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論語學而第一帶拼音范文

2023-09-25

論語學而第一帶拼音范文第1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句能做為《論語》開章的第一句,不簡單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進,不要光說不練,要以身行去印證,印證的同時,對同道之人的心態是怎樣的,對道不同的人應持有的心態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動之心去學習,去印證,才能得論語之真道意。

悅:是發自身心的一種愉悅

樂:是與眾同有的一種氛圍

朋:通鳳,古文鳳,象形。鳳飛,群鳥從已萬數,故已為朋黨字。此說假借也,朋本神鳥,以為朋黨字。古時比喻有圣德的人 。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是指的發自內心的一種愉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指的與眾同有的一種氛圍。

這兩句是說的,因為聞道而習道,即而得道的一種成就感,與天人相互感應。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對于那些不能聞道,不能修道,無道可言的人的一種態度,對這些人表現出來的種種無道的行為,君子不會有任何的氣惱. 譯文:

孔子說:“學到君子為人之道的真諦,并在生活中加以印證實踐,能得到發自內心的愉悅! 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鳳來儀之境,感得同道之人從四面八方來與之相應,為有同樣的目標而樂在其中!

對于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沒有任何的氣惱,這是君子才有的境界啊!”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譯文:

一個人孝順長輩,聽命兄長;而犯上做亂這樣的事,是很難發生在這種人的身上;不好冒犯長輩的人,而做出擾亂常規之事的人,這種人是沒有的。君子著重于根本的原則,根本的原則確立了,而令世人效仿的大道也就產生了,孝順長輩,聽命兄長,此二者,即為人之根本。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擅長花言巧語,奉承他人的人,這種人很少有仁義道德的修養。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我每天都會用三條原則來和自己的行為進行較對! 第一,與人共事有沒有不忠的方面? 第二,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的方面?

第三,師長傳給我的道法真理有沒有在生活中印證實踐?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

治理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君王做事的態度要謹慎而有信用,節約每一項開支,關愛他人,役使百姓時,應在農閑的季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學人弟子們回到家里,對長輩要孝順,出來在社會上行走要尊重年長于自己的同仁,言行謹慎而守信用,以廣大的愛心去愛護其他人,要親近有仁德的賢人。以上幾條如果能夠做到,還有多余的精力的話,則應該去學習更多的知識。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于公元前507年??鬃铀篮?,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賢賢易色:第一個賢指賢男,第二個賢指賢婦。易色:和悅的態度。

賢夫賢婦持以和悅的態度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侍奉君主,能奉獻出自己的全部身心;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言而有信;這樣的人,雖說沒有刻意學習過為人處事之道,我確認為他是一定學習過的。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

君子不持重自尊,則失去威信。所學即鄙陋識淺。注重忠義禮信的培養,沒有任何一個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過錯也不要懼怕過錯,要勇于改正。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

曾子說:“慎重的對待自己身后能給后人留下什么影響,看看以前的先輩圣賢給后人留下了些什么。經常這樣的去提醒,比較,效仿,人民的道德修養可以自然篤厚。”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1)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所注《論語》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此人,故一說子禽非孔子學生。

(2)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的學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國做了商人,家有財產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家。

(3)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稱謂??鬃釉鴵芜^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們稱他為“夫子”。后來,因此而沿襲以稱呼老師?!墩撜Z》書中所說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先生到了一個國家,必定聞聽這個國家的內政,這種權力是先生自己要求得來的,還是國君主動給予先生的呢?” 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禮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如果是夫子要求來的,或者先生要求的方法與別人的方法不一樣吧。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父親在世時,要觀察這個人的志向是否隨順父意;父親去世了以后,觀察這個人的行為是否脫離了原來父親在世時的行為;如果父親去世三年來,并沒有改變于父親在世時的志向,這個人就是個真正的孝子。”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于義,這樣說過的話才能去認真實行;恭敬別人的時候要符合于禮,這樣可以避免隨意亂恭敬而帶來恥辱。(因為言行方面經過以上層層的過慮,而讓自己成為‘言有宗,事有旨’的人。) 因為接觸的都是有修養的人,自己也就成為受人尊敬有修養的人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會追求飲食上的享受,不會追求居住上的安逸,勤快的做事,謹慎地言行,又能虛心向有道的賢者請教指正,這樣的人可謂是好學之人。”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奉承討好別人,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這種人怎么樣?” 孔子說:“還可以。但不如貧窮而能樂于守道,富足而好守禮的人。”

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玉牙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精益求精’這個意思吧?” 孔子說:“賜呀,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因為你已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出的意思,” (舉一反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看不透我,擔心我看不透別人。”

=== 為政第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譯文

孔子說:“治理國家的君主以“德”來教化民眾,處治政務,就好像北極星一樣,安處在一定的位置,而其它賢者皆如眾星般的擁護在左右。

提示:與學爾的‘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沒有可以使人入邪道的作品’

注:《詩經》經過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育弟子的教材。思:做容講《說文》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參考注釋】

齊:比肩、類齊、相類、整治之義。

刑:刑罰、對人生部分或全部的自由權利度進行控制等手段之義。 格者:格除、格斗、杜絕、修正之義。

譯文:

治世之道如果以政法來規范民眾,以刑罰來管束民眾,民眾會因避免刑法加身但不懂禮義廉恥。

治世之道如果以道德來教化民眾,以禮義來約束民眾,民眾會知道哪些事情是為人所不恥的,以此而入正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下學習的志向,

三十歲時成立自己的學術體系,

四十歲時對這個世間的所有現象不再迷惑,

五十歲時知道天命(了解天,地,人的和諧互動)

六十歲時達自然忘我之境(這個我都沒有了,任何語言都不能左右,牽引“我”,所以耳順) 七十歲時達無我之境(“我”都沒有了,就可以隨心所欲,無所不能為,但卻不違背規矩法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2)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鬃拥牡茏?,比孔子小46歲。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

孟孫:孟懿子 譯文:

孟懿子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 (與駕車的學生展開進一步的討論)

樊遲給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要按禮埋葬他們、按禮祭祀們。”

(這里沒有發現愚孝的思想,要按禮來侍奉父母)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注釋】

①孟武伯:姓孟孫,名彘,“武”是謚號,孟懿子的兒子。 譯文:

孟武伯問孔子什么是孝順之道,孔子說:“不要讓做父母的為孩子盡是操心擔優,如果有什么憂心之事那就是人總會不可避免的生病。”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前506~前443),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春秋末吳國人,與子夏、子張齊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曾為武城宰(縣令)。

子游少孔四十五歲,是孔子后期學生中之佼佼者,被孔子許為其“文學”科的高才生,后人往往把他與子夏合稱為“游夏”。 譯文:

子游向孔子請教什么是孝順之道,孔子說:“現在社會上的一些所謂孝子,以為只要能供養父母衣食就算是孝了。至于犬馬畜生,也有人圈養著,如果沒有恭敬之心去對待父母,那么和飼養犬馬畜生有什么分別呢?

提示:

在為政篇安插孝論,是告訴為政者要以做父母的心境來對待百姓,關心百姓的疾苦,也要以做子女的心境來對待百姓,為百姓著想,尊敬百姓。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稱“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晉國溫人(今河南溫縣)(另有魏人、衛人二說,近人錢穆考定,溫為魏所滅,衛為魏之誤,故生二說),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譯文:

子夏向孔子請教什么是孝順之道,孔子說:“能始終對父母保持和順的面色是非常難的。有事情的時候,后輩兒女去幫著做;有美食的時候,請長輩先食用,難道這樣就是孝了嗎?(只做到以上這些,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道,必須是內心里真正的敬愛父母長輩,侍奉父母時面上顏色和順,這樣才算是孝)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注釋】

回: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學生 發:發揮

譯文 孔子說:“我與顏回談論一整天,他也不表示自己的意見提出疑問,好像很愚笨的樣子。退下后觀察他私下里的表現,亦可以自由的發揮,顏回并不愚笨。”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譯文:

孔子說:“了解一個人,要先觀察他的所做所為,其次觀察他做事的原因,再然后觀察他懷著何等樣的居心目的,經過這樣的審察,人還有什么可以掩蓋隱藏的呢?人還有什么是能夠隱藏的呢?

提示:此處所述類同于《金剛經》所講的,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溫習過去曾經學過的知識從而有新的體會,這種人可以做老師了。”

子曰:“君子不器。”

提示

這句應該和上句是一個整句。君子應該是成器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常說“太不成器了”。這里的不器就是不要像一個器物那樣的死板,學過的知識再去回顧的時候,會有新發現,會有新的感悟,這樣永遠是處在一個不斷上升的境界里,今天是精美的璉瑚之器,明天就是超出‘璉瑚之器’的其它更優秀的器物。因此時刻都處在一個不斷的自我超越之境,所以君子不器。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君子不器”

譯文:

孔子說:“溫習過去曾經學過的知識從而有新的體會,這種人可以做老師了。君子不應該像器物那樣的死板,應從各種角度都能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修養”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譯文:

子貢向孔子請教君子之道??鬃诱f:“先付之于行動,而后再說話。(避免言出不能踐,失君子之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注重大局不注重私情,小人注重私情不注重大局。”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只知道學習而不深入的思考,這樣就會被文字表面的字意所蒙蔽;只知道空想而不學習實踐,就會在學習的道路上走彎路,會陷入危險之境。”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譯文 如果一個人不秉持自守中庸之道,而過份的駁斥那些異端,這樣也會危害到自己的操守,如此則偏離了中道。

(就好比一個人舉手打了別人,自己的手也會痛。道理是一樣的。)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注釋】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隨孔子。 譯文:

孔子說:“由啊,現在教給你智慧之道,對于知道的事情,就持知道的態度,對于不知道的事情就持不知道的態度,不要不懂裝懂,勿已勿人,這就是智慧之道了。”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注釋:

子張,即顓孫師(前503-?),字子張,孔門弟子之一。春秋末陳國陽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賤,且犯過罪行,經孔子教育成為“顯士”。雖學干祿,未嘗從政,以教授終??鬃铀篮?,獨立招收弟子,宣揚儒家學說,是“子張之儒”的創始人。子張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干祿:求祿位;求仕進。

譯文:

子張向孔子學習為官之道??鬃诱f:“多聽聞,不知道的方面先擱起來,知道的也要謹慎的說,這樣就能減少過失;多觀察,有危險的事先放在一邊,其它沒有危險的事也要謹慎的去做,這樣就能減少后悔。說話時減少過失,做事時減少后悔,官祿就在其中了。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注釋:

哀公:姓姬,名蔣,魯國國君。定公的兒子,繼定公位,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494—466年)。 譯文

國君哀公問孔子:“怎么樣做才能使民眾信服?”孔子回答說:“推舉正直人的地位在邪枉者之上,這樣民眾就會信服;推舉邪枉者的地位在正真人之上,這樣民眾就不會信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提示:

看到季康子向孔子問內政之道,發現孔子此時的回答,是對以上幾條的總結。即論語勸孝善的同時,影射國君也要以孝善的心境來對待國家的子民。這就是為政之道了。 注釋:

季康子(?—前468)春秋末戰國初魯國人。姓季孫,名肥,康為其謚號。魯國大夫,魯哀公時任正卿,是當時政治上最有權勢的人。 譯文:

季康子向孔子問內政之道:“要想使人民尊敬君主,忠于國家,該怎樣勸導他們呢?”孔子回答說:“君臨天下人民的時候易莊嚴持重,人民自然就會尊敬君主,國家提償孝慈,人民自然對國家忠誠;推舉天下大善之人事,從而能教化那些不行善的人民,這樣就是對人民的勸導了。”

此處對應《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譯文:

某人問孔子說:“先生為什么不從事政治事業呢?”孔子回答說:“書(經)上有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這孝悌之道實施在政事上。(以孝悌之道對待百姓民眾)這就是為政之道的最高境界。又要怎樣才能算是從事政治事業呢?” 提示:

這一章更加確定“以百姓之心為心。”有人說孔子“求官不成云云”,那實在是不了解孔子,讀不懂《論語》的緣故。即道德經第一章云"徼"之輩?!兜赖陆洝返谝徽拢汗屎銦o欲,以觀其妙;恒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釋

(1)輗:音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大車指的是牛車。

(2)軏:音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譯文:“一個人不講信用,即得不到別人的信任,不知道他怎么在這世上安身處世。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少了重要的部件車子怎么行走呢?”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譯文 子張問:“十代以后的社會可以知道當今的禮法制度嗎?”孔子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法制度,在改革中所廢除的和增設的,現在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了商朝的禮法制度,在改革中所廢除的和增設的,現在是可以知道。如果現在繼續接著周朝的禮法制度承載下去,即使百代之久,也是可以被世人所知道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譯文

孔子說“不該你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奉承討好。見到該挺身而出的事情而不去做,這就是沒有勇氣的懦弱。

論語學而第一帶拼音范文第2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句能做為《論語》開章的第一句,不簡單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進,不要光說不練,要以身行去印證,印證的同時,對同道之人的心態是怎樣的,對道不同的人應持有的心態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動之心去學習,去印證,才能得論語之真道意。

悅:是發自身心的一種愉悅

樂:是與眾同有的一種氛圍

朋:通鳳,古文鳳,象形。鳳飛,群鳥從已萬數,故已為朋黨字。此說假借也,朋本神鳥,以為朋黨字。古時比喻有圣德的人 。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是指的發自內心的一種愉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指的與眾同有的一種氛圍。

這兩句是說的,因為聞道而習道,即而得道的一種成就感,與天人相互感應。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對于那些不能聞道,不能修道,無道可言的人的一種態度,對這些人表現出來的種種無道的行為,君子不會有任何的氣惱. 譯文:

孔子說:“學到君子為人之道的真諦,并在生活中加以印證實踐,能得到發自內心的愉悅! 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鳳來儀之境,感得同道之人從四面八方來與之相應,為有同樣的目標而樂在其中!

對于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沒有任何的氣惱,這是君子才有的境界啊!”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譯文:

一個人孝順長輩,聽命兄長;而犯上做亂這樣的事,是很難發生在這種人的身上;不好冒犯長輩的人,而做出擾亂常規之事的人,這種人是沒有的。君子著重于根本的原則,根本的原則確立了,而令世人效仿的大道也就產生了,孝順長輩,聽命兄長,此二者,即為人之根本。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擅長花言巧語,奉承他人的人,這種人很少有仁義道德的修養。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我每天都會用三條原則來和自己的行為進行較對! 第一,與人共事有沒有不忠的方面? 第二,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的方面?

第三,師長傳給我的道法真理有沒有在生活中印證實踐?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

治理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君王做事的態度要謹慎而有信用,節約每一項開支,關愛他人,役使百姓時,應在農閑的季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學人弟子們回到家里,對長輩要孝順,出來在社會上行走要尊重年長于自己的同仁,言行謹慎而守信用,以廣大的愛心去愛護其他人,要親近有仁德的賢人。以上幾條如果能夠做到,還有多余的精力的話,則應該去學習更多的知識。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于公元前507年??鬃铀篮?,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賢賢易色:第一個賢指賢男,第二個賢指賢婦。易色:和悅的態度。

賢夫賢婦持以和悅的態度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侍奉君主,能奉獻出自己的全部身心;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言而有信;這樣的人,雖說沒有刻意學習過為人處事之道,我確認為他是一定學習過的。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

君子不持重自尊,則失去威信。所學即鄙陋識淺。注重忠義禮信的培養,沒有任何一個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過錯也不要懼怕過錯,要勇于改正。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

曾子說:“慎重的對待自己身后能給后人留下什么影響,看看以前的先輩圣賢給后人留下了些什么。經常這樣的去提醒,比較,效仿,人民的道德修養可以自然篤厚。”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1)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所注《論語》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此人,故一說子禽非孔子學生。

(2)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的學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國做了商人,家有財產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家。

(3)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稱謂??鬃釉鴵芜^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們稱他為“夫子”。后來,因此而沿襲以稱呼老師?!墩撜Z》書中所說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先生到了一個國家,必定聞聽這個國家的內政,這種權力是先生自己要求得來的,還是國君主動給予先生的呢?” 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禮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如果是夫子要求來的,或者先生要求的方法與別人的方法不一樣吧。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父親在世時,要觀察這個人的志向是否隨順父意;父親去世了以后,觀察這個人的行為是否脫離了原來父親在世時的行為;如果父親去世三年來,并沒有改變于父親在世時的志向,這個人就是個真正的孝子。”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于義,這樣說過的話才能去認真實行;恭敬別人的時候要符合于禮,這樣可以避免隨意亂恭敬而帶來恥辱。(因為言行方面經過以上層層的過慮,而讓自己成為‘言有宗,事有旨’的人。) 因為接觸的都是有修養的人,自己也就成為受人尊敬有修養的人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會追求飲食上的享受,不會追求居住上的安逸,勤快的做事,謹慎地言行,又能虛心向有道的賢者請教指正,這樣的人可謂是好學之人。”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奉承討好別人,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這種人怎么樣?” 孔子說:“還可以。但不如貧窮而能樂于守道,富足而好守禮的人。”

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玉牙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精益求精’這個意思吧?” 孔子說:“賜呀,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因為你已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出的意思,” (舉一反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看不透我,擔心我看不透別人。”

=== 為政第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譯文

孔子說:“治理國家的君主以“德”來教化民眾,處治政務,就好像北極星一樣,安處在一定的位置,而其它賢者皆如眾星般的擁護在左右。

提示:與學爾的‘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沒有可以使人入邪道的作品’

注:《詩經》經過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育弟子的教材。思:做容講《說文》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參考注釋】

齊:比肩、類齊、相類、整治之義。

刑:刑罰、對人生部分或全部的自由權利度進行控制等手段之義。 格者:格除、格斗、杜絕、修正之義。

譯文:

治世之道如果以政法來規范民眾,以刑罰來管束民眾,民眾會因避免刑法加身但不懂禮義廉恥。

治世之道如果以道德來教化民眾,以禮義來約束民眾,民眾會知道哪些事情是為人所不恥的,以此而入正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下學習的志向,

三十歲時成立自己的學術體系,

四十歲時對這個世間的所有現象不再迷惑,

五十歲時知道天命(了解天,地,人的和諧互動)

六十歲時達自然忘我之境(這個我都沒有了,任何語言都不能左右,牽引“我”,所以耳順) 七十歲時達無我之境(“我”都沒有了,就可以隨心所欲,無所不能為,但卻不違背規矩法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2)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鬃拥牡茏?,比孔子小46歲。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

孟孫:孟懿子 譯文:

孟懿子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 (與駕車的學生展開進一步的討論)

樊遲給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要按禮埋葬他們、按禮祭祀們。”

(這里沒有發現愚孝的思想,要按禮來侍奉父母)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注釋】

①孟武伯:姓孟孫,名彘,“武”是謚號,孟懿子的兒子。 譯文:

孟武伯問孔子什么是孝順之道,孔子說:“不要讓做父母的為孩子盡是操心擔優,如果有什么憂心之事那就是人總會不可避免的生病。”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前506~前443),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春秋末吳國人,與子夏、子張齊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曾為武城宰(縣令)。

子游少孔四十五歲,是孔子后期學生中之佼佼者,被孔子許為其“文學”科的高才生,后人往往把他與子夏合稱為“游夏”。 譯文:

子游向孔子請教什么是孝順之道,孔子說:“現在社會上的一些所謂孝子,以為只要能供養父母衣食就算是孝了。至于犬馬畜生,也有人圈養著,如果沒有恭敬之心去對待父母,那么和飼養犬馬畜生有什么分別呢?

提示:

在為政篇安插孝論,是告訴為政者要以做父母的心境來對待百姓,關心百姓的疾苦,也要以做子女的心境來對待百姓,為百姓著想,尊敬百姓。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稱“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晉國溫人(今河南溫縣)(另有魏人、衛人二說,近人錢穆考定,溫為魏所滅,衛為魏之誤,故生二說),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譯文:

子夏向孔子請教什么是孝順之道,孔子說:“能始終對父母保持和順的面色是非常難的。有事情的時候,后輩兒女去幫著做;有美食的時候,請長輩先食用,難道這樣就是孝了嗎?(只做到以上這些,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道,必須是內心里真正的敬愛父母長輩,侍奉父母時面上顏色和順,這樣才算是孝)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注釋】

回: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學生 發:發揮

譯文 孔子說:“我與顏回談論一整天,他也不表示自己的意見提出疑問,好像很愚笨的樣子。退下后觀察他私下里的表現,亦可以自由的發揮,顏回并不愚笨。”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譯文:

孔子說:“了解一個人,要先觀察他的所做所為,其次觀察他做事的原因,再然后觀察他懷著何等樣的居心目的,經過這樣的審察,人還有什么可以掩蓋隱藏的呢?人還有什么是能夠隱藏的呢?

提示:此處所述類同于《金剛經》所講的,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溫習過去曾經學過的知識從而有新的體會,這種人可以做老師了。”

子曰:“君子不器。”

提示

這句應該和上句是一個整句。君子應該是成器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常說“太不成器了”。這里的不器就是不要像一個器物那樣的死板,學過的知識再去回顧的時候,會有新發現,會有新的感悟,這樣永遠是處在一個不斷上升的境界里,今天是精美的璉瑚之器,明天就是超出‘璉瑚之器’的其它更優秀的器物。因此時刻都處在一個不斷的自我超越之境,所以君子不器。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君子不器”

譯文:

孔子說:“溫習過去曾經學過的知識從而有新的體會,這種人可以做老師了。君子不應該像器物那樣的死板,應從各種角度都能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修養”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譯文:

子貢向孔子請教君子之道??鬃诱f:“先付之于行動,而后再說話。(避免言出不能踐,失君子之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注重大局不注重私情,小人注重私情不注重大局。”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只知道學習而不深入的思考,這樣就會被文字表面的字意所蒙蔽;只知道空想而不學習實踐,就會在學習的道路上走彎路,會陷入危險之境。”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譯文 如果一個人不秉持自守中庸之道,而過份的駁斥那些異端,這樣也會危害到自己的操守,如此則偏離了中道。

(就好比一個人舉手打了別人,自己的手也會痛。道理是一樣的。)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注釋】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隨孔子。 譯文:

孔子說:“由啊,現在教給你智慧之道,對于知道的事情,就持知道的態度,對于不知道的事情就持不知道的態度,不要不懂裝懂,勿已勿人,這就是智慧之道了。”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注釋:

子張,即顓孫師(前503-?),字子張,孔門弟子之一。春秋末陳國陽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賤,且犯過罪行,經孔子教育成為“顯士”。雖學干祿,未嘗從政,以教授終??鬃铀篮?,獨立招收弟子,宣揚儒家學說,是“子張之儒”的創始人。子張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干祿:求祿位;求仕進。

譯文:

子張向孔子學習為官之道??鬃诱f:“多聽聞,不知道的方面先擱起來,知道的也要謹慎的說,這樣就能減少過失;多觀察,有危險的事先放在一邊,其它沒有危險的事也要謹慎的去做,這樣就能減少后悔。說話時減少過失,做事時減少后悔,官祿就在其中了。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注釋:

哀公:姓姬,名蔣,魯國國君。定公的兒子,繼定公位,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494—466年)。 譯文

國君哀公問孔子:“怎么樣做才能使民眾信服?”孔子回答說:“推舉正直人的地位在邪枉者之上,這樣民眾就會信服;推舉邪枉者的地位在正真人之上,這樣民眾就不會信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提示:

看到季康子向孔子問內政之道,發現孔子此時的回答,是對以上幾條的總結。即論語勸孝善的同時,影射國君也要以孝善的心境來對待國家的子民。這就是為政之道了。 注釋:

季康子(?—前468)春秋末戰國初魯國人。姓季孫,名肥,康為其謚號。魯國大夫,魯哀公時任正卿,是當時政治上最有權勢的人。 譯文:

季康子向孔子問內政之道:“要想使人民尊敬君主,忠于國家,該怎樣勸導他們呢?”孔子回答說:“君臨天下人民的時候易莊嚴持重,人民自然就會尊敬君主,國家提償孝慈,人民自然對國家忠誠;推舉天下大善之人事,從而能教化那些不行善的人民,這樣就是對人民的勸導了。”

此處對應《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譯文:

某人問孔子說:“先生為什么不從事政治事業呢?”孔子回答說:“書(經)上有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這孝悌之道實施在政事上。(以孝悌之道對待百姓民眾)這就是為政之道的最高境界。又要怎樣才能算是從事政治事業呢?” 提示:

這一章更加確定“以百姓之心為心。”有人說孔子“求官不成云云”,那實在是不了解孔子,讀不懂《論語》的緣故。即道德經第一章云"徼"之輩?!兜赖陆洝返谝徽拢汗屎銦o欲,以觀其妙;恒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釋

(1)輗:音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大車指的是牛車。

(2)軏:音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譯文:“一個人不講信用,即得不到別人的信任,不知道他怎么在這世上安身處世。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少了重要的部件車子怎么行走呢?”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譯文 子張問:“十代以后的社會可以知道當今的禮法制度嗎?”孔子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法制度,在改革中所廢除的和增設的,現在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了商朝的禮法制度,在改革中所廢除的和增設的,現在是可以知道。如果現在繼續接著周朝的禮法制度承載下去,即使百代之久,也是可以被世人所知道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譯文

孔子說“不該你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奉承討好。見到該挺身而出的事情而不去做,這就是沒有勇氣的懦弱。

上一篇:旅游村專題片解說詞范文下一篇:學習黨章黨課提綱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