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循環經濟發展路徑論文范文

2023-10-04

循環經濟發展路徑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循環經濟通過資源作為來源,通過環境友好的形式運用資源,保護環境的同時發展經濟,將人類生產活動歸為自然循環的過程,一切資源在持續經濟循環中獲得有效運用,以此將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關鍵詞 循環經濟;區域發展;影響

引言:循環經濟的發展成為改變經濟增長形勢、創建節約型社會的主要方法,也成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主要保障。特別對于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而言,不僅是國家和社會循環經濟發展的根基,也是所有循環經濟發展中的主要影響力。

一、創建并完善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

通過對發達國家經驗的參考,運用法律法規的方式將不同層面的循環經濟得以固定,強行束縛政府、企業乃至個人的行為,令其依法行事,也令我國環保法日趨完善。法律、法規是其他措施的重要介質,透過創建加快循環經濟的法律體系,構建經濟激勵制度,研發關于技術方面的措施加快循環經濟的發展。經過法律對循環經濟進行規范并引導,堅決抵制短期行為及急于求成的現象產生。透過政策對循環經濟的發展給予引導,產業政策需注重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與環境保障,提升區域經濟的競爭力,加快區域經濟構造的戰略性調整,通過對循環經濟有利的方式進行發展。

二、區域經濟發展循環經濟的方式

擴大循環經濟支撐體系的運用及研發工作,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循環經濟的發展尤為需要通過科技進行。循環經濟的技術載體對環境而言是無害化的技術。環境無害化技術大致包含了預防污染的少廢或無廢的工藝技術乃至產品技術,可也是包含了對污染治理的末端技術。加快推動科技進步,努力加強技術支撐,科技進步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優秀適宜的生態循環技術及設備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根本因素。適宜的循環經濟發展要求,可以節能降耗、清潔生產、回收利用再生資源等將成為進行技術革新與技術改造的重心,幫助引導企業擴大科技投入程度,極力實施多種方式的產學研結合,不斷引進培養科技與管理人才,并強化國際合作及交流,快速引進、研發并推廣先進適宜的生態循環式新技術、新工藝乃至新設施,不斷轉變傳統生產工藝,研發生產再循環式產品,推動企業生產經營的生態轉型[1]。

三、區域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推動循環經濟

對于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需以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為目的,減少單位產值污染物排放力度,改良產業結構,持續剔除并撤銷耗費資源、影響環境的落后企業、設施及工藝。通過清潔生產技術改變能耗高、污染重的傳統企業。極力發展生態農業及有機農業,創建綠色食品與有機食品基地,大面積降低農藥與化肥的投入量。綠色消費指的是循環經濟發展作為內在力量,通過綠色消費加快循環經濟的發展。透過大量宣傳教育方式,提升公眾環境意識以及綠色消費意識。需積極引導綠色消費,首先選購通過生態設計或經由環境標志認證的產品,乃至通過清潔生產審批或經由ISO14000認證的企業產品,不斷制定引導綠色消費的經濟制度。

四、創建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自然資源令國民收入或國民經濟產值不斷攀升,經濟社會通過持續發展作為物質基礎,其所耗費的必定引發未來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的折損,人們可消費的物品也會無法免除減少的局面。所以,需將自然資源核算歸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對自然經濟流量、存量乃至自然資源的財富值采取科學核算,通過準確的核算國民經濟產量、總財富以及增長狀況,有效評判自然資源的耗費與增長為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創建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成為推動循環經濟的必然所需,創建循環經濟主要在于需改革當前經濟核算體系,創建一個綠色經濟核算制度,主要在于轉變傳統國民生產總值統籌的方式,運用綠色國內生產總值理念。國家需轉變國民生產總值,依照GDP統籌的方式執行,由于此類統籌方式并未將資源耗費及環境污染損耗摒除,令這一統計并不夠全面和真實。EDP較為完善的展現出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的體系,其等同于國內生產總值減去產品資本折舊、環境資源耗費、自然資源耗費的價值。這樣的統計方式,會令我們了解較高的國民生產總值由于摒除自然資源與環境污染引發破壞的損失大大降低。這會加快人們剔除傳統經濟發展形式,從而邁向社會、經濟、環境相融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2]。

五、強化價格改革并加快資源價格合理化

激進妥當的推動資源產品價格的轉變,不斷提升原材料及初級產品的價格,令其體現出真正的價值,展現資源稀缺性。以此加快資源有效運用,將資源耗費速度不斷降低。有效的資源價格能夠轉變資源運用高投入、低產出的形式。有效的資源價格可以加快資源循環高效的運用。有效運用價格杠桿,可以通過較低的資源研發運用支持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所以,需運用價格杠桿開發循環經濟,在研發運用資源中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區域經濟的競爭能力。

六、推動生態工業園區建設

生態工業園區作為循環經濟處于區域層面中的典型實現方式,通過循環經濟理念及工業生態學的原理,模仿自然生態體系內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相互間的循環方式,規劃創建物質閉路循環以及能量不同級別運用的全新工業組織形態,透過企業相互間的物質集成、信息集成以及能量集成,構成企業相互間的代謝共生關系。對于原輔材料、產品乃至廢棄物相互間互換中創建的生態產業鏈,以實現資源節約運用,財富效能較高產出,廢棄物循環利用,污染物低排放的目標。加快推動生態工業園區的建立,尤其對于新建經濟技術開發區或工業園區,通過設計、規劃、再到總體實施過程而言,均需依照循環經濟的標準執行,以便加快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只有發展循環經濟,提升資源利用率、確保環境、提高區域競爭力,強化法律體系,加強政策引導,提高技術,強化科學管理,才能夠創建并完善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符的循環經濟體系,加快區域經濟與環境、資源相互間的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振忠,徐梅,劉愛蘭.黑龍江墾區企業綜合評價模型及結果[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1,(03):95-100.

[2]高興遠.淺談發展林業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科技信息,2011,(18):470.

[3]毛海峰.關于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思考[J].北京農業,2011,(12):59.

循環經濟發展路徑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隨著Intemet的發展,對于HTML所構建的靜態網頁已不能滿足用戶的要求,而ASP是構建功能相對簡單的動態網站的首選腳本程序,由于ASP的簡單性,以及使用ASP的同時,選擇了操作簡單的ACCESS數據庫作為后臺數據庫,對于兩者都是較為容易被破解或下載,所以我們在設計ASP+ACCESS構建網站時,必須對其安全性進行分析。

關鍵詞:ASP 安全性 數據解密

中圖分類號:F062.5 文獻標識碼:A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1.不斷完善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法規和政策。依法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是德國的成功經驗之一。這給我國帶來了極為深刻的啟示。目前我國循環經濟立法十分不足,還沒有形成促進循環經濟的法律體系,但已經有了一些與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清潔生產促進法》、《防沙治沙法》、《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等。為了加強依法推進循環經濟發展,我國不僅要為各行各業制定和實施專項法規,而且要盡快出臺一部循環經濟基本法,需要盡快制定一部像德國1996年《循環經(下轉第106頁)(上接第103頁)濟與廢棄物管理法》那樣的一部基礎性的核心法律。借鑒德國依法推進循環經濟的經驗,我國要注重建立健全循環經濟的執法監督機制。否則,就會影響我國循環經濟立法執法的有效性。

2.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中介組織的作用。我國的循環經濟發展需要建立廢棄物回收利用的社會中介組織。在這方面我國應當借鑒德國的“綠點標志”系統和DSD的運作模式,引導工商企業集團、行業協會聯合起來,成立專業化的第三方資源再利用公司和技術服務公司,通過市場機制調節廢棄物的回收利用。資源回收領域涉及到的行業眾多、地區廣泛、情況復雜。因此,要在一些主要領域分別組建由生產廠家、商業企業、運輸企業以及行業協會等單位組成的、全國性或區域性范圍的中介組織,建立起類似德國“綠點”標識的行動計劃。德國的經驗表明,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來發展循環經濟,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利用“污染者付費”原則,可促進廢棄物的源頭消減,激發企業的創造力,創造商業機會并提升產品競爭力。

3.鼓勵和扶持循環經濟技術的開發和引進。政府可以在循環技術方面進行前期投入,通過技術創新基金、循環專利技術購買補貼等手段,鼓勵企業通過自我革新和引進購買技術,進行產品設計、工藝流程改進以及廢棄物循環利用。國家要集中力量組織關鍵技術和裝備攻關,建設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循環經濟試點工作,應把技術攻關列為重點,選擇具有廣泛推廣前景的先進適用技術,在重點行業和領域選擇重點企業組織技術攻關,避免把資金用在一般的工程建設中。鼓勵各種民間組織參與循環經濟的發展,鼓勵通過現有行業協會或建立新的循環經濟專業協會,建立循環技術服務中心、清潔生產中心等專業組織,開展循環經濟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信息支撐體系。

4.以綠色消費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德國的經驗告訴我們,“以消費促生產”是一種有效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綠色消費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我國目前正處于由總體小康走向全面小康的發展階段,而在這一階段必然會發生消費規模的急劇擴張和消費結構的升級轉型。如何將我國的消費變動趨勢引導到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軌道上來,無疑是一項重大歷史課題。為此,需要積極促進綠色消費,使之蔚然成風。我國不僅要推進企業清潔生產,而且要以垃圾分類處理和包裝減少為突破口,展開全社會的循環經濟活動??梢栽谌舾尚^進行垃圾分類試點,而后全面推廣。采取行政措施嚴厲遏制企業產品包裝越來越豪華的趨勢。建立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可以引領綠色消費發展。由于消費規模大和市場帶動作用明顯等特點,政府綠色采購可以成為我國建立綠色消費模式的“火車頭”。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供應商為了贏得政府這個市場上的大客戶,會想盡辦法增強其產品的綠色度,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技術創新,減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對環境和人體的負面影響程度。

5.鼓勵公眾參與發展循環經濟。在德國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大多數德國人都積極響應減少或回收廢棄物的號召,并付諸實施,公民個人和非政府組織成為推動循環經濟順利發展并取得良好功效的中堅力量。這是非常寶貴的一條成功經驗。

當前,受經濟發展水平和公眾文明意識的制約,我國公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意識較差,奢侈鋪張的消費行為仍有發生。為了使公眾轉變生活觀念和培養新的生活方式,從而積極自覺地參與循環經濟發展,我國需要做到:一要通過教育、培訓、宣傳、推行環境友好產品標志和循環利用產品標志等方式,大張旗鼓地普及循環經濟知識;二要鼓勵居民實行生活垃圾的分類分揀,對那些沒有利用價值而且危害性強的廢棄物,國家可以考慮進行有償回收或對回收行為進行獎勵;三要提倡綠色生產生活和文明消費方式,鼓勵公眾購買循環經濟產品;四要建立和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鼓勵公眾對企業和政府的環境行為進行監督。

參考文獻:

1.崔旭.德國循環經濟的發展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可借鑒性分析[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6(3)

2.戴宏民.德國DSD系統和循環經濟[J].中國包裝,2002(6)

3.馬榮.德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概況[J].中國環保產業,2005(5)

4.王均奇.發展循環經濟必須完善投資體制[J].經濟師,2006(4)

5.Azbar Nuri.Upgrading an existing treatment system to adopt cleaner production principal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12)

6.Ashford Nicholas A.Reflections on the First Decade of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2 (10)

(作者單位: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30)

(責編:芝榮)

循環經濟發展路徑論文范文第3篇

農業循環經濟是將循環經濟的模式應用到農業發展的過程中,立足于先進的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對農業結構進行有效的調整,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農業經濟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因此,本文從法治化的視角,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困境進行深入的分析,要樹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對于農業循環經濟法律體系進行構建,對農業循環經濟技術進行創新,要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加強農業循環資金的合理投入,對農業生產技術模式進行變革,從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動力。

1農業循環經濟及其特征

循環經濟主要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推動資源產品污染的零排放和低排放,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模式進行轉變,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多項循環的發展模式,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降低投入,獲得更高的產能,形成集約化的經濟增長模式,推動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根據宏觀層面循環經濟要求,對產業結構和布局進行調整,涉及到各個環節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對于廢棄物進行資源化的利用,拓展生產鏈條。循環農業經濟在農業中進行具體的實踐,采用循環生產的模式,對資源高效利用,建立農業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改善的動態機制,加強對有害物質的嚴格控制,加強對環境污染的治理,真正納入到農業生態循環中。

2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

2.1生態資源問題

在當前的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生態資源問題。首先,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利用率不斷下降,同時,一些工業生產活動的發展,會帶來較為嚴重的污染問題,對于農業生產環境產生惡劣影響。導致水土流失后土壤裸露,使得土壤的肥力不足,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缺水情況較為嚴重,導致生態資源問題較為突出。因此,在進行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注重生態資源問題的有效解決,推動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提升。

2.2產業化經營不足

在調查的過程中,農業循環經濟的產業化經營水平有待提升,沒有對農業污染進行有效的監控,缺乏對廢物的循環利用,甚至部分鄉鎮缺乏規?;募庸?,企業加工的水平較低及整體管理效果較差。因此,要推動農業產業化、規?;l展。

2.3產品質量下降

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部分農戶對于產品安全缺乏認知,沒有進行知識和技能的提升,缺乏對農產品的安全監管,沒有完善的監測體系,導致市場中的農產品存在較多的安全隱患,這造成農產品質量下降,從而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同時,技術模式較為落后,在生產和種植方面采用傳統的模式,導致農作物的營養缺失,也會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

3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建議

3.1從法治化角度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

3.1.1加強對現行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的落實

在當前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于當前的法規標準進行落實,要結合實際的發展現狀進行適當的調整。對于農業經濟實踐產生推動力,以循環型的立法理念作為基礎,更好地推動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部分薄弱的立法進行完善,要更好地對法規政策進行綜合的利用和開發,涉及到開發利用的資源以及替代資源的有效性。

3.1.2促進對缺位法規規章的有效補充

在當前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于中心法規進行完善,對于明顯缺位的法規規章,要集中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制度方面進行補充,對農業清潔生產領域進行優化,加強廢棄物循環的利用。尤其針對技術創新方面的立法,要加強環境友好型產品的相關規章制度的建立,為非法制化建設明確方向,更好地推動環境友好型產品的開發與利用。

3.1.3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政策建設

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對于基礎政策進行探討,主要分為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經濟制度、激勵制度、考核制度等不同類別。在宏觀經濟政策實行的過程中,要對循環經濟的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對綠色貿易政策進行優化,要對環境保護進行產權制度的完善;其次,在激勵制度中,要對綠色財政稅收價格制度進行制定;最后,在考核制度方面要涉及到綠色會計制度與審計制度,對于基礎性政策進行建設,才能更好的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的不斷發展。

3.1.4推動農業循環經濟法律體系的完善

在法治化的視角下,對農業循環經濟的法律體系進行完善,要構建法律保障的方案。要從農業循環經濟的傳統生產方式轉為新的生產方式,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對人們的行為進行約束,同時在缺乏農業循環經濟地方性法律法規的基層地區,開發資源循環利用的優質產品,嚴禁濫用有害物品。對于傳統的高消耗、高投入的發展模式進行有效的轉變,逐漸明確各主體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建立產品的準入機制,顯示性綠色農產品標識制度,進一步推動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對農業生產的清潔,加強對生產者責任的延伸,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法律依據。

3.2從可持續發展視角下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

3.2.1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理念的樹立

在當前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利用各種媒體宣傳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理念,使農民真正意識到農業循環經濟對于傳統經濟的優勢,可以有效的對資源進行利用,加強廢棄物的應用,將循環經濟的理念貫徹到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形成集約化的經濟增長模式。同時,加強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價值觀,進一步對資源消耗和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延長產業鏈條,逐漸提倡廢棄物的最終處理,形成環保意識;最后,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對人們進行教育,加強對垃圾的處理。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強農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良性循環。

3.2.2推動農業循環經濟技術的有效創新

農業循環經濟更注重對傳統農業經濟的改變,在現代科技的基礎上,對農業的發展進行加強,對資源采取綜合利用,對廢棄物進行有效的應用,要推廣低消耗低污染的新型技術,推動綠色生產和農業資源的轉化。在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要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農業循環經濟技術研發體系,對科技成果進行轉化,重點在清潔生產、生物防治、綠色栽培等方面進行創新研究,加強對農業技術人員的技術培訓,培養高素質的農業循環經濟人才,對農業科技投入的方式進行不斷的創新,為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持。

循環經濟發展路徑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循環經濟是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的新經濟發展模式,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然而,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國家和政府大力的財政和稅收政策的支持。本文主要探討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應該采取什么樣的財稅政策。

【關鍵詞】循環經濟 財稅政策 可持續發展

一、循環經濟的概念

對于循環經濟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當時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丁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宇宙飛船是一個孤立無援、與世隔絕的獨立系統,靠不斷消耗自身資源存在,最終將因資源耗盡而毀滅,而要想延長壽命,唯一方法就是實現飛船內的資源循環。1990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伯斯和特納在其《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ic)。在國內,2005年7月國務院頒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的文件,該文件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資源節約幾綜合利用方面取得的成績,但也指出了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如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嚴重,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是指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的新經濟發展模式,按照“自認資

源———產品———再生產資源”的整體循環規律,促進物質循環流動,實現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效益。

二、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措施

循環經濟是一項非常技術化、社會化、經濟化的系統經濟發展模式,發展循環經濟需要國家和政府的財政稅收政策作為依托和保障,通過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充分發揮經濟宏觀調控職能,從而影響企業和整個社會的經濟行為,為循環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目前,促進循環經濟發展,采取的相關財稅政策主要可以從財政支出政策和稅收政策這兩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財政支出政策

首先了解一下財政支出的相關分類。根據經濟性質分,財政支出可劃分為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其中購買性支出又可以劃分為投資性支出和消費性支出。根據這些劃分,可以概括出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方面的財政支出政策:

(1)購買性支出財政政策。國家和政府可以加大對那些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公共配套設施建設的投入,諸如大型水利工程、城市綠地建設、城市下水道鋪建和公路修建等建設性工程。政府通過投資性的支出,鼓勵那些承建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企業來加快技術創新,為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調動企業建設循環經濟的積極性。另外,政府也應加大對污染治理、廢舊物品回收處理和再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等公用性事業的投入力度。在購買性支出的消費性支出方面,政府可制定相關的采購政策來促使市場鼓勵再循環利用。

(2)轉移性支出財政政策。轉移性支出主要是財政補貼這一方面。發達國家對循環經濟的財政補貼力度非常顯著,對相關企業的政策、資金支持都非常明顯。結合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在轉移性支出財政方面可以予以大力支持。比如,對從事資源綜合利用與開發的企業進行直接和間接的財政補貼;對有能力開展循環經濟研究和建設的相關單位進行財政補貼,包括企業虧損補貼、物價補貼、財政貼息、稅前還貸等多方面的直接間接補貼。另外,要從財政支出上加大力度淘汰一些高消耗、高污染的企業,鼓勵無污染的企業,對這些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使用的無污染或減少污染的機器設備實行加速折舊制度。

(二)稅收政策

(1)對現行稅制進行改革。第一,改革資源稅。擴大征稅范圍是基礎。目前我國只對一些礦產品和鹽進行征稅,征稅范圍的狹窄使得資源稅效果不突出。隨著人們生活對于日益增長的資源的需要,一些非可再生資源以及稀缺資源應納入征稅范圍內,這不僅是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因此,對于水資源、草場資源和森林資源進行征稅也是我們需要盡快實施的步驟,這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緊接著再逐步擴大其他物品的征稅范圍。實行累進課征制是保障。由于資源稅的征收較其他稅收產品而言比較特殊,是對企業濫用自然資源實行的一種懲罰性稅收,這種區別征收應采用累進制原則。對于使用自然資源量的不同劃分不同的征稅檔次,需要消耗較多自然資源的稅收則高一些,反之則征低一些。只有按照累進制原則征稅,才有助于某些耗量大的企業為了減少負擔,改進生產技術研發環保型產品,真正起到環保作用。第二,開征新稅種。開征新材料稅。由于新材料是對原生物的直接獲取,這不利于生態環保,因此可加強新材料稅收的征收。另外,垃圾填埋和焚燒進行征稅。由于填埋和焚燒是處理垃圾最廉價的方式,對此進行征收有助于企業不得不放棄低成本的處理垃圾做法,從而更加關注環保的資源處理方法。此做法最先在美國實施,隨后英法等國也開始呼應,我國也可借鑒過來國家的優秀經驗。

(2)加大稅收優惠政策。為環保目標的順利實現,應對使用循環經濟的企業進行稅收優惠政策,使資源的外部效益內部化。具體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對企業進口環保資源產品和設備,在進口關稅的征收上對其進行減免。第二,制定鼓勵低油耗、小排量車輛的稅收政策。低油耗、小排量車輛是現今較為環保的一種新型產品。我們可以對其在設計、生產、銷售、消費、報廢這一系列的環節上進行稅收優惠或者減免政策,以便于環保產品在使用范圍上的擴大,真正起到節能的作用。

三、結語

循環經濟是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的新經濟發展模式,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要發展循環經濟,更應該要以政府的財稅政策作為支撐,為循環經濟的更好發展“保駕護航”。

(責任編輯:陳岑)

循環經濟發展路徑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文章從循環經濟的內涵入手,闡述了我國循環經濟稅收政策現狀,基于現階段稅收政策進行評析,提出了調整和完善稅收政策,以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關鍵詞]循環經濟;稅收政策;研究

The Tax Policies on the Circular Economy

Wang Quanlu

(Hebi College of Vocation and Technology, Hebi, Henan 458030)

Key words: circular economy; tax policies; research

自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K·波爾丁提出“循環經濟”一詞以來,循環經濟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一些發達國家已把實施循環經濟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中國政府近幾年也積極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

循環經濟的內涵是一種發展,也就是用發展的辦法解決資源約束和環境污染的矛盾。例如,通過煤矸石發電、粉煤灰生產建材等,不僅消減了廢物的產生和排放,而且產生經濟效益,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從循環經濟的運行過程來看,除宏觀調控原則外,循環經濟最重要的實際操作原則始終遵循著“3R”的原則,即“減量化、再循環和再利用”。

發展循環經濟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政策手段,尤其是稅收政策,調節和影響市場主體的行為,建立起自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機制,以資源循環利用為基礎,維護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投入和環境代價取得盡可能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一、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稅收政策存在的問題

稅收作為政府宏觀調控和微觀管理的重要政策手段,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無疑有著特殊的功能。我國現階段發展循環經濟方面的稅收存在以下問題。

(一)稅收政策手段單一,激勵稅收優惠政策太少,缺乏彈性

現行稅收政策以鼓勵類為主,主要是通過減免鼓勵發展、通過征收限制消費,而在限制低能效類產品和產業發展方面基本處于空白。政策手段單一,沒有利用政策的組合效果支持循環經濟產業的發展。在稅收優惠政策上,目前發展循環經濟政策,基本上只采用稅收減免這個單一措施,對國際上通用的投資抵免、再投資退稅、加速折舊、延期納稅等其它財稅政策手段沒有采用,缺少針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專門稅種,顯示了國家對發展循環經濟方面的稅政策缺失。

(二)對發展循環經濟產業的財政投入嚴重不足

對發展循環經濟產業的投入不僅僅表現為以往政府習慣的財政出資建設幾個示范項目以及完成若干技改,或者對某些項目進行某種稅收優惠。截至目前,國家還沒有建立獨立的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相關循環經濟產業的投入分散在企業技改資金和高新技術發展創新項目資金中,使政府在循環經濟投入上處于相當不穩定的狀態。而且,政府的直接投入只局限于研發和生產(技改)領域,在循環經濟產品銷售、使用、服務、回收、信息傳播等方面幾乎是空白。

(三)稅收政策考慮環保不夠

1.涉及環境保護的稅種太少。目前的稅種中只有資源稅和所得稅涉及環保問題,其他主體稅種如增值稅對綜合利用“三廢”生產的項目沒有優惠政策,消費稅對汽油消費沒有什么限制功能。這樣就限制了稅收對環境污染的調控力度,也難以形成專門的用于環保的稅收收入來源,弱化了稅收在環保方面的作用。

2.現有涉及環保的稅收對環境保護的調節力度不夠。比如就資源稅來說,稅率過低,各檔之間的差距過小,對資源的合理利用起不到明顯的調節作用;征稅范圍狹窄,起不到調節作用。這與我國資源短缺,利用率不高,浪費現象嚴重的情況極不相稱。由于資源稅收入大部分歸地方所有,在執行過程中又因為是對使用煤、石油、天然氣、鹽等自然資源所獲得的收益征稅,往往起到了鼓勵地方對資源過度開發的作用,反而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3.對排放污染項目缺乏制約作用。有些稅種對環保項目本身免稅,卻對排污項目沒有限制作用。同時,那些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無污染的產品和清潔生產,又沒有享受到優惠的稅收政策。

(四)稅種設計不科學,對資源消耗調節不力

如資源稅、耕地占用稅和土地使用稅應該是對資源節約起調劑作用的稅種,通過征稅,增加原生資源的開采成本,促進企業厲行節約,但我國現行資源稅、耕地占用稅和土地使用稅實際上是一種級差地租,履行的是所得稅的功能;消費稅本來應該是配合國家產業結構優化政策,對限制發展的行業和資源消費等起調節作用的征稅政策,但我國的消費稅主要調節的是人們對奢侈消費品的消費。

二、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稅收對策

發展循環經濟,要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在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物產生、消費等環節逐步建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一)用好現行稅收政策,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作為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資源綜合利用、廢舊物資回收、環保產業等,一直是國家鼓勵和支持的。我國目前的發展循環經濟稅收政策較多,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

1.對資源綜合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

2.對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1)增值稅方面。從2009年1月1日起,對銷售再生水、以廢舊輪胎為全部生產原料生產的膠粉、翻新輪胎、生產原料中摻兌廢渣比例不低于30%的特定建材產品實行免征增值稅政策。從2009年1月1日起,對污水處理勞務免征增值稅。對銷售以工業廢氣為原料生產的高純度二氧化碳產品、以垃圾為燃料生產的電力或者熱力、以煤炭開采過程中伴生的舍棄物油母頁巖為原料生產的頁巖油、以不低于30%的廢舊瀝青混凝土為原料生產的再生瀝青混凝土,以及采用旋窯法工藝生產并且生產原料中摻兌廢渣比例不低于30%的水泥(包括水泥熟料)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2)企業利用廢水、廢氣、廢渣等廢棄物為主要原料進行生產的,可在5年內減征或者免征所得稅。

3.對環境保護的稅收優惠政策。

4.對技術進步、成果轉讓的稅收優惠政策。

(二)建立和完善循環經濟立法,為循環經濟稅收政策提供法律依據

建立健全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包括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法和若干專項法規,從而為我國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循環經濟法規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不僅在其中可以直接明確稅收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取向,而且還為發展循環經濟稅收政策的制訂提供了法律依據。為依法推進循環經濟發展,2008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上表決通過,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循環經濟促進法專設一章,對激勵政策作了比較具體的規定,主要包括:建立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對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活動給予稅收優惠;資源節約項目的投資傾斜政策;實行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收費和押金等制度,政府采購和表彰獎勵制度等。

(三)開征發展循環經濟的新稅種

稅收支持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舉措之一,就是開征若干發展循環經濟的新稅種。開征的目的就是要按照循環經濟“3R”原則,用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和再利用來發展經濟。

1.開征原生材料稅。目的是為了促進人們少用原生材料,多進行再循環。誠然,原生材料稅不同于已有的資源稅。資源稅征收范圍狹小,原生材料主要指第一次投入生產等環節的材料,如原木、棉花等。

2.征收生態稅。指對汽油、電能等產品和大氣污染、污染源、噪音等征收。對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不征收。

3.征收填埋和焚燒稅。循環經濟也是一種垃圾經濟。雖然填埋、焚燒與生態有關,但又與對其征收生態稅不同,因為征收填埋和焚燒稅主要是鼓勵再循環和再利用。比如麥桿的焚燒,既浪費又污染環境,可征稅。

4.建立“綠色關稅”體系。一般講,綠色關稅體系包括出口稅和進口稅,從進口稅收方面,可以從兩方面考慮:一是在合理數量范圍內,對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直接用于生產節能產品的設備、環境監測儀器以及環境無害化技術,減征或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的增值稅;二是對一些污染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的進口產品課以進口附加稅或是限制其進口。從出口稅收方面來看,應當考慮根據國家能源政策導向,針對原材料、初級產品、半成品調整出口貨物退稅率。通過降低乃至取消部分資源性產品的退稅率來控制資源性產品的出口。建立綠色關稅體系的目的在于有效地保護國內稀缺性資源;改善我國的出口結構,鼓勵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提高進口產品質量,減少污染產品的進口。

5.開征垃圾稅或垃圾收費。也就是單位和個人扔垃圾要付費。

6.改革現行資源稅。改革內容主要是提高部分資源產品資源稅稅負,改進和完善資源產品的計稅依據和計稅辦法,完善資源稅稅率(稅額)有效調整機制,擴大征稅范圍等。

7.獨立型環境稅。獨立型環境稅是以環境保護為目的,專門針對污染、破壞環境等行為課征的獨立稅種。

(四)逐步調整和完善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稅收政策

1.不同時期開發的資源稅,使一些低品位的、難以開發的資源具有開采價值。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目前的資源稅征收范圍太窄,只涉及礦產、煤、油等,但從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綜合利用角度看,很多資源都應納入資源稅征收范圍。有必要擴大資源稅的征收范圍,將森林、草原、灘涂、海洋和淡水等自然資源納入征稅范圍,切實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效率。二是從促進資源綜合利用角度看,目前資源稅計稅依據太低,因此建議由銷售量和自用數量為計稅依據調整為以產量為計稅依據,并適當提高單位稅額,可考慮從量定額和從價定率相結合。三是將各類資源性收費如礦產資源管理費、林業補償費、水資源費等也并入資源稅,變費為稅,進一步規范促進資源綜合開發和利用。

2.完善循環經濟稅收優惠政策。企業所得稅是引導社會投資方向、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政策工具。(1)加大對節能設備和產品研發費用的稅前抵扣比例。如可規定企業當年發生的用于節能設備、產品的研發費用可以在所得稅前據實列支,并可按已發生費用的一定比例在所得稅前增列。同時建立研發專項基金,用于以后企業節能設備、產品的開發與研制。(2)對單位和個人為生產節能產品服務的技術轉讓、技術培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承包所取得的技術性服務收入,可予以一定的企業所得稅優惠。(3)企業用于清潔生產審核和培訓的費用,可以列入企業經營成本;對于企業用于環境保護的投資實行稅收抵扣;對企業為減少污染而購入的環保節能設備實行加速折舊或在一定幅度內實行投資抵免企業當年新增所得稅優惠政策;對企業購買的防治污染的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允許一次攤銷。(4)企業用于環保及環境美化方面的捐贈,可享受與普通捐贈相同的稅收優惠待遇。

增值稅。因為增值稅的內在機制是排斥免稅的,所以要求增值稅免稅應盡可能的少,盡量避免最終環節以外的稅收優惠??梢?利用增值稅促進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政策示范的意義將大于實際上的經濟意義。(1)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在環保和節能等固定資產的購置上實行消費型增值稅,以適應企業技術進步、技術創新的迫切需要,為發展循環經濟創造一個良好的技術支撐體系。(2)完善增值稅抵扣鏈條。首先,對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如垃圾電廠、廢舊電池處理廠)從外部購入或無償取得的廢渣等原材料、循環利用的內部廢物等納入增值稅抵扣鏈條中,在核實購入量、使用量等數據基礎上準予抵扣,從而降低企業稅負,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其次,以合理拉開利用再生資源和資源綜合利用與原生資源之間的稅負差距為目標,通過提高進項稅抵扣的辦法,實現循環經濟的稅收優勢。如允許廢舊輪胎綜合利用企業在取得廢舊輪胎時按10% (或更高)抵扣進項稅,翻新輪胎實行13%(或更低)的低稅率。(3)取消對農膜、農藥特別是劇毒農藥免征增值稅規定,以免對土壤和水資源的保護產生不良影響。

消費稅。在消費稅方面,對國家批準的4家定點企業生產銷售的變性燃料乙醇實行免征消費稅政策。自2008年9月1日起,降低1.0升(含)排氣量以下小排量乘用車的消費稅稅率,提高3.0升以上大排量乘用車的消費稅稅率等。

營業稅。從營業稅的免稅范圍來看,對從事節能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業務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業務取得的收入,可以免征營業稅等。

企業所得稅。企業從事公共污水處理、公共垃圾處理、沼氣綜合開發利用、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海水淡化等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關稅。一方面采取措施鼓勵先進節能技術、設備進口,另一方面控制耗能高、污染重產品出口。

(五)完善稅收分配體制

將資源稅劃為中央、地方收入共享,由國稅部門征稅。將環境稅化為地方政府的收入,由地稅部門征收。在環境保護稅收入分成方面,地方可掌握75%,其余25%上交中央財政,由中央在各地區之間調劑適用,以利于全國范圍內的循環經濟的協調一致發展。

循環經濟在中國剛起步,還需要國家財政和稅收的支持。有關稅收方面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陳德敏.循環經濟的核心內涵是資源循環利用[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2):12-15.

[2]蔡林.我國垃圾污染治理及綜合利用財稅政策調整問題[J].環境保護,2003,(6):38-41.

[3]劉文仲.實施循環經濟的思考[J].天津科技,2004,(1):39-40.

[4]計金標.生態稅收論[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0.

[5]循環經濟在河南[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6]鄭云虹,武 珊.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J].經濟縱橫,2003,(10):25-27.

[責任編輯:湯偉山]

循環經濟發展路徑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通過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我國的經濟總量和社會發展都取得了極為矚目的成就。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作為我國多民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都遠遠落后于其他地區。在當前形勢下,加快少數民族與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才是保持民族和諧團結與共同繁榮的根本舉措。為此,研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進一步加快少數民族與民族地區發展的對策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市場經濟;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我國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歷三十多年的發展后已經初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面貌煥然一新。然而少數民族與民族地區作為我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卻始終落后于其他地區,已經成為影響民族團結與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對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明確部署,在此機遇下,如何抓住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大力促進少數民族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一、市場經濟為少數民族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

(一)市場經濟帶來的機遇。

發展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將是少數民族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極好機遇,表現在:[1]

首先,市場經濟將促進資源配置的優化。民族地區大多具有豐厚的天然資源,然而少數民族卻在資金、技術與市場信息方面較為貧乏,這種狀況導致了民族地區長期以來雖然具有資源優勢、卻無法形成以資源為基礎的經濟社會較快發展。在實施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隨著東部產業向西部的轉移,資金、技術與信息也將隨之大量涌入民族地區,形成以資源為主要基礎的產業發展模式,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區將獲得快速的發展,但同時也要避免以低水平資源開發為主的高耗能、低產出項目的泛濫。

其次,市場經濟還將拓展民族地區的市場規模。民族地區由于交通、人口、產業等各方面的限制因素,使得市場規模始終較為狹小,導致無法形成有效的資源與產品的流動性,阻礙了民族地區的快速發展。通過市場經濟的改造,民族地區市場將與全國統一市場連接,市場容量與基礎設施將逐步改善,從而形成良好的市場基礎環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由于生產和競爭,不但會促進民族地區工、商業的發展,而且為民族地區鄉鎮企業的發展也提供了機遇。鄉鎮企業具有先天的市場特性,其最主要的特點是競爭意識強烈、市場規模適度、產品容量比較大、分布領域比較廣、經濟社會效益較高。民族地區鄉鎮企業的發展既能促進少數民族地區農牧區思維觀念的更新,提高廣大農牧民群眾參與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又能使大量的農牧民相對集中到城鎮,靠自我積累,自我發展,形成完全市場經濟形態的集約化經營,朝國際市場進軍,以此來大大改變西部民族地區工業化的規模和進程。市場經濟還可促進西部民族地區第三產業的興起。但從西部民族地區的資源條件和發展趨勢來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有潛力、有特色、有優勢,是能夠以較低代價和較高的發展速度擺脫封閉落后,加快形成具有市場化經濟特征的社會化體系,同時也是形成這種社會化體系的希望所在。

第三,市場經濟的發展將使西部民族地區變成對外開放的的前沿陣地。[2]我國全方位開放戰略的實施和良好的周邊環境為西部民族地區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我國五大民族自治區中,有四個自治區(內蒙、新疆、西藏、廣西)和多民族聚住的云南省與十多個國家接壤,有20多個少數民族跨境而住,這些特點在我國全方位開放形勢下,無疑將形成巨大的經濟優勢。從經濟地理角度看,我國西部口岸的開通,以使西北民族地區從原來的“口袋底”變成了直接面對獨聯體、蒙古、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廣闊外部世界的“口袋口”。西北民族地區不僅有了躋身國際經濟大循環,均等參與競爭的機會,而且一下子從國際貿易大后方變成了前沿陣地。例如:1996年國務院比準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提出的“向西傾斜、東聯西出,全方位開放”的發展戰略,并給了八條優惠政策。至此,新疆經國家批準的進出口岸有九個,成為中國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

(二)市場經濟帶來的挑戰。

市場經濟雖然是機遇,但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由于少數民族與民族地區長期處于較為閉塞的市場環境中,受到計劃經濟的影響較深,因而在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必須會遇到重重困難。

首先是在市場環境、思想意識等方面遠遠落后于其他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特別是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較,這種差距的彌補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些差距主要表現:(1)經濟增長速度差距。1992年,東部增長速度大幅度超前于中西部,中西部國民生產總值年增長率各為11.6%和9.2%,分別只有東部地區的63%和50%,發展速度上相對差距比八十年代又進一步擴大。(2)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差距。由于地區差距擴大,使中西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在全國所占比重呈不斷下降趨勢,總體經濟份額進一步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3)城鄉居民收入差距。(4)鄉鎮企業發展差距。1993年,全國鄉鎮企業總產值中,東部占65%,中部占30.2%,西部僅占4.8%。[3]我國許多少數民族思維方式落后,具有濃厚的封閉性和保守性,極大地妨礙了市場經濟開放性原則的貫徹,尤其不利于生產資料的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造成了一方面市場缺資源,另一方面資源缺市場的狀況并進而發展為惡性循環,導致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與發達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4]

其次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計劃調節的功能將減弱,國家的扶持力度雖然不斷增加,但總體上將不再是主要的發展手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在社會主義國家的行政管理、政策約束和宏觀調控下,以市場為資源的主要配置者,以市場為激勵經濟活動的主要調節者經濟運行模式。人們的思想意識,既可以推動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又可阻礙科學技術、經濟文化的進步。應當看到,我國長期的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和建國后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人們頭腦中形成的許多觀念與建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特別是民族地區除上述制約因素外,還有輕商、歧商和賤商的傳統意識。改革開放以來,舊的傳統觀念雖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在經營中的市場觀念、競爭觀念和效益觀念仍然淡薄。[5]

再次,民族地區人們的市場意識、營銷手段等都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民族地區加強培養廣大農牧民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并鼓勵廣大農牧民進行營銷手段創新。

二、少數民族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

(一)發展的優勢。

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大多位于我國廣袤的西南地區。民族地區相比于東部沿海地區而言,也有其發展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具有突出的資源優勢。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具有豐厚的天然資源,包括有色金屬、天然氣、煤等自然資源、水力資源與旅游資源;此外,民族地區的勞動力成本明顯低于東部沿海,因此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也是一大優勢。市場經濟的發展為西部民族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提供了有利條件。[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對西部資源的探測和開發投入了大量資金,建成了很多大型項目,為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由于受到資金、技術、交通、管理等方面的不足,民族地區對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以及經濟效益水平不高,又沒有把巨大的資源潛力轉化為經濟優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可為西部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某種契機。資源配置將進一步市場化,打破了原來區域間的分割和地區間的壟斷,使原先存在著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各不相同的地區能夠加強橫向聯系,為此將增強西部民族地區的經濟實力。

二是具有區位優勢。一方面民族地區的土地價格要遠低于東部沿海,另一方面,從地區位置上來看,民族地區大多位于沿江、沿邊,區位優勢也較為明顯。我國五大自治區中的內蒙、新疆、西藏、廣西及多民族聚住的云南省與十多個國家接壤,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跨境而居,這些特點在我國全方位開放新形勢下,將形成巨大的經濟優勢。[7]

三是政策優勢。對民族地區的政策傾斜,一直是黨的基本民族政策。包括財政支持、產業政策支持、稅收扶持等各方面的優惠政策也是民族地區的優勢之一。為了有效地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央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能力,盡快制定出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和規劃,從現在起就應在產業政策、財政、金融、外貿等方面全面向民族地區傾斜,實行比特區還“特”的經濟政策,從根本上改變少數民族地區依靠初加工和賣資源為生的經濟格局,加快民族地區工業化的速度,使新疆這樣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能夠和全國大多數地區一樣同步進入小康。[8]

(二)發展的劣勢。

民族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劣勢也是十分明顯的,表現為:一是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投資能力不足,受經濟發展水平影響,民族地區在道路交通、水電氣配套建設等基礎設施方面,以及在金融、醫院、教育等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使得這些地區對于高附加值產業缺乏吸引力;二是政府服務能力不到位,發展市場經濟對民族地區的政府服務能力、服務態度有一定要求,如果當地政府服務能力不足、服務態度不佳,依然抱持著“官本位”的思想,甚至人為設置審批關卡、潛規則眾多,也會影響經濟的發展;三是勞動力素質不高與物流成本增加也嚴重制約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民族地區雖然勞動力成本低廉,但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特別是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十分缺乏,加上道路基礎設施不發達,使得企業產品輻射能力降低,阻礙了經濟社會的發展。[9]

三、市場經濟條件下少數民族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對策

(一)把發展的思想擺在第一位。

從發展市場經濟的角度考慮,最可能形成阻礙的就是人們的思想。尤其對于民族地區而言,長期受到國家政策的扶持,更加習慣于計劃調整經濟社會發展,要發展市場經濟,就要轉變這種習慣,要讓人們參與競爭、在競爭中形成市場主體。因此改變“小富即安”、“求穩怕亂”的思想,改變“等靠要”的計劃思維,從少數民族與民族地區良好發展的思維出發,大力推動市場經濟建設是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思想。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市場經濟的實行也需要國家政策的扶持,尤其對于民族地區而言,在市場基礎環境方面遠遠落后于東部沿海,甚至不如中部地區,這方面的差距必須在依靠國家政策扶持的基礎上,充分激發自身的積極性,因此國家的政策扶持不僅不能減少、反而要繼續加大,特別是在發展的初期階段。為支持民族地區發展,近年來國家還針對各民族省區制定實施了相應的扶持政策。2007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對加快新疆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提高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進行了全面的部署。2008年以來,國務院又陸續制定出臺了促進西藏、寧夏、青海等省藏區、廣西、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國務院《關于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若干意見》也在制定之中。[10]在經濟、法律、民族、扶貧等各方面政策相結合之下,民族地區形成了良好的市場環境之后,國家的政策可以轉向某些特定領域,而在普遍扶持方面可以轉為主要依靠地方政策扶持。

(三)多渠道增加籌資方式。

資金的缺乏是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障礙,也是民族地區發展市場經濟的首要困難之一。解決資金缺乏的方法,就是廣開資金籌集渠道,具體而言,一是依靠國家財政支持、二是發掘地方財力、三是廣泛啟動民間融資。通過完善股份制的籌資渠道,將民族地區的民間資本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之中來,不僅可以改善民生、提高少數民族居民收入,而且將少數民族融入到民族地區發展的事業中來,又激發了他們作為市場主體的積極性,有助于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四)培育完善的市場體系。

市場體系是市場經濟的載體,也是民族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速度的主要基礎建設。市場體系的培育包括方方面面的內容,市場法制、專業市場、市場環境、配套措施等等。法制、環境與措施是市場體系的軟件建設,而專業市場則是硬件建設,在當前民族地區的發展條件下,優先發展硬件尤為重要。根據民族地區的特色,應當加快開發面向全國的開放性專業市場,如畜牧業市場、農產品市場、資源礦業市場等,專業市場的建設將推動市場軟環境的不斷調整完善。

(五)進一步完善法制環境。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所有的市場行為都將納入法制的“囚籠”之中,不允許脫法行為的存在。只有在法制的約束下,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基礎作用才能有效發揮其作用。這是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本質區別之一。因此依靠市場經濟來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首先完善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法制環境。要通過逐步出臺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來加強民族地區的法制環境建設,在此基礎上,通過民族區域自治機關出臺相應的條例、法規等,逐步完善民族地區市場法制環境。經濟自治權的實質是中央或上級國家機關與民族自治地方基本經濟權限的劃分,是國家經濟利益和各民族自治地方經濟利益的協調和平衡。具體詳細劃分中央或上級國家機關與民族自治地方基本經濟權限的工作,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就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看,中央與民族自治地方基本經濟權限處于較大的變化和發展之中。[11]

(六)依靠科技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加快民族地區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必須把依靠加快科技創新事業發展與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民族地區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以全球戰略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穩步推進科技創新事業發展,中央和東部要繼續從各方面給予支持,積極促進民族地區與港澳地區合作,共同推進科技創新事業發展,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企業科技創新體系,提高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12]民族地區具有豐厚的自然資源,但發展經濟不能以資源的破壞性開發與環境的惡化為代價。發展資源型經濟,必須以民族地區的長期良性循環發展為基礎,探索依靠科技提升資源利用效率、資源深加工、發展高附加值資源產業的路徑。要逐步淘汰高耗能、低附加值、環境破壞嚴重的產業,尤其引導外資投向資源的深加工利用,并由此帶動技術引進。

(七)建立人才培養體系。

民族高等教育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為民族地區輸送了大量各級各類優秀人才,為民族地區的各項事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以及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少數民族人才的數量和質量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必須大力發展民族教育特別是民族高等教育,進一步培養適合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精英型人才。培養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應用型、精英型人才是民族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民族地區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13]針對民族地區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的問題,要加大對民族地區人才培養的力度,尤其是培養少數民族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通過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方式解決民族地區人才短缺的問題。同時要依靠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技術轉移、訂單培養等方式來形成民族地區人才培養的循環體系。

少數民族與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是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繁榮的重要工作。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加快全方位改革步伐,必將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大飛躍。

參考文獻:

[1]魏峻表:《淺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問題》[J].《天山學刊》1994年第1期。

[2]郭華:《市場經濟與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加速發展》[J].《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

[3]侯長安:《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J].《新疆社會經濟》1995年第5期。

[4]蔣紅、王傳發:《市場經濟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初探》[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2年12期。

[5]李竹青:《民族地區發展市場經濟的思考》[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3年第3期。

[6]郭華:《市場經濟與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加速發展》[J].《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

[7]郭華:《市場經濟與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的加速發展》[J].《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

[8]侯長安:《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J].《新疆社會經濟》1995年第5期。

[9]陳雷:《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繁榮[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4年第3期。

[10]魏后凱、成艾華、張冬梅:《中央扶持民族地區發展政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11]匡愛民:《民族自治地方經濟自治權及其行使探析》[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12]顧華祥:《關于加快民族地區科技創新事業發展的戰略思考》[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13]土登、耿亞軍、汪衛琴:《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應用型、精英型人才培養必要性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12期。

[14]鄭長德:《中國西部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J],2009年。

[15]馬江:《西部民族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16]馮等田、何欣:《中國西部民族地區市場化進程與經濟增長》[J].《蘭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17]張細移:《制約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非正式制度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6年第8期。

[18]奐平清:《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J].《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

上一篇:發展交通職業教育論文范文下一篇:股市收益會計準則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