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全球氣候變暖主要原因

2023-03-17

第一篇:全球氣候變暖主要原因

簡述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

簡述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影響及預防措施

一.原因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有兩方面:(1)大量燃燒煤炭、天然氣等含碳燃料產生大量溫室氣體;(2)肆意砍伐原始森林,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大氣層和地表這一系統就如同一個巨大的“防護傘”,使地表始終維持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在這一系統中,大氣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同時又能阻止地面輻射能量的散失,我們把大氣對地面的這種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這些氣體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溫室效應的加劇是全球變暖的最根本的原因。人類燃燒煤、油、天然氣和樹木,產生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后使地球升溫,使碳循環失衡,改變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轉換形式。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遠遠超過科學家可能勘測出來的過去16萬年的全部歷史紀錄,而且目前尚無減緩的跡象(資料來自搜狐網)。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淪為伐木業大規模開采利用的對象。在熱帶地區,許多森林早已蕩然無存。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過4.5億公頃的熱帶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熱帶森林總面積的20%;還有數百萬公頃的熱帶森林在砍伐、農田開墾和礦產開采中退化(摘自搜狐網)。

有科學家預測,到2100年,全球氣溫估計將上升大約1.4-5.8攝氏度。根據這一預測,全球氣溫將出現過去10,000年中從未有過的巨大變化,從而給全球環境帶來潛在的重大影響。

所以說呢,全球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乃是溫室效應的增強,而溫室效應的增強則主要歸功于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二氧化碳的泛濫又主要源自于大量含碳化合物的燃燒和森林的毀滅性砍伐。

二.危害

經過查找資料和閱讀文獻,我大致總結了全球氣候變暖在生態、氣候、海洋、農業、云層和人體健康六個方面。

(1)生態方面 氣候變暖對生態的影響是巨大的。一方面全球變暖影響了生物發育生長及生育;另一方面全球變暖影響甚至破壞了生物鏈、食品鏈,這可能導致某些物種的滅絕,從而帶來嚴重的自然惡果。近些年來,無數的動物、植物已經滅絕,而且還有很多物種瀕臨死亡。

氣候變暖對環境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比如干旱、蟲災、洪水、雪災等。

(2)氣候方面

降水分布也發生了變化。大陸地區尤其是中高緯地區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區降水減少。有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干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的出現頻率與強度增加(來自新浪網)。 (3)海洋方面

隨著全球氣溫的上升,海洋中蒸發的水蒸氣量大幅度提高,從而導致空氣密度吸收更多的熱量,進而加劇了全球變暖現象。另外,由于海洋中浮游生物群落又向大氣層中釋放了過量的二氧化碳,而這些二氧化碳又因為森林的減少,而得不到吸收,所以導致了生態系統中二氧化碳的惡性循環。此外全球去后變暖會導致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升高,這對世界眾多的沿海城市來說,無疑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 (4)農業方面

全球變暖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氣溫變化直接影響全球的水循環,使某些地區出現旱災或洪災,導致農作物減產,且溫度過高也不利于種子生長。其二,降雨量增加尤其在偏旱地區會積極促進農作物生長。全球變暖伴隨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會促進農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產量。但是,溫度的過度升高,歲大部分農作物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5)人體健康

①全球變暖將直接導致很多地區夏天出現超高溫,這顯然會大大提升很多疾病(特別是傳染病)的死亡率 ,而且過高氣溫,也不利于人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②全球變暖導致臭氧濃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險的污染物,會破壞肺部組織,引發哮喘,更為可怕的是,臭氧的增加會導致各種癌癥的病發率。③全球變暖會在不同地區造成不同的自然災害,直接導致糧食減產,也使當地居民遭受饑餓和營養不良的威脅,同時會加速某些靠水傳播的病毒的擴散速率,如腦炎、痢疾、高燒等。

三.預防措施 當然,措施的制定必須得根據產生的原因,所以,預防措施當從減少含碳化合物的燃燒和保護森林兩方面做起。

第一,我們必須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措施便是減少含碳化合物的燃燒,大力研究并使用新型能源,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使用,這樣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這必將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

第二,森林俗稱是地球的肺,所以第二項措施是大力保護森林,禁止濫砍濫伐,大力倡導植樹造林,增加人工造林的覆蓋率。

第三,我覺得一些其它的方法也可以采取,比如說凈化空氣,通過化學的手段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以此法來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第四,一切的措施方法都必須以國家的政策為基礎,在政府方面,國家應該制定并完善一些規章制度,提高公民意識。

第五,氣候變暖已不再是某個國家的事,這是全人類共同的話題,世界各國都必須團結起來,聯合起來,共同治理全球變暖這一刻不容緩的大災難。

四.總結

溫室效應、全球變暖已經是一個危機全球的現象,近一百年來,隨著工業的大力發展,人類的掠奪已經嚴重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作為面對重重危機的新一代,我們必須吸取前人只求發展不求環境這一慘痛教訓,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們現在更重要的話題不是如何像以前一樣快速發展,而是我們應該如何生存下去… …

第二篇: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與對策

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日趨嚴峻,由此導致的各類問題正在嚴重地威脅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氣候變暖已成為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氣候變暖的明顯化,讓各種危害逐步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氣候變化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學科問題而日漸成為人們共同關心的重大社會問題。氣候變暖引發的問題也從單一性向多樣化轉變,從已知向未知發展。它引發的各種新現象改變著人類的生存狀態。最主要是它所引發的災害以不同形式出現,讓人們不能預知,同時它又是全球范圍的,這使得氣候變暖成為了全世界所共同關注的問題。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有一下幾點:

一是人口劇增因素: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威脅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二是大氣環境污染因素:目前,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個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F在,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三是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陸地活動場所所產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料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油事件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

四是森林資源銳減因素:在世界范圍內,由于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五是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的變動: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由橢圓形變為圓形軌跡距離太陽更近。根據某科學家的研究地球溫度曾經出現過高溫和低溫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

碳循環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態地化循環,它支配著大部分陸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深刻影響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圈。全球氣候變化與碳循環動態及其反饋效應密切相關。碳循環失衡,改變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轉換形式。因此,針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因素我們有以下措施:

一是保護森林的對策方案:今日以熱帶雨林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為持續不斷的急劇破壞。有效的應對策,便是趕快停止這種毫無節制的森林破壞,另一方面實施大規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進森林再生。

二是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類生活,到處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辦公室的冷暖氣設備為最。因此,對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

三是對石化燃料的生產與消費,依比例扣稅,如此一來,或許可以促使生產廠商及消費者在使用能源時有所警惕,避免作出無謂的浪費。

四是鼓勵使用太陽能:譬如推動所謂“陽光計劃之類”。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對減少,因此對于降低溫室效應具備直接效果。

五是開發替代能源:利用生物能源作為新的干凈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經由光合作用制造出來的有機物充當燃料,借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燃燒生物能源也會產生二氧化碳,這點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過生物能源是從大自然中不斷吸取二氧化碳作為原料,故可成為重復循環的再生能源,達到抑制二氧化碳濃度增長的效果。

鄭亦康

1101120740

第三篇:全球氣候變暖原因與反對性解釋

【摘要】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注意,而其是否由人類活動引起,由于涉及到國際政治利益,使得這一問題變得錯綜復雜??茖W界關于工業革命以來的大氣溫室效應對地球氣候影響一直存在著許多的爭論。本文簡要介紹了全球變暖與溫室效應,并從全球變暖是否因為人為因素導致和二氧化碳是否為罪魁禍首兩個方面著重闡述。

關鍵字:全球變暖 溫室效應 冰期 水汽 碳粒粉塵

一、前言

根據2007年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3次締約方會議通過的《巴厘路線圖》的規定,2009年末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第15次會議。哥本哈根會議將努力通過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議定書》,作為《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于2012年到期后的后續方案,目的是商討《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后的后續方案,就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簽署新的協議。北京時間2009年12月19日下午五點半左右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主席丹麥首相拉斯穆森宣布,《哥本哈根協議》草案未獲通過。此次會議被很多善良的人們喻為“拯救人類的最后一次機會”的會議。不能達成有效的《哥本哈根議定書》,那么在2012年后,全球將沒有一個共同文件來約束溫室氣體的排放,會導致遏制全球變暖的行動遭到重大挫折。

但是事實究竟如何呢?

二、全球變暖與溫室效應

全球變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圍內認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溫室氣體(代表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過多造成。

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動,總的看氣溫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氣溫明顯上升。

全球大氣層和地表這一系統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玻璃溫室",使地表始終維持著一定的溫度,產生了適于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在這一系統中,大氣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同時又能阻止地面輻射的散失,我們把大氣對地面的這種保護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它們可以讓太陽短波輻射自由通過,同時又能吸收地表發出的長波輻射。這些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氣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來全球的氣候正在逐漸變暖,與此同時,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也在急劇增加。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所造成的溫室效應的加劇是全球變暖的基本原因。

三、全球氣候變暖原因與反對性解釋

科學界關于工業革命以來的大氣溫室效應對地球氣候影響一直存在著許多的爭論。全球變暖是否由人類活動引起,由于涉及到國際政治利益,這一問題變得錯綜復雜。

1.全球變暖是否因為人為因素導致

現有模型得出的數據包含的時間太短。地球變暖是復雜的,要研究溫室效應必須研究地球有資料以來75萬年的氣候變化。歷史上地球一直是在有規律地產生冷暖間隔,大間隔里又套著小間隔。過去75萬年里,每10萬年是一個冰期,中間有1.5~2萬年的暖期。1850年以來地球變暖是小冰期結束的自然過程。如果以更長的時間坐標,上一次地球開始變暖是1.8萬年前,因此我們正接近結束暖期而進入下一個冰期。

地球變暖或變冷受太陽放熱的周期性變化、地殼運動造成的大陸架及海洋分布、地球偏心矩、地球表層及海洋吸熱能力的影響,在過去的幾百萬年里,控制著90%地球氣候的冰期,長期以來被認為是由于地球偏離繞日軌道造成的。地球繞日軌道的形狀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變得更圓或更不圓,這個時間周期約是10萬年(米蘭柯維奇擺動)。這導致日地距離發生變化,使太陽輻射到達地球,在冰期時要多行3%的距離,從而降低到達地球的輻射強度。目前地球的繞日軌道接近橢圓形,地球在1月份時所接收的太陽輻射和在7月份時所接收的太陽輻射,兩者之間約有6%的變化。當地球軌道變得更橢圓形時,獲得的能量變化可高達20%~30%。

1983年,丹麥的威利丹斯加德和瑞士的漢斯奧斯切格,是世界上首次發現千米深的冰芯的人。這些冰芯是從格陵蘭島冰蓋的深洞里獲得的,記載了大約25萬年的地球氣候歷史。然后丹斯加德和奧斯切格就開始了其著名而艱苦的冰芯研究任務,以揭示地球過去的氣候變化。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兩位研究人員首創了采用鉆油井的方法來鉆取格陵蘭島深層的冰芯。他們了解到,冰芯中的氧18同位素和氧16同位素的比值,能揭示當時雪花降落到地球時的氣溫。這意味著新的、長的冰芯(其中一個取自島的北端,另一個取自島的南端)記錄著格陵蘭島超過25萬年(幾乎是每年)的氣溫。在這以前,人類從來沒有獲得過這么長時期的氣候歷史記錄。 他們看到大冰期在冰芯中的記錄,當他們發現了大冰期的冰層后,丹斯加德和奧斯切格發現,疊加大冰期/間冰期期間的氣候,有個波動較小、溫和的但更持久的周期循環。他們估計,平均周期為2550年。這一周期似乎和最近已知的北歐冰川進退歷史緊密相關。

1984年,丹斯加德和奧斯切格撰寫了《格陵蘭島深層冰芯揭示的北大西洋氣候振蕩變化》,報告中指出,溫和的氣候周期與太陽活動的關系,其準確性、完整性和邏輯性幾乎可以說是令人吃驚的。后來他們的研究進行了比較大的調整校正。[4]丹斯加德和奧斯切格計算的氣候周期,從原來估計的2550年縮短至1500年(±500年)。丹斯加德和奧斯切格是正確的,他們告訴我們,氣候變化是溫和的。

2.二氧化碳是否為罪魁禍首 (1)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環

自然界所有物質都有循環,二氧化碳循環就是一例。正常情況下,自然界一直在通過光合作用,土壤有機物等等來吸收二氧化碳。土壤中有機物越多,越能夠吸收二氧化碳。遺憾的是,過去100年里地球的農田草地遭到很大破壞,現有農田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有機物越來越少。美國早期農田有機物含量是3~8%,現在下降到0.7~2%,有些地區只有0.01%。一方面是二氧化碳吸收下降,另一方面是化肥在氧化后又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南德州大學同美國農業部的一項研究表明,假如美國所有農田增加1%的有機物,每年就可以吸收46億噸二氧化碳,占人類排放的60%。這說明即便是二氧化碳罪該萬死,挽救地球也并非只能靠節能減排一種方式,還有其他更積極的辦法。

(2)水汽的溫室效應

2001年Lindzen博士在美國氣象協會雜志發表的研究報告,介紹了水蒸氣反饋機理。他的研究結論是:熱帶地區的云層同地面溫度成反向作用:地面升溫水汽層收縮,云層對長波輻射的屏蔽效應減弱(增加長波輻射),從而導致溫度下降。這種負反饋作用將把目前計算機模型中的正反饋抵消有余,而目前預測未來溫度的模型里沒有考慮這個因素。

全球年平均降水量達5.77×1014m3,所釋放的潛熱約1.44×1021kJ(按2500kJ/kg潛熱值計算,如果考慮蒸汽直接凝華成冰,潛熱量將更大),假定45%向地表,55%向宇宙空間,則折合向地表的輻射強度約40W/m2,遠大于IPCC報告估算的CO2等溫室氣體2.43W/m2的輻射強迫(CO2占其中的約60%),也就是說IPCC的氣候模式沒有正確認識大氣溫室效應。不僅如此,根據大氣輻射特性,水蒸氣本身吸收地表長波輻射的能力也大于CO2,大氣中水蒸氣的濃度又遠遠大于CO2,如果按1%的平均水蒸氣濃度計算,僅從熱容量的角度,CO2的溫室效應也只有水蒸氣的4%。因此,綜合考慮水蒸氣凝結相變輻射和大氣中水蒸汽的熱容量,CO2的大氣溫室效應完全可以忽略不計?;谶@一分析,那么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全

[2]球氣候變暖的原因是因為人為CO2排放的增大。

(2)碳粒粉塵導致溫室效應

經過幾十年的觀察研究,來自美國Goddard空間研究所的詹姆斯·漢森博士提出新觀點,認為溫室氣體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粉塵等物質。 碳粒粉塵是一種固體顆粒狀物質,主要是由于燃燒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時碳利用率太低而造成的,它不僅浪費資源,更引起了環境的污染。眾多的碳粒聚集在對流層中導致了云的堆積,而云的堆積便是溫室效應的開始,因為40%至90%的地面熱量來自由云層所產生的大氣 逆輻射,云層越厚,熱量越是不能向外擴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熱了。

漢森博士對于各種溫室氣體的含量變化都做了整理記錄,發現在1950至1970年間,二氧化碳 的含量增長了近兩倍,而從70年代到90年代后期,二氧化碳含量則有所減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論很難解釋仍在惡化的全球變暖的現象。

漢森博士認為,除了碳粒粉塵以外,還有一些氣體物質能導致溫室效應,如對流層中的臭氧 (正常的臭氧應集中在平流層中)、甲烷,還有巨毒無比的氟氯烴。但這些污染源的治理就相對困難些了??上驳氖?,近幾十年來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含量已經有了一定的下降,如若 甲烷和對流層中的臭氧含量也能逐年下降趨勢,那么再過50年,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的變化將近乎零。

參考文獻:

1.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8%E7%90%83%E5%8F%98%E6%9A%96 維基網站 2.《全球變暖:毫無來由的恐慌》 S.弗雷德·辛格,丹尼斯·T.艾沃利,林文鵬,王臣立 著 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

3. Thomas J. Crowley, “Causes of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Past 1000 Years,” Science 289 (2000): 270277.

4.周少祥。再談全球氣候變暖論是一個錯誤的理論導致的錯誤結論。2012-3-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693&do=blog&id=543176

5.楊學祥 給“全球變暖說”潑點冷水. 2006-8-30 觀點?!妒澜绛h境》2007年第02期

光明網學術

第四篇: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危害及應對策略

自然地理學結業論文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危害及應對策略

作者:xxx xx大學xx學院

1、全球變暖的原因

自西方工業化以來,世界人口在急劇地增長,人類在日益強大的大規模生產和經濟活動中,大量開墾耕地、掠奪與毀壞森林資源,大量地燃燒化工原料,釋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致使大氣成分發生變化,導致了全球氣候日趨變暖,全球變暖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人口劇增因素: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威脅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目前,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個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F在,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蝕、沙化等破壞因素。造成土壤侵蝕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適當的農業生產。眾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為止,人類活動如為獲取木材而過度砍伐森林、開墾土地用于農業生產以及過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對植被進行著嚴重的破壞。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分鐘有20公頃森林被破壞,10公頃土地沙化,4.7萬噸土壤被侵蝕。土壤侵蝕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從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產力及其保持生產力的能力;并可能造成大范圍洪澇災害和沙塵暴,給社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并惡化生態環境。

(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在世界范圍內,由于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6)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

(7)物種加速絕滅因素: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污染規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由此可見,水污染的處理將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廢料污染因素: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的變動:地球周期性公轉軌跡由橢圓行變為圓形軌跡,距離太陽更近。根據某科學家的研究地球的溫度曾經出現過高溫和低溫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規律性的。

2、全球變暖的危害

自然地理學結業論文

全球有40個左右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領土。它們面臨著許多不利處境,包括資源種類缺少、經濟上被孤立、土地和海洋環境退化以及因氣候變化而可能引起的海平面升高的問題。應地球問題首腦會議的要求,聯合國于1994年在巴巴多斯召開了“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全球會議”。會議強調了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經濟和生態脆弱性問題,并通過了一個議程(即《關于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巴巴多斯議程》)。該議程闡明了各國政府及國際社會需要采取的各種政策、行動和措施,以支持這些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生態: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丕遠:“全球變暖”已經引起了整個生態環境的變化。首先,“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降雨重新分布,改變了當前的世界氣候格局;其次,“全球變暖”破壞和影響了生物鏈、食品鏈,帶來更為嚴重的自然惡果。例如,有一種候鳥,每年從澳大利亞飛到中國東北過夏天。由于全球變暖使我國東北氣溫升高,夏天延長,這種鳥離開東北的時間相應變晚,再次回到東北的時間也相應延后。結果導致這種候鳥所吃的一種害蟲泛濫成災,毀壞了大片森林。另外,有關環境的極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等。

政治: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對能源的消耗,必將對世界各國產生制約性的影響。應在發展中國家“減排”,還是應在發達國家“減排”成為討論的焦點問題。發展中國家如同一個正在長身體的兒童,需要通過消耗能量來促生長,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2013年后的“減排”問題必然會集中再發展中國家。有關阻止全球變暖的科學問題必然引發“南北關系”問題,氣候問題其實已經成為一個國際政治問題。

氣候:降水分布也發生了變化。大陸地區尤其是中高緯地區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區降水減少。有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干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的出現頻率與強度增加。

海洋:隨著全球氣溫的上升,海洋中蒸發的水蒸氣量大幅度提高,加劇了變暖現象。而海洋總體熱容量的減小又可抑制全球變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氣層中釋放了過量的CO2,因而真正的罪魁禍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一般來說溫度上升必將會加速冰雪的融化,增加海水對太陽能的吸收,加劇全球變暖,但同時海冰的消融又會加強海-空之間的熱流,降低氣溫。過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國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熱膨脹,當海洋變暖時,海平面則升高。全球升溫會引起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山融化,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1) 低地被淹:英國加高堤壩應對氣候變暖全球變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風雨頻率增加,這使英國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壩。據英國官方近日公布的統計數據,在過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隨全球變暖而升高,當地政府機構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壩,以保障倫敦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據悉,人們現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壩。據估計,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壩的頻率會達到每年30次。 (2) 海岸被沖蝕 (3) 地表水和地下水鹽分增加,影響城市供水。(4)地下水位升高。(5) 旅游業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連、秦皇島、青島、北海、三亞濱海旅游區向后31-366料,沙灘損失24%,北戴河沙灘損失60%。2002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報道,沿海旅游業已成為第一大產業,其產值為2503億元,占海洋產業總產值的34.6%。(6) 影響沿海和島國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脅。如果極地冰冠融化,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區會被海水吞沒,馬爾代夫、塞舌爾等低洼島國將從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約熱內盧、東京、曼谷、紐約等海濱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蘭、埃及等國也將難逃厄運。 農作物: 全球變暖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氣溫變化直接影響全球的水循環,使某些地區出現旱災或洪災,導致農作物減產,且溫度過高也不利于種子生長。其二,降雨量增加尤其在偏旱地區會積極促進農作物生長。全球變暖伴隨的CO2含量升高也會促進農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產量。一年中溫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決定種植何種作物的主要因素,溫度及由溫度引起降水的變化將影響到糧食作物的產量和作物的分布類型。氣候的變化曾經導致生物帶和生物群落空間(緯度)分布的重大變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區的平均溫度比現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種植成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歐出現小冰川期,平均氣溫也只比現在低1-2℃,就造成了挪 2

自然地理學結業論文

威一半農場棄耕,冰島的農業耕種活動則幾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變暖還會使高溫、熱浪、熱帶風暴、龍卷風等自然災害加重。因此,全球氣溫升高后,世界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分布狀況將會有很大變化。

云層:全球變暖會導致云層中的含水量增加,吸收更多的紅外輻射。但科學家又觀察到熱帶的暴風云會在較高溫度下升到高海拔處,產生大量的降雨,使對流層的濕度降低,減緩變暖趨勢。 人體健康:(1)全球變暖直接導致部分地區夏天出現超高溫,因為心臟病及引發的各種呼吸系統疾病,每年都會奪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兒和老人的危險性最大。(2)全球變暖導致臭氧濃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險的污染物,會破壞肺部組織,引發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變暖造成某些傳染性疾病的傳播。當蚊子叮咬一個帶有傳染病毒的人時,這種病毒就會跟隨血液進入蚊子體內開始繁殖,并通過下一次叮咬進入某個健康人體內完成病毒的傳播。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體內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將隨之提高。夜晚和冬季溫度上升,大大延長擴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傳播的瘧疾、猩紅熱、黃疸、腦炎等惡性傳染疾病的發病率提高。(4)全球變暖會在不同地區造成不同的自然災害,直接導致糧食減產,也使當地居民遭受饑餓和營養不良的威脅,同時會加速某些靠水傳播的病毒的擴散速率,如腦炎、痢疾、高燒等。

3、全球變暖的應對策略

碳循環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物地化循環,它支配著大部分陸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深刻影響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圈。全球氣候變化與碳循環動態及其反饋效應密切相關。碳循環失衡,改變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轉換形式。因此,針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因素我們有以下措施:

(1)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實際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動努力,是以此案最具有實現的可能性。 (2)保護森林的對策方案:今日以熱帶雨林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為持續不斷的急劇破壞。有效的因應對策,便是趕快停止這種毫無節制的森林破壞,另一方面實施大規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進森林再生。,

(3)汽車使用燃料狀況的改善, 減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日本汽車在此方面已獲技術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種耗油狀況。但在美國等地,或許是因油藏豐富,對于省油設計方面,至今未見有何明顯改善跡象,仍舊維持過度耗油的狀況。因此,該地區生產的汽車在改善燃油設計方面,具有充分發揮的余地。由于此項努力所導致的化石燃料消費削減。

(4)改善其他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類生活,到處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辦公室的冷暖氣設備為最。因此,對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

(5) 對石化燃料的生產與消費,依比例課稅:如此一來,或許可以促使生產廠商及消費者在使用能源時有所警惕,避免做出無謂的浪費。

(6) 鼓勵使用天然瓦斯作為當前的主要能源

(7) 汽機車的排氣限制:由于汽機車的排氣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與一氧化碳,因此希望減少其排放量。這種作法雖然無法達到直接削減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卻能夠產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溫室效應氣體的效果。

(8) 鼓勵使用太陽能:譬如推動所謂“陽光計劃之類”。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對減少,因此對于降低溫室效應具備直接效果。

(9) 開發替代能源:利用生物能源作為新的干凈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經由光合作用制造出來的有機物充當燃料,借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燃燒生物能源也會產生二氧化碳,這點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過生物能源系從大自然中不斷吸取二氧化碳作為原料,故可成為重覆循環的再生能源,達到抑制二氧化碳濃度增長的效果。

作者:xxx

時間:xxxx年xx月

第五篇:淺談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影響及應對措施

馬克思主義學院

09級思想政治教育3班

加永勒登

222009301011165 【摘 要】在近100多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日趨嚴峻,由此導致的各類問題正

在嚴重地威脅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本文總結了引起氣候變化的原因, 并分析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的各種不利影響,最終提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的對策。

【關鍵詞】全球氣候變暖 原因 影響 措施 【正 文】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自然現象”。人們焚燒化石礦物或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種溫室氣體,由于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全球變暖的后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全球氣候變暖一直是科學家關注的熱點,2012年10月14日,英國氣象局稱全球已停止變暖16年,再次引發熱議。

一、全球氣候變暖的基本介紹

全球變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圍內認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過多所造成的。

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動,總的來看氣溫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氣溫明顯上升。

全球大氣層和地表這一系統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玻璃溫室",使地表始終維持著一定的溫度,產生了適于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在這一系統中,大氣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同時又能阻止地面輻射的散失,我們把大氣對地面的這種保護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green house effect)。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它們可以讓太陽短波輻射自由通過,同時又能吸收地表發出的長波輻射。這些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氣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來全球的氣候正在逐漸變暖,與此同時,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也在急劇增加。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所造成的溫室效應的加劇是全球變暖的基本原因。

人類燃燒煤、油、天然氣和樹木,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進入大氣層后使地球升溫,使碳循環失衡,改變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轉換形式。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25%,遠超過科學家可能勘測出來的過去 16 萬年的全部歷史紀錄,而且目前尚無減緩的跡象。

大氣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氣候變暖的根源。國際能源機構的調查結果表明,美國、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幾乎占全球總量的一半。調查表明,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 20 噸,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總量的 23.7%。中國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 2.51 噸,約占全球總量的 13.9%。

二、全球氣候變暖的形成原因

全球變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幾點:

1.人口劇增因素

近年來人口的劇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這也嚴重地危肋著自然生態環境間的平衡。這樣多的人口,每年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將是一驚人的數字,其結果就將直接導制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地增加,這樣形成的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將直接影響著地球表面氣候變化。

2.大氣環境污染因素

目前,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已構成一全球性重大問題,同時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之一?,F在,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自上個世紀末起地球表面的溫度就已經開始上升。 3.海洋生態環境惡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變化是呈不斷地上升趨勢,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到下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對措施,將直接導致淡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陸地活動場所產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學廢料和固體廢物等不斷地排入海洋;發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類活動而引發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破壞等都是導致海水生態環境遭破壞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蝕、沙化等破壞因素 5.森林資源銳減因素

在世界范圍內,由于受自然或人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積正在大幅度地銳減。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給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已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酸雨能毀壞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數酸雨發生在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酸雨也在迅速發生、發展。

7.物種加速絕滅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類的一項寶貴資源,而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據全球環境監測系統水質監測項目表明,全球大約有10%的監測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紀以來,人類的用水量正在急劇地增加,同時水污染規模也正在不斷地擴大,這就形成了新鮮淡水的供與需的一對矛盾。由此可見,水污染的處理將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廢料污染因素

不斷增長的有毒化學品不僅對人類的生存構成嚴重的威脅,而且對地球表面的生態環境也將帶來危害。全球升溫的后果

據新華社電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近期警告說,全球氣候升溫將致全球農業減產,或許在下個世紀出現食品匱乏的局面。研究人員在分析聯合國和美國國立科學院發布的信息以及世界稻米市場趨勢后得出了這一看法。

世界觀察研究認為,全球氣候升溫和地下水水位下降將成為全球糧食供應緊張的直接誘因,全球稻米價格上漲趨勢體現了這一點。

全球升溫還會造成海平面升高,沿海地區會被淹沒,以前所說的大西洲就是這樣被淹沒的。

美國政府發布的統計數字顯示,即使是在去年全球糧食大豐收、小麥和玉米價格下降的情況下,稻米價格依然上漲了30%,達到每噸260美元。

美國國立科學院去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水稻生長季節氣溫異常上升將使收成減少。另外,全球許多地區出現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井枯竭問題,也將對糧食產量構成影響。

三、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1、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的影響過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國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熱膨脹,當海洋變暖時,海平面則升高。全球升溫會引起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山融化,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1) 低地被淹:

英國加高堤壩應對氣候變暖全球變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風雨頻率增加,這使英國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壩。據英國官方近日公布的統計數據,在過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隨全球變暖而升高,當地政府機構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壩,以保障倫敦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據悉,人們現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壩。據估計,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壩的頻率會達到每年30次。

(2) 海岸被沖蝕

(3) 地表水和地下水鹽分增加,影響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業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連、秦皇島、青島、北海、三亞濱海旅游區向后31-366料,沙灘損失24%,北戴河沙灘損失60%。2002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報道,沿海旅游業已成為第一大產業,其產值為2503億元,占海洋產業總產值的34.6%。

(6) 影響沿海和島國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脅。如果極地冰冠融化,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區會被海水吞沒,馬爾代夫、塞舌爾等低洼島國將從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約熱內盧、東京、曼谷、紐約等海濱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蘭、埃及等國也將難逃厄運。

2、對動植物的影響

氣候是決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氣候變化能改變一個地區不同物種的適應性并能改變生態系統內部不同種群的竟爭力。自然界的動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無法適應全球變暖的速度而做適應性轉移,從而慘遭厄運。以往的氣候變化(如冰期)曾使許多物種消失,未來的氣候將使一些地區的某些物種消失,而人些物種則從氣候變暖中得到益處,它們的棲息地可能增加,競爭對手和天敵也可能減少。比如說桔子,過去20世紀70年代,它的最北的邊界線是在黃山一線,宣城市也曾經試種過,但到冬天的一場大雪,樹木就凍死了。但現在我們校園里的桔子樹都長得很好。又如,揚子鱷只生活在宣城、涇縣和南陵這樣狹 小的地帶,如果北界線北移,揚子鱷可能會自然絕種。這是從我省的局部地區來 講。從全國來講,我國把冬季1月0度等溫線作為副熱帶北界,目前這一界線處 于我國秦嶺-淮河一帶。研究發現,氣溫升高會使這一界線北移至黃河以北,徐州、鄭州一帶冬季氣溫將與現在的杭州、武漢相似。

3、對農業的影響

一年中溫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決定種植何種作物的主要因素,溫度及由溫度引起降水的變化將影響到糧食作物的產量和作物的分布類型。氣候的變化曾經導致生物帶和生物群落空間(緯度)分布的重大變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區的平均溫度比現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種植成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歐出現小冰川期,平均氣溫也只比現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農場棄耕,冰島的農業耕種活動則幾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變暖還會使高溫、熱浪、熱帶風暴、龍卷風等自然災害加重。因此,全球氣溫升高后,世界糧食生產的穩定性和分布狀況將會有很大變化。

4、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人類健康取決于良好的生態環境,全球變暖將成為下個世紀人類健康的一個 主要因素。極端高溫將成為下世紀人類健康困擾變得更加頻繁、更加普遍,主要 體現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瘧疾、淋巴腺絲蟲病、血吸蟲病、鉤蟲病、 霍亂、腦膜炎、黑熱病、登革熱等傳染病將危及熱帶地區和國家,某些目前主要發生在熱帶地區的疾病可能隨著氣候變暖向中緯度地區傳播。

四、全球氣候變暖的應對措施

1、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實際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動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實現可能性。

2、保護森林的對策方案

今日以熱帶雨林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為持續不斷的急劇破壞。有效的因應對策,便是趕快停止這種毫無節制的森林破壞,另一方面實施大規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進森林再生。,

3、汽車使用燃料狀況的改善 日本汽車在此方面已獲技術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種耗油狀況。但在美國等地,或許是因油藏豐富,對於省油設計方面,至今未見有何明顯改善跡象,仍舊維持過度耗油的狀況。因此,該地區生產的汽車在改善燃油設計方面,具有充分發揮的余地。由於此項努力所導致的化石燃料消費削減

4、改善其他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類生活,到處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辦公室的冷暖氣設備為最。因此,對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余地

5、對石化燃料的生產與消費,依比例課稅

如此一來,或許可以促使生產廠商及消費者在使用能源時有所警惕,避免作出無謂的浪費。而其稅金收入,則可用於森林保護和替代能源的開發方面。

6、鼓勵使用天然瓦斯作為當前的主要能源

因為天然瓦斯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則是希望更進一步推廣這種運動。惟其抑制溫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頂多只有一%的程度左右。

7、汽機車的排氣限制

由於汽機車的排氣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與一氧化碳,因此希望減少其排放量。這種作法雖然無法達到直接削減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卻能夠產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溫室效應氣體的效果。

8、鼓勵使用太陽能

譬如推動所謂「陽光計劃」之類。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對減少,因此對於降低溫室效應具備直接效果。

9、開發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為新的乾凈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經由光合作用制造出來的有機物充當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燃燒生物能源也會產生二氧化碳,這點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過生物能源系從大自然中不斷吸取二氧化碳作為原料,故可成為重覆循環的再生能源,達到抑制二氧化碳濃度增長的效果。

以上對于全球變暖問題的原因、影響及應對措施進行了粗略的分析,這只是我現階段所做的一部分工作,還有更多的關于減緩全球變暖的事情需要我們人類去行動,所以我呼吁為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請節約使用每一滴水、多種樹木減慢沙化、不再使用一次性方便袋、不隨意扔廢舊電池、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請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自己做起! 【參考文獻】

1、李國琛。全球氣候變暖成因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05年10月14卷5期:38-42

2、楊勇、王志國。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及應對之策[J]??萍颊搲?,60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青年志愿者協會的總結下一篇:七年級下冊語文生字詞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