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國際大眾傳播管理論文范文

2023-09-21

國際大眾傳播管理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案例分析、邏輯分析等方法,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大眾傳媒對少林文化傳播影響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利弊因素,進而為現代傳媒技術條件下進一步弘揚和加快少林文化傳播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大眾傳媒;少林文化;傳播

1引言

位于鄭州西南登封市少室山南麓的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又名僧人寺,有“禪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剎”之譽,是中國漢傳佛教禪宗祖庭。少林文化是以少林寺為依托產生一種文化現象,少林文化也隨著少林寺經歷多次中興和衰敗,特別是民國時期,即1928年軍閥混戰時,從民國時期石友三火燒少林寺至《少林寺》這部電影的播映前,少林寺一直在沉默與困苦中度過,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借助現代傳媒技術,少林寺及其所承載的少林文化如今蒸蒸日上,如日中天。

2推動少林寺中興和少林文化復興的幾個重要影響因素

2.1從電影《少林寺》看影視傳媒對少林文化傳播的作用

一九八二年,通過《少林寺》這部電影的上映,促進了少林寺旅游事業的發展,由原來參觀人數的幾萬人增加至幾百萬人,我想這就是少林文化的魅力所在。從1982年至今,少林武僧團經常同國家領導人出過訪問,宣傳少林文化,這更讓我深刻體會到,少林功夫不僅是少林寺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世界的文化財富。少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少林寺的資源更是相當豐富,我們應當大膽利用少林文化,智慧開發少林資源,讓它作為橋梁連接中國與世界。廖承志老先生曾說,在改革開放初期,電影《少林寺》的熱播,加上國家科學的宣傳戰略,使沒落中的少林寺迅速名揚中外,少林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都得到了很好地宣傳。它所帶來的作用和社會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同時也是少林寺和少林文化宣傳事業的一個里程碑。

為了更好的宣傳少林品牌,推動少林文化的傳播,河南省委省政府、鄭州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積極籌劃并推動了120集電視連續劇《少林寺傳奇》的創作和攝制,僅從第一部及第二部的收視率及演出效果來看,此電視連續劇不僅極大的宣傳了少林寺,而且極大的宣傳的登封、鄭州及河南,更極大的宣傳了少林文化。

2.2從“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看大型文藝演出對少林文化傳播的影響

以少林功夫為主體,融合舞蹈和音樂等元素的大型實景演出,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借鑒模式,。有這樣一個數據,二零零九年的演出場次達到二百四十場,游客接待總量為二十三萬人次,其中有來自各國的國家領導人及社會知名人士,還有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日本,新西蘭等十幾個國家的外國游客,總收入達到貳仟五百萬,比二零零八年增長百分之十〔1〕。對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化的發展具有重要啟示,即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應以自身項目特征為前提,深入挖掘項目自身的文化內涵,并以市場需求為發展導向,找好傳統體育文化與市場的契合點,以市場化、產業化為運作模式,才能夠做大、做強傳統體育文化產業,促進傳統體育文化的健康發展?,F階段,面對新的環境以及新時代的需求,學術界越來越關心如何加強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文化轉型、文化取舍、和文化選擇的自主能力。自覺的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以開放的事業來對待中國傳統運動的發展,以帶動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下健康發展之路邁進,也是學術界共同關注和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課題。享譽國內外的禪宗少林音樂大典,以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主要演出形式,以禪文化和大自然的結合為其內涵,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經濟高效的商業運作模式,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借鑒意義的。在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項目特征作為前提,進一步挖掘其自身的文化內涵,不斷完善和豐富傳統體育文化的外顯形式,并發揮市場需求的導向作用,把傳統體育文化產業做大、做強,進而推動傳統體育文化項目的健康發展,使得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當代復興得以實現。

2010年廣州亞運會少林寺塔溝武校的學員們進行的維亞人表演,由少林塔溝武校1600名學生演繹的《白云之帆》,堪稱廣州亞運會開幕式演出的巔峰之作,高達78米的帆屏拔地而起,180名空中演員在帆屏上擺出精致造型,而支撐他們的,則是千余名地面演員的人力操控。千余人拉拽180人,于78米高空呈現10多種驚艷造型廣州亞運今天開幕“《白云之帆》是廣州亞運會開幕式的高潮一幕。高空威亞這個環節成功了,開幕式也就成功了;開幕式成功了,廣州亞運會也就成功了?!边@是廣州亞運會開閉幕式總導演陳維亞的點評。當然塔溝武校的表演經歷并不只是廣州亞運會,二零零四年雅典奧運會的踩高蹺,二零零七年上海特奧會的開幕式演出,二零零九年全國十一運會閉幕式演出,國慶60周年慶典晚會的太極拳,上海世博會的驚艷表演等都是塔溝的經典之作。他們全程參加了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開、閉幕式4個儀式演出,分別表演《自然》、《地球飛人》、《彈躍龍》、《節日》、《寄往未來》5個節目。用更少的人表現更震撼的場面,高空威亞無疑是有效手段。這些以少林文化為符號的大型演出極大的推動了少林品牌走向世界的步伐,更極大的推動了少林文化的發展和交流。

2.3從少林國際武術節看大型武術賽事現代傳媒傳播對少林文化傳播的作用

1991年,在鄭州舉辦了第一屆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至今已成功舉辦了九屆。它始終遵循“以武會友,共同進步”的宗旨,是一項集武術、旅游、文化交流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節會。2004年升格為世界傳統武術大會,2009年,鄭州市委、市政府決定2010年繼續舉辦第8屆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只是從這屆開始,主辦由原來由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和鄭州市變為國家體育總局和河南省政府。隨著鄭州少林國際武術節舉辦規格的提高,其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的舉辦,成為推動少林功夫走向世界的又一強大助推力,而且這種交流是面對面的交流,比其它形式的交流更具有直觀性,少林功夫的普及傳播就是對少林文化的普及和傳播,少林文化也成為河南對外的一個窗口和名片,很多國際人士認識河南就是從認識少林功夫開始的。

2.4文學出版對少林文化傳播的作用

與少林武術相關的故事有很多,在許多文學作品中也都有相應記述,還有一些在民間廣為流傳?,F在市面上有很多記錄少林故事的書籍,其中《新編少林寺志》、《中華禪詩》、《少林武術系列叢書》、《少林武功秘岌》、《少林寺資料集》、《禪露集》、《禪林意趣詩》是由少林寺自己編輯的,像這樣少林寺自己編輯的書刊有四十多種。還有一種《禪礴》雜志少林是在與海外交流訪問時,互換書刊所用?!陡啕惔蟛亟洝返癜嬷赜”臼琼n國僧團來訪時贈予少林寺的。這本《大藏經》的底本是中國宋、金時期的《大藏經》,用漢文寫成。在這個信息交流飛速發展的時代,與少林文化有關的電影和電視劇層出不窮,其傳播和影響都深入人心。這樣的方式不僅是少林武術的傳播,更是一種文化的交流。書刊間的互贈,也推動了對出版印刷歷史的研究。而這樣的書刊極具傳統宗教和武術特色,受到社會和教徒的一致好評。文學出版必定在無形中以強有力的方式促進少林文化的發展與傳播。

3傳媒視角下少林寺商業行為對少林文化傳播影響分析

借助現代傳媒,少林寺開始走出院門,少林寺走出寺院的一系列舉動,遭到了來自各方的批評。有人說少林寺方丈釋永信過于超前而稱其為“少林操盤手”、“少林CEO”;有人認為,和尚應該念經修身,不應該涉及那么多的塵世,更不應該把少林寺發展成為一個旅游勝地。然而,在我們看來,信佛與念經的本質在于修心,事事皆是佛法,并不在于你具體做了什么。如果心不靜,再好的經也將被念歪,修上千百世也難成正果。少林寺僧走出寺院舉辦的一系列社會活動,正是“普度眾生”這種大乘佛教精神的具體表現。如果不是少林寺對于少林文化這一無形資產的自覺保護與主動開發,或許我們現在仍然陶醉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虛幻的美夢之中〔2〕。

近年來,質疑少林文化商業開發過度的批評不斷上升,從某種程度上講,當今少林寺面對最多的指責就是商業化是否過度的問題。一方面,公眾希望少林寺是一個研習佛法,弘揚武功,專心慈善的團體,而不是一個商業組織。少林寺過多的參與商業行為不利于其佛法本性的傳播,少林寺的商業收入及用途缺乏一定的透明度,不免引來人們的猜測;另一方面,在當今波濤洶涌的市場經濟浪潮下,少林寺也要為自身發展謀取一定的經濟利益,因為解決了生存問題才能謀求發展。所以如何在固本的同時謀求一定的經濟利益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找到一個平衡點,并把商業收入主題用于慈善事業,財務收支要透明化,接收來自審計和各界的監督,方能在商業道路上走得更遠。

4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拓寬和加速少林文化傳播對策

4.1要充分利用現代傳媒的技術優勢,借助影視傳媒、新聞傳媒等大眾喜聞樂見的重要信息渠道,拓寬和加速少林文化傳播的途徑,加大少林文化的傳播力度。

4.2要獲取政府輿論導向、政策、財力的多重支持和社會力量的關注,為少林文化的品牌保護提供輿論上、政策上的傾斜和物質上的支援。少林寺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少林文化的復興和傳播,僅僅憑少林寺的一己之力難以完成,必須結合少林等、政府、社會多方力量方能實現。

4.3在現代傳媒加強品牌保護,實現持續發展要從自身品牌建設著手,少林獨具特色的品牌文化已經形成,但少林的決策者們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對品牌進行科學定位,長遠規劃,實現與時俱進的品牌建設,逐步完善品牌文化內涵和傳播策略。

4.4重視新興媒體,加強交流融合當代網絡媒體與手機媒體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主流,重視并利用好這兩項傳播手段必將對少林文化的品牌化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促進作用。同時,防止和減少網絡環境的弊端侵蝕少林文化的內涵。

4.5把握好少林文化“固本”與“開發”的尺度,從有利于傳播和保有少林文化純凈、脫俗的本質來看,應以文化推廣為“固本”為首,世俗傾向次之;以公益傳播為首,商業行為次之;以發揚禪宗為首,興盛武學次之。

5結束語

現代傳媒技術條件下的少林文化的傳播是一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系統工程,要充分利用現代傳媒的技術優勢,借助影視傳媒、新聞傳媒等大眾喜聞樂見的重要信息渠道,拓寬和加速少林文化傳播的途徑,加大少林文化的傳播力度。不可過于盲從或是隨大流,形式手段的變革僅僅是用來創新傳播的載體、提升傳播的效率,但卻不能在當前世俗物質的洪流中損害的文化純真與潔質。要贏得當地政府在政策與資金上的支持,要克服“重武輕禪”的不平衡傾向,要將文化之無形化為有形,借助藝術創作、視覺符號表達、聽覺詮釋、影視展現等方法,傳達少林文化的形象與聲音,展示少林文化的價值觀與品質特性。要想將少林文化產業做大、做強,需要相應的政策導向,需要一定的時間保證,需要專業人才的支撐,需要按照經濟規律運行,需要受到法律的保護.打造“少林—少林寺—少林功夫”的世界品牌,要走中國民族特色〔3〕。

參考文獻

〔1〕登封網.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停演〔EB/OL〕.http://www.dengfengnews.com,2009-11-19.

〔2〕喬鳳杰,李春龍.問題視閾中的少林文化〔J〕.河南社會科學,2007,15(3):13-16.

〔3〕萬瑜,蔡寶忠.少林功夫的品牌戰略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8,29(5):44-47.

(責任編輯:閻 彬)

【摘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案例分析、邏輯分析等方法,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大眾傳媒對少林文化傳播影響的分析,找出其中的利弊因素,進而為現代傳媒技術條件下進一步弘揚和加快少林文化傳播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大眾傳媒;少林文化;傳播

1引言

位于鄭州西南登封市少室山南麓的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又名僧人寺,有“禪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剎”之譽,是中國漢傳佛教禪宗祖庭。少林文化是以少林寺為依托產生一種文化現象,少林文化也隨著少林寺經歷多次中興和衰敗,特別是民國時期,即1928年軍閥混戰時,從民國時期石友三火燒少林寺至《少林寺》這部電影的播映前,少林寺一直在沉默與困苦中度過,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借助現代傳媒技術,少林寺及其所承載的少林文化如今蒸蒸日上,如日中天。

2推動少林寺中興和少林文化復興的幾個重要影響因素

2.1從電影《少林寺》看影視傳媒對少林文化傳播的作用

一九八二年,通過《少林寺》這部電影的上映,促進了少林寺旅游事業的發展,由原來參觀人數的幾萬人增加至幾百萬人,我想這就是少林文化的魅力所在。從1982年至今,少林武僧團經常同國家領導人出過訪問,宣傳少林文化,這更讓我深刻體會到,少林功夫不僅是少林寺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世界的文化財富。少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少林寺的資源更是相當豐富,我們應當大膽利用少林文化,智慧開發少林資源,讓它作為橋梁連接中國與世界。廖承志老先生曾說,在改革開放初期,電影《少林寺》的熱播,加上國家科學的宣傳戰略,使沒落中的少林寺迅速名揚中外,少林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都得到了很好地宣傳。它所帶來的作用和社會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同時也是少林寺和少林文化宣傳事業的一個里程碑。

為了更好的宣傳少林品牌,推動少林文化的傳播,河南省委省政府、鄭州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積極籌劃并推動了120集電視連續劇《少林寺傳奇》的創作和攝制,僅從第一部及第二部的收視率及演出效果來看,此電視連續劇不僅極大的宣傳了少林寺,而且極大的宣傳的登封、鄭州及河南,更極大的宣傳了少林文化。

2.2從“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看大型文藝演出對少林文化傳播的影響

以少林功夫為主體,融合舞蹈和音樂等元素的大型實景演出,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借鑒模式,。有這樣一個數據,二零零九年的演出場次達到二百四十場,游客接待總量為二十三萬人次,其中有來自各國的國家領導人及社會知名人士,還有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日本,新西蘭等十幾個國家的外國游客,總收入達到貳仟五百萬,比二零零八年增長百分之十〔1〕。對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化的發展具有重要啟示,即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應以自身項目特征為前提,深入挖掘項目自身的文化內涵,并以市場需求為發展導向,找好傳統體育文化與市場的契合點,以市場化、產業化為運作模式,才能夠做大、做強傳統體育文化產業,促進傳統體育文化的健康發展?,F階段,面對新的環境以及新時代的需求,學術界越來越關心如何加強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文化轉型、文化取舍、和文化選擇的自主能力。自覺的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以開放的事業來對待中國傳統運動的發展,以帶動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下健康發展之路邁進,也是學術界共同關注和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課題。享譽國內外的禪宗少林音樂大典,以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主要演出形式,以禪文化和大自然的結合為其內涵,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經濟高效的商業運作模式,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借鑒意義的。在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項目特征作為前提,進一步挖掘其自身的文化內涵,不斷完善和豐富傳統體育文化的外顯形式,并發揮市場需求的導向作用,把傳統體育文化產業做大、做強,進而推動傳統體育文化項目的健康發展,使得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當代復興得以實現。

2010年廣州亞運會少林寺塔溝武校的學員們進行的維亞人表演,由少林塔溝武校1600名學生演繹的《白云之帆》,堪稱廣州亞運會開幕式演出的巔峰之作,高達78米的帆屏拔地而起,180名空中演員在帆屏上擺出精致造型,而支撐他們的,則是千余名地面演員的人力操控。千余人拉拽180人,于78米高空呈現10多種驚艷造型廣州亞運今天開幕“《白云之帆》是廣州亞運會開幕式的高潮一幕。高空威亞這個環節成功了,開幕式也就成功了;開幕式成功了,廣州亞運會也就成功了?!边@是廣州亞運會開閉幕式總導演陳維亞的點評。當然塔溝武校的表演經歷并不只是廣州亞運會,二零零四年雅典奧運會的踩高蹺,二零零七年上海特奧會的開幕式演出,二零零九年全國十一運會閉幕式演出,國慶60周年慶典晚會的太極拳,上海世博會的驚艷表演等都是塔溝的經典之作。他們全程參加了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開、閉幕式4個儀式演出,分別表演《自然》、《地球飛人》、《彈躍龍》、《節日》、《寄往未來》5個節目。用更少的人表現更震撼的場面,高空威亞無疑是有效手段。這些以少林文化為符號的大型演出極大的推動了少林品牌走向世界的步伐,更極大的推動了少林文化的發展和交流。

2.3從少林國際武術節看大型武術賽事現代傳媒傳播對少林文化傳播的作用

1991年,在鄭州舉辦了第一屆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至今已成功舉辦了九屆。它始終遵循“以武會友,共同進步”的宗旨,是一項集武術、旅游、文化交流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節會。2004年升格為世界傳統武術大會,2009年,鄭州市委、市政府決定2010年繼續舉辦第8屆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只是從這屆開始,主辦由原來由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和鄭州市變為國家體育總局和河南省政府。隨著鄭州少林國際武術節舉辦規格的提高,其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的舉辦,成為推動少林功夫走向世界的又一強大助推力,而且這種交流是面對面的交流,比其它形式的交流更具有直觀性,少林功夫的普及傳播就是對少林文化的普及和傳播,少林文化也成為河南對外的一個窗口和名片,很多國際人士認識河南就是從認識少林功夫開始的。

2.4文學出版對少林文化傳播的作用

與少林武術相關的故事有很多,在許多文學作品中也都有相應記述,還有一些在民間廣為流傳?,F在市面上有很多記錄少林故事的書籍,其中《新編少林寺志》、《中華禪詩》、《少林武術系列叢書》、《少林武功秘岌》、《少林寺資料集》、《禪露集》、《禪林意趣詩》是由少林寺自己編輯的,像這樣少林寺自己編輯的書刊有四十多種。還有一種《禪礴》雜志少林是在與海外交流訪問時,互換書刊所用?!陡啕惔蟛亟洝返癜嬷赜”臼琼n國僧團來訪時贈予少林寺的。這本《大藏經》的底本是中國宋、金時期的《大藏經》,用漢文寫成。在這個信息交流飛速發展的時代,與少林文化有關的電影和電視劇層出不窮,其傳播和影響都深入人心。這樣的方式不僅是少林武術的傳播,更是一種文化的交流。書刊間的互贈,也推動了對出版印刷歷史的研究。而這樣的書刊極具傳統宗教和武術特色,受到社會和教徒的一致好評。文學出版必定在無形中以強有力的方式促進少林文化的發展與傳播。

3傳媒視角下少林寺商業行為對少林文化傳播影響分析

借助現代傳媒,少林寺開始走出院門,少林寺走出寺院的一系列舉動,遭到了來自各方的批評。有人說少林寺方丈釋永信過于超前而稱其為“少林操盤手”、“少林CEO”;有人認為,和尚應該念經修身,不應該涉及那么多的塵世,更不應該把少林寺發展成為一個旅游勝地。然而,在我們看來,信佛與念經的本質在于修心,事事皆是佛法,并不在于你具體做了什么。如果心不靜,再好的經也將被念歪,修上千百世也難成正果。少林寺僧走出寺院舉辦的一系列社會活動,正是“普度眾生”這種大乘佛教精神的具體表現。如果不是少林寺對于少林文化這一無形資產的自覺保護與主動開發,或許我們現在仍然陶醉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虛幻的美夢之中〔2〕。

近年來,質疑少林文化商業開發過度的批評不斷上升,從某種程度上講,當今少林寺面對最多的指責就是商業化是否過度的問題。一方面,公眾希望少林寺是一個研習佛法,弘揚武功,專心慈善的團體,而不是一個商業組織。少林寺過多的參與商業行為不利于其佛法本性的傳播,少林寺的商業收入及用途缺乏一定的透明度,不免引來人們的猜測;另一方面,在當今波濤洶涌的市場經濟浪潮下,少林寺也要為自身發展謀取一定的經濟利益,因為解決了生存問題才能謀求發展。所以如何在固本的同時謀求一定的經濟利益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找到一個平衡點,并把商業收入主題用于慈善事業,財務收支要透明化,接收來自審計和各界的監督,方能在商業道路上走得更遠。

4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拓寬和加速少林文化傳播對策

4.1要充分利用現代傳媒的技術優勢,借助影視傳媒、新聞傳媒等大眾喜聞樂見的重要信息渠道,拓寬和加速少林文化傳播的途徑,加大少林文化的傳播力度。

4.2要獲取政府輿論導向、政策、財力的多重支持和社會力量的關注,為少林文化的品牌保護提供輿論上、政策上的傾斜和物質上的支援。少林寺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少林文化的復興和傳播,僅僅憑少林寺的一己之力難以完成,必須結合少林等、政府、社會多方力量方能實現。

4.3在現代傳媒加強品牌保護,實現持續發展要從自身品牌建設著手,少林獨具特色的品牌文化已經形成,但少林的決策者們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對品牌進行科學定位,長遠規劃,實現與時俱進的品牌建設,逐步完善品牌文化內涵和傳播策略。

4.4重視新興媒體,加強交流融合當代網絡媒體與手機媒體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主流,重視并利用好這兩項傳播手段必將對少林文化的品牌化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促進作用。同時,防止和減少網絡環境的弊端侵蝕少林文化的內涵。

4.5把握好少林文化“固本”與“開發”的尺度,從有利于傳播和保有少林文化純凈、脫俗的本質來看,應以文化推廣為“固本”為首,世俗傾向次之;以公益傳播為首,商業行為次之;以發揚禪宗為首,興盛武學次之。

5結束語

現代傳媒技術條件下的少林文化的傳播是一個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系統工程,要充分利用現代傳媒的技術優勢,借助影視傳媒、新聞傳媒等大眾喜聞樂見的重要信息渠道,拓寬和加速少林文化傳播的途徑,加大少林文化的傳播力度。不可過于盲從或是隨大流,形式手段的變革僅僅是用來創新傳播的載體、提升傳播的效率,但卻不能在當前世俗物質的洪流中損害的文化純真與潔質。要贏得當地政府在政策與資金上的支持,要克服“重武輕禪”的不平衡傾向,要將文化之無形化為有形,借助藝術創作、視覺符號表達、聽覺詮釋、影視展現等方法,傳達少林文化的形象與聲音,展示少林文化的價值觀與品質特性。要想將少林文化產業做大、做強,需要相應的政策導向,需要一定的時間保證,需要專業人才的支撐,需要按照經濟規律運行,需要受到法律的保護.打造“少林—少林寺—少林功夫”的世界品牌,要走中國民族特色〔3〕。

參考文獻

〔1〕登封網.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停演〔EB/OL〕.http://www.dengfengnews.com,2009-11-19.

〔2〕喬鳳杰,李春龍.問題視閾中的少林文化〔J〕.河南社會科學,2007,15(3):13-16.

〔3〕萬瑜,蔡寶忠.少林功夫的品牌戰略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8,29(5):44-47.

(責任編輯:閻 彬)

國際大眾傳播管理論文范文第2篇

【內容提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作為一項重要戰略部署。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講話中擘畫了“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的方向和路徑,強調用戰略傳播思維推動國際傳播的轉型升級,將對外傳播從以往由宣傳、外事、文化等部門和外宣媒體、涉外文化機構負責的事務性工作,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新高度。在當前國際輿論生態日益復雜化及新冠肺炎疫情和社交媒體技術崛起等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的國際傳播事業面臨新挑戰。然而,機遇與挑戰總是并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國際傳播的精準觸達、精準覆蓋和精準傳播提供了物質基礎,中國的國際傳播更加注重精準化傳播。在我國初步構建起多主體、立體式的大外宣格局,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顯著提升的背景下,如何從理論與實踐上加強和改進精準傳播能力,是應對新形勢下國際傳播一系列挑戰必須回答的問題。

【關鍵詞】精準傳播 戰略傳播 社交媒體 國際傳播

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國際傳播事業面臨著新形勢新特點。新形勢是指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國際社會給予中國前所未有的關注,崛起中的中國正在并將長期處于全球360度聚焦的常態。而新特點是指智能傳播時代的新技術運用,使得“蝴蝶效應”日益顯著,我國地方部門的一舉一動或國內區域性熱點事件,經常迅速引起國際輿論關注,升級為國際傳播事件,凸顯出國際國內兩個輿論場高度聯通,相互作用和塑造。因此,在這種新形勢和新特點的合力作用下,如何聯動國內傳播和對外傳播,便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和主要領導在應對國內問題時,更加強化國際傳播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5·31”重要講話中明確要求,把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納入黨委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

以更加精準的方式滿足人類信息需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無論國際傳播的內涵在不同歷史時期如何演變,精準傳播從來都是做好包括國際傳播在內各類傳播的必然選擇,其內核始終強調三個方面,即內容精準生產、產品精準投放和效果精準反饋。內容精準生產是產品精準投放的基礎,效果精準反饋促進更加精準的內容生產,精準的投放路徑是二者緊密互動的通道。

鑒于參與國際傳播的主體眾多,本文將著重分析我國媒體機構在強化精準傳播能力、構建高水平對外傳播進程中面臨的新形勢和新挑戰,從實踐層面探索具體可行的精準傳播路徑。

一、全球傳播變局下精準傳播面臨的三個挑戰

(一)中國議題的精準“自塑”面臨更為強勁的“他塑”競爭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對我國的關注前所未有,但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①

一方面,這同新中國70余年對外傳播事業與歐美發達國家百余年國際傳播在體量、深度和廣度上的先天差距有關。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商業媒體占據國際市場絕對優勢,歐美國家的老牌主流通訊社——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與合眾國際社等,長期占據著世界新聞發稿量的主體,其在突發新聞搶占“第一落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他媒體的報道方向。然而,因主觀或客觀原因造成的不精準解讀,極易對我國國際傳播造成負面影響。比如2021年8月1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稱“中方愿意繼續同阿富汗發展睦鄰友好合作關系”,②然而,法新社第一時間以“中國愿意與阿富汗塔利班發展友好關系”為題,發布英文快訊,在中方譯文刊發前搶占“第一落點”,引發海外媒體競相轉載,進一步炒作“中國將率先承認塔利班政權”的論調,中方此后發布的正式譯稿卻無人問津,在精準自塑方面難以取得佳績。

另一方面,近年來的互聯網傳播領域,以社交媒體和移動端為載體、以大數據檢索和智能翻譯為手段的媒介新技術廣泛應用,使得越來越多海外機構和個人獲得塑造中國議題的平臺和影響力。在推特、臉書和優兔等覆蓋全球的社交媒體以外,更多的機構和個人,特別是專業人士,進駐如播客(podcast)和時事電子報(newsletter)等精準傳播投放平臺,利用點對點的精準投放機制,精準深耕傳播受眾,打造業內的精準傳播品牌垂類。比如一些歐美的業內知名人士所經營的時事電子報,將經過歸類整理和解讀的豐富資訊打包,像投遞信件一樣,第一時間將涉華各領域的熱點內容,定點投送到每個訂閱者手中。盡管有些分析點評會遇到不同聲音甚至批評,但這些人士打造的精準傳播品牌,是其他中國觀察家們無法忽視的一個聲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主流媒體的輿論導向和當地國政策的轉變。

(二)中國話語的精準傳播面臨更多話語解構的挑戰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外在國際傳播領域頻繁過招互動。近年來,隨著我國加快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特別是著力提升精準傳播能力,海外愈發重視對我國國際傳播事業的動態研究。尤其是歐美智庫團體甚至政府機構,都加大了對中國國際傳播在政策變化、理念革新和實踐形式等方面的動態研究。其研究目的是在輿論塑造中解構中國話語的邏輯,比如通過建構話語進行標簽化對沖,或者通過專業分析報告來影響決策部門對華采取的應對措施。2018年,由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出版的《中國影響力與美國利益:提高建設性警惕》,便是一部引起高度重視的著作,該書以美方視角全面分析評估中國在美的影響力活動,其負面判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一些美國政客的行為。

近年來,“借嘴說話”作為一種以貼近受眾話語習慣與表達方式來提升傳播效果的傳播形式,在很多國家都有廣泛應用,中國亦不例外。然而,在歐美強化涉華國際傳播研究的背景下,“借嘴說話”在精準傳播的實踐面臨雙重挑戰:一方面,歐美傳媒和研究機構從多角度試圖消解“借嘴說話”精準傳播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擠壓我國國際傳播生存空間,具體表現為歐美媒體或相關機構等,大量資助培養中國媒體分析師,通過長期跟蹤研究活躍在中國媒體平臺或發布內容親近中國的外國人士,以貼標簽這種簡單粗暴但行之有效的方式,宣稱這些人士是因為得到中國政府資助而向世界傳播有關中國的正面敘事;另一方面,海外受眾對中國專業人士在重要涉華議題上現身說法有較高期待,但如果是由對相關議題不甚了解的外國人士現身解讀,不僅受眾會顯得興趣不大,也不利于在海外輿論場塑造“中國人講中國故事”,而非“外國人講中國故事”的形象。換言之,在巧妙利用“借嘴說話”推進精準傳播的同時,應更加注重中國人自己面向海外受眾講中國人和涉及中國的故事。正如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把我們想講的和外國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使故事更多地為國際社會和海外受眾所認同?!?/p>

(三)“一國一策”精準傳播在實踐上面臨信息洪流的挑戰

“一國一策”是經常被提到落實精準傳播的路徑之一,要求在實踐中努力做到因國而異、因時而異和因事而異,注重國際傳播的分眾化和適用性。

隨著中國日益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海外受眾在了解涉華議題時需要獲取更有針對性的信息,中國的國際傳播在實踐中也需要吸引更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受眾。因此,必須從粗放型的“一對多”的傳播,升級為“一對一”的精準傳播,認真研究每個國家的受眾特點和接受習慣,針對不同國家和人群,滿足受眾不同的信息需求,開展“一國一策”精準傳播。③

然而,社交媒體和移動終端的迅速崛起催生出“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的傳播形態,給“一國一策”精準傳播帶來挑戰,主要體現在“一國一策”精準傳播的受眾在物理上的界限愈發模糊。同以往信息未能實時交流使得各國輿論場相對隔絕不同,如今再按照傳統國別概念來劃分受眾,推進“一國一策”傳播策略,實際上忽視了不同國家受眾在同一時空環境下緊密相連,相互作用的事實。當前,推進“一國一策”精準傳播主要面臨兩方面的難點和痛點:一方面,一些中小體量的國家受到歐美老牌通訊社高頻次發稿和強勢媒體話語霸權沖擊的現狀仍未改變,由于應對海量信息瞬時涌入的能力不足,更易受到激流涌動的信息洪流影響,加上虛假信息的干擾破壞,使得“一國一策”的效果極易打折扣;另一方面,從我國國際傳播長期能力建設現狀和對比歐美發達國家建設國際傳播能力的實踐來看,我國全面落實“一國一策”精準傳播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長期投入,同目前國際傳播在包括人才儲備在內的各項儲備遠遠不足的現實,存在明顯不匹配的矛盾。實際上,以語種片區為基礎的國際傳播是當前實踐的主要形式之一,主要對外傳播機構重點在覆蓋人口和地域相對較廣的英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和俄羅斯語等地爭奪話語權,其他語種也在各自的目標地區開展有效傳播。上述實踐為全面深化落實“一國一策”對外傳播策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推進精準傳播亟待解決三個問題

精準傳播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接近精準的過程,需要通過效果評估與信息反饋進行優化。當前,通過強化精準傳播能力來提升對外傳播效能,亟待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一)亟需實戰效用強的研究成果支撐精準傳播

知己知彼才能做到更精準地傳播。相較于我國研究機構在分析研判目標國對外傳播實戰案例的不足,歐美對我國國際傳播工作的研究成果,往往更注重分析研究參與塑造涉華輿論場各主體,其結論更加具象且重視實戰的指導意義。一方面是由于海外機構主要研究人員通常具備豐富的媒體與傳播一線從業經驗,從理念上更傾向于從實戰角度設計精準傳播的研究課題;另一方面是海外研究更注重數據分析和效果評估,側重對目標受眾和同業競爭者的精準動態研究,進而更能從理念、策略和戰術上提出改進優化精準傳播實踐的方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為了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力的外部輿論環境,我國精準對外傳播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應更注重以問題為導向,重點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如何更精準地比較研究目標地區的傳播體系和動態?第二,如何利用研究成果更好地提升精準傳播的能力?通過更貼近實戰層面的研究,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供更加堅實的理論支撐和更具實操性的路徑。

(二)亟需擴充具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國際戰略傳播人才隊伍

如何打破歐美媒體巨頭的信息傳播壟斷,增強中國媒體的海外精準觸達?如何精準提升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的水平?如何更好地培養適應新形勢國際傳播需要的人才隊伍等等,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講話中強調,要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建強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各級領導干部要主動做國際傳播工作,主要負責同志既要親自抓,也要親自做。要加強對領導干部的國際傳播知識培訓。

的確,國際傳播的精準化是以強大的國際傳播能力為前提和基礎的,而這種能力的形成要依托于一大批有著豐富一線實踐經驗的國際傳播人才和管理人才,特別是在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社交化應用已成為新媒體時代主流的背景下,國際國內兩個輿論場相互聯動塑造已成為常態。因此,必須將國際傳播理念、意識和行為納入決策過程,在重大政策尤其是對外政策、重大議題和重大舉措等出臺前后,從戰略高度重視研判在海外涉華輿論中可能產生的影響,爭取議題塑造的主動權。舉例來說,如政府部門涉外的重要政策表態,可以中文和外文同步推出,在“第一落點”爭取主動,減少海外因各種原因在自行解讀時造成重大誤判等影響。

此外,提升運營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的能力,是我國從戰略層面落實精準傳播的重要依托。相較于外國政府和企業較為成熟的社交媒體平臺運營體系,我國政府、媒體和企業等在運營如推特、臉書和優兔等海外社交媒體平臺,提升精準傳播能力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v觀海外,社交新媒體平臺戰略已深度融入國家生活和政府治理的方方面面。正如我國政府機構依托國內社交新媒體平臺及時發布政策、參與社會治理一樣,海外很多國家的政府職能部門也經常借助社交新媒體平臺,直接影響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除了歐美發達國家,不少發展中國家也在政府內部專門設置如數字媒體總統顧問等高級別職務,全面負責社交新媒體的運營管理。如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幾乎所有的內政外交部門,都建立了完善的社交媒體傳播矩陣,通過媒體賦權以第一視角塑造國際傳播軌跡和輿論,并且憑借掌握的豐富的數據和經驗,以及輿論場的話語權,助力其參與包括數字全球治理在內的各項地區和全球事務。

因此,擴充社交新媒體平臺人才隊伍,特別是從理論研究和戰術實踐層面,梯隊建設熟悉海外社交媒體運行規律、有著較強社交媒體傳播理念和意識的人才,不僅是媒體機構實現戰略轉型升級需重點攻堅的領域,更是在我國推進國際戰略傳播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職能部門亟需解決的問題,以應對常態化的國際輿論斗爭。

(三)長期建設兼具中國視角和國際視野的精準傳播能力

隨著崛起的中國日益深入參與地區和國際性事務并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海外利益的全球延伸,以及中國公民在世界各地的分布范圍越來越廣,中國故事的定義早已超越國境線,已經和全球故事交互共振,涉華議題已經并將長期處于全球聚光燈下,特別是從近年來的一些趨勢可以看出,圍繞一些重大議題,海外迫切需要第一時間了解中國的立場和政策主張。國際社會對中國媒體機構能提供哪些有別于歐美傳媒機構的內容,有著越來越高的期待。因此,講好中國故事還體現在中國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如何講好其他國家與中國的故事,以及如何從中國視角講好其他國家之間的故事。

在可預見的時間里,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的愿望和需求將呈現幾何倍數增長。因此,我們必須要加快追趕歐美等國推進戰略傳播體系建設的步伐,運用戰略傳播思維推動國際傳播轉型升級,建立和完善適應我國國情與內政外交需求的對外傳播體系,具體目標就是消解海外誤讀中國的影響,爭取國際社會客觀理性看待中國、理解中國的理念,認同中國的立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講話中強調,“要廣泛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有能力也有責任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同各國一道為解決全人類問題作出更大貢獻”。

因此,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堅持用中國視角和國際眼光做國際傳播,目標不僅是讓國際受眾能夠在長期占據輿論場主導地位的歐美傳媒巨頭以外,能夠更多地直接接觸、了解和感知中國,而非主要通過歐美媒體的刻畫來間接理解中國,更要通過長期的不懈努力,深耕中國媒體的國際報道能力,讓國際受眾能夠更好地從更多具備國際視野的中國媒體報道中理解世界,讓中國聲音在多元化的國際輿論場中發揮更加積極的建設性作用。

構建中國特色戰略傳播體系就是要強化新聞輿論工作在國家治理中的地位,將傳播環節前置,讓傳播進入決策環節,更為及時、準確、深入地闡釋黨中央的治國理政理念。④在這一進程中,精準的內容生產、投送和效果分析評估至關重要。然而,無論精準傳播的方式如何演變,取得優質精準傳播效果的內核動力始終來源于優質精準的內容生產。因此,必須堅持“內容為王”,將優質內容生產貫穿于精準對外傳播實踐的始終。

沈詩偉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新媒體編輯部責編

「注釋」

①《習近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求是網,http://www.qstheory.cn/ zhuanqu/2021-06/02/c_1127522386.htm,2021年6月2日。

②《為什么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中國政府網,http://www. gov.cn/zhuanti/2014-01/31/content_2596913.htm,2014年1月31日。

③《2021年8月16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外交部網站,https:// www.fmprc.gov.cn/web/fyrbt_673021/t1899761.shtml,2021年8月16日。

④胡邦勝:《我國對外傳播需實現四大戰略轉型》,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 theory.people.com.cn/n1/2017/0417/c40531-29214491.html,2017年4月17日。

⑤史安斌:《推動國際傳播上升為戰略傳播》,環球網,https://opinion.huanqiu. com/article/43PEoc6u00n,2021年6月5日。

責編:李倩

國際大眾傳播管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從當前國際貿易發展和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出發, 分析目前國際貿易理論教學在高職院校中存在的誤區和弊病,提出國際貿易理論部分的講授應對國際貿易的現實狀況進行重點講解,從而更好的引導未來的貿易人才具備宏觀的國際貿易視角,這才是引導初學者在學習國際貿易實務前的重要方面。

關鍵詞:國際貿易理論教學 高職院校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是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物流與貨代管理專業及電子商務專業等的核心課程。該課程對于培養上述專業人才的至關重要性顯而易見.但就目前高職院校普遍采用的教材和教學內容來看,該課程中有關國際貿易理論的部分還存在與目前的國際貿易市場的形勢和我國經濟發展對國際人才要求不相適應的誤區.急須探索在國際貿易理論教學方面如何與經濟發展對高職院校培養人才以及人才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的國際貿易課程教材繁多,但基本是本科國際貿易教材的壓縮.絕大多數的教材在有關國際貿易的理論部分一般包括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政策以及加上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服務貿易,國際技術貿易等的介紹三部分內容.但在內容上往往對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如重商主義,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論,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論,穆勒和馬歇爾的相對需要論等用大量篇幅介紹,即使在與目前經濟形勢有密切關系的部分如:國際貿易政策以及加上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服務貿易,國際技術貿易等 只作標題式的硬骨頭式的介紹。

所以往往在理論教學階段學生很難有興趣學,教師對這部分的教學熱情也很淡.這些弊病對于培養高職院校實用型人才而言,很難起到培養學生的貿易素質,開闊學生對于國際貿易的宏觀視角的積極作用,而這些才是國際貿易理論部分教學真正應該重點側重的方面。

之所以認為國際貿易理論教學部分應主要針對開闊學生對于國際貿易的宏觀視角,是就目前我國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所決定的。 中國經濟、中國企業在21世紀能否從容地走向世界, 能否在未來愈加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取勝,將取決于未來的貿易人才是否能通曉我國外貿政策與理論、國際市場、外貿規則與慣例. 國際貿易的全球化趨勢,網上交易的無限商機,都要求未來的貿易人才是一位出色的信息員,對外貿工作的苗頭、動態、情況、問題,及時收集,精心加工,準確篩選,認真貯存大量且多變的國際貿易信息,用知識和信息進行智慧經營,及時獲取最佳信息,不斷捕捉良好商機,贏得市場,取得利潤. 而培養這些素質并非是在了解遠古國際貿易的理論發展過程,更重要的是必須引導未來的貿易人才更多的了解當今的國際市場國際價格的特征, 當今的國際貿易管理政策和我國目前所面臨的復雜的國際貿易形勢,從而培養其了解國際市場, 外貿規則與慣例,并引導其分析目前國際市場及價格的特征,了解和分析國際貿易的形勢特征等等宏觀的方面. 這正是國際貿易理論教學的重點。

針對目前國際貿易理論教學存在的弊病,筆者在大量國際貿易經驗的基礎上,筆者提出高職院校的國際貿易理論教學部分應果斷摒棄陳舊的教學內容, 對國際貿易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改革,強化國際貿易理論部分的應用性,側重于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且善于解決國際經貿發展中的現實理論問題與實際問題,使教學更加貼近國際經貿發展的實踐??朔L期以來在國際貿易課程理論教學上的誤區,突出了國際貿易理論部分的實用特征,在國際貿易課程的教學中注重運用國際貿易與政策的基本原理分析研究中國對外開放發展外經貿事業的實踐課題,形成了國際貿易課程在教學內容上與國際接軌并密切聯系中國對外開放實際的特色。

鑒于此,高職國際貿易理論教學中應重點側重的方面是: 國際貿易現狀的宏觀視角的培養,即著重在當今國際貿易市場與價格價格的特征,當今國際貿易的發展大趨勢區域經濟一體化,當今國際貿易和未來國際貿易的主要貿易類型,以及管理國際貿易的宏觀措施和我國目前國際貿易面臨的復雜多變的國際貿易環境等。

1. 非常弱化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歷程的講述,而側重于介紹當今國際貿易的市場和價格的特征。使學生很快就切入對目前的市場的了解和分析, 對國際市場的宏觀判斷分析能力的培養,對引導其較快的進入國際貿易的角色非常有益。

歷史上各個時期的經濟學家,從對國際貿易經濟現象出發,提出了不同的國際貿易理論。著名的有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論,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論,穆勒和馬歇爾的相對需要論,赫克謝爾和俄林的生產要素稟賦論,漢密爾頓的保護貿易理論,李斯特的保護幼稚工業論等等,以及技術差異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需求偏好相似理論,產業內貿易理論,競爭優勢理論,戰略性貿易理論等等。這些著名的國際貿易理論對一個國家的執政者制定和執行對外貿易政策,對于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和發展起到了深刻的影響和推動作用,但對于實際從事國際貿易日常工作的貿易人員而言,作用十分有限。

高職國際貿易專業、物流與貨代管理專業及電子商務專業等教育主要培養與國際貿易及與國際貿易密切相關的職業型人才,絕大多數的學生將來并不從事國際貿易的理論研究,而是國際商務活動中的服務及管理工作, 這就要求在所謂的國際貿易的理論介紹方面。非常弱化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歷程的講述,從而直接將其代入對當今國際貿易工作中最重要的市場和價格的了解與分析中,能夠較好的從宏觀上了解所處的當今國際貿易市場的現狀以及市場中人人皆關心的價格的宏觀特征。這對于引導未來的貿易人才塑造國際貿易的宏觀視角非常有益。這樣一來雖然在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的深入了解上有所欠缺,但并不影響很大對當今國際貿易市場與價格這些與貿易息息相關的宏觀特征的了解。因為學生雖然還沒有從事國際貿易工作,但如今日益發達的信息傳播使絕大多數的學生對國際貿易的現象早已不再陌生,也就是說不需要對為什么會產生國際貿易和國際貿易的必要性加以分析,而缺少的是對在宏觀的方面對國際市場與價格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而這正是應該在學習國際貿易實務(即怎樣作國際貿易)以前,應該了解的重點。這些方面正是從事國際貿易實際工作的必需。

2.應側重于介紹當今世界貿易的重要特征及發展趨勢,即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潮流對我國將來國際貿易的影響和我國目前所采取的積極對策。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貿易的重要特征及發展趨勢,已經被成功的證明是未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前奏。這樣一種特征必然應該讓未來的國際貿易人員對此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并應該引導學生對這一特征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加以分析.應著重討論和分析目前我國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踐方面如大陸與港澳的自由貿易協定方面對貿易的推動作用,以及與東盟國家的積極的實踐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對我國對外貿易的積極作用方面加以分析,以及著重討論在世界市場上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各國貿易的深遠影響。

3.應側重于介紹當今國際貿易方興未艾的重要類型: 國際服務貿易,國際技術貿易及國際投資。

國際服務貿易和國際技術貿易的發達與否已經被列為一個國家的國際貿易發達與否,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我國是國際貿易的大國,但并不是強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的服務貿易不發達。這一點已經國家和政府高度重視。我們所培養的未來的貿易人才將面臨的是與過去傳統的商品貿易有重大區別的貿易類型。目前政府對國際服務外包的高度重視,就正說明我國將迎來一個國際貿易類型的重大轉變。因此我們有義務在國際貿易的理論部分重點講述服務貿易及目前的特點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尤其是我國在此方面的廣闊的發展空間。從而引導學生對將來要從事的職業的發展趨勢有宏觀上的了解和認識。在講授時不能只介紹書本上那些硬幫幫的骨頭,關鍵在于介紹當前我們服務貿易的重要的特征,包括優勢和缺點. 總之 國際貿易理論的講述不能是干干的所謂理論,而應當是對當前的形勢的重要分析.這對于未來的貿易人才非常重要。

3. 應側重于介紹當今國際貿易管理的主要政策以及我目前所面臨的復雜的國際貿易環境。

當前國際貿易形勢迅速發展、變化,有關對外貿易的方針、政策和措施也在迅速發展變化,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而我們的國際貿易教材內容相對滯后,很多已與現實不符或根本沒有涉及.國際貿易管理的主要政策無非是關稅政策和非關稅政策。一般的教科書只是羅列這些政策有那些類型,而非常缺少對當今國際貿易管理政策的分析和我國在2001年入世以來所面料達的復雜多變的國際貿易形勢的闡述和分析,但這些又恰恰是未來的貿易人才十分需要了解的。因此在講解這一部分是,應側重于諸如我國目前關稅政策對未來國際貿易的影響, 目前我國所遭遇的反傾銷和反補貼的復雜的貿易環境及應該考慮采取的對策等等. 這些才應當成為著部分內容的重點。據國際商報在2007年5月的一篇報道,我國在最近的12年以來,是在全世界遭遇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這明顯對于我國國際貿易的長遠發展不利。這也是我國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所面臨的復雜的國際貿易宏觀環境。我們有義務在國際貿易的宏觀的教學中對此應著重討論和分析。

總之對于國際貿易理論的講授,不能就理論談理論, 應該從人才發展的需求和市場對于人才的要求出發,緊緊聯系當今國際貿易的多方面的特點,靈活而有針對性,生動而具體的密切聯系國際貿易的現實狀況進行講解,從而更好引到初學者入門并對國際貿易產生強烈的興趣, 更好引到初學者用宏觀的視角來分析國際市場.達到培養學生能從宏觀的角度分析問題,多方位的了解國際貿易的現狀。為下一階段學習國際貿易實務建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林康編著,《國際貿易》,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2. 盛洪昌主編,《國際貿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初7月出版

3. 蘭箐主編,《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4. 施用海, 《發展中的國際貿易學科與人才培養》,在《全國高校國際貿易學科協作組會議暨2006國際貿易學科發展論壇》上的發言

國際大眾傳播管理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站在歷史的視角看問題,無論是從現代各民族發展的角度還是全球化趨勢加劇的角度,現代大眾傳媒的發展和進步都離不開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同時它們之間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系統”。一方面,大眾傳媒在其中發揮著廣泛的作用,其內容涵蓋信息、娛樂、文化、互動等領域;另一方面,大眾傳媒與這個“系統”之間又形成了一個供所有元素發展壯大的“擬態環境”。人們只能在這中“擬態環境”中來建構觀念和再生產實踐。這其中就包含著“意識形態”建構。及由此“擬態環境”而衍生的對大眾傳播媒介的認識。

關鍵詞:意識形態;文化霸權;大眾傳播媒介

一、意識形態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法國哲學家托拉西最早提出了“意識形態”一詞。在他那里,意識形態的作用是要客觀的評價觀念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拒絕對觀念的神秘化理解的傾向。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拖拉西在其《意識形態的要素》一文中去有體現除了一種實證主義的飛批評傾向。于是,早起對意識形態的理解就逐漸出現了變化,這使得意識形態被指那些有意粉飾現存、掩蓋真實的觀念和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的解釋中,意識形態,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對于世界和社會的系統的看法和見解。是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而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看來,意識形態建構和塑造了我們對現實的認識,不存在真實或虛假的問題。之后隨著理論的不斷發展,意大利馬克思主義者安東尼奧葛蘭西提出了以文化霸權為核心的意識形態理論。在葛蘭西看來文化霸權不但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傳播過程,更是將統治階級將其意識形態融入在其他各個階級中的一個過程,社會雖然由許多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構成,但是,統治階級通過媒介制造的利益一體化的騙局,她們能夠運用霸權,使自己的利益變為社會的普遍利益,被社會認可和接受。

二、意識形態分析理論視野中的大眾傳播媒介

20世紀早期,葛蘭西就對文化領導權與大眾文化領域有著清醒認知。他認為,文化霸權的形成,并不是要把自己的意識形態以命令式的方式強迫給從屬階級接受,而是需要依靠被統治者的發自內心的自愿的接受[1]。這一思想深刻影響了西方學者對于大眾傳播媒介的認識。傳統的傳播理論認為,一致的輿論與普遍的贊同是本來就存在于社會中的,媒介只不過將他傳播出來。西方馬克思主義運用媒介批判的理論使我們看到,媒介至少是參與制造了一致的輿論與普遍的贊同。

1.大眾傳播媒介作為大眾代言人的本質。以傳播新聞信息符號為主的物質實體就是大眾傳播媒介,它包括報紙、新聞性雜質、廣播、電視、通訊社等。它是新聞事業的組成部分,是新聞事業發布新聞、引道輿論的物質手段[2]。作為大眾的代言人,它得益于聚集在一起的人們,在長期的生存生活之后,思想和感情發生的同化作用,在漸漸的失去個性而形成一種無意識的狀態后,作為信息和意識形態傳遞工具的大眾傳播媒介的意識往往就成為大眾的意識。葛蘭西在文化霸權這樣解釋道,媒介通過向我們提供和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想脫離的各種信息。而我們無意識地接受著這種生活方式或者信息就可能讓我們對現實產生錯位的認識,然而,被霸權者要么根本毫無察覺,他們認為這就是他們的意識,要么雖有察覺但也難以跳出既有的利益結構,不知道以什么樣的方式來應對。阿爾都賽的觀點也支持這一說法,他認為意識形態與國家機器有著緊密的聯系,他認為“意識形態”是個體與其存在的擬態環境的‘再現’”,而這樣的“再現”恰恰主要由大眾傳播媒介來完成。大眾傳播媒介就充當了意識形態的表現形式,通過輸出內容的控制同化或者統一大眾的認知與意識。在大眾意識形成之后,大眾傳媒表達話語的作用也被提升至意識形態高度的層面,同時被賦予了控制人的思想意識乃至行為規范的作用。這時,在受眾心中大眾傳媒的話語表達形成了一種權威的力量,因此,他對受眾的傳播效果便開始發揮現實影響力了[3]。我們不得不考慮一旦這種權威的力量過度發揮時,話語的霸權在大眾傳媒領域便會形成。這時作為大眾代言人的大眾傳播媒介,就不僅僅是政府定的“喉舌”、“無階級”、“無黨派”的“第四種力量”、“權利的工具”和“維護意識形態、傳遞統治階級意志的手段”,更加成為意識形態的社會控制者,從而主動的維護著國家統治的合法性。而此條件下,所謂大眾的代言人及新聞自由不過是空談,是社會的利益集團、思想觀點、文化傳統等對新聞事業所施加的影響,目的在于約束和限制新聞傳播活動,最終是傳播內容及公共的意識形態更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

2.大眾傳播媒介與政治的關系。用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的無意識”思路來解釋,我們看到由于意識形態控制的非強制性和隱蔽性,左右媒介本身的意識在隱蔽處發揮著作用。媒介與政治社會的關系始終是不即不離。同時他們這種關系也是由它的私有制性質決定,它的所謂的“超階級”、“超黨派”的“第四種勢力”,也以不損害資產階級根本利益為前提的,超過了這個范圍,就要受到限制、迫害和鎮壓。大眾傳播媒介的生存與發展其實是與統治階級的利益交換的過程,媒介之所以愿意服從他們的意志來教化大眾而放棄了自身的獨立性原因也在于此。統治階級的主流意識通過媒介的影響力滲透到人們的潛意識中,長期的灌輸,就會讓這部分受眾在現實的抉擇中跟隨主流價值觀從而在無形中形成了對統治階級的利益的一種維護,而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以及媒介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也就在這樣在悄無聲息中得以存在并維系。同時統治階級是各種資源的控制者,通過為統治階級提供意識形態的服務,大眾傳播媒介便擁有了各種有利的硬件軟件社會資源的控制權,贏得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這也就決定了他們之間不離不棄的微妙關系。電視作為一種先進的大眾傳播媒介的代表,在我們的生活領域、精神領域乃至社會的各個領域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電視將代表意識形態的各種信息隱藏在節目的背后,在促使人們收看并癡迷于電視節目的同時,通過頻繁的重復傳播達到影響人的意識形態的目的。作為政府“喉舌”的電視媒介自然而然的也會得到政府在各個方面的大力支持,為其以后的生存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

3.大眾傳播媒介的話語霸權。表面來看,任何大眾只要擁有語言能力,都可以擁有話語權。但是,由于經濟地位所導致的階級統治,使得話語也要通過一定的條件才能說出口。而話語所包含的對事物的價值判斷,都是由權勢提供的,因此出現話語霸權的問題。話語霸權是指在交流、信息傳播領域中,由于主體與客體、個體與大眾、同類與異己之間的力量嚴重不對稱導致的結果。力量的優勢一方憑借自身的優勢而占據了普遍支配地位。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大眾傳媒在一切的平面、立體、空間一切話語存在的場所,全方位地滲透,擁有了絕對優勢的話語權。媒體扮演的角色從最初的信息傳遞,發展到后來的議程設置[4]。在這方面,發達國家在話語霸權上的強勢源于其強大的經濟上的優勢,新聞媒體在發達國家的形成歷史非常的悠久。他們不但有發展成熟的頂尖級的通訊社、報紙、電視臺,同時也憑借此擁有豐富的傳播資源,形成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文化強勢和話語強權。據統計,占世界總人口20%的發達國家占有90%的無線電頻率,他們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將其文化意識形態滲透到第三世界和發展中國家家從而達到擴張政策的目的。諸如人權、個人價值、消費主義、個性自由等國家與社會的觀念方面。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文化傳播方面的不平衡,造成了文化發達國家在新聞傳播方面的壟斷地位[5]。在這種大環境中不論任何事情,西方發達國家都能站在有利的地位,而使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這是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在這方面的競爭中也就必然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1)大眾傳播媒介話語霸權的高效控制。從議程設置理論的角度來看,人們對于當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認識和判斷場來自于大眾傳播媒介,而大眾傳播媒介不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響源。也就是說,大眾傳播媒介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應在公眾的意識當中;傳媒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也就越高。這樣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不僅能夠滲透到大眾的意識中,而且還能被從屬階級或者大眾主動的接受。大眾傳播媒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作為統治階級操縱手段,為統治階級服務,達到穩定社會秩序,減少種群沖突,減小弱勢群體的心里落差,從而達到社會控制的目的。(2)大眾傳播媒介話語控制背后的市場誘惑。就一般情況而言,大眾傳播媒介兼具事業和企業的性質,其經營運作必須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它們的社會效益是為所依附的統治階級服務,從而達到緩和社會矛盾的效果。而媒介的經濟利益就要求其對大眾立場提出要求,是大眾自愿接受媒介所傳達的意識形態的灌輸,否則就會被大眾所拋棄,失去市場消費份額。同時,媒介的存在也依賴于大眾對信息的需求,抓住了最大數量的受眾,也就抓住了發行量和廣告收益。話語控制背后是巨大的收益市場和高額回報。

三、意識形態下對中國媒介的思考

雖然我國的新聞事業屬于國有,政治上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行政和業務上接受黨委和政府部門的管理,與西方資本主義的新聞事業,新聞媒介有著根本的區別,但他的發展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如:1978年,《新聞聯播》正式開播。同年5月1日,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央電視臺以“國家電視臺”作為自己的定位,這為日后的廣告經營的良好運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1979年央視播出第一支商業廣告起,到1992年全臺廣告收入突破1億元,到1994年開創黃金廣告招標,到1995年邁過10億的門檻,再到2007年突破100億,28年來,中央電視臺的廣告經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不斷壯大,2012年更是以12小時攬金142億再創紀錄。同時,中央電視臺作為2008北京奧運會中國大陸地區獨家播出機構,它擁有奧運轉播的壟斷地位。以及央視買斷了2002年與2006年兩屆世界杯的轉播權的事實。都不斷地向我們闡述著央視在于地方性電視臺的競爭中,無法超越的優勢。因此我們也不難看出,在意識形態的引導中他不可替代的強勢作用。

新聞的競爭歸根究底是媒體各個領域實力的全面競爭,其中必然包括經濟實力的競爭,“適者生存”這也是媒體優勝劣汰的一個必經之路。但因經濟實力的強大而導致的過度壟斷,必定會導致新聞報道不能客觀、全面、真實的報道事實。任何公民都有知情權,如果這項基本的權利都得不到保障,那么不管因為什么原因,媒體就已經失去了他存在的價值,新聞也喪失了其基本的原則。同時,我們媒體在意識形態的構建過程中,必須依據我國的國情,真正的做到黨、政府、人民三位一體的耳目喉舌,不僅能及時準確地宣傳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更能,及時、準確地反應人民群眾的意見、呼聲和要求。

參考文獻:

[1] 王鳳才.文化霸權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葛蘭西與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辨析[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雙月刊),2007(3).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 陳 鵬.媒介意識形態的認知與決策[Z].首屆中國傳媒經濟學博士生論壇,2007.

[4] 池巖.在終結與重建之間:大眾傳媒的意識形態框架分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25).

[5] 吳一敏.解讀西方發達國家的話語霸權[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5(3).

[6] 雷躍捷.媒介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國際大眾傳播管理論文范文第5篇

新媒體時代,傳播技術的變革推動新媒體展現出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和生命力,并延伸應用到各領域,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同樣如此。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創新創業已成為高校教育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之一,成為經濟新常態發展的新引擎。新媒體技術的變革與應用,與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契合度較為緊密,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開辟了新路徑,為其創新范式發揮著紐帶作用,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帶來新的契機,但挑戰也相伴而至。在新媒體環境下,研究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創新,構建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新媒體支持模式,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效果及質量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質量和創新引導方式,借助新媒體平臺探尋的教育路徑,已成為亟須探討的重要問題。

基于國家鼓勵雙創教育的時代背景,學者周蘇、褚赟主編的《創新創業:思維、方法與能力》(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對創新創業教育展開了全面論述。該書以高等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為研究對象,從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創新能力等層面進行闡述,深入分析了大數據思維、創新驅動發展、“互聯網+”思維等,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傳統創新思維技法、創新方法、TRIZ技術等創新方法和創新驅動創業、創業能力技術等內容,是不可多得的雙創教育普適讀本。此書內容豐富,通俗流暢,深入淺出,結構合理,理論與實際結合緊密,深受讀者好評。

一、新媒體契合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范式要求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是主客體間互通互動的過程,而新媒體則為此互通互動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途徑,為創新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范式提供了新思維和新模式,高度契合了其創新要求。恰如《創新創業:思維、方法與能力》一書所述,創新創業是基于知識的創新、思維的創新、技術的創新和管理的創新,而新媒體為創新創業思維的拓展、管理及傳播方式的創新等提供了新渠道??梢哉f,新媒體契合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范式的要求,為創新創業教育開辟了極為便捷有效的傳播平臺。

然而,當前多數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仍然是“人-人”式傳播,傳統教育模式或許對創業個案比較有效,但其教育傳播的受眾范圍非常有限。從高?,F有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看,其師資隊伍幾乎沒有創業經歷,無法有效地指導和培訓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這一點,學者周蘇、褚赟在其論著中已有詳細論述,明確指出,師資隊伍力量的薄弱、教材資源不足、課程設置缺乏本土特色等問題是制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問題,無法滿足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訴求。網絡時代,新媒體傳播凸顯出較強的個性化趨勢,新媒體傳播媒介具有明顯的個人易建性、易用性等特征,而傳統的傳播模式是難以適應此傳播環境的。

眾所周知,新媒體改變了大眾的生活方式,培養了大批的互聯網消費者。智能手機的普及,淘寶、大眾點評、美團等電商應用發展迅速。智能手機成為媒介傳播的重要載體,手機媒體已成為內容繁雜的信息源。各種App、彩信、短信息等都已實現了互聯互通,手機媒體交互功能的持續增強,實現了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融合。利用新媒體傳播優勢創新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范式,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然而,許多高校仍然采用傳統的課堂教授傳播模式,不但受教學資源、學時等限制,也制約了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效果不佳。應用新媒體技術創新高校雙創教育范式,能夠集中精力開發高校雙創教育平臺,如“慕課”教育平臺,通過云計算、物聯網技術、現代加密法、PASS等技術與平臺,有效地整合教育資源、教學科研等活動,為高校、教師提供現代信息技術服務,通過互聯協同有效整合先進的創新創業事跡、創新創業政策、創新創業理論等,為學生烹制豐富的創新創業教育盛宴。

《創新創業:思維、方法與能力》一書通過三章內容闡述了互聯網時代的傳播特征、思維特征、行為特征,以及大數據技術的特征及應用,詳細闡述了各種現代信息技術給高校雙創教育帶來的思維、思想和行為的變革,明確指出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必須以“互聯網+”思維適應新媒體時代,以創新雙創教育思維,指導雙創教育工作。當前,“慕課”教育平臺已經成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平臺,利用此平臺,學生能夠隨時隨地通過手機、iPad、PC等設備互聯互通,實時在線地獲取各類教育資源,享受更加豐富的教育服務。利用互聯網平臺學習,并將問題、思考與觀點等與教師在線溝通,教師也能從中及時進行教學反饋,進而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質量。

二、創新思維拓展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范式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打破了傳統媒體傳播秩序,同時也為高校雙創教育知識的傳播提供了新機遇和新平臺,其在創新高校雙創教育范式中的作用日益凸顯。高校雙創教育工作者應創新思維,從思維、方法等方面去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進一步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范式的改革。學者周蘇、褚赟認為,高校雙創教育的有效推進,必須創新思維與方法,推動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而思維與方法的創新則需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融入“互聯網+”的發展環境,運用新媒體這一新媒介推動雙創教育工作,若僅單純依靠外部機制保障,是無法有效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應注意這一點,青年學生也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要認識到網絡平臺的負面影響。因為,新媒體平臺上充斥著巨量的碎片化信息,內容良莠不齊,若青年學生的媒介素養低,甄別信息真偽能力不強,極易受到負面信息的影響,甚至影響青年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當前,部分高校學生缺乏創新創業積極性,這與其創業技能匱乏、缺乏吃苦精神有關,也與網絡平臺上散布的“負能量”有直接關系。享樂主義、“躺平”現象、娛樂主義等,都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若要改變此現狀,高校要轉變教育思維,幫助學生消除創新創業畏懼感,合理利用新媒體等平臺引導學生思想,糾正其錯誤認知,使其認識到創新創業是人人可為、人人可想的事情。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借助新媒體向學生傳播創新創業的成功案例,以圖片、文字和短視頻的方式向學生呈現相關案例,使學生認識到創新創業并非想象中那么困難,以此引導學生轉變思維,強化其對創新創業的向往。周蘇、褚赟指出,創新創業是思維活動與實踐活動的結合體,其對知識、技術、思維、方法及能力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尤其是思維,直接關系到學生是否有勇氣參與到創新創業活動中,關系到學生的創新行為和創新效果。這就需要學生轉變思維,以創新思維去指導創新創業行動,同時,需要學生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

學者周蘇、褚赟認為,思維具有一定的定勢,從其定勢內容上可以將其分為從眾型、書本型、經驗型和反思型等。以《致富經》欄目為例,欄目中講述的創業故事都經歷過失敗和挫折,但都在堅持、不懈努力、吃苦耐勞中獲得了成功。該欄目中的創業故事是一本生動鮮活的“創業案例集”,這些故事能夠充分展現出各種思維定勢,教師也可以對其進行個案分析,從思維層面去教育和引導學生積極投身于創新創業活動中,鼓勵其利用自己的知識、能力和智慧,以及吃苦耐勞的精神去創造價值。

三、構建創新創業教育新媒介傳播體系

如學者周蘇、褚赟所言,創新創業教育并非是單純依靠高校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需凝聚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需構建完善的雙創教育支持平臺體系,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土壤。對于教育主管部門來說,應強化新媒體應用,以此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宣傳,且從資金、政策層面給予扶持。有關調查結果顯示,高校大學生對創業扶持政策的了解率不足10%,享受創新成果轉化、文創等創新創業政策支持時受到生源地的限制,這些都會影響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高校在制定創新創業支持政策時,應打破生源地限制,借助新媒體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通過企業運行模擬、企業策劃模擬、商業運營模擬等方式開展創客培訓及教育,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創業思維,推動新媒體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

新媒介傳播體系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拓展了服務與培育平臺。高校教師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活動中,應強化新媒體使用及認知水平,既要充分發揮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傳播媒介的作用,又要充分利用移動客戶端、微信、微博、短視頻等新傳播媒介,及時普及、宣傳創新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知識,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的綜合服務平臺,利用新媒體傳播媒介的信息容量大、互動溝通自由、傳播便捷迅速、傳播內容生動形象等優勢,將創新創業教育理論知識以貼近大學生生活的方式呈現出來。以新媒體技術整合創新創業知識、新媒體資源及信息,及時發布和宣傳創業就業資料、政策、招聘信息、學習方法等,激發學生的創業激情,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提高其創業意識,鍛煉其創業能力,從思維、方法和能力上進行引導和教育。

總之,《創新創業:思維、方法與能力》一書詳細地闡述了創新創業教育問題,從互聯網、大數據、思維定勢和創新驅動等方面詳細地論述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應從培養創新創業教育思維入手,借助新傳播媒介宣傳創新創業教育,拓展其服務平臺,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及能力。該書通俗易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學習和研究創新創業教育的極佳讀物。

[本文為江蘇科技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以學科競賽為抓手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思路與運行機制研究(XJG2021059);江蘇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疫情防控常態化時期我校依托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提升專業負責人能力的探索與實踐(GJKTYBJX202005)]

國際大眾傳播管理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張悟本的大起大落,媒體幾乎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種現象的發生,涉及了大眾傳媒的功能、媒體制度以及媒體文化的巨大影響力等多種因素。這種現象可以從媒體的責任、公眾的媒介素養以及媒體監管等方面透析。

關鍵詞:張悟本;大眾傳媒;媒體文化;媒介素養;媒體監管

張悟本以2009年10月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著作《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迅速走紅,隨之在全國收視率領先的湖南衛視《百科全說》做主講嘉賓后,知名度再次大幅提高,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關注,其著作《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在上市4個月就銷售突破了100萬冊。張悟本也被人稱之為“中醫食療第一人”、“養生食療專家”、教授、神醫、京城最貴中醫。他所宣揚的“綠豆治百病”引發了綠豆漲價。他行醫坐堂的“悟本堂”300元的號排到2012年,1800元的號也排到了2011年。

然而在2010年5月有媒體報道張悟本有學歷造假的嫌疑之后,衛生部也否認了張悟本為“衛生部首批高級營養專家”,隨后,“悟本堂”停業并遭到有關部門的強行拆除。在一片質疑聲中,張悟本的著作在各大書店紛紛下架,有人要求退書,也有人要求退還掛號費,張悟本瞬間的威信掃地,其起落與沉浮,稱之為“張悟本現象”。

可以說,張悟本現象成也媒體,敗也媒體,傳媒機構創造了這個傳媒神話,也毀滅了這個傳媒神話。這可以從多個方面來進行解釋。

一、大眾傳媒具有信息告知和社會地位賦予的功能

大眾傳媒連續不斷地向大眾傳播各種各樣的信息,對公眾周圍的環境進行監測,滿足社會各群體及個人的種種需求。張悟本通過傳媒機構稱自己的食療方法治愈了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甚至紅斑狼瘡等疑難雜癥。這自然會引起相關群體的極大關注。

同時,大眾傳媒具有社會地位的賦予功能,大眾傳媒的巨大影響力使得其廣泛報道的人物及某些問題獲得知名度和社會地位。張悟本首先是通過權威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引起社會的關注,然后通過在全國收視率領先的湖南衛視《百科全說》欄目以及中央電視臺的《大國醫道》迅速走紅。借助這些國內極度權威的傳媒機構,他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也理所當然的被眾人稱之為“養生食療專家”、“教授”、“專家”。

大眾傳媒使張悟本具有的這些稱號是贏得公眾信任的基礎。對于公眾來說,張悟本也因此具有權威性和影響力。他將食療神化,認為多喝綠豆湯、吃生茄子和生蘿卜,不僅可以防病更能治病。在這個看病貴,看病難的社會當中,人們為了避免生病、避免生大病,非常樂意在健康上投資,這使得眾多采取他的建議的人,紛紛搶購綠豆,導致綠豆價格大幅上漲,也使得有些人喝大量的綠豆湯,吃大量生蔬菜,直至出現嚴重貧血和腹瀉不止。

二、媒體制度以及媒體文化的巨大影響力

從媒體制度方面來講,我國的媒介大多為國有,雖然存在小范圍的競爭,但在更大層面上來說,多數媒介在提供信息時方向一致,矛盾比較小,所以沒有媒介之間相互監督的體制,這導致張悟本的牛皮越吹越大。

同時,在中國,傳媒機構多為事業單位,企業式管理,因此,傳媒機構也就不可避免的具有了追求經濟利益的商業屬性。偽專家張悟本的走紅,恰恰體現了媒體的利益追求。在張悟本的背后,有著文化公司的協助。文化公司通過電視欄目、出書等活動使得張悟本這樣的嘉賓走紅,從而獲得高額的策劃費用。很多電視節目,除了有制作團隊之外,還有招商團隊負責商業運作,因此,文化公司通過電視欄目使得張悟本獲得影響力,電視欄目通過文化公司獲得經濟利益。就這樣,電視臺、嘉賓、文化公司三方獲利,而消費者卻成為唯一的買單者。

媒體文化是諸多系統的組合,包括印刷媒體也包括電視,是一種以龐大受眾為目標的商業文化?!霸谀撤N意義上說,媒體文化又是當今的主導文化;它替代了精英文化的諸多形式而成為文化注意力的中心,并對很多人產生影響?!襟w文化已經成為社會化的主導力量”。 [1]媒體文化對商品的購買和消費具有引導作用?!皞€體的消費和對具體商品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大眾媒體”。[2]當大眾傳媒以“中醫食療第一人”為名捧出張悟本時,張悟本的著作及其所倡導的也就成了大眾所熱衷消費的,因此,《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在媒體的宣傳之下創造了銷售奇跡,張悟本所倡導的綠豆湯也導致了綠豆的供不應求和市場價格的直線上漲。

在張悟本的這件事上,明顯地暴露了媒體道德的缺失,一些媒體不顧社會公德,一味追求收視率,忽視對節目嘉賓的篩選,輕易給偽科學敞開大門,在神化嘉賓的同時愚化受眾。

三、媒體的責任以及類似問題的解決辦法

張悟本這個傳媒神話是某些媒體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之下,被某些群體和個人濫用而出現的?!按蟊妭髅绞乾F代社會必不可少的信息生產者和提供者,在滿足社會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著一種公共服務的作用;……大眾傳媒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對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道德具有廣泛而強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涉及普遍的社會秩序和社會公共生活;……大眾傳媒曾經是某種‘稀缺’資源(例如廣播頻率)的受托使用者,因此必須對社會和公眾承擔相應的義務和責任?!?[3]張悟本的走紅是某些媒體追求商業利益、追求收視率,忽視了在制作節目時媒體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其衰落也體現了另一些媒體對公眾負責的態度。

怎樣才能有效地防止類似張悟本現象的事件再次發生呢?

首先,媒體在傳播和報道信息時,要承擔社會責任,做到全面公正,不可以偏蓋全,同時也要做到真實可信,去偽存真。同時,媒體應該承擔對大眾的教育功能,為大眾普及必備的醫療保健等基本的生活常識,這樣,受眾才不會在張悟本等人的理論攻擊下成為“魔彈論”中的靶子。消費者具備了一定的醫學知識,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識別張悟本漏洞百出的“保健知識”。比如說,張悟本倡導的“綠豆湯可以治療肺癌、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肺炎等數十種常見疑難病癥;超過40度,維生素就要分解,所以蔬菜要生吃;不要喝酸奶,里面的增稠劑會讓血管堵塞”等都是違背科學的。

其次,“要確保發揮出媒介的功能(而不是讓媒介功能不良),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高人們使用媒介的能力,也就是媒介素養?!?[4]我們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信息來自媒介,媒介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我們對客觀事實的判斷,同時大眾傳媒在傳播信息時也受到商業動機的驅使。提高媒介素養的目的就是對媒介訊息的解讀具有更多的控制權,能夠了解大眾傳播的過程,對媒介提供的內容具有深層次的理解和接受,提高利用媒介信息為個人所用的能力。大眾不能對傳媒所提供的信息盲從,而應該仔細分析,以辨真偽,不再盲目追捧張悟本這樣的偽專家。

最后,對于監管制度的建設也是不容忽視的,防止此類現象的發生,不僅需要媒體的自律,同時也需要他律。張悟本現象告訴我們,對于媒體的監管和責任追究制度是急需完善的。

參考文獻:

[1] (美)道格拉斯•凱爾納著.丁寧譯.媒體文化——介于現代與后現代之間的文化研究、認同性與政治[M].商務印書館2004.

[2] 許怡勤.透視媒體文化與消費時代—淺析傳媒與消費關系的新發展[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5).

[3] 許靜編.傳播學概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4] (美)斯坦利.巴蘭,丹尼斯.戴維斯著.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爭鳴與未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上一篇:病蟲害防治生態經濟論文范文下一篇:文化人才公共文化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