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經濟全球化機遇與挑戰

2023-02-17

第一篇:經濟全球化機遇與挑戰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挑戰與機遇

摘要:經濟全球化是當今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經濟趨勢之一。它既是一種客觀事實,也是一種發展趨勢,無論承認與否,它都影響著世界的歷史進程,無疑也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國作為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的面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如何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和機遇,已經成為我國政治家、經濟家和學者共同探討的課題。本文主要探討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政府,企業,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和機遇。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中國政府企業思想政治教育挑戰機遇

一、經濟全球化

1997年5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表示,“經濟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市場、技術與通訊形式都越來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減少”。

經濟全球化,有利于資源和生產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資本和產品在全球性流動,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擴張,有利于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人類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經濟全球化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經濟秩序,以保證競爭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經濟全球化是指貿易、投資、金融、生產等活動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最佳配合置。從根源上說是生產力和國際分工的高度發展,要求進一步跨越民族和國家疆界的產物。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與跨國公司的深入發展,既給世界貿易帶來了重大的推動力,同時也給各國經貿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使其出現許多新的特點和新的矛盾。

總的來講,經濟全球化是指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為手段,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最大利潤和經濟效益為目標,通過分工、貿易、投資、跨國公司和要素流動等,實現各國市場分工與協作,相互融合的過程。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是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社會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可以在國際社會流動和優化配置,由此可以帶來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動世界生產力的發展。由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占據優勢地位,在制定貿易和競爭規則方面具有更大的發言權,控制一些國際組織,所以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經濟全球化

對發展中國家也具有積極的影響:經濟全球化是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流動,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這一機會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增強經濟的競爭力,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吸引外資,擴大就業,使勞動力資源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發展中國家也可以利用不斷擴大的國際市場解決產品銷售問題,以對外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的發展;發展中國家還可以借助投資自由化和比較優勢組建大型跨國公司,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以便從經濟全球化中獲取更大的利益。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主要特征,是新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研究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挑戰與機遇,對中國在新世紀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政府的挑戰

對處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的我國來說,競爭力的提高不僅取決于自身的努力,更在相當程度上依賴制度環境的改善。因此,不能脫離政府改革和治理方式的轉變來討論應戰策略。政府改革和治理方式的轉變涉及到諸多方面,最需要的是政府部門和政府官員觀念的轉變。

1.要牢固樹立市場觀念

作為政府部門,到底要樹立哪些市場觀念呢?

首先是系統市場觀念,即明確市場經濟是由一系列要素、機制和條件組成的大系統。這些都以人格自由、契約自由、民主政治和法治為必要條件。在實踐中,不論是對經濟主體經營行為的不當干預,還是忽視制度建設而依靠領導者的開明來推進市場化,都反映了市場認識的不完整性。不完整的市場觀念必然阻礙成熟市場的發育,競爭力更無從談起了。

其次,是市場優位觀念,即承認市場機制在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上具有無與倫比的優越性,政府干預要遵循審慎和有效的原則。政府干預的實施要慎重,既要以市場顯露出來的缺陷為干預的前提,又要認真區分市場自行調節過程中必然出現的暫時困難和市場機制無法解決的問題,通過干預為市場機制運行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保證市場機制發揮作用。

2.要樹立正確的利益觀

第一,要敢于承認政府部門存在自身利益。從理論上說,馬克思明確提出“政府不存在自身利益”的前提條件是個人之間的利益差別和利益對立基本消失,“利益共同已經成為基本原則”,而我國目前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利益差別、利益分化甚至利益沖突還普遍存在。從實踐角度看,任何約束求利行為的制度設計都是以承認利益的客觀存在為前提的,否認政府自身利益的存在,也就否認了約束政府部門求利行為的制度設計的必要性。

第二,要積極推進求利方式的規范化。財政收入最大化被認為是政府的行為目標之一,求利方式規范化的核心是使稅收成為占絕對主導地位的財政收入來源。

第三,要樹立長遠利益觀念。當稅收成為占絕對主導地位的財政收入來源時,就出現了一個稅收的限度問題。缺乏長遠利益觀念既表現為急功近利、殺雞取卵,也表現為不顧國情、脫離政府支出結構而簡單化地比較稅收在國民總收入中的比重。藏富于民,藏富于企業,靠經濟總量的增長而獲得稅收總量的增加才是長遠利益。

3.要培育和樹立服務觀念

在市場經濟和全球競爭條件下,為企業服務應該成為政府部門的基本理念和主要職責。政府服務既包括提供有效的制度規則,建立和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在國際談判中為國內企業爭取的條件等間接形式,也包括提供信息、信貸優惠等直接形式。服務觀念要求政府部門和官員放下架子,擺正位子,樂于承擔服務者的角色,善于為企業提供服務。

三、經濟全球化對中國企業的挑戰

依然談到經濟,就必然要聯系到企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支撐。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國要發展,企業就必須有所改變。企業的改變可以從多反面進行。

1.建立適合自身企業的管理體制

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使得每一個國家都面臨著必須調整、更新原有經濟的結構以及方式的重大壓力.而在這個過程又會不斷地創造出新的市場、新的貿易盟友以及新的活動領域。這種創新對于企業來說是一個發展的機遇,而這個機遇需要企業利用好外資。并且引入先進的技術以及管理,從而發揮出優勢。但是,在這種形勢下,我國企業如果還是按照老一套的運行機制來進行對企業的綜合管理,就必然是因循守舊,進而難以從中獲得發展。比如說我國企業在管理以及機制上都受到計劃經濟的嚴重影響,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僵化,所以不能夠及時地隨市場變化而變化。企業必須及時地、合理地實施改革,為了能夠更好地去適應、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企業必須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有應變能力的管理機制。但是有應變能力機制的必要前提就是要具備收集以及分析信息的能力,所以說企業應該先設立好專門的機構來處理收集以及分析信息的工作,進而建立起適合自己的、有應變能力的管理體制。

2.培養核心競爭力

經濟全球化,既給我國企業帶來了誘人的發展機遇,又給我國企業帶來了競爭上的強敵。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只有具有一定規模以及實力、具有科學化管理

方法、具有創新的能力以及具有開拓精神的企業才能夠真正得益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面對那么多的強敵.我國企業必須要正面面對現實、接受現實.并且樹立好作戰的信心;必須充分地考慮、分析適合自己企業的發展道路、正確地認識到培養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意義。我國企業要想培養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先正確地認識創新的作用,因為創新才是企業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企業必須從企業的制度創新、企業生產技術的創新、企業營銷意識的創新以及企業文化的創新等等綜合方面來全面的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實施可持續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并不是一個短時間內的必然階段。而是一個長期戰役。所以我國企業必須從思想上正確地認識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只有能夠長期的生存下去,才能夠繼續長期的競爭,而有競爭,才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對于我國企業來說,實施可持續發展,必須做到以下兩點:第一,要加快企業自身的制度轉變以及對企業產業結構的有機調整、大力地研發高科技、新科技產品、著力于對企業人力資源的開發管理、重視對優秀企業家的培養;第二,必須盡快地建立以及完善現代企業的綜合制度、健全責權統

一、運轉協調以及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綜上所述,經濟的全球化發展趨勢對于我國企業來說,是一把非常鋒利的雙刃劍。既對我國有利,又給我國帶來更激烈的競爭:經濟全球化促進我國企業的向前發展,并且吸收、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以及優秀的管理經驗,帶來了空前的機遇以及利益: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直接地影響、改變了我國企業的價值觀念、經營觀念以及管理意識。并且帶來了全新的挑戰。正是因為這樣。我國企業在如今的經濟全球化環境中,必須正確地、準確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積極地去應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以及挑戰,這樣才能夠獲得勝利、獲得發展。

四、經濟全球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深化,不僅帶來全球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與生產經營方式的變化,而且也會引起社會政治、文化以及人們的思想意識等發生深刻變革。所以經濟全球化也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全球化將削弱國家、民族的概念,影響愛國主義精神的高揚。

經濟全球化的開放性和滲透性使得經濟活動和經濟領域都超越了現實中民族國家疆域范圍,資本特別是跨國資本的力量是單一的國家和民族所難以駕馭的。社會主義經濟政策的制定、經濟體制的實施也越來越受到外部的影響。經濟

全球化對國家的主權帶來沖擊,要求國家的功能和形式做出相應的調整。國家概念和職能的削弱當然使愛國主義存在的基本前提受到影響,進而使愛國主義精神受到挑戰。

2.經濟全球化將使“兩制”間的交流、合作與融合加強,動搖人們的社會主義信念。

經濟全球化的統一性出現了非制度性交融的新形式,使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在具體體制層面上日益密切與融合,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相互影響和吸收,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相互依存和彼此影響進一步加深。在這種條件下,社會主義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形成了相互交織和相互融合的關系,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將有越來越多的共同之處。這樣的融合與共存的社會大背景下,人們的社會主義信念將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3.經濟全球化將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

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感染過的跨國貿易交流的不僅是資本、商品等,而且也交換觀念和思想。全球經濟的網絡化使得資本主義結合經濟交流吧資本主義的文化、價值觀念擴散和滲透到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人們的價值觀念也會向資本主義國家靠攏。

面對眾多挑戰,中國的思想教育也要有所改變。首先,要灌輸與滲透相結合,重在引導。馬克思主義需要灌輸,先進的思想意識和文化成果需要灌輸。只不過在新的形勢下,要創新“灌輸”方法,拓展“灌輸”空間,講求“灌輸”效果,要重在引導,在“輸”字上下功夫。具體來說,就是要從硬性灌輸向軟性灌輸轉換,從統一灌輸向分層灌輸轉換,對教育對象起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

其次,國情與世界相結合,強化全球意識和全球倫理教育。隨著世界性交往的增加,面對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需要構建起某種普遍倫理及跨文化的價值,作為在全球范圍內調整人與人的關系、個人與人類的關系的道德規范,即全球倫理。經濟全球化既帶來了某些人類的共同利益,也引起了一系列人類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各國政府和人民都有義務遵守全人類共同的倫理規范和道德準則。

參考文獻 [1]劉熙瑞.《服務型政府—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政府改革的目標選擇》,《中 國行政管理》,2002(7) [2]劉玉梅.《試論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影響》,《讀寫算》,2013(38) [3]周志忍.《經濟全球化挑戰與政府觀念》,《中國行政管理》,2001(1) [4]李萍.《中國企業應對經濟全球化挑戰的策略》,2011(4) [5]楊芷英.《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應對》2002(3) [6]馬長世.《試論“經濟全球化"對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影響》2008(5) 6

第二篇:大論文: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應怎樣把握和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

和挑戰

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抉擇,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更是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面對當前經濟全球化所表現出一種強烈的西方化和美國化的暗流趨勢,我們要有一種十分清醒的認識,從而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使之立于不敗之地。 當今的時代是處于經濟全球化的時期,我國處于這樣的時代,體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與矛盾,而要如何解決這些矛盾,正確的理解全球化經濟對中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是先提出重點。本文將從經濟全球化的本質與產生原因開始,引出經濟全球化對于我國的機遇與挑戰的表現,最后論證我們正確理解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的機遇與挑戰問題的必要性。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中國經濟,機遇,挑戰

一、 經濟全求化與其形成和發展的原因 (一)、經濟全球化的形成背景

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務、生產要素與信息的跨國界流動的規模與形式不斷增加,通過國際分工,在世界市場范圍內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使各國間經濟相互依賴程度日益加深的趨勢。這一概念20世紀80年代才出現,不過早在19世紀末就曾出現貿易與投資高度自由化的世界市場,但這一進程被資本主義經濟大蕭條和兩次世界大戰打斷了。近20年來,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經濟全球化進程逐漸加快,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國際商業貿易高速增長,國際投資日趨活躍,金融國際化加速發展,國際互聯網迅速擴。

縱觀世界經濟,全球化既是一個難以阻擋的世界性進程,也是一把“雙刃劍”,對接受者來說利與弊兼而有之。它為世界各國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發展中國家可以充分利用“后發性優勢”,廣泛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發揮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促進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但全球化在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利因素和風險。由于經濟和科技水平的相對落后,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總體上處于不利地位,不僅面臨著發達國家經濟和技術優勢的巨大壓力,而且帶來國家經濟安全的風

險,甚至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穩定。

(二)經濟全球化發展形成和發展的原因

其一,是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茖W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客觀上要求分工的深化和市場規模的擴張。這一要求推動著生產從國內區域間分工向國際分工發展,銷售從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擴張??鐕驹谧分鹨幠Pб媾c分工效益過程中,通過跨國投資活動,形成了在全球配置資源,跨國協調其生產與經營活動的格局,推動了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的高速發展??鐕酝顿Y、生產與貿易活動的大量增加,必然要求國際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以保障這種跨國經濟活動的高效運行。

其二,戰后國際經濟的變化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條件。二戰結束后,經濟因素在整個國際關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實現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有效配置,成為國際經濟與合作的戰略目標。同時,發達國家憑借其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和經濟實力,在國際雙邊和多邊經濟關系設制中,不遺余力地推行貿易與投資自由化。前殖民地國家在二戰后相繼獨立,在探索自己發民族經濟的道路上大多數屢遭挫折,但一些實行外向型發展戰略的國家和地區,取得了較大的成功,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在它們的示范作用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實行了貿易、投資與金融自由化改革 伴隨著國際產業分工和技術擴散,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對比關系也發生了變化。發展中國家不再僅僅輸出初級產品,逐漸成為世界市場上勞動密集型商品的重要供給者,有的甚至從資本凈輸入國變成了資本凈輸出國,在這種形勢下,發展中國家也對進一步削減貿易和投資壁壘提出了新的要求。冷戰結束后,前蘇聯和東歐國家走上了經濟轉型道路。為盡快擺脫原計劃經濟的束縛,在全球范圍謀求發展機遇,也紛紛選擇開放政策。發展中國家實行貿易投資自由化政策是追求自身利益的主動選擇。越來越多的國家實行自由化經濟政策,為商品、服務與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創造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但是,由于世界各國在發展水平上存在著巨大差異,經濟自由化進程不可能同步推進。因此,一些地緣相鄰、發展水平相近的國家與地區相互提供貿易與投資便利,促進經濟一體化,形成了一些區域性的經濟組織,如歐共體、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自由貿易區等。它們區域內貿易、投資自由化安排,與多邊貿易關系的宗旨并行不悖。只要不出現排他性趨勢,區域集團化也會從另一方面推動經

濟全球化進程。

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以中國和平發展至關重要。世界處于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為中國和平發展提供了根本的前提條件和現實可能性。正確分析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對于中國未來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怎樣理解經濟全球化對于中國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是整個全球化進程的基礎和核心內容。市場經濟不斷向全球擴展,各國經濟、金融、貿易和技術發展逐漸相互滲透,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全球經濟聯系的密切程度急劇增長。經濟全球化成為整個全球化過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主要表現在市場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生產全球化與交通和信息全球化。經濟全球化作為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向,到底能給人們帶來什么呢?衡量經濟全球化的利弊與得失,最關鍵的問題是要研究經濟全球化給我國提供了哪些機遇,帶來了哪些風險和挑戰。從而分析利弊,正確理解。

(一)、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的管理理論和經驗并實現管理的創新。據統計,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在改革開放之初(1979—1982年)累計為11.66億美元。以后逐年上升,進入20世紀 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計達到44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額自1993年以來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發展中國家的第一位。在過去 20年,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占所有發展中國家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30%。由于經濟全球化實現了人才、資本、信息、知識和物質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中國能夠引進、吸收世界上的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并根據中國的國情進行管理創新。事實上,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已經給了人們很多啟迪和借鑒。

第二,有利于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經濟全球化使中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主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根據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及出口商品結構,強化經濟競爭力。

第三,有利于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經濟全球化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可以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后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科技人才、跨國公司、國家之間以及民間的全球性科技活動日趨活躍,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積極參與,就能有效地促進中國技術水平的提高。中國企業可以利用國外的技術或在外國產品的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建立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二)、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的挑戰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經濟全球化對我國國家經濟安全產生消極影響。作為現代化啟動晚的發展中國家,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方面給我們很大的壓力。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人才流、資本流、信息流、知識流和物流,特別是發達國家在科技、金融、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和強勢,使我國可能面臨經濟依賴性和技術殖民地的風險,對我國的國家經濟安全構成了潛在的威脅。

第二,經濟全球化會對我國的產業結構優化產生消極影響。經濟全球化將迫使我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接受發達國家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其中不乏部分對生態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的產業項目。盡管這種轉移使我國的產業結構得到一定的調整,但會對產業結構的真正優化產生負面效應,尤其是可能加劇我國生態環境的惡化,使資本緊缺更為嚴重,也無助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及知識服務業的發展。

第三,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均衡性產生消極影響。經濟全球化進程的異步性規律,可能會加劇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但同時表現出各地發展的明顯不平衡,尤其是貧富差距問題日漸凸現,不論是按基尼系數還是歐?,斨笖涤嬎?,我國目前的貧富差距已超過美國。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人才流、資本流、信息流、知識流和物流,具有很強的選擇性,無疑會加劇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在縱觀完種種機遇和挑戰后,合理并仔細的分析機遇和挑戰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表現也是推動中國與世界發展相銜接的不可忽略的重要準備工作。

三、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問題

當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競賽并非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這存在著歷史的原因,發展中國家只有正視這種差距的存在,才有發展的動力。發展中國家盡管落后于發達國家,但存在著借鑒發達國家發展經驗的可能性。經濟全球化加速了資金、人才、技術和信息的流動,這使得發展中國家比以往任何時期更容易學習和借鑒到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從而這種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的幾率大大增加。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確有不少國家和地區利用后發優勢實現了經濟發展。較典型的是日本,日本戰后能從一片廢墟中發展成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獲益于大量引用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從而創造了一個時代的經濟奇跡。所以,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而言,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的對策主要有:

首先,重視新技術的運用,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

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離不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力。發展中國家在前三次科技革命中都落后了,面對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只有奮起直追,才有可能后來居上。對傳統產業,如紡織業和鋼鐵業,通過引進和運用新技術給它們注入新的活力,如廣泛運用計算機和人工智能提高其競爭力;對新技術革命下誕生的新興產業,如互聯網和生物工程等領域,由于發達國家也剛剛起步,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引進吸收和聯合攻關,爭取在一兩個領域獲得突破,發展成適合本國國情的主導產業,并以主導產業的發展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和升級。

其次,重視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后進國家的后發優勢變為“后發劣勢”。同樣,—個良好的制度,又可以成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騰飛的“助推劑”。沒有一個良好的制度支撐,發展中國家想要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發展是不可能的。我國可以根據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逐步推行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以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在改革中摸索適應本國發展的道

路。同時,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應加強立法,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為技術的引進和開發保駕護航。

再次,重視適用技術的引進,通過引進而帶動國內的技術開發與創新,實現引進、吸收、開發的良性循環。

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主要體現在對世界知識和技術存量的開發利用上,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就在于能夠利用前人的知識和技術存量,引進適用于本國發展的技術,實現趕超戰略。當然,引進的目的還在于最終能自主開發,通過引進帶動國內的技術的模仿與創新,從而促進國內產業技術水平的整體提升。

最后,重視人才的作用,實現由引進技術到自主開發的轉變。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世界各國對人才的爭奪也將越來越激烈。在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人的要素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國與國的競爭最終將體現于人與人的競爭。馬克思提出的生產力三要素中,人的因素始終是排在首位的。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優勢能否發揮出來,還在于能否有效地利用世界已有的知識和技術存量,而能否有效利用這些知識和技術,則取決于高素質的決策者、技術人才和勞動者。

總而言之,隨著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全球經濟秩序和格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對原有的全球經濟體制也產生了一些質疑,但從根本上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格局是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經濟全球化仍將是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而作為發展中國家就要認清形勢,順應形勢,保持清醒的頭腦,并采取相應的對策,在危機中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加快本國的經濟發展,努力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這就是目前發展中國家主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巨大的挑戰往往也孕育著巨大的機會,在把握機會的過程中不斷創新和提高,在接受挑戰的過程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中國的和平崛起將在應對挑戰中把握機遇,創造機遇,匯入世界前進的洪流。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以此為契機,不斷地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的前進步伐,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與綜合競爭力,最終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刻。

參考文獻

[1]王逸舟.全球化與中國[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2]馮蕓,吳部鋒.經濟全球化測度理論[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3]鄭必堅.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崛起[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4]何建春,胡南.發展中國家與經濟全球化[J].江西社會科學.2000 [5]樊綱.全球化中的不平等問題[J].新華文摘,1999.(7):51-54

第三篇:當代世界政治與經濟論文 經濟全球化中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經濟全球化中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論文摘要:在上個世紀末,特別是21世紀的今天,經濟全球化已經著實地擺在了我們眼前。經濟全球化推動著全人類的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然而事物都具有著兩面性。它給許多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針對我們中國這個經濟大國,帶來了機遇,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它同時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單從華爾街金融風暴引發出全球金融危機就足以說明這一點。因此,我們中國也一定要找出適合我們自身發展和有益的對策來。那就是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 中國經濟 機遇與挑戰 可持續發展

前言:全球化是當今國際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近20年來,世界經濟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接受國際貿易共同的游戲規則,實行金融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政策;再加上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交通、通信技術的突飛猛進,都使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大大加快。從本質上來看,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內容就是國際經濟貿易的規模不斷擴大,其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國際貿易在各國經濟發展中所占的比重不斷提高,同時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必然結果,但它所蘊含的意義是深遠的,它,讓全球的經濟聯系起來,而與此同時,全球各個國家的經濟注定受到影響,特別是對于我們一個經濟大國-中國。

一、經濟全球化的出現及其實質

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尤其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種勢頭愈加猛烈。從根本上講,經濟的全球化是一場以發達國家為主導、跨國公司為主要動力的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這一次產業調整不但反映到一些產業的整體轉移.更重要的是同一產業的一部分生產環節的轉移。過去,產業調整大多是在一個國家內部進行的,在一國內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代價比起通過經濟全球化進程進行的產業結構調整更高。所以,西方國家,特別是在投資和貿易比較開放的國家,比如美國和英國。由于在全球范圍內實行了產業結構調整,經歷了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過度。從而給經濟帶來了強勁的發展勢頭。

這次世界范圍內的產業調整.大體上采取兩種形式:

一是發達國家之間。通過跨國公司之間的相互交叉投資,企業兼并,在更大的經濟規?;A上配置資源。開拓市場,更新技術。從而實現了發達國家之家的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的升級。這一過程主要開始于80年代,那時外國投資的95%都是從發達國家流出,然后又由他們吸收整個75%的投資。交叉投資和兼并的結果,形成了許多諸如電訊,汽車等國際化程度很高的產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第二種形式是發達國家把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特別是把這些產業,包括高技術產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這一轉移始于80年代,90年代愈演愈烈.促使了9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吸引外資總量急劇攀升。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誰也回避不了,都得參與進去,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我國主要參與的市第二種形式的全球化進程。

二、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

1.比較優勢原則下中國的收益。按照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不僅擁有絕對成本優勢的國家參與國際貿易是有利的,而且在所有產品上都處于絕對劣勢的國家通過國際貿易也能獲利。對于我國來說。主要優勢在于自然資源。廉價勞動力。區位要素和其他基本的要素優勢產業,如果按照比較優勢原則,中國將永遠成為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國。中國可以利用這個契機,遵循立足現實與著眼未來的有機統一,主動協調好世界范圍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內產業升級的關系。既要繼續引進發達國家技術比較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增加國內就業,擴大出口,完成工業化進程;又要利用經濟全球化提供的機會。加大對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引進和學習,發展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特別要在某些關鍵環節上占據優勢地位,搶占未來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加速國內現代化進程。

2.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中國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已從貿易活動深入到國際生產領域和高科技領域,并開始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向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提出了挑戰。當然,從總體上說.中國跨國公司由于起步較晚,目前發展水平較低,普遍投資規模較小,生產規模不大.且產品多屬于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但從發展趨勢看,由于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更積極地活躍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時代指日可待。海爾、聯想等公司已經躋身世界舞臺。

3.有助于資金融通。第一。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資的條件和機會。據聯合國公布的數字,1996年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達2850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了17.5%。而且投向發展中國家的國際私人資本在1990-1996年的6年中增加了6倍。在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資本構成中,國際私人資本已占85%。吸引外資規模的擴大無疑有助于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資金短缺問題。第二,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外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和條件,使其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增長迅速。1983-1987年發展中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額為年均42億美元,1994年則增加到386億美元,1996年更是達到510億美元的規模。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占世界外國直接投資的比重也從1985年的5%提高到1996年的14.7%。

三、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挑戰

全球化在給中國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面臨著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的挑戰。按照發展中國家長期盛行的觀點,現實的國際經濟體系是極端不合理的,全球化并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好處,除了少數強大的發展中國家可以從出口市場中得到好處外,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開放市場后無力同國外廉價的商品和投資者競爭,本國的公司和農場紛紛倒閉。同時,由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所制定的國際性政策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已經受到侵害。自由化政策導致了失業,削減保健和教育服務等消極后果,那些經濟主體無法同外國進行競爭的國家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對于我國來說,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跨國公司看對國家主權的影響。海默的跨國公司壟斷理論認為,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不同,證券 資只涉及資金的轉移,而直接投資包括技術、知識

及管理等一攬子資源的轉移。企業正向國際化的主要動機是為了充分利用。獨占性的生產要素的優勢,通過控制國外經營達到控制東道國市場的目的。許多企業仍沒有掌握過硬技術。與此同時,外國合資企業對投資后的壟斷主要集中在掌握先進技術、管理和品牌上。這就導致中國一些企業在合資后,盡管股權占有最大,但由于受。“獨占性生產要素”的限制。往往并不能實現對企業生產的真正控制??鐕就ㄟ^子公司在中國各地的擴張,用占股和收購的辦法控制中國大型企業,對中國的經濟主權也帶來致命的威脅。

2.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對外貿易不斷增長,但同時也使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不斷增加。問題的關鍵是,中國在不斷引進外資之后,至今還沒有形成出口主導型產業,我國出口的商品大多數仍然屬于以數量和低價銷售為主的粗放型類型。照此發展下去,再過十年,中國產品在國際上仍然不會有競爭能力,而低價銷售的數量擴張將會因國際反傾銷而不得不萎縮。1979年,歐盟首開西方國家對華反憤銷先河,據統計,在中國出口到歐盟的產品中,約有10%受到了歐盟反傾銷的影響。今后,諸如此類的情況還會不斷出現。值得注意的是。外國在中國的企業通過壟斷名牌專利,不僅在中國占領了市場而且不斷在國際上獲利。

3、對金融業的影響。以美國為例,美國金融機構在金融市場上的能量和工具都是中國金融機構所不及的。金融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問題。而金融體制的弊端和漏洞恰恰是中國經濟體制的瘸疾。外匯儲備,金融體系以及中國的整體經濟實力都將產生嚴重的影響。同時,跨國公司每年在我國的利潤達到1000多億人民幣,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外資滯留過多都將會對國家的金融安全帶來隱患,如果外資大量流出,或出現集中擠兌的現象,我國很可能出現外匯危機.甚至引發金融危機??鐕驹斐梢粐霈F金融危機的教訓。在世界上屢見不鮮?,F如今,全球化的金融危機就是由美國率先引起的,而目前我國的外匯儲備在美國的如此巨大的份額就不得不引起考慮。

4.貧富差距引起的國內社會安全問題。由于我國東部沿海較大程度上參與全球化。接受較多的外資。發展比較快。而西部仍然處于較慢的發展階段。兩地的GDP差距很大。貧困階層對社會分配不均。不公有強烈的反響,其中一部分人對社會產生不滿情緒。產生逆反心理,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刑事案件的增多其中就有這方面的原因。

四、中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應對措施

1.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潮流,我們必須積極參與,在規則下,積極與發展中國家合作,單個發展中國家力量單薄,聲音徽弱,實力根本不足以推動不利于自身的全球化規則的制定。為了有效維護自身利益,發展中國家要敢于、善于對現存的不合理國際經濟舊秩序進行有理、有利和有力的斗爭,迫使發達國家在制定全球化規則時更多地考慮發展中國家利益,削減發展中國家債務,對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和技術。

2.參與經濟區域化和集團化是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有效途徑。對于中國而言,在參與經濟全球化之前,首先著眼于參與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是較為實際、較為穩妥的做法。由于地區經濟一體化到目前為止還是以民族國家為核心,因而具備包括利益分配在內的明確的游戲規則,有較完善的監督和協調機制,因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能得到相對較好的保證。同時,地區經濟一體化也為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有利條件,積累了經驗。提供了鞏固的大后方。

3.引導相應產業和部門參與國際競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國家對有條件的產業和部門。應引導他們直接參與國際經濟競爭,這樣才能使相應的企業有更大的動力去追求新技術。提高效率和改進管理,從而在世界市場上獲得更大的利益。在對國內需要挖掘潛力的產業和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產業進行適度保護的同時,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能夠保證立足國內市場的前提下,向國外發展。

4.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必須正確處理好三組關系

實行對外開放與參與全球化的關系。我們必須按國際上共同的規則來辦事,不能總把希望寄托在國家的保護措施上,盡早參與全球化,就是要逼著我們的企業改革進取,只有這樣才能使其競爭力真正得到提高??s小國內地區間差距與縮小國際間差距的關系。擴大內需與增加外貿出口的關系。中國是一個大國,國內市場很大,要將擴大內需作為根本,但不能因此而忽視外貿的重要性。

5.中國在制定經濟全球化戰略時,應考慮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必須以發展本國的經濟為基礎。作為發展中國家和世界貿易大國,中國理應積極參與國際多邊經濟組織的活動和國際多邊經濟規則的制定,加強多雙邊經貿合作,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中發揮積極、穩定和建設性的作用。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承認不同國家間的差異,注意處理好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利益關系??萍嫉牟粩鄤撔潞瓦M步,是經濟全球化的基礎和條件。中國將堅持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科技興貿,不斷提高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科技含量和國際競爭能力,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才能不斷從生產關系方面為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臺給中國帶來諸多機遇和挑戰,但其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壘球化后來者必須改變落后面貌,觸凡其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趕超發迭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主動加入到了全球化過程中:在經濟上優惠政策吸引外國投資,從而比較順利地參與到國際分工格局之中;從進行的政治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了現代化建設所需的資金、技術、信息以廈市場。中國的發展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必須全面正確地認識和對待經濟全球化的問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誰也回避不了,都得參與進去:因此,中國在面臨經濟全球他的嚴峻挑戰時.只有勇往直前地應對,絕無后退可言。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中國經濟快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謝伏瞻.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Z].2008-04-26. [2] 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3] 沈利生,吳振宇.從產品結構看我國對外貿易[J].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12). [4] 正確看待我國經濟發展 [刊] 《求是》雜志 2009年一月刊 [5] 數據解讀:外貿貢獻度加大[Z].2004-06-15.

第四篇: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機遇和挑戰

摘要: 生產要素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各國、各地區相互融合成整體, 由于世界各國在自然資源、生產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經濟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經濟全球化對不同的國家產生不同的影響,作為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給中國的影響就像是一把雙刃劍,衡量經濟全球化的利弊與得失,中國又該如何應對?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 機遇 挑戰 趨利避害

世紀之交,經濟全球化浪潮滾滾而來,成為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最根本特征,成為從決策者、企業家到學者的共同話題。

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貿易全球化、投資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國公司生產經營全球化。

1、貿易全球化的表現:貿易全球化主要體現在:第一,國際貿易增長率高于世界生產總值增長率;第二,國際貿易規模龐大,世界貿易依賴度高。

2、投資全球化:國際直接投資全球化表現在:國際直接投資增長率高于國際貿易增長率和世界生產總值的增長率。

3、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一國的金融活動跨越國界日益與國際間的金融活動融合在一起,即資金的籌集、分配和運用,超越國家疆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金融全球化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水平的相互依賴關系,即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和狀況;二是垂直的相互依賴關系,即利率和匯率的國際聯動和影響。當代世界金融發展呈現的三大趨勢:(1)金

融國際合作的趨勢: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區域性、全球性金融組織;(2)融資證券化的趨勢:傳統的通過商業銀行籌集資金方式轉向通過國際金融市場發行長短期債券的方式;(3)金融合作利益增強的趨勢:世界金融中心和世界金融市場為各國融資提供了方便,提高了各國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降低了籌資成本。

4、跨國公司生產經營全球化的表現:表現在當今約90%的國家都有跨國公司的子公司或分支機構,其足跡已幾乎遍及全球。

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潮流。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已經使世界經濟成為一個由眾多國家組成的不可分割的立體網絡。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相當尖銳的矛盾和問題。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使我們更加富有。但是,另外一些經濟學家持懷疑態度,他們指出,如果經濟全球化真的那么好,那為什么國際經濟還是如此混亂?

應當承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才剛剛起步,它給各國經濟和整個世界經濟帶來的影響還難以預料,但是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即經濟全球化是一柄犀利的“雙刃劍”,在促進世界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政治風險。作為一個客觀的發展進程,積極參與、沉著應對是上策,而游離于經濟全球化浪潮之外、拒絕經濟全球化,只會帶來固步自封,無益于本國經濟的發展。我國自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便已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潮。對于我國來說,

經濟全球化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是難得的歷史機遇:

1、經濟全球化加快了生產社會化和國際化的進程,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為我國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發展目標提供了有利條件。

3、經濟全球化使我們能夠更全面,更廣闊地了解世界上各種經濟體制的優點和缺點,市場經濟各種不同模式的利與弊,從而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提供更多的借鑒和選擇。

4、經濟全球化有利于我國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我國企業走向世界在參與中發展壯大。

5、有利于我國的對外開放發展。另一方面是嚴峻的挑戰,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占據優勢地位并力圖主導這一進程 :

1、經濟全球化加劇了世界經濟的動蕩和不穩定,使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進一步擴大,加大了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

2、使我國身處一個更加復雜多變的競爭環境之中。

3、使我國經濟遭遇動蕩的可能性增大,可能對我國的經濟安全造成潛在的威脅。

4、我國面臨如何抵御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的嚴峻考驗。

經濟全球化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一種趨勢,已經被世界經濟發展的事實所證明。如果我們不融入這一發展過程,將永遠落后。因此,中國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應當不斷尋求有效的對策、緊緊抓住機遇、利用經濟全球化發展自己、推進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爭取做到“利大于弊”。首先,必須堅定不移、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發展的客觀必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歷史潮流,它不是某個國家或者某類國家的政策選擇,而是跨世紀國際經

濟關系變化的總體趨勢。如果我們否認乃至拒絕它,既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會給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閉門自守必然導致落后,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慘痛的歷史教訓。因此,應該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順應歷史潮流,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其次,有序推動國內制度的改革和建設,使之更適應全球市場規則。無論是在經濟全球化中逐利,還是最終推動整體經濟發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從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制度變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法律體系和宏觀調控體系等。但由于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整體處于劣勢,故目前完全以市場為導向的制度安排,顯然不適合處于變革和發展過程中的國內經濟。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注重發展的時序性,不能急于求成。再次,樹立全球化發展戰略,積極培育跨國公司。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也是國際競爭重要的組織形式。一國的國際競爭,甚至一國的國際政治地位,從長期看,取決于是否擁有世界級的跨國公司和世界級的產品。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化的迫切任務之一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引導和扶持有競爭力的企業組建大型跨國公司,在國內和國際市場開展競爭。通過培育和壯大本國的跨國公司,以全世界為市場來安排投資、開發、生產、銷售,并給予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以獲取全球最大利益。經過跨國公司的國外直接投資行為,把對國內的消極保護變為對全球的積極參與,并據此分享經濟全球化中國際分工專業化、精細化所帶來的利益。再次,進一步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對于我國來講,應注重地緣戰略建設,大力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區域經濟合作。

在經濟全球化蓬勃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深刻認識經濟全球化的相關理論問題及發展趨勢、正確把握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各種機遇、積極防御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各種沖擊、審時度勢、趨利避害、積極應對、實施正確有效的應對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第五篇: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機遇和挑戰

[摘要]經濟全球化使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優化組合和資源優化配置,從而促進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其特征是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的全球化。它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全球生產力大發展、加速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可以說是積極影響和消極沖擊同在、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并存。發展中國家要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確定本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步驟、速度和深度,采取有利的戰略決策和方針政策,完善其應對策略。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 發展中國家 機遇 挑戰

正文:20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之一是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世界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生產社會化和經濟關系國際化發展的客觀趨勢,它使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程度日益加深。了解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及表現,分析其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探討與之應對策略,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機遇:

第一,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資的條件和機會。吸引外資規模的擴大無疑有助于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資金短缺問題。

第二,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外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和條件,使其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增長迅速。

第三,經濟全球化帶動了世界范圍內經濟與技術開發區以及保稅區和自由貿易區等多種形式自由經濟區的發展。

第四,經濟全球化使世界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步伐加大。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這個契機,遵循立足現實與著眼未來的有機統一,主動協調好世界范圍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內產業升級的關系。既要繼續引進發達國家技術比較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增加國內就業,擴大出口,完成工業化進程;又要利用經濟全球化提供的機會,加大對發達國家先進技術的引進和學習,發展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特別要在某些關鍵環節上占據優勢地位,搶占未來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加速國內現代化進程。

第五,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有些跨國公司的發展甚為迅速,已從貿易活動深入到國際生產領域和高科技領域,并開始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向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提出了挑戰。當然,從總體上說,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由于起步較晚,目前發展水平較低,普遍投資規模較小,生產規模不大,且產品多屬于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但從發展趨勢看,由于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更積極地活躍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時代指日可待。

第六,經濟全球化拉動了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盡管發達國家是國際貿易的最大受益者,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的發展中國家也受益于國際貿易,其貿易額約占世界貿易總額的20%。

二、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挑戰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更是嚴峻,發展中國家在與發達國家分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部分利益的同時,卻承受著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甚至對本國經濟的嚴重沖擊。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挑戰主要有:

第一,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于不利地位。隨著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張,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沖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發達國家控制著國際經濟體系,手里掌握著資金、技術等優勢,在經濟全球化中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遠遠拋在后面。

第二,經濟全球化下的金融全球化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同時,帶來了不容忽視的金融風險和經濟沖擊。目前,24小時電子化交易的全球金融市場已經形成,在為市場交易提供更大便利的同時,也為金融界的不少投機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由于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世界范圍內市場力量的加強,以及發達國家大跨國公司的不斷擴張,有可能沖擊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國內產業,威脅其國內市場安全,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事務中的權力相對減弱。

第三,在解決全球性問題時,發展中國家也面臨著尷尬的局面。一方面他們要發展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卻被發達國家指責為破壞環境的對象。實際上,發達國家已經超越了工業化發展階段,應對已形成的環境污染結果負責。同時,經濟全球化使發達國家將越來越多的勞動密集和資源密集型產業以及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使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得到較大發展,加快其工業化進程,但發展中國家卻因此而使其良好的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平衡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資源浪費現象相當嚴重,社會負擔成本日益加重,更重要的是無助于發展中國家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加快科技進步,從而影響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并最終影響到整個世界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經濟全球化導致和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平衡。突出表現在南北差距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更加落后于發達國家,尤其是造成那些處于最底層的發展中國家更加貧窮落后。

第五,經濟全球化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問題或者說最大威脅,是它們的國家主權受到沖擊和削弱,國家經濟安全受到挑戰。首先,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求各國都要一定程度地讓渡和共享經濟主權。但實際上,這種讓渡和共享是不對稱的。由于經濟實力的差別,發展中國家對于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乃至管理經驗的需求更加迫切,這就為發達國家把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強加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條件。其次,由于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世界范圍內市場力量的加強,以及發達國家大跨國公司的不斷擴張,有可能沖擊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國內產業,威脅其國內市場安全,使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事務中的權力相對減弱。最后,適應經濟全球化需要而成立的“超國家”專門性國際經濟組織也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形成約束。

三、發展中國家的對策選擇

在充分認識到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之后,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更為重要的問題是:面對經濟全球化這一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各國又該如何做出自己的戰略選擇。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民族工業機器設備、技術工藝落后,生產效率、管理水平低下的現狀,面對跨國公司強強聯合搶奪全球市場如火如荼的挑戰,發展中國家以什么去應對?面對不斷開放的金融市場中如“洪水猛獸”般的國際游資,發展中國家的金融系統該怎樣應對?面對全球經濟結構大調整和技術不斷升級,發展中國家目前業已形成的“小、散、低、同”的經濟結構應該如何改造?面對知識經濟的來臨和“新經濟”的出現,廣大發展中國家又該如何迎頭趕上?面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對“國家主權的侵蝕”和

國家經濟安全的影響,作為相對弱勢群體的發展中國家政府又如何應對?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與否,直接決定著發展中國家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成敗,最終將影響到各國經濟現代化的實現與否。

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必須審慎對待,不可盲從。各國要從戰略的高度,全面考慮到本國的經濟現狀,綜合平衡各方面的關系,權衡利弊,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參與戰略和對策選擇。

參考文獻:

1、馬杰著 《經濟全球化與國家經濟安全》 經濟科學出版社

2、白樹強 《全球競爭論》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李勃 《論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后發優勢》 《世界經濟與政治》

4、伍貽康 《經濟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 《世界經濟與政治》

5、沈驥如 《新世紀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和我國的對策》 《世界經濟與政治》

6、唐任武 《經濟全球化的實質與中國的對策》 《世界經濟》

7、郭連成 《經濟全球化正負效應論》 《世界經濟與政治》

8、江時學 《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世界經濟研究》

9、樊綱 《國際經濟新趨勢--技術革命、經濟全球化、全球的市場化》 《國際經濟評論》

10、張家哲 《全球化和發展問題》 《國外社會科學文摘》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殲擊機在戰場上的作用下一篇:經濟型酒店的發展分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