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蒙古族民風民俗資料

2022-10-02

第一篇:蒙古族民風民俗資料

民風民俗(蒙古族)

蒙古族民風民俗

待客禮儀

蒙古人把隆重而熱情地接待客人看作是一種美德。他們的待客禮包括問候、互遞鼻煙壺(解放后此禮已逐漸消失)、飲食招待等。無論是專程來訪的貴客還是路過歇腳的行人,客人一到,首先是互相問候,待客人坐定,女主人端上一碗馨香的奶茶,并擺上各種奶食品、炒米、手把羊肉等,其間敬酒是必不可少的。奶茶用銀質的碗盛著,與哈達一起獻上。敬酒時,要右手舉杯、左手托肘,恭敬地把酒杯交到客人手中。

蒙古包

蒙古族的傳統居室是蒙古包。蒙古包呈圓形尖頂,由圓形圍壁(哈納)和傘狀頂架組成,外面覆以羊毛氈,再用毛繩固定。圍壁、傘架均用木桿釘成。包頂留有天窗(陶高淖),通氣透光。門小,木制,大多向南或向東南。蒙古包可以拆卸搬運,極適于游牧生活的需要。

服飾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是蒙古袍,右衽,鑲邊,身長寬大,高領長袖,帶腰帶,配皮靴。夏袍是棉絲質的單夾袍,多紅、黃、 深藍色。冬袍是毛料面的羊皮袍。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婦女的帽飾、首飾多鑲珠寶和銀飾,顯得雍容華貴。喜穿軟簡牛皮 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 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 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 發從前方中間分開,扎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并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

顧站冠

元代流行于蒙古族婦女中的一種高帽。長約一尺,筒狀,外包絲綢織物?;ㄉ贩N各異,上面還裝飾著各式珠寶及美麗的孔雀毛。根據所戴的“顧姑冠”可識別其身分和社會地位。在電影《馬可·波羅》、《成吉思汗》中都可見到戴著這種冠帽的婦女。

蒙古靴

服飾工藝品。有皮靴、布靴(馬海靴)之 分?!恶R可·波羅游記》載:“應知大汗賜一萬二千 男爵袍服各十三次,并附以名曰不里阿耳之駝皮靴一雙, 靴上繡以銀絲,頗為工巧。”不里阿耳靴即香牛皮靴,以補花盤腸紋做裝飾。女用布靴常以通體杏花、山丹、牡 丹等花草紋與佛手、D字紋、八結腸紋和云卷紋裝飾。

摔跤服及摔跤靴

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彩綢腰帶??布缣宦缎夭?。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云朵紋、植物紋、壽紋、五蝠捧壽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熱,避免汗濕貼于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外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摔跤靴則是摔跤專用鞋。堅韌、厚實,靴子上有皮帶,穿時將靴底和靴筒纏綁牢固,以防滑倒和踢腳時脫落,且便于勾纏對方。

婚俗

蒙古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講求倫常,嚴格輩分。講究由父母作主的聘婚制度,男到女家娶親。結婚儀式過程講究對歌、祝詞。蒙古族傳統家庭以男子為主,但家庭中的大事一般都能征求妻子的意見。兒子娶妻生子之后,與父母分家,幼子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

蒙古族婚禮 充分表現了這個古老民族勤勞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獨特風格。由于分布廣闊,各地婚俗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共同點是新郎佩帶火鐮、蒙古刀和弓箭,致頌詞、祝詞和對歌等。東部地區接親時新娘坐轎車,大門口對歌,洞房門口致頌詞、祝詞,更為精彩的是歡送送親賓客時搶新郎的帽子,以試雙方的機智勇敢和坐騎快慢。西部牧區婚禮中最為熱鬧而又比較完整地保留傳統習俗的是鄂爾多斯婚禮。迎親那天雙方的親戚朋友著盛裝聚集在雙方家中。接親的隊伍由新郎、接親親家、伴郎組成,新郎身背弓箭,男方的親友們在門口以歌聲送接親隊伍出發,新郎一行來到女方家要繞蒙古包一圈,才能下馬。伴娘此時用毛氈攔住新郎的隊伍,開始對歌,伴娘要考問男方很多問題,男方的接親親家要對答如流。經過一番盤問,女方對接親隊伍的回答滿意了,新郎才可把禮物獻上,伴娘撤去白氈請客人進蒙古包里,蒙古包里隆重的“烏查”(全羊席)開始。新郎在歌聲中向新娘父親獻上哈達。新娘此刻在另一座蒙古包里打扮一新與好友們依依惜別。宴席結束,新娘要去夫家了,娘家人唱著“送女歌”送行。接親隊伍回到新郎家,只見門前燃著兩堆火,新娘要拉著新郎從火堆另一端遞過來的鞭梢,從火中間走過。這儀式象征著愛情堅貞不渝,隱含純潔辟邪、興旺發達之意。進蒙古包后婚禮開始,揭去新娘頭上的紅蓋頭,新娘一一拜過公婆和親戚長輩。新郎手執銅壺,新娘手端放有銀碗的酒盤向賓客敬酒,被敬酒者一定要一飲而盡,并祝新人幸福?;槎Y進入高潮,豐盛的宴席、醇香的美酒、賓客的歡歌起舞,包含了對新人的衷心祝愿。

葬俗

一般不設靈床,沒有供品,不穿孝服,不燒紙錢,不放哀樂。傳統的喪葬方式有天葬、火葬、土葬三種?,F在普遍施行土葬,給死者更換新衣,或裹白布,也有凈身涂酥油者,連同死者生前用物一同入棺,入后請喇嘛念經。之后前去墓地埋葬。

禁忌

蒙古族從遠古時代就崇尚火,因此形成了一些與火有關的禁忌,如到蒙古包中做客,不能往火中灑水、扔東西,更不能吐痰或將火踩滅。蒙古人還忌用手指著天空中的星星,這與崇拜天的原始信仰有關。進蒙古包要將馬鞭立于門側,不能帶入包內。絕不能打牛、馬的頭部。

服飾禁忌

帽子是蒙古人神圣不可侵犯的頭飾,因此,他們最忌諱隨處扔帽子或用其他東西觸摸、玩弄帽子。戴在頭上的帽子突然掉地,被看作是很不吉利的事。系腰,對蒙古男子來說是權威的象征,是男子漢的標志。所以蒙古男子忌諱穿長袍不束腰帶。戴帽子、系腰帶是交際禮節之一。

居住禁忌

元朝時人們出入宮殿不許踩門檻。如果有人犯禁,要嚴懲。腳踏門檻,被視為無異于腳踩主人的咽喉?,F蒙古人仍忌諱腳踏門檻。其次,蒙古包內的坐次也有嚴格的習慣規定。蒙古人平時尚右,氈包內則中為上,右次之,左為下。主人或貴賓尊長中坐,男人居右,女人居左。坐次錯亂,是一大禁忌。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日期禁忌

蒙古人對農歷每月的初

一、初

八、十五很重視。這與佛教的有些理論有關。一般在這些日子不舉行婚禮,病人不出遠門,病已痊愈的人要提防舊病復發等。

第二篇:蒙古族民風民俗簡介

(一)生活習俗。飲食方面。城鎮居民食俗與漢族基本相同,即多食面、米,一日三餐。平時宴請以手抓肉為主。稀尊客人待以羊背子、烤全羊。牧區以肉、乳制品、炒米為主。除早餐以外,食無定時。喝茶是牧民進食的主要方式和習慣。喝茶時必備奶食品、面食品、炒米等食品,平時來人以喝茶為主。待客、宴請用手抓肉和羊背子。衣著方面。衣,平時基本與漢族服飾一樣,除了少數老年人以外,年輕人平時不再穿蒙古袍,但在節假日、那達慕活動或招待客人時均穿民族服裝。帽,女子不再帶發套,只圍綢、緞圍巾?,F大多數人不再帶帽子,只是在外出趕路或馱運時才帶皮帽或氈帽。鞋,以前男女均穿長筒靴子,其制料有布靴、氈靴、皮靴。布靴有牧民自制,用以室內穿;氈靴用羊毛搟制,靴底為牛皮或駝皮,用以冬季騎馬、駱駝趕路時穿著。皮靴份鞋背統靴和蒙古靴,一般走沙路或冬季穿著。如今,蒙古族在春節等重大節日中,會配合蒙古袍穿戴背統靴和蒙古靴。在一般生活中,現已大體跟漢族一致。蒙古族人民的衣著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夏天穿單褂,春秋穿夾袍與薄棉袍,冬季穿羊皮袍、羔皮袍,外披長毛羔皮大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衣著也隨之講究起來,穿著與其他大型省市無異,新式衣著很快便在旗旗流行。起居方面。蒙古族牧民為了便于游牧生活,選擇水草適宜之地。隨即搭起蒙古包、簡易蒙古包、帳逢等,游牧生活中最舒適,最常用的是蒙古包。如今城鎮蒙古族人民多住磚瓦結構房屋。蒙古包,蒙語稱為“蒙古勒格日”,它有大小之分,有

四、

六、八至

—1— 十二個哈那的蒙古包,外形美觀,結構復雜。包壁為圓形,高約

四、五尺,圍壁由幾部分交叉連接的細木棍和駝毛繩扎成,蒙語叫“哈那”。蒙古包的門高三尺余、寬二尺五寸,大都面向南或向東南,掛有氈門簾,內用各種擺設裝飾而成。改革開放以來,廣大牧民多數已定居,住上了土木結構、磚木結構房屋及樓房,只有少數牧民在游動放牧時搭設蒙古包等簡易屋室居住。

(二)禮儀習俗。蒙古族素以熱情好客著稱。凡來客,不論相識與否,全家老少皆出門迎接。賓主互相問候“塔賽音白努”,“賽音、賽音、塔賽音”(躬腰,大臂下垂、小臂向前平伸、手心向上)。隨后,主人熱情謙讓客人進蒙古包。進蒙古包后坐在右邊,上首即北面,多為尊長者所坐。賓主各取出鼻煙壺(蒙語為“胡壺熱”),鞠躬互換,舉到鼻端之后互還,同時還念念有詞地互相問候片刻。如拜見父母、長輩或逢喜慶場合時,均以哈達相獻,以表示敬重之意,現在仍保留著這些傳統禮節。在寒喧的同時,主人擺好奶食及饃饃,獻上奶茶,請客人食用,客人則用右手接過奶茶,對主人的敬獻不可推讓。喝過茶后,主人要給客人敬酒,客人用雙手接過喝畢后,還要給主人回敬。如果尊貴的客人或遠方的客人在蒙古包就餐過夜或住上幾天時,主人將用“手抓肉”等食品款待客人,席間唱歌,相互勸酒、敬酒??腿烁鎰e時,常常是舉家相送,并道別“賽音雅巴賴,巴依爾太(再見)”,客人道:“賽音薩特吉白!”

(三)歲時節慶。祭敖包,最初為祭天地、山川、水草之神,后來演變成祭祀家鄉的標志,后又成為牧民群眾集會、游藝、祈禱風調雨順、迎盼豐收的活動場所。牧地境界敖包多由旗王或蘇

—2— 木、巴格官方建造。路標敖包多為牧民自行壘起,做為游牧地界或標志之用。牧民祭敖包只是祭祀本部落的中心敖包,其它敖包則不祭。祭敖包的時間一般為每年農歷的

五、六月份,牧草近青時節,有的為春秋雨季。祭敖包時,王公、喇嘛、黎民都要參加。祭祀時,先由喇嘛在敖包附近的泉水旁扎房誦經。參加祭祀的人們都身穿節日的盛裝,在敖包上插柏枝、獻哈達、掛彩旗,在木架上拴掛各類牲畜連繩、串起來的羔羊耳記等。然后開始祭祀儀式,先由頭人代表部落獻牲灑血,稱血祭。喇嘛誦經吹海螺,眾人從左向右繞敖包三圈。繞圈時,將帶來的鮮奶,酥油、奶茶、食品等灑在敖包上,祈求平安幸福,風調雨順,牲畜興旺。祭禮儀式結束后,開始進行射箭、摔跤、賽馬、棋類等比賽娛樂活動。大家像過年一樣高興,男子盡情喝酒作樂,女子則唱歌助興。祭灶,蒙古族每年陰歷12月23日家家戶戶都要祭火神,即“祭灶”。在祭灶之前掃除屋里的灰塵,將屋里屋外掃得千干凈凈,把灶火整修好。祭灶時,要準備油炸果子、胸叉(熟的)、酒茶、松柏葉及各色綢緞頭兒,五色絲線等。到夜晚,滿天星斗時,開始祭灶。把火爐燒旺或在灶火上點一小堆柴,待火著時,在其左方或前方鋪一氈或毯子,放一張桌,然后把準備好的祭品擺在桌上。擺法是有講究的,在木盤上或銅盤里把煮好的胸叉(綿羊、山羊、黃羊都可以)面朝上擺好,用五色絲線纏繞幾層,在盤里盛滿五谷、油果子、酥油、奶酪、奶皮、核桃、柿餅、棗子、冰糖、茶葉和各色綢緞頭兒,最上面放一條哈達,主人高舉胸叉,給火神上供。此時外邊兒放鞭炮,屋里的人們從主人開始給火神供糖、油果子、酒等,給火神叩拜、祈禱,祈禱來年一切順利平安。剪發,蒙古

—3— 族在小孩子出生后.給孩子蓄發到3至5歲時,宴請親戚朋友,舉行剪發儀式。(蒙語為 “達克塔日胡”)。剪發時,也要選擇良辰吉日,事先要請占卜者占定吉日,而且必須在所定的日辰舉行。先準備一個盛有五谷糧食、棗子、果子,奶食的盤子,上面放一條哈達和一把剪子。剪發儀式開始時,小孩端著盤子或大人抱著孩子,手端盤子請一位受眾人尊重、有威望的客人為孩子誦祝頌詞,誦畢,先由他給小孩剪發,然后到每個客人面前,讓客人一一剪發,若是男孩從右邊,若是女孩從左邊剪,在剪一小撮頭發放臵盤里的同時,還要許諾給孩子牲畜或錢物等。剪下的頭發不能亂扔,用東西包好,放在高處或山頂上。剪發儀式過后,擺上奶食和饃饃,向客人獻奶茶。然后擺羊背子,招待客人,唱歌、喝酒,歡宴一整天。沒有來得及參加剪發儀式的親戚,無論什么時候,隨到隨手給小孩剪發、送禮,孩子的家長也要熱情款待客人。

(四)婚葬習俗?;榧?,蒙古族的婚嫁禮節具有獨特的民族特點,婚禮有以下幾個程序:媒妁、定親、婚前準備、送親、迎接新娘、新房禮、新房之茶、設宴等。隨著婚姻法的貫徹執行,阿拉善蒙古族青年得到了婚姻自主權,阿拉善蒙古族傳統而古老的婚姻習俗在逐漸改變,叩頭跪拜天地改為向主婚人、父母及來賓三鞠躬,趕著陪嫁牲畜去送親等繁瑣的舊俗和項目也日益減少,現在城鎮、蘇木的一些地方仍保持著定親、成親以及其它一些歡樂而有趣的婚禮儀程。喪葬,蒙古族的喪葬儀式極為簡單,貴族、喇嘛及平民的喪葬也有所不同。葬法有三種:一是土葬,即死者躺于木棺或坐于木棺中,挖一深坑,進行埋葬。二是火葬,

—4— 把遺體移臵曠野,以柴禾引火焚化。三是野葬,將死者的遺體棄之人跡不到的荒野,數日后家人前去視看,若遺體被獸禽食盡,為大吉,否則還要請喇嘛念經另想辦法滅尸,這種葬法很少用。

(五)其它習俗及禁忌。阿拉善右旗蒙古族諱忌較多。比如:稱呼比自己年齡大的人為“您”(蒙語為“塔”)忌稱“你”(蒙語為“其”);忌叫長輩的原名,或用其它記號代替,或稱尊號;蒙古族視火為最神圣,最高尚,所以忌往火里扔垃圾、倒水和吐痰;諱忌從火、鍋蓋、盆子上跨過;騎馬坐車接近蒙古包時要輕騎慢行,進蒙古包時要把馬鞭放在門外,入蒙古包后坐右邊;有客來時,忌手持空具或端著垃圾迎面而去;離蒙古包時,要等主人回去后才上車或上馬;吃肉時刀尖不能對著客人放,也不能把刀子放反,給人刀或剪刀時,忌把刀尖遞給對方;見到門前或門上掛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不能進去;忌吃自死動物肉和驢肉、狗肉、馬肉;在祭過灶后的三天里,忌從家里借給或送給別人東西;給客人敬酒行禮時,忌不戴帽、不穿外衣等等。還忌浪費五谷糧食。鹽、蔥、蒜、辣椒等物,相互不能直接過手,否則會結仇。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一些諱忌已逐步消失和改變。但在日常生活中土爾扈特蒙古族還很注意有些禁忌,尤其是年歲大的人們,不但自己注意,還時常要求和提醒晚輩注意。

—5—

第三篇:蒙古族漢字與民俗

蒙 古 族 的 民 俗 學 研 究

蒙古族的民俗學研究

摘要: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蒙古族是中國人口較多、分布十分廣闊的少數民族之一。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云南等地。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于傳奇色彩的民族。文章以內蒙古地區為例對蒙古族在不同生活時期與社會發展階段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及審美趨向的研究。通過對本地區的宗教語言文化·服飾·飲食·居住·出行·節慶·禮俗·喪葬,禁忌等方面進行了民俗學研究,對傳統文化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為洞察蒙古民族的風俗民情提供了一個多維的視角。

關鍵字:內蒙古,風俗民情 正文:

一、民族概況:

蒙古族是一個勤勞、智慧而又思想開放、善于學習、勇于探索的民族。蒙古族起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顒釉诿晒诺貐^的諸部分為蒙古語系和突厥語系兩大部分。在突厥文史料中,稱室韋為“達怛”(韃靼)。由于蒙古部的強大,“達怛”一名逐漸又被“蒙古”所代替,“蒙古”的漢文譯寫始見于唐代文獻稱作“蒙兀”。“蒙古”這一名稱較早記載于《舊唐書》和《契丹國志》,其意為“永恒之火”。"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里勒臺(大聚會)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大蒙古國。"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1219年西征,版圖擴大到中亞地區和南俄。1271年,改蒙古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中國。1368年元朝滅亡,殘余力量退居蒙古草原。明末清初。蒙古處于分裂割據狀態,以大漠為界,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三部分。清朝統一了蒙古各部,實施盟旗制度。1947年5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內蒙古自治區,成為中國建立最早的一個自治區?,F在的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各地,大多聚居在農村牧區,部分散居在城鎮。

二、語言文化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3種(方言按地區劃分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東北部方言),蒙古文屬拼音文字類型,初創于成吉思汗時代?,F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F行蒙古文有29個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個,表示輔音的24個。拼寫時以詞為單位上下連書,行款從左向右。用蒙古語言文字的新聞出版、廣播、戲劇、電影事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睹晒琶厥贰返鹊浼驯宦摵蠂炭莆慕M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膳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古代的蒙古族信仰薩滿教,清朝在蒙古地區推廣喇嘛教,實行“蒙禁”,在統治者的強制推行下蒙古族群眾逐漸接受并改信了喇嘛教。

三、服飾

蒙古族的服飾是非常復雜而豐富多彩的。不僅各地形制有別,而且有年齡、婚否及盛裝與常服之別。蒙古族服飾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如下: 1.首飾 :

大致可分為頭飾、項飾、胸飾、腰飾、手飾等五大類。頭飾主要有頭巾、帽子、頭帶、頭圈、辮鉗、辮套、頭釵、頭簪、耳環、耳墜等,多鑲珠寶和銀飾,顯得雍容華貴。 2.蒙古袍:

在內蒙古牧區,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夏季穿單袍,春秋服裝為夾袍,夾袍以棉布做成,也有以綢緞、平絨制作的,多紅、黃、 深藍色。冬袍是毛料面的羊皮袍。男袍與藏族長袍基本相似。蒙古族女袍為對襟長袍,呈長方形,比較窄小,婦女節日禮服為對襟開長袍,外邊套齊肩無袖長褂。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禮袍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盤腸"、"云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行可當衣,臥可作被。 3.腰帶 :

蒙古族服飾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綢緞制成,長三四米不等。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調。男子扎腰帶時,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騎乘方便,又顯得精悍瀟灑。腰帶上還要掛上"三不離身"的蒙古刀、火鐮和煙荷包。女子則相反,扎腰帶時要將袍子向下拉展,以顯示出嬌美的身段。有的地區扎腰帶還有一定的講究和規矩,未婚女子扎腰帶,并在身后留出穗頭,一旦出嫁,便是"布斯貴渾"代替腰帶的是緊身的坎肩,以此來區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婦女。 4.蒙古靴子 :

蒙古人愛穿靴子,蒙古靴分分布靴、皮靴和氈靴三種,根據季節選用。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來柔軟、輕便。皮靴多用牛皮制成,結實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樣大體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種,分別適宜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濕潤草原上行走。氈靴用羊毛模壓而成。蒙古靴做工精細考究,靴幫、靴靿上多繡制或剪貼有精美的花紋圖案。 5.蒙古禮帽:

一般用精致呢料制作,是一種橢圓形的、四周有一圈寬邊檐的帽子,多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后低,帽頂中央稍凹陷,帽筒與帽檐相接處,綴以花紋鑲邊。男子多戴深色禮帽,婦女們平時一般多罩頭巾。頭巾大約丈余長,顏色多種多樣。質料有布、麻、綢、絹等。姑娘們喜歡將頭巾纏在頭上,然后在右側挽一個小結,把頭巾的穗頭垂下來。已婚婦女們則用頭巾包住頭頂后,纏一圈,不留穗頭。在莊重的場合還要戴上繡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等花紋圖案的帽子。 6.蒙古坎肩:

蒙古坎肩始于元代是蒙古長袍的一種外套。蒙古婦女穿坎肩,一般不扎腰帶??布鐭o領無袖,前面無衽,后身較長,正胸橫列兩排紐扣或綴以帶子,四周鑲邊,對襟上繡花。

四、飲食

蒙古族的傳統飲食大致有四類,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稱肉食為“紅食”,蒙語叫“烏蘭伊德”;稱奶食為“白食”,蒙語叫“查干伊德”(純潔、吉祥、崇高之意)。而農區多以谷物蔬菜為主食,以肉食為輔。 1.面食

酥油,蒙古語稱"桃思",系用鮮奶加一定數量酸奶作酵母打制而成的。炒面系將青稞炒熟后用石磨碾碎的熟青稞粉,水餅是將面餅放入鍋中煮熟,撈出后加酥油、奶酪、糖拌勻的食品。炒米又稱“蒙古米”,是用糜子米炒制而成的脆炒米和硬炒米。水餅是將面餅放入鍋中煮熟,撈出后加酥油、奶酪、糖拌勻的食品。除此還有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 2.肉食

手扒肉,主要吃法是不用筷子,用手抓食。即將牛、羊肉切成適當的小塊,放入鍋內加水和食鹽烹煮,有的也配以佐料,開鍋后即可撈出食用。風干肉,把肉切成細條,撒上鹽沫,風干保存,以備春季或外出食用。灌腸,分為肉腸、血腸、面腸,肉腸灌人剁碎的羊心、肝、肺和肋部軟肉,血腸灌人牛羊鮮血,面腸灌入面粉加動物油脂,煮熟后食用。全羊系蒙古族餐中之尊,將羊的四肢和頭部連成整羊狀,置于大盤或木板上,全羊呈爬伏狀,把羊頭置于佛像前的桌子上,連同全胴體一塊煮熟。 3.奶食

主要有:有黃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奶渣、奶糕等。奶酪也叫奶豆腐,酸奶子是將取過酥油的奶水煮熟,使水分和奶酪分開,然后再擠去水分晾干后食用。奶皮子,是將新鮮牛奶用文火熬,至泛起泡沫?;?,將冷卻凝結于表面的奶脂挑放晾干。奶油,通常是將鮮奶裝入桶、罐等容器中發酵,攪動直至奶和油分離,撇出來的白色油脂就是奶油。把奶油放入鍋中加熱并慢慢攪拌,可熬煉分離出一種黃色的油脂,這就是黃油。黃油下面的沉淀物叫酥油渣。 1. 茶食

傳統飲料有茶水“哈日茄”·奶茶“蘇臺茄”·酥油茶“希日陶斯臺茄”·酸奶子·面茶“珠通茄”和奶酒。茶水,是將無雜質的水用銅質器具煮沸,然后把搗成粉狀的茶放入,再放入少許食鹽即可飲用。奶茶,是將在已經熬成的茶水里,放入適量的鮮奶,使茶色由紅變為乳白色即可。面茶,即先將青棵面或麥面用油炒熟,再把紅茶水澄清倒入,攪動就可作成。馬奶酒,將馬奶收貯于皮囊中,攪拌數日后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除這種發酵法外,還有釀制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另外蒙古族群眾也喜歡飲用白酒。

五、居住

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獨創的適合游牧生活的建筑杰作,"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在此之前的古代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包"等。包為圓形穹頂,由網狀編壁“哈納”(墻部)、“陶腦”(天窗)、“烏尼”(頂部竿)、門、柱、外包氈子、牛毛繩等構成。蒙古包規格的大小,其基本構造都是一樣的,是由每頂包所用編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長2米多)的數量來決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編壁的。蒙古包高2米以上,直徑5米左右,立包時,先選定地點,立起支架和門,然后以木桿連起天窗和支架,使整個框架張開呈傘狀,氈片覆蓋其上,用毛繩加以固定。包門一般向著太陽升起的地方,門簾鑲有民族特色的花紋。內部西面是男子坐位,東面為婦女坐位,東南放水、奶及餐具;弓箭、獵槍等狩獵式具則放在西北方向。并用織錦布或地毯覆蓋,門側放碗架、炊具、酥油桶、擠奶桶等物,包中央是鍋灶,上方和兩側鋪地毯或毛毯。近年來,蒙古包的結構、材料等又有新的發展。有些地區出現了鋼架結構的蒙古包,包的前后加開了窗戶,使采光和通風性能更好。室內還增加了床、電視機、收音機等各種現代生活用品。還有許多蒙古族群眾已在草場上建定居點,住上了土木結構或磚木結構的房屋。

六、出行 蒙古族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蒙古族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男女老幼都會騎馬,放牧或外出都騎馬。駱駝,蒙古語稱它為"特莫",是牧民們不可缺少的交通運輸工具??沈T乘、可載貨。勒勒車,古稱"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運輸工具。勒勒車輕便宜駕,適宜在草原、雪地、沼澤、沙灘上行走,可用來拉米、牛奶,搬運蒙古包和柴草等貨物。行駛時可一輛輛排成長長的車隊,首尾相連,如草原列車般行進在廣袤的草原上,一個婦女或兒童即可駕駛七八輛至數十輛,承擔全部家當的運輸任務。除普通勒勒車外,蒙古族地區還有一些特制的、專用的勒勒車。如圍有車棚、供人乘坐的"轎車";安裝有木柜,用以貯藏糧食、肉食的"庫房車";裝有木槽、牛皮袋或鐵桶等盛水工具的"水車"等等。近些年來,蒙古族人民,已不滿足于使用這些傳統的交通運輸工具,許多家庭都購買了摩托車、拖拉機、汽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生產生活更加方便、快捷,更加豐富多彩。

七、節慶

蒙古族人民的節慶活動主要有春節、那達慕大會、祭俄博,祭火,祭尚西(神樹的意思),祭成吉思汗陵,祭蘇魯定等。

1.春節,白節,蒙古語稱查干薩日(白月、正月),意為新年、春節。古代蒙古人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故稱春節為白節。白節在正月初一。過白節是從古代沿襲下來的習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就非常重視過白節。臘月三十晚上,全家即穿上節日盛裝,歡聚一堂,拜賀新年,徹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燒香拜佛,然后晚輩向長輩獻哈達或磕頭、敬酒、禮拜。初一清晨,家族親友開始互相拜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結束。

2."那達慕",蒙古語音譯,意為"娛樂"、"游藝",是蒙古族傳統的節日性群眾集會,起源于十三世紀初。那達慕的主要內容就是進行被稱為"男兒三藝"的摔跤、賽馬、射箭等傳統體育比賽,但更多的卻已轉向體育、文藝搭臺,經濟、貿易唱戲的新形式上來,參加者也不再限于蒙古族內部,而成為跨民族跨地域的一個豐富多彩的民族歡慶大會?,F在的那達慕一般進行3至7天。"男兒三藝"活動不需要專門的場地、特殊的器材和固定的人數,隨時隨地都可進行。蒙古族摔跤比賽實行單淘汰制,一跤定勝負,失敗者不允許再上場。摔跤手有專用服裝,比賽前,雙方都有人高唱挑戰歌,摔跤手入場,退場時都要模仿雄鷹的動作。蒙古族賽馬一般分為賽走馬和賽奔馬兩種。賽走馬是指讓馬跑對側步(即前后蹄一順交錯前進),比馬的速度、耐力、穩健和美觀。賽奔馬是比馬的速度和耐力,以先到達終點者為勝。蒙古族射箭也分靜射和騎射兩種。弓箭以中靶的箭數多少評定名次,靜射即指站立不動拉弓而射。騎射是指選手在特制的跑道上邊騎馬奔馳邊拉弓而射。

3.祭俄博,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的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方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邊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奶酪等。祭俄博時,先煨桑,然后由喇嘛念經,人們乘馬脫帽,口頌佛經,繞俄博三圈,向山神鞠躬叩頭,祈求山神保佑一方平安,風調雨順,人畜興旺。

4.祭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動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農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農歷臘月二十三;貴族和臺吉則在臘月二十四。有個別的地方秋季祭火。 5.祭尚西(神樹的意思),通常是在一棵孤獨的神樹下,用五顏六色的花布條把樹枝裝飾得特別艷麗,一位扮裝的尚西老人盤膝坐在神樹下,男女老少匯聚在周圍拜祭尚西,并推選幾名主祭人手捧哈達、美酒、奶食品,向尚西老人敬獻。

6.祭成吉思汗陵,簡稱祭成陵。成吉思汗"一代天驕"是蒙古民族崇敬的民族英雄,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的習俗,最早始于窩闊臺時代,到忽必烈時代正式頒發圣旨,規定祭成吉思汗的各種祭禮,并使之日臻完善。

7.祭蘇魯定,蘇魯定是成吉思汗的軍旗或軍徽,蒙古民族最珍重的古代文物之一,蘇魯定是成吉思汗遠征時所向披靡的旗徽,又是太平無事時的吉祥物。蒙古族在每年陰歷三月十七日,都隆重舉行祭蘇魯定的儀式。

八、禮俗

蒙古族是一個性格豪放,為人善良、忠厚的民族,他們有著很多本民族的傳統禮儀和風俗習慣。 1. 婚禮生養

蒙古族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奴隸主或封建王公貴族常以納妾為俗。一男一女結合成夫妻的婚姻形式是蒙古族群眾歷來的婚俗,同姓不婚。有轉房制習俗,財產由幼子繼承。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其過程是先男方要向女方求親,后由男方家送給女方的聘禮,女方陪送女兒的出嫁嫁妝,接著是娶親,新郎穿盛裝到女方家后要逐一敬酒,行跪拜禮,再就餐。次日新郎和新娘起程離去?;槎Y過程要經過拜火,祭灶,拜友,婚宴,歌唱?;槎Y后新娘家來人到新郎家舉行認親儀式。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搶婚或包辦買賣婚姻逐漸被淘汰,男女自由戀愛、自愿結合的新婚俗已蔚然成風。在嬰兒出生后7~10日內舉行洗禮,在幼兒3歲時要剪胎發禮。 2. 待客

蒙古族傳統禮節,主要有獻哈達、遞鼻煙壺、裝煙和請安等,當然現在還有鞠躬禮和握手禮。蒙古族人見面要互致問候"賽拜努(你好)",請客人進入蒙古包時,總是立在門外西側,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門,請客人先走??腿诉M入蒙古包后客人跪坐后,家庭主婦便向客人雙手敬獻噴香的奶茶。蒙古族在斟茶時,茶碗不能有裂紋,一定要完整無缺;倒茶時,壺嘴或勺頭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門)向外, 茶不可倒得太滿,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獻茶的時候,手指不能蘸進茶里;給老人或貴客添茶的時候,要把茶碗接過來再添,不能讓客人把碗拿在手里;茶和酒在未喝之前,不管什么時候,都要首先向天地、山水、火神等分別作為“德吉”敬獻,之后才能開始倒茶等等。招待來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同時擺上黃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炒米等食品,供客人食用,并把哈達托著獻給客人。獻哈達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傳統禮節。哈達是一種禮儀用品。拜佛、祭祀、婚喪、拜年以及對長輩和貴賓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達。哈達以絲綢為料,一般為白色、淺藍色和黃色。長度通常為五尺左右,寬度不等。有的繡有"云林"、"八寶"等民間花紋圖案。對長輩獻哈達時,獻者略彎腰向前傾,雙手捧過頭,哈達對折起來,折縫向著長者;對平輩,雙手平舉遞給對方;對小輩,一般將哈達搭在脖子上。敬鼻煙壺是蒙古族牧民的一種日常見面禮。鼻煙壺用玉石、象牙、水晶、瑪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制成。晚輩同長輩相見時,晚輩曲身鞠躬,雙手捧著鼻煙壺,敬獻長輩,長輩用左手接受,聞后歸還。同輩相見時用右手相互交換鼻煙壺,雙方聞后歸還??腿烁鎰e時,全家出蒙古包歡送,??腿艘宦菲桨?,歡迎再次光臨?,F在的農區一般同漢族一樣,炒各種菜加美酒招待客人。

九、喪葬

蒙古族有土葬、火葬、野葬、三種葬式。一般人行土葬,僧侶行火葬,牧區居民行野葬。

1.天葬是牧區盛行的一種葬式,又稱野葬或棄葬。人死后,脫掉死者的舊服裝,換上新衣或用白布纏裹全身,將尸體放在勒勒車上,趕車急行,尸體掉在哪里,那里就是吉祥的葬地。天葬后,死者的子孫一般49天內不剃發,不飲酒娛樂,路遇行人不寒暄,以示哀悼。

2.火葬是喇嘛教傳入蒙古族地區后出現的一種葬式。為王公貴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后所采用。普通人死后,多數不實行火葬,只有患傳染病或產婦死后,才進行火葬?;鹪岽稳?,由死者家屬揀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江河,有的裝入壇罐中埋葬,以示永遠悼念。

3.土葬是農區蒙古族普遍實行的一種葬式。蒙古族的土葬與漢族大同小異。人死后(或臨終前),家人給死者更換新衣,將尸體放在木板上,用哈達罩其面,等待入殮。入殮時,尸體不能見太陽,一般在黃昏時刻,將尸體從窗戶抬出去入棺。停放在院內,一般三至七天內出殯,出殯時死者的長子扛棺材大頭,其余子孫抬小頭,有的拉在靈車上,有的一直抬到墓地。到達墳地后,用吊繩把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時,死者的子孫和近親,圍繞墓穴正反各轉三圈,并用手抓土向墓穴撒去,然后大家一起鏟土埋棺。

十、禁忌

1.宗教禁忌 忌直呼**和其他年長僧人的名字,人去世后不可再呼其名。

飲食禁忌 忌獵食懷孕和哺乳期的野生動物,不破損禽蛋,禁食奇蹄動物,忌用嘴啃肉,要用刀割。

2.生活禁忌忌端著灰盆接送客人和從人面前走動,與人交談忌用高聲或細聲,婦女忌披發,忌帽子上打補丁,忌挖草皮、折樹枝、踐踏花草和連根拔植物,忌燒骨頭和亂倒垃圾,向別人遞交槍、刀時忌刀尖和槍口對著人,忌敲打餐具,忌用裂紋的碗。蒙古人忌諱吃狗肉,不吃魚蝦等海味以及雞鴨的內臟和肥肉。

3.作客忌諱,路過蒙古包的時候,要輕騎慢行,以免驚動畜群;客人進蒙古包前,要注意整裝,切勿挽著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帶上,要把馬鞭子放在門的右方,并且要立著放;進蒙古包后,進門要從左邊進,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邊,忌坐佛龕前面,忌蹺腿、伸腿和躺臥;出蒙古包后,要走原來的路線不要立即上馬上車,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馬上車。

4.忌蹬門檻,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時,絕不許踩蹬門檻。

5.病忌,牧民家里有重病或病危的人時,一般在蒙古包左側掛一根繩子,并將繩子的一端埋在東側,說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6.火忌,蒙古族崇拜火,認為火神或灶神是驅妖辟邪的圣潔物,所以人們進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7.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臟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臟物。

8.產忌,蒙古族婦女生孩子不讓外人進產房。一般要在屋檐下掛一個明顯的標志。生男孩子掛弓箭,生女孩則掛紅布條。 9.忌摸頭,蒙古族忌諱生人用手摸小孩的頭部。

10.忌打狗,到牧民家作客時,要在蒙古包附近勒馬慢行,待主人出包迎接,并看住狗后再下馬,以免狗撲過來咬傷人。千萬不能打狗、罵狗,闖入蒙古包。

【1】蔡志純 《蒙古族文化》[M] 呼和浩特: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9.1 【2】巴·蘇和、寶音陶克濤 《蒙古文學發展概要》[M] 遼寧民族出版社,1996。 【3】《蒙古族通史》[M]民族出版社,1991.9 【4】布林特古斯《蒙古族民俗百科全書》[M] 內蒙古科技出版社,1999.6 【5】布林特古斯主《蒙古族民俗百科全書》[M] 內蒙古科技出版社,1997.6 【6】王滿都嘎 《蒙古文論史(17-20世紀初)》[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7】牧寒編 《內蒙古湖泊》 [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5 【8】巴·格日勒圖《蒙古文論史研究》[M]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8 【9】巴·格日勒圖《蒙古文論精粹》[M] 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85 【10】巴·蘇和《蒙古族古代文論研究概述》[J]內蒙古民族師范學院科研處 2000.5

第四篇:蒙古族民俗文化簡述

蒙古族民俗風情簡述

班級:2009級旅游管理

姓名:孟凡雪

學號: 0 0 9 6 0 0 1 0

指導老師:馬 思 睿

2012-06-1

4摘要:蒙古族歷史悠久,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本文主要從經濟民俗、社會風俗、信仰民俗三個方面闡述了蒙古族民族的民俗風情。主要介紹了蒙古族的服飾、飲食、人生禮儀和節慶民俗。對于蒙古族的以往和現在的發展變化進行了簡單、細致的比較和展現。

關鍵字:蒙古族經濟民俗社會風俗信仰民俗

前言:

民俗是在特定民族、時代、地域中不斷演變而成的社會規范體系。民俗現象內涵豐富,表象多樣。民俗是創造與民間又傳承于民間的具有時代詳細的傳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為),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和傳承的民間社會生活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基礎和組成部分。蒙古族的風俗習慣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經濟和社會條件下形成的。1正所謂“隔山不同風”,“隔水不同俗”,這就是所謂的民族風俗。

1、蒙古族概況

蒙古族自稱“蒙古”。“蒙古”這一名稱較早記載于《舊唐書》和《契丹國志》,其意為“永恒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發祥于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蒙古”最早見于唐代,史稱“蒙兀室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流域的一個部落。公元840年,回鶻汗國崩潰后,該部大部西遷,逐漸與留在蒙古高原的突厥語族后代融合。12世紀時,這部分人繁衍、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組成部落集團。當時,同在蒙古高原上的還有三個使用蒙古語言的部落和三個信奉景教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出現階級分化后,蒙古貴族經過不斷的權力之爭,到12世紀,出現了包括蒙古的五大對抗集團。蒙古部族的首領鐵木真統一蒙古諸部后,于1206年被推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從此,蒙古地區諸部逐漸融合為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

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F以農耕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游牧生活的伴侶。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為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里亞特三種語言;文字是13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的,后經本民族語言學家多次改革,現已規范化?,F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云南的蒙古族會彝語和漢語,其蒙古語與北方的蒙古語大致可相通。

用蒙古語言文字的新聞出版、廣播、戲劇、電影事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睹晒琶厥贰返鹊浼驯宦摵蠂炭莆慕M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膳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成果之一。

2、蒙古族經濟民俗 1 全國導游基礎,內蒙古旅游局編,2007年版.2.1蒙古族服飾

蒙古族服飾的發展是,是反映蒙古族各個歷史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標志。服飾主要分為袍裝、腰帶、靴子、頭飾及飾物。

2.1.1袍裝

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歡穿長袍。蒙古袍是最主要的衣裳,它面料主要為皮和布;款式多樣。蒙古袍一般為右開襟,在領口、右襟腋下訂扣,與鑲邊搭配。蒙古袍常見顏色為白、紅、藍、綠集中反映了蒙古族對天、地、火焰和植物的崇拜。

2.1.2腰帶

蒙古族穿袍子時必須備腰帶,腰帶由布料或綢緞制成,長一般約五米,顏色與袍子相協調。男子系腰帶雙手上舉,是身材顯得魁梧;女子系腰帶一般雙臂下垂,帶子窄,從而使身材顯的苗條。

2.1.3靴子

蒙古靴主要由布、皮和氈制成。樣式有尖頭、圓頭和小尖頭幾種。蒙古靴的主要特點是靴頭上翹、靴筒寬大;靴幫和靴底常裝飾有花紋及圖案。

2.1.4頭飾和其他飾物

蒙古族有戴帽子的習慣,帽子除了防寒還有吉祥權威的象征。蒙古族男子隨身攜帶一些鑲有玉石的生活用具,女子的飾品主要由金銀珍珠等制成,包括戒指、額箍、墜子、項鏈及綢緞荷包和發套。

2.2居住習俗

蒙古包“蒙古包”是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納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后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2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后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蒙古包搭好后,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家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F在一些家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墻,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于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過去蒙古族以游牧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F在除了游牧,相當多的蒙古族從事農業生產或農牧兼營,他們已定居村鎮。

2.3蒙古族飲食習俗2

傳統上蒙古族的主要飾品分為白食、紅食、紫食和青食;主要飲品為奶飲品、茶及酒。

2.3.1白食

“白食”即以奶制品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為“查干伊得”,意為圣潔、純凈的食品。蒙古族最常使用牛奶,此外還是用馬奶、羊奶、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鮮奶飲品,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制成的食品包括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奶酪、奶粉等十余種,可以做正食,也可作零食。

2.3.2紅食

“紅食”及以肉類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族的肉食主要有綿羊肉、山羊肉、牛肉,蒙2 內蒙古導游基礎,內蒙古自治區旅游局編,2007年9月.古語稱“烏蘭伊德”。傳統肉食制品主要有:烤全羊、手把肉、羊背子等。風干的牛羊肉干和各類瘦肉干也是蒙古族常使用的肉食。

2.3.3紫食

是指炒米和用面食炸制的紫色油餅、果條等茶點食物。隨著農耕業的發展蒙古族開始更多的使用面食,常見的是面條和烙餅。

2.3.4青食

青食主要是指蔬菜瓜果類食品。古代蒙古人和現代生活在偏遠地區的蒙古族民眾主要靠采集沙蔥、蕨菜、蘑菇等作為青食。

2.4交通習俗

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傳統上主要以馬、牛、駱駝為主要交通工具。

馬是以強健耐勞著稱的乘騎。馬是蒙古族的忠實伙伴。勒勒車是蒙古族牧民的傳統交通工具。蒙古轎車是專門乘坐人員的車。在勒勒車的基礎上制造而成。主要用于探親訪友,接送親人等。

進入現代生活方式的蒙古族更多地使用摩托車、汽車等交通工具,騎馬和駱駝則更多地成為旅游者在草原上的娛樂項目。

3、蒙古族社會風俗

3.1人生禮儀

3.1.1求子禮

求子禮是蒙古人生禮儀的開端,通常是有婦女以祭敖包、山洞、和人形石的方式進行。嬰兒誕生后第三天,要進行洗浴禮,通常有德高望重的老年婦女主持,用鹽水、茶水或羊肉湯給嬰兒洗浴,同時為嬰兒取名。嬰兒滿月及周歲時,家人要擺宴招待親友為嬰兒祝賀。孩子長大一些要舉行剃發禮,長到三歲舉行騎馬禮,孩子成年后,家人則要為其舉行成人禮。各部族習俗不同。

3.1.2婚姻禮儀

蒙古族的傳統婚禮主要包括求婚、訂婚、小宴、婚禮、探望禮幾個階段。

蒙古族青年男女結婚,要選擇吉日,男方要給女方家送彩禮。結婚前一天,男方要把貼有紅紙的豬肉和酒送到女方家,既作為禮物又讓女方家用于招待賓客。 結婚這一天,新郎在陪郎的伴隨下來女方家迎親,同時要挑點青菜送新娘家。按習俗,迎親過程中新郎不能說話,一切由陪郎應酬和周旋,直到把新娘娶回家。新娘梳著少婦的發式,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都穿著嶄新的衣服。服飾尚青、黑色,衣裙的花邊圖案與上衣的高領,都與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相近。新娘穿的一件小掛,由送親隊伍中一孩童保管。當晚,姑娘和小伙子要來慶賀,家里一片歡笑聲和歌聲。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到女方家回門,同時在女方家拜天地和祖先,岳父母同時給新郎一個銀鐲子。從女方家返回男方家的路上,不管碰到什么人,新婚夫婦都要作揖。返回男方家后,他們還要拜天地和祖先。 第三天去上祖墳。新婚夫婦在姑娘和小伙子的陪伴下,挑著豬頭等供品和食品去上男女雙方家的祖墳?;楹?天內,新娘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到其他地方住宿。歷史上,蒙古族有男子可以另娶,而原配妻子卻不能改嫁的習俗。情況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結婚自愿,離婚自由已成新風,但蒙古族的離婚率是很低的。

3.1.3喪葬禮儀

解放以前很長的歷史時期,蒙古人奉行:病人死后7個時辰不準移動,以祈求“回生”。之后準備安葬。清朝以前蒙古族葬俗有野葬、火葬、土葬三種?,F在蒙古族人們的殯葬意識,在繼承部分傳統喪葬儀式的同時,增加了許多更科學、衛生、禮儀的內容?;鹪崞占伴_來。按照蒙古族的傳統習慣,家中如果長輩死了,忌諱說“死了”,應說“老了”,以示尊敬。

3.2節慶民俗

3.2.1春節

蒙古族稱農歷正月和春節為"察汗撒喇",意為白色的月份,白色象征吉祥、納福,為此蒙古族十分崇拜白色。把歲首的正月稱為"白月",意味著在新的一年里人畜興旺,吉祥如意。除夕之夜,外出的人都要盡量回家團聚,舉家坐在一起飲酒,吃奶酪、餃子、酥油、炒面、油炸食品、手抓肉等。包餃子時,特意將其中的幾個餃子里包上硬幣、奶酪、柏葉、糖和食鹽,錢象征富有,奶酪象征豐收,柏葉象征長壽,食鹽象征才華,糖象征甜蜜生活。初一早晨,各家擺設煮熟的羊頭,并擺上各式糖果、乳制品、油炸饃等食品,羊頭是經過裝飾的,嘴里橫放長方形油炸饃,鼻孔內插柏枝,額頭上割一條三角形小縫,抹上酥油,據說這是紀念為民除害的民族英雄留下的習慣。初一早上晚輩要給長輩拜年、獻哈達表示祝福,同輩之間互相拜年,并互相敬酒問候。

3.2.2祭敖包

祭敖包其是一種宗教活動。祭敖包時,蒙古族男性牧民身著節日盛裝,騎馬乘駱駝從四面八方來到供奉山神的地點—敖包,進行祭祀和祈禱,祭敖包時,先煨桑,然后由喇嘛念經,人們乘馬脫帽,口頌佛經,繞敖包三圈,向山神鞠躬叩頭,進行禱告,祈求山神保佑一方平安,風調雨順,人畜興旺。

3.2.3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大會即游樂戲耍的意思,"那達慕"起源于13世紀初,當時,每逢成吉思汗召集各部首領聚會時,除了制定典章、獎罰任免、商討戰局、歡慶勝利外,還舉行規模較大的、帶有體現蒙古民族勇敢、彪悍、善戰、豪放特征的娛樂活動,即那達慕。在蒙古族群眾中,那達慕盛會內容豐富,規模較大,參加人數眾多。那達慕多在夏秋之交進行,男女老幼都從駐牧地向會場集中,開始時,人們供上全羊和酒肉糖果等食品,推舉1名德高望重的長者,手持盛滿美酒的銀碗和潔白的哈達,高聲致祝贊詞,詞中盛贊藍天之高大,草原之遼闊,祖先的豐功偉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感謝神佛的保佑和恩賜,祝福大家愉快,家庭和美,生活幸福,比賽成功等。接著舉行騎馬、射箭、摔跤等比賽活動,青年男女跳舞唱歌,歡度那達慕盛會。

在當代,"那達慕"的內容和形式雖然仍以傳統的"樂舞三藝"為主,但更多的卻已轉向體育、文藝搭臺,經濟、貿易唱戲的新形式上來,參加者也不再限于蒙古族內部,而成為跨民族跨地域的一個豐富多彩的民族歡慶大會。

4、蒙古族信仰民俗

4.1原始崇拜

蒙古族最初在嚴酷的生活環境中形成了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及祖先崇拜。

古代蒙古人認為天地萬物都是有神保護的,因而產生了自然崇拜。他們把天作為至高無上的神,稱作“蒙合騰格里“(長生天),每年正月初一天亮之前,蒙古族都要舉行祭天儀式,祈求一年平安。圖騰崇拜產生于漁獵社會后期,圖騰被認為是氏族的祖先和保護者。隨著社會的發展,蒙古族對自然和圖騰的崇拜逐漸轉變為祖先崇拜。主要表現為祭祀自己的家族的祖先。

4.2宗教信仰

薩滿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薩滿教崇拜多種自然神靈和祖先神靈。成吉思汗信奉薩滿教,崇拜長生天。知道元朝薩滿教在蒙古社會占統治地位。蒙古族歷史上有過多種宗教并存。流行的宗教主要有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等。在明、清兩朝的支持下,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興盛起來。

4.3蒙古族禁忌

宗教禁忌:忌直呼**和其他年長僧人的名字,人去世后不可再呼其名。

飲食禁忌:忌獵食懷孕和哺乳期的野生動物,不破損禽蛋,禁食奇蹄動物,忌用嘴啃肉,要用刀割。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妖避邪的圣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水忌:蒙古族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干凈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并視水為生命之源。

此外還有忌蹬門檻、生人摸小孩的頭、打狗等。

總結:

蒙古族民俗文化豐富,傳統生產方式保存完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蒙古族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有利于社會主義多民族的更好發展,有利于民族團結和中華文化的豐富。對于開發少數民族風情旅游、保護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遺存也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全國導游基礎,內蒙古旅游局編,2007年版.

[2] 內蒙古導游基礎,內蒙古自治區旅游局編,2007年9月.

[3] 喬吉.馬永真,蒙古族民俗風情,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4] 王迅.蘇赫巴魯,蒙古族風俗志,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0年.

第五篇:內蒙古民俗

內蒙古的景區有呼和浩特,呼倫貝爾,錫林郭勒,包頭。

內蒙古自治區北面鄰蒙古和俄羅斯,東緣嵌著茫茫林海的大興安嶺,嶺東南山麓西遼河平原,是我國跨經度最大的省份,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決定了當地旅游資源的豐富多樣。

內蒙古最吸引人的當屬獨特的自然風光,境內同時并存有大面積的草原和沙漠,以及上千個大小湖泊。其北部草原居全國牧場之首,呼倫貝爾大草原,中部的錫林郭勒草原、希拉穆仁草原都是感受草原風光的好去處。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襯下,天空純凈明亮、草地遼闊壯麗、空氣清新、牛羊成群,對久居都市的人來說,這一切都是那么遙遠而親切。內蒙古的沙漠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比較著名的有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庫布齊沙漠的響沙灣等。而以蒙古族為主體的民族風情更為內蒙古草原增添了淳樸自然的神韻。

內蒙古也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故鄉,境內有不少的名勝古跡,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五當召、席力圖召等。

蒙古包一般為圓形,大多用條木做成網壁與傘形頂,上蓋毛氈,用繩索勒住,頂中央有圓形天窗,容易拆裝,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摻和著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飲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盤子里做點心,并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習慣把羊肉切成大塊,煮熟了吃。吃的時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美國幼兒動畫片卡由下一篇:美國人喜歡喝什么酒

熱門文章

蒙古族舞蹈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