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八下歷史總結范文

2023-09-18

八下歷史總結范文第1篇

第1課中國人站起來了

(一)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時間:1949年9月地點:北平 內容:①通過了《中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以前,起臨時憲法的作用。)

②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以北平為首都并改名為北京,采用公元紀年。

④決定在首都天安門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舉行開國大典。54門禮炮齊鳴28響。(54代表當時全國54個民族,28代表從1921年到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28年的斗爭取得勝利。)

2.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1)國內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2)國際意義: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第2課新中國政權的鞏固

(一)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

原因:①美國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中國安全;②朝鮮請求中國政府派兵援助。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性質:反侵略的正義戰爭。 軍隊:中國人民志愿軍,總司令員是彭德懷。 英雄人物:黃繼光(在上甘嶺戰役中犧牲)、邱少云

結果: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

(二)土地改革(1950—1952年)

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廣大農民強烈要求獲得土地。 目的: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內容:1950底,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

意義:①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在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②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③人民政權更加鞏固,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第3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

1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培養建設人才。 2一五計劃的成就

①基礎工業與新工業部門的建立:

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長春一汽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制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②交通運輸業的成就: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影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二)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第5課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底)

(一)對農業、手工業的改造——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背景:土地改革以后,我國的農業仍然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這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方式:建立生產合作社。

(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1 主要方式:進行公私合營。 方法(手段):贖買。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

(三)三大改造的基本任務(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四)三大改造完成的意義:

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

②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第6課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一)探索中的良好開端——中共八大(1956年) 主要內容:(1)中共對國內主要矛盾的正確分析(見書P27);(2)明確指出,當前黨和人民主要的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

★意義: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二)探索中的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發動 1主要標志: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 2 影響:使得左傾錯誤在全國各地嚴重泛濫。

(三)建設成就和模范人物

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科學家—兩彈元勛鄧稼先“黨的好干部”焦裕祿

第7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1文革發生的根本原因——黨內“左”傾錯誤嚴重發展的結果 2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政治內亂。 3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團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標志文化大革命結束

第8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背景:粉碎“四人幫”以后,人民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錯誤;但當時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指導思想,提出了“兩個凡是”的方針,引起全國上下的不滿。 時間:1978年

意義: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底)

★1內容:①思想上: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②政治上: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③組織上: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2意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中共八大與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相同處:都提出集中主要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

第9課改革開放

(一)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

(1)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改革的重要政策)

目的: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前提:以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為基礎。 開始: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首先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

作用: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使農業生產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了。(農村鄉鎮企業也迅速發展起來,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辟了一條新路。) (2)城市:重點是國有企業改革(1985年)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加快。

(二)對外開放 1經濟特區的建立

1980年,我國建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四個經濟特區,1988年增設海南經濟特區 深圳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的“窗口”,被外國人稱為“一夜崛起之城”。 2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1)設立上海浦東開發區,成為國際化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 (2)現在的對外開放格局

★★我國對外開放區從沿海地區逐步向內地發展,從而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第10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1、十一屆三中全會前,鄧小平提出實行改革開放。

2、實行改革開放后,針對出現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3、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4、1987年又為中共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中共十三大根據他的設想,作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總之,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鄧小平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問題,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和道路,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二)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1、鄧小平南巡講話

(1)主要精神: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特區姓社不姓資;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發展經濟是關鍵;發展才是硬道理。

(2)影響:鄧小平的“南巡講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影響。

2、中共十四大(1992年)

內容:高度評價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確定了它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形成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3、中共十五大(1997年召開)

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第11課民族團結

(一)民族關系:

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

(二)處理少數民族關系的政策:

1、民族區域自治的實行:

正式確立: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狀況:建5個省級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和許多自治州、自治縣。

3、意義:有利于促進祖國統

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地區發展,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第12課香港和澳門的回歸

★★.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 提出: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最先針對臺灣問題提出,最早成功運用于香港問題)

含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

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英國占領) 1999年12月20日,中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1553年,澳門被葡萄牙占領)

意義: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標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港澳回歸的根本原因: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

★★.對臺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

①建國初期:明確提出要解放臺灣;②20世紀50年代中期: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③改革開放以后: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并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九二共識

1990年臺灣成立了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中國大陸成立了海峽兩岸關系協會。1992年兩會就“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共識,史稱“九二共識”。 由此,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江澤民關于臺灣問題的八項主張

意義:八項主張是新時期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指導思想。 認識:統一是歷史潮流,臺灣在祖國的懷抱里更加繁榮;一個中國是和平統一的前提和基礎,分裂祖國活動注定要失敗。

第14課鋼鐵長城

1、海軍建立: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華東軍區海軍建立,新中國成立后,又相繼建立了北海、東海和南海艦隊。1971年自行研制導彈驅逐艦,1974年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

2、空軍建立:誕生后面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考驗。從蘇聯買——國產化——自己研制。

3、導彈部隊:1957年開始組建,擔任核反擊的特殊任務,陸續裝備了中程、遠程、洲際導彈核武器,還有其他多種型號的導彈。

第15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我國的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提出:1953年底,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

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 影響(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原則。

★★.萬隆會議(又稱亞非國際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時間:1955年地點:印度尼西亞的萬隆

特點: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

結果:周恩來提出的“求同存導”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意義:萬隆會議反映了亞非人民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間友誼的精神。(這種精被稱為“萬隆精神”)

第16課外交事業的發展 ★★.中美建交

原因: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

經過:1971年7月,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 1972年,美國尼克松總統訪華,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美建交公報》)

意義:中美兩國二十多年的對抗結束,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原因: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

時間: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 以上兩點表明,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和中國外交取得了重大成就。 ★★.中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

背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

時間:2001年,第九次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及相關會議在中國上海舉行。 特點: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第17課科學技術的成就

(一) ★★.“兩彈一星”(原子彈、導彈和衛星)(兩彈元勛:鄧稼先。) 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意義: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使用核武器的原則: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武器國家使用核武器。

導彈: 1964年6月,我國設計的中近程地地導彈飛行試驗成功。1966年10月,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導彈實現了核爆炸。

人造衛星: 1970年,我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1999年,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2003年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

意義:表明中國在航天技術和運載火箭技術方面,都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袁隆平——2001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 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第18課科學技術的成就

(二) ★★.863計劃

研究領域: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及海洋高技術(1996年)等八個領域,作為我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

**認識:中國應積極吸收當今世界最新的科技成就;實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促進科技發展,加大科技投入等。 第19課改革發展中的教育

1、三個面向:鄧小平的題詞,內容: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2、教育發展

1、

1986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2、 20世紀90年代,黨和政府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把九年義務教育作為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到2000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第20課百花齊放推陳出新

1、1956年,我黨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2、毛澤東對學生提出“健康第一”的要求

3、1990年我國首次舉辦亞運會;2008年舉辦奧運會

第21課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1、衣食住行的變遷:

八下歷史總結范文第2篇

(一)教材分析

《屈辱的歲月》是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六單元第一課內容,是中國近代史中“侵略與反抗”的開篇章,也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本課教學內容主要是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等重大歷史事件,“大踏步”勾勒出近代資本主義列強侵華的歷史,揭示了從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起,有著輝煌農耕文明歷史的中國,進入了一個艱難求索、曲折發展的時期,更讓學生牢記這段屈辱的歷史,做到“知恥而后勇”。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對中國歷史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理性思維弱,因此通過電影、圖片等各種多媒體手段,對這段歷史更多的感性的認識,使學生了解歷史真相,感覺這段屈辱的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及民族使命感。

通過教材、學生分析確立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列強對中國的四次大規模的侵略戰爭和不平等條約,戰爭對中國的影響,理解中國在近代工業大潮中落伍的原因,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能力目標

通過一定的教學環節設計,培養學生正確認讀歷史圖片和資料的能力,比較、分析、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合作探究培養人際溝通和協調各種關系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對中國百年屈辱史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發起學生的愛國情懷。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掌握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及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理解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難點:分析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如何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采用錄音機、投影片等電教手段。

這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工業革命”和“整體世界的最終形成”的基礎上安排的,反映的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定半個多世紀中國近代的歷史,時間跨度大,課堂內容多,系統復雜,理解起來難度較大。怎么樣既能讓學生掌握中國近代的侵略史以及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規律又能體現新課程自主探究的新目標讓學生在視覺和身心上都得到啟發,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對于教師來說是一個難點。

(四)教法和學法

(2)過程與方法:教學過程分為導入新課、明確訓練重點、課文分析、討論問題、小結、練習鞏固等六個環節。

通過自主閱讀、小組合作探究、比較歸納、角色表演等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比較、分析、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

采用以教師為指導,促進學生為主,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①問題情景法:教師通過設計思考題,設置問題情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②采用多媒體教學:根據新課程理念,將歷史直觀展現在學生面前,增強教學效果,培養學生觀察、想像、對比能力。

③小組合作法:設計依據,通過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相互認同和接納,探究的過程也就是學生收集資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過程[學教方法]

1.教法選擇:新課程極力倡導“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學習理念,注重學習過程中的學生獲得,學習的過程即是學生知識建構的過程。同時,學生能否積極地參與探究、能否主動的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其前提是學習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習的興趣,才能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本節課教學方法的選擇上,特別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 ,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的積累以及積極的情感體驗。本課教學中主要運用媒體直觀教學、問題教學法、對比教學法等,采用前兩種教法的理由是激發學生興趣與思維,努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設計有效問題,使教學有的放矢,順利達成課標要求。采用對比教學法則主要為了強化知識之間的對比,從而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入、透徹。

2.學法指導:針對本課特點,設計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指導閱讀、角色體驗等多種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合作能力、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能力等。

在教學中,要實現教法和學法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統一。 [學教預設]

為了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圍繞上述構想,本課設計為以下五大環節: (1);(3)小組合作,驗證歷史;(4)角色體驗,情感提升;(5)鞏固總結,延伸教學。(板書)

第一環節:媒體激趣,導入新課

播放《虎門銷煙》和《鴉片戰爭》歷史介紹片視頻片段,時間約4分鐘,要求學生仔細觀看,盡量獲取更多信息,并用一個詞語概括自己觀看《鴉片戰爭》視頻最強烈的感受。學生可能會說:悲痛、憤怒、氣憤、屈辱等,從而引出本課的課題——屈辱的歲月(板書),導入新課。

這樣設計目的是運用直觀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迅速參與課堂學習,直奔主題,并且學生直觀了解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為下一環節的學習服務。

導入新課后,我隨即提問“為什么曾經在世界文明史上極度輝煌的中國。此時,卻遭到如此的屈辱?”這一問題,但不需要學生馬上作答,從而迅速承轉到第二環節。

第二環節:(2)層層質疑,探討史密;

首先,向學生展示一組圍繞鴉片戰爭的問題。 (1)剛才視頻1中介紹的民族英雄是誰? (2)為什么稱他為民族英雄?

(3)林則徐為什么要禁煙?(鴉片的危害)

(4)視頻2介紹的是什么戰爭?這場戰爭的時間、發動者和直接導火線分別是什么?

(5)沒有林則徐,鴉片戰爭是否可以避免?(探掘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真正原因)

(6)鴉片戰爭的結果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要求學生根據影片信息,結合課本,積極思考、作答。估計學生對(1)(2)(4)題能夠回答林則徐、他維護國家利益領導了虎門銷煙、鴉片戰爭、時間是1840年-1842年、英國發動、虎門銷煙是直接導火線等答案;對第三問,學生可能知道從鴉片的危害上回答,但往往比較片面,我從對個人、對國家與社會等方面進行啟發引導,達成鴉片摧殘身心、導致國力空虛、國防脆弱、社會混亂等共

識后,我趁機進行禁毒教育,希望學生珍愛生命遠離毒品。對第五問,對學生有一定的難度,可能會有爭議,我將引導學生認識林則徐禁煙是其愛國的表現,而愛國之人絕非林則徐一人,應該可以迎刃而解。既然鴉片戰爭無法避免,那么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絕不僅僅為了虎門銷煙,從而引導學生認識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是用武力保護鴉片貿易,發動殖民主義侵略戰爭是其真正原因,虎門銷煙僅僅是借口而已。對第六問,鴉片戰爭的結果學生容易回答,但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我將引導學生從對中國經濟(賠款)、領土(割地)、海關(關稅)等主權方面的損害等方面加以分析。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問題教學法,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培養辯證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由淺入深,順理成章,便于把握學習重點,通過層層釋疑,得出鴉片戰爭及其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意味著中國從此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屈辱歲月的開始。(板書: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 開始淪為 )

要求學生四人為一小組,確定好記錄員、發言員,下發探究單(展示探究單內容),要求學生利用課本P66-67圖畫、地圖、文字資料、圖冊資料等,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尋找你認為近代中國遭受屈辱的表現,每組盡量找出兩項,并說出理由。(提示:理由可以主要從中國權利喪失的角度考慮)

小組探究時間設計為約5分鐘,然后由小組匯報探究結果。學生在這一環節里,借鑒了第二環節的方法,估計他們能順利的開展。在學生匯報過程中,我用課件及時呈現事先已設計好的如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帝國主義瓜分中國、會審公廨等相關圖文資料。并在學生匯報后,逐一做總結強調,特別是對理由的分析,如會審公廨證明了中國司法權的喪失等。另外,呈現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圖片并加以介紹,對教材知識進行適當補充,讓學生知道近代中國屈辱不僅僅限于課本。(根據學生匯報情況適時板書: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與《辛丑條約》等內容)

為突破難點,我又啟發學生思考“西方列強的幾次侵略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否相同?”展示《南京條約》(鴉片戰爭)與《馬關條約》(甲午戰爭)條約內容,要求學生從割地、賠款、通商口岸等方面進行對比,得出:《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的程度。再指導學生觀察課本P67關于《辛丑條約》的閱讀卡,得出:清政府已完全成為洋人統治國人的工具,這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的極端體現。最終得出:在這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戰爭中,中國喪失越來越多的主權,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充分體現學生主體,還課堂于學生,鍛煉學生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我再加以適當點拔與指導,使學生比較分析等能力得到提高與拓展,體現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這個環節一結束,我隨即說出過渡語: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義務對中國近代屈辱歷史進行反思與感悟,從而承轉到第四環節。

首先,進行歷史反思:為什么極度輝煌的中國,此時卻遭到來自西方如此的屈辱?為了突破難點,我要求學生回顧已學知識從中西雙方分析,并展示兩組分別反映西歐國家工業革命成果、殖民擴張和中國清政府的閉關鎖國、專制腐敗、落后的社會生產的對比圖片加以提示。讓學生直觀感受西歐與中國的巨大反差,從而分析近代中國逐漸落伍的原因。

為促使學生進行歷史感悟,我設問:假如你身處屈辱歲月之時,你會怎樣做?現在的你,了解了這段屈辱的歲月,你想對后人說些什么?要求學生選擇其一即興演說。學生可能會說我會象林則徐一樣;我要與侵略者抗爭;我要號召全中國人團結起來等等?,F在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報效祖國;落后就要挨打,要避免歷史重演我們必須奮發圖強等等;

這樣設計的目的既是為了突破難點,分析近代中國逐漸落伍的原因,培養學生知識比較的綜合分析能力。由感性到抽象有助于得出主要原因有政治腐敗,經濟、軍事落后等,從而讓學生加深對清政府腐敗的認識,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通過角色體驗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使情感得到升華,體現愛國主義教育,同時為下一課《悲壯的抗爭》的學習做好鋪墊。

三:鞏固總結

1.以一首名為《屈辱的歲月》的歌謠作為小結,加深對基本認知結構的記憶,并體現情感教育。

歌謠內容:鴉片甲午八國侵,南京馬關辛丑約;喪權辱國家難進,落后挨打銘記心。

2.布置作業本相關作業,并建議學生觀看電影《鴉片戰爭》寫觀后感,激發學生認真學習,報效祖國的愛國之情。

創新升華(面壁反思廳)——課堂的尾聲部分,設置問題:“如何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讓學生在暢談對本節課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感想升華,達到本節課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最后利用幻燈片“國恥回顧”的形式(背景配以羅大佑的“亞西亞的孤兒”音樂)對本課進行高度的概括和歸納,而且更讓學生牢記這段屈辱的歷史,做到“知恥而后勇”。課件打出“國恥不能忘,民族當自強”的血色大字來渲染本課的主題思想。

同學們,近代史讓我們辛酸,近代史更讓我們堅強,讓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牢記歷史,勿忘國恥,歷史無法改變,但我相信在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開創共和國的美好未來。

(一)課前探究

1、要求學生閱讀相關書籍,或上網搜索相關資料。推薦血鑄中華和民族魂等網站。

2、組織學生觀看相關記錄片或電影,如《甲午風云》、《火燒圓明園》、《探索.發現—北洋水師》等。

(二)圖片和問題導入,創設情境

根據本課內容和學生實際,我選擇了“情景—實踐—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即將整個課堂內容都設計成一個“國恥紀念館”的形式:國恥紀念館大堂—第一展廳(鴉片戰爭)—第二展廳(甲午戰爭)—第三展廳(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第四展廳(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反思廳,共六個模塊,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整合。

創造情景(進入國恥紀念館大堂)——通過前言部分的一則“笑話”(《圓明園不是我燒的!》)導入,播放錄象《近代中國人民的反封建反侵略斗爭》使學生整體感知近代中國社會。從而將學生引入國恥紀念館中來。

課堂實踐(參觀第一展廳—第四展廳)——這是課堂內容與師生活動的主體部分。四個展廳分別是 “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 “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浪潮”、“八國聯軍入侵與辛丑條約”。三次侵略戰爭和三個不平等條約是四個展廳展示的重點。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我首先將老師的課堂角色轉換為一個紀念館的管理者與組織者,學生的課堂角色也轉換成了紀念館的講解的參與者與參觀者。其中再適當的安排一些分組討論、課外拓展、教師提示等環節使學生的思想產生共鳴,并在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熏陶中接受本課教學內容。在最后一個展廳中,不失時機的開展了“感受屈辱”的教學環節,對本課的主線,即“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將四個展廳的內容進行了及時的串連和梳理,使整課顯得散而不亂。

創新升華(面壁反思廳)——課堂的尾聲部分,設置問題:“如何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讓學生在暢談對本節課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感想升華,達到本節課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最后利用幻燈片“國恥回顧”的形式(背景配以羅大佑的“亞西亞的孤兒”音樂)對本課進行高度的概括和歸納,而且更讓學生牢記這段屈辱的歷史,做到“知恥而后勇”。課件打出“國恥不能忘,民族當自強”的血色大字來渲染本課的主題思想。

(四)師生互動

一、【整體感知:近代中國社會】

以悲愴的音樂激發學生的愛國熱忱,錄象內容適當拓展教材,讓學生對近代五次侵華戰爭有個線索性了解,對鴉片戰爭和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有個大致了解。

二、第一展廳【鴉片戰爭】

創設情景:展示中英簽訂《南京條約》、鴉片實物的圖片。

學生探究: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什么危害?林則徐為什么要虎門銷煙?

教師提示:結合閱讀卡內容說出虎門銷煙的目的、地點、領導人物及歷史意義。兩國對這場戰爭有不同的命名法,你認為鴉片戰爭的實質是什么?

創設情景:地圖展示《南京條約》內容,通過《南京條約附件》內容引出《會審公廨》。 學生探究:分析鴉片戰爭產生的影響以及會審公廨說明了什么。

教師總結: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設計意圖:通過交談,使學生理解鴉片戰爭后中國喪失了大量的主權,為分析《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影響作鋪墊。學生;割地賠款,任人宰割。

教師:很好。那就讓我們來看一下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中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板書) 出示《南京條約》內容(有條件的可借助多媒體)

[承轉]:鴉片戰爭爆發后其他國家有什么舉動呢?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三、第二展廳【中日甲午戰爭】

創設情景:展播一組日軍在中國暴行的圖片

學生活動:分組合作討論歷史上的中日關系并介紹其他兩次侵華戰爭。

教師提示:聯系日本修改教科書的實際,回顧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侵華道路的歷史。

課外拓展:在日本長崎哥拉巴公園,被改裝成咖啡桌的定遠艦舵輪至今仍長年在此展出。日本人將鎮遠艦拆解后,所遺部分船錨、錨鏈、炮彈等今天依然被陳列于日本東京上野公園。 設計意圖:增強時代感,突出本課主題,達到情感升華的目的。聯系現實,進一步讓學生體會,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學生深刻感受到要銘記這段歷史,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學生探究:比較分析《南京條約》與《馬關條約》,學生學會分析其程度的加深。 教師總結:這是繼《南京條約》以來中國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的簽定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

[承轉]:《鴉片戰爭》的簽訂,大大加重了中國的民族災難。隨后幾年中,列強紛紛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四、第三展廳【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

學生活動:比比看——出示《時局圖》請學生結合教材地圖,來看《時局圖》中的熊、蛇、青蛙、獅子、鷹分別代表哪個國家,說說各的勢力范圍分別是什么?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生生互動。

五、第四展廳【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個侵略中國的國家——俄、德、法、美、日、奧、意、英,幫助學生采用諧音的方法去 記憶。即:餓的話每日熬一鷹。

學生探究:讀漫畫和《辛丑條約》內容,比較分析《辛丑條約》的影響。

教師總結:《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感受屈辱:總結三個不平等條約的影響,由“開始淪為”到“大大加深”最后再到“完全淪為”這條線索,使學生對中國一步一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的過程,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

設計意圖:對條約影響的分析是重點,也是難點,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通過細化、簡化問題,補充資料及學法指導等手段幫助學生理解。

(三)板書設計

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 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

甲午戰爭 《馬關條約》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 帝國主義的瓜分狂潮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辛丑條約》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六、反思廳【聯系實際,感悟升華】

教師提問:近代中國怎會一次次地遭受外辱,被迫簽訂一個又一個的不平等條約? 如何避免近代的屈辱歷史不再重演?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匯報討論結果。最后得出結論:落后就要挨打等。

教師總結: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強調牢記歷史并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只有不忘過去、記取教訓,才能避免歷史悲劇重演。——《胡錦濤在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大會上講話》

設計意圖:通過對四個展廳內容的總結,再次梳理本課線索與主線,突出本課主題,達到感悟升華的目的。

七、課堂總結

國恥回顧——國恥不能忘,民族當自強(背景配以羅大佑的“亞西亞的孤兒”音樂) 幻燈片展播國恥紀念館的四個展廳主題以及三次侵略戰爭的相關圖片,最后打出“亞西亞的孤兒”的歌詞,引人深思。

設計意圖:通過對國恥紀念館內容的回顧以及歷史的再現,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增強民族自尊心,激發學生認真學習,報效祖國的愛國之情。十個血色大字——“國恥不能忘,民族當自強”和歌曲“亞西亞的孤兒”的內容更是將學生引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四)課后探究

讓學生觀看電影《甲午風云》,并寫一份讀后感。 (1) 小組自由交流 (2) 教師啟發學生討論

(3) 結合教材,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之上,教師總結/提問

三、課后系統部分——教學后記

《屈辱的歲月》這一課是我展示過的一堂校級公開課,曾獲深圳實驗學校中學部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一等獎。

這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工業革命”和“整體世界的最終形成”的基礎上安排的,反映的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定半個多世紀中國近代的歷史,時間跨度大,課堂內容多,系統復雜,理解起來難度較大。怎么樣既能讓學生掌握中國近代的侵略史以及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規律又能體現新課程自主探究的新目標讓學生在視覺和身心上都得到啟發,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對于教師來說是一個難點。

根據本課內容和學生實際,我選擇了“情景—實踐—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即將整個課堂內容都設計成一個“國恥紀念館”的形式:國恥紀念館大堂—第一展廳(鴉片戰爭)—第二展廳(甲午戰爭)—第三展廳(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第四展廳(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反思廳,共六個模塊,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整合。

創造情景(進入國恥紀念館大堂)——通過前言部分的一則“笑話”(《圓明園不是我燒的!》)導入,播放錄象《近代中國人民的反封建反侵略斗爭》使學生整體感知近代中國社會。從而將學生引入國恥紀念館中來。

課堂實踐(參觀第一展廳—第四展廳)——這是課堂內容與師生活動的主體部分。四個展廳分別是 “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 “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浪潮”、“八國聯軍入侵與辛丑條約”。三次侵略戰爭和三個不平等條約是四個展廳展示的重點。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我首先將老師的課堂角色轉換為一個紀念館的管理者與組織者,學生的課堂角色也轉換成了紀念館的講解的參與者與參觀者。其中再適當的安排一些分組討論、課外拓展、教師提示等環節使學生的思想產生共鳴,并在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熏陶中接受本課教學內容。在最后一個展廳中,不失時機的開展了“感受屈辱”的教學環節,對本課的主線,即“中國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將四個展廳的內容進行了及時的串連和梳理,使整課顯得散而不亂。

創新升華(面壁反思廳)——課堂的尾聲部分,設置問題:“如何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讓學生在暢談對本節課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感想升華,達到本節課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最后利用幻燈片“國恥回顧”的形式(背景配以羅大佑的“亞西亞的孤兒”音樂)對本課進行高度的概括和歸納,而且更讓學生牢記這段屈辱的歷史,做到“知恥而后勇”。課件打出“國恥不能忘,民族當自強”的血色大字來渲染本課的主題思想。 教學心得體會:

在深入挖掘教材,對課堂內容進行細化的同時,我還對課本內容進行了適當的深化,增加了一些課外的拓展和延伸。例如在第二展廳——甲午戰爭的教學中,我拓展了今天被改裝成咖啡桌的定遠艦舵輪和鎮遠艦拆解后,所遺部分船錨、錨鏈、炮彈等內容,課后實踐的結果看來,將過去的歷史同今天的歷史以及將來的歷史聯系起來,能更有效的提高學生對知識把握的能力,也增強了他們學習《歷史與社會》課程的熱情,活躍了思維。

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例如在課堂設計中,留給學生的時間過少,使學生的探索、合作精神在課堂中得不到很好的發揮,略顯倉促。這是我們在新課程教改的教學實踐中以后仍需要仔細探索和改進的地方。

說課案例: 中學語文《魯提轄拳打鎮關西》說課 哈爾濱市第49中學 黨方明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是新編初中語文第五冊教材的重點篇目,也是《水滸》的精彩篇章之一?!端疂G》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白話章回體小說,它的故事產生于北宋末年到元代末年,成書于明代,距今久遠。明代的小說拿到今天的課堂上來學,讓學生學什么呢?不是像古人一樣說起話來“之乎者也”,寫起文章來半文半白叫人晦澀難懂。而是要學習前人獨具匠心的構思和用人物的言行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學習語文旨在培養學生的能力,達到“古人之書皆為我物,惟我所用”的地步。

初三學生平均年齡16歲,男女各半,對江湖恩怨、打打殺殺,男同學有極大的興趣,女同學則不以為然,這是由他們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決定的。他們又有共同之處,無論男同學還是女同學,都喜歡看精彩的故事情節,普遍具有較強的形象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差。教學就應抓住主要情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有些同學可

能會對魯提轄的行俠仗義行為暗生崇拜,甚至盲目效仿,教師都應正確引導。

通過教材、學生分析確立教學目標,確定重點、難點。

1、認知目標:認識惡人橫行欺壓百姓的封建社會;領會課文用人物的言行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欣賞主要情節細致描寫的方法。

2、能力目標:通過閱讀和欣賞小說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3、德育目標:提倡見義勇為,反對江湖義氣。

教學重點:分析魯達嫉惡如仇、粗中有細的性格;分析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分析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社會現實。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表現主題的。課文中出現的人物很多,為什么單把“分析魯達的性格”作為教學重點呢?因為他是作品的主要人物,其他人物的出場都是為了烘托主要人物服務的,次要人物出場只起到一種烘云托月的作用。另外魯提轄正因為有嫉惡如仇、粗中有細的性格,才會有激怒鄭屠、拳打鄭屠的言行。他的性格既推動情節向前發展,也反映了北宋官逼民反的黑暗現實。因此把分析魯達的性格作為教學重點。

小說是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的。作品把魯提轄、鄭屠、金家父女等人物置身于真實的歷史環境中,課文沒有具體的社會環境介紹,只是通過對各階層人物及他們之間的關系的描繪,真實地再現北宋的社會環境。一個有閱讀經驗的人,往往善

于從優秀作品的描寫中了解社會,初三學生沒有閱讀經驗,普遍存在抽象思維能力差的問題,因此我把通過人物遭遇來理解對封建社會的現實作為難點。

為突出教學重點,我采用“切入法”作為教學方法。即從課文最重要的內容——高潮入手,分析課文,直接切入主題。我為什么從“三拳”打死鎮關西這一情節切入呢?第一,它是故事的高潮,是小說最扣人心弦的部分。語言、動作、心理描寫又最能突出魯提轄嫉惡如仇、勇而有謀的性格特征。對表現主題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第二,從高潮入手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七設懸念。“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不禁要問:打得結果怎么樣?魯提轄為什么要拳打鎮關西呢?第三,可以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一堂課的前15分鐘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聽課效率最高的時間,切入重點,放在開頭來講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采用錄音機、投影片等電教手段。教學過程分為導入新課、明確訓練重點、課文分析、討論問題、小結、練習鞏固等六個環節。

一、導言:《水滸》的人牧塑造,歷來受到很高的評價,它為我們塑造了許許多多除暴安良的梁山好漢拓形象,魯達就是其中光彩照人的一個。作者是如何把這個人物塑造得光彩奪目的呢?導入文題——魯提轄拳打鎮關西。

二、投影顯示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白該掌握什么,以便有針對性的聽課,有的放矢的解答疑難。

三、課文分析:采用切入法,從情節入手進行分析。

首先,分析“三拳”,在課文中的17—20自然段,請一位同學復述這一部分,最好找一位表達能力強,能伴以簡單的武打動作的(可安排學生做準備活動)。這樣課堂的氣氛能馬上被調動起來,學生的主動性就會提高。在這部分里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這幾段文字從幾方面描寫了主要人物魯提轄的活動?(語言、動作、心理)

2、具體分析語言、動作、心理描寫能反映魯提轄什么性格特征?(嫉惡如仇、勇而有謀)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情節,如果讓我們同學來寫,恐怕有的同學只能寫出一句話“魯提轄只三拳就把鎮關西給打死了。”要是《水滸》作者施耐庵也這樣寫的話,讀者肯定會感到沒意思。這一情節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作者不但寫出了怎么打的?打在什么地方?打得結果怎樣?連挨打者鄭屠的感覺也都一一寫出來了。通過學習課文引導學生在寫作時要注意精雕細刻,細節描寫可使文章生動傳神。

其次,分析“三激”鄭屠這一情節。也請一位同學來復述,把如“臊子”等詞改用現代詞語。“三激”鄭屠寫在“三拳”之前,如果說“三拳”突出了魯提轄的勇,那么“三激”則突出了魯提轄的“謀略”,通過分析使學生明白“三激”鄭屠是為拳打鄭屠作準備,迫使鄭屠就范,使魯提轄處處占有主動。至此,主要情節已經分析透徹了。

再次,請同學找出除了主要情節外的另一情節——救助金氏父女的情節。找到后讓學生聽這段錄音,思考下列問題:

1、魯提轄是怎樣救助金老父女逃離虎口的?(借錢相送,親自掩護)

2、借錢相送可看出魯提轄什么性格?(慷慨大方,重義輕財、嶼弱者)

3、這一部分寫了魯提轄的言行,還寫了他的心理活動,心理描寫展示了人物的什么性格?(頗有心計、粗中有細)

4、寫李忠、史進的作用是什么?(襯托魯提轄的慷慨大方) 救助金氏父女、拳打鎮關西,魯提轄為什么要這樣做呢?這就要講鎮關西的罪惡和金氏父女的遭遇。

再次,請同學朗讀

2、3自然段,即酒樓聽訴部分。講述這部分讓學生認識到:這兩段正面寫了金氏父女的遭遇,從側面表現了鎮關西的罪惡,使學生得出“鎮關西實在該打,魯提轄打得好”的結論。金氏父女的哭訴,反映了北宋社會暗無天日、惡人橫行、好人受欺的社會現實,也說明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正義性。

以上我們分析的情節,都體現了魯提轄性格的閃光之處。課文中有沒有表現他性格中的另一側面呢?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答案(粗魯暴躁),并請學生舉例來說明。魯提轄是作者極力歌頌的英雄人物,為什么還要寫他粗魯暴躁的一面呢?(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英雄是人不是神,他身上也有缺點錯誤,這樣寫,人物才血肉豐滿,真實可信。)這一問題是針對學生寫作中存在的問題設置的。學生在寫人的時候,往往愛絕對化。寫一個人好,就說他毫無瑕疵;寫一個人壞,就說他一無是處。

作品在對主要人物濃墨生彩的同時,也對次要人物做了蜻蜒點水

般的勾勒,次要人物是烘托主要人物的,不能不寫。

四、討論:在暗無天日的社會里,惡人橫行,好人受欺,只能寄希望于魯提轄這樣行俠仗義的英雄人物,這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行為今天該怎么認識呢?(社會與時代不同,看問題的方法、角度就不一樣。今天,見義勇為的行為是應該提倡的;江湖義氣、為朋友兩脅插刀的行為是不足取的)。通過討論可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五、小結:我們在為魯提轄擊掌喝彩的時候,也為他捏了把汗,打死鄭屠以后魯提轄的命運怎樣了呢?原來他為避災禍逃到五臺山出家當了和尚,取了個法名叫“智深”,就是我們聽起來非常耳熟的花和尚魯智深,再后來呢?這就要靠大家自己去讀《水滸》,自己去尋找答案了。

六、練習鞏固。運用電教媒體,檢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重點的掌握情況,做到及時反饋。(附練習) 閱讀課文后填表:(括號內文字為填表答案) 三拳 部位 角度 喻體 本體 修飾語

第一拳 (眼睛) (視覺) (彩帛鋪) (眼睛里的光線) (紅的、黑的、紫的)

第二拳 (鼻子) (嗅覺) (油醬鋪) (鼻子里的滋味) (咸的、酸的、辣的)

第三拳 (太陽穴) (聽覺) (全堂水陸道場) (耳朵里的聲音) (磬兒、鈸兒、鐃兒)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精心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板書、討論問題、寫作指導、運用電教手段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力求

做到教與學相結合,知識與能力相結合,結果與過程、方法相統一,認知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相融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以教促學。 教學效果預測:預計100%的同學都能充分活動起來,85%的同學能在課堂上掌握重點,理解難點,還有15%的同學需要進一步復習鞏固。

《美麗的彩虹》說課設計

第二實驗小學一年級語文教研組 向文瑛

[說教材]

《美麗的彩虹》是一首兒童詩歌。圖文并茂,插圖優美,生動易懂。“彩虹”是學生熟悉卻不太了解,見過卻又并不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這首詩歌很容易引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說目標]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游戲識字,情感朗讀,發揮想象力,并說出自己所想的內容三個環節,達到了識字、讀文、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的教學目標。

[說教法、學法]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在游戲中主動識字,是本節課主要的識字手段。讓學生在游戲中既鞏固了拼音,又認讀了本課要求掌握的

二類字,并培養了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

2、愿意表現自己,是兒童的共同特征。因此,我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選讀詩歌中自己想讀的小節,達到了情感朗讀的效果。

3、培養低年級學生積極對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是新課標中低年級學段口語交際的目標之一。在本節課中,如“彩虹還像什么?”“你走過彩虹橋,還希望能看到什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說教學過程]

1、收集資料,激發興趣。

新課標指出: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并表達自己的看法,突出生活中既有語文,使學生開闊視野。課前,我布置學生廣泛搜集有關彩虹的資料,并相互交流,激發了他們迫切想學習這一課的興趣。

2、游戲識字,情感朗讀。

新改版的教材識字多,難度大,單一的去認,去寫,既枯燥,又沒有效果,所以在教學流程中我始終讓學生在游戲中充分去青銅自己,能認識哪些字,能讀好哪一節詩歌。激發了學生主動識字、讀文的愿望,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3、插想象翅膀,練口語能力。

在第三個教學環節中,仍然是讓學生在充分的情感體驗中表面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想法,使學生的思維、想象潛力充分發揮,并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

最后,讓學生在課件中了解到更多的有關彩虹的資料,并教學生在課外“人造彩虹”,讓學習大膽嘗試,真切地感受到語文就在身邊,從而更樂意地學習語文,學好語文。

說課的意義及作用

說課是教師經過備課,在一定的場合下,把所備章節的教材分析、學況分析、教學要求、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主要設計意圖,根據需要用準確的語言具體地向其他教師及有關人員表述的過程。

說課是有理論、有實踐的備課表述過程,是非課堂教學的一種教http:///mobile_web/index.jsp學活動形式。這種教學活動形式對落實課程標準精神,研究教材內容和教與學的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特別對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及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針對性的指導意義。 說課的作用有以下兩個方面:

1、提高教師的備課能力

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要提高學生素質,首先必須提高教師素質,備課能力就是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傳統備課多是教師封閉式的個人備課,由于個人的文化水準、認識能力、教學經驗的差異,其課堂教學效果也不同,致使教學班質量不平衡,對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很不利。 說課將傳統封閉式的備課開放化,理論化,實踐化,同傳統封閉式的

備課比較,主要有三點好處:

⑴使備課更全面。傳統的備課是教師自己備課完畢,就直接走進課堂進行教學,因此有很多不周到之處。說課則是備課后先對老師們說,不僅要說過程,還要說教材分析、學況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程序、設計意圖、理論依據。說課后眾人共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這樣經過充分全面的準備后,再走進課堂,效果必然好于前者。 ⑵使備課更精深。說課多了一個備課的深加工過程,能明顯提高備課質量。

⑶對備課更重視。因為說課是面向同行,所以說課者非常重視。在備課時要學習很多知識、方法、理論,要細致地鉆研教材,分析學況,精心準備說課,反復推敲教學設計,甚至還要多次請教他人。

2、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

課堂教學要有正確的理論指導,說課一定要在理論指導下去研究內容、方法、過程。這里所說的教學理論是符合時代需要的教育思想和觀念,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教育方法論基礎。

說課對教學過程中重點環節設計意圖的表述,主要是理論方面的內容。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明顯地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例如:讓一個后進生回答他感興趣的問題;某個道理由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對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這些雖然是方法上的問題,但也必須在一定理論指導下進行,有了正確的認識,方法才能奏效。備課、說課、上課沒有理論基礎就會一團糟。沒有理論指導,教學就沒

有高度,就不會吸引學生,成為無源之水。

八下歷史總結范文第3篇

1、1949年9月,第一屆________在________召開。會議的主要內容:會議通過了《________》,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________委員會,選舉________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會決定以________為國旗,以《________》為代國歌,以________為首都改名為________,采用________紀年。大會還決定在首都天安門廣場建立一座________,以表示對革命先烈的無限崇敬和緬懷。

2、________下午,在________隆重舉行________。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告:“_____ ___今天成立了!”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________。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________,真正成為________;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________。

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力量,鼓舞了世界________爭取解放斗爭。

4、1951年,________同________達成了________的協議,西藏和平解放。意義:___ ____ _。1951年9月人民解放軍進駐拉薩。

第2課 最可愛的人

1、原因:①美國派兵侵略________。②美軍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到________的安全。________請求中國政府派兵援助。

2、美國哪些侵略活動威脅到中國的安全?

①以美軍為主的所謂________越過三八線一直打到中國________邊; ②美軍飛機入侵中國領空,轟炸掃射______城市; ③美軍第七艦隊入侵中國_____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________。

3、目的:________、________。

4、時間:________——________

5、司令:________

6、過程:五戰五捷

7、戰斗英雄:________、________ 重要戰役:________戰役

8、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________精神和________精神,被譽為“________”。他們不畏艱險,英勇頑強,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為國家和民族贏得了榮譽。

9、結果:___年7月,________被迫在________上簽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10、意義:鞏固了新生政權,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打擊了美國的侵略政策,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

第3課 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原因:①________嚴重阻礙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②新中國成立后,占全國三億多人口的________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2、起止時間:________——________年底

3、法律依據: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________》,它規定廢除________的土地所有制,實行________的土地所有制。

3、做法:從1950年冬起,全國分批進行土地改革,沒收________的土地,分給________的農民耕種。同時也分給________應得的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自食其力。

4、結果:到1952年底,除_____地區外,______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的農具、牲畜和房屋等;還免除了________的地租。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

5、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________,________也被消滅;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________。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________準備了條件。

第4課 工業化的起步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

1、“一五”計劃的目的:為了________。

2、“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________,建立________和________的初步基礎;相應的發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相應的培養________。

3、“一五”計劃的起止時間:___年——__年

4、“一五”計劃的成就:

(1)①1953年底,________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②1956年,________生產出中國第一輛汽車;③中國第一個________試制成功地一架噴氣式飛機;④沈陽________建成投產;⑤1957年,________建成;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路建成,密切了內地與邊疆的聯系。⑦ 我國以________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形成了以________為中心的________基地;⑧________和________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

(2)取得成就的原因:①黨的正確領導;②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③全國人民的支持和艱苦努力;④蘇聯的幫助。

5、意義:我國______面貌,向________邁進。

二、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1)時間:________ (2)頒布的會議:________大會 (3)名稱:《________》 (4)地點:________ (5)內容:憲法規定我國堅持________,堅持________,一切權力屬于________。

(6)意義:這是我國第一部______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________的憲法。

第5課 三大改造(1953——1956年)

一、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原因:我國的農業仍然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當時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一家一戶難以________,難以________,不能________,也不能________。這就影響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________的需要。

2、形式:________

3、目的:走________和________的道路

4、高潮:________年,全國掀起________的高潮。

5、完成:________,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

二、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時間:________——________年

2、形式:________合作社

三、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起止時間:________——________年

2、形式:________合營

3、政策:________政策。 意義:實現了________,是________的創舉。

四、三大改造完成的意義:到________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改為________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________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了________。

第6課 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1、中共八大召開的背景、時間、內容、意義。

(1)背景:20世紀50年代中期,世界經濟與科技迅速發展。為適應這種發展趨勢,基于對________的正確分析。

(2)時間:________年

(3)內容:①大會分析了我國形勢的新變化,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國內的主要矛盾,是________的要求,同________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________的需要,同當前________的狀

況之間的矛盾。②大會明確指出,當前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________,實現________,逐步滿足________。

(4)意義:這是________的良好開端。

2、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1)背景:八大以后,社會主義建設蓬勃展開,成就顯著。黨中央認為________。 (2)時間:________年

(3)內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建設社會主義。

3、“左”傾錯誤泛濫

(1)原因:①對________認識不足;②缺乏________;③對社會主義建設________;④忽視________。 (2)表現: “_______”和人________運動

(3)主要標志:高指標、________、________和“共產風”。

(4)教訓:①搞經濟建設要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不能急于求成。②要尊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按規律辦事。

5、1961年春,黨和政府全面調整國民經濟,恢復發展生產。

6、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中取得的成就:

(1)主要工業產品都有很大增長,________尤為突出。________的建成結束了中國靠“洋油”的時代。

(2)新型的電子工業________工業、________工業從無到有的發展起來。 (3)涌現出大批先進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的十年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有哪些成就和失誤?結合史實說明。 (1)成就: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社會的________,提出發展生產力的任務,1961年春,調整國民經濟,恢復發展生產,經濟發展成績斐然,特別是________發展迅速。

(2)失誤:1958年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總路線,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發動“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傾錯誤泛濫。

第7課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文化大革命的原因: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錯誤的認為,黨中央出現了________,黨和國家面臨________的危險,為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它決定發動“________”。

2、起止時間:________——________年

3、開始的標志:1966年,中共中央接連發出開展“________”的決定。

4、指揮機構: “________”

5、兩個反革命集團:________反革命集團和________反革命集團

6、黨的歷史上最大一起冤案:文革期間,國家主席________遭到迫害,被誣蔑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中央開除出黨,并遭非法監禁,迫害致死。1980年中央為劉少奇平反,恢復名譽。

7、過程:對劉少奇、鄧小平進行了錯誤的斗爭,煽動“________,________”。1967年2月前后,黨內老一輩革命家和廣大干部群眾的抵制和抗爭,被誣為“________”,受到壓制和打擊。

8、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毛澤東、周恩來機智地粉碎了________集團的政變。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林彪等人出逃,在蒙古________機毀人亡。

9、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后,在________、________的主持下,形勢有了明顯好轉。但以江青為首的“________”使全國再度陷入混亂。

10、1976年,________、________相繼去世。

11、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1976年10月,________、________一舉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________。

12、從三大改造完成后到“文革”結束,被稱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二十年。情結合史實說明曲折性的表現,并分析出現曲折的原因。

(1)曲折性表現:1958年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總路線,卻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發動“__________”和__________運動,“左”傾錯誤在全國嚴重泛濫,主要標志是__________、瞎指揮、__________、共產風。“文化大革命“的進行。

(2)原因:①黨和人民對__________認識不足,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__________,又__________,忽視了__________。②少數反革命分子的破壞。③蘇聯的影響。

第8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

1、“兩個凡是”:凡是__________,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__________,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2、背景:①人們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②1978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__________的討論,使人們認識到,只有__________的唯一標準。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

3、時間:__________年底

4、內容:①這次會議徹底否定“__________”的方針,重新確立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路線;②停止使用“__________”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__________上來,實行__________的偉大決策;③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5、意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__________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撥亂反正,是__________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__________。

二、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

1、背景: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的__________遭到了嚴重踐踏,廣大人民群眾深刻地認識到了__________的重要性。

2、1980年為__________平反,使黨的歷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3、1982年頒布了第四部__________》,1986年,又頒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法律。

4意義:基本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我國逐漸向__________的道路邁進。

第9課 改革開放

一、對農村的改革

1、目的: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2、典型__________村

3、形式__________責任制。

4、影響:使農業生產的得到了大發展,農村開始富裕起來了。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__________迅速發展起來,為__________和__________開辟了一條新路。

二、對外開放的措施

(1)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福建的__________建立四個經濟特區;

(2)開放了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城市; (3)增設了__________經濟特區;

(4)設立__________開發區。浦東開發區已發展成為國際化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

(5)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樣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對外開放格局。

三、對城市的改革

1、時間:從__________年起

2、重點:__________

3、主要內容。

(1)把原來單一的公__________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__________共同發展; (2)對國有企業實行__________,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__________; (3)實行__________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__________以后,國有企業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邁進;對小型企業采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加快企業的改革步伐。

(5)效果: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推動了工業的發展, (6)認識:改革推動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從而證明了改革的正確性。

第10課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鄧小平提出要實行__________,還提出“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堅持__________。”

2、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鄧小平提出“建設__________”。

3、1987年,鄧小平為黨的十三大闡明了社會主義__________,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__________為中心,堅持__________,堅持__________,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

4、黨的十三大根據鄧小平的設想,做出了__________的戰略部署。

5、1992年,鄧小平到南方視察。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①內容:特區姓“社”不姓“資”。要抓住機遇,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__________才是硬道理。②影響:進一步__________,對__________產生了深遠影響。

6、鄧小平關于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逐漸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這一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的回答了__________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是__________的新階段。

7、1992年,中共__________大確立了__________,大會形成了以__________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8、1997年,鄧小平逝世后,在__________大上,__________作了《__________》。大會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9、為什么說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鄧小平提出了實行__________; (2)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必須堅持__________; (3)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設__________;

(4)1987年在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__________。黨的十三大根據他的設想,作出了__________的戰略部署。

(5)__________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在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鄧小平解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基本問題,他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__________。

10、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是如何確立的?

(1)南巡講話進一步__________,對建設__________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1992年,黨的十四大高度評價鄧小平__________理論,確立了它在全黨的__________。 (3)1997年,黨的__________大通過的黨章規定把__________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11、鄧小平理論是怎樣逐步形成和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的?(期中考試)

(1)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實際上形成了以__________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全會重新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__________上來,實行__________的偉大決策;

(2)1982年,在黨的__________大上,鄧小平提出把__________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__________

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__________;

(3)1987年,他又為黨的第__________大闡明了__________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__________;

(4)1992年,黨在__________大高度評價__________理論,確立了它在全黨的__________。 (5)1997年,__________大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

第11課 民族團結

1、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什么政策,有什么意義?

實行__________政策,對于維護祖國統

一、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和地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政治制度。

2、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F在我國共有__________個省級民族自治區。

3、漢族為主的各民族逐漸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格局,在__________的時候中國共產黨提出__________,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__________政策。

4、20世紀60年代初期,西藏地區勝利完成__________,廢除了__________,百萬農奴翻身當家做了主人,進入__________。

5、新中國成立后, 我國實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少數民族地區得到迅速發展。__________的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成為商品糧基地,__________的傣族自治州是我國__________基地。中央提出實施__________戰略以來,西部地區出現了新氣象。

第12課 香港和澳的門的回歸

一、“一國兩制”的構想

1、人物:__________

2、含義:在__________境內,大陸實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實行__________制度。“

3、意義:①一國兩制”,為__________指明了前景,贏得__________。②“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為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回歸祖國開辟了途徑。

二、香港和澳門回歸

1、1984年底中英聯合聲明,_____年____月________日,中國對__________恢復行使主權。

2、1987年4月中葡聯合聲明,1999年___月_______日,中國對__________恢復行使主權。

3、實行“一國兩制”原因:“一國兩制”正是從歷史和現實考慮,一要實現香港、澳門、臺灣的主權回歸,二要維持香港,澳門,臺灣經濟的繁榮。

4、英、葡政府同意把香港、澳門歸還給中國說明: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

5、意義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中國人民__________,標志我國在__________邁出了重要一步。

第13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1、簡述中國政府對臺灣政策的發展變化

①新中國成立后,明確提出__________。②20世紀50年代中期,確立了__________解放臺灣的思想。③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確立了__________的大政方針。④在鄧小平__________的構想基礎上,形成了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對臺基本方針。⑤1995年初,江澤民提出發展兩岸關系的__________,成為__________的指導思想。

2、1987年臺灣當局調整__________政策海峽兩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絕狀態終于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3、海峽兩岸的民間團體為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做了哪些努力?結果怎樣?

(1)努力:①1990年臺灣成立了__________會,1991年大陸成立了__________協會。兩岸授權這兩個民間團體開始進行__________、__________商談和政治對話。②1992年,兩會就“__________”達成共識。③1993年,海協會會長__________和?;鶗麻L__________在__________舉行會談,將“__________”寫入協議,并就開展兩岸經濟、科技、文化交流達成共識。

(2)結果: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3、海峽兩岸經濟上相互促進、互補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4、對我國統一臺灣的看法(必然性)

①從歷史角度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從民族角度看,海峽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完成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是全體炎黃子孫的共同心愿; ③從現實角度看,海峽兩岸日益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④從法律角度看,《反分裂國家法》的頒布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 ⑤從可行性來看,香港、澳門的回歸和持續繁榮為統一臺灣提供了范例。

5、為什么說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1)三國時,吳國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和臺灣地區的聯系。 (2)元朝時,加強了對琉球的管轄。 (3)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

(4)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5)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后,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 (6)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7)1949年,國民黨退臺灣。

(8)1950年,美軍第七航隊進入臺灣海峽,阻止解放臺灣。

第14課 鋼鐵長城

1、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是怎樣建立起一支現代化軍隊的?

①海軍:新中國成立前夕,我國建立了第一支海軍——__________海軍。新中國成立后,又相繼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艦隊。此后我國陸續研制了多種艦隊。1971年我國自行研制的__________,完成了多次科學實驗和對外出訪任務。后又陸續裝備了我國自己制造的__________。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海軍現代化進一步提高,海軍已有__________部隊、__________部隊、__________、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活動范圍逐步擴大。

②空軍:20世紀50年代初,空軍部隊已擁有各種飛機三千多架。1956年我國仿制成功__________型殲擊機。后來又制造了各種型號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強擊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自行研制和引進了一批新型飛機,空軍的現代化建設有了新的飛躍。

③導彈部隊:1966年,中國開始組建__________,主要擔任__________任務,陸續裝備了中程、遠程、__________核武器,還有其他型號的導彈。

2、1974年,我國研制出第一艘__________。

3、導彈部隊主要擔任__________任務。

第15課 獨立自主和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新中國奉行_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背景:①新中國建國的第一年我國同__________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②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實行__________的外交政策。

3、時間:__________年底周恩來在__________時首次提出__________原則。

4、內容:互相__________、__________、互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__________,被世界上__________,成為__________。

二、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

1、時間:__________年

2、地點:__________

3、性質:第一次沒有__________參加的__________會議

4、內容:討論__________和__________問題。

5、“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周恩來提出__________的方針促進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使中國贏得與會國的理解和尊重。

第16課 外交事業的發展

一、中美關系正?;?/p>

1、原因:隨著中國__________。

2、中美關系走向正?;倪^程: (1)1971年7月__________訪華;

(2)__________年2月,__________訪華,雙方在__________簽署了《__________》; (3)1979年中美__________。

二、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__________年10月25日,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__________,恢復中國__________的席位。

三、中日建立

__________年,日本首相__________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四、中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APEC)

1、原因:隨著社__________的迅速發展和__________的提高,在__________的作用。

2、時間:__________年10月21日

3、地點:__________

4、主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促進__________”

5、內容:①討論了__________、__________等問題;②通過了《__________》。③會議結束時,__________宣讀了亞太經合組織《__________》。

6、意義:上海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中國迄今舉行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多邊外交活動。

7、新中國取得輝煌外交成就的原因和意義。

(1)原因:①歸功于我國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②歸功于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③歸功于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

(2)意義:為我國的現代化營造了一個和平的建設環境,加強了我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貿聯系,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奠定了基礎。

8、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上的三件大事。

(1)1979年,__________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

(2)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國在__________的合法權利,恢復了中國在__________的席位;

(3)1972年,日本首相__________訪華,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第17課 科學技術的成就(一)

1、__________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__________爆炸成功。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加強了我國的__________,也打破了__________,對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義。

2、__________年6月,我國設計的__________研制成功,1966年10月,__________的中近程地地導彈試爆成功,我國有了可__________。

3、1970年,我國用__________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__________,

成為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后,世界上第__________個能獨立發射__________的國家。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__________”,200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__________”發射成功,飛行員是__________。

4、1973年我國水稻專家__________首次培育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被稱為“__________之父”。(學習他們振興中華、刻苦鉆研、奮發圖強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優良品質,進一步增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決心和信心)啟示:知識是最大的財富,也證實了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第18課 科學技術的成就

(二)

1、__________年__________月,我國四位科學家為了發展我國的高技術產業,向中共中央寫了一封題為《__________》,__________非常重視并做了批示,此項計劃被稱為“__________”。經過半年的論證,形成了《__________》,選擇__________、航天技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源技術和__________七個領域作為我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6年又將__________列為第八個領域。

2、20世紀末,人類進入了高度的__________時代,以因特網為主要特征的數字化正在改變著世界,引起經濟和社會的深刻變化。中國古代有“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說法,今天這種說法已經通過__________變成了現實。

(1)應用:瀏覽新聞,查閱資料,發電子郵件(E-mail),通話,購物、上課、看病等。 (2)影響:①正面:健康上網,有利于增強自己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有利于創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會互動關系。②負面:網絡的不健康也會給青少年網民帶來危害。如:在網上瀏覽不良信息,有的超時無節制上網,影響學習和身體健康等。

3、“__________是第一生產力”是鄧小平說的。

第19課 改革發展中的教育

1、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重視__________的發展,1986年頒布實施了《__________》,增加經費投入,到2000年,全國基本實現了__________,九年義務教育屬于__________教育;20世紀90年代以來,政府實施“__________”的發展戰略,把__________作為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

2、新中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20世紀90年代,為迎接新世紀的挑戰,教育部啟動了將__________、__________等若干大學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的工作。高等學校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__________。

3、“教育要面向__________,面向__________,面向__________”是鄧小平說的。

第20課 百花齊放推陳出新

1、隨著新中國的誕生,文學藝術也步入新的時代。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針,文學藝術出現了嶄新的局面,出現了很多反映__________、時代特征,弘揚__________的成功之作;藝術也發展迅速,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2、毛澤東提出“__________”的要求。__________課所列為學校重點課程。20世紀90年代,國家把體育作為__________的重要內容,大力開展__________運動。

3、我國競技體育水平迅速提高:從乒乓球隊開始,中國的運動員走出國門;從射擊運動起,中國運動員奪得第一枚奧運會金牌,運動員是__________;1990年,中國首次成功地舉辦了__________運動會;__________年7月13日,中國申奧成功,將于__________年在__________舉辦第29屆奧運會。

第21課 人們社會方式的變化

1、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到20世紀末,我國在整體上進入了__________。

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就業制度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鼓勵人們可以通過人才市場__________。持證上崗、__________、公開招聘等新鮮事物層出不窮。

3、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的__________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工作普遍得到了加強,城鎮居民__________進一步健全,最引人注目的與大多數城鎮居民密切相關的__________制度也邁出了步伐。

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第1課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1、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目的:籌備建國任務 P2 時間地點:1949年9月在北平舉行

內容:(1)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的作用);(2)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3)大會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北平為首都并改名為北京,采用公元紀年;4)決定在首都天安門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

2、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P3

3、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國內)(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國際)(2) 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P4

4、西藏和平解放:時間:1951年9月;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晉美;

意義:標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P4

第2課 最可愛的人

1、“最可愛的人”指中國人民志愿軍

2、抗美援朝戰爭(1950—1953年)

(1)司令員:彭德懷 (2)目的:保家衛國

(3)出兵原因:①美國侵略朝鮮;②美國侵略軍嚴重威脅中國安全;③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4)結果: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P10) (5)性質:抗美援朝戰爭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

3、戰斗英雄黃繼光、邱少云。(學習精神: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P9

第3課 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時間:1950年

內容:P12 結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意義:P13

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4課 工業化起步

1、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的基本任務:主要是集中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2、一五成就:基礎工業與新工業部門的建立;交通運輸業的成就;原有工業基地的加強和新基地的建立。

重工業成就:①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 ②1956年, 長春一汽生

產出第一輛汽車;③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制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④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交通成就: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3、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4、第一部憲法的頒布: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第5課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形式:農業、手工業采用合作化;工商業采用“公私合營”,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

2、三大改造的意義: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第6課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1、中共八大(1956年):會議內容: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意義:探索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

2、探索失誤:黨中央發動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

(1)失誤原因:對國情分析不夠;缺乏建設經驗;對社會主義建設急于求成;忽視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2)造成嚴重后果:國家和人民面臨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經濟困難

(3)吸取教訓: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立足本國國情發展。

3、探索時期建設偉大成就:P29 先進人物: 石油工業——王進喜,兩彈元勛——鄧稼先,黨的好干部——焦裕祿。

第7課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1、文化大革命發動的原因及表現:P32 結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2、性質:一場由國家領導人錯誤發動,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3、劉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民主和法制糟到嚴重踐踏的典型事例。

4、文革期間老一輩革命家和人民的抗爭:二月逆流和四五運動(悼念周恩來,反對四人幫的強大抗議運動)

5、吸取教訓: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要逐步健全民主和法制制度;要堅持實事求是;要防止個人崇拜和思想僵化。

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8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1、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P38 意義: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思想基礎

2、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1978年12月 內容:P39 意義:P39

3、民主與法制建設:劉少奇案平反,第四部憲法(1982年)及系列法律的頒布。P40

第9課 改革開放

1、改革先從農村開始:采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P42

2、 城市:國企改革。1985年開始;1992年加快改革步伐。P45

3、對外開放:從1980年設立沿海四個經濟特區(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 開放格局: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格局。 P43

4、開放原因:為了引進和吸收外資、僑資;引進新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

5、近現代開放的不同:本質不同:①前者嚴重地踐踏了我國的主權,后者體現了平等互利的原則;②前者“開放”中國是被動的,后者“開放”中國是主動的;③前者發生在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后者發生在社會主義時期;④前者屬于外國的侵略行為,后者則屬于中國的自主行為

結果不同:前者開放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者開放促進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國力。

第10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P48

1、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鄧小平理論是實現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和指導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因為第一次系統的回答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問題,指導黨制定了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具體事例:①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②改革開放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③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④中共十三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2、1992年鄧小平南方視察講話:內容P49 影響:P49

八下歷史總結范文第4篇

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第1課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1、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目的:籌備建國任務 P

2時間地點:1949年9月在北平舉行

內容:(1)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大會決定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以北平為首都并改名為北京,采用公元紀年;(3)決定在首都廣場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4)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2、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P

33、新中國成立的意義:(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國內)(2) 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國際)P

44、西藏和平解放:時間:1951年;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晉美;

意義:標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P

4第2課 最可愛的人

1、“最可愛的人”指中國人民志愿軍

2、抗美援朝戰爭(1950—1953年)

(1)司令員:彭德懷(2)目的:保家衛國

(3)出兵原因:①美國侵略朝鮮;②美國侵略軍嚴重威脅中國安全;③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4)結果: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P10)

(5)性質:抗美援朝戰爭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

3、戰斗英雄黃繼光、邱少云。(學習精神: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P9第3課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頒布時間:1950年

內容:P12結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意義:P1

3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4課工業化起步

1、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的基本任務:主要是集中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2、一五成就:基礎工業與新工業部門的建立;交通運輸業的成就;原有工業基地的加強和新基地的建立。

重工業成就:①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 ②1956年, 長春一汽生產出第一輛汽車;③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制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④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交通成就: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3、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

4、第一部憲法的頒布: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第5課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形式:農業、手工業采用合作化;工商業采用“公私合營”,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

2、三大改造的意義: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第6課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1、中共八大(1956年):會議內容: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意義:探索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

2、探索失誤:黨中央發動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

(1)失誤原因:對國情分析不夠;缺乏建設經驗;對社會主義建設急于求成;忽視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2)造成嚴重后果:國家和人民面臨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嚴重經濟困難

(3)吸取教訓: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立足本國國情發展。

3、探索時期建設偉大成就:P29

先進人物: 石油工業——王進喜,兩彈元勛——鄧稼先,黨的好干部——焦裕祿。第7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1、文化大革命發動的原因及表現:P32結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2、性質:一場由國家領導人錯誤發動,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3、劉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民主和法制糟到嚴重踐踏的典型事例。

4、文革期間老一輩革命家和人民的抗爭:二月逆流和四五運動(悼念周恩來,反對四人幫的強大抗議運動)

5、吸取教訓: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要逐步健全民主和法制制度;要堅持實事求是;要防止個人崇拜和思想僵化。

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8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1、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P38意義: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思想基礎

2、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1978年12月內容:P39意義:P39

3、民主與法制建設:劉少奇案平反,第四部憲法(1982年)及系列法律的頒布。P40第9課改革開放

1、改革先從農村開始:采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P

422、 城市:國企改革。1985年開始;1992年加快改革步伐。P4

53、對外開放:從1980年設立沿海四個經濟特區(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 開放格局: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格局。 P

434、開放原因:為了引進和吸收外資、僑資;引進新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

5、近現代開放的不同:本質不同:①前者嚴重地踐踏了我國的主權,后者體現了平等互利的原則;②前者“開放”中國是被動的,后者“開放”中國是主動的;③前者發生在中國開

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后者發生在社會主義時期;④前者屬于外國的侵略行為,后者則屬于中國的自主行為

結果不同:前者開放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者開放促進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國力。 第10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P48

1、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鄧小平理論是實現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和指導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因為第一次系統的回答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問題,指導黨制定了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具體事例:①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②改革開放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③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④中共十三大,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2、1992年鄧小平南方視察講話:內容P49影響:P49

3、鄧小平理論領導地位的確立:中共十四大:確立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形成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中共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第11課民族團結

1、民族居住格局:大雜居,小聚居

2、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意義:對祖國統

一、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地區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P56

3、共同發展的典型——20世紀90年代,西部大開發。 人物:孔繁森

第12課 香港和澳門的回歸P60-6

21、“一國兩制”含義:就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簡稱,指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統一主權的國家里,以祖國統一為前提,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港澳臺地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提出: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成功解決了香港、澳門問題。

2、香港回歸:1984年,中英兩國正式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于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3、澳門回歸:1987年,中葡兩國政府也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于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設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4、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歷史意義: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標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5、香港和澳門成功回歸的原因: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構想為香港和澳門的回歸開辟了正確的途徑;新中國的建立,使我國擁有獨立自主的內政和外交權利;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統一的歷史大趨勢。

第13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P65 -68

1、臺灣是中國領土的史實:三國時,吳國派衛溫赴夷洲,加強臺灣與內地的聯系;元朝設巡檢司,管理臺灣事務;明朝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設置臺灣府,加強管轄。

2、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為了解決臺灣問題提出的方針政策:A. 建國初期:明確提出要解放臺灣; B. 20世紀50 年代中期: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 C. 改革開放以后: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并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D、1995年江澤民提出八項主張

3、海峽兩岸的交往:①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絕狀態終于被打破,兩岸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②1992年臺灣“?;鶗?rdquo;和大陸“海協會”達成“九二共識”——“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③1993年,?;鶗L汪道涵和海協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汪辜會談”,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④兩岸人員的往來及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日益密切。

4、海峽兩岸統一的有利因素(或對我國統一臺灣的看法):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峽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完成統一大業是全體炎黃子孫的共同心愿;海峽兩岸日益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一國兩制”在香港和澳門的成功實踐;《反分裂國家法》的頒布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

5、阻礙兩岸統一的因素:臺獨勢力的分裂活動;國際反華勢力的破壞干涉。

6、為海峽兩岸的統一應作的努力:(我國政府)繼續推動兩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臺灣當局)順應歷史潮流,徹底放棄“臺獨”主張;(青少年)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的義務,堅決同分裂祖國的行為作斗爭,努力學習,為祖國的強大作貢獻。

7、臺灣回歸宣傳語:炎黃子孫不忘本,兩岸關系一家親。

第14課 鋼鐵長城P72-7

51、海軍的發展: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是——華東軍區海軍(成立于1949年4月),目前,我國海軍部隊有:北海艦隊、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1971年自行研制導彈驅逐艦,1974年研制出核潛艇。20世紀90年代以后,海軍不斷補充新型艦艇,現代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由多兵種組成,活動范圍不斷擴大。

新舊中國海軍保衛國防能力的不同:舊中國國力較弱,海防松弛,無力抵抗外國的進攻(如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新中國有堅強的國力作為后盾,海軍力量不斷壯大,有力保護祖國的海防。

2、空軍的發展:人民空軍是在陸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1956年仿制成功殲5型殲擊機。

3、導彈部隊的建立和發展:1957年,中國開始組建戰略導彈部隊,戰略導彈部隊的主要任務是核反擊。1964年導彈試驗成功,1966年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

4、人民解放軍發展壯大的原因: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我國科技和經濟的迅速發展;科研技術人員的刻苦鉆研。

第15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P76-78

1、外交政策:新中國建立后,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①提出: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倡導:1954年,中、緬、印。②內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③意義: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現在已經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

3、亞非萬隆會議: 1955年,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這是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萬隆會議的主題:討論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問題。周總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圓滿成功,也促進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 求同存異:“同”指亞非國家都有反對殖民主義和謀求發展的共同點;“異”指亞非國家的社會制度和建設道路不同。

周恩來的外交貢獻: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加強同周邊國家的聯系;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出席日內瓦會議,促成越南問題的和平解決。

第16課外交事業的發展P80-8

41、中美關系的發展:由對抗到關系開始走向正?;?事件:①“乒乓外交”②基辛格秘密訪華③1972年尼克松訪華,雙方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④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長期阻礙中美改善關系的核心問題:臺灣問題。

2、重返聯合國: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重返聯合國意義:(1)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2)有利于同更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3、1972年,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出現各國與我國建交熱潮,外交工作出現新局面。

4、2001年,我國在上海成功舉辦了中國迄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即APEC會議)。P8

35、我國外交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新中國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中國采取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貫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威望的不斷提高;外交家的努力和智慧。

第17-18課 科學技術成就P90

我國取得的科學技術成就主要有:

1、國防成就:①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②1966年,核導彈試驗成功。

2、航天成就:①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標志我國的空間技術跨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②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③2003年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④2005年“神舟六號” 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3、農業成就:1973年,我國水稻專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被稱為“東方魔稻”的秈型雜交水稻。

杰出科學人物: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鄧稼先——兩彈元勛錢學森——導彈之父

學習杰出人物的優秀品質:刻苦鉆研、勇于探索、創新、無私奉獻的愛國精神。

為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我國提出了“863計劃”,選擇發展的高科技領域有: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和海洋技術(1996年增加)共八個領域。

計算機網絡的影響(或如何看待上網)):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健康上網,有力于增強自己與外界的溝通和交流,有利于創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會互動關系,如查閱資料,發電子郵件,網上購物、上課、看病等。但網絡的不健康現象,如網上瀏覽不良信息,超時無節制上網,缺乏自護意識上當受騙等,給網民帶來傷害。我們應該趨利避害,增加自我保護意識,遵守《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更好地利用網絡資源。

19課 改革發展中的教育

1、基礎教育的發展:①1986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②到2000年,全國基本上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2、“科教興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和政府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具體措施:①提出“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②,把九年義務教育作為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③要求實施素質教育。④制訂和實施863計劃

第20課百花齊放 推陳出新

1、文學藝術發展方針:1956年,提出了“百花開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2、體育成就:①從乒乓球隊開始,中國的運動員走出國門,贏得了世界的瞻目;②從射擊運動起,中國運動員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不斷奪得金牌,連連刷新世界紀錄。③1990年,中國首次成功地舉辦了亞洲運動會,④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P10

53、體育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①黨和政府的關心,重視;②群眾體育活動蓬勃展開;③學校體育工作不斷加強;④體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

第21課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1、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從衣食住行等方面,通過改革開放前后的對比表述)P112-114 生活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改革開放;

有何感悟:改革開放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我們要繼續堅持改革開放。

2、如何解決城鎮環境污染和交通堵塞問題:使用清潔燃料;實行“公交優先”政策;開辟新的公交線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發展道路、地鐵、輕軌等硬件設施(解決城市交通堵塞問題的根本出路)。

八下歷史總結范文第5篇

和國成立教案

本資料為woRD文檔,請點擊下載地址下載全文下載地址

www.5y

kj.co

m 第一單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了解政治協商會議制度,知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講述開國大典,認識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知識與能力

掌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國大典、x藏和平解放等知識要點。了解新中國建立的主要標志,知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過程與方法

在教學人民英雄紀念碑這一內容時,讓學生閱讀毛澤東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所題文字的歷史含義和現實意義,開國大典的盛況,祖國大陸統一的實現。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新中國是在經歷了百余年的屈辱、抗爭和探索之后,才建立起來的。我們一定要熱愛祖國,把她建設得越來越繁榮富強。新中國在維護民族團結方面做了許多艱苦細致的工作,實現了x藏的和平解放,這個大好局面是必須要加以珍惜的。

重點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及其主要內容;開國大典。

難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曾聯松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的一封來信:“曾聯松先生:你所設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業已采用,茲贈送人民政協紀念刊一冊,人民幣五百萬元作為酬謝你對國家的貢獻……”

確定五星紅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是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此次會議是在什么情況下召開的?它的召開有什么歷史作用?讓我們一起步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來領略歷史的風采。

一、籌備新中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史料1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開幕。參加會議的有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各地區、各民族和海外華僑代表共622人。在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前,這次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

史料2 下圖是出版于1949年九月二十二日的人民日報。其中兩篇新聞的標題是:《中國人民政協開幕——毛澤東主席宣布會議任務》《【社論】舊中國滅亡了!新中國誕生了!》

教師: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會議主要討論什么問題?

學生: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

教師:此次會議召開的時間和地點、參加會議的代表、性質、職權?

學生:時間和地點:1949年9月,北平;參加會議的代表: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解放軍、各人民團體、各地區、各民族以及海外華僑等各方面代表;性質:是一次全國人民大團結會議,具有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職權: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教師:結合上面的圖片和所學知識,分析此次會議通過了哪些決議?

學生: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會議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

確立了新中國的國旗、代國歌、首都和紀年方法。

決定在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教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集中體現當時全國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

學生活動:講述共和國的故事——國旗、國徽、國歌、人民英雄紀念碑……

教師:國旗上有很多寓意,你們能從國旗上看出哪些寓意呢?

學生:講述國旗的象征意義。設計者是曾聯松,紅色代表革命,黃色代表光明;中間黃色的金星代表中國共產黨;旁邊的四顆金星代表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大團結,也就是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

教師:哪首歌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國歌?作者是誰?

學生:《義勇軍進行曲》;在抗日戰爭時期產生的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

教師:當年,這首雄壯激昂的《義勇軍進行曲》激勵著中華兒女同侵略者浴血奮戰,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戰斗號角,今天,這歌聲依然警示我們勿忘國恥,激勵我們在各自崗位上臥薪嘗膽,為民族的復興、祖國的崛起而努力不懈地學習和工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前進的道路上還會有許多的困難與挑戰,我們應該居安思危,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爭取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史料3 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必須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已經結成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參加的,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這個統一戰線將繼續鞏固和發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有廣泛代表性的統一戰線組織,過去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今后在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對外友好活動中,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維護國家的統一和團結的斗爭中,將進一步發揮它的重要作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

教師:上述史料講述的是中國的哪一制度?它確立于什么時候?

學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第一屆人民政協全體會議的召開。

二、建立新中國——開國大典

史料1 開國大典。

史料2 毛澤東在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這時,在軍樂聲中,54門禮炮齊鳴了28響。……天安門廣場上的人群在盡情歡呼。

教師:開國大典的時間、地點,有何標志?

學生: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天安門廣場,標志著新中國的誕生。

教師:開國大典時54門禮炮齊鳴28響。你知道為什么要用54門禮炮嗎?為什么連放28響嗎?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54——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中的54個民族。

28——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英勇奮斗的28年歷史。

史料3 美國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曾這樣說:“毛澤東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實際上也是世界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中國史學家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教師:請結合中國近代史及本課內容,談談你對這些評價的看法。你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學生依據教材回答,老師點撥:

國內意義: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

國際意義: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

教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一百多年帝國主義勾結封建統治者壓迫中國人民的歷史。這一百多年來,外國侵略者是怎樣勾結封建統治者壓迫中國人民的?

學生1:西方列強相互勾結,多次發動侵華戰爭,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學生2:勞動人民頭上壓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

教師:新中國的成立,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讓所有的中國人都能揚眉吐氣,中國人站起來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斗爭是巨大的鼓舞,極大地增強了他們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信心。

教師: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能夠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進行點撥:

有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理論指導,走經過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

有一支人民的革命軍隊,堅持武裝斗爭。

組成了一個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奮斗。

得到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持。

廣大革命先烈們的無私奉獻和英勇斗爭。

國民黨自身的腐敗。

三、x藏和平解放

教師:新中國成立之際,全國領土是否已經全部解放?x藏在什么時候解放?x藏和平解放的時間和經過是怎樣的?

學生:開國大典時,x藏宗教領袖**額爾德尼•確吉堅贊致電毛澤東主席,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希望早日解放x藏。人民解放軍在解放西南各省以后,一面向x藏進軍,一面力爭和平解放x藏。中央人民政府多次希望x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談判。1951年,x藏地方政府派以阿沛•阿旺晉美為首席代表的代表團到達北京,與中央人民政府談判。雙方經過充分協商談判,達成《中央人民政府和x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x藏辦法的協議》,x藏和平解放。1951年,人民解放軍進駐拉薩,受到x藏各界的熱烈歡迎。

教師:x藏和平解放有什么意義呢?

學生:x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教師:不過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卻想把x藏從祖國的大家庭里分離出去。對此,你們有什么看法呢?

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明確:如果有誰要將x藏分離出去,我們堅決不答應。因為x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元朝時,設宣政院標志著x藏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清朝順治帝冊封五世**,康熙帝冊封**額爾德尼,以后歷代**和**都需經中央冊封。1727年,在x藏設立駐藏大臣,監督x藏地方政務。1751年,清朝在x藏地方設立噶廈,授**喇嘛和駐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務。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規范了x藏地方行政體制和法規。新中國成立后,在x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中學生,維護祖國的團結統一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教師:x藏的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的統一,而不是整個祖國的統一,同學們想一想還有什么地方沒有回歸祖國?

學生:臺灣沒有回歸祖國的懷抱。

教師:我國的統一大業還沒有完全實現,需要我們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

949年10月1日是個不平凡的日子,這一天實現了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的確,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到開國大典的舉行,再到x藏的和平解放,無不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在建立和鞏固新中國時的高瞻遠矚和非凡睿智。這為社會主義建設構建了良好的開端,向全國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中國歷史從此掀開了新的篇章。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籌備新中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二、建立新中國——開國大典

三、x藏和平解放

www.5y

kj.co

八下歷史總結范文第6篇

共1課時1 課時數

學習目標:

1、了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

2、掌握“一五”計劃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

3、學習1954年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并頒布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學習重點:“一五”計劃的成就

學習難點:制定“一五”計劃的背景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相信自己,我能行)

第一個五年計劃

1、時間與目的:__ ___~____年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黨和政府實施了一五計劃。

2、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發展________,建立___________和國防_________的初步基礎; 相應地發展、、;相應地培養。

3、“一五”計劃的主要成就 (1)工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通運輸業: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業基地的形成:

以________幫助興建的_______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業項目有一萬多個,形成了以_______________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___ ___地區原有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了一批新工業基地。

4、 意義: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時間:______年9月。

地點: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內容: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性質:這是我國第一部_________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________的憲法。

二、合作探究(請相信集體的智慧)

1、閱讀教材18頁左邊毛澤東的話和中國與印度、美國鋼和電產量的比較表,說明什么問題?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國政府制定了什么計劃?這一計劃取得那些成就,起到什么作用?

2、“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選自毛澤東詞《水調歌頭·游泳》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中的“ 一橋”是指?“一橋”是什么時候建成的?

三、達標檢測(相信自己一定能順利通過)

1、毛澤東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毛澤東這句話的意思是()

A.對我國建設十分悲觀 B.人民生活亟待改善 C.我國工業農業發展不平衡 D.我國工業基礎薄弱

2、下列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中不屬于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是()

A、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B、建成武漢長江大橋 C、東北工業基地形成D、大慶油田建成

3、今年我們已進入第十二個五年計劃期間,你知道我國編制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指 ()

A、1949年~1953年 B、1952年~1956年 C、1953年~1957年 D、1950年~1954年

4、2003年8月,溫家寶總理在長春召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決策會議,正式把振興東北老工

業基地列為國家發展戰略。東北老工業基地形成于 ()

A、新中國成立時期B、解放前C、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D、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時期

5、開始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初步基礎的是 ()

A、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我國第一輛汽車B、東北工業基地的形成C、“一五”計劃的完成D、“一五”計劃開始實施

6、“一五”計劃期間,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該時期我國的政治建設最重要的成就是

()

A、選舉產生了新中國黨和政府的領導人B、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C、確立了人民政協制度D、頒布了《憲法》《民法通則》等法律

四、課堂小結:(學會從整體上把握知識)

回顧本節內容,和其他同學一起歸納本節各具特色的要點。

上一篇:犯罪預防的基本原則范文下一篇:一線員工工作總結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