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愛的家園范文

2023-09-22

愛的家園范文第1篇

在進行家園對話的過程中,應制訂一些有效的策略,我們打算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以交流、溝通為前提,與家長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發揮家園播報站的作用,提醒家長要以大班的孩子來要求孩子如關注幼兒的注意力,任務意識、關心家人、樂于助人等的品質培養;

2、實踐過程中,激發家長、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讓家長充分體驗、認識到新的教育觀念和方法的價值,拉近心理距離和感情,才能達成共識,使家園共育達到應有的效果。交往是互動發生的前提,在交往中,交流的深入程度直接影響著互動質量,就此,我們有以下幾點想法:

1、建立一個有凝聚力的家園共育的集體,讓家長充分體會自主感、主動感和控制感,促進家長和教師從態度、感情上彼此走近,真正成為平等合作的教育伙伴。引導家長群體主動關注、參與幼兒園的教育過程,促進家長和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互相學習,就共同關心的幼兒教育問題進行深入交流。作為老師應做好以下幾方面親職工作:

①、補發新生通訊錄。包括教師聯絡電話;

②、進行必要的新、老生家訪;

③、邀請家長參加園內、班內的各種活動;

④、每日迎接孩子時做簡單的溝通;

⑤、收集、匯集有班級特色的家長育兒經驗文章,整理家

長資源檔案。

2、引導家長要做個傾聽、觀察與支持的教育者:

①父母多抽出時間關心孩子,教育孩子;

②在家園統一的教育理念下,家長應主動參與學校教育:

a)在教師預設每個主題活動的意向、教育目標時,家長應積極主動引導幼兒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提供主題活動的資源。

b)經常與孩子一起探討主題的進行、及相關內容,也可藉此了解幼兒學習的情況。

c)提供幼兒園教學活動開展所需的各項資源(力所能及的)如:提供信息、聯絡場地、親身示教、幫助幼兒使用某種技能或日常生活經驗等。

d)積極反饋意見。

1, 以尋找孩子的閃光點為家園共同關心的問題,教師用自身的教育行動影響著家長對幼兒的了解和交往。如:積極參與主題活動,一同掌握幼教動態。與家庭共同收集各類信息資源積極開展班級的家長助教活動,使其發揮自身的特長,與孩子們展開互動,遞進家園的情感交流。

2, 在籌備、展示主題的活動過程中,引發家長、孩子的積極體驗,帶動全班幼兒與家長的主動參與。

在家園互動的過程中,我們應抓住共同關心的教育問題,呈現給家長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效果差異,促進及時的各方反饋與相互影響。

幼兒是在家庭、幼兒園、社區三大環境影響下成長的。其中,家庭和幼兒園對孩子的影響力最大。如果家園攜手合作,就能形成1+1>2的強大合力。家園平等的對話關系一旦形成,你我之間就感悟到了“對話”的真諦。那將是一件造福于社會的大工程。從你我做起吧!

以上是本學期的班務計劃。我們三位老師將以飽滿的精神,積極地投入到工作中,團結合作、認真學習、不斷進取,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并創建出富有特色的教學新路子。

愛的家園范文第2篇

我的家住在機關大院,那里有高大威嚴的辦公樓,有一棟棟排列整齊的宿舍樓。還有由花草樹木、假山和魚池組成的大花園。

春天,花兒長出了花骨朵兒,小草和小樹抽出了嫩綠的枝條和葉子。池塘里的冰雪融化了,小魚兒們又出來歡快地相互追逐,就連小鳥也在枝頭盡情地歌唱。

夏天,花草樹木欣然怒放,長得郁郁蔥蔥。幾只蝴蝶和蜜蜂在花朵上采著花粉,然后又凌空飛起,立刻就不見了。樹上的知了在不停地叫著:“熱啊!熱啊!”院子里顯得非常熱鬧。

秋天,許多樹葉都變黃了,就像被金色的油漆刷過,秋風一吹,都紛紛落下來,一陣陣桂花的清香也迎面撲來。那石榴樹上又紅又大的果實十分惹人喜愛!

冬天,雪花從天而降,灑落在金黃的葉子上,葉子變得潔白如玉了。漫天飛舞的雪花籠罩了整個院子,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我們仿佛生活在一個銀色的世界里。

愛的家園范文第3篇

簡報

第23期

若爾蓋縣幸福美麗家園建設辦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五日

加快幸福美麗家園建設

8月份以來,幸福美麗家園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繼續采取有力措施,保證幸福美麗家園建設順利推進,形成了你追我趕、創先爭優的可喜局面,工程進展較為順利,確保在規定時限內全面完成幸福美麗家園建設任務。

一是縣級聯系領導和各部門嚴格按要求進駐聯系點,開展駐村指導、督促工作,以容易出現問題的散包戶為重點,加大監管力度,限期整改工程進度慢、質量差等問題。

二是進度較慢的鄉(鎮)、場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動員一切力量,千方百計加快建設進度,做到資金撥付與工程進度同步,確保工程建設進度與質量相統一。

三是保證園建點的環境衛生,抓好園建點秋季植樹工作,綠化環境,美化家園。

愛的家園范文第4篇

在進行家園對話的過程中,應制訂一些有效的策略,我們打算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以交流、溝通為前提,與家長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發揮家園播報站的作用,提醒家長要以大班的孩子來要求孩子如關注幼兒的注意力,任務意識、關心家人、樂于助人等的品質培養;

2、實踐過程中,激發家長、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讓家長充分體驗、認識到新的教育觀念和方法的價值,拉近心理距離和感情,才能達成共識,使家園共育達到應有的效果。交往是互動發生的前提,在交往中,交流的深入程度直接影響著互動質量,就此,我們有以下幾點想法:

1、建立一個有凝聚力的家園共育的集體,讓家長充分體會自主感、主動感和控制感,促進家長和教師從態度、感情上彼此走近,真正成為平等合作的教育伙伴。引導家長群體主動關注、參與幼兒園的教育過程,促進家長和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互相學習,就共同關心的幼兒教育問題進行深入交流。作為老師應做好以下幾方面親職工作:

①、補發新生通訊錄。包括教師聯絡電話;

②、進行必要的新、老生家訪;

③、邀請家長參加園內、班內的各種活動;

④、每日迎接孩子時做簡單的溝通;

⑤、收集、匯集有班級特色的家長育兒經驗文章,整理家

長資源檔案。

2、引導家長要做個傾聽、觀察與支持的教育者:

①父母多抽出時間關心孩子,教育孩子;

②在家園統一的教育理念下,家長應主動參與學校教育:

a)在教師預設每個主題活動的意向、教育目標時,家長應積極主動引導幼兒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提供主題活動的資源。

b)經常與孩子一起探討主題的進行、及相關內容,也可藉此了解幼兒學習的情況。

c)提供幼兒園教學活動開展所需的各項資源(力所能及的)如:提供信息、聯絡場地、親身示教、幫助幼兒使用某種技能或日常生活經驗等。

d)積極反饋意見。

1, 以尋找孩子的閃光點為家園共同關心的問題,教師用自身的教育行動影響著家長對幼兒的了解和交往。如:積極參與主題活動,一同掌握幼教動態。與家庭共同收集各類信息資源積極開展班級的家長助教活動,使其發揮自身的特長,與孩子們展開互動,遞進家園的情感交流。

2, 在籌備、展示主題的活動過程中,引發家長、孩子的積極體驗,帶動全班幼兒與家長的主動參與。

在家園互動的過程中,我們應抓住共同關心的教育問題,呈現給家長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效果差異,促進及時的各方反饋與相互影響。

幼兒是在家庭、幼兒園、社區三大環境影響下成長的。其中,家庭和幼兒園對孩子的影響力最大。如果家園攜手合作,就能形成1+1>2的強大合力。家園平等的對話關系一旦形成,你我之間就感悟到了“對話”的真諦。那將是一件造福于社會的大工程。從你我做起吧!

以上是本學期的班務計劃。我們三位老師將以飽滿的精神,積極地投入到工作中,團結合作、認真學習、不斷進取,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并創建出富有特色的教學新路子。

愛的家園范文第5篇

在托兒所或幼兒園都有自己的生活表,對孩子的生活進行了合理的安排,孩子們在學校都會嚴格遵守,形成了一定的規律,這樣就能幫助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雙休日也應該這樣。

具體體現在孩子的衛生習慣、飲食習慣、睡眠習慣、排便習慣這幾方面。

衛生習慣:1-3歲的孩子可在父母及其家人的訓練和影響下逐漸養成愛衛生的習慣。每天洗手、洗臉、洗腳;飯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飯后漱口。

睡眠習慣:臥室應保持空氣新鮮,避免對流風,光線應略暗,環境要安靜。床墊鋪設要軟硬合適,過軟會影響孩子脊柱的正常發育。2-3歲孩子睡眠的時間約為12-14小時;4-6歲孩子睡眠時間約為11-12小時;7歲以上約需9-10小時。要訓練你的孩子養成定時睡眠的習慣,不要抱著、拍著、搖著讓孩子睡或讓孩子含著乳頭或吮手指入睡。

飲食習慣:要注意孩子的飲食衛生,定時讓孩子進食。2歲時可讓孩子逐步學會自己拿杯子喝水,用小勺吃飯。要孩子從小養成不吃零食、不挑食、不撒飯等良好習慣。但不應強迫孩子進食,若孩子食欲不好,應查找原因。

排便習慣:嬰兒到1歲左右即可養成自行大小便習慣,盡量不再便溺褲內,要逐漸使孩子養成上所的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孩子能適應托(幼)集體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 孩子要上幼兒園家長應該注意什么?

(一)

上幼兒園是孩子從家庭生活走向社會集體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孩子適應社會的關鍵一步。由于幼兒自身的條件和所年生活環境的不同,幼兒新入園時的表現也各不相同。有的幼兒一開始高高興興地上幼兒園,對新環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好奇,而隨著新鮮感的消失,他們開始想家,開始哭鬧;有的孩子一入園就表現為大哭大鬧,不肯上幼兒園;有的孩子則整天眼淚汪汪,輕聲地自言自語"我要回家,我要媽媽";還有的孩子甚至會表現出生理上和種種不適,如頭痛、肚子痛、尿頻等現象,一回家則上述癥狀馬上消失。孩子這些不適應幼兒園生活的表現,如不及時地加以糾正,會嚴重影響孩子在幼兒園的正常學習和生活,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為了盡快幫助孩子適應的環境,家長應分析造成孩子入園不適應新的環境,家長應分析造成孩子入園不適應的原因,及早幫助孩子做好入園準備。

行為科學認為,適應是指個體以各種心理活動的方式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節,以便使自己能夠順應環境的過程。幼兒年齡小,身體機能的發育尚不完善,特別是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不完善,使他們對周圍環境的認識能力、適應能力都比較差。而且幼兒園和家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環境,幼兒已適應了家庭那種比較寬松、自由的環境,進入幼兒園后,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伙伴和教師以及幼兒園的一套常規,孩子往往表現出無所適從。在這種情況下,幼兒不愿上幼兒園,想回家也是一種自然的心理現象。

幼兒在家庭生活中與父母、親人朝夕相處,建立了依戀情感,一旦離開家庭和親人,孩子會因缺乏情感上的依戀和安全感而產生焦慮。有的孩子甚至會因為擔心父母是否不喜歡自己了,是不是不來接自己了而不安心在幼兒園生活。有的孩子由于在家庭中處于中心位置,處處受到成人的保護,缺乏獨立交往能力,對陌生的環境和人產生恐懼,因而來到群體生活的幼兒園這一新的環境就不能很好地適應。有的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吃飯要喂,走路要抱,這使他們對幼兒園的生活產生畏懼心理,到吃午飯、睡午覺的時候就會想家、想媽媽,孩子那本來就不夠穩定的情緒又會波動起來。 除了孩子這些本身的原因,還有一些客觀因素也會影響幼兒園入園時的表現。陌生的環境是造成幼兒不適應幼兒園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一個剛剛進入新環境的人都有一個漸漸適應的過程。幼兒園是個集體的生活環境,集體對個人而言意味著某種約束,孩子不可能像家里那么自由。一個剛剛3歲的孩子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有約束的新環境,會在生理和心理上產生一定的壓力,對幼兒園產生逃避的心理。而家庭教育中家長的一些誤導,如有的家長在孩子不聽話時,拿幼兒園和老師來嚇唬孩子,用"不聽話就送你去幼兒園"、"叫老師把你關起來,不接你回家"之類的話來教訓孩子,使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就對幼兒園產生恐懼感,認為幼兒園并不是一個快樂的地方,這也是孩子人園后不適應的又一個重要原因。孩子入園的適應,說到底是個家園銜接的問題,家園過渡自然了,幼兒入園困難就容易克服,幼兒也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適應新的生活。 孩子要上幼兒園家長應該注意什么?

(二)

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幼兒盡快地適應幼兒園的新生活。

1.創造條件幫助幼兒盡快適應新環境。孩子入園前,家長可以帶孩子去幼兒園玩,使他逐漸熟悉這個陌生的環境。家長也可以有意識地在家中和孩子玩"幼兒園"游戲。如果家長本人不熟悉幼兒園的生活,可以請鄰居中已上幼兒園的小朋友來家里玩,使孩子在游戲中熟悉幼兒園的生活,了解幼兒園的一些常規。另外,家長事先可以去幼兒園了解幼兒園的作息制度來安排孩子的生活,使孩子的生物鐘能和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吻合,以便孩子更容易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2.利用故事和兒歌,使孩子向往幼兒園的生活。家長可以有意識地給孩子講講有關幼兒園的故事,讓孩子知道幼兒園是孩子們的樂園,是他們學習本領的地方,使他們對幼兒園的生活充滿美好的憧憬。

3.鼓勵孩子出去交往。家長可以采用放出去、請進來的方法,鼓勵孩子與陌生人交往,尤其是和同齡的小伙伴玩,以培養他們的交往能力和合群性。

4.培養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等,以便更好地適應集體生活。

5.主動和老師接觸,使孩子在入園前能認識老師,并幫助孩子對老師產生好感和信任感。

進入幼兒園是孩子生活的一個重大轉折,只要引導有方,相信孩子是會很快適應幼兒園的新生活的。

養個懂禮貌的寶寶

對于寶寶,說教是蒼白無力的。從根本上來說,需要爸媽改善家庭教養方式,撤消溺愛與縱容;同時,也要講究方式與策略,才能馬到成功。為此,我們給爸媽提供以下一些高招讓爸媽養出聰明懂事的乖寶寶。

林爸爸跟我們分享他的經驗:“有一陣子,我女兒總是把愛吃的東西全霸在手里,給她講道理也不管事。于是我宣布,以后再獨霸就不給她買了。有一次,女兒霸占一包巧克力獨自吃光了,以后,無論她怎樣請求我都不給她買,并且讓她知道這是對她獨霸的懲罰。又有一次,女兒把香蕉分給大家,全家人都表揚她,我高興地告訴她,因為她讓大家吃到了好吃的香蕉,明天我還要買來請她分。就這樣,我堅持賞罰分明,很快就扭轉了女兒獨霸食物不給人吃的毛病。”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一位姓尹的家長也這樣說:“我的小孩也吃獨食,我就用他的行為反過來教育他。我買來一些他最愛吃的食物,當著他的面我獨自有滋有味吃起來。寶寶向我提抗議了,我就用他平時拒絕的話對待他,并且讓他意識到這就是學他的樣,他難過地低下了頭。我趁熱打鐵給他講道理,他真心點頭了。”

充當愛心小使者

另外一位戴爸爸說:“我和愛人商量了一個治本的辦法,讓寶寶體驗愛心。如媽媽吃香蕉時說:‘香蕉真好吃,爸爸一定喜歡吃,寶寶,麻煩你把香蕉送給爸爸吃。’爸爸削好蘋果說:‘媽媽多辛苦啊,來,寶寶請你把這個蘋果送給媽媽吃’等等。寶寶反復當愛心小使者,就慢慢懂得了心中要有他人,常省下自己愛吃的送給我們,并且因此感到非常高興。

還有其他方法,例如稱贊其他小朋友懂得分享,讓寶寶學習等,都是糾正寶寶吃獨食的策略。其實,寶寶的行為與爸媽教養方式有很大關系,碰到獨占食物、不愿意與人分享的寶寶,爸媽更要利用一些有創意的小方法讓寶寶了解這樣做是不好、不對的,寶寶也才會更懂事、體貼。

從幼兒園回來,你提問了嗎

當您把孩子從幼兒園接回家時,問孩子的第一句話通常是什么呢?有人曾經做過調查,將中外父母的問話進行了對比:……幼兒園老師對寶寶來說=?

在中國,父母把孩子從幼兒園接回家時說的第一句話通常是:

1、今天在幼兒園吃什么了?

2、你們今天學什么了?

3、有人欺負你嗎?

4、今天老師布置作業了嗎?

國外父母問孩子的那一句話通常是:

1、今天你快樂嗎?

2、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嗎?

3、你有什么作品嗎?

4、今天和大家玩得高興嗎?

不同的問話體現了不同的教育觀念和方法。

中國的父母比較多地關注孩子的 生活情況和學習情況,而國外的父母則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情緒情感、興趣、能力以及孩子自身成功感的建立和與伙伴交往上。前者的關心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可能會讓孩子自己對生活和學習過程有更多的關注,而忽視了情緒情感的變化、成功感的建立等。而后者的話,更容易讓孩子有傾談的欲望,有表達的意愿,會讓孩子對自己的作為有所感觸,并且會對今后的幼兒園生活產生向往。

專家指出,父母每天接孩子回家時,是孩子思維最活躍、最興奮的階段,也是開發孩子智力的黃金時間,父母可以好好利用這一段時間,開發孩子的思維,給孩子的表達創造良好的機會。譬如:可以提一些這樣的問題:

你今天最快樂的事是什么?為什么它是最快樂的事?

你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么游戲?

你聽見了/看見了哪些有趣的事?

你的好朋友是誰?他有什么優點?

像這樣的問題,提問內容具體,孩子知道從何而答。如果父母每天一出園第一句話就問:“你今天吃什么了?”在孩子思維最興奮的階段,他不會理清思路,回答一天三餐是什么,可能只給您一個簡單的回答,比如面條,因為面條是孩子最易記住的詞匯。如果您想了解孩子每天吃了什么,您可以把孩子領到園里的食譜園地,按照食譜問一問孩子,孩子就會把思路理清,認真告訴您。這樣您不僅能了解孩子飲食情況,還能大大增加孩子的講述欲望。孩子講述的多,就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生活情況。這樣的問話,還能激發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孩子在表達的過程中,有時還會附帶上他自己的見解,這會讓孩子的思維更加活躍。

父母在提問時,需要注意一點的是,提問時最好使用開放性的語言,多問幾個“為什么”,而不要用“是不是”這類封閉性的語言。因為,封閉性的提問容易造成孩子思維的惰性,而問“為什么”,會讓孩子通過自己的思考,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助于開闊孩子的思維,而孩子豐富的想象力也會得以發展。同時,這樣的提問還能練就孩子尋找問題、思考問題和自己解決問題的本領。

家長還成長一點“空間”

小花小草要長好需要一個足夠它枝葉伸展的空間。其實孩子成長也一樣。0歲到學齡前兒童的身體及心理都處于剛剛發育的啟蒙期,更需要父母的精心關注和扶持,需要一個不受束縛的、能夠自由自在成長的空間。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像小魚兒一樣順暢地呼吸,像小鳥一樣快樂地飛翔,像小草一樣茁壯地成長。

活動的空間 盛夏,一場大雨沖去了天氣的悶熱。院子里出現了許多水洼,盡管稀稀拉拉的小雨還沒有停歇,張家的小胖、李家的小強戴著草帽迫不及待地來到院子里,張開雙臂擁抱涼爽的雨滴,一雙小腳丫在水洼里趟出串串水花。苗苗穿上雨衣也急著想往外跑,奶奶一把抓住她:“雨沒停,不能去。趟水要生病的。”可憐苗苗如同只被捆住手腳的小貓站在門后,只能扒著窗戶看別的小朋友盡情地玩耍。

峰峰生來是個小帥哥,媽媽整天把他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删褪怯幸粯?,限制他活動。在家里,媽媽讓他安靜地看書、看電視、擺積木、玩車模,不能玩激烈的對抗游戲,更不許登高爬低;到公園,只能乖乖地牽著媽媽的手散步,或者坐安全的電動火車,不能在兒童游樂園自由活動,更不許和淘氣的小朋友玩摸爬滾打的游戲。峰峰就像媽媽養在籠中的一個小寵物,雖然白白胖胖的,可是缺少了活動,身體平衡性不好,四肢力量弱,體質也比同齡的孩子差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身體發育的高峰期,從頭腦、內臟、軀干到四肢都在快速成長,需要全面的營養加充足的活動。寶寶從會爬時起,活動的范圍一點點擴大,當他學會走路后,就會不停地跑來跑去,蹦跳登高、翻跟頭,拉拉這兒,碰碰那兒。他的這些活動有利于軀干和四肢的發育,使胳膊和雙腿的骨骼與肌肉快速生長,具備靈活的控制力和協調力。所以,限制幼兒的活動、不給其活動的空間會影響其身體正常的發育。

探索的空間 3歲的童童對什么事情都十分好奇。一天她拿了一個玻璃杯子去問爸爸:“杯子掉在地上會不會摔碎?”爸爸說:“會的。”還沒容爸爸解釋,童童的手一松,“啪!”杯子掉在地上摔得粉碎。震驚之下爸爸剛要發火——這孩子太不聽話了,應該好好管教。但他轉念一想童童為什么這樣做,還是聽聽她的想法吧。于是他平聲靜氣地問:“你為什么要把杯子摔在地上呢?”童童若有所思地說:“哦,它真的能摔碎了。”原來她是想親自試一試杯子能不能摔碎。

玲玲按照幼兒園老師的要求在家中的花盆里種了幾顆黃豆。她天天澆水等待小苗出土。兩三天后,她終于忍耐不住,用小棍扒開土取出豆子看看,再重新埋進土里。此后,她每天都要這樣看看那幾顆黃豆。媽媽輕聲勸說:“不要再扒拉豆子了,要把它扒拉死了。”玲玲天真地回答:“我在觀察呢。老師讓天天觀察的。豆子埋在土里,不扒拉出來,怎么看見呢?”

看來幼兒的思維方式確實與成年人有很大差異,出于好奇心他們不輕易相信別人說的,總要自己親自試一試,總要自己做。如果童童的爸爸當時大聲呵斥:“都告訴你了,你怎么還成心把杯子摔碎?”那真是冤枉她了。如果玲玲的媽媽提出堅決不許她再扒拉豆子,極有可能泯滅幼兒的好奇心,把探索的興趣扼殺掉。所以父母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用孩子的思維方式考慮問題,了解他們為什么會這樣做,給他們留下足夠的探索空間。

失敗的空間 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們每個成年人都有失敗后,幾經努力獲得成功的經歷??墒?,輪到對年幼的獨生子女卻總是過度保護,怕他們受到傷害,怕他們承受不了失敗的滋味,結果使他們上學后一遇挫折就束手無錯。其實及早給幼兒創造一個嘗試失敗的空間,讓其體驗失敗的痛苦、郁悶,積攢努力戰勝失敗的信心和百折不饒獲取成功的勇氣,是非常必要的。

走馬路牙子是許多幼兒喜好的活動。楠楠和爸爸媽媽上街時最開心的事,就是用一雙小腳沿著馬路牙子走。有時他平伸兩手搖搖晃晃地走.

1 嘴里叨念:“過獨木橋了。”有時一腳在前,一腳在后,像螃蟹似的橫著身子挪步。即使走不好,一只腳掉下馬路牙子或摔倒,他站起來高高興興繼續走。爸爸媽媽從不干涉他,掉下去再重來嘛,沒有失敗哪有成功?朵朵就沒有這份幸運了。他也想走馬路牙子,可是爸爸訓斥:“放著好好的路不走,你這孩子怎么這么淘氣。”媽媽倒是和顏悅色哄著說:“馬路牙子這么窄,你能走好么?別逞能了,走不好掉下來,歪了腳、磕破了腿怎么辦?”擺出一大堆肯定要失敗的后果來,就是不想讓朵朵去嘗試。于是,一個對孩子來說很有趣的探索過程被扼殺了。

美國兒童專家法斯樂看到自己的朋友讓3歲的孩子在海邊布滿怪石的小徑行走。那條路對3歲孩子的確十分曲折難行,可是孩子喜歡走,為了不掃他的興,父母讓孩子跟在后面走。法斯樂說:“孩子的母親肯讓他走,讓他有跌跌撞撞的體驗,這是最好的教育機會。不要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體驗生活,這就是人生。”

在家庭生活中,類似失敗的嘗試處處可見。比如,10個月的寶寶用勺子吃粥,弄得滿身滿臉,最后還把粥碗打翻了;兩歲的寶寶自己穿褲子,把兩只腳插進一條褲腿,拔不出來了。這些難道不是失敗嗎?但是就此不讓他再嘗試,他永遠也學不會最基本的生活本領。大人包餃子,寶寶也要包,就讓他包嘛,誰天生就會呢?寶寶要學著掃地,掃不干凈可以再來一遍;寶寶做手工,剪壞了紙樣,鼓勵他修補好就行了。父母要是怕失敗什么都不讓他干,到頭來會害了他。什么事都有從不會到會的過程,失敗可以積累經驗,失敗可以體驗生活百味,失敗可以鍛煉意志,一次次跨越失敗就會迎來成功的曙光。

思考的空間 現如今的寶寶小腦袋都十分聰明,只要你給他足夠的思考空間,會迸發出許許多多的奇思妙想??墒怯行└改覆涣私夂⒆由硇睦淼陌l展規律和需求,總在按自己的模式去塑造孩子。他們或是盲目超前培養,揠苗助長;或是不顧孩子的興趣,強制執行填鴨式的計劃;全然不給孩子留下自主思考的空間。

樂樂的媽媽最喜歡家中來客人的時候,讓樂樂露一手——表演講故事的絕活。樂樂故事講得有聲有色,還可以編出不同的結尾,就是他一遇生人會緊張,一緊張就忘詞。媽媽比樂樂更著急,總在邊上提詞。長久以往,樂樂也不動腦了,反正有媽媽提詞呢。結果他講的故事再也沒有新的創意了。

幼兒園的許多小朋友都上了興趣班,甜甜媽媽認為畫畫文靜,不征求甜甜的意見給她報了畫畫班。甜甜對圖案和色彩悟性慢,老師布置的畫畫作業她總要問媽媽:“大樹怎么畫?”“房子是什么顏色啊?”媽媽趕緊告訴她,有時看甜甜畫得太慢還幫她畫兩筆。爸爸說:“你應該啟發她想一想,自己畫。”媽媽不以為然,我在幫助她有什么不好?其實,我們身邊像樂樂媽媽和甜甜媽媽這樣的父母還真不少,他們一點兒也不清楚,他們這樣做是剝奪了孩子思考的空間。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代替孩子培養興趣,代替孩子選擇玩具,代替孩子回答問題,代替孩子完成老師留的各種需要創意、需要動腦筋的作業。結果當別的孩子想出房子裝上輪子,汽車長出翅膀,樹上結雞蛋,天空架彩虹橋的大膽幻想時,他們又在埋怨自己的寶寶笨。事實上,不是孩子腦子不好使,是他不動腦不思考使然。人的大腦像一部機器,不用就會生銹,越用才能越靈活。培養聰明孩子的關鍵是使孩子養成積極思考、愛動腦筋的好習慣。某地在一項“什么樣的孩子是聰明的孩子”的問卷調查中,排在前兩位的回答是:有想象力的孩子和頭腦靈活的孩子。這說明大多數父母知道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保護好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為重要。只是一遇到具體的問題,父母就容易集體失意——不知道如何去做,往往用主觀的想當然束縛孩子大腦思考的空間。

幾十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曾經提出兒童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兒童的眼睛、頭腦、雙手、嘴、空間與時間。斗轉星移,現在都到了21世紀,陶先生解放兒童的主張依然是我們家庭教育要遵循的思想。破除傳統的父母統治意識,給兒童自由成長的空間,應該成為我們每一位新世紀父母切切實實的行動.

讓寶寶學會物歸原處

身邊的故事: 明明有個壞毛病,經常喜歡亂扔東西,用了什么都隨手一扔,所以每天都要問奶奶:“奶奶,我的畫筆放到哪兒了?”“奶奶,我的衣服找不到了。”奶奶天天圍著他轉,不是幫他找東西,就是幫他收拾殘局.

這天,明明在房間里玩,一會兒就將房間折騰得亂七八糟,鉛筆躺在床單上,積木撒在地板上,圖畫書擺在了鞋柜上……

第二天,該上幼兒園了,明明卻發現自己的彩色筆不見了,“彩色筆哪兒去了呢?我昨天還用了呢!”找了半天也沒找到。那天,小朋友們畫畫的時候,明明只能向別的小朋友借彩色筆用,心里真不是滋味。

專家診斷

生活中,許多幼兒缺乏物歸原處的意識,喜歡隨手亂扔東西。

√ 幼兒期由于自制能力較差,常常為圖一時痛快而隨手亂扔東西,意識不到將物品物歸原處,不僅整潔有序,還能方便自己和他人對物品的使用。

√ 幼兒亂扔物品的毛病,往往和家長的教育引導有關系,如家長經常替幼兒收拾東西,使其認為亂了也無妨,收拾是大人的事情,因此缺乏物歸原處的意識。

您的孩子是否這樣

√ 用完東西隨處亂扔,沒有將物品放回原處的習慣。

√ 經常找不到自己玩過的東西,“忘性”較大。

√ 不愿整理自己的物品,喜歡依賴大人。

√ 不知道如何整理自己的物品,越整越亂。

支您一招

1讓寶寶懂得物歸原處給他人和自己帶來的便利

經常告訴寶寶用完東西后,應按類分別擺好并及時整理。有條件的話,可以讓寶寶親身體會物歸原處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的便利??梢杂冒l生在寶寶身上的一件事,告訴寶寶如果圖一時省事,而將用過的東西隨處亂扔,不僅會給自己也會給他人造成麻煩。

2讓寶寶學會整理自己的物品和玩

對于寶寶的個人物品和玩具,家長應及早放手讓寶寶自己學會整理。

開始時,家長可以帶寶寶一起整理,讓寶寶知道物歸原處的簡單道理,告訴寶寶每件物品和玩具的大致歸位。

待寶寶適應后,家長可教寶寶自己學會整理和歸類。很多情況下,寶寶因為不知道該怎樣做而不愿意整理。給寶寶新添一件物品時,家長應及時告訴寶寶歸放的位置,讓寶寶學會物歸原處,并有意識地保持物品的條理和整潔。

3為寶寶創設一個整潔的家庭環境

一個溫馨整潔、錯落有致的家庭環境,往往會潛在地傳遞給寶寶做事整潔、條理清楚的健康信息。反之,一個凌亂不堪的家庭環境,則會讓寶寶養成隨意亂扔、不講條理的壞習慣。

因此,為寶寶創設一個干凈利落的家庭環境,比教育寶寶如何去做更有價值。

讓音樂充滿了孩子的生活

1、播放各種類型的音樂

對成年人來說,音樂好象是自然而然地流淌著,將要演奏的下一樂章和我們心里設想的一模一樣。而一旦我們已知的那種音樂構建被打破,就會感覺非常痛苦。聽到其他民族文化的旋律、節奏或和聲,我們常常會感到極不舒服。生長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的人們往往傾向于聽那種帶有西方音樂特征的旋律,相反,西方人很少會稱贊亞洲的樂曲,在他們看來,東方的音樂只不過是有序的發出聲音罷了。如果你的孩子對音樂涉獵廣泛,他們日后往往會欣賞和享受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所以,還是讓你的孩子聆聽"雅克兄弟"的音樂,拉脫維亞的民間音樂,以及莫扎特的音樂吧!這些音樂都非常好,也能訓練孩子的大腦。通過玩耍嬉戲,以及生活在一個豐富的學習環境中,你的孩子會有最佳的學習表現。孩子們會自然地接受音樂,把音樂編進他們自己的玩耍,以及與大人的游戲之中。盡管他們的年齡還不適合進行正規的器樂訓練,但已經到了和他們進行音樂游戲的年齡了,所以請廣泛地給孩子們聽音樂,唱歌,跳舞,吹口哨和哼小曲吧!

2、播放復雜的音樂

為你的孩子播放風格迥異的音樂是你能給他的一份珍貴禮物,但為他選擇某些特定風格的音樂似乎更為明智。例如,莫扎特的音樂可能就比莫特利·克魯的音樂要好一些。這是由于音樂的譜寫往往與腦的復雜結構形式相聯系,比如經典音樂就與腦電波十分吻合。記住,當人們談到嬰兒與音樂的關系時,總避免不了談到莫扎特這個作曲家,而其他諸如巴赫和秘魯民間音樂這樣的復雜音樂形式,也被認為具有相同的效果。

3、用音樂來開發孩子的記憶力

圣約翰大學心理學系的杰弗理·費根及其同事證明,3個月大的嬰兒就能以音樂為線索來記憶事物。研究人員在讓嬰兒聆聽音樂的同時,交給他一個汽車模型讓他記憶。7天后,當播放同一首曲目時,嬰兒能較好地回憶起汽車模型,而播放其他音樂時其記憶的效果則不是太好。費根認為,提供諸如音樂之類的適當記憶線索,就能幫助嬰兒檢索先前的記憶信息。這為父母向孩子暗示記憶信息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方法。在給小孩洗澡、穿衣時,哼上一段小曲,每次都哼同一首,重復哼唱有助于孩子理解這是一首什么樣的歌曲,還可以幫助孩子們預見下面的旋律與歌詞該如何變化。這一方法還有助于更為容易地調節日常生活。

4、開始為音樂學習打基礎

嬰幼兒還不會彈鋼琴,拉小提琴和吹單簧管,但最好在適當的時候盡可能早地(最有可能的是6歲左右時)將樂器交給他們。一個明顯的好處是,早期聆聽音樂與接受音樂訓練將為他們以后學習音樂打下堅實的基礎。就像語言的學習過程一樣,一個置身于魅力無窮的音樂中的孩子,就獲得日后學習樂器的基礎。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埃德溫·E·戈登發現,嬰兒接受的音樂熏陶,如果時間和順序安排得當的話,將培養起孩子的音樂才能。在適當時候為孩子播放音樂,那么在以后的音樂學習過程中就會事半功倍。

5、輕哼,舞動,跳躍,打拍子

對你的寶寶來說,開始正規的音樂學習確實顯得太早,但你仍然可以將許多有關音樂的活動引入孩子的生活。像聽音樂時隨著節奏輕哼,舞動,跳躍或者打拍子等。下面狂想曲的奠基者林恩·克萊納給我們提供了五種小孩最喜愛的音樂游戲,而翻到本書的年齡與階段部分,你還會看到有關這方面更多的內容。

1+1+1的家庭游戲法則

游戲是一種快樂、活潑、自然豐富和極富創造性的活動,也是孩子學習的一條直接途徑。游戲是有趣的,雖然有時也顯得有些漫無目的,甚至顯得有點簡單,但是它是你培養孩子認知、情感和社會能力的關鍵方法之一。

這個深秋,讓我們和寶寶一起游戲、一起happy吧……

1+1:媽媽+寶寶

寶寶出生后,媽媽要給孩子喂奶、換洗尿布、洗澡,要與寶寶一起游戲,給寶寶講故事,逗寶寶開心,教寶寶認識周圍事物和社會常識等。因此,可以說與寶寶交往最多的是媽媽。然而,寶寶在與媽媽交往過程中,學會最多的還是與人分享、謙讓、合作、團結、友愛、關心別人、有禮貌等行為習慣以及最初的情感社交技能。

專家評述:

媽媽的性格比較溫柔細膩,耐得住性子,根據這一特點,媽媽們可以用簡單的小游戲來促進寶寶的各項智能的發展,比如過家家、滾球、玩各種套疊玩具等。媽媽與寶寶之間的游戲相對來說比較靜,以培養直接的情感體驗和基本智能為主。

媽媽寶寶游戲設計:

游戲例子:挑珠子(適合2歲以上寶寶)

準備一盒彩色珠子,兩個盤子,讓寶寶先將紅色珠子挑出放入一個盤子內,再找出黑色的放入另一個盤子內??纯磳殞毮芊癜鸭t色和黑色的挑干凈。

目的:寶寶挑紅色珠子的能力會比挑黑色的好,因為認識黑色是最近的事。一來使寶寶更準確認識顏色,二來可以鍛煉寶寶有目的地挑選和分類的能力。

1+1:寶寶+爸爸

曾見到過這樣一幅圖片:一個粗曠又具品味的年輕父親懷抱光著小身子的幼兒,風度款款,神態自然。誰都會喜歡這樣的父親,他在給人一種對比的同時傳達出一個信息:成熟男性對幼兒的關愛是衡量他公眾形象的標準之一。就像鳥兒起飛的兩個翅膀一樣,母愛和父愛都是寶寶的心理需要,缺一不可的。

專家評說:

爸爸和寶寶游戲時,經常鼓勵寶寶嘗試新鮮的游戲,鼓勵寶寶勇敢探索、獨立克服困難、積極進取。爸爸的個性特征和游戲精神,會讓寶寶有形無形中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寶寶在和爸爸的游戲過程能從一種絕對的力量中感覺一種安全的依托。

爸爸寶寶游戲設計:

游戲:打笨熊(適合1歲以上寶寶)

爸爸幫寶寶把被子裹在身上變成“笨熊”,爸爸也裹上一條被子,與寶寶展開戰爭。笨笨的動作,就像狗熊在移動,寶寶一定會喜歡的不得了。

游戲:蹦蹦跳(適合一歲半以上寶寶)

用手扶寶寶腋下讓寶寶在膝上學習蹦蹦跳,邊跳邊念“爸爸抱,寶寶跳,一跳一跳哈哈笑”,蹦跳一會兒家長握緊寶寶的腋下懸空提起說:“擺啰,擺啰!”讓讓寶寶左右擺動,寶寶會適應擺的方向,配合爸爸的擺動,最后將寶寶舉高。

游戲:跳高投籃(適合2歲以上寶寶)

可以在家準備一只小籃筐,讓寶寶將小球投入籃筐中,可以練習跳起來投球。要求寶寶可以投準籃筐,同時練習跳躍。

1

1+1+1:媽媽+寶寶+爸爸

每個周末相信是寶寶們最開心快樂的時候,一家三口一般會選擇去附近的公園、植物園、動物園玩;或是爬爬山、劃劃船,累了餓了就在外面吃午餐。其實重要的不是玩什么,而是讓寶寶感受到家的溫暖,讓寶寶知道爸爸媽媽是愛自己的。

專家評說:醫學與健康告訴我們:家庭游戲可以使大人和孩子都保持情緒興奮狀態,它能激發各自體內細胞的活力,有益身心健康。

社會學家告訴我們:家庭游戲可以培養幼兒與父母的親和力,影響他對身外世界和人際關系的認識。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家庭游戲可以健全孩子的人格,有助于開放性格的養成。

教育專家告訴我們:家庭游戲可以增進今后家庭教育的良好效果。

文學家告訴我們:家庭游戲是大人體味理想化溫馨童年,并培育寶寶愛的良機。

一家三口的游戲設計:

游戲2:“冰凍”舞蹈(適合2歲以上寶寶)

用音響播放一些寶寶愛聽的音樂,節奏可以歡快一點的。爸爸媽媽和寶寶一起隨著音樂跳舞,然后突然暫停音樂,讓寶寶把動作“冰凍”在音樂停止的那一刻,并保持安靜,不出聲響。聽音樂跳舞對寶寶的智力發展起著非常有益的作用。在跳舞過程中加入“冰凍”,可以提高寶寶的聽力和反應能力。

游戲3:波濤洶涌(適合2歲以上寶寶)

1、準備一條床單,在床上鋪平,爸爸媽媽各執床單的一頭,寶寶或坐或趴在中間。爸爸媽媽開始抖動床單,一開始可以幅度小些、慢些,讓寶寶先熟悉一下,鼓勵寶寶勇敢、不害怕。慢慢地,可以加大抖動的幅度和力度。

2、床單離開床或地面一段距離,爸爸媽媽拿著床單的四個角搖晃,象是在海里的小船,寶寶在當中乘船,開始可以幅度小些、慢些,逐漸加大幅度。

3、爸爸媽媽手拉床單相對站立(放在距離寶寶頭一定距離的地方,上面可以放一些響鈴),鼓勵孩子自由跳躍,用手、頭努力觸碰床單?;蚴前职謰寢屵€可以上下舞動,讓寶寶在下面鉆進鉆出,甚至可以忽然蹲下將寶寶罩住。

*母嬰世界小提示:由于被床單遮擋,寶寶看不見床面,所以在玩這個游戲時,一定要注意安全。比如,爸爸媽媽撐開的床單要在床的正中央,如果爸爸媽媽沒有抓好被單,寶寶就能落在軟軟的床上。

游戲4:遞減爬坡(適合2歲以上寶寶)

把孩子帶到有一定坡度的草地上,比如說小區的綠化區或是附近的公園讓他手腳著地,依次向上爬10步,向下爬9步,然后再向上爬8步,向下爬7步……直至0為止。在爬的時候,可別忘了要求孩子每爬一步都要數“

1、

2、3……”哦。(向上爬和向下爬時的計數,都以單腳一步為準。)當然家長要與孩子一起參與,必要時給予鼓勵。

目的:讓孩子練習數數,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提高手腳協調用力的技能。

游戲5:蕩秋千(適合2歲以上寶寶)

愛的家園范文第6篇

家庭是孩子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我本著“提高家長工作實效性,達到家園教育的“和諧、統一”的原則,開展了一些活動,教師與家長共同分擔教育責任。針對這些,我把家長工作的重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加強教師指導家長服務工作能力。

自培活動,使教師認清當前形勢,理清思路,履行職責,從而引導家長走出教育誤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知識,共同用科學的方法啟迪和開發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全面發展。

二、做好常規工作。

1、充分利用班級家園聯系欄。

為了使家長了解幼兒班級教學工作及需家長配合的事項,共同搞好教育教學工作,我堅持及時更新班級家園欄內容,每周公布教學活動計劃,科學知識,個案觀察記錄,讓家長能更加主動、更加直接了解孩子的情況,我們都及時在家園欄上公布,與家長互通信息。

2、利用家長接送時間,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 我們充分利用家長接送時間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雙方共同商討教育方法,讓家長與老師互相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現。在家園交流中,雙方難免會談到孩子的缺點,這時我們就巧妙使用語言。首先,先揚后抑,即先肯定孩子的優點,然后點出不足,這樣家長就易于接受。讓家長明白:談論孩子的不足,目的是希望得到家長的支持,以便家園共同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家園聯系手冊》使家園合作更趨和諧。

我園始終將《家園聯系手冊》作為老師必做的功課,除了早晚接送孩子進行隨機家訪指導、電訪之外,我們還要求老師每學期根據各個幼兒發展狀況進行詳細記錄,期末發給家長,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在園情況,反饋孩子在家表現,為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策略提供了依據。家長們對老師的指導意見往往很佩服,感受到教師工作的專業與敬業精神,家園合作更為和諧,有效促進幼兒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4、繼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做好家園溝通工作。 每學期開學初,我認真登記孩子長電話,身體不舒服時會在第一時間與家長聯系,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情況。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家長工作的效率,使家園聯系更加快捷、密切。 5.建立家校冊。

《家校冊》以來,我根據自己班級的特點 制定了評分標準。遲到扣一分,主動幫助別人加一分,自習課違反紀律扣一分,遵守紀律得到表揚的加一分,忘帶學習用品的扣一分,每天不佩戴紅領巾的扣一分等等,學生的每一項加分減分我們都會在分數旁邊寫明原因,讓學生和家長都心中有數。我們每周會給孩子匯總得的紅花數,然后把紅花數兌換成綠分,月末計算出每個孩子在班級中的名次。為了鼓勵家長能保持參與的熱情,我們每周也給家長進行了評分并把它記錄在每位學生的家校冊上。短短的一個月的時間,班級里的遲到現象大大減少了,不完成作業的少了,丟三落四的學生也是寥寥無幾。經過家校共同培養,學生能夠做到認真聽老師講課,認真傾聽他人發言;還初步學會了與人合作。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也普遍提高,在學校好教了,在家里好管了。學生的行為習慣已初步養成了,我們的班風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上一篇:土木工程的技能范文下一篇:雷人的話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