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6課

2023-06-26

第一篇:高中歷史必修一第16課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15、16課教學設計

洛陽二中集體備課成果必修一第四單元第15課高一歷史備課組主備人:羅華榮日期:11.28

課題:第15課《國共的十年對峙》

課程標準: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事,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學習目標:概述南昌起義、八七會議、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粉碎三次反革命“圍剿”;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建立;土地革命、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理解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和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作用。 教材分析與教法:

《國共的十年對峙》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單元的內容。教材主要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國共十年對峙的情況:南昌起義、土地革命和紅軍的長征。教材以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運動失敗后,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繼續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為明線,以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的鎮壓為暗線。教材從軍事斗爭、政權對峙等方面反映出這一階段國共的對峙。同時在探索與實踐過程中,中共領導開創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城市和全國革命勝利的道路。

講課時注重運用相關圖片、地圖、音頻視頻材料等,增強教學的直觀性,以吸引學生興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學中應緊緊圍繞“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勝利”道路的探索這一主線展開。 重點:“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勝利”道路的探索 難點:“工農武裝割據”思想、遵義會議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活動:

導入新課:大革命失敗后,國民黨反動派對革命人民進行了鎮壓。在當時的背景下,擺在中共領導面前的任務是如何反擊敵人的屠殺,盡快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以挽救革命的問題。

怎樣才能找到這樣一條道路呢?

大革命失敗后黨發動了南昌起義,后及時召開“八七會議”,部署方案,發動秋收起義。秋收起義后,毛澤東率領軍隊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開創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新階段,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即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

一、“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武裝起義和土地革命

1、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武裝斗爭

結合教材及參觀考察資料,讓學生自主歸納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的時間,經過(內容)、意義等。

毛澤東不但在實踐上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城市和全國革命勝利的道路,而且從理論上對這條道路進行了論證,形成“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2、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

(1)開辟: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

意義: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最后發展成為燎原之勢。 洛陽二中集體備課成果必修一第四單元第15課高一歷史備課組主備人:羅華榮日期:11.28

(2)實踐活動: 武裝斗爭方面: ① 領導游擊戰爭

②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朱德、陳毅的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湘南的工農武裝和毛澤東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成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③反“圍剿”斗爭:毛澤東領導根據地軍民取得三次反“圍剿”的勝利,根據地進一步發展。 土地革命方面:

內容: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意義:貧苦農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革命積極性空前高漲。 根據地建設方面:

經濟建設:發展根據地經濟;

建立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冬、瑞金、憲法大綱、主席)

(3)理論上提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闡明中國革命的道路:中國革命采取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一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道路。

1)條件:特殊國情所決定。 2)“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主要內容——毛澤東的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 紅軍和根據地的發展和壯大: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發動了五次圍剿根據地的戰爭,前四次都被中共攻破,到1930年夏,全國已建立起大小十塊農村革命根據地,紅軍力量達到10萬人。但當黨的領導人偏離了這一思想的時候,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在危急之時中共開始了長征。

二、紅軍的長征

1、紅軍長征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中共(博古、李德等人)犯了 “左”傾冒險主義錯誤 2)、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被迫實行戰略轉移

2、長征概況: 1)、時間: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2)、過程:

★ 遵義會議:時間:1935年1月;地點:遵義;

內容:糾正了„ 肯定了„ 選舉了„ 取消„

意義:結束了„ 事實上確立了„ 是„標志 轉折點。

3、長征的歷史意義:

1)、長征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圍剿,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2)、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鑄成了長征精神。 3)、紅軍主力到達抗日前線,具有偉大歷史意義。

【本課小結】(根據知識結構,復習本課內容)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武裝斗爭的重要性,先后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多次武裝起義,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在斗爭中,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并在實踐上為中國革命開創了一條建立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正確道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標志著國共對峙的正式形成. 30年代初,蔣介石集團為維護其統治,對紅軍加緊"圍剿".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國共產黨內占統治地位,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戰略轉移.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使紅軍勝利完成戰略轉移. 洛陽二中集體備課成果必修一第四單元第15課高一歷史備課組主備人:羅華榮日期:11.28

課題:第16課《抗日戰爭》

一、課程標準

“列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探討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七七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的抗戰、新疆人民的抗日斗爭、日軍侵華的滔天罪行、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事實

(2)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原因及過程;比較分析抗戰初期兩個戰場的抗戰;理解新疆各族人民在抗日戰爭中作出的貢獻;全面分析抗戰勝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作用;抗戰勝利的歷史意義。

(3)運用:結合當前時事分析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思考戰爭給中日兩國帶來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播放有關錄像和歷史圖片,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抗日戰爭的特定背景中,去探究日軍侵華和中國軍民抗戰這兩方面的問題;通過提供材料讓學生獲取有效信息,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和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學習本課歷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使命感,樹立強國之志。 (2)中國人民的抗戰是“民族抗戰”,以此培養和發揚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貢獻。 (3)新疆雖然不是抗戰的前線,但作為抗日戰爭的大后方,各族人民積極參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說明新疆各族人民一直把新疆當做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教學準備

搜集與抗戰相關的圖片、影視資料和相關文字材料等信息,制作多媒體課件。

四、學情分析

本教案專門針對雙語班學生而設計,不需要挖掘過深,重點是通過結合全國各階層,各民族在抗日戰爭中所做出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理解新疆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激發學生愛祖國愛新疆的愛國熱情。 教學方法:

講述法,討論法,問題探究

六、重點、難點

重點:日軍的滔天罪行、全民族的抗戰(新疆人民的抗戰)、抗戰勝利的原因和地位。

難點:抗戰勝利的原因和地位。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南京大屠殺的老照片,直觀面對日本的暴行。提問:這是那次戰爭?你對這場戰爭了解多少?(學生回答) 洛陽二中集體備課成果必修一第四單元第15課高一歷史備課組主備人:羅華榮日期:11.28

請同學們看書找到抗日戰爭的相關史實:日本侵華的原因、時間、過程。 日本侵華的原因:

(1)歷史原因:從大陸政策到“國策基準”

(2)經濟原因:自然條件的限制;擺脫經濟危機。 (3)外部原因:國際社會的綏靖之風和國共內戰。

二、日本侵華的過程:

1894——1895年甲午戰爭侵占臺灣 1900年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占東北全境 1932年“一二八事變”襲擊上海 1932年3月建立偽滿洲國 1935年華北事變威逼平津

1937年“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

三、全民族的抗戰 1.兩個政黨的領導:“七七事變”之前通過“西安事變”逼蔣抗日,蔣介石已經同意“聯共抗日”。中國共產黨吸取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經驗教訓,必須掌握統一戰線的領導權。所以抗日戰爭,是一場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全民族抗戰。 2.兩個戰場: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 3.兩條路線:國民黨領導的片面抗戰路線(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 和共產黨領導的全面抗戰路線(發動群眾) 4全民族的抗戰: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感召下,全國工農商學兵各界、各民族、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前所未有地團結在一起,共赴國難,投身于民族解放的偉大洪流。毫不夸張地說,沒有全國各族、各階層人民的最廣泛動員與參與,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不可能實現的。 新疆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

面對日本的侵略新疆雖然遠離戰場,但新疆各族人民并沒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而是積極參與愛國救亡的活動,將新疆變成了支援抗日戰爭的大后方,變成了溝通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重要渠道?!缎陆請蟆芬痪湃四晔辉滤娜瞻l表電文:“我們新疆雖然因為地方處得偏遠一點。但這里十四個民族的四百萬同胞,是無時無刻不在懷念你們,而亦無時無刻不在努力于后方的抗戰建國工作,新疆同胞都懂得,中國只有抗戰勝利了,才能有個人的勝利。因此他們正在準備著一切貢獻抗戰。”

(1)新疆人民積極捐款捐物

新疆各族人民積極地為內地捐款捐物。新疆政府用民眾所捐巨額款項購買飛機,新疆用這種方法先后為抗戰捐獻國防飛機一百五十四架。 為抗日前線運送軍用物資

作為抗日戰爭期間唯一的陸上交通線,新疆將蘇聯的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內地戰場。這是抗戰交通線中開放時間長,運送物資最大的一條血液線??箲鹨詠?,這條線運送蘇聯援華物資約6000多噸,985架飛機, 82輛坦克, 1300門大炮, 14000多挺機槍以及彈藥、設備和裝備,其他各種配件更是不計其數。后來所新開通的印新驛運線,條件更為艱苦,途中需經過兩座海拔5000多米的山峰,新疆少數民族為了確保這條生命線的暢通,確保物資的安全運送,所作出的貢獻可想而知。 洛陽二中集體備課成果必修一第四單元第15課高一歷史備課組主備人:羅華榮日期:11.28

(3)中國共產黨培養特種兵的軍事基地。

中國共產黨把新疆當做戰時培養特種兵的后方基地,培養的這些軍人回到戰場上,為抗戰乃至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新疆的這段歷史完全說明,自古以來新疆并不是隔絕于內地的獨立國家。尤其是近代新疆各族民眾保家衛國的熱情更說明,新疆各族人民的血液中是奔騰著愛國主義的因子的,只要條件成熟,這份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毫不遜色于內地民族的。這些歷史都說明,極端暴力恐怖分子企圖將新疆與內地割裂,企圖歪曲歷史的宣傳都是純屬欺騙。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1)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全民族抗戰(根本原因); (2)中共領導的人民軍隊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3)國民黨愛國官兵的英勇抗戰;

(4)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有力支持和配合(蘇聯的援助、美國的原子彈); (5)日本發動的是侵略的、非正義的法西斯戰爭。

五、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展示材料,請同學們閱讀材料后回答: (1)第一次反帝斗爭完全勝利;

(2)增強民族自尊、自信心,為革命勝利奠定基礎; (3)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重大貢獻; (4)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小結: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百年反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之所以能取得勝利,還是因為這是一場發動全民族參與其中的全民族抗戰。而新疆作為戰爭的大后方也做出了新疆人民自己的貢獻,是戰爭勝利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這是值得我們新疆各族人民驕傲的,也證明了新疆各族人民在歷史上是反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的。沒有統一就沒有今天安定的生活,沒有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就沒有幸福美好的今天。

第二篇:歷史必修一第16課《抗日戰爭》教學反思 李國強

《抗日戰爭》教學反思

瀘溪縣第一中學 李國強

此次《抗日戰爭》授課活動可謂受益匪淺,既感受到參與過程中苦樂并存的充實感,更有學習他人、反思自己、不斷進步的成就感,總的說來反思如下:

1.活到老、學到老,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即使你百分百的精心備課,總難免有反思改進之處,課后的教學反思的確是非常必要的。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它是一種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可以用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充實自己,優化教學,利于我們職業生涯的專業化成長。

2.自身教學過程的反思

①在時間的把控上,似乎有點趕課的嫌疑,沒有了平時上課時的那種游刃有余的那種完全的控制感,學生參入的謎語競猜的互動環節是體現學生主體、激發其創新意識的最佳時機,遺憾的是我投入的時間顯得有點倉促。

②如果以雞頭、豬肚、鳳尾作為教學過程的充實度標準的的話,我認為自己在豬肚這一塊的充實度還不夠,成功的教學在以精要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調節出和諧、輕松而不失緊張團結的教學氛圍后,更多的濃墨重彩應體現在中段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上,應像豬肚一樣厚重,有高潮迭起的層次感,但我感覺我的教學中段還未達到這種效果。

③體飽滿度及其態身勢語言也是輔助傳達教學信息、調節課堂氛圍的有效教學方式之一,包括精神飽滿度、感染力;音調的抑揚頓挫性;教室走動的頻率及時機;神態的親和力;和學生自然到位的眼神交流等等。上完課后感覺在這方面有較大的頓挫感,感覺上課過程中自己的走動很機械,似乎是為完成教學互動一種任務式的走秀。上課前準備過程的些許勞累也帶到了課堂吧,自我感覺未達到最佳的的一種精神狀態,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一定要吸取教訓,注意這些細節性

的東西。

④教學中覺得以下地方我比較滿意:很好的整合了歷史視屏資料進入正課的學習,如平型關大捷、中國遠征軍與孫立人將軍等,現場我也仔細留心下,學生在視屏學習過程中比較專心,顯得饒有興趣,眼神中可以透露出某種求知的閃耀的光芒,注意力達到了我預期的期望。這進一步讓我堅信:歷史教學中適當的穿插精當的輔助性視頻是可以達到增加學習直觀性、提高學習的效率的目的的,對突破難點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好的課堂應特別重視三維目標的平衡實現,而作為我們歷史課堂,鑒古知今,以歷史關注現實,充分運用良好的情感與價值觀的的滲透和引領,來加強知識的習得,并讓學生和是的方法與過程中形成歷史的思維,本節課,我始終扣住愛國主義、民族主義、中日關系這幾個學生的興趣點,也是歷史關照現實的熱點來激發學生,使學生進入認知、情意和諧統一的軌道。因為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來講,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適用性更廣,持久性更長。許多知識都隨著時間的推移容易遺忘,更何況當今知識更新的速度極快,只要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就可以通過許多渠道獲取知識。所以,情感、態度、價值觀必須有機地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并有意識地貫穿于教學過程中,使其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

⑤教學中我運用了的“電媒”、“聲媒”等手段,學生討論看似熱鬧,回答問題對答如流。但有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小組合作學習有沒有流于形式?討論是否富有成效?“滿堂電”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沒有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的變化?學生的創造性何在?對這些“內傷”必須認真回顧、仔細梳理、深刻反思、無情剖析,并對癥下藥,才能找出改進策略。

3.學生的學習效果的反思,總的看來,整節課,學生的學習效果中規中矩,再跟著老師的節奏走,但是是不是給學生提供了施展創造性思維的足夠自由空間,我還值得反思,因為學生的我很多回答只是課本的簡單陳述。因為,教學不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于不經意間產生出“奇思妙想”、生發出創新火花,我們不僅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來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組整

合,并借機引發學生開展討論,給課堂帶來一份精彩,給學生帶來幾分自信。更應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提煉,既為教研積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教學的寶貴資料,以資研究和共享。

4.教學中過多的注意外在效果的一種演示或者是表達,二忽視了務實的的教育目的實現,我忽視了在講課過程中講練結合,引入高考某些考題的展示、知識點的分析。

通過講課和反思,我以后還需在以下方面進行改進:

1.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就算你備課再精,沒有溝通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以后

我要特別重視教學中師生互動的密切,成功的的教學過程,應該形成多種多樣的、多層面、多維度的溝通情境和溝通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不再是“人和物”關系,而是“我和你”關系;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教學便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師生應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他們都作為平等的一員在參與學習過程,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是只有教學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假教學”。

2.重視課堂教學中個性差異下的分層教學,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須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秉賦優點,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類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讓性格各異的學生爭奇斗艷,各領風騷,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與機會。換言之,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讓基礎好的學生“吃得飽”、跑得快,讓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動,讓學困生“吃得了”、不掉隊。因此,無論是情境的創設還是內容的呈現,無論是問題的設置,還是釋疑解惑,均應“為了一切學生”,多層次、多維度、多渠道地開展教育活動。因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盡可能地創設條件發

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

3.要反思教學過程是否存在“偽探究”教師拋出的問題,,問題的價值是否有討論的必要;待幾分鐘后,教師一聲擊掌,學生的討論戛然而止;再由小組中的“老面孔”??優等生發言。至于其他學生,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討論時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學會了應該學會的方法、技能、知識?就不得而知。這種“神散形未散”的“偽探究”掩蓋了個性之間的差異,甚至會剝奪部分學生的獨立思考、質疑、發言的權利。那么到底解決了多少“疑難病癥”?又有多少學生真正參與、體驗了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呢?

第三篇:歷史必修一第16課《抗日戰爭》教學設計譚子偉

歷史必修一

第16課《抗日戰爭》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識記下列基本史實:盧溝橋事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的抗戰;日軍侵華滔天罪行;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史實。

⑵理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原因及過程;比較分析抗戰初期兩個戰場的不同特點及特點的成因;全面分析抗戰勝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作用;抗戰勝利的重要歷史意義。 ⑶知識的運用:結合時事客觀分析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思考戰爭給中日兩國帶來的影響。

2、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中國人民的抗戰是“民族抗戰”。

⑵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發民族責任感、歷史使命感,樹立強國之志、人文意識。

二、教材分析:

1、內容:

本節課共三個子目,其中第一子目“全民族的抗戰”是本課的中心問題。中國的抗戰是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基礎上的全民族的抗戰,這是抗戰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從社會主要矛盾看,中華民族和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從政治局面看,這一時期的特征是國共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完成了歷史使命。從戰爭態勢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并存,國內戰場和國外戰場并存是其顯著的特點。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在對日作戰中是相互配合的,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關系一直貫穿整個抗戰時期。它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在政治上保證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不致破裂,在軍事上保證了抗日戰爭成為一場全民族抗擊日寇的持久戰。第二子目“日軍的滔天罪行”,記錄了日軍在華犯下的滔天罪行。深入學習此目,用史實揭露日軍侵華時期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有力回擊當今日本右翼勢力否認史實的態度,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復活,努力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捍衛世界和平。第三子目“抗戰的勝利”,本子目介紹了百團大戰和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的內容,通過學習明確日本發動戰爭是侵略的、非正義的、法西斯戰爭,這種戰爭必然以失敗告終。

2、重點、難點

重點: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難點: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3、教學定位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在近代歷史上所進行的一次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入侵的民族自衛戰爭,也是中國人民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保衛戰?!犊谷諔馉帯愤@節里,從三方面描述了中國人民八年抗戰的艱苦歷程。第一目“全民族抗戰”闡述了日本帝國主義逐步擴大侵華的過程,以及由此引起中國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然后進一步闡明了國共兩黨領導的兩個抗日戰場的情況;第二目“日軍的滔天罪行”則通過三個事例揭露了日軍在中國燒殺淫掠的強盜暴行;第三目“抗戰的勝利”,先以百團大戰和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同日軍作戰為例,描述了中國軍隊在國內外戰場英勇抗日的情景,緊接著概述了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勝利意義。在教學中,要利用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引導學生探究中國人民團結抗戰局面的形成和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4、教學準備

教師:①搜集與抗戰相關圖片、資料、影視信息等,制作多媒體課件。

②布置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題目是

1、你對抗日戰爭了解多少?你最想了解抗日戰爭中的哪些知識。

2、你希望老師如何講述抗日戰爭這一課。

③總結、分類學生的答案,作為教師備課的依據。 學生:①課前預習《抗日戰爭》,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研究性學習。

②有條件的同學利用網絡搜集與抗戰相關的材料 ③感興趣的同學可撰寫歷史小論文。

三、教學方法

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運用情景教學法,創設問題情景,通過探究學習、啟發引導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去

四、教學過程

導入:對于日本這個國家,國人普遍的心態是又愛又恨,“愛”這個國家生產出來的電子產品、化妝品、汽車等,在我們盡情揮霍我們的人民幣支持日本經濟的同時,卻又難以割舍上百年來的民族仇恨,談到“中日關系”,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這一課就是要了解我們那段屈辱的歷史,從中去體會我們祖國母親曾經飽嘗辛酸,去體會我們炎黃子孫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去感受我們今天美好生活來之不易。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近代前期日本侵華歷史”(幻燈片展示),簡單的表格只是截取了一小段歷史片斷。下面我們來看一幅地圖,“日本歷年侵占中國領土略圖”(幻燈片展示),我們祖國的大好山河被日本的鐵蹄肆意踐踏“一寸山河一寸血”,日本想要滅亡中國的野心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這一切都有一套詳細的計劃——“大陸政策”,日本在按部就班地進行著它的侵略計劃,特別是1929年,當時世界上爆發了一場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特別長、破壞性特別的經濟危機,在這次大危機的刺激下,日本加快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步伐。(幻燈片展示三段材料“倭寇的帝國夢”:九一八事變,日本占領東三省;華北事變,平津危矣、華北危矣、全中國危矣;盧溝橋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

第一篇

全民族的抗戰 抗戰時期有這樣一首小詩《假如我們不去打仗》:“假如我們不去打仗

那么敵人殺死了我們

還要用刺刀指著我們的骨頭說

看吶,這是奴隸!”不愿做亡國奴的東方雄獅發出了一聲怒吼(幻燈片展示一段《國歌》歌詞)“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這段歌詞是我們心中熟悉又神圣的旋律,今天我們在不同的場合、一不同的心情哼唱這首歌,這首歌創作于1935年,當年,億萬中國人唱著這首《義勇軍進行曲》冒著敵人的炮火,投身到保家衛國的戰斗中去。

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發表抗日通電,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國共兩黨親密合作,筑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把日本侵略者驅逐出中國。幾天后,蔣介石也發表廬山談話,“確定了準備抗戰的方針”。兩大政治力量——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政治信仰不同,代表的階級利益也不同,但都是炎黃子孫,在巨大的民族危機面前,兩黨捐棄前嫌,拋棄階級利益,與1937年9月實現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領導抗日戰爭,但無所要說明的是這次兩黨合作是軍事上的合作,因此,抗日戰爭出現了兩個戰場,兩條抗戰路線的特殊局面。 (幻燈片展示)

1、兩個戰場: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

正面戰場以國民黨軍隊為主

敵后戰場以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為主

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國共軍事合作的典范就是抗戰初期的太原會戰。

2、兩條路線:全面抗戰路線和片面抗戰路線

全面抗戰路線即動員全民族的一切力量,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的人民戰爭路線。

片面抗戰路線即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作戰。

兩條抗戰路線的區別是由于國共兩黨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導致的,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兩個戰場都是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盧溝橋事變后日軍迅速占領了平津,被勝利沖昏頭腦的日寇繼續向華北和華中發動攻擊,并揚言三個月內滅亡中國,負責正面戰場作戰的國民政府組織了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四次大會戰。

武漢會戰后,日軍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計劃宣告失敗,此后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中共領導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后,開辟敵后戰場,創造出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等游擊戰術與日寇周旋,在抗戰后期,敵后戰場成為對日作戰的主站場。

從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整個抗戰形勢是,中國方面雖取得了一些局部勝利,但仍喪失了華北、華中、華南的大片領土,而日本的侵略計劃推行的也不順利,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抗戰前期會出現這樣一種局面?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中日兩國國情。

(幻燈片展示)毛澤東《論持久戰》引文

正是由于敵強我弱,所以我們不能“速勝”,但由于我們地大、人多、物多,加之得道多助,所以我們也不會“亡國”,那么該采取怎樣的戰略贏得最后的勝利?那就是依靠廣大的民眾,進行“持久戰”,因為毛澤東說過“戰爭偉力之根源在于廣大民眾之中”,中日雙方的特點決定了這場戰爭只能是持久戰。

第二篇

日軍的滔天罪行

有人說中日兩國的關系是一衣帶水,其實我更想說中日兩國關系是一衣帶血。喪心病狂的日本侵略者,在侵華戰爭期間殺人、放火、搶劫、強奸,罪行數不勝數,罄竹難書,限于教材篇幅,我們只列舉了其中三件:南京大屠殺、潘家峪慘案、七三一部隊。

自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抗日戰爭的14年間,日本侵略軍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和痛苦,至今,日本遺留的生化武器仍然在傷害我國人民,我們列舉的三件事只是侵華日軍的暴行的縮影,這不僅僅是戰爭的罪行,從令人發指的犯罪手段來看是滅絕人性的反人類的罪行,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都應該記住這段侵華日軍罪惡的歷史,這具有現實意義。

但是,“當無恥遭遇真相”總有些不和諧之處在傷害我們的民族感情,比方說:教科書問題、東史郎事件、靖國神社問題等等。特別是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一次次的參拜靖國神社,今年竟然在8月15日這天第六次參拜靖國神社,給世界人民,尤其是給中國人民帶來慘絕人寰的深重災難的日本,在對戰爭責任和賠償等問題的認識上,其態度卻與人類的要求背道而馳。它一次次猖狂地否定侵略歷史,一次次地在它曾經傷害過的國家的傷口上撒鹽,這反映出日本右翼勢力掩蓋日軍戰爭罪行的企圖,不能不讓亞洲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國家和人民警惕。

與小泉拜“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華沙之跪。“華沙之跪”是劃時代的,這成為德國回到歐洲大家庭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華沙之跪”成為德國政府面對歷史,承擔責任的象征。

學習這段歷史,我們不是要血債血還。請大家思考,今天的愛國主義應該是何種方式表現?

(幻燈片展示)抗戰勝利后,香港某酒店曾經在酒店門口豎了一個牌子,上寫:日本人與狗不得內進!后來在日本大使館的強烈抗議下才取下了牌子,但規定入住酒店的日本人最低消費8億港元。請大家思考,這是不是一種愛國主義?

第三篇

抗戰的勝利

如果說通過學習“全民族的抗戰”看到一片片國土的淪喪讓我們悲憤;如果說通過學習“日軍滔天罪行”看到一幕幕侵華日軍的暴行讓我們氣憤,那么這一目的學習,我們去體會我們祖國的強大,讓我們為這種強大而自豪。

(幻燈片展示)偉大的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卻始終自強不息。民族精神歷經千載薪火相傳,百煉成鋼,我們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胡錦濤

胡錦濤主席的這段話,就是我們今天學習這目內容的現實意義。

1940年夏秋之季,抗日戰場的形勢極為艱辛,國民政府內部的投降危險日益增長,而日本妄想摧毀華北抗日根據地,推行“囚籠政策”,在這種形勢下,八路軍總部決定向華北的日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進攻戰役——百團大戰。

(幻燈片展示)百團大戰

我們中國軍隊不光本土作戰,還開辟國外戰場,更加體現出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幻燈片展示)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

中國遠征軍出國與盟國共同作戰,顯示了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決心,打擊了日軍的氣焰,此次遠征在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中具有突出的貢獻。

戰爭是殘酷的,抗戰是艱辛的,終于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讓我們通過幾幅圖片再現那段歷史并追憶我們的抗戰英烈。

讓我們思考:(幻燈片展示)“抗戰的勝利在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中有著怎樣的歷史地位?”“我們為什么能夠取得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

抗日戰爭不僅是我們的民族戰爭,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主戰場,也是為此付出代價最大的國家,對于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為歐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做出的貢獻,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三位二戰中的風云人物,都曾有過高度的評價。

(幻燈片展示)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的評價。

由此,我們要評價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我們可以很自豪的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小結:

抗日戰爭結束六十年了,“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今天我們在這里重溫那段歷史,決不僅僅是為了了解過去,而是為了記住教訓,讓當今的時代更加和平與和諧。 60年過去了,親身經歷過當年戰爭與傷痛的人正越來越少。今天,對歷史的回顧與反思,顯得更為必要。

五、練習鞏固:

1、某校組織學生搜集有關百團大戰的資料,他們應該去哪進行調查

A華南

B華中

C華東

D華北

2、中國人民能都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最主要因素是

A實行全民族抗戰

B戰爭的正義性

C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

D戰略戰術的正確

3、下面對全面抗戰路線的理解,最正確的是

A在國共合作的基礎上全面抗戰

B國共兩黨親密合作,共同抗戰

C在國民黨領導下的全國抗戰

D在國際力量支持下的抗戰

4、以下戰役屬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協同作戰的是

A徐州會戰中的臺兒莊戰役

B中國遠征軍的遠征緬甸

C八路軍開展的百團大戰

D太原會戰中的平型關大捷

5、“抗日戰爭改變了中國反侵略斗爭屢敗的局面”,對此理解錯誤的是

A以往的反侵略戰爭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B中國人民具有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C以往的反侵略斗爭沒有取得一點成就

D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反侵略斗爭的徹底勝利

6、閱讀下列材料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說:“有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愛國主義,與我們的愛國主義。對于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所謂的‘愛國主義’,共產黨員是必須堅決地反對的。日本共產黨人和德國共產黨人是他們國家的戰爭的失敗主義者„„對于我們,失敗主義是罪惡,爭取抗戰勝利是責無旁貸的。”

請回答:

①材料中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愛國主義”的實質是什么?“我們的愛國主義”是什么?

②材料中日本共產黨人和德國共產黨人的“失敗主義”與“我們國內的失敗主義”是否相同?為什么?

③通過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愛國主義的理解。

六、教學反思:

1、由于本課內容較多,敘述整個抗日戰爭的過程,語言注意精練、科學、準確、同時由于本課重要的教學目的在于升華學生的情感,因此語言也要生動、富于感情,讓學生受到感染。

2、對于學生相對較熟悉的侵華日軍暴行內容,選擇先由學生來講述,然后再用多媒體課件來補充,學生講完后,引導其他學生思考對日軍的暴行有何感受。學生紛紛舉手,踴躍發言,情感被調動起來后,再由教師強調,我們學習這部分內容不是要“血債血還”,而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更加珍惜今天和平美好的局面。

3、因《抗日戰爭》內容復雜,很難在一節課中面面俱到,因此我選擇了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提到的較感興趣的幾個問題,同時這些問題和教材聯系比較緊密,此問題的提出能引導學生對本課重難點知識的把握。

第四篇: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一第9課教案

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

重點:1787年憲法的內容與原則。

難點:三權分立的體制、制約與平衡的原則。

導入:美國,是一個只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年輕國家,但它卻是當今世界財富與權力的中心,大家都知道《北京人在紐約》這部電視劇吧,這里面有一句經典:“如果你愛一個人,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也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里是地獄。”紐約是縮小版的美國,美國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各地每年通過合法途徑移民到美國的人數多達十幾萬,非法移民就更多了!這個數字告訴我們,更多的人認為美國是人間的天堂。吸引他們的也許是美國完善的社會福利,亦或是高額的薪酬體系、還可能是它自詡的民主法制等等等等。對于這樣一個即是天堂又是地獄的充滿神奇色彩的國度,它的政治體制是怎么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到歷史的海洋中去體會一下美國對于國家制度建設方面的探索吧。

一、根本大法:聯邦憲法的制定。

1、制定的歷史背景。

(1)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

我們一起回顧一下美國建立之前的北美大陸的情況,17世紀初,英國的清教徒不忍于本國的宗教迫害來到了北美大陸,開始建立了北美的第一塊殖民地——弗吉尼亞殖民地。隨后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北美,最后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建成了十三塊殖民地??梢?,美國的前身是?北美大陸上的十三塊殖民地。居民的主要來源是什么呢?對,是英國來的移民。

經過100多年的發展,英屬北美各殖民地經濟往來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統一的市場,在長期交流、融合的過程中,英語成為來自各地移民的共同語言,產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礎上,美利堅民族的逐漸形成,民族意識的不斷加強,但是北美人民的生活理想、價值取向逐漸受到了英國殖民統治的挑戰。作為宗主國,英國希望13塊殖民地永遠是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這樣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識與英國殖民者的意志就產生了矛盾和沖突,從而引發了一件大事——(生:美國獨立戰爭。)對。憑借著共同的民族意識、憑借著不斷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基礎、憑借著啟蒙思想的精神旗幟、憑借著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北美人民一步步走上了獨立的道路。1776年,隨著《獨立宣言》 的發表,美利堅合眾國誕生了,美國建國之后的一件大事就是制定聯邦憲法。因此獨立戰爭的爆發就成了聯邦憲法制定的背景。不過,這個國家在建國之初還只是一個松散的邦聯。那么什么是邦聯呢?邦聯的建立也是美國建國之初困難重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來學習下一個子目 (2)美國成立初期面臨的困難(邦聯的缺陷) 請大家閱讀一下“邦聯”這個概念解釋。

邦聯-是若干個獨立國家為軍事、外交或貿易等方面的利益組成的聯合體,各成員國保有主權。 師:對于美國這個邦聯來說,它的成員是13個獨立的主權州。由于邦聯的權力非常的有限。而且是一個松散的組織。所以隨著獨立戰爭的結束,邦聯在管理國家方面存在的弊端不斷暴露。使美國在建國之初就面臨著種種問題。華盛頓將它比喻成“沙子扭成的繩子”。

邦聯的弊端(必要性)(用多媒體放映)

教師:那么邦聯的弊端又體現在哪里呢?學生:閱讀教材,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教師:從經濟上看,邦聯沒有征稅權,稅收可謂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邦聯沒有征稅權,因此也就沒有經濟來源,所以就難以解決戰爭遺留下的巨額公債。各州擁有關稅權,但是各州不能制定統一的對外關稅,當英國實施一些不利于美國經濟的政策時,美國的邦聯國會卻不能采取報復性關稅措施對抗英國和保護本國產品。這就給英國的商品傾銷以可乘之機。同時各州又互設關卡,阻礙州際貿易。(用多媒體放映:經濟——不統一,造成對英貿易被動。)外交上:邦聯政府軟弱無力,不易協調13州的利益,難以形成統一的聲音??梢?,邦聯這種政權組織形式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外交上都不利于美國資產階級維護自身利益。所以,美國資產階級要想維護自身統治利益,就需要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來穩定統治秩序、保護國家的利益與主權,基于邦聯制的種種弊端,1787年憲法頒布,規定了美國實行怎樣的政治體制呢?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二個問題。1787年憲法的制定。

2、1787年憲法的制定

(1)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問:憲法制定的地點、人物? 答:費城,華盛頓、麥迪遜,被稱為美國憲法之父。 (2)1787年憲法體現的三大原則。

聯邦制原則、三權分立的原則、人民主權原則

師:(引導學生)這部憲法規定了美國實行的政治體制是什么? 生:聯邦制。解釋聯邦制。 師:聯邦政府享有哪些權力?

答:擁有主權權力。如立法、征稅、管理州際和國際貿易、發行貨幣、統領全國軍隊、對外宣戰和締約等。

師:憲法實行的是什么原則? 生:三權分立的原則。三權分立的思想最初是由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提出來的,強調的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通過這一原則將美國的立法權由國會行使,國會分為參、眾兩院。行政權由總統行使、司法權由最高法院行使。這三個權力機構互相制約??偨y可以否決國會通過的法律,國會可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總統所否定的法律;總統任命聯邦法官,最高法官可宣布總統法令違背憲法;總統任命的司法官員必須經參議院確認,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憲法。這樣就防止了聯邦政府由于權利過大導致專制。 師:總統和國會議員都由民選產生,這就體現了—— 生:人民主權的原則。人民主權是指人民執掌國家政權。當時眾議院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出。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出,總統由各州選舉團選出,即先由各州議會選出候選人,再由總統選舉人選舉總統,總統和議員均實行任期制??偨y和議員都有民選產生,這保證政府代表廣泛民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用多媒體放映) (3)評價1787年美國憲法

意義:①它是近代世界的第一部成文憲法。②確立了美國為聯邦制總統共和政體。③保證了美國的長治久安,促進了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局限:①保留了奴隸制。②種族歧視:沒有給黑人、印第安人與白人同等的民主權利。

二、維護聯邦統一的斗爭。

1、州權主義盛行。

教師:依據1787年憲法,美國建立了聯邦制的國家,它由各個州組成,中央和州政府實行分權,國家主權屬于聯邦(用多媒體放映),聯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憲法同時規定,州與州的關系是平等合作的關系。聯邦法律是全國的最高法律(用多媒體放映),任何州的憲法和法律都必須服從聯邦憲法,不得與聯邦憲法和法律相抵觸。這主要是總結了美國歷史經驗得出的重要結論。

但是,州權主義在美國根深蒂固。聯邦成立以后,州權主義觀念仍舊很活躍。那么,什么是州權主義?州權主義是南北戰爭前美國政治生活中比較重要的政治思潮與現象。它與聯邦主義相對,崇尚州權至上。在州權主義者看來,任何一州都有權宣布聯邦國會的某項法律無效,州甚至可以脫離合眾國,并對其宣戰。1832年競選總統失敗的艾倫•伯爾竟秘密組成新英格蘭聯邦,企圖獨立。這一事件足以說明當時州權主義之嚴重。州權主義發展的頂峰就是美國內戰。南北戰爭的結束宣告了州權主義的徹底失敗,州權主義成為了歷史。(用多媒體放映)

2、維護聯邦(用多媒體放映) (1)1861—1865年的美國內戰

考驗——1861至1865年的南北戰爭。對于這場戰爭,同學們在初中已經學習過,那么,美國內戰的原因(用多媒體放映)是什么?性質(用多媒體放映)任何?有什么意義(用多媒體放映)?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美國內戰的直接原因是蓄奴州公開叛亂(用多媒體放映),其焦點是奴隸制的存廢(用多媒體放映)(美國獨立以后,南北發展并不平衡,南方各州的經濟以種植為主,而北方則是工商業資產階級。這樣,為了各自不同的經濟利益,雙方矛盾越來越大。到19世紀六十年代時,美國向西擴展著自己的領土。對于新占領的土地是采取什么制度的問題雙方的矛盾激化了,最終雙方爆發了戰爭),而其根本原因是工業革命發展導致南北沖突激化(用多媒體放映)。從1861年這一時間判斷出當時美國正直工業革命期間。東北部工業革命的發展導致勞動力、市場、原料等多方面與南部發生尖銳矛盾,矛盾激化爆發了內戰。

由根本原因可知其根本任務在于為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掃清道路,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繼續。故其性質仍然是資產階級革命(用多媒體放映)。 師:如果停留在初中學習的認識上,同學們往往把南北戰爭只看作北方資本主義經濟和南方種植園經濟兩種經濟制度的斗爭,其實從今天高中學習的角度看,這還是一場關于聯邦至上和還是州權至上的較量,是一場國家的統一還是陷于分裂的抉擇。林肯去世時,美國人民說了這樣一句話:當一棵大樹倒下時,我們才真正量出了它的長度。那么,我們現在就再來量量林肯這棵大樹的長度,他到底為國家做出了哪些方面的貢獻呢?

生:林肯領導廢除了奴隸制度,同時還維護了國家的統一。1861年,南部11個蓄奴州發動叛亂,內戰爆發。林肯提出為“聯邦統一而戰”的口號,最終推翻南方獲得勝利,聯邦制得以鞏固。通過南北戰爭,美國鞏固了新生的聯邦制政權。

美國內戰北方的勝利避免了分裂,鞏固了統一,并促使美國國會通過了更進一步維護聯邦地位和作用的憲法。它鞏固了統一與穩定,為美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用多媒體放映) 教師:為了鞏固自己的斗爭成果,鞏固聯邦。內戰結束后,美國通過了第十四條憲法修正案。該法案的規定進一步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國家的統一。此后,美國再也沒有出現過嚴重的政治分裂。統一與穩定,成為美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政治前提。 (2)憲法第14條修正案,進一步肯定了聯邦法律至上性和國家的統一。(用多媒體放映)。 (對于憲法第14條修正案,為幫助學生理解其意義,可做適當的補充。該法令1868年通過,在美國歷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幾乎所有關乎美國政治、經濟、文化的里程碑式的案例,都是根據第14條修正案而起訴和判決的。所以此法令進一步肯定了聯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國家的統一。)

教師:美國的三權分立的原則還體現在它的選舉過程中實行兩黨制的原則。下面,我們來學習美國的兩黨制。美國兩黨制形成于何時?兩黨制的特點是什么?

三、兩黨制(用多媒體放映)。

關于兩黨制,我們在學習英國的政治制度時已經了解了它的含義了。而美國的兩黨制,同學們應該很清楚,請哪位同學給大家講一講美國的總統選舉是怎樣進行的,它都受到哪些人的控制?(此處為使學生更形象的了解美國的總統選舉,用多媒體放映總統選舉秀—驢象之爭、各為其主圖畫) 學生:略

1. 兩黨制的形成和“驢象大戰”的由來(用多媒體放映)。 教師:美國的兩黨制是美國兩大政黨有組織地依照美國聯邦憲法輪流統治的政治體制。1787年制定聯邦憲法的過程中,圍繞著國家權力是否集中于聯邦政府問題展開了斗爭,形成了聯邦派和反聯邦派。后來,幾經分化、組合,1828年成立了民主黨,1854年建立了共和黨。華盛頓之后,美國的總統選舉受到政黨控制,國會也形成兩黨對壘的局面。兩黨制成為美國分權制衡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兩黨制有何特點呢? 學生:閱讀教材,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兩黨制的特點(用多媒體放映)。

教師:美國兩黨制的兩個基本特點:第一,與總統制相結合。美國是總統制共和制國家,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腦,掌握行政實權。因此,兩黨競爭主要表現在總統選舉上。哪個黨的候選人競選獲勝當上總統,哪個黨便成為執政黨,競選失敗的黨便成為在野黨。美國國會議員也是選舉產生的,但兩黨在議會中席位的多少卻與執政和在野的地位無關。在美國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選舉是兩黨激烈爭奪的戰場。美國的政治選舉非常頻繁:總統選舉、參議員和眾議員選舉、州長選舉、市長選舉等,都受兩黨控制。第二,美國的兩黨組織松散,沒有嚴格的紀律約束。兩黨只是在總統選舉中,才各自表現出某種程度的全黨團結,在議會活動中兩黨均無統一的要求,因此,即使擁有多數席位的黨,也很難控制議會穩定的多數。 兩黨制的發展演變(用多媒體放映)。 教師:兩黨制的發展演變

(1)19世紀中期,民主黨主要代表南方種植園主,共和黨主要代表北方工業集團和西部農場主的利益。南北戰爭后,各自的基礎都發生了變化?,F在,美國兩大政黨之間的政治分歧不太明顯,都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2)19世紀上半葉開始,美國實行“政黨分贓制”。競選獲勝的新總統把政府機構中的職位分配給自己所屬黨派的成員,特別是那些在競選中為自己出力的人員及其親信。這種制度既損害了政府工作的效率,又造成了嚴重的政治腐敗。

(3)為了整治腐敗的吏治和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美國對文官制度實行改革。1883年通過〈文官制度〉條例。規定文官常任,不與執政黨共進退;定期考核,根據業績決定其獎懲升遷。美國的政府體制因此穩定下來,不因執政黨的交替而影響政府的辦事效率。 (學完此內容后,可引導學生評價兩黨制,先自由討論,后叫學生代表發言,最后教師總結。) 學生:閱讀教材,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4、兩黨制對美國政治的影響(用多媒體放映)。

教師:從本質上看,兩黨制下的兩黨都是資產階級的統治工具。同時兩黨各以大財團為政治背景,不可避免地出現貪污賄賂及金錢政治。 但是,他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表現為:第一,可收互相監督之效,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當權的政黨濫用權力。第二,兩黨制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通過兩黨輪流執政,相互競爭,資產階級能夠不斷發現和選擇自己最滿意的優秀政治人才,并通過和平的方式讓其上臺執政,為自己服務,從而使資產階級的統治得以鞏固。 課堂小節

教師:18世紀后期,北美大陸上矗立起一個共和國。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度里實行共和政體,開創了現代政體的另一種形式。本節課的重點是美國的1787年憲法,憲法所體現的聯邦制原則,分權制衡原則,民主原則,在這些原則下,美國建立起了聯邦制的國家,同時,兩黨制在美國的政治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在近代民主思想與實踐發展過程中,由于國情的差異,產生了不同形式的民主制度。例如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在形式上就分為以英國為代表的君主立憲制和以美國為代表的民主共和制,但在本質上,均為三權分立的近代國家政體。那么,法國又確立了什么政體呢?這是下一節課學習的內容。鞏固練習

師生合作完成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表格。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在有關的知識學習告一段落的時候,我們來二看美國政治——美國的新體制,到底“新”在哪里?對此,我們不妨先和英國進行一下比較。

英國

美國

國家元首

國王

總統 國家元首產生方式

世襲

選舉 國家元首有無實權

有 政府首腦

首相

總統 國家權力中心

議會

總統

國家政體

君主立憲制

總統共和制

由此可見,美國為世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政體,這就是總統共和制。

板書設計:(見課件)

第9課、北美大陸上的新體制

一、聯邦憲法的制定

1、制定的背景

(1)1776年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

(2)美國成立初期面臨的困難(邦聯的缺陷)a、經濟上

b、外交上

2、1787年憲法的制定

(1)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

(2)1787年憲法體現的原則

a、聯邦制

b、分權制衡的原則 c、民主原則

(3)1787年憲法的意義

二、維護聯邦的斗爭。

1、州權主義

2、維護聯邦

美國內戰(戰爭) 憲法第14條修正案(法律)

三、兩黨制(驢象之爭)

1、兩黨制的形成及其特點

第五篇: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一第6課教案

1.

重點分析:

雅典民主制度的特點及其體現是本課重點。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特點是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作為這種特點的體現。雅典人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等政府機構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學生要想很好的理解什么是雅典的民主政治,就需要對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的作用及其運作方式有很好的理解。對于同學們來說,這方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找到民主的例子,所以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2.

難點分析:

雅典民主制度的得失是本課的難點。我們學習了雅典的民主制度。講解了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的辦事原則。這些對同學們來說都是很好理解的。從表面上看來,這種民主是很完美無缺的民主形式。而且雅典民主制度中的許多原則做法在今天的民主制度中仍然有所運用。比如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運作方式等等。但是我們同學卻不知道雅典的民主并非真正的民主,而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也有自己的缺點。這就需要同學們擁有很好的知識儲備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也應該對這些學生不知道的知識適當的加以補充。

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我們上節課學習了愛琴文明與古希臘的城邦政體。那么,愛琴文明包括哪些組成部分?這些文明都有哪些特點?古希臘城邦的特點是什么?古希臘城邦都有哪些政體?這些政體中最為流行的是什么政體?有什么特點?

學生:一一回答教師的提問。

教師:同學們上節課的內容掌握的很好。古希臘城邦中最為流行的政體是貴族制和民主制。而在古希臘實行民主制的城邦最為典型的就是雅典的民主制度。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并通過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來加深對古希臘城邦中最為流行的民主制的特點的了解。

講授新課:

教師:首先,我們先來了解雅典城邦的建立和雅典城邦政治制度的演變。根據目前的史料分析,古希臘城邦雅典是民主政體的發源地。當然,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不是一天兩天建立的,也不是某個天才的瞬間發明,而是在雅典志士仁人在平民的支持下,經過200多年的顛簸曲折,不斷創新的產物。關于雅典民主制建立的過程及原因,請同學們自己看課文來掌握。雅典的政治制度都經歷了那些政體最終發展到民主制?在發展到民主制度的過程中都經過了哪些重要的改革?

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

教師:(提問)總結:雅典的民主制度的確立,和古希臘的城邦政體的演變是相同的,經歷了由君主制到貴族制再到民主制的演變過程。在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過程中,兩次改革起了重要的作用,一是梭倫改革,一是克里斯提尼改革。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貴族制的特點。課文中也給出了貴族制和君主制相比的不同特點。那就是,貴族制是一種集體領導的制度。因此必須實行平等協商、少數服從多數的法治原則,于是君主制時期的終身制和世襲制變為集體領導的任期制和選舉制,著就為政體進一步向民主制轉化準備了條件。雅典之所以能夠確立民主制度和人民的斗爭和偉大人物的貢獻是分不開的。公元前7世紀末,雅典的貴族制走向了它的盡頭。這時候,貴族和平民的對立十分尖銳,平民準備以武力來推翻貴族政權。這時,梭倫當選為執政官。公元前594年,當選為執政官的梭倫進行了對貴族制的大刀闊斧的改革。這就是梭倫改革。請同學們看教材關于梭倫改革的內容。請同學們根據梭倫改革的內容,說說梭倫改革的哪些內容有利于平民參加政權。

學生:看課文了解梭倫改革的內容及其所起到的作用。

教師:在梭倫改革以后,雅典的公民開始擁有自己的權利了,他們開始在國家的政治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雅典的民主制度最終的確立是通過克里斯提尼改革完成的。

公元前509年,克里斯提尼當選為執政官,作為平民的的領袖,克里斯提尼在自己的任期內實行了我們今天稱之為克里斯提尼改革的革新。在他的改革措施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內容,那就是“陶片放逐法”。由此,雅典的民主制度正式確立并執行了幾百年之久。

教師:那么,雅典民主制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制度?它有哪些特點?請同學們閱讀課文。

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問題。

教師:(提問)雅典民主制度的特點是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那么?雅典是如何保證自己的民主制度順利實行的?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的特點是如何體現的?

學生:是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體現出來的。

教師:那么,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的作用是什么?公民又是怎樣通過這些機構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力的呢?

學生:閱讀教材,思考作答。

教師:(提問)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甚至個人小事。所有的合法公民都有參與權、知情權、發言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這就充分的體現人民主權的特點。五百人議事會是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準備提案并主持大會。在兩次公民大會的休會期間,議事會是大會的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由于議事會的成員由選舉產生,并且一個公民一生只能當選兩次,所以它體現了輪番而治的特點。民眾法庭是日常司法機關,高級公職人員的任職資格,也由民眾法庭終審。民眾法庭在執法過程中,始終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是最大限度的保持公正,避免行賄舞弊現象的發生。

當然,除了這些主要的機構以外,雅典的人民主權的特征也表現在眾多規模不大的行政和軍事機關上。這些機關采取的都是少數服從多數的管理原則。

那么,同學們知道雅典公民在公民大會以及各種機構中是如何充分行使自己的權力的嗎?他們通過什么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

學生:辯論!

教師:對!雅典公民在各種機構中表達自己觀點的方法是通過辯論。古希臘作家留下了眾多有關公民大會開會情況的記錄,其中洋溢著熱烈、公開、有序、文明的辯論和表決氣息,這在古代其他地區的政治決策中是從未有過的。公民大會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項議案展開辯論。雅典人認為,煩瑣的辯論雖然延長了決策時間,卻可避免魯莽行事帶來的災難。為了保證辯論的效率和秩序,雅典人擬訂了一整套辯論的章法。雅典的辯論制度需要很深的知識學養。所以,雅典成為語驚四座的大演說家輩出的古代國家。雅典公民正是在這雄辯中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和行使自己的權力的。

現在,我們對雅典民主制度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么,雅典民主制度有哪些得失呢?它給我們的啟示在什么地方呢?

學生:閱讀課文內容,思考作答。

教師總結:對于雅典民主制度的評價。我們應該分兩個方面來看。首先,雅典民主制是偉大的創舉。在古代君主專制制度盛行的情況下,雅典民主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出法治基礎上的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運作方式,實現了古希臘人關于“輪番而治”、既是統治者有時被統治者的設想,這無疑是偉大的創舉。并且它實行的若干基本制度。今天我們仍然在應用著。第二,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發揮的程度。如果每個人都以主人翁的態度去從事各項事業,就會產生巨大的效率。

但是,同學們也應該認識到雅典的民主并非真正的民主。它和我們今天所向往的民主制度是不同的。首先,它僅僅是對視若手足的公民集體而言的,對于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隸和他國公民,則沒有享受民主的權利。其次,塌實以男性為中心的民主,婦女在雅典的民主制度中并沒有享受公民的權利。

所以,雅典民主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在盡情發揮積極作用,促成雅典政治、經濟和文化臻于極盛的同時,也殘忍的窒息、限制了社會另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因此它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步弓的一種暴力機器,這是其最大的

歷史局限性。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雅典的民主政治。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對與產生于古希臘城邦雅典的民主制度有了深刻的了解。而雅典的民主政治除了給我們人類提供了一種除君主制度以外的一種管理制度以外。在許多其他方面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啟示??梢哉f,雅典的民主制度是西方民主制度的源頭。而今天西方人民主法治的思想,就是來源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政治制度。那么,我們下節課就要學習古羅馬的政體和法律。從而給同學們一個完整的認識。

課堂習題:

本課的課后習題。請同學們思考,為什么雅典政治制度會由君主制度走向民主制度,而中國和其他如印度、埃及等國家卻是走向了專制制度呢?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會計助理實習周記下一篇:教師理論學習筆記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