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職業院校文化建設論文范文

2024-01-01

職業院校文化建設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價值取向是人們在處理矛盾、沖突時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價值態度和價值選擇。價值取向受所處的文化背景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影響較大。高職學生由于年輕閱歷不足,文化底蘊單薄,文化涵養不夠,往往表現出浮躁的性格特點,在價值取向上更容易偏好一些非主流的價值取向。因此積極主動的宣傳和傳播儒家文化精髓,讓年輕的學生們能夠理解儒家文化的價值內涵,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儒家文化 價值取向 影響 反思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07.001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儒家典籍被世人奉為“經典”,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儒家文化傳遞了“仁”“義”“禮”“智”“信”等精神信條,這些信條形成了中國人傳統的價值觀。

一、儒家文化的價值內涵

(一)克己修心的人性品質

《論語·顏淵》中提到:“克己復禮之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則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闡述了什么是仁,以及如何做到仁?!叭省?,從人從二,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中國古代代表了一種含義極為廣泛的道德規范和要求。最初的“仁”是指人與人的親善關系??鬃诱J為仁是一種最高的道德修養,仁是克制和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于禮。他將“仁”定義為愛人,與人相處時需要遵循互存、互助、互愛的道德標準,對他人尊重和友善。他要求不僅是“我”,還有“我”以外的很多人都要有博愛心和包容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來為人處事,崇尚仁術和仁心?!叭省辈⒉皇切∪市×x,而是為人為民造福、克己復禮的大仁大義。

(二)宗法制度下的倫理道德

《禮記·大傳》里記載“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這段文字傳達了儒家文化堅持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倫理關系高于一切的道德觀念根深蒂固?!岸Y治”講究君、臣、父、子各有名分,貴賤、上下、尊卑、親疏都有嚴格等級。宗法制度中最基本的兩個倫理原則就是“親親”和“尊尊”,即“孝”和“忠”,其思想倡導君權父權至高無上,子弟必須孝順父兄,下級必須服從上級,家國同構。個人是群體的附庸,被約束在家庭和宗族里,一切以家國為中心,沒有自我和個性。雖然封建王朝在不斷更迭,但同族相親、尊祖敬宗、幼而敬長、男女有別這四條做人的道德規范無論何時都要遵守。

(三)天人合一的生命價值

《孟子·盡心》中精辟地概括了“天人合一”思想:“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碧烊撕弦幻枋隽艘环N人與自然樸素而和諧的哲學關系。認為天人皆有徳,宇宙不僅是一個物質世界,也同是生命、精神和道德的領域,既肯定了人是天地自然的產物,也強調人要遵循自然規律,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的價值。

(四)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周易》闡述了儒家文化的宇宙觀?!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觀點一方面強調了自然規律的客觀性,另一方面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自強不息的精神是指個人能夠依靠自身的力量安身立命的崇高人格境界,自我奮起、頑強不屈、自力更生的精神。儒家文化強調這種自強不息的人格品質和進取精神。我們將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表現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在民族危難之際,在中華民族的不同發展階段上,它激發民族斗志,增強民族凝聚力,支撐和推動著中國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和發展。

(五)貴尚中和的行事態度

《中庸》講到“體味中和,和諧中正,修身心道,修道以仁,誠于中,信于外,情動于中,仁者愛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道不遠人,遠人非道,審計度勢,能屈能伸,人前藏智,話中藏鋒,執其兩端,取其中正,高標處世,低調做人”。中庸之道的基本精神在于和而不同,不偏不倚,不同性質的事物相互配合而統一起來就能形成“和”的效果。在我們的價值理念里貴和尚中是與禮尚謙讓的行事態度相聯系的。我們崇尚以寬容、謙讓的態度對待他人,以和為貴成為協調各種人際關系的行為原則。

二、儒家文化對高職學生價值取向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注重個人道德修行

儒家文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把修養身心看作自己為人處世的根本原則。儒家思想強調通過心靈反省和克制欲望來保持平常心,言語謙恭,行為合乎規范,做到言行一致、身心合一。他們認為“修身”修的是內心。只有每個人都修身心,整個民族的道德修養才能得到提升,整個社會才會成為文明社會?!靶奚砜思骸钡膬r值觀念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2.服從意識的養成

儒家文化中的封建等級觀念和制度,被統治階級認同并作為維持社會秩序的工具。儒家理論強調社會有階級之分,地位低權利小的階層要服從地位高權利大的階層,位高權重的階層掌握主權和領導權。自上而下的尊卑等級制度使人們養成了對權威服從的意識和習慣。服從是一種美德,是對上級認可和尊重的表現,不能服從他人的人也學不會領導別人。

3.與人為善和諧共處

儒家文化里講和諧,和諧關系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共生關系,包含了相互關愛的,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讓我們敬畏大自然的力量,認識和尊重自然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在與自然共生的環境下,我們將整個世界看作一個系統和整體,養成了與自然為友、與人為善和諧共處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二)消極影響

1.理性思維方式培養較少

儒家思想比較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和思辨的學習方法,理性思維是科學思維能力的核心,而儒家文化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研究較少,甚至不太重視??鬃硬徽効萍?,墨家思想雖涉及了一些科學技術的傳授,但是其思想不能撼動中國主流文化的地位,無法改變人們固化的輕視科學技術的思想觀念和運用理性思維解決問題的方法。

2.家本位束縛個人的成長和個性的發展

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傳統價值觀認為個人對家庭的無條件犧牲是應該的,對家長無條件地服從是孝悌,忤逆則是不孝,對權威的質疑更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家國同構,家本位的價值取向否定了個人的價值,禁錮了個人的思想,不利于個性的發展和人格的健全完善。

三、學校教育發揮對高職學生價值取向的引導作用

(一)引導學生樹立自尊自愛的價值取向

自尊和自愛是一種對自我的關注和肯定。在培養學生的認知上,學校要開展有針對性的課程和活動,教會學生對不公說不,教會他們認同自己、支持自己。幫助學生認識到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當中平等的一員,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就業崗位上,要堅持自己的原則,勇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意愿,樹立自尊自愛的意識。

(二)引導學生樹立孝敬父母、尊師重道的價值取向

儒家文化倡導“孝”和“敬”,學校教育在平等和尊重學生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堅持孝敬父母、尊師重道的價值取向,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職業院校的學生家長們經常會抱怨孩子不求上進,長大之后不愿意與家長溝通交流,個性要強不懂事,與家長的關系緊張。針對這類問題,學校教育需要發揮導向作用,幫助學生解決與家長之間的矛盾,促進家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培養學生發自內心的熱愛父母、尊敬教師的思想感情。通過利用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這樣的節日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孝敬父母、尊師重道的價值取向。

(三)引導學生樹立尊重他人、團結互助的價值取向

儒家思想中的“仁”“義”講愛己愛人,發展互尊、互助、互愛的人際關系。學校教育需要引導學生樹立尊重他人、團結互助的價值取向,培養學生正確的交友觀。建立積極的朋友圈信念,在朋友之間,休戚相關、患難與共;在上下級之間,肝膽相照,同心同德;在民族和國家之間,和睦相處,互惠互利,友好往來;在人與自然之間,厚德載物,包容萬物,道法自然,保持人與自然和諧并存的價值取向。

(四)引導學生樹立自強進取的價值取向

自強進取是傳統文化的優秀品質,對于完善個體人格發展,促進個體與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自強進取是建立在自尊和自我意識的基礎之上的。學校教育在培養學生自強進取精神時,需要著重培養學生以下方面的能力:一是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意識,即培養他們經濟和人格獨立;二是培養學生敢于擔當的品質,即對自己、他人和社會負責的人生態度;三是培養學生尊重競爭規則,憑自己的實力平等參與的競爭精神。

(五)引導學生樹立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

結合儒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引導學生樹立和諧發展的價值取向。和諧發展以學校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為前提,從實際出發,為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創設良好的環境。做到因材施教,關注學生發展的潛能和優勢、自身的特點,促進全方位和諧發展。

儒家文化的價值內涵意義深遠,我們應該汲取儒家文化的精髓,傳播儒家經典中的正能量,讓學生感受儒家文化的價值與內涵。另外,在對高職學生進行價值引導時,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和高職教育的特殊性,通過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的真正含義,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論語釋注》,中華書局,2006年。

[2] 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

職業院校文化建設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品位的職業院校校園文化,不僅能提升學校聲譽,而且能提高學生素質。結合自身特點,以黑龍江省“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實踐研究》為契機,通過師生問卷調查和對部分職業院校開展調研的基礎上,參照部分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實際,提出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基本內涵、重要意義和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應該遵循的原則,為各職業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提供參考。

[關    鍵   詞]  職業院校;校園文化;人文

職業院校以為社會和企業培養一線高素質勞動者為己任。職業院校的學生的就業能力取決于他們的個人素質,具體體現在做人原則、愛崗敬業、協同合作、交際能力、組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要想讓職業院校的學生能夠有更好的發展,校園文化建設尤為重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已經成為職業院校生存發展的關鍵環節,優雅的校園文化環境、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必將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就業觀起到熏陶作用。通過職業院校的教育培養,讓他們做一個正直的人、有道德修養的人、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讓他們養成按章辦事、對人負責、對團體負責的好習慣、好作風,為將來就業、創業奠定基礎。職業校園文化建設要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和專業特點,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從教育教學、綜合管理、后勤服務、學生管理、學團活動等方面進行系統規劃設計。

一、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內涵

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可以分為狹義文化和廣義文化。廣義的校園文化是指學校生活方式的總和,可以分為校園環境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三個方面。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設計本著“優化辦學理念、樹立學校形象、提升教學質量、提高辦學品位、提高學生穩固率、豐富師生文化生活、提高學生文明素質”的原則。

二、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設計的重要意義

“十八大”以來,國家十分重視文化建設,尤其是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對職業教育提出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要求,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應體現出“職業性”和“人文性”相協調統一,將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融合。職業院校校園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優化職業院校育人環境,設計并建設出高品位的校園文化是加強職業院校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徑。優良的校園文化氛圍能夠激起學生斗志,推進教學、管理、科研等工作,能夠豐富校園生活,規范學生行為。通過優良的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出高素質的勞動者并滲透到社會各階層,一定會對社會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鑒于此,職業院校進行校園文化建設以及設計的意義顯得尤為重要。

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有別于其他類別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要圍繞職業院校培養人才的任務出發,首先要突出其職業教育特點——職業性,其次要體現校園文化的核心——人文性,再次要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引入企業文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校園文化建設信息化、實現數字化校園。

(一)突出職業性

1.校園物質文化要凸顯職業院校的職業性

物質文化建設是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它以優美的校園環境和先進的教學設施及凝練的豐富文化內涵凈化學生。先進的實驗室、實訓設備、實訓材料等是職業院校校園文化的物質基礎;櫥窗文化、走廊文化、教室、寢室布置、警句、格言等要體現職業特色。走廊和櫥窗文化是學校對外宣傳的窗口,要特別重視,可規劃為學校專業簡介,包括學校開設的專業、重點專業和特色專業、各專業的主要課程、實訓實習項目等;精品課程簡介,重點介紹校級以上精品課程、課程的開發、校本教材的編寫等;校企合作介紹,包括工學結合、訂單培養等;學校實習實訓基地介紹,包括重點實習實訓基地、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等;教職工明星榜,介紹對學校發展有重大貢獻的教師,包括教學能手、技能高手、骨干教師、雙師型教師等;學生明星榜,包括精神文明積極分子、學習獎學金獲得者、技能競賽獲得者、創業明星、優秀畢業生事跡等;學生活動風采展示(主要用相片、圖片),包括主題團(班)活動、學生優秀作品等。建立學校信息化平臺,通過學校門戶網站、教學資源庫建設、校園辦公平臺等信息化手段推動校園文化建設。通過有形與無形、傳統和現代相結合的方式促進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2.校園制度文化要體現職業院校的職業性

職業院校校園制度文化體現了整個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準則。借助國家制定的中、高職學生行為規范,結合職業院校自身辦學特色和專業特點建立一套屬于自己院校的規章制度和行為準則。從綜合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教務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統籌規劃,逐步實現用制度規范管理,實現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在學生管理方面,如校園行為規范、班級管理制度、獎學金制度、違紀處分制度等。職業院校各項制度的建立要有文化內涵,同時也要彰顯“職業院校特色”,緊緊圍繞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來完善各項制度。為了確保實施效果,要將操作規范和要求懸掛在辦公室、教室、車間、實訓場、寢室等顯著位置,不僅要將制度記于心中,還要用制度規范人的行為,用行為支配學習,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3.校園行為文化要具有職業院校的職業性

職業院校的教職工開展的各類工會活動和學生開展的社團活動都要具有職教特色,要圍繞“培養技能”“提高素質”開展系列職業實踐、科技作品制作和社會服務等活動。比如,舉辦一些“技能競賽”“崗位練兵”“學雷鋒日”服務活動”“優秀作品展示”“畢業匯報表演”“校園文化藝術節活動”等具有專業特色的、能促進學生技能提高的、寓教于樂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積極參與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增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感。

4.校園精神文化要突出職業院校的職業性

職業院校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為人處世、市場競爭、創業創新、技能技術的培養。職業院校要根據市場和社會要求打造院校的專業特色,形成自己的校園精神文化,制定具有自己特色的辦學理念、校訓、校歌和學校精神,推進職業院校師生文化責任感,打造師生與學校榮辱與共的精神。積極鼓勵教師參與學生的就業、創業指導,到企業和學生的實習單位進行回訪,了解企業近況和需求。

(二)彰顯人文性

學生畢業后要適應社會,獲得更廣闊的個人發展空間,提高人生幸福的指數,就必須注重人文關懷,增強他們的人文素養。

1.要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

將優秀的歷史文化精華和國學教育融入學校德育教育中,圍繞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開展學習實踐活動。

2.注重學生自信心培養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心智不夠成熟、缺乏自信,且自我意識較強,對此,職業院校要堅持開展“一幫一,大手拉小手”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樹立不畏困難、不怕挫折的勇氣。社團組織開展富有愛心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勤工儉學活動、第二課堂活動等,通過活動讓學生樹立自信心,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3.注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職業院校的輔導員要根據學生個性特點來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大多數學生對自己將來的發展方向和就業方向不明確。各科任教師在教學、實習、實訓過程中要通過各種途徑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特長,為將來就業和創業打好基礎。職業院??梢越M織學生參觀企業和參加社會活動增加他們的社會閱歷。在校內可以舉辦一些模擬招聘、專業技能競賽、口才演講比賽,以及板報設計、手抄報大賽、書畫比賽等,激發學生個人潛力,為將來就業確定方向,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4.加強安全和諧校園建設

安全和諧校園建設對每個學校尤為重要,學校要定期聘請校外各類專家到校開展安全講座,從防火、防震、防溺水、防盜、交通安全、禁毒、法制教育等方面進行系統培訓。每年進行不少于兩次防火、防震等安全疏散演練,當危險真正來臨時,讓每個學生都能沉著應對,確保校園安全和諧。

(三)將企業文化融入其中

職業院校的辦學方向、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就業方向等都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滿足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要,要圍繞市場進行相應的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出適合企業職業崗位需求的畢業生。職業院校的畢業生能否盡快適應企業崗位并在企業中有所作為,是當前職業院校教育工作者應該考慮的問題,也是校園文化建設中應該重點解決的課題。因而,職業院校要注重將企業文化引入校園文化建設設計中。

加強職業指導工作,對學生的職業指導工作要貫徹校園文化建設全過程。職業院校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職業指導工作作為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內容融入教育教學工作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主動將先進的企業文化、行業模范和優秀畢業生的事跡灌輸到學生思想中;就業部門定期聘請企業專家來校講座,將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搭建交流平臺,使學生在校期間更多地了解企業文化,樹立正確的擇業、職業觀,強化就業、創業意識。

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加強校企合作,吸納企業先進文化。校企合作是職業院校辦學的重要途徑。職業院校在吸收企業文化時,要有針對性地對校企文化進行整合,要找準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結合點,要結合職業院校的專業特點。以團隊精神、吃苦耐勞精神,協作能力、遵紀守法、誠信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等作為結合點進行整合。

在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可以采取多種方式開展校企文化融合,如訂單培養、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等模式。這樣能使先進的企業文化和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有機融合,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總之,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涉及教育教學、學生管理、教學科研、后勤服務、信息化建設以及校園系列活動等方面。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應把提高辦學層次、體現辦學特色作為建設目標。發揮全體師生主人翁作用,讓全員多方位地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讓師生在參與過程中得到鍛煉,實現師生共同發展,為職業院校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黎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特色構建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

[2]黃蕆.教育管理學:概念與原理[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2003.

職業院校文化建設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高職院校加強自身文化建設是國家和社會賦予的使命,也是實現其自身全面發展的根本。當前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凸顯出技能本位傾向嚴重、過分推崇職場化以及文化建設形式化、片面化等問題。文章從高職院校的性質、發展歷程以及高職院校自身在文化建設的認識和實施措施方面尋找困境成因。

[關鍵詞]高職院校 文化建設 困境 成因

[作者簡介]陳福明(1960- ),男,江蘇蘇州人,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科技產業處處長,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江蘇 蘇州 215009)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在社會需求和國家各項政策的推動下呈現良好發展態勢,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由于很多高職院校是由中職或技師學校升格而成,起點低、起步晚,其內涵建設,尤其是文化建設的薄弱已成為阻礙高職院校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所在。

一、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意義

(一)高職院校加強文化建設是國家、社會賦予的使命

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大學要傳承創新文化,積極發揮文化育人的功能。我國學者顧明遠也曾經指出,從教育的功能來看,高等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培養專門人才,還要培養知識群體,他們是社會的中堅,是影響整個社會發展的知識力量。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責任。我國當前處在由教育大國走向教育強國、由人力資源大國走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關鍵時期,高職院校必須不斷加強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在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同時,注重學生道德素質、文化素養等方面的提升,為社會培養出真正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二)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是其全面發展的根本

普通大學追求的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高職院校追求的是技術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兩者具有較大的區別。高職教育要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必須將技術精神與人文精神完美地結合,凝聚形成獨特的高職院校文化。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有利于高職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改變高職院校只是培養“匠”、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的現象,提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出既有過硬的職業技能,又有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學生。

高職院校文化的建設對高職院校自身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指導學校形成正確的育人理念,在學校里形成一種凝聚力、一種精神,引導全校師生為了實現學校的辦學目標而努力,同時也會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圍或者制度、機制,完善學校各方面的治理。

二、當前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困境

(一)重技術培養,輕文化育人

教育大眾化以來,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具備一技之長的人才為目標,悄然占據了中國高等教育系統的半壁江山。但是高職教育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表現出了對技術能力本位化的思想,重技能訓練、輕素質教育,忽視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我國的高職教育仍然停留在“職業”的文化觀中,無論是學校的課程還是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以及學校各項設施建設,都存在重技術培養、輕文化育人的現象,將學校的培養目標局限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專業技能,注重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工具理性完全高于價值理性,高職教育成為技術教育和技能培訓的代名詞,很少兼顧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

高職院校工具理性至上的價值觀在高職學生的行為方式上有著充分的展現。有研究表明,當前高職學生在校期間多傾向于學習實用性學科和自然科學知識,但是對人文知識并不關注,部分高職學生也在忽視自身素質的全面發展。此外,當前高職學生群體中自卑、抑郁、偏執、人際關系敏感等問題頻現,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與高職學校重視技能培養,輕視道德、心理等人文素養的培養有很大關系。

當今企業對員工的要求除了必須具備專業技能以外,還要有較強的學習和適應能力、溝通表達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創新能力。高職院校技能本位的傾向也已經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使得高職院校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不合理。有研究顯示,有35%的企業領導認為高職院校大學生缺乏較強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主動性較差,社會適應能力亟須提高。有52.3%的高職院校畢業生感到知識不夠用,自身知識面狹窄,22.1%的畢業生感到自身能力不足。很多用人單位一致認為,高職院校畢業的學生往往在走上工作崗位的前幾年處于優勢狀態,卻很快就被本科生超越,變得毫無競爭力,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當前高職院校在學生全面素質培養中存在的缺陷。

(二)過分推崇企業化、職場化,忽視了自身文化的塑造

為了培養學生具備一流的職業技能,讓高職學生盡早適應未來的工作內容,高職院校一方面廣泛吸收企業文化、職場文化,另一方面投入大量經費改造學校硬件設施,嚴格按照企業的環境來建造學校教育的實訓室,將學校比作是工廠、教室是車間或者崗位,對學生的培養如同企業對員工的培養,強調高職教育與社會企業、工作崗位的零對接。

但是,我們應當注意的是,學校與企業是不同性質的組織,組織目標完全不同,企業存在的目的是創造經濟效益,但是學校的根本目的是教書育人、創造社會效益。在技能教育的辦學觀念全面盛行之下,過分強調和推崇企業以及職場文化,高等職業教育等同于高等技能訓練,企業、行業文化掩蓋了高職院校文化傳授的使命,使得本就缺少文化積淀的高職院校更難以發揮文化育人的功能。誠然,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要想跟得上當前社會的發展步伐,建立起自身特色,必須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吸收和借鑒優秀的企業文化,但過分推崇企業文化可能會使學校失去本應有的文化追求。

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是為育人服務的,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判斷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所在,一味嫁接企業文化,會使得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成為只會干活的“機器”,這有悖于當前企業的用工理念,也不利于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對高職院校文化建設認識的片面化、形式化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系統中的一種獨特而又新生的力量,在文化建設方面沒有太多的經驗可以參考和借鑒,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當前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中存在片面化、形式化等問題,對文化建設理解出現了偏差。

其一,將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片面地理解為是物質文化建設,將學校的各項硬件設施當作學校文化建設的重點,重金打造學校的外部文化。將教育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質層面,高職院校變成了職業技能教育的訓練場,丟失了教育本應當有的育人的靈魂。

其二,將學校文化建設片面理解為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中有明確的目標、詳細的規劃、嚴格的規章制度以及豐富的書面材料,但是這些書面的制度在學校中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可,也就難以內化到學校師生的內心、形成一定的校園文化氛圍。

其三,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僅停留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層面上,認為高職院校的文化是通過課外活動的形式表現,將學生的文體活動當作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核心部分。

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并非同一個概念,校園是一個活動場所的概念,校園文化建設偏重于強調校園文化氛圍,而非學校文化的全部,它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一起,是學校的亞文化,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載體。高職院校文化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四個層面組成,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廢。高職院校這種對文化建設的淺層次、片面化的理解,使得高職院校不能夠專注于高職院校內在文化建設,僅僅是在做表面文章,阻礙了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向更深入的方向發展,難以形成能夠充分展現高職教育特色的、完善的高職院校文化。

三、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高職教育的雙重屬性

高職教育在誕生之初就具有“高等性”和“職業性”的雙重屬性: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擔負起文化育人的責任,同時高職教育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發揮引領的作用,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高職教育的目標定位。高職教育的雙重屬性決定高職文化是大學文化和職業文化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種高職院校所特有的文化,但與此同時,雙重屬性也導致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在繼承中等職業教育文化、借鑒普通高等教育文化、創建高等職業教育文化之間艱難的探索。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一直在努力擺脫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影子,但是卻始終存在著重器輕道、重技能訓練輕人文素養的問題;一直在努力構建高職院校自身的文化,但是又出現了過分吸收企業、行業文化、忽視自身育人的本職功能的傾向。

(二)高職教育的特殊構成

我國高職院?;旧隙际怯伤姆N方式形成的,一是原來的高專、中專學校升格形成的高職院校,二是成人高校轉型成為高職院校,三是普通高校分離出來的職業院校,四是由社會團體、集體及個人投資的民辦高職院校。學校文化建設工作的落后是這些學校的共同之處,高專、中專學校由于生源以及學校自身層次的原因,文化普遍缺乏;成人高校作為松散型組織,也難以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圍;普通高校分離出來的職業院校在文化方面也遠不可與原來的學校相比;民辦的高職院校由于發展時間短、管理經驗不足,其在文化建設方面更是存在諸多問題。由這些學校升格形成的高職院校在文化建設方面顯得先天不足。

(三)高職院校短暫的發展歷程

我國的高職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形成之初主要承擔在職培訓的功能,辦學形式也主要是成人學校、職工學校、業余學校等。直到20世紀90年代,高職院校在辦學主體、學制改革以及培養目標、辦學特色等方面進行改革,高職教育才開始進入探索階段。高職院校只有30多年的短暫辦學歷程,文化沉淀不足,而且獨特的地位也使得它在文化建設方面沒有太多的經驗可以參考和借鑒。當前高職院校整體建設都還處于探索之中,加之當前院校之間日益加劇的規模和效益的競爭,使得高職院校運行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十分繁重,沒有足夠重視也無暇顧及深入研究和探索為學校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的文化建設。

(四)社會發展對高職院校的要求

學校的文化建設與整個社會大文化背景是直接相關的。在中國古代社會,學校教育以成人為教育目的,以倫理道德為主要教育內容,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相一致。近代社會以機械和分工為基礎的生產和社會生活,促使學校文化為“成事”必須注重知識的傳授,學生成為知識學習的奴隸。我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近年來又處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社會對科學技術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系統中的新生力量,面對著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轉型升級帶來的重重挑戰,在對學生進行培養時過于注重技能和專業的訓練,沒有注重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學校教育文化育人的本質。

(五)高職院校自身對文化建設內涵及意義認識不清

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困境中最根本的問題還在于高職院校內部,學校行政領導部門、學校領導層文化意識的淡薄,對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沒有清晰的認識,認為搞文化建設是本科院校的事情,或者認為文化建設并非學校發展道路中的一件大事。高職院校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還是停留在經驗型的管理為主,忙于應付日常性的事務,重形式工作、輕內涵建設。

此外,還有部分高職院校領導存在對新形勢下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認識不清楚的問題,認為文化建設就是美麗的校園環境、完善的設施、寫在文件里的規章制度和熱鬧的學生文體娛樂活動,并沒有對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內涵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

(六)文化整合措施不到位

高職院校文化是高等學校文化、職業教育文化和企業文化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化。高職院校應當根植于當前困境,將各種性質和類型的文化進行有效的整合,才能夠走出當前現實發展的復雜困境,制定出超越現實與歷史的、獨特的高職教育校園文化。如何進行文化整合,是當前高職院校文化建設面對的難題。當前高職院校只是將各種現成的文化拼接起來拌成的“文化色拉”,只是分別取了各種文化的形式而沒有吸取其精華,沒有對各種文化進行合理有效的取舍、綜合和轉化,這樣就難以形成具有高職特色的文化,也往往會使高職院校偏離其育人的本質。

[參考文獻]

[1]畢云霞.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素質培養研究——以萊蕪地區為例[D/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45-2010230510.htm,2013-01-01.

[2]馮鳳友,楊桂菊.淺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J].職教論壇,2009(35).

[3]金榮蓉.當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07-1012491208.htm,2013-01-01.

[4]孫艷玲.中國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研究[D/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83-1012359125.htm,2013-01-01.

[5]徐銘,丁鋼.高職院校文化傳承創新的自覺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21).

[6]葉瀾.試論當代中國學校文化建設[J].教育發展研究,2005(15).

[7]楊泉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現狀與對策[J].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4(2).

職業院校文化建設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班級文化的建設,旨在通過良好文化風氣的形成來構建一個良好的育人氣氛,從而為一個班級師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良好的條件。由此可見,班級文化的建設對于中職學生價值觀與人生觀等多方面素質的提升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職院校班級的文化建設開始被高度重視,并且成為中職教育者所重點關注的話題之一。本文將以此為出發點,分析中職院校班級文化的內涵,闡述了中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并立足于理論和實踐提出了對中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的思考。

關鍵詞:中職院校;班級文化;文化建設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成為了當務之急,因為其構成了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要素之一。對此,教育界責無旁貸,因此各個階段的教育均開始了大力的改革,除了基本的課程改革之外,文化的融合也成為了現代學校所重點關注的課題之一,具體的應用則體現于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班級文化的建設;等等。中職院校作為應用型人才的一個重要培養基地,相關政策的扶持力度于近些年來不斷增強。相對來說,中職院校學生的學習能力要遜色于普通高中,并且綜合素質也相對要低,這樣的一個客觀現狀決定了中職院校學生始終都是一個具有爭議的群體??陀^來說,中職院校學生的綜合能力起點較低,無論是學習能力抑或是綜合素質等均呈現出明顯的不足。而中職院校的責任又在于為社會輸送更多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如此則為中職院校的學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級文化的建設,有力于通過良好學習環境的創設對學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影響。然而縱觀當前的各中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在當前時期進一步探討中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的可行路徑也就具有了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班級文化的內涵

班級是所有階段學校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課余生活的主要環境,作為在校教育的一個基本組織,班級成為了學生進行學習與接受教育的重要載體。在一個班級當中,學生數量眾多,不同的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家庭,因此個性化的差異也就成為了客觀存在的現象。學生們有著各自的成長背景和生活閱歷,理想、信念、價值取向、對待生活的態度、行為與思維方式等均有所不同,也就直接增加了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有效管理的難度。對此,作為教師,應當充分掌握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在不同階段的成長特征來對學生進行適當的人文關懷,并以極具前瞻性的眼光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發展進行實踐指引,以確保所有學生的潛在能力被充分挖掘,進而實現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增強,并由此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促進整個班級學生綜合素質的整體化提升。這樣的一個過程,本質上就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過程,班級文化的內涵也就因此更為豐富,也就是借班級文化的渲染,推動學生在良好的班級關系當中不斷朝地向理想的水平發展。

二、中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一方面,班級是供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環境。相對來說,中職院校的學生活動分散,在現代社會發展的當前,學生也擁有著相對自由的空間,而班級無疑是一個集中的集體,是學生開展集體活動的一個重要組織。班級文化對于學生的影響十分巨大,良好的班級文化能夠使班級形成積極向上的風氣,學生在交流與互動的過程當中便能夠逐漸相互促進提高。因此,班級絕不僅僅是學習文化知識的地方,更是一個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平臺。另一方面,素質教育始終都是當代教育事業推動的重點政策,并且在近三十年來始終在被各個階段的學校所踐行。教育部曾經針對中職院校的發展做出過明確的指導,要求中職院校的教學能夠以就業作為前進方向。對此,中職院校則需要加大同企業的合作力度以便于更為高效地培養出具有高水平、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而要想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僅依靠理論教育顯然不夠,班級文化建設此時便體現出了積極的必要性,能夠以“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從以上兩方面來看,中職院校的班級文化建設固然具有相當的必要性,而從當前中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的現狀來看,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結合諸多相關研究成果與自身經驗的總結,本文認為當前中職院校的班級文化建設還存在著幾方面的不足,包括忽略班級意識的建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乏力而導致的精神文化內涵缺失,以及班級集體活動力度的不足和制度文化建設的薄弱,等等?,F存的不足又進一步推動了班級文化建設必要性的提升,因此需要引起中職院校的高度重視。

三、中職院校班級文化的建設

中職院校班級文化的建設并非一個實體化過程,而是一項長效工程,從班級文化的內涵來看,該過程亦應當遵循幾方面的原則,包括學校對班級環境進行積極的構建、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內在影響,并將教育回歸本真,通過文化的洗禮來推動學生人格的凈化與升華。

1.物質文化建設。班級作為中職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的重要場所,對于環境布置的要求亦在不斷提升??v觀當前各中職院校的班級物質文化建設幾乎存在著同質化問題,大同小異甚至于千篇一律。既然班級是重在通過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靈之場,則必須要求班級物質文化的建設能夠使學生樂于接受。因此,中職班主任應當根據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班級的整體有形風格進行個性化設計,并在此過程中將主導地位給予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班級的主人,教師需盡到正確引導的責任。

2.制度文化建設。制度的建設是所有事項順利開展的前提,其所起到的約束作用無需贅言。鑒于中職班級對學生管理的難度較大,因此中職班級應當根據學校的教育管理要求,結合自身班級的實際情況來制定能夠體現班級學生意志的班規。而班規的建設本質上并非以強制性的管理為目的,而是借班規形成一種制度文化,因此制度的制定需要充分參考學生的想法,確保學生能夠對制度予以認可進而保證班級規章制度的實效性。

3.活動文化建設。文化本就具有抽象性,班級活動開展的目的在于通過學生的切身體驗來保證班級文化引導的有效性。對此,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活動的形式進行多元化的拓展,使學生能夠通過活動來提升觀察力與思考力。

4.人際文化建設。班級作為一個組織,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往實為日常學習與生活所必需,尤其是班級環境當中的人際交往更是學生今后走上社會需要具備的最基本能力。班級人際關系文化的建設有利于為學生提供更好的人際交往環境,并在相互之間的交往過程中學會對他人的了解與關愛,進而學會做人并增強責任心。

5.精神文化建設。精神文化的建設可以說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最高層次,也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最終追求。精神文化能夠直接作為班級文化的指導思想與靈魂追求,中職班級的整個文化也是由此而孕育的。其所起到的作用無異于高質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課,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使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習慣不斷趨于良好,對于身心健康的發展與良好人格的養成均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對此,可以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制定一些有助于感召學生精神的活動,例如班歌的選擇、班訓與班徽的統一等,有利于學生集體榮譽感與班級凝聚力的提升。

6.學習文化建設。良好的學習文化建設對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對此,教師應當通過適當的激勵政策樹立學習標兵,結合不同學科的不同情況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行不斷大力地引導,確保整個班級學習風氣的積極向上。

四、結論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在新時代背景下,教育的重要性越發被人們所重視,與此同時,鑒于社會對應用型人才需求量的不斷增加,關于中高職的建設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其中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也正在隨之不斷增強。本文僅憑借自身經驗進行了粗淺的研究,更多更為深入的研究有待于在理論不斷深入的作用下進一步加強,以更好地致力于為中職院校學生的全面發展貢獻出一己之力。

參考文獻:

[1]周揚.淺談中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5,(03).

[2]孫克亮,嚴軍.“‘三藝’育人——高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以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為例”[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5,(04).

[3]王茹.心理文化建設在中職班級管理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5,(08).

[4]楊潔.中職院校班級文化建設探討[J].職業,2013,(26).

職業院校文化建設論文范文第5篇

目前, 校園文化建設存在著一些誤區:認為校園文化建設就是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 把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歸口在學生管理部門, 片面認為校園文化搞一些學生的課外文化娛樂活動。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與專業設置、師資配備、課程開發、企業文化融合等結合起來。這勢必削弱了校園文化在完成人才培養目標過程中的作用, 校園文化功能不能完全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 導致校園環境出現了不和諧的一幕:學生學習沒有興趣和目標, 學習積極性得不到提高、學生過于熱衷于網絡文學、談情說愛、電子游戲等;畢業生社會認可度在下降……

校園文化具有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 具有潤物細無聲的特點。優良的校園文化環境, 對于提升學院品牌、學生自豪感, 從而激發學生追求健康向上的校園生活有著積極地作用。因此, 學院必須重視校園文化建設, 認真研究規劃自己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計劃、實施方法和目標, 加大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的投入, 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1 創建和諧優雅的校園物質文化

校園物質文化即通常所說的硬件, 包括校容、校貌、學校的整體規劃、布局、校園的綠化、美化、凈化等。在校園文化建設中, 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中比較顯著、直觀、第一被感受的部分。因此, 要縝密籌劃, 一定要兼顧全局化、人性化、多樣化、時代化和職業化等特點。要做到讓校園的每一景每一物都能體現學院的辦學理念和校園文化特色, 寓情于物, 寓情于景, 寓教育于景物之中。即便是一個通知、一則喜報, 都要承載著我們自己的文化, 并傳遞著我們自己文化特色的訊息。給師生以形式美、言語美的示范。讓全院師生在耳熏目染中感受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最終起到啟迪和教育的目的。

2 創設“以人為本”的校園制度文化

校園制度文化包括包括學校的傳統、儀式和規章制度, 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 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和核心內容。“沒有規矩, 何以成方圓”。規章制度制定得是否合理、合法、有效要建立在“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以師為本”的基礎上, 要不斷更新、調整和完善, 要有針對性、確定性和時效性。建立一個良好的制度體系, 要廣泛采納各方建議和意見, 要從實際出發結合自身特點, 不斷修正完善, 這樣的制度才能使廣大師生心悅誠服地去執行, 去遵守。有章可循、有法必依才不被落為一句空話。

首先, 規章制度要具有科學性和嚴肅性。規章制度期望產生的效果、目的必須積極健康, 且內容明確清晰設計周密。要以調動師生工作學習積極性為目的, 要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創新熱情和學生學習熱情和為目的, 要以倡導廣大師生崇尚積極健康的校園生活為目的。規章制度的執行尤為重要, 要保持其嚴肅性。制度一旦形成, 就要按章辦事,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切實保證制度的執行效果, 否則就會形同虛設, 良好的校園文化業就無從談起。要下大力度轉變有章不循、執法不嚴的遷就、姑息態度, 不要讓制度的激勵和約束作用打折扣。學校制度本身以及實施過程都是校園文化的重要體現, 是培養積極向上的群體價值觀的重要體現。要加強建立教育引導激勵機制。引導廣大師生參加健康有益的活動。充分發揮制度的導向作用。調動師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熱情, 在制度建設上要更多注入起到激勵作用的成分, 鼓勵爭創各類獎項的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讓為集體爭得獎項和榮譽的老師學生得到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 讓示范作用帶動廣大師生員工在自己崗位多出成績。讓校園文化朝我們向往的方向發展。

3 形成以內涵建設為主的特色校園精神文化

校園精神文化包括校風、學風、師生的精神面貌及和諧的人際關系等, 體現著校園文化的品味和實質。不同學校其校園精神文化的特點各不相同。因此, 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不同行業背景、不同時代, 各個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式、內涵、特點都會有不同的要求和表現, 其中有些方面是共通的, 而有些方面是特有的, 每所學校都應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 廣泛開展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 努力建設具有時代特色的校園精神文化。

作為高職院校, 按照現代職業教育的特點和要求, 教育部通過各種文件已經對辦學定位、人才培養方式和目標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校企合作已成為各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 未來所從事的崗位大多是各行各業的一線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的具體工作, 要使學生面向社會, 適應市場, 就必須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開拓校企合作, 產學結合的新路子, 并在廣大師生員工中形成一種注重實踐、學以致用的校園理念, 形成一股以實踐理性文化為核心的校園文化新風尚。

打造校園精神文化品牌, 瞄準社會熱點, 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熱點大家談”活動, 使學生在學習參與過程中追求真善美;建設校園精神文化, 還要教育、要求學生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細節做起, 轉變角色意識, 不要以自己是學生不是企業員工為借口, 放松對自己的言談舉止方面培養, 要認識到好習慣的養成是長期堅持的結果, 不是一朝一夕突擊能夠形成的, 諸如遲到、曠課、懶散等這些常見的學校中的不良習慣, 如果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任其形成習慣并進入職場, 將對自己的職場乃至人生產生難以預料的影響。謹記:細節決定成敗, 性格決定命運。因此, 應該從新生入學作為一種契機適時對新生進行校風、學風的教育和渲染, 突現?;? 使新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建設校園文化活動, 首先, 要發揮大學生社團的作用, 創社團活動特色, 借以培養學生的協作與團隊意識, 這是現代企對員工的基本要求。結合本院專業特色, 學生需求和實際條件, 成立專業社團, 并聘請名師作指導, 加強管理和指導, 定期開展社團活動, 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業余生活也強化了學生職業素養, 形成崇尚學習的風氣。

利用有歷史紀念價值的傳統節日, 有組織、有計劃地組織和開展規模宏大、影響深遠、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要注意挖掘企業的潛能, 力爭把校園文化活動的觸角延伸到校外, 建立社會實踐基地, 與企業、社區、媒體聯姻, 形成校園、社會互動網絡。借助社會力量, 強化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提升學校的知名度。

總之, 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 不僅要求有良好的硬件建設作支撐, 而且要求有一套合理的軟件建設相配套。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真正把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構筑成一個繁榮興旺、蓬勃向上的共同體, 把新時期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推向一個新階段。

摘要:校園文化建設一直備受各界的關注, 為此展開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本文主要根據目前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一些工作誤區, 給出幾項建議, 以供同行參考。

職業院校文化建設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目前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許多不足,建設適合醫學院校特點的校園文化勢在必行。

[關鍵詞]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

一、校園文化的基本內涵

校園文化是指生長發展在學校環境中的,由師生員工共同創造,并與課程文化、學校培養目標和模式相適應的,促進師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一種亞型文化模式。校園文化大致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是物質文化,它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第二是精神文化,它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第三是制度文化,它是校園文化的后勤保障。

二、目前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目前,由于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其他高校一樣存在滑坡現象。首先,醫學院校作為偏重理科性質的院校,人文氣息是比較薄弱的。就筆者所在的桂林醫學院而言,大學語文只是一門選修課,而且一般安排在大一或大二。既然是選修課,當然一些學生有不選的自由。而且這選修課還不一定開課,該校規定一般要選課人數超過20人的選修課才給予開課。即使一些學生選了大學語文的這門選修課,也存在不去上課或不專心聽課的現象,學生接受人文知識的程度和多少也是要打折扣的。筆者還曾經在該校醫學生中做過一些調查。從調查的結果來看,他們對文學知識知之甚少。比如在回答“你讀過中國四大古典名著嗎?”這個問題時,很多學生選擇的答案是沒讀過,或者只聽說過,更有甚者還不知道四大古典名著是哪幾部。對于當代作家,他們也知之甚少,有些學生連賈平凹都不知道,而且這些學生還有幾個是陜西人,可見他們人文知識的匱乏程度。

其次,醫學院校大學生文化建設的基礎設施較少,學校重視程度不夠,經費投入不足。如校園里的亭臺樓閣、假山、花園、噴水池、綠地、教室、寢室等本來可以用一些詩文對聯,警示小語、勵志標語等裝飾起來,以營造和諧,健康,友愛,向上的文化氣氛,但目前這些設施大部分沒有充分利用起來,有許多設施在文化上是一個空白。學校圖書館藏書不少,但大多是醫學類的,人文社科類的書比較少,而且部分是盜版書。在圖書數據庫方面,學校只開通醫學類論文及期刊雜志的索引,非醫學類的文章根本就看不到,更不用說下載。

第三,一些學生由于受社會環境和流行觀念的影響,本能地認為在大學生活中,學習才是最主要的,因而放松了對文化素養的追求。他們認為實用的才是最好的,把學習利益化,一門心思啃專業課書本,忙著英語四六級和計算機過級。等到畢業的時候,他們拿到的獎狀本本和榮譽證書,倒是不少,但很多同學不知道怎樣寫簡歷和介紹信,不知道怎樣向用人單位推薦和介紹自己,甚至推薦表上的自我評價也是語句不通,錯字連篇。

三、加強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勢在必行

鑒于目前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滑坡現象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結合醫學院校自身的特點,筆者認為加強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

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全校師生的身心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對校內的亭臺樓閣、假山、花園、噴水池、綠地進行命名、以題寫詩文對聯,撰寫故事、鐫刻醫學生誓言等形式讓學生與教師參與進來,以活躍和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做到一石一壁會說話,一花一木會言情。教室和宿舍是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場所。我們可以選擇名人名言、大學語文中的經典文句、優美詩句和偉人偶像的圖片布置教室,營造出積極向上、學風濃郁,充滿生機的學習環境。學生宿舍墻壁上也可以懸掛一些字畫、勵志小語、溫馨提示等,以營造和諧、友愛、文明、有個性的宿舍氛圍,增強宿舍凝聚力,為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打造一個和諧、舒適的加油站。

(二)充分利用大學語文課堂

大學語文是我國高等院校為非中文專業學生開設的一門公共課,其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等特點,適應當代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高質量人才。大學語文課所選的內容都是名篇佳作,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結晶,是世界優秀文化載體,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它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啟迪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大學生將來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精神基礎。同時,大學語文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文化素養,對學生的個人發展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F在有些大學生語文水平很差,寫實驗報告甚至請假條時錯字連篇,詞不達意;作自我介紹時結結巴巴,言不達意,嚴重阻礙了個人發展。因此,在大學語文課堂上向學生傳授文學知識,不僅起著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宏觀作用,也起著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交流能力的作用,對幫助大學生就業也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舉行各種校園文化活動,讓各種有才華的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天賦,在展示中增強自信心,起到活躍校園文化氛圍的作用。如以學校為單位舉辦校園十大歌手比賽、校園文化藝術節、迎新晚會、系慶晚會等;以班級為單位舉辦元旦晚會、詩歌朗誦比賽、劇本表演大賽、書法比賽、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大學生社團是大學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陣地和依托,它們承擔著大量的校園文化活動。因此加強大學生社團建設將有利于各種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如我們可以建立大學生攝影協會、書法協會、旅游協會、體育協會、武術協會、文學社、紅十字志愿服務隊等社團,每月開展一次或數次活動,這將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增進校園文化氛圍。

四、開展具有醫學專業特色的社會實踐活動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現已成為校園

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學??梢越M織學生揚己之長,將自己課堂所學應用到社會實踐中來。如學臨床醫學的可以進社區為群眾免費體檢,學預防醫學的可以走進農村做疾病預防的宣傳。學醫學法律的可以在廣場上為市民講解法律知識,學護理的可以義務為敬老院老人提供護理服務等等。通過開展具有醫學特色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同時也使社會對醫學院校有更多的了解。

總之,加強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是引導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必然選擇。筆者相信,隨著加強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系列舉措的實施,醫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將進一步得到提高,學校的辦學層次和辦學水平也將有一個比較大的飛躍。

[參考文獻]

[1]劉紀元.校園文化建設[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2.

[2]楊笛.淺談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J].安徽文學,2011(1).

[作者簡介]盧曉霞(1976—),男,湖南汨羅人,桂林醫學院臨床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上一篇:高職院校學風建設論文范文下一篇:高職物理課程改革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