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什么是社會學視角

2022-07-30

第一篇:什么是社會學視角

社會學是什么

教案一

第一講 導論:重新認識我們的社會(8學時)

一、社會學是什么(

4學時)

教學目的:通過本次課的教學,激發學生對新課程的好奇心,使學生掌握什么是社會學。 教學內容:1.“社會學”的由來

2.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3.社會學的研究領域

4.社會學的視角 教學重點:1.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2.社會學的視角 教學內容的組織安排:

1.以課堂講授為主。

2.什么是社會學?是學習社會學首先需要了解和領會的重要問題。對于剛剛進入大學的本科生,必須要花費較多的時間,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選用大量他們熟知生活實例進行耐心細致地講解,用具體事實來闡述社會學涉及領域廣泛,社會學研究的視角獨特。 具體內容:

一、什么是社會學——邀請你打開又一扇窗戶 1.“社會學”的由來

“社會學”是由拉丁文Socitas(社會)或Socius(社會中的個人)和希臘文Logos(詞、學說、學問)兩部分組成。一般認為“社會學”一詞最早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奧古斯都·孔德提出的。1838年10月,他出版了《實證哲學教程》第4卷,在此卷中正式提出“社會學”。此前出的書均用“社會物理學”,即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分析研究社會現象??椎碌纳鐣W確定了兩大主題: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前者說明社會內部的和諧狀態,研究的是社會的社會存在條件、作用、規律、秩序、組織等;后者試圖說明社會歷史的發展,研究社會發展變化過程及其規律??椎乱恢痹趪L試尋求擺脫哲學的束縛,他提出“社會物理學”或“社會學”的終極目的就是區別過去那種思辨的社會哲學或歷史哲學。所以,他被認為是西方社會學的創始人。社會學的發展,無論從孔德開始的西方社會學,還是從馬克思開始的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都經歷了從一般社會哲學到專門的具體社會科學演變的過程。

就中國而言,各種書報刊中最先采用“社會學”的是譚嗣同的《仁學》。這本1896年出版的書在第一篇中稱:“凡為仁學者,于佛學當通華嚴及心宗相宗之書,于西學當通新約及算學格致社會學之書”。社會學在初入中國時還叫做“群學”。最初用這一名稱的是康有為。據梁啟超所記廣州長興學舍教育大綱,康有為在1891年曾將“群學”同政治學原理一起并列為經世之學。但是,譚嗣同只是提到社會學,而沒有涉及具體內容;康有為的群學,我們也只知其名稱,無從查考其內容。嚴復是以群學的名稱系統介紹西方社會學內容的第一人。他于1889年開始翻譯斯賓塞的《社會學研究》,1903年以《群學肄言》為書名出版全書,標志著中國社會學的開端。章太炎則是中國最早直接使用社會學名稱出書的。他于1903年翻譯出版了日本社會學家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我國20、30年代社會學就是從這時成長、興盛起來,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社會學研究水平甚至超過當時的日本。

2.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觀點分歧 那么社會學究竟是什么?社會學以什么為它的研究對象?這是它的創始人以及后輩社會學家力圖明確回答而又不容易回答清楚的問題。不僅不同歷史時期社會學家意見分歧,即使同一時期不同社會學家也眾說紛紜,甚至同一個社會學家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看法,或者同時持有幾種看法。所以在社會學創立的短短160多年的歷史中,就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看法,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眾多的定義。比如有:

(1)認為社會學就是關于社會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整個社會??椎?A.Comte)就有這種思想。

(2)認為社會學是關于社會關系的科學,研究對象是社會關系,其主要倡導者為美國社會學家索羅金(P.A.Sorokin)。

(3)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行為的科學,研究對象是社會行為,這種觀點由德國社會學者韋伯(M.Weber)所倡導,對現代社會影響極大,以至許多學者由此把社會學納入行為科學的行列。

(4)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組織和社會制度的科學,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有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T.Parsons)等。

(5)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群體的,美國社會學家斯莫爾(A.W.Small)是這種觀點的主張者。

(6)認為社會學是研究人類共同生活的科學,人類共同生活亦即社會生活,日本學者福武直和我國學者費孝通等有此傾向。

(7)認為社會學是研究包括社會制度和社會潮流、社會心理在內的社會事實的科學,法國古典社會學家迪爾凱姆(E.Durkheim,又譯涂爾干)持此觀點。

(8)認為社會學是研究人們相互作用的社會形式的科學,這種社會形式實際上是社會關系,古典社會學家齊美爾(G.Simmel)持此觀點,他認為社會學只研究社會關系的形式,不研究它的內容。

(9)認為社會學研究的對象是社會問題,美國芝加哥學派的許多人和我國的部分學者有此看法,社會學傳播過程中這種觀點也很有群眾基礎。

(10)認為社會學是關于社會調查及其方法的科學,把社會學視為各種社會調查研究及其技術的總和。

這眾多的定義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大類:

第一類,側重以社會整體為研究對象,重在研究社會的結構和過程、社會的運行和發展、社會的秩序和進步等。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德、斯賓塞、迪爾凱姆等人。其中孔德和斯賓塞在研究社會整體時強調的是一般社會現象,而迪爾凱姆則強調特殊的社會現象,即“社會事實”。這種觀點形成了社會學中的實證主義傳統。

第二類,側重以個人及其社會行為為研究對象,通過把握人的行動動機理解社會現象的主觀意義。代表人物主要有韋伯、齊美爾等。他們的觀點形成了社會學中的反實證主義的傳統。

第三類,社會與個人的統一為指導,認為個人是社會的存在物,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運動是受客觀規律支配的自然歷史過程,這是不以人們意識為轉移的,同時還決定了人的意識。馬克思唯物史觀社會學在本質上是批判的、革命的科學,與孔德等強調秩序、均衡,意在維護和改良現存制度的社會學形成鮮明的對立,而這正是馬克思本人一直拒絕將自己的社會理論稱做社會學的基本原因。

在社會學發展史上,盡管出現了許多新的觀點,尤其是20世紀50、60年代以后,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等國的社會學呈現出綜合的趨勢。但是,這三類傳統觀點仍然左右著社會學的研究者們的基本研究取向。

至于我國的社會學界,也大體上秉承了以上三類社會學傳統。只不過更出現了所謂的“五說”即“剩余說”、“科群說”、“調查說”、“問題說”、“未定說”。面對此種情況,我們認為,美國社會學家英克爾斯的定義方法是可取的,即通過歷史的途徑、經驗主義的途徑和理性分析的途徑才可能揭示社會學對象的內涵。

1979年社會學在大陸恢復重建以來,我國較具代表性的社會學定義主要有: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上認為:社會學是現代社會科學從某種特有的角度,或側重對社會,或側重對作為社會主體的人,或側重對社會和人的關系,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獨特的對象和方法的科學。

中國人民大學鄭杭生主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認為:社會學是關于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具體社會科學。亦即社會運行論。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編《社會學教程》認為:社會學是把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社會各個組成部分及相互關系,探討社會的發生、發展及其規律的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

南京大學宋林飛編著的《現代社會學》認為:社會學是運用現代思維方式和科技手段研究社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過程及其規律的一門科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陸學藝主編的《社會學》一書認為:社會學是一門通過研究人們的社會行動以揭示社會結構和過程的規律性的科學。

我個人較傾向與后兩種定義,概括為:社會學是運用現代思維方式和科技手段研究社會結構的組成、過程及其規律的綜合性具體科學。

產生分歧的原因

為什么社會學研究對象或定義問題會出現如此的分歧?其實,對象或定義的分歧與爭論是任何一個新興學科甚至包括成熟學科所必然存在的,它并不妨礙社會學工作者在相對確定的范圍內達成一定的共識,尋找共同感興趣的問題。之所以產生分歧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還比較年輕,資料的積累和理論的概括都未達到成熟階段,社會學研究對象本身的特點不易把握。

其次,各國都從事“本土社會學”研究,受到本民族文化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限制。 第三,社會學領域十分寬廣,各派社會學家受領域和視野的限制。就像我們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推開不同窗戶會看到不同的景象。

第四,學科不斷深化,認識不斷加深,社會學受社會發展和其他學科影響增加,社會學者要不斷修正定義和調適研究范圍。

最后,一部分社會學家出于創新的渴望,形成一家之言,往往缺乏客觀的立場和辨證的觀點。

3.社會學的研究領域

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確定也使我們基本明了社會學的研究領域。這是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首要標志。當然,由于受總體知識框架劃分影響,研究領域同樣存在著不同的劃分。

較具代表性的是美國社會學家英克爾斯依據美國社會學界比較一致的看法列出如下一種三分法的理論框架:

其一,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社會行為和社會關系;個人的人格;人群(包括民族和階級);社區;社團和組織;人口;社會

其二,社會的基本制度:家庭和親屬;經濟制度;政治和法律制度;宗教制度;教育和科技制度;娛樂和福利;藝術

其三,基本的社會過程:分化和分層;合作、調解、同化;社會沖突;聯絡;社會化和教育;社會評價;社會控制;社會過失;社會整合;社會變遷

我國社會學界比較常用的一種按照社會學研究的理論層次,將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劃分為理論社會學與應用社會學兩個部分。

理論社會學所研究的是一般的社會學理論和方法,就是我們在“社會學概論”或“社會學原理”中主要介紹的。其基本內容包括(如下圖所示):

應用社會學是運用理論社會學所提供的基本理論,對具體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做專門的社會學研究,又稱為分支社會學。它的基本特點是將某一類社會現象放在社會整體中加以考察。分支社會學名目繁多,比如,與自然界有關的分支社會學有環境社會學、災害社會學等;研究專門領域的分支社會學有經濟社會學、政治社會學、體育社會學等;反映社會結構單位的分支社會學有組織社會學、農村社會學、城市社會學等;研究社會規范的分支社會學有宗教社會學、法律社會學等;特定人群的老人社會學、青年社會學等;各種文化現象的知識社會學、語言社會學等。

學科概念

學 研究對象

科 理論視角

理 學科特征

結構功能

論 歷史發展

社會沖突

一 現狀趨勢

社會交換

般 理論綜合

符號互動

馬克思唯物史觀

個人

家庭

群體

社 組織

會 階層

結 社區

構 民族

制度

社 社會互動

會 社會變遷

過 社會流動

程 社會問題

社會控制

研 方法論 關于如何進行社會學研究的基本理論(立場、方 究 位、視角、基本觀點和原則、邏輯程序) 方 研究方式

研究類型、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

法 具體方法 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測量、調查整理等技術

與技術 基本工具和設備

4.社會學的理論視角——主流話語

在研究紛繁復雜和變動不居的社會現象時,社會學形成了幾個獨特的著眼點,我們一般稱之為基本視角,它們為我們深入了解和把握社會學的學科性質提供了必要的參照和前提。它們凝聚了社會學思想史上不同社會思想家的思想結晶,同時也是造成社會學不同流派間的理論分野。每一種視角都有自己的一整套的概念、命題。所謂的社會學理論就是在這樣一些基本視角中形成的對社會學研究對象和領域的基本看法。

1.結構一過程視角

自孔德把社會學分為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以來,在考察社會和社會現象時,分別從結構和過程兩方面著眼,已成為社會學研究的傳統視角。所謂結構,是指構造成為一個整體事物的各組成部分關系的統稱;過程,是指事物運動和變遷助次序、經過。

社會學的結構研究是對社會做模剖面的共時態考察,看它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這些部分之間的位置和關系是怎樣的,它們對維系整個社會系統起到何種作用;過程研究是對社會的運行、發展和變遷做歷時態的考察,研究社會運行和發展及其動力的一般性問題。二者的共同目的是為了探討人類的社會生活何以成為可能的問題。

按照這種觀察問題的視角,當我們研究任何一個社會結構層面的問題時,既要把它作為一種構成性要素來探討,又要把它當作一種制度性要素。換言之,既要對它進行結構分析,又要對它進行規范研究。例如,當我們研究家庭這個特定社會結構的現象時,就要把它當作群體的一種形式考察它對群體、組織乃至整體社會的構成作用,同時還要把家庭當作一種社會制度考察它對人們行為的規范作用。就是說,既要對家庭進行結構研究,又要對它進行功能分析。因為家庭除了是社會的一個構成性要素之外,它還作為一種制度、一種規范影響和制約著人們的行為,因而具有功能后果:在通常情況下,家庭通過對成員行為的規范作用有助于社會或社會某個局部領域的維系和鞏固;而在個別情況下,家庭功能失調會危及社會或其中某個局部領域的秩序和穩定。無論前者還是后者,都直接或間接地與社會過程和變遷問題發生關系。

2.整體一個體的視角

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問題,可視為社會學研究的永恒主題。社會與個人以什么方式相互作用以及社會怎樣塑造個人,兩個人又是怎樣創造、維系和改變社會,從而使二者是現為一種既相統合、又相分離的現象,這是歷代社會思想家一直關注的課題。就過去的事實而論,一般來說,社會學在歐洲的早期發展階段以強調社會本位、社會整體高于個體、社會性質決定個體行為的社會唯實論為主線。這種觀點可以迪爾凱姆為典型代表。迪爾凱姆主張社會學應從社會事實為研究起點,認為社會事實具有客觀的外在性、對個人的強制性和普遍性。他反對把社會事實還原為個人的心理或生物因素,認為個人的主觀意識、行為、態度和價值觀念都是社會環境的產物。為此,他將其社會學研究重點放在社會結構層面上。在這種觀點主導下,當時的社會學家大多側重于宏觀社會結構和過程研究,試圖用宏觀統攝微觀和俯視微觀。

與迪爾凱姆同時代的韋伯倡導一種“方法論的個體主義”,認為社會學是一門解釋和理解社會行動的意義的科學。韋伯集中探討了處于特定社會歷史脈絡中的行動者的動機,亦即行動者賦予互動行動的主觀意義,因而他把個體的社會行動者視為社會學研究的起點,反對從凌駕于個人之上的社會事實為起點研究社會。韋伯思想中的社會唯名論傾向開創了微觀社會學研究的先河。

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社會學的研究中心逐漸從歐洲大陸轉向美國,研究重點也從側重宏觀結構和過程轉向微觀互動,隨之_出現了社會學向著以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為主的應用研究發展的趨勢。

從個體和整體的相互關系上考察社會,是社會學的一個傳統的視角。盡管不同的社會學家在論述這一關系時有不同的側重,但確乎無法在強調一方面時絕對地排斥另一方面。從方法論上看,當代社會學論述的焦點逐漸從宏觀的社會結構和過程轉向微觀(個人和小型群體)互動性質的研究,從社會本位轉向個體本位,亦即以個體行動者以及與他人的互動為起點研究社會結構和過程,走的是一條用微觀透視宏觀和把握宏觀的途徑。雖然社會學關注的重點發生了變化,但最終目標——認識社會結構及其過程的性質并未改變,只是在方法論上從直接研究變為間接研究而已。用當代美國社會學理論家人特納的話說,“微觀社會學分析和宏觀社會學分析的結果都可以壓縮為一個問題,即個體和互動的性質與社會結構性質之間的關系問題”。(特納著:《社會學理論的結構》第369頁,浙江人民出版社 )

3.均衡一沖突的視角

功能論認為,社會是一個由各組成部分構成的統一整體,它們以各自的特殊功能維系社會整體的均衡、秩序;均衡是社會系統的常態和本質特征,當受到外部環境的干擾或系統內部發生變化時,原有的均衡被打破,社會系統內部實行調整以達到新的均衡。功能論認為社會學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從功能著眼找出社會內部脫序失衡的原因,以求保持社會的有秩序和均衡發展。為此,它特別強調文化規范和共有的價值觀念在社會結構中的統合作用。

沖突論與之相反,它的前提預設是社會各部分處在沖突狀態,社會秩序是各部分沖突的產物,因而秩序并非是社會與生俱來的自然狀態。沖突論強調社會動態的、不斷變化的性質,認為社會永遠處于一種由人們行動的沖突所造成的脆弱的均衡之中。社會的均衡或秩序是一部分人使用權力對另一部分人強制的結果。為此沖突論把人際互動、群體互動中的沖突和權力視為社會學研究的重點。

應該指出,西方社會學家在論述沖突論時,往往追溯到馬克思的社會理論,并把馬克思視為古典社會學沖突論的代表。其實它們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等著作中論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通過揭示以資本與雇傭勞動的沖突為本質特征的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矛盾,論證了社會主義最終取代資本主義的革命學說,其目的是為了實現無產階級的最終解放。而沖突論與其他一切西方社會學理論一樣,最終目的是為了改良和維護現行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的。一般認為,將馬克思主義視為某種沖突論學說,貶低了其理論的批判性以及其方法論中的豐富而深刻的內涵。

第二篇:《社會學是什么》讀書筆記1

一 數字與意義

1·2 1.分析單元:所謂分析單元,就是用來考察和總結同類事物特征并解釋其中差異的單元。常用的分析單元有個體、群體、組織和社會人為事實等。

2.簡化論:用在狹小范圍或特殊群體獲得的結論來看待和解釋所有事物,這就是簡化論。

3.數字的啟示:第一,常識并不總是對的。

第二,數字并不總是有意義的。

第三,對數字的錯誤解釋經常發生。

疑問:高層次分析單元 低層次分析單元 生態謬誤 區位謬誤

1·3 1. 在社會學中,和其他的任何符號一樣,數字的意義就在于數字的社會指稱,而要獲得數字的社會指稱,就要有對世界的基本觀點。

2. 獲得具有科學意義的數字和對數字之間關系的社會意義進行解釋,通常要經過幾個階段:首先,要弄清楚被研究的問題;其次,我們要對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系統的考慮;第三,對整個研究過程進行詳細設計,包括如何搜集資料,如何分析資料,如何在不同的變量之間建立關系等;第四,搜集資料;第五,整理資料,并根據第二階段的思考對資料進行分析。第六,解釋結果的社會意義;第七,處理研究的結果。 1·4 獲得數字的基本方法:

1)觀察法 (區分日常觀察和社會觀察)

分類一:(根據是否是人為場景的觀察)

實驗室觀察和實地觀察

分類二:(依據是否參與到所研究的社會情景中)

參與觀察(公開性和隱蔽性)和非參與觀察

局限性:無論采用什么形式的觀察,都難免會遇到困境,特別是在融入了被觀察的人群以后,就很難保持研究甚至觀察本身的客觀性;還有,如果不輔助以其他方法,僅靠觀察方法本身就只能獲得人們行為的表現性資料。

2)問卷調查

局限性: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不一定。

3)文獻調查,也稱“第二手資料分析”(定性方法:歷史分析,過程分析定量方法:內容分析)

局限性:只能根據既有文獻;對文獻資料的信度測量是一個費時費力的過程;資料的可及性。

4)訪談、實驗和評估

疑問:在問卷調查中怎么識別回收問卷的有效性? 在避免問卷調查的局限性時采取的深度訪談是什么?

如何對文獻資料進行信度測量?

如何理解對文獻資料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5 對數字科學意義的探討策略:基本分析,比較分析和反復分析

基本分析:概括性研究——“分布”分析 集中趨勢分析 離散趨勢分析

比較分析:可比變量之間的比較——截面數據比較 同期群比較

疑問:集中趨勢分析

離散趨勢分析

測量離散趨勢的方法:四位分法

總結:數字對于社會學來說雖無它對于數學一半,但是沒有數字的社會學是不科學的、有嚴重缺陷的,在一切問卷調查活動以及社會現象研究過程中,缺少了數字的解釋和說明,那么一切社會問題都無法給予科學系統的解釋,數字之間關系的社會意義,構成了社會學界市的重要基礎。無論采用什么樣的分析策略,社會學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賦予數字或資料以科學意義來增進人們對社會的了解,并獲得知識的積累。

社會學是什么》讀書筆記2 (2007-12-21 13:45:53)

轉載▼

《社會學是什么》讀書筆記2

二 社會之學

2·1 1.三階段規律:孔德認為,人類精神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是“神學的”階段,人們把一切事件都歸因于生命體和人類相似的力量;

第二是“形而上學的”階段,人類乞靈于抽象的實體如大自然;

第三是“實證的”階段,人類認識各種現象,并找出現象之間的聯系和支配現象的規律。

2. 科學分類:孔德依據“一般性不斷減少,相互依賴性和 復雜性不斷增加”的進化路徑,對科學作了分類,并認為這個分類系統不僅是一種邏輯分析,而且也為歷史所證明。譬如,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接下來就是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和社會學。

2·2 1. 機械團結:當社會成員具有很高的同質性,個體之間的差異不大,人們有 著共同的生活基礎,分享共同的道德準則和意識形態的時候,人們之間很自然就是一致的,沒有理由去尋找另外的使人們協調一致的東西,人們共同的生活基礎就是社會團結的紐帶,這就是機械團結。

2.有機團結:當機器工業開始滲透到人們的社會生活以后人們不再干同樣的活,也不再因此有同樣的生活基礎,并且不在分享共同的道德準則和意識形態,個體之間開始分化,個體之間的差異影響到人們之間的協調一致,社會必須有使差異在社會的層面上保持協調和一致的機制,這就是有機團結。

3.集體意識:一般社會成員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總和。

特征:集體意識是社會的精神象征,有著自己的特征,生存環境和發展方式。 4.社會現象:對個人可以施加外在壓力的任何固定和不固定的東西,也就是一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不以個體意志為轉移的和獨立存在的任何東西(行動方式)。簡言之,只要是對個人產生強制作用的就是社會現象。

疑問:社會事實 內省法 社會現象中的“非人格”層面

2·3 理想類型: 為了理解有價值觀念和文化所影響的社會行動,韋伯創立了一種分析方法,即理想類型。

理想類型是理解世界的概念或分析模型。在真實世界里,理想類型很少存在,存在的只是理想類型的部分屬性。因此,理想類型是一個參照系。

2·4 1.社會學想象力:其特征是在發端之時就出現了多元的理論思路和多元的研究范式。社會學想象力是一種心智的品質,這種品質可以幫助人們利用信息增進理性,從而使他們看清世事。即“個人只有通過置身于所處的時代之中,才能夠理解他們自己的經歷,并把握自身的命運,他只有變得知曉他所身處的環境中所有個人的生活機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機遇。

2.功能主義:其視角來源于把社會和生物有機體的類比。其另一個基本概念就是強調道德共識在維持社會穩定和秩序中的重要性。

局限性:過分強調社會的一致性和協調性,強調社會的部分有助于整體的整合,使得其解釋能力受到極大的約束。

默頓將社會功能分為:1)顯功能(顯現的)和潛功能(隱含的)2)正功能和負功能 3.沖突論: 強調的是社會內部的不一致,不協調,分化,沖突,認為構成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決分是一個整體,社會的基本狀態就是沖突,社會秩序是社會沖突的結果。

4.交換理論:強調對人類行為和心理動機的研究,批判只重視宏觀社會制度和結構或抽象社會的功能主義,倡導在個體層次上研究社會的基本現象,提出社會中的交換行為就是最好的研究對象。

霍曼斯從代價與報酬的角度提出一組個體運動命題:

如成功命題,刺激命題,價值命題,剝削與滿足命題和攻擊與贊同命題。

5.符號互動論:完全是從主觀的立場出發來討論人際交往的視角,研究的主要問題是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即人是如何使交往產生實質性意義的。

疑問:進化論 結構主義 批判主義 后現代的解構主義

2·5 社會學基本定義:社會學是一門試圖用科學的思維邏輯來討論人類社會和社會生活的學科。

《社會學是什么》讀書筆記3 (2007-12-21 14:05:03)

轉載▼

三 人之初

3·1 社會化:由于人類不具備其他動物的生物本能,就只能通過學習來獲得能力,獲得人格,并使自己成為社會中的正常一員,這就是“社會化”。

3·2 1.自然選擇:自然選擇的基本理念是,所有的有機物都需要食物,并需要利用資源來躲避惡劣的天氣等,以便生存下來。自然選擇的另一層意思是,一些物種特征被經常使用,進而獲得長足的發展;另一些特征用得不多,有的甚至根本就沒有什么功用,其特征便退化了。

2.本能:主要是指收受基因決定的復雜行為模式。

3.教養:除了一般意義上的有禮貌以外,主要指生存的能力,學習知識和規則

的能力,社會交往的技能,建立個人社會基礎的能力。

3·3 1.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覺和自我關照的模式,并由此構成了個體鮮明的品質特征。

一般來說,人格可以分為幾個主要的部分:

認知的層面:思想,知識,知覺和記憶

行為的層面:技能,天賦和能力

情感的層面:感覺和感情

2.鏡中我:庫利提出來,人對自己的了解實際上是通過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來獲得的,這就是所謂的鏡中我。按照庫利的說法,“自我”是社會的產物,其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首先,我們察覺到我們在他人面前的行為方式;其次,我們領悟了別人對我們行為的反應;第三,基于對他人反應的理解來評價我們的行為,進而獲得對自我的概念。

3.米德區分了兩種“自我”:“主我”(當做主體的自我)

“客我”(當做客體的自我)

“主我”是每個人的天性部分。

“客我”是每個人的社會部分,包括對社會要求的內化和個體對這些要求的認知。

根據米德的研究,“客我”在社會化過程中經歷了三個不相同的階段:

1)模仿階段

2)嬉戲階段

3)群體游戲階段

4.弗洛伊德區分了三個我:“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包含無意識記憶和生理的,心理的沖動。

“自我”:在“超我”和“本我”之間扮演著一個中介角色,大多數情況之下處于無意識之中。

“超我”:內化了社會規則的自我。

5.艾里克森的認同危機:1)嬰兒期的信任與不信任

2)兒童早期的自主與懷疑

3)學齡前的主動與內疚 4)學齡早期的勤奮與自卑感

5)青春期的認同與角色混淆

6)青年時期的親密與孤獨

7)中年期的代際關懷與自我沉浸

8)老年期的完美與絕望

6.皮亞杰把人的認知過程分為四個階段:1)感覺運動階段2)前運算階段3)具體運算階段4)形式運算階段

疑問:俄狄浦斯情結 認同危機 角色混淆

四 明天可以不上學嗎?

4·2 學校教育的功用:可以從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兩個角度分析。

受教育者視角:首先學校教育是一張進入社會的通行證;其次是為個體的社會流動提供渠道;第三學校教育可以使人“修身”,或者說是價值觀的習得。

社會的視角:首先就是將社會的文化和價值觀念傳達給個體;其次就是進行社會控制;第三就是進行篩選和儲備;第四就是促進社會的發展和變遷;第五就是讓年輕的一代學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社會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途徑。

五 如果天上掉餡餅

5·2 就業市場需要“工作經驗”的原因:因為創造力,信任,合作甚至社會關系網絡都是在經驗中獲得的。

疑問:彈性生產

5·3 計劃經濟的基本特征: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包攬了勞動力資源的配置,并使勞動者不需要找工作,因為根本就不存在一個勞動力市場。同時也使得勞動者失去了選擇自己工作地區,場所和職位的權利,也失去了為晉升,調整,變換工作而進行自我努力的機會。

第三篇:什么是社會主義

1、什么是社會主義 (1)、社會主義的產生

社會主義經歷了從空想到科學的過程: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是由馬克思完成的.社會主義最早產生于英國。十六世紀英國人托馬斯•莫爾撰寫了一部關于最完美的國家制度 烏托邦 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書 。 這一簡稱“烏托邦”著作的問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由此莫爾而成為社會主義的鼻祖。,“社會主義”通常是指科學社會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學說,即關于消滅一切階級實現共產主義的一般規律的科學。 “社會主義”通常是指科學社會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學說,即關于消滅一切階級實現共產主義的一般規律的科學。

(2)社會主義的本質及社會主義社會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屬性和內在規定性,是社會主義社會區別于其他社會的根本標志,貫穿于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全過程 ,決定著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規律。社會主義本質是由馬克思恩格斯揭示出來的。他們通過理性地揚棄資本主義文明揭示了共產主義社會本質,認為未來社會是個自由人聯合體。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認為:“一切民族,不管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以便最后都達到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面發展這樣一種經濟形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未來社會的本質特征。

社會主義社會,是一種以群體利益為目標,按勞動分配為根本的非個人獲利模式,以是否對社會發展有利,作為衡量標準的社會。

2、斯大林模式的優缺點

1、積極影響

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斯大林通過這種建設模式,使蘇聯躋身于工業化國家的行列,為后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斯大林模式”創立是取決于當時蘇聯極為落后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落后國家實現工業化的可行方式,在蘇聯迅速趕上和超過西方發達國家的過程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2、消極影響

但是這種高度集權不僅以自由市場的不發達作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為了保全自身,而通過經濟資源的絕對壟斷,限制市場因素的發展來鞏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國家對經濟運行的絕對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國家專政機關作為后盾。于是必然出現出現黨政不分、權力高度集中、個人崇拜與家長制作風盛行的現象,因為這些不過是鞏固國家統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現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蘇式社會主義的國有化與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國有化的區別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資本不發達的情況下,通過國家作為后盾的方法來壯大資本,同時資本必須由國家實行絕對控制;社會主義國有化旨在限制和消滅資本,以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來代替資本關系,生產資料的控制權將逐漸由社會接管,并且這一切建立在資本關系發達并走向衰落的歷史條件下。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命運。隨著過度集中的體制和日益發展的市場因素的對抗性矛盾走向頂點,斯大林體制最終走向崩潰。

在空前的經濟增長速度下,掩蓋著經濟效率極低的現實,這表現在:第一,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第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了產品品種少、質量差。第三,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地損害了廣大農民的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第四,經濟發展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第五,國家對經濟資源的壟斷,造成國家機關內腐敗滋生。所以這種經濟增長必然是不可持續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來。從長遠看,它嚴重阻礙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并最終造成了蘇聯1991年解體。

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

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并具體的表述。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至少包含下列內容:

1.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把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任務是多重的,比如: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這些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和基本目標,但中心任務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因為只有搞好經濟建設,整個現代化建設才能有物質基礎上的保證。另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還是振興中華民族的關鍵。歷史和現實都業已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否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關鍵是它的經濟實力。

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結構。只有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才能保證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基礎,是社會主義最根本的本質特征。在現階段,雖然允許非公有制經濟成分的存在和發展,但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能動搖。在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可以鼓勵并支持多種所有制形式,也就是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

4. 堅持解放思想和推進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兩大法寶。解放思想就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主觀和客觀相結合、就是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必須立足總結黨治國理政取得的豐富經驗和理論成果,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基本國策,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必由之路,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今天發展的大好局面。堅持解放思想和推進改革開放,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勝利的內在要求,我們必須思想上更加清醒、政治上更加堅定、作風上更加務實,才能不斷推進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進程。

4.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長期堅持的根本指針??茖W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保持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順應世界潮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需要,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及科學內涵,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在各方面的工作中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堅持科學發展觀作為統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指針。

5.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諧社會,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體現為目標和過程的統一。作為目標,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是同人類孜孜以求的遠大理想相一致的;但作為過程,構建和諧社會是分階段的、有層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清醒地認識到,構建和諧社會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和逐步實現的持續過程,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切從實際出發,自覺按規律辦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相信隨著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復興偉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必定走向新的更大輝煌。 5. 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與聯邦制國家結構的矛盾和傳統體制與社會生產力的矛盾。第一,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社會背景是蘇聯傳統體制特別是傳統經濟體制阻礙生產力發展,社會經濟政治蘊育著深刻的危機。第二,戈爾巴喬夫改革引起社會各種矛盾的總爆發,而之所以爆發是因為在此以前矛盾已長期積累,達到只需一根導火線的程度。第三,戈爾巴喬夫改革執行的是一條右傾路線,因為“左”的路線長期統治,造成的問題相當嚴重,以致于能讓右傾路線禍國一時。加之赫魯曉夫,戈爾巴喬夫揭露了蘇聯的一些丑事和不應該讓百姓知道的秘密,60年代赫魯曉夫否定揭露 斯大林的一系列錯誤及血腥的手段,必然烏克蘭大饑荒,大清洗等。使社會主義陣營中出現了大麻煩,東歐小國,對蘇聯有看法,斯大林不再神圣,他們都有種被欺騙的感覺。

從總結經驗教訓和解決根本問題的角度考慮,重點應是分析蘇聯解體的根源,分析傳統體制的弊病,相應對策,確保國家統一和繁榮昌盛。 6. 中國能否和平崛起 中國和平崛起的可能性

第一,中國在國內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集中精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一意一心謀發展;始終堅持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為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實踐證明,在這個世界各國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的和平發展、和平崛起,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中國是順應歷史潮流,努力反映和代表世界各國人民共同要求和愿望的和平崛起。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及其發展戰略的正確選擇,是中國和平崛起終將成功的根本原因。

第二,美國雖然是兩次“熱戰”和一次“冷戰”以及無數次局部戰爭的既得利益者,對戰爭抱有不同尋常的“積極”看法并且形成了不同于歐 洲等其他世界主要大國的具有戰爭傾向的軍工體制及其軍火利益集團,但是從根本上講,美國人民是愛好和平的。

第三,在21世紀已經呈現的世界政治格局中,正在崛起的不只是一個中國,而是一個“大國崛起群”。與中國的和平發展和崛起一樣,歐洲、日本、俄羅斯、印度、巴西等世界主要新興大國和主要地區新興大國,基本上都選擇了和平發展的道路。以歐洲、中國、印度為代表,21 世紀世界和平發展,已然成為世界格局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趨勢的一個主要內容和突出表現。干擾、破壞、遏制中國的和平崛起,也是對所有“大國崛起群”的挑戰和遏制。

第四,關注生命與愛好和平已經成為21世紀世界各國人民所突出強調的核心價值。經過20世紀最后10年的實踐檢驗,尤其是經過2001 年“9·11”恐怖事件,西方發達國家人民從一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不 同的角度,重新認識到和平與生命安全的核心價值意義。

第五,中國和平崛起是基于中國歷史文化傳統的必然選擇,中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位以和為最高價值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主張"以和為貴"寬和處世從而創造人際和諧的社會環境。在近代歷史上‘’中國屢遭外來勢力入侵和奴役,中國人民深知和平彌足珍貴,中國人民歷來酷愛和平,渴望和平始終是中國人民的精神象征。有著"以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價值取向。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更是記載了先輩們孜孜追求和平發展的歷史軌跡。 中國和平崛起的挑戰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成為每一個國人所耳熟能詳的宏偉目標。盡管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績,但"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仍任重而道遠。正如"陽光總在風雨后··,在前進的道路上,仍有很多的挑戰等待著我們的克服。來自外部的挑戰一,霸權主義的挑戰。作為一個新興的地區性大國,尤其是作為"一超多強=中的一強,"中國威脅論"與"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幾乎相伴而生。作為傳統的世界第一強國,美國自然不能容忍一個新興國家對其霸權的挑戰而作為傳統資本主義強國的歐洲國家,盡管"世界中心"己與歐洲漸行漸遠,但其所謂的"榮耀"不容許一個曾經自己的殖民地的新興國家躍于自己之上。

二,與鄰國的問題,中國作為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若是處理不好與鄰國的關系,則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將成為空話。其中尤其是歷史遺留問題——邊界問題更是消耗中國的大量精力。

三,恐怖主義的蔓延,恐怖主義是世界性的問題,當然對中國也有著重大的影響。特別是諸如東突等恐怖分子對我國西北地區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對社會和諧以及民族團結的不利影響將對我國的和平發展構成重大的挑戰。來自內部的挑戰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一個良好和可持續的經濟基礎,怎可能有上層建筑的穩定性?而當前我國經濟所面臨的一個迫切的問題即是產業的升級改造。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創新型產業。一個崛起中的大國僅靠發展其低端制造業是遠不可以的。低端制造業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自然資源,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經濟受制于人,易受主要貿易伙伴經濟的影響,波動較大。 四,國內分裂勢力的挑戰。許多藏獨,疆獨分子對社會正常的經濟生活的危害,也將對國家的和平崛起產生重大阻礙。

第四篇:什么是兩型社會

兩型社會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前者包含了探索集約用地方式、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區、深化資源價格改革;后者則囊括了建立主體功能區,制定評價指標、生態補償和環境約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權有償轉讓交易制度等。十七大之后,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被國家確定為“兩型社會”試驗區并被賦予先行先試的政策創新權。這方面集工業、能源、農業和交通優勢于一體的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無疑具有很高的試驗價值,以“兩型社會”試驗為突破口,將全面提高兩大城市圈的整體素質,長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東北部,湖北、湖南均以湖泊眾多聞名,東湖、梁子湖、洪湖以及大別山地區是武漢城市圈兩大生態板塊,環洞庭湖地區和湘西地區是長株潭城市群兩大生態板塊,兩地共有近900公里的長江防洪堤。長株潭城市群南北之間以及武漢與周邊城市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經濟發展結構差異,東西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經濟發展梯度差。比如,武漢與黃岡人均GDP相差近5倍,武漢擁有良好產業基礎和科教研發實力,周邊城市腹地則擁有較為寬松資源和較低開發成本。

如何按主體功能區要求,根據資源環境承載條件,進行科學合理開發、綜合利用、集約使用資源,如何把中心城市發展同周邊城市腹地開發與保護生態結合起來,如何統籌城鄉發展逐步實現區域公共服務均等化,從而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既是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需要及時面對、尋求突破性破解的重大問題,也是湖北、湖南兩省乃至中部地區和全國其他區域需要共同探索的重大問題。一是重視規劃。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均根據區域發展現狀、發展要求及承載能力,按主體功能區要求劃分禁止開發、限制開發、遠景開發、規劃期內可建設和已建成五類區域進行有序開發,按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進行分類管理。

二是強調集約。如長株潭摒棄了傳統的攤大餅模式,按照緊湊布局、生態隔離的組團式、友好型、集約化發展的新理念,將核心區規劃為以長沙為主,株洲、湘潭為副,相關地區保留大片綠地的“一主兩副環綠心”結構,構成組團特色鮮明、內在聯系緊密的大都市區。

三是追求和諧。按照城鄉統籌、人地協調的和諧理念,突出了城市生態和城市環保,提出了一套高品質人居環境建設的指標體系。

四是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武漢、株洲等均屬傳統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偏重,節能減排壓力大、任務重,工作比一般城市更難,也因此更具試驗價值。湖北湖南被確定為兩型社會的優先試驗區,湖南湖北毗連一區,有豐富的資源優勢,經濟發展方式相同點眾多,互補性強大,交通區位優勢明顯,一系列的國家改革政策的制定更加確立了湖南湖北兩型社會,即資源節約性,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立!

兩型社會指的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整個社會經濟建立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上,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核心是節約資源。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其核心內涵是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節約、環保、文明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讓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成為每個企業、村莊、單位和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也就是說,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建立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護環境的基礎之上。那么這樣的“綜改區”,也就是以節能降耗、保護環境為核心要素的改革試驗區。在這方面,武漢城市圈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一體化規劃已經很好地體現了這個核心。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由環境友好型技術、環境友好型產品、環境友好型企業、環境友好型產業、環境友好型學校、環境友好型社區等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環境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無污染或低污染的技術、工藝和產品;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無不利影響的各種開發建設活動;符合生態條件的生產力布局;少污染與低損耗的產業結構;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人人關愛環境的社會風尚和文化氛圍。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資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據統計,中國的GDP占全球4%,而煤、鐵、鋁等的消耗占世界的30%以上。而近年來,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帶給地方環境的壓力相當大。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在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是從我國國情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兩型社會”的定義于房地產行業而言,同樣意味著幾個發展方向的衍生:住宅節能標準將被加強,節能建筑將成為樓市發展主流;七成用地集中于民生的土地政策,或將得以有效推進,即包括經濟適用房、廉租房、限價房(限面積房)、普通商品房等開發速度和比重將逐步加快、加大;高檔別墅用地將受到一定限制,高檔別墅供應將逐步放緩;土地浪費等問題將被擺上政策戰略性位置;住宅配套設施建設標準將從嚴,建筑成本或將隨之上漲。

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源的約束越來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我們國家經濟結構要面臨轉型,即從過去那種“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轉變。中部地區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產出地區,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在全國來說顯得更加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在中部的改革試驗區提出“兩型社會”建設目標,是一種具有全局意義的戰略考慮。兩個中部試驗區的獲批,將成為“兩型社會”的重要示范基地和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第五篇:什么是社會責任審核?

? 社會責任標準即SA8000標準,是1997年公布的全球第一個有關企業道德規范的自愿性國際標準。近年

來,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訂單中加入社會責任條款,要求企業必須接受并通過社會責任審核才能進入電子訂單系統,有些跨國公司明確提出,供應商必須通過社會責任標準認證才能獲得訂單。因此,我們要未雨綢繆,認真分析社會責任標準對我國的影響,制定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社會責任標準的主要內

社會責任標準的宗旨是確保生產商及供應商所提供的產品符合社會責任的要求,其主要內容包括人

權、勞工權益和環境三個方面,其中,勞工權益是核心。具體內容包括:

一、 核心勞工標準

(一) 童工。公司不應使用或者支持使用童工,應與其他人員或利益團體采取必要的措施確保兒童

和應受當地義務教育的青少年的教育,不得將其置于不安全或不健康的工作環境和條件下。

(二) 強迫性勞動。公司不得使用或支持使用強迫性勞動,也不得要求員工在受雇起始時交納“押

金”或寄存身份證件。

(三) 自由權。公司應尊重所有員工結社自由和集體談判權。

(四) 歧視。公司不得因種族、社會階層、國籍、宗教、殘疾、性別、性取向、工會會員或政治歸屬等而對員工在聘用、報酬、訓練、升職、退休等方面有歧視行為;公司不能允許強迫性、虐待性或剝

削性的性侵擾行為,包括姿勢、語言和身體的接觸。

(五) 懲戒性措施。公司不得從事或支持體罰、精神或肉體脅迫以及言語侮辱。

二、 工時與工資

(一) 工時。公司應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經常要求員工一周工作超過48小時,并且每7天至少應有一天休假;除在短期業務需要等特殊情況下,每周加班時間不超過12小時;應保證加班能獲得額外津

貼。

(二) 工資。公司支付給員工的工資不應低于法律或行業的最低標準,并且必須足以滿足員工的基

本需求,并以員工方便的形式如現金或支票支付。

三、 健康與安全

公司應具備避免各種工業與特定危害的知識,為員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

四、 管理系統

公司高層應根據本標準制定符合社會責任與勞工條件的公司政策,并定期審核;委派專職的資深管理代表具體負責,同時讓非管理階層自選一名代表與其溝通;建立適當的程序,證明所選擇的供應商與

分包商符合本標準的規定。社會責任標準對我國的影響

社會責任標準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勞工標準之爭的一種表現形式,對于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我國而言

是一把雙刃劍,從短期看是弊大于利,從長期看是利大于弊。

社會責任管理體系(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簡稱SA8000) 是一種以保護勞動環境和條件、勞工權利等為主要內容的新興的管理標準體系。20世紀末期,歐洲、美國和澳大利亞先后出現了一些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多邊組織,并逐步形成

了一些評價體系和認證制度。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8000的英文簡稱)是其中最有名的標準之一。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賺取利潤的同時,主動承擔對環境、社會和利益相關者的責任。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服裝制造商Levi-Strauss在類似監獄一般的工作條件下使用年輕女工的事件被曝光。為了挽救其公眾形象,該公司草擬了第一份公司社會責任守則(也稱生產守則)。隨后,耐克、沃爾瑪、迪斯尼等大型跨國公司紛紛制定了自己的生產守則。歐洲、美國和澳大利亞也先后出現了一些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多邊組織,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非政府組織的參與,逐漸形成了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并隨著經濟全球化而逐漸波及全球,尤其是處于全球生產鏈環節上的發展中國家。1997年,總部設在美國的社會責任國際(SAI)發起并聯合歐美部分跨國公司和其他一些國際組織,制定了SA8000企業社會責任認證標準。它涉及童工、強迫勞動、健康與安全、歧視、懲戒性措施、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管理體系等內容。SA8000是全

球第一個社會責任認證標準。

它的主要內容有:

1.有關核心勞工標準

(1)童工。公司不應使用或者支持使用童工,應與其他人員或利益團 體采取必要的措施確保兒童和應受當地義務教

育的青少年的教育,不得將其置于不安全或不健康的工作環境和條件下。

(2)強迫性勞動。公司不得使用或支持使用強迫性勞動,也不得要求員工在受雇起始時交納“押金” 或寄存身份證件。

(3)自由權。公司應尊重所有員工結社自由和集體談判權。

(4)歧視。公司不得因種族、社會階層、國籍、宗教、殘疾、性別、性取向、工會會員或政治歸屬等而對員工在聘用、報酬、訓練、升職、退休等方面有歧視行為;公司不能允許強迫性、虐待性或剝削性的性侵擾行為,包括姿勢、語言

和身體的接觸。

(5)懲戒性措施。公司不得從事或支持體罰、精神或肉體脅迫以及言語侮辱。

2.工時與工資

(1)公司應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經常要求員工一周工作超過48小時,并且每7天至少應有一天休假;每周加班時間

不超過12小時,除非在特殊情況下及短期業務需要時不得要求加班;且應保證加班能獲得額外津貼。

(2)公司支付給員工的工資不應低于法律或行業的最低標準,并且必須足以滿足員工的基本需求,并以員工方便的形式如現金或支票支付;對工資的扣除不能是懲罰性的;應保證不采取純勞務性質的合約安排或虛假的學徒工制度以規避

有關法律所規定的對員工應盡的義務。

3.健康與安全:公司應具備避免各種工業與特定危害的知識,為員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采取足夠的措施,降低工作中的危險因素,盡量防止意外或健康傷害的發生;為所有員工提供安全衛生的生活環境,包括干凈的浴室、潔凈安全的

宿舍,衛生的食品存儲設備等。

4.管理系統:公司高管層應根據本標準制定符合社會責任與勞工條件的公司政策,并對此定期審核;委派專職的資深管理代表具體負責,同時讓非管理階層自選一名代表與其溝通;建立適當的程序,證明所選擇的供應商與分包商符合本標準的

規定。

? 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認證是指跨國公司或授權的中介機構對申請通過某種標準的企業或應國際采購商的要求對某企業是否能

達到所規定的標準進行審查的活動。審查方式主要是“社會責任驗廠”。企業“社會責任驗廠”活動已經在中國的出口企業中鋪開,接受跨國公司和中介機構“驗廠”對我國出口生產企業,尤其是紡織和服裝、玩具、日用品、電子和機械等勞動密集型

企業幾乎成為必須滿足的條件。這種“驗廠”主要通過兩種方式推行。一是跨國公司在采購產品或下達生產訂單之前,對中國企業按照跨國公司制定的社會責任標準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生產守則對企業社會責任,主要是勞工標準的執行情況進行直接審查。一般來說大中型跨國公司都有自己的生產守則,如沃爾瑪、迪斯尼、耐克、家樂福、BROWNSHOE、PAYLESSS HOESOURCE、VIEWPOINT、FEDERATED等歐美國家的服裝、制鞋、日用品、零售業等集團公司。這種方式稱為第二方認證。二是采購商要求中國企業通過某些國際、地區或行業的“社會責任”標準認證,獲得資格證書,以此作為采購或下達訂單的依據,稱為第三方認證。這類標準主要有美國的SA8000、WRAP(服裝行業)、ICTC(玩具行業)、德國的

AVE(零售業)、英國的ETI(有道德的采購)、荷蘭的“清潔服裝運動”等。兩種認證的內容都是以國際勞工標準為依據,要求供貨商在勞工標準和工人生活條件等方面承擔規定義務。比較而言,第二方認證出現時間較早,覆蓋范圍和影響面大,

而第三方認證的標準和審查更加嚴格。

而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SA8000社會責任標準是眾多社會責任標準中的一個。SA8000標準是根據瑞士通用公證行和美體國際公司(BODY SHOP)的提議,由美國經濟優先權認可委員會(其后更名為國際社會責任SAI)設計的社會責任標準和認證體系。SA8000和大多數企業社會責任標準一樣都是旨在通過有道德的采購活動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條件,最

終達到公平而體面的工作條件。

由于很多企業對如何應對由外國采購商和認證機構推行的企業社會責任相關活動并不完全了解,誤認為通過SA8000標準認證,就可以減少驗廠的麻煩。但事實是SA8000認證基本不能免除眾多跨國公司的驗廠活動。SA8000標準并不是普遍接受和認可的社會責任標準,截至2004年5月20日,全球僅有400家企業獲得認證,其中中國有53家,占總數的13.25%。目前中國從事出口貿易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有幾十萬家,而獲得認證的企業極少,原因是多數跨國公司堅持用自己的標準進行核查。SA8000標準的影響力與采購商的直接“驗廠”比相差甚遠。一些企業誤認為SA8000社會責任標準與國際標準化組織的ISO9000、ISO14000等國際標準有同等地位,而對其在世界范圍內只得到很少國家采用,跨國公司基本不予認可

的實際情況則基本不了解。

社會責任審核是指:在委托認證合同簽訂后,認證機構會很快成立認證審核小組,指定審核組長,先開展認證預審工作.認證預審工作主要是文件的預審.認證機構對申請企業會有如下的具體要求:一,要求申請認證的企業提供社會責任管理手冊,程序文件及相關背景材料,供認證機構進行評審;二,認證審核小組會對申請認證企業提供的文件和材料進行詳細的預審,若發現文件存在重大問題,即要求申請認證企業進行修改并在修改后重新提供文件.對有一些需要進行整改的,認證機構將給予充足的時間要求申請認證企業按SA8000標準的要求進行徹底的整改,甚至正因為如此,可以讓請人資格因為實施整改措施延長至2年,直到按SA8000的要求整改完畢后,才進

入正式認證審核.對于在認證預審中審核小組認為不需要整改的個案,則可以開始準備正式的認證審核.

審核小組對申請認證企業進行正式的認證審核后會向認證機構提交審核報告和審核結論,一般審核結論分為三種:推薦認證注冊,推遲認證注冊及暫緩認證注冊.所有SA8000的認證機構都各自設有技術委員會,技術委員會將審定來自審核小組推薦注冊的機構是否獲

準通過.未獲準技術委員會審定通過的企業包括即使有時是審核小組初步審核通過的都一概需要重新審核.認證機構對經過其技術委員會審定通過的企業批準認證注冊并頒發SA8000認證證書.同時報SAI備案,并在其網站()公布.任何團體和個人在認證審核前,審核期間或審核后都可以向認證機構或者直接向SAI咨詢各類認證信息或投訴認證過程中存在

的問題.

通過認證的企業在認證證書到期之前,應重新提出認證申請,認證機構受理后,重新對企業進行審核,即換證審核.對已曾經通過認證的企業的期滿重新審核相對于首次的認證審核就沒有那么煩瑣.證書有效期為3年,每6個月進行一次監督審核,每3年需申請復審延長

一次.

社會責任(包括行為守則,人權,道德要求)審核/監督的目的在于確保商業伙伴遵守所在國家或地區的相關法律法規,恪守他們在社會責任方面所作出的承諾。為了證明其社會責任的透明性、一致性和公正性,大多數公司聘請如SGS這樣的第三方機構進行社會

責任審核。

社會責任守則的主要內容:

童工

強迫性勞動

健康與安全

結社自由

歧視

懲戒性措施

工作時間

環境狀況

具體內容如下:

1.有關核心勞工標準

(1)童工。公司不應使用或者支持使用童工,應與其他人員或利益團體采取必要的措施確保兒童和應受當地義務教育的青少

年的教育,不得將其置于不安全或不健康的工作環境和條件下。

(2)強迫性勞動。公司不得使用或支持使用強迫性勞動,也不得要求員工在受雇起始時交納“押金” 或寄存身份證件。

(3)自由權。公司應尊重所有員工結社自由和集體談判權。

(4)歧視。公司不得因種族、社會階層、國籍、宗教、殘疾、性別、性取向、工會會員或政治歸屬等而對員工在聘用、報酬、訓練、升職、退休等方面有歧視行為;公司不能允許強迫性、虐待性或剝削性的性侵擾行為,包括姿勢、語言和身體的接觸。

(5)懲戒性措施。公司不得從事或支持體罰、精神或肉體脅迫以及言語侮辱。

2.工時與工資

(1)公司應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經常要求員工一周工作超過48小時,并且每7天至少應有一天休假;每周加班時間不超過

12小時,除非在特殊情況下及短期業務需要時不得要求加班;且應保證加班能獲得額外津貼。

(2)公司支付給員工的工資不應低于法律或行業的最低標準,并且必須足以滿足員工的基本需求,并以員工方便的形式如現金或支票支付;對工資的扣除不能是懲罰性的;應保證不采取純勞務性質的合約安排或虛假的學徒工制度以規避有關法律所規定的

對員工應盡的義務。

3.健康與安全:公司應具備避免各種工業與特定危害的知識,為員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采取足夠的措施,降低工作中的危險因素,盡量防止意外或健康傷害的發生;為所有員工提供安全衛生的生活環境,包括干凈的浴室、潔凈安全的宿舍,衛生的

食品存儲設備等。

4.管理系統:公司高管層應根據本標準制定符合社會責任與勞工條件的公司政策,并對此定期審核;委派專職的資深管理代表具體負責,同時讓非管理階層自選一名代表與其溝通;建立適當的程序,證明所選擇的供應商與分包商符合本標準的規定。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素描入門教學設計下一篇:生命人壽保險公司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