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古代建筑文化論文范文

2024-01-13

古代建筑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全球化語境下,地處中國北疆的內蒙古也不可避免受其影響。審視內蒙古地域建筑文化發展現狀的同時,深入剖析其衰落原因,呼吁在經濟現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入地認識、整理和重構內蒙古地域建筑文化。

關鍵詞:全球化;內蒙古;地域建筑文化

Key words:Globalization;Inner Mongoli;Reg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1 引言:全球化及其特征

全球化(globalization)這一概念始于國際經濟學,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日益凸現的新現象,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全球化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講,從物質形態看,全球化是指貨物與資本的越境流動,經歷了跨國化、局部的國際化以及全球化這幾個發展階段。在此過程中,出現了相應的地區性、國際性的經濟管理組織與經濟實體,以及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精神力量的跨國交流、碰撞、沖突與融合。

總的來看,全球化是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包含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在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系、影響、制約的多元概念?!叭蚧笨筛爬榭萍?、經濟、政治、法治、管理、組織、文化、思想觀念、人際交往、國際關系十個方面的匯聚融合。

2 全球化對地域建筑文化的影響

在建筑領域,全球化帶來了最新的建筑技術、建筑材料以及先鋒的理念、時髦的建筑語匯,使建筑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面貌。與此同時,全球化也對全球每個角落的地域建筑文化產生了不同程度地同化,這種同化作用有時對于地域建筑文化是毀滅性的打擊。

“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全球化帶來了人與傳統地域空間的分離,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特色逐漸衰微、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的標準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筑特色逐漸隱退。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現趨同現象和特色危機。由于建筑形式的精神意義植根于文化傳統,這勢必導致建筑魂的失落?!盵1]在全球化語境下,建筑師如何應對這些存在于全球和地方的變化?建筑創作受地方傳統和外來文化的影響有多大?這些是對全球建筑師所提出的共同問題。

由于地域建筑文化根植于特定地域和文化,是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和自然條件、氣候條件長期作用形成的居住生活模式,面對全球化的沖擊,大多數地域建筑文化仍然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而且,在與全球化廣泛的斗爭過程中,地域建筑文化也發生著不同程度的更新和發展,異化著全球化。實質上,正是這種全球化同化地域建筑文化與地域建筑文化異化全球化的有機統一過程,構成了當今建筑發展的主題。所以,全球建筑師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地域建筑文化,把弘揚地域建筑文化作為對抗全球化的有力武器。

1999年于北京召開的國際建筑師協會第二十屆大會通過了吳良鏞先生起草的《北京憲章》,《北京憲章》對于21世紀的建筑發展方向起到了指導作用?!霸诮洕蟪?、國際建筑文洪流的沖擊與交融之中,呼吁捍衛自己的文化,發揮自己的文化特色的聲音日益高漲?!盵2]隨著世界文化多元化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建筑師將更多的目光關注與不同地域的建筑保護、繼承與發展。建筑的地域性、民族性以及建筑創作中對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問題已經成為近年來建筑理論與實踐的重要內容?!侗本椪隆犯用鞔_了全球化背景下,建筑師的地域化、民族性的創作和研究方向。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國一方面實現了經濟的巨大進步和繁榮,并帶動了建筑業的大發展;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導致了新時期欣欣向榮的建筑市場面臨地域文化的失落所導致的建筑文化的嚴重危機。吳良鏞先生對此不無憂慮地指出:“繁榮的建筑市場中的設計競賽,廣義地看,是科學技術與經濟實力的競爭,也是地域文化的競爭。一般說來,科學技術與經濟競爭的目標和要求較為明顯,‘指標’具體,而建筑文化的競爭、設計藝術匠心的醞釀則較難捉摸,但非常重要?!腥苏f21世紀競爭將取決于‘文化力’的較量,對建筑來說,頗為確切。中國建筑師理應熟悉本土文化,才能夠贏得這方面的競爭……”[3]

第四屆“梁思成建筑獎”獲得者新疆設計研究院王小東先生在其獲獎感言中指出:“在西部的建筑師同樣會遇到全球化與本土化,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統一性與差異性,確定與模糊,整體與個體,碰撞與吸收,建筑與非建筑等在當代建筑創作領引人思索的諸方面的問題”。[4]作為立足少數民族地區的建筑師王小東傳達出一個信息——地域文化、本土文化和全球化并存、碰撞并吸收其時代精神重生已獲得了建筑界的認可。了解建筑文化的真實含義,尊重人、尊重社會、尊重環境、尊重歷史,具有高水平的建筑文化鑒賞力成為對一個建筑師的基本要求。

3 迷失的內蒙古地域建筑文化

全球化的影響無處不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內蒙古地區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雷姆·庫哈斯曾概括說:“亞洲等大陸渴望擁有廣普城市,它是完全‘人工化’的,就像好萊塢攝影棚一樣,每周一清晨都煥然一新”[5],快速發展的中國沿海地區亦然,身處中國北疆的內蒙古亦然。在過去半個世紀里,內蒙古地區和其他長期處于經濟落后的地區一樣,急于“追趕”發達地區。在追求改革發展的名義下,漸漸拋棄自己原有的地域建筑文化。內蒙古在歷史長河中積淀而成的深厚而獨特地域建筑文化漸漸迷失在快速發展的滾滾洪流之中,結果正如藝術家陳丹青所言:“幾代人的歷史失憶造成的文化失語,導致當代城市建筑風格沖突、歷史沖突、文化沖突中呈現出一派行政景觀。甚至這種政府主導的建設行為一度接近瘋狂的地步?!?/p>

2005年5月17日,是一個值得被歷史銘記的時間。正是在這一天,隨著一聲巨響,剛建成四年的呼和浩特市公安局11層指揮大樓瞬間灰飛煙滅。這次爆炸當然不是恐怖襲擊,而是政府主動拆除,規模之大被稱為“西北第一爆”,其目的是給擬建的所謂169m高的“西北第一高樓”——金鷹CDB騰地方。富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瘋狂的建設行為卻是源于一個騙局。最終,“西北第一高樓”沒有建立起來,這場鬧劇以政府被騙巨資而騙子被繩之以法的結局草草收場。由“西北第一爆”,筆者聯想起建筑史上另一個著名的爆炸——1972年7月15日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城帕魯伊特·伊戈(Pruitl Lgoe)居住區的幾棟樓被爆破拆除。[6]如果說詹克斯先生把其作為現代主義死亡的標志,筆者認為這“西北第一爆”也理應成為目前建設方式終結的標志。

2011年4月5日,美國《時代》周刊一篇題目為《鬼城》的文章把鄂爾多斯康巴什推向了中國城市建設的風口浪尖。這座一期工程方圓32km2的新城鎮,目標是打造可容納100萬人的新城鎮,並將它定位為鄂爾多斯的政治文化中心,總投資達50多億元人民幣。 作為可與成吉思汗的“恢弘皇城”媲美的公共建設工程,康巴什充斥著各式各樣“舶來”的豪華建筑。但是,這座炫富式的城市群落從2004年建設至今,僅兩萬八千多人入住,甚至出現了“車頭比人頭多、街上的清潔工比行人多”的“鬼城”現象。當然,任何新建城市,如南昌的紅谷灘新區、廣州的天河區都是經過多年發展才演變成繁華都市,加之內蒙古地區本身地廣人稀,康巴什“鬼城”的出現是暫時的也是必然的過程。

由康巴什“鬼城事件”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經濟快速發展,疾風暴雨般的城市建設,各種文化和建筑思潮爭相登陸所帶來了正負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近五十年來,地區間的交流在不斷增強,是本土建筑文化的視野也得到了拓展,這對內蒙古地區的進步和建筑文化的繁榮,已經產生并將繼續產生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由于內蒙古地域建筑文化的自身的脆弱性及外來建筑文化的強勢性,在交流中本土文化明顯的處于劣勢,面臨著被完全同化的危險,少數地域建筑文化在保護和弘揚地域文化的旗號下,淪為了商業操控下城市建設的噱頭(圖1)。同時,外來的建筑文化若不尊重本土地域建筑文化,不能很好地與之融合,也不會被當地民眾所認可,從而漸漸失去光澤,甚至枯萎死亡。

內蒙古是一片神奇的熱土,在歷史的長河中,多種文化的交融與共存孕育了深厚的傳統地域建筑文化。然而,在全球化語境下,內蒙古傳統地域建筑文化在迷失中步入衰落,狀況令人擔憂,其直接原因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內蒙古豐富而深厚的歷史文化形成特定的文化語境,“在某種特定的文化語境中的建筑創作幾乎等于嚴格的命題作文”[7],極大地增加了建筑創作的難度。而活躍于內蒙古建筑領域的大多數建筑師、規劃師所接受的“標準化”、“模式化”的建筑教育,使他們缺乏對內蒙古各地地域建筑文化的深入了解,沒有保護、弘揚地域建筑文化的意識。在實踐中,往往體現為照搬或模仿外來建筑形式的能力有余而挖掘本土地域建筑文化潛力的能力不足。各種所謂“追趕世界水平”的嘗試更加劇了本土地域文化的衰落(圖2) 。

其次,在內蒙古城市現代化的建設進程中,陳舊簡陋的密集老城區與高樓林立、馬路寬闊的新城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圖3) 。這種對比也進一步強化了公眾、政府和建筑師、規劃師普遍輕視本土地域建筑文化的思想。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他們習以為常的對有著深厚內涵和廣泛影響的本土地域建筑文化視而不見?!叭P否定”和“徹底重建”的論調日漸高漲,在這種形勢下,客觀真實的延續地方建筑文化和深入具體的挖掘民族建筑文化的聲音日漸衰弱(圖4,圖5)。

第三,對內蒙古地域建筑文化研究長期滯后,導致建筑師、規劃師在繼承和發展地域建筑文化的實踐中無據可依。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歷史環境和研究條件的限制,幾十年來未能系統地開展這項工作;另一方面,不少學術權威受到文化中心論的影響,始終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作為研究的重點地區,而對地處邊疆,經濟相對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的研究,往往不夠系統深入。正如北京大學副教授王昀所指出的:“對于中國來說,建筑本身是多樣化的,不同的民族對于建筑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所以形成的形式也是不一樣的,它是豐富多彩的東西。而我們現在把建筑變成了一個好像有正確道路的事,這太確定了?!盵8]現在,這一趨勢還在延續、擴展,它的影響已波及內蒙古地區建筑文化的方方面面。

4 結語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內蒙古正經歷著一個前所未有的建設高潮。在快速的城市化過程中,一方面是成片的歷史街區被徹底拆除,為一幢幢不倫不類的仿古建筑或 “舶來建筑”取而代之;另一方面,“地域建筑文化符號”的隨意拼貼已到泛濫的地步,卻鮮有能夠體現地域特色的新建筑問世(圖6,圖7)。面對地域建筑文化發展的困境,作為活躍于內蒙古地區的建筑師的代表人物——內蒙古工業大學的張鵬舉教授深深地體會到由建筑師和公眾不同程度的“集體失憶”引發的“文化危機”所導致的尷尬后果,深刻地指出:“歷史上,內蒙古地區建筑、城市、文化的關系是有機的、統一的和互依互存的。內蒙古地區傳統建筑中所體現出有關‘場所感’、‘全面可持續發展性’、‘以文化為中心的城市發展’,以及他們背后的游牧文化的深層內涵,都是等待我們去繼承和發展的傳統文化,也是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當代某些重要問題的可依之據?!盵9]

在經濟現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深入的認識、整理和重構內蒙古地域建筑文化,是一項意義重大且十分緊迫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陳凱峰.建筑文化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1996:1-14.

[2] 吳良鏞.國際建協《北京憲章》——建筑學的未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2:3.

[3] 吳良鏞.《中國建筑文化研究文庫》總序(一)——論中國建筑文化的研究與創造[J].華中建筑,2002(6):1.

[4] 王小東.第四屆梁思成獎獲獎感言[J].建筑學報,2007(3):2.

[5] [荷]雷姆·庫哈斯.廣普城市[J].王群,譯.世界建筑,2003(2):64-68.

[6] [英]查爾斯·詹克斯.后現代建筑語言[M].李大夏,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4.

[7] 佚名.當代西部城市與建筑論壇[J].時代建筑,2006(4):78-85.

[8] 朱雷,臧峰.差異性的建筑教育對非工科院校建筑學院的訪談[J].時代建筑,2007(3):40.

[9] 楊永生,王莉慧.建筑百家談古論今:地域篇[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36.

責任編輯:于向鳳

古代建筑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徽派建筑文化元素;居家;茶具設計;應用

徽派建筑又稱徽州建筑,是中國古建筑的重要流派之一,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张山ㄖ云洫氁粺o二的造型和裝飾風格,成為徽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在世界古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中外建筑大師所青睞。飲茶自古就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優美的茶具設計更是能引起品茗者的情感共鳴,為飲茶者帶來愉悅的情感體驗。

1 徽派建筑文化元素概述

1.1 融于自然之中的造型元素

徽派建筑的選址講究遵循自然,村落多采用靠山面水、依山傍水的布局,總體建造講究與自然環境的和諧一致,建筑在保留其獨特之處的基礎之上,選擇與碧水青山融為一體,既能保護原有的自然環境,又能展現出徽派建筑的獨到之處,從而使建筑與自然融為一體[1]。

徽派建筑獨到的造型元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高低起伏的馬頭墻;二是依水而建的選址;三是靈活多變的平面布局;四是向內傾斜的屋檐。富有動態之感的馬頭墻,從遠處望去,猶如奔跑的駿馬,同時墻體的錯落之感,又與山體的高低起伏相配,從而使建筑物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叭f物依水而靈、依水而建”的形式使建筑物在文化意蘊上有水孕萬物的意義,同時又使得建筑物完美的融入自然環境之中,從而達到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靈活多變的布局使得徽派建筑在造型表現方面不會產生千篇一律的外在形象,布局為對稱式,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為“天井”,采光通風,亦有“四水歸堂”的吉祥寓意。屋檐向內傾斜,使雨水匯入院內的天井之中,此做法的目的是避免多出的雨水影響鄰居的生活,同時也象征著天下之財皆流入自家的意蘊。向內傾斜的屋檐和天井的設計在文化層面傳達了天人合一的理學思想,展現出徽派建筑設計“取之自然、融于自然”的設計理念。

1.2 搭配和諧的色彩元素

徽派建筑的色彩搭配,在視覺形式上體現為青磚白墻,在自然的襯托下,顯現出一幅悠遠寧靜的田園風光。其中的馬頭墻,在視覺表現上為階梯狀的層次,富有層次感的階梯狀線條為墻體賦予了生命力,白色的墻體,青色的磚瓦,昂起的墻頭,從遠處望去,猶如數匹白色的駿馬正在策馬奔騰。在文化內涵上馬頭墻的表現形式有“馬到功成”的美好寓意。在功能表現上,則起到了防火的作用,主要用于當火勢過大時,防止自家火勢延伸至鄰里院內[2]。

1.3 獨具匠心的裝飾元素

徽派建筑的雕刻裝飾,主要指的是磚雕、石雕和木雕。磚雕是徽派建筑中的一種特有的裝飾風格,主要用于門樓、門套、屋頂、屋檐、門楣及屋瓴等處。青磚經過工匠獨具匠心的雕琢從而被賦予精美的造型,從而起到點綴建筑物的作用,使建筑物更加莊重與典雅。石雕是徽派建筑風格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門墻、牌坊、墓葬等處的裝飾。工匠在石頭上雕刻出動物、植物、書法及博古紋樣,從而賦予石頭生命力,使建筑物在視覺表現上更加精美。木雕是徽派建筑裝飾風格中的一種獨特表現,雕刻的內容多以歷史典故、才子佳人、花鳥魚蟲為主[3],主要表現在的屏風、窗楹、欄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张山ㄖ赖难b飾元素,使建筑物在視覺形式上表現出精美、典雅、莊重的形象,因為徽雕的點綴,從而賦予建筑物新的生命力。

2 徽派建筑文化元素在居家茶具設計中的應用意義

徽派建筑獨到的造型元素、色彩元素、裝飾元素使建筑物在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之上,又表現出自身的精美特點。文章對徽派建筑的文化元素進行分析,基于以下三點進行考慮:一是,將徽派建筑文化元素運用于居家茶具的設計之中,不僅對現階段的茶具進行了創新,而且為茶具的外表也賦予了文化內涵;二是將徽派建筑文化元素與茶具設計結合起來,為文化元素融入產品設計提供新的思路;三是將文化元素應用于產品設計之中,可以達到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4]。

3 徽派建筑文化元素在居家茶具設計中的應用實踐

3.1 茶盤設計

徽派建筑中的平面布局與富有層次動態感的馬頭墻,給予觀者獨特的視覺感受,同時建筑物依水而建,與自然達到一種和諧共生的景象?;诖朔N視覺上的感觀,在造型上,將徽派建筑中獨有的馬頭墻視覺符號引入茶盤設計之中,如圖1 所示。結合茶盤設計講究的整體性,為現代茶盤的設計賦予新的外在表現,通過將馬頭墻中的具有層次感與錯落感的線條進行組合,并將組合的線條進行封閉式的處理,從而形成平面視覺上具有徽派建筑文化元素特色的茶盤產品。同時為使茶盤的表現形式更具自然風光,在設計時添入小橋流水的細節,從而將徽派建筑中依水而建的特點引入設計之中,使茶盤的外在形象更加寧靜自然。在功能上,在保證茶盤置杯的基礎上,在左下角開設了一個收納裝置,如圖2 所示,用于存儲茶匙、茶夾等小工具,且在茶盤右側設計了專門用于定位茶壺與茶杯的圓形凹槽。在色彩搭配上,茶盤的主體色彩選用深色原木,而對于茶盤的細節之處,則選用了顏色較淺的木材,通過兩種顏色的對比,從而將徽派建筑中的墻頂與墻體色彩的對比引入茶盤的設計之中,在保證茶盤整體使用功能的前提之下,使功能與形式統一。

3.2 茶壺、茶杯及茶墊設計

徽派建筑中的視覺形象除了馬頭墻的層次感,還有色彩上的搭配形式,從而使建筑物在表現形式更加美觀,這對產品設計亦是如此。茶壺、茶杯、茶墊借鑒徽派建筑中馬頭墻的造型元素和建筑物灰白黑的色彩表現形式,對茶壺、茶杯及茶墊進行創新設計,如圖3 所示。在造型表現上,茶壺、茶杯、茶墊的把手設計是基于馬頭墻階梯狀的線條形式,把手設計成類似馬頭的形式,將階梯狀的線條引入其中,從而賦予把手新的表現形式,在保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使產品產生新的藝術美感,從而更好地為使用者服務;在材質表現上,通過采用整潔光滑的陶瓷,使茶壺及茶杯在保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保持較好的質感,為使用者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在色彩表現上,壺體和杯體選取亮光黑色,茶壺與茶杯的把手設計則選用白色,此種色彩的搭配方式,借鑒徽派建筑灰白黑的色彩基調,從而使茶壺和茶杯在色彩表現形式上更加和諧美觀;在情感表現上,將徽派建筑中寓意為“馬到功成”的文化元素通過把手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為使用者帶來更好的情感體驗,使用戶在品茗的過程中產生文化自豪感。

3.3 整體設計呈現

徽派建筑依水靠山而建的形式,使徽派建筑在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上產生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徽派建筑優美的表現形式并不只是依靠建筑物的某個部件,而是將各個部件相互組合,從而達到一種和諧的美?;诨张山ㄖ拇朔N特點,茶具設計從茶盤、茶壺、茶杯到茶墊都借鑒了徽派建筑中馬頭墻的符號形式,通過將馬頭墻富有層次感的線條進行重新組合,應用于茶具設計之中,使茶盤、茶壺、茶杯、茶墊在整體表現形式上都帶有徽派建筑的表現形式,如圖4 所示。采用此種設計手段,主要是使茶具在整體形式上保持一致;在色彩表現形式上,通過賦予不同部件不同的色彩搭配,使茶具設計在細節處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從而使單個產品在與整體設計達到和諧的情況之下,又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在情感表現上,使茶具在情感和美觀方面帶有徽派建筑文化的影響,從而更好的為使用者服務,引起使用者情感上的共鳴[5]。

4 總結

徽派建筑靠山依水而建的形式,在表現形式上,帶有自然寧靜和諧的意蘊,同時建筑物帶有自身的印記。文章通過將徽派建筑中的裝飾細節、色彩搭配及文化意蘊應用于茶具設計。以期為傳統產品的設計提供新的設計思路。

古代建筑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語文課程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相關的語言、文學知識,而且要用優秀的文化滋養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人文素養。在這一過程中,對中國古代優秀文化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相對于浩瀚無邊的傳統文化,日常教學中有限的教學資源和學習時間顯得遠遠不夠。對于高中學生,必須使他們熟練掌握一定量的文化常識,具有一定的古籍閱讀能力,培養他們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和習慣,使他們具備終身學習的基本條件。對此,《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描述是這樣的,高中學生應該“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文化積累,為形成傳統文化的底蘊打下扎實基礎……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倍诋斍案咧腥粘=虒W中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教學一般是滲透在古詩文教學中,高考試題中直接涉及到文化常識的試題只占據了很少的分值(一般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3分的分值)。高中教師對文化常識的處理一般是隨遇隨講,不求內容的深入,只要求學生做一般性的識記,不做更高的要求。這樣的教學方式導致大部分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重視不夠,并不了解文化常識背后的深刻內蘊。長此以往,導致學生的古文化修養不高,造成古詩文閱讀的障礙和對中國古代文化的陌生感,進而影響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的興趣。

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僅就高中階段應該掌握的文化常識來說,其豐富內涵可以用以下四個方面來概括:

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涵蓋了古代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

傳統的農耕社會距離當下的高中學生越來越遠,社會生活內容與現代有很大不同,這就造成了學生對古代社會的認知障礙。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以農耕和讀書仕進為主要內容。農業生產是一個國家和王朝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對土神“社”與谷神“稷”的祭祀就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國家設立專門的祭祀場所,一般由皇帝親自參與祭祀;各級政府也設有專門的社稷壇,由地方行政官員負責祭祀。圍繞對“社稷”的祭祀,還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動,如天旱祈雨、籍田之禮等,還逐漸興起了“以社祀活動為中心內容的節日”[1]——社日。最終,“社”與“稷”的合稱——社稷,就成為國家和政權的代名詞。在農耕生活以外,讀書仕進也是古代中國人生活的重要內容,要了解古詩文中的一些文人人生軌跡,就必須弄明白他們求學和做官的經歷,因此學生了解古代讀書人的日常生活、古代人才選拔方式、官職的設置等。以清代科舉考試為例,讀書人為取得科舉考試的資格,需參加“童試”[2],錄取后成為“生員”[2];其中在本省巡回考試中成績優秀者方可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2],考中者成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2];會試后第二年春禮部舉行“春闈”[2],考中者稱為“貢士”[2],第一名稱為“會員”[2];殿試是皇帝親自主持的,貢士參加殿試,其中第一甲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2]。了解了這些內容,學生才會明白古代讀書人的仕進之路的艱辛和痛苦,理解在古人對功名執著追求的背后,有著封建科舉制度對人性的戕害、扭曲。

二、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蘊含了古代社會的普遍情感。

《孝經》有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薄靶⒌馈笔侵袊糯鐣幕镜赖乱幏?,對父母的“敬”與“愛”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情感。這種情感不僅體現在對父母的“奉養”“恭順”上,而且體現在對待父母喪葬禮上面。自上古社會起,我國逐漸產生了子女為過世的父母守喪三年的風俗,是為“丁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丁憂”逐漸由一種禮俗演變成制度,古代社會的律法對“丁憂”有著嚴格的規定,“凡有違‘丁憂’規定的各類行為,均被列為‘不孝’犯罪而被施以嚴厲的刑律懲罰?!盵3]作為支撐封建統治的中間力量,國家的官吏更要恪守“孝道”,遵守國家對“丁憂”的規定,在古代社會對于“丁憂”規定的背后,是古代君王“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理念和古人“盡孝道”的普遍情感。

江淹在《別賦》中寫道:“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古人對于“離別”的重視使得“別情”也成為古人的普遍情感。在古代,長安的灞橋是凝結著人們的離別之情的“黯然之地”。唐朝時,朝廷在灞橋上設立了驛站,灞橋兩邊楊柳依依,是當時人們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送親友東去的人們,大多在這里告別,折柳相贈,表達挽留之意。久而久之,灞橋也就成了著名的離別之地,詩人李白曾在《憶秦娥》中寫道:“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苯涍^歷代文人的渲染,灞橋也具有了一種特殊的文化內涵,成為一個文化意義上的獨特存在。同樣,以吃元宵、猜燈謎、舞獅、劃旱船等活動為習俗的上元節,在節日活動的背后,也飽含著人們對于美好愛情的期盼和幸福團圓的向往。

三、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蘊藏著古人的主要思想觀念。

通過對文化常識的深入學習,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古人的思想認識?!案芍Ъo年法”是我國古代最主要的紀年方法,“天干”和“地支”代表著我國古代先民對于天地、星象、時間等自然變化最原初的認識。同時,“干支紀年法”也是中國古代先民的“循環”時間觀念的反映,“天干”與“地支”搭配,六十年完成一個輪回,稱為一個“甲子”,如此生生不息,周而復始,好像時間只是在完成一輪又一輪循環,這種觀念對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農業生產、政治生活、哲學思想、乃至宗教信仰等方面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來自古印度的佛教能夠在古代中國大行其道也可能與這種“循環時間”的觀念有很大的關系,因為佛教中“因果循環”和“六道輪回”的觀念也暗合了這種時間觀念。

中國傳統家庭觀念是以“和”為貴的,但在強調家庭和睦的同時,更強調家庭中的秩序和禮法。家庭是一個有秩序的整體,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要力爭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等。如《禮記》對父母和長者的禮儀是這樣規定的:“夫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薄胺矠槿俗又Y,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薄伴L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薄案刚贌o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痹诿糠倍嗟亩Y節背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以“禮”為手段與以“和”為目的家庭觀念。

四、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滲透著中華民族寶貴的民族精神。

有學者指出,“在中華民族精神這個博大精深的體系中,有一些重要的或者說是基本的思想貫穿始終。整體思想就是其中之一。這種整體思想的內涵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把握:一是認識論方面的整體思維;二是道德觀方面的整體主義;三是歷史觀方面的整體發展……中華民族在歷史觀方面提倡整體發展,強調“公” ,就是強調從整體出發,謀求整體利益,實現整體發展?!盵4]這種觀念表現在統治者的立國方略上,就是追求“大一統”國家觀念。這一點在中國古代行政區劃上就有明顯的體現。在經過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與戰亂以后,秦國最終一統天下,秦始皇嬴建立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高度統一的國家,他創立了郡縣制、丞相、監察、九卿等規章制度,全國統一劃分為三十六郡(后來增至四十郡),在各個行政區域實行統一的度量衡標準、律法和文字,這種統治方式,為后世的君主所接受。自秦以后漢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統一穩固的國家政權使中國的經濟社會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追求國家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也逐漸深入人心。在古代行政區劃和官吏設置等文化常識之中,也隱含著維護國家統一,立足共同發展,追求中整體利益的民族精神內涵。

寒食節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節日之一。有論者指出,漢代的“儒家學說將介子推塑造成為一個忠義仁孝而不求功利的隱士形象,這無疑將他推上神壇,成為民眾修身律己的精神堡壘……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忠義,反映了人們對高潔之士的崇拜”[5]。在寒食節背后,則是古代社會主流思想對于舍生取義民族精神的認同與贊賞。

綜上所述,高中古代文化常識具有豐富的內涵,通過深入學習,不但可以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和普遍情感,而且可以使他們更深入了理解代社會的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體悟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而當下的高中古文化常識的教學現狀卻不容樂觀,所以加強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教學是有必要的,因為:

一、加強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教學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更為準確地理解古詩文。以古代表官職變動的詞語“拜、擢、遷”為例,其中“拜”為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拜為上卿”,就授予上卿的職位?!斑敝傅氖翘嵘俾?,如《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倍斑w”則是指調動官職,升級叫遷升、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調,離職后調復原職叫遷復。學生只有真正理解了這些常識的真正內涵,才能準確的把握一些仕宦人生際遇,才能更為準確的理解古詩文的內容和情感。

二、促使學生從古代優秀文化中汲取營養,進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進行更為系統、深入地學習,使他們更為細致、全面地了解我們民族的生活內容、基本情感、價值觀念和蘊含于其中的民族精神,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思維空間,有效地幫助學生提升文學修養和文化素養。使他們在學習和成長的關鍵階段,能夠從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如“端午節”背后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二十四節氣”中我國古代先民對自然規律的探索意識,儒家傳統中“仁愛”思想與“入世”精神,道家傳統中對“逍遙”的追求與“本真”意識,古代藝術對于“真善美”的追求,“精衛填?!钡膫髡f中蘊含的反抗精神;“大禹治水”故事里強調的“天下為公”的意識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等。高中學生可以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國文化。在蘋果手機、好萊塢大片、萬圣節、宮崎駿、“韓流”在中國大行其道的今天,能夠很好地保有和繼承我們民族文化的優秀“基因”,來提升我們自己的文化“軟實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币雽崿F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偉大的“中國夢”,也必須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強化自身的優秀文化“基因”,使中國的文化不斷繁榮和發展。要使當前的高中學生將更好地理解和傳承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就必須從基礎教育開始,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而加強古代文化常識的教學只是其中基礎環節?!敖逃谋举|是人與文化之間的雙向建構?!盵6]我們的學生只有很好地接受良好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才有可能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創造出更為燦爛的文化。

那么,加強高中古代文化常識教學優取哪些具體措施呢?筆者認為:

一、教師要立足于課堂,對課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識進行深入細致地挖掘和講解。課堂學習是當前高中學生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教師應對課文中所涉及到的文學常識進行細致深入地講解,不要只做簡單的解釋,要力求挖掘文化常識背后的深層內涵。

二、在文化常識教學中,教師可嘗試編寫古代文化常識校本教材,為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進行系統的學習打下基礎。還可以根據學校的安排,組織古代文化常識社團,定期開展小組或社團活動,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來學習古代文化常識。同時,還可以創辦諸如“興趣班”“特色班”采用“大講堂”之類的形式,安排學生進行系統的學習。

三、教師要放眼課外,鼓勵學生運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如果教師能夠培養學生對于古代文化的興趣愛好和學習習慣,使學生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能在課余時間,運用豐富的圖書館或者網絡資源進行自主學習,那么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蕭放.社日與中國古代鄉村社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6)

[2]王力.中國古代文化常識[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107-108

[3]黃修明.中國古代仕宦官員丁憂制度考論[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4]趙存生.中國社會發展與中華民族精神[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

[5]羅恒宇.從儒家思想的影響看寒食節從漢到唐宋的興衰[J].宜賓學院學報,2014,(8)

[6]劉獻君.論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2)

古代建筑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文化傳統;創新;城市建筑

建筑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文化、習慣和傳統的彰顯和載體。建筑師通過建筑充分反映自己的文化修養和文化理念,建筑個性的表達與個性的張揚,如果脫離了自己成長的歷史和生活環境,脫離了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背景與要求,就顯得沒有特性與活力。文化是一個民族延續發展的靈魂,同理建筑文化也是建筑的基礎與圭臬。

一、從600多個城市的建筑雷同說起

一個民族和國家要善于學習利用別的民族和國家的先進的思想于科技,這樣這個民族和國家才能發展壯大。自世界工業革命發祥,華夏文化在西風漸盛的過程中也不斷吸收、同化有益的東西,逐漸強大自己。改革開放,讓人們在潮水般的外來思想與科技成果面前領略到了新技術、新思想的無上美好與完滿,讓人們在新事物面前顯得亢奮,這種亢奮既是一個接受、享受、學習的過程,也給人們的思想帶來了沖擊,從而自然而然地會對過去熟悉的東西產生了疑問,當然這種疑問也包括了對文化(包括建筑文化)、傳統、觀念等的反思。從封閉到開放,思想認識上的革命性變化,導致思維的矯枉過正,導致行為上的偏頗。

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城市道路延長寬闊,促進了樓群誕生與樓房長高。社會和經濟的飛速發展讓老百姓享受了國家建設的好處,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最近,國內不少有識之士十分感傷地呼吁:中國的600多個城市基本沒有個性!這就是說,在過去20多年的城市建設中,我們的建筑師、管理者、決策者過于重視經濟發展,忽視了在大規?,F代化城市建設中的特有的文化建設與保護,造成了城市失去特色,建筑文化缺位,建筑師處境尷尬,城市建設責任不清。沒有民族文化特點的城市,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修正與割裂,如果讓這樣的不良現象持續下去,將會給我國延續了5000年的歷史文化造成沉重打擊或者有形成文化斷層的后果。

造成目前我們國家城市建設的簡單化、雷同化的原因很多,只要我們按照科學發展的規律辦事,從我國的文化實際出發,就能設計出符合中國人審美觀念的建筑作品。我們國家文化的延續和繁榮是中華民族賴以生生不息的紐

帶,從這個高度來認識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就能找到彰顯中華文化建筑特點的城市發展道路。

二、擯棄崇洋陋習,有效地發揮地域文化特色

盲目的崇洋媚外陋習是城市建設中顯示區域文化特點的大敵。如何克服并擯棄崇洋陋習,政府和城市建設的決策者的指導思想最為關鍵。我們國家地域遼闊,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每個地區又有自己的文化特點與傳統,如嶺南文化、中原文化、齊魯文化、燕趙文化等等,這些文化是靠我們的祖先一代一代在苦難與拼搏、熱血與歡樂中創造和積累產生的,今天我們的責任是保護她、豐富她、發展她。一個區域的建筑文化事業發展了,就是對整個文化事業的貢獻。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繁榮,有利于國家發展根本,有利于民族振興根本。只有認識到位了,城市建設的決策者就會在城市發展的同時作出重視文化的決定與規劃,這個決定與規劃就不會因為人員的變更而變更。

回顧我們過去在城市改造和建設中的做法,城市老城區改造多沒有經過認真論證,大拆大建、獻禮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首長工程等。造成重速度輕細節,重實際輕文化,重表面輕內涵的現象,建筑文化在其他要求下被忽視被淹沒。建筑文化如何能有效地擯棄崇洋之風,發揚光大地域文化和華夏文化?最為關鍵的就是:

第一,城市建設的決策者和領導者、建筑師等與城市發展相關的建設者、發展商、城市居民等要克服崇洋心態,做到在學習、借鑒外國的洋建筑思想的同時,要經過有必要的吸收同化,在吸收同化的基礎上作出具有創新精神的符合民族特點的建筑。切不可把一種“創造世界沒有中國第一”的建筑思想在城市建筑反應出扭曲的不正常的建筑思想。普通老百姓對傳統建筑文化思想的回歸,也是建筑文化發展的原動力,如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這需要做許多深入、細致的工作。

第二,建筑要符合中國國情,要充分考慮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建筑要有特色,不然文化就沒有表現的載體,也就是沒有文化。中國的特色是什么?就是人多地少,文化傳統悠久。中國人有自己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這就決定了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審美觀。建筑是藝術,藝術不需要專家冗長的解釋,有時它是一種直覺。建筑師要在建筑的區域性、民族性方面多下工夫。

第三,城市建筑要克服不切實際的所謂憑個人感覺式的杜撰創造。我國的城市發展速度是舉世公認的,面對櫛比林立的大廈高樓和拔地而起的城市,人們感到高興之余,總覺得這些大廈高樓在宏偉的外表下掩蓋了簡單模仿,千樓萬樓都是來自一個模子,沒有個性,沒有本區域文化的凝結和欣賞習慣的精髓。于是要是有人問:中國的城市與國外的城市區別在什么地方?也許人們會繼續深入思考下去:假如一個來自歐洲的外國人是一個建筑師,他會不會問:中國的城市建筑與歐洲的城市建筑有什么區別?

法國lapidem公司的創始人、總裁和注冊建筑師菲立普·莫羅對珠三角某城市的建筑的評價值得我們深思:歐洲的城市設計和住房設計非常人性化,如在巴黎的街頭人們行走得自由自在,不會感覺到車來車往的危險與恐懼;看華南板塊,歐式和中國傳統風格的樓盤都有,這些歐式建筑在我們看來都不是歐洲的東西,從來沒有見過的,他們只不過把外表的東西搬過來,但并沒有把歐洲的元素融入到里面,而花費很多錢去搞一些形式的模樣,這樣的鋪張浪費是沒有必要的??梢钥闯?,莫羅對我們造出的歐式建筑是不認可的,對于沒有掌握歐式建筑的基本元素的著搬照抄也是沒有意義的浪費資源。我們造出了連外國人都沒有的所謂歐式建筑,我們的心情是喜?是悲?是滑稽?是荒唐?抑或是其他?和莫羅感覺相同的是一些國內的研究者也發出“在中國看不到好的中式建筑”的感嘆!

可見,沒有借鑒的生吞活剝式的所謂“創造”,既脫離了國情,也沒有實踐基礎,是沒有活力的。這樣的建筑盡管有一時的眩目閃光,但是轉瞬而泯,帶來的只能是遺憾和無奈。還是那句被無數人重復了無數次的話:無論什么藝術形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離開了民族的特色或者叫血脈,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更不要侈談世界的了。建筑也離不開這個藝術發展與繁榮的宿命。

第四,重視建筑文化交流,打開人們思維定式的郁結。在研究自己的成功與失敗的同時,也要研究外國在建筑文化方面保護與發揚方面的成功與失敗。例如德國的城市建設中把城市分成中心區、居住區、休閑區等,結果造成了市民對交通工具需求的增加,擴大了資源的消耗,給環境帶來了污染與損害。這些前車之鑒的警示作用讓我們在城市建設中要努力加以避免。把這些交流當成發展我們城市和建筑文化的鑰匙,打開一個又一個通向繁榮城市的康莊大道。

三、在學習世界上一切先進的建筑文化的同時,以創新的精神促進我國獨特的城市文化建設和建筑文化的發展

建筑文化的發展首先要研究傳統的建筑文化的特點,對于優秀的元素部分加以保護并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加以繼承和發揚光大。學習世界上一切先進的科學知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為了發展和繁榮中華民族的復興事業,中華民族能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學習世界上一切先進的建筑文化的目的是什么?是向世人彰顯中華民族的創造力、繁榮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的精神與物質需要。學習是為了豐富自己以往的知識,是為了更好地為國家、民族服務,如果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學習而忘卻了自己民族和國家的本原,試問:這個學習過程對民族和國家來講還有什么意義嗎?正如上面所講的例子:那個連歐洲都沒有的誕生于我們建筑師手里“歐式建筑”怪物,只能是學習過程后考試所得到的“敗筆”,無論我們如何評價,敗筆必然是敗筆。也可能是我們這個民族和國家自鴉片戰爭以來沉默得太久了,太渴望張揚自己的個性了,所以在一個時期內為有這樣的成績而沾沾自喜。

可是喜悅過后,對于屬于自己的那些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成績進行分析時,才覺得我們付出的學費是多么昂貴!正象剛剛富裕起來的人們因為過多地、無節制地攝入大魚大肉而導致營養過剩而帶來疾病從而又鐘情于粗茶淡飯一樣,人們不能不把目光投向曾經與我們長期生活與生產密切相連的建筑,就是與我們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城市建設和建筑文化的民族性,是我們的城市和建筑真正走向世界的標志。邯鄲學步和東施效顰是古人給我們在學習方法上樹立的鏡鑒,我們的建筑師、城市管理者、城市建設決策者和廣大群眾在了解學習外國的好的建筑文化的同時,要善于分析判斷泊來文化的優劣,并從分析、判斷中找出具有我們民族特色的東西,加以選擇、發揚,從而不斷提高民族建筑文化的活力,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與和諧。

古代建筑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傳統建筑;和諧美;文化內涵;中西差異

從古至今,中西方建筑文化在思維方式、視覺感受、藝術觀念等方面有許多不同,這種不同,造成了中西傳統建筑藝術的審美差異。在對自然界、社會和藝術中的美進行探索和研究之后,中國和西方都形成了以和諧為核心的美學思想,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又使中西建筑藝術和諧美形成了不同的審美特點。

和諧美不僅是一種客觀事實,也是一種主觀上的心理感受。人們在觀賞建筑時產生的和諧的心理感受,更多是由當時的審美思想所決定的,而審美觀念的產生,與當時社會的文化背景息息相關。雖然中西傳統建筑都很注重形式美,講究建筑物的比例、尺度、均衡和秩序等,但在這相似的形式美原則下,中西方傳統建筑的和諧美又有著本質的不同。

一、中國傳統建筑和諧美的文化內涵

和諧思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中國的美學思想發端于春秋戰國時期,雖有不少派別,但最重要的還是儒道兩家。儒家注重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在孔子的美學思想中,十分強調“和”,也就是和諧,并將藝術上的和諧上升到人與社會的和諧,認為只有人的“身心之和”、社會的“人際之和”以及“天人之和”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道家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倡導以人心的和諧來解決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和”在道德觀念上,就是“善”,而在它們的美學思想中,“美”就是“善”,以善為美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

在中國的古代社會中,社會文化結構是以儒學為主導的,因此形成了以“和”為主的古代社會數千年的審美定式。中國建筑藝術的和諧美,深受中國傳統文化之濡染,是和諧這一哲學思想在建筑藝術中的集中反映和體現,在建筑理念的有機整體觀中表現出來。中國的建筑藝術講究建筑整體的和諧。中國建筑藝術的和諧美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礎之上的,影響著建筑營造的各個方面,比如建筑的選址、規劃、布局和形制。“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也代表著中國建筑最基本的哲學內涵(圖1、2)。

中國古代哲學的起源也與“數”有關,不同于西方的抽象,中國古代的“數”很具象。通過“數”的等差變化來表現和諧與秩序,如房屋的進深、臺基以及裝飾圖案的用量等。“數”的和諧形式在中國古代成為了仁政的標志,被賦予了禮的內容。如“城方九里;諸侯城按七、五、三里遞減。王城門高五雄,城高七難,隅高九雄;諸侯城按三、五、七遞減。”這種對“數”的和諧關系的追求,幾乎滲透在中國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為中國人審美標準的一部分(圖3)。

二、西方傳統建筑和諧美的文化內涵

西方傳統建筑與中國傳統建筑一樣,也呈現出了和諧美的審美特點,但西方傳統建筑與中國傳統建筑所表現出來的和諧美有著不同的審美特征與文化內涵。中西方古代社會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導致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

古希臘是西方美學的源頭,而古希臘和諧的美學思想是隨著自然哲學的起步出現的。一些哲學家在探索和研究宇宙的同時,對美和藝術進行了思辨,形成了以和諧為核心的美學思想。西方美學中最開始提出和諧美的,是畢達哥拉斯關于“數”的比例構成美的和諧理論。他認為“數”構成了宇宙萬物以及宇宙的和諧,由此在和諧中產生了美。美也就是由一定的數量關系構成的和諧,凡是符合某種“數”的比例的,就是和諧,從而產生美感。

柏拉圖把畢達哥拉斯學派關于美就是“數”的和諧的思想,上升為精神層面的內在的和諧,認為事物的美是從美的理念派生出來的,而美的理念就是“美本身”,他指出內在的和諧才是和諧美的深層內涵。亞里士多德則把它改造成為關于具體事物典型形式的和諧說:“一種東西要成為美的東西,無論它是一種有生命的東西,還是一個由部分構成的整體,其組成部分的排列要有某種一定的大小。美是同大小和秩序有關的。”

在基督教統治一切的中世紀,美學與神學產生了聯系,認為上帝的美才是最崇高的美,事物與藝術的美是低級的。“和諧之所以美,就因為它代表有限事物所能達到的最近于上帝的那種整一。”“現實世界仿佛是由上帝按照數學原則創造出來的,所以才顯出整一、和諧與秩序。”而基督教在否認現世的美和藝術的同時,又不得不承認藝術的存在,并將其服務于宗教神學,因此比較重視形式(圖4)。

文藝復興時期的美學思想是提倡科學與理性,反對宗教神學。這時期的藝術家們認為美是客觀存在的,只有符合客觀的形式美原則的創作才是美的。阿爾伯蒂的美的標準:第一是數字,第二是比例,第三是分布。這些概念的綜合,就是和諧。古典主義時期自然科學開始發展,這時期的美學思想更加崇尚理性與秩序。以笛卡爾為代表的“唯理論”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美學方面,笛卡爾認為藝術創作不應該是憑借經驗和感覺的,而應像數學一樣清晰、明確(圖5)。

西方的美學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而“數”的和諧是西方古代一直沒有脫離的美學思想。西方人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沉迷于追求事物的本質,由此形成了思辨理性的精神,在不斷的探索和研究之后,歸納出了形式美的規律,諸如比例、尺度、均衡、韻律、對稱、統一等,來追求藝術的和諧美。

三、結語

古代中西雖然都以和諧為審美理想,但兩者的區別在于,中國的傳統審美文化是一種倫理文化,主要追求人人之和,而西方傳統審美文化是一種宗教文化,主要追求人神之和。中西傳統的和諧觀,一種更偏重人文,一種更偏重科學。中西方的文化背景與時代發展的不同,使得中西方傳統建筑的審美特征也有所不同。因此中西方傳統建筑雖然都具備和諧美的審美特征,卻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藝術形態,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齊偉民.室內設計發展史[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2]齊偉民.中西傳統居住空間形態比較[J].室內設計,2004(1).

[3]李之吉.中外建筑史[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7.

[4]詹和平.中西建筑室內空間比較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

[5]梁思成.凝動的音樂[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6]侯幼彬.中國建筑美學[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7]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筑十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8]高爾泰.論美[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

[9]克魯夫特.建筑理論史[M].王貴祥,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

版社,2005.

[10]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

齊偉民,吉林建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歷史及理論研究。

崔楊光輝,吉林建筑大學藝術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上一篇:建筑精神論文下一篇:城鄉規劃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