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音樂教育與教學研究論文范文

2023-10-04

音樂教育與教學研究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當前在我國地方院校音樂學專業的鋼琴教學中,存在著鋼琴教學的轉型問題,即從單純的純鋼琴技能培訓轉變到鋼琴彈奏基礎訓練與自彈自唱能力和即興伴奏能力培養模式上。其目的是讓地方院校培養的音樂專業的學生能更好地為中小學的音樂教學服務,更好地為地方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服務,拓展畢業學生的自主擇業能力。

關鍵詞:地方院校音樂教育 鋼琴教學質量

多年以來,我國許多地方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存在著盲目擴大招生的問題,所招收的學生鋼琴基礎比較差、教師與學生匹配的比例太低、鋼琴數量投入不足,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學生練琴時間以及指導得不到保障。這是地方高校在擴招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面對這一客觀情況我們不能再用傳統的鋼琴教學思想去教學,而是不斷尋找轉型發展的出路,讓學生能學習到實用的知識與技能。所以,筆者認為需要從改革傳統的鋼琴教學大綱、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入手解決以上的問題。目前地方院校的鋼琴教學大綱還是以傳統的專業藝術院校的教學大綱為指導,其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方法都是以專業藝術院校的教學大綱為參照,且地方院校中的音樂專業教師都是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培養下畢業的,如果不在教學大綱中作出改變,那么,地方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就很難培養出合格的實用型人才。所以,地方院校音樂專業的辦學模式必須在辦學目標、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中作出調整。下面以貴州銅仁學院為例談談鋼琴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銅仁學院音樂系鋼琴教學大綱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

(一)培養目標上的問題: 原有的鋼琴教學大綱是以傳統的藝術院校的教學大綱為指導,主要培養的是高層次演奏人才和表演人才,這種傳統的鋼琴教學大綱對各大音樂學院還是有指導性和針對性的。但是,與地方院校應該培養應用型人才有本質的區別。各大音樂學院招生的學生音樂基礎與地方院校的音樂專業招生的學生鋼琴音樂基礎區別非常大,特別是鋼琴學生的生源基礎區別,完全可以用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來形容。通過這幾年招生情況來分析,地方音樂院校所招生的學生中有鋼琴基礎的占不到一成、(指學習鋼琴一年以上)九成的學生沒有受過鋼琴啟蒙教育。然而,專業藝術院校的鋼琴學生的鋼琴學習過程在進校之前都不會低于五至十年左右的學習時間。在最早的精英教育教學大綱的培養模式下,教學目標就是為了培養高層次的演奏家和表演人才,圍繞這個目標的教學服務就是招生的生源質量高,招生的人數非常少,光從中央音樂學院附小的鋼琴教學內容與考試大綱就知道鋼琴教材的深度與難度。這種傳統鋼琴教學大綱的指導方向與地方院校音樂專業的培養的目標有著本質的區別。地方院校音樂專業由于多年的擴招在招生人數、招生質量、師資比例、硬件設施等方面都與專業藝術院校有著非常大的區別,以貴州省銅仁學院音樂系在校的音樂學專業2010級、2011級、2012級、和2013級本科為例來分析,每一級都有兩個本科班,每個班的學生都有40人以上,四個年級8個班的學生人數在320以上。但是鋼琴教師只有8名,鋼琴的數量在50臺左右,通過這些數據我們可以想象如果還是用傳統的教學大綱作指導教學質量就得不到保障。

(二)教學模式上的問題:傳統的教學大綱培養目標是一對一的鋼琴教學模式,它適用于各大音樂學院的鋼琴專業學生。

傳統教學大綱的鋼琴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端的演奏人才,比如青年鋼琴家朗朗和李云迪就是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高端演奏人才。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的招生人數、設備條件以及師資比例都是比較充足的,能夠滿足(每節課按50分鐘計算)一對一的鋼琴教學模式(有的音樂學院的鋼琴專業課還是一周上兩節課)。

(三)教學方法的問題: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中就有所體現。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把高難度的鋼琴作品處理好、彈奏好,是傳統的教學方法的常用手段,有的天才型鋼琴學生學習的內容就是為了下一個周期的鋼琴大賽作準備,教師在這一個周期教學中只會對鋼琴作品進行分析和講解,許多專業的藝術學院的鋼琴教師的教學方法就是用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教學方法來教授學生。并以賽代教學、以比賽為目的,以大賽所取得的名次為教學成績,目的是讓鋼琴專業的學生在臺上能夠完美地把高難度的鋼琴作品演奏成功。在國際和國內賽場展露水平與能力。至于鋼琴的自彈自唱能力與鋼琴的即興伴奏能力的培養不在鋼琴教師的授課范圍之內。

二、解決教學大綱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解決培養目標的對策:象銅仁學院音樂系這樣的地方音樂院校鋼琴教學大綱必須做出較大程度的修改,把培養目標從培養專業的鋼琴演奏人才和為專業文藝團體培養人才的方向轉變到更具體地為地方中小學校培養合格的音樂教師,為地方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培養合格的專業指導人員以及為社會培養藝術文化教育的自主創業人員上來。

(二)解決傳統教學模式的對策: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實用于地方院校小組集體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模式了。在地方院校大量擴招的客觀條件下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只能是一種奢望,這都是因為招生人數的轉變、設備投入的不足、師資比例失衡的原因。因此,培養目標發生改變了,教學模式就要轉變到適應地方院校的模式上來。

(三)解決教學方法的對策: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實用于地方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方法。地方院校培養的鋼琴人才的教學方法應該是把鋼琴彈奏能力的培養與自彈自唱能力的培養和鋼琴即興伴奏能力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小的鋼琴作品入手,為了有利于學生對旋律的掌握,對調性的熟悉最好選擇學生熟悉的歌曲改編的鋼琴曲。讓學生把鋼琴作品除了在本調中彈奏好以后再轉調彈奏,從一個升降號開始訓練逐步擴展到兩個升降號,直到學生能夠在三個升降號中熟練彈奏轉調的鋼琴小作品,把左手的和弦功能正確的引用到各種調式中來。這才是我們地方院校音樂專業的鋼琴教學所需要的教學方法。

三、銅仁學院音樂系鋼琴教材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一)針對性不強。我們的音樂專業的學生在考進大學之前受過鋼琴教育的學生很少,鋼琴基礎幾乎為零,而我們使用的教材為全國統編教材,起點較高,需要降低難度。

從目前銅仁學院音樂系的鋼琴使用教材來看主要有以下幾本書:它們都是由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是《哈農鋼琴練指法》教學版,二是《車爾尼鋼琴初級練習曲》(作品599)。三是鋼琴基礎黃瑂瑩總主編(一至四冊),這套教材是在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鋼琴基礎教程的基礎上是改版過來的,雖然在形式上分成了基本練習部分、練習曲部分、復調部分、大型樂曲部分、中外樂曲部分、歌曲伴奏部分(正譜伴奏)等幾個內容,并且每一首樂曲還有針對性的教學提示、作者介紹、樂曲性質、曲式、彈奏要求等。教程的編寫與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鋼琴基礎教程相比較而言更加注重科學性與實用性相結合,但是教學曲目還是以傳統的、經典的為主。教材的內容來看還是偏高、偏難、偏深、偏大。

(二)突出地方性特色不夠,前面講到有的教程只需要訂閱第一冊來使用的原因是我們找不到、看不到、學習不到與我們貴州有關的音樂鋼琴作品,銅仁地區的音樂鋼琴作品更是一個沒有有待開發的處女地有許多優秀的地方戲曲與民歌。這些可以改編成難度不大的鋼琴曲提供給學生彈奏。

(三)實用性不強,大量的樂曲與練習曲對提高學生自彈自唱能力和即興伴奏能力的提高結合不好,需要改進。

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教師給學生布置大量的樂曲和練習曲讓他們去練習,這些大量教材里的練習曲和樂曲的難度都偏大,學生如果沒有一定的基本功和足夠的時間來彈奏這些練習曲和樂曲效果是非常差的,而且還占用了學生大量的學習時間。教師的教學目的就是想讓學生能夠打好基礎提高鋼琴的演奏水平,如果學生把這些練習曲和樂曲彈奏好了確實能夠提高演奏水平。但是確實對學生的自彈自唱的能力和即興伴奏能力的提高沒有幫助,這就是為什么會出現有的學生能夠把鋼琴作品演奏得非常好但是卻不能夠為別人彈伴奏的原因。

四、解決教材存在問題的對策解決方法及對策

(一)針對地方院校音樂專業學生的鋼琴基礎比較薄弱,接受能力有限的現狀來編寫教材。這些教材有的可以直接用來教學比如《哈農鋼琴練指法》這本教材主要是用來練習手指保持放松、獨立、靈活等基本功訓練的教材,這本鋼琴教材不但學生每天要彈奏這本教材而且教師每天也是要用這本教材來保持基本彈奏能力的。所以這本教材不需要做出任何改動。有的教材是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針對性改編后再提供給學生使用的,比如《車爾尼鋼琴初級練習曲》(作品599)教材。在筆者看來這是一本非常好的學習鋼琴伴奏的教材。這本教材的內容有100首練習曲講解了大量的鋼琴基礎內容,可是卻是相互獨立的練習曲,學生在練習的時候不能夠舉一反三沒有歸納總結。筆者通過十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得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介紹這本教材:第一種是介紹伴奏型的練習曲;第二種是有相同伴奏體練習曲的介紹;第三種是介紹各種大小調與各種節拍的練習曲;第四種是介紹各種不同風格的練習曲;第五種是介紹各種不同的和弦連接的練習曲。比如讓學生彈奏第39首練習曲的時候就會向學生提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這首練習曲是幾拍子的?第二這首練習曲是什么調的是大調還是小調?第三低音的伴奏部分用的是什么樣的伴奏織體?第四要求把低音的和弦標記出來。最后還要求把這條練習曲在不同的調式中彈奏出來,這就有了針對性的練習?!?99》教材是非常實用的多功能教材,只要我們改編到位了,學生就會在彈奏練習曲同時學會了鋼琴伴奏。有的教材只需要選擇一小部分中國與外國樂曲中難度不大同時學生比較熟悉的鋼琴曲來給他們彈奏。比如《鋼琴教程》第一冊第80頁肖邦作品的《圓舞曲》就是一首難度不大但是非常優雅動人的樂曲,通過這首樂曲的彈奏同時更進一步的了解了世界著名的鋼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杰出代表、有著鋼琴詩人之稱肖邦的創作技巧和演奏風格。同樣學生們非常喜歡彈奏膾炙人口的第75頁的《獻給愛麗絲》,這是一首貝多芬創作的鋼琴小品,雖然至今已經無從考證愛麗絲其人其事,但是人們從這首清晰流暢的樂曲中似乎感受到了貝多芬的情感。而愛麗絲這一德國少女形象,永遠在人們中間流傳,引起無盡的遐想。由此可見不必要把整套教材都發給他們。比如鋼琴教程就只需要訂閱第一冊就足夠了。我們地方院校音樂專業的學生需要的鋼琴教程是通過這種教材的學習使用能夠把鋼琴彈奏水平體現出來的同時又把鋼琴自彈自唱與即興伴奏的能力體現出來的教程。這樣有針對性的教材需要我們的鋼琴教師在原有教材的基礎上撰寫我們需要的教材來提供給學生使用,達到教學目的。

(二)解決方法及對策:把地方有名戲曲和民歌編寫成教材融入到教學中去。比如貴州省德江縣的儺戲,2006年就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儺戲、儺文化是一種古老的文化現象,它源于古時的儺儀,逐漸發展成為多元宗教、民俗、藝術表演的復合文化體,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還有貴州省思南縣的花燈戲,思南花燈戲在2005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6年8月,由思南縣民族文工團的花燈曲藝工作者創作、演出的花燈小戲《紅包藏情》在貴州省首屆花燈大賽上一舉奪得“金燈獎”。這些都可以改編成通俗的簡單的鋼琴曲來提供給音樂系的學生彈奏,這不但能夠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夠加深他們對地方民族音樂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地方民族音樂的學習、傳承、以及創作的信心,不能夠因為當地的經濟不發達而否定地方現有的優美的優秀的地方戲曲與民族民間音樂。更不能不屑一顧的不去了解、學習傳承地方民族民間音樂。但是到目前為止的現實是我們的音樂教師以及教育主管部門都沒有對此引起重視,地方特色沒有得到體現,學生對地方音樂了解太少,這會對他們在地方的中小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在服務社會文化活動的指導過程中以及自主擇業的過程中產生困難,不利于與社會的對接。

(三)解決方法及對策:學生對鋼琴鍵盤那么熟悉卻不能夠彈伴奏是因為只有固定調的概念沒有首調的概念不能夠自如的轉化。不能夠即興地從固定調轉化成首調,不能夠從五線譜轉化到簡譜中來,所以要求學生不但要能夠彈奏固定調的作品,而且還要能夠彈奏首調的作品。同時要求學生不但能夠熟悉五線譜,而且又要熟悉簡譜。學生不能學習得太死了,不能夠靈活運用照本宣科了。所以傳統的鋼琴教材必須在實用性方面做出改進,特別是鋼琴教材應該簡譜化與中小學的音樂教材能夠對接上。(以前有簡譜版的鋼琴教材和手風琴教材特別適合練習簡譜各種特點,后來要求與國際接軌就不用了)不然就會像我們在大學學習外語一樣畢業以后不能派上用場幾年過后就忘得一干二凈。有針對性的加入鋼琴簡譜教材內容提供給學生練習,培養學生對鋼琴簡譜的識譜能力和彈奏能力。

基金項目:

本文為貴州省銅仁學院2013年教改課題,項目編號:JG201340.

參考文獻:

[1]楊鎮,楊鳴.音樂學院附小鋼琴教程精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

[2]鄔小中.黔東北土家族花燈戲旋律、燈詞、表演藝術特點初探[J].四川戲劇,2008,(01).

[3]鄔小中.黔東北土家族花燈戲藝術特點初探[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

[4]邱成斌.論車爾尼599作品對彈奏即興伴奏的幫助[J].硅谷,2009,(10).

[5]韓林申,李曉平,徐裴,周荷君.鋼琴基礎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

[6]黃瑂瑩.鋼琴教程[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7][法]哈農.鋼琴練指法[M].金華沉思譯.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8][奧]車爾尼.鋼琴初級練習曲(作品599)[M].李依桐,張又馳譯.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音樂教育與教學研究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新世紀以來,學術界在湖南祁劇的學理研究、祁劇傳統經典劇目的研究、祁劇的現代化走向研 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較為全面的系統的總結,可以看到祁劇的研究文章雖 然有一定的數量,但它的發展依然不容樂觀。祁劇研究仍然有著較大的空間,有待學術界進一步發掘。

關鍵詞: 湖南;祁??;研究;綜述

祁劇又稱祁陽班子,是湖南地區現存古老的地方大戲劇種之一,因形成于祁陽而得名。祁劇在湖南省現有八個古老的地方大戲劇種中,傳播范圍是最廣的。它不僅廣泛流行于湖南省大部分地區,在粵、桂、贛、閩、滇、黔等省的一些地區也有流傳。新中國成立之后,祁劇多次進京為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演出。郭沫若看過祁劇演出后曾經說過:“祁劇是全國名列第二的優秀劇”。[1]2008年6月14日,國務院發布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湖南祁劇榜上有名。雖然祁劇已經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對于祁劇的研究目前還很不夠。祁劇傳統劇目失傳嚴重,現代劇目創作艱難,如何保護并傳承祁劇仍然是目前需要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為了更好地振興祁劇文化,發揮其在當代社會的重要價值,筆者梳理了新世紀以來對祁劇研究的資料,并對這些研究成果作一綜述,考察已有成果和不足,以便為更有效地展開祁劇藝術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幫助。

一、21世紀以來祁劇研究現狀分析

新世紀以來,祁劇的研究還是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從CNKI全文數據庫和維普數據庫檢索發現,有關祁劇的研究有如下成果:屬于祁劇研究范疇的論文54篇,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之中有研究生畢業學位論文四篇,它們分別是:陳明的《湖南祁劇傳承的考察與研究》(2006年)、廖松清的《祁劇彈腔北路研究》(2007年)、劉新艷的《祁劇高腔音樂與表演探析》(2009年)、蔡姣的《祁劇彈腔南路的調查與研究》(2011年);學術專著2部:歐陽友徽的《中國祁劇》(香港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出版)、歐陽友徽《永州祁劇》(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學術論文集1部:《祁劇研究文集》(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年出版);學術資料集1部:《祁陽祁劇》(《祁陽文史》第十六輯,2004年);高等學校校內立項課題1個:2009年湖南科技學院立項課題“現代化視野下祁劇的傳承模式研究”。就這些研究成果而言,最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論題:

(一)湖南祁劇的學理研究

1.關于湖南祁劇的起源。傳統的看法是認為祁劇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間,李京玉通過考察和研究,用較豐富的史料證實祁劇起源于宋,將以前認為的祁劇的500多年歷史增加了300多年。[2]歐陽友徽通過田野調查和文獻考證,他認為祁劇應是“起于唐代,盛于宋代”。[3]這不能不說是有關湖南祁劇起源考證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2.關于祁劇的音樂研究。祁劇的音樂由高腔、昆腔、彈腔三個聲腔組成。目前這方面研究文章有5篇。值得注意的是學者對祁劇音樂中的高腔研究,有了一定的突破。以往對于祁劇的高腔研究,主要是從它的源流和發展演變的過程切入,而新世紀以來研究祁劇高腔論文則站在專業音樂的角度,從音樂的結構、表現形態和樂器應用等方面,并以具體的作品進行切入研究。張學旗通過對祁劇高腔的音樂特點進行論述,發現祁劇高腔和宗教確實有著密切關系。將祁劇高腔和佛教中所用一些樂器進行比較,得出了祁劇中所用的梆子來自于木魚,而祁劇高腔中的小鼓跟佛教中的罄音高相同,寺廟中所用的大鼓、鑼、鈸等樂器與祁劇中的樂器可以互替的結論。[4]又如黃華麗將240支之多的祁劇高腔,從調式調性和相近的兄弟曲牌歸類,將祁劇高腔曲牌劃分為七大類,分別為“四邊靜”類、“四朝元”類、“孝順歌”類、“山坡羊”類、“漢腔”類、其他類、“雜曲”類。這樣的分類提高了我們對祁劇的高腔曲牌認知。[5]

(二)祁劇傳統經典劇目的研究

我們通過研究發現,在眾多的祁劇傳統經典劇目中,《目連救母》可以說一直是研究中的重點內容。之所以會引起研究者如此偏愛,當然也是有原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祁劇的藝人們認為目連戲為祁劇高腔之祖。

在對《目連救母》的新世紀研究成果中,學者們的論文切入角度都挺有特點:

1.從戲劇審美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切入。在康馨看來:祁劇目連戲形成了奇特的戲劇反饋。這主要表現在:目連戲與日常生活的緊密結合,與現場觀眾犬牙交錯式的相互反饋以及與日常生活中的非現場觀眾相互反饋。目連戲展示出了清晰、流暢的自然美,這使得觀眾情感卷入。在結語部分,他高度贊揚了目連戲的戲劇美學價值,“當今世界上,許許多多的戲劇實踐家、理論家、美學家們努力實踐、潛心研究的許多成果,在祁劇目連戲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盵6]

2.探討《目連救母》的傳承演變情況。劉登雄認為:目連戲有著獨特價值和現實意義,而劇院藝術的實踐讓它煥發生機。在保護祁劇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我們要堅持的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時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7]

3.以過往的目連戲為研究對象。如尹伯康的《一天一個名堂——唐可彩先生談祁劇目連戲的演出》。他通過對祁劇老藝人唐可彩的采訪,整理出了第一手資料,對讀者觀賞和研究者參考有著重要價值。對于唐可彩提供的目連戲資料的真實性,他認為:“唐可彩先生十二歲從舅父鄧和貴學戲,習生角。在長期的舞臺生活中,常與祁劇各行名角合作,深得諸家之長,成為高、昆、彈皆通、文武不擋、能編能改劇本的全才,祁劇界稱他為‘飽學子弟’。他講述祁劇七天目連戲的演出情況,是在1984年祁劇《目連傳》錄像演出之前,當然不會是受目連錄像演出的影響,應該是過去祁劇目連戲演出的真實情況,是可靠的第一手資料?!盵8]

(三)祁劇的現代化走向研究

對祁劇的現代化走向研究,主要關注的是祁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傳承研究。在這樣一個現代化進程加速以及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時代,祁劇只有面對現實,主動應對,保持一定程度上的與時俱進,它才能贏得屬于自己的生存與發展空間。目前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1.祁劇的創新研究

我們可以看到在現代化走向中,祁劇確實發生著改變,需要創新。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1)祁劇樂器的創新

祁劇的表演離不開樂器,隨著祁劇藝術的發展不斷變革,如今的祁劇樂器也發生著變化。如蔣寶喜在《祁劇嗩吶的應用和出新》中提到:“祁劇嗩吶傳統吹奏,口型包含到嗩口,在吹奏大段曲牌時兩腮凸鼓用循環氣換氣。按指時不提倡帶指打音或少帶指打音,要求音色渾厚、高亢、洪亮。第七孔(背孔)從不放開,因為第七孔音輕薄,所以寧讓筒音偏高突出也不采用放開第七孔來代替筒音的高度?!币虼?,他得出這樣的結論:“放開第七孔,筒音偏高,只有放開第7孔的吹奏方法,才能使筒音達到音準,與其他樂器演奏協調一致,韻律和諧。方法從不做第七孔?!盵9]

(2)祁劇傳統劇目的創新

除了樂器創新以外,祁劇的傳統劇目也在繼承中保持著創新。劉登雄在《推陳出新有出路——祁劇〈目連求母〉、〈夢蝶〉的繼承和創新》中提到了自己作為祁劇藝術傳承人,通過排演《目連救母》、《夢蝶》的藝術實踐,獲得很大收獲,兩劇在參加省藝術節時,分別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貢獻獎和田漢大獎,在總結心得感受方面,可以歸納為兩點:內容健康是首位,個性鮮明是重點。兩劇演出的成功也使得他認識到:深層的人物心靈開拓才是傳統劇目改編創新的靈魂。[10]

(3)祁劇音樂的創新

祁劇音樂也在進行著革新創造。李京芝在《祁劇音樂創新談》中談到:成功的祁劇音樂作品可以讓你看到,它是在傳統的光華中閃爍的一個亮點。成功的戲曲音樂作品必然是新與老的對立統一體,在他看來:祁劇傳統戲音樂如板式、落音、調式等基本形態較固定,而許多新的創新劇目的唱詞已打破格律,音樂創作中就會有很大的自由度。作曲者不必嚴守上下句、落音等傳統格律,要研究觀眾心理、祁劇的發展,不能拒絕青年觀眾。[11]

誠然,盡管祁劇的確在發展和創新,不過一些學者覺得創新力度還應更大一些。馬衛國在《祁劇音樂改革重在創新》中,提出了要狠狠抓住作曲、演唱、伴奏三個環節,旋律新,唱法新,伴奏新。[12]

2.祁劇的傳承、保護和利用研究

根據祁劇目前表現出來的特性,我們可以探索對其進行傳承、保護和利用的有效途徑。

(1)讓祁劇與文化產業掛鉤并產生良性循環,積極發展祁劇文化產業

將有著地方特色的祁劇產業化,應該說是順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一方面,衡陽市祁劇團已經著手進行了探索。徐湘紅在對實現祁劇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可行性分析以后,得出了實現祁劇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思路。具體來說有三個方面:在發展觀念上,突破思維的瓶頸,實現跨越式轉變;在發展戰略上,突出祁劇的特色,體現優勢化品牌;在發展策略上,凸現定位的準確,彰顯可行性遠景。[13]

(2)探求現代化視野下祁劇的傳承模式策略

在李偉看來,具體的策略可以有:政府加大對祁劇傳承的扶持力度;壯大民間祁劇傳承的力量;強調創新對祁劇傳承的重要作用;利用現代化媒體擴大祁劇傳播;發揮學校在傳承文化方面的獨特作用;打造祁劇精品,助推祁劇傳承;借助旅游平臺,積極傳承祁劇。[14]應該說,這七種策略能夠比較好地幫助祁劇找到在現實中的生長點,而不是自我封閉式地去傳承。

二、祁劇研究未來發展前瞻

21世紀以來,對于祁劇研究還是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不過,這相對于祁劇本身的博大精深而言,還是顯得明顯不足。這主要表現在:

(一)研究隊伍較少,不適應祁劇研究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學者的研究還是各自為戰,研究集中在“點”方面的認識,研究成果由于缺乏必要的聯系,因而不能連成“線”,更談不上全面和系統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上比較單一。目前學者的研究成果都以傳統的歷史研究和文獻研究為主,隨著研究的深入,這兩種方法就會顯得力不從心。

鑒于湖南祁劇目前的研究現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一步深入探索。

一是在學理研究方面。對于祁劇的學理研究還有待提高。我們要在對祁劇本體的研究基礎上,繼續深入進行祁劇文化的源流及與其他劇種的比較研究。就本省而言,我們可以從祁劇的劇本、演出形態和音樂與湖湘文化的關系來進行縱深的突破。至于在外省,我們也可以對祁劇與粵劇、桂劇、漢劇等地方劇種的關系問題進行研究。如果能弄清楚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就能將祁劇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

二是在研究隊伍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目前還沒有哪個市、縣建立了祁劇研究中心。筆者認為研究中心對于建立起一支穩定的研究隊伍是有很大作用的。因此有著祁劇資源的地方政府應該要重視,并適時建立起本區域的祁劇研究中心。

三是在研究理論方面。我們可以運用文化學、藝術學、民俗學、神話學以及人類學等知識對祁劇繼續展開研究,并進行深層次的理論總結。

四是在研究方法方面。我們應該還是要在運用傳統的歷史和文獻研究方法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多元化。尤其是高等學校的研究者可以利用高校的學科資源,展開跨學科研究,多考慮新方法和新技術的運用。祁劇在地方高校的傳承研究確實很有必要,我們可以通過開設選修課程,把祁劇作為地方傳統劇種融入到高校的文化課和藝術課教學之中去。

五是在研究領域上。祁劇現代化走向是值得始終關注的問題。祁劇的表演可以和地方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結合起來,作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經常進行表演。通過不斷開辟演出市場,來推廣祁劇,提高其知名度。同時籌措相應的活動經費來保證祁劇的傳承和發展。

六是在學術研究上。除了需要省藝術研究機構和省高校對祁劇研究予以協助之外,我們還要充分發揮地方高??蒲猩系淖饔?。在這方面,我們可以看到湖南科技學院近幾年來在祁劇研究上的成果還是比較豐富的,在今后還可以繼續將研究范圍擴大。與此同時,我們更應看到的是研究的重點仍在于喚醒愛好祁劇民眾的文化自覺。就拿筆者來說,雖然身處南粵之地,但是自小觀看祁劇,祁劇對于我這個祁陽人來說,她的印記從來就不曾磨滅。我相信和我一樣愛好祁劇的人還有很多,無論時光如何飛逝,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想到祁劇,都將感到驕傲和充實。

總之,祁劇研究是一項值得深入和豐富的學術工程。我們相信,只要祁劇研究者能明確使命,努力從事文化實踐,未來的祁劇研究必然會有一個新的局面,必將取得可喜的成績。

參考文獻:

[1][3]歐陽友徽.祁劇起源于何時[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1) :190—197.

[2]李京玉.祁劇起源考說[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11) :221—222.

[4]張學旗.簡論祁劇高腔[J].科技信息,2009,(32) :276—278.

[5]黃華麗.祁劇高腔曲牌與聲腔初探[J].黃河之聲,2009,(20) :74—77.

[6]康馨.祁劇目連戲審美漫議[J]. 理論與創作,2005,(2) :104 -108.

[7]劉登雄.祁劇目連戲的傳承發展[J].藝海,2007,(3) :148.

[8]尹伯康.一天一個名堂——唐可彩先生談祁劇目連戲的演出[J].藝海,2007,(5) : 31-32.

[9]蔣寶喜.祁劇嗩吶的應用和出新[J].戲劇春秋,2000,(3) : 26—29.

[10]劉登雄.推陳出新有出路——祁劇《目連救母》、《夢蝶》的繼承和創新[J].藝海,2010,(2) : 26—28.

[11]李京芝.祁劇音樂創新談[J].藝海,2010,(6) :162.

[12]馬衛國.祁劇音樂改革重在創新[J].藝海,2009,(6) :60.

[13]徐湘紅. 打造祁劇文化產業精品 為文化強市做貢獻——衡陽祁劇團并紅旗影劇院發展地方特色戲劇的思路[J].企業家天地(下旬刊),2008,(2) :140—141.

[14]李偉.現代化視野下祁劇的傳承探析[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1,(2) :76—79.

音樂教育與教學研究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 幼兒園向小學生活的過渡階段,是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作為幼兒教師,他們承擔著教育和保育的雙重任務,在孩子進入小學以后,隨著身心的不斷發展,保育的功能逐漸退化,而更加側重于教育功能,如果孩子以及家長沒有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那么勢必會讓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中產生厭學、焦慮等不良情緒。所以,怎樣使孩子從幼兒園的生活中逐漸向小學生活進行過渡,是每一位家長尤為關注的問題,對此,我們將從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差異性、適齡兒童入學前的準備工作以及家長的配合工作等方面對幼兒教育向小學教育過渡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惑進行深層次的探討。

關鍵詞 幼兒教育;小學教育;過渡

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兒童,其社交能力以及社會技能的發展是朦朧、初步的,此時的孩子們正處于萌芽和成長階段。然而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觀察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都是非常必要的。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必須在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教學環境、專業素養等方面開展實踐。

1 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差異

對幼兒教育和小學教育之間的差異進行準確定位,是小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孩子進入小學以后,接受的是傳統的教育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諸多變化,所以及時培養學生的穩定心理和適應性,是十分必要的。

學習形式有所不同,幼兒園的生活主要以游戲為主,主要是為了培養孩子們優秀的性格以及健康的心理,在孩子進入小學以后,教育的功能開始顯現,學生的主要任務從原來的游戲轉變為現在的學習,在日常生活中,知識性開始增加,娛樂性開始消退,伴隨著課時的不斷增加,學生們或多或少會感到些許的不適應,同時身心感到疲勞。

例如:在多數幼兒園中,老師經常會組織小朋友進行一些娛樂性強的游戲,如老鷹捉小雞、丟手絹等等。而在小學教師很少組織學生進行戶外活動,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即使組織游戲活動,也是與課堂內容相關的,這是幼兒園與小學學習形式上最大的不同。

學習環境有所不同,在幼兒園中往往在環境中體現的是童趣、美觀、豐富多彩的教室布景,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給孩子們提供寬松、自由的教學氣氛,而在小學的教室中,這種娛樂的味道則減少了,取而代之的則是講臺、黑板、桌椅等教學用具,對孩子的吸引力降低了不少。

例如:在某幼兒教學中,筆者發現教具都非常具有特色,據幼兒園的教師講,這是為了吸引孩子們,他們在教具的顏色、聲音等方面都下足了功夫。

師生關系有所不同,幼兒園中,教師主要是針對孩子的生活進行照顧,幼兒教師會像父母一樣同孩子們進行零距離的溝通和游戲,但是進入小學以后,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育教學,對學生生活上給予的幫助也就相應地減少了,這就導致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心理距離被拉大。

例如:據某幼兒園中的一位幼師介紹,平時教學內容很少,大多數都是對孩子生活上的照顧,組織孩子們吃飯、游戲、午睡等等,相比于小學階段,教師對這些生活上的照顧則會逐漸減少,與孩子們相處的時間基本上都是在課堂上。

教學方法會有所不同,在幼兒園中會養成各種知識的傳授習慣,這些習慣的養成基本上都是在寓教于樂的游戲中實現,具有娛樂性、趣味性、多樣性的特點,但是小學的教學方法則以書面形式和教師講解為主,當然不排除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但是更多強調的還是知識的整體性以及系統性,相對于幼兒園的教學則顯得更加嚴格。

例如:在大多數的幼兒園中,教師往往很少對孩子們進行嚴肅的課堂教育,而是在游戲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教學工作,寓教于樂,而小學則不同,小學有規定的上課時間,在課堂上,教師會利用相關的教材,對學生進行嚴格的教學,而且每個學期都會有考試,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考核。

2 孩子入學以前的準備工作

小學生活是學生一生當中的重要階段,告別了幼兒園進入小學學習,可謂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驚喜,同樣會出現些許困惑,不論是在心理變化上,還是在環境改變上,沒有哪一個孩子從入學開始就能很快地適應小學生活,換句話說,這需要一個轉變和適應的過程,因此,在小學入學以前,幼兒園教師一定要幫助孩子對小學生活做好充足的思想準備。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讓孩子建立積極的入學動機,家長以及幼兒園教師應當培養孩子渴望學習的心理動機和積極入學的愿望。毫不夸張地說,這是兒童入學后能夠順利進入小學生活、投入學習狀態的前提條件,所以在即將離開幼兒園的時候,幼兒園教師可以帶領孩子提前去小學校園進行參觀學習,讓孩子們盡快感受到小學的學習氛圍,也可以讓孩子們和小學生在同一課堂上課,讓孩子們提前適應小學的教學環境,進而激發出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對即將開始的小學生活充滿期待,在他們的心理上做好入學前的準備。

實例:某機關單位幼兒園組織孩子參觀小學活動,讓孩子們提前感受到小學的氛圍,在課堂上,他們積極和哥哥姐姐們互動交流,認真聽老師講課,提前投入到了小學生活中。孩子們對這種實踐活動非常感興趣,紛紛表示了對小學生活的向往。

培養孩子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小學學習生活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是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在幼兒教學的末期,幼兒教師需要營造出小學的學習氛圍,在上課之前對學習用具放置于固定位置,可以設置上課鈴聲,保證孩子們在鈴響以前進入教室,等待課程的開始,提醒孩子們上課時應當認真聽講,集中注意力,在課后進行認真復習,做好家庭作業,讓孩子們養成回家之后先做作業的良好習慣,讓同學們掌握規律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在生活上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作息規律。

培養孩子們的安全意識,即將步入小學校園的孩子們,年齡尚且幼小,安全意識相對淡薄,所以,培養孩子們對身體健康的初步認識,傳授他們簡單的自救方法以及培養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十分重要,比如:在上學和放學的途中,遵守交通法規、右側通行、能夠對信號燈進行準確識別,不與不認識的人搭訕等等。

3 家長配合的方法以及實際操作

首先,家長要經常給孩子灌輸一些小學的知識內容,同孩子們一起閱讀一些和小學生活有關的圖書,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在休息日和平日的生活中要求孩子按時起床,與此同時,家長應當注意孩子在情緒方面的變化,多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多多鼓勵孩子,切忌打罵孩子,爭取在入學以前,對孩子的不足之處加以正確的引導。

其次,家長應當敢于讓孩子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培養孩子們獨立生活的能力,最大限度上為孩子們提供自我鍛煉的機會,強化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培養他們敢于面對失敗、敢于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對老師的批評要采取理性的態度,使他們的心態更加陽光。比如:在晚飯過后,教孩子刷碗,在每天起床的時候,約束孩子自覺疊被,平日里,盡量多地讓孩子參加一些家務勞動,讓孩子形成自理能力。

最后,家長要與學校及時聯系溝通,讓孩子們養成禮貌、謙虛的態度,在和其他孩子共同學習、生活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人際能力,盡量讓孩子與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交往,使孩子成為一個了樂于交往的人。家長還應當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4 總結

以上便是針對幼兒園與小學教育如何順利過渡等問題的相關思考,其中的建議可能還不夠完善、不夠成熟??傊?,我們一定要根據孩子們不同的身心差異,采取相應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小學入學前的教育,希望通過本文能夠為廣大幼兒教師以及學齡前兒童家長提供寶貴的參考建議,最終使孩子們能夠順利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習,為他們的小學學習生活乃至以后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學華,知識外儲化趨勢對傳統教學優勢的挑戰[J],教學研究,2000,1

[2]周兢,余珍有,幼兒園語言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7

[4]陳鶴琴,創建中國化科學現代化幼兒教育[M],金稱出版社,2002,(23)

音樂教育與教學研究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素質教育是全方位培養學生成才的體系,德育是重中之重,其所包含的各方面教育都存在相互聯系和影響。音樂教育的真諦是以音樂為手段,以育人為宗旨,其本身具有儲善、導善和立善性,自然也就具備德育的附帶功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因此,音樂教育在德育中的特殊意義表現在:音樂的審美教育是育人的重要途徑,育人目標明確,音樂藝術的情感與德育互通。教師應做的是在音樂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掘教材內涵,開發教學方式挖掘音樂教育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受到陶冶、影響、啟迪,讓德育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關鍵詞】音樂教學;德育滲透

《音樂教學大綱》明確指出:“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與音樂藝術之中,從音樂教育的性質和培養目標出發,強調教學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蔽募鞔_了音樂教育的最根本目標是育人,究其根本是培養德行端正的人,而不是把學生們都培養成為音樂家。音樂是一門情感藝術,樂曲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如何深入挖掘拓展教材內容,以優秀的作品,生動的教學形式來感染學生,分析樂曲的情感特征,節奏處理,引發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共鳴中陶冶性情,在陶冶性情中形成品格乃至意志。兼顧好德育與智育的關系。在培養學生感受力、審美力、表現力及創造力的同時,喚起他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激勵他們對理想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感悟音樂內涵,陶冶情操進行德育教育。這就是把德育滲透于音樂教學之中的真正目的。如何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良好態度,讓學生從中獲得正確的感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豐富情感體驗,使學生具有感受、表現、欣賞音樂的能力;促進個性的核心發展,培養合作意識,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首要考慮的問題。

教師了解教材內容,課前全面掌握并解析教材內容,深刻發掘教材中樂曲的內涵和延伸意蘊,滲透德育教育。自古至今音樂來源于生活,是通過聲音來表達人類的情感的感知藝術,同時又反饋于生活?!吧罴敖逃币磺杏袃r值的音樂作品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淵源。結合教材講談相關典故緣由,將古今中外相關名家名曲,趣聞軼事,作品珍聞等用故事形式介紹給學生聽或讓學生發現,在學生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使傳遞來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啟發學生的想象和思維,讓他們在體驗音樂情感的同時,也感觸到作者深刻的思想,使學生在聽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音樂形象的感染和熏陶,在情操、品格和心靈上受到有益的影響。如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對《二泉映月》的評價“這首樂曲應當跪著來聽”。引導學生感受《二泉映月》的旋律委婉流暢、跌宕起伏、意境深邃,描繪出一幅夜闌人靜、泉清月冷的意境,展示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人藝術家在向人們傾訴他坎坷一生的畫卷。在傾聽作品時,聽者能以直接方式感受音樂之美,樂曲意境顯而易見。劉天華先生的《空山鳥語》中的百鳥啁啾、松林涌動、空谷回聲、人與鳥相映成趣的刻畫使人身臨其境。

國樂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在鼓樂鏗鏘中,殺機四伏,歷史畫面應運而生,感受樂曲激昂、幽遠、動靜、起伏的意境,讓學生入境入情地感受作品的情緒,領略我國民族樂器神奇而獨特的表現力。體會和平生活難能可貴。電影《和你在一起》的片尾片段,男孩奔向火車站為其養父激情演奏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時,不僅叫劇情推向高潮,也深深震撼了每一個觀眾的心靈,這就使在音樂中體驗親情的可貴,勝過老師的喋喋不休,耳提面命?!饵S河大合唱》氣勢恢宏的音樂,廣闊地烘托展現了全民抗日的壯麗圖景,英雄們前仆后繼,激蕩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豪情壯志,熱情地歌頌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驅除韃虜,振興中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嚴肅的愛國主義教育在雄壯的樂曲聲中滲透到學生心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詞曲是音樂的詩歌,滋潤心靈的甘泉。

流行歌曲是青少年學生在成長過程接觸很密切的一個元素。雖然很多歌曲結構不夠嚴謹但是卻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可以抒情,可以立志,可以釋放情緒。

歌唱教學是音樂教育中感受、體驗審美情感最直接的手段,也是對學生滲透德育的最重要的陣地。同時流行樂曲部分占據很大比重,原因在于其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最重要的是能輕叩青年人心靈產生共鳴的歌詞。使歌曲中豐富的思想感情充分表達出來,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中樞,直接影響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

教會學生唱一首歌并不難,重要的是如何使歌曲中蘊涵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充分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演唱中熏陶性情,滋潤心靈,認識真善美。

《搖籃曲》輕柔、樸實、生動感人,唱出了母親對孩子的真愛。教育學生識得烏鴉反哺、羊羔跪乳、臥冰求鯉,感恩孝親之情。周杰倫的《聽媽媽的話》歌詞更加簡單直白的表達了對母親的愛與尊敬,同時教育聽者要尊敬長輩。這對處于叛逆期與父母有隔閡的中學生來說,難道不是一種很好的教育嗎。例如:潘瑋柏的《我的麥克風》,質樸的歌詞道出了成功的訣竅,自信自強,沒有努力,就不會成功?!笆钦l搶走了我的麥克風,沒關系我還有我的喉嚨,是誰看扁了我,沒有觀眾,我自己第一個被感動。我不是來打工,我在賣我的夢,普通話沒教我普通,只給我五分鐘,說不定一發功,會讓你一生不相同?!备柙~的結尾是這樣的:“有誰成功沒下過了苦工,有誰出生就拿著麥克風”這樣的歌曲,不但不會讓學生自暴自棄,反而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勇敢展現自己,奮發追求成功的信念。周杰倫的《雙刀》有一部分屬于說唱音樂,作為老師,大部分不喜歡這種半唱不唱的風格,認為不夠嚴謹,四不像??墒沁@首歌曲的旋律大氣勇敢,深刻的表達出了在異國他鄉積極主動維護民族尊嚴的年輕人的形象。這樣的歌曲旋律,不但不會造成孩子們的頹廢,漠不關心的人生態度,還能讓他們樹立民族自豪感,注意維護國家尊嚴。這比單純的上思想課更能起到效果,也更易于被學生接受。

貝多芬說過“音樂使人的心靈爆出火花”,音樂產生美的音響,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共鳴,一段被師生都認可的音樂,可以拉近師生之間心與心的距離。共同欣賞的節奏,歌詞產生的意境,心靈的交融語言的交流,很容易形成一個和諧的團體。在團隊活動中利用校園文化開展音樂實踐活動,拓展美育途徑,讓德育在學生心中開花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通過溝通交流便于教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包容合作欣賞他人。為建立一個團結合作,積極向上的班集體打下心理基礎。課堂內外,音樂實踐活動是一個重要德育教育平臺,他融合課堂和課外音樂活動。

通過師生之間教學信息的傳遞和轉化,師生共同來塑造、表現,創造音樂美,在雙向互動中得到教學相長。讓學生實踐的舞臺上通過各種形式和組織展示自己,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增強集體主義觀念。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發展學生個性,促進各類學生成長,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通過活動使學生正確認識到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懂得了互敬、互愛、互助。

綜上所述,音樂是思想情感的結晶體,它蘊涵著豐富的正能量,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音樂歌曲中內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利用音樂學科的特殊性,把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給學生,培育學生善良的心靈,啟發學生聰慧的靈感,呼喚學生樸素的情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讓他們更好地感受、理解和體現,從中得到啟迪,感悟人生,為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發揮保駕護航的作用,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境地。新時代的音樂教育理念,應附和亨德爾的名言“假如我的音樂只能讓人愉快,我很遺憾,我的目的是讓人們高尚起來?!?/p>

音樂教育與教學研究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教育管理學研究從方法論的角度而言經歷了從批判理論到后批判理論的嬗變,研究者的思維方式也發生從“非此即彼”到“亦此亦彼”的轉向。形成認同的理論方法為教育管理研究增添了多向度的批判進路。確立研究者在談論、察看、制造教育管理現象過程中的后現代批判性意識,是當代教育管理學研究方法轉型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教育管理學;研究方法;后批判理論;形成認同

隨著現代批判性理論向后現代批判性理論的轉型,近年來,“認同”已經成為人們理解和解釋教育管理學的一個關鍵概念,“形成認同”的理論方法為人們把握當代教育管理的形態和特征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今天的教育管理學研究已全然無需科學審視,更需要去認同“教育管理是事實嗎”、“教育管理有規律嗎”等深層理論問題,并進而努力去在教育管理學的研究中,從中國教育管理學研究的現實問題出發,運用后現代批判性理論找出更多的問題和癥結所在,從而提高中國的教育管理學研究層次。教育管理學研究方法的嬗變表明建立多元、綜合、整體化的研究方法的理論旨趣,作為教育管理學研究較為珍貴的品質,“認同”實現了教育管理學研究兩個方面的轉向。一是從“提倡反思”到“形成認同”。教育管理批判理論家以一種研究的和批判的態度進行社會分析,是對教育管理研究方法及其轉型進行認同的產物,它創造了教育管理批判性理論的方法體系,顯示了教育管理的廣泛出現和教育管理研究的現代展開。二是從“先驗意識”到“自我認同”。這是當代社會教育管理理性與教育管理自覺發展的體現,它開辟了一種新的批判思維方式,顯示了教育管理學研究自身統一性中的所有內部變化和多樣性,預示著教育管理的深入發展和教育問題的日趨復雜。形成認同的理論方法為教育管理研究增添了多向度的批判進路,確立研究者在談論、察看、制造教育管理現象過程中的后現代批判性意識,是當代教育管理學研究方法轉型的必然趨勢。

一、從“批判理論”到“后批判理論”:方法的嬗變

教育管理學研究批判理論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源于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思想,直接與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相連。它既對作為“中立科學”的傳統教育管理研究以及解釋主義的、現象學的教育管理研究作出了反應,又對教育管理的原理和現實問題予以關注,還提出了新的解放的、批判的教育管理觀點。教育管理學研究批判理論之所以能異軍突起,很大程度上是它將自身嚴格地規限在“單一”的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特別是其中的哈貝馬斯思想之中。教育管理學研究批判理論既是一種思想流派也是一個批判過程。作為一種思想流派,它是以新馬克思主義為特征的,反對實證主義,提倡教育管理中的人本主義;作為一個批判過程,是指自我意識批判的本質以及促進學校變革和解放。其基本方法是透過教育管理客觀化的表面現象把掩藏的教育管理關系呈現出來,即通過批評達到非神秘化的目的。在教育管理研究方法的發展進程中,批判理論在試圖整合以往的各種教育管理研究理論方面,作出了難能可貴的創造性探索。

但近年來,由于專門化了的教育管理學研究越來越受到批判框架的限制,在西方,教育管理學研究批判理論,已經逐漸讓位于后教育管理研究批判理論。在全新教育管理學研究的圖景中,隨著對教育管理學元批判的懷疑,當代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觀照下客觀普遍的知識遭遇合法性危機,無法再依靠元批判和宏大敘事獲得合法性了。一些學者希望通過批判、否定來顛覆現代教育客觀結構的形式以及反映這種現代性的教育管理,反抗教育秩序以及體現這種秩序的教育管理對教師和學生的壓抑;強調懷疑論和不確定性,主張相對主義和多元基礎主義,進而建構起了具有整合性和辯證色彩的后教育管理研究批判理論。這就是所謂從“批判理論”到“后批判理論”的轉型。后批判理論這一“現代性”批判反思熱潮的卓然興起,共同催生了旨在批判、認同、超越現代批判理論的后現代批判理論。作為一種跨學科的規劃,后教育管理研究批判性理論方法影響并包含了管理科學與教育科學領域眾多學者的獨立活動。???、德里達、女性主義深刻地啟發了這些學者的學術思想,而這些理論的綜合則代表了教育管理學研究批判理論的方法最令人激動的進展。

后教育管理學研究批判性理論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一個重要原因是以其特有的視角提出了自己的現代性言說,為批判和改造現實的教育管理學研究提供了一種規范性方案。認同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亞歷山大·溫特認為: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之間的爭論仍然是教育管理批判理論爭論的一個軸心。從皮亞杰(J.Piaget)的個體發生學出發,后批判理論分析了教育管理主體的自我發展和社會進化的關系,強調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認識能力、語言能力和相互作用能力以及與之相應的道德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強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教育管理實踐上的共生性;強調在教育管理學研究的歷史發展中,社會形態、集體同一性和自我同一性的一致性。作為社會批判理論在教育管理學研究中最重要的當代形態,后現代批判理論在借用批判哲學作為方法論基礎的同時也對批判哲學進行了改造,從而彰顯了教育管理學研究潛在的批判能力,使教育管理學研究進一步擺脫了它自身所批判的實證主義的陷阱。作為一種特殊的思維規范與學科建制的教育管理學,人們可以在后批判理論的核心觀點中看到其假設和論點處處超越于法蘭克福學派的著作。

后現代性批判理論是一種切合時代要求的批判性理論,是一種開掘現代性未盡潛力的現代性理論。在對現代性帶有的壓迫性成分加以批判的同時,又積極主張保存和發揚現代性的具有歷史進步意義的因素。正是在這種理性的重建中,后現代批判性理論突破了法蘭克福學派現代性理論的局限,把教育管理關系中的管理行為理解為文化或知識的產物,不存在恒定不變的內容。反對用結構主義方式對教育管理關系進行解讀,凸顯了后教育管理學研究批判理論的規范潛能。后批判理論通常是受到后現代與后結構理論的形塑,不過它并不絕對屬于后現代主義。它關切的主題是私領域與公領域內的認同問題,尤其是這兩個領域的認同之間不協調的問題。因此,后教育管理學研究批判理論的一個主要焦點就是關于形成認同的過程。這方面的主要思想家包括了拉岡、阿圖塞與海德格。后批判理論的方法其理論基礎相當多元,既有語言哲學,又有發展人類學,也有法蘭克福學派哈貝馬斯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還包括了拉康(Jacques Lacan)的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等。

后批判理論與批判理論的思維主體不同,后批判理論之所以認同現存教育管理學研究方法,其目的正在于否定這個方法。一旦使教育管理研究從盲目性之中擺脫出來,納入科學發展的范疇,就實現了對這個研究方法的否定。即認同中存在著不認同,自我需要另一個自我,用反實證主義和相對主義來質疑、否定和顛覆主流理論的話語霸權。后批判理論是一種不接受既定框架的教育管理研究方法論,其目的在于試圖消除研究者個人目的性、主動性、合理性與那些研究建立于批判理論之上的研究過程關系之間的對立,期待一種新的研究方法論,把知覺給予的客觀實在認作是原則上應該由人類控制的產物、或至少在將來會實際上由人類控制的產物。因此,從批判理論到后批判理論的嬗變,教育管理學研究的方法既不是孤立的研究者個人的功能,也不是研究者個人的總和的功能。相反,“它的主體是處在與其他個人和群體的真實關系之中的、與某個階級相沖突的、因而是處在與社會整體及與自然的關系中的特定個人”[1]。

從批判理論到后批判理論教育管理學研究方法的嬗變,后批判理論的一路凱歌使建立在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基礎上的“批判理論”以“后現代性”身份傲然躍入教育管理學研究的視野。近些年來,我國有許多學者在教育管理學研究的方法上,曾引用了諸如涂爾干、馬爾庫塞、哈貝馬斯等諸多批判理論的方法,但對后批判理論移植引介性研究關注卻非常少,這是我國教育管理學研究中存在的一大缺憾。就教育管理學研究批判理論的方法而論,在當代教育管理學和教育管理理論中出現了對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學研究變遷的批判及其內在意義的某種覺醒,有些學者可能會說是一種重新覺醒。因為,不僅教育管理成為一種專業化的關注課題這一點日趨明顯,而且顯然在那些從前多多少少被忽視的領域從事研究的教育家正更認真地將“認同”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變量”。

“形成認同”這一理論方法在精神氣質上是科學的,在本質上是客觀的。特別是后批判理論從批判的內涵、性質、價值等方面賦予“認同”全新意蘊,凸顯其普遍與特殊、客觀與主觀、恒定與流變、外爍與內發的內在同一性。教育管理批判理論的方法不僅僅作為一種客觀思想孤立地存在,而是通過塑造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利益和行為作為積極的行動要素參與到具體教育管理的建構過程中。研究教育管理學的方法問題,必須注意到教育管理批判理論的方法的相對自主性和實踐性,把“認同”作為其一種中心問題來加以考慮。從以吉登斯和哈貝馬斯為代表的哲學社會學理論大師對“認同”的相關理論闡述中,我們可以發現目前流行于教育管理學研究方法中的認同理論的學術思想、學術術語和學術的淵源及其學術發展的脈絡。

后批判性理論正是在充分借鑒和吸收哲學社會學相關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通過整合批判理論中以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為代表的主流學派,提出了一整套學術概念、研究方法和理論體系,并逐步走向成熟與完善,為教育管理學研究批判性方法論的豐富和發展增添新鮮血液,注入勃勃生機。其中包括,吉登斯強調的自我反思性解釋,哈貝馬斯提出的人的認識能力、學習過程和規范因素等問題,以及兩人共同涉及到的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思想。盡管,認知主義者、后結構主義者、后現代的女權主義者與結構主義者有很多不同,但他們都關心后教育管理學研究方法批判性理論的認同的形成問題。事實上,“認同”重新回歸教育管理學研究理論的中心舞臺。在與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與借鑒中,教育管理學研究后批判理論的新空間不斷被探索。文化(culture)、認同(identity)、規范(norm)和學習(1earning)與教育管理之間互相聯系、作用的互動關系,為理解教育管理學研究方法提供了一種新范式。

二、從“非此即彼”到“亦此亦彼”:方式的轉向

教育管理學研究方法的嬗變是思維方式的革命。批判性理論的思維是將對教育管理認識對象還原為最簡單的基礎粒子,按照決定論力學定律的連續運動來說明教育管理現象,教育管理研究者的認識表現為“非此即彼”的簡單、還原、線性思維。而后現代批判性理論的教育管理研究方法的干預向度是復雜的教育管理過程的結果,“認同”是在復雜的教育管理語境中建構的本質與規律。理解和解釋認同問題需要考慮復雜的教育管理現象。復雜科學的發展使人們從整體論、生成論出發理解教育管理學,認識到教育管理學研究不同層次、形式間并非總可還原,且研究者的思維模式也并非總連續可逆。實踐表明,教育管理研究中認同可以多種共存,它不是預先給定的,也不可能完全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受到共同規則的制約和導引。由于教育管理研究對象的極端復雜性,多種認同集于一身是可能的。因此,適合于這一研究過程的模式并不是人們熟悉的正式教育管理形式,而是一種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對話。在個人層次方面,形成認同是管理主體在混沌的教育管理環境中所占據的穩固方位,管理主體能夠據之對教育管理環境做出積極的防御;在社會層次方面,形成認同是一個普遍擁有的教育管理信仰及價值之綜合,它能抵抗外在事物對教育管理環境及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威脅及維續自身。這正是教育管理學研究方法后現代批判思潮帶來的對思維方式的沖擊。后現代批判思想“反基礎主義和反本質主義、推崇不確定內在性、質疑科學理性”等特征體現了對多元、求異、不確定性的崇尚,表現出“折衷主義”、“幻象雜貨店”似的“亦此亦彼”的思維方式。教育管理研究方法的嬗變帶來研究者思維方式的轉變,表現為教育管理研究方法在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一)理論視野的轉換:從“提倡反思”到“形成認同”

自從康德用“三大批判”構建起哲學大廈以來,“批判”一詞是倍受青睞的。在19世紀,不僅是馬克思和恩格斯,而且在這一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從黑格爾學派中產生的所有革命者,都在廣泛的歷史意義上使用“批判”這一名詞。在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勁旅法蘭克福學派再一次使批判一詞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而后現代批判理論家將批判以更加激進的形式表達出來,展示出他們已經不再天真地或無批判地看待現代性這樣一個事實。教育管理學研究批判理論作為一個非排斥他者的封閉系統,構成了一種獨特的邏輯形式,充分體現了反系統和自我反思的特質。在1982年“全美教育研究協會”年會上,美國印地安納大學的福斯特教授 (William Foster)提交了《走向教育管理的批判理論》(Toward a Critical Theory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一文,積極倡導建立教育管理學研究批判理論范式。福斯特認為,建立一種教育管理學研究批判理論范式是有可能的,但要對我們當前的思考偏見進行分析,并要使批判的觀點具有可接受性。福斯特指出:教育管理學研究的批判理論應當接受并建立在解釋學和經驗科學的觀點之上,既要利用對現實進行現象學的分析,又要利用對現實進行結構性的分析,還要利用對社會意義和歷史背景的分析。批判理論應當關注揭露實踐的障礙,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2]

20世紀初,“實驗教育管理學”興起,教育管理學研究盛行“科學化”,到20世紀50年代,描述教育學、經驗教育學成為德國教育事實研究的主流。美國的要素主義、改造主義、結構主義教育哲學的出現,科學主義成為教育管理學研究的唯一規范,旨在獲得“客觀、普遍、中立”的教育管理知識,追求對“教育管理真理”、“教育管理規律”的揭示。批判性理論是對現代性反思和反抗的社會學說。席勒對恐怖政治與機械分工的美學否定,青年黑格爾派對古典哲學的實踐性轉向,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所作的經濟—哲學分析,尼采重估一切價值的呼號,弗洛伊德對文明壓抑人性的揭發,胡塞爾對“歐洲危機”的憂慮,海德格爾早期對西方歷史遺失“存在”的發現及晚期對“技術”的敵意等等,對于實證主義社會科學的質疑成了各種批判理論的核心和持久的特點。在教育管理學研究領域,批判性理論否定了測量、實證成為判定研究是否“科學”的唯一理據,傾向于把管理問題和教育問題分離開來,分離事實和價值、理論與實踐、理性與常識,旨在發現教育管理學的研究規律,映射出對教育管理學研究進行反思的重視。作為“科學方法”的替代者,批判理論注意到了感覺、親身經歷、移情、情緒、直覺、主觀判斷、想象力以及創造力與娛樂的其他各種形式。正如貝茨所指出的,教育管理常常會在社會的“文化戰爭”中進行,學校管理者必須了解這種“文化戰爭”以及學校在其中的合法角色?!胺此肌币簿褪且訌娊逃芾韺W研究中的批判性,研究者在談論、察看、制造教育管理現象的過程中,應確立批判性意識。教育管理學研究批判性理論倡導一種有關教育管理學研究過程中的“批判觀”。

教育管理學研究領域發生的后現代批判性理論的轉向,主要是一種從“反思”到“認同”的范式轉變。認同(identity)又被稱為統一性、身份等,它是一個反思性的自我意識概念,是“對某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相區別的認可,其中包括其自身統一性中所具有的所有內部變化和多樣性。這一事物被視為保持相同或具有相同性”[3]。教育管理學研究實踐表明,教育組織的獨特特征和多元教育價值觀并存;多種研究理論并行發展,從來就是教育管理學研究批判方法論的主流。由于各種文化、技術、經驗的新形態及經濟、政治、社會的驚人變化,使得當代教育管理學研究與它之前的批判性理論形態出現了明顯的斷裂,從而帶來了現代時期的終結。教育管理學研究方法繼續從行為科學出發走批判性理論的路子,那是誤解,是誤導。后現代教育管理學研究批判理論方法,從復雜性科學揭示的教育管理學研究生態系統觀出發,從關注個別性與客觀規律轉向聯系性和主體意義;“主體間性”、“生活世界”、“認同”等教育話語競相出場,教育管理學研究不再尋找純粹客觀實在的教育管理之“反思”,而是力圖“認同”教育管理中的主體間性。在充滿不確定性、相對性和特殊性的教育管理活動中,教育管理學研究不再力求去“發現”某種早已存在的“本質”、“規律”,而是試圖在生動具體的日常管理活動中,在“形成認同”中理解管理、捕捉意義、追尋自由。教育管理只有在更大的批判理論文化背景中才能夠被理解,對教育管理的理解需要采取歷史的、哲學的、宗教的和道德的批判研究,以及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批判分析。而實際上,教育管理學研究方法的這種“認同”的存在,不僅是教育管理現象的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而且也是教育管理學研究批判理論不斷發展、更新的動力機制。正是這種對教育管理學研究形成認同的理論,賦予了教育管理學研究后批判性方法論的內在根據和原理。

(二)理論旨趣的轉移:從“先驗反思”到“自我認同”

如果說教育管理學研究現代批判理論家過多地關注管理體系對被管理者的異化統治,那么教育管理學研究后現代批判理論則將批判理論建立在被管理者克服管理系統的他律性上。從意識哲學的角度分析,現代教育管理研究方法批判理論是在文藝復興之后的歷史中誕生的一種嶄新的時代意識?!艾F代”是前行的、向未來開啟的時間概念,是對過去的斷裂與克服。批判性理論所依據的是“主體性原則”,這包括以“自由”和“反思”為核心的個人主義、批判的權利、行動自由以及用哲學把握自我意識的理念。在教育管理學研究的方法論上,主體性原則突出地表現為通過“先驗反思”而高揚理性的批判哲學。教育管理研究者要對理論和實踐中存在的大量的“理所當然”(taken for granted)的東西、不證自明的真理(self-evident truth)以及“常識性”(commonsense)見解確立一種批判性的審判觀,并要追問學校教育及其管理工作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自由和公正的發展及學校的改革和進步這類問題。這種批判道路想要完全打破教育管理研究批判性自身的理性外殼,哈貝馬斯所發展的交往行動理論無疑是最為重要的批判理論成就之一。但其所蘊含的論旨不只是交往理性范式的正當性與有效性,而且是它對于其他批判范式的優越性。通過對教育管理沖突的文化根源的關注,主張“道德性”與“物質性”的分離,使這種分裂永恒化了。對所謂抽象的“語法”的關注也導致管理主體決定自己的道德原則的能力被忽視了,自己的文化、關懷和價值被取消了。

面對教育管理學研究批判理論的種種問題,后批判理論放棄了啟蒙辯證法的綱領,選擇了對以教育管理主體為中心的理性進行內在的批判,由巴塔耶到??聵嫵闪恕昂蟋F代批判”的另一支脈絡。安求尼·吉登斯從現代性及其影響人手,認為后工業現代化的發展完全改變了學校正常教育管理的實質,影響到了管理主體經歷中最為個人化的那些方面。在高度現代性與全球化的時代,教育管理大量存在的危機是當代教育管理學研究中同樣不可避免的部分。所以,如何通過教育管理的內在參照系統建構自我認同(self—identity)的一種新機制,以幫助研究者通過自我認同,樹立實踐的意識,懷有一種懷疑、否定、質疑、反思、檢討、審視等一系列的基本信念和生存態度。勞倫斯和貝利認為:“認同”就是關于他們是誰和他們何屬的一套觀念。教育管理學研究后批判理論把過去、現在、未來視為一個逐步展開的動態過程,盡管有時它有斷裂,但仍是有意義和連續性的。后批判理論也不贊成實證主義者那種事實與價值、理論與政治的分裂,因而用“應該”(ought)來向“是”(is)發問,尋求當代教育管理解放的可能性,并把這種可能性視為在未來是能夠而且應該實現的。通過分析阻礙教育管理實現更大自由、學校公正穩定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因素,并設想新的教育管理形態與情感可以使這些可能性實現,從而獲得一種規范化批評和烏托邦理想的力量。因此,后批判性理論中的“認同”在教育管理學研究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縱觀整個教育管理學研究批判理論的發展、演進,考塞列克(R.Koselleck)在《批判與危機》中作出方法論的提示,科爾施提出“不能把‘批判’一詞和現代的‘批判主義’一語的涵義相混淆”,??抡J為“批判僅僅因為跟自身之外的某個東西相關聯而存在,它是一個工具,是通向某個未來或某個真理的一條途徑”,霍克海默提出“批判并不意味著對一個東西進行譴責,或抱怨某種方法及其他東西,也不意味著單純的否定和駁斥”。其間,我們不難發現,福斯特(Foster)、貝茨(Bates)、安德森(Anderson)、西羅特里克和奧凱斯(Sirotnik and Oakes)、丹達里(Dantley)、法爾者和艾肯(Ferrel-Zey and Aiken)、迪茲和克斯頓(Deetz and Kerston)等學者,關于教育管理學研究批判性理性的挖掘與把握并不局限于理性的某種特性。從客體來看包含著“以自然科學的精確性”來對客體的一切聯系和發展作經驗的考察,從主體來看包含著說明各個主體的軟弱無力的希望、直覺和要求如何發展成為歷史上起作用的導致“革命實踐”的階級力量。許多持有批判性取向的教育管理學者都試圖發現這種批判的一致性,盡管它的性質和功能似乎注定了它是離散的、有所依附的、完全他律的。而就教育管理學研究批判本身來看,它自己既不會知道也不會成為那個未來或真理。就后批判理論而言,教育管理學研究方法的轉向指的是一種理智的、最終注重實效的努力,即不滿足于接受流行的觀點、行為,不滿足于不假思索地、只憑習慣而接受社會狀況的那種努力。它讓教育管理學走出了批判性研究理性的冷漠及對語言本身的形式主義的糾纏,較好地解決了理性與現實的矛盾及普遍規范性反思中的自我認同。

參考文獻:

[1]霍克海姆.批判理論[M].李小兵等譯.重慶出版社,1989.200-201.

[2]Foster, W.P. Paradigms and Promises: New Approaches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1986.

[3]James M.Baldwin.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M]. volume 1.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98.504.

音樂教育與教學研究論文范文第6篇

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目的?,F代中學生是新世紀的一代,是把社會主義事業推向現代化的一代,所以,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素質,使他們認識到所擔負的歷史任務,并讓他們有信心承擔自己的使命。

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使他們輕松掌握各種知識。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學生學好語文課,首先要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我把中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展示給學生,引導他們走出課堂,把所學的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通過主題班會或學習經驗交流會,定期開展學習方法交流活動,使班主任對班內學習動向有所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增進學生間的交流,促進了學習成績共同提高。在思想交流過程中,學生之間加深了了解、增進了友誼,也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要培養學生平等競爭的觀念。盡管每個學生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智力、性格和能力等,可是他們都是在同一教室里學習,從同一起跑線上開始,客觀條件對于他們來說是公平的,能否提高成績就要靠主觀因素。使學生克服自卑心理,培養起自信心,使他們少一份怨天尤人、多一份拼搏和努力,讓學生懂得成績需要付出辛勤和汗水。比如:我曾教過的一個班,學生的素質差,在學校領導和老師眼中他們是“差生”,甚至他們自己也這樣認為。其實這是一種很危險的想法,我對他們說:“別人看不起你,如果連你自己也看不起自己的話那不就完了嗎?”他們都沉默了很久,最后我把我的話總結成一副對聯送給他們:莫嘆生不逢時,貴在奮斗不息。之后,學生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學習成績也有了普遍提高。

在教學中要把競爭意識引入課堂教學,發揮學生主動性、自覺性。在課堂教學中我從不提名讓學生回答問題,而是讓他們自己主動站起來回答,其他同學可以提出質疑和不同的意見。把競爭引入課堂體現出了學習的平等性、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使他們發現學習中的樂趣;同時,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流需求。

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的學生成績好是因為某一次考試的臨場發揮好,或是打了小抄,自己被表面的光環所迷惑,一旦沒考好就會失去信心,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我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認識到成績的提高要靠拼搏和努力,打消學生的僥幸心理,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價值取向。樹立誠信理念,讓學生明白誠信帶來的善和不誠信造成的惡,讓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格尊嚴。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有些課外小短文的人文性、教育性很強,通過閱讀,讓學生了解特定時代古人的優秀品質,并讓學生按照“感動中國”頒獎詞的格式寫出對人物的評價,既鍛煉了寫作又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這些古人的品行,激勵著他們更好地學習、生活。

培養學生獨立意識。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知道人生的成功要靠自己把握,人的命運一半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當今的社會競爭中,自身沒有能力就永遠不能成功。這樣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奮發向上的勇氣;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克服了自卑心理。我告訴學生:自信不一定能成功,但不自信一定不能成功。這看似是文字游戲,其實是兩種迥然不同的心態和價值取向。我在教高一的兩個班時,不少學生由于中考失利,存在許多消極因素和不良心理,思想壓力極大。針對這種情況,我在課堂上調動他們思考的積極性,用輕松幽默的課堂氣氛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在適當的時候表揚他們。課下我找他們談心,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上遇到的問題,并在《讀者》、《中國青年報》、《青年心理》等報紙、雜志上選一些文章讀給他們聽,使他們走出心理的陰影,找回自信,這些做法使班內形成了一股濃厚的學習風氣。

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感動之心、赤子之心,教會學生感激生活的每一份賜予,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生活。成熟固然是一個人渴望具備的素質,可是少年老成卻是創造的敵人,沒有感動怎會有心動?沒有心動怎會有激動?沒有了心靈的震撼哪里會有錦繡文章、萬丈豪情?在閱讀課上要有指導地讓學生閱讀能激發情感的優秀文章,作文課上也要有傾向地讓學生練習一些抒情性的散文寫作,怡養學生的性情。有了激情和感動,就有了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和創造靈感。

心理健康教育是語文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以學習知識為主,但心理上的疾病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甚至使他們不得不中斷學習。培養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是學生學習好的一個重要保證,也是語文教學工作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一位品學兼優的學生必定有著良好的心理素質。

另外,中學生處于生長發育階段,世界觀、人生觀還未完全形成,認知能力有限,所以他們的問題最多,煩惱也最多。在這些問題和煩惱中有他們能解決的,也有他們根本想不透、弄不明白的。因此,及時、適當的思想教育會使他們茅塞頓開,找回失去的自我,遇到困難后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反之就會使他們鉆進死牛角,嚴重的則會形成心理障礙甚至誘發精神類疾病。

所以,對于語文教師來說,要利用學科優勢,在搞好日常的教學工作的同時,把思想教育融入到教學中,以知識教育為主,思想教育為輔,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出更多的品學兼優的人才。

上一篇:服務教育與醫學教育論文范文下一篇: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