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3課

2023-06-25

第一篇: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3課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第13課《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識記的基礎知識:掌握興中會、同盟會、革命黨與改良派論戰、廣州黃花崗起義、武昌首義、中華民國建立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識。

2.理解和運用

(1)從文本、網絡等獲取信息的能力。 (2)依據史實來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三民主義的評價,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看圖,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學會搜集資料并能從有關資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爭精神的張揚,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不斷進取的意識。

重點與難點 重點

(1)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革命綱領。 (2)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難點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對辛亥革命的客觀評價。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每逢重大節日,孫中山先生的巨幅畫像都會擺在天安門廣場,與天安門城樓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畫像遙相而對。這既是永恒的紀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為孫中山先生與時俱進,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杰出代表。我們應繼承發揚辛亥革命精神,為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

新課學習

一、清末民主革命風潮(辛亥革命的醞釀階段) 1.清末民主革命風潮的背景

(1)義和團運動失敗后,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了對中國的控制和掠奪。清政府內外交困,試圖通過新政來挽救其統治危機,1901年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這是一次整頓圖強的自救運動,也可以說是洋務運動的繼續。主要內容有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獎勵實業等,它沒有從根本上觸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敗依舊,兼之實行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對當時的政局產生某些重要影響。新政的重點在軍事方面,但編練新式軍隊卻造成兩個意想不到的結果,一是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集團的興起;二是革命黨人爭取了大量士兵。所以新政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卻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

(2)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也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風潮出現的根本原因。

2.清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風潮的概況

一、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辛亥革命的組織準備)戊戌變法運動和義和團斗爭的失敗,標志著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破產和舊式農民戰爭的終結。面對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和帝國主義侵略的步步加深,挽救民族危亡并推進中國近代化的領導責任,歷史地落在了資產階級革命派和他們的代表人物——孫中山身上。

(1)興中會建立

他于1894年組織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

教師:介紹興中會的情況(在電腦屏幕上展示興中會創立的時間、地點、綱領、性質等):這是在中國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合眾政府的主張。因此,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繼興中會成立后,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革命團體,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已經形成,統一的資產階

級革命政黨的建立已經成為時代的必然,一個由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新時期已經到來了。 (2)同盟會

到1905年,國內出現了許多革命團體,孫中山提出團結革命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同盟會。孫中山的這一主張得到了許多革命者的擁護。

問題:請說出同盟會建立的時間、地點、領導人、革命綱領以及機關刊物? 教師:

①中國同盟會是在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基礎上建立的。 ②革命綱領中的“韃虜”在這里是指滿族統治者,而不是指整個滿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反滿”就是反對民族壓迫,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意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句話,孫中山解釋為:“驅除韃虜之后,光復我民族國家”(《孫中山選集》第69頁),即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國主義的走狗清王朝的統治,這也 就在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侵略勢力。建立民國”,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平均地權”,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實現“耕者有其田”,解決勞動者的貧困??梢?,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適應當時歷史的發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全國人民的擁護。

③同盟會的性質: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的成立使民主革命運動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標志著中國的民主革命進入了新的階段。

提問:“你能分別用一句話概括說出‘三民主義,的含義碼?你能找出‘三民主義,分別從哪條政治綱領發展而來嗎?”

學生(1)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反對民族壓迫,反對滿族貴族對中國的專制統治。

(2)民權主義,即“建立民國”,就是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國民一律平等。

(3)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就是解決以土地為中心的財富重新分配問題,平均地權。

對三民主義的評價

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較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并試圖以革命手段解決。它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與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

但三民主義沒有明確地提出反帝要求,也沒有徹底的切實可行的土地革命綱領,具有空想性,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3.革命派和?;逝傻恼搼?辛亥革命的思想準備)

(1)同盟會成立后,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代表的?;逝蓸O力擁護清朝的反動統治,革命派和?;逝芍g展開激烈論戰。圍繞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實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等問題進行。通過論戰,民主革命思想進一步傳播,有力地推動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

(3)多次武裝起義(辛亥革命的軍事準備)

二、武昌首義(辛亥革命的爆發)

同盟會成立后,孫中山與其戰友曾發生過多次武裝起義,但都失敗了。到1911年(舊歷辛亥年)發動了武昌起義,取得了成功。

提問:請大家看課文相關內容,請一位同學講講武昌起義。

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兩個革命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召開聯席會議,確定在武昌進行武裝起義,推舉文學社蔣翊武為總指揮,共進會孫武為參謀長,組織起義領導機關。10月9日,因孫武等人的意外爆炸事故,計劃暴露,起義領袖或被捕或出逃,革命處于群龍無首之狀態,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于1911年10月10日率領了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11日占領武昌,12日收復三鎮。清朝統治處于名存實亡境地。因1911年是舊歷辛亥年,所以將由此開始的這次革命統稱辛亥革命。

設問:武昌起義建立的湖北軍政府是什么性質的政權機構?由哪些人組成? 學生:通過組成人員可以分析出湖北軍政府本身是辛亥革命的產物,但從一開始就成了革命黨人聯合包括封建軍閥,舊官僚和立憲派所組成的政權機構。

設問:為何推舉黎元洪為都督?

學生:借他之名號召天下,他有軍權,有實力,可以獲取各省官僚的支持。體現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使革命潛藏著失敗的危機。

三、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辛亥革命的高潮)

武昌起義后得到全國響應,僅一個多月時間,全國就有十幾個省市宣布獨立。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從海外歸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選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即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布中華民國正式成立。

提問:臨時政府是什么性質的政權? 討論后歸納:

通過臨時政府所頒布的法令,可以看出臨時政府反對封建專制,發展民族工商業,主張自由平等博愛,具有明顯的資本主義性質,所以臨時政府是資產階級革命政權。

提問:《臨時約法》是什么性質的憲法?討論后歸納: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制定并頒布的,其內容體現了它的進步性: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會“君權神授”的觀念;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等自由,與封建社會“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有著根本的區別;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責任內閣制、參議院有彈劾總統的權力,與封建社會“萬世一系”的世襲制、終身制具有本質的區別。由此可見,它旨在維護資本主義的共和制度,帶有濃厚的民主性和革命性,是中國近代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國家臨時大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的進步意義。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并沒有得到真正的實施;同時,僅靠一部約法無法真正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地位。

四、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辛亥革命結果)

教師:南京臨時政府并沒有掌控形勢,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下詔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統治宣告結束,但是袁世凱后來在北京就任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分析原因。

學生歸納:

(1)帝國主義要扶植袁世凱做統治中國的代理人。

(2)立憲黨人和舊官僚害怕革命會危及到自己的利益,也支持袁世凱。 (3)部分革命當人將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凱身上,同意議和。 (4)袁世凱本人有重兵,有手段。

五、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孫中山的臨時大總統僅僅做了三個月,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壓力下,后將臨時大總統讓位于袁世凱,辛亥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但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被迫退位,標志著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從此廢除。那么,這場辛亥革命有什么樣的歷史意義呢?

探究:“有人說‘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敗的一面。你同意嗎?為什么?”提示:衡量一場革命的成敗,關鍵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預定目標是否或者在大多數程度上達到了。

1.“成功”的革命

(1)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2)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對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作了明確的規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民主主義思想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4)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動勢力對民族資本主義的束縛和壓力,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對此后的民族解放事業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有著巨大的鼓舞作用。

從上述意義方面來說,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2.“失敗”的革命

(1)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而袁世凱是一個軍閥,又是一個帝國主義扶植的新的代理人,實行專制統治。

(2)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沒有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因此,辛亥革命同時又是一次“失敗”的革命。課堂

課堂小結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統治為目標,做了一系列組織上、理論上、思想上和軍事上的準備,最終發動了武昌起義,建立中華民國,頒布<中華民國l臨時約法》,推翻了2000多年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但是革命果實卻被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失敗表明資產階級革命派不能擔負起領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

板書設計

一、清末民主革命風潮 1.背景 2.概況

二、武昌首義 1.過程 2.影響

三、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

四、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

五、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第二篇: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課教案

教學目標

一、基本知識

熟悉秦朝政權機構和統一措施,記憶主要官職名稱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體制的權力格局。

二、能力與方法

1、認識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實依據。初步了解如何閱讀與歸納歷史材料的方法。

2、簡要分析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利弊,學習研究歷史問題的方法。

3、學習小組分別收集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概況,秦滅六國的時間、經過等,以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認識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權、嚴密、殘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對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的深遠影響,滲透文明進步原則與道義原則相悖的價值判斷標準。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

難點

秦始皇統治的殘酷與中央集權制度的先進性之間的關系。

教學方式

基本原則:

沒有疑問——掌握

自主學習:

自行探究解決——掌握

產生問題——研究性學習

或合作探究解決

教師講授:定義性的概念、規則或學生集體探究仍不能解決的問題由教師講授。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自主或小組合作探究問題——教師引導、解決問題——延伸問題——課下探究、研討。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

1、各學習小組通過對網絡、書籍、報刊、雜志、光盤等媒體的找尋和瀏覽,找到與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改革、秦滅六國的時間與經過、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圖片以及近期關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報道等資料。

2、查閱與本課有關的歷史史實。

3、思考課后閱讀(探究郡縣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天下共主與中央集權的區別等)。

(二)導入設計

情境營造

用大屏幕打出秦始皇的畫像。

教學導語

“六王畢,四海一”,秦國統一天下標志著中國集權政治的開始。秦王朝建立起來的統一的集權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歷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對中國社會產生巨大影響。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點是什么?下面就讓我們進入本課的學習。

設計意圖

用這種方式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結構

一、從群雄割據到大統一

1.宗法制被破壞

2.爭霸戰爭開始

3.各國紛紛變法

4.秦國完成統一

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1.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2.皇帝與三公九卿的關系

3.三公九卿的職權

三、鞏固中央集權的措施

1.秦朝的地方機構

2.官吏的選拔考察

3.鞏固統一的措施

4.制定嚴苛的法律

(四)師生互動

課堂設問

問題1:周天子分封諸侯,“授土”“授民”,諸侯則向周天子履行各種義務;請思考: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條件來統治諸侯?

周天子必須有威望和實力,大部分諸侯必須擁戴周天子。

問題2:既如此,為何春秋時期周王室卻開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

西周后期,井田制已經開始瓦解,“國人暴動”更直接打擊了周王室;平王東遷后,實際管轄面積大大縮小,地位下降;諸侯國各自獨立,以分封等級從屬關系形成的統治體系廢弛。

這樣,周王室逐漸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諸侯國力量逐漸強大,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然后導入新課。

一、從群雄割據到大統一

1、宗法制被破壞

2、爭霸戰爭開始

3、各國紛紛變法

4、秦國完成統一

情境營造

由各學習小組代表講述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經過、結果;簡要介紹秦滅六國的時間、經過。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最終滅掉六國而完成統一,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統一,建立了強大的、空前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大帝國。

二、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1、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課堂設問

問題1:秦朝中央政權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皇權至上;其次是皇位世襲制;三是三公九卿的設置。

問題2:皇帝應該穿黃色的皇袍,為什么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卻是黑色的袍子?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秦始皇根據五行相生相克之說,認為周代以火德立國,顏色尚紅;秦能滅周,應是以水德立國,取水能克火之義。水色為黑,故服飾尚黑。

2、皇帝與三公九卿的關系

3、三公九卿的職權

情境營造

據《史記》載:始皇曾外出巡游,見到丞相車騎多,認為不是好事。宮中有人將此事告訴丞相,丞相隨即減少車騎。始皇大怒,遂將當時在場之人全部殺掉。

課堂設問

問題1:你認為誰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

有可能是太仆,因為太仆負責宮廷車馬,皇帝出游,他會一直跟在皇帝身邊。

問題2:你認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國家的最高權力?九卿中有哪幾個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務的部門?

沒有。因為三公九卿在地位、職責和權力等方面都處于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的狀態,任何人都無法獨攬朝政,軍國大權最終操縱在皇帝一人之手。

九卿中真正掌握政府政務的部門只有奉常、廷尉、典客、治粟內史、少府,而其中奉常、少府也還兼為皇室服務。其余四卿則僅僅是為皇帝、皇室服務的。

第三篇: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一第4課教案

教學目標

一、基本知識

以皇權為核心的政治體制的出現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及演變

丞相制度的廢除

明朝的內閣 清朝的軍機處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引導學生了解古代政治的多樣性,認識到中國古代經歷了漫長的專制社會,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增強對民族、國家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廢除丞相制度與設立內閣、清明設立處。

難點:中樞權力機構的變化是如何體現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的?

教學方式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一擴充知識發現問題---自主或小組合作探究問題---教師引導、解決問題題—延伸問題—課下探究、研討。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

1.通過多渠道找尋與中國古代專制皇權有關的資料,以及教材所提到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以擴充知識。

2.以歷史學習小組為單位,整理搜集到知識,擇優以墻報的形式(如在教室內開辟一個“史海擷英”欄目)展示出來。

3.預習本課,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針對教材涉及的知識提出疑點,并公布在“史海擷英”欄目。

4.引導學生編寫歷史劇《早朝》,從而體現皇帝萬人之上的權威。

(二)導入新課

演出歷史劇《早朝》,體會皇帝的無上權威。教師設問:“中國古代皇帝的這種權威是怎樣一步一步確立的?”引入新課。設計意圖:通過自編、自導、自演,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古代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同時吸引全班學生的注意力。

(三)教學結構

一、秦:三公九卿制

二、隋唐:三省部制

三、宋:二府三司制

四、元:一省制

五、明:廢丞相、設內閣

六、清: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

四)師生互動

課堂設問一:請歸納本課大字部分涉及到哪些朝代。

提示:秦、隋唐、宋、元、明、清

課堂設問二:這幾個朝代的中樞權力體系分別是怎樣設置的?

提示:秦: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制。明:廢丞相,皇帝親管六部;設立內閣。清: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設計意圖:通過這兩個問題,促使學生結合預習所得和課堂速讀,對全課的知識結構和主體內容有整體的了解。

1.秦:三公九卿制

情境營造:展示右圖。

課堂設問:結合第二課的內容,思考: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的? 提示:學生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教師可總說:三公九卿對皇帝負責;三公中,太尉一職在秦代虛有其位而無實人,軍權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公的職權劃分互不相屬,互相牽制,等。

2.隋唐:三省六部制

情境營造:展示右圖

課堂提問: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體現專制皇權的逐步加強的?

提示:尚書省負責執行,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門下省負封駁審議,三省之間互相牽制,又互為補充,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

3.宋:二府三司制

情境營造:展示并共同完成右圖

課堂提問:二府三司制是如何體現專制皇權的逐步加強的?

提示: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實質是相權的再分割,財權劃歸度支、鹽鐵、戶部三司掌管,軍政歸樞密院管轄,行政歸于中書門下,三省形同虛設。相權的再分割實質上體現專制皇權的加強。

4元:一省制

情境營造:展示右圖

元朝建立后,元世祖采用侍御史高鳴的進諫,以中書省代替三省,而實行一省制。

課堂設問一:一省制導致了皇權的加強嗎?

提示;沒有

設計意圖:元朝是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一省制是螺旋式前進中的回流。通過上題,加深學生的印象。

情境營造:阿合馬( ?--1282)元回回人,出生于中亞費納克忒(今烏茲別克塔什干西南錫爾河右岸)。中統三年(1262年),領中收左右部,兼諸路都轉運使,負責管理財賦。至元元年(1264年)升中書平章政事,以善于理財深受忽必烈的信用,而丞相安形同虛設。他執政十余年,采取各種手段聚斂民財,謀取私利,引起民怨。為把持朝政,聯結親屬和色目人為黨羽,排斥異己,使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

課堂設問二:你從材料中提煉出什么信息?

提示:相權擴大而產生負面影響。

課堂設問三:四個不同時期的中央集權體制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提示:說明在皇權與相權的激烈的爭奪過程中,皇權逐漸取得上風,皇帝越來越成為家中樞權力體系的核心。

課堂設問四:以上四個中央集權體系中,哪一體制下的丞相(宰相)權力最大?

提示:元朝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了實質:皇權與相權的爭奪;弄清趨勢;皇權逐步加強。

5.明:廢丞相、設內閣

情境營造:展示并共同 完成右圖。

課堂設問一:你從右圖中得出什么結論?

提示:它說明在中國歷史上實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終于被 廢除了,專制皇權發展到了高峰。

情境營造:錢宰被征編纂《孟子節文》,散朝回家,吟詩道:“四鼓冬冬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第二天上朝,朱元璋問他,你昨日的詩作得好,不過我并沒有“嫌”遲啊,改作“憂”字如何?錢宰嚇得連忙磕頭請罪。

課堂設問二:材料說明了什么?

提示:明朝監察百官的廠衛特務無孔不入;專制皇權發展到高峰。

課堂設問三:原來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的丞相被 廢除后,重要政務都要皇帝親自處理,天下如此之大,皇帝分身乏術,為此設立內閣。在明朝,內閣的職權有無變化?

課堂設問四:什么叫“標擬”和“批紅”?你能否用現代詞匯通俗加以解釋?

提示:標擬就是秘書起草對公文的審批意見;批紅就是領導對審批意見的認可與否。

6.清: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

課堂設問一:為什么說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提示:軍機處的主要職權是撰擬諭旨,地位凌駕于內閣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聽命于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個正式的權力機關,人員可以隨時被撤換;而皇帝則可通過軍機處完全控制全國的軍政大權。所以說,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課堂設問二:歷朝統治者為加強皇權而不斷相權,請分析: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什么影響?

提示:這道題可作為學生課余探究之用,不必非在課堂上解決,答案也必千篇一律,只要言之有理,論之有據,能自圓其說即可。

教學總結

本課通過對秦、隋唐、宋、元、明、清六個時期中樞權力體系變化的講述,突出了相權與皇權的爭奪,以相權的削弱展現了古代中國專制皇權不斷加強的趨勢。教材是通過三大方面展現主題的。其一為三省六部制的演變:秦朝確立以皇權為中心的政治體制,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隋唐時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以分割相權來體現皇權的加強;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架空三省上,以相權的再分割體現主題;元代出現歷史的回旋,廢除了三省,實行一省制,相權加重,但是元朝中后期這一體現己現弊端。其二為丞相制度的廢除:相權的加重,影響到皇權,有鑒于元朝中后期因相權過重引發的政局動蕩,明初朱元璋廢除丞相,并且規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這樣專制皇權發展到了高峰。其三為內閣與軍機處的設立:明朝廢除丞相,設立殿閣大學士以至內閣,協助皇帝處理政事,可以對各種奏疏提出處理意見供皇帝參考采用,地位變得重要,但所辦之事是否算數,還要由皇帝最后定奪。清明的軍機處重處在可以參與處理內政外交等機要政務,但輕處在于“跪奏筆錄”,完全聽命于皇帝,因此,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第四篇:高中歷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課五環教學法教案

2018—2019學年第一學期高一歷史集體備課教案

課時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備課形式:集體備課 主 備 人:韓

間:

日 地

點:高二樓歷史辦公室

參 加 者:李凱(蹲點領導)韓勇

張遠軍

駱科堂

劉夢

張再學

【課標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1)說出夏商周時期的主要政治制度的名稱。 (2)歸納分封制的主要內容,認識分封制對西周產生的影響。 (3)歸納宗法制的主要內容,探究宗法制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課前學生先學先行,自主學習,進行知識記憶與理解。

(2)課堂學生合作學習,進行問題探究與展示。師生合作,點撥釋疑。 (3)課后鞏固練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認識古代人的智慧,進一步感受中國這一文明古國的風采。

二、教材分析

1、重點:分封制、宗法制

2、難點: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

三、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普遍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原因在于一是初中歷史課就是“背”課,沒有吸引力;二是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這是因為歷史在他們眼里是豆芽科,與高考無關;三是學生歷史知識儲備欠缺,對歷史的理解膚淺。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基本上也局限于歷史故事。針對這些情況,在課改的課堂上,也只有抓住學生有可能感興趣的點進行精心設計,才有可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

四、教學方法:五環教學法

五、教學用具:教材、導學案、固學案、PPT

六、計劃課時:2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1課時:分封制

一、先學先行環節

課前要求學生預學教材P 4-6 “夏商的政治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兩個目錄的內容,并完成

第頁 2018—2019學年第一學期高一歷史集體備課教案

課時

導學案中第1層級知識記憶與理解部分中的“

一、從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和“

二、等級森嚴的分封制”的預學及其檢測

二、課堂問題反饋環節

1、導入:PPT展示圖片“鉞”,設問引入。目的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探知的欲望。

2、學習目標展示:PPT展示

3、課堂檢測問題反饋

三、課上互動研討

互動探究一:主題:西周分封制的目的與影響 材料一:西周分封示意圖(教材P5)

問題1:結合預學知識,你們能否從圖中提取歷史信息? (1)分封的主體:王族

(2)主體所居的地理位置:富裕地區和戰略要地

目的:加強對地方的統治。

問題2:請結合你對分封制的了解,想一想,周王的這種做法會給他的統治帶來什么影響? 諸侯:義務 諸侯: 權力

秦朝:廢分封,行縣制 西漢:郡國并行制

互動探究一:主題:西周分封制的特點 材料二:

請仔細觀察,你們能從圖片中獲取分封制的哪些特點?

1、層層分封,等級森嚴

2、宗族統治色彩濃厚

3、重在解決貴族集團內部權力的分配問題

四、課內訓練鞏固:

(一)選擇題

1.在分封制下,下列地方勢力的行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 A.周顯王三十五年,齊侯嬰自稱齊威王

B.晉文公加派魚鹽之稅 C.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進行變法

D.魏文侯以吳起為將,編練新軍

2、“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這句話指的是(

)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

第頁 2018—2019學年第一學期高一歷史集體備課教案

課時

3、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內容是(

)

A.分封土地

B.分封爵位

C.規定義務

D.規定貢賦

4、西周分封制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

)

A.擴大了奴隸制的規模

B.促進了西周經濟的發展

C.鞏固并擴大了西周王權統治

D.避免了諸侯國勢力的增長

(二)安排下節先學先學任務

預學教材P6 “西周的宗法制”和目錄的內容,并完成導學案中第1層級知識記憶與理解部分中的“

三、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和“

四、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的預學及其檢測

五、 課后拓展提升:學習體驗分享

第2課時:宗法制

一、先學先行環節

課前要求學生預學教材P6 “西周的宗法制”和目錄的內容,并完成導學案中第1層級知識記憶與理解部分中的“

三、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和“

四、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的預學及其檢測

二、課堂問題反饋環節

1、導入:利用“西周分封制”的圖片,設問:你能說一說圖中人物之間的關系嗎?導入

2、學習目標展示:PPT展示

3、課堂檢測問題反饋

三、課上互動研討環節

互動探究一:主題:西周宗法制的特點以及與分封制的關系 材料一;PPT展示圖片“西周分封制”

問題一:從圖中人物的關系中你們能得出什么結論?(學生合作探究、展示后,教師視學生展示情況或補充、或引導釋疑)

1、宗法制是用血緣親疏來維系統治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

2、重在解決貴族集團內部權力的繼承問題。

3、分封制與宗法制是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的關系。 互動探究二:主題:西周宗法制對中國現代社會的影響 材料二:PPT展示“傳統節日圖片”

1、以上傳統節日里,基本上都有一個主題,這個主題是什么?從歷史淵源看,它們與什么有關系?你還能列舉出幾個例子嗎?

2、通過例子,你能談談宗法制對當今社會產生的影響嗎?

(學生合作探究、展示后,教師視學生展示情況或補充、或引導釋疑) 歸納總結:宗法制對當今社會產生的影響:

(1)影響了我們的行為和思維習慣如尊長愛幼,尊敬祖宗、重男輕女、傳宗接代的觀念等。

第頁 2018—2019學年第一學期高一歷史集體備課教案

課時

(2)使中國人辦事用人講究地方血緣家族和裙帶關系,不利于對有才德的人提拔;如家長制、任人唯親的作風。

課堂小結:運用知識體系圖完成:夏商周知識體系

四、課內訓練鞏固環節:

1、完成導學案第3層級:技能運用與拓展。選擇學生錯誤率高的習題進行講評

2、PPT出示第2課先學先行任務

五、課后拓展提升環節:完成固學案

六、教學反思

第五篇: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一第21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教學設計

第23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深圳實驗學校高中部

何新方

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要求: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

本課在《課程標準》必修(Ⅰ)《政治文明歷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敘述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勝利和政權鞏固后,創造性地建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民主的新模式,(即上述的三項制度的建立和發展過程)它有別于西方的代議制、兩黨政治,又不同于蘇聯、東歐的一黨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最廣泛的、高度的人民民主的政治體制。它充分體現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真正實現了人民管理國家的原則,從而為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開辟了廣闊的天地和前景。是對人類政治文明歷程的一大貢獻。

本部分內容在初中中國現代史和初三的政治課中有過分散的簡單敘述。但不是專題,也不系統。然仍可利用學生已有的舊知識進行教學。

學生分析

鑒于本學期高一學生正處于初中向高中過渡階段,社會知識水平、政治理論水平、抽象思維能力都還不高。而本課不少概念難度較大,理論水平較高,而學生對新中國的政治制度又了解較少,因而學習有一定困難,故應引導學生課前在網上搜集有關資料、去采訪、去感知、去探究,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參與的能力。同時要求進行課前預習,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課知識。

教學目標

一、 基本知識

開國大典、第一部憲法的頒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及發展情況。

二、 能力與方法

1、識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性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及職能、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的指導思想、主要形式、民族區域自治的含義。

2、理解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和第一部憲法頒布的意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內在關系、建立的意義和特征。

3、學生通過網絡收集相關的文獻資料、采訪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課堂的交流、討論、分析、歸納、探索,培養學生聯系社會實際、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合作學習以及比較分析的方法和能力。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充分認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高度民主的政治體系。它真正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創舉。

2、認識民主政治建設必須從國情出發,逐步完善。樹立崇尚科學、求真、務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增強學生的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第1頁(共10頁) 進一步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樹立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理想。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第一部憲法的頒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和意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下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的建立和意義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意義。

難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概念、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現了人民管理國家的高度民主、政府與人民的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建立的原因、政治協商和參政議政的含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含義。

教學方式

切實貫徹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原則,采用教師點撥,學生討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

教學用具

搜集、剪輯有關“人大”“政協”、少數民族的錄像和資資,在充分了解分析學生和教材的基礎上,精心制作POWERPOINT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課件的底色為藍色,這有利于保護學生的視力并不易疲勞。

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

1、課前發動學生各歷史學習小組通過網絡收集“人大”的選舉和職權、“政協”的政治商、參政議政和“民族區域自治”的相關資料,要求有條件的同學采訪“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做好記錄。組內進行討論,歸納,準備課堂交流。

2、預習課文,思考課后“閱讀與思考”和“自我測評”。

(二)導入設計 教學導語

西方主要國家在資產階級革命后先后建立起代議制和兩黨政治,那是資 產階級的民主。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新民主義革命的勝利,成立了新中國后,建立了怎樣的政治體制來確保我們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民當家,做國家的主人呢?今天,我們學習第23課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設計意圖

本模塊貫穿古今中外政治制度演變的線索。這里以中西對比方式導入、點題,意在引起學生關注。

屏幕打出以山水藍天為背景的本課標標題:

第二十三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設 設計意圖: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 教學結構

一、開國大典——1949年10月1日

1、新中國成立的準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的召開

2、開國大典

3、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二、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1、目的、內容、性質

第2頁(共10頁)

2、頒布的意義

3、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初步確立——1957年

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1、確立:以憲法形式確立 1949年9月《共同綱領》、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性質:是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政體)

3、意義:奠定了新中國政治建設的基礎,規范了政府與人民的關系,昭示了國家最高權力屬于人民。

4、曲折:1957年反右斗爭擴大化,“人大”建設趨于停頓;“文革”時,名存實亡。

5、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不斷發展完善。

6、認識:只有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會順利發展。

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下的多黨合作——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1、基礎: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團結合作,共同反對國民黨專制獨裁的歷史

2、確立:1954年以憲法形式確立。

3、性質:是我國的政黨制度。

4、指導思想:“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5、主要形式:政治協商

6、意義:開創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設國家的新局面。

7、曲折:1957年嚴重破壞;:“文革”時癱瘓

8、發展:1982年提出成果:“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

五、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

1、內容: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2、確立:以憲法、法律的形式確立

3、意義:促進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以及地區經濟的發展

4、新階段: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通過

六、三大政治體制的建立和發展的作用

設計意圖

本板書設計,供教師參考,以便更好地理解本課知識結構,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疏理、掌握這些知識結構,同時可在鞏固新課時靈活應用。

(四)師生互動

一、開國大典

1、準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次全體會議

2、開國大典

3、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情景營造

請全班同學齊讀毛澤東詞: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以感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和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基本勝利的形勢。

課堂設問

問題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的時、地、任務、內容?

要求學生看書回答。

第3頁(共10頁) 情景營造

放出開國大典圖和國旗,讓學生感受新中國成立時的情景。

問題2:為什么說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務院體現了共產學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團結建國的精神和特色?

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分析得出答案。

問題3:為什么說新中國的成立是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勝利?

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和新民民主義革命的歷史得出答案。

二、第一部憲法

情景營造

放一分鐘一屆人大通過憲法的錄象,讓學生感受第一部憲法通過情景。 課堂設問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的目的、性質、內容和意義是什么?

要求學生看書回答。

2、要求學生分析部分憲法條文,回答(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怎樣體現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2)說明中華人民共和的性質、根本政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的組織原則。(3)憲法頒布有何意義?

設計意圖

通過上述,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加深對憲法的理解,并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歸納能力。

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

1、確立:以憲法形式確立 1949年9月《共同綱領》、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性質:是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政體)

3、意義:奠定了新中國政治建設的基礎,規范了政府與人民的關系,昭示了國家最高權力屬于人民。

4、曲折:1957年反右斗爭擴大化,“人大”建設趨于停頓;“文革”時,名存實亡。

5、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不斷發展完善。

6、認識:只有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會順利發展。

情景營造

放一分鐘一屆人大開幕式錄像,并要求學生看后快速看課本137頁內容。 課堂設問

問題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怎樣建立起來的?(注:所有提問均投影。) 請學生回答上述問題。(《共同綱領》的規定,特別是1954年憲法的正式規定。)

設計意圖:看錄像以增強直觀感,看書是讓學生自已歸納,并得出決論:是以憲法形式確立起來的。

問題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三者有何區 別?

要求學生快速討論回答。接著課件打出參考答案。(內容見課件) 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理解上述三個概念的聯系和區別。 問題3:人民代表大會的主要職能是什么?

第4頁(共10頁) 請學生根據《共同綱領》內容回答。(參考答案見課件) (提問請概括說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請學生快速閱讀并簡要歸納課本137頁憲法關于全國人民代表職權的規定。 設計意圖:上述兩問是讓學生區分人民代表大會和全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聯系和區別,并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同時解決課后自測題。(各問在學生討論和均投影出參考答案。)

問題4:為什么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高度民主的,它的實 行昭示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權力屬于人民?

請學生歸納課本138頁的第一段和表格內容,結合投影出的材料以及課前自己所掌握資料,分組討論,各舒己見,概括回答上述問題。(提問后,教師可提示并說明自己的看法:

1、與西方比較:三權分立,兩黨政治不適合我國;

2、中國仍處于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

3、選舉制度:人民代表普選產生,有高度的民主性和廣泛性。人民代表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4、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及全國人大的最高權力。)(在討論中也許學生會提出許多問題,故教師應作好充分準備。如:人大代表有何權利和義務;允許自己推薦自己做人大代表候選人嗎?在押人員有無選舉權?等等。也可教師提出讓學生去探究。)

設計意圖:

1、通過提供新情景和有關材使學生充分認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度民主的政治制度。培養正確價值觀。

2、培養學生分析比較,合作學習、探究的能力。

(演示)教師演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結構圖表。

教師用多媒體演示這一圖表,并簡要加以說明選民與人民代表的選舉、監督 負責的關系,政府與人民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人民就是通過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管理國家,實現當家作主。使學生全面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如時間允許可請學生上臺演示

設計意圖:通過演示使學生進一步全面理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認識人民與人民代表、與政府的關系,進一步認識這一制度是高度民主的。從中培養愛國主義思想。

問題5: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有何意義?

請同學朗讀138頁大字第二段內容。接著投影意義主要內容,以加強對意義 的掌握。

問題6: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后經歷了怎樣曲折發展歷程?你認識到了什么

第一問要求學生快速閱讀歸納課文要點回答。第二問請學生談談自己的認識。(參考答案見課件)

設計意圖:曲折發展歷程,在下節有專門講述,故此處引導學生自主歸納解決。無需用過多時間,這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又突出了前面重點,節省了時間。第二問要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從而得出認識:什么時候堅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社會在什么時候就得到順利發展。因此,今天必須進一步堅持和完善這一制度。以培養愛國精神。如何進一步完善呢?可請學生進一步討論,以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參與意識。

師:我們的國家實行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黨制度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由此導入第二方面內容。)

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下的多黨合作——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1、基礎: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團結合作,共同反對國民黨專制獨裁的

第5頁(共10頁) 歷史

2、確立:1954年以憲法形式確立。

3、性質:是我國的政黨制度。

4、指導思想:“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5、主要形式:政治協商

6、意義:開創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設國家的新局面。

7、曲折:1957年嚴重破壞;:“文革”時癱瘓

8、發展:1982年提出成果:“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

課堂設問:

問題1:你知道中國有多少個民主黨嗎?請學生回答。

接著投放出八個民主黨派情況的表格。提問學生:前蘇聯和前東歐各國大多 是一個政黨,西方各國大部分實行兩黨政治或多黨制,為什么新中國成立后建立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這一制度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請學生快速閱讀課本138頁至139頁內容后小組討論回答。

學生回答后,教師可從

1、西方的政黨政治不適合中國國情;

2、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的基礎;

3、1949年各民主黨派與共產黨共同參加新政協;

4、1954年憲法以國家大法的形式確立等方面提示。(參考答案見課件)

設計意圖:

1、讓學生掌握這制度建立過程。

2、使學生初步理解這一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的。

問題2: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 請學生快速回答。

提示:西方的兩黨政治中,一個是執政黨,一個是在野黨,兩黨互相競爭,互相攻擊。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民主黨派接受領導,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是多黨團結合作的關系。

設計意圖:

1、進一步理解這一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

2、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這一制度的內涵。

接著請學生簡要介紹采訪政協委員(民主黨派成員)參政議政情況。投影1949年新政協選出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副主席名單;中央重大決策征求民主黨派意見;政協會議討論國家大事和政協提案等資料。

問題3:請學生根據上述材料談談:你是怎樣理解多黨合作的主要形式。 設計意圖:

1、通過提供的新情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參政議政,多黨合作的內涵。

2、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歸納材料的能力。

問題4:多黨合作的主要形式、統一戰線的基本組織是什么?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指導思想是什么?現在堅特發展這一制度的指導思想又是什么?

請學生閱讀課文快速回答。(參考答案見課件)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歸納能力。

問題5:請列舉事例說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起到了什么作用?

要求學生結合內容、討論回答。

教師提示:

1、建國初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大職權,一屆政協制定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對新中國政權的鞏固和經濟恢復起了重要作用。

2、1954年一屆人大召開后,政治協商會議作為統一戰線的基本組

第6頁(共10頁) 織,成為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的舞臺,調動了民主人士的積極性,開創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設國家的新局面。促進了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發展。

設計意圖:使學生認識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確立的重大意義。

教師演示圖表,歸納這一制度確立、曲折、發展歷程。邊演示邊提問,使學生掌握這一制度形成、發展全貌。以落實基礎知識。

師:新中國建立初期確立的另一重要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五、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

1、內容: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2、確立:以憲法、法律的形式確立

3、意義:促進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以及地區經濟的發展

4、新階段: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通過

情景營造

播放《愛我中華》歌曲,投影歌詞。“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

要求學生分析歌詞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我們是各族平等、統一的國家,各族人民熱愛祖國。)

(設計意圖)美妙的旋律、歡快的樂曲、熟悉的歌聲,把學生帶入濃厚的民族大團結的熱烈氣氛中。把學生的熱情推向高潮。同時用學生最熟悉的歌詞思考民族關系的核心內容而導入課文。

課堂設問

問題1: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其基本內容是什么?這一內容中的前提、原則、目的是什么?

(請學生分析140頁第一段回答。)

參考答案:前提是國家統一領導下,原則是各民族平等、團結,目的是促進少數民族當家作主和經濟發展,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

設計意圖:

1、使學生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涵。

2、培養分析能力。 問題2:為確立和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國先后在哪些法律文本中作了相關規定?

參考答案:(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2、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

3、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4、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其中標志著進入新階段是什么?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歸納能力;使學生了解這一制度的發展情況。 問題3:民族區域自治自治制度的實施起到了怎樣作用?

(投影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材料。提示學生從政治、經濟方面歸納分析課文和投影內容。)

參考答案:政治上:實行后建立了五個省級自治區,100多個自治州、自治縣,少數民族實現了當家作主。經濟上:各民族人民積極參加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民族自治區日益繁榮與發展。

設計意圖:

1、通過學生分析提供的新材料和課本相關內容,認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它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發展和各民族的團結以及國家的統一。進行思想教育。

2、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

問題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何優越性?

提示:由于時間關系,此題可作為學生課外作業。

課堂總結

第7頁(共10頁)

1、引導學生回顧本節所學知識,不斷提問學生,結合多媒體動態,在師生雙邊活動中形成本節知識結構以及它們的內在關系。

2、引導學生歸納以三項政治制度為核心建構起來的中國政治體制的特點是: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的政治制度;

(2)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 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其主要職能是政 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

(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堅持國家統

一、各民族平等、團結、合作、共同 繁榮的重要政治制度。

設計意圖:通過上述的雙邊活動,使用權學生掌握整節課內容的結構和特點,進一步深化知識。

3、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分析具有中國特色的各項政治體制的建立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不斷提問,讓學生不斷補充完整。(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科技文化教育、國際地際迅速發展和提高來說明。接著可以進一步以鄧小平三個有利于(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江澤民三個代表的標準說明這些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制度。)

設計意圖:加深學生對三項政治體制的認識,并進一步培養愛黨、愛國情操。同時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良好思維品質和方法。

配套練習

選擇題:每小題后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要求的。

新中國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這些制度構成了新中國政治體制的基本框架。

1、下列關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表述,正確的是

① 以民主集中制為原則

② 昭示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權力屬于人民 ③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政治生活開始沿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程序運行

④規范了政府與人民的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按照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的職權有

① 立法以權、決定權 ②立法權、司法權 ③管理權、任免權 ④任免權、監督權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的政治制度,這表明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②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③我國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政治協商會議成為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的舞臺是在

第8頁(共10頁) A.建國初期 B.一屆全國人大之后 C.“文化大革命”期間 A.十一屆三中全會后

5、中國共產黨提出同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主要是為了

A.團結民主黨派進行建設 B.改造現有的民主黨派 C.取得民主黨派的支持 D.發展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6、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的主要形式是

A.多黨合作 B.政治協商 C.人民代表大會 D.政治協商會議

7、中共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是在

A.社會主義改造時期 B.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C.“文化大革命”時期 D.改革開放時期

8、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基本組織是

A.政治協商會議 B.多黨合作 C.政治協商 D.人民代表大會

9、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于自治區域的作用,不包括

A.在國家統一領導下行使自治權B.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C.消除民族差別,實行民族融合D.有利于實現民族團結和民族團結

10、關于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民族區域自治是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B.其內容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建立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 C.體現民族平等、民族團結與共同繁榮的原則 D.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逐步建立起來的 材料分析題

11、做課后141頁閱讀與思考 問答題:

1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何優越性? 參考答案

選擇題:1——5:BCCBA;6——10:BDACD 材料分析

11、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毛澤東提出的群眾路線。中國共產黨制

定路線、方針和政策是來源于群眾,從而符合客觀實際,符合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愿望,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促進社會的發展。這一路線保證了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保證了人民民主,又有利于實行正確的集中,形成統一的意志和行動,這就充分體現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12、(1)把國家統一和少數民族自治相結合,既維護了國家統一,又保障了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務的權利。

(2)有利于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具體特點結合起來,做因民族制宜,因地制宜,從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

(3)有利于把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結合起來。

(4)有利于把各民族熱愛祖國和熱愛本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 課后活動建議:

對所學三項政治制度,可任選一項,分組進一步搜集和采訪本地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了解他們參政議政情況和人大、政協職能、民族區域自治情況,思考哪些方面應進一步完善,提出建議,整理成文。

第9頁(共10頁) 教學后記

本課內容多,理論性強。為有更好的教學效果,課前教師、學生一定要做充分準備。如要求學生預習課文,收集相關資料,采訪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等。課堂中應強干弱枝,詳略得當,突出重點,不斷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切實貫徹學生為主體思想,才能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目標。

第10頁(共10頁)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ii級理論試卷參考答案下一篇:開學第一課心得體會xx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