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比較政治學教學大綱范文

2023-09-23

比較政治學教學大綱范文第1篇

【關鍵字】 課程載體 活動載體 管理載體 傳媒載體

差異

【正文】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就是指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能夠承載、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運用,且主客體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如開會、談心、理論學習、管理學習、管理工作、文化建設、大眾傳媒、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等,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形式,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書籍、繪畫、影視等包含了某種思想政治觀念,但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只有組織、引導教育對象讀書、欣賞繪畫、觀看影視等活動形式,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只承載信息,沒有被教育者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與教育客體發生互動的,不能稱之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具有實踐性、承載性、傳導性、方向性、科技性、開放性、融合性等特點,但中外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又各有特點,接下來我將從中國與美國教育載體進行分析比較,通過比較吸收、借鑒其有益經驗,可以促進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與創新。

一、 中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中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全面貫徹和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加大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地對青少年實施教育和影響。我國學校思想道德教育載體的運用狀況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

(一) 課程載體的運用

我國思想道德教育載體主要包括兩種形式: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載體和其他各科教學載體。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馬克思主義常識教育的必修課程,是學校思想道德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這對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載體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師通過組織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學實施思想道德教育活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地位表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載體是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載體。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載體作為德育工作系統中的主載體,其作用是其他任何學科所不能替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的形成,不僅有我國自古以來政治道德教育合一的傳統文化淵源,并且作為一種革命文化的積淀,也是中國共產黨多年思想政治工作成功經驗和眾多理論教育工作智慧的結晶,符合中國國情。

當前,我國初中設立思想品德課、高中設立思想政治課。高中開設四門必修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念”、“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同時,還開設“形勢與政策”、“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等選修課。

(二) 活動載體的運用

我國學校思想道德教育越來越重視活動載體的運用,這可以從活動載體在學校的運用日益課程化、正規化體現出來。

以前人們把課堂教學之外,將依據教育目的自主開展的活動,一律置于課程之外,稱為“課外活動”。1992年,國家教委公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首次將活動納入學校課程計劃。

而2005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德育體系的意見》中則進一步作出要求,規定在小學教育階段,德育活動要體現生動性、趣味性和動手動腦、豐富情感體驗的特點;中學教育階段德育活動要體現知識性強、參與度高、吸引力大、開闊視野、促進思考的特點;大學教育階段德育活動要體現政治性和思想性以及與學生成才緊密聯系的特點。要利用重大節日舉行升旗儀式等活動,激發學生愛國情感。大力開展日常校園文化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之中。

(三) 管理載體的運用

管理載體為學校廣大管理者對學生實施思想道德教育搭建了平臺學校的管理者,主要包括學校分管德育的校長為主的德育領導小組,以輔導員、班主任為主的年級、班級德育小組,黨團組織等等?!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04年8月26日)要求,“高等學校要從嚴治教,加強管理”,“輔導員、班主任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輔導員按照黨委的部署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班主任有在思想、學習和生活等方面指導學生的職責”。

管理的目的是教育,但沒有合理的管理制度,管理載體是無法運行的。我國學校的常規制度包括:學生考勤制度、清潔衛生制度、操行評定制度、公物保管制度,校園常規、課堂常規、進餐常規、住宿常規,等等。

正確運用獎懲制度是管理載體引用的重要手段。我國學校獎懲制度主要包括: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條件、先進班集體條件及評定表彰制度、獎學金制度、保送生制度、常規單項獎勵制度,對違反校紀校規學生的處罰條例等。

二、 美國學校思想道德教育載體

美國學校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全方位“滲透”,思想道德教育載體的運用靈活多樣。

(一) 各學科課程載體的運用

美國學校思想道德教育一般不設專門的道德教育課程,但是注重各科教學的“載道作用”、“滲透作用”。學校課程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關聯的,如公民科、歷史科、地理科、法律科、社會科等,另一種就是專業課程。以歷史課程為例,美國以法律形式明文規定,各級各類學校都必須開設美國歷史課程,小學講歷史故事、偉人軼事;中學有140多學時的系統歷史課,側重于學習歷史事實和過程;大學里每個學生也要必修一門美國歷史課,側重對歷史的理論分析。中小學通過公民課、歷史課或地理課等各科教學進行德育滲透;高校開設歷史、宗教學、倫理學、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公民學、美國總統制、歐洲政治思想等有關人文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課程,學生從這些課程中獲得道德思想熏陶,從而提高道德判斷力和選擇的自覺性,增強對美國文化和精神傳統的體驗和理解??梢哉f,學校的所有課程都可以成為思想道德 教育的載體。

(二) 活動載體的運用

美國學校很重視在課外活動中塑造學生品德,利用活動進行道德教育。一般說來,學校正式的課外活動有三類:家庭俱樂部、兒童會和學生會、俱樂部。例如,美國的康奈爾大學有供學生活動的俱樂部、學會和協會達600多個。美國中小學每周舉行班會活動一至二次,聯系實際討論各種問題,活潑有趣,深受學生歡迎。社會活動一般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具有社會發展和政治意義的活動,如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參加競選、要求和平、反對戰爭、捍衛國家經濟安全、保護民族利益等活動;另一類是服務性活動,旨在培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適應社會的能力,樹立愛祖國、愛社會、服務他人的道德信念,如募集資金、競選宣傳、環境治理、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服務、慈善工作等活動。

(三) 傳媒載體的運用

美國注重運用大眾傳媒載體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學校除了利用電影、電視來宣傳其統治階級的思想和主張,近年來還不斷擴大利用??瘜W生進行教育。在大學,建立了相應的教育中心,為學生專門辦報紙,每年有不少學校訂閱《教室內新聞》周刊。另外,美國宗教與教育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宗教仍然是美國學校德育的基礎,許多價值觀和道德規范仍出自宗教教義,許多美國人仍把德育與宗教相等同。在美國不僅有專門的電臺,一天24小時播放各種宗教節日,而且電視節目、娛樂中也有宗教的廣闊領地。美國公民宗教的本質是信仰美國本身,其中心是“愛美國”—愛它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相信它是世界上最合理、最優越的,由愛和信任而產生信念和忠誠。這其實是一種愛國主義情操,但這種愛國主義情操又不簡單的是愛國,而是與上帝緊密的聯系起來,以上帝的名義為祖國提供信念上的支持,從而能夠匯集全國人民的力量,在國家范圍內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和信仰。

思想道德教育載體的選擇和運用深刻地影響著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標和任務的實現。因此,我國與美國都非常重視思想道德教育載體的改革 ,使其更加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和教育對象的實際,從而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雖然世界各國學校思想道德教育載體處于不斷變革之中,但也日益呈現出相互吸收、不斷融合的趨勢,在載體的選擇與運用方面體現出一定的共性,如中國與美國就存在以 下共性:重視課程載體的運用,重視活動載體的運用,重視管理載體的運用。

由于國情不同、制度不同,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載體運用也各具特色,存在一定差異。

(一)課程載體的設置,我國是以純專門道德課程為載體,而美國則是以模棱兩可型德育課程為載體。

(二)文化載體運用狀況不同,我國特別重視校園文化載體的德育功能,但校園的物質文化載體建設較為薄弱。美國則特別重視校內外的物質文化載體建設,美國學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營造校內環境,如在校內完善制度、優化風氣,加強校報、廣播、影視、網絡建設,美化校園環境等;在校外普遍設立紀念館、博物館,弘揚民族精神風貌和宣傳道德理念的標志物,以及組織具有暗示效果的活動等、

(三)心理咨詢載體發展狀況不同,在我國,學校心理咨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直處于空白狀態。雖然現在我國中小學陸續成立了心理咨詢機構,但畢竟很少而且一些學校做心理咨詢的輔導員可能并沒有受過專業訓練。而在美國,心理輔導逐漸成為一門學術性學科,心理測驗和輔導技巧也日益受到重視。

(四)網絡載體的普及狀況不同,在我國的經濟發達地區已提前進入了教育信息化行列,但在經濟落后地區,現代化、信息化教育設施嚴重缺乏,這阻礙了網絡載體在我國學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普遍運用。而在美國,網絡已普及各個學校,其主要是依靠美國雄厚的經濟支撐,為了學校教育的發展,美國不惜重金為學校添置最尖端的計算機,使得網絡這個載體在美國得到普及。

綜合以上分析,不難發現,美國學校心理載體運用的理論、手段、方法、經驗、資料以及師資隊伍、組織機構等比較完備和規范,而我國學校的心理咨詢載體運用僅處于初級階段,有待于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比較政治學教學大綱范文第2篇

摘要„„„„„„„„„„„„„„„„„„„„„„„„ (1) 關鍵詞„„„„„„„„„„„„„„„„„„„„„„„ (1) 前言„„„„„„„„„„„„„„„„„„„„„„„„ (1)

1、中美高校體育指導思想的比較„„„„„„„„„„„ (1)

2、中美高校體育管理體制的比較„„„„„„„„„„„

3、中美高校體育教學的比較„„„„„„„„„„„„„ 3.1、體育教學目標的比較„„„„„„„„„„„„„„ 3.

2、體育教學內容的比較„„„„„„„„„„„„„„ 3.3、體育教學模式的比較„„„„„„„„„„„„„„ 3.

4、體育教學評價的比較„„„„„„„„„„„„„„

4、我國高校體育改革方向和思路„„„„„„„„„„„ 4.1、高校體育指導思想強調避免陷入“應試體育”的誤區 4.

2、高校體育管理體制可以更加完善„„„„„„„„„ 4.3、具體體育教學方面 „„„„„„„„„„„„„„„4.3.

1、高校體育教學目標更加清晰地貫徹和落實„„„„ 4.3.2、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強調自主權„„„„„„„„„ 4.3.

3、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強調以學生為主體„„„„„„ 4.3.4、高校教學評價強調科學化„„„„„„„„„„„ 結束語 „„„„„„„„„„„„„„„„„„„„„ 致謝 „„„„„„„„„„„„„„„„„„„„„„ 參考文獻 „„„„„„„„„„„„„„„„„„„„

(2) (2) (2) (3) (4) (5) (6) (6) (6) (7)(7) (8) (8) (9) (9) (9) 11)

(

中高美校體育的比較研究

張 慧 蘭 指導教師

任 麗 萍

三峽大學

體育學院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對比分析法等,從指導思想、管理體制、體育教學(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方面,對中美兩國高校體育進行比較分析,為探索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新方向和新思路服務。 關鍵詞:中國;美國;高校體育;比較分析

前言

教學改革與時俱進是我們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不斷深化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是適應體育教育內外環境的變化、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因此,包括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管理體制、目標、內容、方法、手段、組織形式、評價在內的教學整體改革,日益成為高校體育教學研究的重中之重。美國是世界上教育理論和實踐上的發達國家,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國借鑒學習。對中美兩國高校體育進行比較研究,將有利于我們剖析自我,借鑒吸納,在弄清國內外高校體育狀況的基礎上,理性地借鑒國外高校體育的合理成分、積極因素和進步之處,為重新構建我國新的高校體育教育體系提供良好的經驗。(建議不用“重新構建”,可否用“為進一步深化我國高校體育教育體系改革發展提供良好的經驗。”)

1 中美高校體育教育指導思想的比較

中國高校體育的指導思想是增強學生體質,強調“健康第一”,注重發展技能,培養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和能力。高校體育教學大綱在指導思想上,由重視國家和社會對學生的要求,逐步轉變到重視學生的個體需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學校體育教學注重社會需要與個體需要相結合,增強學生體質與為學生終身體育打基礎相結合。

美國高校體育的指導思想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體育教育發現或探索可發展學生的一切潛力,使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培養體育鍛煉習慣和能力,借助健全的身體素質更好地進行生活和服務于社會。

從整體上看,中美高校體育的指導思想基本相同,都以“終身體育”、“快樂體育”、“健康體育”的思想來指導教學過程。但在具體的教學中,美國高校體育更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注重培養創新能力,強調在增進身體健康的同時,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習慣和能力,利用體育活動的娛樂性,促進人們之間的感

情溝通,提高社會交往能力。而我國高校體育由于受傳統體育觀念的影響和實踐中認識理解的片面,在教學中較為機械地追求生物訓練和運動技術傳授,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體育鍛煉,都是圍繞“應試體育”的模式進行,運動負荷、運動技能成為了體育教學好壞的重要指標。

2 中美高校體育管理體制的比較

中國為集中管理體制,主要標志是國家對高校體育實行集中統一的領導,由國家制定方針和政策決定學校體育的人、財、物投入等。其優點是有統一的計劃、目標和評價標準,便于檢查。缺點是如果決策的水平較低,工作處理不當,將影響各地學校的積極性,易形成“一刀切”的管理模式。中國高校體育教育組織領導機構,一般被稱為體育教學部或體育教研室等,統攬學校體育的各項工作,包括體育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組織、業余運動隊訓練、學生及教職工的體育競賽工作,它既是教學部門又是職能行政部門,體育教師都是單一學科。

美國為地方管理體制,無統一的部門來領導學校體育,各州行政部門負責上150分的體育課,20個州要求中學開設一年的體育課,利于發揮各地區的積極性。但各州差別較大,不利于統一管理和比較。其優點是使學校體育更能符合實際,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缺點是全國沒有統一的領導決策機構和對課的評價標準,不便于統一的管理。而美國高校體育管理主要有兩部分:體育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由學校教學部管理;而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則由“娛樂體育部”和“競技體育部” 管理。“娛樂體育部”主要管理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建立各體育協會,組織大學生或體育愛好者參加體育活動和群體比賽,也經常參加一些社區體育活動,達到與社區溝通和聯系的目的。培養學生運動員的工作則由“競技體育部”管理,“競技體育部”隸屬全美大學生體育協會,并且按照全美大學生體育協會的章程進行管理。“競技體育部”將學生運動員分為國家級、國際級兩個類別,高水平運動員經常代表國家參加世界大型體育比賽并多次獲得世界冠軍。比如美國的大學生籃球隊就種多次獲得世界大賽的冠軍。

3 中美高校體育教學的比較

3.1 體育教學目標的比較

現階段,中國學校體育教學的目標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身心健康目標,即全面鍛煉學生身體,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二)運動知識技能目標,即傳授體育運動、衛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使學生具有定的體育與健康知識與索養;

(三)運動參與目標,即培養對體育運動的興趣、習慣和能力,發展各種活動和獨立鍛煉身體的能力,基本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四)社會適應目標,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和個體社會化,

培養體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確處理竟爭與合作的關系。具體目標有:(1)增進學生健康,增強學生體質;(2)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和個性社會化;(3)提高學生的素養;(4)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5)發展學生的運動才能,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為國家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體育運動后備人才和優秀的運動員。

在美國,各州的學校體育發展目標不盡相同,但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方面:(1)發展身體,提高運動水平;(2)終生參加體育,養成良好體育習慣;(3)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良好態度;(4)促進人的個性化發展,培育人的自我表現力與競爭力,突出合作、進取冒險等精神。具體的體育教學目標有:(1)培養社交能力和協作能力;(2)培養開拓精神和創造性,發展積極性和主動性;(3)加強安全教育;(4)提高互相尊重和培養良好的體育道德素質。

在中國和美國體育教育目標比較研究上,中美兩國由于教育制度、哲學思想、文化背景、學校體育的物質條件、學生的體育基礎等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學校體育教學目標有所不同是必然的。藤了敬的研究認為,美國體育課程目的框架中的“個體的發展”、‘實現個體潛能”、“樹立自我形象”等都是以“個體”為核心,而中國不僅強調個體發展,還要強調個體的社會性,強調社會需要對個體的制約性。但也存在共同特征:一是體育教學目的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體系;二是體育教學目的在內容上具有相對穩定性;三是體育教學目的在基本內容結構上趨于一致;四是終身體育的思想,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得到認可;五是當代的學校體育向多功能、多目標的方向發展。

體育教學目標是個開放、發展、動態的體系,它會隨著社會和教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具有明顯的時代性和社會性特征。各國學校體育目標都有自己的特點,但都將增強體質作為共同目標,都將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作為共同的終極目標,這反映了各國對體育教育的本質及其功能的全面理解。 3.2 體育教學內容的比較

美國教育管轄權歸屬各州,高校體育沒有來自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標準,私立大學則依據自身的實際需要而決定是否開設必修體育課程,充分的體現了高校體育的自主性。高校體育教學主要圍繞健康體育和娛樂體育展開,健身類體育為其主要教學內容。并且高校體育的教學內容都是經過學生選擇、學習、評價、反饋及教學評估后反復篩選確定的,類型上可以劃分為健身項目、個人項目、水上項目、舞蹈項目、戶外項目、體操和其它項目。學生的選擇性很大,在一個教學單元里會出現多種教學內容,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選擇內容。美國高校的體育理論內容主要強調把學生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使學生學會觀察、分析和探究。

中國高校體育教學執行的是,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指導性大綱和公認的課程標準,是列入正式教學計劃、面向在校大學生的非體育教育專業的公共體育課程,主要分為兩類:設學分的公共必修課程和給予學分的公共選修課程教學,技、戰術教學內容所占比重達學時的60%一70%。如田徑、籃球、排球、足球、武術、體操,這些課程要求在兩學年內完成。近年來,特別是《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體育課指導綱要》公布后,各校根據《綱要》精神對體育課進行了教學改革,從一年級必修綜合課,一年級開設選修課,發展為多數院校從學生入學開始進行選項課體育教學。從課程安排形式上看,既有一定的統一性,又兼顧了學生的興趣愛好。理論教學主要講授體育的目的、功能和體育鍛煉對增強體質的作用、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體育衛生、保健、運動損傷處理等,學生僅作為知識的接受者。對比美國高校開設的眾多的運動項目,中國高校開設的項目則少得可憐,學生難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來選擇內容。項目設置多由學校體育部門設置,學生只是一個被動受體的角色,這也影響了教學效果。這些固然與我國高校體育場地、設施、師資短缺有關,但也與思想觀念陳舊有關,我們應在現有的條件下更為合理地開發利用學校的體育資源。 3.3 體育教學模式的比較

目前我國體育教學領域中主要有三種主導模式:(1)運動技能傳授模式;(2)以運動技能傳授為主,身體鍛煉為輔的模式;(3)“快樂體育”模式,強調學生自主學習,重視教師的指導。而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通過調查與分析,基本可以歸納為“三基型”、“三段型”、“一體化型”、“并列型”、“俱樂部型”這5種教學模式。本文主要以“一體化型”為例進行分析:( 1)教學指導思想:把體育教學課內外有機地結合,發揮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原則,培養學生體育意識,提高學生的體育素質。( 2)教學目標:強調個性與主觀能動的發揮,增強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 3)課程的設置:體育課設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1—2年級為必修課,3—4年級為選修課。學生根據所選項目上課,每學期可選擇一個項目學習。( 4)操作方式:該模式教學課內的部分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技能形式進行,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課外的部分主要是由學生自己制定目標和練習方案,并尋找和創造適合自己的運動類型,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輔助。在高等學校伴隨著《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逐步落實,三個“自主”正在打破傳統體育課教學的壁壘,教學正在朝著靈活化、多樣化、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美國是個地方分權制國家,教育由各州管理,各州享有決定教育方針和計劃的權力。美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主要有四種:一是競技體育模式;二是健身體育教學模式;三是社會責任模式;四是學科聯合模式。在各種教學模式中針對不同

水平的學生采用分層次教學。其模式的基本內容是:(1)指導思想:以學生為中心,通過體育教育發現或探索可發展學生的一切潛力。(2)教學目標:促進學生機體的增長與發展,培養學生適應的能力。( 3)課程設置:美國部分高校已取消體育必修課,大部分高校開設體育選修課,有些高校沒有體育教學要求,但設立了體育俱樂部,由學生自選項目進行練習。( 4)操作方式:以學生為主,以教師為輔,強調學生學習的能動作用,并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興趣為中心”。

通過對中美兩國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中國高校體育暴露了三個問題:(1)目標指向較為單一,忽視了對學生個性、體育能力、態度的培養,很難適應社會和學生發展的需求;(2)特征不明顯,針對性差,目標完成較為困難;(3)操作性差,不能發揮其效應。

3.4 體育教學評價的比較

美國高校評教一般是在最后一節課之前進行,是讓學生填寫“教學效果評價表”,學生填寫好的評價表由系辦公室統一保管,任何教師只有在公布考試成績后,才能到系里調閱這此評價表。這樣做不僅有效提高上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夠避免以下情況:學生為了使教師的評卷的尺度能放松些,希望獲得教師的好感而過高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教師為尋求學生對自己的較高評價而給學生過高的分數。學生是評教的主體:評價一個教師的教學質量如何,是否能很好地因材施教,是否能不斷地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完全是依據學生對教師的評價而定。評教的內容主要有:第一專項等級評定(1)課程的組織(2)教學方法(3)與學生關系(4)個性特征(5)總的評價;第二專題評論(1)該教師在這門課的教學,哪些方面最突出(2)你認為該教師在什么方面還應該進行改進(3)這門課程能夠通過什么方法進行改進(4)其他評論或意見。

中國許多高校體育教學評價,有些是在課外時間專門組織,有些是安排在考試之后。中國高校的體育教學質量評價,主要是對教師的教學績效評價,體育教學評價的主體是專家,但目前也是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由專家評價為主體的評價模式;第二種是同行評價;第三種是由教務部門將評教信息發布于網上,學生進行網上評教;或者是由教務部門發布的問卷評教,但由于問卷設計的不完善和評估制度的不夠完備,使得它變成了一種形式,無任何實質作用。而且由于時間安排的不合理,學生會因為成績的原因而對教師做出或許違心或許無奈的評價。并且教師對評估的重視程度不夠,也使得信息不能良好地反饋到終端,使得先前付出的成本得不到收益。另外還有一些高校采取領導參與教學評價,雖然是對教學評價的一種補充方式,但是評價者的行政地位,反而影響評價結果。學生不是評價的主體,分管教學的領導和同行專家是評價的

主體,學生評價只是教學質量評價的一種補充形式和參考。因此以上提到的三種教學質量評價模式都不能客觀的檢驗教師教學的效果,難免會片面、死板和出現對教師的不公平現象。

美國高校教學評價采取師生雙向互動方式。學生對教師,教師對學生實行雙向的互動式的評價。與我國高校相比,美國高校更注重因材施教,在保證了教學質量的同時,更具人性化,更適應現代社會的多樣需求。

4 我國高校體育改革方向和思路

4.1 高校體育指導思想強調避免陷入“應試體育”的誤區

我國高校體育由于受傳統體育觀念的影響和實踐中認識理解的片面,在教學中較為機械地追求生物訓練和運動技術傳授。無論是課程設置還是體育鍛煉,都是圍繞“應試體育”的模式進行,運動負荷、運動技能成為了體育教學好壞的重要指標,這樣明顯偏離了高校體育的指導思想。為了更好的進行我國高校體育課程的改革,更好的把握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教學思想和目標上應切實落實“終身體育”、“快樂體育”、“健康體育”,改變傳統機械地追求生物訓練和由純運動技術傳授的“應試教育”為主的教學目標與內容。提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力求從知識技能為中心轉移到以學生主體發展為中心的素質教育理念的軌道上來。在教學觀念這一點上,要注重學生身心的愉悅和興趣的滿足,培養其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和能力,使其形成健康的社會生活方式。課程目標:(1)“健康”將取代“體質”和“體力”。(2)終身體育。(3)更加強調尊重和培養學生的個性。 (4)學生體育態度和自主運動能力的培養。(5)尋求體育教育統一性和靈活性的有機結合與平衡。(6)在增強體質,提高運動能力的同時,心理方面和社會適應目標從隱性走向顯性。(7)課程目標,從科學本位、能力本位向人格健全發展。(8)突出體育教學的育人內涵。 4.2 高校體育管理體制可以更加完善

從整體上看,美國的高校體育管理工作具有松散性和多元性的特征。除美國教育部外,還有很多國家和社會機構以及社會組織直接或間接地參與高校體育的管理工作,如美國國家教育協會、全美健康、體育教育、娛樂和舞蹈聯合會,健身與運動總統委員會等等。與中國不同的是,美國高校體育的管理工作是由地方政府、各州政府負責。美國的聯邦政府很少負責具體的學校體育工作,而是由各州教育行政部門具體負責本州的高校體育工作。美國高校體育的校內管理也由相應的體育管理機構及體育教師負責,但其具體工作的分類比較詳細。由此可見,中國高校體育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形成全國統一的各級各類高校的體育教學計劃、

教學目標及評價標準等等;但同時由于較少顧及各個地方的實際情況,會對各地高校體育自身的發展產生消極影響。美國的管理方式恰恰就可以彌補這個缺點,這種松散性的管理使得各地各校的體育教師能夠根據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靈活地決定教學內容,有利于充分發揮各地區、各高校的積極性,使高校體育更符合學生的需要;但由于沒有統一的學校體育目標和評定標準,因而難以對體育教學的效果進行準確的測評。

4.3 具體體育教學方面,其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幾個方面:

4.3.1 高校體育教學目標更加清晰的貫徹和落實

綜觀世界體育教學的改革,最先都是圍繞教學目標的確立展開的。目標決定著體育教學的未來發展方向。教學目標還決定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乃至教學評價的內容。因此,把握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發展趨勢,將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全貌,以及體育教學發展的一般規律。(1)全面鍛煉學生身體,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是各國高校體育教學共同的終極目標。70年代美國學者布切爾就指出,體育教學應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向自覺學習的方向轉化,通過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以增進健康水平。1999年出臺的美國最佳體適能課程體系的核心概念就是“健康體適能”,強調體育教學應“通過教授和應用健康體適能概念以促進終身體育活動”。我國更是一貫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歷次的教學大綱中,均突出“全面鍛煉學生身體,增強體質”。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各國在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表述上有用“健康”取代“體質”和“體力”的趨勢。這與各國對體育功能以及“健康”概念的深入理解有很大關系。這種情況有著極其類似的社會背景原因:現代社會大學生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身體活動不斷減少,精神緊張日趨嚴重,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高校體育教學更應該關注心理健康,把學生身心的協調發展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2)終身體育應成為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主導目標。美國的《最佳體適能》明確提出體育教學將為終身體育打基礎。美國學者布切爾也早就指出,體育教學應基于參加者的需要、興趣和能力,促進終身體育。學校體育以終身體育為目標已經為世界各國所認同。(3)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應強調尊重和培養學生的個性,滿足學生的體育興趣,使學生愉快地投入體育學習過程。美國最佳體適能計劃的哲學思想就是“個體化和公平”,以至于被稱為“個體化課程”。它強調在愉快的學習環境中,根據每一個學生的特點,使他們在健康體適能上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 (4)強調對學生體育態度的培養,以及自主運動能力和體育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各國體育教學的共同特征。我國的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中沒有提及

“態度”問題,但強調了“培養學生的體育保健意識”。(5)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應著重尋求課題的統一性和靈活性的有機平衡。80年代后期,美國公眾要求政府加強對教育的領導作用,建立全國性教育標準。1991年4月,布什總統頒布了《2000年美國教育戰略》要求全美各州、各個社區制定計劃實現六項全國性的教育目標。蓋洛普民意測驗表明這一文件“贏得了廣泛的支持”,這說明建立教育的統一性成為美國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以中國為代表的高度統一的高校體育教學則迫切需要一定程度的靈活性。我國的體育教學具有高度的統一性,今后則迫切需要一定程度的靈活性。

4.3.2 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強調自主權

擴大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自主權,鼓勵辦學條件較好并且具有良好體育氛圍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特點設置體育課程,突出辦學特色。高校體育的根本目的是增進學生身體健康,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圍繞健康體育、娛樂體育展開在項目設置方面,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設教學項目,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現狀,提高參與積極性。對于社會流行的娛樂性體育和戶外健身,野營活動也應納入體育課中,這樣有利于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加強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銜接,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理論教學應以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知識和科學有效的體育鍛煉、體育體閑活動、身心調節方式為基礎,使學生變“知識接受者”為“知識參與者”,培養觀察、分析、探究的能力。體育課程的時空得到擴展,形式更加靈活,學生的自性、選擇性大大提高。選修制仍將是各國高校體育教學共同的組織形式,但是選修課占多大比例更為科學,則是各國體育教學改革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4.3.3 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強調以學生為主體

一是,倡導開設多種類刑的體育課,可打破原有的系別、班級、性別建制,重新組合上課,以滿足不同水平、不同興趣學生的需要;二是,倡導“三個自主”的原則,即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具有自主選擇課程內容、自主選擇任課教師、自主選擇上課時間的自由度;三是,在教學方法上倡導開放式、探究式教學,講究個性化和多樣化,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加強學法的指導,提高學生自學、自練的能力。課程內容的實質和發展:第

一、從我國發展和研究的情況來看,我國高校體育課程內容規劃和改革的實質,就是對陳舊和落后的課程內容的突破,對新世紀體育課程內容體系的建立。第

二、現代化、綜合化和多樣化、彈性化和自主化的體育課程內容特點,是在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實踐中,總結和積累的基本經驗,也是科學構建21世紀高校體育課程內容體系的重要依據。第

三、普及健身教育內容、合理安排競技體育內容、更新和充實體育

理論課程的內容和建立富有學校特色的體育課程內容體系是現代化體育課程內容的構建途徑。第

四、改革傳統課程目標設計模式、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體系是實施現代化高校體育課程內容卓有成效的方法對策??偟膩碚f:(1)注重體育與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強調體育健康知識教育的重要性。(2)將具有較高健身價值和終身體育性質的運動項目作為體育教學主體。(3)競技運動項目將日趨教材化。(4)集競技體育的課程化、生活化,集健身性、競爭性、趣味性、實用性和簡約性于一身。 4.3.4 高校教學評價強調科學化

現代高校的體育課程具有時代性、創造性、多樣性和個性化的特征,對于這樣一種特殊的人體實踐活動的評價,不能像產品評價那樣用指標性能的統一尺度來衡量,要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體育知識、提高運動能力、增強身體素質的需求;要尊重教師的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保護教師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探索和創造的權力。根據美國的經驗和現在的中國國情,建議根據不同地區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高校體育教學內容,鼓勵教師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探索并構建新時期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質量評價的科學體系。如美國的雙向互動評價法就實施的非常到位。我國高校體育課程評價,應該繼續朝著雙向互動評價的方向發展,更具人性化,以學生為主體,形成學生與教師相互監督,學習,共同成長的良好局面??偟膩碚f我國課程評價發展方向為:(1)重視結果評價的同時更重視過程評價;(2)縱向上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幅度是評價的標準,而不是無條件地與他人橫向比較;(3)評價方式趨向多樣化,更注重自我評價;(4)評價內容多元化,如情感體驗、認識、社會適應等,更多地發現學生優點,激勵進步;(6)評價項目自選化,體現學生的自主性,突出特長。

5 結束語

高校體育的發展正趨于全球化融合,通過中美之間的相互比較、交流、學習、借鑒,高校體育逐步走向統一,這是世界發展的趨勢。教學思想更貼近“以人為本,健康第一”成為不變的主題;教學內容更體現時代特色,向新穎性、生活化、鄉上化、社會化發展;教學模式科學化、多樣化,更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教學評價將更重視過程性評價與學生的自主評價,更切合實際,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體育師資的培養趨于規范、科學,更有利于提高體育教師的整體素質?,F階段,我國體育課程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的進展。但是,如果和世界各國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相比較,存在的問題還沒有得到真正解決。美國高校體育充滿活力,體育內容豐富、教育對象明確。通過對美國高校體育現狀的研究,從中吸取適合我國體育教學開展的有效方法和成功經驗,來指導

我國的體育教學改革是有益的。

致謝:四年的學習生活即將結束,我的畢業論文也已經完成。感謝學校給我提供了如此好的學習環境和老師給予我的指導。

在我完成畢業論文期間,我的指導老師任麗萍教授給予了我許多寶貴的意見,為了論文能夠順利的完成,老師花費了大量的心血。我相信沒有老師的悉心指導,我個人是無法按質按量完成論文的。他們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作風一直是我工作、學習中的榜樣;他們循循善誘的教導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給予我無盡的啟迪。老師,這篇論文的每個環節離不開你的細心指導。而你開朗的個性和寬容的態度,幫助我能夠很快的熟悉論文的寫作,并迅速的完成。再次我還要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老師和同學。

論文雖然已經完成了,但是由于能力有限,難免存在瑕疵,希望老師在閱讀之后給我提出寶貴的意見,我將按照老師的指導對論文進行修改。并切我會將這次完成中遇見的諸多問題銘記在心,爭取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完善、進步。從開始進入課題到論文的順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師長、同學、朋友給了我無言的幫助,在這里請接受我誠摯的謝意!再次感謝我的指導老師任麗萍和我的同學!

參考文獻

[1]季克異.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國學校體育.2002,(6) [2]季瀏.體育課程在繼承的基礎上改革與發展[J].體育教學.2006,(4) [3]曹淑忠.1990-2007體育核心有關中外學校體育比較的綜述[J].體育學刊.2008,(6) [4]王亞立.美國健康體適能課程在我國普通高校的實驗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0,(1) [5]陸淳.中、日、德三國學校體育的比較[J].體育學刊.2001,(8) [6]郁震.美國高校體育對我國高校體育課程改革啟示[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09,(4) [7]張勇等.中外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和大綱的比較與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3) [8]吳貽剛.國外體育全球化研究現狀、問題及啟示[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4,(1) [9]杜炳輝.中外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09,(9) [10]陶永仲.國外體育課程改革對我國體育課程的啟示[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2007,(4) [11]王子樸等.中俄學校體育課程管理比較研究[J].體育科學.2002,(5) [12]趙妤.中美日學校體育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11) [13]張建華等.21世紀國際體育教學的發展趨勢[J].體育文化導刊.2001,(6) [14]曾懷光.中、美、日學校體育教育的比較分析[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8) [15]葉鵬等.中美大學體育教學質量評價的比較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9) [16]張細謙等.中、日、美體育學習評價的比較[J].體育學刊.2001,(11) [17]郭太瑋等,中外學校體育比較研究現狀述評[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4,(1) [18]羅睿等.從國外學校體育的比較看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J].聊城大學學報.2007,(3) 恭喜,可以定稿了!任務如下:

1、通讀全文,熟悉文章,再次進行標點、格式等方面的修整,這樣才不至于在答辯時被難倒。

2、等待打印。(后期還需要填寫檔案袋封皮、打印大目錄、打印論文“原創聲明”和“使用授權書”)。

3、5月初要把答辯的PPT做出來。

4、有什么其他問題可以聯系我。

比較政治學教學大綱范文第3篇

摘 要:初中美術教學存在著學生興趣不高、知識體系分散等問題,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應創新教學模式,對現狀加以改善。本文首先從橫向縱向、中西國度、藝術和生活幾方面論述了美術的幾種比較,然后對比較教學模式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實際應用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初中美術;比較教學;藝術

同一專業的知識,必然存在有某種聯系,教學過程中既要抓住這種聯系,又要分辨出雙方或多方的不同。比較教學模式是一種通過多角度對比,來達到預期教學目的的有效方法,通過比較分析可發現異同點,從而將相關知識聯系起來,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該模式適用于初中美術教學,其一,沒有對比就沒有美丑可言;其二,在美術領域內,同一主題的作品很多,同一作者也可能畫出不同風格的作品,不管是了解作者還是剖析作品,都必須加以比較。

1美術學科和比較教學模式

1.1橫向縱向比較

橫向比較多指對同一歷史時期的事物進行對比,作者不同,其作品也必然呈現出不同風格。比如荷花,古代就有很多關于荷花的優秀畫作,比如南宋吳炳的《出水芙蓉圖》,這是題在扇面上的一朵水荷花,尺幅較小,但極為精致。作者從選擇了一個俯視的角度,對荷花進行了一次特寫,花呈淡粉紅色,用筆輕細,敷色柔美,花瓣綻放,花蕊隱約可見。配以綠色荷葉襯托,觀賞性強,意境高遠,既讓我們欣賞了一朵清麗的芙蓉圖,又表現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整個畫面在布局和著色上都顯得端莊大氣,筆法精工,極為優秀。

南宋的馮大有曾作《太液荷風圖》,與吳炳不同,作者選擇的是遠景視角,畫的是一片荷花。蓮花不再突出,反倒是綠葉占據了很大篇幅,給人一種新鮮純凈、沁人沁脾的感覺,似能感受到涼涼的風吹拂臉頰。蓮葉舒卷晃動,花有紅白二色,在風中散發著清香。另外,畫中還有蝴蝶、飛燕,加上太液的吉祥象征意義,整幅畫作表達著一種美好寓意。

縱向比較可以理解為是不同時期的對比,可以是同一題材的畫作,也可以是同一個畫家在不同階段的創作對比。仍以荷花為例,現代畫家也有很多關于荷花的作品,如齊白石的《荷花影》。此畫作于1956年,是一幅立軸水墨荷花,構圖較為簡單,只有一枝紅色荷花,和一群小蝌蚪,勾勒出一個輕快有趣的情境。另外,張大千、陳師曾、李苦禪等都畫有荷花圖,其中,部分畫作在手法上雖然模仿前人,但風格和蘊含的思想情感完全不同。

1.2中西美術比較

美術不僅僅是指繪畫,還包括雕塑、建筑等。中外美術都有著悠久的歷史,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呈現出很大的差異性,但也有不少共同點。在當前時代,教育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不能故步自封,而應兼收并蓄,增加對西方美術的了解,借鑒其中優秀的成分。

比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藝術表現的深層意蘊和審美價值》中,有一幅《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插畫,阿芙洛狄特是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即后來羅馬神話中的維納斯。在古希臘時期,就已開始出現表現女性之美的雕塑,反映出了古希臘的人文主義精神,而此作品更是經典中的經典,已成為贊頌女性人體美的代名詞。雕塑的比例非常協調,幾近于黃金分割美學,前額平坦,鼻梁挺直,身材端莊秀麗,氣質優雅高貴,雖然雙臂已斷,卻絲毫不影響其美學價值。

在歷史上同一時期,我國正逢秦朝統治,留諸后世的秦嶺兵馬俑也是世界一大奇觀。不妨將此兩件作品加以比較,年代相近,但地域、文化、風格、創作方法都迥然不同。通過對比,可增加對中西方美術的了解。

1.3藝術生活比較

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不管是寫實派,還是印象派;不管是西方油畫,還是中國傳統水墨畫,其創作都跟作者的生活經歷有關。單就繪畫學習而言,觀察是第一步,必須對生活進行細致的觀察,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樂趣,獲得人生體驗,進而產生表達的沖動,再運用線條搭配、調色等技巧,把情感通過作品展現出來。還有很多寫實主義的作品,就是對真實生活的客觀反應。

在《藝術——生命與自然和諧交融》一單元,展示了《野?!贰秳撛靵啴敗贰断叫新脠D》等經典畫作,除了分析作品,還很重視學生價值觀的樹立,以及思想情感的培養。這些作品的創作年代不同,但都表達了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妨拿現實生活與這些藝術作品相比,讓學生了解美術和生活的關系。

2比較教學模式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2.1課堂導入

萬事開頭難,教學亦是如此,如果課堂不能有個順利的開端,很可能會影響到整節課的情緒,最終效果也不理想。不少教師容易忽視導入環節,對此應予以重視。以《春天的暢想》一單元為例,教師可在導入階段就灌輸比較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同學們對春天有什么印象?或者說,春天有什么特征呢?

學生1:燕子飛回來了,天氣變暖和了。

學生2:小草開始生長,很多花都開了,還經常下雨。

教師:春天的雨和夏天的雨有什么區別?春天和秋天又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爭前恐后的搶答,有人說春雨綿綿,夏雨滂沱;有人說春天花開,秋天葉落。課堂氛圍非?;钴S,學生也都自愿參與。

接下來,教師便可以展示幾張春天的圖片,最好來自不同國度、不同地域的圖片,讓大家感受到各個“版本”的春天。

2.2綜合對比

本單元通過春天這一美好意象,像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即感受生活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同時,還應了解關于春天的文學、音樂等方面的知識,既能拓展視野,又能增加情感體驗。

可以選擇不同時期的不同作品,進行縱向和橫向對比。比如元代的《春山泛舟圖》,此畫構圖繁密,布局復雜,兼具平視、遠視、俯視多個視角。內容豐富,既有云朵山嶺,飛瀑流泉,又有花木溪橋,人物建筑。整體感覺非常和諧,透露出一派春和景明的氣象。當然,也可以展示現代攝影設備拍攝的風景圖,或者展示西方風格的春天,讓學生比較其中的不同。

參考文獻:

[1]王磊.比較教學模式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4,32(14):116.

[2]麻冬蘭.淺析比較法在農村初中美術欣賞教學中的作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5,22(8):140-141.

[3]王婧.比較法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

[4]金佳佳.妙“比”生花——淺談新課程理念下比較法在美術鑒賞課中的應用[J].中學生導報,2013,22(19):121.

[5]錢穎.例談比較鑒賞教學在初中美術課堂的有效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2013,38(4):74.

比較政治學教學大綱范文第4篇

翻開滬教版和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雖然涉及到的物理知識點相同,但是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本文選擇實驗教學這個視角進行分析.

1 學生實驗數量上的差異

滬教版和蘇科版在學生實驗安排的數量上,上教版19個,蘇科版16個,總數前者略多于后者,但是如果我們細致地去看這個實驗數量差異的原因的話,由圖1可以發現,其根本原因在于力學實驗的設置上滬教版要比蘇科版整整多出了5個實驗.如果我們再做得細致一些,會發現滬教版是把蘇科版教材的部分活動的小實驗放入學生實驗部分,體現了重視對學生實驗素質的考察.

2 學生實驗類型上的差異

兩個版本的教材在學生實驗的安排的類型上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具體實驗與歸類如表1所示.

滬教版和蘇科版教材都重點安排了探究性實驗,突出了探究的重要性.尤其是蘇科版教材,有10個探究性實驗之多,但是蘇科版教材沒有驗證性實驗,筆者認為驗證性實驗還是需要的,因為從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水平來看,驗證性實驗更容易上手.滬教版還很注重學生基本實驗能力和基本實驗器材的使用,還特意安排了較多的測定性實驗和練習性實驗,滬教版在探究性實驗中還安排了DIS實驗,除了教學條件比較高外,筆者認為也體現了引導學生注重實驗數據處理的基本實驗習慣.

同一個知識內容兩個版本在處理的差異表現出了對教學目的的差異性.例如,滬教版的“驗證阿基米德原理”和蘇科版的“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體現了教學目的差異性.

2.1 實驗目的不同

滬教版教材是事先告訴學生什么是阿基米德原理,然后讓學生來驗證該原理的正確性,目的是找出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之間的關系;蘇科版教材是讓學生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找到影響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該實驗就結束了.

2.2 實驗要求不同

滬教版教材要求按照步驟,設計數據記錄表;蘇科版教材沒有要求設計數據記錄表格,實驗要求沒有滬教版教材高.

2.3 實驗的設置思路不同

滬教版教材是先引導學生驗證阿基米德原理,然后結合已經學過的知識推導出浮力計算的公式,這樣學生很容易就能找到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蘇科版教材則是先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然后直接告訴學生阿基米德原理,最后再推算出計算浮力大小的公式.筆者比較贊同滬教版教材對該學生實驗的設計,因為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很多,“猜想”環節增加了該實驗的教學和學習難度,如何把學生一些不合理的猜想解釋清楚是非常有難度的,看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其實也會增加教學所用時間,筆者親身教過幾次這節課,從個人角度來說,比較喜歡滬教版的驗證實驗,既降低了教學的難度和節省了教學的時間,也使學生進一步明白實驗報告的內容,并且復習了量筒的使用方法,又培養學生通過尋找數據之間簡單的聯系來驗證原理的方法,把驗證法這一思想方法教給學生了.

3 師生互動之間的差異

除了學生分組實驗外,物理教學還離不開師生互動,具體形式有演示實驗和活動,我們對兩套教材的師生互動進行統計如表2所示.

滬教版教材師生實驗活動總數量略多,為 125 ,蘇科版教材為 104 ;從演示實驗與活動數量分布來看,滬教版教材在抽象難懂的力學部分安排了大量的實驗,蘇科版在力學部分與電磁學部分比較平衡,設置的實驗數量差不多.相比較而言,筆者更欣賞活動中學習這種互動方式.

比較政治學教學大綱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比較政治制度 比較研究法 應用步驟

The Application Steps of Comparative Study in

Comparative Political Systems Teaching

TIAN Qirui

(School of Political and Management Science,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Key word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ystems; comparative study; application steps

所謂比較,就是“根據一定的標準把彼此之間有著某種聯系的多個事物加以對照,從而確定其間的相同與相異之處,由此對事物作出初步的分類。”①“比較研究的方法”將比較的思維方法引入并運用到教學和科研過程中而形成的一種特定研究方式。在比較政治制度教學過程中,應用好比較研究的方法帶有根本性的作用,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明確比較研究法的應用步驟。

1 確定比較對象是比較的前提

比較研究法首先需要確定比較的對象,失去比較對象的比較研究是空洞的、無物的。比較政治制度的研究對象,核心內容就是國家的政治制度,突出依靠特定的視角、方法和范圍對古今中外各種政治制度的類型及其觀點和理論按照一定的標準和尺度、把握個性與共性等方面進行縱橫上下的比較研究。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卷》中,將比較政治制度的研究的內容確立為各國的政治制度的模式、政治形式,一些主要國家的政治制度史和現行政府體制、政黨制度、政治過程、政治文化、精英人物,一些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的政治發展、政治穩定、政治變遷及其各種模式以及地區研究和國家研究等。②根據這些內容包括的具體信息,從中清理出相對具體的研究對象,使比較目標明確而集中。

所以,在比較政治制度課程教學中,我們試圖在特定的范圍內尋找可以比較的對象。一方面,在世界200多個國家中尋找對世界政治制度的發展具有典型性、起源性、影響性的政治模式確定政治制度地域研究范圍;另一方面,在體系復雜的政治制度中按照層次性,確立政治制度本身的核心層、中間層、外層所蘊含的制度內容,通過從內到外的比較,了解不同政治制度的發展軌跡和本質內涵,構成確定本課程的研究對象。

2 制定比較標準是進行比較研究的依據

有學者指出,“制定比較標準,就是研究者要把研究對象的材料按可能比較的形式排列起來,使比較的內容和概念明確化,比較的數據精確化,即具有可操作性。”③在比較政治制度課程中,比較的內容信息量是龐大的,在進行課程教學之前,必須確立比較的標準。

具體到政治制度領域進行比較時就是將復雜的政治制度內容按照一定的形式排列出來。當前,比較政治制度課程通常上有三種排列的標準:第一種就是按照國別的方法進行排列,國別比較就是標準,這是最傳統的比較標準。按國別進行研究,揭示各國政治制度的整體特點,將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分析透徹,給學生留下較大的比較和思考空間,并引申出需要的知識和理論;第二種比較的標準就是按照專題的方法進行排列分類,依次展開。這種排列方法一定階段內將關注點聚焦在某個專題上,顯得更加專業和細化,由于研究具體,范圍較小,不僅可以看到某個內容,更多的是可以明確某種政治方式方法的優劣;第三種標準就是綜合分析,這種分類方法比較負責,重價值分析,既可以了解不同的政治制度,又可以了解同種政治制度中不同國家的異同,是一種理想的排列方式。

3 收集、整理資料并加以分類、解釋分析,是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

收集、整理資料并加以分類、分析是比較政治制度課程需要最為重視的一個階段。比較政治制度課程最大的特點就是信息量龐大,涉及古今中外、多個國家的政治歷史、國情、地域人口、憲法法律、國家元首、政黨制度、議會制度、選舉制度、政府體制、司法體制、公務員制度等多個方面的準確知識儲備,所以,講授課程教師前期知識的沉淀和后期知識的更新總結顯得十分重要且繁重。比如在比較英國和法國選舉制度的發展歷史時,我們需要從英國1215年的《自由大宣章》開始講起,才可以明確英國下院議員的選舉是如何發展起來的,而法國的選舉制度是以復雜波動的歷史過程為基礎,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后國民會議的曲折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到法國“兩級間接選舉制度”、“名流名單選舉制度”、“財產限制普選制度”到最終普選實現等選舉制度的發展過程??梢钥闯?,僅此一項比較就需要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和知識進行總結和收集。

資料收集整理完成后,關鍵是在頭腦中進行梳理清楚、即分析,才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自如,分析就是不僅要說明某項政治制度是怎樣的,而且還要說明為什么是這樣的,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過程。這個階段的準備和進行是比較研究方法在比較政治制度課程中得以進行并保證課程教學有效的基礎環節。

4 得出比較結論,從中得到借鑒或啟示,是比較研究的目的

在比較的每一步,都要圍繞一個明確的目的即比較政治制度課程的教學目的。歸結起來,比較政治制度課程教學的目的性是比較強的,要堅持目的性與價值性的統一。首要目的就是知識的傳授,科學地揭示人類社會政治制度發展的共同規律。深層次的目的是使我國大學生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的科學認識,更加自覺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所以,通過比較政治制度的課程,教育者需要向青年大學生明確西方國家政治制度的優劣,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獨特性和必然性。

比較的不是為了比較而比較,關鍵是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升華為比較內容的規律性。如在研究西方選舉制度的發展過程中,我們通過西方選舉制度的發展歷史大量材料出發,最后得出的結論是:西方選舉制度發展至今,選舉權經歷了歷史的發展,這包括從限制性向普選制發展,也包括從權利的不平等向平等發展。從而升華為一般選舉制度乃至整個人類政治制度某些領域發展的規律,正如19世紀法國學者托克維爾就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寫到:“選舉權的范圍越擴大,人們越想把它擴大,因為在每得到一次新的讓步之后,民主的力量便有增加,而民主的要求又隨其力量的增加而增加。沒有選舉資格的人奮起爭取選舉資格,其爭取的勁頭與有選舉資格的人的多寡成正比。最后,例外終于成了常規,即接連讓步,直到實行普選為止。”④由此得出的結論具有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作用,為學生把握比較西方選舉制度的發展提供了一般的規律性認識。依此類推,整個比較政治制度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每一個知識點都需要在大量翔實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特定的標準比較分析后,形成一般結論和發展規律。

以上比較研究的幾個步驟形成一個完整的研究過程,各步驟之間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比較政治制度教學中,應善于對各個階段的把握和運用,才能提高本課程教學的效果,才能更好地達到比較政治制度學科的教學目的。

注釋

① 劉蔚華.方法論詞典[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195-196.

② 徐紅等.比較政治制度[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5.

③ 周麗嬌,李哉平.比較研究的步驟分析[J].浙江教育科學,2011(4).

④ [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61.

比較政治學教學大綱范文第6篇

1 新大綱和原大綱的比較

從上表比較可以看出, 原大綱具有知識點全面、學科聯系緊密、注重實際應用價值等優點, 也存在學科體系明顯、職業性體現不突出、實驗方法和形式單一、教學內容難度和深度較大、在技能培養訓練方面有所欠缺等不足。相比之下, 新大綱則具有以下特點和優點。

1.1 突出的職業性和實用性

新大綱改變了結構, 變選修模塊為職業模塊, 依據職業的特點和差異, 精心安排了模塊內容, 如醫藥衛生類補充了常見的消毒防腐劑、中草藥成分與生物堿等知識點;結構上的新設計和內容上的新選擇突出了新大綱的職業性和實用性。

1.2 恰當的難度和深度

新大綱淡化了學科體系, 減少了比較抽象和理論性強的一些知識點, 刪減了與現代生產生活結合不緊密的一些傳統技術介紹, 從學生理解和掌握的角度調整了部分知識點出現的位置和掌握的層次, 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和深度, 較好的解決了學時減少帶來的教學壓力, 增強了新大綱的彈性。

1.3 多樣的教與學形式

新大綱在結構設計上增加了拓展模塊, 選取了具有鮮明時代性和現實意義的內容, 突出了知識的應用性和實用性, 保證了重點內容也強調了化學的實際價值;在實驗設計上大綱減少了驗證性實驗, 增加了探究性實驗, 加大了實驗課學時的比重, 加強了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和科學方法的訓練, 突出了相關技能的培養。

2 新大綱中體現的中職教育理念的發展和變遷

現代中職教育在辦學理念上, 經歷了從初期的普高加淺層次職業教育的模式前進到今天以市場理念為引領, 適應經濟社會綜合化、多元化方向發展需要的辦學方式引入;從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但專業設置相同的誤區走到今天依托區域經濟建立特色學校和開設特色專業的良性運作;在人才培養觀念上, 從單一、單向的職業技能傳授轉變到適應經濟技術結構變動而開展的綜合化、復合型技術人員的培養;從單純的職業技能訓練完善到全方位的職業綜合素質、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

按照國家對中等職業教育的要求, 中職的化學課程應該具有提高公民科學素養和為專業課服務的雙重功能。教學大綱是教學工作的引領性和指導性的文件, 反映的就是國家教育領導層面對中職教育理念的更新、轉變、創新和完善。這樣的新職教理念在化學新大綱中有很好的體現。

在培養現代公民科學素養方面, 新大綱在內容取舍上注重了知識點間的邏輯關系和學生的認知規律, 注重了從知識本身出發;幫助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學習科學思考的方法, 體驗科學的探究過程, 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最終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

在為專業課服務方面, 新大綱的職業模塊緊密結合職業能力培養, 選擇和設定的都是化學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在諸多國民經濟領域都有廣泛應用的內容。在實驗設計方面, 探究性實驗的增加旨在加強對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與訓練, 促進化學技能與職業技能更好地銜接。

3 探尋合理、高效使用新大綱的原則

新大綱的修訂, 職業教育理念的變遷, 都期待著從事中職化學教學的教師更新職教觀念, 適應大綱變化, 改革教學方法, 研究新的教學模式, 盡快學會合理、高效的使用新大綱, 個人認為有以下四點原則要堅持。

(1) 堅持“底線”。教學內容的底線就是“必須”, 就是新大綱規定的內容必須完成;教學難度的底線就是“夠用”, 按職業需要的深度和廣度確定教學內容的難度。

(2) 堅持“實踐”。職業能力的培養滲透在各個學科教學中, 化學作為典型的實驗科學, 在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上有廣闊的伸展空間, 堅持探究性實驗及相應教材中的實踐活動, 就能很好的體現新大綱的理念, 也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3) 堅持“拓展”。新大綱的拓展部分不僅是給學生一個學習、了解更多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和專業知識外, 也給化學教學提供了一個彈性的教學平臺。

(4) 堅持“以生為本”。任何大綱、教材、教學的改革最終都是為了學生學習, 不管使用什么大綱或教材, 采用什么方法教學, 都是為了學生學的更好、會的更多、用的更廣, 因此堅持“以生為本”, 就是要化學教師在使用大綱時靈活處理好各種關系, 讓新大綱及新教材最終能在學生學習上體現優越性。

好的大綱可以體現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思路, 可以反映最基層的教育需求和愿望;好的大綱也可以讓編寫它的人受益, 重新整理和審視職教理念是否恰當, 讓編配套教材的人受益, 學習和完善對職教的認識和理解;好的大綱最終也應該讓使用相應教材的學生和教師都受益。

摘要:本文通過《中職化學教學大綱》修訂前后比較, 分析了新大綱的特點及優點, 討論了我國在中職化學學科職教理念的變遷, 并進一步提出在此理念指導下的新大綱的使用原則。

關鍵詞:化學大綱比較,中職教育理念,原則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中等職業學?;瘜W教學大綱[Z].2000.

上一篇:辦理子公司所需資料范文下一篇:初三數學期末蘇教版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