建設作為我國行政改革的目標模式。服務型政府是一種理想的政府形態,也是在實踐中發展的一種行政管理模式。服務型政府,是一個能夠公正、透明、高效地為公眾和全社會提供優質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政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它是在公民本為,社會本位理念的指導下,在整個社會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務者的角色,并通過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組建起,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公正執法為標志,并承擔相應責任的政府。服務型政府是指在民主、法治的框架下,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在全面履行政府職能中貫徹服務理念,突出公共服務職能,承擔服務責任的政府。服務型政府應當包含以下四個層面:尊重民意、關注民生,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理念;向公眾提供優質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加快形成政府服務運行機制,形成有效制度安排;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改進政府管理手段和行為方式。

二、服務型政府的特點

提到服務型政府,人民禁不住想起全能型政府。全能型政府的職能模式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對象。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通過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手段進行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政府是全能型的。政府扮演了生產者、監督者、控制者的角色,然而為社會和民眾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和角色被淡化。服務型政府不同于計劃經濟時代的全能型政府,服務型政府有自己嶄新的特點:

1.服務型政府是一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政府。服務型政府是一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政府。核心競爭力就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價值,就是社會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為本。核心競爭力是與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趨勢相一致的,是我們構筑國家“軟實力”的基本要素。核心競爭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充分體現,是人民的根本愿望所在。服務型政府,首要的特征就是體現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實現了社會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為本的“制度化形態”,制定的政策要體現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并在社會實踐和改革過程中具有切實的可操作性。離開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憲法原則和我們黨的執政理念談服務型政府,這個服務型政府就可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2.服務型政府是一個民主和負責的政府。服務型政府是一個人民民主和對人民負責的政府,人民民主是指政府的性質,負責任的政府是指政府的目的。人民民主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所賦予人民的基本權利,特別是“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這是人民享有的基本權利,正是由于這些人民享有的基本權利才界定了政府的有限性,也就是對政府工作人員在行使政府權力不能為所欲為,要受到一定的限制?,F代政府是一個權力有限的政府。政府不是‘劃槳者”,而是“掌舵者”,它的主要職能在于彌補“市場失靈”。從一定意義上說,“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憲法規定的這“四個民主”權利,反映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在現實中,政府制度、政策的出臺、制定、執行中一個都不能少,而且要全面落實人民的基本民主權利。維護人民的基本民主權利,使其通過正常程序和渠道參與國家治理,表達自己的愿望,這是服務型政府的本質特征。對公民開放,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只有制定相關政策和制度來保障人民參與政府決策、有效監督政府行為,才是真正開放的政府。真正開放的政府才是民主的政府,才能真正維護人民的基本民主權利。只有這樣,才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也才能真正建立一個服務型政府。

服務性政府還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在社會主義中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政府的權利是人民賦予的,政府手受人民委托來行使權力,所以政府的一切活動要對人民負責,必須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政府要保證公民通過法定程序和渠道參與社會管理,表達自己的意愿,政府在提供服務時必須對人民負責,維護人民的基本、根本的利益。

3.服務型政府是一個法治和有效的政府。依法行政是現代政府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建立合理的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政府與公民關系的前提。我國政府就其本質來說,是依據憲法原則建立并按照憲法原則運作,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只有尊重憲法并按照憲法原則辦事,才能在全社會樹立政府的權威,確立政府的社會公信力。一個依法行政的政府必然是一個有效政府,其公共政策才能得到認真的落實。建立服務型政府,核心是政府必須尊重憲法精神,按憲法原則辦事,只有這樣,人民才會相信政府,政府服務才能為群眾所接受。依法行政是提高黨和政府執政能力的關鍵環節。

法治是現代行政的基本手段,是現在政府的發展趨勢,是服務性政府的一個根本標準,法治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保障,依法行政是對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根本要求。法治的實質是秩序,政府既是秩序的建立者,也是秩序的遵守者。權力意味著責任,法治意味著信用?!獋€法治政府必然是—個信用政府,必須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法治一個有法治、有信用的政府必然是一個高效政府。服務型政府必然會提高政府運轉速度,提高辦事效率,降低政府行政成本,保障社會管理效益良好。

4.服務型政府是一個為全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政府。服務型政府是一個為全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核心是在公共財政和預算以及財政轉移支付的導向上,要真正關注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需要和愿望,真正做到利為民所謀。把錢真正用到惠及千百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使人民安居樂業、心情舒暢、生活幸福的事業上來,要真正關心社會的弱勢群體。政府必須下決心把錢投到以改善人民群眾生活質量,關乎千家萬戶生活命脈的義務教育、公共醫療、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勞動力失業和培訓、環境保護、公共基礎設施、社會安全和秩序等方面來。這些都是一個服務型政府的最基本組成部分和核心內容,是關乎國家穩定、發展和繁榮的國家戰略產業,搞得好與不好,直接決定著我們黨和政府執政的物質基礎,決定著人心向背,決定著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要提高黨和政府的執政能力,建立服務型政府,就是要把這些方面作為公共財政支出和財政轉移支付基本方向,切實通過預算硬約束保證公共財政的正確使用。

服務型政府是一個為全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政府,向全社會成員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他們的基本、根本需求。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真正貫徹落實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憲法大綱的基本要求,以及中共執政理念,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三個為民”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特征,又體現了黨員干部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的現實要求,發人深省,催人奮進。

提供公共服務是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職責。政府職責的基本領域,是在維護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前提下,滿足通過市場機制滿足不了或滿足不好的社會公共需要。提供公共服務是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職責,包括為各種市場主體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與平等競爭的條件,為社會提供安全和公共產品,為勞動者提供就業機會和社會保障服務等方面。

5.服務型政府是一個實現了合理分權的政府。合理分權是完善政府治理、優化政府結構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建立服務型政府的重要手段。一般來說,分權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政府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分權;上下級之間的權力下放;政府與社會中介組織之間的權限劃分;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權限劃分等。合理分權是現代政府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合理分權是我們建立服務型政府所遇到的一個最復雜的結構性難題,解決得不好,就可能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社會失序和國家混亂,這是我們在分權過程中必須注意的。但分權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合理的分權至少可以帶來以下幾點好處:第一,最大好處是可以帶來經濟上的效率;第二,可以合理地控制政府的管理幅度,不至于因為管理幅度過大而造成管理失誤;第三,可以減輕中央的財政負擔;第四,可以調動地方的積極性;第五,可以有效地平衡中央與地方的利益;第六,在政治上的最大好處是有利于建立問責制政府,轉移政府責任,明確政府核心工作,便于政府的績效評估。實現合理分權,是提高我黨執政能力、建立服務型政府的基本前提。

建設服務型政府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政府自身發展的需要,是人民群眾的愿望與要求,也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當然,服務型政府的的建設也有其理論基礎。

三、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理論基礎

構建服務型政府既是一次行政改革,同時也是一次政治變革,在政治上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建設服務型政府要求在理論和實踐上都要有所突破和創新,打破已有的“專制政府”、“全能政府”的框架。支持服務型政府建設的主要有兩種理論:一種是人民民主理論,另一種是適應全球化各國的行政改革理論。

人民民主理論,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的人民民主理論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理論中國化的成果。要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皣业囊磺袡嗬麑儆谌嗣?人民行使權利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現了國家權力和人民權力的一致性,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人民主權思想是政治學領域的—個重要問題,人民主權是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政府的權力是受人民委托的治理權,處于從屬地位,政府在行使權利時,不能凌駕于人民之上,必須為人民服務?!罢臋嗔^不允許擴張到超出公眾福利的需要之外,政府所作的一切都沒有別的目的,只是為了人民的和平、安全、和公共福利”。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在行使治理權時,出現了損害、危及人民群眾利益的現象、甚至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這些都與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理念格格不入,違背了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本意。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政府同樣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早在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提出,要得到群眾的擁護,‘就得真心真意地去發動群眾,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的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提出衡量黨和政府工作好壞的標準時“三個有利于”。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適應時代的需要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使中國共產黨始終成為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把實現人民的愿望、滿足人民的要求、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落腳點和出發點。

行政改革理論,改革開放后。政治學、行政學等學科得到恢復和發展,伴隨著世界全球化的發展,中國也逐步融入了全球社會,西方一些先進的理論對我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我們國內學者所研究的服務型政府理論就是吸收了同時代的西方行政改革理論的基礎上發展來的,并在實踐中不斷的充實和完善。如西方傳統公共行政理論、新公共行政理論、治理理論、公共服務理論等。

政府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群眾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建設服務性政府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代、改革開放實踐、以及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需要,是政府的應有之意,也是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要深刻領會服務型政府的本質、內涵、基本特征,探索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途徑。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是‘一切權利屬于人民”。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是實現人民主權的工具,其一切活動都圍繞為人民服務而進行。

四、推進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途徑

建設服務型政府,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十七大所提出的總體要求,落實“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總部署與要求,堅持以人為本,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服務型政府應當是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原則。從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職能、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強制度和機制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重點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1.繼續推進機構改革。機構改革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關鍵所在。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精簡和規范各類議事協調機構及其辦事機構,減少行政層次,降低行政成本,著力解決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政出多門問題?!苯ㄔO服務型政府,必須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深化機構改革,使政府組織機構更加合理、科學、高效。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應科學規范部門職能,按綜合職能設置機構,將相同或者相近的職能交由一個部門承擔。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好職能交叉、權責脫節、多重管理、多頭執法的問題。當前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政府機構改變方面,從中央到地方正在進行“大部制”改革的實踐與探索。所謂大部門體制,或叫‘呔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門設置中,將那些職能相近、業務范圍趨同的事項相對集中,由一個部門統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職能交叉、政出多門、多頭管理,從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按蟛恐啤备母锏膶嵸|是轉變政府職能。國務院率先完成大部制改革,改革后除國務院辦公廳,僅有27個部門組成。地方政府的大部制改革各地也在結合實際進行試點和推廣,順德、深圳,先行先試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順德政府有27個組成部門,深圳政府有31個組成部門?!静恐啤备母锊粌H是政府組成部門的減少,實際政府內部組成結構起了深刻的變化,更是管理理念、管理職能的轉變,政府的工作重點轉移了,工作方式改變了,社會管理效果會更好。

2,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職能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核心問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這就要求通過轉變政府職能,解決好“越位”、‘錯位”、“缺位”問題。(1)解決政府管理“越位”問題,應改變過去包攬一切的管理體制,縮小、分解政府的管理權限和范圍,把不該由政府承擔或政府管不了的職能轉移出去,實現政府與企業、社會、市場之間的合理分工。特別是在經濟管理上,要強化‘看不見的手”,弱化‘看得見的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做到凡是市場能運作的,政府不包攬;凡是企業能自主經營的,政府不干預;凡是該社會辦理的,政府不插手。(2)解決政府管理‘錯位”問題,主要是理順中央和地方之間、政府內部各部門之間的職能關系,合理界定各級政府、政府各部門的職能邊界,明確各級政府、政府各部門的職責范圍,避免因分工不當、責任不明導致政出多門、交叉錯位。(3)解決政府管理“缺位”問題。就是把應當由政府辦的事情真正抓起來,負起責任,避免管理出現‘斷檔”,公共服務出現“真空”。

3.大力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事業成敗,關鍵在人。建設服務型政府,必須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當前應在控制數量、優化結構、提高素質上狠下功夫。(1)嚴把“入口”,確保選人用人質量。把有賢能的人、真正素質過硬的人選進公務員隊伍,廣泛從社會、學校、企事業單位選人用人。(2)疏通“出口”,積極推行辭職、辭退制度。雖然在公務員隊伍,但又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情貧’的公務員,允許他們申請辭職,做他們樂意做的事,一旦辭職,永不再用,清除該公務員的編制。對于個別公務員在其位不謀其政,對于本質工作不想干好,想干也干不好的公務員,堅決辭退。(3)加強培訓,搞好公務員的政治、理論、文化學習和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其整體素質和為人民服務的本領。選拔優秀的公務員到高校學習、外出培訓,提高其技能,使其更好地為社會、人民服務。(4)建立長效機制。依據國家公務員條例和有關規定,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建立和完善競爭擇優的選拔機制、符合社會需要的培養機制、開放靈活的流動機制、與貢獻相適應的激勵機制,把公務員隊伍建設納入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軌道。深圳今年推行的公務員分類管理改革,打破了公務員晉升的天花板,使公務員不再官本位,將極大地調動公務員的工作積極性。深圳行政機關公務員將被劃分為綜合管理、行政執法、專業技術三大職類,分別實施不同的招考、培訓、管理、交流和晉升方式??梢哉f,終于打破了公務員行業的“大鍋飯”,從根本上解決了千軍萬馬擠“官路’的尷尬局面。

4.積極創新運行機制和管理方式??茖W的機制出活力、出效率、出公平。建設服務型政府,應突出制度創新,完善運行機制,靠機制和制度來保證政府行為的科學透明、協調一致和高效運行。(1)完善決策機制。健全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和專家咨詢制度,完善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決策程序,實行社會公示和社會聽證制度,充分利用社會智力資源和現代信息技術,增強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對于重大決策要廣泛聽取民眾的意見和建議,召開座談會、聽證會,召集社會權威人士,論證其可行性。應建立決策失誤追究制度,對因盲目決策而造成重大失誤、導致重大損失的,要追究責任,直至引咎辭職、責令辭職(2)完善執行機制。全面落實行政首長負責制、分管領導負責制和部門負責制,科學分工,明確責任,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層層抓好落實。發展目標、工作任務確定后,要按照分工和職能進行分解,由誰負責,誰去執行,怎樣推進,都應十分清楚、明確。(3)完善監督考核機制。這是確保決策落實到位的關鍵。應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體系,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加強對各級政府及其所屬部門的監督考核,公正評價其作用和貢獻,督促其盡職盡責、盡心盡力。如今年國家審計署將對各級政府實行‘績效審計’,不僅要看政府頭沒投資,還要看投資的效果。(4)積極推行電子政務。發展電子政務屬于政治體制改革范疇,電子政務的實施過程,就是政府打破公共

服務領域的壟斷,提高服務效率,更快捷、更直接和更廣泛地為社會服務、為公眾服務的過程。改善政府管理結構和方式,重塑政府業務流程,構建適應信息時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政府組織形態,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進行政質量,是加強政府行政能力建設的有效途徑,也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目標。要大力推行政務公開,使其成為各級行政機關施政的一項基本制度,貫穿行政權力運行的全過程。要加快電子政務建設,要建立高效政務服務體系,繼續完善各級政府及部門的“政務大廳”,推行“一站式服務”,在基層建立“政務超市”。(5)要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在服務型政府建設過程中更加重視行政規劃、行政指導和行政合同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探索政府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新途徑。要積極創造各種條件,讓社會組織、企業和公民更廣泛地參與公共事務管理。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民主政治建設進程的加快,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法制意識、競爭意識和參政意識不斷增強,對政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提高政府的服務質量。改變政府的不良形象,滿足人民的不斷提高的參政議政意識,就要轉變管理理念,創新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改變原有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建設服務型政府。

當前,我們國家站在改革開放的新起點上,要把改革開放推到新發展階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建立起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發展道路,首先要轉變政府職能,改變服務理念,推進政府自身建設和改革。建設服務行政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大任務,也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反過來,服務型政府的建設也必定會促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促進黨的執政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6]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M],2007,10,15.

[2]]侯玉蘭,論服務型政府:涵義及意義[J],理論前沿,2003年第23期.

[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5,1,17.

[4]洛克,政府論(下)瞿菊農、葉啟勞,商務印書館1964年,第70、80頁

[5]高小平,王立平,服務型政府導論,[J]人民出版社2009,08.

科學史下的科學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化學教師都知道上復習課難,但認真關注或深入研究者甚少。有些教師把復習錯誤地理解為把已學內容再講一遍,然后做做試題,講講試卷,實際效果不佳。高考復習如何定位?如何應對新課程背景下的化學高考復習?筆者不揣冒昧,略陳管見。

一、對化學高考復習教學的思考

(一)思考之一:復習過程蘊涵了新的認識

中國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提出“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的觀點,不僅強調了復習的經常性,而且指出了復習的重要意義在于“知新”。復習,不只是對所學知識的簡單回顧,而且還是一個提升的過程。在第一次學習時,可能對某個知識點比較模糊,比較片面,待積累了一定的知識量后,再來復習,就會看得更加清楚,理解得更加全面。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同一個概念會隨著學生知識的積累而逐步發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不同的知識背景下會有所變化。例如水解的概念,它是隨著鹽類的水解、鹵代烴的水解、酯和油脂的水解、糖類的水解、蛋白質的水解等內容的落實而漸漸變得完整,而在新課教學中,不可能把與某個知識點有聯系的知識點全部加以闡述。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復習不是單純的重復,而是用舊知識的磚瓦建造新的高樓大廈。在考慮到學生不斷發展的認知結構的各個環節之時,復習必須重視溝通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形成新的知識鏈。在復習中,要以學生所學的知識為基礎,通過分析、比較、概括等途徑,使原本相似、相反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如同將一顆顆珍珠串成項鏈一樣。對于教師而言,這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思維特長;對于學生而言,則猶如開啟了一道道原來不暢通的知識通道,使他們在重構知識體系時,驚異地感受到從不同角度對同一知識點的認識。

(二)思考之二:復習教學中學生是積極的探究者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利用已有的知識和觀念進行自主建構的活動。這樣的理念促使我們對復習課的教學功能進行再思考:復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回憶和再現的過程,更應是引導學生自主整理,促使知識系統化的過程;復習不應是知識、技能在低層次上簡單重復的過程,而應是學生認知結構得以拓展、延伸和整合的過程;復習不應是習題大量操練的過程,而應是促進學生綜合應用知識能力提高的過程。

建構主義者所倡導的支架式教學,是通過提供一套恰當的概念框架來幫助學習者理解特定知識、建構知識意義的教學模式,借助該概念框架,學習者能夠獨立探索并解決問題,獨立建構意義。支架式教學的構成要素或基本環節可分解為如下五個方面。第一,進入情境。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并提供必要的解決問題的工具。第二,搭建支架,引導探索。這是教師引導學生探索問題情境的階段。第三,獨立探索。在本階段,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自己決定探索問題的方向,自己選擇方法,獨立進行探索。這時,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探索不同的問題。第四,協作學習。通過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協商討論,可以共享獨立探索的成果,共同解決獨立探索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所學知識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意義的建構。第五,效果評價。包括個人的自我評價和集體對個人學習的評價,這種評價依然是與問題探索過程融為一體的。

因此,化學復習課的建構模式以學生為知識建構的中心,教師作為學生建構知識的促進者,以情境創設、問題設置等教學環節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完成知識的整理之后要及時進行展示,通過展示、交流知識,使學生平時所學的零碎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清晰化,形成完善的知識結構,實現以知識建構、能力提高為一體的教學過程。

(三)思考之三:復習教學是接受式和探究式的融合

奧蘇伯爾認為,發現學習、接受學習與意義學習、機械學習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對應關系,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都有可能是意義學習或機械學習。那種認為接受學習必然是機械的、發現學習必然是有意義的看法是毫無根據的。如果教師教學得法,接受式學習可以是有意義的,而如果教學條件不合適,發現學習也可以是機械的。因此,在奧蘇伯爾看來,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學習的進行是接受學習式還是發現式,而在于學習是否有意義。他堅決否定布魯納把發現法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也不同意布魯納對講解式教學的批評,相反,他認為有意義的講解式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基本方式。奧蘇伯爾所提倡的講解式教學,旨在促成學生有意義的學習以及認知結構的發展。其教學模式糾正了布魯納片面強調發現學習的偏頗,彌補了布魯納的不足。許多教育心理學家曾對這兩種不同的教學主張展開對比實驗研究。大量的實驗數據表明,這兩種模式各有利弊:一般來說,發現法更適合低年級,適合教基礎概念或原理,有助于遠遷移能力的培養,但其缺點是太費時間,課堂上難以掌握;奧蘇伯爾的講解式教學更適合高年級,適合教概念之間的聯系,省時,有助于近遷移能力的培養,但在遠遷移能力的培養方面不及發現法。

筆者以為,新課程強調了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從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當然,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也是新課程中教師的角色之一,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是不可能被淘汰的,但與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師唯一的角色,教師要改變過于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形成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在化學教學設計中,采取探究學習還是接受學習,取決于多種因素,在現階段班級授課制的背景下,或許較為現實的做法就是兩者兼容,有機整合。采用“合理安排,取長補短”的策略,有可能使兩種學習方式在提高學習質量的主題下,由兩方的對立變為新的學習背景下的兩極張力。

二、關于高考化學復習教學的策略

高考復習教學是否有效,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成長和素質的進一步提升,如何開展優質高效的高考復習,筆者提出六種策略。

(一)策略之一——一步登天

“一步登天”強調的是基礎的重要性。目前的高考化學試題按“考試說明”的要求,容易題占30%(難度值P≥0.7),中等難度題占50%,難題占20%(難度值P≤0.4)。分析近幾年的高考試卷,就不難確認這一點,2006年的浙江卷中,化學題沒有一題的難度值小于0.4,2007年的浙江卷中也只有一題(第27題)難度值小于0.4??梢栽O想,一個考生拿到了30%的容易題分數,50%中等難度題分數,就相當于理綜的240分。由此可見注重基礎的重要性?;A可以是橫向拓展,也可以是縱向延伸。誠如有人所說: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具體地說,第一是知識點,即在復習中,必須突出核心概念、核心知識內容在復習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近幾年全國理綜試卷中化學部分對知識點的覆蓋面僅為20%~35%,所以為了增加試題的有效性,高考時就會盡量增大主干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覆蓋面。例如,有機化學的核心概念,一是官能團,二是同分異構體,有機化學的考查基本上集中在兩個概念上。

第二是知識體系,在新課程中,由于實行模塊化教學,模塊之間既獨立又有聯系,模塊強調探究活動主線和生產應用主線,使知識的結構存在明顯的缺陷,所以在高三復習教學中必須進行模塊之間的整合,讓學生主動建構并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形成知識體系。

中學化學常與較深的理論聯系著,在講述化學原理時離不開物質的性質,在敘述某物質的性質時,必然會聯系到一系列化學原理和其他物質的性質,知識點之間縱橫交錯,形成一個空間網狀的知識體系。若學生對知識間的聯系缺乏應有的認識,便會造成難學易忘的后果。布魯納也認為,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圓滿地利用知識間的聯系和規律,把它們聯系在一起,那是一種遲早會被遺忘的知識。

任雪明老師曾這樣闡述知識點和知識體系的聯系:

我認為,目前的形勢下,鼓勵學生主動探索與研究是必須的,但是大家千萬不要過分熱衷于“有所創新、有所突破”。自然科學的學科知識體系有其固有規律的,必須遵循,是不能趕時髦、追新潮的。試卷再怎么創新,是絕對不會動搖其學科根基的,這一點還是務必牢記的。

(二)策略之二——百煉成鋼

能力是什么?從某種程度上說,能力就是知識運用的熟練程度,它的著重點在“運用”,所以能力的形成離不開實踐。對某知識點反復地運用,才能形成能力。在高考中所考查的學生的各項能力,都要靠教學中學生的反復操練才能獲得。目前的高考中,題目的設定逐步實現了以知識立意向以能力立意的轉變,著重考查學生的能力水平,這就為我們的復習指明了方向。反復訓練、復習鞏固是公認的有效學習方法,新課程賦予“練習”新的含義,練習必須落實將“三維目標”融為一體和“學生持續發展”的新內涵。

1. 抓好基礎訓練

在復習中,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安排練習的難度。一定要以練習基礎題為主,要把基礎打扎實。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歷來基礎知識掌握牢固的學生常能在高考中出好成績。除了個別的尖子生,絕大部分考生都無須在高難度題目上爭高下,只要保證基礎題上不丟分,就肯定能獲得比較好的成績。

2. 抓好學習習慣

在復習過程中,要處理好“思”與“練”的關系,“思”能提高“練”的準確性,“練”能鞏固“思”的流程。掌握解題技巧,提高應試能力的關鍵是,有機結合“思”與“練”的關系??紤]到應試的需要,可增加一些練習,但不能不思考,沒有思考的練習其效果甚微。必須反思解題過程、提升解題思想、歸納解題方法。

3. 抓好答題規范

答題規范是提高學習成績的有效途徑。審題要耐心細致,要注意對關鍵詞的理解、對隱含條件的挖掘、對干擾因素的排除,尤其要注意思維定勢造成的失分。

考試是對知識、智力、能力、規范、心理等多方面的綜合考查。在充分準備的前提下,誰答題規范、注意題中的細節,誰就可以取得相對較好的成績。在后期復習和訓練中仍然要堅持不懈地強化對化學用語表達能力的規范化訓練。

4. 抓好整體推進

注意培養學生的抗擊打能力,在訓練中增強得分意識,探求速度與效率的和諧,注意針對學生認知最近發展區的適時性、典型性和綜合性,使學生通過精練并得到及時的反饋評價,獲得真切的體驗和感悟,使知識和技能融會貫通。

每年的高考試卷中,我們都可以發現不少考題明顯帶有陳題改造的痕跡。所以,在復習時不要老盯著新題,在題型的選擇上不要浮躁和趕時髦,不要盲目地強調“熱點”問題,而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基本化學知識和基本化學原理上,新題型再怎么變都離不開基本知識點,要科學有效地二次開發“經典題”,注重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訓練,真正提高應變能力。

不要把練習與考試妖魔化,一提考試就以為不是素質教育?,F實情況是,考試是選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只要把握好分寸,注意訓練方法的科學性,練習與考試是取得好成績的有效途徑。

(三)策略之三——浮想聯翩

“浮想聯翩”指的是在高考復習中要注重思維能力的提升?!翱荚囌f明”中明確指出,思維能力是各種能力的核心,高考化學試題所考查的思維能力概括起來有五項:一是對中學化學內容正確復述、再現、辨認的能力;二是對題設情景的分解及對知識塊的分解的能力;三是歸納思維和演繹思維的能力;四是選擇解決問題最佳方案的評價能力;五是將化學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利用數學工具進行計算的能力。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 類比

類比方法是中學化學教學中運用相當廣泛的一種方法,是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直覺思維的綜合體現。類比是根據兩個對象或兩類事物的一些屬性相同或相似,猜測另一些屬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維方法。類比方法是認識未知物質的重要途徑。人們常常依據已知化合物的分子結構與其性質之間的關系來類比未知物質的分子結構及性質。類比方法是解決具體化學問題的有力武器。因為類比方法常常具有啟發思路,提供線索,借助于某種范例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因此,類比不僅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也是一種尋求解題思路、猜測問題答案或結論的發現方法。當然,應該指出的是,類比的結論有或然性,

2. 逆向思維

人們經常需要從正、反兩個方面去思考問題,由于目前大部分題目采取正向命題,故人們常習慣于從正向思考問題,這從某種程度上削弱了人們進行逆向思維的意識與能力。但是,目前出現的不少高考化學題給出的信息往往以主要思路為主線呈枝丫狀分布,如果仍采用正向思維的方式,會使人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而運用逆向思維則輕車熟路,游刃有余。 因此,從思維策略上說,兩種思維方式不可厚此薄彼,遇到具體問題時,正難則逆,就較容易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如有機合成中的“逆合成分析法”,就為我們盡快找到正確的合成思路指明了方向。

3. 猜想求證

通常,為了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邏輯性,在解題時,教師格外要求學生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據,過程必須嚴密等等。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這樣做的,但這在較大程度上就削弱了應用另一種思維方法——猜想求證的能力,以至于在解題無路可走時,不少人也不曾想起尚可用猜想求證的方法。其實,科學史上的許多發現、發明、假說、模型、理論、猜想等基于此。比如1913年玻爾提出的原子模型,1869年門捷列夫排出的元素周期表,甚至像數學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等等。恰當地運用猜想求證的方法,解題時直奔主題,無異于簡化了思維的歷程,而且,在化學高考復習的中后期,學生對眾多物質的性質都已掌握時,運用此方法去解答推斷題就容易理順思路,找到解決問題的捷徑。

4. 運用多種方法解題

高考化學試題中的一題多解現象是屢見不鮮的,在多種解法里,有的十分簡潔,有的就相當繁瑣,繞了很大的彎子才能得出答案。目前在評分標準上還未能對這些不同方法有效地加以區別。當然,那些不能采用最佳方案解決問題的考生會在一個題目上花費過多的時間,從而導致卷面答不完全,這也形成了一定的區分。因此,在平時的練習中,探求最優的解法是非常必要的。

(四)策略之四——妙手回春

實驗能力是中國學生的軟肋,妙手回春的本意是注重化學實驗能力的提升。高考化學對考生實驗能力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五項:一是基本操作能力;二是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果,處理實驗數據,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三是初步處理實驗中有關安全問題的能力;四是識別和繪制典型實驗儀器裝置圖的能力;五是設計簡單實驗方案的能力。

從高考實驗題的命題趨向分析,化學實驗能力絕對不僅僅是實驗操作,今后能否升入好的學校很可能要通過實驗能力的強弱來體現。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在新高考中,探究必然是考查的熱點。

所以,在高考復習中,首先要對實驗能力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實驗過程實質是一個探究過程:課題定向—方案設計—實驗操作—現象數據分析—結論成果。近年來,高考化學試題中的實驗試題,對真正做過實驗的考生特別有利,而那些在平時學習中只看不做、只動口不動手的考生不易得分。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高考化學試題命題的動向。

其次,要強化實驗的設計能力。目前的實驗題一改以往連接好的多個儀器,而是給出中學最常見的儀器由學生按實驗的目的進行組合,充分考查了學生使用各種儀器的方法、物質的性質及其檢驗方法的掌握情況,同時也充分考查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再次,要培養一種進入實驗情景的能力。實驗題在內容選擇上一般是依據教材的,不會超出教材搞一些學生沒有見過的東西。但會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有所擴展和加深,主要是在裝置的改進與變換上。因此,有條件者,應走進實驗室對各類儀器、裝置、操作進行重新認識,或重新實驗。要研讀高中教材中的重點實驗,分類整理,類比分析,重視變換,培養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策略之六——虛壹而靜

荀子曰:“心何以知?虛壹而靜?!边@里的虛壹而靜,指的是虛心、專一而冷靜地觀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確的認識。我國高考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影響高考成績的20多個因子中,排在前兩位的是考場心態和考前心態??梢?加強學生心理輔導、適時進行心理干預、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愉快學習、輕松面對高考是高三復習教學值得關注而又有必要解決的一個課題。兩強相遇勇者勝,比的就是一種心態。

所以,在高考復習的過程中,有必要做好以下兩點:第一,在模擬考試中進行心理調適訓練。高考模擬訓練不只是解題訓練,心理訓練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心態絕不能過度緊張,要懂得調節。在考試前、考試中、考試后都應該注意心理調適,如考試中,千萬不要做出一個題目后產生“我做出了,估計別人做不出”的想法,首先應該想到的是:我能做出根本不奇怪,因為大家都會做,關鍵是我能否答得更規范、更完整、更正確。第二,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的心態調適作適當的指導。如每次考試后,對考砸的學生而言,心里肯定是比較沉悶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錯題作歸因分析,如審題、規范性、計算能力、解題思路等方面,并在關鍵點上適當點撥,有可能的話設計一些針對性的練習。教師不僅僅是教書匠,還可以通過與學生個別交談、讓學生寫階段性的總結等方式,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這樣也有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人格?!?/p>

參考文獻:

[1] 張華. 課程與教學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28-131.

[2] 袁振國. 當代教育學(修訂版)[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211-212.

[3] 張勇,袁廷新,江家發. 新課程高考化學復習策略[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3).

[4] 周改英. 新課程高考化學高效復習教學的新視角[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4).

科學史下的科學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新冠疫情為實驗教學帶來了挑戰和機遇,同時也暴露出實驗教學在數字化學習資源儲備上的短板。在后疫情時代和思政教育全覆蓋的背景下,如何推進和深化微課建設將是物理實驗教學需要重點關注的話題之一。敘事作為建構意義的普遍思維模式,是回歸自然的鮮活教學情境、促進科學與人文同行并進的教育理念。文章基于敘事思維探索實驗教學微課研發的新路徑,并以光電效應實驗為案例進行具體實踐。

關鍵詞:敘事;物理實驗;微課;設計

一、引言

“微”文化是移動互聯技術飛速發展趨勢下的時代特征,也是現代化生活快節奏背景下的必然現象。各類主題鮮明且內容精煉的微媒體資源在各大應用平臺開枝散葉,茁壯成長,諸如“微信”“微博”“微電影”等傳播媒介已“無微不至”地滲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教育教學領域也同樣產生了巨大沖擊。微課是教學內容的數字化呈現和凝練創新,其“短小精悍、指向明確、使用便利”等特點,不僅更易在有限專注力下維持學習動機,而且更符合學習者的學習習慣和認知負荷閾限,目前已成為泛在學習、移動學習等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重要載體。國內曾掀起一股“微”熱潮,課賽、培訓等各類推進工作都大面積展開,一定程度上也推進了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但普及范圍和教師的重視程度依然不足,具有自主開發能力的教師比例也是量小力微[1]。2020年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給微課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并再次引起廣大師生的關注,微課數量更是井噴式增長。如今國內疫情已得到良好控制,人們將再度審視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戰略意義,對微課的品質要求也會“水漲船高”。

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以實驗室為依托,將綜合素養、科學作風、知識應用的養成,扎根于現代化測量技術設備的理解與應用中,充分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創新意識,在高等教育教學階段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新冠疫情將教學與實驗室徹底剝離,全國范圍的大規模長周期應急性線上教學活動也給實驗教學帶來了空前壓力和巨大挑戰。在危難關頭,一線教師們展現出化危為機、識時通變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居家實驗和虛擬仿真等方式紛紛上陣,并在線上教學過程中也不忘傳遞科學精神與愛國情懷[2][3]。如今,國內已形成較好的疫情防控機制,教學活動均有望逐步恢復,但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必然趨勢不可逆轉,特別是在此次疫情的艱難險阻下,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將進一步加速。雖然在廣大實驗教師的共同努力下,疫情期間的實驗教學壓力得到了很大緩解,但同時也暴露出數字化學習資源儲備的短板,微課的建設比其他課程相對滯后。隨著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意見》[4],如何將思政教育有機融入到微課教學當中,成為實驗教學需要重點關注的話題。本文從敘事思維出發,將物理學的人文背景作為知識??奎c,旨在將科學與人文有效融合,塑造教學內容的鮮活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微課的設計品味和質量。

二、敘事意義與教育價值

1.敘事意義

敘事關注的是研究對象如何將背景、人物、事件和視角等元素進行有效組織和聯通。敘事在文學、影視、美術等研究領域都已得到廣泛應用[5-7]。在教育學中,敘事的研究也由來已久。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杰羅姆·布魯納曾指出,單純的計算主義或科學主義在教育上是行不通的,因為教學中的師生交互更應該被歸為一種社會或文化形態,并將敘事作為在文化脈絡中去理解現實和構建意義的有效途徑[8]。目前,敘事的實踐價值正在被不斷發掘和發展。敘事不僅被認為是開展有效教學的有利途徑[9],而且還可用于教育經驗的剖析和解讀,如分享師生故事、反思課堂行為等[10]。在如今的數字化時代,電影敘事甚至是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手段[11]。不僅如此,敘事也常應用于各類德育課程,例如:敘事式教學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在理性和情感上更能獲得認同感[12];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可以通過敘事讓理論融于生活且賦予深層意義[13];敘事還能對教師教育思想史進行有效整合,明確研究對象的定位與意義[14]。由此可見,敘事在優化教學模式、挖掘教育內涵、提升教師專業發展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2.物理實驗類微課的敘事價值

科教與人文作為人類認識世界與自身的兩類視域,本質上只不過是對主客體的不同考量與思考,它們彼此間應相互依靠、相互映襯,若過分標榜“硬”科學的科學中心主義,易讓人們只追求知識的功用性,從而丟失意義與情感兩大重要的育人要素。如今,在回歸教育本征的大趨勢下,人文的倫理道德理應回歸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敘事將喚起自然科學中的人文價值,幫助我們樹立更加包容的廣義科學觀,重塑學科文化[15]。

物理學作為其他新興學科的基礎與源頭,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和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使其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形成了一道別具韻味的科學文化體系,是開展教育敘事的沃土。目前,國內微課數量雖不斷增多,但品質卻參差不齊,理論的引領價值也不夠突出,主要原因還是實踐手段不夠具象。敘事能構建連貫一致的因果鏈,提供行之有效的開發思路。此外,敘事的故事性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者更好地理解知識,避免填鴨式教學,并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敘事對提升物理實驗的教育內涵有著推波助瀾的潛在價值。疫情期間,那些令人動容的抗疫事跡和人物故事在線上實驗教學中發揮了重要的育人作用[3]。敘事能讓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和科學素養等育人元素在不經意間戳中學生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從而喚起他們更多的社會責任感,提高理想和信念。

三、基于敘事的微課設計

1.敘事結構

敘事結構指的是對內容的組織、設計、構建。微課的敘事結構與絕大多數影視作品的創作過程一樣,可采用最常見的三段式劇作結構,即“建置—對抗—結局”,與它們對應的是開頭、中段與結尾,如圖1所示。建置是交代整個敘事的情境,建立人物、事件、背景前提;對抗是用來制造敘事的輾轉起伏,形成圍繞具體事件和矛盾沖突的各類情節,營造故事氛圍;結局是敘事的結果,而結尾則是作品最終的意圖。整個敘事結構都圍繞著腳本設計而展開,它呈現的是課程的陳述脈絡。在撰寫過程中需注意敘事的視角、方式和表達。敘事視角決定以誰的眼光或口吻進行闡述。敘事方式主要分為線性敘事與非線性敘事。線性敘事主要是指按照單一的時間指向對敘事對象進行順序展開的過程;非線性敘事則是對時空序列的拆解和重構,情節上縱橫交錯,是現代影視作品常用的敘事結構。對于微課來說,敘事方式的選擇更多取決于知識點的難易程度、相關素材的體量以及教師的講授邏輯。最后,整個腳本還需要通過文字潤色來提升感染力和戲劇張力。

2.聲畫表現

微課是一種聲畫并行的敘事藝術。在課件設計中,要善于利用圖解的簡約明了、直觀具象、系統明晰等優點,將文字凝練成圖形、圖標、動畫等可視化思維結構,將完整的課程設計和敘事脈絡自然地融入到視頻表達中去,建立清晰的課程流動體系,充分降低觀影者的視覺壓力,切勿將“文字注釋”和“視頻講解”過分重合,避免“照本宣科”和“線上填鴨”。

視覺呈現也是提高視頻質量乃至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例如,開發者可采用寬屏模式,以提供更加充足的設計空間,同時也更符合人眼視野的黃金比例,讓視域更寬廣,觀看更加舒適。構圖時要注意空間感,不僅尺寸要恰當,而且整體布局要整齊有序。在配色方面,一般采用三色原則,即主色調不要超過三種,否則會使畫面凌亂、重點模糊。需要注意的是,文字作為畫面的一部分,也需要凸顯畫面的層次感和立體感,因此盡量不選擇筆畫纖細的字體。

與視覺藝術相比,聽覺雖然抽象,但卻不同于數理公式或邏輯符號,它往往可以滿足畫面的情感訴求,營造氣氛,使情節富有生命力[16]。在微課的后期音頻制作中,應依據敘事的情節需要,匹配敘事過程中觀影者應當懷抱的情感體驗,選擇能夠體現和烘托當下情緒氛圍的音樂元素。此外,陳述者在配音時還需注意語調的抑揚頓挫,繪聲繪色。目前,機器人配音質感愈發自然,也可以作為配音的補充或替代手段。

四、基于敘事的微課設計及應用

1.應用案例

本文選取《光電效應》作為典型應用案例進行敘事型微課設計開發。該微課在“第二十二屆中央電教館全國教育教學信息化大賽”中獲得高等教育組微課“一等獎”,并榮獲“第九屆視友杯中國高校電視獎”教學類“一等獎”,已應用于本科生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實踐中?!肮怆娦睌⑹麻_發路徑如圖2所示。課程從光電效應概念、實驗規律、光量子假設和實驗驗證四個核心知識點中挖掘相關背景、主要科學人物和歷史事件等情境素材,并進行資源整合和情節設計,時間線從1887年至1916年,由赫茲發現電磁波過渡到光電效應概念,再引出實驗規律與經典電磁理論之間的矛盾,隨后由愛因斯坦光量子假設成功解釋,最終發展到密立根由反對到贊同的情節翻轉。整個設計讓學習者在收獲知識的同時,又能感受到故事的沉浸感。表1給出了敘事手法與常規手法的比對??梢钥吹?,整個陳述采用回顧性的全知視角,在語言表達方面,常使用具體名稱(如人名、地名、年份等)以提高文本可信度和說服力,并注意情節過渡時的平滑性和劇情代入感,通過對情景提示文字的潤色,讓說理的因果關系連貫一致且具有生動性和感染力,從而將教學內容自然融入微敘事情節當中,并讓觀看者無形中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和求真求實的品質。

2.應用效果

敘事型微課的開發旨在通過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讓學生更容易吸收和掌握知識。本研究采用5點李克特量表了解敘事型微課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參與本次問卷調查的學生人數為96人,且由同一教師授課。利用SPSS 23.0對量表進行內在信度檢驗,得到Cronbach’s α系數為0.917(>0.9),說明本問卷具有良好的問卷結構,數據可信度非常高。

調查結果(見表2)顯示:92.71%的學生對敘事型微課生動形象的講授方式表示認可;90.63%的學生認為敘事型微課使其能更清晰地掌握知識重難點;95.84%的學生認為史話和傳記等相關人文元素的引入和融合,起到了傳承思想、啟迪智慧的作用;93.75%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知識領域得到了擴展和延伸;93.75%的學生覺得敘事型微課提升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學生對于敘事型微課的講授方式和教學效果整體上呈現出非常認可的態度(調查結果的平均值mean≥4.61)。

五、結語

微課歸根結底是一種知識輸出形式,教師的核心任務依然是處理好“講什么、怎么講”的問題。敘事思維是人類最普遍的思維認知模式,它以一種塑造文本情節和講述故事發展的方式,為教師開展微課設計提供新思路的同時也豐富了教育的藝術形態,提升了課程的意趣和魅力。特別是在當今時代,倫理道德和思想教育逐漸回歸的教改大背景下,布魯納的文化敘事觀成為調和科教與人文二元對立、促進深度融合的重要出口,對于任何學科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實踐意義。但微課設計又是一項綜合性技能,從敘事方法方式,到現代教育技術,再到美學設計,都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累積,逐漸掌握并持續精進,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最終希望廣大師生在科學文化的傳承和熏陶下,“講故事,講好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鄭小軍.微課可持續發展的“道”與“術”——兼論微課發展研究理論體系建構與方法論創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8(1):31-39.

[2]熊永紅,李莉君,楊明,等.快樂學習與教學——搞笑諾貝爾獎和菠蘿科學獎的啟迪[J].物理實驗,2015,35(5):12-15.

[3]熊永紅,肖利霞,謝柏林,等.新冠肺炎疫情下教書育人的探索與實踐[J].物理實驗,2020,40(4):27-30.

[4]教高[2020]3號.教育部關于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Z].

[5]陳禮珍.當代西方認知敘事學研究的最新走向與遠景展望[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20(1):51-58+160.

[6]托馬斯·埃爾塞瑟,張振.非線性敘事的回歸/轉向:反事實歷史和環形敘事[J].當代電影,2020(4):25-41.

[7]賀林龍.斷裂與延續——古羅馬壁畫的敘事結構研究[J].美術觀察,2020(6):91-94.

[8]鄭旭東,王婷,陳榮.從布魯納學術思想兩次轉向反思中國教育技術學未來發展[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6):30-35+45.

[9]付麗萍.敘事理論視角下有效教學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7):42-44.

[10]楊卉.多元化教育敘事在教師在線實踐社區經驗學習活動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8):54-58.

[11]戚芳妮,蔡培翰,龍樂希.數字媒體時代下電影敘事教學法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J].中國教育學刊,2020(S1):140-141+146.

[12]王強.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敘事式教學方法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2015(7):72-75.

[13]馬忠,任周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微敘事方法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46-49.

[14]劉忠暉,李有增.敘事在教師教育思想史研究上的運用[J].中國高等教育,2019(2):19-21.

[15]鄭旭東,陳榮,梁美榮.從“結構”到“文化”的演進:布魯納教育研究范式轉換及其當代意義[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7(1):36-42.

[16]董子冰.主客觀音樂:電影敘事的呈現與訴求[J].文藝爭鳴,2018(11):189-192.

(編輯:王曉明)

科學史下的科學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微課,作為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下的一種新興的教育形式,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文從微課的定義、微課的特點和微課在日常教學中的應用等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 微課 生物實驗 應用

微課,這樣一種新興的教育形式到底應該怎樣理解;教師制作微課僅僅用來展示自我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整合能力、教學功底和個人魅力嗎?沒有其他用途嗎?下面我將從微課的定義、微課的特點和微課在日常教學中的應用等方面談談實踐和思考。

一、微課與微課程

微課就是微型課的代名詞,來源于現實的課堂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師授課的濃縮、搬遷與改版,本質上屬于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從教育技術領域考察,微課屬于新一代教學課件范疇。微課程,微型課程的代名詞,微型課程首先由美國阿依華大學附屬學校提出,也被稱為短期課程或課程單元。

我國最權威最早引入微課概念的是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鐵生,他根據現有教育信息資源利用率低的現狀,率先提出了以微視頻為中心的新型教育自愿——“微課”,全稱“微型視頻課例”,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教與學活動的多種教學資源的有機整合。

二、微課的特點

1.主題明確,針對性強。

微課選取的教學內容應該主題更加鮮明,重難點更加突出,問題更加聚焦,目標更加明確,語言更加精練?!拔⒄n”主要是為了解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特別是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等內容?!拔⒄n”的教學目標相對單一,指向性明確,所有教學設計與制作都是圍繞某個知識點展開的,不僅注重教師的“教”,展示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的整合,更注重學生“學”的設計??梢哉f,微課是傳統教學精華的進一步濃縮。

2.短小精悍,易傳播。

“微課”容量小,一段微課視頻時間通??刂圃?5~20分鐘,根據心理學研究,成年人的注意力集中一般在15分鐘左右,“微課”在時間上符合人類的認知特點;語言精練、準確、明晰,干脆利落,緊扣主題,新穎獨特,引人注目。論據求準求精求簡。課程內容整體條理清晰,重點突出,有理有據。而且微課視頻格式普通,容易在網絡中上傳和下載。

3.資源容量較小。

總容量一般在幾十兆左右;視頻格式支持在線播放;方便下載實現移動學習;適合觀摩評課反思研究。

三、微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創新應用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實驗教學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實驗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鞏固和完善其知識體系,還能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以七年級上冊為例,教科書上有很多實驗需要學生做或者教師在課堂上展示,可是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到實驗條件的限制或課堂時間的限制,一些實驗時間長、實驗現象不明顯的實驗,教師多選擇用講述法或觀看教學視頻的方法開展,使得學生對這些實驗毫無體驗,聽得、看得索然無味,漸漸對生物這門學科失去興趣。

以“探究光照或水對植物生存的影響”為例,本實驗需要時間長,整個實驗過程包括實驗結果很難在45分鐘之內就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一般在課堂上讓學生分組設計探究實驗方案,直接由學生猜出實驗結果得出實驗最終結論,這兩種方法都沒有真正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若上實驗型微課,就能很好地實現實驗目標。教師可以將一個班的學生分為若干個實驗小組,分別領取1號實驗任務,2號實驗任務,3號實驗任務,4號實驗任務,用手機或相機錄下實驗的操作過程和每天呈現出的實驗結果,教師將這些視頻制作成5到10分鐘的微課,課堂上每個小組派代表演示整個實驗流程。這個實驗操作簡單,1號、2號、3號、4號實驗結果都很明顯。在觀看微課的過程中,4個實驗小組各有優點,學生間取長補短,對實驗方法的改進、實驗操作中的不嚴謹之處做了分組討論,最后總結。這樣,學生體驗了整個實驗流程,提高了生物科學素養,微課成了非常好的課程資源。

“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的實驗,耗時特別長。教師不可能在課堂上展示整個實驗流程,但可將整個實驗過程制作成相應的微課,在課堂上播放。雖然教材對這些實驗有專門配套的視頻資料,但是教師自己錄制的微課或者讓學生自主探究錄制的微課適合教師的教情和學生的學情,學生的參與度高,在操作過程中呈現的錯誤可以及時修正,呈現的亮點可以及時表揚,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信心。幫助學生打開實驗探究思路,總結實驗探究的科學方法,讓學生不再怕實驗,不再覺得實驗只是“紙上談兵”。

七年級下冊第一章就要求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結構,學生在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實驗中基本沒有問題,可以清晰地觀察到植物細胞的結構,但是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實驗中會遇到很大阻力,有時一個班級只有一位學生實驗成功,如何將顯微鏡下看到的畫面放大,并呈現在所有學生面前,更好地幫助學生分析實驗現象,掌握知識呢?可以利用學校實驗室配備的有錄像功能的顯微鏡,直接把顯微鏡下呈現的畫面拍攝下來,制作成微課。在這個實驗中,學生即使掌握了實驗步驟,但顯微鏡操作不熟練,會出現很多問題,不少學生找不到需要觀察的標本,分不清“細胞”和“氣泡”,分不清低倍鏡和高倍鏡下視野的明暗、細胞數量和大小的不同,不會正確移動裝片尋找目標......教師可利用顯微鏡的錄播功能制作一節專門解決這些問題的微課,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微觀世界,用自己的手掀開微觀世界神秘的面紗,用眼睛欣賞微觀世界的美。

微課是一種新興的教育形式,教師應該正確認識微課,理解微課的特點,并將它運用到日常教學中。

參考文獻:

[1]王波.例談微課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中學生物教學,2014(4):23.

[2]胡鐵生.區域教育信息資源建設模式和發展趨勢.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5(8).

科學史下的科學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1 研究我國教育過度問題的意義

在我國有許多專家學者關注教育過度問題, 并發表了相關研究論著, 但到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以及學習型社會的到來, 應如何看待和對待教育過度?這是當前教育經濟學發展過程中有待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因此, 必須加強對我國教育過度問題的深入研究。

1.1 研究教育過度是保證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需要

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迅速, 教育規模持續增長, 入學機會進一步加大。前幾年我國高等教育離馬丁·特羅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標準還差一定的百分比, 與西方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狀況相比, 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依然較低。因此, 很多人認為, 中國的高等教育在數量和規模上擴張的空間還相當大。有人甚至認為, 在當前, 我國高等教育應加快規模擴張的步伐, 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求。

事實上, 從1998年開始擴招以來, 到2005年就能達到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的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5%的目標, 比原計劃縮短了5年。同時, 逐年加大的畢業生就業數量也給就業市場造成極大的壓力。據教育部近幾年來本科畢業生待業人數情況統計顯示, 2004年約有69萬人待業;2005年約有79萬人待業;2006年約有165人萬待業。這些數據表明我國高等教育過度現象是相當嚴重的。

高等教育大規模擴張是應控制還是繼續前行, 我國高等教育是不是真的出現了教育過度呢?這些問題亟待從理論和實踐上做出明確的答復。否則, 勢必影響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因此要對高等教育擴張實事求是地客觀分析, 不能簡單地得出結論。由此可見, 要保證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必須加強對我國教育過度問題的深入研究。

1.2 研究教育過度是提高我國高等教育投資效益必然要求

今天, 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和凸現, 現代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于人力資本和科技進步, 而人力資本和科技進步主要依賴于教育, 特別是高等教育。教育與經濟的發展存在著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經濟發展對教育規定和制約作用。建國50多年來,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 雖然我國的經濟有了快速發展, 綜合國力有了很大提高, 與發達國家相比, 我們的差距仍然很大。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任共同決定了我國的高教投資不但不能浪費, 而且還應產生增值效應, 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投資效益。然而, 根據過度經濟學研究的成果, 教育過度必然帶來知識失業, 知識失業必然帶來人才的高消費, 人才的高消費必然帶來教育的進一步擴張, 教育擴張必然帶來教育過度。循環往復, 最終的結果是教育資源和人才資源的雙重浪費, 教育投資效益和生產投資效益雙重低下。因此, 要配置和使用好我國有限的高教資源, 充分發揮其投資效益, 必須加強對我國教育過度問題的研究。

1.3 研究教育過度是保證我國社會穩定和良性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我國高校擴招的力度不斷加大, 必然會出現一部分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處于失業或半失業狀態。當我們的社會或國家產生了懷抱文憑的失業大軍時, 既會造成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 阻礙教育的正常發展, 又可能激化社會矛盾, 使社會無法維持應有的動力和秩序, 這對國家和個人都會帶來重大損失。它使新生的知識分子自我感覺和自我評價欠佳, 難以產生成就感, 反而產生挫折感;同時由于教育的大量投入得不到應有的產出使國民喪失對教育的熱情, 其消極影響是深遠的, 甚至由此滋生出對社會的不滿和怨恨情緒, 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也隱藏其中了。另外, 我們還可以看到, 如果知識失業的隊伍不斷擴大, 那么社會貧困的面積還會增大, 這就可能導致人心浮動, 進而引起社會的不安定, 更何況教育過度造就龐大的有文化的失業大軍, 文化程度越高, 破壞行為越激烈, 他們會為導致動亂的極端主義運動提供廣泛的后備軍, 這一點已為亞、非、拉欠發達國家國內動亂的現實所驗證。他國的經驗教訓我們不能忽視。[1]因此, 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社會的良性運行和發展, 必須加強對教育過度問題的研究。

2 過度教育的本質特征

2.1 大學生就業形勢逐年吃緊

調查顯示, 從1999年起我國開始加速高等教育發展, 近幾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均保持每年20%~30%、150萬人的增幅增長, 一定程度超過職場可提供崗位的增幅, 成為促成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吃緊的主要原因。最能直接反映這一現實的指標是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初次就業率一年比一年低, 1996~2007年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并穩定在70%左右, 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 就業形勢更不樂觀。

2.2 大學畢業生的起薪變化

除就業率以外, 大學生的工資變化也是反映其就業狀況的關鍵指標。

主動降低身價、低薪求職, 甚至無薪求職情況在大學畢業生中實屬常見。“200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結果顯示, 66.10%的大學生將月收入定位1000~2000元之間, 甚至還有1.58%的學生愿意“零工資”就業。據某招聘網站2006年企業薪酬調查結果顯示, 全國應屆生從業第一年的稅前收入由2005年的34635元 (中位數) 下降為2006年的33322元, 總體下降幅度為3.8%。據北京和上海有關機構2007年的調查結果顯示, 大學生月薪的市場平均為1600~1700元/月。大學生的經濟地位相對以前有所下降。

2.3 大學生高才低用

大學生就業難矛盾日益突出, 由此導致部分大學畢業生退而求其次, 屈身俯就從事以前有較低學歷者從事的工作或從事與自己所學專業無關的工作, 教育技能不能被充分利用;從用人單位的角度看, 由于教育的信息甄別功能, 收入待遇較好的部門總是傾向于雇傭高學歷的人才, 因而高聘低用的現象比較常見, 出現了原本受過中級教育或上崗培訓的雇員就能勝任的工作, 要求雇傭大學畢業生;甚至在這種崗位被具有大學文憑的雇員占據之后, 又開始要求雇員具有更高學歷的人。[2]

2.4 知識失業

根據2006年教育部門的統計, 當年大學畢業生在離校前后的就業率大約為70%。也就是說, 有30%的應屆大學生在畢業離校時還沒有找到工作。2006年我國大學畢業生是413萬, 其中30%沒有找到工作, 也就是說120多萬大學生在離校時還沒有就業。再加上2007年畢業大學生495萬, 比2006年增加了82萬, 所以2007年求職的大學畢業生總量在600萬人左右。30%的畢業生離校時沒有找到工作即學生是失業的, 他們要么在一些城市漂著, 要么在家待著, 他們沒有收入, 依靠父母或家庭養活。為什么畢業生會出現知識失業?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說:“知識失業”我們一般叫做“知識性勞動失業”, 這種情況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都存在。結構性失業是指求職者的能力或知識結構與社會需要有一定距離。中國目前這種問題比較多, 有些畢業生找不到工作, 是因為他所學的專業社會根本就不需要。

2.5 大學畢業生供給結構失衡

我國的過度教育現象還表現出分布不均衡的特點:一是收入待遇、工作環境優越的國有性質部門、現代經濟部門等, 高學歷畢業生供過于求, 而一些非國有性質部門、傳統經濟部門、競爭行業等則很難招聘到高學歷層次的畢業生。二是大量畢業生涌向東南沿海地區和中心城市, 造成這些地區的過度教育, 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的教育則相對不足。[3]

3 過度教育存在的原因分析

3.1 是高等教育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現象

自20世紀90年代后期特別是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 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高等教育招生規模從1999年的96.6萬人增至546.1萬人, 增加了4.65倍;而畢業生數量則從1996的83.9萬人增至2006年的413萬人, 10年間增長了近4倍。

國際經驗表明,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 在教育快速發展的過程中, 都會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高等教育規模的快速擴張在短期內導致勞動力市場上大學生供給數量的急劇增加, 大大超過經濟發展的需要, 造成受教育者的大量失業也就在所難免。

3.2 人才高消費導致考研熱

近年來, 全國的考研人數逐年遞增, 2005年考研人數為117萬, 2006年考研人數為127.5萬人, 2007年考研人數又比2006年增長7000千人。令人憂慮的是, 用人單位對人才使用的高消費, 將會增大畢業生就業的壓力, 造成人才的積壓和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 并使盲目追求高學歷的風氣愈演愈烈。

3.3 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脫節

當前, 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化把大學生和社會現實聯系得更加緊密, 它要求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培養模式、教學內容、教育理念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對接。單純立足于學科、學校發展而嚴重忽視經濟與社會發展對于普通高等院校的需求, 造成學校無特色、教育無特點、學生無特長, 這種畸形狀態下運行的高等教育必然造成畢業生“出口”不暢。同時, 部分高校缺乏競爭意識、市場意識和創新意識、辦學理念不明晰。[4]課程資源匱乏, 不能將最新的社會發展信息及時納入教學體系, 不能將社會課程資源與教學資源實行有效連接, 從而造成畢業生專業素質不強, 綜合能力欠缺, 缺乏就業市場的競爭能力。

3.4 區域經濟發展牽動畢業生流向不均衡

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使得發達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人均收入差距加大, 同行業在不同經濟區域的收入水平不一致, 因此高校畢業生就業期望值趨于發達地區標準;不發達地區雖然人才缺乏, 但由于無法提供與發達地區同樣的勞動力價格, 使得對大學生的招聘能力和條件嚴重不足。[5]欠發達地區人才需求欲望無法變成有效需求, 這又會嚴重制約著貧困地區的發展, 進而反作用于人才市場, 使得不發達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更弱。

4 解決對策

4.1 今后要控制大學招生規模

根據當前高校的實際情況, 有必要適當控制招生增長幅度, 相對穩定招生規模, 這樣做, 有利于集中必要的財力, 改善辦學條件, 優化育人環境;有利于集中精力, 加快學科專業結構調整, 深化人才培養方式改革;有利于逐步解決當前高校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特別是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壓力, 從而實現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高校招生規模的確定, 要從實際出發, 因地制宜。

4.2 規范人才市場招聘的秩序

首先招聘人才要從我國的國情和本單位的具體情況出發, 要各取所需, 講究用人成本, 不能互相攀比, 更不能搞人才高消費。人盡其才是古今中外公認的用人之道, 也是人才使用的基本戰略原則, 而重能力、輕學歷, 降低人才聘用的門檻, 建立以能力為評價體系的人才錄用標準, 是提高企事業單位經濟和社會效益、增強競爭能力的關鍵, 同時也是用人上的遠見卓識, 是企事業用人理念成熟的標志。同時, 國家有關部門也應出臺限制人才高消費和浪費的法規??傊? 要采取必要措施, 規范人才市場招聘的秩序, 使我國的人力資源得到合理的開發和有效的利用, 從根本上杜絕人才資源和教育資源的鋪張浪費。

4.3 政府要積極創造就業途徑

以“就業優先”政策目標為指導, 政府要積極創造就業途徑。國內外經驗表明, 由政府提供環境保證, 創造就業機會安置失業人員的成本大大低于給予失業人員的失業保障。如加大對勞動密集型行業的指導性投資, 并通過減稅鼓勵建立新公司, 鼓勵個人創業, 充分運用稅收、貨幣、收入等手段, 加大對高校畢業生就業援助的力度。

4.4 調整高等教育結構

在培養目標與人才規格方面, 本科畢業生的培養目標應該調整為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 相應地大專、高職畢業生的培養目標應調整為初級人才——以培養知識技能復合的第一線操作型人才為主;在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方面, 把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自己的工作重點, 注重培養其在第一線的工作能力。教學計劃要調整課堂教學和實習、實訓時間的比例, 加強實踐教學、現場教學, 強化技能訓練;在專業目錄和專業方向方面, 要調整為專業目錄應具有學科和職業雙重特性。專業設置應從本校的優勢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 與相應的行業與職業崗位相銜接, 注重特色專業、特色人才的培養。必須根據市場的需要來確定自己的專業設置和培養模式, 必須接受市場經濟發展的選擇, 主動適應社會發展。

4.5 減小區域化經濟對畢業生就業影響

建立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 減少因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而造成的福利差距在同一行業內實現同工同酬, 有利于高校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就業;加大西部地區開發力度, 為高校畢業生搭建創業舞臺;出臺有利于大學生到中西部發展的政策;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 引導畢業生不只是從地域和收入方面考慮就業方向, 樹立遠大理想, 科學規劃自己未來。

摘要: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 我國高等教育過度問題日趨嚴重。探究高等教育過度的根源對高等教育健康良性發展意義重大。本文論述了研究高等教育過度問題的意義、教育過度的本質特征, 分析了教育過度存在的原因和解決對策。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育過度,解決對策

參考文獻

[1] 陳方紅.論我國教育過度的成因及社會影響[J].現代教育科學, 2005 (3) .

[2] 李志仁.關注教育過度——對人才高消費的深層思考[J].計算機教育, 2004 (1) .

[3] 殷朝暉, 歐陽紅兵.我國的結構性教育過度及其原因探討[J].現代教育科學, 2005 (5) .

[4] 劉果, 靳環宇.試析“教育過度”的原因及影響[J].當代教育論壇, 2004 (7) .

科學史下的科學教育論文范文第6篇

一、社會科學定量研究的發展歷程

社會科學定量研究的理論基石是實證主義, 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認為科學的方法只有一種, 無論研究的對象是自然世界還是人自身的世界, 其研究方法都是同一的, 都必須遵循自然科學在實踐中運用的研究方法, 即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的理論還來源于卡爾那普的邏輯實證主義以及在美國發展出來的實用實證主義。定量研究的基本原則是知識的發現依靠歸納法, 檢驗研究的結果所形成的假說或理論要以“假設-演繹”的模數所需求的邏輯程序給以檢驗[1]。

定量研究是由量表、抽樣技術、問卷、和統計分析技術組成的一套完整的方法。但由于社會現象具有復雜性和特殊性, 測量社會現象比測量任何自然科學艱難, 用有限的具體指標來測量豐富特征的社會現象會有“測不準”的現象。此外, 數量化和精確化并不能保證研究的可靠性, 如果單純追求數量化、精確化, 還可能把研究帶入歧途。

自20世紀80年代初定量研究常用的統計調查法傳入我國以后, 對待社會科學定量研究主要存在著幾種不同的態度和表現:一是在總體只是注重方法, 缺少對方法運用是否正確、合理的反思, 二是認為要進一步加強定量研究方法的運用, 三是對定量方法推崇現象進行批判。雖然, 不同學者對待定量研究的態度不同, 但是定量研究在我國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以社會學領域的權威期刊《社會學研究》為例, 在1986-2016年刊發的論文中, 定量研究論文707篇, 站全部論文的數的30.25%。大部分年份的定量研究論文占全部年份20%-40%, 最近幾年數據來看, 定量研究論文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 并最終穩定在35%左右。從研究方法方面, 定量研究呈現出從描述比較走向回歸分析, 從統計關聯走向因果推斷、從單模型走向多模型的趨勢, 在數據方面, 有從小樣本到大樣本, 從截面到縱貫、從一國到多國從、一手到二手的發展特點??傮w上, 我國社會定量研究逐漸走向規范化、科學化, 已經從20世紀80年代的學步、90年代追趕, 在21世紀初轉入與全球社會學定量研究前沿進行對話的歷史階段。

我國定量研究雖然發展迅速, 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但是還存在多基于截面數據, 難以進行因果推斷, 多囿于個體層面, 難以進行宏觀檢驗;多忽視濡染機制, 難以進行空間分析;多限于當代調查, 難以進行大歷史研究。定量研究需要研究論據復合化、檢驗方法復制化、呈現方式精煉化和研究目標科學化等方面實現新的突破。

二、大數據對社會科學定量研究的影響

大數據在數量上是指所涉及的數據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通過人工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截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人類所能解讀的信息。從特性上講, 大數據具有大量 (Volume) 、高速 (Velocity) 、多樣 (Varity) 的特點, 另外還應具有價值性 (Value) 或真實性 (Veracity) 的特點。當大數據概念傳播開來后, 已被社會科學家運用到了各個領域。在新聞傳播學領域, 國內外都已經出現了通過大數據自動編寫新聞的軟件。中山大學成立了大數據傳播實驗室, 中山大學喻國明教授在2015年出版了《新聞傳播的大數據時代》專著。在輿情監督和分析領域也已經采用了很多大數據的方法, 如清華大學沈陽教授典型成果《微博意見活躍群體分析報告》??傮w來看, 大數據的運用已經有了范式、理論和方法方面的討論, 并有一些比較成熟的案例。大數據方法也延伸到政治學研究領域, 邦德 (Bond R.M.) 等依據2010年美國國會大選投票期間的6100萬Facebook用戶的發帖內容, 分析了自我表達、信息搜尋和真實世界的投票行為之間的關系, 孟天廣等學者直接提出了“大數據政治學”的概念。

2009年哈佛大學拉澤爾等15位學者在《Science》上共同署名發表論文, 正式提出“計算社會學”的概念。文章列舉了一系列計算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 如利用視頻監控設備記錄嬰兒最初的成長數據, 通過手機人們的電子郵件數據研究人們的互動行為等。不管是計算社會科學還是新技術社會科學, 利用大數據進行定量研究都是其基本特征, 如范德里特等 (2013) 通過自然語言處理系統將文本轉化為時序化的數據并進行定量分析, 分析了2004-2009年2200中美國各類日報與周刊上的10萬個姓名, 在《美國社會學評論》上發表了關于“名氣”的研究。薩韋德拉等 (2013) 關于股票交易員行為模式的研究更是實時記錄2017年-2018年兩年間30萬次詳盡的股票交易記錄。

三、大數據背景下社會科學定量研究展望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 定量研究在社會科學研究中蓬勃發展, 并促成新技術社會科學、第四范式研究范式等社會科學新的研究思路與方法。對于大數據統計分析通常只能得出的相關性, 對于孰因孰果, 卻不一定能通過大數據分析得出。如果定量研究不能為社會過程提供因果邏輯的證據, 就會喪失其在學科維度的發展優勢。因此, 大數據背景下的定量研究, 必須更加重視與定性研究的融合, 定量研究學者要學習質性學者所習得的抽絲剝繭的邏輯精神, 理論學者所習得的宏大理論視野, 再數據分析的基礎上要能通過抽象思維能力和學力積淀, 可以對社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充滿才華的描述、解讀和詮釋。在大數據時代的定量研究, 要重視對小樣本的定性研究, 對小樣本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 并找出其中真實的因果關系機制。

大數據背景下的定量研究需要注意計算的邊界, 對于社會研究來說, 大數據的總體性、真實自然性、客觀假設性, 在很多情況下其實不成立。“數字鴻溝”“數據邊界”等說明大數據并非“總體性”數據, 而且互聯網大數據結構性問題如專業化和偏好因素作用下的數據分隔現象、經濟利益驅使下的數據造假現象、個體性格與社會新題影響下的信息偏態現象的限制將會始終存在, 因此在利用大數據進行定量分析時, 更要主要數據可計算的邊界, 不能犯“大數據狂妄”的錯誤。此外, 社會科學研究對象具有獨特的歷史、社會意義。大數據所無法替代社會生活的復雜內在性和外在性內容以及不同個體作為能動者所具有的有意義的行動和策略終究, 大數據背景下的定量研究也不能忽視人文的關懷。

摘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 社會科學定量研究迎來了更加蓬勃的發展。本文回顧了定量研究在我國社會科學研究中的發展歷程, 論述了大數據對社會科學各研究領域的影響并分析了大數據對定量研究在方法學上促進, 在大數據的推動下, 已經形成了社會科學的新的研究范式和新的計算社會科學。在大數據的推動下定量研究已占據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主流, 但不能忽視大數據計算的邊界, 也不能漠視社會科學的人文關懷, 大數據背景下社會科學的定量研究更要走與定性研究相融合道路。

關鍵詞:社會科學,定量研究,大數據,方法論

參考文獻

[1] 沃野.關于社會科學定量、定性研究的三個相關問題[J].學術研究, 2005 (4) :41-47.

[2] 秦金亮.國外社會科學兩種研究范式的對峙與融合[J].山西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2 (2) :5-10.

[3] 仇立平.社會研究方法論辯背后的中國研究反思[J].新視野, 2016 (6) :123-128.

[4] 劉柳, 陳云松, 張亮亮.定量群學三十年:以《社會學研究》論文為例[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18 (2) :75-84.

上一篇:語文課堂個性化教學論文范文下一篇:戲曲唱腔的語言藝術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