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語文教師與小學語文論文范文

2023-12-09

語文教師與小學語文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語文是小學的重要學科之一,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因素。在學生第一次接觸漢語科目時是比較基礎的,但要提高語文閱讀水平形成一定的漢語思維,需要不斷的積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也應該跟上時代的變化,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通過計算機文本、圖像、視頻和聲音等媒體信息,將語文閱讀的知識點和概念傳遞到學生的眼睛,讓他們通過人機交互學習,可以更好更快地理解語文閱讀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綜合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閱讀課堂

引言: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發展和深化以及對課堂的欣賞,不能把語文課變成圖片展示課或音樂欣賞課。隨著項目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從教材中編輯意圖,廣泛收集相關資料,精心策劃高質量的表演課程等方式著手。信息技術的合理操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小學語文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以下基于多年的教學經驗,講述如何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來提升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質量。

一、當前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存在的問題

1.語文閱讀課堂興趣不足

教師以教材和教學大綱為參照,教學內容比較枯燥,雖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生動活潑的言語表達,卻不能完全改變課堂教學缺乏興趣的問題;在語文閱讀課堂中,仍然存在著教師教學方法的固定現象,如課程指導-課文閱讀-知識講解-練習的教學過程,教學興趣的缺失會使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難以長期集中。

2.閱讀課堂實踐性不強

目前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存在實踐性不強的問題,即教師未能對小學生提供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語文知識學習路徑。有的教育理念,仍限于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里,過多重視理論與技巧的形式化,過于關注成績,缺失對實踐鑄造真理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差,沒有主觀意識看待問題。

3.閱讀課堂人文性不夠

使小學生獲得健全人格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為發揮小學語文的學科優勢,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賦予他們人文精神。然而在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教師習慣于對標語文教材和教綱要求,特別是一些鄉鎮小學,應試教育的痕跡較為明顯,這進一步抑制了學生人文精神的形成。

二、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課堂質量的有效途徑

1提高認知水平,增強語篇理解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紙質語篇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材料,很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語篇教學,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增強學生對語篇的理解。在教授《圓明園的毀滅》時,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影視素材,營造悲憤氛圍,讓學生直觀感受侵略者的野蠻殘忍,激發學生對侵略者的仇恨,進而增強自己的愛國情懷。信息技術可以實現文本語言材料的聲音和文本情感與聲音的有機結合。具體來說,信息技術教學結合了著名的錄音、影視資料,能夠充分展示文本中的悲歡離合,深入學生內心,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獲得文本感。

2拓展教學內容整合知識結構

信息技術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單詞的積極性,縮短了教師在黑板上的書寫時間,改善了課堂。信息技術迅速改變了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建立了視聽與口語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為了使語文學習內容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促使學生可以積極參與課堂閱讀,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場景引導學生學習新課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針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信息技術為小學語文的情感體驗提供幫助,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3在教學過程中合理使用信息技術

在設計課件時,教師必須把重點放在學生本體上,不能簡單地用彩色圖片代替學生的情感閱讀和想象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不應受到課件的束縛,也不應只是繞過電化教育平臺。根據的實際情況,教師應該花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貼近課文,通過閱讀和欣賞,充分發揮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學習積累語言,從而理解其主要含義。比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根據課文內容使用幻燈片進行教學,直觀地展示課文內容,突出教學重點的落實。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將對語言的理解,并畫出兩種不同的畫法。然后,理解能力差的學生將觀看教師播放的幻燈片,不僅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4通過師生互動,營造和諧、平等的校園氛圍

語文教學應該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上,提倡民主,學生中有很多智慧資源可以讓教師感動,從學生的意見中學到很多東西。因此,經常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現狀,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集體討論,讓學生充分評價和判斷,而不是正面和負面的回答,而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追本溯源,獲得自己的見解。其次以學生為本,營造一個開放、寬松的環境,幫助學生自由、積極地參與聽、說、讀、寫活動,對提高課堂效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5使用信息技術教學,優化作文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信息技術觀察目標的集中統一特點與作文教學的緊密結合,組織學生的觀察,通過作文教學培養學生掌握事物的特點和觀察方法,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其次運用信息技術教學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如何才能像一個明智的向導一樣,把學生引入美的境界,讓學生通過豐富的想象和聯想來欣賞和體驗美。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優勢去想象,教師必須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和創造這樣的場景,而使用信息技術是一種更好的教學方法。最后運用信息技術教學培養表達能力,提高思維能力。思維方法訓練在語文教學方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想交流的工具,提高思維和培養語言是統一的。因此信息技術的使用使學生能夠以書面形式相互交流,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技巧。學生完成寫作后,教師可以將學生的作文發布到學習論壇或網站上,以供許多學生欣賞和交流,從而幫助學生學習更多寫作思想,積累更出色的詞匯和句子,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結:以上所述,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融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情況下,語文教師應積極探索整合模型和整合策略,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和發展特征,創造教學環境,豐富教師自己的教學方法,以便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真正實現有效的語文閱讀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孫忠芳.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嘗試,[J].中國教育技術與設備,2011,(31).

[2]馮美軍.論信息技術輔助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J].小學教學研究,2011,(26).

語文教師與小學語文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語文教學 課堂教學課外閱讀課程整合

所謂信息技術與小學課程整合,就是通過小學學科課程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讓內容豐富的學科課堂教學作為信息技術的有效載體,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科課堂教學的一種嶄新的支撐,提高學與教的效率,改善學與教的效果,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推動現代教育向前發展。將信息技術課程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確立,使自主學習、探索學習、協作學習得以真正實現,對于深化語文學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信息技術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

一、有利于培養多種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多媒體課件能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動靜結合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同時接受信息,促使學生手腦并用、思維集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力地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的發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一)以說促寫,提高學生口頭、書面表達能力

信息技術進入課堂,為學生的口頭表達創設了情境。例如學習《桂林山水》之前,讓學生在上網查閱有關桂林風光的圖片、文字資料,去了解桂林,陶醉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資料,豐富了感性認識,積累了感性經驗。學習課文時,很快能體會到桂林山的奇、秀、險,水的靜、清、綠,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不虛傳。再鼓勵學生利用網絡及其他傳播媒介查找我國其它的名勝古跡,將學生的語文學習從課內拓展到課外,從課堂走向生活。當學生沉浸在網上再現的情景中,鮮明生動、聲情并茂的畫面,把學生的思維緊緊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乘勢引導學生讀說結合,進行口語交際,分別介紹自己在網上欣賞到的美景,抒發自己網上游歷的不同感受。同學們暢所欲言,盡情傾吐心中的愉悅之后,又讓他們說寫結合,把游覽過程及內心感受整理成文章,訓練了書面表達能力。

(二)創設以自主學習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傳統的語文課堂,一位教師加幾十位學生,不但數量是固定的,師生關系也是絕對的,師是師,生是生,涇渭分明。在教育網絡化的今天,教師與學生之間共同建設資源,合作解決問題,互為師生、互相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學習,可便捷地搜索相關網站,獲得所需要的知識;可“登陸論壇”,將不懂的問題與老師同學交流;還可借助于電子郵件、通過校園網或Internet來實現一個班的學生與另一個班、另一個學校甚至另一個國家的學生交換意見、看法,在交流中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甚至可以方便、快捷地進入網絡中各式各樣的“語文課堂”去接受非本校、非本地的語文教師的教學,獲得多元化的語文知識„„這樣,教學過程不再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主動探究、發展、創造的過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敢于質疑,使每個孩子都有對學習內容的獨特見解,促進創新能力的形成,語文課堂則呈現出了全新的面貌。

(三)開發信息資源,培養學生獲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資源浩如煙海,如何在廣泛的信息海洋中快速、準確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資源,如何迅速地判斷資源的價值并進行取舍,如何將資源重組并合理利用,教師要引導學生按照制定的知識目標,組成研究小組,分工合作,自行通過網絡或從資源庫搜索、收集與學習主題相關的信息,對信息進行分析、處理、交流,并獲得新信息;教師可在課前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參考信息,如網址、搜索引擎及相關事物等。如在教《索溪峪的野》之前,先讓學生分組去收集有關索溪峪的資料、圖片,然后在課堂上各小組展示“索溪峪的美麗風光”,這時學生已經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由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學生通過對信息的查找、收集、整理、創造等過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教師”,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一個人一旦對其所學的知識產生了興趣,便會迸發出驚人的學習熱情,在學習活動中積極思考,努力獲取更多知識。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和互聯網等現代教育技術查找與課文相關的有價值的信息,把處理的視頻、圖像、文本資料等作為課堂教學的素材整合到課程內容之中,整合到學生的課堂教學之中,產生活躍的動態畫面,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使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始終在積極作用之中。如學習《墨梅》這首詩,在聆聽教師配樂朗誦、觀看了“梅花”的視頻及圖片后,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的綜合作用,進而興致勃勃地結合梅花的外形特點、生長習性去朗讀古詩、體味詩情,理解、領悟到梅花不畏嚴寒、無私奉獻、高潔自重的道德情操。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一定意義上實現了多年來教育一直尋求的由“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的目標。

三、有利于掌握知識,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教學融圖、文、聲、像于一體,是具有智能化的雙向教學活動過程。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同時也大大地簡化了教師的操作,使得教師能集中精力于教學本身,從而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一)信息技術是學生探索問題的橋梁,利用直觀的效果,解決課文難點

在語文教學中,費時最多、收效甚微的是課文難點的教學。常常是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無動于衷,課堂氣氛沉悶枯燥。傳統的教學過程強調教學要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信息技術改變了這個順序,借助計算機教學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對理解課文起重要作用的內容,用計算機展現出來,讓學生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學效率。如教《海底世界》一課,課文的重點是要讓學生了解海底景色奇異在什么地方,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更好地激活學習氣氛,運用錄像這一電教媒體,讓學生觀察海底世界的景色,真正地體會到海底景色的神奇與絢麗。

(二)運用信息技術再現情境,激發學生情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從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來看,對課文詞句的理解要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然而學生往往缺乏實際生活的體驗,對課文的理解可能出現障礙。教師適時的背景介紹就是有效的解決途徑之

一。如《獄中聯歡》的理解就必須建立在對當時的時代背景大致了解的基礎上,可剪輯影視片段并配以的解說作為課前的導入。另一方面是巧妙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再現課文情景,將學生的思維過程與動畫演示有機結合,使他們如同身臨其境,喚起情感體驗。如《開國大典》、《飛奪瀘定橋》這類課文,教師在學生反復閱讀體會的基礎上再現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的熱烈氛圍,開國儀式的空前盛況;大渡河的水流湍急,22名勇士冒著槍林彈雨,攀著鐵鏈過江的驚險場面。使學生不僅得到欣賞的機會,同時也可以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詞造句進行描寫的,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信息技術如何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呢?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以信息技術為手段,以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的新途徑。

1.拓展學習的內容,促進語文教學的優化。

網絡為我們提供了極為豐富的信息資源和時時更新的各類知識,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任你自由地翱翔在知識的海洋里。網絡與語文學習的整合使得語文學習的內容不再局限于課本。在語文教學中,適當地引進、利用網絡上相關的學習資源,有的可作為學習前的準備,有的可作為課文內容的補充,有的可作為學習的拓展„„改變語文教學內容的舊、窄、死,使之變得新、寬、活,使語文學習的內容更開放,成為一泓永遠流淌的活水。例如2004年暑假里的奧運會讓每一個人都振奮不已,2008年將在北京舉辦的奧運會更是令每一個中國人無比自豪。這學期有《向往奧運》一文,課前讓孩子們說說自己對奧運會的了解時,許多學生對奧運會一無所知,顯得茫然。怎么辦?課堂教學怎么進行?于是讓學生上網查資料,了解到奧運歷史、人物故事、申奧歷程等相關知識后,再來上這一課,大家的興致空前高漲,學習狀態非常好,一起沉浸在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熱烈向往中。課后還有個拓展性練習:你打算為2008北京奧運會做點什么?因為課堂上對奧運會有了較豐富的了解,所以學生的發言非常精彩。

2.豐富作業形式

利用多媒體技術編寫的系列式、層次性、個性化的作業,其練習效果比傳統的要好,是傳統的作業方式不可比擬的。它的最大成功之處在于化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通過帶有娛樂性的、不斷給以肯定的作業形式,能讓學生在作業中體會到一種成功,感受到一種輕松,鞏固已學知識,開拓解題思路,循序漸進地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如進行寫作訓練,為學生提供各種情境,作為命題要素;。然后要求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下進行寫作,給了學生一種前所未有的新鮮感,大大地提高了寫作興趣。

3.豐富了學生的課外閱讀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學習語文,既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要引導學生課外學語文、用語文,關注學生課外語文學習,讓學生盡早、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開展課外閱讀。課內閱讀內容有限、時間有限、所得有限,而電子教材可以作為完成語文學科目標的有效途徑,或者說是一個可以不斷更新的電子圖書庫,提供很多與時代脈搏緊扣的閱讀材料,而且篇幅適中,適合學生閱讀。既可以為語文課的學習提供服務,更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用電腦統一呈現閱讀材料,能讓學生不斷擴大閱讀量,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大大提高了獨立閱讀能力。

課堂教學要能夠做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采取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法。

(1)實物演示。寫入小學語文課本內容中的許多物體,孩子們都沒有親眼見過。究竟這個物體是什么樣的,是不是像書中所寫的,孩子們一概不知,如琥珀。這很不利于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但這個物體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是能見到的,為此我在上課前準備了幾塊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琥珀,上課時利用實物投影分別演示給學生看。由于是實物,他們看的興趣很濃,很認真,并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了許多自己認為不明白的問題,然后通過詢問查找討論,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創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

(2)摹擬試驗。許多事情,如果不通過自己的親身試驗,其中道理永遠都不會明白。例如《畫楊桃》,同是一個楊桃,它能被畫成不同的形狀。其原因是每個學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楊桃的形狀就不一樣。老師在上這一課時,單憑講學生是不會輕易理解的。我們不妨換一種方法,把一個楊桃通過實物投影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試著也去畫一畫,然后再變換位置看。這樣一畫一換,雖然學生僅僅是動動手動動腿,但他們在運動的過程中已經鍛煉了自己的一種創新能力。

(3)虛擬假設。在小學語文中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有懸念性的。如果能對這些主人公后面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勢必會對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幫助。如《凡卡》《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他們后面的故事會怎樣的發展呢?我們可以把這些文章的圖片通過剪輯整理合并在一個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把它后面的故事虛構成一段文字講給同學們聽。此舉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綜合考驗。

以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信息技術是教學手段,是學習工具。“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觀點,它要求老師能從自己的學科教學過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幫助自己的教學,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也就是指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能把信息資源、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對這種“整合”教學方式的研究和實施將會對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的發揮、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創設良好的基礎,使小學語文教學朝著特色、個性的教學方向發展。

語文教師與小學語文論文范文第3篇

近幾年來,我校就 “ 美術與信息技術學科整合教學 ” 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下面談談我在實踐中的體會和思考。

一、美術與信息技術存在極為密切的聯系,整合具有必然性。

美術是一門視覺藝術,信息技術通過聲音、文字、圖形、圖像立體地表現信息,它們在呈現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為主?,F代美術中,電腦美術作為美術領域的新成員,有著極為強勁的發展勢頭。目前,計算機已經成為美術創作中應用極其廣泛的工具。而在省編小學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教材中,有很多學習內容是相互關聯的。以下表所列內容為例,我們可以看出,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很多內容本身就是在美術的任務驅動下開展學習的,這正是整合學習最為常見的形式,也就是說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有些學習內容已經和美術整合了;美術課本中的許多內容也非常適合于用信息技術來教學。而且,美術課的有些內容只有通過信息技術才能達成學習目標,如《電腦美術設計欣賞》,學生只有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操作,才能體會電腦美術的設計方法,如果教師能夠演示運用 Phsotoshop 軟件設計圖片,將會讓學生大開眼界,深刻體會電腦美術的強大功能和神奇魅力。

所以,美術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具有必然性。它們的整合將獲得一個雙贏的結果,既能夠達到美術與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目標,又提高學習效率。

二、美術與信息技術整合優化了教學過程,整合具有可行性。

1. 欣賞 ? 評述 ---- 資源浩如煙海,查找可隨心所欲。

“ 欣賞 ? 評述 ” 是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一。 “ 欣賞 ? 評述 ” 領域是指學生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進行欣賞和評述,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墩n程標準》指出: “ 欣賞 ? 評述學習領域的教學,應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努力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師講述為主的弊端,積極探索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 傳統的欣賞教學,學生不知道怎樣欣賞,更不知道怎樣評述。之所以會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學習資源,除了聽教師介紹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信息來源。目前小學美術中的欣賞部分占很大的比例,繪畫、雕塑、建筑、民間藝術、兒童美術、卡通形象等,幾乎涵蓋了所有美術領域,教學中最讓教師為難的仍是缺乏資源。

美術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不但解決了學習資源匱乏的矛盾,而且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美術欣賞的資源極其豐富,學生只要掌握了 IE 網絡瀏覽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資料的方法就能夠自主學習。教師只需提出學習的任務,比如制作一張網頁、寫一篇配有插圖的小論文、制作一張幻燈片、編一張電子小報等,幫助學生解決技術困難,協助學生完成作業。

比如美術第十一冊《中國古代建筑欣賞》中關于故宮的欣賞。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教師展示一些故宮的圖片或者幻燈片,像導游一樣介紹有關故宮的歷史、文化、建筑特色等知識,回答學生的一些問題,或者干脆組織學生觀看《紫禁城》的錄像資料,然后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討論。這樣的教學模式是單方面的知識傳授,學生作為教育的客體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且接收的信息量很有限。我們開展的美術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設計是:讓學生每四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搜集資料制作一份介紹故宮的幻燈片,并進行交流。教學中,學生在任務驅動下上網搜集資料,下載圖片,制作幻燈片。在有意識地選擇、組織材料的過程中,他們不僅了解了故宮的歷史、建筑特色,構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立體的故宮藝術知識體系,而且為我國古代建筑大師的杰作驚嘆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進而產生了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巨大熱情。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最后通過網絡教室展示幻燈片,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也都相當投入。

2. 設計 ? 應用 ---- 強大的軟件供你用,輕輕松松搞設計。 對另一學習領域 “ 設計 ? 應用 ” ,《課程標準》建議 “ 用計算機或其他手段進行書籍封面、文體活動海報的設計 ” 。美術課程中還有許多內容,如郵票設計、賀卡設計、板報設計等,都可以采用計算機設計的手段。像用畫圖、 Word 、金山畫王等軟件進行較為簡單的圖案設計,用比較專業的 Photoshop 軟件進行封面設計、廣告設計,并利用計算機光盤中大量的圖像、照片以及材質資料,利用計算機字庫中豐富多彩的字型、字體等,設計出更加精彩的作品來。

例如美術第九冊《平面構成設計》的教學。按照傳統的教學設計,每個學生起碼要準備大小一樣的圓形、方形、三角形紙片各三張,通過排列組合將這些紙片構成幾個不同的圖形,然后選擇其中一二個繪制出來。這種方法的缺點是:由于學具的限制,只能獲得一些常見的圖形;繪制艱難,許多學生因為制作過程過分繁復而失去耐心,畫不出精致的作品來。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設計卻能夠克服上述缺點。方法是:首先在 Word 中插入自選圖形 “ 圓形 ” 、 “ 方形 ” 和 “ 三角形 ” ,并設置成 “ 無填充顏色 ” ,再通過 “ 復制 ” 、 “ 粘貼 ” 獲得數個基本圖形,然后隨意移動這些基本圖形,把他們組織成新的圖形。學生可在計算機上反復嘗試,直到滿意為止。最后把構成的圖形 “ 組合 ” 在一起,復制到畫圖軟件中,并填上自己喜愛的顏色。(由于在畫圖軟件中不能任意移動圖形,在 Word 中又無法完成區域填色,因此需先在 Word 中構圖,再在畫圖軟件中填色。) 由于手工繪制的設計方式受設計者自身技術水平的影響比較大,也比較費時間,所以學生往往難以實現預想的構思,設計會以失敗告終?;谛畔⒓夹g環境下的設計顯得輕松和得心應手,學生容易實現預想的效果,避免由于眼高手低帶來的不快,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3. 突破難點, CAI 很管用。

CAI (計算機輔助教學)主要是利用計算機的快速運算、圖形動畫和仿真等功能,輔助教師解決教學中的某些重點、難點。 CAI 課件大多以演示為主,是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整合中最為常見的形式。教師可運用 PowerPoint 等多媒體制作工具,綜合利用各種教學素材,編寫自己的多媒體課件,用圖表、動畫等展示動態的變化過程,形象地演示某些難以理解的內容,用于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小學美術與信息技術學科整合教學中 CAI 主要應用于以下幾種情形:

( 1 )分析解釋。

CAI 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美術知識,啟發他們發現美術規律。比如:《千變萬化的線》一課,制作一個可供教師演示和學生學習的課件。課件首先展示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線,并用閃爍的效果將這些線條突出出來,然后概括出線的種類,接著通過說說、畫畫讓學生體會線條的千變萬化,最后再讓他們欣賞美術作品中的線條的美。在整個教學活動中, CAI 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直觀地解釋了線條作為重要的美術語言產生的過程,展現了線條的魅力。

( 2 )提供素材。

美術課程中某些內容可能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遠,比如《歡樂的元宵節》,我們當地的風俗不太重視元宵節,學生對這一節日知之甚少。教學時,如果不提供足夠的學習素材,學生將難以開展學習。因此,充分發揮 CAI 課件的優勢,給學生展示大量的圖片、錄像等直觀信息,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提高學習的質量。

( 3 )對比實驗。

美術是視覺藝術,所以通過直觀的對比實驗能夠很好地說明道理和規律。比如認識冷色和暖色,可通過觀看大量的對比圖片讓學生感受色彩的冷暖差異,這比光憑教師的講解來得直觀、簡單得多。

( 4 )激發興趣。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中要求教師 “ 應以各種生動有趣的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參觀、訪問、旅游甚至故事、游戲、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 信息技術具有集聲音、文字、圖形、圖像于一體立體地表現信息的功能,使學習情景的創設變得得心應手。比如《茶壺造型》一課,可通過欣賞精美的宜興紫沙壺來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

三、美術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改變了學習方式,引起了一系列變化。

1. 整合改變了學習的方式,同時引起了教學結構的改變。

美術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使個別化學習成為可能。由于基礎教育中普遍存在個別教育與班額偏大的矛盾,所以個別化教育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而基于信息技術平臺的學習可以滿足學生個別學習的要求,學生可按照各自的學習速度開展學習,主動利用網絡資源和計算機軟件搜集、處理信息,主動構建知識體系。

“ 學會合作 ” 是未來教育的 “ 四大支柱 ” 之一。美術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為合作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傳統教學中的合作學習往往流于形式,經常是一個優秀的學生講,其他同學聽,或者一個同學畫,其他同學伺候,甚至剝奪了美術基礎較差的學生參與繪畫的權利。而且小組成員的學習成果又不容易整合。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合作學習,能夠真正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力量和智慧,便于整合學習成果。比如《中國古代建筑欣賞》中關于故宮的欣賞教學,讓學習小組的每個成員分頭搜集某一方面的資料,如故宮的歷史、故宮的建筑特色、故宮的珍貴藏品 …… 然后綜合資源,討論幻燈片的制作方案,制成幻燈片后再與其他小組交流學習成果。合作學習是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而不僅僅是一種學習組織形式,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學生似乎更善于競爭而不善于合作,所以創設合作學習的環境對于開展合作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系統中由于 “ 信息技術 ” 要素的介入,使 “ 教師 ” 、 “ 學生 ” 、 “ 教材 ” 這三個要素改變了原來的地位。信息技術成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宰,而成為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協作者;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學習者;教材不再是物質化的文本,而是全息性的資源總和。整合教學引起了教學結構的改變。

2. 整合改變了學生的思維方式。 傳統教學偏重于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學生強于演繹推理,弱于概括判斷。而網絡資源浩如煙海,學生在網上可以搜集到許多資源,要合理處理這些信息,就需要學生對信息進行綜合歸納,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我國長期以 “ 知識為中心 ” 的課程思想導致了學生對文字的敬畏和輕信,所以學生接觸到網絡信息時,往往也會輕信搜索到的任何信息。而學生在搜集到的信息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或者與原有的知識相沖突時,就不得不去思考判斷這些信息的可靠性。比如網上對《蒙娜麗莎》的微笑的解釋就眾說紛紜,對《蒙娜麗莎》中的模特是誰也有很多種說法。學生通過長期的訓練,會把這種思維方法逐漸遷移到其他領域,對解決今后學習、工作、生活的問題提供有力的幫助。

3. 整合可能會導致傳統美術技法的弱化。

由于美術中的某些課程的作業可以通過計算機應用軟件來完成,如 “ 封面設計 ” ,學生可通過 Word 或畫圖等軟件制作出漂亮的作品,不需要使用傳統的顏料、畫筆等工具,也不需要進行傳統意義上的調色,那么他對顏料的屬性可能就不太了解,對顏料調配的方法和技術可能就不熟練。過多地依賴信息技術,可能會導致學生對于傳統美術媒介的不熟悉,弱化傳統美術技法,像中國畫、書法等傳統文化有可能被年輕一代所拋棄。因此,并非所有的美術課程都可以和信息技術整合,勉強整合反而會弄巧成拙,如 “ 中國畫 ” 的學習,應該沿用毛筆、宣紙這樣的工具,以讓學生體驗中國畫的藝術魅力。

4. 網絡管理的不完善和信息的良莠不齊可能會帶來某些負面影響。

網絡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信息來源廣泛,這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供學習的資源,但其中也充斥著許多錯誤的、消極的和不健康的信息,比如在搜索有關維納斯的圖片時,可能會搜索到不健康的網頁,學生出于好奇就會瀏覽其中的內容。這會給判斷能力還不強的兒童帶來負面影響,不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在教學中除了堅持正面教育、采取安裝網絡過濾軟件等措施之外,還要加強管理。

參考文獻 [ 1 ]何克抗 .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 深化學科教學改革的根本途徑》 .

語文教師與小學語文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如今,我國教育法規定: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要以德樹人,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養的四有青年,要培養社會主義的接班人。而且在義務教學階段,學生的教育費用、教育資源都是國家提供的。所以教師在培養學生,進行人文知識教學的時候,更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出德、智、體、美、勞、樣樣出色的好學生。在進行這些培育的時候,也要注意到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為社會教導出一個有抱負、心理健康、樂觀的好少年。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發展;愛國精神;民族自信;樂觀心態

德育與小學教學的有效結合,是當今教學內容的明文規定的要求,學生在學校學習的不僅是知識,還是怎么做人。即使是一個成績十分優異的人,若是沒有精神力量的支撐和正確價值觀的指引。即使他再聰明,走上了歪路也是社會的毒瘤。因此,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走上正道是需要教師和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引導。本文筆者依據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和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學生,對德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結合進行一定的探討,希望能對廣大教師和學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培養愛國精神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是中華民族文化源流長的精神動力,愛國主義也是把中華民族人民緊緊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作為中華民族的孩子,要從小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有了信仰的加持,學習才顯得更加具有目的性。學校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搖籃,更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陣地。因此教師要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要向學生滲透愛國主義的情懷。促進學生心智思想的成熟,做一個有民族意識、有國家意識的學生。

例如,在學習《完璧歸趙》這篇課文時。在講解之前,我就問學生一個問題:“主人公是靠著什么精神支撐,使自己在身處險境時,依然能夠沉著冷靜思考對策,為自己的國家拿回自己的鎮城之寶?!蔽彝ㄟ^引導學生,讓學生認識到是藺相如的愛國主義精神從始至終支撐著他突破重重危險,拿回和氏璧。學生會帶著崇敬的心情繼續讀這篇課文,也會引導學生在以后的課文閱讀時對這一精神更加敏感。教師需要著重強調課文中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使學生學習的時候,始終有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撐。

二、激發民族自信

民族自信是一個民族對于自己的立足世界之林的能力和發展的前途具有的信心,民族自信是一個民族肯定的、積極的對于自我的積極認識和肯定評價。一個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不會倒戈,民族自信是基本支撐。對于祖國未來的花朵和祖國的建設者——學生來說,必須在學生學習伊始,便構建他們的這種自信。這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把民族自信與教學結合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在學習文章的時候,能夠正確地喚醒自己的民族自信心,更自豪地去面對所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龍的傳人》這篇課文時,我會引領學生去查閱,龍在我國的歷史上和人們的觀念里是有什么象征意義的?在古代龍被看成是至高無上的權力的象征,而皇帝也自稱是“真龍天子”。然而,在尋常老百姓的眼中,龍又是代表著自由歡騰,所以不管是古代中身份高貴還是平民眼中,龍都是吉祥的象征,而這就是我們的民族自信,這與西方所持有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學生也要再學完這篇課文之后,知道龍的傳人這篇課文所表達的思想凝聚著中國人民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贊揚了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對自由的追求和向往。民族自信以文化為支撐,文化中又蘊含著民族自信。因此,教師要在授課的時候,學會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更好的學習。

三、培養樂觀心態

樂觀的心態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也是學生在學習時候的精神支撐。持有樂觀的心態去學習任何東西,都會比以沮喪的心態去學習,要吸收的快得多,也理解的快得多。樂觀的心態也是和人交流的基礎,孩子們都喜歡和樂觀的人做朋友,而在學校中有伙伴,有朋友才有歡樂,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也要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培養學生樂觀的心態面對一切事情。

例如,在學習《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時,我會讓學生總結晏子的外貌形象特點。學生們在預習完的課文之后會給我回答:其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然后我便會問同學們:那既然他身材矮小,樣子也不好看,他為什么能夠在外交要與楚國聯盟時,能夠鎮定自若并泰然處之,最后完成了齊王交給他的任務?學生們在閱讀完課文之后,能夠在文章中體會出,晏子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在對外出使中十分靈活,又具有原則性,從不以自己的外貌所自卑,這便是晏子的樂觀精神。教師要在教授課文時,著重指出樂觀的精神對一個人的巨大作用,指導學生無論在什么時候,都不要被任何事打破了自己的樂觀態度。。。。。。

總而言之,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尤其是語文這一門與培養精神息息相關的科目,教師要把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民族自信、和樂觀精神冗雜在一起一同教授給學生。新時代要求學生的發展是健康的,只有知識沒有信仰的人,不一定會走得更遠,只有知識和民族精神相結合,培養出來的學生才是正直、正義、友愛的人。教師在教學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成績,學生的全面發展才是最重要的。

參考文獻:

[1]楊聰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6(05)

[2]宋瑞瑞,任美蓮.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現代教育科學,2015(02)

語文教師與小學語文論文范文第5篇

一、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行為現狀分析

這里所說的教師行為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中教師教的行為。從教師本體而言,包括教師對教學的各種認識、情感、意識等。從教學過程而言,一者包括教師備課階段的行為,如對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設計等;二者包括教學實施階段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的運用等;三者包括教師對教學的反思。調查中發現在教師行為方面存在以下表現。

(一)教師對小學語文有效教學認識不清

在被調查的老師中,當問及:“只要是學生主動學習的課堂就是好的課堂,就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您贊同這樣的觀點嗎?”有11.5%的教師“完全贊同”,50.1%的教師“贊同”,38.8%的教師“不太贊同”。這樣的結果說明絕大部分教師對有效教學的理解是片面的,他們只關注到學生學的方面,卻忽視了教師教學行為對課堂效益的影響。實際上這是一個認識上的偏差,一些教師對自己在課堂上的角色定位還不夠準確導致片面地認為有效的課堂教學主要參照學生一方,這是教師行為在意識和認識上的模糊,使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不能做一個引導者,教學生如何主動地學習。而且小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引導學生主動高效學習對教師來說尤為重要。

(二)教師在課堂教學準備階段備課不充分

課堂教學的準備階段主要是備課,即對教學內容的了解、教學目標的設定、對學生的了解等。關于備課過程中是否了解學生的情況,有這樣一個問題:“您在編寫教案時是否會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起點?”19.5%的教師“每次都考慮”,55.7%的教師“經??紤]”,11.7%的教師“較少考慮”,11.2%的教師“從不考慮”。由此可以看出,在新課改實施的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備課不能每堂課都有意識去關注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這對開展教學是非常不利的。特別是在一些農村小學,一部分語文教師在備課時往往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為學生已達到相應的知識水平以致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發現效果不盡如人意,學生的知識儲備水平沒有達到教師的期望,所以這樣的教學效率不高、效果不好。盡管55.7%的教師會經常關注學生的知識起點,但關注與實施還存在一定距離,小學語文教師在備課時設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實施中不一定很好達成,這樣還是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從這個層面上說,小學語文教師對學生的實際關注程度是不夠的。

(三)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 教師教學預設與教學生成關系處理不當。

在調查中對于“教學過程中你是否按照預設的教學步驟進行的?”29.7%的教師“每次都是”,39.8%的教師“經常是”,28.9%的教師“較少是”。從這個數據看出,只有少數教師在實際教學時不會按照教學預設按部就班,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教師對教案的依賴性,對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沒有把握。值得注意的是仍有39.8%的教師經常按照教學預設開展教學,這說明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還有待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應變能力還有待加強。“在課堂教學中,發現課前設計的教學情境不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您的做法是()。”31.2%的教師選擇“按部就班繼續進行教學”,27.2%的教師會“適當調整,但效果不好”。為什么31.2%的教師在面對教學中的新情況時寧愿選擇按部就班繼續進行教學?原因在于,一方面,即便教師意識到去應對課堂中的新情況,但害怕打亂預設好的思路或不知道如何去應對,所以寧愿視而不見。另一方面,教師在調整教學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不能很好地去應對出現的新情況,最終沒取得好的效果。

2. 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指導不到位。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主體建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尤為重要。在調查中,對于“上課時,教師是否注意傳授一些學習方法和學習竅門?”10.5%的學生認為“沒注意”,19.2%的學生認為“時而注意”,34.7%的學生認為“注意”,32.7%的學生認為“特別注意”。這樣的結果并不樂觀,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教師會傳授一些學習方法,但實際效果并不好,學生學得依然很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有意識地給學生方法指導,但在真正開展教學時卻很少指導。究其背后的原因是教師在給學生方法指導時沒有針對學生的個性與優勢,特別是在自主合作探究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導,這樣的教學達不到很好的效果。

3. 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評價缺乏針對性。

在調查中問及:“課堂上你希望老師怎樣評價你的發言?”8.6%的學生希望“老師在自己答對了的時候表揚”,10.8%的學生希望老師“在自己答錯了的時候批評”,80.6%的學生希望老師“在答錯的時候能指出錯在哪里”。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有自己的看法,更多的學生希望教師評價有針對性,能夠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但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對學生的評價比較泛化,要么就是一味表揚,要么就是批評,很少具有針對性指出學生對與錯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影響。

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備課質量

語文是教學既是種藝術又是一種技術,必須經過千錘百煉,認真的準備,只有準備好了才能上臺講課。所謂的備課,就是教師為課堂教學做準備的一個動態過程。因此,備課可以理解為“為使課堂教學更完善”。新課程理念下該如何備課?怎樣備課才能達到有效?

1. 備自己。

在新的備課理念下,教師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角色。教師不再是傳統的獨裁者,也不是新課程下的無作用者,而是從“主角”退居“次主角”,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引導者。

教師備自己就是自我反思,自我認識,自我評價以達到自我提高。首先,教師要認清自己的能力水平、優勢與不足,設計

以“聽說讀寫”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

(寧波市江北區洪塘中心小學,浙江寧波

摘要:豐富的語言積累可以讓學生在語言表達時有言可發,有話可寫,有情可抒。如何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呢?很多人認為要多讀以促積累,其實,學生的語言積累不僅可以從讀中積累,還可以從聽、說、寫等方面進行積累。本文闡述了如何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來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從而使學生的語言變得生動,促進學生語言的發展。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言積累聽說讀寫

滿腹詩書、能說會寫常被人用來衡量一個人語文素養的高低。滿腹詩書指的就是語言的積累豐富?!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出符合自己個性特點的教案;其次,教師課后必須進行反思,總結自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不斷改進,力求備出一節精彩的課;最后,教師要經常進行自我評價,提升自身素質與專業水平,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大膽設想,大膽實踐。

2. 備學生。

新課程下有效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備課必須先備學生。只有全方位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教學的實施過程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所得”。那么,怎樣才能有效地備學生?首先,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特點及語文知識的起點能力,深入了解學生的情況,備課做到全面性、科學性;其次,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實現個性化教學;最后,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背景,備出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教案。

3. 備教材。

教學必然離不開教材,教師備課不能局限于教材,應跳出教材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教材只是語文學習的憑借,教師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師在備課時,第一必須深刻鉆研教材,利用教材的信息,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第二要全面分析文本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解讀和理解文本;第三要在分析教材的過程中與學生的實際相結合,既要“走進”文本,又要“走出”文本。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師生之間達到“平等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應制定有效清晰的教學目標,認真研讀新課標,設計體現出語文教學的綜合性、全面性;教師的教學設計應注重體現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體現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應運用各種教學資源,緊密聯系各學科知識,創設教學情境,體現文本的內容;同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采用新穎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樹立正確的語文學習觀,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從而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

(二)優化教師教學行為的策略

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才摒棄傳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死寂沉沉的氛圍,使每個學生都善學、樂學并得到綜合發展呢?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實施階段改變以往的做法,與時俱進,積極探求能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1. 營造平等的教學氛圍。

教學本質上就是一種交流、一種對話。教師與學生就是對話的主體,這種對話應是一種平等、輕松的狀態,具體來說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個性,讓學生意識

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只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學生才能在語言表達時有言可發,有話可寫,有情可抒。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些都是在讀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語言積累,從而提高一個人的文學素養,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其實,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不但可以從讀入手,從聽、說、寫等方面進行積累,也不失為具體可行的好辦法。我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談如何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一、聽,讓語言觸碰心靈。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所獲得的知識,20%來自聽覺,聽的作用僅次于看,它是汲取知識,積累語言的重要渠道之一。”并體會到自我的存在;第二,學生與教師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師要真誠地面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學會學習。

2.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學生來說學習興趣是他們學習的動力。要使每一位學生都好學、樂學,教師就要想辦法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改變傳統呆板的灌輸教學,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為此,教師首先要營造充滿樂趣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到心情的愉悅;其次要正確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引起他們的求知興趣;再次要重視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己發現問題、提出質疑,合作探究;最后,在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的前提下,要注重發掘學生潛在的能力,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3. 面向全體學生,實現多元化評價。

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體現評價對象的價值。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體現開放性,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實現多元化評價。教師對學生的有效評價,可引導學生從多維度思考問題,開發學生的智力;可通過教育敘事記錄學生語文學習的成長過程,利用“檔案袋”給予學生綜合性的評價;也可讓學生自我評價,找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同時還可讓學生之間相互評價,使他們在對比中實現更好地學習。教師不能用一個固定的標準去衡量學生的學習效果,要留給學生發展的空間,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才能從多維度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總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關鍵因素在于教師的行為是否有效。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從自身做起,時刻關注自己有效的教學行為,這樣才能開展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從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

摘要:有效教學是教學活動所追求的最后結果,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維度。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教學的效率,但在現實中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教學往往變得低效或無效。本文主要從教師行為的角度探討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力圖更好地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教師行為,問題,對策

參考文獻

[1]余文森,鄭金洲.新課程語文教與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韓立福.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語文教師與小學語文論文范文第6篇

【內容摘要】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課堂動態生成教學是指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教學資源等多種因素的動態生成作用,實現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教學活動。語文課程,因多義性和開放性的文本作用于知識、體驗、情感和心理不同的學生生命時,更具有多元性和生成性。構建高中語文課堂動態生成教學,能有效地使師生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推動更高層次的師生互動,實現學生的“三維”學習目標。

【關鍵詞】新課程 高中語文 課堂動態生成教學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育界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傳統的教學過程可能存在著一個誤區,就是把課堂“預設”和課堂“生成”人為地對立起來。后現代主義課程觀認為,教學“目標的系統性與生成性相結合。課程目標的確定中,既有教師確定的,也有兒童自己生成的,還有兒童和教師共同生成的,最終形成一個網絡狀的目標系統?!雹僭谡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作用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動性,引導學習的生成。語文課程,因多義性和開放性的文本作用于知識、體驗、情感和心理不同的學生生命時,更具有多元性和生成性。因此,語文課堂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實現中,動態生成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解讀課堂動態生成教學

(一)課堂動態生成教學的內涵

后現代主義認為,認知不是主體對客觀世界直觀的、理性的反映過程,而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理解和合作,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溝通和對話,是個體主動建構的過程。知識不是對客體自身屬性或外部環境的反映,而是在外部客觀刺激和主體認知結構相互作用下而不斷建構的結果?!昂蟋F代知識觀”使知識與客觀實在不再是一種一一對應的關系,而是表現出多元化、不確定性、動態生成性等特點。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過程是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積極交流,從而建立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課堂動態生成性教學正是以此作為立論基礎。

課堂動態生成教學,所謂“動態”,即“運動變化狀態”,指在課堂教學中,是由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教學資源等多種因素運動變化綜合作用的狀態;所謂“生成”,《教育大辭典》中理解為,“‘生成’強調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與從環境中接受的感受信息相互作用,主動建構信息意義生成的過程?!雹谑侵甘挛锏陌l生、形成、提升的成果,在教學中表現為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策略方法的形成以及教學目標的實現?!罢n堂動態生成教學”,就是在上述諸因素相互作用的動態中實現教學目標,生成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教學活動。課堂動態生成教學強調的是“生成”,因此簡稱為“生成性教學”。

課堂動態生成教學,要求在教學活動中,充分重視師生生命活動的多樣性和教學環境的復雜性,把每節課都視為不可重復的激情和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的課堂狀態。它強調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內容)三者之間的互動,即學生在原始認知的基礎上,通過與文本、教師、同學的對話交流,實現意義的獲取和提升?!皩W生與知識之間關系”“從‘反映(認識)關系’發展為‘對話(理解)關系’,學生以內在體驗的方式參與教學生活,在體驗過程中‘生成’新的知識?!雹垡虼?,它是一種動態的,多樣化的,提升性的教學。動態生成教學是相對于預設式教學而言的,與預設式教學的學生被動接受相比,它更強調學生知識、能力的自主構建;與預設式教學的靜態預設相比,它更強調教學的動態生成?!吧尚浴笔菍Α敖邮苄浴钡囊环N批判和超越,是對“預設性”的補充和修正。生成性教學的提出,是對教學認識深化的結果,同時也為現代教學設計提供了新的視角。它往往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

(二)課堂生成與課前預設的關系

“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路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雹堋邦A設與生成既有對立性,也有統一性,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雹蓊A設體現了對于文本的尊重,生成則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預設表現出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生成體現教學的動態性和開放性,兩者相互依存、互為補充。如果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視生成,那么預設必然僵化而缺乏活力?!邦A設”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有章可循,“生成”使我們的課堂生動有創意。

如教學《藤王閣序》,讓學生賞析“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有學生提出:“‘鶩’是野鴨,作者為什么不能把‘丑小鴨’換成‘白天鵝’呢?”這樣的問題肯定超越了老師的課前預設,如果老師說學生是無理取鬧,那只能讓課堂變得沉默,教師不妨順勢把它設為一個討論的問題:作者為什么要選取“鶩”這個形象呢?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古詩句中有關鳥的意象來思考。這樣,課堂氣氛就會活躍起來,同時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如果一味地指責,不給學生一個理由,不僅讓學生感到興味索然,而且還遏制了學生的質疑精神。

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必須在繼承傳統預設課堂的良好基礎上,積極引入并探索動態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做到預設與生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二、語文課堂動態生成教學的意義

(一)語文課堂生成教學讓師生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在傳統教學中,優秀教師對教材、教參的熟悉,幾至于能倒背如流,教學設計詳盡無比,具體到每一分鐘該做什么都在課前預設好,教學內容的呈現順序和教學各環節的安排都有明確的規定,課堂就是按部就班地開展教學。然而,這種剛性的教學設計,忽視了學科知識與學生經驗的有機結合,忽視了學生的整體感受與主觀能動性,忽視了學生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對課堂中的生成資源視而不見或不能及時處理,不能充分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組織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與拓展生成,阻止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彈性生成。而語文課堂動態生成教學,教師不再拘泥于事先預設好的教案,而是要根據課堂教學實際,靈活、有彈性地接納、吸收、處理、激活課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實現了自我提高、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同時也促使學生在生成性的課堂中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通過積極的動腦、動手、動口,使生命處于最大限度的激活狀態,是符合教育“以人為本”理念的。如教學《邊城》一文,為了讓城里的孩子理解文中所表現的自然美、風情美、人性美,教師如果從城市生活環境、身邊人際關系入手,引導學生進行對比理解,就可以化解因時代和地域相隔而造成的閱讀難題了。如果教師不考慮學生的生活體驗,只是按照教參內容講解,學生就很難深入理解。教師只有在備課中充分考慮到了學生,才能讓課堂靈動起來,課堂才能有生成性。

(二)語文課堂生成教學能推動更高層次的師生互動

新課標中反復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在互動性的對話中,教師應努力地研究學生、傾聽學生、發現學生,促使學生在對話中不斷呈現變化狀態。這樣,教師便可以及時地捕捉、搜集、判斷、重組這些信息,并利用這些活的資源形成新的具有連續性的興奮點和教學步驟,使學生再一次饒有興趣地展開研究。如教學《醉花陰》,我分析詞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講到用“黃花”喻憔悴的女詞人的妙處時,有一學生提出用“豆芽”比怎么樣。針對這一想法,我組織學生討論用“豆芽”和“黃花”為喻體的區別,學生總結出這樣一些結論:“黃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不屬于文學語言;“黃花”切合詞意,前面寫到了“東籬把酒黃昏后”,由“東籬”自然聯想到“黃花”;“黃花”在古詩中就作為“愁”的意象。我肯定了后兩種觀點,并告訴學生,“豆芽”只能表現“瘦”,表達不出“愁”;“黃花”既能表現“瘦”又能傳達“愁”,符合詩歌的意境,使詩歌產生藝術美。我又說,魯迅在《故鄉》中把楊二嫂喻為“圓規”,夏衍在《包身工》中用“蘆柴棒”來比喻“包身工”,同樣成為經典的比喻,如果用“黃花”來比喻就不協調,所以用什么事物來比喻與文章的意境有關,“圓規”“蘆柴棒”重在寫形,而“黃花”不僅寫形(菊花花瓣呈條狀)又重在寫神——寫情寫愁。因此,詞語原本不分雅俗,用得恰當生動且符合語境就傳神。經過這樣的討論,學生收獲不小。重視學生的問題,就能利用好課堂的生成性資源,引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使課堂更具活力,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高效互動的、充滿活力和智慧的過程。

三、構建動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生成時空

生成讓我們的課堂教學充滿靈性、充滿智慧、充滿精彩。面對課堂中的隨機生成,教師應以微笑面對,以積極的教學心態把握,以靈活的教學智慧處理,將課堂生成視為寶貴的教學資源加以開發利用。

(一)精心策劃預設,期待精彩生成

“一個真正關注學生發展的教學設計,會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創造性提供條件,會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保證?!雹蘅梢?,教學設計只要著眼于為動態生成而設計,就可能產生預設中的生成策略。如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調動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知識、經驗、思維、靈感;創設有利于學生獲得積極體驗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地體驗學習,也有利于生成問題的產生;對學生的質疑問難做好充分的預測,便于課堂活動的啟發引導??傊?,教師可以從多方面預測豐富的學情、預測更多的可能,并準備應對策略,以便在課堂上生成相關問題時能夠及時、靈活、合理地調整教學預案,讓預設真正服務于課堂的有效生成。當然,這種預設也應該是空間型的,即預設應設計一定的空間,給予一定的彈性,而不應該把每一步(甚至每一句話)都進行預設,把每一個預設都框定。只有這樣,才會使教師的教學既有胸有成竹的從容,又不乏靈活機智的創造。

如我在教學《祝?!窌r,設計了一個問題:祥林嫂嫁給賀老六后,應該叫什么?學生隨口而答:賀六嫂。這時,有學生問:可她嫁給賀老六再次回到魯鎮來,人們還是叫她“祥林嫂”,是不是作者寫作的疏忽?這正是我所期待的“生成”,我抓住了這一機會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封建社會“出嫁從夫”,祥林嫂改嫁給賀六,理應叫“賀六嫂”,可人們仍然叫她“祥林嫂”,非但不是作者疏忽,反而是表現出作者深刻的用意——封建社會提倡婦女守節,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寡婦再嫁令人不能容忍,所以,盡管魯鎮的人們都知道祥林嫂曾改嫁賀老六,但人們不認可也不愿認可她改嫁的事實,自然不會叫她賀六嫂,而堅持稱她“祥林嫂”,以維護他們心中保守、僵化、反動的封建貞節思想。這個稱謂隱藏著舊禮教的荒謬,更深藏著作者的深刻用意——魯迅先生反復強調人們對她稱呼的堅持,便是對這種保守、僵化、反動封建貞節思想的充分揭露和批判。

(二)尊重學生主體,保證教學生成

在“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新課程理念指引下,民主、平等、寬松的教學氛圍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一些小插曲,對有價值的生成,教師應充分利用。如在《藥》的教學中,我安排學生討論文章結尾處描寫烏鴉的作用時,有學生認為寫烏鴉是實實在在的景物描寫,有學生認為烏鴉喻指反革命者,也有學生認為烏鴉象征腐朽的封建社會……有一位學生發問,文中的“烏鴉”為什么不能寫成喜鵲呢?這突如其來的似乎低幼化的問題引起哄堂大笑。但對我而言,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因為它正可以成為使課堂討論深入的切入點。這一個問題的生成,引發學生的興趣,于是我向學生提出另一個問題:古詩中的烏鴉有什么象征意義?學生說出了“不祥之物”“報喪者”“小人”“哀傷”等。在這基礎上,結合文本的內容,我引導學生討論并達成共識:《藥》的結尾著意描寫“烏鴉”這一細節,頗有深意。其一,渲染氣氛。在中國文化中寄寓“不祥”意蘊的烏鴉,在死一般寂靜的墳場,一副漆黑冷峻、縮頭縮腦的站相,一聲突如其來、情勢嚇人的大叫,一個張開兩翅、挫身迅飛的動作,使人感覺陰冷凄清,毛骨悚然。其二,凸顯主旨。夏四奶奶始終不理解作為革命者的兒子的死,她相信人死了有魂魄,希望由烏鴉的動作得以驗證,可她萬萬沒想到,烏鴉并沒有按她的意愿飛上墳頭。這暗示了夏四奶奶因果報應、烏鴉顯靈迷信思想的破產,從而更鮮明地凸現出喚醒民眾這一深刻主題。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意識,鼓勵和欣賞學生創造性的探究與發現,耐心地傾聽學生們的思想與見解,這樣,動態的生成時空才會孕育而生。

(三)捕捉生成資源,調整教學設計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當生成資源產生時,教師要憑借教育智慧在教學實踐中因學情的變化對教學設計進行機智地調整,開發并利用這種新的教學資源,從而產生有價值的問題,使課堂閃光,推動教學活動。我在講授課外文章張潔的《揀麥穗》時,有一學生問:“老師,作者為什么寫‘我’在老漢死后,還懷念老漢,這是不是表達‘我’和老漢的忘年戀呢?”這問題是我在備課中始料未及的,但這問題提得好,應該是大部分高中生的疑惑。于是我以此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分析文中寫了“我”和老漢交往的哪些事情,然后對材料進行分析,最后概括出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贊美了人與人之間尊重、關愛、純潔真誠、博大無私的美好情感,表現人性美。一個問題的提出,可以體現出學生對文本的個性解讀能力,也可以使學生找到挖掘文本底蘊的著手點,教師不應忽略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要利用有價值、有創見的生成,運用教學智慧,實現教學的“三維”目標。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語文教學應充分發揮文本的多樣性和開放性,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發展?!罢n堂教學應被看作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雹咛K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弊鳛榻處?,應認識生成、關注生成、開發生成、運用生成,在課堂的動態生成中,準確捕獲、果斷整合信息,巧妙運用信息,在課前預設和課堂生成中找到最佳的平衡點,機智生成新的教學方案,達到預設與生成的零距離、全融合,點燃師生思維的火花,使師生得到心靈的碰撞,使課堂精彩紛呈。

【注釋】

① 小威廉姆E·多爾. 后現代課程觀[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5.

② 轉引自錢正權. 關注課堂生成就得淡化預設嗎[J]. 小學語文教育,2005.7、8:17.

③ 遲艷杰. 教學本體論的轉換——從“思維本體論”到“生成論本體論”[J]. 教育研究,2001.3

④ 葉瀾. 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 教育研究,1997.9:3.

⑤ 余文森. 課堂:如何讓“預設”與“生成”共精彩[N]. 中國教育報,2006.4.14:5.

⑥ 葉瀾. 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 教育研究,1997.9:8.

⑦ 葉瀾. 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 教育研究,1997.9:6.

(作者單位:廣西百色市凌云縣中學)

上一篇:法律文本的法律文化論文范文下一篇:旅游紀念品歷史文化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