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

2023-04-19

第一篇: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

中國的先進分子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與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一批先進分子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緊密相關。事實上,五四時期,與馬克思主義一起傳入中國的,還有五花八門的各種“主義”。那么,中國先進分子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而放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呢?深入研究這一問題,對于我們在新形勢下更好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資產階級民主主義不能解決中國面臨的問題

在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指導下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暴露出巨大弊病。十月革命以前,中國許多先進分子雖然痛恨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但還是對其充滿渴望。第一次世界大戰以極端的形式進一步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中國先進分子看到戰后歐洲的破敗景象后,對資本主義文明深感失望和憤慨。 辛亥革命的流產證明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辛亥革命雖然取得巨大成功,但仍以失敗告終。袁世凱竊奪辛亥革命果實后,孫中山并沒有放棄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而是先后發動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但這些努力都失敗了。為什么會失敗呢?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出了問題。 帝國主義國家在巴黎和會上的表演,使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強盜本質有了新的認識。通過巴黎和會,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徹底失望,也進一步堅定了對馬克思主義的選擇。

馬克思主義具有其他“主義”所沒有的真理力量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中國發展指明了方向。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它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客觀規律,而且指明了無產階級獲得徹底解放的歷史條件和歷史使命,這使得馬克思主義成為指導世界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謀求自身解放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使中國先進分子找到了改變國家命運的科學理論。

十月革命把馬克思主義由理論變為實踐,展現了馬克思主義改造世界的偉大力量。馬克思主義滿足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雙重訴求。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國的雙重訴求,也成為中國人民檢驗一切“主義”的試金石。具有反封建功能的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本來應該可以成為反封建的有力武器,但為了在中國進行殖民統治,它與封建主義沆瀣一氣,既不可能反封建,更不可能反帝。馬克思主義與各種“主義”不同,它不僅反對封建主義,而且告訴人們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種種弊端,號召人們去推翻它、代替它,建立優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制度,滿足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雙重訴求。這對于長期被資本主義國家侵略的中國人民來說,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系統來說,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原因有如下幾點a: 近代的中國一直處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狀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國人民同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矛盾,社會矛盾尖銳,人民渴望獲得安寧。在苦難的日子里,中國的知識分子時時刻刻都在思考著救國之路,最后中國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解救中國的指導思想。

在當時,中國所處的社會大環境的特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俄國十月革命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國際格局深刻變化,這為中國革命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背景。此外,在這個時期,中國人民受到外國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這三座大山給廣大中國人民帶來極大地災難,這也促使有志之士尋找救國的方式。 真正推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是五四運動。這一運動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中國的傳播以及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成為了中國革命的新階段即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開端。 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敏銳觀察到了工人階級力量的發展,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領導中國工人運動。中國知識分子認為近代中國社會狀況決定了中國需要進行一場深刻的社會大革命,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的統治,改變舊的生產關系,解放被束縛的社會生產力。而共產主義理論是最革命的,而當時的中國又急需一場革命,于是,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舉起了馬克思主義的大旗。 回顧歷史,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并不是偶然隨意的,而是在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上不斷探索而做出的決定。因為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革命思想才是符合中國實際情況,能徹底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的狀況的革命方式。馬克思主義正是中國不斷經受挫折后所做出的深思熟慮的選擇。

小結:近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不是一種盲目順從,更不是誤入歧途,而是一種英明抉擇。經過半個多世紀歷史激蕩,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取得了勝利,為中國的近代化做出來難以估量的貢獻。

第二篇:論題: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

中國近代史綱要第9討論組:

占哲琦,況應濤,廖波,秦長熙,曹航(組長),王彥琦,薛坤,陳明偉,劉力文

占哲琦: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太平天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辛亥革命)使他們在中國的政治制度的探索失敗,說明他們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況應濤:五四運動后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隨著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更適合中國國情。

秦長熙: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掠奪和社會主義俄國對中國的援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廣大人民更期盼社會主義,于是會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廖波,薛坤:首先是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科學性,它揭示了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即無產階級必然取代資產階級的必然趨勢。它的科學性與中國實際十分吻合,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帝國主義入侵,資本主義畸形發展,在復雜的社會狀況下,導致了不斷壯大的無產階級必然要挑起社會革命的重擔,反帝反封建,因此,中國先進分子選擇了它!

王彥琦:中國人在嘗試了封建制度、君主立憲、資本主義后,覺得都很難吃,所以嘗試了共產主義。實踐證明,在中國民主制度發展的過程中,只有馬克思主義被留了下來,并不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很合中國人的胃口,而是因為出現了幾位杰出的廚藝人才,在馬克思主義上撒了一些對味的調料。

曹航(組長):事實上,并不能說中國的知識分子選擇了馬克思。當時社會上有兩種政治思想,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其實中國的知識分子,一部分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道路,一部分選擇了資產階級道路。然而以孫中山為先驅的資本主義國民黨,由于軟弱和不成熟的反動性質,沒能帶領中國走向獨立,終被淘汰,最后由共產黨帶領中國徹底解放。所以,不是中國的知識分子選擇了馬克思,而是歷史做了正確的選擇,淘汰了不適合的。

陳明偉,劉力文: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讓中國看到了一種新的方式使國家站起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實踐和歷史的必然結果。實踐證明這是正確的,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人民徹底推翻了壓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四川大學軟件學院2013級Q764474336

第三篇:五四時期的先進分子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一)近代以來,在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上,封建主義宣告破產,資產階級探索資本主義道路的失敗,中國革命迫切需要尋找科學的思想武器。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充分的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使先進分子對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有所懷疑和保留。

(二)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給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提供了階級基礎。尤其在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顯示了比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更加強大的力量,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運用于中國革命的前景產生了極大的希望。

(三)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給予中國先進分極大的啟示:(1)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也可以用社會主義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2)十月革命誕生的社會主義俄國號召反對帝國主義,并以新的平等態度對待中國.有力的推動了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傳播(3)十月革命中俄國工人,農民和士兵的廣泛發動并由此贏得勝利的事實給予中國的先進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啟示,推動他們去研究這個革命所遵循的主義。

(四)新文化運動的啟蒙推動。新文化運動沖破了封建思想的禁錮,為馬克思主義傳播開拓了道路,創造了思想條件。五四以后,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

(五)在各種新思潮的比較和競爭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面對各種學說和救國方案,一批中國的先進分子經過反復的比較和慎重的選擇,堅定地走上了馬克思主義的道路。第一,經過比較,中國先進分子認識到,資產階級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不能救中國,從而轉向了社會主義。第二,空想社會主義實踐的失敗,使中國先進分子認識到,必須以科學社會主義代替空想社會主義。第三,經過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思想流派的三次爭論,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更堅定地走上了馬克思主義道路。

(六)中國先進分子的積極傳播實踐不斷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

總之,中國先進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旗幟,走上馬克思指引的道路,是他們經過長期的、艱苦的探索之后的必然結果。

第四篇: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思想

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為什么和 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19 世紀 40 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指導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革命的思想理論 —— 馬克思主義。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馬克思主義被譯介傳播至中國,進而與中國工人 運動相結合, 成立了中國共產黨。 對于 “ 近代中國先進分子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 這個問 題,似乎是 “ 人所共知 ” ,不需研究。其實不然,因為對此進行追根究底式的研究尚不多見。 因此,借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之機,作一番探討,很有必要。

自 1840年開始,中國逐漸淪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民族滅亡的危險促使中國的先 進分子向西方尋求真理, 幻想通過資本主義的發展來富強中國。 但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 展剛剛開始起步時, 世界上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相繼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 在帝國主義階 段,資本輸出和爭奪海外殖民地具有了特殊重要的意義,所以,帝國主義列強極力在政治、 軍事、 經濟上控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限制其民族經濟的發展, 以保證它的投資場所和對落 后國家的掠奪。 這樣, 當中國剛剛走上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時, 它充分發展的可能性就已經 消失。 正因如此,在舊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始終處在艱難的境地,民族工業的發展既 是緩慢的, 又是殘缺不全的,中國一直處于貧窮落后的狀態。 三民主義行不通,實業救國遭 受擠壓, 資本主義的道路走不通, 那么蘇聯十月革命送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 一經毛澤東等 無產階級革命家革命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社會主義就是必然的選擇。

社會主義運動的廣泛發展和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 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擺脫資本主 義的世界市場體系,發展民族經濟提供了新的參照系。在借鑒其他國家發展經驗的基礎上, 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 從而跨越了資本主義的 “ 卡夫丁峽谷 ” , 實 現了歷史發展的飛躍。鄧小平同志在概括中國這段歷史發展過程時指出:“ 人們提出這樣一 個問題,如果中國不搞社會主義,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來,中國是 不是也能翻身?讓我們看看歷史吧。國民黨搞了二十幾年,中國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不能成功的。 ”“ 中國搞資本主義不行,必須搞社會主義。 ” 由此 可見, 世界歷史理論為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合理解釋:不是某些人或某個黨派的主觀 意愿, 而是世界歷史的文明借鑒和兩極分工, 才使中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 跨越了資本主 義,義無反顧地走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的先進分子走上馬克思主義指引的道路,是他們經過長期的、艱苦的探索之后所做出 的一種選擇。近代以來, 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尋求中國的再生之路, 中國幾代志士仁人進 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從洪秀全到康有為、嚴復、孫中山等人,前赴后繼、歷盡坎坷。他們 向西方學習,在政治體制、經濟制度、文化學術等方面廣泛接受了西方的影響,從社會 “ 大 同 ” 、君主立憲到資產階級共和國,都曾經強烈地吸引著中國人民的注意力。然而結果卻令 人失望。 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 先進知識分子在對世界大勢和中國歷史進行精心觀察和深刻 總結的基礎上, 在對種種主義、 種種學說進行廣泛了解和諸多比較的基礎上,獨立思考、自 由爭論。儒學的綱常深入人心, 流毒太深。如果不改變其在中國的文化統治現象, 以至徹底 的摧毀它, 它必然會成為皇權復辟的護身符, 以及國家走向富強的阻力, 必將使革命的果實 化為烏有。 致力于文化啟蒙的先進知識分子在激昂的號角下, 用《新青年》雜志吹響了向傳 統的文化統治 —— 儒學進攻的沖鋒號。 他們積極倡導 “ 破除迷信 ” , 以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 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為此次文化革命的兩大旗幟, 魯迅、 陳獨秀、 胡適等成為了其中的代 表。 民主和科學也成為了他們的口號。 在開始時, 各種社會主義思想共同影響著中國的先進 知識分子, 在經過反復的比較、 推求,最終選擇了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 李大釗也在中國大地上率先舉起了馬克思主義旗幟, 成為了中國的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五四運動開辟了一 個新的歷史時代, 它構成了推動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的直接前提。 五四運動爆發后, 極大的 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在五四運動中, 那些接觸了社會主義思潮、 初步掌握了馬 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 開始到工人中去進行宣傳工作和組織工作。 他們在這時發揮了某種先 鋒和橋梁的作用, 使先進知識分子與工人群眾相結合起來, 這也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 相結合的過程。 五四運動以后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蓬勃興起, 馬克思主義開始在知識界中得 到傳播。 為了使馬克思主義適應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發展的需要, 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在中 國興起了一場研究、 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運動, 也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應與中國實際相 結合的思想。 1920年,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立,進一步加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 播,并使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起來。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表示了中國的先進 知識分子正式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這一選擇是歷史的必然, 是中國政治和文化史上的偉大 轉折,它使中國政治和文化的重建有了可能,使民族和國家有了希望,使中國革命從 “ 山重 水復疑無路 ” 走向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使中國的革命走向了一個新的時代。

回顧歷史, 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選擇馬克思主義并不是偶然隨意的, 而是在總結歷史的經 驗教訓上不斷探索而做出的決定。 因為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革命思想才是符合中國實 際情況, 能徹底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的狀況的革命方式。 馬克思主義正是中國不斷經受挫 折后所做出的深思熟慮的選擇。

第五篇:馬克思主義的選擇

生傷心的經驗。半天無人應答,后來一個女生站起來,慢慢地說:“讀中國近代史的時候。”國學大師陳寅恪在為陳垣《敦煌劫余錄》作序中寫道:“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其實中國近代史,又何嘗不是中華民族之傷心史?在不到百年的時間里,中華民族歷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驕傲自大的中央帝國,第一次面對著比自己更先進文明的入侵,中國人第一痛苦地認識到自己不再是“天朝上國”,闖進國門的也不是蠻荒邊夷,而是在各方面都優于中國的西方列強。他們帶來的是痛苦與屈辱,但同時也是變革與新生,瓜分豆剖、亡國滅種的危險與救亡圖存、追趕先進的任務,使得中國近代史異常的動蕩與變革,各種觀點、思想、理論的交鋒、碰撞,使得這一段歷史如此的復雜多樣,任何片面的觀點都不能清晰地描述這一段時期的歷史,都有誤讀這段歷史的可能。不客氣地說,當前

讀蔣廷黻先生的《中國近代史大綱》,非常驚異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學者,已經對中國近代史有如此清醒的認識。近年來學術界的某些觀點,早在接近七十年前就早以為我們的前輩所認知。在這本僅僅五萬多字的小書里,蔣廷黻舉重若輕地為中國近代史劃下了一個大致的輪廓,對細節的描述和對事件更為全面的解讀,讓我們認識到了歷史的復雜性。 譬如對林則徐、李鴻章的描述,就遠比我們正規的歷史教科書完整的多。他對林則徐的評價是:林則徐實在有兩個,一個是士大夫心中的林則徐,一個是真正的林則徐,而真正的林則徐是傳統士大夫的產物,即便驚覺西方列強的文明已在中華帝國之上,依然不敢冒著喪失名譽的風險真正提倡改革;李鴻章即便是當代也是一個爭議性極大的人物,蔣廷黻并沒有將之臉譜化, 他引用李鴻章1864年給恭親王和文祥的信,證明了李鴻章早在同治三年就敏銳地洞察到日本明治維新的世界的、歷史的意義,明治維新將使日本成為一流大國,而中國與日本孰強孰弱要看誰的改革更快,并提出改革科舉制度,放棄章句小楷之學,將科學工程放在終身富貴的鵠的建議,他清楚地認識到未來中國的頭號敵人是日本,故強調海防,主張放棄屬國,休養生息而備戰日本。當年的海防塞防之爭由此引起等等。當然,同光時代舊的士大夫勢力的阻礙,中國民眾近代化意識的薄弱,李鴻章本人的積習等等,使得海防塞防之爭以眾人皆知的結果結束,甲務戰爭以眾人皆知的結局失敗,但足以改變我們心目中那個昏聵、顢頇的舊官僚形象,類似的例子在書中俯拾皆是,可以讓我們明白:歷史遠非我們想象中那樣簡單,不全面細致地掌握資料,你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

蔣廷黻在近代史問題上更加高屋建瓴地是他的卓越史識。劉知幾在杰出的史學著作《史通》中就指出:史學出良史必備才、學、識三長,千百年來一直成為衡量優秀史學家的標準,蔣廷黻在開篇序言中開門見山地揭橥:鴉片戰爭的失敗,根本理由是我們的軍器和軍隊是中古的軍隊,我們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們的人民,連士大夫階級在內,是中古的人民。近代中華民族根本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能近代化嗎?能趕上西洋人嗎?能廢除我們家族和家鄉觀念而組織一個近代的民族國家嗎?坦白地說,我認為甚至到今天,我們的生產力有的領域已經達到了現代化,我們的精英們甚至在后現代主義中的論調中甚囂塵上,但面對著人治社會、官本位、信仰缺失、崇尚權謀而不重視誠信、家族與家鄉觀念更高于國家觀念等等問題的時候,我們依然不能對中國人全面具有近代化意識,崇尚自由、民主、法治社會、強調誠信的近代化意識給予一個確定的答案,也就是說,我們在七十年之后依然沒有完成蔣廷黻提出的命題。這是我們愧對先輩的。

蔣廷黻先生提出“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后還不明白失敗的理由,那才是失敗的致命傷”,這句話如此簡單,卻有如此震耳發憒,擲地有聲!那么我們對此有沒有覺悟呢?沒有!直到英、法聯軍攻進北京,燒了圓明園,才有少數人覺悟了,知道改革已經是非進行不可的了。蔣廷黻十分痛惜中國喪失了二十年的寶貴時間,要知道日本受侵略比中國還要晚,但1853年貝利叩關成為明治維新的起點,這導致了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歷史的機遇有時是不能錯過的,1898年的百日維新實際上也是滿清能夠挽回人心的最后可能,但被扼殺之后,1905年的變法即便從程度上超越了1898年,滿清的倒臺也已經是無法逆轉了。在歷史大轉折的關鍵時刻,是一步都不能踏錯的。

建國以后的許多史學問題相比較民國時代,反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倒退,直到近年才有所改觀。比如義和團運動,權威的教科書上依然寫著“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直到九十年代才開始證明了其中的愚昧、野蠻和無知,是一種對中國近代化的反動,清政府利用義和團運動與半個世界開戰,最后戰敗的結果是墮入半殖民地化深淵的《辛丑條約》?!吨袊反缶V》一針見血地揭示真相:拳匪運動可以說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三個救國救民族的方案,不過這個方案是反對西洋化、近代化的……慘敗是極自然的,慘敗的代價之大著證我民族要圖生存絕不可以開倒車。蔣廷黻對義和團運動的“拳匪”稱呼是那一輩學人的慣性表現,不足深怪,但他對義和團運動的評價卻需要我們在幾十年后重新認識,真是一種歷史的諷刺。

《中國近代史大綱》當然不是完美無缺的,許多問題即便是今天也依然需要討論、深入,蔣廷黻提出的救國方案包含了全盤西化的認識,他對三民主義的吹捧等等,無不帶有時代的烙印。但最具意義的問題是:當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再度來認識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慨嘆走過了七十年,我們在很多問題上依然離原來的出發點不遠,我們對近代史的認識依然在路上。

最后有一點不得不指出的是,蔣廷黻對士大夫清談誤國、紙上談兵的做派十分痛恨,他用諷刺的筆調描寫了清流的首腦之一,主戰派的張佩綸“法國海軍進攻福州船廠的時候,張佩綸逃得頂快了”,他們空言救國,一味主戰,書中說政府如果按照他們的意見的話,就會幾無年無日不與外國打仗。這讓人想起了網上某些好戰的“憤青”,讀此書,對這部分憤青必定大有裨益??梢远嘌芯啃﹩栴},少空喊口號。這大概也是可以算是今日再讀此書的一個現實意義吧!

早期馬克思主義

如何用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使人民凝聚在主流價值的旗幟之下,是現階段意識形態領域的一個重要問題。解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開來的歷史過程,可以為當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一些啟發。

允許自由探討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一個重要前提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是在與各種思想的斗爭中不斷被中國知識分子所認同的。具體而言,它大致經歷了三次論戰。

第一次是與胡適實用主義的論戰。針對胡適對于馬克思主義的攻擊,以李大釗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者利用《新青年》雜志,同胡適展開公開論爭。李大釗的《再論問題與主義》一文,就是這一論戰中形成的理論成果。在論戰中,他們廣泛宣傳了馬克思主義和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全面地介紹蘇俄的社會制度、經濟政策、農業制度、婚姻制度、平民教育等各方面情況,使更多的人特別是知識分子了解到俄國的社會現狀,澄清了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對蘇俄的謠傳和誤解,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次是與基爾特社會主義的論戰。1920年9月,針對梁啟超、張東蓀宣傳勞資合作的“基特爾社會主義”,李達撰寫了《討論社會主義并質梁任公》、陳獨秀撰寫了《獨秀復東蓀先生信》、《社會主義批評》等文章。這場爭論使早期的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堅定了走社會主義道路,反對資本主義道路的信心和堅持社會革命,反對社會改良的政治立場。

第三次是與無政府主義的論戰。無政府主義主張無政府、無國家,個人絕對自由等。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傳播時,無政府主義者就誣蔑無產階級專政是“建立私權,保護少數特殊幸福的機關”,攻擊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原則是扶強欺弱。為捍衛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學說,陳獨秀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剖析了國家的階級實質。他指出:只有被壓迫的生產的勞動階級自己造成新的強力,自己站在國家地位,利用政治、法律等機關,把壓迫的資產階級完全征服,才可望廢除財產私有制度,改變不平等的經濟狀況。他在《答鄭賢宗》一文中還指出:無政府黨絕對不要國家政治法律的主張,是抹煞“資本階級”與“非資本階級”國家的區別,為不勞動的“資本階級”利用。

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中所經歷的論戰看,真理是不怕辯論的。真理在辯論的過程得到認識,人們在辯論的過程中凝聚了對真理的共識。凡是在爭論中能夠存留下來并得到人們認同的東西,一定是有生命力的。因此,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能夠允許思想的自由討論,其實就是為這個國家和民族獲得真理、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提供了保障。

切實關注人民群眾利益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社會基礎

在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傳播中,中國知識分子按照俄國的套路,首先關注到產業工人的利益需求。他們不僅指出了中國工人階級受壓迫的地位,而且積極地啟發他們的階級覺悟,為工人階級認識到自己的階級使命,積極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打下了基礎。后期,經過工人運動的失敗,他們也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需要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其中,最現實的考慮就是龐大的農民群體,如果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革命,沒有關注到這一群體的利益,那是不可能成功的。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關注,從《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開始,把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思想落實為“打土豪、分田地”這樣很具體的目標,并將農民引導到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斗爭中來,最后,通過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統一戰線等具體路徑,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創造性地運用到中國革命的實踐中。毛澤東之所以成為成功的革命者,就是因為他并不是機械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原則,而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革命現實結合起來,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而今,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中國主流的意識形態,但是,在現實中潛在的一種危險是,馬克思主義正在成為大眾話語體系中越來越不熟悉的東西,或者說在形式上維護,而在實際上并不相關的東西。

歷史和現實表明,政黨一定是要代表某一群體利益的,馬克思主義的政黨所要代表的就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如果在具體的實踐中,可以體現這種價值取向,那么,就具備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社會基礎。

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主體

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中,我們可以看到,早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在中國社會充當了兩個角色:

一是思想傳播者。從五四運動時期,李大釗、陳獨秀等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因為他們信仰,所以他們通過辦刊物,積極熱情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引導了很多的青年知識分子投身到信仰馬克思主義的行列中。

二是思想的實踐者和創造者,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大眾化并不僅僅需要知識分子進行思想的傳播,而且需要腳踏實地的實踐者。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還在于有毛澤東等一大批深刻了解中國社會實際、能夠把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到中國社會實際中來的人。如果只有一些死守馬克思主義教條的人,中國革命就不會成功,馬克思主義也就不會成為今天的主流意識形態了;如果只有懂得中國實際卻沒有正確指導思想的人,中國革命也同樣不可能成功。正如列寧所說: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因此,理論的實踐者的使命既要忠實于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又不能拘泥于某一論斷的局限,這樣才能真正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中國社會發展持久的指導思想。(作者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組織統戰部副部長、教授/摘自北京日報)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衛生應急個人先進事跡下一篇:為什么不想和別人說話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