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蒙古民族歷史概況

2022-07-23

第一篇:蒙古民族歷史概況

蒙古族人概況

世界范圍內的蒙古族 語言

蒙古族使用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族。

歷史

東胡被匈奴的冒頓單于擊敗后,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分為烏桓和鮮卑二族。烏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鮮卑一族崛起,在西晉晉武帝時代,鮮卑主要分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柔然部等。其中柔然與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戰。柔然被突厥系民族擊敗后,分為南北兩支。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宗源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蒙兀室韋的祖先之一。

《舊唐書》有“蒙兀室韋”,“蒙兀” 與“蒙古”是同名異譯,在蒙古語中意為“永恒的火焰”。

漠北諸部中,黃金家族來自室韋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后裔。北宋時,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統治逐漸衰落,居住于今日俄羅斯聯邦赤塔州和蒙古國東方省地區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內部的。室韋諸部在突厥語中稱作韃靼。西部蒙古諸部則在同一時期在由突厥或突厥化的部落的基礎上形成。中國唐朝中期前和中國遼朝時納入中國版圖。蒙古族偉大世界歷史上的杰出政治家、軍事家鐵木真在公元1206年,被推舉為蒙古帝國的大汗,并被譽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各部落。1271年蒙古大汗國改名為大元國,或稱“大元大蒙古國”(Dai Ön Yeke Mongghol Ulus),是為元朝的正式開始,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孫忽必烈成為中國皇帝。 蒙古族開創的元朝創設了“行省”制度,現在的內蒙古、新疆、廣西、云南、貴州等民族地區,都在行省的管轄之下。把云南、四川、華北、東北廣大地區納入到中央政府的有力管轄下,設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設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臺灣,同時在云、貴、川、康等民族地區設土司制度,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統轄。蒙古族人建立的元朝的大統一,在我國歷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它結束了唐末以來國內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面;它促進了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尤其是元朝首次實現了全中國歷史上的唯一的最大范圍的的大統一和把以前的中原王朝無法統一的青藏高原納入中原王朝的直屬版圖,在多民族統一中國的形成和發展史上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明時東、西蒙古分稱為韃靼和瓦剌。清朝時期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大部、漠西蒙古部分納入中國版圖。漠西蒙古土爾扈特18世紀中期后不遠萬里沖破沙俄阻撓回歸祖國中國。世界上超過一半的蒙古族人住在中國,新中國的民族政策讓中華民族大家庭里的蒙古族人的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人口及分布

牧馬的蒙古人。攝影作品《草原追風》作者邱佶。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云南等地。鄂溫克族(2萬7千人)和土族(24萬人)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人的分支。

蒙古國的總人口大約有280萬人(2006年7月統計265萬人),其中80%是喀爾喀蒙古人。

俄羅斯有大約90萬蒙古人。有在西伯利亞的布里亞特蒙古人(約40萬人)、衛拉特人(含卡爾梅克人17萬和杜爾伯特人(Dörbed))和在原來為中國外蒙古唐奴烏梁海的1944年被蘇聯俄羅斯吞并的圖瓦共和國的圖瓦人。

另外,分布在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哈扎拉族人(近四百萬人)有可能是蒙古人和中亞其他民族的混血后代。

生活習俗

蒙古包為蒙古民族的傳統住房。蒙古民族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蒙古族的飲食有糧食、奶食、和肉食。

蒙古族最大的傳統的節日性群眾集會為“那達慕”,蒙古語意為娛樂、游藝,起源于13世紀初。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馬奶節、那達慕大會、和白節(也稱白月)。

文學藝術

13世紀初起,蒙古族開始根據回鶻、吐蕃等民族的文字創制蒙古文字。此后,各種形式的歷史、文學作品相繼問世,有些一直流傳至今。其中,歷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最為著名,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

馬頭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傳統樂器,民族傳統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與筷子舞等。

宗教與信仰

蒙古族早期信仰薩滿教,明末清初,藏傳佛教逐漸取代薩滿教,成為蒙古族的全民信仰。因此,喇嘛和誦經便成為敖包祭祀活動中的主角和重要內容。此外,藏傳佛教法事活動還遍及蒙古族日常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

編輯本段中國的蒙古族

蒙古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世界上超過一半的蒙古族人住在中國,新中國的民族政策讓中華民族大家庭里的蒙古族人的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蒙古族傳統服裝

中國的一部分蒙古族仍然保留著傳統文化的特色,在傳統的節日里,蒙古族群眾仍然喜歡穿上民族服裝,參加騎馬、射箭、摔交等體育競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馬頭琴,跳傳統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即使在現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蒙古族也很注意使現代化與民族特色融為一體。例如北方城市姑娘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傳統蒙古袍的古樸特點,又洋溢著現代化的華美氣息。北疆城市公共建筑上的蒙古包造型裝飾和大型彩繪奔馬圖及奔馬雕塑,鮮明地表現草原文化的風格。

編輯本段名人 古代

鐵木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大蒙古國第一代大汗。札木合:鐵木真結拜兄弟。窩闊臺:鐵木真之子,大蒙古國第二代大汗。拖雷:鐵木真之子,蒙古帝國大將。蒙哥:蒙古帝國第四代大汗忽必烈:拖雷之子,元朝建立者,廟號元世祖。拔都:蒙古帝國大將,曾遠征至奧地利等地。旭烈兀:蒙古帝國大將,曾遠征至敘利亞等地。帖木兒,帖木兒汗國建立者。孝莊文皇后:皇太極之妃,清世祖順治皇帝的母親。噶爾丹:準噶爾部蒙古領袖。僧格林沁:清朝名將,嘎達梅林。

現代

阿思根 李四光 旭日干 拉蘇榮席慕蓉 蕭乾 李準 斯琴高娃 斯琴格日樂 孟克·巴特爾 齊·寶力高 白巖松 德德瑪 布仁巴雅爾 烏蘭夫 騰格爾 哈斯 朝魯 哈豐阿鮑 喜順 烏云其木格 傅瑩 張小平 美麗其格 烏蘭托婭

編輯本段蒼狼白鹿

“蒙兀室韋”始見于《唐書》。屠寄《蒙兀兒史記》開宗明義將室韋作為蒙古的族源。王國維、林干等肯定或支持蒙古室韋說。張久和進行了系統論證,蒙古室韋說成了學術界較流行的一家之說。

但是蒙古族老百姓似乎不知道“室韋”為何物。蒙古室韋說解釋不了狼圖騰和游牧生活方式的來源,說明不了成吉思汗可能是突厥人的事實。這樣就腰斬了蒙古民族的整個歷史。不少蒙古人愿意追認突厥、匈奴,乃至北狄為祖先。

《蒙古族簡史》將蒙古族興起以前的匈奴與東胡、烏桓、鮮卑、柔然、突厥、回鵑、契丹、女真做了介紹,認為它們對蒙古族的形成都有影響?!睹晒湃嗣窆埠蛧ㄊ贰窂氖鲿r代“原始公社制度”一直寫到“為建設社會主義而斗爭”的1954年,被認為是關于蒙古人民歷史的一部好書。麥高文《中亞古國史》和西諾爾主編的《劍橋內亞古代史》實質上是蒙古族史前史,而格魯塞《草原帝國》是一部蒙古族通史。因此,亦鄰真從中國北方民族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來研究蒙古族族源是十分明智的。

蒙古族或游牧民族的歷史只是人類歷史的組成部分。拉施特致力于編撰以蒙古族為中心的人類史,《史集》是一部前所未有的世界通史,當之無愧的亞歐歷史百科全書。其中第一編《蒙古史》最有價值,第二編《亞歐各國史》、第三編《世系譜》和第四編《地理志》不是過于簡略就是沒有完成。蒙古人是大紅花,突厥人、中國人、猶太人、富浪人(歐洲)、印度人都是小小的綠葉而已。他沒有也不可能闡明蒙古族在人類史上的合適地位,只是表明了蒙古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編撰的多卷本《中亞文明史》給予了蒙古以適當的重視,大體反映了蒙古在中亞史或世界史中的地位。蒙古族是人類大家庭中的一員,應該從長時段和世界體系的角度來考慮其動態和變遷。

在人類起源遷徙的大背景日益清晰的今天,在正在進入全球化時代的二十一世紀追溯族源并不是追求民族的獨特性,而是考證民族與人類的關系。任何民族獨立起源的學說都是主觀的追求,經不起科學的分析和檢驗。因此我們不能贊成蒙古族起源于某地某族的簡單說法,那都是蒙古族孕育和發展過程中的環節。鑒于目前的科學研究狀況,關于蒙古族源我們可以大略概述如下:構成蒙古族基礎的原蒙古人可以通過室韋、韃靼追溯到鮮卑、東胡,大體上屬于蒙古人種,而蒙古人種大約在五萬年前經東南亞進入中國逐漸分布于蒙古草原和附近地區,相當一部分蒙古族特別是成吉思汗家族可以由突厥追溯到匈奴、斯基泰,大體上源于印歐人,而印歐人種大約四千年前開始陸續進入東亞。蒙古族狼圖騰與天崇拜、游牧傳統及相應的文化來源于突厥、匈奴,其鹿圖騰與薩滿教、定居文化傳統來源于室韋、鮮卑或東胡。其語言亦是由通古斯語與突厥語混合而成。簡言之,人類走出非洲之后分別從喜馬拉雅山脈南側和北側進入東亞,從南方進入的一支稱之為蒙古人種,發明了定居農業生活方式,從北方進入的稱之為印歐人種,形成了游牧生活方式,二者在蒙古草原相遇,孕育了匈奴、突厥、蒙古等民族。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蒙古族源。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公元12世紀,蒙古人已經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并分衍出乞顏、札答蘭、泰赤烏等許多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貝加爾湖周圍的森林地帶,還有塔塔爾、翁吉剌、蔑兒乞、斡變剌、克烈、乃蠻、汪古諸部。它們大小不等,經濟文化發展亦不平衡。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稱作“有氈帳的百姓”,主要從事畜牧業;居住在森林地帶的被稱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從事漁獵業。

蒙古人是來自中亞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他們是兇猛的戰士,打敗牧地上的每一個敵人,并侵襲在東方和南方已開發的文明。從十三世紀開始,蒙古的部落在統一之后,即展開對外征戰,蒙古人開拓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帝國。

蒙古人居住在今天蒙古貝加爾湖的南面平原。在頂盛時期,他們的帝國東起自韓國并跨越亞洲邊界,直侵俄羅斯在歐洲的土地,遠至波羅的海沿岸一帶。他們占有大部分的小亞細亞、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部分的印度與緬甸、整個中國與部分的越南。

在十三世紀初年,蒙古的部落是由鐵木真所統一。鐵木真又名成吉思汗,他的夢想是統治所有海內(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土地。

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其子窩闊臺完成中國北部的征服,繼續向歐洲推進。他在1240年攻毀基輔并向匈牙利進攻。窩闊臺在1241年死于征途中,迫使大軍立即折回以解決繼承的問題。當蒙古的統治者把軍事焦點集中在中東和中國時,歐洲地區得以稍事喘息。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另一個孫子,他在1279年完全占領中國,并建立元朝。曾經在1274年和1281年兩度企圖入侵日本,卻被季風吹翻艦隊,導致重大的損失。1294年,忽必烈逝去,蒙古的政權自此在亞洲和其他地區逐漸衰落。1368年,建立于的中國的元朝被明朝推翻,蒙古大部退往蒙古漠北,為北元。

在1370年代,一個具有突厥和蒙古血統的戰士,宣稱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并爭取在中亞地區的蒙古領導權,企圖恢復蒙古帝國。歐洲人稱之為帖木兒,亞洲人稱之為毀滅王子,憑藉十萬名以騎兵為主的大軍,橫掃俄羅斯與波斯,以回教徒為主要攻擊目標。1398 年,他洗掠德里,隨后并轉往西方,在敘利亞打敗埃及的阿拉伯奴隸兵。1402年,他在今天的安卡拉附近打敗大批的奧斯曼帝國土耳其軍隊,但隨即折返。1405年,他發動軍隊入侵中國,卻在同年死于征途之中。他喜歡掠奪財富和發動大規模的屠殺,但在位期間卻沒有考慮過設置一個穩定的政府,因此,在他死后,由兒子們所繼承瓜分的廣大國土便很快地四分五裂。

公元11世紀,他們結成了以塔塔爾為首的聯盟 ,強大一時,因此,“塔塔爾”,或“韃靼”(音達達)曾一度成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稱。后來西方通常就將蒙古泛稱為韃靼。宋 、遼、金時代,還把漠北的蒙古部稱為黑韃靼,漠南的蒙古部稱為白韃靼。 有時也用韃靼泛稱中國北方各民族。

公元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后 ,逐漸融合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一個部落的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

元朝滅亡后,蒙古分裂為許多部,后來 ,按照所居地域逐漸形成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三省的蒙古人稱為漠南蒙古 ,亦即科爾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國境內的蒙古稱為漠北蒙古,亦即喀爾喀部 ,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肅一帶的蒙古稱為漠西蒙古,亦即衛拉特部,也稱為厄魯特(額魯特)蒙古。

編輯本段社會經濟

十至十三世紀,蒙古高原各部大致可以分為兩類;草原游牧部落和森林狩獵部落。草原游牧部落主要從事畜牧業,森林部落主要從事狩獵,也進行采集和捕魚。實際上,不是所有的部落都可以明確地歸為森林部落或草原部落。有的森林部落正在向草原部落過渡,而草原部落則又往往繼續從事狩獵活動。這種復雜的情況反映了從森林狩獵部落到草原游牧部落的歷史發展過程。

1 畜牧業

這是草原部落經濟的主要部門,生活的主要來源。游牧民飼養羊、牛、馬,有的部落還養駱駝。牛、羊的肉與牛、馬的奶和奶制品是主要的食物。牲畜的皮可制衣服,毛可制成氈毯與繩線,是制作氈帳的主要材料。馬是主要交通工具,牛也用來拉車。

逐水草放牧是游牧民的主要生產方式。在不同的季節,為了適應放牧的需要,他們要移換牧地,選擇水草豐美的地方作夏營地,尋找可避風寒的谷地作冬營地。各個部落都有大致固定的地域,牧民們每年冬夏,沿著習慣形成的路線在牧地間遷移。

2 狩獵業

這是森林部落經濟的主要部門。獰獵民居住在用木頭和樺樹皮搭蓋的棚子里。他們穿的是獸皮,吃的是野牛、野羊肉。冬季出獵時,他們使用一種滑雪板,名為"察納",也叫"木馬",在山林中飛快地追逐野獸。獵獲物則放在雪橇上,每橇可裝載數千斤,運送很方便。

狩獵在游牧民的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他們狩獵的方式主要是集體圍獵,常以部族為單位聯合舉行。狩獵的季節多在冬季,"凡打獵時,常食所獵之物,則少殺羊",狩獵是游牧經濟的重要補充。

3手工業

當時已產生為游牧經濟服務的家庭手工業。手工業的分工主要有木匠、車匠、鐵匠和弓匠,產品主要是車、馬具、弓箭、刀劍、甲胄、毛氈等等。金代鐵錢大量流入蒙古后,蒙古人便毀錢鑄鐵,制造工具。據文獻記載,冗良合人善于鍛鐵。車是游牧民的重要交通工具,當時造車手工業很發達,可以制造載運整個帳幕的大型車輛,由多頭牲畜挽曳。一般貧困牧民也擁有車輛。奶制品和皮革加工產品,一般也是個體家庭的牧民自己制造的。

4 交換

游牧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交換和貿易的進步。遼朝時,草原諸部以牛羊馬駝和皮毳等物與遼進行交換,換取絹帛、鐵器等生產工具和日用品。金朝與革職諸部繼續保協交換關系,在邊境指定的地點進行互市。部落首領通過入貢的方式保持同中原王朝的交換關系。與鄰境的交換多由西城商人進行,這些商人來往于草原各部,溝通了游牧民和定居農業人民的貿易聯系。

5 農業

在蒙古地區也出現了少量的農業。遼朝在今海拉爾地區、克魯倫河流域移民屯田,興修城鎮,發展了農業。在鄰近漢族、契丹族和女真族農業地區的部落中,如汪古部和弘吉刺部,已有粗放的農業。

編輯本段元代蒙古族社會經濟

1 畜牧業

畜牧業是蒙古地區的主要經濟部門。蒙古建國后,牧區的人口不斷增長。元世祖至元末年,從漠北流亡到今內蒙古、山西等地的人口達七十余萬。武宗初年,從西北諸王歸附的貧民有八十六萬八千戶。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到元朝中期,蒙古族的人口有較大增長。據《史集》記載,到十四世紀初,蒙古大汗屬下的蒙古各千戶軍隊,由于人口繁殖而增加了兩倍。人口的增長,標志著畜牧業生產有了顯著的發展。

蒙古建國后,特別重視畜牧業。窩闊臺時,指令在各千戶內選派嫩禿赤(管理牧場的人)專管牧場的分配和使用。為了擴大牧場,經常派人在漠北打井,開發無水草原。國家為了保護牧場。頒布了嚴格的禁令:草生而掘地、遺火燒毀牧場,都要受到法律懲處。

元朝建立后,逐步建立了管理畜牧業的機構。太仆寺專管牧業,下轄十四個官牧場。"自上都、大都以及玉你伯牙、折連怯呆兒,周回萬里,無非牧地。"牧場上的牧人稱為哈赤、哈剌赤,按千戶、百戶組織管理,父子相承服役。太仆寺官每年秋季前去檢查登記,造冊備案。

官牧場都設在水草豐美的地區。上都官牧場,規模很大。元政府經常從這里調運大批牲畜,以滿足軍需和民用。例如,延祐七年二月,調上都等路的"官牧羊馬牛駝給朔方民戶"秋末冬初,上都等地的牲畜驅趕到華北的田野上放牧,這些地區要負擔飼馬的芻糧和飼草。

元政府還將一部分草原分給蒙古諸王、貴族,作為他們的牧地。他們擁有大量的牲畜,如弘吉剌部的貴族竹溫臺"善牧養,畜馬牛羊累巨萬"。博羅歡有"馬成群。"仁宗時,北方遭風雪災,賈昔剌"出私家馬二百匹以為助"。

在牧區,"人以孳畜多寡為貧富"。1324年(泰定元年),元政府規定一個區別蒙古牧民窮富的標準:凡有馬、駱駝二十匹、羊五十只的牧戶,就不算貧困戶,如讓他們充當站戶,政府不再補買牲畜救濟??梢?,這類牧戶屬于中等之家,如低于此數就是貧困牧戶了。從這條史料,大體上也可以看出個體牧戶占有牲畜的數量。

2 狩獵業

狩獵是牧業經濟的補充。蒙古貴族把狩獵視為"國之大事"。元朝皇帝和諸王、貴族繼承古代氏族共同狩獵的傳統,每年率領軍隊和牧民舉行大規模的圍獵活動。每年春天,元朝皇帝常到大都東南的柳林,用放鷹隼的辦法捕捉水鳥和野獸,稱作"飛放"。每年夏秋到上都避暑,也要舉行一系列狩獵活動。

除蒙古貴族的狩獵活動外,狩獵在蒙古游牧民的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捕獵期間,他們多吃獵獲的野物,很少殺羊。貝加爾湖等地區的林木中百姓,主要以狩獵為生。他們使用馴鹿作交通工具,當地盛產的貂皮、獸皮和鷹鶻,是運往內地的名貴物產。

近水居住的牧民也從事漁獵。貝爾湖、達里諾爾及克魯倫河、土拉河等,都產魚,可供牧民獵取。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邊民乏食忽必烈令運去漁網,使取魚自給。武宗時西北諸王部民來歸者百數十萬,朝廷教近水者取魚以食,四年之間,共調去魚網三千。

3 農業

成吉思汗建國后,在發展畜牧業的同時,漠北的農業也得到發展。經營的方式主要是屯田。成吉思汗命鎮海率萬余降民在阿魯歡地區屯田,建立了稱海城。忽必烈時期,為解決駐軍的糧食需要,繼續開發和擴大在漠北地區的屯田。1274年(至元十一年),開始在和林屯田,到武宗時,年產糧食九萬余石。1295年(元貞元年),成宗調拔軍隊在稱海屯田,到武宗初年,年產糧食二十萬斛。多年經營和發展,使和林、稱海成為漠北兩大屯田中心。同時,元政府在五條河、杭愛山、謙謙州、吉利吉思等地也有屯田。屯田的主要勞力是漢族士兵,農具和耕牛來自中原地區。

少數蒙古族人民也經營農業。1272年(至元九年),元政府令由蒙古軍組成的拔都軍在克魯淪河附近開渠耕田。1319年(延祐六年),元仁宗派蒙古軍五千人和晉王部屬貧民二千人屯田稱海。武宗時,嶺北行省左遠相哈剌哈孫,曾選擇軍士中通曉農事者教蒙古各部落從事耕種。

元朝時,漠南地區的弘吉剌、亦乞列思等部都出現了種田戶。從事農業的汪古人,被稱為“種田白達達”。在亦集乃路、兀剌海路都有種田的農民。應昌路屯田的規模很大,每年可糴糧近一萬石,是北方儲糧基地之一。元政府在亦集乃路屯田,在合即渠擴大耕地達九千余畝。

4 手工業

在漠北地區,官營手工業主要集中在和林、稱海等地。工匠主要來自中原漢地,也有來自中亞、波斯和西歐的匠人。他們為蒙古統治者建造宮室,制造各種奢侈用品。據考古發掘的報道,在和林發現十座冶煉爐和大量金屬制造品,當地燒造的陶瓷器也很多,一些瓷器上刻有漢族工匠的姓名。蒙古建國后,陸續派漢族工匠到謙謙州生產武器、絲織品,元朝還派人向當地人傳授制陶、鐵冶和造船等項技術。

漠南地區的手工業,主要集中在上都等地。上都的官營手工業,設置了很多管理機構,分別隸屬于元朝中央政府和上都留守司管轄。上都官手工業的行業很多,主要有制氈業、制革業、制甲業、鐵器冶造業、金銀制造業等。絕大部分產品,用來滿足皇室和官府的需要。

據1293年(至元三十年)的統計,上都有工匠二千九百九十九戶,每年需官糧一萬五千二百余石。到元朝中期,僅中政院所屬的管領上都等處諸色人匠提舉司,即有工匠二千五百多戶。這說明隨著手工業匠局的增設,工匠的戶數也不斷增多。

在蒙古諸王、貴族的分地內,如弘吉剌、汪古等部,分別設置了人匠總管府、怯憐口民匠總管府和提領所等機構,屬下的各色工匠為他們制作手工業用品。

蒙古牧民從事家庭手工業生產,男子制造弓箭、鞍具、車帳、皮革,婦女制作乳酪,縫皮衣、鞋帽,主要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5 城市和商業

窩闊臺時興建的和林城,是漠北的著名城市。蒙哥時,和林城已頗具規模,城內有各族商人聚集的回回區,有漢族工匠聚居的漢人區,有若干所衙署,十二座佛寺和廟宇,兩所清真寺,一所基督教堂。東南西北各有一門,分別有糧食、車、牛、羊、馬的市場。

稱海是漠北另一重鎮。這里是屯田和駐防重地。忽必烈太子真金和皇侄海山曾帶領諸王、大將在此鎮守。1307年(大德十一年),元朝在這里設稱海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在漠南地區,成吉思汗時期破壞的一些遼、金城堡,元朝時逐漸得到恢復,在各投下領地內還出新的城鎮。

1270年(至元七年),弘吉剌部領主在今達里諾爾附近興建應昌城。1295年(元貞元年),又在今翁牛特旗興建全寧城。

在汪古部領地內,金代在天山縣(內蒙古四子王旗)和集寧縣(內蒙古集寧市東南)設有同北邊互市的榷場,元朝分別為凈州路和集寧路的治所。元代又建立了砂井城(內蒙古四子王旗紅格爾鄉),作為砂井總管府的治所。汪古部在黑水(艾不蓋河)北岸修建了一座新城,定名為靜安縣(今內蒙古達茂旗北鄂倫蘇木古城),后升為靜安路。1318年(延祐五年)改名為德寧路。

忽必烈第三子安西王忙哥剌在夏州(內蒙古烏審旗南無定河北岸)東北新建了一座察罕腦兒城和宮殿。武宗時,在察罕腦兒設宣慰司都元帥府。

上都是忽必烈新建的一座草原都城。1256年,在劉秉忠的籌劃下,選擇桓州東、灤水北一塊地方修筑城郭宮室。經過三年的營建,建起一個新的城市,定名開平。忽必烈在大都建都后,改開平為上都,作為每年夏初至秋末清暑的夏都?;食欠謱m成、皇城和外城三重?;食桥c外城周長共有十

八、九里。宮城內建有大安閣、水晶殿、穆清閣等宮殿樓閣,外城有蒙古族帳幕式的宮殿失剌斡耳朵。上都的建筑既有中原傳統的形制,又有獨特的蒙古民族風格,并廣泛吸收了當時各民族建筑藝術的精華和技巧?;食鞘鞘袇^,設大小官署和手工業管理機構及匠局多所。還有鱗次櫛比的商肆、貴族和平民的住宅、孔廟、佛寺、道觀、回回寺等等。上都的交通四通八達,南有四條驛道通大都,北通和林,東通遼陽行省,西從豐州經寧夏、河西走廊可通中亞。

城市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和林、上都都是蒙古地區商業發達的城市。元政府對上都的商業活動采取免稅和輕稅政策,外地商人紛紛前來貿易。上都有規模頗大的商業區,而且按行業分為各種市。上都、應昌是北方和糴糧食的重要基地,政府根據需要發布收購糧食的命令,商人們自己設法組織運輸,將糧食運到指定糧倉交納,政府支付以現鈔或鹽引(取鹽憑證)。糧食收購價一般較市場價優厚,鹽引更是難得之物,所以對商人很有吸引力。從整個蒙古地區來看,輸出的主要商品是牲畜、皮毛、藥材等,輸入的主要是糧食和其它生活用品。

編輯本段蒙古鐵騎

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在中國北部的蒙古族,由成吉思汗創建并由他的繼承者保持了一支與眾不同的騎兵部隊。這支蒙古騎兵擺脫了歐洲傳統軍事思想的束縛,建立了世界上規??涨暗暮陚サ蹏?。這支軍隊的建立應歸功于也速蓋巴特爾之子鐵木真。 蒙古人是擅長狩獵的游牧民族,終其一生在馳騁草原中渡過。打從孩童時代起,他們便開始學習騎馬和使用武器,尤其是彎弓。每一個體格健全的男子,在六十歲以前都會被要求參加狩獵與戰爭。而蒙古部落聯軍,就是由全體的成年男子所組成。

蒙古人在極其嚴厲的軍法約束之下作戰并共享戰利品。在戰爭中遺棄戰友會被判處死刑。這種嚴格的紀律,加上英明的領導和有效組織,讓蒙古人的武力,從騎兵群提升為一支真正的軍隊。

蒙古的軍隊是根據十進制的體系,即由十人、百人、千人、萬人的部隊所組織而成。各個部隊的人數非常接近,可能是方便應付人員傷亡和損耗。萬人部隊是最大的作戰單位,就像現代的「師」,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作持續的戰斗。個別的士兵大多歸屬于千人部隊,成為這個部隊的一份子,相當于現代的「團」。蒙古部落最早是以每一千個蒙古人為一個隊伍,來編列他們的部隊。被征服的人民,包括韃靼人和摩鞨人會被拆散分派到其它的部隊之中,令其無法組織動員,不致對統治家族構成威脅。

成吉思汗首先創立萬人的私人衛隊。這個部隊是從周邊的部落所征募而來,能夠承蒙青睞是是至高無上的榮耀。這個部隊在早期階段,是一種還算可以讓人覺得光榮的征募方式。但后來就發展成大家族模式,并成為這個擴展中的帝國的統治階級來源。

蒙古士兵在最初的時候,除了戰利品以外并沒有任何的薪俸,其升遷全靠戰績而定。當帝國急速擴展的步伐緩慢下來后,新的給付制度就開始推行。到了后來,軍官便能夠把他們的職位傳給他們的繼承人。

每一個作戰中的士兵最多可分配到五匹馬,以供經常換騎以保持快速的調動。在二十世紀的機動部隊出現以前,這世上并沒有一支軍隊能在移動的速度上超越蒙古的騎兵。

蒙古人主要是以使用彎弓的輕騎弓兵(無裝甲)來作戰。這種武器雖然輕便,卻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射程和穿透力。他們使用中國人和中東人來擔任攻城工程師。步兵、駐軍和重騎兵(穿戴裝甲)等使用長矛的軍隊,則由被征服的人民充任。

編輯本段軍隊戰術

蒙古軍隊依靠火力、快速調動的能力處于優勢。相較之下,他們所面對的敵手的移動速度則非常緩慢和謹慎,但蒙古人善于尋找機會去分散敵軍的力量,然后集中自己的力量,以快速的射擊把敵人各個擊破。他們會試圖環繞或包圍敵軍,來制造局部優勢。如此一來,馬上的敵人會受傷,而墜馬的騎兵則更容易受到傷害。

蒙古的輕騎兵并不能對抗重騎兵的攻擊,所以他們會假裝敗逃來吸引敵軍騎兵的窮追猛打,藉此消耗他們的體力,以降低其攻擊實力;這時,原本走避的蒙古輕騎會突然折回反身成為攻擊者。蒙古軍隊精于設下埋伏和突襲。蒙古軍的將領也最善長于應用偵察兵,并且在身處劣勢的情況下,協調武力的調動以夾擊敵軍。

蒙古人經常使用恐怖手段遂其目的。倘若侵略者在攻陷一個城市后下令屠城,不留活口,下一個被進攻的城市便很容易放棄扺抗、不戰而降。最能證明這種手段效力的就是蒙古軍隊,其所到之處,往往是一個城市接著一個城市投降。

蒙古人是來自中亞大草原的游牧民族。他們是兇猛的戰士,打敗牧地上的每一個敵人,并侵襲在東方和南方已開發的文明。從十三世紀開始,蒙古的部落在統一之后,即展開對外征戰。沿著他們在千年以前的祖先—匈奴人的蹄印,蒙古人開拓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帝國。由于所到之處均造成大量的死亡和破壞,因此被視為“魔鬼的騎兵”。

蒙古人居住在今天蒙古貝加爾湖的南面平原。在頂盛時期,他們的帝國東起自韓國并跨越亞洲邊界,直侵俄羅斯在歐洲的土地,遠至波羅的海沿岸一帶。他們占有大部分的小亞細亞、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藏、部分的印度與緬甸、整個中國與部分的越南。

編輯本段蒙古人西征

13世紀初,蒙古族首領鐵木真擺脫中國金朝統治,建立蒙古統一國家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吉思汗繼承汗位后,開始大規模的擴張。大規模的蒙古西征共三次,成吉思汗親自統帥第一次西征(1219年~1223年),他越過高加索山脈,進入頓河流域,于1223年打敗俄羅斯聯軍,但在伏爾加河畔被保加爾人擊潰。

第二次西征(1236年~1241年)由成吉思汗之孫領導的,他橫掃南俄草原,侵入波蘭和匈牙利。第三次西征(1253~1258)中,成吉思汗的另一個孫子統帥蒙古軍攻陷巴格達,消滅阿拉伯帝國。蒙古在西征過程中,

逐漸形成了規??涨暗拿晒糯蟮蹏?。

編輯本段風俗習慣 1 服飾

蒙古族男女衣著款式相似,都穿長袍,長袍右開襟,不開權,袖長而窄,高領,袍子的袖口、領子、袍邊都縫有圖飾。由于季節的不同,袍子的選料也不一樣,天氣暖和時,王公貴族 喜歡用綢緞等上等衣料縫制長袍,窮人們則穿粗布縫制的袍子;寒冷季節用羊皮制作長 袍,也用羊毛、駝絨制作棉袍。另外,男人們也有穿光板皮衣褲的。講究的男子穿長袍時都 扎腰帶,并且在腰帶右側佩掛一把別致的蒙古小刀,腰帶左側掛煙荷包及打火用具,顯得英健而曉勇。蒙古族婦女的袍子多為紅、綠、藍等鮮艷的顏色。長袍的領口、袖口、胸襟、下擺均有搭配刺繡。衛拉特蒙古已婚婦女不束腰帶,因此,稱已婚婦女為"不束開",即不束腰帶的人,她們穿的袍子有"特爾利克",其式樣是長袍的前面有襟、腰圍有折子;還有一種"策格德格",其式樣是前面開衩,無袖,似同長坎肩。 蒙古族婦女愛好裝飾,喜歡留長辮,姑娘時梳兩根,也有的梳十幾根,都喜歡在發辮上 用綢緞絹做成長穗,也有掛附金圈、銀圈、銅片、碧玉、珊瑚的。有錢人非常講究首飾,佩戴珠寶、金銀制作的耳環和手鐲、戒指、項鏈。

2 飲食

蒙古人傳統的食物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肉制品(紅食),第二種是奶制品(白食),第三種是以奶為原料的飲品。蒙古人的飲食是有講究的,飲食分為兩個季節,夏季和冬季。夏季為4月至10月,主要食物是奶制品。這一時期,肉吃得相對少些。主要原因就是冬季需要吃肉增加脂肪,抵抗寒冷。經過幾個月的積累后,到了夏季需要用奶制品進行消化和吸收,這對健康十分有益。蒙古小孩從小就吃奶制品,但是禁止過量吃肉,否則對身體健康不利。因此在古代,蒙古人很少有人得肝、膽和腸胃病的。

蒙古人很早就知道如何科學膳食,如何自我保健。在蒙古有一句諺語:早餐要自己一個人吃,午餐要和朋友分著吃,晚餐要給敵人吃。其意思與中國的“早飯吃飽,午飯吃好,晚飯吃少”有異曲同工之處。獨特的飲食文化,造就了蒙古人強悍的體格。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變遷,蒙古人的飲食結構、飲食器具和飲食模式受西方的影響,已經發生了變化。受傳統飲食文化影響較深的牧區,雖然還保存著一些古老的飲食文化,但可能是受蘇聯和西方的影響,現在蒙餐西吃成為新的飲食模式。而在城市,人們的飲食模式完全西化了。蒙古首都烏蘭巴托有許多的大飯店、小飯館,其餐飲環境、飲食餐具和上菜程序完全參照歐洲的標準。用餐環境講究,餐具全部是刀叉和盤子。小飯館雖然有奶茶,做的是蒙餐,但是蒙餐的結構、模式和餐具與西餐沒什么兩樣。普通百姓家也是一樣,飯桌上除了常出現色拉、湯、套餐外,還有面包、奶油、黃油、果醬等預備著。

3 原蒙古人與非蒙古人種居民

體質人類學界通常將人類分成黑種人、黃種人、白種人和褐種人。白種人又稱之為高加索人種,主要分布于歐洲;黃種人又稱之為蒙古人種,主要分布于東亞。二十世紀末生物學家發現尼安德特人不是現代歐洲人的祖先,同理也不難否認北京猿人是現代東亞人的祖先。

最近二十年體質人類學研究,特別是細粒體DNA和Y染色體方面的進展表明人類同源于二十萬年前的非洲?,F代人種大約十萬前從非洲進入歐亞大陸,其中一支大約六萬年前從東南亞開始進入東亞,逐漸演變成了蒙古人種。常染色體研究亦支持上述結論。

東亞舊石器時代人骨發現不多,尤其缺乏5-10萬年前之間的人骨。新石器時代人骨和現代蒙古人骨骼十分接近,應該屬于蒙古人種。它們處于蒙古人種的形成和分化過程中,一般稱為原始蒙古人種或形成中的蒙古人種。進入青銅時代,東亞出現了印歐人的蹤跡。

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東亞是蒙古人種的主要分布區,漢族和蒙古族大體上屬于蒙古人種不成問題?,F在的問題是如何理解蒙古族和漢族中的非蒙古人種成分。最近的研究表明東亞非蒙古人種不僅存在,而且比重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大一些,時間也比一些專家估計的要早一些。

大約四千年前,也就是夏朝建立之際,印歐人就開始陸續進入東亞。蒲立本通過對漢語和印歐語的比較研究之后指出印歐人進入中國絕不晚于他們進入印度,月支、烏孫、吐火羅均是印歐人。余太山遙相呼應認為大夏、有虞氏、允姓之戎、犬方、鬼方、方、匈奴屬于印歐人的可能性不能排除。

其實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開宗明義:“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王國維認為鬼方、昆夷、獫狁、匈奴一脈相承。胡厚宣認為土方是夏族。徐仲舒等亦早就指出過西域之大夏與中原之大夏同族,月支前身為有虞氏;王靜如亦論證了大夏即吐火羅[。

民族和人種是兩個概念。我們不能龐統地說夏、月支、吐火羅、鬼方、土方、 方、獫狁、匈奴等是一回事,都屬于印歐人。其實他們都和印歐人有些瓜葛,其中部分甚至大部分屬于印歐人十分可能。有如下證據表明公元前有不少印歐人進入過東亞。

C.S. Coon、李濟、楊希枚注意到殷墟頭骨中有高加索人種類型,作了認真的測量和研究。1976年甘肅靈臺白草坡西周墓出土—青銅戟上的人頭像具有明顯的白種人特征。1980年陜西扶風西周宮殿遺址出土蚌雕人頭像,高鼻深目,其中一個頭頂上刻有一個“十”字。尹盛平認為這人頭像“其種族當是塞種”,而斯維至認為與嚴允有關。梅維垣認為兩個人頭像無疑具有高加索或歐洲人種特征,是公元前一千年左右東西方互動的有力證據,古代漢語的“巫”和古代波斯的Magus以及英語“magician”有某些必然的聯系。饒宗頤認為“十”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千余年的西亞哈拉夫(Halaf)文化,并且對中國文字的起源有影響。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葬中出土青銅人面像亦有明顯的印歐人特征。三星堆的青銅人像與西亞或中亞不會沒有關系。

更明顯的證據是新疆發現了大批距今三千年左右的印歐人木乃伊。根據韓康信等的研究新疆青銅時代人種以印歐人為主,包括三種類型,帕米爾—費爾干納型(Pamir-Fergana),原始歐洲類型(Proto-European)和地中海類型(Mediterranean),蒙古人種只占其中一小部分。這些木乃伊已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重視,其中大部分很可能是吐火羅人或伊朗人,他們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并非無足輕重。古DNA研究亦支持上述結論。

王勵等對山東臨淄春秋戰國時代墓葬中出土的人骨進行了DNA分析,結果表明他們更接近印歐人種而不是蒙古人種。春秋戰國時代戎狄交侵,“中國不絕若線”,赤狄白狄或西戎東進山東是可能的[24]。這批墓葬可能是戎狄的遺存,并不一定代表當時齊魯的主體居民。但至少表明印歐人或白種人春秋戰國時代有可能進入山東。

歷史記載亦表明一些明顯具有印歐人種特征的人活躍于中國北方。在漢文史料中月支、烏孫、匈奴形象不同于漢人。

《史記·大宛列傳》概述了西域大夏、月支、烏孫、匈奴的狀況后指出:“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發髯”。深眼多須是西域胡人或印歐人種的特征?!妒酚?middot;大宛列傳》“大月氏”條張守節《正義》引三國萬震《南洲志》云:“國王稱‘天子’,國中騎乘常數十萬匹。城郭宮殿與大秦國同。人民赤白色,便習弓馬”?!稘h書·西域傳》:“烏孫國,大昆彌治赤谷城”。顏師古注曰:“烏孫於西域諸戎其形最異。今之胡人青眼、赤須,狀類獼猴者,本其種也。”《晉書·石季龍載記》:“屯據四方者,所在承閔書誅之,于是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半。”胡羯或羯胡被認為是胡或匈奴后裔,多高鼻多須?!吨軙?middot;異域傳·于闐國》云:“自高昌以西,諸國人等多深目高鼻,唯此一國,貌不甚明,頗類華夏”。由此可見西域諸胡月支、烏孫、匈奴大都高鼻、深眼、多須,與印歐人有關。

蒙古國諾顏烏拉匈奴墓葬出土的匈奴人像刺繡畫,藍眼多須,亦可佐證。陜西長安灃西客省莊發現了一座特殊的墓可能是屬于匈奴使臣,兩件透雕銅飾中的人物高鼻、長發、穿綁腿褲,顯然是游牧風格。此外霍去病墓前馬踏匈奴雕塑中的匈奴多須,亦具西域胡人特征。

以上證據可以證明匈奴、月支、烏孫、大夏與高加索人種有關,但不足以證明他們全部都是印歐人。事實上他們均是印歐人種與蒙古人種混合的產物。這就可以解釋西方古代文獻中的匈奴具有蒙古人種特征。根據

四、五世紀羅馬人的記載,匈人具有如下的特征:中等身材,較歐洲人略短,有健壯的四肢,粗壯的頸脖,頭顱圓形,雙目細小,臉面較平,胡須稀疏。阿提拉就是典型代表。匈奴帝國亦稱為“百蠻大國”,匈奴民族明顯是混血的產物,其中顯然包括印歐人種和蒙古人種(Mongoloid mixed with Europoid or Europoid mixed with Mongoloid)。不同之處容易引起人民的注意,中西方文獻分別記述了不同于自身的匈奴,加起來使我們對匈奴有了一個較全面的了解。

匈奴包括了部分印歐人,突厥中印歐人的成分可能更大。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蒙古族形成過程中也會包含不少印歐人成分。

成吉思汗有不少后裔是突厥人?!锻回适老怠返淖髡甙⒉箭R·哈齊就是成吉思汗長子赤術汗第五子昔班汗的后裔,從父系和母系都可清楚地追溯到成吉思汗。他們對成吉思汗以前的家族史亦有清晰的記憶。蒙古多次西征在中亞乃至西亞、歐洲均留下了后裔,而大多數皈依了穆斯林。因此突厥人追認成吉思汗為先祖或自稱為成吉思汗之后裔是有充分根據的。

編輯本段面部特征

膚色在世界所有人種中居中,呈黃色或黃褐色。頭發大多色黑且直而硬,部分人有輕微的卷發;少數為淺色發。胡須和體毛不甚發達;臉型有扁平的,還有窄長的。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較尖,有些則為較扁。顴骨突出。鼻寬度中等,鼻梁不高;唇厚適中,大多略向前突出;眼裂中等,眼球呈褐色,上眼瞼褶發達,大多有內眥褶遮蓋淚阜,眼外角一般高于眼內角。頭骨上表現的特征是鼻尖點指數中等,眼眶較高。美洲印第安人面部不象亞洲的蒙古人種那樣扁,鼻子的突出度也稍大。上門齒舌面的鏟形結構也是黃種人的顯著特征之一。

第二篇:中國蒙古語辭書概況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達·巴特爾

0.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年來,我國的各項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科技、文化、教育事業取得了驕人的成就。辭書編纂出版事業也是如此。由于國家鼓勵、支持少數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的政策落到實處,50年間中國境內約編纂出版了蒙古語辭書79部,其中單語詞典42部,雙語詞典29部,多語詞典8部。

0.2歷史上把蒙古分為內蒙古和外蒙古,始于康熙三十年(1691),那時的清政府為了分而治之,使得蒙古地區形成了松散性格局。此舉為日后的布里亞特蒙古歸順俄國和喀拉喀蒙古獨立創造了條件。不過,事實上的內外蒙古之分是從1924后的蒙古人民共和國宣告獨立開始的。從那時起內外蒙古之概念才有了真正的含義,即蒙古國為外蒙古,中國境內的蒙古為內蒙古。

0.3本文命題為中國蒙古語辭書,其所指范圍:時間上指1949年建國以后(也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初期),地域上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臺灣、香港等地區的蒙古語辭書情況,因不詳不在討論之列。

一、單語詞典

① 用蒙古語解釋蒙古語詞匯的蒙古語辭書起源于18世紀初和18世紀中葉,此后蒙古語

②單語辭書陷入低谷,雖然20世紀20—40年代內外蒙古都著手編纂蒙古語單語詞典終因種種原因未能出版。新中國成立后高潮再起,為蒙古語單語詞典的迅速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

1.1語文詞典

1.1.1收錄基本詞匯的蒙古語詞典有內蒙古師范大學蒙古語系B·達木丁編的《蒙古語基本詞匯淺釋》(1988年1月)。這部收錄3000多條蒙古語基本詞匯的微型詞典,以分析蒙古語基本詞匯結構、拼法、讀音、構詞功能為其特點,在辨析詞義方面有獨到之處。唯一的缺陷是該詞典的排序沿用了舊的排序法。

1.1.2正音正字法詞典有兩部。一部是內蒙古科技出版社布林特古斯編的《蒙古語正音正字詞典》(1977年10月);另一部是內蒙古教育出版社編的《蒙古語標準音詞典》(1984年12月)。前者是一部收詞近2萬條的小型詞典,這是開中國蒙古語正音正字詞典先河之作。后者是為推廣蒙古語標準音編纂的小型詞典。另外,以蘇日格勒圖為首的蒙古學專家學者,正在著手編纂中國最具權威性的《蒙古語正字法詞典》,預計1999年能與讀者見面。

1.1.3社會成員詞典有兩種。一種是內蒙古教育出版社編的《學生蒙古語詞典》(1978年),另一種是陳希貴、圖博二人編的《小學生蒙文解釋詞典》(1995年)。前者是中國蒙古語辭書銷量最好的辭書之一,約收詞12000多條,其中包括中小學各類課本中的外來語詞匯,該辭書的釋文力求簡明易懂。后者是根據小學蒙古《語文》課本選詞,結合小學生學習蒙古語文的特點編纂的,全書約收詞5800余條。

1.1.4詞語成分詞典有兩部。一部是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蒙古語言文字研究所丹森等人編的《簡明蒙古語成語詞典》(1981年3月),該詞典收錄內蒙古地區廣泛使用的1570多條成語,并作了較準確的解釋;另一部是內蒙古科技出版社布林特古斯編的《蒙古語熟語詞典》(1998年)。

1.1.5結構分析詞典有兩部。一是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斯琴朝克圖編的《蒙古語詞根詞典》(1988年4月),這是一部收蒙古語詞根5000余條,兼收派生詞近萬條的研究性詞典, 其特點是考證詞源和分析結構;另一部是內蒙古社科院蒙古 語言文字研究所達·巴特爾編的《蒙古語派生詞倒序詞典》(1988年8月),這是一部只收派生詞(20000余條)并以構詞詞綴為單位逆序編排的研究性詞典。以上兩部詞典從不同角度(一個是詞根,一個是詞綴)分析了蒙古語單詞的結構層。

巴特爾編的《蒙古語派生詞倒序詞典》(1988年8月),這是一部只收派生詞(20000余條)并以構詞詞綴為單位逆序編排的研究性詞典。以上兩部詞典從不同角度(一個是詞根,一個是詞綴)分析了蒙古語單詞的結構層。

1.1.6詞類區分詞典有B·旺其格編的《蒙古語虛詞詞典》(1990年1月)。這部收錄1703個虛詞的微型詞典從三個方面為詞條提供了信息,即詞義、約定條件和使用慣例。而且采用了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相結合的釋義方法,在選詞、詞條形式和符號的應用方面都很有個性色彩。

1.1.7語義分類詞典有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蒙古語言文字研究所達·巴特爾編的蒙古語《類語詞典》(1992年2月)。這部收詞11700余條的小型詞典只收錄了單詞,并把詞條劃分為類屬詞、條目詞和副條目詞三種形式。

1.1.8教學用語詞典有三種。一個是由桑布、美其其格合編的小學蒙古語文《詞語解釋》(1985年4月),另一個是由內蒙古民族師范學校編的中等師范學校文學課本《難詞注解》(1989 年8月),還有一個是李斯琴等人編的《中學語文詞語解釋》(1997年3月)。這些根據各類學校語文課本編的詞語解釋既有語文詞典的性質,也有教學參考書的作用。它們雖然在當時受到語文教師的歡迎,但是隨著課本的變動也就無人問津了。

1.1.9頻率詞典有內蒙古電子計算中心、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蒙古語言文字研究所和內蒙古語委科研處三單位合編的《現代蒙古語頻率詞典》(1998年7月)。這是內蒙古自治區科委“8·5”攻關課題《現代蒙古語詞頻統計》工程的直接成果。該課題組經過歷時八年(1988年至1995年)的努力終于在1995年10月7日順利通過了專家組鑒定。鑒定委員會認真審查、討論后一致認為:“在國內外首次進行了蒙古語詞頻統計,說明我國的蒙古詞匯量化研究達到了世界水平。”該詞典的主編由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蒙古語言文字研究所達·巴特爾和內蒙古計算中心包·吉日木圖擔任,全書208萬字。

1.2??圃~典 (全節從略,請參看“編者按”) 1.3綜合性詞典

1.3.1《二十一卷本辭典》是內蒙古蒙古語言文學歷史研究所的那木吉拉瑪等人把存放于內蒙古社科院圖書館的《御制滿蒙合璧文鑒》第二版的蒙文部分整理成書,內蒙古人民出版社于1979年11月出版的綜合性蒙古語單語詞典。這部翻譯《御制清文鑒》之作,不只限于提供詞目的翻譯對照信息,所以成了蒙古語單語詞典的先驅。不僅如此,該詞典在收詞方面很有特色,即不但收語文詞目而且兼收天文、地理、五行、動物、植物、四季、音樂、飲食等自然科學名詞。從而形成了它的綜合性詞典的風格。

1.3.2《二十八卷本辭典》是那木吉拉瑪整理,內蒙古人民出版社于1994年3月出版的綜合性蒙古語單語詞典。這本存放于內蒙古社科院圖書館的手稿是偽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時期(1940—1945年)德王(德穆楚克棟魯普)組織高爾照日扎布、那沁等人在張家口撰寫的蒙古語詞典。該詞典在《二十一卷本辭典》的基礎上從文獻古籍和口語中選收詞目23000余條,并注釋。書稿形成后曾有人通讀和修改。

1.3.3《蒙古語辭典》是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語言所和內蒙古師范大學蒙文系合作編纂,內蒙古人民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的綜合性蒙古語單語詞典。這部原本與《現代漢語詞典》同時起步的中型解釋詞典曾幾度遭破害未能及時出版,很耐人尋味。該詞典除選收錄了57000余條語文詞條外,還收錄了自然科學名詞術語9000余條,社會科學名詞術語5000多條。其特點很像漢語的《辭?!?。這部歷經40年編纂、修改、審定的辭書終于問世了,主編是策·諾爾金和芒·牧林。

1.4方言詞典

過去的蒙古語方言詞典一般都是對照性的,所以人們把它們列入雙語詞典或多語詞典范疇內進行討論的多一些。不過,最近幾年蒙古語方言詞典出現了新的品種,即對方言詞匯進行詮 釋的蒙古語方言詞典已問世。

1.4.1《方言詞典》是策·諾爾金、喬丹德爾等人編纂,北京民族出版社于1992年10月出版的解釋性蒙古語方言詞典。該詞典收錄了新巴爾虎、額濟納土爾扈特、青海上蒙古方言獨有的詞匯近5000條,并采用統一的體例進行選詞、注音、注釋。但是又以各方言為單元排序成形。其特點是蒙古語共同語言詞匯一律不收列,如果有特殊意義的共同語詞匯才能入選;一般不收列語音變化的詞匯,但是個別無法認定是語音變化的詞匯例外。注音采用了國際音標的寬式標音法。注釋時一般采用了定義式詮釋法,但是能夠與蒙古語共同語詞匯對應的則采用了對釋法或同義詞法,有時也采用了混合式注釋方法??傊?,這是一部很有創意的詞典。

1.4.2《衛拉特方言詞匯匯編》是倫圖編纂,內蒙古大學出版社于1994年8月出版的蒙古語解釋性方言詞典。該詞典收錄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13萬蒙古族居民使用的方言詞匯2000余條,并采用了《方言詞典》的統一體例。其編纂風格和特點都與《方言詞典》一樣,因為該方言詞匯匯編的審定者是《方言詞典》的體例設計者策·諾爾金。另外,《衛拉特方言詞匯匯編》是在《衛拉特土語詞匯》(對照)和托忒蒙文書面語眾多材料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比較成熟,其詮釋也比較規范。

1.5百科全書

1.5.1《蒙醫百科全書》是額頓桑布等20多人編纂,內蒙古科技出版社于1986年7月出版的??瓢倏迫珪?。它也是《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的分卷。這部具有民族特色的百科全書分上下兩卷出版,上卷收錄了蒙醫簡史、基礎理論、蒙藥研究、藥味研究等分支的870余條名詞術語,下卷收錄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骨科和治療等分支的800余條名詞術語。并且特意突出了人類生存學、病理特征、陰陽學、五明學、三明學和六種病理理論等蒙醫特點?!睹舍t百科全書》是在研究和繼承蒙醫文獻古籍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全書分類編排,書后有條目索引。這是中國第一部蒙古語百科全書。

1.5.2《蒙古族民俗百科全書》是布林特古斯等幾十位專家學者共同編纂,內蒙古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專題百科全書。該百科全書分經濟卷、精神卷、物質卷和姓氏卷出版。經濟卷1998年已出版發行。該卷共分了16個章節,收條目5500余條,共計150萬出版字。書后有內容索引和蒙古語字母次序條目索引。選條時以蒙古族民俗的定性知識內容、形成概念和獨立題目為基礎,分長條和短條來注釋。后三卷預計2000年前出齊。 

二、雙語詞典

帶有雙語辭書性質的蒙古文辭書起源于13世紀阿拉伯人手稿和漢語譯語。這些外向性的蒙古語雙語詞典的編纂出版,說明了當時(元代和明代)蒙古人在世界歷史舞臺上的地位。此后的幾個世紀很少見到此類雙語詞典,取而代之的是內向性的蒙古語雙語詞典大量涌現。至到民國,乃至新中國成立后蒙古語雙語典才恢復了它的本來面目。

2.1外向性詞典 2.1.1《蒙漢對照詞匯》是內蒙古教育出版社60年代編纂出版的中國最早的外向性蒙古語雙語詞典。

2.1.2《蒙漢簡明詞典》是北京軍區編寫組編譯,北京民族出版社于1969年出版的斯拉夫蒙文對照詞典。該詞典在編寫過程中主要參考了蒙古國伊·策伯勒的《蒙語簡明解釋詞典》和阿·魯布桑登德布的《蒙俄詞典》,并結合中國特點收詞約28000余條。1978年在此基礎上修訂出版時把詞目增加到33000余條。

2.1.3《蒙漢詞典》是1974年由內蒙古教育出版社編纂出版的蒙(回紇蒙文)漢對照詞典。該詞典主要收錄了中小學各類課本用語和常用詞,同時也兼收了部分名詞術語,共收詞近40000條。

2.1.4《蒙漢詞典》是內蒙古大學蒙研室編纂,內蒙古人民出版社于1976年11月出版的蒙(回紇蒙文)漢對照詞典。該詞典以反映中國蒙古語詞匯學研究水平和口語特色為宗旨,共收詞近50000條。

2.1.5《蒙漢對照學生詞典》是毛義罕、金平合編,內蒙古教育出版社于1992年出的學生用蒙漢詞典。該詞典最大的特點是選詞精、釋文簡。

2.2內向性詞典

2.2.1綜合性漢蒙詞典現有五種。它們是:內蒙古日報社編的《漢蒙字典》(1948年)、內蒙古蒙古語研究會編的《漢蒙簡明詞典》(1955年)、內蒙古語文研究所編的《漢蒙詞典》(1964年)、北京民族出版社編的《漢蒙字典》(1975年)、內蒙古社會科學院語言所編的《漢蒙詞典(增訂本)》(1983年)。另外,《漢蒙詞典(增訂本)》的續編本1999年即將出版發行。這些漢蒙詞典為內蒙古,乃至全中國的漢蒙翻譯工作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 2.2.2蒙文釋義的《漢蒙詞典》是由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78年編纂出版的。這部別具特色的漢蒙詞典是為蒙古族正確理解漢文漢語提供了方便,是一種學習外族語言的工具書。

2.2.3漢蒙學生詞(字)典目前有兩種。一種是吳俊峰編的《漢蒙字典》(1980年7月),另一個是徐學文和烏云格日勒合編的《漢蒙對照學生詞典》(1983年2月)。前者自1980年第一版出版發行以來共出版八版近15萬冊,這部以單字為主,兼收少量詞的字典是以漢語的《新華字典》為藍本,約收單字8000余條,收詞組4500余條。后者是為蒙古族大中小學學生學習漢語而編寫的,是以收錄漢語普通話中的常用詞為主,約收單字2000余條和詞組5000余條。

2.2.4漢蒙成語詞典目前有兩種,即《漢蒙成語小詞典》和《漢蒙成語詞典》。這兩個漢蒙成語詞典都是寶力高編纂的。后者是在1972年出版的《漢蒙成語小詞典》的基礎上增加了1311條漢語成語和類似成語的固定格式(由原來的3576條,增加到4887條),并且譯文也作了必要的修改。

2.2.5漢蒙名詞術語詞典已出版三種。一個是內蒙古教育出版社于1977年編纂出版的《漢蒙對照自然科學名詞術語詞典》;另一個是魯清編的《漢蒙名詞術語詞典》(1983年);還有一個是芒·牧林等人編的《漢蒙名詞術語分類詞典(自然科學部分)》(1990年7月)。另外,《漢蒙名詞術語分類詞典(社會科學部分)》也即將出版。

2.2.6《漢蒙對照名詞術語叢書》是由內蒙古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的漢蒙對照名詞術語系列叢書。它包括語言、文學、哲學、政治經濟學、教育與心理學、法律、歷史、地理、體育、宗教等學科。以單行本和合訂本兩種形式出版發行,目前已出版了十幾個學科的單行本,陸續還要出版。

2.2.7《蒙古語名詞術語匯編》是內蒙古自治區蒙古語名詞術語委員會編輯出版的漢蒙對照名詞術語詞典。該匯編收錄整編了自1978年至1994年為止發表的34期公報中的名詞術語5000余條。這是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發文強制推行的名詞術語匯編,很有權威性。

2.2.8《藏蒙醫詞典》是齊·嗄拉森1982年編纂的蒙古語雙語詞新品種。

2.2.9《新編日蒙詞典》是白金剛等人編纂,內蒙古文化出版社于1997年3月出版的外語和蒙古語對照詞典。該詞典收錄了常用詞和部分術語、成語、熟語近10000條,譯文采用斯拉夫蒙文和回紇蒙文兩種文字。 2.2.10蒙古語對照性方言詞典目前有兩種。它們是確精扎布等人編的《衛拉特土語詞匯》和武達等人編的《巴爾虎土語詞匯》。這兩個《詞匯》都是在內蒙古大學蒙研所1980年搞的方言調查材料的基礎上整理出版的蒙古語族方言叢書之一。

2.2.11蒙古語對照性語族詞典有五種。它們是:陳乃雄等人編的《保安語詞匯》、布和等人編的《東鄉語詞匯》、哈斯巴特爾等人編的《土族語詞匯》、保朝魯等人編的《東部裕固語詞匯》、恩和巴圖等人編的《達斡爾語詞匯》。蒙古語族從分布地域來說是一個橫跨幾個國境的國際性研究課題。內蒙古大學蒙研所1980年就中國范圍內的蒙古語族進行了調查,其結果就是上面介紹的五種對照詞典。

三.多語詞典

3.1三語詞典目前有五種。即內蒙醫學院蒙醫研究室編的《蒙藥名(蒙漢藏)》(1962年);內蒙古蒙醫研究所編的《蒙漢藏三合藥名》;蘇都畢力格編的《藏蒙漢對照蒙藥名》(1980年);賀興格等人編的《鄂溫克語蒙漢對照詞匯》和巴達榮嘎等人編的《滿蒙漢辭典》(不久出版)。

3.2四語詞典有內蒙古大學蒙研室1974年4月編的《達(斡爾)漢滿蒙詞匯集》。這是一本對阿爾泰語系和蒙古語族研究很有價值的工具書。

3.3五語詞典有1957年北京民族出版社照相制版的《御制五體清文鑒》。這是存放于北京故宮圖書館內的滿藏蒙維漢五種語言詞典。它撰寫于乾隆年間,從未發表過。

3.4九種語言詞典有奇尚文編的《外科常用詞匯》(1981年1月)。這是一本用漢蒙英德希臘拉丁法俄日九種文字對照的專業詞匯,全書收醫學外科詞匯400條。

注解: ①據考證1717年出版的《御制滿蒙合璧文鑒》和1743年出版的《智慧之鑒》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單語詞典的性質。因為這兩部雙語雙解詞典的蒙文部分完全是按照單語詞典要求編纂的。

②本世紀20—40年代內蒙古曾編纂過一部蒙古解釋詞典(手稿1994年被整理出版),蒙古國也曾編纂過此類辭書(部分手稿被整理發表)。

③1245年的《蒙古語波斯語詞匯》(萊頓詞典)和1335—1340年的《至元譯語》是至今為止最早的蒙古語辭書。

(編者按:本文經作者改寫,已采用“20世紀蒙古語辭書”的標題發表在《辭書研究》1999年第6期上,因而此次收進本集子部分從略。)

第三篇:包頭市蒙古族中學廣播站運行概況

包頭蒙中廣播站是我校團委主辦的一個宣傳陣地,是學生自行組織管理的重要機構。幾年來,在我校團委的指導管理下,廣播站發揚“言學生之心聲,做學校之臂膀”的精神,積極響應學校號召,努力配合學校各項工作,破獲成效。 經過幾代站長、部長和編播人員的打造,學校廣播站在日常事務管理、機構設置和節目的采、編、播等運作流程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我校廣播站由蒙語組、漢語組組成。以宣揚“民族團結”為準則,在老師、同學們的日常工作和學習中起到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為便于校內外各級領導了解我校廣播站運行情況,特作如下介紹:

一、指導思想

本著“為學生的成長的幸福奠基,為教師的人生和事業添彩”的理想,以民族團結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為指導思想,以體驗教育為主要途徑,大力實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

立足學生,服務學生,增強校園活力,使我校廣播站辦的有聲有色,為學校增添一個窗口和亮點。

二、機構設置

1.按語言分類:蒙語組、漢語組、蒙漢雙播

2.按工作分類:站長、組長、主播、導播、小記者、體驗者

三、廣播站各部門工作職責

1.站長:主管廣播站全面工作,協調各部門工作運行,調整有關人員配置,定期召開內部會議,進行工作匯總,搜幾個方面意見。處理好廣播站與其他社團之間,以及廣播站與學校之間的關系。做好廣播站日常工作。

2.播音部:負責全天的播音工作、各節目組可以發揮組員的聰明才智,在學校允許、健康范圍內圍繞每周主題,對節目進行靈活設計。

3.導播部:負責每檔節目前后音頻資料合成,以及設備調試工作。審閱和編輯播出的校園新聞稿件。配合并協助主播工作。

4.小記者部:編輯和收集廣播站稿件。為播音部提供優秀的校園信息、重大國內外時間的稿件,收集報紙和雜志上的資料。做好定期采訪安排。

5.體驗者部:部長負責管理。接待校內不定期體驗廣播站工作的學生。

四、播出時間及節目安排

1.廣播時段介紹:

周一至周五每天 6:30-7:10 轉播央廣新聞

11:55-12:50 正常節目

14:00-14:20 正常節目

16:20-15:10 正常節目

18:10-19:00 晚間節目

周六播音部休息,綜合部門審核稿件、考勤情況匯總、總結工作。周日晚間節目正常播出。

2.主要欄目介紹:

英語組:摩卡時光(英漢雙播)

節日組:節日直通車(蒙漢雙播)

脫口秀:達人風向標點歌送祝福:音樂賀卡

散文組:文韻小調新聞組:七日視線

生活小貼士:小伊天氣(蒙漢雙播)

五、工作制度

1、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播音工作,播稿件不能摻雜個人的興趣好惡。

2、播稿件要做到“三不播”,不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稿個不播,不利于四項基本原則的稿件不播,不利于校園文明和團結的稿件不播。

3、每天按時播放,如實登記來稿和播稿數量,嚴禁非工作人員進入廣播室。

4、維護、保養好廣播器材設施,不得擅自把廣播器材轉借他人。

5、非正常播音時間需要播子通知,應經上級批準后方可播出。

6、保持廣播室環境衛生,不得堆放雜物,離人加鎖。

六、2011~2013年廣播站亮點工作回顧

我校廣播站在每年秋季運動會中承擔播音工作,并連年獲得“優秀服務團體”稱號。我校廣播站負責學校每年招募新主播活動,為學校發掘出一大批口才或聲音極佳的學生。

蒙中播音組

2014年3月5日

第四篇:56個民族民風民俗民族服飾-蒙古族

[民族簡介]

蒙古族,現有人口約4800,00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余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于傳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來,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特別是明代以來,在歷史、文學、語言、醫學、天文、地理等方面,對祖國的科學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民間文藝方面,“好力寶”是蒙古族中流傳很廣的一種演唱形式,馬頭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樂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為內蒙古、衛拉特、馬爾虎--布里亞特三種方言。

[飲食習慣]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制馬奶酒的季節。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于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后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隨著科學的發達,生活的繁榮,蒙古人釀制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酵法,還出現了釀制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六蒸六釀后的奶酒方為上品。

馬奶酒性溫,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

“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臟洗凈,去頭蹄,再將整羊卸成若干大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盤中上桌,大家各執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著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達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當你踏上草原,走進蒙古包后,熱情好客的蒙古人便會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上,唱起動人的敬酒歌,款待遠方的貴客,以表達自己的誠摯之情。

[建筑特色]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稱蒙古包為“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家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F在一些家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墻,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于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服飾特色]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格外醒目。

[民族禁忌]

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第五篇:內蒙古民族大學醫學院

內蒙古民族大學醫學院 2003-2007科研工作總結

2003-2007是我院科研工作積極發展,成果顯著的5年。我院科研工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有關法規和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學校有關科技工作的決定和部署。堅持科研的導向作用,緊緊圍繞“向科研要質量,以質量求發展,以科研為先導,帶動全院工作全方位的可持續發展”。依靠科研提高教師素質,依靠科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依靠科研提高學院聲譽,依靠科研增強市場競爭力。 2003-2007年在學校黨委、科技處和學院黨政班子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體教師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圍繞“

十、五”和“十

一、五”規劃制定的科研工作奮斗目標,緊密結合國家科技發展方向,圍繞科研為教學服務、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主題,創造性地開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2003-2007重點抓了科研課題的開展、申報、科研隊伍的組建和制度建設、研究所建設等方面的工作,同時做好了檔案整理、學術交流等各項工作,同時,還采取多種措施積極引導,促進學術氛圍的進一步增強。在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科研工作勢頭良好,氛圍活躍,使科研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實現了學院科研工作的新突破:一是專業技術人員的考核實現了量化考核的新突破,學院對所有專業技術人員和院屬各教研室、實驗室的科研工作實行科研工作量考核制度;二是國家級項目立項和自治區立項實現零的突破;三是開展橫向科學研究工作,實現了零的突破;四是通遼市科技進步獎實現了新的突破,接連獲得一等獎2項,三等獎1項;五是自治區獎勵實現了零的突破,獲得內蒙古自治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內蒙古自治區首屆教學科研成果三等獎1項,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匯報如下:

1、學院領導重視,率先垂范,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學院領導牢固樹立“科研興院”的觀念,將科研作為學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學院的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以科研促進教師的業務水平的提高,以科研促進教育的改革創新,以科研促進學院的全面發展。學院在合校初期就召開了班子會議,分析我院科研工作的現狀、查找科研工作相對滯后的原因、研究科研發展的規劃、完善科研激勵機制,為學院科研工作的跨越式發展作前瞻性的研究,并提供具體的對策。做到了有長遠規劃、計劃,實施有記錄,年終、歲末和階段性總結。學院領導積極參與科研工作,率先垂范,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5年來第二任院長趙宏林教授5年來發表論文16篇,其中核心期刊發表10篇,主編教材2部,主持學校課題2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自治區課題3項,獲得自治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學??蒲谐晒?項;第三任院長白旭華副教授合校以來發表論文8篇,其中國家級6篇,主編、參編專著、教材3部,主持學??蒲姓n題、教學研究課題各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自治區高校重點課題1項,主持國家民委課題1項,申報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參加學??蒲姓n題3項,獲得華北地區科研優秀論文獎1項,獲得通遼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我院黨總支書記,留美訪問學者吉日嘎勒副教授5年來共發表論文6篇,其中國家級4篇,主持學??蒲姓n題1項,參加自治區課題2項,出 1 版專著、教材8部;第一任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長張昕原教授5年來發表論文13篇,其中國家級期刊發表論文12篇,核心期刊發表4篇,主編教材2部,主持學校課題2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自治區課題4項,獲得學??蒲谐晒?項;第二任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長陶春副教授合校以來發表論文14篇,其中國家級8篇,核心期刊發表3篇,主編教材2部,主持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參加內蒙古教育廳科研課題1項,主持學??蒲姓n題2項,現任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長趙文海高級實驗師5年來發表論文16篇,其中國家級12篇,國家核心期刊發表4篇,主編、參編教材3部,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自治區高校重點課題1項,參加學??蒲姓n題3項,參加學校教學研究科研課題4項,主持學校教學研究課題2項,獲得內蒙古自治區首屆教學科研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獲得通遼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院領導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院各位教研室、實驗室主任,各位專家、教授積極行動起來,帶領科室同志積極申報課題,進行科學研究,帶動了我院科研工作的全面發展,科研立項、科研成果超過建校到合校的20年。

2、健全組織機構,采取激勵措施,鼓勵廣大教職工積極從事科學研究,不斷提高科學研究水平。 我院除成立了院學術委員會,負責內蒙古民族大學醫學院的學術、科研管理工作外,現設有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長和科研秘書。正是由于機構健全,規章制度完善使科研管理工作步入了規范有序的運行軌道。

3、以創建教學科研型大學為重點,積極組織教師開展科學研究和科研課題的申報工作,廣大教師的科研工作的積極性得到了普遍提高,立項數量不斷增加,科研成果數量、質量呈上升趨勢 。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03-2007獲得校級科研立項14項;校級教學科研課題19項;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科研項目1項;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廳科研項目4項;內蒙古自治區高校重點研究課題 4項,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家民委科研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橫向聯合課題2項,其中一項為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科學院橫向聯合1項,與呼倫貝爾市醫院聯合1項,獲得科研經費50多萬元。

4、課題的涵蓋范圍廣,專業方向寬,從理論探索到實踐應用,從傳統研究方法的綜合到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從原有課程的優化設置到新課程的創新研究,從教學研究課題到科學研究課題,表現出學術研究的豐富性,體現了院科研隊伍建設的初步成效。同時課題的研究方向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科研方向12個,學術帶頭人、科研骨干教師逐年增加,科研團隊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2003-2007,我院發表省級以上學術論文共129篇; 其中:國家級論文72篇,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論文43篇,這些學術論文的質量和水平都有了相當程度的提高,論文被引用和影響因子不斷提高,標志著我院的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

5、我院加大了著作和教材的編寫力度,在學院的組織下,已經有24部教材、專著出版發行,有的已經使用多年,受到了學生和其他使用者的好評。

6、加強了學術交流和成果推廣工作,努力構建具有我院特色的科研平臺 。5年來舉辦了45次學術講座。2003年暑假期間,孫寶智副校長率中國醫科大學一行12人來我院進行學術交流;2004年北京大學航天中心醫院護理部范俊英主任率各科室護士長共8人來我院參觀學習,進行學術交流;2005年聘請呼倫貝爾市人民醫院院長,多次留美、留新加坡和 2 赴臺灣訪問學習的郭巖教授來校做了2場學術報告會;2006年還聘請中國醫科大學護理學院的4名專家、教授來我院講學、學術交流,同時開展了教學觀摩活動,促進了護理教學工作和科研工作。我院于2005年起與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院開展了全面的科研及學術交流活動,我院各教研室與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院相應的教研室和實驗室結成了互助合作關系,聯合開展了科研攻關工作,部分課題已經立項,其他工作正在進行之中2007年天津海河醫院張文龍院長、醫教科嚴宗芳主任、天津骨科醫院董主任、孫主任一行8人來我院參觀并進行了學術交流。使我院學術氛圍活躍,帶動了各項科研工作的開展。

7、根據學院安排,積極組織教師外出進修、學習,參加各種學術會議,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和博士學位研究生,5年來已有40人次到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中國醫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大連醫科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等國內知名院校進修學習、做訪問學者,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參加各種學術會議12次,其中我院黨總支書記圖門吉日嘎勒副教授2次到美國密蘇里大學做訪問學者,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提高了我院教師的整體科研水平。

8、我院科研隊伍不斷加強,科研骨干隊伍初步形成,科研工作成效明顯。通過科研實踐,促進了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師的成長。教師的科研理論素養和科研能力在實踐中得到不斷提高,學院現有校級骨干教師6人,吉林大學兼職碩士生導師10人。

9、5年來,我院有多名專家教授加入了全國和自治區、通遼市各級學術團體組織,其中魏永春教授擔任了內蒙古自治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副理事長;趙中華教授擔任了內蒙古藥理學會副理事長;副院長陶春副教授擔任了內蒙古法醫學會理事,我院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推選為理事單位。

10、5年來,我院成立了“生物化學與遺傳學研究所”,以此為依托,開展了十幾項國家、自治區、學校課題研究,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一項,課題經費30多萬元(含學校匹配資金),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自治區教育廳課題2項,自治區高校課題1項,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科學院橫向聯合項目1項,學校教學研究課題2項,科研課題4項,獲得通遼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學??蒲谐晒?項。在研項目12項,取得了預期目標。

11、獲獎情況:我院5年來共獲得內蒙古自治區教學研究成果二等獎1項,內蒙古自治區首屆教學科研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通遼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三等獎2項,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學??蒲谐晒坏泉?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5項。獲得國家專利6項。

內蒙民族大學醫學院 2007年12月30日

3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免費中國旅游文化下一篇:免費房屋出租合同

熱門文章

蒙古族舞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