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文化人才公共文化論文范文

2023-09-21

文化人才公共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力度,積極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程。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已經滲透到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之中,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我國已經進入數字化時代。其中,文化館作為一個地區最主要的文化事業服務性機構,更應積極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大力推動數字文化館的建設,促進當地文化事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公共文化云視角;文化館;數字化建設

引言:在我國大力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公共文化在近年來受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增加。隨著信息技術不斷拓展到各個領域之中,公共文化也逐漸轉變傳統發展模式,實現線下到線上的轉變。作為公共文化主要傳播基地的文化館,更應積極加強數字化建設,來更好的為人們提供文化類服務,保障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類需求,促使當地精神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本文分析公共文化云視角下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積極作用,分析公共文化云視角下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實踐策略,以期為今后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一、公共文化云視角下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積極作用

(一)促進當地文化更好傳承

文化館是一個地區最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其可承擔促進文化發展和傳承的重要作用。傳統文化館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工作模式較為單一,通常以整合館藏各類圖像資源和文字資源,對觀眾進行展示為主。無法從觀眾的自身實際需求出發,有針對性的進行展示。這就使得觀眾積極性不強,參與度不高。且部分地區文化館由于受到當地經濟發展等因素制約,沒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來更新展示內容,對文化的推廣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而在公共文化云視角下,文化館積極推動數字化建設,可利用信息技術來整合各類資源,并對信息進行篩選,從中選擇合適的來融入到資源庫中,進而利用各類終端設備來對觀眾進行展示。通過不斷的整合與積累,可對館藏內容進行極大的完善和補充。更可通過打造數字文化館來打破其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進行文化館瀏覽,有利于文化的更高傳播,拓寬傳播范圍,對文化的傳承可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1]。

(二)提升文化館自身服務水平

在很多地區,文化館作為其中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應認清自身肩負的傳播文化的重要職責,不斷提升自身服務水平,來促進文化的更好傳承。傳統文化館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服務模式較為單一,僅以簡單的展示講解為主,服務水平并不高,無法適宜新形勢下觀眾對于文化服務的更高要求。而在公共服務云視角下,我國實施文化館免費開放政策,文化館的參觀人數不斷上升,這就促使文化館在開展日常工作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服務水平。而積極推動文化館數字化建設可利用計算機的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服務,針對用戶的文化需求和瀏覽記錄進行分析,并將用戶喜好進行整合,進而實現有針對性的文化信息推送服務??蓪ξ幕^服務水平的提升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更能有效促進文化的傳播,實現文化館長遠可持續發展[2]。

二、公共文化云視角下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相關策略

(一)打造文化館云平臺

在公共文化云視角下,文化館需積極推動自身數字化建設,將數字技術與文化館日常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積極落實文化館云平臺建設,利用局域網和廣域網,將網絡、硬件和軟件等各類文化館中資源進行結合,來充分實現文化資源的傳輸、計算、處理和共享等。在文化館云平臺中,由于其整合管內各類文化資源,公眾可實現線上自由查找相關資料,并根據自身實際需求來下載資料。部分文化館已經實現線上文化直播、文化點單以及活動參加預約等,而這一切都是通過文化館云平臺來得以實現。另外,還可根據實際情況以當下社會流行趨勢,來完善文化館各類檢索系統,例如可在微信、微博以及各大網站搜索引擎中完善檢索入口,保證有效輸出,來加速文化資源的更好傳播。積極落實文化館云平臺的建設可極大的提升資源利用率,更減少人力成本支出,有著極為重要的應用價值[3]。

(二)完善文化資源數據庫

在文化館中,通常包含有大量的文化類資料等,傳統資料只能通過線下文字或者圖像來進行展示。這就給人們的體驗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便,更不利于一些珍貴文化資料的更好保存和傳播。而在公共文化云視角下,文化館積極推動數字化建設,可將這類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從而形成文化資源數據庫,可實現文化資源數字化展示,對文化傳播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更可在數據庫中完善其分類和檢索,根據內容的不同將其進行細化分類,公眾可根據自身喜好來進行選擇并瀏覽,更可將其根據難易度進行分類,便于公眾根據自身掌握程度來進行下載學習。也可根據受眾實際需求來完善教學系統,可利用網絡授課的模式來使得受眾更好的參與到文化館的各類活動中,來豐富當地文化生活[4]。

(三)增加線上線下互動體驗

在公共文化云視角下中,需重視受眾在文化館中的主體地位,全面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完善線上線下服務,增加與受眾的互動體驗,提升受眾觀感,更好的促進文化館可持續發展。具體落實到實踐過程中,可針對傳統的文化類競賽以及相關藝術展示等形式進行優化,引入各類模擬機和人機交互等先進設備,公眾可通過這類設備實現與館藏資源的連通,來實現舞蹈或者書畫等模擬體驗,提升這類活動的趣味性,吸引觀眾參加,提升觀眾參與度,提升文化館服務水平,更好的提升公眾對于文化館的滿意程度,促進文化的更好傳播。以非遺傳播為例,文化館可實現對非遺地區的完整模擬,在館內利用數字化搭建出非遺的各類相關設備設施,搭建出沉浸式體驗平臺,使公眾可實現線上體驗非遺,有利于非遺和當地文化的更好傳播[5]。

結語:文化館肩負著一個地區建設地方文化,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促進當地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職責,更應積極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積極推進文化館數字化建設,提升文化館信息化水平,積極落實云平臺建設,完善相關文化資源數據庫建設,更要增加線上線下互動體驗服務,來提升公眾體驗,促進當地文化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帶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趙小茵. 對當前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發展的幾點思考[J]. 人文之友,2020(11):26.

[2] 苗娟. 淺談文化館數字化建設的現狀與發展的思考[J]. 數碼世界,2020(8):179-180.

[3] 閆曉毅. 網絡自媒體服務也可以當數字文化館建設中的敲門磚 ——淺談網絡自媒體服務在文化館數字化建設中的應用[J]. 人文之友,2020(17):12.

[4] 郭華. 文化館數字化服務和建設芻議 ——以山西省文化館為例[J]. 人文之友,2020(15):51-52.

[5] 杜小鋼. 數字文化館背景下文化藝術檔案的數字化建設[J]. 文存閱刊,2020(36):25,24.

文化人才公共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文化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因此,建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成為文化建設的必然發展趨勢。本文主要圍繞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文化觀的發展展開分析和論述,首先介紹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文化館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分析文化館的發展及現狀;最后提出加強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文化館發展的有效舉措。

【關鍵詞】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館;發展現狀;有效舉措

文化館作為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單位,對于推進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是重要的載體之一。面對當下文化觀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不足,必須進一步推進現代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使得文化館的職能不斷豐富,推動文化館建設的進一步發展,這樣才能夠創新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為群眾的文化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文化館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文化館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標志。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文化也在不斷進步,通過辦好文化館能夠發揮其應有效能,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文化發展。所以,文化館建設正是我國建立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標志。

其次,文化館是我國公共服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打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能夠為公民提供更好的文化場所,保證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因此,文化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只有建立文化館才能夠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再次,文化館能夠更好地連接黨、政府和人民。我國社會文化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人民,而文化館可以為人們提供許多文化服務,比如說文藝演出、文化活動或者是文藝藝術培訓等。所以,通過建設文化館能夠讓人民群眾享受到黨和政府的文化關懷,有效連接人民群眾的情感,所以,文化館是黨、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重要紐帶。

最后,文化館能夠進一步促進我國的文化發展。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文化館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才能夠推動現代文化的發展,并且使人們能夠主動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對于文化進行自動的傳承和創新,從而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養,使得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更加斗志昂揚。

二、文化館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不足

文化館建設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由于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有關于公共文化建設的法律法規,因此,文化館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春天,無論是通過建立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還是進行電子閱覽室建設,這都大大改善了文化館站的硬件基礎設施,從而為開展公共文化體系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文化館建設取得重大成績。當下,我國文化館機構的體系逐漸完善,各個地區的公共文化體系也在不斷發展,尤其是通過建立省、市、縣、鄉級的文化管理體系來推進文化事業的發展。通過開展一些文化下鄉等活動,使得我國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并且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

但文化發展依然存在著不足之處。文化館的發展是我國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把手,但是文化館建設缺乏相關的經費,而且文化管人才隊伍素質難以滿足現代文化館建設的需求,尤其是文化館在經費的使用以及選人用人方面缺乏一定的自主權,限制了我國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文化館發展的有效舉措

要進行文化體制改革,建立現代型的文化館。為了推動文化的發展,構建現代性文化觀是實現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須全面進行文化體制改革,建設現代性的文化館,使得文化館的服務更加具有現代氣息。尤其是面對當下經濟全球化和國際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文化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提高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通過打造現代型的文化館推進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全面的進步,并且走上文化強國的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

第二,要全面提高現代文化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打造現代性的文化,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文化管理人才隊伍,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同時要具備較高的道德素養,能夠真正熱愛文化館事業,以強烈的責任感和文化的情懷推進文化館建設。因此,要采取多渠道的方式,對當下的管理人員進行培訓。通過交互式的培訓模式讓文化館的系統人員專業素質得到有效提升。另外,為了滿足圖書館的建設,也可以建立文化團隊或者是文化志愿者隊伍,進一步壯大我國文化服務隊伍,增強我國的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之路越走越寬。

第三,要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現代型的文化館以及公共服務體系。在互聯網大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應該依靠于網絡以及數字技術,通過采用現代化的手段構建公共文化服務一站式的服務模式。通過進行文化館建設對場地內設施進行進一步完善,并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尤其是對特色文化進行進一步傳承,這都需要借助于技術和數字的力量。通過創新服務手段和服務平臺為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奠定良好的技術保障和科技支撐,保證文化建設朝著智能化和數字化的發展方向,有效提高現代型文化館的服務能力,更好地推進文化建設,提高國民素質,實現文化強國。

第四,要進一步創新服務的方式,建立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借助于信息技術可以通過建立線上線下共同服務的模式來實現,為人們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務,也能夠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發展。因此,應該進一步創新服務的方式,采取線上線下、遠程和實體相結合的方式,讓讀者具有更好的體驗和不同的感受。因此,加強文化館的數字化資源建設,尤其要發動黨員、群眾,吸引社會的力量參與文化館的數字文化資源和數字化服務,才能夠打造出我國現代文化館的品牌和形象。同時,建立文化館的信息管理系統以及績效評價體系,這是至關重要的,只有保證日常的管理和績效評價公平合理,才能夠推進文化館的各項事業正常開展。同時,需要公民參與其中,對數字化和網絡化的服務平臺進行全面的反饋和評價機制,保證公共群眾的參與程度。

第五,完善組織機構,建立文化建設的相關單位。無論是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還是促進文化館的發展都離不開人員的支持,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組織機制,完善文化館的管理機制,提高溝通機制,并且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對文化館的基礎設施進行不斷完善。通過采取一定的獎勵辦法等方式激發文化活動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同時,必須加大對文化館建設的經費支持,通過進一步暢通經費保障的渠道,確保文化館進行各種文化建設,比如說可以結合春節、元宵節或者是國慶節等重大節日舉辦一些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提高群眾的參與熱情,在活動中教育群眾增強文化自覺,加強對文化的傳承是每一位中國人的應有職責,另外,通過這些建設也能夠大大提升群眾的文化素質,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提升我國文化自信。

四、總結

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文化館的作用不可小覷,文化館的發展是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體現,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能夠為人們群眾提供文化服務,有利于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可否認,我國文化館的建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進步,文化館機構體系逐漸完善,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但是經費使用以及人員配備方面卻存在著不足。因此,文化館發展的必然趨勢就是構建現代性的文化館,這就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文化管理人才,并借助于信息化技術提高文化館的公共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

[1]李芳.淺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文化館的發展[J].大眾文藝,2017(12):83-84.

[2]馬小六.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幾點思考——以盧龍縣文化館為例[J].大舞臺,2016(2):84-85.

[3]楊進勇.對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數字文化館建設的思考[J].中國民族博覽,2016(4):69-70.

[4]酈偉華,LIWei-hua.論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背景下的文化館建設與服務[J].藝術百家,2016(1):354-356.

[5]高晏慶.淺談如何發揮文化館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以萊西市文化館為例[J].北方文學,2017(14):220.

[6]李昕彥.論如何更好發揮文化館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J].企業文化旬刊,2017(2):83-84.

文化人才公共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文化驛站;公共閱讀空間;“第三空間”;公共文化服務

摘 要:文章以梅州市文化驛站為例,對文化驛站的功能定位、建設標準和運作模式進行了分析,認為文化驛站是城市“第三空間”的一種體現,是整合社會資源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一種創新,是完善山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條新路徑,是倡導全民閱讀、探索公共閱讀空間的一種新實踐,并根據運作狀況提出了鼓勵社會參與、加強資源建設及優化運作方式等可行性建議。

隨著《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十三五”時期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劃》等文件的頒布,全民閱讀、公共文化服務、第三空間、公共閱讀空間、政府購買服務等概念被人們所熟知。筆者以梅州市文化驛站的建設與運行為例,探索新時期開展公共文化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徑和新模式,進而聯合社會力量,整合社會資源,打造公共閱讀空間,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1 文化驛站的功能定位

梅州市文化驛站的建設理念來源于漂流書亭,與杭州“漂流書亭”[1]、佛山南?!白x書驛站”[2]、溫州“城市書房”[3]專注于為市民提供圖書流通服務的功能相比,梅州市文化驛站的功能呈現出多元化特點,是一個充分依托客家文化資源,展現城市文化脈絡、創意文化,新型、便捷式的城市休閑文化場所。梅州市文化驛站于2016年正式啟動,被列為梅州市政府“微創新、微改革”重點項目。2017年,梅州市政府將文化驛站列為梅州市十件民生實事工程之一,準備在全市建設100個文化驛站

文化驛站具有四大功能:一是文化鑒賞功能,以突出客家山歌、廣東漢劇等特色文化。二是文化休閑功能,即開展藝術表演、書畫筆會、文物鑒定等方面的文化服務。三是文化體驗功能,以梅州文化云為平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影視體驗、游戲體驗、舞劇體驗、美術體驗、閱讀體驗等方面的服務。四是文化宣傳功能,利用多媒體信息發布系統,統一發布文藝演出、書畫展覽、電影放映、藝術沙龍等活動信息,以及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正能量。

2 文化驛站的建設標準與運作模式

2.1 選址要求

文化驛站首選地址為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環境優美的公共空間,主要包括以下三種場所:一是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書店、電影院、文藝培訓機構等文化場所。二是機場(車站)候機(車)大廳、賓館酒店大堂、商場等公共活動場所。三是傳統古民居。

2.2 建設標準

文化驛站建設按照“七個一”的基本標準統一進行,在此基礎上,政府鼓勵各文化驛站因地制宜地提供個性化服務。具體標準體現在以下七點:①一個固定場所。30平方米以上室內場所,配備桌椅茶幾、空調、免費Wi-Fi、充電裝置、茶水等基本設施。②一個文化創意產品展柜。展示、售賣石雕、陶瓷、木刻、竹編、泥塑、剪紙等傳統手工藝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衍生品和文化創意產品。③一個圖書書柜。配備圖書期刊、科普讀物、客家文獻等。④一個電子信息公告欄。配備電子顯示屏、3D展示屏、觸摸屏等設備。⑤一個文化展板。以不斷更新圖片的形式呈現梅州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統古村落、傳統民居、名人故居等文化遺產,以及客籍名家書畫作品和客家詩文作品等。⑥一個文化地圖。制作張掛城區公共文化場所分布圖,詳細介紹城區文化驛站的分布情況,方便市民參加文化活動。⑦一個驛站標志。統一外形風格,統一顏色圖案,統一用料材質,設計制作“Logo”,設置驛站標志物。

2.3 運作模式

文化驛站通過政府部門財政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場地、資源和人員支持及面向社會購買服務等方式,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合力共建的運作模式。市、縣文廣新(文體旅游)局負責選址、制訂方案、招標驗收、監督管理等工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社會力量作為文化驛站業主單位,負責提供場地、Wi-Fi等設施設備,以及進行日常管理和維護;圖書館負責統一調配圖書資料和進行業務指導;中標企業按照“七個一”標準進行文化驛站建設,以及整合和發布文化活動信息。通過點面結合的推廣方式,2016年梅州市在市區建設了20個文化驛站示范點,2017年在全市各縣區全面鋪開,鼓勵按照基本的建設標準,探索多元化、有特色的建設模式。

文化驛站建設節省了政府在場地建設、人員管理和基礎運作維護等方面的投入,具有成本低、效益好的運作特點。文化部門負責監督管理文化驛站,驛站業主單位自行管理,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三者共同推動文化驛站的發展。

3 推行文化驛站的現實意義

3.1 打造城市“第三空間”的一種體現

美國社會學家雷·奧登伯格在《絕好的地方》(1989)一書中提出:“第一空間是家庭,第二空間是職場,就是工作空間,第三空間是指鬧市區、咖啡館、酒吧、城市公園、圖書館等公共空間?!盵4]在選址方面,文化驛站設在公園、酒店、茶館、銀行、商場、社區、書店等地方,能滿足市民的文化需求。在空間設計方面,文化驛站應因地制宜打造舒適空間,既融于周圍環境,又帶有客家元素。在文化產品方面,文化驛站應擁有紙質圖書、電子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品、文化地圖及講座演出信息等,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在服務方面,文化驛站采取開放、自助的管理方式,市民在文化驛站可以自由開展閱讀交流活動,自助使用設備。因此,文化驛站具有“第三空間”自由、寬松、便利的特點[5]。

3.2 整合社會資源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一種創新

文化驛站整合了場地資源,利用酒店、公園、機場、商場、銀行等空間,能有效彌補圖書館、文化館及博物館等文化機構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不足。文化驛站還整合了社會文化資源,能將書報閱讀、影視觀賞、戲劇表演、科學普及、講座培訓、文藝演出等公共文化服務信息進行整合并統一發布,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務?!蛾P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不斷創新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動式、菜單式服務方式,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6]。文化驛站通過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社會力量成為驛站業主單位,是PPP模式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一種實踐,為以后政府購買企業服務積累了經驗。

3.3 完善山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一條新路徑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干,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努力建設以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設施網絡、資金人才技術保障、組織支撐和運行評估為基本框架的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架構[7]。梅州是廣東省唯一定位為第一梯隊的山區城市,屬于廣東經濟欠發達地區,人口比較分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比較薄弱。目前,梅州市的公共文化服務主要由圖書館、文化館和博物館等單位及鄉鎮公共文化服務站提供,而在人流比較集中的機場、酒店、公園、商場等場所,缺乏公共文化服務點。文化驛站的建設能有效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文化驛站具有公益性、便捷性、均等性等特點,能有效滿足群眾文化休閑、獲取文化信息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率。

3.4 倡導全民閱讀、探索公共閱讀空間的一種新實踐

《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第二十八條規定,車站、機場、碼頭、游客中心、賓館、銀行、醫院等公共服務機構和場所根據自身條件,設立相應的全民閱讀設施,為閱讀提供便利。公園、綠地等公共場所的管理單位根據自身條件,安排相應的場地和設施,為閱讀提供便利[8]。閱讀是每個人的權益,城市公共閱讀空間是保障公民閱讀權益的重要平臺和載體。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和閱讀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公共圖書館作為主要的公共閱讀空間,擁有豐富的藏書和舒適寬敞的閱讀空間,但存在輻射面積較小等缺點,已經不能滿足不同讀者群的多元化需求,尤其是上班一族和距離圖書館較遠的人群,他們去圖書館享受公共閱讀服務是比較困難的事情,迫切需要具有知識分享、文化交流和休閑娛樂等功能的空間。文化驛站以其優越的空間環境、貼近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及開放時間長(部分驛站可以24小時開放,如機場、酒店)等特點,能為部分市民提供一個新的公共閱讀空間。文化驛站也可通過開展小范圍的文化沙龍、讀書分享會等活動,推動全民閱讀的發展。

4 進一步推動文化驛站建設的策略

4.1 鼓勵社會參與,探索多元化建設

4.1.1 鼓勵社會參與選址決策。目前,文化驛站的選址由文化部門主導,在選址上存在一定的盲區。政府可通過示范點建設和媒體宣傳等方式,讓更多市民了解和使用文化驛站,同時通過向社會廣泛征集文化驛站選址的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驛站建設。政府也可通過投票等方式,將更多的選擇權交給市民,讓他們成為文化驛站的真正受益者。

4.1.2 鼓勵市民成為文化志愿者。文化驛站以公辦民助為主要運作方式,鼓勵市民成為文化志愿者,參與驛站管理和文化活動。文化驛站可組織文化志愿者開展圖書、展品、電子設備等的管理維護、宣傳活動,以及為市民提供旅游、公交等便民信息。

4.1.3 設立文化驛站專項資金。政府應對有意向建設文化驛站的單位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對運作良好的文化驛站給予獎勵。政府還應充分發揮示范作用,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驛站建設,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4.2 加強資源建設,豐富服務內容

目前,文化驛站的建設仍處于以空間打造和完善硬件設施為主的初級階段,軟件設施和資源較薄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圖書報刊的數量較少,不能滿足市民、游客休閑閱讀的基本需求。二是展品較少,尤其是具有客家特色的石雕、陶瓷、木刻、竹編、泥塑、剪紙等傳統手工藝展品較少。三是信息的整合發布能力較弱,信息發布比較滯后,內容單一。

因此,文化驛站應不斷加強資源建設,豐富服務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文化驛站可采取政府購買、企業捐贈、市民閑置圖書漂流等方式,并結合驛站的服務理念,充實驛站的圖書資源,如:設在銀行的文化驛站可增加金融投資類圖書,設在咖啡館的驛站應以休閑美食圖書為主,設在茶藝館的文化驛站可增加茶文化方面的圖書。二是文化驛站應廣泛征集具有客家特色的手工藝產品和文化創意產品,利用文化創意產品專柜展示客家地方特色文化。三是文化驛站應完善文化信息的功能發布系統,要盡可能全面地整理和及時發布講座、展覽、文化沙龍、文藝演出等文化信息。四是文化驛站應增加數字資源,購買電子閱讀設備,為市民提供數字閱讀服務,滿足他們的多元化需求。

4.3 優化運作方式,制定服務規范

目前,文化驛站主要由驛站業主單位進行日常的維護和管理,由于缺乏統一管理,存在一些問題,如:圖書、展品、文化信息的更新速度較慢,破壞和偷盜設施、圖書資料、展品及未經批準擅自投放廣告宣傳資料等。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梅州市文化驛站的建設可借鑒溫州“城市書房”的管理經驗[9]。梅州市政府可制定《文化驛站服務規范》《圖書展品的物流配送方案》《文化驛站設施設備巡檢制度》等,加大監管力度,規范文化驛站的管理,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驛站的認捐和管理;還可加強文明誠信教育和社會監督,提高市民的自律自覺意識,營造良好的文化共享氛圍。

4.4 因地制宜創新服務方式

文化驛站要充分結合所建地的特點,創新服務方式,滿足市民的個性化需求。例如,設在茶藝館的文化驛站可以以茶會友,不定期舉辦茶道知識講座;設在銀行的文化驛站可舉辦金融知識沙龍;設在文創基地的文化驛站可開展文化創意產品的制作、展覽等活動。同時,文化驛站要積極與民間閱讀組織合作,如與小悟龜書吧、常然讀書會、梅州愉悅閱讀會、攀登讀書會、梅州悅讀館等合作成立梅州閱讀聯盟,不定期在各個驛站點開展閱讀分享會、文化沙龍等活動,推動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文化驛站應建設統一的信息平臺,宣傳活動內容,發布活動信息,引導市民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活動。梅州市政府應鼓勵社會團體結合自身專長開展山歌童謠、美術書法、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學習鑒賞活動,提高文化驛站的利用率;還要統籌規劃,調動社會資源,支持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推動文化驛站的長效、健康發展。

5 結語

文化驛站是經濟欠發達的山區城市因地制宜打造的城市公共閱讀空間,是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的一種探索和實踐,目前還處于成長階段,但是文化驛站只要用心經營,一定會成為山區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參考文獻:

[1] 杭州120座漂流書亭四年服務70萬讀者[EB/OL].[2018-12-18].http://www.wenming.cn/syjj/dfcz/zj/201611/t20161116_3887154.shtml.

[2]讀書驛站:家門口的圖書館[EB/OL].[2018-12-18].http://news.cqnews.net/html/2016-12/08/content_39765452.htm.

[3]溫州市區10家文化驛站正式啟用[EB/OL].[2018-12-18].http://www.zjwh.gov.cn/dtxx/zjwh/2015-12-15/193627.htm.

[4]Oldenburg R.The Great Good Place[M].Cambridge:Da Capo Press,1997:20-42.

[5]李浩.免費開放后的公共圖書館要逐步走向天堂:借鑒星巴克理念打造“第三空間”的思考[J].圖書館建設,2011(10):74-76.

[6]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EB/OL].[2018-12-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1/content_9723.htm.

[7]公共圖書館服務規范(GB/T28220-2011)[EB/OL].[2018-12-28].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516/11/6393723_2 11372329.shtml.

[8]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征求意見稿)[EB/OL].[2018-12-28].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17-04/01/c_129523269.htm.

[9]城市書房,打造公共閱讀空間新高地[EB/OL].[2018-12-18].http://www.wzrb.com.cn/article746998show.html.

(編校:孫新梅)

文化人才公共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治理機制;行政模式

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認為,公共性的起源是與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市民社會的興起密切相關。在我國,公共服務是伴隨著政府職能由管制型向服務型轉變而提出并逐步受到重視的。服務是公共管理的終極價值,公共管理的服務取向是由公共管理的目的性——社會公共利益決定的?,F代服務型政府職能的公共性和有限性,決定了政府職能的核心內容是公共服務。公共文化的實質是尊重公民的文化平等權。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公民基本文化權利”及由此產生的“公共文化需求”和滿足公共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

1.公共文化服務的倫理價值蘊涵

文化服務的人本取向。以人為本是一種價值要求,也是一種文化取向。“以人為本”是對政府公共服務理念的進一步解讀。這種文化取向要求一切法律、制度、決策、行為和活動都必須體現人的要求、人的權利和人的尊嚴,實現人的理想?,F代社會,政府的服務效果更多地取決于社會公眾的認同和參與程度,這就要求實現政府行政由封閉、半封閉向公開、透明的轉變,賦予公民更多的知情權、選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利益的實現機制、公平的文化資源分配機制等。“以人為本”既是尊重公民文化權利的倫理取向,也是促進政府公共文化服務模式變革的現實路徑。

文化發展的民主趨向。文化權利是公民的民主權利,民主意味著公民對廣泛的公共利益的關注,對公共事務的積極參與,以及為他人而承擔責任。公共文化的民主化要求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準則應該是合作與互惠。因而,政策和項目必須通過集體磋商做出結論。只有通過對社會發展中面臨的文化問題的廣泛對話和評議,公民以及各個不同的社會組織的文化自主及其民主才能被保障。在此過程中,公民參與應當被視為民主政體中政策制定與執行恰當且必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民主參與,政府能夠更好地了解公眾所需要的文化產品的類型、品質和數量,為公眾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而公民的文化意識、民主意識也能被逐步培育起來。因此,追求公共利益的民主化,多元主體參與的文化發展不僅是效率取向的響應,更是政治取向的響應。

社會和諧的文化基因。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受到廣泛的重視。韋伯將新教倫理視為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帕森斯和斯梅爾塞的功能主義經濟社會學理論認為,文化對社會具有系統維持功能;諾斯則認為文化(意識形態)作為一種非正式制度具有節約交易費用的功能。在文化的功能上,社會學認為,文化是社會或民族分野的標志,它使我們的社會有了系統的行為規范,也是社會穩定團結的重要基礎,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著社會中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講,保障公民公平的享有文化權利、公正的參與文化資源的分配,就會增進整個社會的凝聚力,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2.公共文化服務中共生治理機制的構建

治理是個人和公共或私人機構管理公共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是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治理理論關注社會管理力量的多元化和政府的核心地位。治理實際上是對公共事務管理機制的制度創新,它打破了市場與經濟、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傳統兩分法的思維模式,把有效的管理看作兩者的合作互動過程,力圖建立起全新的公共事務管理新范式。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公共管理的治理模式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公共權力的多元性。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凡參與公共事務處理的主體都可能形成權力中心。二是政府能力的有限性。政府并非萬能,傳統的管制性政策由于效率遲緩或其他因素,往往無法達到預設的目標與規范,形成政府失靈的局面。而非政府性質的社會組織利用新的技術和方法,同樣可以使一些公共管理事務高效運轉。三是組織邊界的模糊性。無論政府組織與非政府組織之間,還是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之間,都形成了一種平等競爭、合作協商的互動關系,依靠彼此間的利益協調和相互博弈達到公共管理的目的,從而模糊了彼此間的權力界線和所承擔的責任。四是各類主體的依賴性。政府組織與其他社會組織之間,以及各類社會組織之間存在著相互的權力依賴關系,必須彼此交換資源、持續協調才能順利實現各自目標,最終形成參與性的自主網絡。

在公共文化服務發展中,應正確處理公共文化服務與公共文化社會化、市場化的關系,逐步形成政府主導,文化事業單位、企業、非政府組織、社區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協商與對話的“交互理性”的制度框架。(1)政府。公共事業的建設是政府的重要職責。發展文化事業,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整體性的公共利益,這種廣泛的公共權利只有政府才能夠最大程度地、有組織地提供公共資源來實現。為此,政府應加強自身修養,深刻領悟“保障公民權益”的執政本質,在公共文化服務發展中,實現并維護好群眾的文化權利,推動文化事業健康有序發展。(2)文化事業單位。文化事業單位在我國是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主要生產者。目前,僅文化部系統的文化事業機構就有約5萬個,其中被明確確認為是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文化館、站即占了4萬多個。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中,文化事業單位依然是不可缺失的主體。(3)企業。目前我國的文化事業領域仍是相對單一的政府部門和文化事業單位在唱主角。在這一公益性的文化領域中,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被排斥在行業之外,未能真正享有平等地參與競爭的資格和機會。深化文化體制、文化運行機制的改革,就是要正確處理公共文化的社會化和市場化的關系,在文化事業領域引入市場機制,使企業參與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和供給?,F代企業社會責任理論也為企業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提供了理論論證。該理論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除了包括經濟責任外,還包括公共責任和社會響應。這就要求企業應積極參與公共政策過程、參與社會公共事務,主動響應遵從或有助于強化社會認同價值的行動。公共文化服務屬于社會公共事業的范圍,企業應通過發展、扶持、贊助等多種方式,參與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提供。(4)非政府組織。理論界普遍認為,非政府組織是政府、市場之外的第三支社會中間力量,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政府、市場的補充和平衡。非政府組織是推動傳統治理模式轉型的重要力量,要推動我國文化管理體制的變革,就應進一步加大政府職能轉變力度,將應由社會承擔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轉移出去,交由非政府組織承擔,確保非政府組織和經濟社會的同步發展,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在促進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和公共文化服務中的組織協調作用。為此,應強化NGO的公共責任意識,形成以人為本,自律與他律相結合,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NGO公共責任機制,使其真正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主體構成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5)社區。隨著經濟轉軌、企業改制、政府改革和社會轉型的全面推進,我國的經濟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結構、組織形式、就業方式等呈現出多樣化,“單位人”開始向“社會人”轉變,社區日益成為人們生活的主要空間。社區作為具有成員歸屬感的人群所組成的一種社會實體,社區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也孕育著自己特有的文化,并成為整個社會文化體系的組成部分,社區文化既承載著群眾休閑娛樂、學習提高等實用功能,也肩負著宣傳教育、文化傳播等重大使命,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需要社區的積極參與,以為群眾平等地參與行使基本的文化權利提供平臺,真正使社區居民自主地參與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社區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發展,還可以社區為紐帶充分動員區內的文化設施,優化文化資源配置。

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依賴于公民直接或通過社區與行政官員就共同利益進行對話,從而達到互信合作。在這個追求公共利益的過程中,共同區域中的社會互動與共同責任應當由多元主體共同承擔。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中,應當促進公民、私有部門及非政府組織等的廣泛參與及其合作關系的確立。要達成多元主體的信任與合作,必然要求公共權力和責任的重新分配。新公共服務的倡導者認為,改進服務的問題不僅要關注公民的需要,也要關注權力在社會中的分配,主張將權力由行政組織轉移到民選的社區組織,政府不能過多地干預和限制民治機構的作用。新公共服務理論關注民主價值和公共利益,為此,公共行政應改變傳統行政組織辦文化、管文化的模式,集中承擔為公民服務和向公民放權的職責,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充分發揮民間力量和社區組織的功能,實現民主參與,體現公民價值,促進多元主體共生治理機制的形成。這種新型的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發揮著計劃性的政府干預機制、競爭性的市場調節機制、自治性的社區參與機制的互補性制度優勢,實現了公民參與、政府引導、市場介入之間的良性互動。

3.政府公共文化行政模式的現代轉型

3.1 準確界定政府職能,實現政府文化管理體制的轉變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需要政府重新界定其職能,政府公共行政必須實現從指令性管理向指導性管理的過渡,從全面管理向重點管理的過渡,從統一管理向分類管理的過渡,從單一管理向多樣管理的過渡。為了實現這樣的過渡,政府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政府公共支出應從經濟服務型向社會服務型過渡;二是改變公共財政增長偏向大型基本建設的公共服務增長模式,建立以基礎科教為主導,兼顧轉移支付的公共財政模式;三是改變公共服務的城鄉、地區不平等狀況,建立覆蓋面廣、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公共服務消費模式;四是在轉變政府職能基礎上,建立政府與其他公共管理主體、社會組織共同承擔公共服務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建立政府、社會、個人責任與義務相平衡的公共服務保障網絡。

3.2 改革文化事業管理體制,發揮文化系統功能

文化事業是由國家或社會舉辦的為全體公民或社會某部分人群提供文化產品或服務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及所開展的各項活動,它不以盈利為目的。我國傳統的文化體制呈現出國家包辦文化事業的特點,這種體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展,但由于長期以來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制約,其管理體制不順、舉辦文化事業的和管理文化事業的職責不分、執法力量分散等的弊端也顯露出來,致使文化事業特別是文化市場方面的管理顯得有些混亂。所以,改革文化事業管理體制應當向著既能發揮既有條件下的優越性,又能提高服務效能、服務水平的方向邁進。具體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3.2.1 建立并完善文化市場體系

市場機制促進文化發展和人的能力的發展在于能夠有利于獨立主體的實踐創新和自主活動,為人們從事實踐活動和發揮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提供較為適宜的制度安排。因此,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根本途徑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文化生產、管理、經營、傳播活動的積極作用,為文化的生產和創新消除體制性障礙,做出能調動人的積極性、創造性、主動性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因此,應認識到我國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善于將文化建設和市場經濟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市場在推動文化建設、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積極作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運營中,真正做到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深入研究市場需求,準確把握大眾的文化消費心理和習慣,運用市場經濟的運作手段和經營模式,不斷向群眾推出優質高效的文化產品。

3.2.2 深化文化企事業單位改革

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是激發文化企事業單位發展活力的基礎性工作。經營性文化單位要在堅持正確導向和遵守國家政策法規的前提下,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經營性部分要剝離出來,面向市場,按照產業來經營。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應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實行轉企改制,建立與文化領域創造性勞動特點相適應的工作制度、與現化企業相適應的管理制度、與文化生產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相適應的分配制度,真正成為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獨立法人和市場競爭主體。

3.2.3 發揮文化系統的網絡優勢,優化文化資源配置

文化系統的長期存在和發展,為其積淀了很豐富的文化資源,包括土地、房屋、文化基礎設施、人力等各方面的資源和資產。這是公益性文化事業能夠獲得較大發展的良好基礎。發展文化產業就是要將這些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運用市場機制的作用,把潛藏著的巨大的人才資源、文化資源優勢開發出來,在開拓市場中積極引導市場,支持文化創新;搭建文化平臺,活躍文化市場;發展文化中介機構,引導受眾消費;改革演出管理體制,培育經紀人市場,推行代理制,盤活演出業,從而形成經濟和產業的優勢。堅持市場取向還應優化資源配置結構,我國的文化資源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國有文化單位,必須把資源優勢變為發展優勢,以結構調整為帶動,盤活存量資產,擴大增量資產,通過兼并、聯合、重組、參股等形式,促進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的合理配置,推進集約化經營和規?;l展,形成一批龍頭企業,努力推出特色品牌,以品牌擴大影響、吸引資金、拓展市場、提高文化的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

3.3 構建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務模式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提供精神食糧、滿足群眾文化需求、保障群眾文化權益的各種公益性文化機構和服務的總和,它將文化建設與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緊密結合,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基本條件。這一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首先要求政府應更新觀念,真正樹立公共文化服務“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核心行政理念,實現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務型、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的徹底轉變。其次,形成政府協調服務,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發展機制。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行使者,在一些公益性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投入和生產中,必須加大力度,對社會公眾負責;政府應當將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納入各級政府的目標責任制考核;政府還應促進多主體服務機制的建立,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供給。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要實現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結合、內資與外資相結合,促進多元投資主體的形成。倡導社會力量興辦、資助公益性文化事業,扶持社會自辦文化,形成政府主導、多種文化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局面。但不同的利益主體,包括政府、企業、私人等,出于對投資回報的不同考慮,所選擇的投資重點并不一樣,這就需要政府應統籌兼顧,采取必要的投資傾斜政策,促成一個比較合理的投資結構。那就是以政府的公共投資進行先期投入,包括營造文化基礎設施、扶持示范項目、培養優秀人才等,同時,對此間進入的企業投資進行減稅和配套補貼,給予積極的鼓勵,以后隨著收益率的提高,逐步減少政府公共投資的數額。此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應注重系統化,政府應對公共文化服務機制、設施、機構、內容、隊伍,對公益性文化單位的種類數量、功能結構、體系布局進行統籌規劃;應考慮到文化享有的普適性,建立廣場、社區(村落)、企業、校園等群眾文化活動的運行機制,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文化享有力;促進城鄉、區域文化的協調發展,統籌協調不同社會群體對文化的不同需求。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政法學院科研資助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美]珍妮•V•登哈特,羅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鄯愛紅.公共服務的倫理內涵與價值[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6(4).

[3]李少惠,王崢嶸.論城市社區文化發展中的公共行政——基于新公共服務視角的探析[J].經濟體制改革,2006(5).

[4]蔣曉麗,石磊.公益與市場:公共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8).

[5]李少惠,曹愛軍,王崢嶸.行政變革中的公共文化服務及其路向[J].中國行政管理,2007(4).

[作者簡介]曹愛軍(1978- ),男,甘肅政法學院講師,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治理理論與治理轉型。

[收稿日期]2008-08-11(責任編輯:梅文)

文化人才公共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為了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完全貫穿和落實,對政府的職能和工作更加細節化、更加有針對性,以及對文化機構的事業進行改革、創新其體制機構,以達到可以推動公共文化機構事業的發展,更好地滿足社會對其的要求,例如生活中常見的公共文化機構:圖書館、文化活動中心、美術展覽館、博物館等等,使其能夠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工作任務就是對其法人治理試點工作方案的制定,通過建立法人治理結構,使其服務效能得到提升,從而落實對我國公共文化機構的法人治理結構試點工作的進行。

一、試點總體思路

關于對我國公共文化機構的法人治理結構試點的工作建設思路,總體來看是要盡可能的全面、合理和明確。首先要根據規定建立有關法人治理結構,通過合理進行相關公共文化機構的單位改革、合理利用公共機構所投入的公共財產、合理管理公共機構的免費開放,來落實和貫穿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充分按照嚴格遵循相關規定、管辦分離的思考去進行建立,分別對各級的公共文化機構作為試點,優化政府的職能,將理事會以及其內部的相關制度規則進行完善,著重落實法人的職權,凸顯其自主權。跟著主思路進行探究,結合相關制度的完善和優化,一起致力于探究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的方法和措施,使得公共文化機構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二、試點工作目標

在截止到2015年底,試點文化單位逐漸確立,而且已經進入初期的建設目標工作當中,主要以發揮公共單位的主要特點——公益性為主,對于法人治理結構也有初步的建立,在內進行激勵機制,在為發揮公益性,以健全的管理模式來進行內外的管理,以及在此過程中加入現代化的元素和信息化的處理,在策略、監管、管理等方面進行很多的優化和改革,實現了法人治理結構的基礎打造,保障其民主化和科學化,規范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建設事業,保障公共文化機構的服務效率。

三、試點工作原則

(一)政事分離管理,凸顯職能劃分

對于政府和事業單位的分離管理,主要是為了能夠理順政府和事業的職能關系,進而創造新型的管理模式,對于政府的職能要進一步的強化,對于事業單位的職能進一步的明確,確保各司其職,相互配合,一起打下最關鍵的基礎,除此之外,通過政事分離的管理模式以及職能明確劃分的建設,還能夠實現職能的分級管理,對于建立穩定合理的現代化特色公共文化機構起到一定的幫助,構建法人治理結構的基礎模式。

(二)凸顯主體,強調治理

對于有關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建設試點工作來說,其主體自然是對法人治理的結構建立,在治理過程當中一定要以該主體為主線,貫穿于整個工作當中。對于治理工作來說,一定要不斷地進行摸索和探究,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去突出治理結構的建立,不斷地健全、優化相關制度,以及設立一定的監督機制,加入來自社會的力量,使得法人治理結構有多元化的特點,從而也能提高其自身的工作能力。

(三)強化公益,增加效能

在公共文化機構事業的建設當中,一定要始終堅持公益化的目標,不斷地強化公益性,加固其公益屬性的標簽,在過程中盡力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直覺性,發揮各自的創新能力和工作效能,激發出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事業性和活力,使得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得到一定的提高,切實到完完全全地為人民群眾提高更加真實、更加健全的文化服務。

四、試點工作的具體內容

(一)建立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組織結構

在明確具體的目標和確定下主要的思想路線之后,就要有一定的行動去落實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的確立,首先要通過了解不同的文化機構的類型以及其服務范圍,在此基礎上再去探索相關文化事業單位的不同法人治理結構特點,去進行分析和探索,即要以相關治理制度的建設為主體,以經探索和分析后的決策為輔助,健全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內容,同時設置相關的季度報表、成績評估、信息披露、監督反映等等評估措施,以配套各項規章制度。

(二)逐漸加深公共文化機機構法人治理工作改革

對于文化機構法人治理工作來說,首選需要確定工作的核心,即對用人機制要靈活,使聘用規則和崗位確立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在法人治理工作當中,需建立起權責分明、科學分配,拋棄死板固定的用人機制,改革散落的監督工作,完善相關崗位人員的工資分配,以確保崗位功效獎勵工作和分級管理工作順利進行,確保獎罰分明,給工作成就顯著的工作人員有一定的鼓勵。除此之外,要確保資金來源渠道多樣化、合理化,這樣對于工作進行的保障也就對了一份保險,使得社會服務更加健全和完備。

(三)善于引入社會力量增添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的力度

為了使法人治理結構更加堅固和強化,要善于將社會群眾的力量引入,去通過與社會知名人士、有豐富文化工作經驗的工作人員以及一些有感想的群眾來進行交談、分享,設定部分代表人物加入理事會去進行監督和管理,同時,也要善于舉行一些相關公益性文化活動,為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來吸引投資,鼓勵社會各界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并且對于捐贈方也要進行一定的反饋和感謝,而且相關代表也可以參加理事會。

(四)探索創新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和方式

傳統的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較為單一,而且服務類型也較為簡單,在如今的社會需求增加的情況下,文化服務也需要與時俱進,在探索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的方式方法同時,也要加強對群眾意見的反饋機制,鼓勵群眾提出寶貴合理的反饋,來進一步拓展和優化法人治理結構,以及增添更多的創新形式來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發展和運行管理模式,建立起其在社會上的品牌,有著一定的廣泛影響力,同時也能夠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素質意識。

五、試點單位主體

試點單位必須要符合相關規定,即各省、市、縣級公共圖書館、歷史博物館、文化活動中心、美術展覽館、科技展覽館等;這些文化事業單位若在三年之內沒有發生重大的安全問題、服務問題以及受到過嚴重的通報批評、處分,以及其進行過合法登錄,在相關地區內好評較多、服務態度較好,人民群眾對其感覺良好,具備一定的代表性,即可被作為試點單位。

綜上所述,在確立一定的建設目標,結合相關優化健全措施一起打造法人治理結構的試點文化機構,可以有效建立起合理健全的法人治理結構,以及為其他試點單位做以更好的表率和代表性。

文化人才公共文化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本文通過回顧歷史、分析現狀,提出欠發達地區農村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特別注意遵循“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的原則。

[關鍵詞]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 欠發達地區 政府主導 農民主體

一、欠發達地區農村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歷程與現狀

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文化事業,尤其是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在人民公社時期,即便在欠發達地區的農村,雖然經濟相當落后、農民物質生活貧乏,文化活動卻開展得轟轟烈烈,業余劇團或文藝宣傳隊在各地都有組建。各種民間傳統藝術形式,如舞龍、舞獅、地方戲等都有經常性的演出和展示。那時的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相比較,差距并不大,有的甚至比城市還更活躍。農村文化的繁榮,直接原因在于政府的重視。這種重視在勞動分配體制上得以充分體現:農民只要是組織宣傳隊或者業余劇團,都可以記工分,其報酬和所有同等勞力一樣,甚至在誤工期間還可以領到額外補助,待遇上沒有后顧之憂;凡是從事文藝活動、宣傳演唱所需要的經費,都可以在大隊一級的公益金項目中予以報銷。開展文化活動有待遇,文化活動經費有來源,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政府包攬體制下使農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了保障。

改革開放以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生變化,農村文化事業曲折發展。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所作的《關于第六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提出:六五(1981—1985)期間,要“基本上做到市市有博物館,縣縣有圖書館和文化館,鄉鄉有文化站”。1984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關于當前農村文化站問題的請示的通知》指出,“明確文化站的專職人員編制,注意改善他們的待遇。為了完成文化站所承擔的任務,應當逐步做到每站配專職人員一人,由文化事業經費供給。他們的工資、福利等與文化館干部同等對待。文化站的事業編制由地方解決?!薄暗胤截斦ξ幕镜慕涃M補助,隨著經濟的發展,根據地方財力的情況,也應逐步增加”。由于中央的高度重視,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農村文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這時期,全國大多數地方包括欠發達地區農村,基本上都建立了市、縣、鄉三級文化服務站,尤其是組織人事部門逐漸解決了農村基層文化站一站一編的問題,基層文化服務專職人員的工資待遇、活動經費得到保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重要的環節——基層文化陣地得到加強,基礎文化設施建設開始起步,農村文化進入一個新的繁榮時期。

但是,從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新的政府機構改革和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進行,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沒有及時跟上,剛剛起步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遭受嚴重打擊,農村文化事業跌入低谷。一方面,各地農村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普遍忽視文化事業發展。尤其是欠發達地區農村,發展經濟成為當地政府的頭等大事,“人、財、物”各種資源都投向能夠最快、最大體現經濟效益的部門,以社會效益為核心的文化事業被“邊緣化”,農村文化事業投入嚴重不足。很長一段時期,不少地區由于財力問題,除了文化系統在編人員的人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外,其他文化事業經費,例如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與維修經費、群文活動經費等都未列入財政預算,直接導致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嚴重落后。

另一方面,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受到影響,因為不僅投入沒有經濟效益,相反還可能影響正常的勞動收入。稅費改革以前,政府組織開展鄉村文化活動,參加的人員還可以計義務工,稅費改革后取消了義務工,農村文化活躍分子的積極性受到打擊。

近年來,隨著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農村文化事業迎來了新的春天,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受到高度重視:2005年11月,《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中辦發(2005)27號〕給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提供了政策保障;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號〕給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指明了具體的方向;2006年9月,中辦國辦頒布《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對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安排;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為重點投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出了明確規定;2007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要堅持把建設的重心放在基層和農村,著力改善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此后,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文化部和各省、市、自治區都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文件。

國家政策措施的到位,使建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一些經濟發達省份依托財力優勢,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建設完善基層文化設施、開展“送科普、送電影、送戲下鄉”行動、建設“信息共享工程”等具體措施,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迅速得以恢復,并在新的基礎上有了新發展。然而,與發達省份提出要“率先全面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相比較,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則任重道遠。如何結合本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實際,構建有本地特色、操作性強、可持續發展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還有許多理論與實踐問題需要探討。

二、欠發達地區農村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堅持的基本原則

1.政府主導的原則。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政府舉辦的、非營利的、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先進文化、保障公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種文化組織和文化服務的總和。這一體系的主要特征是公益性?!罢哒{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政府應承擔的主要職能,為大眾提供公共服務是其中一個職能。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又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方面?!秶摇笆晃濉睍r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在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體制和運行機制方面,“各級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加強對公共文化機構的指導、監督,并從資金、設施、場地、機構、人員等方面,保障公共文化設施正常運轉和功能的充分發揮?!边@一原則要求,對欠發達地區農村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至為重要。

當今世界,公共服務理念風靡全球,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興起了新公共管理運動,其主要內容就是在傳統的、政府主導的公共服務領域引入市場機制,以期改進和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我國公共文化事業的機制改革可以借鑒國外新公共服務理念,但絕不能照搬照抄國外新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經驗,簡單地依賴市場。在我國,尤其在欠發達地區農村,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還是“稀缺資源”,如果完全依靠市場機制提供,必然導致產品和服務價格昂貴,農民群眾無法享受帶來的好處,從而背離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理念。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將文化部門分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而對公益性文化事業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要加強政府主導、增加投入。絕不能簡單認為文化體制改革就是推向市場、給政府減負,恰恰相反,強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更要突出政府主導原則。

堅持政府主導原則,有利于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體現社會公平。目前,我國城鄉公民之間的文化權益不公平現象十分突出:城市居民文化生活比較豐富,享受著各種高水準的文化消費;而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相當貧乏,欠發達地區農村相當一部分農民享受不到基本的文化生活。這種城鄉公民之間的文化權益不公平現象導致了農民生存心理的嚴重失衡,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障礙。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實現和保障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的戰略措施??傮w來看,我國已進入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只有在政府的主導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才能實現向農村傾斜、向欠發達地區傾斜、向貧困農民傾斜,使農民群眾普遍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帶來的好處。

堅持政府主導原則,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是單純地搞設施建設,也不是單純地搞幾項活動,而是要形成多層次、多樣化的覆蓋網絡,使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能夠惠及廣大群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一方面需要經過一個長期建設的過程,另一方面要求為人民群眾保持穩定的、長久的服務。欠發達地區農村由于經濟發展較慢、基礎薄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更是一項長期性、艱巨性的歷史任務,需要政府將其列入規劃、形成制度,并在此基礎上研究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保障政府公共財政對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投入不斷增長。只有在政府主導下,才能改變以往在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和管理上的隨意性、人為性狀況,避免建設過程中的時緊時松、大起大落。

2.農民主體的原則。

當前,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欠發達地區各級政府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開始采取一系列具體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如何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近年來,不少地方政府注重為農民送戲、送書、送科技,這種專項活動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實踐中存在兩個不足:一方面,從內容上看,送去的文化產品不一定符合農民的需要。勿庸諱言,現在有不少文化產品的制造者、提供者、傳播者,只把眼光主要放在反映都市生活上,并不熟悉農村、了解農民,又不深入鄉村進行調查研究,想當然地描寫農村的情況,以自己的需要來揣摩農民的需要。這種“閉門造車”生產出來的東西,根本不符合農村實際,自然不受農民歡迎。另一方面,從形式上看,這種文化服務很難把文化送到所有村,即使送到了村,也往往是“蜻蜓點水”,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文化溫飽”。而且對農民來說,這樣一種“喂食”式的幫助,可供農民選擇的余地不大,參與的熱情也不高,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確立農民主體的原則。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主要功能就是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必須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農民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者和受益者,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農民主體的原則,決定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是要為農民服務。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以滿足農民的文化生活需要為根本出發點,使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與農民的生產勞動、生活方式相適應,與農民群眾的接受能力相適應。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在改革開放初期,眾多的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創作了大量文藝作品,為農民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那時的文藝作品說的是農民的語言,反映的是農民身邊的事情,讓農民感到親切自然,使農民群眾在享受基本文化權益的同時,感覺自己處于中心地位而非邊緣地位。今天,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應該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找準農民的真實需求,提供農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有調查表明,在欠發達地區的農村,農民群眾最需要的是致富信息、農業科技、衛生保健知識等。政府如果不做調查研究,只是熱熱鬧鬧地送幾臺戲下鄉,難免被認為是做表面文章,達不到實際的效果。

農民主體的原則,決定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讓農民成為文化產品的創造者、文化服務的提供者,以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文化需求。上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出現的困境,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視了農民作為文化創造主體的作用。在農村文化創造、傳播過程中,農民成為旁觀的局外人、簡單的接受者,這種身份造成農民對文化建設的冷漠。事實上,農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農民。要大力發展農村民辦文化,使農民群眾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要積極扶持熱心文化公益事業的農戶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戶、文化室、圖書室等;支持農民群眾自籌資金、自己組織、自負盈虧、自我管理,興辦農民書社、集(個)體放映隊等;大力扶持民間職業劇團和農村業余劇團的發展;支持農民從事農村特色文化產品開發和文化服務。在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由于政府財政投入有限,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尤其要重視發揮民辦文化的作用,拓展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提供渠道,豐富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內容?!?/p>

參考文獻:

[1]曹愛軍,方曉彤.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系統構建研究[J].農村經濟,2010,(2).

[2]曾崇碧.西部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問題及對策[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9,(4).

[3]盧華東.政府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原則與任務[J].社科縱橫,2009,(7).

責任編輯 劉金旭

上一篇:國際大眾傳播管理論文范文下一篇:房屋建筑工程監理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