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中歷史必修1第16課

2023-06-20

第一篇:高中歷史必修1第16課

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16課

教學目標:

一、基本知識

熟悉五四運動的背景、過程和影響,理解五四精神的實質。

二、能力和方法

1、 通過分析五四運動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認識民族精神對國家命運和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2、結合文中所給的史料,培養學生從歷史史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五四運動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對五四運動作出價值判斷,由此感受到民族精神的覺醒對一個國家發展的推動作用,并由此培養愛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五四精神

難點:理解五四精神為什么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教學過程:

大家都應該知道青年節在五月四日,那么你們知道為什么要選擇這個時間嗎?中國共青團團歌里為什么要寫上:“五四”的火炬,喚起了民族的覺醒!這一天,青年學子帶頭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即五四愛國運動。那么五四運動一場怎樣的運動呢?它為什么會發生呢?它體現了什么精神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回顧這段青春燃燒的歷史吧!

一、五四愛國運動爆發的背景

在我們走進五四運動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五四運動之前中國的社會狀況是怎樣的呢? [設問]: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一子目的內容,試歸納,五四運動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1、國際方面: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

[講解]:一戰期間,日本和美國趁西方列強無暇顧及在華利益之機,加緊侵略中國,尤其是日本,更是企圖獨霸中國。主要體現在它支持袁世凱稱帝為條件,向袁世凱提出了“二十一”條。

[設問]:通過教材第二三段小字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二十一條”的實質是什么? [提示]:滅亡中國變中國為日本的殖民地。

[設問]:袁世凱對于日本提出這樣的“二十一”條作何反應?

[提示]:1915年5月9日這天,稱帝心切的袁世凱除了對第五條內容有所保留,其余內容竟然全部接受了。中國人把這一天作為國恥紀念日,稱作“五九國恥”。通過“二十一”條,日本實現了獨霸中國的野心。

2、國內方面:北洋軍閥政府的黑暗統治(階級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

[講解]:面對深重的民族危機,北洋軍閥政府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大肆出賣國家利權,對內則大量掠奪土地和工礦業,不斷增加賦稅,而且軍閥之間不斷混戰,使人民生活悲慘,苦不堪言,這就使階級矛盾日益加深。

除此之外,一場運動的爆發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我來給同學們補充一下運動發生的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

3、階級基礎:工人階級在一戰期間得到壯大

[講解]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較快發展,我們把這個時期稱為“短暫的春天”。隨著民族工業的發展,工人階級也迅速發展壯大起來,這就為運動提供了階級基礎。

[過渡]:此外,早在運動前的1915年,中國發生了一場新文化運動,同學們還記得它是由誰首先發起,提出什么樣的口號? [提示]:陳獨秀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標志著運動的開始。運動提出了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這一場思想啟蒙運動的開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尤其是知識分子,是民主和科學觀念深入人心,從而為五四運動提供了思想基礎。

4、思想基礎:新文化運動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以上我們分析了中國面臨的國內外局勢,五四運動前夕中國的社會情況可以說是“山雨欲來風滿樓”。此時中國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逐漸激化,就像一堆干燥的柴,只需一點火星,就能燃燒起來。這時這點火星出現了,這就是----中國外交在巴黎和會上的失敗。 5. 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1)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提出了哪些正義的要求?

答:廢除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取消“二十一條”;收回日本在大戰時奪去的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2)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失敗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因為當時中國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富強的國家。

(3)中國的外交失敗 說明了什么道理?答:弱國無外交。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中國加入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一方作戰,派出了20萬華工在戰爭中擔負起了繁重的后勤任務。為協約國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中國也以戰勝國的身份參加了巴黎和會。當時中國各界對和會寄予了極大的希望——期待勝利能改善中國卑微的國際地位。北洋政府派出了顧維鈞等五人的代表團參加會議。在會上,提出了一些正義的要求如廢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廢除“二十一條”等。但是主宰會議的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強國不僅拒絕了中國代表正義的要求,而且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讓給了日本。

巴黎和會徹底暴露了帝國主義的猙獰面目,也打破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幻想。先進的知識分子認清了這個真理: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解決自己的命運。

二、五四愛國運動的經過

1、經過:在斗爭中,學生提出了什么樣的口號?運動的中心、斗爭的主力和主要形式發生了什么樣變化?

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中心:北京——上海

(全國地域范圍擴大)

主力:學生——工人

(工人 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參加,群眾性愛國運動) 形式:游行示威—— “三罷”斗爭

(斗爭日益深入)

《山東·青島》一畫,把日本帝國主義繪成標有“太陽”標記的惡魔骷髏,它口中銜著“山東”、“青島”,企圖往下吞,而中國“國民”正用繩索套著“山東”、“青島”奮力往外拉,不讓日本惡魔吞下去。作品鮮明地表現了中國人民“誓死爭回山東、青島”的強烈愛國要求和堅定斗爭決心。

《工、學、商打倒曹、陸、章(漫畫傳單)1919年沈泊塵作》 :

三個有力的拳頭:一個拳頭寫有“勞動”字樣,代表工人階級;另一個關頭寫有“學”字,代表學生界;還有一個關頭寫有“商”字,代表商業界。三個拳頭結合在一起,狠狠地打擊了寫有“曹、陸、章”字的三個小丑人物——曹汝霖、陸宗興、章宗祥。作品醒目地號召工人、學生、商人團結起來,結成有力的同盟,打倒反動軍閥政府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興、章宗祥

五四愛國運動已突破了知識分子的范圍,發展成為以工人為主力、有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參加的全國范圍的群眾愛國主義運動。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臺。在五四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五四運動在廣度上和深度上的迅速發展,由北京到全國,由學界到各界形成一股巨大的潮流,嚇壞了北京政府。五四運動因此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五四運動取得了什么直接成果?

2.結果:釋放、罷免、拒簽——初步勝利

(1)釋放被捕學生

(2)罷免了曹汝霖、章宗祥和陸宗輿三人的職務

(3)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捍衛了國家主權和尊嚴。

(這次拒簽的意義是重大的,是中國近代外交史上第一次向列強說“不”,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

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的關鍵力量是什么? 學生罷課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對待日益嚴厲;乃商界罷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學生釋;工界罷工不及五日,而曹、陸、章去.

----------《上海學聯告同胞書》1919年6月

“眾志成城,其力斷金”,青年學生在五四運動中雖然發揮了先鋒作用,尤其是工人階級參加,并發揮主力軍作用迫使北洋軍閥政府低頭. [過渡]:這場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最終由于賣國賊被罷免和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而取得了初步的勝利,那么它對當時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有何深刻的影響意義?

三、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 1一次偉大的愛國運動。

2、一場新文化運動。(民主與科學)

3、一場思想解放運動。(追求真理、勇于解放——傳播馬克思主義)

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民主革命的重要轉折點) (1)、一次偉大的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愛國運動。(性質) [設問]:為什么這說這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總結]:這場運動的主要目的是“外爭國權,內懲國賊”。運動先由青年學生發起,接著工人、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紛紛響應。他們組織集會、游行及舉行罷工活動來抗議北洋政府的賣國行徑和帝國主義列強無視的中國主權,斗爭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 (2)、是一場廣泛傳播民主和科學的新文化運動 [補充]:這里主要強調五四運動就是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 (3)、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設問]:從哪里可以體現它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呢?

[歸納]:運動前的中國主要是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思想和學說。五四運動廣泛傳播了各種各樣的學說和思想,如教材提到的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等等,其中馬克思主義在運動之后漸漸成為主流,并成為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思想基礎。

(4)、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設問]:為什么說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伴隨著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新的解放中國思想的出現

當然最基本的區別是領導階級和革命的最終目標不同

[提示]: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第一次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五代,這股新的政治力量的出現,給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帶來了曙光。而且運動也促使了馬列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起來。所以我們說中國革命從此由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進入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雖然五四運動離我們有89年之遙,但卻成為我們永不褪色的記憶。為了紀念這場青年人發起的愛國運動,新中國成立后把5月4日定為“五四”青年節。而五四精神更是被一代又一代的熱血青年所繼承。那么什么是五四精神?

[提示]:愛國主義精神(主旋律);民主科學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八字概括: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小結]:20世紀初的中國,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枷鎖下民族、階級矛盾異常尖銳。當巴黎和會中國人爭取國家主權的斗爭失敗后,終于以青年學生為先鋒的中國人開始覺醒了,他們喊出了“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嘹亮口號,并取得了初步的勝利,五四運動的爆發不僅是中國人爭取主權的表現,更是中國人從沉睡中覺醒的表現,這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更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和宣傳進步思想的運動,由此揭開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嶄新一頁,而五四的精神也影響著一代代的中國人。

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遠離了國家衰亡的風雨飄搖。不再經歷槍林彈雨,不再需要上街游行,們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汲取知識的營養,我們可以沐浴在祖國溫暖的懷抱里。

五四運動已成為過去,但是五四精神卻長存至今,21世紀的青年應該怎樣弘揚五四精神? 這是青島五四廣場的標志性雕塑“五月的風”,它以螺旋上升的風的造型和火紅的色彩,充分體現了“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基調和張揚騰升的民族力量。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應該怎樣繼承和弘揚五四精神呢?

弘揚五四傳統就是要更高地舉起愛國和進步的旗幟。 弘揚五四傳統就是要發揚民主、崇尚科學。

弘揚五四傳統,就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銳意改革。

——江澤民《在北大100周年紀念會的講話》

新時期的“五四精神”———繼續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發揚民主,崇尚科學,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為振興中華,全面實現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

解放思想、勤于學習、 開拓創新、勇于奉獻

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暫的,要讓青春綻放光彩,我們就必須珍惜分分秒秒,努力學習,發奮進取,為祖國的明天,我們的未來而奮斗。

第二篇:2016年高中歷史 第16課 抗日戰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抗日戰爭的重大史實:抗日戰爭的爆發。日軍侵華的罪行。中國人民的抗戰。

2、分析抗日戰爭的重大問題:中國抗戰的三個戰場的作用以及相互關系??箲饎倮脑蚣皻v史意義。

3、通過學生活動揭露日軍侵華期間的滔天罪行,歌頌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培養學生愛國和正義的情感。

4、通過學習抗戰歷史,聯系當今日本右翼否認史實的態度,引導學生反思歷史追求真理的態度。

5、通過把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進行聯系,增強學生的世界意識。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災難。通過了解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這一偉大歷史事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過程與方法

通過歷史圖片與資料,引導學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國的原因;通過學生閱讀教材和課前搜集的日軍侵華材料探究日軍侵華的真相,引導學生反思歷史,追求真理;指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變化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具體的戰役歸納抗日戰爭中中國境內兩個戰場之間的特點和關系以及境外作戰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貢獻;分析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及意義;比較日中兩國政府以及猶太人和少數中國人對待歷史的態度引導學生得出啟示;結合時事鼓勵學生發憤圖強,努力學習,振興中華,警惕日本法西斯的死灰復燃,但是要理性愛國。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日軍侵華期間的滔天罪行。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箲饎倮臍v史意義。 本課難點:中國抗戰的三個戰場的作用以及相互關系??箲饎倮脑?。

五、教學指導

本課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熟悉,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他們講述史實,探究問題,發表見解。本課內容與二戰有密切關系,教師指導學生把中外歷史相聯系。

六、教學過程

A、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大刀進行曲》,問學生,它反映的是什么重大的歷史事件?體現了中國人民的什么精神?今天,讓我們伴著這嘹亮的軍歌,重回那段戰火紛飛的抗戰年代。 【師】在古代歷史上,日本這個一衣帶水的鄰邦一直是中國的學生,除了科舉考試和宦官制度,啥都照抄中國。而自從明治維新后,日本政府要“開拓萬里波濤,揚國威于四方”,制訂了以侵略中國為核心的“大陸政策”,在近代歷史上不斷地侵略中國,成為了近代中國最兇殘的敵人。

【PPT】近代日本發動的一系列侵華事件。(教師簡單解說)

【師】到了20世紀的30年代,這種侵略更是達到了頂峰。根據所學知識,教材的歷史縱橫,列舉20世紀30年代以來日本的侵華史實。

【PPT】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發動的侵華事件。(教師簡單解說)

可是現在日本的某些右翼分子卻極力否認甚至美化戰爭,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和破壞中日兩國的友誼。請大家觀看下面這個flash短片《日本的謊言》,注意日本在哪些方面講了謊話,然后我們一起來探究歷史的真相,對其言論進行堅決地反駁。

- 1【PPT】日軍向中國遞交投降書的歷史圖片。

【師】這真是一個令人難忘的歷史性的時刻啊!中國人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通過八年的抗戰,終于換來了國家和民族的獨立。 討論:抗戰為什么能夠取得勝利呢?

【師】接下來請大家討論中國抗戰取得勝利的原因是什么?注意從日本、中國、國際三個角度進行分析。教師出示材料幫助學生討論。 【生】略。

【PPT】日本:其發動的戰爭是侵略的、非正義的、法西斯戰爭,這種戰爭必然以失敗告終。 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戰,是日本失敗的主要原因。

國際: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援,也是日本戰敗、中國抗戰勝利的重要因素。

探究二:抗戰的勝利有何歷史意義?

二、 抗戰勝利的意義:

【師】抗戰的勝利,意義深遠。當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無論是中國國內的形勢還是中國的國際地位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PPT】(近代歷史上中國人民反侵略的斗爭)

【師】你們把近代歷史上中國人民反侵略的史實進行比較之后得出什么結論?

【生】之前多次反侵略斗爭都是失敗的,但是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勝利。

【師】這必然大大增強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鼓舞中國人民繼續革命爭取解放。 【PPT】羅斯福對中國抗戰的評價。

【師】你們從第二段資料中得出什么結論?

【生】中國為抗擊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PPT】蔣介石與羅斯福在開羅會議上。

【師】蔣介石為什么能與美國的羅斯??偨y平起平坐呢?這主要是因為什么?

【師】對,是因為中國的抗戰抵抗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了。 二戰后成為了聯合國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思考:日軍在華期間有沒有犯下滔天的罪行?

三、日軍的滔天罪行

【師】正是由于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爭,使得日本軍國主義惱羞成怒,在侵華期間燒殺搶掠,犯下了滔天罪行。而剛才我們看到的flash短片中, “信口開河”(日本右翼分子)說日軍在華期間沒有進行過大屠殺,更沒有對中國人民犯下過滔天罪行,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后討論:日軍在華期間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有些什么典型的事例?或者你也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對日本右翼分子的言論進行駁斥。 【生】略。

【PPT】 老師這里還有一組圖片。南京大屠殺、潘家峪慘案、731部隊的罪惡的圖片,教師解說:這組讓人看了覺得慘不忍睹、令人毛骨悚然的血淋淋的圖片就是對日軍在華罪行的最有力的血淚控訴。日本右翼否認對我們的侵略真是天理難容!

【師】請大家想想,(閱讀教材思考題)日本人也是人,它也傳習中國儒家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何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一到中國的土地上,人性就變成了獸性呢? 【生】略。

【師】受到自然環境和歷史因素的影響,日本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征——武士道精神,這種民族特征在日本帝國主義發展遇到困境時,被軍國主義所利用。武士道精神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輕生重死,一個連自己的生命都不愛惜的人怎會珍惜別人的生命;

- 34 -

第三篇:高中歷史必修一 第1課 發達的古代農業 教案

第1課 發達的古代農業

一、知識點撥

(一)知識網絡

(二)歷史解析

我國古代農業的發展階段

我國是世界農業的起源地之一,農業發展曾長期處于世界前列。從生產力發展角度來考察,我國古代農業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原始農業時期。這一時期耕作技術的特點是刀耕火種,農業工具以石器為主,并廣泛使用木器、骨器。人類現今種植的主要作物,基本是在原始農業時期栽培成功的。在各種栽培作物中,北方以粟為主,南方以稻為主。

第二階段,溝洫農業時期(從夏朝開始,經商、西周直至春秋)。當時,華北地區沼澤較多,要在低平的區域發展農業必須首先開溝排水,由此而產生了溝洫農業。這一時期,木石工具仍在廣泛使用,但青銅工具已開始應用于農業生產中,在后期還出現了鐵農具和牛耕。在農時的掌握、耕地的管理、育種、施肥、除草、治蟲等方面,都獲得

了初步的成就。

第三階段,精耕細作農業的成型期(從戰國開始,中經秦、漢、魏、晉以迄南北朝)。這一時期,鐵犁牛耕成為主要的耕作方式。在農業技術方面,北方旱地農業精耕細作的技術體系形成并日臻成熟。耕耙耱技術形成,人工施肥受到普遍的重視,選種技術有了較大的進步,病蟲害防治和其他自然災害的防治技術有了可觀的成就,出現了《齊民要術》這樣代表當時世界農學最高水平的著作。

第四階段,精耕細作農業的擴展時期(自隋唐至元代)。這是我國封建經濟制度逐漸成熟期,也是農業生產快速發展的時期。此一時期,全國經濟重心逐步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以南地區,南北方農業同時獲得大發展。在農業工具方面,出現了使用輕便的曲轅犁、用于深耕的鐵搭、適應水田作業的耖和秧馬等,標志著我國精耕細作農業達到

了一個新的水平。

第五階段,精耕細作農業持續發展時期(包括明代和清代前期)。隨著人多地少情況的出現,多種經營和多熟種植成了這一時期農業生產的突出特點。美洲的許多作物被引進中國,改善了中國農作物的結構;在北方,二年三熟制獲得了發展;在江南地區,雙季稻開始推廣,華南和臺灣部分地區還出現了一年三熟的種植模式。

封建政府對小農經濟的扶植

原因:小農的大量存在是封建國家賦稅、徭役的根本保證;穩定小農,社會秩序才能穩定。因此,穩定小農經濟關系著封建政權的安危。

措施:調整生產關系;限制工商業發展;興修水利;獎勵墾荒;推廣先進生產技術

及優質農作物的種植等。

影響: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穩定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封建國家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政權鞏固的基礎。這些政策一般只出現在封建王朝的早期,其中對工商業的限制和過度

的墾荒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消極后果。

二、學習自評

(一)知識掌握

1.我國先民發明的最早松土農具是()

A.鐵犁牛耕B.錢和镈C.耬鋤D.耒耜

2.在種植業方面,我國北方和南方的主要農作物分別是()

A.小麥水稻B.粟黍C.粟水稻D.黍稷

3.下列對曲轅犁的表述中,錯誤的一項是()

A.最早出現于隋唐時期的江東地區

B.標志著我國耕犁已相當完善,一直為后世沿用

C.可以調節犁耕的深淺

D.兩頭牛牽引,三個人駕馭

(二)能力提高

1.人們使用鐵農具并將其逐漸推廣是在()

A.夏商時期B.西周時期

C.春秋戰國時期D.秦漢時期

2.戰國時期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漕渠C.白渠D.龍首渠

3.我國經濟重心轉移到江浙地區是在()

A.晉朝以后B.唐朝以后C.宋朝以后D.明清時期

(三)延伸拓展

1.西漢時,趙過總結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推行的是()

A.壟作法B.代田法C.耕耙耱技術D.耬車

2.下列不屬于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是()

A.筒車B.翻車C.耬車D.水車

3.在封建社會,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主要目的是()

①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求②進行交換,獲取商業利潤③交納賦稅④賤買貴賣,以

有易無

A. ①②B. ①③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四)模擬練習

1.西漢發明的耬車是一種()

A.松土工具B.播種工具C.灌溉工具D.碎土工具

2.下列關于我國傳統社會農業生產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②農業生產的目的是為了交換,獲取利潤③農業生產具有精耕細作的特點④基本上以一家一戶為單位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

3.下列關于我國自然經濟的說法,正確的有()

①是我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②生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③具有男耕女織的特點④農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⑤農產品貿易發達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⑤D. ①②③④

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初年,人口只有9 000多萬,經過一百多年,乾隆末年增為3億。耕地面積在1685年(康熙中葉)為6億畝,1724年(雍正初年)增加到7.2億畝,1766

年(乾隆中葉)達到7.8億畝。

材料二(雍正帝說)我國家休養生息數十年來,戶口日繁,而土地只有此數,非率天下農民竭力耕耘,兼收倍獲,欲家室盈寧,必不可得。

──《大清會典事例》

材料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隸永定河邊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則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漲,水無所容,甚至漫溢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黃河“河灘地畝,盡皆耕種麥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圍打壩,填塞日多”。這時,南

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現類似情況。

請回答:

(1)材料

一、材料二反映了清代經濟發展中的什么矛盾?

(2)材料三反映了當時的什么情況?它和材料

一、材料二有何關系?從中你得出

什么啟示?

5.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毛澤東說:“(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農民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品。地主和貴族對于從農民剝削來的地租,也主要地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換。”

請回答:什么是自然經濟?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特點是什么?

三、能力拓展

(一)學法指導

歷史能力的培養,關鍵在于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土地制度的演變、社會形態的更替,其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又反作用于生產力。封建制度的確立及封建王朝對生產關系的調整,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例題:戰國時期,戰亂不休,但社會經濟卻迅速發展,其主要原因是()

A.各諸侯國注重發展經濟B.民族融合的結果

C.封建制度的確立 D.鐵犁牛耕的出現

(二)例題解析

例題:我國犁耕技術基本完善的標志是()

A.耦犁的推廣B.耬車的使用

C.曲轅犁的出現D.耕耙耱技術的形成

解析: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把握住題干中的“犁耕”一詞。B項中的耬車是播種工具,不屬于犁耕技術;D項耕耙耱技術屬于耕作技術,也不屬于犁耕技術,可以排除。AC兩項屬于犁耕技術,但曲轅犁比耦犁更為先進,它可以調節犁耕的深淺,能適用各種土壤和不同田塊的耕作要求,一直為后世沿用。正確答案為C。

(三)學習拓展

我國不僅是世界農業發生最早的國家之一,而且農業生產技術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結合本課所學,說說我國傳統農業的領先地位表現在哪些方面。

四、相關信息

(一)歷史資料

在清代以前,我國的傳統農業技術有過兩次發展:一是在兩漢時期,由于開發黃河流域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形成了以抗旱保墑為主要內容的北方旱地農業技術;二是在唐宋時期,由于開發長江流域低洼沼澤地區,形成了以防旱、排澇為內容的南方水田農業技術。至清代,由于農區的耕地已開墾殆盡,人們便開始關注于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集約經營、多熟種植的精耕細作農業在這一時期迅速發展。這是我國農業生產從以擴大耕地面積來提高產量為主,轉入到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為主來發展生產的重要歷史時期,標志著我國傳統農業技術發展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乾隆時,全國人口已達3億,中國農業養活了當時世界人口(約9億)的三分之一。這在中國農業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國外學者也都認為,18世紀的中國農業是世界上最先進、最發達的農業。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到達中國。據當時隨馬戛爾尼使團來華的巴羅估計,中國的糧食收獲率高出英國。“(中國)麥子的收獲率為15∶1,而在歐

洲居首位的英國為10∶1。”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經濟系趙岡教授在《重新評價中國歷史上的小農經濟》一文中說:“與歐洲比較,直到明清為止,中國的農業生產是最先進的,產量遙遙領先于歐洲„„

比起歐洲的莊園制度,效率高出許多。”

法國著名的漢學家謝和奈在《中國社會史》中也說:“中國農業于18世紀達到其發展的最高水平。由于該國的農業技術、作物品種的多樣化和單位面積的產量,其農業看來是近代農業科學出現以前歷史上最科學和最發達者„„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同時代的許多歐洲地區的農業可能顯得特別落后。”

(二)學術前沿

小農經濟和家庭聯產責任制

學者認為:小農經濟與社會大生產不相容,對社會生產發展有局限性,如不加以改造,難以實現農業現代化;同時,傳統農業小農經濟的潛力還沒有完全發揮,還有容納生產力發展的余地。在今天我們的農村中,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經營的家庭聯產責任制,實際上是傳統農業經營方式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的延續,是小農經濟仍有潛力的反映,對這種潛力應予利用,否則不利于生產。目前家庭聯產責任制應該穩定,但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體系,這是發展方向。

(三)歷史回響

中國農民徹底告別農業稅

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從2006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的決定草案,延續數千年的農業稅終于走進了歷史博物館。

作為一種在農村征收、來源于農業并由農民直接承擔的稅賦,農業稅在中國古代社

會經歷了幾次大的調整和變化。

據史料記載,農業稅始于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到漢初形成制度。

唐初繼承了北魏至隋朝的均田制和與均田制配套的租庸調制。安史之亂后,宰相楊炎提出了兩稅法,將唐中期以來名目繁多的雜稅統一為戶稅和地稅兩種。這一制度基本

為后來的王朝所繼承。

明初的賦役制度是賦和役分別征收的,賦以土地為對象征收,按田畝計算。到了中后期,張居正提出了“一條鞭法”。一條鞭法是介于“兩稅法”與攤丁入畝之間的賦役

制度,它把賦稅、徭役合并,折銀征收。

清朝雍正年間,實行“攤丁入畝”,將人丁稅并入土地稅,實行地丁合一。田多丁

稅多,田少丁稅少,無田無丁稅。

如果從公元前594年魯宣公頒布“初稅畝”算起,農業稅在我國已走過2 600年的歷史。農業稅的廢止,使中國農民徹底告別了“皇糧國稅”的時代。它對于減輕農民負擔、提高我國的農業競爭力、加快農村發展步伐,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四篇:高中歷史 第24課《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教學設計 岳麓版必修1

廣東省佛山市第三中學2014年高中歷史 第24課《祖國統一的歷史

潮流》教學設計 岳麓版必修1 教材分析

本科是第六單元“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中的內容,本課內容在中國近現代中的地位很重要,并且與現實結合比較密切。主要介紹了“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香港澳門的回歸、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三個問題。從“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香港澳門的回歸、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史實中理解祖國統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所以本課學習既是學習歷史也是觀察現實,更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 學生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學生。高一是初中與高中的銜接階段,思維較為活躍、興趣較為廣泛,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但仍不成熟。此外,初中的歷史教學向來不被重視,不少地區是“放羊式”的教學,有不少初中歷史教師是“兼職”身份,以至高一的學生歷史基礎比較薄弱;再加上今年高一的內容是政治專題史,相對來說比較枯燥難懂也需要比較好的歷史學習基礎,但是學生對于這節課的內容還是比較熟悉。因而本人結合本課的實際,在教學中采用小組知識搶答、分組討論等教學方法。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回顧港、澳、臺問題造成的史實;了解“一國兩制”政策的形成過程,理解“一國兩制”的真正含義;熟記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史實和臺灣社會現狀。

二、能力目標:通過知識搶答、分組討論等方式鍛煉學生積極參與及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教學中要讓學生認識到“一國兩制”是我黨在實事求是基礎上提出的偉大戰略構想,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中國政治文明發展歷程中體現了鮮明的創新性與科學性,是世界政治文明史的一大進步。

2、通過對港澳臺問題造成的歷史的回顧,讓學生再一次體會“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激發其維護祖國統

一、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并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祖國的日益強盛是港澳得以順利回歸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臺獨”不得人心,任何違背歷史潮流的做法都將被歷史所拋棄。 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理論的真正涵義、實踐及其歷史地位。 本課難點:臺灣問題。 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

老師灌、學生學,是以前教育的一個誤區,實踐證明“授之予魚”不如“授之予漁”,只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因而本課注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的能力,老師只是起一個引導、過渡、總結的作用,將課堂交給學生。此外,本課內容學生相對熟悉,因而在本課的教學中,采取知識搶答(分組搶答),討論法、啟發式問題法等教學方法,使他們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本科知識。與此同時,還積極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如電子圖片或聲像資料等,使學生對抽象的理論能有一個直觀的了解。 教學準備

一、CIA輔助教學,歌曲——《七子之歌》、詩歌——聞一多《鄉愁》,香港回歸祖國等錄象片段,鄧小平與撒切爾夫人談判等圖片。

二、課前組織學生收集有關港、澳、臺地區歷史、現狀和有關臺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資料。 教學過程 (導入)(放音像資料《七子之歌》,并用大屏幕演示歌詞)請大家回憶一下,這首歌在什么時候聽過? (敘述)“這首歌歌詞是誰創作的?”“‘七子’指的是當時中國被列強侵占的哪些地方?”學生回答后,老師總結: 1925年聞一多有感于時事,把被西方列強侵占的七塊土地——澳門、香港、臺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順和大連,比作與母親離散的七個孩子,悲憤凝成的歌詞,既唱出了國土淪喪的切膚之痛,又唱出了游子思念祖國母親的深情。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我們收回了大部分被列強強占的中國領土,贏得了國家的獨立和尊嚴,但由于港、澳、臺問題的特殊性,祖國的統一大業仍有待解決。用什么方式實現統一?這個答案大家都知道——“一國兩制”。至此,我們順利的進入27課《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

(板書)第27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 首先,讓我們回顧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 (板書)

一、祖國統一問題的由來

(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

1、香港問題是怎樣造成的?

2、澳問題是怎樣造成的?

3、臺灣問題是怎樣造成的?(先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老師再總結,將答案配上地圖用幻燈片展示在大屏幕上) (敘述)我們知道了問題的由來,那么祖國統一大業到底如何完成,用什么方式來完成呢? (板書)

二、“一國兩制”偉大構想

一國兩制內容學生看似很清楚,其實不然,所以我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選擇題(利用幻燈片顯示在屏幕上),使學生通過做題來加深對“一國兩制”真正含義的理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利用課本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問題的設計要有針對性,并且一題緊扣一題: (1)“一國兩制”構想最初是為解決哪一問題提出來的( )

A香港 B臺灣 C澳門 D特別行政區 (2)一國兩制的“兩制”是指( )

A.兩種社會制度 B.兩種法律制度 C.兩種管理制度 D.兩種軍事制度 (3)“一國兩制”的構想中,國家的主體是( )

A、社會主義制度 B、資本主義制度 C、一個中國 D、兩種制度長期共存

(4)下列關于一國兩制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一個中國”是一國兩制的前提和基礎 B.特別行政區享有完全的自治

C.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國行使主權 D.特別行政區原有社會制度不變

(5)香港、澳門回歸后,實行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原則,中央政府行使( )

A、對香港領導人的任免權 B、制定香港和澳門的基本法 C、外交和駐軍權 D、最高司法審判權

(6)根據你對“一國兩制”的理解,港澳回歸后的權利有( )

(1)可以有部分自己的軍隊(2)行政管理權和立法權(3)可與外國簽訂各種條約和協議 (4)享有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5)可以保持財政獨立 A(1)(2)(3)B (4)(5)C(2)(4)(5) D (1)(3)(4)

(7)臺灣作為特別行政區,可以擁有比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更大的自治權,這主要是指( )

A.保留資本主義制度不變 B.中央政府不干涉臺灣地方事務 C.外國資本不動 D.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

(承接)剛才各個小組的搶答非常精彩,看來各位同學對“一國兩制”還是比較熟悉。我們知道,任何重要的政策的制定、頒布都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甚至有一個秘密的討論過程。那么“一國兩制”政策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們就請各位同學給“一國兩制”政策備個案,以備后人查詢。(用幻燈片顯示在屏幕上,括號里面內容學生看書、共同口頭回答完成)

(承接)從一國兩制形成的過程,我們知道這一理論首先是針對解決臺灣問題提出來的,但是它最初成功實踐是在解決什么問題上呢?

(板書)

三、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 (播放視頻)觀看香港回歸片斷。(看完錄像后,引導學生結合錄像及教材內容理清香港回歸過程中的幾件大事,并展示在大屏幕上。要特別讓學生留意中英會談過程中中方的立場及體會鄧小平睿智的外交才能,注意讓學生體驗香港回歸的激動人心的氣氛。隨后指出香港問題的解決為澳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范例,指導學生看教材中反映澳門回歸的圖片。結合教材內容,歸納港澳順利回歸的原因及歷史意義。)

(設問)通過對上面知識的學習,我們再回過頭來想想一國兩制課本上說它是偉大的設想,那么你們認為偉不偉大呢?(讓同學們分組討論回答,老師再總結)

(承接)正是因為在這一偉大理論的指導下,港、澳順利回歸祖國了,但是這是否是港、澳能夠回歸的決定性因素呢?(用幻燈片顯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出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是港、澳順利回歸祖國的根本原因)

(承接)雖然香港、澳門兩位游子已經回家了,但是遺憾的是,還有一位游子尚未回家,那就是臺灣。那么今天阻礙臺灣統一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用幻燈片顯示材料,讓學生從材料中找答案)

(板書)

四、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

1、阻礙臺灣統一的主要因素是:臺獨勢力;外國反華勢力。

(設問)當今影響祖國統一的主要是這兩股勢力,假如你是國家領導人的話,你將如何戰勝這兩股逆流,贏得國家早日統一呢?(讓學生討論,回答)

(承接)這是大家的策略,下面我們來看看黨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否與大家一樣呢?

2、海峽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讓學生閱讀教材并結合當今時事,根據屏幕上顯示的內容分階段概括在黨和政府的努力下,70年代末以來海峽兩岸關系的新發展情況: 1979年,兩岸真正?;?

80年代以來,“三通”限制逐漸放寬,臺灣當局允許居民到大陸探親,并在經濟,文化方面進行交流;

1993年,舉行“汪辜會談”; 2005年3月《反分裂國家法》;

4月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

5月親民黨宋楚瑜訪問大陸。

(承接)由此可見,雖然當今還存在阻礙臺灣統一的因素,但是在黨和國家的努力之下,海峽兩岸關系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事實證明,臺獨勢力和分裂分子不可能改變世界上承認一個中國的基本格局,不可能改變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不可能改變臺灣人民求穩定、求發展的愿望。我們相信我們有能力早日實現祖國的統一,這不僅是因為我國蒸蒸日上的國力,因為我們更相信這也是臺灣同胞心愿。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余光中的《鄉愁》去感受臺灣同胞對祖國母親深深的眷念之情。(播放余光中的《鄉愁》)《鄉愁》放完后老師承接:最后讓我們一起祝愿我們的祖國早日實現統一。

第五篇: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1 第12課 《鴉片戰爭》教學設計(模版)

長清一中教學活動月優質課評比參賽選手教學活動設計文稿

第12課

鴉片戰爭

李 波

【課程標準要求】列舉兩次鴉片戰爭中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1)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的腐朽沒落,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及危害; 2) 清政府關于禁絕鴉片的爭論; 3) 林則徐虎門銷煙; 4) 鴉片戰爭的過程; 5) 中英《南京條約》; 6) 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7) 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目的; 8)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過程; 9)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10) 11) 12) 《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簽訂; 清朝權力結構的變化 洋務運動的興起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課的學習,著重培養學生閱讀圖文歷史資料的能力,以及論從史出地分析問題的能力;

3. 情感態試與價值觀

1) 通過對兩次鴉片戰爭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獲得更廣闊的市場,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侵華戰爭,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

2) 由于封建統治者的妄自尊大,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阻礙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與進步,最后落到被動挨打的地步。

3) 通過兩次鴉片戰爭,列強打開了中國大門,通過不平等條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把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使中國的歷史進程開始發生重大轉變,清

1 政府也開始改變政局。

【學情分析】

新疆班學生在語言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礙,影響了他們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許多學生未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少科學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采用先學后教,導學精講精練的方式展開課堂交流活動,以分組計分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激勵。針對部分專有名詞及其他學生可能不理解的語匯,或加維吾爾語的翻譯,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進行注解,以破解學生在語言方面存在的障礙。 【重點與難點】

1. 鴉片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 2. 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3. 為什么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的擴大? 【教學方法】

1. 自主學習、學案導學法:以“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為原則”,以《基礎訓練》“課前知識早知道”為底本,安排學生預習,初步掌握本課知識要點。

2. 分組分層教學法:將全班分為兩個類型的小組,學力層次小組:按學生的學習能力劃分為優秀組、普通組和學困組。上課時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問不同的問題。課堂交流小組:將全班同學依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優差互補的標準劃分為六個小組,以分組計分的方式參與課堂上的師生互動交流。

3. 史料教學法:展示圖文資料,學生通過分析、概括,得出結論,理解知識。

4. 問題引導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討論,以感知歷史,獲得新知識。 【教學活動設計】

一、課前準備:

1.結合學生的學力層次和課堂交流的需要,為學生劃分相應的小組。

2.安排學生預習本課教學內容,完成《基礎訓練》“課前知識早知道”及相關選擇題目。

二、導入新課: (圖片)虎門銷煙雕塑

三、課堂教學活動設計

(一)情境激趣:從一則成語典故說起

• 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史記-西南夷列傳》

• 下列哪一成語出自以上材料( )

A.邯鄲學步 B.東施效顰 C.夜郎自大 D.智子疑鄰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閱讀并理解材料,明白夜郎自大這一成語的含義。教師點明清朝鴉片戰爭以前統治者的心態即可用“夜郎自大”一詞來描述,通過講述成語典故激發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興趣,借以提高他們的成語及文言文的運用能力,由此導入新課)

• 材料: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原不籍(借助)外夷(外國)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綢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所以)加恩體恤(xù),在澳門開設洋行,俾(bǐ,使)得日有用資……

——1793年乾隆帝致英國國王書

(圖片)廣州十三行、英國下議院的開會場所、1876年美國費城博覽會上展出的蒸汽機、東印度公司

(通過展示相應的圖文史料,讓學生對比鴉片戰爭前夕中西方之間在經濟、政治、對外關系等方面的力量狀況,從而得出相關結論,以加深對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和世界形勢的認識)

• (過渡語)在歐洲、北美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之時,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日趨衰落,逐漸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鴉片戰爭改變了古老中國的歷史命運,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沖擊下,中國步入存亡危急之秋。

(二)學案導學:兩次鴉片戰爭(學生結合《基礎訓練》中“課前知識早知道”欄目,按分組計分的方式回答問題,以鞏固落實基礎知識,教師在提問中側重學困生)

一、鴉片戰爭(1840-1842) 1.背景: 1)國際背景:

①政治上:17世紀以來,_______在西歐逐步建立并鞏固了統治。 ②經濟上:_____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 ③對外關系:為爭奪更廣闊的_________而瘋狂擴張。 2)國內背景:

①政治上:清王朝實行_______政策。 ②經濟上:對外貿易處于_____地位。 3)根本原因:打開中國市場。

3 4)直接原因:虎門銷煙(原因、經過、意義)

2.經過:______年6月,英國發動鴉片戰爭;1842年8月,英軍侵入_____江面,清政府議和。

3. 結果:簽訂《___________》(內容) 1)賠款______萬銀元

2)開放____、____、____、____、____為通商口岸。 3)割讓______給英國。

4)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繳納的_____由中英雙方協定。

4.影響:破壞了_____和_____完整,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_________,開始淪為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1.原因:

1)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________,擴大在華權益。 2)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絕_____________ 2.經過:______年10月,英法聯合發動;______年,攻入北京,火燒_______。 3.結果:_____年6月,簽訂_________;_____年10月,簽訂_________。

4.影響:中國的_____和_____遭到進一步破壞,___________程度進一步加深。清政府___________發生變化,興起__________。

(三)思維提升(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及圖文史料,在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下思考并回答問題,本部分內容主要針對普通生展開) 1.鴉片的危害

1)什么是鴉片?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什么要向中國輸入鴉片? 2)鴉片的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哪些危害?

3)關于清政府禁絕鴉片的爭論,你認為哪種方案更合理?怎樣才能解決鴉片的泛濫問題? 2.《南京條約》及戰后的中國

1)結合《南京條約》的內容談談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2)如何理解“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3)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第二次鴉片戰爭

1)英法為何要聯合發動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4 2)結合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和戰爭后,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內容,談談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3)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的權力結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應對變局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影響如何?

(四)綜合拓展:

為什么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教師提示相關思維角度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本部分內容主要針對優秀生展開)

(五)隨堂檢測

1.鴉片戰爭前,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的直接目的是( ) A.損害中國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軍隊的戰斗力 C.破壞清政府的禁煙法令 D.扭轉對華貿易逆差

2.183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阿美士德”對上海進行偵察和測繪,鴉片戰爭后英國通過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迫使清政府開放上海,該條約是( )

A.《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辛丑條約》 D.《南京條約》 3. 《南京條約》的影響不包括( )

A.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B.中國獨立發展的道路被迫中斷 C.直接引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D.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4. 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中英《天津條約》規定:“嗣后(以后)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帝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這表明當時的中國( ) A.已經形成平等的外交觀念 B.“天朝上國”規制受到沖擊 C.對西方列強產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廣泛影響

5. 2009年2月,佳士得拍賣公司在巴黎拍賣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中的兔首、鼠首。這兩件中國文物被掠奪于( )

A.鴉片戰爭時期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戰爭時期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

(六)情感升華

兩次鴉片戰爭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此后,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奴役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從19世紀50年代末到80年代,沙俄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國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其中包括新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及西北邊境地區共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1895年,中國北洋艦隊在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中國被迫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

5 寶島臺灣被迫割讓給了日本,并賠償白銀達2億兩。遠東地區的國際形勢發生了明顯變化,中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

1937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兩黨捐棄前嫌共赴抗戰一線,經過八年艱苦卓越的斗爭,最終取得了勝利。這是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取得的反侵略斗爭的完全勝利。戰后,中國的國際地位得以空前提高,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封閉就要落后,落后造成挨打,挨打就要思變,思變才能崛起!

(為學生指出,落后是造成挨打的重要原因,但落后不一定必須挨打。我們新中國在國內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政策;在國際上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大國爭霸和以強凌弱,努力促進世界的和平、發展與繁榮)

有國家的統

一、獨立和繁榮富強,才有各民族的生存、發展、多元和進步。作為少數民族的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國家和民族觀念,努力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刻苦學習,認真工作,決不辜負黨和國家對你們的殷切期望!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關于泰山導游詞600字下一篇:關于春節的作文500字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