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重慶市旅游業發展情況

2023-06-09

第一篇:重慶市旅游業發展情況

關于重慶市旅游業發展的調研報告

在渝全國人大代表專題調研第一組

旅游業是被國務院確定為我國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也是舉世公認的朝陽產業。旅游業具有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等特點,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調整收入差距,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直接惠及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重慶市一直致力于將旅游業打造成為全市支柱型產業。圍繞這一目標,6月21日~6月23日,在渝全國人大代表專題調研第一組赴重慶市彭水自治縣、酉陽自治縣和黔江區,以實地視察景區建設、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就重慶旅游業發展開展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后實地察看了彭水自治縣阿依河景區、摩圍山景區,烏江畫廊,酉陽自治縣龔灘古鎮、桃花源景區和黔江區濯水古鎮、官渡峽景區的建設情況。實地調研后,調研組在黔江區召開了重慶市旅游業發展工作匯報會,分別聽取了重慶市旅游局局長劉旗關于重慶市旅游業發展情況的匯報和黔江、酉陽、彭水三區縣(自治縣)政府旅游業發展的情況報告,代表們根據實地視察的感受,進行認真討論,提出了進一步促進重慶旅游產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一、重慶市旅游業的概況

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國家A級景區94個(5A級景區3個,4A級景區 35個),世界文化遺產1處,世界自然遺產1處,全國工農業旅游示范點18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全國歷史文化名鎮16個,國家森林公園22個,國家地質公園6處,國家地震遺址保護區1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7處。這些景點特色突出,極具開發價值。主要有十種類型:一是江峽美景,主要以長江三峽、烏江畫廊、神女溪和黑山谷為代表;二是地質奇觀,主要有武隆天生三橋和芙蓉洞、萬盛石林、黔江小南海地震遺址、奉節天坑地縫等主要景區為代表;三是山水之城,主要以主城風貌、現代“橋都”、縉云山、仙女山、四面山,金佛山和長江、嘉陵江等山水為代表;四是溫泉資源,主要以渝北統景溫泉、巴南東溫泉、九龍坡天賜和貝迪溫泉、北碚頤尚溫泉等“五方十泉”為代表;五是歷史文化資源,主要以巫山龍骨坡古猿人遺址、大足石刻、涪陵白鶴梁、奉節白帝城、合川釣魚城古戰場等為代表;六是巴渝文化,主要以人民大禮堂、三峽博物館、規劃展覽館、湖廣會館、磁器口古鎮、洪崖洞等為代表;七是紅色旅游資源,主要以“兩帥、兩館、兩老”為代表(劉伯承、聶榮臻元帥紀念館,紅巖、歌樂山革命紀念館,趙世炎、楊闇公故居);八是陪都遺址,主要以林園、黃山陪都遺址、韓國臨時政府舊址等為代表;九是重慶美食,主要以火鍋為代表;十是高爾夫休閑,主要以保利、佰富江景、紅鼎、上邦、重慶國際、慶隆等高爾夫球場為代表。

同時,重慶積極開展現代都市旅游,把“五個重慶”、“十大民生工程”、“兩江新區”、“兩江游”、“山城夜景”、“解放碑”、“朝天門”、“大劇院”、“規劃館”、“科技館”、“三峽博物館”、“紅巖聯線”、“廉政教育基地”等作為重慶現代都市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特色鮮明的旅游品牌,建設以主城為中心、區域性中心城市為骨架、區縣城和城鎮為結點的旅游格局。

二、重慶市旅游業發展的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創新思路

一是加強領導。重慶市委、市政府每五年召開一次全市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相關副市長為副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市旅游經濟發展領導小組;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旅游產業的決定》;市委市政府對各區縣旅游產業發展建立了工作目標考核評價機制。同時,重慶市政府與國家旅游局簽署了《局市合作協議》,共推重慶旅游產業發展。

二是創新思路。第一,在改革試點上,提出并實施了《重慶市“一帶五區”統籌城鄉旅游產業改革發展試驗總體方案》,推出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大足石刻、大仙女山、釣魚城、金佛山、黑山谷“一帶五區”作為統籌城鄉旅游改革試驗區;第二,在管理體制上,以招標的方式,引進重慶旅游投資集團公司,提出并實施了整合長江三峽旅游景區資源的戰略決策;第三,進一步增強旅游發展的內生動力。市旅游局成立重慶旅游產業發展公司,并通過其搭建起重慶旅游宣傳、營銷、策劃規劃“三大平臺”。第四,市旅游局將旅游綜合服務滿意度作為區縣黨政領導考核指標,目前,已得到市委組織部的同意。此舉將極大地推動全市旅游服務質量的提升。第五,市區縣旅游發展戰略合作強力推進。市旅游局與萬州區、黔江區、萬盛區等區縣人民政府簽訂了旅游業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市旅游局和區縣政府全力推進旅游業發展的戰略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三是創新機制。旅游發展機制不斷創新,加大旅游扶持和投入力度,2010年旅游產業發展資金增至1.5億元,是2005年的4倍。出臺了一批促進旅游發展的優惠政策,累計兌現稅收等優惠政策4億元。五年全市實現旅游大項目招商簽約313個,總金額2847億元。完成投資超500億元。

(二)突出重點,打造精品

“十一五”時期,全市推出了長江三峽、大足石刻、山水都市、溫泉之都、天生三橋、烏江畫廊等六大旅游產品。“十二五”開局之年,全市集中推出和全力打造長江三峽、天坑地縫、天生三硚、釣魚城、白鶴梁、大足石刻等六大旅游精品,目前各項工作按時序全力推進,力求今年大見成效,著力打造世界級有震撼力的旅游品牌。

(三)強化營銷,拓展市場

一是開展旅游主題年活動。從2007年開始,重慶連續5年開展了生態、鄉村、名鎮、溫泉、都市旅游主題年活動,每年實施“三百工程”,即開展100項旅游宣傳營銷活動、開建100個旅游主題年項目、完成100億元旅游招商投入。通過主題年活動的開展,營造旅游氛圍,開展旅游招商,打造旅游產品。

二是打造旅游節慶品牌。“十一五”時期,重慶市政府會同國家旅游局每年舉辦一次三峽國際旅游節、山水都市旅游節,每兩年舉辦一次中國西部旅游產業博覽會。旅游節慶活動突出“為美麗尋找資本、讓智慧創造財富、給要素搭建平臺”的招商引資主題。各承辦單位精確設計、定點落實,使每一個節慶活動都辦出了規模、檔次、特色和效益。

三是營造旅游文化氛圍。“十一五”期間,重慶旅游重點推出了“十個一”工程,即:一冊畫、一套書、一份報、一臺戲、一首歌、一句口號、一幅圖、一個網站、一個頻道、一張光碟。今年通過整合市區縣兩級旅游宣傳資金,全年計劃投入7億元以上大力實施重慶旅游全球宣傳計劃,投入8000萬元在中央電視臺強勢推出六大精品景區及重點區縣打捆形象廣告。重點是緊緊圍繞六大精品景區,全面抓好“七大舉措”,即:每個景區推出一條精品線路、建立一套市場營銷激勵機制、制作一部形象宣傳片、培育一個國際旅游文化節、編印一本精美旅游畫冊、開發一批旅游紀念品、推出一臺精彩劇目。

四是加強旅游目標市場促銷。“十一五”期間,重慶市累計組織50多個旅游促銷團赴國外、境外主要客源地開展旅游宣傳營銷活動;成功舉辦了“澳大利亞悉尼·中國年活動”;開展了“迎北京奧運·游長江三峽”、“迎上海世博·游山城天街”、“川渝親上親、周末大串門”、“重慶人游重慶”等系列大型主題宣傳營銷活動,有力拓展了重慶旅游客源市場。今年通過整合市區縣兩級旅游營銷資金,全年計劃投入3億元以上大力實施重慶旅游全球營銷計劃。落實好今年出臺的《重慶市入境旅游獎勵辦法(試行)》、《重慶市長江三峽旅游獎勵辦法(試行)》、《重慶市國內旅游獎勵指導意見》、《重慶市旅游宣傳營銷資金以獎代補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制定的一系列獎勵政策,完成境外、市外優秀旅行社與市旅游營銷中心簽約等工作。

三、重慶旅游業發展主要成效

近年來,重慶旅游產業以全面貫徹落實“314”總體部署、國發3號和41號文件為主線,以“五個重慶”和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為統領,緊緊圍繞“一心兩帶”目標,強力推進“大項目、大營銷、大投入”三大戰略,著力打造六大旅游精品,突出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建設,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一)旅游經濟發展迅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推進城鎮化建設

2010年,重慶市共接待海內外旅游者1.62億人次,增長31.54%,是2005年的2.7倍,其中入境旅游者137.02萬人次,增長30.74%,是2005年的2.6倍。旅游總收入917.9億元,增長30.52%,是2005年的3倍;旅游外匯收入7.03億美元,增長30.9%,五年增長2.7倍。今年上半年,重慶市接待海內外旅游者共計10047.57萬人次,與去年同比增長27.24%,其中:入境旅游者68.67萬人次,同比增長27.62%;國內旅游者9978.9萬人次,同比增長27.24%。旅游總收入579.34億元,同比增長28.35%,其中:旅游外匯收入38330萬美元,同比增長29.02%;國內旅游收入548.92億元,同比增長28.18%。全市過夜游客達2583.33萬人次,完成年計劃的51.67%,比上年同期增長37.34%。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2010年接待游客5374.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03.7億元,分別增長44.2%和 46.5%。“五方十泉”基本建成,溫泉日接待游客容量達到3.1萬人,國土資源部授予重慶“中國溫泉之都”稱號。

發展旅游業能極大促進城鄉面貌改善。實地調研中發現,重慶市渝東北三峽庫區和渝東南少數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各地通過大力發展旅游業,極大的促進了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推進全市的城鎮化建設水平。過去商業萎縮的濯水古鎮,如今將蒲花暗河、天生橋群、大漏斗群、間隙泉、現代農業觀光園、龐大的復古吊腳樓群融為一體,古鎮80%的村民的收入來自旅游業,多數村民的工作方式也轉變為自主經營家庭旅館或經營旅游商品等。一個集古鎮鑒賞、現代農業觀光、地質奇觀觀賞和土家民族風情體驗于一體的綜合型旅游區,一個規劃面積超過10平方公里,定位為黔江區4個市級中心鎮之一的新鎮展示在世人面前。龔灘古鎮突出民俗、生態兩大主題,烏江大酒店、藝術廣場、生態停車場、接待中心、帳篷賓館等接待設施加快推進,三星級廁所、觀景亭、休息設施、旅游標識、導覽系統、監控系統等配套設施建設投用,千家居、農家樂、賓館飯店等數量和規模逐步壯大。目前可一次性接待游客2000人用餐、1000人住宿。景區功能日益完善,接待能力逐步提高。黔江區濯水鎮、酉陽自治縣龔灘鎮等通過整體搬遷,做好規劃,全新打造以民俗風情文化為主的古鎮風情景區,不僅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鄉鎮面貌,提高了當地的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環境品質,也促進了特色旅游景點和商業的開發,帶動了居民收入的增長和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二)旅游發展帶動基礎設施條件改善

經過多年的精心開發和打造,著力在景區交通、游覽設施和服務配套設施建設上下功夫。“十一五”期間,全市共評定A級旅游景區43家,星級賓館82家,旅行社186家和長江三峽豪華游輪12艘。覆蓋三峽庫區和渝東南少數民族景區的鐵路網絡已納入規劃,逐步建成。武隆仙女山支線機場、黔江舟白機場等陸續開工建設或建成,以鐵路、長江航運、航空和高速公路為骨架的覆蓋全市景區的立體交通網絡正在形成。主城區到全市最遠的巫山小三峽景區、秀山武陵山景區的時距由過去的10多小時縮短到4小時。

(三)紅色旅游主題鮮明,極大提升城市精氣神

“寓教于游”的紅色旅游活動,在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培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是結合重慶歷史文化和市情的最優選擇,不僅弘揚了主旋律,使游客直觀地接受紅色革命教育,也有效地帶動都市旅游的發展,促進革命老區的發展。重慶市以紅巖聯線等為主題開發了一系列紅色教育游精品,已成為重慶旅游的一塊金字招牌。2010年,重慶市主要紅色旅游景區接待達920萬人次,同比增長20%以上,紅色旅游已經發展成為我市旅游的一個重要業態。其中,紅巖聯線年接待中外游客671萬人次,講解23274場次,接待游客量創歷史新高,紅巖聯線所屬的“三家”經營公司收入達到1000多萬元;聶榮臻元帥陳列館接待游客35萬人次,同比增加20%;劉伯承同志紀念館接待游客達34.2萬人次,年均增長達26.5%;趙世炎烈士紀念館年接待游客達60萬人次;潼南楊闇公舊居及烈士陵園年接待游客120萬人次。大力發展紅色旅游,配合全市開展的“五個重慶”建設、“十大民生工程”、“唱讀講傳”、“打黑除惡”等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城市軟實力和吸引力,提升整個城市的精氣神的同時,也讓游客深受震撼和感染。

(四)突出環保生態促旅游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為切實保護好旅游資源,不斷優化生態環境,重慶市始終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針對重點景區周邊的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處理場遷移,關閉淘汰污染嚴重企業、退耕還林,還加大自然保護區、城市森林公園等生態工程的建設,使重慶的環境質量不斷提升。至2010年底,完成森林工程1298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由30%提高到37%,主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由266天增加到311天。主要景區的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環境質量全年達優。全市沿主干道種植大量優質樹種樹木,形成了以銀杏為主的道路景觀帶,提升了城市形象,加上優良的生態環境,為我市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國內區域旅游集散中心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四、重慶市旅游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重慶旅游經濟發展發生了令人鼓舞的變化,呈現出可圈可點的亮點,創造了可資借鑒的經驗。但與將旅游業打造成為全市支柱型產業的目標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也存在著諸如上位法缺失,宣傳營銷還需加強等問題。

(一)旅游相關上位法缺失

由于綜合性強、牽涉面寬,旅游立法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導致相關支持政策很難制定,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旅游管理的職能定位等均缺乏法律依據,上位法長期缺失,其他專項法規修訂進展緩慢,影響旅游行業改革和發展。

(二)重慶旅游宣傳營銷力度還需加強

重慶旅游資源相當豐富,擁有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和世界自然遺產—武隆喀斯特景觀等優質旅游資源,但在宣傳營銷的力度上還遠遠不夠。

(三)旅游與文化的融合度不夠

重慶既有代表中華文明的文化資源,又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資源。既有世界獨一無二的自然文化資源,又有全國唯一的陪都抗戰文化資源。既有反映人類歷史重大事件的世界頂尖級文化資源,又有記載我們黨浴血奮戰、建黨開國歷史的紅色文化資源。既有全國獨創的餐飲文化旅游資源,又有反映現代生活面貌的時尚文化旅游資源。近年來,重慶旅游文化成績斐然,在重慶旅游與文化的融合度還需要進一步挖掘、升華和打造,如合川釣魚城的文化內涵豐富,但因缺乏宣傳,知曉度不高;涪陵白鶴梁的解說詞感染力不夠;重慶還缺乏一臺具有震撼力的演出,渝東南民族文化挖掘不夠等等。

(四)相關配套不適應旅游發展的需要

通過多年的建設,覆蓋全市景區的立體交通網絡正在形成。但“兩翼”地區不少景區處在大山、大河、峽谷等交通不便的地方,目前還存在主要交通網絡到各景區的交通網絡不完善的問題,將制約自駕游市場的拓展。不少區縣還存在著高檔次旅游接待設施嚴重不足的問題,“兩翼”區縣五星級酒店數量相當少。主城區的大型文化、體育、會展中心仍在加緊建設中,整體的休閑度假、商務會展等現代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后,現代旅游服務業發展也還缺乏成熟的平臺支撐。再加上旅游產業本身規模不大、投融資渠道不暢、企業整體實力弱小,缺乏一批有震撼力的旅游產品,造成目前的重慶旅游業還是以觀光旅游為主,休閑度假、商務會展、文化娛樂等現代旅游產品沒有發展起來。因缺乏土地指標,“兩翼”區縣的游客集散中心、觀光碼頭等重大旅游項目無法建設,嚴重制約著區縣的旅游業發展。

(五)旅游業管理體制還需進一步理順

目前旅游資源存在部門分割、多頭管理的問題,旅游發展存在“左右溝通難”、“政策落實難”、“產業擴張難”、“尋求支持難”等現實問題,極大地制約著旅游業良性發展。

五、對策和建議

(一)加快旅游立法的步伐

要大力發展旅游業,就必須抓緊旅游綜合立法的步伐。全國人大現已正式啟動了立法程序,《旅游法》的第一稿(征求意見稿)已經出臺,建議進一步明確政府主導發展旅游產業;旅游發展中相關部門在旅游業發展中的職責和管理權限,強調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和諧統一;推進旅游景區所有權、經營權和管理權分離,推進景區經營企業化、景區運作市場化、景區管理屬地化的問題;允許大型旅游企業或國內外有實力、有品牌、有信譽的企業,可以作為業主開發及整合旅游景區資源的問題;導服公司的性質問題、導游人員勞動保障機制問題等等。建議國家在進一步調研的基礎上,盡快出臺《旅游法》,以加快推進旅游經濟的大發展。在法律通過后,盡快督促政府部門及時出臺或完善相關配套的法規,形成一套完備的旅游業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

(二) 充分發揮旅游業調整收入差距方面的功能作用 旅游業具有實現財富轉移,實現國民收入再分配的調整功能。建議應將發展旅游業作為“縮小三個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政策扶持、旅游用地指標上給予重點的傾斜。我國目前2萬多個景區點,其中70%以上坐落在偏遠地區和欠發達地區。通過發展旅游,特別是鄉村旅游,可以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促進農村居民的轉移就業。2010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919元。如果按照全年3500億元鄉村旅游收入的口徑估算,將能夠實現約3000萬農村居民的旅游就業。建議將旅游開發作為國家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大對“兩翼”地區國家級扶貧開發區域的旅游開發扶持力度。盡快搭建國家級的旅游扶貧開發平臺,制定引導旅游業龍頭企業、民間資本進入貧困地區開發優質旅游產品的鼓勵政策,將優秀旅游人才幫扶輸出作為對貧困地區人才幫扶計劃的重要內容之一,重點選派優秀旅游規劃人才、開發人才,優秀旅游營銷團隊到貧困地區幫助搞好旅游規劃、開發和營銷。建議國家重點加大對三峽庫區、武陵山區、秦巴山區等國家級扶貧開發區發展旅游業的資金支持,幫助改善縣域或區域性旅游景點之間的旅游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力度,通過幫助貧困地區發展旅游逐步提高待開發地區造血功能,增加當地群眾收入,實現盡快脫貧。

(三)逐步改革旅游行政管理體制

為解決目前旅游資源存在部門分割、多頭管理的問題,提高旅游綜合統籌協調管理能力,解決旅游產業管理職能交叉的突出矛盾,形成責權一致的大旅游管理體制。一是建議適時提高旅游部門的行政管理層次,逐步建立文物、文化、風景、宗教合一的高效管理體制,為發展旅游業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二是建立統一的旅游市場,加大對內開放力度,整合旅游資源,加快區域旅游合作進程。引導其它行業的優秀企業進入旅游領域,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市場競爭。國家旅游局應進一步加強對支持和鼓勵區域和跨區域的旅游合作的政策研究和制定,促進區域旅游良性互動,積極推進國內和國際區域旅游合作進程。

(四) 適當加大對旅游基礎設施的投入

國家要適當加大對旅游基礎設施的投入,并在政策、資金、土地指標等方面給予重點的支持和傾斜。適度增加用于旅游設施建設的國債資金,主要投向直接為旅游景區配套的旅游道路、垃圾污水處理設施、供水供電設施、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設施等,并通過示范作用,促進各級政府增加對旅游基礎設施的投入。要充分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和渠道,適當增加旅游企業發行股票、債券的規模,賦予少數大型旅游企業集團與其資本和收益比例相適應的海外直接融資權和擔保權等,盡快建立適應旅游產業發展的投、融資體系和規范化的企業直接融資機制。

(五) 加強對西部的宣傳推介力度

重慶既有以紅巖文化、抗戰文化、陪都文化、巴渝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美食文化、宗教文化為主的山水都市旅游精品,又擁有世界唯一的以三峽文化、三國文化、移民文化、三峽工程、三峽生態長廊為主的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還有以民族文化、生態文化為主的渝東南民俗文化生態旅游帶,擁有國內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優質文化旅游資源,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今年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十一周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十一年來,西部地區,尤其是重慶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了進一步宣傳西部地區開發開放的成果,豐富對外宣傳交流的內涵和內容,建議將重慶市作為西部地區的重點,在國家對外宣傳和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予以大力推介,從而達到支持西部發展、幫助國外市場了解西部情況,提升重慶乃至西部的國際知曉度和美譽度,促進重慶旅游業的海外市場拓展。

《重慶人大調研》2011年6期

第二篇:重慶文化旅游發展研究

摘要:本文就重慶文化旅游發展的現狀出發,分析了當前重慶文化旅游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重慶文化旅游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重慶 文化旅游 問題 建議

一、文化旅游的含義

文化旅游是指通過旅游實現感知、了解、體察人類文化具體內容之目的的行為過程。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蹤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游。尋求文化享受已成為當前旅游者的一種風尚。

二、重慶文化旅游發展現狀

(一) 旅游優勢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不斷快速發展,重慶的旅游業也逐步有秩序的發展。2012年1—7月,我市接待海內外旅游者15458.75萬人次,同比增長30.52%,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11.14萬人次,同比增長22.45%;過夜游客3741.04萬人次,同比增長20.08%。旅游總收入908.66億元,同比增長32.02%,其中:旅游外匯收入61646萬美元,同比增長24.58%。出境旅行社組織出境旅游人數為36.34萬人次,同比增長86.02%,其中:出國游19.6萬人次,同比增長118.98%;港澳游13.17萬人次,同比增長63.92%;臺灣游3.57萬人次,同比增長39.97%。

重慶旅游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已經形成規模。目前已查明的地下、地面文物共有12212處,具有開發價值的人文旅游資源共308處,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重慶以“美女、美食、溫泉”三大獨特文化聞名于世,并以巫山小三峽、大足石刻兩大5A景點帶動重慶旅游業的強盛。

(二) 旅游劣勢

近幾年,重慶旅游總收入在全國的排序均在20位左右,處于全國中下游水平,仍屬于旅游欠發達地區。如2009年全國旅游總收入排名21位,2010年排名20位,2011年排名18位。位列重慶之上的各省區大多投入巨大的人財物力發展旅游業,無論在旅游資源的開發還是整合力度上還是在營銷運作上,重慶都明顯處于下風。

三、重慶文化旅游存在的問題

(一)旅游交通設施建設滯后

各旅游景區、景點道路檔次低,可進入性差。去重慶周邊的區縣旅游,渝東南、渝東北或者渝西都需要在不同的車站坐車,而重慶大部分的景點都是在區縣,如六大精品景區之奉節天坑地縫、武隆天生三橋的高速公路建設還未完成,仙女山、巫溪巫山連接神龍架的旅游景區公路的建設還正在實施,這給游客的出行帶來很大的不便。

(二)吃、住等出現結構失調

雖然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星級酒店299家,6萬多個床位,但全市的五星級酒店僅38家,這其中有19家授牌,19家在營運還未授牌。五星級酒店數量過少,旅游環境和配套設施的質量不夠高。

(三)旅游景點類型單一,缺少精品景區

目前重慶大部分的景點屬于山、水、峽、洞、森林公園等,品種單一。如神女峰、仙女山森林公園、歌樂山森林公園、四面山、黑山谷、芙蓉洞、金刀峽等旅游景點重復開發,外地旅客可能去了其中一個景點就不會再選擇去另一個類似的景點,這可能造成旅游資源的浪費。

此外,重慶的六大精品景區均分布在區縣,主城區缺乏旅游精品,難以形成旅游中心城市的凝聚力、輻射力。

(四)對旅游資源的內涵與底蘊挖掘不夠

文化旅游資源有廣義和狹義的兩種:廣義的即有關旅游文字記載的風景名勝、歷史遺跡、文人墨畫、宗教圣地、園林建筑等,都可以歸為文化旅游資源的范圍;狹義的即是從藝術觀點說的旅游文學作品所描繪的審美的物質載體,或者是某著名旅游作家游歷所經并留下墨寶之地。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除了李白對長江三峽美景的描寫,還有另一個吸引游客的就是,山峽是著名詩人李白吟詩抒情、以詩歌的形式揭示泛舟山峽之審美內涵的地方。這兩個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屬廣義的文化旅游資源,共同構成三峽對游客的吸引力因素。

然而,對重慶市區的旅游資源開發、對很多重點風景名勝區的資源開發,都還只停留在一個相對狹義概念的旅游資源開發上,這使得一部分具有極高品味的旅游資源體現不出它應有的價值。

(五)旅游紀念產品開發并不樂觀

旅游紀念產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它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動過程中購買的具有區域文化特征的,能紀念和輔助回憶旅游經歷的各種產品。旅游者購買后能夠通過欣賞或使用此類產品會議起旅游過程,甚至轉贈親友讓更多的人分享他的愉快感受。這要求旅游紀念產品必須反映出地域文化的特點和差異,也就是一定要有地方特色。

但重慶目前的旅游茶農類型較為單一。重慶旅游產品市場現有產品大多是一些傳統的手工藝,如竹雕、蜀繡等,雖具有本地樸實的原生態特征,卻不能適應現代機器大批量生產的要求,不能體現當代重慶的新風貌。此外,重慶旅游紀念產品大部分都存在品質低劣的現象。生產廠家往往粗制濫造,采取犧牲質量的方式獲取短期利益。這些產品無特色質量差,不具市場優勢,只能走低價取勝的道路,長期如此會極大的打擊市場積極性,對行業發展造成消極影響。

三、對重慶文化旅游發展的建議

(一)加快重慶旅游客運中心的建設

交通的便捷是更好發展旅游的先決條件。占地面積2萬多平米,總投資1.5億元的旅游客運中心在今年已全面開工,預計可在2014年的春節開始投入使用,屆時中心可以實現日承運游客1萬人次以上,每天發車400輛以上,旅游線路覆蓋重慶所有區縣的旅游景點和周邊部分省的景點。

該中心包括旅游客運車站、旅游市場、辦公大樓、地面停車場、安全監控中心等建設內容,并集旅游集散、旅游運輸和旅游推廣等功能于一身,是目前西部地區最大的旅游集散中心。這樣一來,市民從一個地方坐車就可以到達所有周邊的旅游景點,免去現在多個車站的奔波疲勞。

(二)豐富并升華旅游文化內涵,深度開發旅游資源

不斷挖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亦是可持續發展旅游所依賴的根本。如重慶秀山縣洪安鎮,若沒有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恐怕其名氣不會如此之大吧。而如今,秀山抓住“邊城”這張名片,深度挖掘其中的紅色故事和邊城文化故事。

重慶歷史悠久,又曾作為紅色革命基地,文化旅游資源極其的豐富。對重慶旅游資源的開發應該更深更細,對于每一個景區、景點都盡量的將其旅游與當地文化民俗更好的結合起來,提高旅游品位,能夠更好的吸引客源。不然,則是對旅游文化資源的一種浪費。

(三)大力開發具有巴渝特色的新型旅游產品,讓游客來到重慶還能帶走“重慶”

1、設計審美與功能合一的旅游紀念產品

好的旅游紀念產品設計,首先應具備視覺美感,符合審美需求。此外,在設計過程中還應注意合理的加入使用功能,即具有良好的使用用途。功能作為任何產品滿足人的需要的特性,也應該成為現代旅游產品設計的核心概念。但目前重慶旅游景點的大部分旅游產品還屬于擺件、裝飾品等,不僅價格不實惠,而且實用性很差。應當將產品的紀念功能和使用功能有機結合,嚴格把關產品質量問題,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充分體現人性化設計理念。

2、開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

重慶地區目前所銷售的旅游產品除了不具有使用價值的裝飾品以外,其他大部分是采用現代生產工藝生產而具有一定現代氣息的產品,以及具有“拿來主義”特征的產品,此類產品不僅缺乏重慶的巴渝文化特色,后者更是從外地采購、本地銷售、在其他地方都能見到的產品,完全無法吸引外來游客的關注。

在這種現狀下,要吸引旅游消費市場就必須緊密結合重慶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傳統手工藝產品,往往與特定的文化傳統和習俗聯系在一起,因此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接近,暗含人文價值,容易被人們接受。應當加大對傳統工藝產品的生產,提高傳統工藝生產的效率,讓外來游客能夠真正的買到對重慶有紀念意義的產品,為游客展現真實的重慶生活原貌。

(四)與周邊城市進行區域旅游合作發展

重慶作為紅巖革命基地,據長江山峽主道的西部城市,是“西部大開發”建設的核心城市。為更好的發展重慶的文化旅游產業,進行區域旅游合作:

1、與貴州遵義、四川廣安等地形成“紅色旅游區”;

2、與四川、西藏合作發展“西部旅游一條線”;

3、與湖北、江蘇等地合作發展長江沿岸旅游線路。

走區域旅游合作發展的道路是增強整體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提升旅游業產業素質、發揮旅游經濟主導作用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周勇.區域旅游合作發展策略研究——以重慶旅游為例[A].生產力研究,2010 [2]強海濤.重慶旅游發展研究[M].2001 [3]彭科星,蔣金辰.重慶特色旅游紀念產品開發設計策略研究[M].西部經濟,2010(10) [4]彭壽清.重慶旅游文化發展初探[A].經濟地理,2004(4) [5]唐倩.重慶市旅游產品營銷策略研究[M].2010

第三篇:重慶旅游產業發展藍皮書

——2012年重慶旅游產業發展報告

目錄

序言…………………………………………………………...黃奇帆 2012年重慶旅游產業發展總報告……………………………..劉旗 第一篇 2012年重慶旅游經濟運行特征及發展態勢

第一章 重慶旅游產業環境及產業布局

第二章 重慶旅游產業運行狀況

第三章 重慶旅游產業的主要成績

第四章 重慶旅游產業待開發的關鍵領域

第五章 重慶旅游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與問題

第二篇 產業調研報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三篇

溫泉

附件:

2012年重慶市旅游業統計公報

第一章旅游經濟運行特征與發展態勢:2010年,既是“十一五”發展的“收官”之年,也是云南省抓住各種重大機遇,努力克服各種困難和挑戰,推進旅游“二次創業”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年。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后續影響,云南遭遇百年大旱等特殊環境下,云南省通過加快推進旅游綜合改革,積極擴大旅游對外開放與合作,著力加強旅游重大重點項目建設,不斷優化旅游產業結構,加大旅游宣傳促銷力度,努力營造良好的旅游發展環境,促進云南旅游產業平穩較快發展,不僅各項旅游經濟指標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也為“十二五”云南旅游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本章從云南旅游經濟運行與發展態勢角度,分析了2010年云南旅游經濟運行的環境、特征和成效,全面總結了“十一五”期間云南旅游產業發展態勢和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2011年云南旅游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對2011年旅游經濟發展態勢進行了預測。

第二章旅游市場發展態勢和宣傳推介:旅游業發展必須以旅游市場為基礎,只有滿足旅游客源市場的需要,旅游業才可能獲得持續發展。云南省遠距歐美等傳統發達旅游客源市場及國內沿海主要旅游客源市場,客觀上使得旅游客源市場長期以來一直是影響云南旅游發展的重大因素,因而加強旅游市場宣傳促銷及旅游市場開發始終是云南旅游業發展的重點。2010年,云南省面對金融危機持續影響的不利局面,加大旅游市場的宣傳推介力度,加強旅游產品開發與品牌培育,同時對目標旅游市場、重點旅游市場做出了積極調整,促使云南旅游市場持續健康發展,促進云南旅游發展邁上新臺階。

第三章旅游綜合改革發展與開發建設:自2009年國家確定云南省作為旅游綜合改革發展試點省份以來,云南抓住這一旅游改革發展的新機遇,結合國家培育建設旅游戰略性支柱產業的要求,一方面加快旅游綜合改革發展試驗進程,推進保山騰沖、玉溪撫仙湖—星云湖、大理蒼洱地區和昆明世博新區等旅游綜合改革試點,加大旅游專項試點改革力度,使旅游綜合改革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另一方面,在旅游綜合改革發展推動下,以重大旅游項目建設為重點,繼續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推動旅游城鎮、旅游強縣建設發展,加大旅游特色鄉村開發建設,為“十二五”旅游持續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四章旅游對外開放與區域合作:在當今世界經濟發展中,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是兩個重要的發展趨勢和潮流。因此,在國務院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深化旅游業改革開放,促進區域旅游協調發展,尤其是中西部和邊疆民族地區要利用自然、人文旅游資源,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加大旅游對外開放與區域合作,不斷提升旅游發展水平。云南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的有關要求,在2010年及“十一五”期間,進一步加強旅游對外開發及區域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隨著云南加快與東盟及南亞各國的區域旅游合作,推進瀾滄江-湄公河跨國旅游線路開發,加強國內與省內的區域旅游合作,逐步在旅游對外開發與區域旅游合作中建立起雙邊、多邊的旅游合作機制,有力地促進了云南旅游持續快速地發展。

第五章旅游行業發展態勢及特點(上):旅游活動,是包括食、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在內的綜合性經濟社會活動,由此決定了旅游業也是由多個行業組成的綜合性產業部門。其中,旅行社業是旅游業的“龍頭”行業,旅游住宿業、旅游交通業、旅游景觀業,既是旅游業地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旅游發展的重要支撐行業,決定著旅游業的發展規模、速度和水平。因此,本章重點分析了2010年及“十一五”期間,云南省旅行社業、旅游住宿業、旅游交通業和旅游景觀業的發展態勢和運行特點,指出了他們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針對性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措施,以促進旅行社業、旅游住宿業、旅游交通業和旅游景觀業持續健康地發展。

第六章旅游行業發展態勢及特點(下):旅游業作為由多個行業組成的綜合性產業部門,除了旅行社業、旅游住宿業、旅游交通業、旅游景觀業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行業外,旅游餐飲業、旅游娛樂業、旅游購物業和旅游會展業也是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云南旅游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本章重點分析了2010年及“十一五”期間,云南省旅游餐飲業、旅游娛樂業、旅游購物業和旅游會展業的發展態勢和運行特點,指出了他們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有針對性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措施,以促進旅游餐飲業、旅游娛樂業、旅游購物業和旅游會展業持續健康地發展。

第七章區域旅游發展態勢和特點(上):加強區域旅游發展,既是云南旅游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推進區域內各州市共同發展的客觀要求。云南省在旅游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統籌區域旅游協調發展,在積極培育區域旅游增長極的同時,推進區域內各州市整合資源和產品,培育區域精品旅游品牌,促進了全省六大旅游區發展格局的形成。在云南區域旅游發展中,滇中旅游區、滇西北旅游區和滇西南旅游區已經成為云南旅游發展的重點區域,在國內外旅游市場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因此本章重點分析了2010年及“十一五”期間,滇中旅游區、滇西北旅游區和滇西南旅游區發展態勢和特點,指出區域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了促進區域旅游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第八章區域旅游發展態勢和特點(下):在云南省區域旅游發展中,滇西旅游區、滇東南旅游區和滇東北旅游區相對于其他三個旅游區,不僅旅游發展起步較晚,而且旅游發展也相對緩慢。但是,隨著“十一五”以來加快了旅游開放建設,使滇西旅游區、滇東南旅游區和滇東北旅游區呈獻出快速發展態勢。到2010年,滇西旅游區的騰沖、滇東南旅游區的彌勒等聲名鵲起,吸引了大量海內外游客,有力地促進了各旅游區的快速發展。因此,本章重點分析了2010年及“十一五”期間,滇西旅游區、滇東南旅游區和滇東北旅游區發展態勢和特點,指出這三個旅游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了促進區域旅游發展的對策和措施。

第九章旅游行業管理與人才培養:旅游行業管理,是對旅游發展和運行過程的動態管理,主要目的是為旅游者創造良好的旅游環境,為旅游企業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因此,旅游行業管理的出發點、管理政策制定以及管理手段推行,都應努力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國際慣例,有利于促進旅游業的健康發展。本章重點分析了2010年及“十一五”期間云南旅游行業管理的在內容和重點,并對旅游標準化工作、信息化建設、旅游協會管理和旅游人才培養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指出在旅游行業管理中,應進一步加強旅游市場監管,努力營造良好的旅游市場秩序和環境;應進一步加強旅游標準化工作,規范和提高旅游行業管理水平;應進一步加強旅游信息化建設,提高旅游應用現代技術的能力,不斷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和水平;應進一步加大旅游人才培養力度,為云南旅游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努力開創云南旅游行業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第四篇:重慶紅色旅游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思考

作者:未知 來源:網絡 添加日期:10年10月29日

紅色旅游是指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游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題性旅游活動。紅色旅游已經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發展和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所謂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旅游業發展能夠提升旅游地居民生活水平,為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旅游感受,并不對現在及未來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實現旅游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協調和平衡發展。

一、重慶紅色旅游市場的獨特性分析

自《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頒布以來,在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重慶紅色旅游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對于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弘揚和傳承民族精神、培育和壯大特色旅游產業、帶動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重慶紅色旅游與全國其他地方相比,具有以下一些突出特點:

1.資源豐富

重慶紅色資源類型豐富,數量眾多,特色突出,分布集中。按照中國旅游資源分類系統,重慶紅色資源可以分為三大類、六亞類、七個基本類型、100余處景點,并主要分布在主城及其周邊的都市紅巖革命旅游區、渝東北的川陜革命根據地旅游區、渝東南的川黔湘鄂革命根據地旅游區,集中體現了紅巖精神和抗日革命活動兩條主線,在中國革命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知名度高

重慶紅色旅游隸屬《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的十二個重點紅色旅游區“渝中、川東北、川陜渝紅色旅游區”范圍,凸現著“川陜蘇區,紅巖精神”的主題策劃形象思路。尤其是以周恩來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共產黨人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錘煉出來的、以“愛國、團結、奮斗、奉獻”為核心的“紅巖精神”具有獨一無二的歷史價值,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長征精神”共同成為黨的歷史上重要的精神財富,在全國紅色旅游市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基礎較好

重慶紅色旅游市場開發已經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重慶以紅巖革命紀念館和歌樂山革命紀念館為核心,重點打造“紅巖聯線”品牌,開發出了“紅巖文化一

日游”、“重慶帥鄉兩日游”等旅游線路,使游客在游覽紅巖廣場、渣滓洞、白公館等遺跡時,更加深刻地接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尤其是“紅巖魂展覽”、“紅巖魂形象報告展演”采取走出去的策略,在全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其中,紅巖魂走遍全國280個城市,參觀人數達3 000萬人次,創下紅色旅游全國巡展之最;“紅巖魂形象報告展演”則被評為2001年全國十大演出盛事、2002年中宣部重點宣傳劇目之

一、“五個一”工程獎。2003年推出的“風雨作證歌樂山”情景表演劇則把革命傳統教育與旅游參觀完美結合起來,為紅色旅游開發的真實性創新了探索模式。游客對重慶紅色旅游評價的滿意率達到90%以上。

4.客源豐富

據相關資料顯示,重慶紅色旅游接待人數呈現連年增長態勢。2005年1月至6月年紅色旅游接待人數305萬人次,比2004年同期增19%,紅色旅游增長率高于全市游客接待總人數增長率5.15個百分點。2006年“十一”黃金周,歌樂山革命烈士陵園尤其火爆,共計接待10.67萬人次。酉陽趙世炎故居、開縣劉伯承紀念館、江津聶帥陳列館也增長明顯。2007年紅色旅游景點接待游客21萬人次。2008年10月1日,重慶“紅巖連線”接待游客4.4萬人次,同比增長84.9%。據調查得知,重慶紅色旅游市場來自省外的游客約占64.35%,大多數是單位組織,集體出游,目的在于接受革命傳統教育。而中青年游客是重慶紅色旅游市場的主力軍,占游客總人數比例的53.69%。

5.地位重要

由于以紅巖精神為代表的重慶紅色旅游資源與國內以“長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為核心的其他紅色資源在產生時間、地域、背景、條件、環境、主體不同,當時國內外的主要矛盾、黨的主要工作任務、斗爭性質、目標和要求亦不盡相同,因此,它們各自的特征也迥然不同而各具特色,無法替代獨具特色的重慶“紅巖精神”。在抗日戰爭后期及其解放戰爭時期,重慶作為“陪都”,成為了中國政治的中心,演繹了中國歷史的一段巨幅畫卷,留下了珍貴的歷史遺跡和記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或缺性。

二、重慶紅色旅游市場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構架

“紅色旅游”是革命傳統教育觀念和旅游產業觀念與時俱進的結果,是我國大旅游產業一個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取決于對紅色旅游的自然生態、文化生態和社會生態的認識和保護。重慶紅色旅游市場開發基礎較好,發展潛力較大,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采取一套科學、系統的戰略規劃。

1.堅持文化興旅戰略,構筑重慶紅色旅游靈魂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傳播的新載體。旅游離不開文化,只有與文化相結合的旅游才能永葆魅力、長久不衰;文化也離不開旅游,只有緊緊抓住旅游這個新載體,文化才能彰顯其獨特的吸引力。旅游的實質是一種文化活動,文化的差異使得旅游者能夠對不同地域產生不同的體驗和感受。首先,要正確認識文化在紅色旅游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紅色旅游就是旅游與紅色文化的有機結合,是一種文化旅游,更是一種特色文化旅游。重慶紅色旅游開發必須深入挖掘其特色文化內涵,加強黨史研究,充分體現革命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征。紅色文化包含有形和無形兩個層面,一個是有形的,一個是無形的。有形的紅色文化,比如說革命圣地、戰役紀念地、戰爭遺跡、烈士犧牲地等。而中國共產黨和黨領導的人民,在一個時期、一個階段、一個地方或者在特定的條件之下形成的一種精神,則是紅色文化無形的層面。紅色文化更多的體現為一種精神。要形成較強的競爭力,要想搶占較高的市場份額,需要突出“特色”——文化。文化是“根”,是一個地區民眾認同的精神,是一個旅游地魅力的根本所在。其次,要挖掘重慶紅色旅游的文化內涵。組織力量對重慶紅色旅游文化進行挖掘、整理,重點圍繞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這兩個時間段,編輯出版重慶紅色旅游文化書籍,拍攝并重慶紅色文化影片,復原或尋找重慶紅色文化的展現形式,策劃重慶紅色文化的體驗性旅游項目,繼續開發諸如“風景作證歌樂山”情景劇類似的旅游產品,實現紅色文化“情景再現”工程,讓游客親自感受革命先烈當年的英雄氣概,引導游客樹立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感。此外,文化內涵挖掘應從參觀內容、形式、方法 、體驗設計等方面入手。參觀內容上應注重整體規劃設計,加大“紅色元素”的推廣和應用;展示形式應采用高科技的聲、光、電結合外加一些原汁原味的陳列展示形式。體驗設計應不局限于簡單的參觀游覽,多開展以“紅巖精神”為主題的教育活動、文藝演出、知識競賽,讓游客身臨其境。紀念品應注重生活化、情感化、理想化,同時要始終把握紀念性、針對性、藝術性、禮品性、文化性的原則??傊?,只有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培育人文精神,開發特色旅游產品,創新旅游形式,才能提高重慶紅色旅游的重游率。

2.推行合作開發戰略,打造重慶紅色旅游產業鏈

重慶紅色旅游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實施合作開發戰略。一是推進區域旅游合作。重慶紅色旅游開發要打破行政區劃和行業界限,與周邊四川廣安和貴州遵義等地跨區域協調,簽訂旅游合作協議書,探索“區域合作,整體開發,聯動推進”的新型旅游合作機制,形成“共打品牌、共推線路、共搞促銷、共享資源、共同受益”的區域旅游合作關系,打造“紅色旅游鏈”,共創紅色旅游品牌,實現資源有效整合和共同發展。二是推動不同旅游方式結合。重慶有著豐富的歷史古跡資源、民俗旅游資源、自然景觀資源,形成了六大旅游品牌,紅色旅游開發可與這些旅游資源有機結合,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線路互通,利益共享”的目標,推動紅綠、紅古、紅藍結合,交相輝映,形成綜合性、復合型的旅游基地和旅游產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三是探索旅游與相關產業的結合。重慶紅色旅游可與城鄉統籌改革試驗統籌思考,科學設計紅色旅游線路,與區域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區域資

源要素的整合聯動,拓展旅游客源市場,擴大紅色旅游產業發展對新農村建設的貢獻,為紅色旅游目的地居民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3.樹立品牌發展戰略,提高重慶紅色旅游知名度

品牌戰略是影響當今消費者消費決策的重要因素。特色和品牌是紅色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紅色旅游市場在面臨強烈競爭的情況下,必須樹立強烈的品牌意識,實施品牌戰略。重慶紅色旅游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政府舉旗,統籌策劃開發。從旅游產品的權屬來看,紅色旅游產品屬于社會公共產品的范疇,政府應該在紅色旅游產品的開發和營銷中發揮主導作用。政府應帶頭轉變觀念,主動確立紅色旅游產業在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開發紅色旅游產品,拓展紅色旅游市場,既可以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又有利于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同時,政府不僅要增加用于紅色旅游開發的財政撥款,而且還應發揮其在“招商引資”方面的牽線搭橋作用,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進行招商引資,激活重慶紅色旅游市場,做大做強重慶紅色旅游產品。二是企業包裝,推出旅游精品。根據旅游產品的“生命周期理論”,紅色旅游產品也存在著產品衰退的潛在危機。因此,重慶應組建象紅巖連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等大型企事業單位,對重慶紅色旅游產品按景區景點、紀念場館、節事活動等類別進行分門別類的包裝,精心打造體驗與參與式旅游,具體策劃當年工作、戰斗、生活、勞動的場景讓游客去親身感受,使革命文化精神與當代市場需求有機結合,不斷推出一系列精品,逐步實現重慶紅色旅游市場的品牌戰略。三是專家策劃,明確市場定位。旅游產品策劃往往是建立在市場營銷戰略定位基礎上的,依靠專家組織力量對旅游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進行科學的策劃,是得到公認的旅游產品和市場營銷成功的經驗之一。重慶紅色旅游市場應從產品形象、營銷模式、客源目標等方面仔細分析,作出準確的戰略定位。四是行業整合,組建營銷網絡。重慶紅色旅游應當整合資源,凸顯特色,注重與周邊省市、與市內其他景點、與行業之間的聯合和協作。由政府牽頭,聯合各宣傳媒體和行業部門,圍繞“紅色旅游”主題,共同打造重慶紅色旅游產品的宣傳促銷平臺。按照“統一線路,統一價格,統一包裝,統一宣傳”的原則,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紅色旅游宣傳促銷體系,搭建紅色旅游產品促銷的現代信息網絡平臺,推動紅色旅游營銷的一體化發展。

4.實施產業化經營戰略,推動重慶紅色旅游持續發展

目前學界對紅色旅游是否產業化有兩種截然不同、觀點迥異的觀點。個人認為,鑒于國家投入紅色旅游開發的資金畢竟有限,紅色旅游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完全可以嘗試產業化之路,關鍵在于產業化涉及的領域和產業化的程度。針對重慶紅色旅游產業化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索:一是注意處理好兩個關系。紅巖革命紀念館、歌樂山革命事跡陳列館等重慶紅色旅游景區景點都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必須要把公益性、公眾性和公共性放在第一位,市場性、商業性和贏利性服從并服務于公益性、公眾性和公共性。同時要把社會功能、文明功能和教育功能放在第一位,經濟功能、扶貧功能和就業功能應放在第二位。二是有選

擇性地產業化。紅色旅游產業鏈中的“行、住、食、購、娛”作為必備配套要素,是可以市場化運作的,但應與“紅色旅游”主題相協調,緊緊圍繞“紅色旅游”這個主旋律,與一般性的觀光娛樂、休閑度假的“住、食、購、娛”應有所區別,不宜走“高價”路線,更不能以厚利暴利為價值取向。三是嘗試建立經營實體。探索成立紅色旅游開發與服務公司,引入市場機制經營紅色旅游,按照“政府做規劃,樹形象;企業做產品、拓市場”的思路,推進紅色旅游的深度開發,打破政府經營的傳統機制,實現從政治軌道向經濟軌道的轉型,從事業接待型向旅游產業型的轉軌,為紅色旅游發展注入市場活力。當然,探索重慶紅色旅游的產業化經營戰略,必須堅決反對受商業化的影響和利益的驅使,忽視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缺乏對其特有人文內涵和精神的有效保護,走上與紅色旅游本質背道而馳的道路。

第五篇:旅游業發展情況匯報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縣委“六區建設”,銳意進取,旅游事業蓬勃發展,現發展旅游景點15處,旅游產品5個,農家樂45家,年創收入1000余萬元。在建旅游項目2家,全部投資金額將達4000萬元。具體做法是:

一、以紅色人文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為品牌,做了四個關鍵工作。

一是加快旅游發展規劃的制定。2011年前,旅游業存在發展隨意、小打小鬧等問題。2011年,為了加快發展速度、實現科學發展,新任鄉黨委班子認為必須制定一個具體的、長遠、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全鄉旅游發展規劃,來引領、統領旅游產業發展。經過鄉黨委班子考察、學習,縣領導的指導,專家支招,正積極制定旅游發展的規劃,必將極大地促進了杜皮旅游業的全面發展。

二是加大旅游景區景點的建設。在規劃的框架內,以黃岡革命烈士陵園為中心加快黃岡革命烈士陵園的“3A”景區申報創建工作,加大張家山抗日五大隊紀念碑、貓兒山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龍王山紅軍洞、孫家沖村張家垸第一屆黃岡縣委舊址、汪家畈村李家山第一屆縣政府舊址等景點的建設。突出龍王山林場、鐘崗林場的優勢,發揮道觀河水庫、橫河水庫、牛車河水庫的特色,全面覆蓋周邊山林、水庫及農戶的農家樂休閑體系,逐步形成龍王山避暑、水庫垂釣、林場狩獵、田園

采摘、陵園革命傳統教育的特色模式。

三是加強“農家樂”建設。結合當前回歸自然,走近農家生活已成為現代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的實際,我鄉著力發展“農家樂”旅游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政府引導,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高標準建設”的原則,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農業產業發展相結合,通過扶持一批農家樂旅游示范戶,帶動農家樂集中連片發展,努力把農家樂旅游培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亮點。利用媒體推介活動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加強全鄉黨員干部及廣大群眾對農家樂發展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廣大農戶發展農家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力引導和鼓勵有經濟實力和經營頭腦的群眾發展農家樂旅游。加大鄉、村交通基礎建設,完善水、電配套建設,加大荒山造林的力度,讓建設農家樂的資源環境進一步優化??茖W規劃,因地制宜,充分考慮農村自然和人文資源環境,按照保護鄉村原有風貌和生態環境理念,全鄉建七種特色的農家樂項目:以水庫為依托的休閑垂釣農家樂;以農業產業化為特色的田園風光農家樂;以陵園景區為主的紅色旅游農家樂;以運動休閑為主的拓展旅游農家樂;以龍王山景區為主的避暑休閑農家樂;以干農家活吃農家飯為內容的農事體驗農家樂;以狩獵為主的特殊愛好農家樂。每村發展1-2戶,再帶動連片開發。在建設過程中,堅持高標準,完善服務設施,提高服務品質,成立農家樂旅游合作社,加強經營戶的管理,組織一批經營戶外出培訓學習,提高素質,爭創一批星級農家樂旅游示范戶。

四是加速旅游產品的開發。著重打造一批能代表杜皮形象、特色的旅游產品,實現游客吃、住、玩、購物一條龍。在現有的基礎上,綠茶、紅衣花生、山野菜在規模上、包裝上有所提升,蠶絲被、工藝筷擴大了市場,提高了知名度。同時結合實際和市場的需求正在開發新的旅游產品。

二、加速三個重點部位開發,重點發展。

有豐富的綠色生態資源和紅色人文資源,境內分布著大小林場20多個,水庫10余座,自然植被覆蓋率較好。各種革命遺跡、舊址10多處,因此我們重點做了三個開發即:一個陵園二個林場三座水庫,充分發揮了其基礎好、帶動作用明顯等優勢。

一是重點開發好陵園:以黃岡縣革命烈士陵園為中心,不斷擴大園區規模、完善園區景點建設,加快國家“3A”級景區申報重建工作。為進一步擴大陵園的影響力,我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充分發掘人文資源,提升景點檔次,弘揚名人精神,健全各項配套設施:修建“黃岡名人紀念園”,逐步完成餐廳、會議廳、活動廳的新建,另計劃在緬懷區增建碑林和一座占地50畝的人民公墓。對紅軍招待所舊址注入資金維修,同時計劃修建紅軍革命博物館,切實讓游客體驗當年紅軍生活。同時以陵園為依托,加大集鎮的建設力度,不斷完善集鎮功能,提升集鎮的服務水平,形成一個以陵園為中心,集餐飲、住宿、交通為一體的游客集散地。

二是充分開發了三個林場:即鐘崗林場、龍王山林場、毛家腦林場。鐘崗林場位于我鄉於楊崗村境內,與武漢市新洲區道觀河風景區毗鄰,自然植被覆蓋率極高,林場有一大部分深入道

觀河水庫中央,風光秀麗。計劃以高檔別墅、野生狩獵為特色,目前已經引進武漢老板投資興建農家休閑別墅群,要進一步加快開發步伐,充分發揮其區位優勢。

龍王山林場的開發建設現已經初具規模和檔次,目前已經完成餐廳、會議廳、別墅等主體建設,以避暑、會務為特色。今年已完成馬鞍山至龍王山3.7公里公路(8米寬)建設,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進一步提升服務的規模和檔次,進一步提高影響力。

毛家腦林場發展農家樂等休閑娛樂業。

三是切實開發了三個水庫:即道觀河水庫、橫河水庫、牛車河水庫

道觀河水庫,以佛教文化、水上娛樂為特色,加強了與新洲道觀河風景區的聯系,整體規劃、整體宣傳、整體開發。

橫河水庫,以農家樂、垂釣休閑為特色。進一步擴大了垂釣臺位建設、進一步加大周邊農戶發展的積極性,做到規范、有序發展。

牛車河水庫,以生態山水整體開發、循環利用為特色。水庫與林場同步建設,發展循環農家樂,大力發展農家采摘,加大林業資源的保護和科學開發。東岳村今年已與武漢老板簽約共同開發集休閑、垂釣、避暑為一體的“東岳度假村”。首期投資2000萬元,目前已完成13戶農民拆遷準備工作,建好移民宅基地5400平方米,移民小區正在建設當中。

在各級領導的支持、關心下,旅游事業近兩年得到一些發展,但離領導的要求,人民群眾的企盼還存在距離,也存在不少問題,突出表現在:

1、道路、通訊、水電等基礎設施落后,嚴重制約杜皮旅游業的發展。一是游客難以到達景點,二是嚴重阻礙了杜皮旅游項目招商引資,減緩了發展。建議加大對杜皮的交通等基礎設施投入。

2、旅游業經營者融資難,小打小鬧,很難做大做強。建議加大扶持力度。

3、服務質量不高,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建議組織旅游業從業人員培訓學習,提高服務水平。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重慶旅游專題片解說詞下一篇:重慶科創職業學院情況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