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論文范文

2023-10-02

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固守著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的界線,把課堂教學等同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則大多是作為一種課外實踐活動,而課外實踐活動由于受到學時、經費、場地、師資等因素的制約而影響實效性。高校思想政治課有必要借鑒行動導向教學法,打破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的界線,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實施實踐教學,這樣既解決了課時、經費、基地、師資等不足的難題,又為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課 實踐教學 困境 行動導向教學法

[作者簡介]鄭向東(1966- ),男,廣東梅縣人,廣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廣東 廣州 510510)

[課題項目]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研究課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內實踐教學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10tjk083)

近年來,一些高校雖然在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面臨種種困境,實踐教學的實效性欠佳。因此,如何擺脫困境、提高實踐教學的實效性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課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借鑒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一種可行的選擇。行動導向教學法是為培養具有職業能力的技術人才而建立的一種現代化教學模式,主要運用于專業課教學中,它打破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的界線,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突出行動的引導作用的理念,以及主張教學應當用實踐性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這對目前處于困境中的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一、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認識上的偏差及其面臨的困境

關于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的含義,學界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把它界定為與課程相關的課堂教學以外的社會實踐活動。這種觀點認為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有明確界線,兩者不能混淆?;谶@樣的一種認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大多是作為一種課外實踐活動而被視為理論教學的補充。然而,作為課外實踐活動的實踐教學不可避免地要面臨諸多問題。第一,時間的限制。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因為是作為課外實踐活動并未真正納入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之中,因此時間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無法作為一種必要的經常性的教學環節堅持下去,從而帶有很大的隨意性。第二,經費的短缺。課外實踐教學的各種形式都需要有相應的經費支持。然而思想政治課課外社會實踐活動經費一向存在嚴重不足的問題,使許多實踐教學形式、設想很難充分開展起來。第三,基地的制約。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缺乏相對固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在開展實踐教學時遇到了不小的困難,如有的單位不愿意接納高校師生進行實踐教學,有的單位要收取過高的費用等。第四,師資的不足。思想政治課作為全校性公共課,組織課外實踐教學需要多人協同配合,而教師數量及其實踐教學能力的不足也成為制約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的“瓶頸”。

正因為在認識上把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視為是一種課外實踐活動,而課外實踐活動的組織實施則受到時間、經費、場地、師資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也涉及學校諸多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的問題,這些問題解決起來都非常棘手,單靠任課教師的力量是難以很好地處理社會實踐教學所需的眾多條件的(目前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的實施多以任課教師為主)。因此,有的高校知難而退,干脆放棄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或者即使開展實踐教學,也很難作為經常性的教學環節堅持下去,從而影響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

二、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概念及其優點

1.行動導向教學法的概念。所謂行動導向教學法,是指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行為能力為目標,在教師的行為引導下,通過多種不定型的活動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使學生主動地使用腦、心、手進行學習的教學方法。行動導向教學法并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一系列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產生學習產品的策略與理念,強調學生作為學習的行動主體,要以職業情境中的行動能力為目標,以獨立的計劃、獨立的實施與獨立的評估即自我調節的行動為方法,以師生互動、小組互動、因學施教為教學準則。它在教學形式上由過去的以“教”為主轉變為現在的以“學”為主。

2.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優點。第一,擺脫了傳統教學形式的強制性和單向性的特點,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創造一種學生與教師互動的社會交往情境,它致力于通過學生的學習活動構建知識,形成能力。教師承認和尊重學生觀點和看法的多樣性,幫助學生嘗試在各種觀點相互沖撞、融合的過程中尋求認同或理解。第二,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行動導向教學法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變以教師的教為主為以學生的學為主,強調學生互相合作,在學習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快樂,在自我價值得以實現的過程中得到滿足。這種教學方法課堂組織形式靈活多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第三,還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學習興趣,圍繞課題、案例或者問題進行討論、辯論、分析等,最終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學習,掌握了方法,養成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鍛煉了交流表達能力,增強了人際交往能力。

三、借鑒行動導向教學法,拓展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空間

筆者認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所面臨的課時限制、經費短缺、實踐基地的制約、師資不足等問題并非是短時間內能夠得以解決的。在當前各方面條件都不到位的情況下,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應該轉換思路和方法才能走出困境。

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既然課外社會實踐教學難以組織實施且實效性差,那么能否考慮在課堂教學中來實施實踐教學呢?可能有人認為這樣做勢必會擠占理論教學的學時。這就涉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的界線及其相互關系的問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任何實踐活動都總是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進行的,而理論也必須回到實踐中去才能得到檢驗并發揮作用。也就是說理論與實踐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兩者可以相互滲透、相互過渡、相互轉化。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同樣沒有不可打破的界線。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固守著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的嚴格界線,只看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此消彼長的矛盾的對立性,而沒有看到矛盾對立面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過渡、相互轉化的同一性,從而束縛了授課教師的手腳,把實踐教學只作為課外實踐活動實施,從而受制于課時、經費、基地、師資等因素而難以持續、穩定地進行,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課開展實踐教學的目的就是要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狀況,形成“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的局面,創造更多的師生交流互動空間和自我動手、動腦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學習的興趣。行動導向教學法打破了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的界線,實現了教、學、做一體化,理論和實踐一體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完全可以借鑒行動導向教學法,突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壁壘,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實踐教學,淡化理論教學,但并不是要取消理論教學,而是將理論教學貫穿于或融化于實踐教學之中。不應該片面地認為只有課外實踐活動才能達到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的目的,而應該認識到,在課堂教學中也可以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能力,塑造學生的品格。這樣,課堂實踐教學既解決了課外實踐教學面臨的課時、經費、基地、師資等不足的難題,又為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開辟了廣闊的天地,不失為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走出困境的一條有效途徑。

四、行動導向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有很多,在高校思想政治課課堂實踐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選取適當教學方法。下面僅就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課堂實踐教學中的運用作以下探討:

1.角色扮演法的運用。在教學中設定一定的情境、通過表演和角色扮演讓學生去體悟知識、獲得能力的教學手段稱為角色扮演法。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課不同,學生動手的機會較少,主要是以教師的理論灌輸為主,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而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如何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師可以設定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從事某項活動,扮演其中的角色,使學生在活動中理解和應用知識、鍛煉能力。例如,在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中,可以通過“模擬法庭”,由學生扮演法官、律師、原告、被告等角色,讓學生從中了解審判的基本程序,使抽象、枯燥的法律概念和知識變得具體、形象而富于吸引力。

2.案例教學法的運用。案例教學法是通過對一個或一組案例的描述或介紹,引導學生對這個案例中出現的問題或現象進行分析、論證、討論,從中得出結論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不同于一般的舉例說明,它是通過選擇的案例把要實現的教學目標、要講授的教學內容融會于課堂活動中。例如,在思想政治課課堂實踐教學中,可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通過以下四個階段進行教學活動。第一,選擇案例。選擇的案例必須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其中蘊涵教學內容的基本理論和觀點,有較強的針對性。第二,設定任務。任務設定要從教學目標、內容出發,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太復雜。第三,組織課堂討論。由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然后各小組派代表匯報所在組的討論情況并展示其成果。第四,評價總結。先由各小組互評,最后由任課教師進行綜合評價和總結。

3.項目教學法的運用。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項目教學法,目的在于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讓學習者更獨立地組織自身,并更積極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項目教學法是要通過完成一個項目來學習知識,以行動導向來使學生加深對課程的理解。例如,教師設定一個“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狀況調查”的項目,由學生分組實施(通常8~10人一組),讓學生自己設計調查問卷,進行實地調查,統計問卷數據,最后將得出的結果以調查報告的形式提交給任課教師。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大學生充分了解了自身的法律意識狀況,從而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和素質,也獲得了獨立學習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當我們借鑒行動導向教學法使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的重心由課堂外轉向課堂內時,實踐教學的實施成本將大大降低,而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則更強。當然,借鑒行動導向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實踐教學,其目的是拓展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的空間,并不是要完全排斥和取消課外社會實踐活動。事實上,課外社會實踐活動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個高??筛鶕陨淼臈l件適當開展。

[參考文獻]

[1]黃煥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環節的界定[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6).

[2]郎振紅.行動導向教學法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運用[J].職業教育研究,2010(7).

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當前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共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也從傳統的學科教育向“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為適應“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課程思政”的要求,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優化勢在必行。在校企合作協同育人中要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作用,應提高思想政治課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關鍵詞】課程思政;校企合作;思想政治理論課

一、“課程思政”的相關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边@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扎實推進,而且要融入其他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個環節與各個方面之中,緊緊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教學目標,構建全課程育人的格局。具體來講,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過程中抓住核心環節,充分發揮課堂在高校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將教書育人的內涵落實在課堂教學內容之中。

當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擔負著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成為國家、社會有用之才的重任。然而,現實中卻是高職大學生對該課程普遍不感興趣,厭學情緒濃厚。其次,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高職”特色不鮮明,具體表現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高校本科思想政治課體系基本類似,或者僅僅是一個壓縮簡短版本;教學內容與未來職業崗位關聯性差;課程設置按照國家教學標準制定,輕視企業的實際需求;沒有達到高校與企業相互聯系的作用,教學相對封閉。因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優化建設勢在必行,只有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能,才能更好地為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服務。

二、相關文件與政策綜述

1. 國家有關高職教育方面的政策論述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工作的重視,近年來,國家在高職教育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提出了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目標,助力高職教育轉型。1999年,全國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委員會成立,對我國高職高專工作目標和發展思路進行專題規劃。2000年1月,教育部組織實施《新世紀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計劃》(教高[2000]3號),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轉變進入了新的時代。此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實踐探索不斷涌現,開始了高職高專改革建設的新篇章。2005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文),指出要大力推廣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方式,改變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培養人才模式,高職高專學生在校期間必須進企業進行實習實訓,時間不少于半年。2006年,教育部出臺《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根據《意見》的規定,高等職業院校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是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同年,《關于職業院校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意見》出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教學培養模式逐漸清晰,半工半讀的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并通過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按照《綱要》規定,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以提高教育質量為重點。職業教育的宗旨是服務,導向是就業,推動教育改革與發展,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戰略,將學校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起來發展。2014年6月22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文),指出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強化教學、學習、實訓融合,逐步形成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產學研深度融合、中高職相互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溝通順暢,終身教育理念明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當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正在中央政策文件支持和引導下,逐步成為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顯著特征。

2. 國家有關思想政治理論課方面的政策論述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大學生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課理論教學方面出臺了三個重要文件,分別是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中宣部和教育部共同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文)、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號文),對高等學校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指導性意見。隨后,中宣部、教育部共同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文)及《實施方案》(教社政[2005]9號文)做出了明確規定,從2006級高校學生起,??茖W校要開設兩門必修思想政治理論課,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并開設一門“形勢與政策”課程;中宣部、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號文)中明確指出,“形勢與政策”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形勢與政策”的主要方式和主要渠道。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要注重以問題為導向開展專題式教學,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進一步規范實踐教學,建立一批相對穩定的教學基地。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對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新要求

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不斷探索和創新,“校企合作”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這種全新的模式進一步鞏固了學校和企業之間的關聯,讓企業人才到課堂上傳授知識和經驗,根據企業的要求和標準進行人才培養規劃;在企業成立實習實操基地,讓學生正式進入社會之前到企業的具體崗位上實習。企業不再被動地等待高校輸送人才,而是主動參與到人才培養中去,和高校合作,發揮自身在技術、實踐經驗方面的優勢,共同培養人才,將高校當作自身的人才供應場所,幫助高校擬定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確定課程內容、編制教材等。在這種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下,高校的課程體系朝著模塊化、項目化方向發展,課程設定以工作過程和任務為指導;課堂的范圍從教室拓展到實訓室、模擬室,甚至是工廠車間;教學方式也突破了以往的“教材+粉筆+黑板”模式的限制,在各種真實的場景下開展教學工作?!靶F蠛献鳌比瞬排囵B模式給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帶來了挑戰,提出了新的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課程定位要明確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凸顯高職特色,有效融入企業文化、職業道德、行業規范等與崗位密切度高的相關知識;注重對學生的動手能力、應用能力的培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內容應兼顧國家、企業和學生的需要。

2. 課程模式要改變

“校企合作”這一新模式的應用徹底扭轉了以往以課堂教學和教師為核心、主要灌輸理論知識的教學和學習現狀,企業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以能力為本位的模塊化課程取代以知識為本位的傳統學科課程體系;教學觀念、教學安排要作調整,教學手段和方法要創新。

3. 課程考評要革新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考評內容應由以知識為本位向以能力為本位轉變;考評方式應由單一走向多樣,把實習實訓、平時學習和實踐任務均納入考評范疇;考評主體應從單一學校評價向學校、企業與社會評價并重轉變。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適應的表現

1. 教學目標定位不明確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這一全新模式的關鍵在于學校根據企業的崗位要求設定育人標準、專業課程、課程結構,因此表現出明顯的就業導向。企業崗位勝任力是高校設置課程的關鍵考量因素。然而事實上,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目標定位的高職類型特色不鮮明:課程使用的是國家統編教材,教學內容與本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相同;課程目標的設計、教材方法的選擇、教學評價活動的開展等都自然而然地成為精簡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并未充分納入行業、企業、職業等方面的要素,忽視了各個崗位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要求,課程目標定位并未體現出職業性的特點,高職特色缺失。

2. 教學模式相對僵化

如今,大部分高職院校都實施了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如“2+1”“訂單式”“學工交替”等,高職院校和企業之間的關聯逐漸增強。但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卻依舊沿用以往呆板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專業和崗位的需求,教學計劃完全是一致的,課程安排沒有體現出差異性,采用的教學和考評方法相差不大,教學模式固執呆板,僵化落后。

3. 考核體系比較滯后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原有單一、封閉、以知識為本位的考評體系嚴重滯后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評過于關注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忽視了受教育對象的實操能力,導致有分數、無技能;重學習過程,輕“工作”過程,沒有把完成工作項目、平時學習和實習實訓的表現納入考評范疇;考評標準單一,基本上以教師為主、以學校課堂為中心來考查學生,忽視學生在“工廠車間、服務場所和田間地頭”的表現。

五、“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優化建設的方向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是從傳統學科教育模式走出來,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此,對于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而言,當前最重要的是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和途徑、課程設置和師資隊伍、教學方法以及評價體系;教學以能力培養為主,而并非知識的灌輸;人才培養方式由以學校為中心向校企合作轉變;在課程形態上,以項目課程取代學科課程;在師資隊伍方面,聘請更多的“雙師型”教師,降低理論型教師的比例;教學方式由教師為主體向學生為主體轉變;教學評價由單一學校評價向社會和企業評價轉變。

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優化建設的內容

1. 明確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目標定位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目標定位應充分考慮國家、企業和受教育對象的需求。從國家角度來看,要將受教育對象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從企業角度來看,將受教育對象培養成擁有崗位勝任力的人才;從受教育對象自身的角度來看,通過教育提高其適應力、生存能力等。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目標可以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不同層次來明確定位:在宏觀層面上,幫助學生做好準備工作,使其更加順利地從學校進入社會中,基于社會規范塑造其品行,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在中觀層面上,結合學生的特長和需求,幫助其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將其培養成能夠勝任崗位的人才;在微觀層面上,基于崗位勝任力需求擬定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從校園人成為合格的崗位人,真正實現“零距離”上崗。

2. 優化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

依據“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要求,高職思政理論課教學內容的進一步優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即是遵照高職人才培育規律,需遵照思政理論課本身屬性規律。在這個原則和方向下,筆者重新設計了思政理論課兩大必修課程的教學內容,對其進行整合,讓教材體系得以轉化成教學體系,教材章節體系可以向教學模塊體系轉化。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內容優化方向是將教材中已有9章內容整合為12大模塊,詳情見圖1:

原有教材體系:

※ 第1章 珍惜大學生活 開拓新的境界

※ 第2章 追求遠大理想 堅定崇高信念

※ 第3章 弘揚中國精神 共筑精神家園

※ 第4章 領悟人生真諦 創造人生價值

※ 第5章 注重道德傳承 加強道德實踐

※ 第6章 遵守道德規范 錘煉高尚品格

※ 第7章 學習憲法法律 建設法治體系

※ 第8章 樹立法治觀念 尊重法律權威

※ 第9章 行使法律權利 履行法律義務

優化后的教學內容:

三大板塊(以校園人、職業人和社會人所需的素養作為課程教學目標)

說明:“企業文化篇”和“行業規范篇”是原教材沒有的,根據“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增設。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這門課的課程模塊主要按照三個基本問題這一主線設計,把歷屆中央領導集體對此三大問題的探索與回答當作主題,將教材已有12章節內容整合為三個基本問題模塊。詳細情況見表1(P91)。

已有教材系統:

※ 第1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

※ 第2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 第3章 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 第4章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

※ 第5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

※ 第6章 社會主義本質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

※ 第7章 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

※ 第8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

※ 第9章 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理論

※ 第10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略

※ 第11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和依靠理論

※ 第12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

優化后的相關教學內容:

“三大基本問題”模塊(教學內容同黨與國家中心任務高度保持一致,將學生培育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說明:本課程意識形態色彩濃厚,優化路徑主要依照“三大基本問題”模塊需要調整教學內容,有效利用企業相關優質資源,以問題為導向,將“理論”引發出來,同時依靠“校企合作”平臺,通過了解企業的發展變遷,使教學目標更為鮮明、教學主題更為突出、問題意識更為強化。

綜上所述,“校企合作”已是高職教育人才培育模式突出的特點,高職思政理論課應充分吸收和融合其他課程及企業相關優質資源,依照高等職業教育新的人才培育模式的有關要求進行優化,進而提升教育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促使高職教育人才培育目標順利達成。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3] 高德毅,宗愛東. 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4] 王晚英.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評方式改革探討[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9,(6):39-41.

(編輯:秦俊嫄)

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作為學校道德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思想政治學科在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感恩教育的實施對中學思想政治課建設有重要的意義。中學思想政治課實施感恩教育有很多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政治教學;感恩教育;滲透

感恩是中國五千年來文化積淀的精髓,是需要我們繼承的傳統美德,也是全人類共同推崇的優秀品質。思想政治課程與感恩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我們要科學合理地利用好這些教材內容,采用一些積極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產生內在的認同感。

一、感恩教育的實施對中學思想政治課建設的意義

(一)有利于鞏固思想政治課的地位

在思想政治課中實施感恩教育對于鞏固思想政治課的地位起著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貼近學生的生活,從感恩身邊的親人、感恩社會上老師、同學乃至國家和自然,都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感恩教育的材料和內容必須是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享受的恩情,自然能觸動學生的心靈,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有利于豐富思想政治課的內容

感恩是整個人類推崇的優秀品質,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因此,在中學思想政治課中實施感恩教育,是對道德教育的有力補充,是對整個思想政治課內容的豐富。

二、中學思想政治課實施感恩教育的途徑

(一)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感恩

課堂教學是實施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徑,對于提高學生的感恩意識,增強學生的感恩情感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恩品質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學過程主要包括導入教學內容階段和講授新課階段。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認識的不同階段,可以選擇在恰當的階段貫徹感恩教育。

第一,導入教學階段實施感恩教育。在導入教學階段,應該及時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引起學生求知欲的方法很多,可以對學生提出引人思考的問題,可以講述有趣的故事,可以演示引人注目、給人新知的直觀材料等等。

第二,新課教學階段實施感恩教育。比如,學習現象和本質的關系時,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一些自然界的現象。通過教師對自然界各種現象的展示,要求學生從現象的分析中去揭示內在的本質。學生自然可以看到自然界對人類的饋贈,人類缺乏感恩之心,甚至為了眼前的利益,貪婪地對其進行掠奪,違背了自然的規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懲罰。

(二)利用節日活動引導學生感恩

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勢下,無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還是其他民族和國家的節日,都有自己重要的內涵和意義,都可以成為在思想政治課中實施過程感恩教育的重要契機。

例如:我們可以結合《政治生活》中的相關內容,在節日的由來、節日的意義等諸多方面去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的研究性學習,同時亦可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的影片,讓學生感受我們今天幸福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更加增加對國家的感恩之情。還可以在植樹節到來時,結合《生活與哲學》中關于“聯系”知識點的講解,讓學生明確自然對我們的恩賜,國家制定植樹節的意義,同時組織學生進行綠化校園的植樹活動,幫助學生成為保護環境的自愿者,使“感恩自然,保護自然”成為同學們的自覺行為。

三、中學思想政治課實施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案例教學法

恰當的案例是感恩教育成功的前提。教材中的案例是有限的,因此政治教師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做個“有心人”??吹揭粍t好新聞,聽到一件生動的事例就要及時收集,尤其要收集最近發生在學生身邊,貼近學生生活的事情。積累大量的優秀的案例是進行感恩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搜集案例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閱讀材料時進行搜集;有針對性地收看一些電視專題節目;登錄相關網站;自己編寫案例等等。

(二)情境教學法

在情境教學法中,情境的選擇和使用顯得尤為重要,情境選擇的合適與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的成敗。在中學思想政治課中,結合教材的內容進行感恩教育,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創設教學情境。

第一,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例如:在講授《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引導學生進行感恩自然的教育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展示兩組圖片,一組是春暖花開的圖片,配以鳥語流水美妙的音樂;另一組是荒蕪貧瘠的圖片,配以蕭條哀傷的音樂通過視覺和聽覺上的強烈反差,學生會對自然、生命產生敬畏,才能在行為上做到感恩自然,珍愛生命。

第二,從學生身邊的實例創設情境。例如:在準備《我愛我家》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預先收集一些班級學生小時候同父母合拍的照片,設計成幻燈片,讓學生在新奇猜測的同時,回憶備受父母呵護的甜美時光,并要求被猜中的同學講講自己的童年趣事。建立在學生熟悉事例上的教學情境,不但吸引了學生的興趣,更主要的是能夠激起學生的認同感,達到感恩親人的目標。

(三)討論教學法

討論教學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討論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就是進行感恩教育的過程。教師要善于在討論過程中對感恩教育的難點問題進行啟發引導。教師應啟發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對于討論過程中學生表現出的困惑,教師要及時發現,正確引導,讓學生在討論中辨別事情的是非曲直,這樣才能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向林.潤物無聲:淺析中學政治教師的德育方式[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7(9).

[2]張書燦.改革政治教學增強德育實效[J].科技創新導報,2008(1).

[3]常立飛.我國德育資源配置現狀、原因和對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S1).

[4]王印堂.德育功能與中學時事政治教學[J].青海師專學報,1997(3).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橫縣橫州中學)

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論文范文第4篇

如何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課中把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同德育教育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發展,我作為課任老師,做了一些嘗試。

1.正視目前思想政治課的外部環境中的不利因素

一般情況下,人的身心發展是遺傳、環境和教育幾個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就個體的思想品德形成而言,主要是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青少年也不例外。但一些不利因素的存在直接影響了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社會價值觀念的混亂給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造成了一些消極影響。我國十幾年的改革開放,基本上是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逐步邁進的過程。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使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在新與舊、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的觀念撞擊中,人們原有的信念、利益關系、人際關系受到沖擊,出現了所謂的“信仰危機”。在價值觀念的變化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放任自流的自然主義傾向,面對個人主義、虛無主義的不良影響,沒有進行有效的抵制,更沒有理直氣壯地、旗幟鮮明地強調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面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誤區,沒有進行有說服力的評判、分析和引導。價值觀念的混亂必然導致青少年在道德認識上的下滑或無所適從。

其次,社會的文化環境中不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的因素。影視片中的暴力、兇殺、情色充斥,對青少年的影響日益嚴重;有些作家不去宣傳革命傳統,描寫改革開放中祖國發生的變化和出現的先進人物,以優秀的作品去鼓舞人、激勵人,而是挖空心思去描寫性解放、 性自由;街頭書攤擺放的一些書刊令有識之士不堪入目;有些圖書館、少年宮等或者倒閉,或者改換門庭,各種游藝廳、娛樂場所卻大量涌現。這些現象嚴重地侵蝕著青少年心靈的健康。

同時,家庭教育的小環境也不容忽視。有些家長過分地注重孩子們的身體而忘記了他們整個心靈的塑造;對孩子嬌慣、袒護有余,嚴格要求不足;望子成龍心切,重視智力開發而忽視非智力因素培養;不少家長對孩子包辦代替,使孩子們的自我生活能力、勞動的觀念和技能技巧嚴重欠缺。一些家長不是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因材施教,而是盲目攀比,使孩子們身心負擔加重,當孩子們達不到家長的某種要求時,不是耐心地引導、說服,而是進行打罵,等等。家庭教育發生了傾斜,如不予以扭轉,對孩子們品德的培養是極其不利的。

這些不利于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因素,必須正視。

2.把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首先要理直氣壯的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告訴學生作為中國人,中華民族一員,我們有五千年的文明,有為人類貢獻的四大發明,有諸子百家的學術流派,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中華有不可缺或的地位,振奮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由于清朝末年閉關守舊,發展遲滯,招致落后、挨打,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近代史上仁人志士尋找救國之策救國之路,雖然走了不少彎路,但是他們表現出的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操,是十分值得褒揚,值得向學生推薦的。授課時,我刻意避免把愛國主義教育庸俗化,把思想政治課上成歷史課。

其次,由愛國主義教育引申到社會主義教育,強調社會主義是歷史的必然的選擇。我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既是先烈們的奮斗結果,又是歷史的必然選擇。由歷史和國情中導出共產主義理論必然在中國伴隨中華民族走上這一歷史階段。在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教育時,防止抽象化教條化空洞化,決不照本宣科,強迫學生一字不動的死記硬背,把課本的內容變得十分抽象教條,是我教學取得成功的經驗之一。

第三,把德育教育與學生的終身成就結合起來,強調沒有正直正義感,不能自立于社會,更不會有最低限度的“問心無愧”的成就感。筆者認為,我國的德育內容,在充分考慮國情、教育教學的規律和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在一定歷史時期應是穩定和規范的。這樣,才能使德育要求隨著青少年的成長而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為他們所接受并促進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建國以來,我們先后有過,50年代的“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公共財物”的“五愛”教育;“ 階級觀點、群眾觀點、勞動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四個觀點”教育;“文化大革命”中進行“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教育;粉碎“四人幫”之后,進行四項基本原則教育;1981年,提出“五講四美”教育,后來又補充為“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1983年,進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教育; 1989年動亂之后,進行反“和平演變”教育、“兩史一情”教育;現在,又進行傳統美德教育。這種追求德育近期效果的短視行為必然使學校德育出現走過場的傾向,收不到良好的德育實效性。

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它是以一定的內容為依據,采用恰當的方法和手段,師生共同完成的活動。在學校的思想政治課中,筆者贊同在教學中避免下列現象:(1)以管代導。有人認為 ,思想政治課就是對學生管理,只要學校制定出各種規定制度讓學生遵守,再加上獎懲措施和德育工作者的威嚴,就可以使學生服服貼貼。這種高壓式的教育,無法真正將教育要求轉化為學生的信念和行為品質,容易形成雙重人格的現象:在校服從一切制度,出了校門便“解脫”了,可以為所欲為了。(2)主客體顛倒。德育過程沒有從社會發展實際和學生的需要出發確定方法、手段,而是簡單地把學生做為教育對象進行說教,使學生視德育為外在的東西而不愿接受或接受不多。(3)德育過程形式化明顯。德育過程沒有形成全方位的、立體式的完整體系 ,而是單純地強調某一方面或某一針對性的教育?;顒油瓿芍?,常以表面性的結果來評價學校德育工作,要么是“效果顯著”、要么是“成績很大”,至于學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到底是否發生了變化則無人問津。

3.引導學生提高分析判斷能力,逐步學會自我管理

我們認為,要真正培養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必須切合實際實事求是,從多方面入手。我對學生進行上述教育引導后,著重做了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示范解析作品、分析人物的功利得失,為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鋪路搭橋。我在課堂給學生破析一些糜爛的書刊、音像制品中腐朽的人生觀,以實例披露它的危害性;同時扶持健康的書籍、影視作品,并獲得了文化領域的同志的大力支持。用一些能夠反映時代脈搏,又適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的典型人物文、作品,使他們逐步從“追星熱”、“瓊瑤熱” 、“金庸熱”的盲目中走出來。

其次,經常進行家訪。學校要和家庭密切配合,形成對青少年思想品德發展齊抓共管的格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它對青少年思想品德發展的一些影響是學校所不具備的。學校要建立與家長定期聯系、訪談制度,給家長當好參謀,引導家庭教育的走向;要通過家長學校等途徑,不斷提高家長素質,使他們樹立正確的 教育思想,采用恰當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使家庭教育向健康的軌道發展。

第三、著重在研究如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上下功夫。以一些實例引導學生自己分析判斷,使他們在分析中討論中爭論中,既鞏固了他們所學到的知識,又提高了他們的分析判斷能力。逐步形成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成長的機制,實現由學校、教師的管理向學生自我管理的過渡?!?/p>

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職高學生一般都有較嚴重的悲觀消極心理,如果不及時有效地加以疏導,他們就會意志消沉,不思進取,對前途悲觀失望,進而影響他們的學業和以后的工作,甚至釀成社會問題。從事職高教育工作多年,就如何挖掘思想政治教材中許多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結合學生特點,利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職業中學;思想政治課;心理健康

學生進職中讀書,大部分都經歷了激烈的思想斗爭,克服了社會上的偏見(要想進大學,讀普高;要想學技術,進中專技校),或者是無可奈何(中考成績差),才來到職業中學求學,因此相當一部分學生表現出特別嚴重的自卑感、失落感,厭學、逃學,甚至不愿承認自己是職業中學的學生,從而造成學生壓抑、焦慮、孤獨、人際交往障礙、自私自利、對老師的教育有逆反心理,甚至暴力傾向等,據國內有關統計資料顯示,中職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人數,約占在校學生總數的30%以上。因此,學校應該從思想政治教育人手,全面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競爭的能力,增強開拓創新意識,從而實現教育的根本目標,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在思想政治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

根據《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和《教育部關于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教學大綱的通知》精神,職業中學思想政治課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等必修課,而將心理健康作為選修課教程。其實,在必修課的課程中,就已經有了相當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它都從不同的方面滲透著對學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訓練要求。如高一年級的《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第四章的“職業性格”內容,其實就是在規劃自己的職業人生過程中,怎樣根據自己的性格特征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又如在《哲學》第三章“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讓學生初步了解參加社會實踐,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是形成正確認識、提高自身認識能力的基本條件,讓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使學生多接觸實際,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正確處理各種人際關系,正確看待學習中的困難、挫折等,從而引導學生保持開朗的心境、和諧的人際關系、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

二、運用賞識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

現代著名的教育專家周弘曾經說過: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賞,含欣賞贊美之意;識,是肯定認可?!百p識教育”就是通過激勵、表揚手段肯定孩子的優點、長處,鼓勵他們不斷追求成功。賞識是孩子不斷追求成功的“金鑰匙”。一位著名的哲人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倍p識正是肯定一個人的具體表現。任何一個人,都喜歡別人表揚而不喜歡人批評。作為職業中學的學生,絕大部分都是由于學習成績差,從初中時便較少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尤其是到了職中以后,更加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行”,因此一般都有較嚴重的自卑心理。所以,我們在上思想政治課的時候,就要多表揚肯定學生的優點,正如周弘所說的:對孩子要多用“大拇指”,少用或慎用“小拇指”。多說“你真棒”“再講一次,肯定會比剛才講得好”等,及時發現,及時賞識,重新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中要以中肯的言辭、和顏悅色的表情,充滿希望的語氣去激勵學生,激發他們的進取心,從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

三、創設民主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

課堂上,學生發言必須舉手似乎是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原因在于這種方式體現了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實際教學生活中存在這么一種現象,想發言的學生并不是都舉手,而是等著教師的點名再回答問題,于是有的教師干脆就不提問,你聽我講成為一種病態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學生希望有個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民主平等的環境,討厭專制式的領導方式。如果這種需要得到了滿足,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大家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產生滿意、愉快、羨慕、互諒、互助等積極的態度和體驗。針對這種情況,我在組織教學時明確規定,學生回答問題或質疑“無限制”,即學生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可以無限制地隨時提出來,學生自己的觀點可以無限制地發表出來,學生自己的即時情緒可以無限制地表達出來,使課堂成為一個“亂哄哄”的課堂。如在高二《經濟與政治》第六章關于“個人收入的分配和消費”中“如何樹立積極合理的消費觀”,我讓學生自由發表言論,人人上講臺發表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然后老師綜合得出結論。通過大量的事實分析得出,消費既是個人的行為,家庭的行為,又是社會的行為,理解消費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作用。

四、運用幽默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

幽默在保持心理健康上有奇特的功效,它可以放松緊張的心理,解除壓抑的情緒,減輕焦慮。在枯燥的政治課教學中,我經常恰當地運用幽默、動作、故事,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學生樂觀豁達的健康心理。如在高一《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關于“人生理想”中,我提出社會上的一些人對理想前途的理解,即“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這種諧音曲解可使教學語言產生耐人尋味的幽默效應等等。又如在《哲學基礎知識》第三章: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引用了北宋詩人蘇軾的一首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引導學生從詩中理解“怎樣透過現象看本質”和“用聯系、發展、矛盾的觀點看問題”。這種詩歌引用使學生產生了共鳴。當然,幽默不是雕蟲小技,而是智慧和情感的體現,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心理的基礎上,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達到教育的目的。

五、運用角色滲入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

互換角色能夠增進人們對他人社會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通過感受反饋,更加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學生走向講臺,嘗試教師的角色,其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內在的能量將得以充分釋放,這時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真正體現,教師也只有這時才能走出傳統的教學誤區和教育觀念,充分展現其創新能力和平等觀念。因此,學生走上講臺,教師居于幕后,是師生角色互換很重要的一種方式,符合教育心理學的要求,它不僅遵循了發展個性、回歸主體的教育理念,而且強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貫徹了民主平等的教學原則。角色滲入法教學可以將師生距離拉近,使學生與教師產生共鳴,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如在《哲學基礎知識》第五章“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中走出人生價值觀的誤區的內容:“拜金主義”“游戲人生”等,我就讓學生上臺發言,讓他們來當老師,評價其他同學的觀點,同時也說明自己在讀中學的時候,也是這樣想的,我也犯過同樣的錯誤,從而自然而然地化解了學生的焦慮和自卑心理,培養了學生健康的心理。

六、注意傾聽,掌握心理治療的方法和技巧

在政治課堂上,老師要注意聽取學生發表的不同意見,不同的心聲,注意“聽”的技巧,“聽”出學生所體驗的感情,所持有的觀點,解釋語言背后隱藏的密碼,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原理和方法,把心理測試、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療結合起來,根據學生不同的氣質特征、性格類型,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這樣才能幫助學生調整心理結構,恢復心理平衡,維護心理健康。

總之,思想政治課是塑造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渠道和核心課程,在學生人格及培養學生健康心理方面擔當著重要而特殊的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素材,不斷地對學生進行人格的熏陶和激勵,利用各種途徑和方法,教會學生掌握心理調節技術,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潛移默化地施加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信息職業技術學校)

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論文范文第6篇

轉變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觀念, 實行教學改革創新。在實際教學中, 高中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存在效率低、效果差, 只重視考分, 學生普遍缺少創新思維能力的狀況。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要想邁上新臺階, 就必須進行教育觀念的更新, 要跳出傳統教育的老圈子, 轉變舊思想, 進行大膽改革創新, 加快創新教育的步伐。因此, 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培養一批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優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 應著重研究和解決如何培養高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對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內容、方向、課程組織、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評價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要踐行新課改理念,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 必須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和高中階段學生成長的需要, 要與時俱進, 有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要“注重學生內在發展”“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 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使學生“具備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應有的自主、自立、自強的能力和態度”, 形成健全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積極性, 提高教學效果, 必須充分重視教學導入藝術。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能夠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探求知識、自主學習、尋求規律、發現創新。因此, 考察教師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過程是評價中學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質量的一條重要標準。

教學要緊扣時代的脈搏, 理念要符合教改的新精神。教師要跟隨時代發展, 善于鉆研, 勇于創新, 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得心應手。在教學過程中,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盡量讓他們自己動腦動手, 這樣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遇到突如其來的新問題, 應及時調整教學方法來應對。

學生是有差異的, 尊重學生的群體差異和個體差異, 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 要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 根據學生的差異, 因材施教。教師要想方沒法賦予思想政治課趣味性、生動性, 尋求增進樂趣的途徑和方法, 力求做到科學的內容與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的完美結合。為實現這一目標, 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方法, 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而重要的是要能不斷進行教學實踐和創新嘗試。

我們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要更新觀念、轉變思想, 勇于做思想政治教學改革的實踐者, 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 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 學會解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不斷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效果, 促進教與學的和諧發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 教師應善于運用教材中的“相關鏈接”、“綜合探究”,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引導學生知道為什么學、學什么、怎樣學等。讓學生“想學”、“會學”、“樂學”, 才能讓學生積極地從思想政治學科知識的海洋中汲取營養, 鑄造人格, 提高素質。

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是出發點和歸宿。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在繼承前人經驗基礎之上開辟屬于自己的空間, 利用自身特色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要有敏銳捕捉新信息的能力, 善于利用時政熱點與思想政治課教學教材相聯系的特點, 處理好相鄰學科的關系, 使其符合學生心理特點, 激發學生思維, 挖掘學生創新潛能, 使學生在人生道路上茁壯成長。

作為高中思想政治教師, 尤其是高一年級使用著新教材的思想政治教師, 要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除了要轉變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 還需要在政治教學中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教學過程的交往、互動, 意味著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啟發、補充,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 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 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應該讓學生自信地想和說。教師要善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出格”和“瞎想”。在創新性教學活動中, 教師要鼓勵學生創新, 開拓廣闊的想象空間。

“教育改革的關鍵在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在教師。”思想政治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將決定思想政治課教學質量有多高。要培養學生的能力, 教師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分析思考能力;要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 教師首先要加強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加強專業知識和新課改理念的學習, 提高理論水平;要作有心人, 善于從廣闊的社會生活和每天的時政新聞中搜集資料, 為課堂教學積累素材;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嘗試。

先進的理念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落實和發展, 高中思想政治教師要更新觀念, 轉變思想, 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 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 學會解決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更新課堂教學模式, 不斷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效果, 促進教與學的和諧發展。

知識經濟時代呼喚基礎教育的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 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政治教師要主動迎接這一新形勢的挑戰, 大膽改革, 勇于突破, 善于創新, 以負責的精神、務實的作風、高昂的姿態, 投身到素質教育中去。

摘要:本文論述了新課改背景下, 高中思想政治教師需要進一步提高專業素養, 進一步完善知識結構、轉變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及其途徑。

上一篇:小兒營養不良健康教育論文范文下一篇:國內研究生德育教育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