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華為公司企業戰略分析

2023-02-10

第一篇:華為公司企業戰略分析

企業戰略管理案例分析――華為公司SWOT矩陣分析

一、企業背景: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總部位于中國廣東深圳市的生產銷售電信設備的員工持股的民營科技公司,于1988年成立于中國深圳。華為的主要營業范圍是交換,傳輸,無線和數據通信類電信產品,在電信領域為世界各地的客戶提供網絡設備、服務和解決方案。

二、企業優勢(S):

華為公司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五點: 1.業務排名:華為累計申請中國專利31869件,PCT國際專利申請8892件,海外專利9279件。已獲授權專利17765件,其中海外授權3060件。在LTC/EPC領域,華為基本專利數全球領先。另外,2008年華為首次位居PCT申請量榜首。

2.產品和技術: 華為人最引以為豪的競爭力之一,當屬研發,在國內同類廠商中,華為在這方面的實力是公認的首屈一指。 華為能在高端市場上站住腳靠的是自主研發了全球尖端核心技術。華為是“世界少數幾家能提供下一代交換系統的廠家”。是中國申請專利最多的企業,3G坐擁數項行業創新。其出品的通訊產品大多是基于自己研發的獨立產權產品,能夠全面呼應顧客的需求。

3.成本優勢: 華為的客戶化定制能力這個指標在2007年全球20個重點國家客戶滿意度條查結果中超過愛立信。這主要歸功于華為龐大的研發隊伍。而定制化能力強,首先就是要大量聘用研發人員,研發人員的成本也成為競爭的關鍵。在中國一個研發工程師的工資是歐洲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法定工作時間是歐洲工程師的1.5倍,同時中國人勤奮,還經常加班加點。而研發費用的80%以上是人力資源成本,所以,華為投入1塊錢研發,相當于歐洲公司投入10塊錢,也就是華為的研發成本是歐洲公司的十分之一。

4.立足中國用戶,本土化的服務:對于國內,華為立足中國用戶,做本土化的服務。中國不僅是全球網絡設備需求增長最迅速的地方,同時也在成為全球僅次于北美的網絡設備供應基地。針對國際巨頭相繼涌入中國,企圖瓜分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華為利用自己身為本土化企業的天然優勢,在符合主流技術標準的基礎之上,做針對國內用戶特殊業務需求的開發。對于國際業務,華為在全球建立了100多個分支機構,營銷及服務網絡遍及全球,能夠為客戶提供快速、優質的服務。目前,華為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已經應用于全球100多個國家,以及36個全球前50強的運營商。華為還在海外設立了28個區域培訓中心,為當地培養技術人員,并大力推行員工的本地化。

5.研發投入: 2010年后華為加大了研發投入,研發費用達到16556百萬元,同比增加24.1%。投入51000多名員工(占總數的46%)進行產品與解決方案的研究開發,并在美國、德國、印度及中國等地設立了20個研究所,還與領先運營商成立了20多個聯合創新中心,把領先技術轉化成為客戶的競爭優勢和商業成功。

三、企業劣勢(W):

1.領導個人色彩濃烈:這是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國民營企業的通病。領導人的個人色彩濃烈,既是華為的優勢,也是它的劣勢。在一權獨大的情況下,決策失誤很容易出現。即使現在華為在不斷進步,但在一連串的成功下,很容易造成人的自大,從而迷失在以往的業績中,這對一家企業來說是極其致命的。

2.財力相對較弱 :相對于國際電信設備業巨頭,華為的財力還是要薄弱很多。由于不是上市公司,華為不能在資本市場上融資;也不需要公示社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華為的不透明,對于華為進軍國際市場造成了一定的障礙。

3.品牌問題:很多發達國家的人不信任“中國制造”的產品,在他們看來,中國貨是價廉質差的代名詞,這個大環境對于華為電信設備的銷售很不利。此外,“農村包圍城市”的國際化戰略某種程度上犧牲了華為的品牌形象,不利于其品牌價值提升。研發基礎環節薄弱,改進型創新多,原創型創新少。

四、企業機會(O):

1.成長潛力:

華為公司處在一個快速增長、有著巨大市場的通信產業,人們交流的需求與日俱增,電信設備制造行業有著豐厚的超額利潤。再加上中國電信業的落后,設備提供能力的空白,使得國家把提升電信業的技術水平作為了發展重點。再加上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財力物力和整個中國經濟大幅度的增長,

2.國際行情:

中國電信業重組后,3G建網逐步展開,TD、CDMA和WCDMA的建設尤其快速壯大,市場規模有望繼續擴大,這給通信設備商,尤其是中國廠商帶來了巨大的機會。 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給低產品價格的華為公司設備帶來了機遇。所以就整體而言,整個通信設備制造行業處于一個產業比較成熟的階段,

3.市場優勢:

中國研發成本的低廉給華為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優勢。根據資料,華為研發部門的人均費用為2.5萬美元/年,而歐洲企業研發部門的人均費用大概為12萬~15萬美元/年,是華為的6倍。華為研發人員年均工作時間大約為2750小時,而歐洲研發人員年均工作時間大約1300~1400小時,人均投入時間之比為2∶1。因此,華為在產品響應速度和客戶服務方面反應較快,這是其能以弱勝強的核心優勢。也成就了華為交付成本和交付效率在業界形成良好口碑。

4.行業前景:

近十年來,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大不如前,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產品大大走俏。而2008年由美國引發的金融海嘯更是導致歐美運營商節省開支,使依賴于歐美市場的海外第一陣營設備商業績大幅降低。

在這個機遇下,華為、中興脫穎而出,不但分享了亞太市場,更是利用其“性價比”,使得歐美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

五、“威脅”(T):

1.同跨國公司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與愛立信,思科等企業相比,華為在人力資源,以及設計、部署網絡這些方面處于劣勢。 隨著電信運營商更加考慮網絡功能和性能,華為的“價格撒手锏”有可能失去吸引力。

2.移動業務資費降低:要使移動業務普及,降低資費已成為電信運營商必須采取的吸引顧客的手段。資費的降低必然導致電信設備提供商降低設備的售價,從而不可避免的降低利潤。如果沒有可靠的降低成本的技術手段,只能導致企業走向惡性循環。

3.貿易歧視、技術標準等軟性壁壘的風險: 金融危機過后,各國為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必將采取各種嚴格的保護措施,以歐盟為例,2009年1月起,未經歐盟REACH法令注冊或預注冊的產品將分階段禁止進入歐盟市場,這意味著包括通信產品在內的諸多產品將面臨ROSH指令、WEEE指令和REACH法規的考驗,以環保標準、知識產權等為代表的新的貿易保護手段可能對華為通信產品出口造成較大的影響。

4.國內電信市場的開放:國內電信市場的日趨開放和進口關說的下調,使得華為將面臨國際上實力雄厚的企業的全面挑戰,華為的價格也許不再成為優勢。

第二篇:華為企業戰略分析報告

華為公司企業戰略分析

目錄

一、公司簡介

一、公司簡介

二、宏觀環境分析

三、華為內部環境

四、SWOT分析

五、基本競爭戰略

六、華為今后應該制定什么戰略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總部位于中國廣東深圳市的生產銷售電信設備的員工持股的民營科技公司,于1988年成立于中國深圳。是電信網絡解決方案供應商。華為的主要營業范圍是交換,傳輸,無線和數據通信類電信產品,在電信領域為世界各地的客戶提供網絡設備、服務和解決方案??偛萌握?,董事長孫亞芳。

目前,華為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已經應用于全球100多個國家,服務全球運營商50強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2009年華為全球銷售收入1491億元人民幣(約合218億美元),同比增長 19%。營業利潤率14.1%,凈利潤183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率12.2%。根據收入規模計算,華為已經成功躋身全球第三大設備商。

根據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數據,華為2009年的銷售額達218.21億美元(1491億元人民幣),凈利潤達26.72億美元(183億元人民幣),成為繼聯想集團之后,成功闖入世界500強的第二家中國民營科技企業,也是500強中唯一一家沒有上市的公司,排名第397位。

二、宏觀環境分析

1、政治法律環境

政治方面:我國現在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不夠發達,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結構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資源、環境和就業的壓力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不少問題亟待解決;特別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還比較多??沙掷m發展的局面有待進一步形成。

法律方面:我國已于2008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其必將對國家整個經濟生活和所有的經濟部門,乃至對所有企業的市場行為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同其他國家一樣,我國的電信行業本身具有天然的壟斷特點和長期發展的特性,因此《反壟斷法》的實施必將對我國電信行業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此外,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大量的技術法規和標準相繼出臺,不斷完善中國的法律環境。

2、經濟環境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快,通信技術的飛速進展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各個國家都把通信產業的發展作為帶動本國經濟增長,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火車頭”。通信產業的飛速發展,促使了經濟模式的改變,通信成本的下降為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創造了有利條件。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全球通信的大量需求促進了通信全球化趨勢。經濟全球化既是通信全球化的原因,又是通信全球化的結果。 十二五規劃下的國內經濟環境

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明確要求十二五期間“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改變原有的經濟增長模式將對我國維持30年的高增長提出挑戰,經濟潛在增長速度將出現下降。國際經驗表明,與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相比,消費拉動型經濟增速相對較慢,未來我國經濟增長轉變為主要由消費推動后,經濟增速自然也就不可能保持原有的高水平。 全球以及我國通信業未來幾年發展趨勢預測。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快,通信技術的飛速進展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各個國家都把通信產業的發展作為帶動本國經濟增長,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火車頭”。通信產業的飛速發展,促使了經濟模式的改變,通信成本的下降為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創造了有利條件。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全球通信的大量需求促進了通信全球化趨勢。經濟全球化既是通信全球化的原因,又是通信全球化的結果。

3、社會文化環境分析

在我國,通信行業規劃與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和整體規劃相銜接,突出通信業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思想。

我國工信部在拉動內需的基礎上,還負責優化中國產業結構的重任,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成為優化產業結構的關鍵契機,通信、信息化、IT 技術等對于提升產業競爭力,提升工業制造業的管理水平,拓寬通信能力,提升信息化服務水準等都將起到幫助作用。而從通信產業這個子行業來看,新技術引入有利于優化競爭格局,調動自主創新積極性,對電信運營業、電信服務業、以及電信制造業在競爭力上的提升都將起到跨時代的作用。

4、技術環境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使信息傳遞更快、更便捷,促進了全球經濟協調機制的形成。世界經濟總量的增長,大多是由科技進步推動的。隨著商業競爭的加劇,企業產品創新速度的快慢和科技含量的大小決定了企業的盛衰成敗。

1.光纖通信

2.數據通信

3.移動通信

4.智能網(IN)技術

從全球通信技術發展趨勢來看,各類通信方式形成了相互滲透,相對競爭的態勢,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迅猛發展,數據化、寬帶化、光纖化和無線化已經成為通信網絡技術的主流發展趨勢。

三、華為內部環境

1、 企業資源華為擁有通信設備制造業界最為全面的產品線,能提供業界最完整的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和“一站式”服務,消除了不同設備間的兼容性問題,不但提高了設備利用率,也節省了調試時間,為用戶創造了價值。

2、 企業能力華為全球有48%的員工從事研發工作,每年將不低于10%的銷售額作為研發投入,這些保證了公司的技術領先和儲備,同時,由于華為人力資源成本比發達國家低,產品較之便宜很多。華為在國際通信運營商中已逐漸樹立一個性價比高、快速響應的形象。

3、營銷能力公司重視營銷,營銷和服務人員比重達33%,國內營銷網絡健全。33個辦事

處,35個用戶服務中心,營銷人員人海戰術明顯,營銷成本高。

4、生產能力 現代化生產基地,產能有保障,按訂單生產模式生產,積壓少,但對管理要求較高,生產人員比重低,約占總比重21%。

5、 管理能力 生產管理先進,國內率先采用MRPII管理模式,但落實度不夠,人員流動較大。

四、SWOT分析

Strength

1、華為擁有通信設備制造業界最為全面的產品線,能提供業界最完整的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和“一站式”服務,消除了不同設備間的兼容性問題,不但提高了設備利用率,也節省了調試時間,為用戶創造了價值。

2、 產品性價比高、交付快。華為全球有48%的員工從事研發工作,每年將不低于10%的銷售額作為研發投入,這些保證了公司的技術領先和儲備,同時,由于華為人力資源成本比發達國家低,產品較之便宜很多。華為在國際通信運營商中已逐漸樹立一個性價比高、快速響應的形象。

3、 先進的生產工藝體系縮短了產品的生產周期,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完整的供應商認證流程保證了產品和工程實施的質量,贏得快速、高質量、低成本的比較競爭優勢。

4、 企業文化和執行力。華為的“狼性”文化強調團結、奉獻、學習、創新、獲益與公平,更強調積極進取,以績效為導向。華為有著一套獨特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法,包括新員工培訓、員工考核方法、批評與自我批評,大字報口號等等,為華為保持其“狼性文化”、“奉獻精神”提供了保證。

5、 華為有一套完善的客戶參觀流程,把競爭對手做廣告的費用拿來請客戶和供應商參觀華為的產業園區,有針對性地聚焦客戶,提升華為形象,增強客戶選擇華為的信心。 Weakness

1、 品牌問題。很多發達國家的人不信任“中國制造”的產品,在他們看來,中國貨是價廉質差的代名詞,這個大環境對于華為電信設備的銷售很不利。此外,“農村包圍城市”的國際化戰略某種程度上犧牲了華為的品牌形象,不利于其品牌價值提升。

2、 研發基礎環節薄弱,改進型創新多,原創型創新少。華為雖連續數年成為中國申請專利最多的單位,但這眾多的專利中基本上沒有原創產品。通信設備制造行業中,“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服務、一流企業賣標準”,誰占領了研發制高點,誰就擁有更多的市場發言權。技術上的跟隨戰略,雖然減少了巨額投入基礎研究會帶來的風險,但很難讓華為超越國際巨頭而成為真正的行業領袖。

3、 營銷模式。國際化初期,華為利用國內派出的銷售隊伍,采取與國內相同的直接與電信 Opportunity

1、華為公司處在一個快速增長、有著巨大市場的通信產業中,人們交流的需求與日俱增,電信設備制造行業有著豐厚的超額利潤。再加上中國電信業的落后,設備提供能力的空白,使得國家把提升電信業的技術水平作為了發展重點。華為公司最初只是銷售程控交換機、賺取價差,但任正非在掘到第一桶金以后,敏銳地發現了這一行業的巨大潛力,投身通信設備的研發中去。憑著軍人背景的堅忍不拔,和國家的扶持政策,再加上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財力物力和整個中國經濟大幅度的增長,可以說華為的機遇是市場給的,但市場是要靠競爭、靠實力去拼來的,所以說機遇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2、 中國研發成本的低廉,人力資源成本的低廉給華為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優勢。據統計,華為研發部門的人均費用為2.5萬美元/年,而歐洲企業研發部門的人均費用大概為12萬~15萬美元/年,是華為的6倍。華為研發人員年均工作時間大約為2750小時,而歐洲研發人員年均工作時間大約1300~1400小時,人均投入時間之比為2∶1。因此,華為在產品響應速度和客戶服務方面反應較快,這是其能以弱勝強的核心優勢。也成就了華為交付成本和交付效率在業界形成良好口碑。

3、 近十年來,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大不如前,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產品大大走俏。而2008年由美國引發的金融海嘯更是導致歐美運營商節省開支,使依賴于歐美市場的海外第一陣營設備商業績大幅降低。在這個機遇下,華為、中興脫穎而出,不但分享了亞太市場,更是利用其“性價比”,使得歐美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

4、 中國政府給予了通信產業眾多扶持政策。華為是中國第一家通信行業的民營企業,因此國家和政府給予華為的政策性支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Threats

1、 來自通信行業的威脅。目前有種說法:通信設備制造業已經慢慢變成了夕陽產業,技術能力過剩、服務過剩和終端用戶固有消費習慣的慣性使得電信運營商盈利能力的下降,這就必將影響設備制造商的收入和利潤情況。

2、 來自人民幣升值、通脹的壓力。華為公司目前的銷售收入超過75%來自海外,如果人民幣持續升值,必將削減華為的競爭力。

3、 來自同行競爭的威脅。通過合并和并購,電信設備制造商已經漸漸形成競爭集團,但顯然華為被排除在外。來自競爭對手的聯合打壓,如果華為準備不足的話,是很有可能傷筋動骨的。

4、 來自某些歐美國家的政治壁壘。由于金融危機的出現,部分國家出臺相關行業的保護性政策。

五、基本競爭戰略

低成本戰略

華為的低成本戰略充分利用中國價格低廉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原材料成本。從而制造的產品物廉價美。

一、擁有較長時間的成本價格優勢

二、較低成本運營優勢

三、外購資源投入成本較低

四、技術的進步,進一步減低生產成本

五、進行流程再造1998年聘請IBM對華為從組織管理、企業文化、產品線等整個企業進來流程再造。進一步提高了企業的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和運營成本。

差異化戰略

華為通過提供優質的服務差別化售后服務優勢快速的反應速度。使自己的產品有了強有力的競爭力。 1997年華為與加拿大的通信企業設備制造商北電網絡開始正面交鋒。作為大型排隊機的市場占有率世界第一的北電網絡已經多年占據這世界上很過國家的市場。華為的產品在性能方面可與之媲美沒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經研究發現北電網絡的技術研發全部設在國外所有的設備都是從國外直接進口客戶的設備出現問題或者需要服務的時候技術專家很難及時趕到因此其在方面給的印象是反應速度慢不提供優質服務。因此華為決定抓住北電的這些問題發揮自己客戶服務靈活而且迅速的優勢部署客戶戰略優勢在客戶有需求的時候第一時間給客戶解決問題。 混合型戰略

混合型戰略是指低成本地提供優質的差異化產品,然后利用成本優勢制定比競爭對手產品更低的價格通過為買房提供超值的價值來建立競爭優勢的戰略。 不賣最貴只賣最好 ,華為選擇的這個戰略有自己的優勢,華為以低于競爭對手20%的價格贏得歐洲運營商法國第二大網絡運營商Neu的青睞。除了在價格優勢上差異化產品華為還在適當的時候直接投資、參股合作或被對方參股在資本層面上與合作對象相互融合,為買方提供超值服務。

集中化戰略

集中性戰略是指將企業的經營活動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購買群體、產品線的某一部分或者地域性市場通過為這個小市場的購買者提供比競爭對手更好、更有效率的服務來建立競爭優勢的一種戰略。 華為與其合作的電信運營商和企業群體在總體低成本和差異集中化方面提供比競爭對手更具優勢的產品和服務。

六、華為今后應該制定什么戰略

1·走上市之路

私人公司成華為國際化發展瓶頸,雖然華為目前還未上市,還是一個股權不透明的私人公司,作為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之一,華為和中國政府之間的密切關系已經引起了發達國家的警覺,而這很可能成為這些國家和中國政府討價還價的出發點,對于華為來說,明顯增加了進入這些國家的障礙,這也就限制華為的發展進程。遇到類似問題的還有收購IBM PC后的聯想集團。

相對來說,由于華為已經是一個國際化的公司,解決起來會容易一些,那就是選擇在發達國家的股票市場上市,讓公司透明化

2·華為從高度的中央集權走向分權制衡

2009年初,在一次內部會議上,任正非表示:“應該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決策,而現在我們恰好是反過來的。機關不了解前線,但擁有太多的權力與資源„„我們要積極地先從改革前方作戰部隊開始,加強他們的作戰能力,要綜合后方平臺的服務與管理,非主業干部要加強對主業務的理解,減少前后方的協調量。”

這透露出了華為的一個重大動向—改變20年來一直實行的中央集權管理模式,破除官僚主義,在產業上進行深度調整。

3·繼續投資技術研發確保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華為現在的對手不是像朗訊那樣實力強勁的“中年壯漢”,就是像Cisco這樣如日中天的“杰出青年”,而且還要加上國外不斷冒出各種各樣的“天才少年

需要資本的積累 和先進的技術 4·進一步拓展發達國家市場

雖然華為在海外真正賺錢的是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但拿下歐洲市場和美國市場搶占制高點的好處不言自明:一是發展中國家的運營商一般也來自發達國家,華為可借此熟悉客戶;二是對發展中國家的運營商有一個很好的示范作用。

Thank you

!

第三篇:華為企業文化及企業戰略分析

摘要:企業文化差異對企業管理的影響越來越被認識和重視。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成功再次印證了企業文化對于企業運行機制、企業發展動力的關鍵性。分析華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探究其成功之處,對于我國本土企業文化建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華為成立于1988年,從事通信行業,趕上了有利的天時——通信產業正處于開始替代PC產業,成為全球經濟新的龍頭產業的階段,華為面臨的市場環境(地利)是一方面中國通信市場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另一方面已占據中國市場的國際巨頭如朗訊,愛立信,西門子,都是實力異常強大的跨國公司。華為的老板任正非,是如何領導這么一個無人知道的小民營企業,來打敗這些國際巨頭,占領中國市場的呢?在華為的成長歷史中,任正非用了哪些主要的管理方法來管理華為?這此管理的方法有哪些好處?又遇到了哪些問題?

關鍵詞:華為;企業文化;企業戰略;剖析;

“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生生不息”。華為的企業家以其特有的遠見卓識,從華為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注意精心培育華為企業文化,并自覺地將這種獨具特色的文化注入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之中,從而產生了巨大的文化管理效能。文化與管理的關系猶如土壤與莊稼的關系,正如任總提出的:“文化是為華為公司的發展提供土壤,文化的使命是使土壤更肥沃、更疏松,管理是種莊稼,其使命是多打糧食”。如何正確處理文化與管理的關系,進一步運用文化來構建華為管理機制,以此推動華為管理的改進與提高,使華為文化在繼承與創新的基礎上生生不息,是華為二次創業迫切需要回答與解決的問題。

一、華為公司企業文化的表述

從1996年初開始,華為開展了“華為基本法”的起草活動。“華為基本法”總結、提升了公司成功的管理經驗,確定華為二次創業的觀念、戰略、方針和基本政策,構筑公司未來發展的宏偉架構。

華為的企業文化集中體現為它的“核心價值觀”。華為公司的《基本法》明確闡明了其核心價值觀——追求:我們的追求是在電子信息領域實現顧客的夢想,并依靠點點滴滴、持之以恒的艱苦追求,使我們成為世界級領先企業。員工:認真負責和管理有效的員工是我們公司最大的財富。新生知識、新生人格、新生

個性,堅持團隊協作的集體奮斗和決不遷就有功但落后的員工,是我們事業可持續成長的內在要求。技術:廣泛吸收世界電子信息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虛心向國內外優秀企業學習,獨立自主和創造性地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產品系列,用我們卓越的技術和產品自立于世界通信列強之林。精神:愛祖國、愛人民、愛事業和愛生活是我們凝聚力的源泉。企業家精神、創新精神、敬業精神和團結合作精神是我們企業文化的精髓。奉獻者定當得到合理的回報。利益:我們主張在顧客、員工和合作者之間結成利益共同體,并力圖使顧客滿意、員工滿意和合作者滿意。社會責任:我們以產業報國,以科教興國為己任,以公司的發展為所在社區做出貢獻。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民族的振興,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華為基本法》 成為了中國企業界的一道風景,對華為企業能力的形成、保持和促進起著根本性的作用。

(一) 狼性文化的構建

19年來,華為取得的業績是驕人的,在中國企業史上可謂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例子。華為需要依賴一種精神把這樣的一個巨大而高素質的團隊團結起來,而且使企業充滿活力。華為找到的因素就是團隊精神——狼性。

華為團隊精神的核心就是互助。華為非常崇尚“狼”,而狼有三種特性:其一,有良好的嗅覺;其二,反應敏捷;其三,發現獵物集體攻擊。華為認為狼是企業學習的榜樣,要向狼學習“狼性”,狼性永遠不會過時。

華為的“狼性”不是天生的?,F代社會把員工的團隊合作精神的問題留給了企業,企業只有解決好了才能獲得生存、發展的機會。華為對狼性的執著是外人難以理解的。

“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是華為狼性的體現。在華為,對這種狼性的訓練是無時無刻不存在的,一向低調的華為時時刻刻把內部員工的神經繃緊。從《華為的冬天》到《華為的紅旗還能打多久?》無不流露出華為的憂患意識,而對未來的擔憂就要求團隊團結,不能丟失狼性。華為人認為只有這樣,華為才能找到冬天的棉襖。

華為的管理模式是矩陣式管理模式,矩陣式管理要求企業內部的各個職能部門相互配合,通過互助網絡,任何問題都能做出迅速的反應。不然就會暴露出矩陣式管理最大的弱點:多頭管理,職責不清。而華為銷售人員在相互配合方面效率之高讓客戶驚嘆,讓對手心寒,因為華為從簽合同到實際供貨只要四天的時間。

華為接待客戶的能力更是讓一家國際知名的日本電子企業領袖在參觀華為后震驚,認為華為的接待水平是“世界一流”的。華為的客戶關系在華為被總結為“一五一工程”,即:一支隊伍、五個手段、一個資料庫,其中五個手段是“參觀公司、參觀樣板店、現場會、技術交流、管理和經營研究”。對客戶的服務在華為是一個系統,華為幾乎所有部門都會參與進來,假設沒有團隊精神不可想象一個完整的客戶服務流程能夠順利完成。

狼性是華為營銷團隊的團隊精神,這種精神是很抽象的,而且也是很容易扭曲的,這就需要有一種保障機制,使得狼性既可以正本清源地保留,這種保障機制就是華為的企業文化。

在中國,企業文化被各家企業說爛了,但是真正理解企業文化和實施企業文化戰略的企業并不多,而華為就是其中之一。企業文化在華為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東西。華為的企業文化可以用這樣的幾個詞語來概括:團結,奉獻,學習,創新,獲益與公平。華為的企業文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做實。企業文化在華為不單單是口號,而且是實際的行動。

(二)華為文化構建華為機制

華為文化就像企業的"魂",推動著華為管理改進與提高。

管理制度和規范是在華為文化中醞釀而成的,任何管理制度和規范的制定都不能脫離華為的文化背景。企業的管理制度和規范不可能千篇一律,也不可能照搬其它企業制度。制定華為公司的管理制度和規范,必須從實際出發,反映自身文化特色和業務特點,才能為員工所接受和認同。因為華為文化是華為經營管理實踐經驗的總結,而華為的管理制度和規范也應該是華為文化中具有相對穩定的,符合華為公司核心價值觀的并可再次通過實踐檢驗為正確的東西用條文的形式加以固定化,通過試行反復證明,并在員工中達成共識后,經過正式簽發和頒布,為員工共同遵守。實際上只有與華為人的文化背景相適應的管理制度和規范,才能與華為的實際相符合,才具有執行力。目前,華為公司的管理制度和規范已擺脫了生搬硬套的形而上學管理模式,走上了在自身文化氛圍中借鑒成功企業先進經驗來醞釀和構建具有華為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規范的道路?!度A為公司基本法》的起草、討論以及將要采取的定稿方式,無不反映了華為企業家管理思想認識水平的升華。市場部干部集體辭職,表明華為公司干部任用制度從華為文化中走向成熟。

二、華為企業成功與它的管理模式

華為是中國企業實現國際化的一面標志性的旗幟,它所走過的路正在成為眾多中國企業學習的經典教材。華為的逆市增長,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必然性在于,它在管理方法、營銷策略、戰略謀定、人力資源管理、國際化、企業文化、研發策略有特別的成功基因,擁有了這些基因與武器,華為自然能夠披荊斬棘,成為中國企業中的佼佼者。

華為之所以成為中國民營企業的標桿,不僅因為它用10年左右的時間將資產擴張了1000倍,不僅因為它在技術上從模仿到跟進又到領先,更因為華為與國際接軌的管理模式。

西方人崇尚法治,而東方人則傾向于人治。華為的管理,始終是中西方管理理念的碰撞和結合。從流程和財務制度這些最標準化甚至不需質疑的“硬件”開始,從制度管理到運營管理逐步“西化”,潛移默化地推動“軟件”的國際化。誕生于1995年的《華為之歌》唱道:“學習美國的先進技術,吸取日本的優良管理,像德國人那樣一絲不茍,踏踏實實,兢兢業業。”華為最終決定向美國學習管理。

華為同IBM、Hay Group、PwC和FhG等世界一流管理咨詢公司合作,在集成產品開發(IPD)、集成供應鏈(ISC)、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和質量控制等方面進行深刻變革,引進業界最佳實踐,建立了基于IT的管理體系。任正非表示:“在管理上,我不是一個激進主義者,而是一個改良主義者,主張不斷地進步。”“我們要的是變革而不是革命,我們的變革是退一步進兩步。”“先僵化,后優化,再固化”是任正非一個著名的管理改革理論。

華為的管理優化進行得如火如荼的關鍵是其領袖任正非對管理的重視,盡管許多人更愿意為他貼上毛式風格的標簽。在任正非心里,只要有利于實現“成為世界級領先企業”的光榮與夢想,一切的改變和改革都是必要和必須的。任正非強勢地推動了這一切。“上述這些管理的方法論是看似無生命實則有生命的東西。它的無生命體現在管理者會離開,會死亡,而管理體系會代代相傳;它的有生命則在于隨著我們一代一代奮斗者生命的終結,管理體系會一代一代越來越成熟,因為每一代管理者都在給我們的體系添磚加瓦。”

任正非表示:“管理就像長江一樣,我們修好堤壩,讓水在里面自由流,管它晚上流,白天流。晚上我睡覺,但水還自動流。水流到海里面,蒸發成空氣,雪落在喜馬拉雅山,又化成水,流到長江,長江又流到海,海水又蒸發。這樣循環搞多了以后,它就忘了一個還在岸上喊‘逝者如斯夫’的人,一個‘圣者’。它忘

了這個‘圣者’,只管自己流。這個‘圣者’是誰?就是企業家。”

“企業家在這個企業沒有太大作用的時候,就是這個企業最有生命的時候。所以當企業家還具有很高威望,大家都很崇敬他的時候,就是企業最沒有希望,最危險的時候。所以我們認為華為的宏觀商業模式,就是產品發展的路標是客戶需求,企業管理的目標是流程化組織建設。同時,牢記客戶永遠是企業之魂。”

三、《華為基本法》的形成

《華為基本法》是對華為創業期文化的提煉與總結,產生于特殊的市場環境和企業特殊的發展階段,其出身必然帶有一定的先天不足,作為指導企業基業長青的憲章作用還是不夠的。其主創人員,“和君四君子”之一中國人民大學彭劍鋒教授評價說:“《華為基本法》對華為成長和發展的實際效果可能遠沒有她給華為創造的品牌效應和對中國其他企業帶來的啟迪價值大。”

細閱之下就會發現,其中不少條款帶著濃厚的危機意識、攻擊意識以及擴張欲望,有明顯“狼性”特色和功利傾向。面列舉的是《華為基本法》中的一些有這種特色的條款。

為了使華為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我們將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通過無依賴的市場壓力傳遞,使內部機制永遠處于激活狀態。

在電子信息產業中,要么成為領先者,要么被淘汰,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我們是用轉化為資本這種形式,使勞動、知識以及企業家的管理和風險的累積貢獻得到體現和報償;利用股權的安排,形成公司的中堅力量和保持對公司的有效控制,使公司可持續成長。

我們的經營模式是,抓住機遇,靠研究開發的高投入獲得產品技術和性能價格比的領先優勢,通過大規模的席卷式的市場營銷,在最短的時間里形成正反饋的良性循環,充分獲取“機會窗”的超額利潤。

我們堅持“壓強原則”,在成功關鍵因素和選定的戰略生長點上,以超過主要競爭對手的強度配置資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極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重點突破。

市場地位是市場營銷的核心目標。我們不滿足于總體銷售額的增長,我們必須清楚公司的每一種主導產品的市場份額是多大,應該達到多大。

決策的依據是公司的宗旨、目標和基本政策;決策的原則是,從賢不從眾。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要造成一種環境,讓不同意見存在和發表。一經形成決議,就要實行權威管理。

《華為基本法》使得華為原有的“狼性”文化有了進一步的升華。倡導高度進攻性的文化依然推動華為的事業不斷壯大。然而,個性突出的《華為基本法》卻無法為華為成為跨國大企業提供更多的幫助。一方面由于《基本法》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華為的人員規模,銷售額更加龐大,“華為由于短暫的成功,員工暫時的待遇比較高,就滋生了許多明哲保身的干部。他們事事請示,僵化教條地執行領導的講話,生怕丟了自己的烏紗帽。”(任正非語);另一方面華為開始大規模進軍海外市場,試圖成為一家國際化公司,所以任正非急于找到能夠幫助華為提升管理能力,培養管理人才的辦法。

四、結束語

我們要重視華為人與準華為人在文化和價值觀上的差異,要加強華為文化的宣傳教育工作,把是否認同華為文化,看成是判別準華為人是否轉化為真正華為人的尺度和標準??傊?,管理者要抓文化建設,尤其是企業的高層管理者要創建和管理文化,并提高自身駕駛企業文化的能力。

企業猶如明星,其命運隨著潮流的變化而跌宕起伏,但華為似乎可以算是一個例外,在每一個浪尖谷底,它總是坦然以對,走著自己的路,并最終開辟出一條通往世界的擴張之路。

參考文獻 (小三號,黑體)

[1] 定雄武.企業文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2] 李正道. 華為的企業戰略.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08-14.

[3] 韓成棟.文化之困[J].知識經濟,2003-10-13.

[4]http://tech.ifeng.com/telecom/special/huaweifeichangdao/detail_2010_10/27/2918641_2.shtml

第四篇:小米公司戰略分析

從2010年成立至今,在短短的四年內,這家“用互聯網模式做手機”的公司依靠著“MIUI+社會化傳播+網絡渠道”的模式,迅速成為了一家市值超過100億美元的互聯網企業,該公司在2012年僅售出了700萬部左右的安卓手機。 小米2013年出售1870萬臺手機,增長160%;含稅收入316億元,增長150%。2013年8月23日,小米已完成新一輪融資,估值達100億美元。這意味著小米已成中國第四大互聯網公司,僅次于阿里、騰訊、百度。

過去一年,小米公司發布了多款產品,其中包括小米手機

3、紅米手機;小米電視、小米盒子、小米路由器等。對于這些消費者預期的產品,他們不是沒有能力做,而是因為他們發展的太快了,供應鏈的發展已經有些跟不上他們前進的速度。這不僅僅是生長痛的問題,更是小米要向更高臺階邁進、成為手機行業真正的王者,必須要打通的最后關口。小米在怎么把手機賣出去的問題上已經所向披靡,但擠牙膏式的饑餓營銷與4000萬的目標相去甚遠,如何生產出這么多產品其實取決于芯片、屏幕等核心零部件廠商的態度。能否在短時間內理順產業鏈,重新與高通、MTK這樣的關鍵部件廠商達成合作成為能否邁上一個臺階的關鍵。小米缺席WMC 2014 進軍國際市場面臨挑戰,將精力集中在內部供應商會議上。換句話說,小米的封神之戰,就是最后打破供應鏈的牽制,成為真正掌握供應鏈的主人。

未來一年將是小米扭轉產業鏈危機重要的一年,畢竟每年保證一款旗艦新品的節奏,以及迅速提升出貨量獲取更穩固的產業地位,這兩個當務之急都不容小米再耽擱。我們已經習慣了看到小米在發布一款新品后看到一些關鍵詞:“搶購”、“F碼”、“產能不足”„„雖然無意揣測這背后小米手機是否真的供不應求,但不可否認的是,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從購買小米到拿到小米,往往都是一件大費周章且需漫長等待的過程。

可小米依舊如此火熱,原因就在于,即使等待長達三個月,用戶也無法在這個周期內找到一款“替代品”——與高通、MTK的緊密合作、強大的清理庫存能力加上在配件搭配上高性價比策略,都讓小米在時間和價格上領跑著這些手機廠商??傻搅?014年,能夠讓小米這樣領跑的優勢正在逐漸消失: 首先,無論是OnePlus、IUNI、華為榮耀或是魅族,都有與大型元器件廠商討價還價的能力,頻繁的新機發布和上市,只要能在用戶消費敏感區內提供高性價比的手機,那么他們的同時進入讓小米在發貨上很難再去留有像現在這樣大的時間窗口;

雷軍表示,2014年小米公司的首要任務就是提升產能,保證供貨4000萬部手機。小米成立4年,已經從當初只賣一款智能手機的新銳手機廠商,成為今天橫跨硬件、軟件、服務甚至是電商平臺的綜合選手。相信小米會完成2014 供貨4000萬部手機的結果.

第五篇:華為集團戰略分析

企業戰略管理論文

工商管理

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

1

華為集團戰略分析

公司基本概況

華為是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解決方案供應商,圍繞客戶的需求持續創新,與合作伙伴開放合作,在電信網絡、企業網絡、消費者和云計算等領域構筑了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優勢。華為致力于為電信運營商、企業和消費者等提供有競爭力的 ICT 解決方案和服務,持續提升客戶體驗,為客戶創造最大價值。 目前,華為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已經應用于170 多個國家和地區,服務全球1/3的人口。華為公司以豐富人們的溝通和生活為愿景,運用信息與通信領域專業經驗,消除數字鴻溝,讓人人享有寬帶。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華為通過領先的綠色解決方案,幫助客戶及其他行業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創造最佳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

回顧華為創立之初,沒有可以依賴的技術、人才、資源,全體華為人始終以客戶第

一、積極進取、創新求實的信念,依靠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精神,度過了發展中所面臨的超乎想象的困難和挑戰,贏得了全球越來越多客戶和合作伙伴的信賴。

外部環境分析

政治方面:我國現在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不夠發達,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結構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資源、環境和就業的壓力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不少問題亟待解決,特別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還比較多??沙掷m發展的局面有待進一步形成。

法律方面:我國已于2008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這表明了我國將加大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等破壞市場競爭行為的監管力度,其必將對國家整個經濟生活和所有的經濟部門,乃至對所有企業的市場行為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同其他國家一樣我國的電信行業本身具有天然的壟斷特點和長期發展的特性,因此《反壟斷法》的實施必將對我國電信行業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 2

此外,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大量的技術法規和標準相繼出臺不斷完善中國的法律環境。

經濟環境:國際經濟環境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快,通信技術的飛速進展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各個國家都把通信產業的發展作為帶動本國經濟增長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火車頭”。通信產業的飛速發展促使了經濟模式的改變通信成本的下降為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創造了有利條件。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全球通信的,大量需求促進了通信全球化趨勢。經濟全球化既是通信全球化的原因,又是通信全球化的結果。十二五規劃下的國內經濟環境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明確要求十二五期間“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改變原有的經濟增長模式將對我國維持30年的高增長提出挑戰,經濟潛在增長速度將出現下降。國際經驗表明,與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相比,消費拉動型經濟增速相對較慢未來我國經濟增長轉變為主要由消費推動后,經濟增速自然也就不可能保持原有的高水平。全球以及我國通信業未來幾年發展趨勢預測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快通信技術的飛速進展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各個國家都把通信產業的發展作為帶動本國經濟增長,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火車頭”。通信產業的飛速發展促使了經濟模式的改變通信成本的下降為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創造了有利條件。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全球通信的大量需求促進了通信全球化趨勢。經濟全球化既是通信全球化的原因,又是通信全球化的結果。在我國,通信行業規劃與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和整體規劃相銜接,突出通信業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思想。我國工信部在拉動內需的基礎上,還負責優化中國產業結構的重任,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成為優化產業結構的關鍵契機通信、信息化、IT 技術等對于提升產業競爭力,提升工業制造業的管理水平,拓寬通信能力提升信息化服務水準等都將起到幫助作用。而從通信產業這個子行業來看,新技術引入有利于優化競爭格局調動自主創新積極性,對電信運營業、電信服務業、以及電信制造業在競爭力上的提升都將起到跨時代的作用。

技術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使信息傳遞更快、更便捷促進了全球經濟協調機制的形成。世界經濟總量的增長大多是由科技進步推動的。隨著商業競爭的加劇企業產品創新速度的快慢和科技含量的大小決定了企業的盛衰成

3

敗。代表性的通信技術主要有光纖通信、數據通信、移動通信、智能網技術從全球通信技術發展趨勢來看,各類通信方式形成了相互滲透,相對競爭的態勢,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迅猛發展數據化、寬帶化、光纖化和無線化已經成為通信網絡技術的主流發展趨勢。

華為行業環境分析:五力模型根據波特的觀點,處于產業中的企業面臨的競爭取決于該產業的進入壁壘。就電訊產品市場而言,華為公司由于較早地進入該市場,因此建立了較高的市場知名度,培養了顧客對華為品牌較高的忠誠度,這使華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新進入者的競爭。此外,電訊產品市場需要大量的投資和成熟的分銷渠道,在這兩方面華為也取得了一定的優勢,對于新進入者而言,這構成了一種進入壁壘。特別重要的是華為經過多年的大力發展,在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可以通過達到可比規?;蚨嘣洜I使企業的生產成本得以分攤,取得規模經濟的效益。

一、進入威脅政府政策對于產業以及產業中的企業面臨的競爭都有重大影響。由于中央政府近年來,對電訊產業的支持不斷加大,所以華為在這方面可能面臨較強的競爭。進而要求華為不斷加大科研力度推進產品創新

二、行業內部競爭就國內電訊產業來看,華為公司面對著大唐、中興等幾個老對手的競爭,而這幾個公司由于處于產業的領導地位可以對市場價格產生較大的影響,在產業中建立秩序起到一種協調作用。相比而言,國外實力雄厚企業的進入更可能對產業中的所有企業產生較大的競爭。除此之外一些與華為有著極深淵源的新興企業,尤其是當初從華為分出去的子公司發展而成的個性十足的中小企業對華為的盈利、銷售和成本控制有很強的影響。由于電訊產品市場的迅猛增長相對可觀的利潤會鼓勵新進入者和產業中的現有競爭者會對華為形成很大的競爭。

三、替代威脅按照波特的觀點替代品設置了產業中公司可謀取的定價上限,從而限制了一個產業的潛在收益。對于華為而言,雖然已經處于產業的領導地位,仍然需要注意現有和潛在的替代品的競爭。特別地,對于可以改善現有產品品質和具有較高性價比的產品有高度重視,再者如果替代品是由盈利很高的產業生產的,將更具有競爭力。就此而言,華為應該加大產品研發力度提高產品技術含量使產品更具競爭性。

四、客戶價格談判能力波特指出,進行大批量和集中購買產品的客戶購買產品花費占其成本相當大部分數額的客戶產品質量對客戶產品質量和服務有重大影響的客戶,具有很強的價格談判能力,這種能力對企業的盈利

4

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都有重大的影響,從而降低企業利潤。從實際情況看來華為面對的這種競爭力是巨大的從其和歐洲電信運營商沃達豐合作這一案例表明華為為了取得這一訂單而接受了沃達豐長達一年的覆蓋公司所有業務部門的考核評價。此外,一些批發商和零售商也具有很強的價格談判能力,對企業有較大的影響。

五、供應商價格談判能力供應商具有較強的價格談判能力,這種能力同樣對企業的盈利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都有重大的影響,從而降低企業利潤。根據經驗華為公司提供諸如集成電路板、計算處理器等通訊設備核心產品的供應商對華為而言具有很強的價格談判能力。在此特別指出勞動力作為一種特殊供應商對企業盈利和成本控制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另外事實表明,高技人才、管理人才和營銷人才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短缺的幾類人才,這些勞動力的供應對企業具有重大的戰略影響。雖然華為在爭奪人才方面以其較為成熟的招聘培訓制度在國內同類企業中稍占優勢,但面對主要競爭對手尤其是外資企業更加激烈的人才爭奪戰,華為在這方面也面臨著較強的競爭。綜上所述根據“五力模型”對華為公司的簡要分析可以看出在面對進入威脅、現有競爭對手競爭和替代威脅方面,華為相對于主要競爭對手而言具有優勢在面對客戶價格談判能力和供應商價格談判能力方面華為處于劣勢,面臨巨大的競爭??偟膩碚f,華為面臨的競爭態勢是較為樂觀的,隨著產業的進一步增長和成熟,公司仍然有較大的成長空間和盈利空間。

華為內部環境

企業資源:華為擁有通信設備制造業界最為全面的產品線,能提供業界最完整的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和“一站式”服務消除了不同設備間的兼容性問題,不但提高了設備利用率,也節省了調試時間為用戶創造了價值。

企業能力:華為全球有48%的員工從事研發工作,每年將不低于10%的銷售額作為研發投入這些保證了公司的技術領先和儲備,同時,由于華為人力資源成本比發達國家低,產品較之便宜很多。華為在國際通信運營商中已逐漸樹立一個性價比高、快速響應的形象。

營銷能力:公司重視營銷,營銷和服務人員比重達33%,國內營銷網絡健全。33個辦事 處,35個用戶服務中心,營銷人員人海戰術明顯,營銷成本高。

5

生產能力:現代化生產基地產能有保障按訂單生產模式生產,積壓少但對管理要求較高生產人員比重低,約占總比重21%。

管理能力:和工程實施的質量,贏得快速、高質量、低成本的比較競爭優勢。生產管理先進,國內率先采用MRPII管理模式,但落實度不夠,人員流動較大。華為的“狼性”文化強調團結、奉獻、學習、創新、獲益與公平,更強調積極進取以績效為導向。華為有著一套獨特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法,包括新員工培訓、員工考核方法、批評與自我批評,大字報口號等等,為華為保持其“狼性文化”、“奉獻精神”提供了保證。華為有一套完善的客戶參觀流程,把競爭對手做廣告的費用拿來請客戶和供應商參觀華為的產業園區,有針對性地聚焦客戶提升華為形象,增強客戶選擇華為的信心。先進的生產工藝體系縮短了產品的生產周期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完整的供應商認證流程保證了產品

核心價值觀:開放進取、自我批判、團隊合作、至誠守信、艱苦奮斗成就客戶

SWOT分析

Strength :

1、華為擁有通信設備制造業界最為全面的產品線,能提供業界最完整的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和“一站式”服務,消除了不同設備間的兼容性問題,不但提高了設備利用率,也節省了調試時間,為用戶創造了價值。

2、產品性價比高、交付快。華為全球有48%的員工從事研發工作,每年將不低于10%的銷售額作為研發投入,這些保證了公司的技術領先和儲備,同時,由于華為人力資源成本比發達國家低,產品較之便宜很多。華為在國際

通信運營商中已逐漸樹立一個性價比高、快速響應的形象。

3、先進的生產工藝體系縮短了產品的生產周期,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完整的供應商認證流程保證了產品和工程實施的質量,贏得快速、高質量、低成本的比較競爭優勢。

4、企業文化和執行力。華為的“狼性”文化強調團結、奉獻、學習、創新、獲益與公平,更強調積極進取以績效為導向。華為有著一套獨特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法,包括新員工培訓、員工考核方法、批評與自我批評,大字報口號等等。為華為保持其“狼性文化”、“奉獻精神”提供了保證。

5、華為有一套完善的客戶

6

參觀流程,把競爭對手做廣告的費用拿來請客戶和供應商參觀華為的產業園區,有針對性地聚焦客戶提升華為形象增強客戶選擇華為的信心。

W eakness

1、品牌問題。很多發達國家的人不信任“中國制造”的產品在他們看來中國貨是價廉質差的代名詞,這個大環境對于華為電信設備的銷售很不利。此外“農村包圍城市”的國際化戰略某種程度上犧牲了華為的品牌形象,不利于其品牌價值提升。

2、研發基礎環節薄弱,改進型創新多,原創型創新少。華為雖連續數年成為中國申請專利最多的單位,但這眾多的專利中基本上沒有原創產品。通信設備制造行業中“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服務、一流企業賣標準”誰占領了研發制高點,誰就擁有更多的市場發言權。技術上的跟隨戰略,雖然減少了巨額投入基礎研究會帶來的風險,但很難讓華為超越國際巨頭而成為真正的行業領袖。

3、營銷模式。國際化初期,華為利用國內派出的銷售隊伍采取與國內相同的直接與電信

Opportunity

1、華為公司處在一個快速增長、有著巨大市場的通信產業中,人們交流的需求與日俱增,電信設備制造行業有著豐厚的超額利潤。再加上中國電信業的落后,設備提供能力的空白,使得國家把提升電信業的技術水平作為了發展重點。華為公司最初只是銷售程控交換機、賺取價差,但任正非在掘到第一桶金以后,敏銳地發現了這一行業的巨大潛力,投身通信設備的研發中去。憑著軍人背景的堅忍不拔和國家的扶持政策,再加上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財力物力和整個中國經濟大幅度的增長,可以說華為的機遇是市場給的,但市場是要靠競爭、靠實力去拼來的,所以說機遇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2、中國研發成本的低廉人力資源成本的低廉給華為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優勢。據統計,華為研發部門的人均費用為2.5萬美元/年而歐洲企業研發部門的人均費用大概為12萬,15萬美元/年,是華為的6倍。華為研發人員年均工作時間大約為2750小時,而歐洲研發人員年均工作時間大約1300—1400小時,人均投入時間之比為2∶1。因此,華為在產品響應速度和客戶服務方面反應較快,這是其能以弱勝強的核心優勢。也成就了華為交付成本和交付效率在業界形成良好

7

口碑。

3、近十年來,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大不如前,物美價廉的“中國制造”產品大大走俏。而2008年由美國引發的金融海嘯更是導致歐美運營商節省開支,使依賴于歐美市場的海外第一陣營設備商業績大幅降低。在這個機遇下華為、中興脫穎而出,不但分享了亞太市場更是利用其“性價比”使得歐美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

4、中國政府給予了通信產業眾多扶持政策。華為是中國第一家通信行業的民營企業,因此國家和政府給予華為的政策性支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Threats

1、來自通信行業的威脅。目前有種說法,通信設備制造業已經慢慢變成了夕陽產業,技術能力過剩、服務過剩和終端用戶固有消費習慣的慣性使得電信運營商盈利能力的下降,這就必將影響設備制造商的收入和利潤情況。

2、來自人民幣升值、通脹的壓力。華為公司目前的銷售收入超過75%來自海外如果,人民幣持續升值,必將削減華為的競爭力。

3、來自同行競爭的威脅。通過合并和并購,電信設備制造商已經漸漸形成競爭集團,但顯然華為被排除在外。來自競爭對手的聯合打壓,如果華為準備不足的話,是很有可能傷筋動骨的。

4、來自某些歐美國家的政治壁壘。由于金融危機的出現,部分國家出臺相關行業的保護性政策。

五、戰略實施

1、基于客戶需求驅動華為逐步建立起包括電信基礎網絡、業務與軟件、專業服務和終端四大業務領域在內的端到端綜合優勢致力于為客戶提供有競爭力的通信解決方案和服務幫助運營商改善收益(ARPU)、提升帶寬競爭力(Bandwidth)和降低總擁有成本(Cost)實現商業成功。

2、立足電信行業在相關行業實行橫向多元化發展。a) 互聯網超越人口發展人物通訊b) 云計算超越管道延伸網絡價值c) 三網融合超越行業發展融合產業。 3、通過兼并與收購的手段調整產業結構利用收購突破貿易壁壘、突破新的市場。 4、持續部組織變革、流程重整根據產業結構調整組織結構使之更有效、更有針對性。

8

5、 加強在研發創新方面的投入資源向原創性創新傾斜。

6、戰略控制巨資投入研發,確保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華為一直貫徹“領先半步策略”避免研發人員只追求技術的新穎、先進而缺乏市場敏感,華為一直堅持研發戰略要從“技術驅動”轉變為“市場驅動”規定每年必須有幾百個研發人員轉做市場,同時有一定比例的市場人員轉做研發。與此同時華為探索以項目為中心的團隊運作模式。決策權前置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決策集團戰略管控的立足點就是要對前線的市場信息有充分及時的了解和把握。華為則把它推向極致,要“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決策”。后方配備的先進設備、優質資源應該在前線一發現目標和機會時就能及時發揮作用,提供有效的支持,而不是擁有資源的人來指揮戰爭、擁兵自重?;鶎幼鲬饐卧谑跈喾秶鷥?,有權力直接呼喚炮火。搭船出海全球合資我國政府鼓勵企業“走出去”很多企業也都做了國際化的勇敢嘗試比如聯想、TCL等。但是實事求是地講。這些以并購為目標和手段的國家化效果并不好,一方面引起了并購對象所在國的高度敏感和猜忌,另一方面由于國際化經驗和企業自身管理水平的不足,并購后的整合和運營效果都并不理想。反倒是華為的“搭船出海全球合資”的國際化之路越走越歡。

愿景:豐富人們的溝通和生活。使命聚焦客戶關注的挑戰和壓力,提供有競爭力的通信解決方案和服務,持續為客戶創造最大價值。繼續秉承“以客戶為中心”基于客戶需求逐步建立在電信網絡、全球服務和終端三大業務領域的綜合優勢,為客戶提供云、管、端產品和解決方案,幫助運營商改善收益(ARPU)、提升帶寬競爭力(Bandwidth) 和降低總擁有成本(Cost)實現商業成功。低成本戰略華為的低成本戰略充分利用中國價格低廉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原材料成本。從而制造的產品物廉價美。

一、擁有較長時間的成本價格優勢

二、較低成本運營優勢

三、外購資源投入成本較低

四、技術的進步,進一步減低生產成本

五、進行流程再造

附注(華為不上市)

9

話說2001年,華為在內部專門成立了一個上市籌備小組,并且確定了“先私募引入戰略投資者,再整體上市”的總體思路。隨后,華為與IBM、摩托羅拉、英特爾、馬可尼、NEC等國際大公司進行了廣泛的接觸,邀請他們入股。其中,華為與“老師”IBM的接觸最為深入。2001年5月,華為董事長孫亞芳和具體負責引資工作的高級副總裁徐文偉曾經專程飛赴美國會見當時IBM的首席財務官約翰?喬依斯(JohnR.Joyce)。隨后,喬依斯指派了亞太區企業發展部總監黎廣強前往深圳華為總部商談細節。華為打算通過增發30%新股的方式引入戰略投資者,也就是說老股東不會套現,而是會將私募得來的資金留在華為來發展,這符合任正非看重長遠發展的性格。但是,任正非開出的其他條件卻非常奇怪:華為總共出讓不到30%的股份,卻要同時引入五六家戰略投資者,每家戰略投資者的股份比例不超過5%!這種條件顯然是IBM不能接受的,其他大佬同樣也都無法接受,他們又不是VC,占這么小的股份沒有什么意義,他們大多希望能夠獨家入股,或者能夠和華為組建合資公司。這個私募談判的過程一直持續了將近一年,來來往往的戰略投資者也談過了五六家,最后卻是無果而終。有關華為上市的細節大家可以看看吳建國和我合著的《華為的世界》。任正非又不是不懂資本運作:更早的時候萬科發行股票賣不出去的時候華為還曾經友情贊助了一把并大獲其利,這些年來賣華為電器、賣華為3Com,無不顯示出他對資本市場的精通和對投資時機的良好把握。那么,既然知道這種條件根本不可能引來IBM這樣的“金鳳凰”,他又為什么要一直堅持到底呢?望梅止渴、畫餅充饑。讓我們看看2001年的華為都發生了哪些大事:2000年8月任正非開始在華為推動“內部創業”,他的本意是清楚冗員,卻不料包括李一男、黃耀旭在內的一班精兵強將紛紛出走,一下子動搖了華為的人心。還是在2001年,納斯達克股市暴跌,網絡泡沫破滅,任正非發出了“華為的冬天已經來臨”的呼喊。2001年,華為完成營業額255億元,年增長率從80%下滑到13.7%,第二年更是出現了歷史上的首次負增長。因此,在這樣的一種大形勢下,大張旗鼓地啟動上市,更多地是為了鼓舞士氣和穩定人心。到了當年10月,當華為把旗下從事通信電源業務的華為電器以7.5億美元的高價賣出去之后,任正非果然不再提上市的事情了。前面啰啰嗦嗦說了那么多,說到底華為到底上不上市,關鍵還是要看任正非。那么,任正非又是如何看待上市的呢?我想,很多企業的創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個不能說出來的秘 10

密,那就是企業絕對不能脫離自己的控制。這種想法不只是任正非獨有的,其實每一家成功的民營企業創始人都有類似的想法,像好利來的創始人羅紅也一直堅持不上市,就是因為怕失去對公司的控制。有人說我把股權設計得更復雜一些,或者我是大股東,不就沒問題了嗎?其實那也沒法完全保證,因為你要上市就必須引進新的投資人,就必須答應他們的一些條件,沒準因為哪個不經意的條款,作為創始人的你可能就失去了實際的控制權。你可能還是名義上的大股東,但是你實際上已經不管事了,我想很多人都明白我說的道理。其實,即使是在歐美也有很多這樣的企業家,他們在某個細分市場做得很牛,但是為了不失去對公司的控制,死活就是不上市,我們把這類公司稱作“小巨人”。即使是像福特這樣的上市公司,其控制權也一直掌握在福特家族的手中,福特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直到去世前兩年才離開管理者的崗位。也正是為了保證對公司的控制,任正非曾經在華為發動了很多運動,從早期的市場部集體辭職到引入IPD、ISC,這些運動當然能夠提升華為的整體管理水平,但是同時也能幫助任正非鞏固對華為的控制權。一位華為人和我聊起IPD的時候就突然冒出來一句,“IPD就是權力再分配”,它把原來掌握在李一男手中、能夠對華為的未來產生致命影響的技術決策權收回到了任正非的手中。因此,要保證對華為的實際控制權,整體上市對于任正非來說就不是一個好主意,這是因為華為實行的是全員持股,股權非常分散,據說任正非在華為的股權比例也只有1.1%,剩下98.9%的股份則屬于華為員工持股會。如果不上市的話,任正非就能夠通過某種制度安排,以員工持股會的方式對華為進行控制。而要上市的話,就必須對這個員工持股會進行徹底的梳理和披露,他就有失去控制權的可能。理解了這一點,大家也就能夠理解海爾為什么不上市了。有人會說你糊涂呀,海爾不是早就在上交所上市了嗎,海爾不是還在有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海爾電器嗎?可是我要反過來問你,這兩家上市公司就能夠代表整個海爾集團嗎?你把這兩家上市公司的營收加起來,能夠得出海爾集團2008年1220億元的全球營業額嗎?海爾集團是什么企業?集體企業,這是概念最為模糊的一種企業類型,他的股東不是青島國資委,也不是張瑞敏,而是“集體”。因此,在這個“集體”問題沒有解決之前,估計海爾集團是不會整體上市的。相反,股權已經明晰到個人,而且能夠保證創始人對公司控制權的公司往往急吼吼地爭著整體上市,比如東軟集團。對于企業來說,創始人的這種控制欲到 11

底好還是不好?我覺得關鍵還是要看創始人本身的能力。如果這位創始人能夠像任正非這樣,到了60多歲還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還能夠發出“讓聽到炮聲的人呼喚炮火!讓一線直接決策!”的吶喊,那么對于這家企業來說就是幸事。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何為良好生活陳嘉映著下一篇:核心素養下的體育教學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