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八下冊生物知識點總結范文

2023-04-13

八下冊生物知識點總結范文第1篇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概述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

(2)舉例說出哺乳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3)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征。

2、過程與方法:

養成查閱資料和匯總信息的好習慣,體驗個人總結的愉悅心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通過對哺乳動物基本特征的總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歸納和概括能力。

二、課時安排 2課時

三、教學重點

(1)概述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

(2)舉例說出哺乳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3)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學難點

(1)概述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

(2)舉例說出哺乳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3)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征。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過渡】動物界已知種類約150萬~200萬種,許多學者認為動物界應分為34門,下面主要介紹動物分類系統中的重要門類。

(二)講授新課

1.哺乳動物是脊椎動物中最高等的一個類群,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主要特征是:身體表面有毛,一般分頭、頸、軀干、四肢和尾五個部分;用肺呼吸;體溫恒定,是恒溫動物;腦較大而發達;哺乳;胎生。哺乳和胎生是哺乳動物最顯著的特征。胚胎在母體里發育,母獸直接產出胎兒。母獸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仔獸。全世界有哺乳動物3500多種,中國約有450種。哺乳動物和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有重大的經濟價值。

哺乳動物分布于世界各地,營陸上、地下、水棲和空中飛翔等多種生活方式;營養方式有草食、肉食和雜食3種類型。

多數身體被毛;體溫恒定;胎生(單孔類例外)和哺乳;心臟左、右兩室完全分開,左心室將鮮血通過左動脈弓泵至身體各部;腦顱擴大,腦容量增加;中耳具有3塊聽骨;下頜由1塊齒骨構成,與頭骨為齒-鱗骨關節式;牙齒分化為門齒、犬齒和頰齒;7個頸椎,第

1、2頸椎分化為環椎和樞椎。獸類是動物界進化地位最高的自然類群,除南極、北極中心和個別島嶼外,幾乎遍布全球,現存19目123科1042屬4237種。中國有11目,都是有胎盤類;中國北方屬古北界,哺乳綱的代表科有鼠兔科、河貍科、蹶鼠科、跳鼠科、睡鼠科,南方屬東洋界,代表科有長臂猿科、懶猴科、大熊貓科、靈貓科、鼷鹿科、穿山甲科、狐蝠科、象科、豬尾鼠科、竹鼠科等。哺乳綱的先進性表現在:腦高度發展;恒溫和胎生哺乳。

哺乳動物(包括化石和現生種類)可分為原獸亞綱、后獸亞綱和真獸亞綱。原獸亞綱包括已絕滅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和現在的單孔目。單孔目中有針鼴和鴨嘴獸,產于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和新幾內亞,現存只有1目2科3屬3種。哺乳綱除原獸亞綱、真獸亞綱外,還有后獸亞綱,包括各種有袋類,產于南、北美洲、澳大利亞及其鄰近島嶼,共7目19科86屬約250種;真獸亞綱,包括各種有胎盤類,廣布世界各地。

按照世界哺乳動物物種(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一書在2005年的資料,哺乳綱目前有約5676個(2008版的IUCN紅皮書為5488個)不同物種,分布在1229個屬,153個科和29個目

2 中,約占脊索動物門的10%,地球所有物種的0.4%。嚙齒目(老鼠、豪豬、海貍、水豚等)是哺乳動物中物種最多的目,翼手目(蝙蝠等),食蟲目(鼩鼱、鼴鼠、刺猬等)偶蹄目(羚、水牛、豬、鹿等)和食肉目(獅、虎、狐、豹、貓等)等。

2. 哺乳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1).為人類提供食物(2).為人類提供衣著材料 (3).為人類提供勞動力(4).哺乳動物有藥用價值

馬鹿

鹿茸有效成份中的膠原蛋白、硫酸軟骨素、蛋白聚糖、硫酸葡萄糖胺、硫酸角質素、軟骨素、透明質酸、皮膚素,在治療關節炎中起到巨大作用。 鹿茸中豐富的氨基酸,已知的有色氨酸、賴氨酸、組氨酸、精氨酸、羥脯氨酸、蘇氨酸、天門冬氨酸、絲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纈氨酸、亮氨酸、酪氨酸、異亮氨酸、苯丙氨酸等20余種;豐富的維生素A、硫胺素、核黃素;無機鹽鈣、磷、銅、鐵、錳、鋅、硒、硫、鍶、鉬、鈉、鉀、鎂等;微量元素與酶、輔酶和卵磷脂、脂質、激素、白蛋白等這些有效成份均能促進肌肉發育,興奮機體,同時其中的生長激素具有合成代謝作用,能使組織生長,使體內儲存的能量被消耗。

鹿茸有效成份中的生長激素及其前體,對機體的免疫功能有很大的益處,葡萄胺聚糖也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它在免疫系統細胞激酶激活過程中起重要的調節作用,同時鹿茸中的卵磷脂、腦磷脂、神經鞘磷脂、中性脂肪、脂蛋白、肽類、氨基酸、核苷酸、膽堿樣物質、維生質、微量元素等均可以提高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促進淋巴細胞的轉化,具有免疫促進劑的作用,還能增加機體對外界的防御能力;調節體內的免疫平衡而避免疫病發生和促進創傷愈合及病體康復。

3.爬行動物(或稱爬行類、爬蟲類)是一類脊椎動物,屬于四足總綱的羊膜動物,是對蜥形綱及合弓綱除鳥類及哺乳類以外所有物種的通稱,包括了龜、蛇、蜥蜴、鱷及絕滅的恐龍與似哺乳爬行動物等等。在過去傳統的林奈氏分類系統里,爬行動物的層級為綱,名稱是爬行綱。但由于該分類沒有包含恐龍及似哺乳爬行動物的現存后代——鳥類及哺乳類,而使其成為并系群。根據親緣分支分類法,現代爬行動物與鳥類組合成的單系群分類是蜥形綱,再與合弓綱組成單系群羊膜動物?,F代的爬行動物棲息于每個大陸,除了南極洲以外,主要分布于熱帶與副熱帶地區?,F存的爬行動物,體型最大的是咸水鱷,可達7米以上,最小的是侏儒壁虎,只有1.6厘米長。除了少數的龜鱉目以外,所有的爬行動物都復蓋者鱗片。

(三)重難點精講 (1)哺乳動物

(2)哺乳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3)爬行動物

(四)歸納小結

爬行動物(或稱爬行類、爬蟲類)是一類脊椎動物,屬于四足總綱的羊膜動物,是對蜥形綱及合弓綱除鳥類及哺乳類以外所有物種的通稱,包括了龜、蛇、蜥蜴、鱷及絕滅的恐龍與似哺乳爬行動物等等。在過去傳統的林奈氏分類系統里,爬行動物的層級為綱,名稱是爬行綱。但由于該分類沒有包含恐龍及似哺乳爬行動物的現存后代——鳥類及哺乳類,而使其成為并系群。根據親緣分支分類法,現代爬行動物與鳥類組合成的單系群分類是蜥形綱,再與合弓綱組成單系群羊膜動物?,F代的爬行動物棲息于每個大陸,除了南極洲以外,主要分布于熱帶與副熱帶地區?,F存的爬行動物,體型最大的是咸水鱷,可達7米以上,最小的是侏儒壁虎,只有1.6厘米長。除了少數的龜鱉目以外,所有的爬行動物都復蓋者鱗片。

六、板書設計 (1)哺乳動物

(2)哺乳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3)爬行動物

七、作業布置 同步練習冊

八、教學反思

通過分組討論、表達交流、分組實驗等多種多樣的活動,使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分析能力、應用知識的能力等都得到提高,課堂的教學過程豐富方法多樣。

八下冊生物知識點總結范文第2篇

初中初二八年級地理下冊期末總復習

1、我國的地理位置、我國領土的范圍和面積;我國瀕臨的海洋、鄰國及隔海相望的國家的分布;我國現行的三級行政區劃,熟悉33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和位置;

2、我國的人口及民族的分布;

3、我國地形的特點,主要山脈及其走向,主要的高原、盆地、平原,地震與火山等;

4、我國天氣的表示符號,我國冬夏兩季的氣溫分布特點和溫度帶,降水分布特點和干濕地區,我國氣候特征和三種災害性天氣。

教具:中國政區圖投影片、地形圖投影片、學生地圖冊

課型:復習課

教時:2課時

過程:本次復習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疆域與行政區劃

●主要知識點:

1、我國的半球位置與海陸位置、我國的面積、四至點。

2、我國的四個邊緣海、主要島嶼、半島,領海與內海。

3、陸上鄰國(15個)、隔海相望國家(6個)。

4、我國三級行政區

5、我國省級行政區劃的名稱、簡稱、省會。

6、特別行政區。

1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識圖

1、我國疆域示意圖,相鄰的國家

2、我國省級行政區輪廓圖

第二章:中國的人口與民族

●主要知識點

1、我國人口的數量及占世界的比重。

2、我國的人口線與我國的人口分布。

3、我國城鎮人口與農村人口的比重,國家對城市發展的政策。

4、華僑與外籍華人的概念,“僑鄉”。

5、我國的人口政策。

6、我國民族的分布狀況與分布特點。

7、我國的民族政策與風俗習慣。

●識圖

1、我國人口分布圖

2、我國民族分布圖

第三章:中國的地形

●主要知識點

1、中國地勢的主要特點,三個階梯的界線及主要地形單元。

2、地勢對我國交通、水力等影響。

2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3、我國地形的主要特點,各類地形的比重。

4、我國的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布,我國的第一高峰。

5、我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典型特征。

6、我國三大平原的特征和主要丘陵。

7、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主要地震帶。

8、我國火山的分布。

●識圖

1、我國地勢階狀分布示意圖

2、我國主要山脈、高原、盆地、平原分布示意圖。

第四章:中國的天氣和氣候

●主要知識點

1、怎樣根據衛星云圖上的顏色來判斷各地的天氣。

2、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特點,說明形成原因,00等溫線所經過的地區。

3、我國五個溫度帶的分布與耕作制度。

4、我國降水的分布規律,冬夏季風與降水,我國降水的年、季變化。

5、我國四個干濕地區的分布。

6、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

7、我國的三個主要災害性天氣及其危害。

3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識圖

1、我國溫度帶與干濕地區分布圖

2、鋒面雨與地形雨的形成圖。

課題:中國地理復習

(二)

目的:通過復習使學生了解、熟知與掌握:

1、我國的河流概況,外流河與內流河的水文特征;

2、長江與黃河的概況及水文特征;

3、我國自然資源的總量與人均量。

4、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水產資源的分布。

教具:中國河流圖投影片、礦產資源投影片、學生地圖冊

課型:復習課

教時:2課時

過程:本次復習主要內容如下:

第五章:中國的河流與湖泊

●主要知識點:

1、內流河與外流河、內流區與外流區的概念,我國主要的外流河與內流河。

2、我國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內流河的水文特征。

3、我國最大的人工河——大運河(溝通的水系、作用等),我國五大的淡水湖和青海湖。

4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4、長江的概況及上、中、下游的劃分和水文特征。

5、黃河的概況及上、中、下游的劃分和水文特征,治理黃河的主要措施。

●識圖

1、長江水系分布圖

2、黃河水系分布圖

3、我國五大淡水湖輪廓圖

第六章:中國的自然資源及其保護

●主要知識點:

1、我國主要的自然資源的總量與人均量狀況。

2、我國土地資源的種類及其利用。

3、我國水能資源和水資源的利用,解決水資源不足的措施。

4、我國森林資源的分布,三大林區和“三北防護林”。

5、我國煤、石油、鐵、有色金屬的分布。

6、我國漁業等水產資源,第一大漁場、鹽場。

●識圖

1、我國各類礦產資源分布圖

2、我國主要水電站的分布

第一章從世界看中國

第一節遼闊的疆域

5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1.地理位置:

緯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少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

海陸位置——亞歐大陸東部,東臨太平洋

半球位置——位于北半球、東半球。

洲、洋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2.我國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千米,名列俄羅斯和加拿大之后,排名第三。

3.我國相鄰的國家有14個。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

4.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臺灣東岸直接瀕臨太平洋。渤海近岸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

5.造成帕米爾高原和烏蘇里江晨昏差異的原因是經度位置,造成海南島和黑龍江季節差異的原因是緯度位置。

6.省級行政區:分級,名稱,簡稱,行政中心(省會),位置

(1)我國行政區域分為省、縣、鄉三級

(2)目前,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3)34個省級行政單位:(以下為簡稱)(課本P

7、P10)

23個?。汉?、吉、遼;晉、魯;冀、豫;蘇、皖、浙、贛;鄂、湘;

閩、粵、瓊、臺;云、貴、川;陜、甘、青。

5個自治區:寧、藏、新、桂、內蒙古

6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4個直轄市:京、津、滬、渝

2個特別行政區:港、澳

7.①跨經度最廣的是內蒙古;②跨緯度最廣的是海南;③緯度位置最低的是海南;④最偏北、緯度位置最高、最偏東、最先見到日出的是黑龍江;⑤完全在熱帶的是海南;⑥北回歸線穿過省區自西向東依次是:云南、廣西、廣東、和臺灣。

第二節眾多的人口

1.我國人口特點:人口基數大(2000年,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占世界人口1/5以上);人口增長快;人口分布不均。

2.人口的基本國策: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政策的基本內容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3.人口分布:我國人口密度135人/平方千米(我國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級行政區是西藏)

以黑河(黑龍江)——騰沖(云南)線為界,東部地區面積占43%,人口占94%;西部地區面積占57%,人口占6%。

第三節多民族的大家庭

1.我國共有56個民族,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漢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民族;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人口在500萬以上的少數民族還有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蒙古和藏族等。

2.要了解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見書P17及練習冊)

3.各民族分布——總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漢族:遍布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主要分布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

7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我國分布民族數目最多的省區——云南省)

4.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了5個省級自治區。

分別是: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

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

第一節地勢和地形:

1.地勢總特征: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由西向東依次是第一級階梯、第二級階梯、第三級階梯)

一、二級階梯的分界山脈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二、三級階梯的分界山脈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主要山脈走向:

東西走向:

天山―陰山—燕山昆侖山脈――秦嶺

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長白山脈――-武夷山

臺灣山脈

南北走向:賀蘭山——橫斷山脈

8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2.我國主要地形區:(課本P24)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最高、最大)、內蒙古高原(最平坦)

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云貴高原(地形崎嶇)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國面積最大的盆地

準噶爾盆地——我國第二大盆地

柴達木盆地——地勢最高的盆地,礦產資源豐富有“聚寶盆”之稱

四川盆地——“紫色盆地”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

3.我國五種地形面積由大到小排列: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4.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2/3。

5.地形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第二節氣候多樣季風顯著

1.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別大,越往北去,氣溫越低。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區外,我國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7月平均氣溫大多在20℃以上。

影響氣溫的主要因素——緯度因素。(還有地形因素的影響)

9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1月0℃等溫線大致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2.我國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的漠河鎮,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號稱我國“三大火爐”的是重慶、武漢和南京。

3.我國的五個溫度帶: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由北往南氣溫升高)一個高原氣候區(見書P33)

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也在秦嶺—淮河一線

4.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主要影響因素—海陸位置)800mm等降水量線即秦嶺—淮河一線。降水最多的地方—臺灣火燒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新疆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

5.根據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系,我國分為四個不同的干濕地區:(見書P36)

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

東部地區以耕作業為主,西北干旱地區以畜牧業主。南方地區以水田為主,北方地區以旱地為主。

6.我國季風氣候特點:雨熱同期(或稱夏季高溫多雨)(見書P38)

(成因: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的雙重影響,主要是海陸熱力差異導致的)

名稱源地風向性質

冬季風西伯利亞和蒙古一帶西北、東北風(偏北風)陸地吹向海洋寒冷干燥

夏季風太平洋和印度洋東南、西南風(偏南風)海洋吹向陸地溫暖濕潤

7.根據夏季風(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影響范圍的不同,分為:

10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特點:夏季降水豐富

非季風區——不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特點:降水稀少,全年干旱。

兩區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

注意:非季風區是不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但受到冬季風的影響.因此仍然會受到季風影響。

8.我國東部地區的降水類型主要是鋒面雨。長江中下游地區夏初形成梅雨季節,

7、8月份,又會出現伏旱。

9.季風氣候易產生寒潮、干旱、洪澇、臺風等災害性天氣。

10.我國氣候類型主要是五種: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高原山地氣候。(氣候特征詳見書P42)

第三節河流與湖泊

主要河流與湖泊的位置——地圖冊P20-21

1.我國河流分為兩大類:內流河和外流河

最終注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外流河,外流河集中的地區稱為外流區;沒有注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內流河,內流河集中的地區稱為內流區。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2.特殊河流:額爾齊斯河是我國唯一一條注入北冰洋的河流(外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也是最長的內流河。汛期最長的河流是珠江。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黃河。結冰期最長的河流是黑龍江。

3.京杭運河——世界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流,貫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及一系列湖泊。(詳圖見地圖冊P21)

4.我國的湖泊:

11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A內流湖——多為咸水湖,以蒸發為主要輸出形式。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咸水湖。納木錯是我國第二大內流湖

B外流湖——多為淡水湖,以徑流為主要輸出形式。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

我國五大淡水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

黃河:書P48圖(源頭、注入海洋、分界點、經過省區和地形區的位置)

1.我國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呈“幾”字形.

2.發源——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

3.上游、中游分界點——河口(內蒙古)中游、下游分界點——孟津(河南)

由西往東依次經過9個省區: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陜和豫魯

由西往東依次經過的地形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

利用黃河水修渠灌溉,使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成為“塞上江南”。

4.其他:支流—汾河(山西)與渭河(陜西)的位置;主要水電站—三門峽、小浪底

5.黃河的開發與治理:中游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黃河的根本。

6.黃河的憂患

上游:荒漠化嚴重、凌汛;中游:水土流失嚴重;下游:地上河、凌汛、斷流、水污染

12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練習)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A圖反映了什么問題?

(2)結合B圖,請判斷:此河最有可能是我國的河。A圖現象主要在該河河段,流經(地形區),由于該地形區的特點是,,該河在此段支流(多或少),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與雨水匯入河流,使河流的含量增大。

(3)B圖發生在河段,主要流經(地形區),河道變,坡度變,流速,泥沙沉積,河床,形成“”。

長江:書P53圖(源頭、注入海洋、分界點、經過省區和地形區的位置)

1.長江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我國第一大河V+W形

2.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注入——東海

3.上游、中游分界點——宜昌(湖北)中游、下游分界點——湖口(江西)

由西往東依次經過11個省區:青藏川云渝,鄂湘贛,皖蘇滬

由西往東依次經過的地形區:青藏高原、橫斷山脈、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

4.其他:各主要支流的位置;主要水電站—三峽和葛洲壩位置;下游的淡水湖泊位置;四個沿江城市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的位置

5.長江有航運價值高,有“黃金水道”之稱。水能資源豐富,被稱為“水能寶庫”。

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包括從源頭到宜賓和三峽河段。三峽自西向東有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6.治理川江(灘多流急)與荊江(荊江河段從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磯

13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一段,“九曲回腸”)。

7.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區江水的三個主要來源。

(練習)讀下圖回答。

(1)該圖為水系圖。

(2)流經的地形區有。

(3)沿途依次經過的:

溫度帶有

干濕區有

(4)在圖上標注下列地理名稱序號:E.二灘水電站F.葛洲壩水利樞紐G.丹江口水電站

(5)寫出城市名稱ABCD。

(6)寫出相應河流名稱:①,②,③。

(7)用︳︳符號注明長江三峽工程位置。

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

1.我國自然資源的總特征(基本國情):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我國資源概況:陸地面積——世界第三:礦產資源總量——世界第三;耕地面積——世界第四;河流年徑流量——世界第六;森林面積——世界第六)

4月22日為世界地球日。

2.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利用類型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設用地(如交通用地等)

14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3.土地不利條件: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小;各類土地所占比例不盡合理。尤其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后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

4.土地資源的分布:

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平原及低緩的丘陵地區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

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90%以上)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

(該區還集中了大量的難利用和未利用土地)

耕地與水資源南北差異:

北方以旱地為主,且耕地資源比例大(60%),但水資源比例僅20%

南方以水田為主,且耕地資源比例小(40%),但水資源比例達80%

5.當前的土地問題:水土流失;亂占耕地;土地荒漠化。

6.土地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

全國土地日—6月25日

7.我國土地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8.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類所需的淡水資源僅占全球水量的2.5%。地球上的淡水資源,98%是冰川、深層地下水,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僅占全球淡水資源的0.3%。

9.水資源現狀:水資源總量排世界第六,但人均排名靠后??偭控S富,人均不足;污染、浪費嚴重——水資源短缺

世界水日:3月22日。中國水周:3月22日至28日。

15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10.水資源分布特征:

A時間分布:夏秋多,冬春少——解決措施:興建水庫,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

B空間分布:東多西少,南豐北缺(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解決措施:跨流域調水(如引灤入津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

【南水北調工程】

西線:從長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引水入黃河=解決西北地區的缺水問題

中線:長江中游的漢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庫引水,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經鄭州、石家莊等城市一直流向北京、天津。=解決華北地區的缺水問題

東線:從長江下游引長江水,經京杭運河北上,在山東西部過黃河,至天津、北京。解決華北地區的缺水問題。南水北調工程建成后將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流域聯結起來,從根本上扭轉中國水資源嚴重分布不均的局面。

第四章中國的經濟發展

第一節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

1現代交通運輸方式:公路運輸、鐵路運輸、管道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等

在各種各種交通運輸線中,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v橫交錯的鐵路線構成全國交通運輸網的骨架。

人們形象地把交通運輸比喻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歷史上我國著名的四大“米市”是:長沙、九江、蕪湖、無錫

2.我國交通運輸網特點:分布不均,東密西疏

16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3.鐵路干線——熟記“三橫五縱”P91圖東西向和南北向的干線

南北向:京滬線、京九線、京哈—京廣線、焦柳線、寶成—成昆線

東西向:京包—包蘭線、隴海—蘭新線、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

4.交通運輸樞紐——若干條交通運輸線交叉處(人流、貨流量都很大)

重要鐵樞紐:北京、鄭州、徐州、株洲、成都和蘭州(經過的鐵路線)

分為單一交通樞紐和綜合交通樞紐

5.不同運輸方式的特點

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

速度較快次于鐵路最慢最快

運量較大較小最大最小大

價格較低較高最低最高

第二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1.農業的部門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

2.農業的重要性:農業是解決人民溫飽的基礎;是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

3.農業的地區分布:

以400mm年降水量線為界,以西(非季風區)主要進行牧業生產,種植業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綠洲。以東(季風區)是種植業、林業和漁業的主要分布區。

4.我國四大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新疆牧區和內蒙古牧區。

17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地區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平原

東部沿海是我國海洋捕撈和海洋養殖的基地

5.我國三大林區:西南和東北為天然林區;東南為人工林區。

6.我國三大棉區:新疆南部、華北平原的中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

7.種植業的地區差異

種植業地區差異耕地類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耕作制度

秦嶺—淮河以南水田水稻油菜甘蔗棉花一年兩熟到三熟

秦嶺—淮河以北旱地小麥花生甜菜棉花華北平原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東北平原一年一熟

8.影響農業發展的因素:

A自然條件

氣候干旱、地形較平坦、草原廣闊—牧業;氣候濕潤、河湖眾多—漁業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種植業;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林業

B.社會經濟條件:與城市或工業區的距離;市場需求量;農業技術裝備;農民文化技術水平

9.不同類型地區農業建設方向: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要積極發展出口創匯農業;

中部地區建立高產高效的農產品基地;

西部地區堅決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

18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第三節工業的分布與發展

1.工業——國民經濟的主導,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工業分布特點:沿海、沿河、沿交通線分布

2.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集中在沿海地區(長三角、遼中南、京津唐、珠三角地區及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等)【書P111活動一和活動二】

3..四個工業基地特點:(詳見地圖冊最后一頁)

遼中南工業基地——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基地

滬寧杭工業基地——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上海是全國最大的城市,是滬寧杭工業區的核心。)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以輕工業為主的工業基地

京津唐工業基地——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練習)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所畫區域是工業基地,它位于(河流)入??谔幍娜侵?,位于其上的A城市是B城市是,C城市是,其類型是。

(2)該地區有我國商品糧基地之一,近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

(3)D是寶山鋼鐵集團公司,其布局于此的主要原因是()

A.靠近巨大的消費市場B.交通便利C.靠近原料地D.靠近燃料地

(4)該地區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是()

①位置優越②煤炭豐富③水陸交通便利④水利資源豐富⑤人口密集,勞動力素質高⑥農業發達,是著名的魚米之鄉A.①②③⑥B.②③④⑤C.③

19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④⑤⑥D.①③⑤⑥

4.高新技術產業——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

該產業特點:a.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b.科技投入的含量大c.產品更新換代快

5.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分布:

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

3.高新技術產業的結構:

沿海地區:以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為依托,側重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

沿邊地區:依靠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地理優勢,發展貿易導向型產業

內地地區:依靠優勢資源和工業基礎,多發展與國防軍工有密切聯系的產業

八年級地理(下)復習提綱

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①它是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②大致相當于我國冬季0℃等溫線;③是我國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的地主;④是我國半濕潤地區和濕潤地區的分界線;⑤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區域劃分的原因:根據不同的需要來劃分,一個地區可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同一類型的區域,可以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

第五章我國的四地理大區域

形成四大區域景觀差異的原因: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點不同。

P5活動

1、

2、3

20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第一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P8活動

1、2;P10活動1)

一、位置范圍

以東渤海、黃海,以南秦嶺、淮河,以西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北內蒙古高原:范圍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肅、寧夏的東南部,江蘇、安徽兩省北部;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面積20%;人口40%,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人數較多的有:東北的滿族、朝鮮族;寧夏、甘肅的回族;河湖。

二、氣候

類型:溫帶季風氣候;判別:濕潤、半濕潤。

三、農業發展及問題

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小麥;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

經濟作物:棉花、谷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樹:東北天然森林、溫帶水果;礦產資源:鐵;主要能源:煤炭、石油;

主要水果:蘋果、葡萄、梨、桃、杏、柿;

四、風俗習慣

人民主食:面食(東北,華北:盛產小麥,以面食為主;黃土高原:則以小米為主);

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防寒保溫(東北,華北:土坯壘墻,磚瓦房(火炕);黃土高原:窯洞);

交通工具:傳統:騾馬作役蓄馬車;現代:鐵路、公路

21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運動項目:溜冰

六、生態環境及治理

脆弱的生態環境:由于長期的墾植開荒、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嚴重(東北:黑土流失;華北:旱、澇、堿、風沙威脅;黃土高原:黃土裸露,溝壑縱橫);

東北平原:退耕還林,退耕還牧,重建生態家園;華北平原:興修水利,改善灌溉條件、營造農田林網,改善土壤,減輕災害;黃土高原:植樹種樹,退耕還林,退林還牧,發展生態農業;

七、主要城市

北京、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石家莊、太原、西安

南方地區:

一、位置范圍

以東東海,以南南海,以西青藏高原,以北秦嶺、淮河:范圍長江中下游地區、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面積25%;人口55%,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有30多個,人數5000多萬,主要分布在廣西、云、貴、川、渝、湘、瓊等省區。人數較多的有: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地形: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分布(東南沿海受夏季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影響大-水田;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磷、鉀等養分;成都平原-天府之國;南方地區-魚米之鄉;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平坦,河網密布,土壤肥沃,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單季水稻、油菜、冬小麥的主要產區);河湖:長江、京杭運河、華南大動脈-珠江水系、沿海港口。

二、氣候

類型: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判別:最高氣溫28℃~30℃,最低0℃以上;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

三、農業發展及問題

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經

22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濟作物:棉花;

植被和果樹: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和林果(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植桑養蠶-蠶絲的主要產區;海南島、雷州半島、云南南部是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

主要水果:兩廣、閩、臺勝產甘蔗;南部沿海地區出產香蕉、荔枝、龍眼、菠蘿、柑橘、桂圓等水果;海南島出產椰子;礦產資源:有色金屬;主要能源:核能和水能豐富;

四、工業發展及問題

長江中下游工業帶(上海、南京、杭州-綜合工業區;武漢-鋼鐵、輕紡;湘、贛地區-有色金屬);南部沿海外向型工業帶[有南通、上海、寧波、溫州、廣州、湛江、北海等開放城市;經濟特區有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島等;主要工業部門有家用電器、、服裝、食品、玩具制造等以出口為主的加工工業和制造業];西南地區[宜昌、重慶-電力、鋼鐵;攀枝花、六盤水-鋼鐵、煤炭;西昌-火箭發射基地。

經濟林木有:茶、油茶、油桐、漆樹、毛竹、杉樹、樟樹;發展了制茶、絲綢、食品、建筑材料等工業

五、風俗習慣

人民主食:大米

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通風散熱,以南北朝向為主,瓦房屋面較陡

交通工具:傳統:船舶;現代:船舶

運動項目:游泳、龍舟竟賽

六、生態環境及治理

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是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地區。98年大洪水使湖北、湖南、江西的受災面積達一萬平方千米,損失百億元:加固堤壩;疏浚水道;重點限期治理污染源。

23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紅壤是在高溫多雨的環境下發育而成的,含鐵、成風較多,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是我國南方的低產土壤之一,需要改良:增施有機肥料、補充熟石灰等以改變土壤的酸性,種植茶樹、油樹、杉樹、馬尾松等耐酸性經濟林木以抑制土壤的粘性。

七、主要城市:上海

第二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西北地區:P12活動

1、2

位置范圍

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內蒙古自治區,新疆,寧夏,甘肅北部(面積30%,人口4%,人口密度小,人口比較稀疏,以漢族為主,大致占2/3,少數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等,他們分別聚居在內蒙古,寧夏,新疆)。

一、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

⒈形成原因:深居內陸

2.地表景觀

⑴高原,盆地為主,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

⑵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二、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內蒙古,新疆,寧夏,甘肅的廣大草原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本區出產的肉,奶,皮,毛及其制造品不僅供給當地人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還大量輸送到其他省市,并出口到國外,成為本區重要的經濟支柱。

三、灌溉農業

⒈灌溉農業的特點

24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本區氣候干旱,降水量少,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當地農業水源的依賴性很大。一般在有地水,高山融雪及地下水灌溉的平原地區,農業比較發達,稱之為“灌溉農業”。

⒉主要分布地區

①內蒙古河套平原:引黃河水自流灌溉;

②寧夏平原:引黃河水自流灌溉;自由被如為‘’塞外江南,小麥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長良好;

③河西走廊:依靠祁連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進行灌溉;

④新疆綠洲:依靠天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進行灌溉,是西北的糧棉瓜果之鄉,吐—葡、哈,新—長絨棉。

五、地下寶藏

豐富的礦產資源:煤,石油,稀土的儲量大。

六、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通訊和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西氣東送(將新疆塔北油氣田天然氣通過管道送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意義:穩定東部經濟發展,促進西部經濟發展);西電東送(將蒙中西、寧夏水電站的電能送到華北和東北地區);

七、生態環境建設

沙塵暴的形成:西北地區由于干旱缺水,植被覆蓋率低,經營管理粗放,超載放牧和盲目開墾,沙化面積逐年擴大是造成北方沙塵暴的主要原因。

目前,西北地區的人民正在通過退耕還林還草,建設生態林,大力發展人工草場,推廣欄養和封地育草等措施和技術重建西部的生態環境。

八、西北地區人民的生活

1.食:牛羊肉和乳制品。

25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2.?。河醚蛎珰执畛傻囊子诓鹦兜臍址?/p>

3.行:馬、駱駝、小毛驢。

4.體育項目:舞蹈、摔跤、馬術。

青藏地區:

一、位置范圍P14活動

1、2 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西部(面積25%,人口不足1%藏族的主要居住區,青海省東部漢族人數較多。

主要河湖有:長江、黃河、支流湟水、雅魯藏布江、青海湖(多咸水湖,干旱,蒸發量大,冰雪補給,含鹽,冰川縱橫,猶如固體水庫)

二、世界屋脊與高寒環境

1.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許多山峰高達7000—8000米,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

2.地處亞熱帶,深居內陸,青藏高原阻擋了北上的暖濕氣流,大部分降水稀少(4—9月為雨季,10—3月為干季)。形成獨特的高寒氣候,地廣人稀。

3.日較差大,高原缺氧(藏族服裝、舞蹈的動作幅度小。)人口、城鎮都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兩岸(如雅魯藏布江谷地和黃河支流湟水谷地)。

三、高原農牧業

1.發展種植業的有利條件:日照強,溫差大,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較低,但大潔凈,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豐富;

不利條件:降水少,氣溫低。

農作物單產高,青稞喜溫涼,還有小麥,豌豆。

26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2.高寒牧區:本區三大畜種有牦牛、藏綿羊、藏山羊,適應高寒、缺氧、低氣壓,毛厚而長,可以臥雪御寒、體矮身健,能爬山負重。

四、豐富的能源與礦產資源

1.氣溫低,太陽能非常豐富,拉薩有“日光城”之稱。多1000多小時,羊八井。

2.柴達木盆地—聚寶盆,察爾汗鹽湖區。

五、交通運輸的變化

1.解放前,云梯溜索獨木橋,羊腸小道猴子路。

2.解放后,川、青、新、滇藏公路;青藏鐵路(西寧—格爾木);北京、成都、西安、廣州民航線;龍羊峽、羊卓雍湖水電站。

六、青藏地區人民的生活

1.食:青稞面作的糌粑,焦烤或煮熟的牛羊肉。

2.?。耗羺^一般居住在可以自由移動的、厚重的牦牛氈搭成的帳篷中;非牧區大多數在用石頭和土坯砌成的墻體厚實的房屋中。

3.行:牦牛

4.體育項目:舞蹈,馬術

七、保護三江源頭

三江源頭地區位于青海省境內被譽為“中華水塔”,是黃河49%,長江25%,瀾滄江15%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養區。

長期不和理的伐林、放牧和耕作—湖泊萎縮,濕地退化,徑流量減少,草地嚴重退化,土壤沙漠化迅速,藏羚羊,野驢數量急劇減少,生態環境已經嚴重惡化—恢復林草植被,治理退化草場,改善三江源頭地區的生態環境。

27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北京

一、地理位置:P19活動1

位于華北平原北部、東部距渤海150KM,東南臨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圍,北京市的面積1。68萬平方千米,現有人口1382萬人。

北京的自然理理特征:①地形:西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地勢較高,東南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②氣候:北京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年降水量609毫米;③河流:北京的河流屬海河水系,三大河流:永定河、溫榆河、潮北河。

北京地理位置的優越性:①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優越,北京地處中緯度溫度帶,地處內陸且距海不遠,這樣的位置使北京適合城市發展的冷熱、干濕都適中的氣候優勢;②戰略地位優越,北京的地形地勢決定了北京市戰爭年代易守難攻,和平年代適宜經濟發展,城市建設;③北京西部背靠我國黃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鄰糧、棉、油等物產豐富的黃淮海平原;北抵我國最大的牧區內蒙古牧區。這些區域為北京市的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北京的城市職能:

北京是國我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的城市:①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中國的最高權利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的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以及黨中央等都在北京;②北京是我國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化、人大、中科院等數百所高等院樣和科研機構,還有從多的體育場館,各類博物館、眾多國家級文藝團體等;③北京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往中心,北京有許多外國大使館、國際組織代表機構、海外企業代表機構、外國新聞駐京記者站等國際交往機構、各國國際會議也在此頻繁召開。

三、城市現代化

1.城市現代化表現在經濟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達、環境優美、功能齊全、設施先進、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

2.北京是中國的心肝所在,是中國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須朝著現代化大都市方向發展,因為北京是歷史文化古城,歷史深刻地影響著今天。

28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因此在北京的建設和發展中,應在注意保持舊城格局和原有風禮貌的同時修建現代化建筑,這使得北京的出現了傳統與現代并存的特殊景觀。

3.為了北京現代化的高速發展,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和服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方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使北京越來越成為人地協調發展的國際性現代化大都市。

臺灣

一、地理位置P33活動

1、2

位于我的的東南沿海,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多山的海島(山地點2/3,玉山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臺灣西部和沿海)

二、源豐富的寶島P36活動

1、2。3

⒈資源寶庫

森林寶庫(樟樹);甜島、糧倉(甘蔗、蔗糖、水稻);水果之鄉(香蕉、菠蘿);礦產豐富(海鹽、天然硫磺、金、銅、煤、石油);水產王國(魚類等);祖國東南海上明珠;祖國東南鹽倉。

2。物產豐富的原因:

低緯度(北回歸線穿過臺灣中部),四面臨海;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板塊碰撞構造帶;多山的地形;短急的河流。

三、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出口導向型經濟)

20世紀60年代以前立足于“寶”出產農礦業產品

20世紀60年代以后立足于“島”進口—加工—出口工業產品

四、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

香港和澳門

29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一、港澳對比

回歸祖國時間

人口(萬人)

面積(KM2)

位置

主要居民

組成

香港

1997.7.1

678萬

1092 廣東省珠江東口

中國血統98%(祖籍廣東省多)英、其他2% 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圍200多個島嶼

澳門

1999.12.20

二、香港發達的經濟——“東方明珠”“購物者的天堂”

⒈加工工業

航空便利,資金充足,勞動力素質高,國際聲譽好、背靠大陸

30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地窄人稠,市場狹小,本島加工,進口原材料,出口產品

成衣,電子電器,料制品,紡織,鐘表,玩具

生產消費品為主,勞動密集型

⒉世界地位

全球貿易中心之一,進出口總額世界第十(1991);

全球金融中心之一,與紐約,法蘭克福齊名;

全球黃金貿易中心之一,與倫敦齊名;

全球航運中心之一。

⒊發展戰略P29活動

1、2。3

缺少發展空間、地狹人稠,人口壓力大、維多利亞港,啟德機場飽和、工資水平高,地價高。

同內地聯合,共同繁榮:

香港與內地經濟聯系的基本模式:香港積極在祖國內地投資建廠,祖國內地通過香港加強對外貿易;

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原則: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

香港方面:在鹽田,蛇口開辟海港、在深圳修機場,保持航運中心的地位;把部分輕工業,金融業遷至深圳,擴大營業規模,同時獲得國內勞動力資源,市場的支持;

內地方面:吸引國內在深圳的投資,人流,物流,信息流大量向深圳移動,形成新的發展熱潮。廣州—深圳—香港發展軸線。

三、澳門經濟及發展戰略

以旅游業為主(博彩業)、成衣、玩具制造。

31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同內地聯手,在珠海發展,形成澳門—珠海—廣州發展軸線。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一、地理位置:P41活動

1、2

位于我國西北邊陲,從東向西南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等8個國家相鄰,是國我鄰國最多的省級行政區。

面積:160多萬平方千米,是國我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

人口:1925萬人,人密度12人/平方千米,有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等10多個少數民族。

二、自然環境:

地形:三山夾兩盆,阿爾金山、準噶爾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侖山。

氣候:深居內陸、

河流:內流河為主,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距海遙遠→干旱→地形閉塞,山地、高原屏障

植被:荒漠為主

影響:由于新疆地下亞歐大陸內部,距海遙遠導致干旱少雨,因此水源主要來自高山冰雪冰川融水。在這冰雪冰川融水的滋潤下,在盆地的邊緣山麓地帶出現了許多綠洲,新疆的人口城市等也就集中分布于這些綠洲中。

富有特色的綠洲農業:①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高梁;②特色農產品:棉花、甜菜、瓜果等;③特點:產量豐富、品質優良。P43活動

1、2。3

珠江三角洲

32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一、地理位置:

位于廣東省的東南部,珠江下游,毗鄰港澳,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

對外開放的前沿:①區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廣闊、氣候溫暖濕潤、水網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經濟發展;②人文因素: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很多地方是著名的僑鄉;③政策因素:國家對珠江三角洲地區實行了“對外開放,優先發展”(設特區,全開放,先富帶后富)的政策。

二、經濟特點:P53活動

1、2。3

外向型經濟:從初期以合資、獨資的企業為主,發展到海外建廠;從引進資金、技術、設備、管理方法為主,到吸收、消化、創新、發展自己的企業和產品,并以形成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出口創匯為目標;同時帶動當地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城鎮文化水平的提高。

發展的的利條件:①地理位置優越:緊鄰港澳和東南亞地區;②海陸交通運輸便利;③很多地方是著名的“僑鄉”。

經濟模式:“前店后廠”,“前店”指港澳地區,“后廠”指珠江三角洲地區

三、城鎮的發展

重要標志:土地利用方式顯著變化

原因:①外向型經濟日益繁榮;②產業結構發生重在變化

西雙版納

一、地理位置:P60活動

1、2

位于云南省的南部,北回歸線以南,地處橫斷山脈最南端,南部與老撾,緬甸接壤,還以瀾滄江—湄公河與泰國、越南等水路相連。

33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由于受來自印度洋上濕潤的西南北影響,西雙版納形成了原始的熱帶雨林景觀:高大的望天樹、板狀根、絞殺植物、獨木成林,亞洲象、綠孔雀、長尾猿等。

二、蓬勃發展的旅游業

1、熱帶動植物王國;

2、人文旅游資源: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個民族在這里合睦相處,他造并保留了各自別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傣族的潑水節等。

3、國家政策的鼓勵、支持。

旅游業下滑的原因:①周邊景點增多;②本地景點分散;③不法商販缺德;④生態環境壓力大;⑤景點大同小異。

重振對策:①要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旅游資源;②要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

P63活動1

黃土高原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P67活動1

1、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晉、陜、甘、寧四省區。

2、黃土高原的形成:

風成說:認為黃土是由其它地方由風吹來形成的。其它學說:水成說,風水雨相說。

P67活動:2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P12活動

1、3

34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水土流失產生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①地形一般為山區,并且坡度較大;②降水主要集中在

7、8月份,且多暴雨;③黃土結構疏松,許多物質易溶于水;④地表光禿裸露,缺少植被的保護。

2、人為因素: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②開礦、修路的基本建設不注重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的廢土石隨意向河溝傾到,造成新的沙土流失。

P69活動3:容易發生沙土流失的地區:一般降水量較大、降水季節差異大,地形一般為山區,地表坡度大。

黃土高原人地關系惡性循環:P71圖8.10

生態建設措施:①采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②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

解決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措施:①加強計劃生育,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②把生態環境脆弱區的人口遷移到其它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③政府部門要大力宣傳,向農民提供糧食和補貼,使他們響應退耕號召,積極進行生態建設;④黃土高原在進行生態建設過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多種經營,提高收入,解決黃土高原人多地少的問題。

長江沿岸地區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P75活動

1、2

長江沿江地帶東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東西綿延3000多千米;南北寬度大致在長江兩岸100——200千米范圍內。大部分位于北緯25°——35°之間,長江干流橫貫東西,內河航運發達,本區東部的上海、江蘇、浙江在全國海上運輸網中具有中樞地位,海洋運輸發達,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①地勢低平,以平原、丘陵為主;②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好;③河網密布,湖泊眾多,水資源豐富;④自然資源豐富。

35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二、沿江地帶的紐帶和輻射作用P78活動1

1、紐帶作用:①西部地區可以借助江海連運,進入國際市場;②沿江地帶從東到西將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商業中心連接起來,成為溝通東西部商貿的紐帶;③沿江地帶是東部沿海產業向中西部推進的通道;④沿江地帶是東部技術、信息向中西部傳遞,轉移的通道。

2、輻射作用:①長江沿江地帶兼有沿江和沿海雙重優勢,本區東接太平洋沿岸,是我國對外的前沿陣地,便于參加國際大循環,又可通過長江黃金水道和京九線、京滬線、滬杭線、京廣線、成榆線等多條鐵路干線、公路干線聯結國內其它地區,發揮其強大的輻射作用,區位條件十分優越;②沿江地帶地勢低平、土壤肥沃、炎水資源豐富,熱量較為充裕,水熱同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是國我重要的農業區,而且工業基礎雄厚。③通過眾多的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這些經濟技術優勢可向南北輻射,使我國南北經濟成為一體,實現東西結合、優勢互補,促進內陸開發和全國經濟增長。

3、①長江沿江地帶輻射的基礎與條件——農業和工業基礎雄厚,其高新技術及相關產業的開發水準在國內居領先地位,水陸交通便利;②長江地帶輻射的動力——最具活力的高新技術和相關的產業;③長江沿岸地帶輻射的方向——由本地向南北輻射;④長江沿岸地帶輻射的意義——以長江沿岸地帶的經濟技術優勢,使我國南北經濟融為一體,加強了區域間的經濟合作。

三、沿江地帶的城市

1、長江是沿江城市得以形成和不斷發展的生命線。

2、依托長江便利的航運和豐富的水資源,在長江沿江地帶己形成了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四個特大城市,以及以它們為中心形成的四大城市密集區。

3、這些特大城市是本區域內的濟經、文化、交通中心,對區域內外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四、沿江地帶的工業

1、四大工業基地:①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

36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地;②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③以武漢為中心的工業帶是我國鋼鐵、輕紡工業的重要基地;④由滬寧杭等城市形成的工業帶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基地。

2、四大“工業走廊”雛形:①鋼鐵工業走廊:沿江地帶有上海寶山、安徽馬鞍山、湖北武漢、重慶、四川攀枝花等鋼鐵工業基地;②汽車工業走廊:沿江地帶有上海(桑塔納、別克、賽歐)、南京(依維柯)、武漢、重慶(嘉陵、銀鋼)等汽車摩托基地;③石油化工;④輕紡。

3、(P83頁活動)長江上游與下游地區之間的協作:在積極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聯合行動、共同發展”的原則,把中上游地區豐富的電力資源、市場廣闊的優勢和長江下游地區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優勢結合起來廣泛開展多形式、寬領域、全方位的聯合協作,形成長江經濟帶新的發展優勢。

五、生態環境及治理:

1、長江上游水土流失嚴重;長江中下游是洪澇災害最集中、最頻繁綿地區;長江沿岸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2、防治措施:①加強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護好現有森林,積極封山育林與退耕還林,坡度在25°的嚴禁開荒,25°以下的改修梯田,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地和人工草地。開展小流域和山區綜合治理,調整農業結構;改良土壤、推廣免耕法等農業技術措施,防治水土流失;②結合三峽等水利樞紐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項目建設,對長江河道及平原湖區進行綜合治理。對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庫、堤壩進行加固,提高防洪標準。抓好清淤疏浚、恢復河道防洪能力。嚴禁圍墾湖泊、侵占江河、灘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亂采江河砂石的行為。③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做好環境整治工作,對現有污染源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限期治理,按期在標。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國

一、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1.國土遼闊,區域差異大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宏觀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國土整治;

37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2.微觀到具體的區域可持續發展方法——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因地制宜;

3.中觀到區域之間共同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加強區域聯系和區域合作,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

4.發揮地區優勢是區域合作的前提,區域之間的合作恰恰是區域優勢之間的互補。

二、在世界中發展

1.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眾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低,這是我國的又一基本國情;

2.當今世界多極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帶動各個國家之間的密切聯系和多方面的合作,同時競爭也日趨激烈,加入競爭中,尋求發展,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在合作、共同發展;

如課本圖9—2某型飛機生產網絡就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例證,一方面說明某型飛機這種高科技的產品需要多國的合作共同完成,另一方面從飛機零件的生產國看,多是一些發達國家或發展比較快的國家,這是競爭的結果;

3.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是人類在漫長的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新的人地觀和發展觀??沙掷m發展戰略選擇的是一格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道路;

4.中國為什么加到WTO?①中國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大國,綜合國力逐漸增強,從自身發展需要來看,加入WTO,融入世界,發展本國優勢,對外開放,可促進祖國的發展;②從全球化的發展來看,加入WTO,加強與世界其它區域的合作,是發展的途徑;③加入WTO,共同解決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促進世界的和平、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

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①它是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②大致相當于我國冬季0℃等溫線;③是我國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的地主;④是我國半濕潤地區和濕潤地區的分界線;⑤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38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區域劃分的原因:根據不同的需要來劃分,一個地區可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同一類型的區域,可以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

第五章我國的四地理大區域

形成四大區域景觀差異的原因: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點不同。

P5活動

1、

2、3

第一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P8活動

1、2;P10活動1)

一、位置范圍

以東渤海、黃海,以南秦嶺、淮河,以西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北內蒙古高原:范圍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肅、寧夏的東南部,江蘇、安徽兩省北部;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面積20%;人口40%,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人數較多的有:東北的滿族、朝鮮族;寧夏、甘肅的回族;河湖。

二、氣候

類型:溫帶季風氣候;判別:濕潤、半濕潤。

三、農業發展及問題

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小麥;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

經濟作物:棉花、谷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樹:東北天然森林、溫帶水果;礦產資源:鐵;主要能源:煤炭、石油;

主要水果:蘋果、葡萄、梨、桃、杏、柿;

39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四、風俗習慣

人民主食:面食(東北,華北:盛產小麥,以面食為主;黃土高原:則以小米為主);

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防寒保溫(東北,華北:土坯壘墻,磚瓦房(火炕);黃土高原:窯洞);

交通工具:傳統:騾馬作役蓄馬車;現代:鐵路、公路

運動項目:溜冰

六、生態環境及治理

脆弱的生態環境:由于長期的墾植開荒、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嚴重(東北:黑土流失;華北:旱、澇、堿、風沙威脅;黃土高原:黃土裸露,溝壑縱橫);

東北平原:退耕還林,退耕還牧,重建生態家園;華北平原:興修水利,改善灌溉條件、營造農田林網,改善土壤,減輕災害;黃土高原:植樹種樹,退耕還林,退林還牧,發展生態農業;

七、主要城市

北京、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石家莊、太原、西安

南方地區:

一、位置范圍

以東東海,以南南海,以西青藏高原,以北秦嶺、淮河:范圍長江中下游地區、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面積25%;人口55%,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有30多個,人數5000多萬,主要分布在廣西、云、貴、川、渝、湘、瓊等省區。人數較多的有: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地形: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分布(東南沿海受夏季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影響大-水田;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磷、鉀等養分;成都平原-天府之國;南方地區-魚米之鄉;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平坦,河網密布,土壤肥沃,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單季水稻、油菜、冬小麥的主要產區);

40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河湖:長江、京杭運河、華南大動脈-珠江水系、沿海港口。

二、氣候

類型: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判別:最高氣溫28℃~30℃,最低0℃以上;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

三、農業發展及問題

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經濟作物:棉花;

植被和果樹: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和林果(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植桑養蠶-蠶絲的主要產區;海南島、雷州半島、云南南部是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

主要水果:兩廣、閩、臺勝產甘蔗;南部沿海地區出產香蕉、荔枝、龍眼、菠蘿、柑橘、桂圓等水果;海南島出產椰子;礦產資源:有色金屬;主要能源:核能和水能豐富;

四、工業發展及問題

長江中下游工業帶(上海、南京、杭州-綜合工業區;武漢-鋼鐵、輕紡;湘、贛地區-有色金屬);南部沿海外向型工業帶[有南通、上海、寧波、溫州、廣州、湛江、北海等開放城市;經濟特區有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島等;主要工業部門有家用電器、、服裝、食品、玩具制造等以出口為主的加工工業和制造業];西南地區[宜昌、重慶-電力、鋼鐵;攀枝花、六盤水-鋼鐵、煤炭;西昌-火箭發射基地。

經濟林木有:茶、油茶、油桐、漆樹、毛竹、杉樹、樟樹;發展了制茶、絲綢、食品、建筑材料等工業

五、風俗習慣

人民主食:大米

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通風散熱,以南北朝向為主,瓦房屋面較陡

41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交通工具:傳統:船舶;現代:船舶

運動項目:游泳、龍舟竟賽

六、生態環境及治理

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是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地區。98年大洪水使湖北、湖南、江西的受災面積達一萬平方千米,損失百億元:加固堤壩;疏浚水道;重點限期治理污染源。

紅壤是在高溫多雨的環境下發育而成的,含鐵、成風較多,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是我國南方的低產土壤之一,需要改良:增施有機肥料、補充熟石灰等以改變土壤的酸性,種植茶樹、油樹、杉樹、馬尾松等耐酸性經濟林木以抑制土壤的粘性。

七、主要城市

上海

第二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西北地區:P12活動

1、2

位置范圍

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內蒙古自治區,新疆,寧夏,甘肅北部(面積30%,人口4%,人口密度小,人口比較稀疏,以漢族為主,大致占2/3,少數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等,他們分別聚居在內蒙古,寧夏,新疆)。

一、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

⒈形成原因:深居內陸

2.地表景觀

⑴高原,盆地為主,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

42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⑵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二、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內蒙古,新疆,寧夏,甘肅的廣大草原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本區出產的肉,奶,皮,毛及其制造品不僅供給當地人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還大量輸送到其他省市,并出口到國外,成為本區重要的經濟支柱。

三、灌溉農業

⒈灌溉農業的特點

本區氣候干旱,降水量少,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當地農業水源的依賴性很大。一般在有地水,高山融雪及地下水灌溉的平原地區,農業比較發達,稱之為“灌溉農業”。

⒉主要分布地區

①內蒙古河套平原:引黃河水自流灌溉;

②寧夏平原:引黃河水自流灌溉;自由被如為‘’塞外江南,小麥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長良好;

③河西走廊:依靠祁連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進行灌溉;

④新疆綠洲:依靠天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進行灌溉,是西北的糧棉瓜果之鄉,吐—葡、哈,新—長絨棉。

五、地下寶藏

豐富的礦產資源:煤,石油,稀土的儲量大。

六、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通訊和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西氣東送(將新疆塔北油氣田天然氣通過管道送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意義:穩定東部經濟發展,促進西部經濟發展);西電東送(將蒙中西、寧夏水電站的電能送到華北和東北地區);

七、生態環境建設

43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沙塵暴的形成:西北地區由于干旱缺水,植被覆蓋率低,經營管理粗放,超載放牧和盲目開墾,沙化面積逐年擴大是造成北方沙塵暴的主要原因。

目前,西北地區的人民正在通過退耕還林還草,建設生態林,大力發展人工草場,推廣欄養和封地育草等措施和技術重建西部的生態環境。

八、西北地區人民的生活

1.食:牛羊肉和乳制品。

2.?。河醚蛎珰执畛傻囊子诓鹦兜臍址?/p>

3.行:馬、駱駝、小毛驢。

4.體育項目:舞蹈、摔跤、馬術。

青藏地區:

一、位置范圍P14活動

1、2

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西部(面積25%,人口不足1%藏族的主要居住區,青海省東部漢族人數較多。

主要河湖有:長江、黃河、支流湟水、雅魯藏布江、青海湖(多咸水湖,干旱,蒸發量大,冰雪補給,含鹽,冰川縱橫,猶如固體水庫)

二、世界屋脊與高寒環境

1.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許多山峰高達7000—8000米,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

2.地處亞熱帶,深居內陸,青藏高原阻擋了北上的暖濕氣流,大部分降水稀少(4—9月為雨季,10—3月為干季)。形成獨特的高寒氣候,地廣人稀。

44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3.日較差大,高原缺氧(藏族服裝、舞蹈的動作幅度小。)人口、城鎮都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兩岸(如雅魯藏布江谷地和黃河支流湟水谷地)。

三、高原農牧業

1.發展種植業的有利條件:日照強,溫差大,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較低,但大潔凈,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豐富;

不利條件:降水少,氣溫低。

八下冊生物知識點總結范文第3篇

初中初二八年級地理下冊期末總復習

1、我國的地理位置、我國領土的范圍和面積;我國瀕臨的海洋、鄰國及隔海相望的國家的分布;我國現行的三級行政區劃,熟悉33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和位置;

2、我國的人口及民族的分布;

3、我國地形的特點,主要山脈及其走向,主要的高原、盆地、平原,地震與火山等;

4、我國天氣的表示符號,我國冬夏兩季的氣溫分布特點和溫度帶,降水分布特點和干濕地區,我國氣候特征和三種災害性天氣。

教具:中國政區圖投影片、地形圖投影片、學生地圖冊

課型:復習課

教時:2課時

過程:本次復習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疆域與行政區劃

●主要知識點:

1、我國的半球位置與海陸位置、我國的面積、四至點。

2、我國的四個邊緣海、主要島嶼、半島,領海與內海。

3、陸上鄰國(15個)、隔海相望國家(6個)。

4、我國三級行政區

5、我國省級行政區劃的名稱、簡稱、省會。

6、特別行政區。

1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識圖

1、我國疆域示意圖,相鄰的國家

2、我國省級行政區輪廓圖

第二章:中國的人口與民族

●主要知識點

1、我國人口的數量及占世界的比重。

2、我國的人口線與我國的人口分布。

3、我國城鎮人口與農村人口的比重,國家對城市發展的政策。

4、華僑與外籍華人的概念,“僑鄉”。

5、我國的人口政策。

6、我國民族的分布狀況與分布特點。

7、我國的民族政策與風俗習慣。

●識圖

1、我國人口分布圖

2、我國民族分布圖

第三章:中國的地形

●主要知識點

1、中國地勢的主要特點,三個階梯的界線及主要地形單元。

2、地勢對我國交通、水力等影響。

2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3、我國地形的主要特點,各類地形的比重。

4、我國的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布,我國的第一高峰。

5、我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典型特征。

6、我國三大平原的特征和主要丘陵。

7、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主要地震帶。

8、我國火山的分布。

●識圖

1、我國地勢階狀分布示意圖

2、我國主要山脈、高原、盆地、平原分布示意圖。

第四章:中國的天氣和氣候

●主要知識點

1、怎樣根據衛星云圖上的顏色來判斷各地的天氣。

2、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特點,說明形成原因,00等溫線所經過的地區。

3、我國五個溫度帶的分布與耕作制度。

4、我國降水的分布規律,冬夏季風與降水,我國降水的年、季變化。

5、我國四個干濕地區的分布。

6、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

7、我國的三個主要災害性天氣及其危害。

3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識圖

1、我國溫度帶與干濕地區分布圖

2、鋒面雨與地形雨的形成圖。

課題:中國地理復習

(二)

目的:通過復習使學生了解、熟知與掌握:

1、我國的河流概況,外流河與內流河的水文特征;

2、長江與黃河的概況及水文特征;

3、我國自然資源的總量與人均量。

4、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水產資源的分布。

教具:中國河流圖投影片、礦產資源投影片、學生地圖冊

課型:復習課

教時:2課時

過程:本次復習主要內容如下:

第五章:中國的河流與湖泊

●主要知識點:

1、內流河與外流河、內流區與外流區的概念,我國主要的外流河與內流河。

2、我國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內流河的水文特征。

3、我國最大的人工河——大運河(溝通的水系、作用等),我國五大的淡水湖和青海湖。

4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4、長江的概況及上、中、下游的劃分和水文特征。

5、黃河的概況及上、中、下游的劃分和水文特征,治理黃河的主要措施。

●識圖

1、長江水系分布圖

2、黃河水系分布圖

3、我國五大淡水湖輪廓圖

第六章:中國的自然資源及其保護

●主要知識點:

1、我國主要的自然資源的總量與人均量狀況。

2、我國土地資源的種類及其利用。

3、我國水能資源和水資源的利用,解決水資源不足的措施。

4、我國森林資源的分布,三大林區和“三北防護林”。

5、我國煤、石油、鐵、有色金屬的分布。

6、我國漁業等水產資源,第一大漁場、鹽場。

●識圖

1、我國各類礦產資源分布圖

2、我國主要水電站的分布

第一章從世界看中國

第一節遼闊的疆域

5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1.地理位置:

緯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少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

海陸位置——亞歐大陸東部,東臨太平洋

半球位置——位于北半球、東半球。

洲、洋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2.我國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千米,名列俄羅斯和加拿大之后,排名第三。

3.我國相鄰的國家有14個。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

4.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臺灣東岸直接瀕臨太平洋。渤海近岸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

5.造成帕米爾高原和烏蘇里江晨昏差異的原因是經度位置,造成海南島和黑龍江季節差異的原因是緯度位置。

6.省級行政區:分級,名稱,簡稱,行政中心(省會),位置

(1)我國行政區域分為省、縣、鄉三級

(2)目前,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3)34個省級行政單位:(以下為簡稱)(課本P

7、P10)

23個?。汉?、吉、遼;晉、魯;冀、豫;蘇、皖、浙、贛;鄂、湘;

閩、粵、瓊、臺;云、貴、川;陜、甘、青。

5個自治區:寧、藏、新、桂、內蒙古

6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4個直轄市:京、津、滬、渝

2個特別行政區:港、澳

7.①跨經度最廣的是內蒙古;②跨緯度最廣的是海南;③緯度位置最低的是海南;④最偏北、緯度位置最高、最偏東、最先見到日出的是黑龍江;⑤完全在熱帶的是海南;⑥北回歸線穿過省區自西向東依次是:云南、廣西、廣東、和臺灣。

第二節眾多的人口

1.我國人口特點:人口基數大(2000年,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占世界人口1/5以上);人口增長快;人口分布不均。

2.人口的基本國策: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政策的基本內容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3.人口分布:我國人口密度135人/平方千米(我國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級行政區是西藏)

以黑河(黑龍江)——騰沖(云南)線為界,東部地區面積占43%,人口占94%;西部地區面積占57%,人口占6%。

第三節多民族的大家庭

1.我國共有56個民族,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漢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民族;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人口在500萬以上的少數民族還有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蒙古和藏族等。

2.要了解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見書P17及練習冊)

3.各民族分布——總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漢族:遍布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主要分布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

7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我國分布民族數目最多的省區——云南省)

4.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了5個省級自治區。

分別是: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

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

第一節地勢和地形:

1.地勢總特征: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由西向東依次是第一級階梯、第二級階梯、第三級階梯)

一、二級階梯的分界山脈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二、三級階梯的分界山脈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主要山脈走向:

東西走向:

天山―陰山—燕山昆侖山脈――秦嶺

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長白山脈――-武夷山

臺灣山脈

南北走向:賀蘭山——橫斷山脈

8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2.我國主要地形區:(課本P24)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最高、最大)、內蒙古高原(最平坦)

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云貴高原(地形崎嶇)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國面積最大的盆地

準噶爾盆地——我國第二大盆地

柴達木盆地——地勢最高的盆地,礦產資源豐富有“聚寶盆”之稱

四川盆地——“紫色盆地”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

3.我國五種地形面積由大到小排列: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4.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2/3。

5.地形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第二節氣候多樣季風顯著

1.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別大,越往北去,氣溫越低。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區外,我國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7月平均氣溫大多在20℃以上。

影響氣溫的主要因素——緯度因素。(還有地形因素的影響)

9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1月0℃等溫線大致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2.我國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的漠河鎮,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號稱我國“三大火爐”的是重慶、武漢和南京。

3.我國的五個溫度帶: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由北往南氣溫升高)一個高原氣候區(見書P33)

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也在秦嶺—淮河一線

4.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主要影響因素—海陸位置)800mm等降水量線即秦嶺—淮河一線。降水最多的地方—臺灣火燒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新疆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

5.根據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系,我國分為四個不同的干濕地區:(見書P36)

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

東部地區以耕作業為主,西北干旱地區以畜牧業主。南方地區以水田為主,北方地區以旱地為主。

6.我國季風氣候特點:雨熱同期(或稱夏季高溫多雨)(見書P38)

(成因: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的雙重影響,主要是海陸熱力差異導致的)

名稱源地風向性質

冬季風西伯利亞和蒙古一帶西北、東北風(偏北風)陸地吹向海洋寒冷干燥

夏季風太平洋和印度洋東南、西南風(偏南風)海洋吹向陸地溫暖濕潤

7.根據夏季風(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影響范圍的不同,分為:

10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特點:夏季降水豐富

非季風區——不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特點:降水稀少,全年干旱。

兩區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

注意:非季風區是不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但受到冬季風的影響.因此仍然會受到季風影響。

8.我國東部地區的降水類型主要是鋒面雨。長江中下游地區夏初形成梅雨季節,

7、8月份,又會出現伏旱。

9.季風氣候易產生寒潮、干旱、洪澇、臺風等災害性天氣。

10.我國氣候類型主要是五種: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高原山地氣候。(氣候特征詳見書P42)

第三節河流與湖泊

主要河流與湖泊的位置——地圖冊P20-21

1.我國河流分為兩大類:內流河和外流河

最終注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外流河,外流河集中的地區稱為外流區;沒有注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內流河,內流河集中的地區稱為內流區。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2.特殊河流:額爾齊斯河是我國唯一一條注入北冰洋的河流(外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也是最長的內流河。汛期最長的河流是珠江。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黃河。結冰期最長的河流是黑龍江。

3.京杭運河——世界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流,貫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及一系列湖泊。(詳圖見地圖冊P21)

4.我國的湖泊:

11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A內流湖——多為咸水湖,以蒸發為主要輸出形式。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咸水湖。納木錯是我國第二大內流湖

B外流湖——多為淡水湖,以徑流為主要輸出形式。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

我國五大淡水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

黃河:書P48圖(源頭、注入海洋、分界點、經過省區和地形區的位置)

1.我國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呈“幾”字形.

2.發源——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

3.上游、中游分界點——河口(內蒙古)中游、下游分界點——孟津(河南)

由西往東依次經過9個省區: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陜和豫魯

由西往東依次經過的地形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

利用黃河水修渠灌溉,使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成為“塞上江南”。

4.其他:支流—汾河(山西)與渭河(陜西)的位置;主要水電站—三門峽、小浪底

5.黃河的開發與治理:中游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黃河的根本。

6.黃河的憂患

上游:荒漠化嚴重、凌汛;中游:水土流失嚴重;下游:地上河、凌汛、斷流、水污染

12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練習)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A圖反映了什么問題?

(2)結合B圖,請判斷:此河最有可能是我國的河。A圖現象主要在該河河段,流經(地形區),由于該地形區的特點是,,該河在此段支流(多或少),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與雨水匯入河流,使河流的含量增大。

(3)B圖發生在河段,主要流經(地形區),河道變,坡度變,流速,泥沙沉積,河床,形成“”。

長江:書P53圖(源頭、注入海洋、分界點、經過省區和地形區的位置)

1.長江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我國第一大河V+W形

2.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注入——東海

3.上游、中游分界點——宜昌(湖北)中游、下游分界點——湖口(江西)

由西往東依次經過11個省區:青藏川云渝,鄂湘贛,皖蘇滬

由西往東依次經過的地形區:青藏高原、橫斷山脈、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

4.其他:各主要支流的位置;主要水電站—三峽和葛洲壩位置;下游的淡水湖泊位置;四個沿江城市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的位置

5.長江有航運價值高,有“黃金水道”之稱。水能資源豐富,被稱為“水能寶庫”。

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包括從源頭到宜賓和三峽河段。三峽自西向東有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6.治理川江(灘多流急)與荊江(荊江河段從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磯

13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一段,“九曲回腸”)。

7.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區江水的三個主要來源。

(練習)讀下圖回答。

(1)該圖為水系圖。

(2)流經的地形區有。

(3)沿途依次經過的:

溫度帶有

干濕區有

(4)在圖上標注下列地理名稱序號:E.二灘水電站F.葛洲壩水利樞紐G.丹江口水電站

(5)寫出城市名稱ABCD。

(6)寫出相應河流名稱:①,②,③。

(7)用︳︳符號注明長江三峽工程位置。

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

1.我國自然資源的總特征(基本國情):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我國資源概況:陸地面積——世界第三:礦產資源總量——世界第三;耕地面積——世界第四;河流年徑流量——世界第六;森林面積——世界第六)

4月22日為世界地球日。

2.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利用類型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設用地(如交通用地等)

14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3.土地不利條件: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小;各類土地所占比例不盡合理。尤其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后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

4.土地資源的分布:

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平原及低緩的丘陵地區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

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90%以上)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

(該區還集中了大量的難利用和未利用土地)

耕地與水資源南北差異:

北方以旱地為主,且耕地資源比例大(60%),但水資源比例僅20%

南方以水田為主,且耕地資源比例小(40%),但水資源比例達80%

5.當前的土地問題:水土流失;亂占耕地;土地荒漠化。

6.土地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

全國土地日—6月25日

7.我國土地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8.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類所需的淡水資源僅占全球水量的2.5%。地球上的淡水資源,98%是冰川、深層地下水,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僅占全球淡水資源的0.3%。

9.水資源現狀:水資源總量排世界第六,但人均排名靠后??偭控S富,人均不足;污染、浪費嚴重——水資源短缺

世界水日:3月22日。中國水周:3月22日至28日。

15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10.水資源分布特征:

A時間分布:夏秋多,冬春少——解決措施:興建水庫,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

B空間分布:東多西少,南豐北缺(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解決措施:跨流域調水(如引灤入津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

【南水北調工程】

西線:從長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引水入黃河=解決西北地區的缺水問題

中線:長江中游的漢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庫引水,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經鄭州、石家莊等城市一直流向北京、天津。=解決華北地區的缺水問題

東線:從長江下游引長江水,經京杭運河北上,在山東西部過黃河,至天津、北京。解決華北地區的缺水問題。南水北調工程建成后將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流域聯結起來,從根本上扭轉中國水資源嚴重分布不均的局面。

第四章中國的經濟發展

第一節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

1現代交通運輸方式:公路運輸、鐵路運輸、管道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等

在各種各種交通運輸線中,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v橫交錯的鐵路線構成全國交通運輸網的骨架。

人們形象地把交通運輸比喻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歷史上我國著名的四大“米市”是:長沙、九江、蕪湖、無錫

2.我國交通運輸網特點:分布不均,東密西疏

16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3.鐵路干線——熟記“三橫五縱”P91圖東西向和南北向的干線

南北向:京滬線、京九線、京哈—京廣線、焦柳線、寶成—成昆線

東西向:京包—包蘭線、隴海—蘭新線、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

4.交通運輸樞紐——若干條交通運輸線交叉處(人流、貨流量都很大)

重要鐵樞紐:北京、鄭州、徐州、株洲、成都和蘭州(經過的鐵路線)

分為單一交通樞紐和綜合交通樞紐

5.不同運輸方式的特點

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

速度較快次于鐵路最慢最快

運量較大較小最大最小大

價格較低較高最低最高

第二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1.農業的部門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

2.農業的重要性:農業是解決人民溫飽的基礎;是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

3.農業的地區分布:

以400mm年降水量線為界,以西(非季風區)主要進行牧業生產,種植業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綠洲。以東(季風區)是種植業、林業和漁業的主要分布區。

4.我國四大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新疆牧區和內蒙古牧區。

17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地區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平原

東部沿海是我國海洋捕撈和海洋養殖的基地

5.我國三大林區:西南和東北為天然林區;東南為人工林區。

6.我國三大棉區:新疆南部、華北平原的中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

7.種植業的地區差異

種植業地區差異耕地類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耕作制度

秦嶺—淮河以南水田水稻油菜甘蔗棉花一年兩熟到三熟

秦嶺—淮河以北旱地小麥花生甜菜棉花華北平原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東北平原一年一熟

8.影響農業發展的因素:

A自然條件

氣候干旱、地形較平坦、草原廣闊—牧業;氣候濕潤、河湖眾多—漁業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種植業;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林業

B.社會經濟條件:與城市或工業區的距離;市場需求量;農業技術裝備;農民文化技術水平

9.不同類型地區農業建設方向: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要積極發展出口創匯農業;

中部地區建立高產高效的農產品基地;

西部地區堅決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

18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第三節工業的分布與發展

1.工業——國民經濟的主導,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工業分布特點:沿海、沿河、沿交通線分布

2.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集中在沿海地區(長三角、遼中南、京津唐、珠三角地區及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等)【書P111活動一和活動二】

3..四個工業基地特點:(詳見地圖冊最后一頁)

遼中南工業基地——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基地

滬寧杭工業基地——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上海是全國最大的城市,是滬寧杭工業區的核心。)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以輕工業為主的工業基地

京津唐工業基地——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練習)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所畫區域是工業基地,它位于(河流)入??谔幍娜侵?,位于其上的A城市是B城市是,C城市是,其類型是。

(2)該地區有我國商品糧基地之一,近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

(3)D是寶山鋼鐵集團公司,其布局于此的主要原因是()

A.靠近巨大的消費市場B.交通便利C.靠近原料地D.靠近燃料地

(4)該地區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是()

①位置優越②煤炭豐富③水陸交通便利④水利資源豐富⑤人口密集,勞動力素質高⑥農業發達,是著名的魚米之鄉A.①②③⑥B.②③④⑤C.③

19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④⑤⑥D.①③⑤⑥

4.高新技術產業——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

該產業特點:a.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b.科技投入的含量大c.產品更新換代快

5.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分布:

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

3.高新技術產業的結構:

沿海地區:以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為依托,側重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

沿邊地區:依靠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地理優勢,發展貿易導向型產業

內地地區:依靠優勢資源和工業基礎,多發展與國防軍工有密切聯系的產業

八年級地理(下)復習提綱

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①它是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②大致相當于我國冬季0℃等溫線;③是我國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的地主;④是我國半濕潤地區和濕潤地區的分界線;⑤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區域劃分的原因:根據不同的需要來劃分,一個地區可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同一類型的區域,可以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

第五章我國的四地理大區域

形成四大區域景觀差異的原因: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點不同。

P5活動

1、

2、3

20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第一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P8活動

1、2;P10活動1)

一、位置范圍

以東渤海、黃海,以南秦嶺、淮河,以西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北內蒙古高原:范圍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肅、寧夏的東南部,江蘇、安徽兩省北部;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面積20%;人口40%,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人數較多的有:東北的滿族、朝鮮族;寧夏、甘肅的回族;河湖。

二、氣候

類型:溫帶季風氣候;判別:濕潤、半濕潤。

三、農業發展及問題

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小麥;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

經濟作物:棉花、谷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樹:東北天然森林、溫帶水果;礦產資源:鐵;主要能源:煤炭、石油;

主要水果:蘋果、葡萄、梨、桃、杏、柿;

四、風俗習慣

人民主食:面食(東北,華北:盛產小麥,以面食為主;黃土高原:則以小米為主);

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防寒保溫(東北,華北:土坯壘墻,磚瓦房(火炕);黃土高原:窯洞);

交通工具:傳統:騾馬作役蓄馬車;現代:鐵路、公路

21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運動項目:溜冰

六、生態環境及治理

脆弱的生態環境:由于長期的墾植開荒、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嚴重(東北:黑土流失;華北:旱、澇、堿、風沙威脅;黃土高原:黃土裸露,溝壑縱橫);

東北平原:退耕還林,退耕還牧,重建生態家園;華北平原:興修水利,改善灌溉條件、營造農田林網,改善土壤,減輕災害;黃土高原:植樹種樹,退耕還林,退林還牧,發展生態農業;

七、主要城市

北京、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石家莊、太原、西安

南方地區:

一、位置范圍

以東東海,以南南海,以西青藏高原,以北秦嶺、淮河:范圍長江中下游地區、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面積25%;人口55%,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有30多個,人數5000多萬,主要分布在廣西、云、貴、川、渝、湘、瓊等省區。人數較多的有: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地形: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分布(東南沿海受夏季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影響大-水田;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磷、鉀等養分;成都平原-天府之國;南方地區-魚米之鄉;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平坦,河網密布,土壤肥沃,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單季水稻、油菜、冬小麥的主要產區);河湖:長江、京杭運河、華南大動脈-珠江水系、沿海港口。

二、氣候

類型: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判別:最高氣溫28℃~30℃,最低0℃以上;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

三、農業發展及問題

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經

22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濟作物:棉花;

植被和果樹: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和林果(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植桑養蠶-蠶絲的主要產區;海南島、雷州半島、云南南部是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

主要水果:兩廣、閩、臺勝產甘蔗;南部沿海地區出產香蕉、荔枝、龍眼、菠蘿、柑橘、桂圓等水果;海南島出產椰子;礦產資源:有色金屬;主要能源:核能和水能豐富;

四、工業發展及問題

長江中下游工業帶(上海、南京、杭州-綜合工業區;武漢-鋼鐵、輕紡;湘、贛地區-有色金屬);南部沿海外向型工業帶[有南通、上海、寧波、溫州、廣州、湛江、北海等開放城市;經濟特區有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島等;主要工業部門有家用電器、、服裝、食品、玩具制造等以出口為主的加工工業和制造業];西南地區[宜昌、重慶-電力、鋼鐵;攀枝花、六盤水-鋼鐵、煤炭;西昌-火箭發射基地。

經濟林木有:茶、油茶、油桐、漆樹、毛竹、杉樹、樟樹;發展了制茶、絲綢、食品、建筑材料等工業

五、風俗習慣

人民主食:大米

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通風散熱,以南北朝向為主,瓦房屋面較陡

交通工具:傳統:船舶;現代:船舶

運動項目:游泳、龍舟竟賽

六、生態環境及治理

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是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地區。98年大洪水使湖北、湖南、江西的受災面積達一萬平方千米,損失百億元:加固堤壩;疏浚水道;重點限期治理污染源。

23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紅壤是在高溫多雨的環境下發育而成的,含鐵、成風較多,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是我國南方的低產土壤之一,需要改良:增施有機肥料、補充熟石灰等以改變土壤的酸性,種植茶樹、油樹、杉樹、馬尾松等耐酸性經濟林木以抑制土壤的粘性。

七、主要城市:上海

第二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西北地區:P12活動

1、2

位置范圍

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內蒙古自治區,新疆,寧夏,甘肅北部(面積30%,人口4%,人口密度小,人口比較稀疏,以漢族為主,大致占2/3,少數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等,他們分別聚居在內蒙古,寧夏,新疆)。

一、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

⒈形成原因:深居內陸

2.地表景觀

⑴高原,盆地為主,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

⑵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二、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內蒙古,新疆,寧夏,甘肅的廣大草原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本區出產的肉,奶,皮,毛及其制造品不僅供給當地人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還大量輸送到其他省市,并出口到國外,成為本區重要的經濟支柱。

三、灌溉農業

⒈灌溉農業的特點

24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本區氣候干旱,降水量少,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當地農業水源的依賴性很大。一般在有地水,高山融雪及地下水灌溉的平原地區,農業比較發達,稱之為“灌溉農業”。

⒉主要分布地區

①內蒙古河套平原:引黃河水自流灌溉;

②寧夏平原:引黃河水自流灌溉;自由被如為‘’塞外江南,小麥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長良好;

③河西走廊:依靠祁連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進行灌溉;

④新疆綠洲:依靠天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進行灌溉,是西北的糧棉瓜果之鄉,吐—葡、哈,新—長絨棉。

五、地下寶藏

豐富的礦產資源:煤,石油,稀土的儲量大。

六、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通訊和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西氣東送(將新疆塔北油氣田天然氣通過管道送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意義:穩定東部經濟發展,促進西部經濟發展);西電東送(將蒙中西、寧夏水電站的電能送到華北和東北地區);

七、生態環境建設

沙塵暴的形成:西北地區由于干旱缺水,植被覆蓋率低,經營管理粗放,超載放牧和盲目開墾,沙化面積逐年擴大是造成北方沙塵暴的主要原因。

目前,西北地區的人民正在通過退耕還林還草,建設生態林,大力發展人工草場,推廣欄養和封地育草等措施和技術重建西部的生態環境。

八、西北地區人民的生活

1.食:牛羊肉和乳制品。

25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2.?。河醚蛎珰执畛傻囊子诓鹦兜臍址?/p>

3.行:馬、駱駝、小毛驢。

4.體育項目:舞蹈、摔跤、馬術。

青藏地區:

一、位置范圍P14活動

1、2 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西部(面積25%,人口不足1%藏族的主要居住區,青海省東部漢族人數較多。

主要河湖有:長江、黃河、支流湟水、雅魯藏布江、青海湖(多咸水湖,干旱,蒸發量大,冰雪補給,含鹽,冰川縱橫,猶如固體水庫)

二、世界屋脊與高寒環境

1.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許多山峰高達7000—8000米,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

2.地處亞熱帶,深居內陸,青藏高原阻擋了北上的暖濕氣流,大部分降水稀少(4—9月為雨季,10—3月為干季)。形成獨特的高寒氣候,地廣人稀。

3.日較差大,高原缺氧(藏族服裝、舞蹈的動作幅度小。)人口、城鎮都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兩岸(如雅魯藏布江谷地和黃河支流湟水谷地)。

三、高原農牧業

1.發展種植業的有利條件:日照強,溫差大,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較低,但大潔凈,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豐富;

不利條件:降水少,氣溫低。

農作物單產高,青稞喜溫涼,還有小麥,豌豆。

26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2.高寒牧區:本區三大畜種有牦牛、藏綿羊、藏山羊,適應高寒、缺氧、低氣壓,毛厚而長,可以臥雪御寒、體矮身健,能爬山負重。

四、豐富的能源與礦產資源

1.氣溫低,太陽能非常豐富,拉薩有“日光城”之稱。多1000多小時,羊八井。

2.柴達木盆地—聚寶盆,察爾汗鹽湖區。

五、交通運輸的變化

1.解放前,云梯溜索獨木橋,羊腸小道猴子路。

2.解放后,川、青、新、滇藏公路;青藏鐵路(西寧—格爾木);北京、成都、西安、廣州民航線;龍羊峽、羊卓雍湖水電站。

六、青藏地區人民的生活

1.食:青稞面作的糌粑,焦烤或煮熟的牛羊肉。

2.?。耗羺^一般居住在可以自由移動的、厚重的牦牛氈搭成的帳篷中;非牧區大多數在用石頭和土坯砌成的墻體厚實的房屋中。

3.行:牦牛

4.體育項目:舞蹈,馬術

七、保護三江源頭

三江源頭地區位于青海省境內被譽為“中華水塔”,是黃河49%,長江25%,瀾滄江15%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養區。

長期不和理的伐林、放牧和耕作—湖泊萎縮,濕地退化,徑流量減少,草地嚴重退化,土壤沙漠化迅速,藏羚羊,野驢數量急劇減少,生態環境已經嚴重惡化—恢復林草植被,治理退化草場,改善三江源頭地區的生態環境。

27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北京

一、地理位置:P19活動1

位于華北平原北部、東部距渤海150KM,東南臨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圍,北京市的面積1。68萬平方千米,現有人口1382萬人。

北京的自然理理特征:①地形:西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地勢較高,東南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②氣候:北京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年降水量609毫米;③河流:北京的河流屬海河水系,三大河流:永定河、溫榆河、潮北河。

北京地理位置的優越性:①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優越,北京地處中緯度溫度帶,地處內陸且距海不遠,這樣的位置使北京適合城市發展的冷熱、干濕都適中的氣候優勢;②戰略地位優越,北京的地形地勢決定了北京市戰爭年代易守難攻,和平年代適宜經濟發展,城市建設;③北京西部背靠我國黃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鄰糧、棉、油等物產豐富的黃淮海平原;北抵我國最大的牧區內蒙古牧區。這些區域為北京市的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北京的城市職能:

北京是國我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的城市:①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中國的最高權利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的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以及黨中央等都在北京;②北京是我國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化、人大、中科院等數百所高等院樣和科研機構,還有從多的體育場館,各類博物館、眾多國家級文藝團體等;③北京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往中心,北京有許多外國大使館、國際組織代表機構、海外企業代表機構、外國新聞駐京記者站等國際交往機構、各國國際會議也在此頻繁召開。

三、城市現代化

1.城市現代化表現在經濟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達、環境優美、功能齊全、設施先進、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

2.北京是中國的心肝所在,是中國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須朝著現代化大都市方向發展,因為北京是歷史文化古城,歷史深刻地影響著今天。

28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因此在北京的建設和發展中,應在注意保持舊城格局和原有風禮貌的同時修建現代化建筑,這使得北京的出現了傳統與現代并存的特殊景觀。

3.為了北京現代化的高速發展,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和服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方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使北京越來越成為人地協調發展的國際性現代化大都市。

臺灣

一、地理位置P33活動

1、2

位于我的的東南沿海,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多山的海島(山地點2/3,玉山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臺灣西部和沿海)

二、源豐富的寶島P36活動

1、2。3

⒈資源寶庫

森林寶庫(樟樹);甜島、糧倉(甘蔗、蔗糖、水稻);水果之鄉(香蕉、菠蘿);礦產豐富(海鹽、天然硫磺、金、銅、煤、石油);水產王國(魚類等);祖國東南海上明珠;祖國東南鹽倉。

2。物產豐富的原因:

低緯度(北回歸線穿過臺灣中部),四面臨海;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板塊碰撞構造帶;多山的地形;短急的河流。

三、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出口導向型經濟)

20世紀60年代以前立足于“寶”出產農礦業產品

20世紀60年代以后立足于“島”進口—加工—出口工業產品

四、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

香港和澳門

29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一、港澳對比

回歸祖國時間

人口(萬人)

面積(KM2)

位置

主要居民

組成

香港

1997.7.1

678萬

1092 廣東省珠江東口

中國血統98%(祖籍廣東省多)英、其他2% 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圍200多個島嶼

澳門

1999.12.20

二、香港發達的經濟——“東方明珠”“購物者的天堂”

⒈加工工業

航空便利,資金充足,勞動力素質高,國際聲譽好、背靠大陸

30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地窄人稠,市場狹小,本島加工,進口原材料,出口產品

成衣,電子電器,料制品,紡織,鐘表,玩具

生產消費品為主,勞動密集型

⒉世界地位

全球貿易中心之一,進出口總額世界第十(1991);

全球金融中心之一,與紐約,法蘭克福齊名;

全球黃金貿易中心之一,與倫敦齊名;

全球航運中心之一。

⒊發展戰略P29活動

1、2。3

缺少發展空間、地狹人稠,人口壓力大、維多利亞港,啟德機場飽和、工資水平高,地價高。

同內地聯合,共同繁榮:

香港與內地經濟聯系的基本模式:香港積極在祖國內地投資建廠,祖國內地通過香港加強對外貿易;

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原則: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

香港方面:在鹽田,蛇口開辟海港、在深圳修機場,保持航運中心的地位;把部分輕工業,金融業遷至深圳,擴大營業規模,同時獲得國內勞動力資源,市場的支持;

內地方面:吸引國內在深圳的投資,人流,物流,信息流大量向深圳移動,形成新的發展熱潮。廣州—深圳—香港發展軸線。

三、澳門經濟及發展戰略

以旅游業為主(博彩業)、成衣、玩具制造。

31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同內地聯手,在珠海發展,形成澳門—珠海—廣州發展軸線。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一、地理位置:P41活動

1、2

位于我國西北邊陲,從東向西南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等8個國家相鄰,是國我鄰國最多的省級行政區。

面積:160多萬平方千米,是國我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

人口:1925萬人,人密度12人/平方千米,有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等10多個少數民族。

二、自然環境:

地形:三山夾兩盆,阿爾金山、準噶爾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侖山。

氣候:深居內陸、

河流:內流河為主,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距海遙遠→干旱→地形閉塞,山地、高原屏障

植被:荒漠為主

影響:由于新疆地下亞歐大陸內部,距海遙遠導致干旱少雨,因此水源主要來自高山冰雪冰川融水。在這冰雪冰川融水的滋潤下,在盆地的邊緣山麓地帶出現了許多綠洲,新疆的人口城市等也就集中分布于這些綠洲中。

富有特色的綠洲農業:①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高梁;②特色農產品:棉花、甜菜、瓜果等;③特點:產量豐富、品質優良。P43活動

1、2。3

珠江三角洲

32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一、地理位置:

位于廣東省的東南部,珠江下游,毗鄰港澳,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

對外開放的前沿:①區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廣闊、氣候溫暖濕潤、水網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經濟發展;②人文因素: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很多地方是著名的僑鄉;③政策因素:國家對珠江三角洲地區實行了“對外開放,優先發展”(設特區,全開放,先富帶后富)的政策。

二、經濟特點:P53活動

1、2。3

外向型經濟:從初期以合資、獨資的企業為主,發展到海外建廠;從引進資金、技術、設備、管理方法為主,到吸收、消化、創新、發展自己的企業和產品,并以形成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出口創匯為目標;同時帶動當地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城鎮文化水平的提高。

發展的的利條件:①地理位置優越:緊鄰港澳和東南亞地區;②海陸交通運輸便利;③很多地方是著名的“僑鄉”。

經濟模式:“前店后廠”,“前店”指港澳地區,“后廠”指珠江三角洲地區

三、城鎮的發展

重要標志:土地利用方式顯著變化

原因:①外向型經濟日益繁榮;②產業結構發生重在變化

西雙版納

一、地理位置:P60活動

1、2

位于云南省的南部,北回歸線以南,地處橫斷山脈最南端,南部與老撾,緬甸接壤,還以瀾滄江—湄公河與泰國、越南等水路相連。

33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由于受來自印度洋上濕潤的西南北影響,西雙版納形成了原始的熱帶雨林景觀:高大的望天樹、板狀根、絞殺植物、獨木成林,亞洲象、綠孔雀、長尾猿等。

二、蓬勃發展的旅游業

1、熱帶動植物王國;

2、人文旅游資源: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個民族在這里合睦相處,他造并保留了各自別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傣族的潑水節等。

3、國家政策的鼓勵、支持。

旅游業下滑的原因:①周邊景點增多;②本地景點分散;③不法商販缺德;④生態環境壓力大;⑤景點大同小異。

重振對策:①要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旅游資源;②要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

P63活動1

黃土高原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P67活動1

1、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晉、陜、甘、寧四省區。

2、黃土高原的形成:

風成說:認為黃土是由其它地方由風吹來形成的。其它學說:水成說,風水雨相說。

P67活動:2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P12活動

1、3

34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水土流失產生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①地形一般為山區,并且坡度較大;②降水主要集中在

7、8月份,且多暴雨;③黃土結構疏松,許多物質易溶于水;④地表光禿裸露,缺少植被的保護。

2、人為因素: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②開礦、修路的基本建設不注重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的廢土石隨意向河溝傾到,造成新的沙土流失。

P69活動3:容易發生沙土流失的地區:一般降水量較大、降水季節差異大,地形一般為山區,地表坡度大。

黃土高原人地關系惡性循環:P71圖8.10

生態建設措施:①采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②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

解決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措施:①加強計劃生育,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②把生態環境脆弱區的人口遷移到其它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③政府部門要大力宣傳,向農民提供糧食和補貼,使他們響應退耕號召,積極進行生態建設;④黃土高原在進行生態建設過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多種經營,提高收入,解決黃土高原人多地少的問題。

長江沿岸地區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P75活動

1、2

長江沿江地帶東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東西綿延3000多千米;南北寬度大致在長江兩岸100——200千米范圍內。大部分位于北緯25°——35°之間,長江干流橫貫東西,內河航運發達,本區東部的上海、江蘇、浙江在全國海上運輸網中具有中樞地位,海洋運輸發達,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①地勢低平,以平原、丘陵為主;②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好;③河網密布,湖泊眾多,水資源豐富;④自然資源豐富。

35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二、沿江地帶的紐帶和輻射作用P78活動1

1、紐帶作用:①西部地區可以借助江海連運,進入國際市場;②沿江地帶從東到西將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商業中心連接起來,成為溝通東西部商貿的紐帶;③沿江地帶是東部沿海產業向中西部推進的通道;④沿江地帶是東部技術、信息向中西部傳遞,轉移的通道。

2、輻射作用:①長江沿江地帶兼有沿江和沿海雙重優勢,本區東接太平洋沿岸,是我國對外的前沿陣地,便于參加國際大循環,又可通過長江黃金水道和京九線、京滬線、滬杭線、京廣線、成榆線等多條鐵路干線、公路干線聯結國內其它地區,發揮其強大的輻射作用,區位條件十分優越;②沿江地帶地勢低平、土壤肥沃、炎水資源豐富,熱量較為充裕,水熱同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是國我重要的農業區,而且工業基礎雄厚。③通過眾多的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這些經濟技術優勢可向南北輻射,使我國南北經濟成為一體,實現東西結合、優勢互補,促進內陸開發和全國經濟增長。

3、①長江沿江地帶輻射的基礎與條件——農業和工業基礎雄厚,其高新技術及相關產業的開發水準在國內居領先地位,水陸交通便利;②長江地帶輻射的動力——最具活力的高新技術和相關的產業;③長江沿岸地帶輻射的方向——由本地向南北輻射;④長江沿岸地帶輻射的意義——以長江沿岸地帶的經濟技術優勢,使我國南北經濟融為一體,加強了區域間的經濟合作。

三、沿江地帶的城市

1、長江是沿江城市得以形成和不斷發展的生命線。

2、依托長江便利的航運和豐富的水資源,在長江沿江地帶己形成了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四個特大城市,以及以它們為中心形成的四大城市密集區。

3、這些特大城市是本區域內的濟經、文化、交通中心,對區域內外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四、沿江地帶的工業

1、四大工業基地:①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

36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地;②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③以武漢為中心的工業帶是我國鋼鐵、輕紡工業的重要基地;④由滬寧杭等城市形成的工業帶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基地。

2、四大“工業走廊”雛形:①鋼鐵工業走廊:沿江地帶有上海寶山、安徽馬鞍山、湖北武漢、重慶、四川攀枝花等鋼鐵工業基地;②汽車工業走廊:沿江地帶有上海(桑塔納、別克、賽歐)、南京(依維柯)、武漢、重慶(嘉陵、銀鋼)等汽車摩托基地;③石油化工;④輕紡。

3、(P83頁活動)長江上游與下游地區之間的協作:在積極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聯合行動、共同發展”的原則,把中上游地區豐富的電力資源、市場廣闊的優勢和長江下游地區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優勢結合起來廣泛開展多形式、寬領域、全方位的聯合協作,形成長江經濟帶新的發展優勢。

五、生態環境及治理:

1、長江上游水土流失嚴重;長江中下游是洪澇災害最集中、最頻繁綿地區;長江沿岸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2、防治措施:①加強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護好現有森林,積極封山育林與退耕還林,坡度在25°的嚴禁開荒,25°以下的改修梯田,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地和人工草地。開展小流域和山區綜合治理,調整農業結構;改良土壤、推廣免耕法等農業技術措施,防治水土流失;②結合三峽等水利樞紐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項目建設,對長江河道及平原湖區進行綜合治理。對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庫、堤壩進行加固,提高防洪標準。抓好清淤疏浚、恢復河道防洪能力。嚴禁圍墾湖泊、侵占江河、灘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亂采江河砂石的行為。③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做好環境整治工作,對現有污染源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限期治理,按期在標。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國

一、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1.國土遼闊,區域差異大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宏觀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國土整治;

37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2.微觀到具體的區域可持續發展方法——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因地制宜;

3.中觀到區域之間共同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加強區域聯系和區域合作,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

4.發揮地區優勢是區域合作的前提,區域之間的合作恰恰是區域優勢之間的互補。

二、在世界中發展

1.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眾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低,這是我國的又一基本國情;

2.當今世界多極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帶動各個國家之間的密切聯系和多方面的合作,同時競爭也日趨激烈,加入競爭中,尋求發展,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在合作、共同發展;

如課本圖9—2某型飛機生產網絡就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例證,一方面說明某型飛機這種高科技的產品需要多國的合作共同完成,另一方面從飛機零件的生產國看,多是一些發達國家或發展比較快的國家,這是競爭的結果;

3.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是人類在漫長的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新的人地觀和發展觀??沙掷m發展戰略選擇的是一格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道路;

4.中國為什么加到WTO?①中國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大國,綜合國力逐漸增強,從自身發展需要來看,加入WTO,融入世界,發展本國優勢,對外開放,可促進祖國的發展;②從全球化的發展來看,加入WTO,加強與世界其它區域的合作,是發展的途徑;③加入WTO,共同解決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促進世界的和平、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

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①它是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②大致相當于我國冬季0℃等溫線;③是我國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的地主;④是我國半濕潤地區和濕潤地區的分界線;⑤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38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區域劃分的原因:根據不同的需要來劃分,一個地區可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同一類型的區域,可以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

第五章我國的四地理大區域

形成四大區域景觀差異的原因: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點不同。

P5活動

1、

2、3

第一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P8活動

1、2;P10活動1)

一、位置范圍

以東渤海、黃海,以南秦嶺、淮河,以西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北內蒙古高原:范圍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肅、寧夏的東南部,江蘇、安徽兩省北部;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面積20%;人口40%,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人數較多的有:東北的滿族、朝鮮族;寧夏、甘肅的回族;河湖。

二、氣候

類型:溫帶季風氣候;判別:濕潤、半濕潤。

三、農業發展及問題

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小麥;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

經濟作物:棉花、谷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樹:東北天然森林、溫帶水果;礦產資源:鐵;主要能源:煤炭、石油;

主要水果:蘋果、葡萄、梨、桃、杏、柿;

39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四、風俗習慣

人民主食:面食(東北,華北:盛產小麥,以面食為主;黃土高原:則以小米為主);

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防寒保溫(東北,華北:土坯壘墻,磚瓦房(火炕);黃土高原:窯洞);

交通工具:傳統:騾馬作役蓄馬車;現代:鐵路、公路

運動項目:溜冰

六、生態環境及治理

脆弱的生態環境:由于長期的墾植開荒、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嚴重(東北:黑土流失;華北:旱、澇、堿、風沙威脅;黃土高原:黃土裸露,溝壑縱橫);

東北平原:退耕還林,退耕還牧,重建生態家園;華北平原:興修水利,改善灌溉條件、營造農田林網,改善土壤,減輕災害;黃土高原:植樹種樹,退耕還林,退林還牧,發展生態農業;

七、主要城市

北京、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石家莊、太原、西安

南方地區:

一、位置范圍

以東東海,以南南海,以西青藏高原,以北秦嶺、淮河:范圍長江中下游地區、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面積25%;人口55%,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有30多個,人數5000多萬,主要分布在廣西、云、貴、川、渝、湘、瓊等省區。人數較多的有: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地形: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分布(東南沿海受夏季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影響大-水田;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磷、鉀等養分;成都平原-天府之國;南方地區-魚米之鄉;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平坦,河網密布,土壤肥沃,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單季水稻、油菜、冬小麥的主要產區);

40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河湖:長江、京杭運河、華南大動脈-珠江水系、沿海港口。

二、氣候

類型: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判別:最高氣溫28℃~30℃,最低0℃以上;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

三、農業發展及問題

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經濟作物:棉花;

植被和果樹: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和林果(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植桑養蠶-蠶絲的主要產區;海南島、雷州半島、云南南部是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

主要水果:兩廣、閩、臺勝產甘蔗;南部沿海地區出產香蕉、荔枝、龍眼、菠蘿、柑橘、桂圓等水果;海南島出產椰子;礦產資源:有色金屬;主要能源:核能和水能豐富;

四、工業發展及問題

長江中下游工業帶(上海、南京、杭州-綜合工業區;武漢-鋼鐵、輕紡;湘、贛地區-有色金屬);南部沿海外向型工業帶[有南通、上海、寧波、溫州、廣州、湛江、北海等開放城市;經濟特區有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島等;主要工業部門有家用電器、、服裝、食品、玩具制造等以出口為主的加工工業和制造業];西南地區[宜昌、重慶-電力、鋼鐵;攀枝花、六盤水-鋼鐵、煤炭;西昌-火箭發射基地。

經濟林木有:茶、油茶、油桐、漆樹、毛竹、杉樹、樟樹;發展了制茶、絲綢、食品、建筑材料等工業

五、風俗習慣

人民主食:大米

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通風散熱,以南北朝向為主,瓦房屋面較陡

41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交通工具:傳統:船舶;現代:船舶

運動項目:游泳、龍舟竟賽

六、生態環境及治理

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是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地區。98年大洪水使湖北、湖南、江西的受災面積達一萬平方千米,損失百億元:加固堤壩;疏浚水道;重點限期治理污染源。

紅壤是在高溫多雨的環境下發育而成的,含鐵、成風較多,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是我國南方的低產土壤之一,需要改良:增施有機肥料、補充熟石灰等以改變土壤的酸性,種植茶樹、油樹、杉樹、馬尾松等耐酸性經濟林木以抑制土壤的粘性。

七、主要城市

上海

第二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西北地區:P12活動

1、2

位置范圍

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內蒙古自治區,新疆,寧夏,甘肅北部(面積30%,人口4%,人口密度小,人口比較稀疏,以漢族為主,大致占2/3,少數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等,他們分別聚居在內蒙古,寧夏,新疆)。

一、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

⒈形成原因:深居內陸

2.地表景觀

⑴高原,盆地為主,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

42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⑵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二、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內蒙古,新疆,寧夏,甘肅的廣大草原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本區出產的肉,奶,皮,毛及其制造品不僅供給當地人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還大量輸送到其他省市,并出口到國外,成為本區重要的經濟支柱。

三、灌溉農業

⒈灌溉農業的特點

本區氣候干旱,降水量少,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當地農業水源的依賴性很大。一般在有地水,高山融雪及地下水灌溉的平原地區,農業比較發達,稱之為“灌溉農業”。

⒉主要分布地區

①內蒙古河套平原:引黃河水自流灌溉;

②寧夏平原:引黃河水自流灌溉;自由被如為‘’塞外江南,小麥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長良好;

③河西走廊:依靠祁連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進行灌溉;

④新疆綠洲:依靠天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進行灌溉,是西北的糧棉瓜果之鄉,吐—葡、哈,新—長絨棉。

五、地下寶藏

豐富的礦產資源:煤,石油,稀土的儲量大。

六、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通訊和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西氣東送(將新疆塔北油氣田天然氣通過管道送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意義:穩定東部經濟發展,促進西部經濟發展);西電東送(將蒙中西、寧夏水電站的電能送到華北和東北地區);

七、生態環境建設

43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沙塵暴的形成:西北地區由于干旱缺水,植被覆蓋率低,經營管理粗放,超載放牧和盲目開墾,沙化面積逐年擴大是造成北方沙塵暴的主要原因。

目前,西北地區的人民正在通過退耕還林還草,建設生態林,大力發展人工草場,推廣欄養和封地育草等措施和技術重建西部的生態環境。

八、西北地區人民的生活

1.食:牛羊肉和乳制品。

2.?。河醚蛎珰执畛傻囊子诓鹦兜臍址?/p>

3.行:馬、駱駝、小毛驢。

4.體育項目:舞蹈、摔跤、馬術。

青藏地區:

一、位置范圍P14活動

1、2

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西部(面積25%,人口不足1%藏族的主要居住區,青海省東部漢族人數較多。

主要河湖有:長江、黃河、支流湟水、雅魯藏布江、青海湖(多咸水湖,干旱,蒸發量大,冰雪補給,含鹽,冰川縱橫,猶如固體水庫)

二、世界屋脊與高寒環境

1.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許多山峰高達7000—8000米,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

2.地處亞熱帶,深居內陸,青藏高原阻擋了北上的暖濕氣流,大部分降水稀少(4—9月為雨季,10—3月為干季)。形成獨特的高寒氣候,地廣人稀。

44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3.日較差大,高原缺氧(藏族服裝、舞蹈的動作幅度小。)人口、城鎮都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兩岸(如雅魯藏布江谷地和黃河支流湟水谷地)。

三、高原農牧業

1.發展種植業的有利條件:日照強,溫差大,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較低,但大潔凈,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豐富;

不利條件:降水少,氣溫低。

八下冊生物知識點總結范文第4篇

初中初二八年級地理下冊期末總復習

1、我國的地理位置、我國領土的范圍和面積;我國瀕臨的海洋、鄰國及隔海相望的國家的分布;我國現行的三級行政區劃,熟悉33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和位置;

2、我國的人口及民族的分布;

3、我國地形的特點,主要山脈及其走向,主要的高原、盆地、平原,地震與火山等;

4、我國天氣的表示符號,我國冬夏兩季的氣溫分布特點和溫度帶,降水分布特點和干濕地區,我國氣候特征和三種災害性天氣。

教具:中國政區圖投影片、地形圖投影片、學生地圖冊

課型:復習課

教時:2課時

過程:本次復習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疆域與行政區劃

●主要知識點:

1、我國的半球位置與海陸位置、我國的面積、四至點。

2、我國的四個邊緣海、主要島嶼、半島,領海與內海。

3、陸上鄰國(15個)、隔海相望國家(6個)。

4、我國三級行政區

5、我國省級行政區劃的名稱、簡稱、省會。

6、特別行政區。

1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識圖

1、我國疆域示意圖,相鄰的國家

2、我國省級行政區輪廓圖

第二章:中國的人口與民族

●主要知識點

1、我國人口的數量及占世界的比重。

2、我國的人口線與我國的人口分布。

3、我國城鎮人口與農村人口的比重,國家對城市發展的政策。

4、華僑與外籍華人的概念,“僑鄉”。

5、我國的人口政策。

6、我國民族的分布狀況與分布特點。

7、我國的民族政策與風俗習慣。

●識圖

1、我國人口分布圖

2、我國民族分布圖

第三章:中國的地形

●主要知識點

1、中國地勢的主要特點,三個階梯的界線及主要地形單元。

2、地勢對我國交通、水力等影響。

2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3、我國地形的主要特點,各類地形的比重。

4、我國的主要山脈的走向和分布,我國的第一高峰。

5、我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典型特征。

6、我國三大平原的特征和主要丘陵。

7、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主要地震帶。

8、我國火山的分布。

●識圖

1、我國地勢階狀分布示意圖

2、我國主要山脈、高原、盆地、平原分布示意圖。

第四章:中國的天氣和氣候

●主要知識點

1、怎樣根據衛星云圖上的顏色來判斷各地的天氣。

2、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的特點,說明形成原因,00等溫線所經過的地區。

3、我國五個溫度帶的分布與耕作制度。

4、我國降水的分布規律,冬夏季風與降水,我國降水的年、季變化。

5、我國四個干濕地區的分布。

6、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

7、我國的三個主要災害性天氣及其危害。

3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識圖

1、我國溫度帶與干濕地區分布圖

2、鋒面雨與地形雨的形成圖。

課題:中國地理復習

(二)

目的:通過復習使學生了解、熟知與掌握:

1、我國的河流概況,外流河與內流河的水文特征;

2、長江與黃河的概況及水文特征;

3、我國自然資源的總量與人均量。

4、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水產資源的分布。

教具:中國河流圖投影片、礦產資源投影片、學生地圖冊

課型:復習課

教時:2課時

過程:本次復習主要內容如下:

第五章:中國的河流與湖泊

●主要知識點:

1、內流河與外流河、內流區與外流區的概念,我國主要的外流河與內流河。

2、我國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內流河的水文特征。

3、我國最大的人工河——大運河(溝通的水系、作用等),我國五大的淡水湖和青海湖。

4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4、長江的概況及上、中、下游的劃分和水文特征。

5、黃河的概況及上、中、下游的劃分和水文特征,治理黃河的主要措施。

●識圖

1、長江水系分布圖

2、黃河水系分布圖

3、我國五大淡水湖輪廓圖

第六章:中國的自然資源及其保護

●主要知識點:

1、我國主要的自然資源的總量與人均量狀況。

2、我國土地資源的種類及其利用。

3、我國水能資源和水資源的利用,解決水資源不足的措施。

4、我國森林資源的分布,三大林區和“三北防護林”。

5、我國煤、石油、鐵、有色金屬的分布。

6、我國漁業等水產資源,第一大漁場、鹽場。

●識圖

1、我國各類礦產資源分布圖

2、我國主要水電站的分布

第一章從世界看中國

第一節遼闊的疆域

5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1.地理位置:

緯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少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

海陸位置——亞歐大陸東部,東臨太平洋

半球位置——位于北半球、東半球。

洲、洋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2.我國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千米,名列俄羅斯和加拿大之后,排名第三。

3.我國相鄰的國家有14個。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

4.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臺灣東岸直接瀕臨太平洋。渤海近岸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

5.造成帕米爾高原和烏蘇里江晨昏差異的原因是經度位置,造成海南島和黑龍江季節差異的原因是緯度位置。

6.省級行政區:分級,名稱,簡稱,行政中心(省會),位置

(1)我國行政區域分為省、縣、鄉三級

(2)目前,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3)34個省級行政單位:(以下為簡稱)(課本P

7、P10)

23個?。汉?、吉、遼;晉、魯;冀、豫;蘇、皖、浙、贛;鄂、湘;

閩、粵、瓊、臺;云、貴、川;陜、甘、青。

5個自治區:寧、藏、新、桂、內蒙古

6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4個直轄市:京、津、滬、渝

2個特別行政區:港、澳

7.①跨經度最廣的是內蒙古;②跨緯度最廣的是海南;③緯度位置最低的是海南;④最偏北、緯度位置最高、最偏東、最先見到日出的是黑龍江;⑤完全在熱帶的是海南;⑥北回歸線穿過省區自西向東依次是:云南、廣西、廣東、和臺灣。

第二節眾多的人口

1.我國人口特點:人口基數大(2000年,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占世界人口1/5以上);人口增長快;人口分布不均。

2.人口的基本國策: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政策的基本內容是: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3.人口分布:我國人口密度135人/平方千米(我國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級行政區是西藏)

以黑河(黑龍江)——騰沖(云南)線為界,東部地區面積占43%,人口占94%;西部地區面積占57%,人口占6%。

第三節多民族的大家庭

1.我國共有56個民族,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漢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民族;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人口在500萬以上的少數民族還有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蒙古和藏族等。

2.要了解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見書P17及練習冊)

3.各民族分布——總特點:大雜居、小聚居。

漢族:遍布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主要分布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

7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我國分布民族數目最多的省區——云南省)

4.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了5個省級自治區。

分別是: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

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

第一節地勢和地形:

1.地勢總特征: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由西向東依次是第一級階梯、第二級階梯、第三級階梯)

一、二級階梯的分界山脈是:昆侖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

二、三級階梯的分界山脈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主要山脈走向:

東西走向:

天山―陰山—燕山昆侖山脈――秦嶺

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長白山脈――-武夷山

臺灣山脈

南北走向:賀蘭山——橫斷山脈

8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2.我國主要地形區:(課本P24)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最高、最大)、內蒙古高原(最平坦)

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云貴高原(地形崎嶇)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國面積最大的盆地

準噶爾盆地——我國第二大盆地

柴達木盆地——地勢最高的盆地,礦產資源豐富有“聚寶盆”之稱

四川盆地——“紫色盆地”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

3.我國五種地形面積由大到小排列: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4.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約占全國陸地面積的2/3。

5.地形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第二節氣候多樣季風顯著

1.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別大,越往北去,氣溫越低。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區外,我國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7月平均氣溫大多在20℃以上。

影響氣溫的主要因素——緯度因素。(還有地形因素的影響)

9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1月0℃等溫線大致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2.我國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的漠河鎮,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號稱我國“三大火爐”的是重慶、武漢和南京。

3.我國的五個溫度帶: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由北往南氣溫升高)一個高原氣候區(見書P33)

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也在秦嶺—淮河一線

4.我國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主要影響因素—海陸位置)800mm等降水量線即秦嶺—淮河一線。降水最多的地方—臺灣火燒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新疆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

5.根據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系,我國分為四個不同的干濕地區:(見書P36)

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干旱地區

東部地區以耕作業為主,西北干旱地區以畜牧業主。南方地區以水田為主,北方地區以旱地為主。

6.我國季風氣候特點:雨熱同期(或稱夏季高溫多雨)(見書P38)

(成因: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的雙重影響,主要是海陸熱力差異導致的)

名稱源地風向性質

冬季風西伯利亞和蒙古一帶西北、東北風(偏北風)陸地吹向海洋寒冷干燥

夏季風太平洋和印度洋東南、西南風(偏南風)海洋吹向陸地溫暖濕潤

7.根據夏季風(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影響范圍的不同,分為:

10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特點:夏季降水豐富

非季風區——不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特點:降水稀少,全年干旱。

兩區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

注意:非季風區是不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但受到冬季風的影響.因此仍然會受到季風影響。

8.我國東部地區的降水類型主要是鋒面雨。長江中下游地區夏初形成梅雨季節,

7、8月份,又會出現伏旱。

9.季風氣候易產生寒潮、干旱、洪澇、臺風等災害性天氣。

10.我國氣候類型主要是五種: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高原山地氣候。(氣候特征詳見書P42)

第三節河流與湖泊

主要河流與湖泊的位置——地圖冊P20-21

1.我國河流分為兩大類:內流河和外流河

最終注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外流河,外流河集中的地區稱為外流區;沒有注入海洋的河流稱為內流河,內流河集中的地區稱為內流區。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2.特殊河流:額爾齊斯河是我國唯一一條注入北冰洋的河流(外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也是最長的內流河。汛期最長的河流是珠江。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黃河。結冰期最長的河流是黑龍江。

3.京杭運河——世界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流,貫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及一系列湖泊。(詳圖見地圖冊P21)

4.我國的湖泊:

11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A內流湖——多為咸水湖,以蒸發為主要輸出形式。

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咸水湖。納木錯是我國第二大內流湖

B外流湖——多為淡水湖,以徑流為主要輸出形式。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

我國五大淡水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

黃河:書P48圖(源頭、注入海洋、分界點、經過省區和地形區的位置)

1.我國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呈“幾”字形.

2.發源——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

3.上游、中游分界點——河口(內蒙古)中游、下游分界點——孟津(河南)

由西往東依次經過9個省區: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陜和豫魯

由西往東依次經過的地形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

利用黃河水修渠灌溉,使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成為“塞上江南”。

4.其他:支流—汾河(山西)與渭河(陜西)的位置;主要水電站—三門峽、小浪底

5.黃河的開發與治理:中游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黃河的根本。

6.黃河的憂患

上游:荒漠化嚴重、凌汛;中游:水土流失嚴重;下游:地上河、凌汛、斷流、水污染

12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練習)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A圖反映了什么問題?

(2)結合B圖,請判斷:此河最有可能是我國的河。A圖現象主要在該河河段,流經(地形區),由于該地形區的特點是,,該河在此段支流(多或少),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與雨水匯入河流,使河流的含量增大。

(3)B圖發生在河段,主要流經(地形區),河道變,坡度變,流速,泥沙沉積,河床,形成“”。

長江:書P53圖(源頭、注入海洋、分界點、經過省區和地形區的位置)

1.長江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我國第一大河V+W形

2.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注入——東海

3.上游、中游分界點——宜昌(湖北)中游、下游分界點——湖口(江西)

由西往東依次經過11個省區:青藏川云渝,鄂湘贛,皖蘇滬

由西往東依次經過的地形區:青藏高原、橫斷山脈、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

4.其他:各主要支流的位置;主要水電站—三峽和葛洲壩位置;下游的淡水湖泊位置;四個沿江城市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的位置

5.長江有航運價值高,有“黃金水道”之稱。水能資源豐富,被稱為“水能寶庫”。

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包括從源頭到宜賓和三峽河段。三峽自西向東有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6.治理川江(灘多流急)與荊江(荊江河段從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磯

13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一段,“九曲回腸”)。

7.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是中下游平原地區江水的三個主要來源。

(練習)讀下圖回答。

(1)該圖為水系圖。

(2)流經的地形區有。

(3)沿途依次經過的:

溫度帶有

干濕區有

(4)在圖上標注下列地理名稱序號:E.二灘水電站F.葛洲壩水利樞紐G.丹江口水電站

(5)寫出城市名稱ABCD。

(6)寫出相應河流名稱:①,②,③。

(7)用︳︳符號注明長江三峽工程位置。

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

1.我國自然資源的總特征(基本國情):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我國資源概況:陸地面積——世界第三:礦產資源總量——世界第三;耕地面積——世界第四;河流年徑流量——世界第六;森林面積——世界第六)

4月22日為世界地球日。

2.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利用類型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設用地(如交通用地等)

14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3.土地不利條件: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小;各類土地所占比例不盡合理。尤其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后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

4.土地資源的分布:

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平原及低緩的丘陵地區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

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90%以上)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

(該區還集中了大量的難利用和未利用土地)

耕地與水資源南北差異:

北方以旱地為主,且耕地資源比例大(60%),但水資源比例僅20%

南方以水田為主,且耕地資源比例小(40%),但水資源比例達80%

5.當前的土地問題:水土流失;亂占耕地;土地荒漠化。

6.土地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

全國土地日—6月25日

7.我國土地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8.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類所需的淡水資源僅占全球水量的2.5%。地球上的淡水資源,98%是冰川、深層地下水,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僅占全球淡水資源的0.3%。

9.水資源現狀:水資源總量排世界第六,但人均排名靠后??偭控S富,人均不足;污染、浪費嚴重——水資源短缺

世界水日:3月22日。中國水周:3月22日至28日。

15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10.水資源分布特征:

A時間分布:夏秋多,冬春少——解決措施:興建水庫,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

B空間分布:東多西少,南豐北缺(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解決措施:跨流域調水(如引灤入津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

【南水北調工程】

西線:從長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引水入黃河=解決西北地區的缺水問題

中線:長江中游的漢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庫引水,跨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經鄭州、石家莊等城市一直流向北京、天津。=解決華北地區的缺水問題

東線:從長江下游引長江水,經京杭運河北上,在山東西部過黃河,至天津、北京。解決華北地區的缺水問題。南水北調工程建成后將把長江、淮河、黃河、海河流域聯結起來,從根本上扭轉中國水資源嚴重分布不均的局面。

第四章中國的經濟發展

第一節逐步完善的交通運輸網

1現代交通運輸方式:公路運輸、鐵路運輸、管道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等

在各種各種交通運輸線中,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v橫交錯的鐵路線構成全國交通運輸網的骨架。

人們形象地把交通運輸比喻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歷史上我國著名的四大“米市”是:長沙、九江、蕪湖、無錫

2.我國交通運輸網特點:分布不均,東密西疏

16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3.鐵路干線——熟記“三橫五縱”P91圖東西向和南北向的干線

南北向:京滬線、京九線、京哈—京廣線、焦柳線、寶成—成昆線

東西向:京包—包蘭線、隴海—蘭新線、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

4.交通運輸樞紐——若干條交通運輸線交叉處(人流、貨流量都很大)

重要鐵樞紐:北京、鄭州、徐州、株洲、成都和蘭州(經過的鐵路線)

分為單一交通樞紐和綜合交通樞紐

5.不同運輸方式的特點

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

速度較快次于鐵路最慢最快

運量較大較小最大最小大

價格較低較高最低最高

第二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1.農業的部門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

2.農業的重要性:農業是解決人民溫飽的基礎;是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

3.農業的地區分布:

以400mm年降水量線為界,以西(非季風區)主要進行牧業生產,種植業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綠洲。以東(季風區)是種植業、林業和漁業的主要分布區。

4.我國四大牧區:青海牧區、西藏牧區、新疆牧區和內蒙古牧區。

17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地區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平原

東部沿海是我國海洋捕撈和海洋養殖的基地

5.我國三大林區:西南和東北為天然林區;東南為人工林區。

6.我國三大棉區:新疆南部、華北平原的中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

7.種植業的地區差異

種植業地區差異耕地類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耕作制度

秦嶺—淮河以南水田水稻油菜甘蔗棉花一年兩熟到三熟

秦嶺—淮河以北旱地小麥花生甜菜棉花華北平原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東北平原一年一熟

8.影響農業發展的因素:

A自然條件

氣候干旱、地形較平坦、草原廣闊—牧業;氣候濕潤、河湖眾多—漁業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種植業;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林業

B.社會經濟條件:與城市或工業區的距離;市場需求量;農業技術裝備;農民文化技術水平

9.不同類型地區農業建設方向: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要積極發展出口創匯農業;

中部地區建立高產高效的農產品基地;

西部地區堅決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

18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第三節工業的分布與發展

1.工業——國民經濟的主導,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工業分布特點:沿海、沿河、沿交通線分布

2.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集中在沿海地區(長三角、遼中南、京津唐、珠三角地區及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等)【書P111活動一和活動二】

3..四個工業基地特點:(詳見地圖冊最后一頁)

遼中南工業基地——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基地

滬寧杭工業基地——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上海是全國最大的城市,是滬寧杭工業區的核心。)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以輕工業為主的工業基地

京津唐工業基地——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練習)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所畫區域是工業基地,它位于(河流)入??谔幍娜侵?,位于其上的A城市是B城市是,C城市是,其類型是。

(2)該地區有我國商品糧基地之一,近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

(3)D是寶山鋼鐵集團公司,其布局于此的主要原因是()

A.靠近巨大的消費市場B.交通便利C.靠近原料地D.靠近燃料地

(4)該地區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是()

①位置優越②煤炭豐富③水陸交通便利④水利資源豐富⑤人口密集,勞動力素質高⑥農業發達,是著名的魚米之鄉A.①②③⑥B.②③④⑤C.③

19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④⑤⑥D.①③⑤⑥

4.高新技術產業——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

該產業特點:a.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b.科技投入的含量大c.產品更新換代快

5.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分布:

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現“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

3.高新技術產業的結構:

沿海地區:以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為依托,側重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

沿邊地區:依靠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地理優勢,發展貿易導向型產業

內地地區:依靠優勢資源和工業基礎,多發展與國防軍工有密切聯系的產業

八年級地理(下)復習提綱

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①它是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②大致相當于我國冬季0℃等溫線;③是我國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的地主;④是我國半濕潤地區和濕潤地區的分界線;⑤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區域劃分的原因:根據不同的需要來劃分,一個地區可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同一類型的區域,可以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

第五章我國的四地理大區域

形成四大區域景觀差異的原因: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點不同。

P5活動

1、

2、3

20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第一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P8活動

1、2;P10活動1)

一、位置范圍

以東渤海、黃海,以南秦嶺、淮河,以西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北內蒙古高原:范圍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肅、寧夏的東南部,江蘇、安徽兩省北部;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面積20%;人口40%,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人數較多的有:東北的滿族、朝鮮族;寧夏、甘肅的回族;河湖。

二、氣候

類型:溫帶季風氣候;判別:濕潤、半濕潤。

三、農業發展及問題

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小麥;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

經濟作物:棉花、谷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樹:東北天然森林、溫帶水果;礦產資源:鐵;主要能源:煤炭、石油;

主要水果:蘋果、葡萄、梨、桃、杏、柿;

四、風俗習慣

人民主食:面食(東北,華北:盛產小麥,以面食為主;黃土高原:則以小米為主);

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防寒保溫(東北,華北:土坯壘墻,磚瓦房(火炕);黃土高原:窯洞);

交通工具:傳統:騾馬作役蓄馬車;現代:鐵路、公路

21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運動項目:溜冰

六、生態環境及治理

脆弱的生態環境:由于長期的墾植開荒、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嚴重(東北:黑土流失;華北:旱、澇、堿、風沙威脅;黃土高原:黃土裸露,溝壑縱橫);

東北平原:退耕還林,退耕還牧,重建生態家園;華北平原:興修水利,改善灌溉條件、營造農田林網,改善土壤,減輕災害;黃土高原:植樹種樹,退耕還林,退林還牧,發展生態農業;

七、主要城市

北京、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石家莊、太原、西安

南方地區:

一、位置范圍

以東東海,以南南海,以西青藏高原,以北秦嶺、淮河:范圍長江中下游地區、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面積25%;人口55%,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有30多個,人數5000多萬,主要分布在廣西、云、貴、川、渝、湘、瓊等省區。人數較多的有: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地形: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分布(東南沿海受夏季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影響大-水田;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磷、鉀等養分;成都平原-天府之國;南方地區-魚米之鄉;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平坦,河網密布,土壤肥沃,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單季水稻、油菜、冬小麥的主要產區);河湖:長江、京杭運河、華南大動脈-珠江水系、沿海港口。

二、氣候

類型: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判別:最高氣溫28℃~30℃,最低0℃以上;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

三、農業發展及問題

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經

22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濟作物:棉花;

植被和果樹: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和林果(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植桑養蠶-蠶絲的主要產區;海南島、雷州半島、云南南部是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

主要水果:兩廣、閩、臺勝產甘蔗;南部沿海地區出產香蕉、荔枝、龍眼、菠蘿、柑橘、桂圓等水果;海南島出產椰子;礦產資源:有色金屬;主要能源:核能和水能豐富;

四、工業發展及問題

長江中下游工業帶(上海、南京、杭州-綜合工業區;武漢-鋼鐵、輕紡;湘、贛地區-有色金屬);南部沿海外向型工業帶[有南通、上海、寧波、溫州、廣州、湛江、北海等開放城市;經濟特區有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島等;主要工業部門有家用電器、、服裝、食品、玩具制造等以出口為主的加工工業和制造業];西南地區[宜昌、重慶-電力、鋼鐵;攀枝花、六盤水-鋼鐵、煤炭;西昌-火箭發射基地。

經濟林木有:茶、油茶、油桐、漆樹、毛竹、杉樹、樟樹;發展了制茶、絲綢、食品、建筑材料等工業

五、風俗習慣

人民主食:大米

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通風散熱,以南北朝向為主,瓦房屋面較陡

交通工具:傳統:船舶;現代:船舶

運動項目:游泳、龍舟竟賽

六、生態環境及治理

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是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地區。98年大洪水使湖北、湖南、江西的受災面積達一萬平方千米,損失百億元:加固堤壩;疏浚水道;重點限期治理污染源。

23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紅壤是在高溫多雨的環境下發育而成的,含鐵、成風較多,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是我國南方的低產土壤之一,需要改良:增施有機肥料、補充熟石灰等以改變土壤的酸性,種植茶樹、油樹、杉樹、馬尾松等耐酸性經濟林木以抑制土壤的粘性。

七、主要城市:上海

第二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西北地區:P12活動

1、2

位置范圍

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內蒙古自治區,新疆,寧夏,甘肅北部(面積30%,人口4%,人口密度小,人口比較稀疏,以漢族為主,大致占2/3,少數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等,他們分別聚居在內蒙古,寧夏,新疆)。

一、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

⒈形成原因:深居內陸

2.地表景觀

⑴高原,盆地為主,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

⑵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二、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內蒙古,新疆,寧夏,甘肅的廣大草原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本區出產的肉,奶,皮,毛及其制造品不僅供給當地人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還大量輸送到其他省市,并出口到國外,成為本區重要的經濟支柱。

三、灌溉農業

⒈灌溉農業的特點

24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本區氣候干旱,降水量少,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當地農業水源的依賴性很大。一般在有地水,高山融雪及地下水灌溉的平原地區,農業比較發達,稱之為“灌溉農業”。

⒉主要分布地區

①內蒙古河套平原:引黃河水自流灌溉;

②寧夏平原:引黃河水自流灌溉;自由被如為‘’塞外江南,小麥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長良好;

③河西走廊:依靠祁連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進行灌溉;

④新疆綠洲:依靠天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進行灌溉,是西北的糧棉瓜果之鄉,吐—葡、哈,新—長絨棉。

五、地下寶藏

豐富的礦產資源:煤,石油,稀土的儲量大。

六、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通訊和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西氣東送(將新疆塔北油氣田天然氣通過管道送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意義:穩定東部經濟發展,促進西部經濟發展);西電東送(將蒙中西、寧夏水電站的電能送到華北和東北地區);

七、生態環境建設

沙塵暴的形成:西北地區由于干旱缺水,植被覆蓋率低,經營管理粗放,超載放牧和盲目開墾,沙化面積逐年擴大是造成北方沙塵暴的主要原因。

目前,西北地區的人民正在通過退耕還林還草,建設生態林,大力發展人工草場,推廣欄養和封地育草等措施和技術重建西部的生態環境。

八、西北地區人民的生活

1.食:牛羊肉和乳制品。

25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2.?。河醚蛎珰执畛傻囊子诓鹦兜臍址?/p>

3.行:馬、駱駝、小毛驢。

4.體育項目:舞蹈、摔跤、馬術。

青藏地區:

一、位置范圍P14活動

1、2 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西部(面積25%,人口不足1%藏族的主要居住區,青海省東部漢族人數較多。

主要河湖有:長江、黃河、支流湟水、雅魯藏布江、青海湖(多咸水湖,干旱,蒸發量大,冰雪補給,含鹽,冰川縱橫,猶如固體水庫)

二、世界屋脊與高寒環境

1.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許多山峰高達7000—8000米,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

2.地處亞熱帶,深居內陸,青藏高原阻擋了北上的暖濕氣流,大部分降水稀少(4—9月為雨季,10—3月為干季)。形成獨特的高寒氣候,地廣人稀。

3.日較差大,高原缺氧(藏族服裝、舞蹈的動作幅度小。)人口、城鎮都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兩岸(如雅魯藏布江谷地和黃河支流湟水谷地)。

三、高原農牧業

1.發展種植業的有利條件:日照強,溫差大,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較低,但大潔凈,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豐富;

不利條件:降水少,氣溫低。

農作物單產高,青稞喜溫涼,還有小麥,豌豆。

26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2.高寒牧區:本區三大畜種有牦牛、藏綿羊、藏山羊,適應高寒、缺氧、低氣壓,毛厚而長,可以臥雪御寒、體矮身健,能爬山負重。

四、豐富的能源與礦產資源

1.氣溫低,太陽能非常豐富,拉薩有“日光城”之稱。多1000多小時,羊八井。

2.柴達木盆地—聚寶盆,察爾汗鹽湖區。

五、交通運輸的變化

1.解放前,云梯溜索獨木橋,羊腸小道猴子路。

2.解放后,川、青、新、滇藏公路;青藏鐵路(西寧—格爾木);北京、成都、西安、廣州民航線;龍羊峽、羊卓雍湖水電站。

六、青藏地區人民的生活

1.食:青稞面作的糌粑,焦烤或煮熟的牛羊肉。

2.?。耗羺^一般居住在可以自由移動的、厚重的牦牛氈搭成的帳篷中;非牧區大多數在用石頭和土坯砌成的墻體厚實的房屋中。

3.行:牦牛

4.體育項目:舞蹈,馬術

七、保護三江源頭

三江源頭地區位于青海省境內被譽為“中華水塔”,是黃河49%,長江25%,瀾滄江15%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養區。

長期不和理的伐林、放牧和耕作—湖泊萎縮,濕地退化,徑流量減少,草地嚴重退化,土壤沙漠化迅速,藏羚羊,野驢數量急劇減少,生態環境已經嚴重惡化—恢復林草植被,治理退化草場,改善三江源頭地區的生態環境。

27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北京

一、地理位置:P19活動1

位于華北平原北部、東部距渤海150KM,東南臨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圍,北京市的面積1。68萬平方千米,現有人口1382萬人。

北京的自然理理特征:①地形:西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地勢較高,東南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②氣候:北京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年降水量609毫米;③河流:北京的河流屬海河水系,三大河流:永定河、溫榆河、潮北河。

北京地理位置的優越性:①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優越,北京地處中緯度溫度帶,地處內陸且距海不遠,這樣的位置使北京適合城市發展的冷熱、干濕都適中的氣候優勢;②戰略地位優越,北京的地形地勢決定了北京市戰爭年代易守難攻,和平年代適宜經濟發展,城市建設;③北京西部背靠我國黃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鄰糧、棉、油等物產豐富的黃淮海平原;北抵我國最大的牧區內蒙古牧區。這些區域為北京市的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北京的城市職能:

北京是國我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的城市:①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中國的最高權利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的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以及黨中央等都在北京;②北京是我國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化、人大、中科院等數百所高等院樣和科研機構,還有從多的體育場館,各類博物館、眾多國家級文藝團體等;③北京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往中心,北京有許多外國大使館、國際組織代表機構、海外企業代表機構、外國新聞駐京記者站等國際交往機構、各國國際會議也在此頻繁召開。

三、城市現代化

1.城市現代化表現在經濟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達、環境優美、功能齊全、設施先進、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

2.北京是中國的心肝所在,是中國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須朝著現代化大都市方向發展,因為北京是歷史文化古城,歷史深刻地影響著今天。

28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因此在北京的建設和發展中,應在注意保持舊城格局和原有風禮貌的同時修建現代化建筑,這使得北京的出現了傳統與現代并存的特殊景觀。

3.為了北京現代化的高速發展,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和服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一方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使北京越來越成為人地協調發展的國際性現代化大都市。

臺灣

一、地理位置P33活動

1、2

位于我的的東南沿海,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多山的海島(山地點2/3,玉山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臺灣西部和沿海)

二、源豐富的寶島P36活動

1、2。3

⒈資源寶庫

森林寶庫(樟樹);甜島、糧倉(甘蔗、蔗糖、水稻);水果之鄉(香蕉、菠蘿);礦產豐富(海鹽、天然硫磺、金、銅、煤、石油);水產王國(魚類等);祖國東南海上明珠;祖國東南鹽倉。

2。物產豐富的原因:

低緯度(北回歸線穿過臺灣中部),四面臨海;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板塊碰撞構造帶;多山的地形;短急的河流。

三、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出口導向型經濟)

20世紀60年代以前立足于“寶”出產農礦業產品

20世紀60年代以后立足于“島”進口—加工—出口工業產品

四、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

香港和澳門

29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一、港澳對比

回歸祖國時間

人口(萬人)

面積(KM2)

位置

主要居民

組成

香港

1997.7.1

678萬

1092 廣東省珠江東口

中國血統98%(祖籍廣東省多)英、其他2% 香港島、九龍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圍200多個島嶼

澳門

1999.12.20

二、香港發達的經濟——“東方明珠”“購物者的天堂”

⒈加工工業

航空便利,資金充足,勞動力素質高,國際聲譽好、背靠大陸

30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地窄人稠,市場狹小,本島加工,進口原材料,出口產品

成衣,電子電器,料制品,紡織,鐘表,玩具

生產消費品為主,勞動密集型

⒉世界地位

全球貿易中心之一,進出口總額世界第十(1991);

全球金融中心之一,與紐約,法蘭克福齊名;

全球黃金貿易中心之一,與倫敦齊名;

全球航運中心之一。

⒊發展戰略P29活動

1、2。3

缺少發展空間、地狹人稠,人口壓力大、維多利亞港,啟德機場飽和、工資水平高,地價高。

同內地聯合,共同繁榮:

香港與內地經濟聯系的基本模式:香港積極在祖國內地投資建廠,祖國內地通過香港加強對外貿易;

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原則: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

香港方面:在鹽田,蛇口開辟海港、在深圳修機場,保持航運中心的地位;把部分輕工業,金融業遷至深圳,擴大營業規模,同時獲得國內勞動力資源,市場的支持;

內地方面:吸引國內在深圳的投資,人流,物流,信息流大量向深圳移動,形成新的發展熱潮。廣州—深圳—香港發展軸線。

三、澳門經濟及發展戰略

以旅游業為主(博彩業)、成衣、玩具制造。

31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同內地聯手,在珠海發展,形成澳門—珠海—廣州發展軸線。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一、地理位置:P41活動

1、2

位于我國西北邊陲,從東向西南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等8個國家相鄰,是國我鄰國最多的省級行政區。

面積:160多萬平方千米,是國我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

人口:1925萬人,人密度12人/平方千米,有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等10多個少數民族。

二、自然環境:

地形:三山夾兩盆,阿爾金山、準噶爾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侖山。

氣候:深居內陸、

河流:內流河為主,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距海遙遠→干旱→地形閉塞,山地、高原屏障

植被:荒漠為主

影響:由于新疆地下亞歐大陸內部,距海遙遠導致干旱少雨,因此水源主要來自高山冰雪冰川融水。在這冰雪冰川融水的滋潤下,在盆地的邊緣山麓地帶出現了許多綠洲,新疆的人口城市等也就集中分布于這些綠洲中。

富有特色的綠洲農業:①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高梁;②特色農產品:棉花、甜菜、瓜果等;③特點:產量豐富、品質優良。P43活動

1、2。3

珠江三角洲

32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一、地理位置:

位于廣東省的東南部,珠江下游,毗鄰港澳,與東南亞地區隔海相望。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

對外開放的前沿:①區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廣闊、氣候溫暖濕潤、水網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經濟發展;②人文因素:具有對外開放的歷史傳統,很多地方是著名的僑鄉;③政策因素:國家對珠江三角洲地區實行了“對外開放,優先發展”(設特區,全開放,先富帶后富)的政策。

二、經濟特點:P53活動

1、2。3

外向型經濟:從初期以合資、獨資的企業為主,發展到海外建廠;從引進資金、技術、設備、管理方法為主,到吸收、消化、創新、發展自己的企業和產品,并以形成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出口創匯為目標;同時帶動當地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城鎮文化水平的提高。

發展的的利條件:①地理位置優越:緊鄰港澳和東南亞地區;②海陸交通運輸便利;③很多地方是著名的“僑鄉”。

經濟模式:“前店后廠”,“前店”指港澳地區,“后廠”指珠江三角洲地區

三、城鎮的發展

重要標志:土地利用方式顯著變化

原因:①外向型經濟日益繁榮;②產業結構發生重在變化

西雙版納

一、地理位置:P60活動

1、2

位于云南省的南部,北回歸線以南,地處橫斷山脈最南端,南部與老撾,緬甸接壤,還以瀾滄江—湄公河與泰國、越南等水路相連。

33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由于受來自印度洋上濕潤的西南北影響,西雙版納形成了原始的熱帶雨林景觀:高大的望天樹、板狀根、絞殺植物、獨木成林,亞洲象、綠孔雀、長尾猿等。

二、蓬勃發展的旅游業

1、熱帶動植物王國;

2、人文旅游資源: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個民族在這里合睦相處,他造并保留了各自別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傣族的潑水節等。

3、國家政策的鼓勵、支持。

旅游業下滑的原因:①周邊景點增多;②本地景點分散;③不法商販缺德;④生態環境壓力大;⑤景點大同小異。

重振對策:①要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旅游資源;②要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

P63活動1

黃土高原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P67活動1

1、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晉、陜、甘、寧四省區。

2、黃土高原的形成:

風成說:認為黃土是由其它地方由風吹來形成的。其它學說:水成說,風水雨相說。

P67活動:2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P12活動

1、3

34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水土流失產生的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①地形一般為山區,并且坡度較大;②降水主要集中在

7、8月份,且多暴雨;③黃土結構疏松,許多物質易溶于水;④地表光禿裸露,缺少植被的保護。

2、人為因素: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②開礦、修路的基本建設不注重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的廢土石隨意向河溝傾到,造成新的沙土流失。

P69活動3:容易發生沙土流失的地區:一般降水量較大、降水季節差異大,地形一般為山區,地表坡度大。

黃土高原人地關系惡性循環:P71圖8.10

生態建設措施:①采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②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

解決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措施:①加強計劃生育,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②把生態環境脆弱區的人口遷移到其它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③政府部門要大力宣傳,向農民提供糧食和補貼,使他們響應退耕號召,積極進行生態建設;④黃土高原在進行生態建設過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多種經營,提高收入,解決黃土高原人多地少的問題。

長江沿岸地區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P75活動

1、2

長江沿江地帶東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東西綿延3000多千米;南北寬度大致在長江兩岸100——200千米范圍內。大部分位于北緯25°——35°之間,長江干流橫貫東西,內河航運發達,本區東部的上海、江蘇、浙江在全國海上運輸網中具有中樞地位,海洋運輸發達,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①地勢低平,以平原、丘陵為主;②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好;③河網密布,湖泊眾多,水資源豐富;④自然資源豐富。

35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二、沿江地帶的紐帶和輻射作用P78活動1

1、紐帶作用:①西部地區可以借助江海連運,進入國際市場;②沿江地帶從東到西將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商業中心連接起來,成為溝通東西部商貿的紐帶;③沿江地帶是東部沿海產業向中西部推進的通道;④沿江地帶是東部技術、信息向中西部傳遞,轉移的通道。

2、輻射作用:①長江沿江地帶兼有沿江和沿海雙重優勢,本區東接太平洋沿岸,是我國對外的前沿陣地,便于參加國際大循環,又可通過長江黃金水道和京九線、京滬線、滬杭線、京廣線、成榆線等多條鐵路干線、公路干線聯結國內其它地區,發揮其強大的輻射作用,區位條件十分優越;②沿江地帶地勢低平、土壤肥沃、炎水資源豐富,熱量較為充裕,水熱同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是國我重要的農業區,而且工業基礎雄厚。③通過眾多的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這些經濟技術優勢可向南北輻射,使我國南北經濟成為一體,實現東西結合、優勢互補,促進內陸開發和全國經濟增長。

3、①長江沿江地帶輻射的基礎與條件——農業和工業基礎雄厚,其高新技術及相關產業的開發水準在國內居領先地位,水陸交通便利;②長江地帶輻射的動力——最具活力的高新技術和相關的產業;③長江沿岸地帶輻射的方向——由本地向南北輻射;④長江沿岸地帶輻射的意義——以長江沿岸地帶的經濟技術優勢,使我國南北經濟融為一體,加強了區域間的經濟合作。

三、沿江地帶的城市

1、長江是沿江城市得以形成和不斷發展的生命線。

2、依托長江便利的航運和豐富的水資源,在長江沿江地帶己形成了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四個特大城市,以及以它們為中心形成的四大城市密集區。

3、這些特大城市是本區域內的濟經、文化、交通中心,對區域內外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四、沿江地帶的工業

1、四大工業基地:①以攀枝花、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

36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地;②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冶金等工業基地;③以武漢為中心的工業帶是我國鋼鐵、輕紡工業的重要基地;④由滬寧杭等城市形成的工業帶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基地。

2、四大“工業走廊”雛形:①鋼鐵工業走廊:沿江地帶有上海寶山、安徽馬鞍山、湖北武漢、重慶、四川攀枝花等鋼鐵工業基地;②汽車工業走廊:沿江地帶有上海(桑塔納、別克、賽歐)、南京(依維柯)、武漢、重慶(嘉陵、銀鋼)等汽車摩托基地;③石油化工;④輕紡。

3、(P83頁活動)長江上游與下游地區之間的協作:在積極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聯合行動、共同發展”的原則,把中上游地區豐富的電力資源、市場廣闊的優勢和長江下游地區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優勢結合起來廣泛開展多形式、寬領域、全方位的聯合協作,形成長江經濟帶新的發展優勢。

五、生態環境及治理:

1、長江上游水土流失嚴重;長江中下游是洪澇災害最集中、最頻繁綿地區;長江沿岸環境污染日益嚴重。

2、防治措施:①加強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護好現有森林,積極封山育林與退耕還林,坡度在25°的嚴禁開荒,25°以下的改修梯田,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地和人工草地。開展小流域和山區綜合治理,調整農業結構;改良土壤、推廣免耕法等農業技術措施,防治水土流失;②結合三峽等水利樞紐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等項目建設,對長江河道及平原湖區進行綜合治理。對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庫、堤壩進行加固,提高防洪標準。抓好清淤疏浚、恢復河道防洪能力。嚴禁圍墾湖泊、侵占江河、灘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亂采江河砂石的行為。③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做好環境整治工作,對現有污染源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限期治理,按期在標。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國

一、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1.國土遼闊,區域差異大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宏觀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國土整治;

37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2.微觀到具體的區域可持續發展方法——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因地制宜;

3.中觀到區域之間共同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加強區域聯系和區域合作,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

4.發揮地區優勢是區域合作的前提,區域之間的合作恰恰是區域優勢之間的互補。

二、在世界中發展

1.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眾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低,這是我國的又一基本國情;

2.當今世界多極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帶動各個國家之間的密切聯系和多方面的合作,同時競爭也日趨激烈,加入競爭中,尋求發展,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在合作、共同發展;

如課本圖9—2某型飛機生產網絡就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例證,一方面說明某型飛機這種高科技的產品需要多國的合作共同完成,另一方面從飛機零件的生產國看,多是一些發達國家或發展比較快的國家,這是競爭的結果;

3.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是人類在漫長的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新的人地觀和發展觀??沙掷m發展戰略選擇的是一格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道路;

4.中國為什么加到WTO?①中國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大國,綜合國力逐漸增強,從自身發展需要來看,加入WTO,融入世界,發展本國優勢,對外開放,可促進祖國的發展;②從全球化的發展來看,加入WTO,加強與世界其它區域的合作,是發展的途徑;③加入WTO,共同解決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促進世界的和平、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進步。

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①它是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②大致相當于我國冬季0℃等溫線;③是我國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的地主;④是我國半濕潤地區和濕潤地區的分界線;⑤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38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區域劃分的原因:根據不同的需要來劃分,一個地區可同時兼有多重“身份”,同一類型的區域,可以劃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級別的區域。

第五章我國的四地理大區域

形成四大區域景觀差異的原因: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點不同。

P5活動

1、

2、3

第一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北方地區:(P8活動

1、2;P10活動1)

一、位置范圍

以東渤海、黃海,以南秦嶺、淮河,以西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北內蒙古高原:范圍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肅、寧夏的東南部,江蘇、安徽兩省北部;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面積20%;人口40%,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人數較多的有:東北的滿族、朝鮮族;寧夏、甘肅的回族;河湖。

二、氣候

類型:溫帶季風氣候;判別:濕潤、半濕潤。

三、農業發展及問題

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小麥;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

經濟作物:棉花、谷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樹:東北天然森林、溫帶水果;礦產資源:鐵;主要能源:煤炭、石油;

主要水果:蘋果、葡萄、梨、桃、杏、柿;

39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四、風俗習慣

人民主食:面食(東北,華北:盛產小麥,以面食為主;黃土高原:則以小米為主);

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防寒保溫(東北,華北:土坯壘墻,磚瓦房(火炕);黃土高原:窯洞);

交通工具:傳統:騾馬作役蓄馬車;現代:鐵路、公路

運動項目:溜冰

六、生態環境及治理

脆弱的生態環境:由于長期的墾植開荒、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嚴重(東北:黑土流失;華北:旱、澇、堿、風沙威脅;黃土高原:黃土裸露,溝壑縱橫);

東北平原:退耕還林,退耕還牧,重建生態家園;華北平原:興修水利,改善灌溉條件、營造農田林網,改善土壤,減輕災害;黃土高原:植樹種樹,退耕還林,退林還牧,發展生態農業;

七、主要城市

北京、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石家莊、太原、西安

南方地區:

一、位置范圍

以東東海,以南南海,以西青藏高原,以北秦嶺、淮河:范圍長江中下游地區、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面積25%;人口55%,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有30多個,人數5000多萬,主要分布在廣西、云、貴、川、渝、湘、瓊等省區。人數較多的有: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地形: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分布(東南沿海受夏季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影響大-水田;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磷、鉀等養分;成都平原-天府之國;南方地區-魚米之鄉;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平坦,河網密布,土壤肥沃,農業開發歷史悠久-單季水稻、油菜、冬小麥的主要產區);

40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河湖:長江、京杭運河、華南大動脈-珠江水系、沿海港口。

二、氣候

類型: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判別:最高氣溫28℃~30℃,最低0℃以上;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

三、農業發展及問題

主要農產品糧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經濟作物:棉花;

植被和果樹: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和林果(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植桑養蠶-蠶絲的主要產區;海南島、雷州半島、云南南部是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

主要水果:兩廣、閩、臺勝產甘蔗;南部沿海地區出產香蕉、荔枝、龍眼、菠蘿、柑橘、桂圓等水果;海南島出產椰子;礦產資源:有色金屬;主要能源:核能和水能豐富;

四、工業發展及問題

長江中下游工業帶(上海、南京、杭州-綜合工業區;武漢-鋼鐵、輕紡;湘、贛地區-有色金屬);南部沿海外向型工業帶[有南通、上海、寧波、溫州、廣州、湛江、北海等開放城市;經濟特區有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島等;主要工業部門有家用電器、、服裝、食品、玩具制造等以出口為主的加工工業和制造業];西南地區[宜昌、重慶-電力、鋼鐵;攀枝花、六盤水-鋼鐵、煤炭;西昌-火箭發射基地。

經濟林木有:茶、油茶、油桐、漆樹、毛竹、杉樹、樟樹;發展了制茶、絲綢、食品、建筑材料等工業

五、風俗習慣

人民主食:大米

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通風散熱,以南北朝向為主,瓦房屋面較陡

41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交通工具:傳統:船舶;現代:船舶

運動項目:游泳、龍舟竟賽

六、生態環境及治理

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是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地區。98年大洪水使湖北、湖南、江西的受災面積達一萬平方千米,損失百億元:加固堤壩;疏浚水道;重點限期治理污染源。

紅壤是在高溫多雨的環境下發育而成的,含鐵、成風較多,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粘重,是我國南方的低產土壤之一,需要改良:增施有機肥料、補充熟石灰等以改變土壤的酸性,種植茶樹、油樹、杉樹、馬尾松等耐酸性經濟林木以抑制土壤的粘性。

七、主要城市

上海

第二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西北地區:P12活動

1、2

位置范圍

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內蒙古自治區,新疆,寧夏,甘肅北部(面積30%,人口4%,人口密度小,人口比較稀疏,以漢族為主,大致占2/3,少數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等,他們分別聚居在內蒙古,寧夏,新疆)。

一、從草原到荒漠的景觀變化

⒈形成原因:深居內陸

2.地表景觀

⑴高原,盆地為主,風蝕作用顯著,多沙漠,戈壁;

42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⑵由東向西,植被變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二、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內蒙古,新疆,寧夏,甘肅的廣大草原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本區出產的肉,奶,皮,毛及其制造品不僅供給當地人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還大量輸送到其他省市,并出口到國外,成為本區重要的經濟支柱。

三、灌溉農業

⒈灌溉農業的特點

本區氣候干旱,降水量少,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當地農業水源的依賴性很大。一般在有地水,高山融雪及地下水灌溉的平原地區,農業比較發達,稱之為“灌溉農業”。

⒉主要分布地區

①內蒙古河套平原:引黃河水自流灌溉;

②寧夏平原:引黃河水自流灌溉;自由被如為‘’塞外江南,小麥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長良好;

③河西走廊:依靠祁連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進行灌溉;

④新疆綠洲:依靠天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進行灌溉,是西北的糧棉瓜果之鄉,吐—葡、哈,新—長絨棉。

五、地下寶藏

豐富的礦產資源:煤,石油,稀土的儲量大。

六、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通訊和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西氣東送(將新疆塔北油氣田天然氣通過管道送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意義:穩定東部經濟發展,促進西部經濟發展);西電東送(將蒙中西、寧夏水電站的電能送到華北和東北地區);

七、生態環境建設

43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沙塵暴的形成:西北地區由于干旱缺水,植被覆蓋率低,經營管理粗放,超載放牧和盲目開墾,沙化面積逐年擴大是造成北方沙塵暴的主要原因。

目前,西北地區的人民正在通過退耕還林還草,建設生態林,大力發展人工草場,推廣欄養和封地育草等措施和技術重建西部的生態環境。

八、西北地區人民的生活

1.食:牛羊肉和乳制品。

2.?。河醚蛎珰执畛傻囊子诓鹦兜臍址?/p>

3.行:馬、駱駝、小毛驢。

4.體育項目:舞蹈、摔跤、馬術。

青藏地區:

一、位置范圍P14活動

1、2

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西部(面積25%,人口不足1%藏族的主要居住區,青海省東部漢族人數較多。

主要河湖有:長江、黃河、支流湟水、雅魯藏布江、青海湖(多咸水湖,干旱,蒸發量大,冰雪補給,含鹽,冰川縱橫,猶如固體水庫)

二、世界屋脊與高寒環境

1.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許多山峰高達7000—8000米,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

2.地處亞熱帶,深居內陸,青藏高原阻擋了北上的暖濕氣流,大部分降水稀少(4—9月為雨季,10—3月為干季)。形成獨特的高寒氣候,地廣人稀。

44

中國首家中小學在線學習會員制服務平臺

3.日較差大,高原缺氧(藏族服裝、舞蹈的動作幅度小。)人口、城鎮都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兩岸(如雅魯藏布江谷地和黃河支流湟水谷地)。

三、高原農牧業

1.發展種植業的有利條件:日照強,溫差大,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較低,但大潔凈,晴天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豐富;

不利條件:降水少,氣溫低。

八下冊生物知識點總結范文第5篇

1、集體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有著共同的目標,(2)在行動上相互支持,(3)心理上相互依存,(4)情感上榮辱與共。

2、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是怎樣的? ①集體是個人生存的依靠,是個人成長的園地,個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都離不開集體;②個人是組成集體的細胞,集體的發展離不開每個成員的努力。

3、怎樣理解“團結就是力量”?

①集體的團結能使個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②集體的團結可以把每個成員的長處集中起來,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③依靠團結的力量,能夠完成個人無法完成的任務,戰勝個人無法克服的困難。

4、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是怎樣的? ①在我國,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以集體利益為重,并不排斥個人利益。

③集體利益是個人利益的基礎和保障,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

5、如何處理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

①我們要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緊密結合起來,既要以集體利益為重,又要尊重和維護個人利益。

②在集體生活中,當個人的愿望和要求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要自覺服從集體利益,必要時應不惜犧牲個人利益。 ③我們反對那些為追求個人利益或小團體利益而損害集體利益的思想和行為。

6、怎樣為集體添光彩?

為集體添光彩主要表現為自覺維護集體的榮譽和利益。維護集體的榮譽和利益:①首先要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②更應該體現在自己的實際行動中;③當集體的榮譽和利益受到損害時敢于積極維護;④維護國家的榮譽和利益是維護集體利益的最高表現。

7、為什么維護國家的榮譽和利益?怎樣維護?

①國家榮譽是國家和民族尊嚴的體現。國家利益是全國人民共同利益的集中體現,國家利益高于一切。

②維護國家的榮譽主要表現為對祖國的關心、熱愛和忠誠,對民族的自尊和自信。維護國家利益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以大局為重,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決不能為滿足個人或局部的私利而喪失國格和人格,喪失民族氣節,做出有損國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

8、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原因是什么? ①黨和國家制定了正確的方針和政策;②全國人民的辛勤勞動。

9、青少年為什么要參與社會生活?

①能學會生存、學會交往、學會做人,②能提高社會適應能力,③能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

10、中學生應怎樣參與社會生活?

①參與社會生活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比如參加社會公益宣傳、開展力所能及的社會調查活動、參觀訪問等。

②參與社會生活就要正確地認識社會,辯證地分析問題;就要正確認識從眾心理;就要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困難和逆境。

③一方面要緊隨社會生活的主旋律,與時俱進;另一方面要抗拒外在的壓力和誘惑,堅持自己的正確立場,做一個理智的社會成員。

11、怎樣認識從眾心理?

①從眾心理對社會和個人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

②一方面從眾心理可以使人們自覺接受社會環境的積極影響,有利于個人養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另一方面盲目從眾容易使人接受社會環境的消極影響,助長社會生活中的歪風邪氣。 ③我們只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自我控制力,才能克服盲目從眾,抵制社會生活中的消極影響。

12、為什么要謙讓?

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謙讓是形成和諧社會秩序、文明的社會風氣不可缺少的道德規范。

13、謙讓的表現有哪些?

①謙讓首先要做到為人謙遜、禮貌待人,不唯我獨尊、盛氣凌人;

②謙讓突出地表現為在榮譽、利益面前不爭名奪利,能自覺地為他人著想,做到先人后己,把好處和方便留給別人; ③謙讓還表現在能妥善處理與他人的矛盾和沖突,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不妨主動謙讓。

14、分享的意義: ①把自己的歡樂與人分享,你會體驗到更多的幸福;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與人分享,你會有新的提高和收獲;把自己的生活感悟與人分享,你會得到信任和友情。

②社會是一個合作體系,合作就需要彼此分享各自的經驗、智慧和勞動成果。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只有通過分享和交流才能獲得進步和成功的條件。

15、怎樣助人?

首先要真誠,還要注意方式和方法:①借助別人和社會的力量;②注意自身安全;③注意維護他人自尊。

16、怎樣養成親社會的行為?(為了讓社會生活更加美好,青少年怎樣為社會做貢獻?) (1)要學會謙讓、分享和助人;

(2)要積極為社會做貢獻,表現在:①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②關心社會發展、關心國家大事;③服務社會、奉獻社會。

17、認為大自然美在哪里?

①神秘的宇宙使大自然魅力無窮;②奇妙的生物世界精彩紛呈;③大自然風光秀麗,美景如畫。

18、感受大自然之美有何意義?

美麗的大自然給我們無窮的精神享受,帶給我們歡樂,陶冶我們的情操,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

19、人與大自然的不和諧之音有哪些?

①自然物種在減少;②自然景觀遭到人為破壞;③環境狀況不容樂觀。 20、導致大自然物種減少的原因是什么?物種的減少會給人們帶來什么影響?

①不可抗拒的自然歷史及自然災害因素;②人為因素,特別是人類對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和利用。 影響: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必然會危及人類自身。

21、環境問題及危害是什么?

環境問題是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破壞。

危害:①威脅生態平衡;②危害人類健康;③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2、如何關愛大自然?(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①尊重生命,保護生物的多樣性;②善待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③美化自然,讓大自然美麗永存;④運用法律武器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

23、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有什么意義?(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自然界的生物?)

保護了生物多樣性等于保護了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石,就等于保護了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基礎,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身。

24、為什么要善待大自然?

①大自然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生命的搖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②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會善待我們。

25、怎樣善待大自然?

①善待大自然就要保護自然,不破壞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就要采取積極措施預防和減少對大自然的破壞;③就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26、善待大自然的意義?

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善待自然就等于善待人類自己。在善待大自然的過程中,我們會感受到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與大自然成為朋友的無限樂趣。

27、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從自身做起美化自然,保護環境?

①美化自然,就要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植樹造林;②美化自然,還要保護好自然景觀。

28、我國的環保法律體系是怎么組成的?

我國已形成以憲法為基礎,以環境保護法為主體的環保法律體系。

29、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

①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②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③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④依靠群眾保護環境。 30、怎樣為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做貢獻?(青少年應怎樣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義務,主動為保護環境作貢獻?)

上一篇:八生物下冊知識點總結下一篇:高中所有生物實驗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