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醫院ssi監測實施方案

2023-06-23

方案是一種常見的應用文內容,有著自身的格式和內容,那么一份詳細的方案,應該具體包含哪些內容呢?今天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了關于《醫院ssi監測實施方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第一篇:醫院ssi監測實施方案

醫院SSI監測實施方案

2018年SSI監測實施方案

手術部位感染是手術常見并發癥之一,是我院主要的醫院感染,僅次于呼吸系統感染。預防和控制手術部位感染,能夠減少住院天數,降低醫療費用,提高醫療質量,具有明顯的成本效益。根據衛生部2009年4月1日頒布的《醫院感染監測規范【WS/T312-2009】》中對手術部位感染監測的要求,在結合我院實際情況,擬在我院開展剖宮產術、子宮及附件切除術、經陰道子宮切除術等手術部位感染監測工作,特制定該實施方案。

一、SSI監測的目的:為保障醫療安全,提高醫療質量,了解手術病人切口感染率,及時發現切口感染因素,及時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手術部位感染。

二、SSI監測的周期:2018年9月-2018年12月。

三、SSI監測的范圍:實施的所有剖宮產術、宮外孕、子宮及附件切除術、經陰道子宮切除術等手術。

四、監測內容:

1、手術部位感染發病率;

2、不同危險指數手術部位感染發病率;

3、外科醫師感染發病專率;

4、不同危險指數等級外科醫師感染發病專率;

5、醫師調正感染發病專率;

6、平均危險指數;

7、圍術期用藥合理率.

五、SSI監測的分工:

(一)醫院感染管理科:

1、負責法規宣教與監測工作流程與方法培訓;

2、不定期床旁觀察,協助干預;

3、及時了解切口性狀,給予監測指導;

4、指導相關表格填報,收集匯總,評價反饋;

5、保管登記表,記錄。

(二)主管醫生:

1、術后及時填寫切口登記表;

2、每日查房了解切口情況,發生感染,及時登記處理;

3、切口換藥時,盡可能通知醫院感染管理科,一起觀察切口,確認是否感染。發生感染時,盡可能及時采樣與抗感染治療,并及時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共同分析感染因素,實施干預;

4、患者出院后,完善切口登記表交于醫院感染管理科。

(三)責任護士:

1、協助醫生觀察切口情況,疑似感染,及時通報;

2、病人出院時,給予病人出院指導。

(四)科室感染控制小組:

監督手術部位切口監測的實施。

附錄一:手術部位感染定義與診斷標準

1、表淺手術切口感染 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膚和皮下組織,感染發生于術后30天內,并具有下述兩條之一者即可作出臨床診斷:

①表淺切口有紅、腫、熱、痛,或有膿性分泌物;

②臨床醫生診斷的表淺切口感染;病原學診斷在臨床診斷基礎上細菌培養陽性。

2、深部手術切口感染 無植入物手術后30天內、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臟瓣膜、人造血管、機械心臟、人工關節等)術后1年內發生的與手術有關并涉及切口深部軟組織(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并具有下述四條之一即可作出臨床診斷:

①從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膿液,感染性手術后引流液除外;

②自然裂開或由外科醫生打開的切口,有膿性分泌物或有發熱≥38℃,局部有疼痛或壓痛;

③再次手術探查、經組織病理學或影像學檢查發現涉及深部切口膿腫或其他感染證據; ④臨床醫生診斷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學診斷在臨床診斷基礎上,分泌物細菌培養陽性。

3、器官(或腔隙)感染 無植入物手術后30天、有植入物手術后1年內發生的與手術有關(除皮膚、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并具有下述三條之一即可作出臨床診斷:

①引流或穿刺有膿液;

②再次手術探查、經組織病理學或影像學檢查發現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證據;

③由臨床醫生診斷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學診斷在臨床診斷基礎上,細菌培養陽性。

注意:①創口包括外科手術切口和意外傷害所致傷口,為避免混亂,不用“創口感染”一詞,與傷口有關感染參見皮膚軟組織感染診斷標準;②臨床和(或)有關檢查顯示典型的手術部位感染,即使細菌培養陰性,亦可以診斷;③手術切口淺部和深部均有感染時,僅需報告深部感染。④經切口引流所致器官(或腔隙)感染,不須再次手術者,應視為深部切口感染。⑤切口縫合針眼處有輕微炎癥和少許分泌物不屬于切口感染;⑥切口脂肪液化,液體清亮,不屬于切口感染;⑦局限性的刺傷切口感染不算外科切口感染,應根據其深度納入皮膚軟組織感染;⑧外陰切開術切口感染應計在皮膚軟組織感染中。

附錄二:切口標本采樣方法 1:常規檢查+革蘭染色

先用無菌生理鹽水擦拭切口2遍,再用含生理鹽水的無菌棉簽取切口分泌物放入無菌試管中,塞上試管塞,送檢。 2:細菌培養

用含生理鹽水的無菌棉簽用力擦拭病灶邊緣或膿腔囊壁,放入無菌試管中,塞上試管塞,送檢。

注意:不能用干棉簽取樣,一定要用無菌生理鹽水蘸濕再取樣并及時送檢。

第二篇:醫院高危新生兒醫院感染監測方案

1監測目的

1.1監測高危新生兒醫院感染發病率; 1.2建立高危新生兒醫院感染數據比較體系; 1.3發現醫院感染流行和暴發; 1.4評價控制效果。 2監測對象

監測單位可以是新生兒室、新生兒病房或新生兒ICU,監測對象為住進新生兒室、病房或ICU的所有新生兒;入新生兒室(ICU)超過48小時發生的感染或轉出到其他病房后48小時內確定的感染均屬高危新生兒感染。優先選擇新生兒ICU和新生兒病房進行監測。

3監測指標

將新生兒按出生體重分為四組:>2 500克、1 501-2 500克、1 001-1 500克、≤1 000克。監測總體醫院感染率,不同出生體重新生兒醫院感染率,以及不同出生體重新生兒臍/中心靜脈插管、呼吸機的使用率及其相關感染率。

4器械相關性感染定義 4.1呼吸機相關性肺炎

感染前48小時內使用過呼吸機,有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和體征并有胸部X線及實驗室檢查依據,或臨床醫生診斷的肺部感染。

4.2臍/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

感染前48小時內使用過臍/中心靜脈導管,留置血管內導管新生兒發生細菌血癥(真菌血癥)和至少有1次外周靜脈血培養陽性,具備感染的臨床表現[如發熱、寒戰和(或)低血壓等],且除血管內導管外,無其他明確的血液感染源。 5監測方法 5.1前期準備工作

監測開始前對微生物室及新生兒室、病房或新生兒ICU的主任說明該項目的意義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5.2 醫務人員的教育和培訓

5.2.1對參與高危新生兒醫院感染監測科室的醫護人員進行培訓,掌握器械相關感染的診斷標準;嚴格掌握使用導管的適應證和置管部位、執行正確的置管方法和置管后的護理。

5.2.2使用海報、宣傳手冊和卡片等手段廣泛宣傳教育,以利于監測工作順利進行,收集數據的準確。

5. 2.3確保新生兒室(ICU)護理質量,以減少器械相關感染的發生率。 5.3各級人員職責與任務

為了能保證高危新生兒醫院感染調查工作順利進行,資料準確、詳盡,需要各級人員積極配合,各級人員職責與任務如下。

5.3.1醫師

①嚴格掌握使用導管的適應證、置管部位、正確的置管的方法。②當發生或懷疑器械相關感染時,應送標本做細菌微生物培養。臍/中心靜脈置管患者不需常規進行導管尖端的培養,在考慮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時,應首先判斷導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根據保留與否,分別采用不同的送檢方法。③正確填寫檢驗報告申請單。④根據微生物學藥敏結果選擇抗菌治療。

5.3.2護士

①每日晨8時(或午夜12時),登記新生兒室(ICU)新生兒日志表。②觀察新生兒生命體征及插管部位變化。如留置臍/中心靜脈導管新生兒出現插管局部疼痛,不明原因的發熱,或其他提示發生局部或血流感染的跡象時,應檢查插管部位。③記錄導管置入和拔除的時間以及操作者。④加強導管和置管部位護理。如對于中心靜脈導管(短導管)每2天更換一次紗布敷料,每7天更換一次透明敷料;當敷料變潮、松動、污染或需要觀察插管部位時,更換敷料。⑤當發生感染或懷疑感染時,按要求正確采集標本并及時送檢。標本應在采集后1小時內送往實驗室(厭氧培養要在10分鐘內送檢)。⑥通知醫院感染監控專職人員。

5.3.3微生物室工作人員

①接收標本時應初步確認送檢標本是否合格。②在檢測標本時應確認標本合格后才進行相應檢測。③嚴格遵守檢驗操作規程,如靜脈導管的定量和半定量培養,血培養(在必要時)應進行定量細菌培養,在進行靜脈導管血和周圍靜脈血培養時應記錄報陽時間。細菌培養陽性后,立即進行革蘭染色,電話報告所見及初步意見;傳代培養后進行初步藥敏試驗并報告;在進行菌種鑒定及標準藥敏試驗后書面報告。血培養若培養陰性時,第三天報告1次,之后3天若有陽性可以補發報告。④用計算機打印結果報告單時,標本名稱應嚴格按照送檢單填寫。

5.3.4醫院感染監控專職人員

①對監測科室的醫護人員進行培訓,掌握醫院感染定義與診斷標準。②持續觀察新生兒室(ICU)新生兒,在新生兒轉出到其他科室后繼續跟蹤調查48小時。③查看醫生病程記錄、護理記錄、體溫單、X線檢查和微生物學檢測結果等,向醫師、護士了解情況,根據新生兒臨床征狀體征、相關檢查(胸部X線檢查、微生物學檢測)結果判斷是否為醫院感染以及器械相關感染。如確定是,填寫高危新生兒醫院感染病例監測表。④負責檢查新生兒室(ICU)護士填寫的新生兒室(ICU)新生兒日志(每日填寫,避免遺漏),并做好臨床科室與微生物室之間的協調工作。⑤輸入醫院感染監測數據,每月小結,觀察與感染相關的因素,提出臨床干預措施。⑥將監測數據反饋給監測科室,不斷改進質量。

5.1.4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標本的采集方法

臨床醫護人員應高度重視臨床疑似病例標本送檢率,提高送檢標本的合格率,正確掌握標本的采集時機和方法以及送檢時限,及時發現疑似病例。

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標本采集方法臨床醫師首先判斷導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按導管保留與否分別采用不同的方法采集標本。①適合于保留導管

標本采集要求:從該可疑的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R-BSI)患者至少采取2套血培養,其中至少一套來自外周靜脈,另一套則從導管中心或VAP隔膜無菌采集,兩套血標本的采血時間必須≤5分鐘,分別標記清楚。②適合于導管拔除

標本采集要求:從獨立的外周靜脈無菌采集2套血培養。無菌狀態下取出導管進行定量培養或剪下導管尖端或近心端的5cm交實驗室進行半定量平板滾動培養。采血方法:采血者用速干乙醇消毒液洗手;75%乙醇消毒培養瓶的橡膠塞,待干60秒;用絡合碘消毒皮膚,消毒范圍的直徑為5cm,待干60秒鐘后進行穿刺;穿刺部位消毒后不得再觸摸。兩個部位采血時間必須≤5分鐘。每瓶采血0.5-1mL,總量不超過體重的1%。采血后,血培養瓶應盡快送至微生物實驗室。采血后的血培養瓶室溫放置不能超過12小時。

5.5調查登記方法

5.5.1醫院感染監控專職人員每天到選定的新生兒室(ICU),對監測起始時間已住進新生兒室(ICU)和此期間新進入新生兒室(ICU)的所有新生兒進行調查,觀察每個新生兒醫院感染發生情況,有醫院感染者填寫高危新生兒醫院感染病例監測表,醫院感染包括所有感染部位。

5.5.2感染病例發現的方法

同醫院感染發病率調查方法。醫院感染監控專職人員應持續觀察每一個被調查的新生兒室(ICU)[新生兒轉出新生兒病室(ICU)后,繼續跟蹤調查48小時];查看醫生病程記錄、檢驗報告單、護理記錄、體溫單等,向醫生、護士了解患者情況等。重點需關注有留置臍/中心靜脈導管和使用呼吸機的新生兒。新生兒出現臍/中心靜脈插管局部紅腫,不明原因的發熱,或其他提示發生局部或血流感染的跡象,這時應該去掉敷料,檢查插管部位。通過以上各項指征、實驗室報告等確定相關部位的感染診斷。

5.2.3高危新生兒醫院感染病例監測表的填寫 見表1,此監測表是醫院感染監測基本數據登記表,以登記調查期間發生醫院感染的病例。填寫時應注意:①表中所列項目是必填項目,各醫院可根據本院開展工作的具體情況增加其他項目。②感染新生兒編號應用計算機軟件處理資料的,每隨機輸入一個新生兒的信息,都有一個對應的號碼,值得注意的是監測表上的編號應與計算機給出的編號一致,便于查詢。

第三篇:醫院食源性疾病監測方案

xxx醫院食源性疾病監測與報告工作方案

我院2016年始被列為昆明市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哨點醫院之一,將承擔食源性疾病病例個案信息和標本的采集;標本的實驗室檢測;病例信息與標本(菌株)的報送;協助開展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可疑聚集性病例和暴發事件的報告等任務。為規范我院食源性疾病主動監測工作,結合醫院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組織機構及職責

1、成立醫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監測與報告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xxx 副組長:xxx 成 員:

信息網報員:

領導小組:負責領導我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監測工作,統一指揮和協調現場工作,組織對實施過程進行檢查、督導。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醫務科,xxx同志任辦公室主任,具體負責項目實施。

醫務科職責:制定我院監測方案、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診斷、生物標本檢驗技術指導、組織院內會診。

預防保健科職責:負責全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監測知識培訓;由網報員將會診確認的疑似食源性異常病例/異常健康事件立即電話通知xx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xx區衛生局,并將“異常病例/異常健康事件報告卡”、《疑似食源性異常病例/異常健康事件會診登記表》、病歷復印件1個工作日內及時報告區預防控制中心。

檢驗科職責:指導臨床正確采集標本送檢,按照規范要求出具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生物標本檢驗結果表。

臨床醫生職責:負責食源性疾病個案監測,收集填寫《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異常事件報告卡》采集送檢合格的生物標本。

2、成立食源性疾病會診專家組

組長:xx 組員:

二、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要求

(一 )監測內容

1、監測病例定義:監測病例為以腹瀉癥狀為主訴就診的門診病例,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糞便性狀異常(稀便、水樣便、粘液便或膿血便)。

2、監測科室:全院各科室(重點為急診科、內科、兒科、感染性疾病科、婦產科等科室)。

3、監測對象:本院接診的全部門診、住院患者中符合以上病例定義的患者,重點為年齡≤14周歲的嬰幼兒和兒童,年齡≥65周歲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婦女。

4、監測人員:全院各門診科室均是醫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監測責任人。

5、病例信息采集

接診醫師負責對符合監測病例定義的病人進行信息采集,內容包括一般情況、臨床癥狀、體征和飲食史等。填寫《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表》(附表1)。

6、實驗室監測

(1)生物樣本采集

接診醫師依據監測病例定義,采集病人的糞便和肛拭子樣本。用于細菌檢測的糞便樣本,送檢驗室進行病原檢測,送檢時間不應超過24h。臨床檢驗室必做項目為: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瀉大腸埃希式菌、諾如病毒。檢驗方法依據《2016年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冊》進行檢驗并填報《食源性疾病監測病例樣本檢測結果表》(附表2)。如檢驗為陽性再填報《食源性疾病監測病例樣本致病菌分離株登記表》(附表3)

(2)菌株上送

如檢驗為陽性,檢驗室將分離的菌株及填報的《食源性疾病監測病例樣本致病菌分離株登記表》(附表3)盡快報送xx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由xx區疾控中心復核陽性后的標本送至xx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確認。

(二)信息報送

信息網報員xx每月月底將醫生完成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表》(附表1)進行網絡上錄入、上報到xx區疾控中心進行食源疾病主動監測的審核?!妒吃葱约?/p>

2 病監測病例樣本檢測結果表》(附表2)和《食源性疾病監測病例樣本致病菌分離株登記表》(附表3)陽性菌株的標本送至盤龍區疾控進行復核。疾控中心于2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核,并將醫院報送的分離菌株及填報的《食源性疾病監測病例樣本致病菌分離株登記表》(附表3)進行復核后送至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確認。 發現異常聚集性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病原分離株應及時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衛生行政部門收到異常聚集性食源性疾病病例或病原體信息后,應進行信息核實和暴發識別。當確定為一次同源暴露所致的食源性疾病暴發時,衛生行政部門應組織疾控中心及時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附表

1、《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表》

附表2《食源性疾病監測病例樣本檢測結果表》

附表3《食源性疾病監測病例樣本致病菌分離株登記表》

第四篇:醫院感染全面綜合性監測方案

一、 監測目的

1、了解全院醫院感染發病情況和醫院感染相關信息。

2、為醫院的感染預防工作提供思路。

3、評價預防控制效果,有效降低醫院感染率。

二、監測對象

2016年全部住院病人。全院7個臨床科室,所有醫院的醫務人員、后勤人員、食堂人員、保潔人員,不包括患者家屬及外來的臨時訪問人員。

三、 監測方法

全面綜合性監測,是對全院所有病人的醫院感染及其相關因素進行綜合性監測。

四、監測實施

1.采取主動監測方式,由病房的醫護人員去發現和報告醫院感染病例及相關事件。臨床醫生及時將診斷為醫院感染的病例填寫《醫院感染病例報告卡》報醫院感染管理科,由醫院感染專職人員進行核實確認。

2.感染部位的確定參照衛生部(醫發[2001]2號)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

3.以查閱病歷和臨床調查患者相結合的方式調查感染病例,重點查閱各種病人的病歷和護理記錄,注意其是否有醫院感染的指征如發

熱、WBC增多、使用抗菌素菌藥物等,各種病原學、影像學如CT掃描、X線、超聲波以及血清學、組織病理學檢查等均可作為診斷醫院感染的參考依據;必要時檢查病人以確定是否存在感染。不清楚的病歷可以和管床醫生進行溝通,必要時可進行科室討論。

五、 監測相關定義

1.診斷標準:《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衛生部2001年) 2.醫院感染監測:是指長期地、系統地、連續地觀察、收集和分析醫院感染在一定的人群中的發生和分布及影響因素,并將監測結果報送和反饋給有關單位和個人,為醫院感染的預防控制和宏觀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六 、監測數據統計

1.某一時期醫院感染發生率 (我院的小于8%)

醫院感染發生率(%)=醫院感染病例數/醫院出院病例數×100% 醫院感染例次發生率(%)=醫院感染例次病例數/醫院出院病例數×100% 2.某一時期醫院感染部位構成

3. 醫院感染高??剖曳植技霸?某一個時期科室的感染率) 科室感染發生率(%)=科室感染病例數/科室出院病例數×100% 4.危險因素分析

5.統計本月或本季度的藥敏送檢率,不同種類病原菌的構成比。 6. 數據的整理、分析、比較及反饋

(1)專人負責,每日填寫,避免遺漏,及時整理完善數據。

(2)如發現數據缺失,及時查找和分析原因(人的因素、概念、流程、方法),并采取改善措施。

(3)反饋監測資料 每月進行小結,每3個月對監測指標進行總結分析,提出監測中發現的問題,每季度在醫院感染簡訊上進行反饋,報告醫院感染委員會并向臨床科室反饋監測結果和分析建議。

7.將醫院感染率與全國醫院感染相關資料進行比較。若感染率 過高,應查找引起感染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感染率過低,也應查找原因,是否存在漏報等原因。

8.不斷提高監測數據收集的準確性,與臨床及時溝通。督促醫生能及時完成各項檢查和檢驗申請,為醫院感染病例的正確診斷提供根據。減少器械使用時間和器械相關感染。

七、醫院感染現患率的調查

現患率調查又稱現況調查或橫斷面調查,它利用普查或抽樣調查的方法,收集一個特定時間內,有關實際處于醫院感染狀態的病例資料,從而描敘醫院感染及其影響因素的關系。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住院患者中醫院感染病例的分布狀況即感染病例(包括以往發病至調查時尚未愈的舊病例)的百分率。要求醫院感染現患率≤8% ,醫院感染調查率≥96%,清潔手術切口感染率≤0.5%。

監測結果必須及時反饋給主管院長,臨床科室及院感管理委員會。

八、醫院感染漏報率的調查

每月對全院的感染病例進行評估,進行漏報調查。

醫院感染漏報率=漏報病例數/實際上報病例數+漏報病例數×100% 醫院實際發病率(%)=報告發病例/1-漏報率 ×100% 附件:、

1、 醫院感染病例報告登記表

第五篇:ICU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方案

一、 監測目的

1、 監測ICU患者醫院感染率。

2、 發現醫院感染流行和暴發。

3、 減少導管留置和器械相關感染的發生。

4、 評價控制效果。

二、器械相關感染定義

1、呼吸機相關肺炎:感染前48小時內使用過呼吸機,有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和體征并有胸部X線及實驗室檢查依據,或臨床醫生診斷的肺部感染。

2、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感染前48小時內使用過中心靜脈導管的患者有感染的臨床表現(如發熱、寒戰和(或)低血壓等),血培養至少獲得1個陽性的結果,導管半定量細菌培養陽性(>15CFU/導管尖段5CM)或導管定量培養陽性(>103CFU/導管段),并且與外周靜脈血中分離出的病原菌種類和抗菌譜相同,除血管內導管外,無其他明確的血液感染源。

3、導尿管相關泌尿道感染:近期內留置導尿管史(通常為7天內),有或無泌尿道感染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尿培養革蘭陽性球菌數≥104CFU/ML,革蘭陰性桿菌數≥105CFU/ML。

三、 監測方法和內容

1、監測對象:被監測的病人必須是入住ICU 48小時后進行觀察、診斷和治療的病人。與ICU感染率計算有關的感染必須是發生在ICU,即病人住進ICU的時間≥48小時,患者轉出ICU到其他病房后48小時以內發生的感染仍屬于ICU感染。該感染日期為轉出ICU的日期,記錄轉出當月感染數。

2、監測部位:監測的重點部位是由侵襲性操作所引起的響應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

3、調查登記方法:

ICU醫生每天對已住進ICU和此期間新進入ICU的所有患者進行調查,觀察每個患者醫院感染發生情況,有醫院感染者由醫生填寫“ICU醫院感染病例登記表”,對疑似醫院感染難以確診者,應通知醫院感染管理科。

ICU日志填寫:由ICU護士填寫ICU患者日志,每日8AM或每夜12時填寫,避免遺漏。每日登記進入ICU新住進患者數;每日住進ICU患者數;使用呼吸機、中心靜脈插管、尿道插管患者數,上月末日住ICU患者數;上月末日住ICU患者數指上月最后一日末移除ICU的患者數。新住進患者數是指當日新住進ICU的患者人數;住在患者數指當日住在ICU的患者人數,包括新住進和已住進ICU的患者人數;中心靜脈插管患者數、導尿管插管患者數和使用呼吸機患者數指當日使用該器械的患者數。

四、 資料分析

ICU住院病人醫院感染監測主要是分析醫院感染發病率及各類危險因素如留置導尿管、動靜脈插管、使用呼吸機等相關的醫院感染的發病率。計算指標及方法為:

1、 感染率及調整感染率的計算

感染率的表達方式2種,即病例(例次)感染率及患者日感染率。 病例(例次)感染率=

醫院感染患者人數(感染例次數)同期住在ICU的患者總數 ×100% 患者日(例次)感染率=

醫院感染患者人數(感染例次數)同期住在ICU的患者總數×1000‰

平均病情嚴重程度(分)=

每周根據臨床病情分類標準評定的患者總分值每周參加評定的ICU患者總數患者日(例次)感染率平均病情嚴重程度

調整日(例次)醫院感染率=

2、 器械相關感染率的計算 呼吸機相關肺炎感染率=

使用呼吸機患者中肺炎人數同期患者使用呼吸機患者日數×1000‰

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率=

中心靜脈插管患者中血流感染人數同期患者中心靜脈插管日數×1000‰

導尿管相關泌尿道感染率=

3、 器械使用率的計算 呼吸機使用率=

尿道插管患者中泌尿道感染人數同期患者尿管插管日數×1000‰

使用呼吸機日數患者住院日數

中心靜脈導管使用率=

使用中心靜脈導管日數患者住院日數

導尿管使用率= 使用導尿管日數患者住院日數

五、“臨床病情等級”評定

每月分4次(每周一次),對當時住在ICU的病人按“ICU監測病人臨床病情分類標準值”進行病情評定。在每次評定后記錄各等級(A、B、C、D及E級)的病人數。在評定時按當時病人的病情進行評定,與過去的情況以及將來要出現的情況無關。有相同診斷的病人,可能不屬于同一臨床分類級別。為了方便定為每周進行評定。

六、 監測資料的總結報告及反饋

在計算出各種醫院感染發病率后,應及時進行匯總分析,及時向ICU反饋,

并向醫院領導和相關部門匯報,根據監測結果采取相應措施,避免醫院感染的暴發。

3、根據ICU病人日志形成“ICU月總結”,它可提供處在某種危險因素(及ICU)的人群資料,在計算各種率時使用。包括:

“本月1日ICU病人數”指監測本月的第一天已住在ICU病人數,即上月末轉出ICU的病人數。

“本月新住進病人數”指在本月新住進ICU的病人數。

“本月ICU病人天數”指本月住在ICU的病人住在ICU總天數。 “本月留置導尿管病人天數”、“本月動靜脈插管病人天數”和“使用呼吸機病人天數”指本月應用該器械的病人住ICU天數。

“臨床病情等級”評定,每月分4次(每周一次),對當時住在ICU的病人按“ICU監測病人臨床病情分類標準值”進行病情評定。在每次評定后記錄各等級(A、B、C、D及E級)的病人數。在評定時按當時病人的病情進行評定,與過去的情況以及將來要出現的情況無關。有相同診斷的病人,可能不屬于同一臨床分類級別。并非所有的病人均受到評定,為了方便每月定位4周。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自由日記400字隨便寫下一篇:周記300字初中寫事情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