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外貿企業困境分析論文范文

2024-01-01

外貿企業困境分析論文范文第1篇

摘要建立企業財務預警系統,對企業財務運營狀況做出預測預報,無論從哪個立場分析都是十分必要的。經營者能夠在財務危機出現的萌芽時及時處理現有投資,避免更大的損失;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利用這種預測,幫助做出貸款決策并進行貸款控制;審計人員則利用這種預警信息確定其審計程序,判斷該企業的前景;投資者可以利用財務預警系統指標動態分析為其投資活動提供技術支持;相關企業可以在這種信號的幫助下做出信用決策并對應收賬款進行有效管理。

關鍵詞財務預警機制財務預警系統財務決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企業在獲取更多經濟資源的同時,也承受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巨大壓力。由于不確定因素的增加,企業所面臨的各種風險(包括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也隨之增加。在我國,伴隨著入世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企業競爭加劇,財務失敗以及由此導致的破產清算已成為許多企業可能面臨的問題。

企業產生財務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是企業經營者決策失誤,也可能是管理失控,還可能是外部環境惡化等。歷史情況表明,財務危機并非是短時期內生成的,而是具有較長的潛伏期,從而使得財務危機預瞥不僅必要,而且成為可能。

一、企業財務預警機制建立的基礎

(一)企業財務預警的起源與含義

“預警”一詞來源于戰爭中,即軍事預警,是指對將要發生的不良事件或風險做出前提報告與預測,以最大程度上降低損失,軍事預警在軍事戰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伴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進步,預警開始逐漸走入企業,企業管理者為降低企業財務損失,在軍事預警的基礎之上,創新出了經濟預警以及企業財務預警,二者以企業的財務報告、經營計劃以及其他相關財務資料為依據,以比率分析、比較分析以及因素分析為主要方法,以財會、金融、企業管理以及市場營銷為主要引導理論,實現企業生產經營以及各項財務活動的預警機制。愜意財務預警機制的建立不僅僅有助于企業更好的進行財務管理,而且樹立了超前管理,最大程度上降低了財務運作過程中的偏差,現行的財務預警系統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即整體性、動態性以及開放性等等。

(二)企業財務預警相關概念的界定

現行的企業財務預警相關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四種,即財務風險、財務預測、財務控制以及財務評價,以下將針對于它們之間的關系做出詳細的分析與探討。

1、財務預警與財務風險。二十一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風險涌現到我國各企業中,其中以財務風險最為顯著,財務風險是企業最主要的分析概念,現行的財務風險一般可分為兩類,即狹義的財務風險和廣義的財務風險,狹義的財務風險是由企業負債所引起的;廣義的財務風險是由于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因籌資、投資、營銷或者資金運作不當所引起的。因此,無論是哪一種財務風險都企業均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進而,可運用財務預警機制進行分析財務風險,最大限度上遏制財務風險的出現。

2、財務預警與財務預測。財務預測是財務預警的重要組成部分,財務預測即指對企業財務的實現估計和測評,它有利于企業運用銷售百分比法、量本利分析法、彈性預算法以及回歸分析法等數理統計方法,結合主觀判斷,對企業外來的財務運營狀況的一次預測。

3、財務預警與財務控制。財務控制即財務監督與考核,該過程根據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財務運營狀況進行實施監督和調節,確保企業所進行的財務支出合理合法,同時,財務預警機制中也存在著同樣功能的預控措施和排警對策。

4、財務預警和財務評價。企業財務部門財務評價劃分為三個環節,即確立評價的目的及參照系統、獲取評價信息以及形成價值判斷;同時,財務預警機制中所設立的警兆、確立標準以及預報警度與財務評價的三個環節極為相似。因此,總結來說,財務風險、財務預測、財務控制以及財務評價可視為企業財務預警中的一部分。

二、財務預警機制的作用

財務預警機制的建立在企業財務管理實施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總結來說,存在著四種作用,即監測作用、診斷作用、治療作用以及健身作用。首先是監測作用,監測是全程跟蹤企業的生產經營,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問題以及存在的偏差,及時的做出警告,讓企業管理者及時的做出解決對策,以減少財務損失;其次是診斷作用,診斷作用是財務預警機制的主導功能,當財務預警機制監測到問題之后,運用現代企業管理技術、企業診斷技術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問題優劣做出判斷,并尋求其產生原因;再次是治療作用,財務預警機制實施監測與診斷之后,發現問題以及產生問題的原因,繼而,財務預警機制實施治療作用,針對于存在問題對癥下藥,使企業恢復到正常運轉的軌道;最后是健身作用,健身作用是財務預警機制的最后一項功能,它涉及到企業生產經營整個過程,對所發生的以及解決之后的問題進行重復,不斷增強企業的免疫能力。

1、企業財務預警系統的性質。企業財務預警系統作為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四個特殊性質,即參照性、預測性、預防性以及靈敏性。首先是參照性,企業財務預警機制運用財務理論和數量分析方法,進而,篩選出能夠準確反映企業財務狀況變化的指標,為更好的表達企業財務運營狀況提供參照;其次是預測性,企業財務預警機制能夠根據財務的運營狀況,進行有效的預測,確保能夠及時的監測出不良征兆,進而,及時的尋求對策;再次是預防性,預防性主要針對于簡單的財務問題,其防止財務運行問題繼續惡化的作用;最后是靈敏性,財務預警機制可根據企業財務問題自主的進行有效處理。

2、建立企業財務預警機制的重要性。企業只有在保障生產經營正常運行的狀況下才有利于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價值最大化。近年來,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西方的經濟制度不斷涌現我國市場,給予我國諸多企業的穩定、健康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同時,再加上,我國廣大消費者的需求不斷增加,更進一步加深了財務管理給予的種種挑戰,若不能夠正確的處理好財務管理所帶來的種種挑戰,勢必將嚴重影響到企業的順利高效進行。為此,基于企業財務預警機制的種種優勢,現階段內,我國各企業迫切需要開展企業財務預警機制,將財務預警機制全面貫徹到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中去,在企業中起到未雨綢繆、防微杜漸、及早識別以及合理度量的作用,進一步健全了財務管理規章制度,使其風險抵抗能力以及競爭力不斷增強,確保企業得以穩定、可持續發展。

三、企業財務預警機制的構建

(一)構建原則

企業財務預警機制的構建應堅持以下幾點原則:一為適宜性原則,即要合乎企業實際生產、發展的特點;二為系統性原則,即要把企業、管理者和職工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考慮;三為實用性原則,即要通過明確、簡單、細化、量化的指標設計確保機制真正起到預警的作用;四為重要性原則,即要抓住采取管理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向;五為前瞻性原則,即要以發展、動態、創新、前饋為根本,根據市場變化和企業發展隨時補充、修改、完善,最大限度地克服財務信息的滯后性;六為先進性原則,即要以高新技術與強大信息為手段,不斷提升預警機制的自動化能力,以確保預警的時效性。

(二)構建方法

企業財務預警機制構建的方法有很多種,在組織架構層面上應建立專門機構負責財務預警的具體運作,并由企業最高決策層直接監管;在技術層面上應選用如單變量預警、多元判定分析、多元概率比回歸及多元邏輯回歸等多種數據分析模型。

(三)構建內容

完善的財務預警機制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第一,樹立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為生產提供經營服務的財務觀念;第二,充分調配企業人、財、物等各種資源,處理好資金和成本費用的供求關系、投入和產出的關系,以確保全年利潤目標的實現;第三,在完善企業治理結構的基礎上,據其新經營環境與發展的實際需要,建立由企業經營管理者、財務管理人員及一些外部管理咨詢專家組成的只對企業最高管理層負責的財務預警組織機構;第四,作為保證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分析良性循環的基礎—財務信息收集、傳遞機制,應建立在對如企業內部數據、外部相關市場、行業、會計等大量資料收集、整理的基礎上;第五,建立能夠反映企業經營能力、盈利能力及償債能力的,以現金流量類指標、會計類指標及非財務類指標相結合為基礎的財務風險分析指標體系;第六,在財務預警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具體的財務風險預警、財務風險評估,并深刻分析風險的產生原因、找出補救辦法,將損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第七,編制可為企業管理層決策提供重要依據的財務風險報告和分析報告,以使管理者據此對企業財務經營中的薄弱環節提出整改方案,并加以實施,進而避免類似的財務風險再次發生。

四、石油銷售公司財務預警機制創新點

1、開展油庫成本費用分析,確定油庫經營管理盈虧平衡點,將庫存降至合理水平。盈虧平衡點法。油庫成本費用按其成本形態特性,可分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類。盈虧平衡點也稱為保本點。盈虧平衡點有以下兩種表現形式:①保本銷售量,以實物量來計算保本點;②保本銷售額,以貨幣金額來計算保本點。油庫經營管理也應該測算一個盈虧平衡點周轉量,作為企業經營管理決策的依據,在保證煉化企業生產后路和資源均衡穩定供應的前提下,通過安排合理的庫存周轉量,提高油庫運營管理效益。

2、石油公司必須建立起嚴密的內部監督控制制度,強化監督約束機制,堵塞資產流失的漏洞,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首先要結合石油銷售企業本身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實行會計委派制,強化財務監督,維護國家利益,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然后要大力推廣企業內部審計制度,明確內審工作的目的和任務,強化內審工作機構,提高內審人員素質。加強對企業內部規章制度和重大經營決策執行情況的過程性審計和監督,前移監督關口,變過去的“事后監督”為事前、事中監督和實時監督,并將內審與外審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保障企業生產經營目標的順利實現和所有者權益不受侵犯,杜絕財務信息失真現象。

參考文獻:

[1]王貴霞.企業建立財務預警機制的必要性及方法探討.中國城市經濟.2011(11).

[2]杜馥君.上市公司財務預警機制研究.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S1).

[3]譚春海.公司財務預警淺析.經營管理者.2009(09).

[4]於勤.新經濟形勢下外貿企業財務預警系統建立與實施.財會通訊.2010(20).

[5]別嵐.談如何構建完備動態的財務預警系統.商業會計.2011(26).

外貿企業困境分析論文范文第2篇

現在來分析下3種方式的優劣:

B2B平臺是目前外貿商家最集中的一個平臺,很多國外客戶會來到這類平臺上咨詢,市場比較集中。但是集中也導致了競爭非常激烈,詢盤的質量也是非常的低下;同時國外的客戶很多并不是終端的經銷商,大多數是中間商,同時咨詢多個商家,壓價比價相當嚴重。商家基本上是薄利爭取多銷!

展會是很多實力比較雄厚的商家青睞的一個方式,因為在展會上能夠直接與優質客戶面談,效果比較顯著。但是與此同時,參加展會所需要的費用高昂、資源消耗大、時間短暫和參展客戶數量有限等缺陷也困擾著大多數商家。今年廣交會歐美日韓客戶大量減少也讓參展商苦不堪言!

搜索引擎開發是目前新興的方式,主動取得聯絡能夠避開B2B的競爭,獲得優質的一對一的詢盤,并且由于搜索引擎的特殊性,能夠獲得龐大的信息量。但是搜索引擎檢索出的信息魚龍混雜,手動的去操作效率非常低下,并且這種方式需要一個量的積累,枯燥又繁瑣的方式也不容易長期的堅持!目前最有效的外貿客戶開發軟件是頂易中國外貿客戶開發與跟蹤系統。

外貿企業困境分析論文范文第3篇

20世紀中后期我國經濟步入發展的快車道, 這與市場經濟制度的引入密不可分, 大量中小企業也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建立起來, 為我國經濟的騰飛注入了很多活力。受到種種原因困擾, 大部分中小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面臨資金方面的困擾, 融資渠道狹窄、資金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這對企業運營、長期發展以及我國整體經濟環境均有不利影響, 針對上述內容展開分析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

2 中國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與渠道

2.1 中國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主要差別即體現在資本方面, 我國中小企業數目龐大, 其資本規模多數在千萬元以下。在實際經營過程中, 中小企業需要更多資金進行生產線擴大、員工聘入、業務加強等工作, 資金需求較為旺盛。統計資料顯示,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有兩大特點, 一是總量龐大, 二是單一企業資金需求量較小, 這是由我國經濟態勢和企業本身特點決定的, 核心原因則是我國中小企業數目多且分散[1]。與此同時, 大部分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是長期存在的, 這受到企業經營理念影響, 也是后續工作中應考慮和解決的重點問題。

2.2 中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融資渠道直接影響中小企業的融資水平, 在相關文獻中, 研究人員發現, 我國中小企業目前主要通過銀行貸款的方式獲取資金, 以全國范圍作為著眼點, 這一方式帶有一定的階梯化特點。東部地區中小企業約有70%的資金通過銀行獲取, 而在中部地區, 這一比例達到75-85%的水平, 西部地區則普遍高于90%, 這意味著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目前并不寬廣, 雖然國家給出了“新三板” (有一定的融資要求) 作為融資渠道, 市場上也存在私募股權基金、互聯網金融等融資方式[2]。但大部分中小企業對這些金融渠道的信賴度似乎不高, 這對中小企業資金獲取和社會資本的整流流動均有不利影響。

3 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實證分析

3.1 A企業概況

A企業為國內小型餐飲企業, 注冊資本100萬元, 全稱A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的股權結構為3:3:4。截止到2017年12月, 公司員工數量共有31人。調查顯示, 自2015年至2017年, 該公司的銷售收入及凈利潤, 均有所提升。其中, 2015年銷售收入為80萬元、凈利潤32萬元。2016年銷售收入為151萬元、凈利潤80萬元。2017年銷售收入為369萬元、凈利潤141萬元。鑒于該企業成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 為擴大企業規模, 維持企業的長足發展, 企業必須不斷進行融資, 以獲取經營所需要的成本。但就目前的情況看, A企業的融資現狀不容樂觀??紤]到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大但融資渠道匱乏的矛盾, 有必要在分析企業融資現狀的基礎上, 再進一步分析導致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存在的原因。進而通過創新制度的方式, 為其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路徑, 使以A企業為代表的我國中小企業的競爭實力, 能夠得到提升。

3.2 企業融資現狀

融資渠道單一、銀行融資所占比例高、股權與債券融資, 以及民間市場融資占比少, 屬于當前A企業的主要融資現狀。調查顯示, 2015年至2017年, A企業的融資量, 分別為60萬元、100萬元, 以及115萬元。三年中, 企業的融資渠道, 僅包括銀行融資、股權融資、民間融資, 以及內部融資4種。以銀行融資為例, 2015年, A企業的銀行融資量, 共54萬元。2016年及2017年, 企業的銀行融資量, 分別為95萬元, 以及110萬元??梢? 在各項融資渠道中, 銀行融資占比最高。內部融資, 指來源于中小企業內部工作人員的融資。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 A企業為擴大規模而投入的資金量同樣不斷增加。在擴大再生產的過程中, 受企業股份制度的限制, 3 (項目創始人) :3 (合伙人) :4 (投資人) 之間的分配逐漸失衡。A企業的融資困境, 同樣逐漸產生。

3.3 企業融資困境存在的原因

(1) 內部原因。內部管理制度落后、企業信用情況未公開, 是導致A企業出現融資困境的主要內部原因。具體如下: (1) 內部管理制度:A企業員工數量較少, 目前, 部門劃分情況相對不清晰。該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 完全由項目創始人及合伙人負責。企業并無財務管理機構, 對財務指標進行管理與統計。長此以往, 極容易導致企業的財務問題, 無法被及時發現。在此環境下, 企業極容易盲目擴大規模, 導致資金利用率降低, 增加融資難度。 (2) 信用水平:銀行是否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 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的信用水平。中小企業正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 如存在逃稅漏稅, 或貸款逾期不還等行為, 其信用水平, 必然會受到影響, 進而導致其融資難度增加??梢? 為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較為重要。

(2) 外部原因。金融服務體系欠完善、信用擔保機構缺乏、立法未明確、民間資本缺失, 屬于導致A企業出現融資困境的主要外部原因。以民間資本為例:目前, 我國對金融行業的監管水平, 雖有所提升。但部分民間資本, 卻仍處于政府監管的范圍之外。導致上述問題存在的原因, 主要在于我國對民間資本的接納度有待提升。目前來看, 即使中小企業能夠通過一定的途徑, 獲取民間資本。較高的利率, 同樣容易增加其經營負擔, 對企業的成長造成阻礙[3]。如政府能夠在接納民間資本的同時, 對其進行監管。將能夠有效擴大中小企業的融資路徑, 使銀行貸款困難, 以及融資難的問題, 得到及時、充分的解決??梢? 積極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外部制度進行創新較為重要。

4 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制度創新途徑

4.1 企業內部制度創新

(1) 創新管理制度。為突破融資困境, 以A企業為代表的中小企業, 應對自身的管理制度進行創新。具體方法如下: (1) 優化管理內容:A企業應對管理制度進行改革, 實施分層管理, 提高管理方案的科學性。例如:企業可以單獨設置“財務管理”部門, 要求財務管理部門工作人員, 具體負責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當發現企業用于擴大規模的資金量過大時, 需將其適當調低[4]。避免企業盲目擴大規模, 而導致內部流動資金被擠壓。進而降低融資難度, 增強自身的融資能力。 (2) 提高財務分析的實時性:中小企業應在運行過程中, 不斷總結與核算自身的財務指標, 提高財務分析的實時性。財務人員需將分析結果, 與當前的銀行貸款風險進行對比。如銀行貸款風險及成本較高, 則應考慮利用其他渠道融資, 提高融資水平。

(2) 提高信用水平。良好的信用體系, 是提高銀行貸款成功率的主要途徑。為突破融資困境, 以A企業為代表的我國中小企業, 應積極公布自身的財務數據。同時, 提高履約水平, 及時納稅, 改善信用。例如:當企業的資產負載表、現金流量表得出后, 企業應立即對各項數值的準確性進行核對。確保數值無誤后, 需立即將其公開。進而向外界展示真實的企業經營狀況, 不斷改善自身的信譽與形象。當需繳納稅務時, 企業需第一時間給予繳納, 進一步改善自身的信用情況。如企業正在使用某筆銀行貸款, 必須如約給予還清。在提高自身信用水平的同時, 降低銀行貸款難度, 突破融資困境。

4.2 企業外部制度創新

(1) 創新服務體系。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我國應積極創新金融服務體系, 為其融資提供更加便利的途徑。例如:我國可在國內, 建立中小型企業銀行。上述銀行, 需與信用合作社以及各大商業銀行相互聯合, 實現資源的互通有無。當A企業存在融資需求時, 如向某大型商業銀行提出了貸款申請, 而大型商業銀行, 無法為其提供融資服務。銀行則可將A企業的信用情況, 以及經營信息, 交由中小型企業銀行處理。企業銀行則可視企業的各項信息, 考慮是否為其提供融資服務。為鼓勵中小型企業銀行為企業提供貸款, 國家可承諾給予企業銀行一定的補貼。而為吸引中小企業通過企業銀行融資, 國家則可在一定的時間內, 開展低息貸款活動。進而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基礎上, 促進金融行業的發展水平得以提升。

(2) 加強信用擔保。我國應建立完善的信用擔保體系, 專門負責為中小企業的貸款提供擔保, 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解決提供路徑。例如:中小企業可以與相關主體, 共同出資建立信用擔保機構。當某企業成立后, 可自行決定是否與擔保機構合作。合作企業, 應每年向信用擔保機構, 提供準確、詳細的財務信息。而機構則應根據其所提供的信息, 對其信用進行評估。當中小企業需要銀行貸款時, 信用擔保機構, 需配合企業為銀行提供企業的信用信息。從而使銀行的貸款風險得以降低, 使銀行融資困難的問題, 能夠得到解決。目前, 我國雖已建立了相應的擔保機構, 但均存在著規模小、規范性差的問題。政府需對此給予重視, 應指派相關人員, 對其發展方向給予指導, 進一步提高中小企業的融資水平。

(3) 推動立法進步。中小企業銀行融資困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企業信用情況未公布, 另一方面則與部分企業的違約行為有關。如能夠嚴格立法, 針對企業違約的問題, 制定相應的懲處措施, 將能夠使銀行貸款難度得以降低。例如:我國可以在中小企業獲取銀行貸款后, 每年對其財務狀況進行評估。同時, 應調取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以及“現金流量表”等財務報表, 密切觀察企業資金的去向。如發現企業資金去向不明, 則需立即對該企業展開調查。并要求企業對每筆銀行貸款的使用明細, 進行完整的公布。針對資金去向不明、未如期還款者, 我國應從物質的角度, 給予其相應的懲罰。在經裁判文書規定的最后還款時期仍未還款者, 有關部門將涉及的企業及承擔連帶責任的債務人, 特別是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的相關責任人列入“黑名單”, 通過大數據平臺, 對接到公檢法系統的“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中。并通過采取依法限制其參加政府采購活動、限制高端的出行方式、限制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費行為以及限制購買不動產等有效措施予以制約。上述立法政策的制定, 能夠有效降低銀行因貸款而產生的風險,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4) 加強引導支持。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大, 且融資渠道匱乏。如僅要求銀行為其提供貸款, 極容易增加銀行的壓力。對此, 我國應加強對中小企業以及民間資本的引導與支持, 為中小企業融資拓寬路徑。例如:我國可以鼓勵一部分人, 將民間資本集中起來, 共同用于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該部分民間金融機構, 貸款利率可適當提高, 但不得超過最高限度。而我國的金融主管部門則需定期對民間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進行統計, 如發現其存在違法行為, 需立即撤銷其經營資格。采用上述方式改革, 可有效提高我國閑置民間資本的利用率。同時, 使我國中小企業貸款的渠道得以拓展。在降低銀行貸款占比的基礎上, 降低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

5 結語

通過分析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與制度創新, 獲取了相關理論內容。融資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式, 我國中小企業數目眾多, 融資需求普遍較強, 融資渠道則相對狹窄。以實證分析為基礎, 可以發現內部、外部原因均影響了企業的融資工作, 給予創新十分必要, 內部創新強調制度和信用水平, 外部創新重視服務體系、信用擔保, 同時也需要來自政府部門的幫助, 引導中小企業實現有效融資和長期發展。

摘要:中小企業是一類特殊的經濟主體, 有效活躍了我國商業化、市場化環境, 其長期發展受到融資情況的影響, 目前來看并不樂觀?;诖? 本文以中國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與渠道作為分析的切入點, 給予簡述, 再以此為基礎, 通過實證分析法了解中國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原因, 最后給出中小企業融資制度創新策略, 以期通過分析為相關企業的經營和長期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困境,信用水平,管理制度

參考文獻

[1] 王曉雪, 李文艷.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以河北省X公司為例[J].山西農經, 2018 (6) .

[2] 賀文華.新常態下民營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及融資方式研究[J].邵陽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18 (1) .

[3] 吳尚燃, 牟曉偉.關于吉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公司治理及融資問題的探討[J].吉林金融研究, 2018 (2) .

外貿企業困境分析論文范文第4篇

一、目前外貿出口的現狀分析

(一) 外貿出口的現狀分析

在我國海關總署2017年公開的數據中, 外貿數據中指明, 貨物貿易的進出口總值已經達到22.52萬億元, 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5.9%。其中, 貨物貿易的出口總值達到12.41萬億元, 同期相比增長11.7%;貨物貿易的進口總值達到10.11億元, 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21.5%;外貿出口的順差總值達2.3萬億元, 與上年同期相比收窄17.8%。

(二) 出口退稅的現狀分析

我國外貿形式近年來在國內、國際各種經濟環境因素影響下越來越嚴峻, 為了擴大進出口規模, 提升外貿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從2014年開始, 我國進一步完善了相關的稅收規章制度, 將退稅率有針對性的劃分為七種稅率。2018年, 國務院常委會再提高出口稅率, 稅率上七檔改為五檔。同時, 近年來我國的進出口的退稅政策不斷完善, 進出口規模不斷擴大, 交易總額持續上升, 退稅及免稅的總額每年持續增長。

(三) 出口退稅的損失現狀分析

根據相關的調查數據顯示, 我國的外貿企業的出口退稅款每年大約有25%由于多種原因無法收回, 在通常情況下, 企業的相關單證只要是齊全的, 通過信息核對無誤后, 從申報到拿到退稅款只要30到60天就可以。但是, 由于專業人員缺乏或者對相關政策不熟悉, 部分外貿企業對復雜的退稅業務程序缺乏規范操作, 也導致了外貿企業的出口退稅款流失, 造成企業的經濟損失。

二、外貿企業在出口退稅實務中存在的風險

(一) 企業隊伍建設薄弱

外貿企業出口退稅工作不僅要熟習退稅實務工作還得熟練操作使用電子口岸“出口退稅”子系統, 因此對企業工作人員的基礎素質及工作能力要求極高。外貿企業的財務人員在外貿活動中如果能力不足, 會出現嚴重的失誤甚至會影響企業的發展。然而, 我國目前隊伍建設薄弱, 因為部分企業相關工作人員的頻繁變動, 對公司業務類型不熟悉, 對出口退稅實務及電子系統操作的流程不了解, 沒有及時地在電子口岸上確定并傳輸相關報關單資料, 或者在出口退稅申報的過程中出現退稅信息錄入錯誤, 使外貿企業的電子信息不真實, 退稅或免稅得不到及時辦理。

(二) 退稅內部機制不完善

出口商品從采購到出口退稅將通過相關部門的層層審核, 為了提高退稅效果, 企業必須完善相關的內控機制。目前,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看, 有部分外貿企業并沒有一套完善的出口退稅機制。在事前沒有統籌安排, 內部各部門之間因協調不到位, 會出現了交接不力, 工作脫節, 降低了單證回收收的效率。同時, 沒有積極跟進, 沒有及時核對相關信息, 造成電子信息同企業退稅單證不相符, 影響企業正常退稅速度, 延緩了企業出口退稅工作的有序開展。

(三) 企業同政府部門缺乏溝通

目前, 外貿企業與相關的政府部門之間由于各種原因的限制, 缺乏積極的溝通, 從而導致了企業出口退稅信息使用率的降低。近年來, 我國的出口退稅政策跟隨社會經濟的發展, 在不斷地進行調整改革, 但是部分企業并沒有及時在企業內部發布相關信息, 企業的工作人員對新政策掌握不及時, 在操作的時候依然按原有的舊政策進行。同時稅務機關每年都會提供敏感的企業、商品及地區名單, 有針對地增加審核力度, 由于企業與政府部門的溝通不及時, 對新政策的變化了解不及時, 信息不對等, 造成退稅工作的速度降低, 資金回收不及時, 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四) 缺乏出口退稅風險管控力

在實務管理方面, 有一部分的外貿企業中重業務輕管理, 觀念守舊, 不重視企業財務管理, 輕視了企業財務對企業生產的影響, 認為只要實現了銷售, 就沒有退不了的稅。企業在風險管理方面意識不強, 監管不到位, 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人為的弱化了財務部門的監管工作職能, 在對企業的經營業務了解不充分的情況下盲目成交, 甚至出現更為嚴重的出口騙稅的情況, 給企業的持續發展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為稅務管理方面風險管控的力度不足, 退稅風險措施缺乏, 不利于出口退稅實務管控工作的開展, 同時影響到其在稅務機關等政府部門的資信。

三、外貿企業出口退稅實務管控策略

(一) 加強培訓力度, 提高隊伍相關人員工作能力

出口退稅是一項專業性非常強的工作, 要求工作人員具有較高的能力。在出口退稅工作中, 人員的工作能力直接影響工作的效果和質量, 必須要求工作人員專業能力強, 能夠熟知政策, 協調能力強, 協調多方組織, 以保證外貿企業出口退稅實務工作的正常有序開展。同時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 強化出口退稅工作的重要性, 更進一步的增強工作意識。企業在加強培訓的同時還可以邀請專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 參加稅務機關的宣傳講座, 和高校合作的方式進行再教育學習, 系統的學習相關的出口退稅相關知識, 不斷地提高出口退稅工作人員的工作業務能力, 為企業開展出口退稅工作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幫助外貿企業的退稅工作高效順暢的開展。

(二) 制定完善內控機制, 提高出口退稅效率

為了能將退稅優惠政策充分利用, 在出口退稅工作中降低企業的風險, 根據自身企業的特點, 完善出口退稅工作中的內控機制, 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要求。各個審核環節貫穿在各企業的經濟活動中, 只有保證了審核流程的完善和嚴謹, 才能保證外貿工作的高品質?,F階段, 外貿企業在操作出口退稅工作時流程監控不完善, 會有各種紕漏的產生。因此, 只有形成統一的管理模式, 在企業內部健全出口退稅管理機制, 才能確保各部門各環節的無縫對接, 不會出現工作脫節, 讓退稅工作的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三) 加強溝通合作, 及時交流退稅信息

及時了解市場變化, 不斷加大和海關、稅務、外管等部門的交流和溝通, 對退稅政策中疑難點問題及時提出解決, 為企業的退稅工作提供良好的外在環境, 不斷開拓和暢通獲取信息的渠道。同時, 強化企業內部的信息共享, 簡化工作協調機制, 對出現的新政策及時宣貫, 保證信息的及時更新, 以確保走在市場最前沿。外貿企業信息更新對企業經營發展尤顯重要, 只有掌握了實時信息, 才能在企業運行中及時調整工作方案, 提高出口退稅的工作效率。

(四) 增強風險管理能力的水平

在我國, 外貿企業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自行與外商聯系, 先收購再出售;另一種是由國內的客戶指定外商, 由外貿公司進行出口。不管采用哪種方式, 都要增強企業的風險管理能力, 及時的轉變觀念, 在重視經濟效益的同時, 要注重財務管理, 充分發揮企業內控管理的作用, 加強對企業的出口退稅風險管理力度, 為外貿企業的出口退稅工作保駕護航。和外商簽約時統一合同藍本, 合同中明確其各項相關條件。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應堅持公平、公開的原則, 增強風險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不斷提升企業的自身能力, 用以應對多邊的市場環境。

四、結語

出口退稅政策帶來機遇的同時, 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為了更快適應這一變化, 外貿企業要積極應對, 加大相關人員的培訓力度, 不斷完善內控機制, 提高退稅效率, 及時和各部門交流溝通, 實現信息使用最大化, 并加大企業出口退稅的風險管控力度, 降低出口退稅優惠政策對企業的不利影響, 保證企業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

摘要:我國出口退稅政策根據經濟的發展經歷了不同階段的改革, 由零增值稅稅率到如今的外貿出口退稅, 均體現了該項政策對外貿順逆差的調整能力。本文分析了當前外貿企業及外貿出口情況, 指出了外貿企業在出口退稅實務中存在的風險, 提出了外貿企業出口退稅實務中風險管控的若干策略措施, 與業者一同討論學習。

關鍵詞:外貿,出口退稅,風險,措施

參考文獻

[1] 孫志奇.淺議外貿企業出口退稅實務管控風險及對策[J].標準科學, 2014 (11) .

[2] 羅靖宇.外貿企業出口退稅實務管控風險及策略[J].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8 (4) .

[3] 龐穎.論外貿企業出口退稅風險管控[J].現代商業, 2015 (2) .

[4] 徐志珍.企業出口退稅的實務操作與風險應對[J].財訊, 2017 (2) .

[5] 葛剛.淺談企業出口退稅業務內部控制管理[J].財會通訊, 2015 (17) .

外貿企業困境分析論文范文第5篇

一、增值稅轉型后建安企業面臨的困境

(一) 影響建安企業稅負水平

隨著“營改增”政策的下達, 建安企業的稅負水平也有一定的變化。在當前的建筑工程當中, 一般工程中的材料成本占整個工程的一半左右, 人工成本一般是三分之一, 其余為機械使用費、其他直接費及間接費用。在增值稅轉型之后, 購買材料的進項稅額可以抵扣, 這與原來的抵扣方式不同, 產生較大變化。這就會引發建設工程單位與施工企業之間的交易模式發生改變, 增加了工程項目的協調周期。一般雙方會在簽訂合同前明確材料是由誰來進行購買, 支付相應的稅費, 但是改革之后施工企業能獲得的進項稅額就會較少, 容易產生利益糾紛, 并且購買其他零星材料的發票或者其他的發票不能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 所以在購買材料的時候項稅額無法正常抵扣, 增加了建安企業的稅負水平, 這就需要建安企業在乾鼎工程合同簽必須有效籌劃。

(二) 影響建安企業經營模式

增值稅轉型之后可以有效地遏制建筑工程中非法的轉包、分包的現象, 國家法律明確禁止這樣的行為, 在轉型之前一直沒有有效的辦法將其控制。在“營改增”之后, 建安企業在計算增值稅的方式也發生了改變, 一般來說, 作為第一承包人的建筑工程方應該從發包方取得的全部工程結算收入和價外費用計算確定銷售額和銷項稅額, 而勞務用工、購買相應材料、機械設備等增值稅發票需要從第二承包人處取得, 這樣才能將其取得的增值稅發票作為其進項稅額。如果在工程建筑中出現轉包的情況, 進行賬務結算的時候就能輕易地發現問題, 進而有效抵制非法轉包、分包行為。

(三) 影響建安企業財務核算

建安企業涉及的施工項目、施工流程比較復雜, 其中材料的采購, 機械的使用等都需要進行細致的財務記錄, 涉及的數量巨大, 因此如果按照現有增值稅發票管理模式開具增值稅發票的話, 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增加建安企業的工作難度。增值稅轉型后, 建安企業中任何的經濟活動都會產生相應的增值稅的納稅行為, 因此, 會影響到現有的財務核算工作, 人員的配置和管理體制都需要做相應的改變, 這樣才能滿足當前“營改增”制度的基本要求。

二、“營改增”后對建安企業的應對建議

(一) 提高稅收籌劃能力, 降低企業稅負水平

我國增值稅轉型之后, 建安企業若想避免企業中的稅務困境一定要考慮到進項稅額抵扣的問題, 因此, 如果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產生了相關的費用一定要選擇具有一般納稅人資格的合作伙伴, 對于分包方、材料供貨方、勞務用工派遣公司的資質應該嚴格的進行審核, 如果資質不夠需要謹慎的與他們進行合作。如果不能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 也應在價格談判中將稅負轉嫁出去。勞務用工費用占到所有成本的三分之一, 這就要求必須采用具有一定資質的勞務公司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進行進項稅額的抵扣, 而購買材料、機械設備等, 也需要甄別和選擇供應商, 盡可能地獲得進項稅抵扣, 除此之外, 企業可以適當地轉變生產經營模式, 引進先進的機械設備和技術, 通過智能化、自動化的流水線減少使用人工的支出成本, 增加利潤。

(二) 規范經營管理模式, 提高經濟效益

增值稅轉型后給建安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獨立的企業, 應該具有規范的經營管理模式, 通過科學化、流程化的制度來管理整個企業。對于一個企業來說, 應該設立專門管理的領導小組, 負責日常經營的管理監督工作, 對于子公司和分公司也應該統籌規劃, 通過戰略經營的模式發展公司。對當前的業務模式進行改革創新, 通過加強資源管理, 品質共享的理念創立自己公司的品牌。在簽訂合同的過程中, 講究公司的誠信精神, 通過合作提高雙方的經濟效益, 發揮集團管理的優勢來順應增值稅抵扣和計算繳納的政策。

(三) 加強人員培訓和發票管理工作, 提高企業的稅務管理水平

建安企業中實現企業發展的主體就是員工, 員工的素質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稅務管理水平。為了適應當前“營改增”的新政策, 首先需要對員工的工作模式和理念進行改革, 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點, 結合行業中的規定創建“營改增”相關制度和實施方案。對于國家的新政策要及時地向相關的財務人員進行培訓, 保證“營改增”之后稅款計算的準確性。與此同時還要重視增值稅轉型后的發票管理, 對相關的票據進行保存和整理, 為今后的各項工作提供財務憑證。

三、結語

增值稅轉型在建安企業的發展過程中, 既有機遇也存在一定的挑戰, 如何更好地解決其中存在的困境是當前建安企業需要注意的重點。當前建安企業的稅務管理需要從企業的長遠角度來考慮, 合理地發揮兩種稅收的銜接功能。增值稅轉型后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復收稅, 給企業帶來利益, 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 促進國民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

摘要: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 我國建筑的需求量也越來越高, 當前我國建安企業發展規模也逐漸擴大。當前我國從營業稅改征為增值稅, 給我國企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這項政策有利有弊, 但是這一項政策是我國未來稅制改革的趨勢, 因此企業面對這些困境時應該積極應對, 想出解決辦法, 推動我國的稅制結構趨向完善。本文將重點分析增值稅轉型后建安企業的稅務困境, 并針對問題提出合理的對策。

關鍵詞:“營改增”,建安企業,稅負,稅務籌劃

參考文獻

[1] 曲晶.對建安企業稅務管理的幾點看法[J].科技信息, 2010 (32) .

[2] 章建良.增值稅轉型后建安企業的稅務困境與對策[J].財務與會計 (理財版) , 2010 (4) .

[3] 劉芳, 高雅杰.淺析新形勢下建安企業稅務風險[J].價值工程, 2010 (1) .

外貿企業困境分析論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運用我國滬深兩市2007-2011年間的上市公司數據,構建二元邏輯回歸模型,研究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財務困境兩者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管理者過度自信主要通過投資、融資以及股利分配等渠道影響企業風險,且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財務困境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

關鍵詞:過度自信 財務困境 邏輯回歸

前學術界大多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去分析財務困境的成因,實際上管理者行為也是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關鍵影響因素之一。傳統理論模型中,經濟學家通常將個人行為假定為完全理性的,但是大量研究證實,人們在經濟活動中始終表現出一定的有限理性,比如盲目樂觀和過度自信。管理者對自己能力的過度自信會使得他們在決策時過于冒險,而忽略風險,從而導致企業發生財務困境的可能性增加。本文將以我國上市公司2007-2011年的數據為樣本來檢驗管理者的過度自信對企業財務困境影響的存在性。

一、文獻回顧

“過度自信”源于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是指人們過度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高估了自己成功的幾率和私人信息的準確性。在心理學家發現人們普遍存在過度自信的心理特征后,經濟學家們研究了這一特征在企業管理者中的表現。Cooper、woo&Dunkellberg(1988)通過對近3 000位企業家的調查發現,81%的人認為企業存續的可能性高于70%,33%的人認為企業一定會持續存在下去,但實際上只有25%的企業能夠生存5年以上。Roll(1986)首先提出了自大理論,用來解釋管理高層所進行的許多失敗的并購事例,開創了過度自信來解釋財務異象的先河。但是并沒有過度自信對財務困境的直接影響的研究,更多的是對企業的投資、融資、股利政策等單項經濟活動的研究。

在投資行為方面,理論研究表明,當企業遭遇內部現金流不足時,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基于外部投資者低估本企業證券真實價值的認知,不會傾向公開發行股票融資來充實現金流,導致即使對NPV>0的項目,也沒有充足的現金流支持,從而造成投資不足的問題(Heaton,2002);而當企業內部擁有充足的現金流時,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會因控制幻覺而低估投資項目的風險(angel,1975;weinstein,1950;March&shaPiro,1957),對項目投資成功過分樂觀(Cooper,woo&Dunkelberg,1988),甚至參加一些NPV<0的項目,導致投資過度問題(Heaton,2002)。國內方面,吳世農等(2008)將樣本均分為過度自信管理者和理性管理者兩組,通過對比兩組之間的投資策略,進一步論證了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傾向于過度投資。姜付秀等(2009)開創性的以Aleman的Z值是否大于118來衡量企業財務困境,研究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擴張的影響,同時進一步探究該特征是否會最終導致企業財務困境,結果證實了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擴張有正相關關系且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所采取的擴張策略會使企業更加可能陷入財務困境。

在融資行為方面,Heaton(2002)首次應用管理者樂觀傾向來解釋融資優序異象。樂觀的管理者通常會對自己所在公司的價值做出過高估計,認為市場沒有完全反映企業證券的價值,而不愿意進行外部融資,除非內部現金流枯竭。Olive(2005)、Barros&silverira(2007)分別調查了美國和巴西的企業,以消費者情緒指數和管理者身份作為管理者過度自信的衡量指標,發現企業的負債水平與管理者的過度自信程度呈正向相關,即自信程度高的經理人管理的公司都會保持較高水平的債務融資。Hackbarth(2008)運用模型推導了管理者過度自信對公司融資決策的作用機理。研究證明,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都會進行高水平的債務融資。

在股利分配方面,安廣實(2007)認為,在陷入財務困境的情況下,經理人員不僅不愿追加權益資本,而且還設法通過直接或者變相發放股利等手段從公司抽出現金,使支持負債的資產價值進一步減少,負債風險相應進一步增加。雖然在財務困境下債權人會通過各種途徑阻止經理人員從公司進一步抽出現金,但經理人員通常擁有更多關于公司財務和經營狀況的信息,并擁有相對的決策權,特別在財務困境下使得經理人員維護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動機減弱,他們可能比在公司經營狀況良好時更愿意犧牲公司的聲譽或其他長期的利益而為自己和權益人謀利益。

終上所述,目前,國內外對非理性行為尤其是管理者過度自信的研究仍然不夠成熟,沒有形成較為完整的研究體系。國內學者更傾向于探索管理者的過度自信行為對企業的投資、并購、融資、股利政策等單項經濟活動的影響,直接研究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整體影響的較少。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管理者的過度自信會通過其在財務決策上的行為來影響企業的財務,使企業更有可能陷入財務困境。投資決策方面,具有過度自信特質的管理者一般都認為自己的能力比競爭對手要高,而這種對自己能力的高估不僅會使管理者更加輕易的參與過多的商業競爭,甚至會投資一些NPV<0的項目,同時也導致管理者過高估計自己管理項目的盈利并忽略項目風險;融資決策方面,過度自信的管理者更愿意進行債務融資,他們認為外部投資者低估了本公司的收益,所以不愿意進行股票融資,以防老股東的權益被稀釋。而且,管理者一般會選擇較高的負債水平,并且在基于對投資項目的現金流的樂觀估計的前提下,更傾向于采用短期投資;股利政策決策方面,管理者高估內部資金流的供給,可能會采用更高的股利分配政策。管理者過度自信會導致管理者采取一些損害股東價值的決策,加大了公司破產的風險?;谝陨戏治?,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在不夠成熟的我國資本市場中,管理者過度自信的企業更有可能陷入財務困境。

(二)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樣本為2007年至2011年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公司(包括中小板)。在樣本選取的過程中,剔除了以下幾類公司:金融類公司;STPT類公司;財務數據異常的公司。最后得到6 830個樣本。所有財務數據均來自國泰安數據庫。

(三)變量定義和模型建立

1.管理者過度自信指標的界定。管理者過度自信指標一度難以被界定,致使相關研究一直處于瓶頸狀態。近年來學者們進行了大膽創新,提出了一些替代變量,主要有以下七種:CEO持股狀況;相關的主流媒體對CEO的評價;企業盈利預測偏差;CEO實施并購的頻率;CEO的相對薪酬;企業的歷史業績;企業景氣指數。有研究表明,CEO相對于公司內其他管理者的薪酬越高,說明CEO的地位越重要,也越容易過度自信(Hayward和Hambrick,1997)。因此,本文用高管薪酬的相對比例(XDSLARY)來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即用薪酬最高的前三名高管薪酬之和/所有高管的薪酬之和來表示。該值越高,說明管理者越過度自信。

2.企業財務困境指標的界定。根據姜付秀、陸正飛(2009)的研究,本文用Z指數衡量,其計算公式為:(0.012×營運資金/總資產+0.014×留存收益/總資產+0.033×息稅前利潤/總資產+0.006×股票總市值/負債賬面價值+0.999×銷售收入/總資產)×100,以118為臨界值,來判斷企業的財務狀況,并設置啞變量,如果Z指數大于118,Z=0,否則Z=1。

基于前人研究,本文還設置了一些控制變量,包括公司的盈利性、成長性、公司治理結構。主要有:企業的實際控制人類別( CONTROL, 如果控股股東為國有取值為0, 反之則取值為1);相對薪酬(XDSLARY);高管持股比例(HOLD,所有高管持股數/總股本);投資機會[TOBINQ,以Tobin. Q來衡量,(年初流通股數價值+年初未流通股數賬面價值+負債的賬面價值)/年初總資產賬面價值];負債比例(DEBT,用總負債與總資產的比值衡量);企業規模(size,用企業年初總資產的自然對數衡量);企業盈利性(ROA,凈利潤/總資產)。為了檢驗以上結論,本文構造的二元邏輯回歸模型如下:

Pr(Zit=1∣Oit ,Xit)=G(β1+β2Oit+X′itB)

其中,O是過度自信的指標XDSLARY;X是一系列控制變量;Z是啞變量,衡量財務困境,如果公司處于財務困境,則取值為1,否則為0。

三、實證結果

(一)描述性統計(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XDSLARY的均值為0.406,說明我國企業中薪酬最高的前三名高管薪酬之和在所有高管薪酬之和的占比達半數之多的現象很普遍,即企業存在較嚴重的管理者過度自信;HOLD的均值只有2.94%,表明高管持股在我國的現象還不是很常見;TOBONQ和DEBIT的極大值和極小值相差非常大,說明公司間的投資情況和資本結構差別很大;CONTROL的均值為0.193,表明我國上市公司中19.3%為國有企業。

(二)相關性分析(見表2)

變量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結果(1%水平的雙側檢驗)表明,反映企業財務困境的Z指數與其他變量的相關性非常顯著,為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其中,反映管理者過度自信的XDSLARY與反映企業財務困境的Z指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正相關,這說明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的財務困境有正的影響。

(三) 回歸分析

由表3可知,β2=6.460>0,并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這與相關性檢驗結果保持一致,說明管理者的過度自信(XDSLARY)對企業的財務困境有著顯著的影響。管理者過度自信的程度越嚴重,企業越有可能陷入財務困境中;高管持股比率(HOLD)的系數為0.012,且顯著為正,表明高管持股比率對企業財務困境有一定的正向影響,但描述性統計顯示我國高管持股比率不是很大,因此這一行為對企業的影響有待進一步驗證;投資機會(TOBINQ)和企業規模(SIZE)的結果并不顯著,表明這兩者不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財務困境行為。

由表4可知,系數的綜合檢驗在1%的水平上顯著,對數似然數和R方均支持模型的擬合度比較高,該模型能夠很好地解釋企業財務困境形成的原因。

四、結論

本文以我國滬深兩市2007-2011年間的上市公司為樣本,參照前人的研究成果,通過實證分析得出: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的融資行為、投資行為和股利分配行為等的綜合影響會加大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本文直接研究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整體的影響,嘗試運用行為金融學的知識分析我國證券市場上的相關異化現象,這是本文的一個突破,對我國企業的實際運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本文在證實了管理者過度自信會對企業財務困境產生影響的同時,還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管理者理性行為的保障機制構建。在我國,經理人市場不十分完善,在這種情況下,依托何種機制能夠使得管理者以股東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值得探討。X

參考文獻:

1.姜付秀,張敏,陸正飛,陳才東.管理者過度自信、企業擴張與財務困境[J].經濟研究,2009,(1).

2.余明桂,夏新平,鄒振松.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激進負債行為研究[J].管理世界,2006,(8).

3.吳世農,吳超鵬.管理者學習行為、過度自信行為與連續并購績效變化[D].第二屆行為金融國際研討暨重點項目中期檢查與交流會會議論文,2007.

4.王霞,張敏,于富生.管理者過度自信與企業投資行為異化——來自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南開管理評論,2008,(11).

上一篇:專業電工電子教學論文范文下一篇:品牌授權經營思考論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