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古代清廉故事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古代清廉故事范文

學古代清官清廉品德 做廉潔奉公人民公仆

學古代清官清廉品德 做廉潔奉公人民公仆

(作者系河南省西華縣委常委、宣傳部長 牛正田) 在我國傳統廉政文化中,對當官、掌權、執政者,評論、評價、看待、結論一個人,是否是清官,一般都把廉正、廉潔、勤政、廉政作為標準來定位。所以,在古代對清官有的叫“循吏”、“良吏”、“廉吏”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機構的國家,從司馬遷的《史記》開始,就出現了對官僚的類型化評價。具體講,清官的標準是什么?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司馬遷的標準是:行教、清廉、守法。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戰國、秦及漢初,守法是最主要的清官標準。到了“獨尊儒術”時期,推行教化又成為清官的標準。因教化的成效很難考核,從三國未年開始,根據司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為正式的清官標準,之后,又有人提出“廉,清也”,又把“廉”作為標準,所以把廉官稱為清官。清官發展到今天,稱之為清廉、廉政、勤政、為民之官。古代清官的清廉品格、秉性、風范,對今天的黨政干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開展的反腐敗斗爭,有著借鑒、發揚、繼承之點,這對我們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干事創業、開拓進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非常有益的。對此,特寫出來,供加以借鑒。

一、學習古代清官生活講儉樸的美德

在廉政文化中,古代對清官評價不可缺少的一條是講儉樸、不腐化,永葆節簡、純樸、節衣縮食的本色。唐初名臣房玄齡的父親房彥謙,雖一生為官,卻儉樸一生,家無積存?!峨S書》本傳說他“自少及長,一言一行,未嘗涉私,雖致屢空,怡然自得”。其中載有他的家訓曰:“人皆因祿富,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在于清白耳”。房玄齡遵循父親的家訓,盡管后來位高權大,依然潔勤慎獨,從不恃權貪功,始終儉樸一生,以清白傳世,成為一代名臣。嘔心瀝血十九年撰就《資治通鑒》這一歷史巨著,給世人留下這筆巨大精神財富的宋朝史學大家司馬光,官至尚節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宰相),卻奉行“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樸為美”的生活。司馬光的祖父司馬炫、父親司馬池和自己,三代都是進士,都做高官,卻都檢樸。司馬光繼承祖上遺訓,生活十分節儉,勤廉自守,終其一生。文學家蘇軾說司馬光:“于財利紛華,如惡惡臭。”“清直仁厚聞于天下,號稱一時名臣”。司馬光自已平生不事聚斂錢財,官拜宰相,位極人臣,彌留之際依然想著朝廷政事,他清白傳家,死后屋子里“床簣蕭然”,枕邊只有《役書》一卷。

今天,我們倡導艱苦樸素精神,并不是讓我們過貧困日子,而是提倡清廉的精神、氣節;展示“為士居官,清節凜凜”的清風、清氣;表現的是“水以清冽而寒為美”的品質、品位;折射“從官貴恭慎,立身貴廉明”的謹慎、崇高;彰顯“潔己而有德威者”的廉潔、威望。溫家寶總理曾經說過:現在,不少地方、部門和單位講排場、比闊氣,花錢大手大腳,奢侈之風盛行,這種不良風氣必須堅決制止。“德以儉出,惡以奢始”。領導干部的腐化墮落大都是從貪圖享樂,揮霍無度開始的。明朝初年,朱元璋見了中國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陳友諒用過的鏤金床后氣憤地說:“一張床便如此窮奢極侈,陳氏父子何以不亡!”此話令人警醒。共產黨人如果以奢為榮,輕則敗壞黨風、影響黨群關系,重則有可能葬送我們的先輩流血犧牲打下的江山。“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必須在全國特別是在黨內大興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風氣,我們的共產黨員和領導干部就必須作出表率,以奢為恥,防腐反貪,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把精力用在為人民謀利益上。唯其如斯,我們富民強國的宏偉目標才能早日實現。

二、學習古代清官做官嚴律己的自覺

中華廉政文化,把做官嚴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做到以百姓之心為心,以百姓之格做人,作為一條信條、鐵律,去自覺踐行,從而保證了清官的底線、底氣、底蘊。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后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戶部副史等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后人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一年多的時間,但死后,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簡樸,從不講究排場;對貪污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他一生嚴于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制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后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包拯在當時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后,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再者,湯斌也是嚴以律己的典范。湯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別號荊峴,晚又號潛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縣)。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湯斌為官一生,除著書立說,發展理學學說外,幾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并注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以嚴律己為重,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一定貢獻,其為官清廉,至死僅遺俸銀八兩,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真正可謂是一代清官。

于成龍官越做越大,作風卻一如在羅城縣時。其屬員及下屬機構官員不時地給他行賄,尤其管一省司法,為請托而饋送錢物、打通關節的人很多。于成龍始終一個態度:一律回絕!各級官吏畏懼,再也不敢送禮。當他被提升為直隸巡撫,至此,真正進入封疆大吏之列,但還是清廉依舊。第二年,他進京覲見,康熙帝當面稱贊:“爾為今時清官第一,殊屬難得!”

他在巡撫任上時,總有一些親戚、朋友相托求辦私事,他一概嚴厲拒絕,所屬人員及親友時有賄賂于他,他“一介不取”??滴醯鄞鬄橘澷p:“知其家計涼薄,特賜內帑銀一千兩、朕親乘良馬一匹,以示鼓勵。”當年,康熙帝以特旨授以江南江西總督,地方官吏大多以此職為極限。從直隸任赴南京,成龍與幼子雇驢車一輛,各帶錢僅數十文,沿途投住私人旅舍,不去驚動當地官設驛道公館。在繁華的南京城,他仍過著簡樸的平民生活,每天只吃青菜或豆腐,江南人稱他為“于青菜”。仆人喝茶沒茶葉,每日采衙后槐樹葉當茶葉,不久,樹葉都給采光了,成了禿樹。他的兒子冬天只穿粗布棉衣,江南風俗侈麗,在于成龍倡導并身體力行下,當地改穿布衣,士大夫家出門減輿從,婚嫁不用音樂……于成龍辦公通宵達旦,常穿上便服深入民間私訪,察知民間疾苦及屬吏表現。屬下官員無不謹慎供職,吏風大為改觀。

于成龍以總督之貴,后又兼攝江蘇、安徽兩巡撫事,權力如此之大但仍不改昔日清廉作風,生活極其清苦。他的長公子自山西來看他,當其返家時,署中剛好有一只腌鴨,他用刀砍下一半給了兒子,備其途中食用。此事傳至民間,遂有“于公豆腐量太狹,長公臨行割半鴨”之謠。于成龍歷官20余年,從不攜帶家眷。去世時,將軍、都統及同僚屬吏入府吊唁,府中幾無他物,吊唁者無不隱然為之哭泣,市民聞訊,罷市聚哭。

“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廉潔自律是黨員干部的立身之本,也是執政能力賴以生存的基礎。古人云: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做一個“明”、“平”、“清”的清官,確實要過很多關,但很重要的一條要嚴律己。廉字當頭,至關重要。俗話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如過眼云煙,但許多清官,都把嚴律己放在首位,做到了潔身自重、清正為民,留下青史,為人民所傳誦。讀著這一面面明亮的鏡子,對今天我們的為官者如何做人做官,如何常懷律己之心、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不是有著深刻的借鑒和啟迪意義嗎?

三、學習古代清官家風廉為上的鐵律

家風廉潔是執政廉政的根基,是從政廉政的保證。當官者,家風不廉,就談不上官位廉政。正社會、民風、政風、要先正家風。立家要以廉為上、廉為重、廉為本。中國古代廉吏,無不注重誡妻教子,共守清白。其中,以詩為體以言志的,不在少數。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職任左拾遺。詩人新婚不久,即寫下《贈內》一詩,與妻共勉。詩中引用四個“貧賤不能移”的愛情故事,希望夫妻樸素一生,清白傳世。詩中寫道:“蔬菜足充饑,何必膏梁珍??曅踝阌?何必錦繡文。君家有貽訓,清白遺子孫。”“庶保貧與素,偕老同欣欣。”元代進士呂思誠,官至中書左丞。他在外做官,而家中卻一貧如洗。他有一首《寄內》詩:“自從馬上苦思卿,一個窮家兩手擎。少米無柴休懊惱,大男小女好看成。恩深夫婦情何極,道合君臣義更明。早晚太平遂歸計,連環共飲話離情。”無獨有偶。明代進士張弼,曾任南安(今江西省大余)知府,律己愛民,治績甚著。他的《寄內》詩是這樣寫的:“四兒六歲五兒三,莫把肥甘習口饞。清白傳家無我愧,詩書事業要人擔。三餐淡飯何須酒,一箸黃虀略用鹽。聞說有人曾餓死,算來原不為官廉。”

宋孝宗時的一代名相陳俊卿,年老時沒有給子女留下金銀財寶、高屋廣廈,而是留下一紙《示二子》:“興來文字三杯酒,老去生涯萬卷書。遺汝子孫清白在,不須廈屋太渠渠。”宋代進士陸游,官居寶章閣待制,晚年退歸家鄉。七十七歲時,次子子龍去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任司理參軍,陸游遂寫下《送子龍赴吉州掾》一詩,諄諄告誡兒子:“汝為吉州吏,但飲吉州水。一錢亦分明,誰能肆讒毀?”“衣穿聽露肘,履破從見指。出門雖被嘲,歸舍卻睡美。”明代正郎官張文淵作有《四絕句》以示子孫后人:“低低壁落傞傞柱,小小廳堂窄窄門。廣廈廣庭非不愛,欲留約束與兒孫。”“老去不嫌粳米粥,饑來常吃菜混飩。好飯好羹非不愛,欲留淡泊與兒孫。”“來音去信常關念,嫁女婚男不出村。遠眷遠親非不愛,欲留近便與兒孫。”“鑿開石竇通泉脈,插種梅花入瓦盆。深紫深紅非不愛,欲留清白與子孫。”清代更有一位生性善良而深明大義的老母親徐氏,其夫耿鳴世官至當朝侍御。在其子去南方做官時,徐氏寫下《寄子詩》寄與兒子:“家內平安報爾知,田園歲入有余資。絲毫不用南中物,好作清官答圣時。”

國以家為基,家以廉為貴。正人先正己,廉政亦廉家,在于“家廉聯著黨風,家風系著國運”。國廉則家安,家廉則國寧。受賄腐敗富一時,禍殃及全家。家風清正,芬芳千秋;德迪后人,政權牢固。從一定意義上講,家庭最容易成為腐敗的溫床、土壤、條件。因為在家庭搞腐敗,它失去了群眾監督的眼睛,失去了制約機制的約束,失去了在陽光下的權力運行。所以說,在家庭搞腐敗最易、最多、最能成交。領導干部講廉政,在單位雖然是重要的,家庭清廉也是千萬不可忽視的。家庭既可成為幸福愉悅的溫馨港灣,又能成為滋生禍患的溫床。歷史證明,妻廉夫禍少,子賢父心安。廉政亦廉家,家不廉者必定政不廉。政不廉,輕者搞不正之風,重者搞腐敗。領導干部只有培育好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清正廉潔的良好家風,做到以公廉家,以德廉家,以紀廉家,以法廉家,使家風之凈化、之純潔、之純真,腐敗既在工作崗位上沒有空隙可鉆,又在家庭無存身之地,才能真正做到業為民所建、功為民所立、官為民所做。

四、學習古代清官清貧保清白的品質

在廉潔文化中,古代對清官評價的另一條是居官清貧不腐化,一生清白為百姓。明代胡壽安先后任信陽、新昌、新繁等縣官員,他清慎自持,以清貧為榮,自種蔬菜以供日用,人呼“菜知縣”。他穿的是布衣服,吃的是粗米飯,睡的是紙帳子,并在紙帳上留下《題紙帳》一詩以警己:“紫絲步障最奢華,臥雪眠云自一家,雪又不寒云又暖,扶持清夢到梅花。”宋代湖州太守王炎在中任官,他任寧可清貧,不愿濁富,生日這一天不事張揚,獨坐府中,作《留貧詩》以戒己:“卒歲一布裘,終朝一饘粥。此外何所求,吾生無不足。”明代吳中(今江蘇省吳縣)巡撫劉應麒在告老返鄉前于官署中寫下《題署中詩》以明志:“來時行李去時裝,午夜青天一柱香。描得海圖留幕府,不將山水帶還鄉。”弗宋吏杜浚在《書警》一詩中寫道:“食李弗言苦,食梅弗嫌酸。不為身所累,且從心所安。”“雖處四壁立,如享萬鐘寬。靜坐明月窟,濯足清風灘。宋亡后,杜浚之矯行晦跡,寄食西峰僧寺以終。清代進士鄭履端,在電白(今廣東省西南部沿海)一帶政聲素著,他的《自勉》詩也同樣膾炙人口。詩中寫道:“十載官箴懔素餐,本來面目改偏難。任他水盡山窮處,牢抱冰心耐風寒。”由于許多官員一生清貧如洗才有了周敦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廉潔;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的口碑;王維拒官場紛繁雜亂的“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豪氣。

在廉潔文化中,清貧、清白不僅是一種崇高的精神,也是一種戰無不勝的力量,是勝利之本。美國記者斯諾在1936年秘密訪問延安時,被共產黨領袖的清貧、廉潔精神所感動。他斷言:這種作風會產生一種偉大的力量,他將這種力量稱之為“東方魔力”。1949年,國民黨反動政權即將崩潰之時,時任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對國民黨的軍官說:“共產黨戰勝你們的不是飛機大炮,而是廉潔,以廉潔換得的民心”。

清與貧二者相比,清是第一位的。有了清,才能永葆“清貧”之本色、“清白”之風度、“清風”之美德。正如宋代詩人陸游說:“忍窮閉門豈自若,是中滋味敵八珍”。絕不讓“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重渲。所以在這里,“清”字不僅是思想境界,又是守貧的基石。“寧可清貧自樂,不做濁富多憂”,這是清官們的一種共性風范。就“清貧”二字而言,它指的是不只是單純物質上的清苦、清白,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堅強的人格形象,是一種浩然正氣,是一種政治態度,是我們黨、國家和民族的一種精神財富,是中華兒女世世代代不可丟掉的一種傳家寶。在黨政干部的政治生活中,清貧這種情操它是純潔人們思想道德的“凈化器”、防止蛻化墮落的“防火墻”、治療腐敗變質的“殺毒劑”;能讓人們的感情、思想、品質、人格得到鑄造,讓人沉著、讓人冷靜、讓人忍耐、讓人堅強、讓人寬容、讓人豁達、讓人升華。“辛苦一生清廉吏,只留松菊應蒼顏”。人只要有了“清貧”作底線、作統領、作支柱、作動力,就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五、學習古代清官拒賄講方略的藝術

為政清廉當清官,必須能夠、善于拒賄,這是一門必修課,也是考驗的“主課”。不過,凡清官都拒賄有術,他們的“拒賄術”對我們無不啟發,是我們借鑒的一門藝術。

北宋宰相王安石善于詩文,一個地方官以為他肯定喜愛“文房四寶”。為投其所好,那人給他送去一方名硯,并當面對他說:“這方硯少有!”王安石問:“好在哪里呢?”那人答曰:“呵之可得水!”王安石一口拒絕,笑吟道:“縱得一擔水,又能值幾何!”對方見狀,不得不帶著硯石羞愧地溜之大吉。明朝永樂年間,監察御史吳訥奉命赴貴州巡視,返京途中,貴州地方當局派人追送百兩黃金。吳訥不啟封,揮毫在禮盒上題詩回絕。詩曰:“蕭蕭行李向東還,要過前途最險灘。若有贓私并土物,任教沉在碧波間。”言下之意,即使你勉強塞給我了,到前邊我也要扔掉,絕不會收受帶回。持金者無奈,終于悻悻而返。清代張伯行在福建和江蘇任巡撫、總督時,極力反對以饋贈之名行賄賂之實,并寫過一篇禁止饋送的檄文:“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云交際之事,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此文言簡意賅,浩氣凜然,表現了他對拒禮拒賄的深刻認識。這種拒賄之舉,堂堂正氣,使行賄送禮之輩望而卻步。張伯行正是憑借著這種堅定的為官立場,成了“清廉剛直,政績卓著”的楷模,從而彪炳史冊。

同時,也有對行賄者諷刺、挖苦、刺激的。拒賄面斥之者的。四川道教圣地青城山有一副鄭板橋所撰對聯,該聯只有八個字:“心清水濁,山矮人高。”上聯表明自己為官清廉,心地純潔,不與混濁官場同流合污;下聯警示自己置身高處,不讓世俗浮云遮住眼睛。明代李廷機官至禮部尚書,他撰有既可自警又可警人的一幅對聯:“人重官非官重人,德勝才毋才勝德。”大意是說,一個人的人品使他的官職受到社會敬重,而不是他的官職使他受到社會敬重;他的官德應比他的才學高,而不能讓他的才學比官德高。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創辦黃浦軍校,在軍校大門上懸掛一聯:“升官發財,請走別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該聯一語點破辦學宗旨,被學員奉為警策。后來一些人投靠反動勢力,背叛了先生精神,人們在憤慨之余,將此聯改為:“升官發財,莫走別路;貪生怕死,請入此門。”桂林撫署有一聯:“為政不在多言,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主國計所關。”教育官吏少說多做,嚴以律己;要識大局,以民為本,以國為重。清代陜西旬邑縣唐家村有一個叫做唐詮的大商人,嘉慶年間捐了個“鹽運使”的官銜,在他的莊園里有這樣一幅對聯:“勤以補拙,儉以養廉,處身世須留心二字;書能破愚,詩能益智,愿兒孫常礪身三余。”清代許多衙署時興這樣一幅對聯:“為政戒貪,利貪,貪名亦貪,勿務聲華忘政本;養廉惟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從寬大保廉隅。”上聯說,貪財固然是貪,貪圖名聲,沽名釣譽,也是貪;所以切莫只圖浮華虛名而忘了從政的根本。下聯說,只要求別人,只要求百姓勤儉,不算是儉;要保持品行方正,要有節操。清代某府尹要求下屬努力辦事,逐送一上聯:“肯干一事,便了一事”,下屬們則警示上司不要貪財,回贈下聯為:“若要半文,不值半文。”清代某地戲臺懸有一聯:“耀武揚威,得意須防失意日;粉白黛綠,上臺終有下臺時。”聯語字面上是講戲臺演戲,然而言外之意講的卻是社會人生大舞臺,成為當時流傳官場的警示語。

自古以來,拒絕賄賂的方法很多,有的棒打喝止,有的題文自勉,有的明牌警告,有的厚謝婉拒。我們從古人這些拒賄的不同方式中可以看出,拒賄關鍵是自己要樹立“以廉為美,以貪為恥”的人生態度。在這里,心態很重要。荀子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心態反映一個人的品德與修養,決定一個人的成敗?!抖Y記·大學》里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儒家學說認為,正心誠意然后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心就是要端正心態而不存歪心、不生邪念,去非分之想、棄貪婪之念。作為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要從端正心態開始,始終保持廉潔之心。只有始終保持廉潔的心態、廉潔從政就會有堅實的心理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風吹云動星不動,水漲船高岸不移”;才能始終保持一顆廉潔奉公之心,干凈做事,清白做人。

六、學習古代清官防變禁貪欲的亮節

李汰在朝為官,很受皇上器重。有一年他被派到福建去當主考官,開考的前天晚上,先后去了兩個考生送禮。他勸他們把銀兩拿回去,別把精力用在歪門邪道上,好專心去考試。一個考生卻說:“我來時誰也不知道,任何人都沒看見,收下無妨。”李汰當即嚴加斥責,并連夜題詩一首,貼在考場的大門口。詩云:“義利源頭頗識真,黃金難換腐儒貧。莫言暮夜無知者,怕是乾坤有鬼神。”第二天考生進場時,就都看到了上面這首詩。誠然,暮夜拒賄,并非李汰一人。據《后漢書》載:東漢時楊震任東萊太守,他路過昌邑時,縣令王密攜帶黃金十斤賄賂,也說“暮夜無人知”。但楊震毫不心動,堅決拒收并駁斥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說無人知?”不論是楊震,還是李汰,作為封建社會的官吏,能大義凜然,守住自己心靈的防線,在誘惑面前不心動、不失節,是難能可貴的。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并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古人有云:“拒禮就是拒禍”。人遠離了“贓私”,也就遠離了禍殃。

明朝宗室朱載育曾作過一首勸人不要貪婪無厭、欲壑難填的規勸詩:“逐日奔忙只為饑,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蓋下高樓并大廈,床前缺乏美貌妻。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出門無馬騎。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后少跟隨。家人招下十數個,有錢沒勢被人欺。一銓銓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卑。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量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想與神仙下象棋。玉皇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好,閻王發牌鬼來催。若非此人大限到,到了天上還嫌低。”這首規勸詩被人稱為“十不足”,廣為流傳,發人深省。“一官來此幾經春,不愧蒼天不負民。神道有靈應識我,去時還是來時貧。”這是河南信陽州州長胡壽安,任滿離職時按當時的規矩到城隍廟辭別城隍神時所作的《任滿謁城隍神》詩。只有那種在老百姓眼里,能為民作主、替民辦事不貪贓枉法的清官廉吏,才會捫心自問:“不愧蒼天不負民”。也只有這種官才能做到“去時還是來時貧”,并以此自慰和自豪!記得清代名人戴遠山贈給在外做官的友人一副對聯說:“詩堪入畫方為妙,官到能貧乃是清”。我們若將此聯轉贈給胡壽安也是很恰當的。為官者“禁私欲”,雖手握大權,甘于清白,不為世俗的觀念所動,具有高風亮節做人,干干凈凈為官的“官德”,這理應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稱頌。

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正確的欲望能激發個體積極進取,而膨脹之后的欲望會導致心理上的失衡。古人云:“天下之大福,莫大于無欲;天下之大禍,莫大于不知足”。“欲”,即心理學中的“需要”;“不知足”,即為“需要膨脹”。這種因不能滿足膨脹的需要而產生的心理失衡是個體態度及行為發生改變的根源。心理學中的公平理論認為,人的工作積極性不僅與個人實際報酬多少有關,而且與人們對社會財富的分配是否公平的判斷更為相關。當個體感覺不公平時,這種心理平衡即被打破,就會促使個體選擇某些特例與自己比較,進而使心理失衡獲得“驗證”,強化自身認知的“合理性”,從而致使心理認知與客觀實際產生更大偏差。比如,有的領導干部羨慕紙醉金錢的奢靡生活,追逐物質擁有和感官享樂;有的認為清正廉潔“老土”、“過時了”,“別人都撈錢,講廉潔吃虧”;還有一些人,表面上對腐敗現象痛恨欲絕,實際卻陽奉陰違,背地里大行腐敗之事。心理失衡會刺激私欲膨脹,一旦需要膨脹得不到滿足,就會導致心理失衡。反過來,心理失衡會刺激需要進一步膨脹,一旦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發展下去就會出現貪欲越來越大,越來越嚴重。這就是說,領導干部如果因心理失衡而向腐敗邁出危險的第一步,就很有可能一發而不可收,在腐敗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欲望有害,欲滿有災。欲多者,得了山,又想天;欲滿者,做了官,想成仙。常言道,欲壑難填;常識說:欲望無邊??v之,會變虎成狼,傷人害己。生活就是這樣,控欲者,德顯;縱欲者,身亡。所以說,廉者,要禁私欲、貪欲。欲望作為一種心理需求,人皆有之,但萬萬不可有私欲、貪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意思是說,身是佛教之圣樹,心像一方明鏡,必須時時檫拭,不要讓其被妄念的灰塵覆蓋。一些為官者最終被權欲、物欲、淫欲所累,原因是沒有時時拭去種種妄念的“灰塵”所致。

七、學古代清官防微杜漸的境界

古人有“積羽沉舟”、“君子禁微”之說。防微杜漸,是在小事上、小節上、小場所上,防止“勿以惡小而為之”,“勿輕小事,小隙沉舟;勿輕小物,小蟲毒身”,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對于這個問題,宋代鄉貢浚之為了防貪保廉,以《書警》一詩自警、自勵。詩中說:“靜看如山禍,差之一念間。”“百年修不足,一朝容易殘。”有“小朱子(指朱熹)之稱的清代進士王懋竑,官至上書房行走。他在《書座右二章》中寫道:“長堤饋蟻穴,君子慎其微。生平操持力,不敵一念非。”詩句深入淺出地說明了一穴潰一堤、一念毀一生的哲理。清代另有一名叫朱經的,書有《責己》一詩,“勿謂一絲微,既緇難再白”,指出了既成黑難復白的道理。生活中,從來都是有與無相生,大與小相成,高與下相傾,前與后相隨。蘇軾所言“泰山秋毫兩無窮,巨細本在相形中”。原因在于小與大,微與巨有著必然的聯系。小者大之源,微者巨之端;沒有小就沒有大,沒有微就沒有巨;大因小而生,巨由微而成。“螻蟻之穴,可潰千里之堤;一趾之疾,可喪數尺之驅。”“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后人又對此進行了升華,在此基礎上,要做到慎始慎終。也就是在修身養性上,既要抓防微杜漸,又不能滿足現狀,要慎始慎終,這就把防微杜漸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所以,在廉政文化中便出現了“慎終于始”,善始善終,也有了農諺“編筐織簍,重在收口”。并提醒人們要有“古之智者,嘗盡心于垂成之際也”的態度;有“功虧一簣,未成丘山,鑿井九階,不次水澤”的感悟;有“自來百里半九十,望見城頭路愈長”的志向;有“早禾盡實晚禾秀,造物于此功無流”;“只今望霓尤所急,百里之行半九十”的收獲;有“人言百里半九十,它日聰明嗟不及”的緊迫;有“慎始而敬終”的品位。要學“傲骨凌寒的梅,深谷幽香的蘭,虛心高節的竹,晚節堅貞的菊”,展示“步正路亦直,回首亦坦蕩;心誠語亦壯,做人亦豪放”。

做清官,平時做到防微杜漸不可忽視。在這里,很重要的一條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珍惜個人名譽,提高自身品格;要繼承黨的光榮傳統,發揚優良作風,以老一輩革命家的奮斗史為鏡,學習先進事跡和光榮精神,用老一代光輝形象激勵自己,用當今時代楷模鞭策自己,講黨性、重品行,樹形象、做表率,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困難面前不低頭,逆境當中不氣餒,不斷磨練自己的意志,奮發向上,開拓進取,實現人生的理想和價值?,F實的生活中,許多沉痛的教訓告訴我們,人們總是失去了東西,才知道應該珍惜的道理。那些身陷監牢的貪官們失去自由后,才知道“自珍”、“自重”“慎微”的寶貴,才知道外面的天空是那么的美,外面的空氣是那么的清新,才知道個人由量變到質變帶給自己的災難,才發出“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的喟嘆!但這還能有什么用呢?所以,任何時候,防微杜漸不可松口子,開口子。江蘇省徐州市建設局原局長靖大榮因犯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3年,她在懺悔時自算人生“七筆賬”應引起我們的借鑒??梢哉f,這“七筆賬”,筆筆劃不來,代價沉重,賬賬苦其心肝。這“七筆賬”是:算好“政治賬”,志高方能致遠,腐敗身敗名裂;算好“經濟賬”,勤耕方能富足,貪婪傾家蕩產;算好“名譽賬”,清廉方能揚名,謀私為人不齒;算好“家庭賬”,守身方能家圓,墮落家破人散;算好“親情賬”,品高方能會友,出事眾叛親離;算好“自由賬”,自律方能無拘,放縱失去自由;算好“健康賬”,心良方能體壯,膽戰傷身害體。顯然,杜漸是我們保持頭腦清醒的一劑“良藥”,是我們管好自己的口、管好自己的手的“秘訣”。作為清官,要達到清正廉潔的境界,必須慎微慎行。也就是注重小節,積善成德;慎微防萌,勿以惡小而為之。一些貪官原本并不是壞人,只因后來在思想道德方面不注意“小節”,最終積惡釀禍,致使身處滅頂之災而不能自救。鑒古視今,這方面的教訓不勝枚舉。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足見為官者見微知著、防微杜漸,對于反腐倡廉是何等地重要!

八、學習古代清官拒禮有術的技藝

研究一下中國古代廉吏的拒禮之術,對于今天以黨風帶民風,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很有益處。有一部分官員認為,當官掌權、拒賄、不貪、不沾尚可以,而平時吃點、喝點、拿點、要點、收點小禮不必大驚小怪,這是人之常情,也是禮尚往來。這是非常錯誤的。對于這個課題,早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后蜀國君孟昶說過:“爾奉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這在宋代以后成為了對各級官吏的一種流行的警告。而清代錢陳群,曾在床帳上寫一聯自警:“不宿常如枕有警,屏私直似鏡無塵”。另外,為了拒禮,有的立戒石以和秉公勵,懸明鏡平政愛民,用門匾退思補過。這些方式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也透視著我國傳統廉政文化的諸多內涵,具有強烈的言志警戒、倡廉自律作用。其思想意識有三種:一是唯廉唯儉。如杭州府有“為政戒貪,貪利貪,含名亦貪,勿騖聲華忘政事;養廉惟儉,儉已儉,儉人非儉,還從寬大保廉隅”一聯,鮮明提出了戒貪與養廉的思想。二是唯民唯本。如桂林撫署有“為政不在言多,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提醒官員要嚴于自身,以民為本,以國為重。三是唯實唯仁。要求訴事官員應辦實事、體民情、行仁政,為民造福。江蘇徐州府有:“官有典常,任一日,則盡一日之心,況兼地廣事繁,敢不夙興寐;民供正課,寬幾分,則受幾分之惠,縱使時豐歲稔,常如怨暑恣寒。”這些都是對勤政為民,仁愛惠民的真切勸勉,也是拒禮的方略。把諸多方法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是謝而退之。漢代大史學家司馬遷,38歲時在武帝朝中做太史令,主持編寫《史記》。一天,大將軍李廣利派人送來一對罕見的白璧。司馬遷的女兒見了,愛不釋手。司馬遷對女兒說:“白璧貴在無瑕,人也是如此。我身為庸碌小臣,不敢以白璧自比,然而收下它們,操守上的瑕斑就會增多了。”于是,司馬遷寫了謝帖,讓女兒把白璧包好,交來人帶回。二是懸堂警之。東漢南陽太守羊續平日潔身儉行,有個下屬看他生活過于清苦,拿來幾條魚請羊續品嘗。羊續推辭不下,干脆將魚高懸庭堂之上。鮮魚曬成了魚干,再也沒有人敢給太守送東西了。三是事后回之。唐開元四年,監察御史杜暹受朝廷之命前往西突厥巡察,西突厥設宴款待,席間拿出很多金子作為見面禮贈與杜暹。為了邊遠地區人民的情誼,杜暹不得已暫接受了贈金。夜深人靜時,杜暹命人悄悄將贈金埋在自己所住帳蓬的幕帳下。幾天后杜暹離開西突厥,行至半路,用公文通知突厥人將埋藏在幕帳下的金子收回。四是當眾斥之。清代乾隆年間,有人于夜間給當朝宰相劉統勛送禮,劉統勛當即令家人將其逐出門外。次日,又將此人召至議政室,當眾喝斥:“昏夜叩門,賢者不來。你有什么話可以當著大家的面說個明白,即使老夫有什么過失也可當眾指出。”那個送禮者羞愧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五是交公卻之。明代何喬新在福建任副使時,一位管理外貿的官員去世,家產無人繼承,當地官員就將他的家產分送本省幾位要員。何喬新嚴辭不收,后實在難以推辭,就將那份財產收下后送交國庫。六是檄文喻之。明代都察院右僉御吏海瑞,是有名的清官。在他巡撫應天十府時,為拒絕別人送禮,發出了《禁饋送告示》,曉喻各級官員,剎住了送禮之風。 人走向領導崗位之后,一般來說,送禮求辦事的甚多。能否堅守黨性、原則,一切按黨紀法律辦事,做到一視同仁,拒禮之門外很重要。能否做到這一點,在于“認識你自己”。也就是正確認識自己的精神面貌、道德品質、優點、缺點、以及自己的過去和現狀,正確認識自己的脾氣、性格、人格。吳玉章在81歲生日時,寫了認識自己的自白“年過八一,寡過未解,東隅己失,桑榆未晚。必須痛改前非,力圖挽救,戒驕戒躁,毋怠毋荒,謹銘”。老子講:“勝人者力,自勝者強”。也就是說,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而戰勝自己的弱點,改正自己缺點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當官拒禮,看起來是小事一樁,其實是一件大事。若對四面八方送禮者不拒,而是收下,時間長了,就會由量變到質變,由小錯成大錯,由生活問題發展為政治問題,危害甚烈,后患無窮?,F在,一些人認為,收點小禮,這是“細節問題”,“小節上的事”,無大害。古人說:“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收禮,看起來是小事,其實是道德敗壞而釀出的丑態,失態、敗態。是一種過、是一種辱、是一種恥,也是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稌x書·文苑列傳》中講:“玉生雖麗,光不逾把。德積雖微,道映天下”。有德不分大小,其體都在閃光。古人語:“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在拒禮,我們要有一種硬勁,有一種意志,有一種恒心,堅定地拒,不懈地拒,一拒到底。德之固,在恒。這種恒,年年都是如此。畢竟,物有恒姿,思無定檢。只有“底色”長久不變,“本色”始終不改,才能動之如初,似長江而常流;靜之如始,如泰山而恒立。這樣要求自己,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自己才能成為過得硬的人,頂天立地的人,人民群眾稱贊的人。

九、學習古代清官自省加自責的自覺

《史記·循吏列傳》中,有一則“魚”的故事很耐人尋味,講出了自省自責的廉潔官品、廉風?!妒酚?middot;循吏列傳》記載:春秋時期,魯國宰相公儀休愛吃魚出了名。許多人便投其所好送魚上門,均被公議休拒絕。學生問他為什么,他說:禮下于人,必有所求。收人禮則思滿其求,辦事時就難免徇私枉法,就有被革職的危險。到那時,不僅他們不會再給我送魚,恐怕連自己買魚吃的俸祿也沒有了。倒不如奉公守紀,個人俸祿雖不是很多但尚能保證天天有魚吃。從這則有關“魚”的故事,彰顯了廉政文化的“自省自責”的范例。在廉政文化影響下,也就出現了清代進士錢陳群,雍正間任右通政,督順天學府。他在視學時主動要求接待從簡,并在臥室床帳上書《題帳》一詩自警:“不宿常如枕有警,屏私直似鏡無塵。”宋代邵雍辭官隱居蘇門山,作有《仁者吟》一詩,詩中道:“與其病后能服藥,不若病前能自防。”清吏朱經在《責己》中,分析了責己難于責人的現象:“責人不肯恕,責己每自匿。”他提醒自己要嚴于律己,經常檢討缺點、過失,砥礪品行、志節:“一日省一愆,三月未盈百。”“赴善登崇山,寡過掃塵積。”“愿言砥廉隅,此身敢虛擲!”更難能可貴的,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的三年中,曾于天竺山取得兩塊山石賞玩,為此,詩人寫詩自責:“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棨。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 追究自省自責的廉政文化,在古代有孔子表述過的“內自省”的思想,曾子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出了“自反”、“反求諸己”的思想?!兑讉鳌钒炎允?、修養稱為“修省”。后來的崇儒派思想家又發展了這一思想,提出了“責己”說,這相當于現代人講的自我批評。宋、明以后的思想家則用“省察”一詞來表達自省自責思想。這種廉政文化的深入發展,由“自省自責”升華為一種“潔身自好”的廉政風范。于是,從古到今便出現了:一以“知恥”而潔身自好??鬃又v“行己有恥”,《中庸》講“知恥”,孟子講“羞恥之心”。顧炎武說,一個人如果不知“恥”,將無所不為。“恥”是道德底線,是人自身道德完善的起點。只有羞恥之心,知道什么是恥辱,才能分辨清楚是與非、對與錯、善于惡,避免做不道德的事情。于是,就有了“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知恥觀,把儒家提出的尊“五美”,屏“四惡”、“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和主張的“三省吾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作為行動的指南。二以官箴而潔身自好。許多官員把箴言記錄下來,??闯K?,規勸告誡自我潔身自好。如儒家的“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義而后取”;儒家的“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于幾道”等等。三以詩告誡而潔身自好。宋代楊長孺調離廣東經略之任時,“有俸錢七千緡,盡以代下戶輸租”,作詩曰:“兩年枉了鬂霜華,照管南人沒一些。七百萬緡都不要,脂膏留放小民家。”清代進士王煦,在任孟津知縣時,政績顯著,離任時鄉民送來路費及米、面、羊、酒等禮物,他一概不收,鄉民泣而不去,遂吟《絕句三首》而示心跡。詩曰:“一錢也是里民脂,作贐群來只為辭。”晉代吳隱之赴廣州任刺史路過石門貪泉(今廣東南??h西北)時,人言飲此泉水將變得貪婪。吳隱之坦然喝了貪泉之水,吟詩道:“復歸其根”、“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無為而無不為”、“無用而無不用”。這些話語論證滯留物用、執著有為對于心體的遮蔽,論證攝心歸寂、內自反觀、炯然明覺、澄然寧靜的意義。

自省自責,是清官從政的高境界,是廉政的自覺。自省是指通過內心的自我反省、檢點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找出自己的不足,認識自己的過失。“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是古人所說的自省。就自責而言,一旦認識到自己的過錯、缺點,能夠自我責備,對自己有痛恨之心,有責怪之行,有改過之志,以達到自重的目的。寧靜致遠是一種清廉境界。靜躁一度間,廉腐兩重天。做到自省自責,在于平時要有寧靜致遠的心態,它是抗惑保廉的前沿戰場。“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面對物欲橫流、燈紅酒綠,惟有寧靜自持,致遠不躁,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有了寧靜的沉思,醒悟、覺醒、覺悟,就會似名利淡如水,看事業重如山,對人民克己奉公,像我國著名教育家黃炎培曾給兒子寫過座右銘:“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事閑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無欲則剛;和若春風,蕭若秋霜;取像于錢,外圓內方”。

十、學習古代清官“善下”施善政的情操

清初唐甄《潛書·抑尊》云:“位在十人之上者,必處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處在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處在天下之下”。意謂無論是一般官吏還是國家的最高統領者,都必須謙以待眾,絕不能自視高貴?!蹲髠?middot;定公五年》云:“大德滅小怨,道也”,西晉陳壽所撰《三國志》中《吳志·孫皎傳》云:“愛人多容,可以德眾”,這些講的都是以人為本、以善德眾?!渡袝?middot;伊訓》云:“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西漢楊雄《法言·修身》云:“上交不諂,下交不驕,則可以有為矣。”北宋林逋《省心錄》云:“處內以睦,處外以義,檢身以正,交際以誠。”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一》云:“君子以細行律身,不以細行取人。”隋代王通《中說·天地篇》云:“過而不文,犯而不校,有功而不伐。”這些說到底就是一個字“善”,為善要有自修之道。古人從不同視角、不同觀點、不同渠道講當官從政要有善心、善意、善情、善義、善公、善美、善潔??追鄙徊刈迦嗣穹Q為“活菩薩”,被廣大黨員稱為“活雷鋒”,其原因就是他懷著一顆慈善心,利民好事做不停,捐錢物,獻鮮血,直至自己寶貴的生命。普通礦山職工郭明義同樣是善待天下,從不間斷,把奉獻之歌唱到了極致。社會這樣的善人增多,正氣就會上升,邪氣便會下降。投入種子,就會生出根芽;植下樹來,就會長出枝葉,這是世界普遍存在的因果現象。善,不僅是付出,也應有回報。在鼓勵人們向善的同時,作為社會,應該努力建立公正的道德反饋機制,保護善良者,讓善良者得善報、行惡者得惡報。引導人們“以恩報善”,讓“恩將仇報”、“以怨報德”者不僅無利可圖,并為自己的不義之舉付出代價。善具有豐富的內涵,它是道德修養、學識水平、仁愛之心和個人素質的綜合展現。做人要有良知、講善行、不忘本,這是立身做人的基本覺悟。善人善事多起來、廣起來、大起來,成為一種風尚、時尚,就一定能產生改造社會,改變社會的強大力量,社會一定能向真向善向美。善,是良心、公心、民心、赤心。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領導干部對這種善的“正能量”越強,社會才能得到快的進步、發展、優化。

第二篇:清風 清廉 小故事

【懸鵝示眾】

明時,周新擔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只烤鵝,他堅決不受,但送禮人已經搶先出門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鵝掛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禮者,他就讓家人領著去看那只已經風干了的烤鵝。從此,再沒人自討沒趣了。

【立檄拒禮】

康熙19年,于成龍改任直隸巡撫。大名縣縣官遵循舊習,在中秋節前給他送了一份“中秋禮”。于成龍嚴詞拒收,還特地頒布了《嚴禁饋贈檄》,通報了大名縣縣官的送禮行為,并明令所屬官員,今后如果發現逢年私送者,“決不寬恕”。

【棒打送禮】

南北朝時,南朝的中書通事舍人顧協,雖位高權重,但為政清廉。他曾說:“送禮納賄,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門生因有事相求,送禮向他行賄。顧協怒不可遏,責令將這個門生重打二十大板,趕出了門外。

【厚謝婉拒】

宋時,劉溫臾在朝中身居要職,一個自稱他門生的人送給他一車糧草,劉溫臾推辭不掉,當即答謝回贈他一套華麗的衣服,其價值高于一車糧草的數倍,那人見達不到送禮行賄的目的,只好將糧草拖了回去。

【羊續懸魚】

東漢時,羊續任廬江太守。一天,羊續的下屬府丞焦儉見羊續生活太清苦,便給他送了一條活鯉魚。面對這條“禮魚”,羊續左右為難:不收吧,對不住焦儉的一片好心;收吧,有違自己為官清廉的道德規范。但眼前焦儉的盛情難卻啊,無奈之下,只好暫且收下。等焦儉一走,他就讓下人把魚掛在庭檐下。沒過幾天,魚成了一條枯魚干,在屋檐下飄來蕩去,羊續也不讓人取掉。直到有一天,焦儉又笑嘻嘻地拎著更大的一條鯉魚來拜訪羊續,羊續也不說話,只是笑著指了指懸掛著的那條魚,輕輕地搖了搖頭。焦儉看著這條絲毫沒有動過的枯魚干,領悟到了太守的一片苦心,紅著臉收起魚,退了出去,從此再也不敢給羊續送東西了。這件事傳開之后,府吏們為羊續的高風亮節所折服,以后再也不禮賄他了。

【懸絲尚書】

西晉“竹林七賢”之一的吏部尚書山濤,為官三十余年,“居榮貴,貞慎儉約”,清正廉潔,從不收禮。有一次,縣令袁毅偷偷地給山濤送去百余斤真絲,山濤得知后命家人將這些真絲懸掛于梁上而不用。后來,袁毅劣跡事敗,朝廷得知他曾送真絲給山濤后,派人到山濤府上查詢,只見那百斤真絲仍懸掛在梁上,雖已為蟲蛀食,但“塵埃封印如故”,眾人不禁欽佩山濤為官清廉,因而山濤也被人尊稱為“懸絲尚書”。

【四鐵御史】

明代的馮恩,在任御史(監官)時,執法嚴明,鐵面無私,不畏權貴?!睹魇?middot;馮恩傳》載:因“疏劾汪,上怒,命會大臣鞫(審問)之。高坐,令校士持其膝,恩遽起直。曰:‘汝殺我,我為厲鬼亦殺汝。’益怒,謂何故敢叱大臣,恩曰:‘大臣而無君,人人得而誅之,何但(只)叱!’觀者嘆曰:‘是真御史。非但口如鐵,其膝、其膽、其骨皆鐵也。’遂號‘四鐵御史’。”馮恩如此不畏權貴,直言斥奸,守持“四鐵”,表現出了凜凜正氣、錚錚鐵骨,實屬可貴可敬,可頌可鑒。

【風月尚書】

南北朝時的徐勉,為官廉正,不徇私情?!赌鲜?middot;徐勉傳》載:他擔任梁吏部尚書時,“嘗與門人坐,有虞皓求詹事五官,勉正色曰:‘今夕只可談風月,不宜及公事。’”時人敬其公廉正派,贊其為“風月尚書”。

【半鴨知縣】

“第一清官”于成龍,終生從政,清廉無私,崇尚節約,甘于淡泊。據《于清端公政書》載,他在任羅城知縣時,其子從山西老家來看他,他只有一只還舍不得吃的咸鴨,乃割下一半作為讓兒子帶回老家的禮品,因此

【奉公終生事

廉潔在其中——唐朝名相李勉二三事】

李勉,字玄卿,其曾祖李元懿為唐高祖李淵第十三子。李勉以近屬陪位入仕,歷任開封府尉、監察御史、河南少尹、京兆尹兼河南尹、廣州刺史兼嶺南節度觀察使等職。晚年入朝為相,任吏部尚書,平章事。李勉生性耿直,為官做人,更是清正廉潔,奉公守法。

【清除私心,不取私財】

李勉少年貧困,客游外地時,曾與一書生同行,書生生病將死時,取出所帶金銀交給李勉,說:“左右無人知,幸君為我葬,余則君自取。”李勉為使他安心而逝,答應了他的要求。然而安葬時,李勉卻將多余的金銀放入書生的棺材里。后來,書生的家人拜訪時,李勉和他們一塊打開墳墓,把金銀全部交給了他們。769年,李勉任廣州刺史兼嶺南節度觀察史,此時的廣州“地當會要,俗號殷繁,交易之徒,素所奔湊”。他到任后,對商人更加撫慰,商船入口,不許侵奪,一年后廣州商船如織,經濟很快繁榮起來,許多商人為感謝他,送來厚禮,都被他婉言拒絕。

【為政簡肅,智斗污吏】

767年,李勉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時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使,知國子監事,每到國子監視學,隨從數百。前京兆尹黎干傾心候事,動心求媚,每次都指使府中上下預備數百人的酒食,魚朝恩還是不甚滿意。李勉到任后,魚朝恩來國子監,府吏請示李勉,李不允許過分招待。他說:“軍容使判國子監事,勉候太學,軍容應具主禮。”魚朝恩碰了個軟釘子,從此再也不到太學騷擾了。

【痛恨貪暴,鋤惡揚善】

封建官場貪污受賄成風,為整飭吏治,李勉嚴刑峻法。他當開封府尉時,上任后立即張貼告示:“凡受賄者,須在3天內自首,過日者舁櫬相見。”告示貼出后,有一個自恃有點背景的污吏,一天受賄后故意放出風來,讓李勉知道。過了期限后,他又滿不在乎,而且還讓人抬著棺材去見李勉。李勉在弄清真相后,說:“故意受賄枉法,罪加一等。”對方不以為然,李勉命令手下“將他裝入棺材。”這時他才如夢方醒,但為時已晚,被扔進河里。此后,那些手腳不干凈的官員心驚肉跳,再也不敢貪贓枉法了。

【寧可分文不要不選月薪三千】

在余杭區南苑街道河南埭社區,有一位社區義務保健醫生,他放著每月兩三千元的坐診費不要,卻每周一到周五上午,跑到社區里為居民免費看病,他就是區第五醫院的退休醫生沈子善。

昨日上午9點多,記者見到了沈醫生。他正在給一位姓金的大媽量血壓,旁邊還有好幾位老年人等著,看來“生意蠻好”。沈醫生對那位經常來這里檢查身體的老人說:“血壓正常的,年紀大的人,要吃得清淡。”“沈醫生,一般血壓多少算正常?”“你們60歲以上的女同志,一般下不低于90,上不超過140就算正常”。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沈醫生擅長中西醫內科、疾病防治和婦科。2001年他從區五院退休后,臨平城區不少私立門診部欲以每月2000—3000元的高薪聘請他去坐診,他都拒絕了。去年8月,他到河南埭社區辦事,聽社區工作人員說起,現在社區老年人多,由于老年人身體相對較差,行動不太方便,都希望社區能設個醫療點,平時小病小痛的可就近看看。但請醫院來設點又不好辦,外聘一名保健醫生,又沒有經費。

聽到了社區的難處,熱心的沈子善主動提出要當社區的保健醫生。于是,河南埭社區的老年人以及困難家庭人員就有了這么一名免費保健醫生。不少人說他傻,有技術能賺錢不賺,跑到這里當免費坐堂醫生。而沈醫生卻說,我每月有2000多元退休工資,吃穿不愁,現在退休后還能發揮余熱,又能與老年人一起聊聊天,生活很充實,心里也蠻開心的。

據社區工作人員介紹,來這里看病的大多為老年男女,平時每天10多人,多的時候一上午就20多人,有來量血壓的,有咨詢用藥的,也有來詢問日常保健知識的,大家對沈醫生的醫術和服務都很滿意,對沈醫生的這種熱心也非常感謝。

【古代廉政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的刑部主事茹太素,文章寫的很好,但每上奏章都是長篇大論,朱元璋不愿看。一次,茹太素上奏了《反貪倡廉》論,朱元璋卻一反常態讓“趕快念”,但當念到第六千三百字時,朱元璋大火:“無聊濫文,不知所云。”次日晚上,朱元璋讓人把茹太素沒念完的文章再念給他聽,當念到一萬六千字左右時,朱元璋又大罵:“都是些不痛不癢的廢話。”當聽完“1.所有官員每年都要向上司陳報自家的財產;2.各地按察使三年交換一次;3.各布政使司、府、州、縣的財政官員,每三年交換一次;4.官員家中有人從商者,不得做主官和主管財政的官吏;5.明訂嚴刑峻法,從嚴規范言行,使奸貪者無由而生”五條建議時,朱元璋才變了口氣說:“這還差不多,前四條趕快交給各部辦理,至于第五條則不行,制法太嚴恐傷民,過與不及都不好啊!”

漢代龐仲達任漢陽太守時,很重視轄區賢達人士的興革意見。當時漢陽郡中一個具有特殊節操的教育家,名叫任棠。某日,龐仲達前來拜訪任棠,但任棠卻不與其交談,只是將一大棵蕹白、一盆清水放在門口,自己則抱著孫子,蹲在門坎后面。龐仲達手下人見任棠如此踞傲無禮,便欲加以斥責,龐仲達卻攔著說:“我想他大概是要我明白怎么做太守吧——一盆清水,是要我為官清廉;拔一根蕹,是要我敢于懲治豪強;至于抱一個小孩,就是要我能夠體恤弱小啊!”講完后即笑著離開。從此以后,龐仲達更加勤政愛民,廣泛的了解民眾的需求,并造福百姓。

齊威王的大臣鄒忌,身高八尺,英俊瀟灑。某日他問自己的妻、妾:如果他和全國公認的美男子——徐公相比,誰最帥?妻、妾都說:“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呢!”后來鄒忌又問友人,友人也說他比徐公俊俏。有一天,鄒忌親眼看到了來訪的徐公,仔細端詳并攬鏡自照,發覺自己比不上徐公,于是便說:“我的妻子是因為偏私我,妾是因為懼怕我,友人是因為有求于我,所以都說好話給我聽,但其實并非真話啊!”后來鄒忌以此為例向齊威王諫言:“現在全國的官員百姓、后妃內侍等,沒有一個不對大王有所需求的,所以大王受到的蒙蔽、欺騙,該有多么大啊!”齊威王聽后,便采納鄒忌的建議,從此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后來鄰國的燕、趙、韓、魏等國王,都到齊國來學習取經,以致后世有謂:“不靠打仗,在朝廷中就已獲勝了。”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李后主為抵抗強國后周,于是向后周世宗柴榮使用離間計,并派遣使者送給后周大將趙匡胤三千兩白銀,并附拉攏書信一封。孰知趙匡胤不為所動,將書信及白銀悉數上交后周世宗。某次后周使者曹彬奉命給吳越國送些兵器,送完后曹彬即起程返國,為的是不愿接受吳越國的招待和饋贈,但吳越國還是派人追上了曹彬,并給了他大批的金銀珠寶。曹彬說:“我如果堅決不收受,將可能被吳越國人誤解我是借他們的名義來沽名釣譽,而且也會貶抑朝廷的器度。”于是他全部收下,但回來后全數上交朝廷,自己分文沒留。

唐文宗時的吏部侍郎高鍇,首次主持進士考試,官宦子弟斐思謙,通過當時權傾一時的宦官仇士良幫助,竟被排在了第一名。高鍇發現后十分厭惡,于是將斐思謙痛斥一頓,并將他除名。翌年,高鍇仍任主考官,他即特別警告家屬及從吏,絕對不許接受任何人的批條和請托。梁武帝時的吏部尚書徐勉與高鍇是同類性格的人,他不但熟悉各個官員的狀況,在選用官員時也特別回避任用自己親近的人。某次有一好友來拜訪他,向他提出求官之事,徐勉即嚴肅的說道:“今天只談風月之事,不可談論公事。”所以,知道他的為人者,都不敢再向他提出人事方面的事。

晉代大將軍陶侃,是個出名的孝子,年輕時當過潯陽縣吏,負責監管捕魚的公務。某次陶侃拿了幾條所管的腌魚回家給母親吃,其母湛氏馬上叫他把魚退回去,并責備他說:“你身為官吏,拿官家的東西回來,不但不是孝敬母親,反而更增加我的精神負擔啊!。”

唐朝監察御史李畬,有一次讓差使把領得的俸祿、米送給他的母親。他母親順手把米斗量了一下,發現多出了三石。就問是怎么回事,差使說:“慣例給御史量米時,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去平的,所以自然多了些。”母親又問:“那照理我應該付你多少腳錢(運費或跑腿費)呢?”差使道:“給御史送東西是不用給腳錢的。”母親聽后非常生氣,不但給了差使腳錢,讓差使把多余的米退了回去,還很很地責備了兒子。后來李畬處理了管米的倉官,要求一律按規定辦理。其它御史知道這件事后,都非常慚愧。

明太祖朱元璋的元配馬皇后,其侄兒在家鄉生活難以為繼,朱元璋便向馬皇后提議要讓他出來做官。孰知馬皇后竟予反對,并說:“國家的官吏,應當選用賢能,我這侄兒,教書尚可,做官則不行。再者,前朝的外戚親屬,多驕奢腐敗,甚至造成國家傾覆,所以臣妾以為,對于國戚仍應從嚴對待才好。”朱元璋聽后感動的說:“歷代皇后,都不如我朝的馬皇后啊!”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在擔任吏部侍郎的時候,負責官員的考核升遷。有位“令使”為防止候選的官員“冒進”,經常將吏部大門上鎖,韓愈明白原由后,覺得這個管理辦法不科學,讓外人感到好象有什么貓膩似的,于是命他將大門打開,并告訴他說:“你老是把門關起來,不知道的人以為我們在做見不得人的事,敞開大門怕什么呢?”

宋高宗時有位太醫叫王繼先,醫技高超,經常治好皇帝的病。為獎勵這位太醫,宋高宗決定提拔他的女婿當官,但“給事中”王居正卻將圣旨退回。宋高宗很不悅地要宰相告訴王居正依旨而行。后來王居正求見皇帝陳述了自己的理由:“王繼先為皇上看病是他應盡的本職工作,醫療有功,皇上已賞賜了他很多的財物,至于再憑添給一個無功者之官職,恐怕就很不妥當了。”宋高宗聽后覺得有道理,就收回了成命。

諸葛亮輔佐劉后主時,可謂是亦父亦師、鞠躬盡瘁。在用人方面曾列舉了像費祎、董允、向寵等賢臣良將。但劉后主根本不聽勸說,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提拔一些投其所好、留須拍馬的身邊佞臣。某次諸葛亮出征回朝時,竟發現劉后主提拔了無功無才的小人,于是便告誡后主說:“你提拔這些沒有功勞之人,如何對得起像趙云、陽群、馬玉等這些曾立功于戰場的將官;真是賞于無功者,太離譜啊!”

東漢中期以后,朝政腐敗、官吏貪污。但有位叫楊震的官員卻是當時的一股清流。某日他被任命為太守,在赴任途中,縣令王密突然來訪,因其與楊震曾有師生情誼,于是秉燭至深夜;此時王密從懷中取出十斤黃金,并稱僅是感念楊師之教誨,而別無它意。楊震卻說:“你應該把這份心意回報給朝廷、百姓才對。”王密以為楊震有顧慮,就說:“現在是深夜,不會有別人知道的!”楊震一聽便怒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了當場愧得無地自容,悻悻然的離去了。

春秋時,公孫儀為魯國宰相,平時十分喜愛吃魚。當時魯國的官員爭相送魚給他,但公孫儀始終沒有收受。他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才不能收受別人的魚;如果一旦收受,將受制于人,久而久之,則必因違法亂紀而喪失官位,到時候連自己買魚來吃都不可能了。”所以,公孫儀一生中沒收受他人送予的一條魚,卻痛痛快快地吃了一輩子魚。

有一天,宋太祖突然問宰相趙普:“天下什么東西最大?”趙普被問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于是揣測:到底是講一個有形的東西,還是說父母、或是皇上最大呢?正當趙普還在思索時,宋太祖又問:“普天之下什么事項比其它東西都大?”趙普想了想說:“‘道理(法規)’最大。”只見趙匡胤拍手笑道:“對!說得對!凡事都要依循‘道理’,而且人人都要遵守‘道理’,即使是皇帝,也要服從‘道理’啊!”

從前有個國王發現國家年年豐收,商業繁榮,但國庫總是不夠充盈,覺得一定有什么原因,于是召集眾大臣們一起開會研商??墒?,眾大臣們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后來國王問一個老臣,這老臣卻叫侍從拿一塊冰塊交給坐在最后座位的一位同僚,并讓這位同僚將冰塊依序傳上來送給國王。當冰塊每經過一個大臣手里時,便融化了一些,最后傳到國王手上時,那塊冰只剩下了薄薄的一片。這時國王恍然大悟,原來國庫的空虛,與眾大臣們“經手而窮”有關,而且越到上頭,越是所剩無幾。

南北朝北齊年間,蘇瓊受命擔任清河太守。當時郡內官吏腐化,貪污送禮之風盛行。蘇瓊上任伊始,即向全郡告示,不接受任何名目的饋贈。不日,屬下府丞送他鮮魚,蘇瓊接受后懸掛在門邊。府丞再送,蘇瓊仍將魚掛上以示謝絕之意。時郡內有一八十余歲趙姓老者,仗著年紀大又以鮮魚相送,蘇瓊仍將魚掛在門梁,始終不吃。之后,但凡有送禮者,蘇瓊均以門梁的懸魚相拒,以示不受之決心。后再也無人送禮給他,整個郡內賄送之風大大收斂。

第三篇:教師清廉家風故事征文

家,給人以溫暖。它是人們的唯一定所,是人們的避風港灣。但是,家要有家的樣子,不能亂七八糟,沒有規矩。有句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如果一個家庭,沒有規則,只有溺愛與包庇,那請問這是一個家嗎?家原本是一棵參天大樹,是一座巍然聳立的大山,萬一。他忽然倒了,塌了。請問,這是誰造成的?是我們。爸爸沒有威嚴,媽媽全是溺愛,我們變成一個個蠻橫無理的人。家這棵參天大樹一倒,大山塌了,我們后悔了,懊惱了,可惜晚了。

我記得寒假臨近過年時,電視上出現了一種許久未聽過的新詞“家風”。這一詞是新聞聯播上所播出的,他們派出記者,隨機提問,“家風是什么?家教是什么?”行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家風,我認為是家里人的一種行為,是好是壞。我認為我家的家風是熱情,爽快和執著,因為家中的每個成員都十分熱情好客,遇到困難不退縮,說到做到,很少食言。

家教,我認為是家人的素質,是深是淺。家人如果不學習,將得不到知識,學不到文明。教育,是尤其重要的一點。從小,父母教育我們要認真做事,知錯就改?,F在老師教導我們分清黑白,認真做人,踏踏實實。將來,會是社會教育我們堅持不懈,守法牢記。每一天,我們都學到東西,學到知識,學會了文明,懂得了道理。

家訓,我認為是家人的教訓,是嚴是松。如果每個人都官官相護,隱藏事切,我認為就要使用殺手锏了。如果每個人都坦誠相待,大公無私,我認為規則沒有必要了。家訓,該用的時候,一定不能手下留情,不該時千萬不要用,否則會鑄成大錯。

一個家,既要有令,也要有暖,二者不可缺。

第四篇:1. 清廉家風故事征文一

清廉,指清白廉潔。“廉”被封建士大夫奉為立身處事的根本。流傳至今的許多清正廉潔的故事,不禁令人肅然起敬,由衷地稱贊這些清正廉潔之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清廉家風故事征文,歡迎參考! 清廉家風故事征文一

在中國,很多人家中都有家訓家風,當然了,我家也不例外。但我家家訓就只有一句話:百善孝為先,百孝順為先。

從小,父母就教我要孝順,要懂得尊老愛幼,在這同時他們自己也在用實際行動給我做榜樣:

有一回,我家因為入保險起了一點小小的爭執。大家的意見也都不同。就在這時,爸爸決定聽爺爺奶奶的。為什么呢?用爸爸的話來說,這就是百孝順為先,意思就是要適當的順著老人,讓他們順心。如果沒有順,又哪來的孝呢? 爺爺奶奶年紀都大了,難免有時會有些小矛盾,一遇到這樣的情況,爸爸媽媽總是耐心的勸說,從不頂撞爺爺奶奶。盡管他們有時說的很沒有道理,爸爸媽媽也絲毫沒有要責怪他們的意思。

爸爸媽媽常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就是說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

記得有一年冬天,爸爸正忙著修暖氣,忽然來了一個電話,爸爸接完之后就急匆匆的出去了。我心想:“還有什么事比修暖氣還重要呢?”爸爸一回來,我就問他:“爸,你剛才干嘛去啦?”“去你奶奶家了,你奶奶的收音機壞了,我幫忙修了一下。”我當時很是不解,奶奶的收音機難道比修暖氣還重要嗎?要知道,冬天沒暖氣妹妹會很冷的。后來媽媽告訴了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我才恍然大悟。

《弟子規》里也曾說到:“親所好,力為具。”說的就是家人喜愛的東西,要盡力為他們爭取。說到這,我就想起了我的堂弟――壯壯,他9歲。那天,他和奶奶去趕集,奶奶看上了一條毛衣,90塊,奶奶說太貴了,沒舍得買。于是壯壯把每月35元的零花錢攢了下來,再加上家人偶爾給他幾元。不出兩個月,就攢了90多塊錢。他把90元交給奶奶,為奶奶買下了那條心儀已久的毛衣。這不就應了那句話嗎――親所好,力為具。 “百善孝為先,百孝順為先。”是我家家訓,同時我也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親所好,力為具。”視為我的家訓。從今天開始,我一定把這幾句話牢牢記住。從現在開始,做一個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

這就是我家家風,它在我心中是最棒的。我一定把它告訴我的同學們,讓我們大家一起做新時期的優秀少年! 專家點評: 這篇文章,小作者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悟出了“家風”的涵義,點明了我家的家風是“百善孝為先,百孝順為先”。文章語言清新活潑,結構獨特合理。

清廉家風故事征文二

打開歷史的櫥窗,凝望每個熠熠生輝的家族故事背后,總有一種給予人力量與導向的裊裊之音,拂去時光灰塵,那些流淌在國人骨髓中的血液似乎總有一種馥香為之而傳承――家風――凝聚中國傳統文化與家庭教育理念的信仰,無論時光嫣然,身影未曾走遠……

方土息作的農耕經濟讓這片國土的人們從一開始就具有濃厚的氏族、家族觀念,宗法傳統讓這一觀念打上了特色的烙印,為之而傳承是每個家族特色的氣質,也是其生存的命脈?!渡袝酚性疲?ldquo;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 除卻所居之所,所居之人,家立不腐的就是這種浚明之氣。春秋伊始,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諄諄告誡,居家之要,《大學》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立世所需,傳統始成;秦漢接踵,《禮記》示人,為家風標注禮儀規范;魏晉而至,皇皇大著,蔚為壯觀,班昭《女誡》,與人風骨,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 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隋唐盛世,《顏氏家訓》千古流芳;宋元傳承,伯廬之作《治家格言》更是精辟之刊;晚清之世,更有伯涵家書,醍醐灌頂……

緩緩轉動時光輪軸,我們在形式迥異的家風之中,似乎總能領略到這樣的精髓;寬厚待人;勤儉持家;詩書傳家;明事知禮;忠君愛國……字眼的背后是一個個家族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文化氛圍、理念、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凝結,貫穿整個家族輝煌的始終,君不見,袁家四世三公何以立于亂世;嵇康絕音,獄中告子脫軟骨之俗;包公清廉,舉族恪守為人敬仰;岳母刺字,岳家忠魂長存,伯涵言勤,曾氏歷久不衰……這些于歷史歲月中沉淀下來的優秀傳統在見證每個家族輝煌的同時,也極大的推動了社會風氣的凈化,成為所處時代道德典范…… 家風純正,齊家者治國有方,政風肅然,民風淳厚,國風自當正大光明…… 當我們將家風與傳統聯系之時,我們似乎應該多一種思考,是否傳統之中存在些許與時代精神不符的甚至相悖的殘留,重男輕女,忠君奴性,封建綱常……這些早已被時代拋棄的殘渣,我們應該秉著揚棄的態度審視家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種揚棄的態度在現代社會則尤為明顯,當傳統家風遭遇現代文明之時,首先修葺的,應是那些與法不容的部分,將家風之精華化為德育,與法相輔,則社會之精神文明建設多一種有利向導。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蓬勃開展之今天,家風應有變通之靈性,與法相輔之時,與學校教育相得益彰,成為青年人生信仰之靈源,諸如忠君化為愛國愛黨,詩書擴為學藝……

當祠堂成為古跡,家訓披上塵土,龐大的家族身影漸漸模糊,每個城市的三口之家成幾何增長,我們對待那隨歷史傳承下來的家族氣質,似乎不必裝潢牌匾擇高處以示人,也無需故作緬懷之狀,但門境不n,不明古義,何以華夏子孫自居?每一個家庭興旺鴻達,才會有力推動中國夢的實現,當你唏噓 “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世”冥冥怪圈時,就應該銘記一條準則,家,從來不只是人與房子的結合,歲月的輾轉之中,總有一種信念與理想不曾離去……

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祗敬六德,亮采有邦,莫讓家風走遠……

專家點評: 這篇議論文“浚明有家,亮采有邦――莫讓家風走遠”,立意鮮明,觀點明確,說理充分透徹,引用名人名言、經典事例,具有較強的說服力。論據充分有力,分析透徹合理,哲理性較強。

清廉家風故事征文三

社會是由家庭所組成的,社會以及國家的心就是家庭。社會的安寧,國家的興盛,均有賴于家庭所產生的影響。而家風則是一個家庭的主旋律,社會學家將其稱為“家庭文化”,心理學家則稱之為“精神風貌”,其內容是指一個家庭的所有成員共有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及言行表現的總和,也是家庭成員品格、文化素養、道德情操、人際關系的具體體現。

話說“家風好,則人心正,父母慈,兒女孝,婆媳睦,妯娌和,子孫賢;家風不好,則父母惡,子不肖,孽孫生”。 大凡出人才的家庭必有好的家風。孟母為保家風純正三擇其鄰,又斷機杼,使游手好閑、不思進取的孟子刻苦攻讀,成為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思想大家。位列三公的曾國藩對子女要求嚴格,不允許高人一等,提倡節儉持家,使其子女都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

美國的愛德華和珠克兩個家庭,家風傳至八代。愛德華是博學多才的哲學家,勤奮好學,為人嚴謹,為子女樹立了良好的風范。他的子孫中有13位當過大學校長,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學家,60多位是醫生,還有1人當過副總統,1人當過大使,20多人當過議員。而珠克是遠近聞名的酒鬼和賭徒,畢生玩世不恭,渾渾噩噩,無所事事。他的子孫有300多人當過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殘或夭亡,60多人犯過詐騙和盜竊罪,7個人是殺人犯,總之沒有一個是有出息的。兩個家庭的家風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后代,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續,在社會的大舞臺上向兩極發展著。

家風的好壞無關家庭貧富,亦無關父母文化程度,所關涉的乃是父母的德行素養。一個知識分子,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差強人意;一對文盲父母,卻可能培育出良善品德的孩子。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經這樣寫道:“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了起碼有幾十位老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真正的老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在一些學校育人一課缺失的時候,常常是父母給孩子補齊了這一課。

上世紀70年代,呼秀珍和丈夫的工資不到40元,家庭生活很是拮據。她的兩個女兒,就出生在這個年代。家里的住房擁擠不堪,粗茶淡飯,然而,她絕不讓孩子從小學會虛榮和浪費。在女兒郭巧和郭靈的童年記憶里,家庭生活比較簡單、隨便、儉樸,從小到大,媽媽沒給她們織過一件毛衣,沒給她們買過一個玩具,甚至沒給她們做過幾頓熱乎乎的早飯。母親這樣簡單的生活作風和敬業精神,讓她和妹妹養成了許多良好的習慣:不論學習還是做事,都能坐得住、不浮躁;對生活的要求也不高。相反母親勤于工作的身影對她們的一生產生了強大的影響。

家風清則社風清,家風濁則社風濁。如果一個社會的多數家庭都擁有積極向上的家風,其家庭成員在家風的影響下都具有良好的個人操守和品行,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和社會風氣也將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教育家庭成員崇尚節儉,力戒奢侈,多與他人比修養、比勤儉,少與他人比闊氣、比享受。這樣,我們的社會、國家才能風清氣正。

專家點評: 這篇議論文題目提出論題,開頭提出論點“家風清則社風清,家風濁則社風濁”,正文部分運用道理論證、舉例論證的方法,具體有力地進行論證,語言流暢,有較強的說服力。

清廉家風故事征文四

隨著cctv新聞頻道播出的“新春走基層之家風是什么”,我就對“家風”這個熱門話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促使我每天都要看央視新聞的有關報道。 家風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俗話也叫門風。我們這個中華民族有重視家風的傳統,講究道德,勤儉持家,看重親情,嚴于教子。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新的條件下,繼續發揚這個優良傳統尤為重要。

古代人把家風總結為五常八德,五常:仁義禮智信;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F代人的家風是什么,眾說紛紜。勤儉節約、不鋪張浪費,低調做人、為事清廉,孝順和氣、厚道誠實……在新聞頻道,記者們采訪了四川成都火鍋店一位顧客說:“我們家有一個傳統,這一碗飯,吃著只要剩一粒米,不行。”還采訪了面攤老板說:“樸實一點,厚道一點,做人要實在一些,天上不會掉餡餅砸到我頭上的。”說得很好很實在。

看到這里,我忍不住問爸爸:“我們家的家風是什么。”爸爸說:“我們家的家風是不要貪小便宜,要懂得謙讓。借別人東西一定要還給別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家風,你會飄進千家萬戶的! 大家都來曬曬自己的家風吧! 專家點評: 這是一篇完整而又精彩的議論文,文章開門見山提出觀點,“在新的條件下,繼續發揚這個優良傳統尤為重要”開宗明義,富有豐富的意蘊。作者運用了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論證層次清晰,論述深刻、發人深省。

第五篇:清廉家風故事征文1000字

清廉家風故事

征文1000字4篇(一)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稖蕜t》,8條,281字,為黨員領導干部樹立了看得見、夠得著的“道德高線”。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新修訂后的《準則》首次將“廉潔齊家,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列為黨員領導干部廉潔自律規范的首要內容之一。“齊家”首次被列入黨的規章中,給出了一個重要的信號――領導干部家風受到空前關注。早在今年2月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就強調,各級黨委(黨組)要重視領導干部家風建設,把它作為加強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定期檢查有關情況。

齊家,簡單地說就是使家族成員能夠齊心協力、和睦相處?!抖Y記大學》里記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也就是說,要治好自己的國家,一定要先從家族著眼,設法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良好家風是齊家之根本,更是社會風氣之源泉,國治久安之基礎。那么,什么樣的家風是良好家風?

所謂“良好家風”,應該是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家風。對于領導干部來說,良好家風既是家庭文化的體現,也是政治生態環境健康的標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良好家風和家庭美德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現實生活中的直觀體現。”如若每一位黨員都積極行動起來共育良好家風,那么8700萬黨員的輻射作用必會加速推動全社會良好風氣向善、向好、向上的步伐。

良好家風是中華傳統文化構成的基本成分。重視人倫情感是中華文化的突出特點,也是中國人對人類文明最突出的貢獻之一。良好家風濃縮了中華民族的美德,是延續良好文化傳統的好方式。千百年來,正是以家族血脈為紐帶的中國社會,家風、家規融入社會道德之中,成為日常生活行為規范的有機組成部分,影響著人們的辨別是非能力,最終沉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成分。

良好的家風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從個人到國家、到天下,“家”是最重要的紐帶,家庭和睦了,社會自然和諧。江總曾說過,一個好的家風,不論是對子女的教育和發展來說,還是對整個社會風氣的改善來說,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能夠影響人的內心和價值判斷,約束人的行為,對個人修身、齊家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良好家風通過言傳身教的影響力和感染力,潛移默化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進一步滋養好的作風、黨風、政風建設。

良好的家風是筑牢反腐的一道屏障。家庭是反貪腐的重要土壤,好的家風引人向上,能為廉潔奉公提供精神支撐,就像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火墻,幫助你守住紀律這條底線、筑牢理想信念這條高線。習近平同志指出,很多貪腐之禍的起因“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v觀黨的十八大以來查處的大案要案,不難發現,很多都與治家不嚴有關,幾乎每個貪腐分子背后都有一個比較復雜的以領導干部為中心構筑起來的家庭、親情和人情圈子,有的是夫妻幫、有的是父子兵,更有甚者是全家“總動員”,貪腐的壁壘就從領導干部的身邊人、家人中攻破??梢?,良好的家風是領導干部為人做官的“保險栓”,抵御歪風邪氣的“防火墻”。

良好家風是領導干部必備的政治修養。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風的好壞,關系到國家、社會肌體的好壞。領導干部的家風好壞,其配偶、子女在社會上的言行舉止如何,群眾是十分關注的。如果領導干部連自己的家屬子女都不能管住管好,又何談治黨治國的歷史使命。正如王岐山在署名文章中提到的:“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中國共產黨只有從嚴要求自己,才能肩負起歷史使命,贏得人民的信任和信心,戰勝13億人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各種風險和挑戰。”經營好家庭,滋養好家風、執行好家教,是每一位領導干部必備的政治修養。這一點,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在我們的老一輩革命家的家風中處處可見。如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即使常年在外,也用家書的方式將其淡泊名利、只求兒孫讀書明事理的觀點傳達給后輩;再如我們的老一輩革命家,李先念始終不準子女經商;毛主席在毛岸英留蘇回國后直接把他送到農村和工廠接地氣;周恩來生前為其親屬制定了“十條家規”。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家風正,則作風優;家風正,則黨風清;家風正,則政風淳。當前,家風建設納入黨的紀律規矩,以黨紀制度的剛性約束,要求每一位黨員領導干部都必須深學之、細照之、篤行之。黨員干部如何培育良好家風?

以身作則,做好遵紀守法的表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領導干部在家庭乃至家族中往往都是核心人物,其一言一行都是家風的旗幟。所以,家風好不好,領導干部正己身是關鍵。領導干部只有以身作則,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始終做到慎權、慎微、慎言、慎行,克己奉公、嚴于律己,廉潔從政、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干事,清清白白為官,其言行才能對家庭成員起到示范帶動作用。要言傳身教,引導家庭成員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幫助家庭成員樹立倡廉助廉意識。要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做到家里和家外一個樣、臺上和臺下一個樣,八小時外和八小時內一個樣,始終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

從嚴治家,把好家庭觀和親情關。“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領導干部對家庭有愛也是無可厚非。但要清醒地認識到“嚴是愛,松是害”。領導干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關系到作風能否端正、廉潔能否守住。古人說:“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也就是說領導干部只有先把家人管好了,才能談治黨治國。領導干部齊家要凸顯“嚴”和“實”的本色,不可失之于寬。要自覺擺正黨性與親情、家風與黨風的關系,正確對待親情,做到“發乎情,止乎禮”,管好自己不出事,管好家人不添亂,管好下屬不掉隊。要在生活上嚴格要求家人立家規、樹家風,加強對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的教育和約束,真正肩負起從嚴管家、從嚴治家的責任,形成守德、守紀、守法的家庭風氣。

清廉家風故事

監督有力,以良好家風促黨風政風。內因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但也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建設良好家風,除了領導干部自身的自覺,同時也要有外部的約束和監督機制,雙管齊下,共建良好的家風、社風?!稖蕜t》和《條例》的出臺為黨員領導干部建設良好家風立了規矩、劃了界線。此外,還要完善舉報監督機制,強化“八小時之外”的監督管理;完善執法制度,切實加大對領導干部家屬違法違紀的查辦力度。征文1000字4篇(二)

如果你常到我家去,你就不難發現:我們家經常在飯后說笑話,講當天的趣事,因而開懷大笑。是的,這就是我的家,一個充滿朗朗笑聲的幸福小家。我的家雖然充滿笑聲,但一家人對我和弟弟的教育卻是十分嚴格的。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爸媽經常對我說的一句話。

它的意思是: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為了自己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

我的爸爸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不貪圖名、利,也不去羨慕別人家多么有錢,有權勢,只是默默地為我們這個家付出著。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發生在一個晴朗的秋日,爸爸要去參加他初中的同學聚會。這對于正待在家里正無聊的我,無疑是個出去玩的大好機會。

“爸,就帶我去吧……”我拉著爸爸的手搖著,祈求道。

“嗯……”

“爸,你就帶我去吧……我待在家里都快發霉了,好不好嘛!”我見爸爸在猶豫,立刻又開口哀求道。

“好好好,真受不了你!”

“耶!耶!我可以出去啦!”我高興得在家里蹦來蹦去,“我可以好好玩玩了。”

待我精心“梳妝打扮”一番后,看到爸爸,他還是穿著一件普普通通的襯衫。

“爸爸,你不換衣服嗎?”

“不換了,穿那么好看干什么。”

“可……”

“哎呀,我們不要和別人比,我們只要過著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日子就好了,知道嗎?”爸爸語重心長地對我說。

“嗯!”我重重地點了一下頭。

在聚會時,爸爸遇到了一個和他曾經很要好的同學——張叔叔。張叔叔的兒子成績很差,他們便聊起了家風、家教對兒女的影響。

“現在的父母越來越不注重家教對孩子的影響了,只覺得孩子在學校學習就夠了,自己卻不管孩子,任由他們去,在這樣環境中的孩子怎么能好得了呢?”我的爸爸先說道。

“說來也慚愧,我就是這樣的人,要不是我妻子一直在關心著、管教兒子,要不然我都不知道兒子會怎么樣。”張叔叔嘆了口氣說著。

“家庭中的家風、家教好,這個孩子才會茁壯成長,如果家風、家教不好,這個孩子在成長中就會走彎路。”爸爸對張叔叔說著。

張叔叔也附和著:“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人,父母早已有名有望,然而由于不重視家教,最終致使子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這也從反面證實了家教的重要性。是呀,難怪在同一間教室里,在同一個老師的教育下,學生會有優劣之分!”

清廉家風故事

聽了他們的談話,我也覺得:不僅大人要注重家教,孩子也要謹記父母的話,這樣才會不至于誤入歧途啊!征文1000字4篇(三)

家庭是國家和社會的細胞,提起“家風”,大家都知道一個國家的興盛、社會的安寧、個人的成就,都會受到家風“潤物細無聲”般的影響,優良的家風是一個家庭甚至整個社會的“傳家寶”。家風正,則民風淳;家風好,則政風清;家風渾,則社風濁。立好“家風”這面鏡子,照清自己,輻射他人,才能為社風、民風“正衣冠”,匡正壞風氣。

提到“廉潔”,我們想到的一定是“正直”、“光明”,“蓮因潔而尊,人因廉而正。家庭亦如此,若家庭不興廉潔家風,貪腐病菌就會乘虛而入,若意志不足夠堅定,家庭和諧大廈就會轟然倒塌。”因此,樹立清廉的家風,建立一個和諧文明的家庭,自然是成為了我們當前反腐倡廉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因為一個健康向上、崇尚美德、和睦溫馨的家庭文化氛圍以及其正面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家庭成員的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的。“家”同時也成為了我們加強教育、強化監督、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貪腐問題的重要陣地。領導干部能否廉潔從政,首先在自己,但同時也離不開良好的家庭環境。

近年來,貪腐行為大量發生,少數干部的人生天枰失衡,道德底線崩潰,最終在貪腐的道路上一步步滑向罪惡深淵,

成了人民的罪人,民族的敗類,究其原因,除了干部自身的問題外,家人對“廉潔自律”概念的無知、法律知識的欠缺,導致他們沒有及時正確的糾正這些貪腐行為,沒有以家庭的力量和親情及時把他們從犯罪邊緣拉回,反而在無意中助長了這種歪風邪氣、就此把親人送上了人生的“不歸路”!斷送了家庭的幸福,以致于一生都在悔恨和淚水中渡過。

所以,如果我們的家人不貪戀金錢且嚴于律己,懂得廉潔文化對家庭、對自己親人的重要性,知道廉潔家庭教育是自己幸福家園的堡壘,時常提醒著家人,從點滴注意自己的言行,謹記“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的道理,避免“溫水煮青蛙”的悲劇,也許我們這個社會會多很多歡笑、少很多淚水。因此,如果說家是預防和抵制貪腐的重要陣地,那么家庭助廉教育就是這道防線建設的基石、就是一道照亮家庭成員心靈、溫暖的廉潔之光。

尤其是在當下物欲橫流、紙碎金迷、享受著酒精和肉體帶來刺激的時代背景下;在只看金錢、權力,只能夠感受到欲望帶來的快感的“潛規則”下,我們更要讓我們的親人知道:名利不是你作為人民干部該追求的,廉潔才是你作為黨的干部之根基;你依然是平凡的你、依然是一個普通的黨政干部。你要記得你的根在大地,當你站得越高的時候,越要回頭看看這片土地,感謝它曾經給你的一切,更要明白你站得高是因為大地的支撐,不然將會被拋向那無底深淵!同時,

更要清醒的認識到,高處的美麗云彩都是虛無,家庭的溫暖那才真實,在這里不貪榮華富貴、不求聲震朝野,只要你踏踏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那便是一種幸福和快樂。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這千千萬萬個細胞健康活潑,呼吸著文明勤儉、廉潔自律的氧氣,政黨和國家這一龐大的肌體才會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而我們的社會才能文明、純凈!

清廉家風故事

所以,讓我們共同營造一個清正廉潔的家庭環境,真正筑起一道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線,讓家庭成為充滿和睦親情的溫馨空間,成為遠離貪腐的潔凈港灣。征文1000字4篇(四)

一個詞,一句話,一個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記憶,都是家風的載體。今天,板報小編跟大家分享:廉政家風故事。讓我從這些人身上,汲取到傳統家風映射出的正能量。

唐家正在副局長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年,論資歷、論能力他早該扶正了,和他一起提拔的大多早已做了局長。一些朋友也勸他“跑一跑”,可他僅是笑呵呵地答應著,沒有任何行動。這次調整干部,他憑借過硬的工作能力,終于被提拔為局長。

趁著星期天,兩個月沒回老家的唐家正決定帶著妻子和兒子回去一趟。為了表示孝心,他還特意買了一條軟云煙和兩瓶汾酒。

唐家正的老家在農村,是個離縣城較遠的小山村。唐家正每次回家,看著有些破舊但干凈整潔的小院,都會有一股暖流從心底油然而生。長時間的分離,一家人見面格外親熱。唐家正看著父母臉上的笑容和他們還算健康的身子骨,感覺心安了好多。

不知不覺到了中午,妻子起身進了廚房,幫母親做飯。兒子專心地看起了電視。光他們爺兒倆的時候,唐家正注意到父親的神色漸漸地凝重起來,手里捻著他剛才遞的香煙久久沒有點燃??吹礁赣H這個樣子,唐家正的心驟然緊張起來,他從小就怵父親,這種心結一直延續到現在。父親雖是一個農民,但身上與生俱來一種剛正之氣。父親的為人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他剛正不阿的工作特性與父親的這種秉性有很大關系。

過了一會兒,父親開口說話了:“家正,你現在當局長了,按老話說是掌了印把子了。我和你媽都為你高興,可今天爹要給你潑點冷水,咱可千萬不能干違法亂紀的事啊!”

父親的話讓唐家正一頭霧水,他本能地反問了一句:“爹,我怎么違法亂紀了?”

父親舉起手中的香煙,說:“你現在都抽上這么好的煙了?你一個月多少工資,抽得起這樣的煙嗎?要是公務應酬,那是工作需要,爹不反對。要是公私不分,那不是違法亂紀又是什么?你給我帶的好煙好酒表示的是兒子對老子的一片心意。要是你自己花錢買的,爹接受。要是占公家便宜,爹還能心安理得地吃喝下去嗎?還有,你在門口停放的小汽車,今天你回來看我和你媽,肯定不是辦公務,這不是謀私又是什么?”

父親的話像鞭子一樣猛烈地抽打著唐家正的心,他對父親說:“煙和酒是我買來孝敬您的。用單位的車不算什么,現在大家都這樣……”

“人家行,你不行,這是家風!”沒等他把話說完,父親就打斷了他的話,“別人怎么做爹管不了,可咱們老唐家這樣做絕對不行!咱們老唐家祖祖輩輩靠勤儉過日子,對別人寬,對自己嚴,識大體,講正理,從沒出過一個讓人戳脊梁骨的子弟。咱家雖沒出過什么大官,可活得本分、實在。你爹我在村上管了一輩子事,別的沒落下就落了個好名聲……”

在回縣城的路上,唐家正的腦海里不時地浮現著父親那語重心長的教誨:“公與私是相對的,根本沒法兼顧,要講公就不能為私,要謀私就肯定要損公。你是掌印把子的人,大家都在看著你,你只有不貪不占,處事公道,大家才會尊重你,你說話才管用……我和你媽都老了,沒有什么大的期盼,就盼著你們平平安安,希望你把咱們老唐家的良好家風傳下去……”

想著想著,唐家正的心漸漸敞亮起來,前面的路也變得寬闊平坦了許多,他的目光更加堅定了……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購房按揭流程范文下一篇:感恩節的作文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