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論語孝道現實意義

2022-07-23

第一篇:論語孝道現實意義

儒家的孝道及其現實意義

一:簡述儒家的孝道

“孝道”文化是中國特有的,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孝”字。“孝”是一個會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攙扶著長著長長胡須的老人。“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于待奉和贍養父母的意思。

一、先秦時期儒家的孝道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個體家庭的形成,父系家長制的確立,“孝”的觀念就逐漸形成和發展。下面,我們從儒家的經典和有關文獻中來考察儒家關于“孝”的內涵和它的變化、發展。 首先,我們考察《詩經》和《尚書》中“孝”的觀念 大家都知道,《尚書》和《詩經》都是經過孔子刪定的儒家經典,其中包含著關于“孝”較為原始的觀念和內容。

1、奉養父母

《尚書·酒誥》說:“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厥父母慶„„”在農閑的時候,用牛車載著商品,去遠處的地方進行貿易,用來孝敬贍養父母,讓你們的父母高興。

2、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詩經·小雅·蓼(音lù,陸)莪(音é)》 這首詩抒發未能奉養父母、孝敬父母而使父母離開人世之后的悲痛不已的心情。“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生我劬瘁”。對父母的逝世,悲傷不已。他們在十分勞累和病困中生育了我。他們不但生育我,撫養我,還疼愛我,照顧我,庇護我。對于父母的養育之恩德應該予以報答

3、尊敬父母,娶妻必告之

《詩經·齊風·南山》:“藝蔴如之何,衡從(縱)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詩借用種蔴必有田壟的道理,比喻娶妻必須告訴父母。

4、孝順父母應該成為效法的榜樣。

《詩經·大雅》中還說:“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孝順先人的思想是全體臣民的榜樣;還應該管理好自己職務以內的事情。“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孝子的孝順之心真誠而不枯竭,全家永遠能得到福祉。

5、不孝父母是最大的罪過。

如果兒子不能成就父業,大傷他父親的心;如果父親不慈愛自己的兒子,反而厭惡他;如果為弟不尊敬兄長,為兄的不友愛弟弟。那就應該用文王制定的法律來懲辦這樣的人,不可赦免他們。

第二,孔子論孝道

孔子創立“仁學”,“孝”是“仁”的重要內容之一??鬃拥膶W生有若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儒家看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是實行仁德的根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抓住這個根本,實行“仁”的基礎建立起來了,人與人之間倫理道德就會產生出來。

“孝”最基本的是“奉養”,首先要保證父母的吃和穿。在些基礎上,更為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孝順發出自內心的真正的愛,語言要和氣,面色要和悅,行為要恭敬。

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系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 養親與敬親 順親與諫親 傳宗接代 喪親與祭親

立身、立功,以顯父母 積極作用

1、修身養性。。

2、融合家庭。

3、報國敬業。

4、凝聚社會。

5、塑造文化。 消極作用

1、愚民性。

2、不平等性。

3、封建性。

4、保守性。 孝道斷層

二:簡述內圣外王之道

內圣外王,指內具有圣人的才德,對外施行王道。

1:出現 內圣外王”最早出現于《莊子·天下篇》.其內涵通俗的講,“內圣”就是修身養德,要求人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內圣外王”的統一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雖然“內圣外王”一詞不是直接出自儒學和孔子之說,但《天下篇》作者所闡述的“內圣外王之道”與孔子儒家思想有相通之處,這就為儒家采用這一術語提供了理論依據。 2:言論

在“內圣”方面,孔子主張,“為仁由己”。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一個人能不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仁人,關鍵在于自己。[2]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為起點,以“治人”為重點。[3]在孔子的思想中,內圣和外王是相互統一的,內圣是基礎,外王是目的,只有內心的不斷修養,才能達到內圣,也只有在內圣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安邦治國,達到外王的目的。同樣,內圣之有達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義,外王實現了,內圣才最終完成。 : 3:政治思想

孔子“內圣外王”政治思想中,體現了道德與政治的直接統一。儒家無不講道德,也無不談政治,認為政治只有以道德為指導,才有正確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實到政治中,才能產生普遍的影響。沒有道德作指導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這樣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難以長久的。

道德與政治的統一,也就是由“內圣”到“外王”。這里,“內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礎,“外王”是“內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結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三:儒家思想對當代社會的意義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國理論學說,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會的思想外殼,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會倫理思想,正是封建社會倫理觀從國家統治階級的高度期望出發將人們生活現實中的行為規范用通俗的語言--道德意識規范起來,讓農民成為社會道德思想的奴隸,而這種封建倫理觀作為封建統治階級上層建筑社會意識中的最廣泛影響治理社會群眾基礎的核心,從而完成對國家社會雙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三、儒家文明在文明融合中的積極作用

第一,儒家文明有利于人類智慧的拓展

儒學在“究天人之際”的過程中,建立和完善起來的宇宙生成論、本體論、知行論、修養論、境界論等一整套哲學學說,為人類的思想寶庫增添了豐富的內容,顯示了中國哲人的高度智慧。證明了中華民族是智慧的民族,富于創造的民族。由于儒學包孕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因此充分揭示儒家哲學的豐富內涵,開掘其精神價值,有利于拓展全民族乃至于全人類的智慧,從而將全民族乃至全人類的理論思維水平推向新的高峰。

第二,儒家文明有利于人類精神境界的提升

儒家的道德哲學尤其重視人的修養,要求每個人都要自覺地擴充內在的仁心善性,提升精神境界。所謂“仁者與萬物同體”、“大人物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天人合一”都是儒家所宣揚的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歐洲種種弊端所產生的頹勢,促使西方文明優越論的破產,使得西方哲人和有識之士愈來愈矚目東方文明,寄希望于中國傳統文明特別是儒家學說來補偏救弊、匡世濟時,把人類的整體文明和精神境界提高到一個新高度。

第三,儒家文明有利于世界新型文明的創建

人類的文明是統一的。西方的精神創造只是人類整個文明的一部分,東西方文明的融合和統一,才是人類文明的全部。毫無疑問,儒家文明在創造全球新型文明的歷史進程中將扮演無法取代的重要作用!中國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正在走進中國。自從地球上出現人類,地球上最美麗、最燦爛的花朵——思維著的精神所創造的文明便誕生了,在東西方文明融合的大潮中讓儒家文明這朵奇葩開放得更加艷麗多彩吧!

一、儒家思想對當代社會發展的束縛

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息息相關,在儒家思想傳承的過程中,精華與糟粕雜陳。到當代社會仍然有許多不好的或糟粕束縛著我們的思想,影響著我們的社會發展。我認為這種負面上的影響主要有二個大的方面。

1、君主專制制度和專制主義思想的慣性,對當代社會影響深遠。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思想最為活躍。諸侯國日益強大,逐鹿中原,爭霸稱雄,征戰不已。知識分子受到很大重視,“重士”、“征士”、“養士”成為一種風氣,思想相當活躍。但是,這種發展越到后來也越為緩慢,乃至成為八股教條而僵化,科舉考試只能在經書中尋章摘句作文章,特別是尊卑貴賤,君道臣節,專制主義尤為嚴重,這也是影響當代社會人文思想的根源所在。

2、儒家思想長久的文化專制氛圍,對當代社會思想的束縛不可低估。

在中國古代,文化專制的傳統也是相當長久的。 從秦始皇“焚書坑懦”開始,到以后的歷朝歷代文字獄愈演愈烈,嚴重阻礙了社會思想文化的進步。近代中國的落后和所經歷的屈辱無不是這種專制思想束縛的結果。

二、儒家思想對當代社會生活的積極影響

1、關于人與自我的關系。

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強調人人應的意志,也就是肯定人人都具有獨立人格。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所謂大丈夫的崇高人格,就是始終如一地堅持自己的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決不動搖。不難看出要正確對待自己,塑造崇高人格,最關鍵的就是要正確對侍生命與道德、人格的關系。一個人的人格尊嚴是生命中最為寶貴的、人格尊嚴超過了生命價值。

2、關于人與他人的關系。

人與他人的關系是關于人倫與群己的關系問題。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學者提倡人與人應當互相親愛,以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并對人倫的準則與規范有著詳細的論述。 儒家以“和”為價值的中心原則,“以他平他謂之和”,“和”是不同事物相互聯系、會聚而得其平衡,也就是多樣性的統一。認為朋友之間應當遵守信用。信用是基本的道德規范,是任何時代最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

3、關于個人與民族和國家的關系。

民族是歷史形成的一定人們組成的共同體,中華民族是由多民族匯合而成的統一體。國家既指政權,也指該政權治理范圍內的國土和人民。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個以關心社稷民生,維護民族獨立和捍衛中華文化為基本內容的愛國主義傳統,以愛國主義為人生的崇高價值。 。

4、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

人與自然的關系如何、人應當怎樣對待自然是入類社會必須首先和著重解決的問題,也是歷來中國哲學探討的一個根本問題。“控制自然說”,即主張治理自然,利用萬物以提高人類的物質生活。“相互協調說”,即要重視自然變化及其規律的客觀性,掌握自然規律,又要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作用,調節自然的變化,協助萬物獲得完滿的成就。這是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視為相輔相成的關系,以人與自然的協調和諧為最高理想。

綜觀上述四個方面,是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關于人生價值以及實現人生價值的基本觀點,它構成了互相聯系的統一的人生價值觀。正確對待自己是正確對待他人、民族和國家以及自然的基礎,而一個人人生價值的完滿實現,又是通過正確處理與他人、民族和國家以及自然的關系體現出來的,這也就是說,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是統一的。

第二篇:論語的現實意義

《論語》思想的現實意義

姓名:趙世苓 學號:201204380159 專業:學前教育 工作單位:滕州市柴胡店幼兒園

[摘要]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墩撜Z》所包含的和諧思想、行政思想、道德修養、教育思想等對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諸多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論語

現實意義

《論語》是一部孔門對話錄,孔子評他自已是“述而不作”?!墩撜Z》不是孔子自已寫出的書,是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一本書,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孔子弟子的思想,“論”是編輯的意思,“語”是孔子應答弟子和當時人的話語,合起來就叫“論語”?!墩撜Z》所包含的和諧思想、行政思想、道德修養、教育思想等對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諸多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論語》所體現的和諧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孔子的和諧思想,是以“仁”為根本內核、以“禮”為外在實現形式、以“和”為精神風韻,傾注著對人類自身存在與發展等問題的無比關心,飽含著對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 無限情懷。“和”就是和諧統一相互差異的事物組織在一起,相互協調、相互配合,就是“和”。北京的故宮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從大殿的名稱當中,我們即可以看到古代的國家管理者們對“和”的追求和向往。

孔子主張“和為貴”,明確捉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論語·子路》),“政是以和” (《左傳.昭公二十年》)。孟子進一步明確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鬃拥暮椭C思想在當今社會重現其活力、重放其光輝??鬃雍椭C思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崇尚人類自身的和諧,并把這種和諧落實到禮治秩序上;二是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并把這種和諧提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度;三是崇尚“中庸之道”,并把“和”提升為儒學體系的認識論范疇,為中國文化樹立了“致中和”的精神。

作為各種社會關系總和的人,樹立與天和、與地和、與人和、與己和的和諧理念,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把握處理關系的分寸泥度等,無疑是提高生命質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全而、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多方而的需求和人的全而發展,同時還要注重保護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因此,在發展經濟,提高科技水平的同時,要強調統籌發展和對自然的責任,加強人們保護自然生態的意識,引 1

導人們探索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和諧格局。

二、《論語》所體現的行政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在《論語》中,孔子提出禮、仁、義、忠、信、孝等一系列觀念,意在以修德求德政,使社會秩序趨于穩定,使分裂的東周歸于統一,最終實現天下有道的社會理想。通過《論語》,我們可以從其宗教禮儀規范中看到其中透露出來的行政思想,這些行政思想,對現在仍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論語》中所反映的“仁者愛人”思想、“和為貴”思想、“以義馭利”的思想、“唯才是舉”、“舉才為知”的思想、注重“教化”的思想以及“正人先正已”的權力約束思想對于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上述思想放在今天就是要求我們做到注意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沒有社會的和諧和穩定,經濟就難以發展。要求我們加強行政管理中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正確處理義利關系的準則—以義馭利。義利關系的實質是指社會群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在“已欲立而立人”的指導下的義利關系,既不可能是純粹的利已主義,也不可能是純粹的利他主義,而是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的統一,個人利益的追求要以社會利益為指導、為前提,有利于社會,也就從根本上有利于個人。追求個人利益要于人民、國家利益無損,才是允許的,合法的;追求財富于人民有利、于國家有利,就應千力一百計去獲得;自已富了,還要幫助他人富起來,這才是值得贊譽的。這樣就可抵制拜金主義及隨之而來的腐敗之風的蔓延,有利于建設高尚的精神境界,促進社會安定。道德不是倚靠外部力量去獲得,而是通過運用教化,引導和感化人民,并以禮作為人民的思想和行為的規范。道德是調節個體與群體、公與私矛屑的一種重要手段,是協調社會秩序,并產生凝聚力使之維持和發展不可少的?!墩撜Z》融宗教人倫和行政理念于一體,將行政整合為一整套宗教人倫理想和具有實踐意義的做人行為模式之中,賦予行政以一種文化的模式和基本思想,雖然它的根本口的是維護和鞏固封建君主統治,使人民甘心處于被統治的地位,但是客觀上對緩和統治階級矛屑和維護社會穩定也有一定作用。它從意識力一而對現代行政管理產生深刻的影響,行政管理的實踐固然要有技術手段,但也要有正確的價值理念的指引,只有在正確的價值口標的指引下才能朝著合乎理性與公平的力一向取得漸進式的發展。

三、《論語》所體現的道德修養及其現實意義

《論語》所體現的德治思想在當時并沒有能正確解決如何為政治國的問題,但卻對中國以后倫理思想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對于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著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它對于怎樣把道德作為整個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因素來認識道德的作用,怎樣認識和處理道德與政治的關系,對為官者的要求和約束,等等,都有積極的意義。我們可以從中吸取到許多有益的東西,一個黨員領導干部,必須要品德高尚,作風正派,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堅持原則,秉公執法,不謀私利,時時處處以自己的良好

2

品德和形象去影響周圍的群眾,要求群眾做到的,首先領導者自己要做到,才能對下屬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否則,如果作風不正,官僚主義嚴重,主觀武斷,將會導致“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會產生離心力,使下屬避而遠之。這些,對于今天的領導者是十分重要的。

《論語》中所提出的寬人、嚴己的道德修養要求,不僅對于處理好人際關系,而且對于治國關系甚大。這對于今天我們進行個人修養和處理人民內部人與人、單位與單位之間的關系,也是值得提倡的重要原則。作為領導者,嚴格自律,克己奉公,寬厚待人,信任、尊重和關心人,取信于民,是其對下屬產生吸引力的重要條件。因此,作為領導者,必須要嚴于律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以身作則,言行一致,不浮、不驕、不吹、不貪;發揚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模范,多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在權力、美色、金錢、人情面前經受考驗,樹立領導干部的良好形象,燕得人民群眾的信賴。

在《論語》中,勤奮,誠實,節儉,相助相生的倫理觀念。三綱五常,孝悌忠信,禮儀廉恥,慎獨,以禮待人,講求信用,尊重別人。能促進人際關系的協調。比如,盡管在西方影響下的限度進程開始以來,人們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發生了變化,但在我們國家仍然保持著代代相傳的孝順父母和尊敬老人的風尚,而且特別重視禮節和道德觀念。這表現在非常重視家庭人際關系,且強調家庭的和睦性。最根本的是能夠孝順父母,敬愛兄長。例如:子女對父母履行孝順義務大概有三種:第一,每個男人有義務養育孩子,傳宗接代,以報答雙親養育他而經歷的千辛萬苦。第二,供養并服侍父母,使父母晚年享盡天倫之樂。第三,必須遵守祭祀祖先的禮儀。孝順父母不局限與父母健在的日子,而必須堅持一輩子;即使父母去世以后,按照傳統思想,祭祀祖先不是一種宗教活動,而是對已故祖先孝心的延續。這樣,孝成了現代人個人修養的根本。論語思想高度重視培養人的內臟精神力量和獨立的理想人格,這樣的人就是國家需要的人才,可成為為國家獻身的愛國者,也可以恢復逐漸喪失的人性。另外,有關“恕”的思想,成為當代圓滿處理“你”和“我”關系的倫理。“禮”起到了確立地球村秩序的基本作用。就是說,保持社會的有序狀態,關鍵就在于能否很好的處理這兩種關系中的關系:一是通過禮的制約來實現。而是通過個人的自律和寬讓解決,這意思是,天下和平來自人際關系的和諧。

看來,《論語》中的倫理道德思想仍是我們當代社會的強大精神之柱,自古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足以信之!

總之,《論語》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以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及博大的人文精神影響著幾千年來中國人的思想,它所體現的和諧思想、行政思想、道德修養、教育思想等對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錢穆.論語新解[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3

[3]康明軒.孔子哲學思想再研究[J].山東師大學報,1990,(4). [4]衛春回.孔子義利觀新探[J].山西師大學報,1995,(3). [5]楊皓然《論語》中的行政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桂海論叢,2004年4月,第20卷第2期. [6]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7]朱貽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第三篇:《論語》中的道德修養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兩千五百多年來,儒家思想對中華民族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論語》中的道德修養思想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將是我們應當深思的問題。 和諧社會 道德修養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它之所以能夠至今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而不倒,正是因為它在發展過程中孕育了燦爛的文化,而這個文化的主體便是由以“仁”為主要內容的儒家文化作支撐的。兩千五百多年來,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經滲透進了中華民族的血脈當中,塑造了中國人的性格,形成了寶貴的思想文化傳統,對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規范、教育理念、審美情趣等等,都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鬃犹岢?ldquo;仁”,其中一個重要的內涵就是要注重個人道德修養,尤其注重嚴于律己。人要通過“修己”成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有利于社會發展的人的思想在當今社會更是有現實意義,值得我們深入學習、推敲、反省和改正,以提高我們自身道德修養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一. 當今社會人們提高道德修養的必要性

在物欲橫流的經濟時代中,緩解巨大的工作壓力和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似乎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重心??v觀2007年內發生的大案,貪污腐敗、非法集資、監守自盜、“高智商”的計算機犯罪等等層出不窮。盡管我們只是管中窺豹,但是其中折射出的世間百態,值得我們仔細深思和回味。人們往往忙碌于滿足自己的各種欲望,漸漸忽視了對自身精神文化的建設和道德素質的提升。這對于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繼承與繁榮是極其不利的。

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實現“德治”。這就要求通過個人的內在修養,以形成“仁”的德性??鬃釉f:“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公冶長》),“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論語·述而》)。這些與我們社會總體道德修養現狀不謀而合,直指組成這個社會的個體----人所存在的問題:人們道德觀念日漸淡薄造成世風日下。與此同時,孔子也說:“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里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仁。……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以此來說明道德修養以及自律的作用。因此我們要想又好又快地發展、可持續發展,真正落實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修養水平勢在必行。

二. 提高道德修養所要達到的標準及其現實意義

《論語·學而》篇中首次將道德修養所要達到的標準作了概括表述----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明確指出道德修養所要達到的標準就是君子,君子就是有仁德的人,而君子的標準則包括五項具體內容:①舉止;②學習;③品質;④交友;⑤態度。這對于我們現在來說也是相當實用的。下面,我就以上幾個方面具體論述。

首先,“君子不重,則不威”講的就是君子的言行舉止應當達到的標準。“重”是莊重,“威”是有威嚴,即是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其中又可以分為語言、儀貌、行為等幾個方面。莊重威嚴作為給別人的第一印象,在這個忙碌的社會中顯得尤為重要。此前中外媒體均有過多次報道:中國旅行團到某某地旅行,言行極不文明。比如隨地吐痰、購票插隊、大聲喧嘩、在禁止照相的地方無視規定等等。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并不是偶然的過失,而是多次反復出現的。這使中國人在“世界最不文明旅游者”排行榜上榜上有名。這也直接導致了一個大問題: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再次因為其子民缺乏道德修養而聲名狼藉,而道德素質低下成為我們給自己貼上的最醒目的標簽。世界不再關注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不再欣賞我們的人文氣質,不再重視我們的經商頭腦,他們在意的僅僅是我們的道德修養水平。一個人作為一個企業、一個地域的組成個體,從他身上不經意展現的細微末節最能顯示他所受的道德素質、文化底蘊、教育背景。他雖然是個體,但是卻是這個企業、這個地域最生動、最真實的“名片”。因此,我們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讓中國人的形象在世界人民的觀念中華麗轉身,重新獲得世界的認可,規范我們的言行舉止便是我們首當其沖應當做的。

其次,“(不)學則不固”是講所學的知識和美好的品德需要鞏固才能不斷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水平。“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便說明了道德素質的培養所占據的重要地位。道德修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長年累月的學習和實踐。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應該在心里撒下道德的種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道德的習慣成為指導我們行為的風向標。而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一方面要將已有的美好品質得以發揮,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取人之長,讓自己的德行趨于完備。鞏固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水平需要持之以恒,這樣,我們美好的德行才能得到鞏固,展現其應有的光輝。

再次,要將道德修養提高到一定水平,便一定要使道德品質“主忠信”。一切言行舉止都要以忠、信為宗旨,這樣才能培養出品德高尚的人?!墩撜Z》中記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孔子的教學內容其中兩點便是忠、信,可見忠信在一個人的道德品質中占據十分崇高的地位。所謂“忠”,是指對人對事盡心盡力,從另一個方面講,也就是要真心誠意、全心全意地對待他人??鬃臃磳μ撉榧僖獾慕挥研袨?,他說:“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也恥之。”(《論語·公冶長》)。此外,孔子還認為,真正的朋友不是以取悅方為目的,而是要敢于向朋友提意見,孔子稱之為“忠告”。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常有一些人以正直自居,他們喜歡向朋友提意見,但目的并不是為了幫助朋友改正錯誤,而是帶有揭他人之短以掩自己之不足的味道,這是有悖于“忠”的思想的。而所謂“信”,就是誠實不欺,言行一致。雖然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然而當今社會巧言令色的人卻比比皆是,欺詐盜竊的新聞也常常見諸報刊雜志,人們不再相信身邊還有“活雷鋒”,人們也不再愿意去當“活雷鋒”,不僅如此,人們對于為數不多的、仍然小心翼翼地當著“活雷鋒”的人還嗤之以鼻。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這種局面長期存在不僅僅會影響我們的社會關系,而且對社會安定也起著負面作用。

第四,道德素質的提升還需要良好的環境,那就是“無友不如己者”。人作為社會大家庭的一分子,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那么,外界環境對道德的培養就必定會有多多少少的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就是說明了外界環境對人生活發展的影響。我們交朋結友,要選擇德行比自己更高尚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這樣,我們的德行才能有上升的空間,使自己的道德素質得到提高。

最后,“過,則無憚改。”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真正提高我們的道德素質。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有了過錯就要勇于改正。“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論語·子罕》),我們只有不斷在實際行動中修正自己的行為,最終才能夠使自己學習和鞏固的美好的道德品質更加盡善盡美。

三. 提高道德修養的途徑和內容

在明確了我們改善道德風氣敗壞的現狀所應該達到的目標和標準之后,我們還該依照以下幾個方面實行,以切實將我們的道德素養提高到新的水平。

1. 學習

學無止境。要想提高道德素養,我們首先應該有新的心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將提高道德素質作為自己的樂趣,學習也快樂,實踐也快樂,我們將在良好的心態中跨越更多的障礙,擺脫更多的束縛,得到更多的成長。我們可以將學習的途徑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① 在書本中學習:“書中自有黃金屋”,美好的道德品質對于如今的人們已難能可貴。在書本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前人先輩的光輝事跡、光榮傳統,還可以看到許多反面的事例。我們可以以此警醒自己,同時加深自己的理解,在今后實踐的過程中做得更好。 ② 向長輩、朋友學習:父母作為啟蒙教育的重要角色,父母的品德對孩子起了極為重要的表率作用。“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論語·學而》)便說明了這一點。此外,向朋友學習也是提高品德的主要途徑之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我們只有在不斷的比較中才能發現自己做得好的方面和做得不盡人意的方面,我們要善于尋找好的參照物,以此在道德上得到更多的提升。

③ 在反思中學習:人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反思,而人類學習最重要的也就是反思。人在反思中能夠學到更多的東西,舉以一反三,是我們進步的捷徑。不過,我們將反思的結果付諸實踐,最終也應該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以此得到更為豐富的結論,為下一次的實踐做好充足的準備。

2. 端正態度

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道德修養,態度確實是起決定作用的。“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將使我們在提高道德素養的過程中更好的掌握“寬”和“嚴”的尺度,更有利于我們揚棄地學習,發揮我們的主觀能動性。“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要有不斷進取的決心才能取得最終的進步。

3. 交朋友

如上所述,“主忠信”是判別朋友關系的主要原則??鬃訉⑴笥逊殖扇?。他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這也可以作為我們現在交友的準則和對其判斷的依據。

所謂“友直”,是指結交正直的朋友??鬃诱J為,正直是人與生俱來的品德之一,“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論語·雍也》)也是人作為朋友的重要品德之一。而正直的基礎是“忠”??鬃又鲝垼鹤鳛榕笥褢撌?ldquo;忠告而善道之”(《論語·顏淵》),既要誠心誠意地向朋友提意見,也要善于提意見。而善于提意見就是要把握“直”的限度,注意提意見不要太直率了,有可能為朋友所不能接受,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如果堅持直言相勸,則朋友之間有可能會疏遠開來,“朋友數,其疏矣。”(《論語·里仁》)故孔子認為,在多次勸告而仍不能為朋友所接受的情況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論語·顏淵》)。

所謂“友諒”,也就是要與講信用的人交朋友。子夏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信不僅是獲得他人信任的基礎,同時還是朋友之意相互提意見的基礎,“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論語·子張》)。我們只有在與人交往并發現改正自己的錯誤的過程中,才能不斷堅定自己的腳步,愈行愈遠。 所謂“友多聞”,是指結交見聞廣博的人為友。如上所述,在孔子看來,無論是“友直”還是“友諒”時,其共同之處在于都離不開“好學”。而“多聞”,主要是通過學習而得。除此之外,游歷也是一個人見多識廣的重要來源。以這種人為朋友,其意義不僅可以彌補自己在知識和見聞上的不足,而且可以開拓人的視野,培養人的寬闊的胸襟。

而孔子所說的三類“損友”中,前兩類即“友便辟”和“友善柔”實際上是一種德性的兩種不同表現而已。“友便辟”是指與喜歡諂媚奉承的人為友,“友善柔”則是指與當面恭維背后誹謗者為友。至于“便佞”,實際上就是指喜歡夸夸其談的人。所以,孔子特別強調:一個人的言語之發必須以仁德為基礎,即“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論語·憲問》),“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和“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這些都是孔子對言語之德的看法。由此可見,“友便佞”,確是“損友”之一。而孔子之所以特別提出這一點,就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就是因為言語之惑而誤交朋友。

綜上所述,道德修養的提高亟需重新占據我們生活的重要部分,而《論語》中的道德修養思想要如何為我們所用,仍然任重而道遠。

第四篇:論語孝道感悟

《論語》中的孝道讀后感

經過這一學期的學習,在老師的詳細講解下,加上自己對《論語》研讀,對于論語有了更系統、全面的認識,對其中所滲透的孝道的感悟也更加深切了。

課堂上,老師經常用一個個通俗易懂卻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為人處事作了經典的詮釋。還通過觀看電影《孔子》,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溫暖。這對我的生活觀、為人處事觀、教育教學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孝,是中國文化中最悠久、最根本、最重要而且影響最為深遠的中華傳統美德,是個人修身之道。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長輩、平輩、晚輩。而孔子所向往的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即希望自己能做到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這其中,擺在第一位的就是孝??鬃诱J為,孝是一切道德規范的根本及其發展的前提。就我們個人而言,孝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質,體現在君子的品德中,是內心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論語》中的孝義也是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道德和意志品質的形成?!墩撜Z》呼吁天下的兒女尊重父母,及時行孝,對于我們現代人而言,具有非常大的現實意義。下面,讓我們走進《論語》,感受其中的孝義。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往往父母對我們的影響也是潛移默化的,在父母去世之后,依然謹記父母的教導,那他就算是孝子。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近年來流行過年出去旅游,對于這種做法,大家的觀念也不同。而我認為,過年就是家人團聚的日子,我們應用更多的時間陪父母在一起,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再取追悔。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通常,父母會把我們的生日記得清清楚楚,給我們慶祝,讓我們每年都過一個開心快樂的生日。然而又有幾個人能記清父母的生日呢?又有幾個人能在父母生日這天給他們慶祝?父母的要求不多,哪怕是一條短信、一個小禮物、一句問候、回家的一杯水、一個小舉動,就能讓他們非常開心。當然,對于父母來說,生日是喜憂摻半的,喜的是父母高壽,得享天年,做兒女的現在還有機會孝敬他們;憂的則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歲,我們還有多少時間能夠陪在父母身邊盡孝呢?我們還能夠有多少心愿真正來得及完成呢?也許,現在的我們并不能完全體會這句話,我們可以看現在父母給爺爺奶奶過生日的樣子。他們更多地是擔憂,因為我們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給的太多。所以,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至深的悲愴叫做“子欲養而親不待”。等到那一天,不管我們再怎么追悔,一切也來不及了。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是說,子夏問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說,孝之難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今年來,子女不孝的丑聞也經常搬上新聞,對于生我養我的父母,我們欠父母實在太多,唯有在我們懂事之際、父母有生之年盡足孝道才能報答父母的恩情。什么是孝?在我看來,能讓父母天天開心就是孝。我們盡力做到父母滿意,生活里多關心父母,這些并不是難事,但在父母看來,卻十分欣慰。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當今社會卻有太多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孝,忘記了應該盡孝?!凑撜Z〉讓我們在誦讀經典中認識孝,感悟孝。發自內心的尊重父母,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中體現我們對父母的孝心。只要父母還在,就是我們做兒女的福分。天下兒女心,就是在這個時候,想一想父母之年,以及在有限的歲月中,我們還來得及做什么,那么一切都有可能。

第五篇:從《論語》看儒家的“孝道”思想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漢師1212班21號 馬瑞 1220301221 作為一種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倫理道德,孝道文化在經歷了中國幾千年悠久文化的積淀和文明社會的發展中,形成了豐富的內涵和特定的文化,并且逐漸內化為中華民族的心理情感,成為我們弘揚傳誦了幾千年的優秀傳統美德。當代新儒家曾昭旭先生說:“孝,在中華民族文化中是一個相當復雜的概念。它的初意雖然只是善待父母,但到后來,卻成為育藝的總會,并含有宗教與道德意義,乃至說中國的正統文化亦不為過。”與此同時,“孝道”也是《論語》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更是整個儒家文化思想的根基和主流,只有我們把握了《論語》中的基礎孝道思想,才能進一步理解并弘揚更深層次的儒家“仁”的思想。

從古至今,父母都是子女的生命之源。而孝道的最終歸宿不外乎是兒女要學會珍惜自己的生命、提高修養、建立功業、讓父母安心并且得以驕傲。在《論語》中,孔子不僅要求人們做地道的孝子,教育子女要好好的的孝敬父母,而且還教導子女如何對待活著的雙親和死去的雙親??鬃痈嬲]人們不能一味的順從父母,當父母出現錯誤的時候,作為子女應該進行勸導,但是即便父母不能接受,也不能對父母大喊大叫,要尊敬父母。因此,在《論語》中的孝道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孝之以敬——無怨而有禮。

孔子在《論語·為政》中曾記載:“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7)??鬃釉谶@里認為,并不是讓父母得到基本的贍養就能夠稱作“孝”,如果對父母沒有尊敬之心,那么和養狗養馬又有什么區別呢?所以孔子提出了以“敬”為核心內容的孝道,強調對父母的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礎上。

不僅如此,在《論語·為政》中還記載著:“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2·8)所謂孝道,難就難在父母面前總能保持和顏悅色,即句中提到的“色難”。尤其是在父母年老體弱時,做子女的能做到心甘情愿、不嫌辛勞地孝敬、侍奉父母,始終如一把最好的奉獻給父母,而不因為時間、情緒、環境的不同有所改變。正如《論語·學而》中寫道:“事父母,能竭其力”(1·7)。烏鴉尚知反哺,作為一個有思想的人又怎能眼睜睜看著年邁的雙親因兒女不孝心碎難忍?;叵胛覀兊男r候,每一次受傷、生病,父母也就跟著揪心難過并小心翼翼的照顧我們,然而如今羽翼漸豐時,難道就能忘卻曾經父母的養育恩情么。

就像孔子在《論語》中說過的話,“不敬,何以別乎?”“色難”“無違”,對待我們的父母,“孝”字在前,給予父母足夠的敬愛之心,沒有怨恨,沒有爭吵,而是恪守著做兒女的“禮”,也即是孔子所提倡的無怨而有禮的“孝”道。

其次,三年不改父之道——弘揚父母之志。

兒時我們總是能夠聽到這樣的一句話:“孩子,媽媽(爸爸)曾經的愿望現在就靠你實現了。”而這樣一句話的源頭出自哪里?——正是《論語》中孔子所提倡的一種孝道思想。

在孔子看來,作為子女不僅僅要供養父母,侍奉父母,更重要的是要弘揚父母之志,能夠為社會去擔當責任,做一些有益于社會的事情,這才是孝?!墩撜Z·學而》曾記載孔子說過:“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1·11)在孔子的思想觀念中,父母死后,作為孝子應該繼承父母的遺志,完成他們未完成的事業??鬃釉谶@里論及的“孝”,貫穿了父母和子女兩代人的責任和義務,是父輩的引導和子女的繼承。“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并不是強調從父之道正確與否,而是從為人子女者是否存在與父母之間的真感情,是否能夠常加以懷念尊敬的心,而這也就體現了孔子認為的子女只有繼承父志,才算是對父親的尊重,才是真孝。他贊美孟莊子的孝,就是由于他能夠繼承父志。如在《論語·子張》中的記載:“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權,是難能也。”(19·18)

然而在當今社會看來,“三年不改父之道”的思想卻是要改一改。我們不提倡“唯父母之命必從”的愚孝思想,因為現在的社會文明更加要求子女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具有主觀能動性和主動創造性,父母更不應該限制并禁錮子女追求夢想的權利。因而我認為,如今的社會,子女有理想,并為之奮斗實現自己的理想,便是對父母之孝道的最大貫徹,也更能體現著《論語》中所傳達的“孝”之根本含義。 最后,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在《論語·里仁》里孔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4·19)意思就是當雙親在世時,不提倡出遠門而不歸,更不能讓年邁的父母獨自留在家中無人照料。因為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由于交通的極不便利,通信的不暢,那時兒女的一次遠游也許便是五年、十年的相隔萬里甚至是更久的時間??鬃又鲝?ldquo;不遠游”,但是沒有禁止遠游而是提倡“游必有方”,無論子女你在何處,一定要告知父母你所在的地方,不讓父母為你日夜擔憂操勞,這便是孝道。

雖然“父母在,不遠游”這個古老的孝道思想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社會里顯得不是那么的合理和適用,但“游必有方”的要求是至今可以沿用的。在現代社會,子女們各有自己的事業,不可能一直守候在父母身旁,“空巢老人”的群體也在逐年增長,雖然由于通信的異常便利,兒女們在天涯海角也能夠及時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但即便如此,短信聽不到語氣,電話看不到表情,視頻觸不到體溫,對于父母來說,他們最需要的便是兒女在身邊的溫暖和問候以及一家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的場景。做兒女的我們,更應該主動經?;丶遗闩愀改?,哪怕在他們身邊陪他們說會話,父母也會感到相當幸福,能讓父母幸福,這才是做兒女的最大的責任,也是最大的孝道。而只有“孝思孝行”,能敬長,才能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

《論語》作為一部儒家經典至今仍有著獨特的研究價值,其中所蘊含的儒家“孝道”思想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如何評價我國傳統的“孝道”文化,批判迂腐也好,贊美孝順也罷,都不可否認的是,《論語》更多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其養老敬老的基本社會道德更是一份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形勢下,研究和弘揚傳統的儒學“孝道”文化是時代發展所必須的事情。

參考文獻:

《淺談<論語>的孝道文化及其現實意義》 焦學強 山東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報 編號:250014 《淺談孔子“孝”論及其當代價值》 關斐 文化商業報2011年10月 談古論今板塊 《對<論語>“孝悌”的個性解讀》 壽可飛 現代閱讀第12期 2012年12月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禮儀社團活動總結下一篇:六一活動方案小學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