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論文范文

2023-10-04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論文范文第1篇

(一) 夯實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知識的內在要求

近幾年以來, 我國高度重視思想教育還把大量的目光轉向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 旨在利用思政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 為社會培養接班人。目前, 中國大部分高校都會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思想政治教育開始的課程并且是大班授課, 使得不同專業類別的大學生也能受到思想的升華、道德的進步、政治素養的提高。在課堂教學中, 有關于經典著作理論內容講授甚少, 因此即使是在這種僅有的思想政治理論公共課中, 專業類別不同的大學生黨員們對于經典著作理論內容的學習水平也參差不齊, 無法準確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知識。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凝聚著理論的精華與著作家的靈魂, 攻讀經典著作能夠全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起始脈絡, 深入探究基本的原理知識, 發揚經典著作家的真理精神。因此, 通過學習使得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黨員獲得另一種掌握基本原理知識的有效途徑。在研讀過程中進行感悟與思考, 進而外化為行動之力, 良好地運用科學方法論解決實際生活難題。

(二) 提升學生黨員馬克思理論素養的必然要求

牢固樹立正確的政治信仰, 保持過硬的政治本領, 對黨和國家忠誠的大學生黨員, 應當提升學習經典著作的自覺能動性, 提高經典著作閱讀效率與數量, 豐富自身的知識框架。

大學生黨員在研讀經典著作的海洋中, 不僅能夠學習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知識, 還能夠領略到經典著作家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戰斗力。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之所以能成為經典著作, 是因為其以獨特的方式和方法回答了人類存在的基本問題, 因而它的經典魅力也是具有獨一無二的性質。

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為國家和黨的前進指明了方向, 成為一種不可撼動的主導力量。黨員們只有追本溯源認真研讀經典著作, 才能夠全面學習到基本理論知識, 外化為行動之力, 實現從內而外的理論素養的提升。

(三) 運用科學方法論進行社會實踐的現實需要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組成, 這幾部分有著很強的邏輯關系, 彼此依存、彼此支撐形成完整的一個理論體系。其中哲學這部分是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礎, 是無產階級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哲學, 認識自然、人類與社會發展的規律并利用規律改造世界, 不斷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存條件。作為一名黨員更要用科學的思維意識和工作方法為人民服務, 比如為身邊的學生服務、為周圍的弱勢群體服務, 來實現自身價值。

經典著作蘊含豐富的哲學思想, 承載著哲學理論的發展軌跡, 揭示了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規律。深入經典著作的理論世界中, 扎實學好基本理論知識, 進而能夠結合社會實際情況, 將其落實到實踐當中去, 檢驗理論的真理性與可行性。認真閱讀經典著作, 是將理論內容落實到具體工作當中的必要途徑。

(四) 與時俱進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解客觀需要

每個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都有這個時代獨有的特色, 社會時代的不斷發展, 都會賦予經典著作內容新的色彩。馬克思主義理論以開放包容的態度胸懷, 吸納各種優秀思想觀念, 伴隨歷史與社會的變化而更新完善, 形成更具有時代特色的新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因此, 作為凝聚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的經典著作同樣也存在永葆生機的研讀價值。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家站在發展的立場上, 緊跟時代和社會的步伐并不斷地進行著創新。正是憑借著這種態度, 列寧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創新。同樣, 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深入地融入中國實際并具有中國特色,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也會迸發出全新的活力。只有始終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待經典著作, 我們方可抓準與時俱進的理論價值, 進而為我黨指引正確的前進方向。

二、大學生黨員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培養求真務實的創新精神

學習經典著作理論內容, 能夠為大學生黨員進行理論探索與創新提供基本的理論依據。研讀經典可以深入經典作家的靈魂世界, 發現他們的思想軌跡和理論精髓。感悟經典作家的創新精神與革命精神, 能夠激發大學生黨員們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動力因子, 豐富經典著作的時代內容。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實現的第一次飛躍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 社會發展處于探索階段。共產黨人們秉持著“摸著石頭過河”的信念, 結合中國當時的基本國情逐漸開辟出了適合中國發展的基本模式, 這是一次偉大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

毋庸置疑, 經典著作所傳達的真理內容深刻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 學習經典著作掌握經典內容, 是大學生黨員們了解中國社會發展思想軌跡的必要路徑。經典著作中飽含著從實踐角度出發去科學運用真理的過程, 這無不體現著偉大的務實與創新精神。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印證了實踐出真知的重要哲理。這些經典著作內容都彰顯出我們必須立足于當前社會實踐基礎上, 與時俱進創造符合時代和歷史發展要求的新馬克思主義理論, 弘揚我們新生代大學生黨員的科學創新精神。

(二) 有利于保持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在艱苦卓絕的社會現實環境中, 中國共產黨人們秉著追求民族自由與解放的崇高信念, 團結領導廣大的人民群眾進行英勇頑強的斗爭, 打敗侵略中國的法西斯創造新中國, 這彰顯出共產黨人憑借強大的信念力量帶領中國人民進行艱苦的抗爭。學習《共產黨宣言》能夠使我們充分了解到什么是共產主義, 加深我們對實現共產主義奮斗目標的深刻認同。閱讀經典著作, 能夠使大學生黨員們感悟到經典作家的革命理想信念, 從而能夠始終堅定中國共產黨崇高的政治信仰。

黨中央一再強調, 我國的黨員領導干部們應當加強閱讀經典著作的廣泛度, 從書中學習經典著作家的智慧精神, 更好地運用到具體的實干工作當中。作為未來領導干部儲備軍的青年學生黨員們更應當從夯實理論知識的根基做起, 認真學習經典著作, 經受經典著作理論的洗禮, 面對外在的壓力與考驗, 始終用理性的思辨方式去積極應對各種復雜的困難與阻礙。

(三) 有利于提高黨員的辯證思維能力

當前, 大學生黨員正處于物欲橫流的社會環境當中, 各種復雜交織的社會思潮緊緊環繞在我們周圍, 對大學生們時刻進行著潛移默化地感染與熏陶。

唯物辯證法的系統學習, 教會我們用一分為二、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方法落實到社會實踐中去。

大學生黨員作為青年學生中的特殊榜樣, 應當保持理性思維, 以唯物辯證的科學方法, 自覺抵制消極思想和不良觀念的滲透。通過學習經典著作這一必要途徑, 能夠提升大學生黨員們辯證思維方式, 有意識地正確辨別各種社會思潮和思想觀念。

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能夠提升大學生黨員的理論自信與文化自信, 使得大學生黨員在面對各種華麗的言論主張時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 牢固堅定我黨的政治信仰, 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指導我們自身行為規范, 始終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終將實現。

(四) 有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以來, 這一思想觀念正在慢慢滲透到我國公民的日常生活當中, 日漸對我們的各種行為方式產生重大影響。在我國的現代化文明建設當中, 構建核心價值觀體系已成為一項必要完成的光榮使命。伴著時代的發展進步隨之而來的是各國思想文化的廣泛滲入, 在思想文化進行交流融合的過程中, 滋生出了許多消極、頹廢的不良思想。這種狀況說明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方面, 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力正在日趨減弱。

而占據主導地位的核心價值觀思想, 應當保持強勁的風頭引領社會大眾的主流價值思想。宣傳與發揚核心價值觀思想能夠引領精神文明新風尚, 為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積極鼓勵大學生黨員們學習經典著作, 將具體工作落到實處, 能夠憑借這一綜合素質優秀的先進群體, 為我國的主流價值觀思想做好宣傳工作, 在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實踐中起到積極的表率作用。

經典著作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華之作, 而核心價值體系則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應用與發展。讓核心價值思想落地生根, 積極倡導大學生黨員閱讀經典著作尤為必要, 促進其領悟經典真理, 提升科學實踐力。

摘要:對于大學生黨員的思想現狀和發展動態要有精、準、快的掌控能力, 這樣才能掌控好黨員們正確的政治方向, 指引青年大學生們堅定跟隨黨的步伐, 從而提升大學生黨員們團結一致的向心力。我們黨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 并用這種理論來武裝我們的頭腦, 為我們的思想道路指明方向, 引領大學生黨員們形成規范的行為。大學生黨員一定要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領悟其精深內涵、掌握講述的內在規律、參悟其理論的現實意義, 從而提升黨員們的理論素養。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大學生黨員,經典著作研讀

參考文獻

[1] 朱喜坤.為什么要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2 (3) .

[2] 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 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論文范文第2篇

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提出了許多深刻的觀點,這些光輝的思想有如煜煜晨星,穿越百余年的歷史云煙,至今仍在指導著我們的前進方向。然而,我讀《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卻被以下這段話所感動:“自從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經濟學范疇的天才大綱發表以后,我同他不斷通訊交換意見,他從另一條道路得出同我一樣的結果,當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魯塞爾時,我們決定共同鉆研我們的見解與德國哲學思想體系的見解之間的對立,實際上是把我們從前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這個心愿是以批判黑格爾以后的哲學的形式來實現的。八開本兩厚冊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里亞的出版所,后來我們才接到通知說,由于情況改變,不能付印。既然我們已經達到了我們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問題,我們就情愿讓原稿留給老鼠的牙齒去批判了。”

人一生的思想就像一條蜿蜒流淌的河流,它總是隨著地形、降雨量等外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如果非要說有什么不變的話,那就是它永遠向前奔流的內在特性了。只有變,才是永恒不變,偉大如馬克思者,在其一生中,也免不了要時時清算自己的哲學信仰,在不斷的自我否定當中探索真理;而一旦在探索真理的路途中又向前邁出一步,他就更加堅定地向前走去,無暇顧盼身后的足印,不論這些足印多么輝煌,多么深刻,多么令人嘆服。因為他知道,河流一旦停止了它匆匆向前的腳步,就不會再翻滾出晶瑩的浪花,也不會再發出恢宏的濤聲,即使這條河流再浩瀚,再寬廣,它也不能夠再被稱作河流,而不過是一潭死水而已。僵化的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正如截斷的河流不再是河流。

人的生命總是有限,而探索真理的道路卻是無窮。馬克思他老人家探索真理的腳步,終究在無法違背的自然規律面前終止了。但假如馬克思活到了今天,他是否還會繼續清算自己的哲學信仰,是否還會毫不吝惜地將自己那些被一代代學者拿著放大鏡研讀,并且一個字眼也改動不得的經典著作,交付給老鼠的牙齒去批判呢?答案幾乎是不言自明的。有勇氣又有能力時時清算自己的哲學信仰,在不斷的自我否定當中探索真理,這才是馬克思的偉大之處。而每一個自稱的馬克思主義者,也都應該不時地問一問自己,是否有這樣的勇氣及能力吧。

馬克思說“:“我們判斷一個人不能以他對自己的看法為根據,同樣,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當代最主要的兩種價值觀,也是當代最基本的兩種社會制度。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并且對人類社會形態作出了科學劃分。這兩種劃分對應關系在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對應于“人的依賴關系”;資本主義社會對應于“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共產主義社會對應于“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我們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在19世紀的中葉。在此之前,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思潮,是人類批判資本主義、幻想代替資本主義的一個美好理想。在此之后,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在馬克思主義理論

的指導下,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斗爭。但直到他們去世之前,還沒有形成任何現實的、真正意義上的、由無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以當時先進的社會制度,為共產主義準備了相對發達的生產力和豐富的物質條件。這樣一來,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的任務,就歷史地落在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肩上。

人類社會目前處于“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中國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關于社會狀態的劃分,中國社會現階段的發展狀態應該對應于資本主義社會。但這是不符合事實的。事實是,中國歷史上雖然出現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但并沒有真正形成資本主義制度。中國社會的發展演進,的確出現了特殊形式。封建社會沒落之后,中國沒有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奪取了國家政權,開始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該是在中國特殊的國情條件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二大形態中,具體社會制度演進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在本質上不同于經典的資本主義,完全有理由承擔起為人類社會向第三個階段——共產主義邁進創造十分發達的生產力和極為豐富的物質財富的一部分任務。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創造的、諸如市場經濟體制、先進的科學技術、社會化大生產、現代企業制度等等,都是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理應吸收和繼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關系具有明確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和終極目標。這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生弊端的覺悟,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揚棄。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有兩個最顯著的特征:一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落后生產方式中脫胎出來的。它相對于不發達的物質生產,不可能完全超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二是在人類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深刻認識、理性把握的基礎上產生的。它通過自己的發展、壯大而揚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方式把發展生產力和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弊端當作己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個歷史過程中的初始階段。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分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運動,同一性表現為合作、借鑒、發展,斗爭性表現為對抗、摩擦、代替。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最終會使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成為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但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關系而言,我們既要清醒地認識到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對抗的客觀必然性,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它們之間暫時的、有條件的同一性。它們之間存在著平等競爭、互相借鑒、長期共存的歷史機遇。一個社會形態能夠長期穩定并不斷發展,其中必然有符合自身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在起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發展。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就有什么樣性質的社會。我國現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生產方式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占有為基礎的。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社會既區別于資本主義社會,又不同于共產主義社會,這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歷史演進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共產黨要領導一個嶄新的社會制度,去完成在西方國家由資本主義制度完成的歷史任務。這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但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

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 這段話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說的。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只能是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但這種代替必須體現在社會制度上,而社會制度的變革又依賴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歷史產物。它們的性質根本對立,但在當代同處于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第二大形態,具有共同的“社會存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 當人類進入20世紀以后,社會主義的價值觀終于獲得了自己的制度載體——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需要經過一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用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擺脫對物的依賴性,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條件。而中國共產黨的國家,就稱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會共存于人類社會。它們之間既對抗又傳承。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運動雖然錯綜復雜,但兩者的共存占現實主導地位。它們的存在都是現實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都還遠遠沒有達到人們期望的那種高度發達的程度,貧富差別是目前所有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因此,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完全戰勝資本主義還不可能上升到現實主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論文范文第3篇

一、哲學的基本方法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指出:“分析經濟形式, 既不能用顯微鏡, 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這段話告訴我們, 研究社會經濟問題, 并不能用化學劑與顯微鏡這種自然科學手段, 而是應該合理運用抽象力, 而我所說的抽象力, 主要是指哲學思維能力。哲學是理性思維, 是反思批判, 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是揭示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辯證思維方法是人們進行理性思維的基本方法, 是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都普遍適用的科學方法, 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主要包括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 從抽象到具體, 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等。人類社會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盡管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在復雜程度、因果聯系方式和受認識主體影響程度等方面存在著差異, 我們的人類社會歧視和自然界有著相同的自身客官規律, 這種規律隱藏再事物現象的背后, 這種規律需要我們通過理性的思維來發掘來把握。社會規律是社會歷史的深層結構, 它隱藏在千姿百態的社會現象、歷史事件的背后, 更需要運用理性思維進行科學地揭示。

馬克思在《一八五七至一八五八經濟學手稿》里專門有一章來談“政治經濟學的方法”, 對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和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辯證思維方法進行了論證。馬克思指出, 17世紀的經濟學家, 總是“從實在和具體開始, 從現實的前提開始”, 例如“從全部社會生產行為的基礎和主體的人口開始, 似乎是正確的。但仔細地考察起來, 這是錯誤的”。因為這樣的具體是“一個混沌的關于整體的表象”, 它拋開人口的各個階級, 不揭示階級所依據的因素, 如雇傭勞動、資本等等, 人口成為一個空洞的抽象。真正的科學方法與此想反, 需要遵循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道路。對此馬克思作出了解釋:“具體之所以具體, 因為它是許多規定的綜合, 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因此它在思維中表現為綜合的過程, 表現為結果, 而不是表現為起點, 雖然它是實際的起點, 因而也是直觀和表象的起點。在第一條道路上, 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在第二條道路上, 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當思維邏輯按照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原則展開時, 它必須符合客觀歷史的發展。這就是邏輯和歷史相統一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撇開歷史的一些偶然因素和次要成分, 揭示出歷史的內在結構和規律。例如, 唯物史觀以物質資料的生產——人類社會的抽象而普遍的規定作為邏輯起點分析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和發展規律?!顿Y本論》以商品——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抽象而普遍的規定作為邏輯起點分析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發展規律。

哲學思維歸根結底是反思批判精神。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里有一句名言:“人體解剖是猴體解剖的一把鑰匙。”這句話很有代表性。一般人理解, 猴體解剖應該是人體解剖的鑰匙, 在醫學上, 在生物學層面上, 都是這么理解的。但是馬克思倒過來了。你只有從人體的功能方面, 才能理解猴體各個器官的發展點, 也就是說, 猴體的那些器官將要發展到何處去, 只有通過人體的解剖才能認識到。這就是反思。要真正把握人類社會規律和歷史發展趨向, 要從現在和將來反過來頭看, 從現在看過去, 從將來看現在。再一點, 馬克思先生非常推崇笛卡爾先生的一句名言, “懷疑一切”, 認為哲學家應該具備有懷疑批判的精神。就理論看來, 馬克思先生懷疑西方的思想文化傳統, 甚至包括了馬克思先生年輕的時候所信任奉行的費爾巴哈思想與黑格爾思想, 但是在現實而言, 馬克思先生對當時的西方資本主義現實進行了無情的批判。

正是運用上述這些思想方法, 馬克思第一次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 從而對共產主義社會作出了科學的展望。

二、社會科學的一般方法

人類社會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同時也是一個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過程。與自然界盲目自發的運動相比, 人類社會的歷史活動總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驅使和主觀能動性、選擇性、創造性的制約, 所謂“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這就使得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不可能像自然科學那樣采用純粹客觀、精確量化、嚴格實證的方法, 而必須堅持整體性與個體性的統一、實證性與理解性的統一、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統一。馬克思在預見未來社會時, 自覺運用并發展了這些方法論原則。

首先, 關注人的個體存在和社會歷史發展的多樣性。在自然科學研究中, 我們可以通過“解剖麻雀”, 舉一反三, 推而廣之。“麻雀雖小, 五臟俱全”, 解剖一只或幾只麻雀, 可以從中得到對所有麻雀共同本質的認識。但在社會科學中, 我們卻很少能夠這樣做。社會科學研究最終要落實到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個人或群體。人的思想、觀念、意志、情感、行為等都有個別性, 各個國家、民族的經濟、政治、文化狀況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因此, 預測未來社會時, 馬克思注重堅持整體性與個體性的統一。

對于個人,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首先應當避免重新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人對立起來。個人是社會存在物, 因此他的生命表現, 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現這種直接的形式, 也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和確證。……人是一個特殊的個體, 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為一個個體, 成為一個現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在《神圣家族》中寫道, 堅持一個人的個體性, 是“一個人存在的重要體現”。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對于不同國家、民族, 馬克思注意到各自發展過程中的多樣性、階段性、差別性。馬克思對東方社會發展的形式、道路的探討, 關于過渡時期的理論, 關于“兩個決不會”的論斷, 都反映了馬克思對社會歷史發展多樣性的重視。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 并在當代中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證明了馬克思預見未來社會的方法的科學性。

其次, 不主張對未來社會進行詳盡的細節描繪。在自然界中, 依據自然規律, 人們可以對物體的運動和變化作出準確的預言, 而在社會歷史領域, 這是做不到的。社會歷史的主體是人, “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 預言總是在人們有意識、有目的的選擇活動中實現的。所以經典作家在展望未來社會時, 只限于勾畫未來社會發展的大方向, 而把具體情形留給未來的人們去探索去回答。馬克思表示:“在將來某個特定的時刻應該做些什么, 應該馬上做些什么, 這當然完全取決于人們將不得不在其中活動的那個既定的歷史環境。”恩格斯指出:“無論如何, 共產主義社會中的人們自己會決定, 是否應當為此采取某種措施, 在什么時候, 用什么辦法, 以及究竟是什么樣的措施。我不認為自己有向他們提出這方面的建議和勸導的使命。那些人無論如何也會和我們一樣聰明。”

第三, 始終站在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立場。人文社會科學 (除少數) 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 具有鮮明的階級傾向性和價值導向性, 不可能做到價值中立或價值無涉。

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意識的組成部分, 歸根結底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但它很難將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截然分開, 而總是針對一定階級、集團的價值訴求、歷史觀念作出理論概括, 為社會提供理想目標和行為規范。列寧在評價馬克思主義的時候曾經明確指出, 馬克思主義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實現了嚴密的科學性和鮮明的階級性的統一, 他公然聲明自己的理論是為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服務的。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立場也是馬克思在構建未來社會的基本出發點和立足點。

三、人學的獨特方法

人類的思想史, 可以說是一部方法論的歷史。方法掌握著研究的命運。真正革命性的思想理論首先是方法上的革命。馬克思在預測未來社會時一以貫之的是他的人學思想、人本立場和方法。

馬克思說:“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體的人的存在。因此, 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人作為自然存在物, 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 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 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 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 和動植物一樣, 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也就是說, 他的欲望的對象是作為不依賴于他的對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 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現實性上, 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馬克思的上述經典表述, 既是對人的本質、存在狀況和歷史發展的科學論斷, 也為考察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馬克思把人看作是社會歷史的前提及創造主體, 從人的視角來考察與人有關的幾乎所有問題: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和勞動的關系、人和社會的關系、人和歷史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人和自身的關系, 以人學理論為基礎建構起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完整的思想體系。

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預見是其人學理論在人的解放和人的發展的實現問題上的具體表現和必然歸宿。“通過人并且是為了人”, 這既是馬克思的世界觀, 也是他的方法論??傊? 從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出發, 從始終離不開自然界的人出發, 從特定的社會關系中的人出發, 最終消滅人的異化、使人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質和解決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矛盾、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這是馬克思經典作家展望未來理想社會的根本出發點和立足點。

摘要: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來社會時, 自覺地運用和發展了哲學的基本方法、社會科學的一般方法和人學的獨特方法, 從而使馬克思主義與空想社會主義區別開來。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論文范文第4篇

依法治國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是指引我們工作的“風向標”,也是考驗我們工作成效的“試金石”。今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作為基層工作人員,就要帶頭學習貫徹依法治國的有關精神和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緊緊圍繞依法治國總目標,緊密結合我鎮工作實際,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促進公平正義,維護和諧穩定,深化法治建設,不斷開創依法治鎮工作新局面。

下面,我談幾點粗淺的認識和體會:

一是推進依法治國,就要強化法制意識,努力營造法治氛圍。要在鞏固深化“六五”普法教育成果的基礎上,深入開展“七五”普法和法律“七進”活動,積極培育群眾的法治觀念,樹立法治意識。要切實加強對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學法用法的培訓,建立健全領導干部學法制度,強化干部法律知識的考核,不斷增強干部職權法定、帶頭依法觀念。建立健全村規民約,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遇事找法、辦事依法、化解矛盾用法、解決問題靠法,使遵法守法成為全社會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努力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二是推進依法治國,就要加強制度建設,做到依法科學決策。在具體工作中,要進一步健全決策機制,對政府職能、民主決策、政務公開、會議制度和公文審批等事項進行具體明確,同時進一步劃定權力界限,規范制定程序,強化備案審查,充分發揮制度建設對社會經濟發展和公共秩序維護的重要作用。要進一步完善制度體系,加強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健全和完善行政程序制度,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制度,規范重大行政決策事項范圍、主體、權限、程序和責任。嚴格執行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確保行政決策制度科學、程序正當、過程公開和責任明確。同時要推行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社會保障和公用事業等重大民生決策事項民意調查制度,切實做到科學民主決策。

三是推進依法治國,就要堅持依法行政,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要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在作決策、安排部署工作時一定要頭腦清楚、認真思考,始終將政府決策行為置于法治框架下。作為鄉鎮干部,首先要帶頭依法行政,同時要提高全鎮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識和能力,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切實做到自覺學法、知法、用法,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要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堅決糾正不作為、亂作為,堅決克服懶政、怠政現象,堅決懲處失職、瀆職行為。要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行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切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服務政府。完善市場監管體系,強化對生產、流通和消費領域全過程的監管,強化監督問責,促進依法辦事、依法行政。

四是推進依法治國,就要狠抓作風建設,堅定不移懲治腐敗??倳浿v到“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推進依法治國,加強作風建設至關重要,也是我們各項工作取得成效的關鍵所在。當前,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好“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鞏固和拓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建立健全依紀依法,反對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的制度規定和長效機制,切實糾正和嚴肅查處違紀行為,持續抓好整改任務落實。作為一名黨員干部,要堅決做到法律紅線不可觸碰、法律底線不可逾越,嚴格執行領導干部政治、工作和生活待遇方面各項制度規定,著力整治各種特權行為。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全面抓好政府部門的黨風廉政建設,持續保持高壓態勢,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依紀依法堅決懲處各種腐敗行為和腐敗分子,努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

五是推進依法治國,就要推進政務公開,建設陽光透明政府。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原則,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和結果公開,確保行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進一步明確和規范政府信息公開范圍和內容,重點推進財政預算、公共資源配置、重大建設項目批準和實施、社會公益事業建設等領域的政府信息公開??h政府和政府相關工作部門要依據權力清單,向社會全面公開行政職權、權力依據、實施主體、職責權限、管理流程和監督方式等事項,推進政務公開信息化,讓廣大群眾及時了解和掌握政府工作,建設陽光透明政府。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論文范文第5篇

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和哲學體系及其門徒的解釋和發展被稱為托馬斯主義。而19世紀以來致力于將阿奎那的思想與近現代社會和科學新發展相協調, 從而證明信仰與理性、宗教與科學的一致性, 堅持上帝是最高原則, 是一切事物的出發點和終結點的基督教哲學被冠以新托馬斯主義之名。研究托馬斯·阿奎那的成果很多, 神學和哲學的自不待言, 政治學和倫理學的成果也不少, 近來, 研究者們又提出他對經濟學、教育學和美學領域也有貢獻。

一、生平①

1225年 (有說1224年年終) , 托馬斯·阿奎那出生在意大利南部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父親名叫蘭多弗 (Landolfo offCassino) , 因不屬于家族中最顯赫的一支, 所以僅獲得爵士的頭銜 (the tile of miles, or Knight) 。母親名叫西奧多拉 (Theodora) , 屬于尊貴的那不勒斯卡拉喬治家族的羅西一脈 (the Rossi branch of the Neapolitan Caracciolo family) 。他是家庭里四個男孩中最小的一個, 此外還有五個姐妹。

阿奎那的幼年是在處于羅馬和那不勒斯之間的阿奎諾 (Aquino) 鄉村的洛卡舍卡 (Roccasecca) 家族城堡中度過的。在他五六歲的時候, 父親將他送到家鄉附近的卡西諾隱修院, 以獻身神圣的修道事業, 希望他將來能夠像他的叔叔斯尼巴德 (Sinibald) 一樣, 成為卡西諾山上第一座本篤會隱修院的院長。

這一安排讓阿奎那得以在教會學校獲得良好的教育, 并引導他進入祈禱和研究生活。在這里, 他開始學習數學, 并使用拉丁文進行閱讀和寫作, 因此拉丁文也成為他所有著作使用的語言。

1239年, 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西西里國王腓特烈二世 (Frederick II, 1215-1250在位) 與教皇格列高里九世 (Greg-ory IX, 1227-1241年在位) 之間的戰爭波及到了修道院。于是卡西諾修道院院長建議蘭多弗爵士將阿奎那送往那不勒斯的一個綜合性研究機構, 也就是后來的那不勒斯大學學習。

阿奎那在那不勒斯大學度過了五年時間。在這里, 他開始使用拉丁文閱讀亞里士多德及其伊斯蘭解釋者的著作。其間, 他花費大量的時間致力于邏輯學、自然科學和數學的學習。也許正是在此期間, 他開始接觸和認識多明我會, 并成為該修道會的一員。

1245年至1248年, 阿奎那被委派到巴黎圣雅各 (St.Jacques) 的多明我修道院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這一時期, 他與巴黎大學 (Universtiy of Paris) 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也在這一時期, 他結識了他人生最重要的導師大阿爾伯特。

1248年, 在知識素養逐步提高并經受過哲學訓練之后, 阿奎那被指派到科隆 (Cologne) 一家新的高級研究員, 跟從大阿爾伯特進行學習, 以便進一步深造。在這里阿奎那聆聽大阿爾伯特講述羅伯特·格羅斯泰斯特 (Robert Grosstes-te) 翻譯成拉丁文的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尼各馬可倫理學》 (Nicomachean Ethics) , 也聆聽大阿爾伯特講述化名迪奧尼西的新柏拉圖主義者撰寫的《神的名稱》 (Divine Names) 等著作。通過這種方式, 阿爾伯特為阿奎那樹立了一個神學家的典范, 即為了準確地掌握神學, 必須潛心研究哲學, 讓哲學的概念和命題融入神學, 為其所用。

這一時期的阿奎那身材高大然而性格怯懦, 被人們戲稱為“西西里啞牛”。但是他對老師講授的知識的理解遠遠超過其他同學。阿爾伯特很看好這名學生, 經常安排他參加各種討論, 他都表現出色。所以阿爾伯特說, 阿奎那的吼聲將會震驚世界。

1252年, 阿奎那被派往巴黎繼續完成他的神學碩士的學習。按照要求, 他必須以神學學士的身份講演彼得·倫巴德 (Peter the Lombard) 的《箴言錄》 (Sentences) ?!扼鹧凿洝肥潜说?150年將所有涉及神學領域的重要聲明和觀點集中而成的著作, 分為論上帝、造物、基督徒的生活以及圣禮等內容, 幾乎囊括了絕大部分意義重大的神學觀點。當時這本書已經成為大學和多明我會標準的神學專著。一個演講者需要花費四年的時間才能講完。也許正是因為完整了講述了《箴言錄》, 阿奎那在四年之后的1256年成為神學碩士, 這是當時大學里最高的學術頭銜了?!栋⒖钦沃鬟x》中說他在1256年與波那文都拉在同一天取得教師資格, 說的應該是同一件事。接下來的三年, 他擔任多明我會在巴黎神學教授一職, 開始講授單部的經文著作。

1259年, 阿奎那離開巴黎, 被派往教皇烏爾班四世 (Uran IV) 所在的奧維多, 成為一名講經師, 專門負責對地方團體的教育工作。在此他廣泛接觸到那些不能進入特定的機構進行高級學術工作的普通多明我會會員。1265年, 教皇克萊芒四世 (Clenment IV) 又派他去羅馬建立一個高級神學研究院。在此期間, 他繼續研究亞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并撰寫評論, 安排并參加神學問題的主題爭論, 并開始撰寫他最著名的著作《神學大全》。

1268年, 阿奎那重返巴黎, 第二次被授予巴黎神學教授職位 (regent master) , 這在當時是非同尋常的一件事。因為, 巴黎的神學教職是專門用來培養神學碩士的, 任期三年, 期滿后則會有新人接替繼續完成碩士學習。所以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培育機制, 這個職位無論是對多明我會還是對于希望晉升的會員來說都是很寶貴的, 就像現在的博士名額一樣。阿奎那一生中兩次獲得這一席位, 說明多明我會對他寄予厚望, 希望他能夠在危機中捍衛基督教和多明我會的主張和利益, 而阿奎那也不負眾望, 出色地捍衛了在神學領域運用亞里士多德的思想, 同時也捍衛了多明我會擁有的神學教授職位的權利。

1272年, 阿奎那被派往那不勒斯, 以組織一個高級神學研究院。在這里, 他繼續寫作他的《神學大全》。但遺憾地是, 他最終放棄了該書結論部分的寫作。傳說, 1273年12月6日的早晨, 教堂的看門人看到托馬斯·阿奎那在禱告中兩眼含淚, 并且在耶穌受難像前飄了起來。當時阿奎那聽到耶穌對他說:“托馬斯, 你關于我的作品寫得非常好。你付出了這么多的辛勞希望得到什么呢?”阿奎那答道:“Nothing but you, Lord”。他這一神秘的體驗, 讓阿奎那對學術知識的價值產生了懷疑。他聲稱:“所有我撰寫的內容與神的啟示給我的內容相比, 不過是稻草而已”。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神學大全》的結論部分是阿奎那的學生幫他完成的。這一時期的阿奎那經受著出血病的折磨, 身體已經相當虛弱。有研究者認為, 他所提到的神的啟示很可能是因為身體虛弱引發的幻覺。

1274年, 阿奎那被派往法國參加第二屆里昂宗教大會 (the Second Council of lyons) , 途中身體狀況每況愈下。1274年3月7日, 在意大利福斯諾瓦西多會修道院 (Cister-cian Abbey of Fossanova) 中去世, 此時尚不足五十歲。

二、著作及思想

托馬斯·阿奎那著述頗豐, 主要列舉如下:《圍繞真理的紛爭問題》 (Disputed Questions on Truth) 、《反異教大全》 (Summa Contra Gentiles) 、《神學大全》 (Summa theologiae) 、彼得·倫巴德《箴言錄》詮釋、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詮釋、亞里士多德《政治學》詮釋、《論君主政治》 (DeeRegmine Principum) 第一篇和第二篇的一小部分、《論對猶太人的統治》。

中國讀者較早接觸到的關于托馬斯·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1225.1.28-1274.3.7) 的作品是馬清槐翻譯的《阿奎那政治著作選》。該書是在1954年英文譯本《Aquinas Se-lected Political Writings》的基礎上翻譯過來的。原書的編者是意大利的政治學家登特列夫。

登特列夫 (Alessandro Passerind'Entrèves, 1902-1985年) , 1902年4月26日生于意大利都靈, 1985年12月15日也在都靈去世。被認為是20世紀意大利最重要的自由主義思想家之一。1932年在牛津大學取得中世紀政治思想與憲政博士學位, 后在墨西拿大學任政治學教職, 但很快又轉到帕維亞大學。1945年到1956年曾到牛津大學和耶魯大學講學?;氐揭獯罄? 他主要講授國家學說和中世紀政治思想史。1969年, 他在都靈大學創立政治學系, 并擔任第一任系主任。②

要理解托馬斯·阿奎那的著作, 就必須了解他所處的時代。登特列夫說1269年托馬斯·阿奎那回到巴黎時, 正好卷入了奧古斯丁主義和亞里士多德主義之間的哲學論戰;說阿奎那站在歐洲思想發展過程的十字路口;西方基督教世界從來沒有遭遇到這么大的危險;說圣托馬斯在解釋亞里士多德方面取得了對阿維羅派的勝利, 同時也是對其前輩和同時代的頑固的奧古斯丁主義的勝利;說他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及其最深切的愿望的最出色的解釋者。

到底13世紀的歐洲面出現了怎樣的危機, 阿奎那又做了什么, 對這兩個問題的解答可以讓我們對阿奎那的著作和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 13世紀歐洲的思想危機

我們從阿奎那的生平已經可以約略感知那個時代的思想變革。所謂危機是指中世紀人們所堅信的基督教理念受到了挑戰, 這個挑戰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亞里士多德著作的重新引入;二是卡特里派思想的入侵。

關于卡特里派異端思想前面已經介紹過, 它的問題主要是挑戰了基督教的一神論。而亞里士多德著作的重新引入則讓人們對原罪、天國等基督教哲學基礎產生了懷疑。

中世紀正統的基督教的教義是奧古斯丁主義的, 認為人有原罪所以被降入塵世受難, “世俗之城”是一個墮落的世界, 基督徒應當專注于向往天國的光輝, “上帝之城”必將戰勝世俗的國度。但是阿維羅伊等阿拉伯學者卻從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揭示出國家是人類的最高成就, 人間是可以變成天堂的新思想。一個要消滅塵世, 一個要拋棄天堂, 可謂是針鋒相對、你死我活。

(二) 阿奎那的解答

阿奎那首先拋棄了奧古斯丁主義將天國與俗世完全對立的主張, 他承認人本身的價值, 承認國家的價值。他說人天生是社會的和政治的動物, 國家是人們共同生活的最高表現形式。他接受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政治至上”的觀點, 但是同時強調政治作為一種技術, 它的目的是道德的, 是要追求公共的幸福。

但是國家并不是人的全部。人還需要有信仰, 人的最終目的是追求天恩的無上福祉 (Perfecta beatitudo) 。國家只是通往天國的努力中的一環。天國與俗世二者并不是完全對立的, 而是和諧一致的。國家屬于自然法的范疇, 而自然法是上帝的永恒法的一個部分, 因此國家的行動要受神的支配。天恩不會取消人的本性, 相反會引導它臻于完善。

就這樣, 阿奎那通過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的界分, 調和了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和基督教信仰的矛盾, 有效地化解了歐洲的文化危機。

(三) 巨人肩上的巨人

托馬斯·阿奎那不是一位空前絕后的天才, 他是站在巨人肩上的巨人。

13世紀歐洲人所熟悉的諸多著名思想家的著作都是阿奎那思想的寶貴來源。這些偉大的人物包括大阿爾伯特、亞里士多德、阿維羅伊、邁蒙尼德、奧古斯丁、化名迪奧尼西的新柏拉圖主義者、阿維森納等。

大阿爾伯特對亞里士多德思想的研究吸收了阿拉伯哲學家的成果, 同時又注意去除了阿拉伯評注家對亞里士多德思想的主觀臆造。這一點深深地影響了托馬斯·阿奎那對亞里士多德的理解。奧古斯丁 (Aurelius Augustinus, 354-430年) 是古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思想家, 他是前引奧古斯丁主義的觀點即源于他。阿奎那駁斥卡特里派二元論時就經常引用奧古斯丁的觀點, 堅持包括物質領域在內的一切創造物都是善的。阿奎那還是化名迪奧尼西的新柏拉圖主義者的忠實讀者, 他在跟隨大阿爾伯特學習的時候就研究過此人的《論原因》一書, 并在講演時頻繁引用多達500次。

阿奎那對亞里士多德的研究不足為奇, 但是有趣的是阿奎那閱讀的亞里士多德著作的版本以及他對阿維羅伊、邁蒙尼德和阿維森納這幾位阿拉伯和猶太學者的態度。

約翰·英格利斯在《阿奎那》這本書中是這樣解析阿奎那和他們的思想關系的:

通常, 阿奎那在其神學理論中對亞里士多德哲學的運用, 是在伊斯蘭哲學家、法律與宗教學者、中世紀著名醫學家阿維羅伊的指導和激勵下進行的。

在那不勒斯, 阿奎那從阿爾伯特那里掌握了阿維羅伊的許多思想, 并且投入了十余年的時間, 試圖運用這些思想揭開亞里士多德的理性之謎。在考察阿奎那對亞里士多德的引用和評論時, 考察阿維羅伊的思想是非常有益的。

摩西·邁蒙尼德 (Moses Maimond-nides, 1135-1204年) , 是與阿維羅伊同時代的猶太知識分子。……他也致力于研究亞里士多德的著作, 他撰寫的《困惑者指南》 (Guide of the Perplexed) , 旨在幫助青年學生認識到接受科學教育與宗教的虔誠并無矛盾。阿奎那熟諳邁蒙尼德的這部著作。當涉及到我們如何能夠談論上帝與神的意志這一問題時, 阿奎那與邁蒙尼德的觀點是非常吻合的。

阿維森納 (980-1037年) 是波斯伊斯蘭醫學家和哲學家伊本·西納 (IbnnSina) 的拉丁名字。……通過以新柏拉圖學派的視角解讀亞里士多德, 阿維森納提出了對哲學家的解釋, 這種解釋部分為阿爾伯特和阿奎那所接受, 但也有部分解釋并不為阿爾伯特和阿奎那所認同。③

從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 登特列夫所稱的阿奎那對阿維羅派的勝利和對頑固的奧古斯丁主義的勝利或許并不準確。這種明顯的民族敵對情緒和對研究對象的主觀熱情應當被特別地警惕。

摘要:托馬斯·阿奎那化解了卡特里派異端思想和亞里士多德政治學給基督教帶來的思想危機。托馬斯·阿奎那通過對奧古斯丁和阿維羅伊、邁蒙尼德和阿維森納等研究亞里士多德學說的阿拉伯和猶太學者思想成果的揚棄成就了自己的思想。登特列夫所說的阿奎那對奧古斯丁主義的勝利、對阿維羅派的勝利不過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控制下的虛幻罷了。

關鍵詞:托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選》,亞里士多德

注釋

11托馬斯·阿奎那的生平[A].[美]約翰·英格利斯.阿奎那[C].劉中民譯.北京:中華書局, 2014.

22 Wikipedia:Alessandro Passerind'Entrèves[EB/OL].https://it.wikipedia.org/wiki/Alessandro_Passerin_d%27Entr%C3%A8ves, accessed March.30, 2015.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全國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統一使用教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在高校思想政治課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教材的“緒論”部分并沒有科學地說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并沒有說明“西方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不論是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還是從當今對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現實來看,都應該把“西方馬克思主義”寫入教材,應該厘清“西方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教材“緒論”部分不涉及“西方馬克思主義”,不僅忽視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也回避了當今學術界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現實。這種做法不僅不利于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更是不利于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緒論;西方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全國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統一使用教材,在高校思想政治課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該教材在2007年出版后,先后經過三次修訂,教材的知識結構體系也越來越合理。應該充分肯定,這是一部體現權威性與科學性的好教材。但是教材也存在不太合理的方面,有些學者對教材的缺點也進行了分析。如有學者認為當今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材仍然是“學科分類的板塊模式”的編寫方式,并不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①這些批評對于進一步修訂完善教材都是有重大啟示的。教材的“緒論”部分十分重要。教材編寫組曾建議“要讓同學認真學習緒論”,因為“這部分內容有利于同學站在一個應有的高度,從總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盵1]可見“緒論”是從總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緒論”部分并沒有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首要問題“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作出科學的說明,特別是沒有講清楚“西方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本文依據2010年修訂版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材(以下簡稱教材),對“西方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進行探討。

一、教材如何定義“馬克思主義”

教材在2009年版的基礎上,認真吸取了高校師生的建議,充分吸收了新的理論成果,進行了進一步的修訂。②但是教材的基本框架和理論體系并沒有大的改變。就“緒論”部分來看,仍然講述四個問題: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努力學習和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在這四個部分里面,教材對于當今國外的馬克思主義流派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仍然沒有涉及,對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仍然沒有科學的說明。

我們先看教材是如何定義“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這個問題的。教材首先從創造者、繼承者的認識成果、階級屬性、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三個不同的角度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其中從創造者、繼承者的認識成果講,“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而由其后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盵2]按照這個定義,國外的許多馬克思主義流派也都可以劃入馬克思主義的范圍。接著,教材又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限定“馬克思主義”?!皬莫M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從廣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不僅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也包括繼承者對它的發展,即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2]那么,“西方馬克思主義”是否也可以劃入廣義的馬克思主義的范圍呢?教材對此并沒有任何說明。只是進一步地說明作為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是廣義上理解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那么“西方馬克思主義”是否也可以理解為“西方化的馬克思主義”呢?教材仍然也沒有說明。

在后面的“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這部分內容中,教材比較詳細地說明了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時代背景、思想來源、馬克思主義在俄國和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并進一步肯定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和馬克思主義是一脈相承的,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但是教材并沒有涉及馬克思主義在東歐和西方社會的傳播與發展,那么歐美地區的馬克思主義思潮是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呢?對此,教材也沒有說明。更讓人不理解的是,在“緒論”部分的第一個思考題中引用了法國思想家德里達的著作《馬克思的幽靈》中的觀點來證明馬克思主義可以解決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的“十大禍害”,而德里達是當今著名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梢?,編者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是非常熟悉的。在“緒論”部分沒有提及“西方馬克思主義”,是編者有意回避了“西方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

但是,不論是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還是在當今重要的學術思潮中,“西方馬克思主義”都是一個客觀的存在,而且和馬克思主義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筆者認為,應該把“西方馬克思主義”寫入教材,應該理清“西方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

二、應該把“西方馬克思主義”寫入教材

對于“什么是西方馬克思主義”這個問題,當今學術界還沒有非常一致的定義。不過,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對這一思潮正面的評價也越來越多。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類的著作中,“西方馬克思主義”多被作為反面教材的附錄材料列入,而不被看作正史。但是在進入21世紀后,“西方馬克思主義”進入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視野,成為當今學術研究的一個熱點。許多馬克思主義發展史著作也都明顯地突出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地位。如黃楠森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專門用兩章內容來介紹“西方馬克思主義”,顧海良主編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也用很多篇幅來介紹“西方馬克思主義”。什么是西方馬克思主義?顧海良主編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說明可以代表當今多數學者的觀點:“‘西方馬克思主義’這個詞,常常被用來指稱西方和東歐一些與蘇聯‘正統’理論相區別的有關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思想傾向?!鞣今R克思主義’不等同于西方國家的馬克思主義,但是在深刻的問題意識和廣泛的理論觸角方面,它代表了這一歷史時期西方國家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最富有特色的探索?!鞣今R克思主義’從來不是一個統一的運動,但是在基本肯定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進步的而不是退化的研究綱領,反對第二國際和第三國際的思想路線,批評斯大林的‘布爾什維主義’,主張向非馬克思主義體系開放,堅持批判資本主義并且注重從文化、心理和意識形態上而不是從經濟基礎上展開這種批判等方面,它顯示出一些相近的立場和話語模式?!盵3]這里并沒有明說“西方馬克思主義”是當今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形態,但是卻明確說明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是“西方國家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最富有特色的探索”,而且肯定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基本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綱領,雖然它與列寧、斯大林存在思想路線方面的對立。這種評價應該說是比較客觀的。既然“西方馬克思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最富有特色的探索,而且與列寧、斯大林存在思想路線方面的對立,那么,相應的教材在講述“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時,就不能不涉及“西方馬克思主義”。以下從三個方面說明應該把“西方馬克思主義”寫入教材的原因。

1.“西方馬克思主義”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西方馬克思主義”一般指的是20世紀20年代西方國家中產生的一種反對“正統”的“蘇聯馬克思主義”但又自稱是馬克思主義的現代思潮。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西方馬克思主義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潮。從產生起,這一思潮就與“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處于一種復雜的關系之中。一方面,二者都堅持馬克思的基本立場,都反對資本主義制度,但同時在某些具體問題上也存在分歧。如西方馬克思主義并不認同列寧和斯大林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作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解讀,尤其反對“兩個對子”絕對對立的僵化思維方式,而是把馬克思哲學解釋為“實踐的唯物主義”。而“正統”的“蘇聯馬克思主義”利用自己在當時共產國際的領導地位,對西方馬克思主義進行非理性的批判和打擊,使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脫離了對本國共產黨的領導,從而處于“非正統”的地位,成為學院里的學術研究學派。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并沒有因此而消失,卻在西方世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在以后的共產主義運動中,一些馬克思主義學者對“正統”的“蘇聯馬克思主義”也進行了反思。特別是“蘇東劇變”后,更是從實踐上證明了蘇聯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理解的片面性,而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也對蘇聯解體進行分析。他們認為不能把“蘇東劇變”看是作馬克思主義失敗的標志。他們重新反思了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有五個主要特征。第一,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體系;第二,馬克思主義不是完美無缺的,應當不斷地加以修正和發展;第三,馬克思主義不是政治的裝飾品,應將其與政治區分開;第四,馬克思主義不是隨便可以分割的,應從整體上去把握;第五,馬克思主義不是經院哲學,它應面向現實。③雖然這些認識中某些觀點值得商榷,但“至少有三點是言之有理、給人以啟迪的”。[4]這些新認識表現出他們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弊端的深刻反思,對把馬克思主義條塊分割的研究方式的深惡痛絕,對馬克思主義研究脫離現實的深切擔憂。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始系統引入和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雖然當初主要是帶著批判性的眼光以“正統”馬克思主義來審視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但是在批判性研究的過程中,也吸收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的研究成果,比如葛蘭西的實踐哲學、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哈貝馬斯的科學技術社會功能理論,等等,都解放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學者的思想,開闊了研究視野,擺脫了主觀偏見和教條主義思想的束縛,促進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深入,從而有力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2.“西方馬克思主義”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

雖然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一些具體的問題上和馬克思主義有分歧,但它仍然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西方馬克思主義堅持以馬克思的經典著作為依據來探討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不但自稱為馬克思主義者,而且也堅持把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作為研究的對象,力圖通過對馬克思著作的新的闡釋來找到一條適合本國特點和當代社會實際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比如他們對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資本論》、《歷史學筆記》、《人類學筆記》等著作的研究,從中闡發了馬克思的人道主義思想、異化理論、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理論等,這些理論發展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內涵。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對社會主義前途充滿信心。批判性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特別是對當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造成的人的“異化”問題、生態環境問題、“工具理性”問題、“科技主義”問題等都有深刻的揭示和批判。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德里達認為,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解決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的“十大禍害”,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是當今人類最好的精神武器,而當今地球上的所有人,在某種程度上都是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繼承人。③基于這樣的認識,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前途充滿信心。

西方馬克思主義有真切的現實關懷。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觀點,更好地改造世界是馬克思主義的最終目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從一產生起,就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西方國家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深入地思考這些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為什么沒有成功的問題。他們認為蘇聯的革命道路并不適合他們西方的國家,致力于探索一條具有西方特點的馬克思主義道路。西方馬克思主義并非是脫離現實的學院式研究,而是有深切的現實關懷。在20世紀60年代西歐、北美的“造反運動”中,西方馬克思主義成為這次政治風暴的指導思想,當時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馬爾庫塞、薩特、盧卡奇等都親自參加了這場運動,并成為造反派的精神領袖的導師。正如陳學明先生所說:“他們實際上并沒有回避現實的挑戰,在他們那些深奧難懂的語言中負載著大量關于急劇變化著的資本主義世界的信息,跳動著這個特定時代的脈搏,也傾注著他們對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命運的關懷?!盵5]

西方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看作是一個開放的思想體系。西方馬克思主義是在與蘇聯“正統馬克思主義”的對立中產生的,他們反對列寧、斯大林對馬克思的教條式的、僵化的理解,認為馬克思主義不是完美無缺的,應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加以修正和完善。他們主張吸收當今西方的一些理論思潮來解釋、補充、重建馬克思主義,以實現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從而使馬克思主義永遠具有時代氣息而保持青春活力,這顯然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

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西方馬克思主義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它是批判資本主義的,而不是為資本主義辯護的。它和馬克思主義是“源——流別”的關系,它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千萬不能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他們,把他們和馬克思主義對立起來。

3.“西方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重要的分支學科

“西方馬克思主義”這個專業的確立當初是作為“政治任務”而帶動起來的。開創之初,它首先是作為“現代西方哲學”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流派”來介紹,后來又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一個分支來研究。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一段時期,“西方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學術界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不僅有些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哲學的研究者在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甚至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的學者也在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究竟該歸入哪個學科門類,則沒有明確的共識。2005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出“關于調整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所屬二級學科的通知”,其中明確規定:“一、新增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暫設置于‘法學’門類內,下設5個二級學科,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北M管“國外馬克思主義”和“西方馬克思主義”是內涵和外延都不同的兩個概念,但絕大多數學者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可以歸屬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④從此,“西方馬克思主義”有了明確的學科定位。

總之,不論是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以及從當今“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還是從我國當今學術界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現狀來看,教材都應該把“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內容列入,而不是忽略和回避。

三、教材將如何處理“西方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關系

如果把“西方馬克思主義”列入教材,存在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如何處理“西方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關系?

“西方馬克思主義”到底是不是馬克思主義?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此問題爭論不休。大概有否定、肯定、否定與肯定并存這三種不同意見。產生意見分歧的原因在于“西方馬克思主義”在思想路線方面與“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存在對立。實際上,對馬克思的思想在認識上存在分歧也是正常的,因為馬克思本人的思想早年和晚年就是有區別的,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對馬克思思想的發展與馬克思本人的思想也是有差別的,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也并不完全等同于馬克思主義。既然存在著這些客觀的差別,那么討論“西方馬克思主義”到底是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歸根結蒂還是取決于我們的馬克思主義觀,取決于我們對馬克思主義是如何認識的。如果我們始終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是馬、恩、列、斯、毛的“一線單傳”的思維模式,那么“西方馬克思主義”只能是處于“非正統”的地位,是非馬克思主義。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源多流”的發展態勢,那么“西方馬克思主義”完全可以納入馬克思主義的視野。

現在把“國外馬克思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二級學科,這說明“西方馬克思主義”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用“國外馬克思主義”這個地域性的概念來代替“西方馬克思主義”這個具有意識形態色彩的概念,就把“西方馬克思主義”到底是不是馬克思主義這個有分歧的問題暫時擱置了起來。這樣做的好處是,既促進了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又避免了無謂的爭議。

但問題本身是不可能避免的,也只有在對問題的爭論中,才能促進研究的深入。所以把“西方馬克思主義”寫入教材,是大勢所趨。而如何處理“西方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就是當今教材的編寫者與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不得不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首先,要明確西方馬克思主義、國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皣怦R克思主義”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潮的總稱,是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相對的一個概念?!皣怦R克思主義”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兩個概念的外延就是“馬克思主義”這個概念的外延。而“西方馬克思主義”是從屬于“國外馬克思主義”的,它的外延比“國外馬克思主義”的外延要小,僅僅指的是“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即從盧卡奇到阿爾都塞以及到以后的分析學、生態學、女權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相對的還有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學研究和后馬克思主義等學派和思潮。這樣一來,就基本上理清了以上幾個概念之間的關系。

其次,教材在講述“什么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這些問題時,要把“西方馬克思主義”、“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內容穿插進去,并客觀地說明這些思潮和馬克思主義的關系。比如教材從創造者、繼承者的認識成果角度和“廣義”的角度來規定“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時,就可以明確地說馬克思以后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思想的豐富和發展也屬于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教材應進一步分析西方馬克思主義、國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這幾個概念的關系。在后面講“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時,就該增加馬克思主義在西方、東歐、拉美和前蘇聯、朝鮮、越南、古巴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情況,明確這些國家的馬克思主義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經驗和教訓可以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提供借鑒。

當今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材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教材的內容遠遠滯后于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現實。教材不涉及“西方馬克思主義”,不僅忽視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也回避了當今學術界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現實。這種做法本身就不符合馬克思主義,不僅不利于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更是不利于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逄錦聚.教材編寫的體會和講授建議[J].思想教育理論導刊,2007,(增刊).

[2]編寫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010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顧海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陳學明.西方馬克思主義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陳學明.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新認識[J].教學與研究,2008,(9).

上一篇:音樂教育與教學研究論文范文下一篇:工程預決算建筑工程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