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模式識別技術及其應用

2023-03-08

第一篇:模式識別技術及其應用

模式識別技術原理概述及其在刑事科學技

術中的應用

李同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北京 102623

摘要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模式識別技術成為以數學及計算機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生現代科技,現已被應用到醫療、軍事等多方面領域,特別是在公安系統刑事科學技術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偨Y模式識別技術處理問題的基本原理和常見識別方式,探討模式識別技術在刑事科學技術中的應用。 關鍵詞 模式識別技術;刑事科學技術;生物識別

存在于時間和空間中可觀察的事物,如果可以區別它們是否相同或相似,都可以稱之為模式(pattern)。而針對現代信息科技的狹義領域內,模式可以說是為了能讓計算機執行和完成分類識別任務,通過對具體的個別事物進行觀測所得到的具有時間和空間分布的信息。從這些大量的信息及數據出發,模式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便是用計算機實現人對各種事物或現象的分析,描述,判斷,識別的過程。模式識別技術的發展是從1929年G. Tauschek發明數字閱讀機開始的,直到20世紀70年代,一些發達國家開始將模式識別應用到刑事偵查部門[1]。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模式識別在刑事科學技術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從某種意義上說模式識別促進了偵查和刑事技術手段的發展。

一、模式識別系統

模式識別是解決如何利用計算機對樣本進行模式識別,并對這些樣本進行分類。執行模式識別的計算機系統被稱為模式識別系統。一個完整的模式識別系統,由數據獲取、預處理、特征提取、分類決策和分類器設計5部分組成??梢苑譃樯舷聝刹糠郑荷习氩糠滞瓿晌粗悇e模式的分類;下半部分完成分類器的設計訓練過程。

(一)數據獲取及預處理

數據獲取是通過傳感器,將光或聲音等信息轉化為計算機能夠識別的電信息

的過程。為了更準確有效的讀取信息,對由于信息獲取裝置或其他因素所造成的信息退化現象進行復原、去噪,從而加強信息的利用率,這個過程就是預處理。

(二)特征提取

由于數據獲取部分所獲得的原始信息數據量相當龐大,為了將這種維數較高的模式空間轉換為維數較低的特征空間,從而實現分類識別,得到最能反映分類本質特征的向量,這個對特征進行抽取和選擇的過程即為特征提取。

(三)分類器設計和分類決策

分類器設計的主要功能是通過訓練來確定判決規則,它屬于訓練過程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就是針對訓練樣本來按其判決的規則進行分類,以建立錯誤率最低的標準庫。分類決策便是以分類器設計所建立的標準庫為標準對特征空間的待識別對象進行分類,這樣不僅能夠使錯誤識別率降到最低,還能極大的提高數據利用率,最大程度的減少客觀的信息損失。

二、模式識別在刑事科學技術中的應用

近幾年,作為新生現代科技手段,模式識別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如:字符識別、醫療診斷、遙感控圖、環境監測、語音識別和產品檢測等。模式識別技術極大的提高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質量,不斷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在刑事科學技術方面,模式識別已經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在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方面極大的提高了刑事偵查水平,為尋找犯罪證據和破獲案件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手段支持,促進了刑事科學技術現代化建設。

(一)指紋識別

由于指紋具有唯一性、方便性和終身不變性,我國早在兩千年前就曾使用指紋來破案。替代了傳統的人工識別指紋的方法,指紋識別技術[2]已成為目前刑事偵查部門進行認定識別工作的主流技術,同時也是證據鑒定和偵查破案的有力保障。

如在20年前漳州商業大廈電梯殺人一案中,現場的線索少之又少,唯一有價值的線索是民警通過仔細勘查所提取到的一枚殘缺指紋。在當時指紋識別技術還未完全成熟的年代,僅僅通過這枚殘缺指紋找到兇手是相當困難的。然而,隨著指紋識別技術的成熟,這件在當時看來無法破解的謎案,卻在2011年全國公

安系統的“清網行動”中發現08年嫌疑人于上海斗毆的指紋與95年殺人案的殘缺指紋認定同一。20年前的謎案被輕松告破,嫌疑人蔡某偉終被緝拿歸案。

指紋識別系統是一個典型的模式識別系統,其主要分為指紋數據獲取、指紋區域分割、指紋圖像預處理、特征提取和匹配五個過程。憑借著可靠性強、速度快、操作簡便等優點,指紋識別技術將繼續作為刑事科學技術里進行生物識別的主要技術手段不斷成熟發展。但是,小幾率的錯誤識別和模糊難成像等問題仍是指紋識別技術進行改進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二)人臉識別

人臉識別是目前模式識別領域中被廣泛研究的熱門課題,相比傳統的身份識別方式,人臉識別憑借著其身具有的安全性、保密性和方便性等優勢,在近幾年來得到了飛速發展并廣泛應用于社會中的安全和經濟領域[3]。目前,人臉識別技術已經成為刑事科學技術工作中較為成熟的鑒定技術之一,在刑事偵查實際工作中,人臉識別技術落實到身份認證、視頻監控、視頻資料分析等具體工作上,使得在進行布控排查、人像識別、犯罪嫌疑人認定以及門禁等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如在09年的鄭州市特大搶劫殺人案中,人臉識別技術就發揮了高效的作用:2009年3月17日下午,鄭州市金水區紫荊山路繁華路段發生一起特大入室搶劫殺人案,由于現場線索較少,案件的偵破一度陷入僵局。唯一的一段有價值的監控錄像,是嫌疑人閃過的一個側面照,而且很模糊。通過清大維森人臉識別比對系統小圖像重建功能,對模糊的犯罪嫌疑人影像,進行了還原重建,最終鎖定了大同籍男子次全為重點嫌疑對象。2012年12月29日,專案組民警在大同市將次全抓獲,案件成功告破。此外,在近幾年的南京“2.8” 販毒團伙案、武漢“4.15”特大入室盜竊案等重要案件中,人臉識別相關技術都實現了快速認定犯罪嫌疑人身份的工作,是案件迅速告破。

人臉識別的原理實際就是首先采集人臉圖像,經過預處理和特征選取單元處理后,再與子空間的訓練和測試圖像相比對,進而選擇距離函數進行識別的模式識別過程,目前主要由基于整體計算的識別和基于局部特征的識別兩種方法以及Ada boost和PCA等計算方法。但是,由于人臉識別率受多方面影響、采集圖像一般較為模糊等諸多問題還沒有得到良好的解決,人臉識別至今仍是在刑事科學技術領域內的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研究方向。

(三)虹膜識別

在一些科幻電影和電視節目劇情中,我們時??吹酵ㄟ^掃描眼球進行身份識別的畫面,這就是虹膜識別技術。如今,虹膜識別技術已不再是幻想,從1993年第一個高性能的自動虹膜識別原型系統誕生開始,虹膜識別技術開始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

虹膜是位于瞳孔和鞏膜之間的圓環狀組織,它具有斑點、細絲、條紋等豐富而各不相同的細節紋理圖案。并且,一個人的虹膜在胎兒時期發育成熟后將終生不變,其本身具有高度的唯一性和穩定性,使它成為一種安全性極高的人體生物特征。因此,利用虹膜進行人身鑒的虹膜識別技術應運而生。

虹膜識別技術的基本操作流程同模式識別的基本流程大致相同,首先使用特殊的取像設備對人的整個眼部進行掃描拍攝并儲存,然后對所記錄的圖像信息進行預處理,此過程通常包括虹膜定位、虹膜圖像歸一化、圖像增強三個部分,也是難度較大的一個環節。得到質量較高的圖像信息后,計算機將對處理過的圖像進行特征分析,并將特征點進行編碼,進而實現最后的編碼匹配,實現人身的認定工作。

在模式識別領域內,虹膜識別被認為是二十一世紀最具有發展前景的生物鑒定技術,這不僅僅歸結于虹膜簡單的唯一性的特點。比如,與指紋識別相比,虹膜識別還有非侵犯性、活體驗證等特性;和語音、人臉等非接觸式身份鑒別的方法相比,虹膜具有更高的準確性[4]。只是,由于虹膜識別設備復雜,掃描距離短,圖像處理設備的處理效果不佳,以及廣大民眾心理上還未能認識其安全保障,目前,虹膜識別技術還處于開發和研究階段。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虹膜識別這種技術會為我們帶來偵查破案極大幫助,也會開辟一個生物識別領域的革命新時代。

三、模式識別在刑事科學技術的未來發展和展望

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大力推進,模式識別技術已經滲透進了人們日常生活, 如教育、通信、醫療等等[5]。我們已經親眼目睹和切身體會到了以模式識別為基礎的人工智能技術給日常生活帶來的深刻變化,它使得我們周圍無處不在的計算機系統具有靈活而友好的多種智能用戶界面,使計算機和人的交流更為容易和自然。這就標示著在未來的刑事科學技術領域里,更加準確、智能、快速、便捷的刑事偵查和鑒定識別的技術手段將會不斷創新和完善,這將成為實現未來社會更高的破案率和更低的犯罪率的基礎,同時也是使人們的生活也會變得

更加安全、和諧的保障。

未來的時代,將會是信息科技的時代,是人工智能的時代,是計算機的模式識別活動替代人類活動來高效完成工作的時代。模式識別技術的不斷發展將會給刑事科學技術帶來更多的應用前景,也標志著刑事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建設,將會隨著模式識別發展的步伐登上一個全新的高度,為未來的打擊犯罪和維護正義增添新的利劍!

參考文獻

[1]賈鐵軍,李錦.人工智能在刑事技術中的應用[J].刑事技術,2002,(6)56-60. [2]楊宏林,吳陳.指紋識別方法綜述[J].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學報,2003,17(3) [3]周激流.人臉識別理論研究進展[J].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1999,11 [4] 王川, 汪超, 司玉林, 等. 基于TMS320DM6446和TVP5158的虹膜識別系統[J]. 數據采集與處理, 2012(6).[維普] [5] 趙志宇.模式識別系統的工作原理及發展趨勢[J]. 科技風, 2010

作者簡介:李同(1994-),男,山東臨沂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3級刑事科學技術專業本科生。

郵寄地址:北京市大興區黃亦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團河校區) 郵編:102623 收件人:李同

聯系電話:13120231178

第二篇:關于學習了解模式識別技術報告

關于了解學習模式識別技術報告

談起模式識別,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人工智能。模式識別是人工智能的一個分支,是計算機應用內容的一部分。要想了解學習模式識別,首先要懂得人工智能。

第一篇 人工智能

什么是人工智能呢?人工智能主要用人工的方法和技術,模仿,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實現機器智能。人工智能的長期目標是實現達到人類智力水平的人工智能。(摘自《人工智能》史忠植編著,第一章 緒論)

簡單來說就是使機器擁有類人行為方法,類人思維方法和理性行為方法。讓機器像人一樣擁有自主思維的能力,擁有人的生存技能,甚至在某方面超過人類,用所擁有的技能,更好的為人類服務,解放人類的雙手。

簡單了解了人工智能的概念,接下來將介紹人工智能的起源與發展歷史。說到歷史,很多人可能有點不大相信。人類對智能機器的夢想和追求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也許你會有疑問,三千多年前,人類文明發展都不算成熟,怎么可能會有人對機器有概念。當然,那時候的機器并非現在的機器概念。在我國,早在西周時代(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年),就流傳有關巧匠偃師獻給周穆王藝伎的故事。東漢(公元25~公元220年)張衡發明的指南車是世界上最早的機器人雛形。(摘自《人工智能》史忠植編著,第一章 緒論)現在你也許已經笑掉大牙了。那樣一個簡易工具竟然說是機器人雛形。但是事實就是這樣,現在對機器人的概念依舊模糊,有些人覺得機器人必須先有像人一樣的外形。其次是有人一樣的思維。這個描述是沒有錯的,但是有點片面了,只顧及到字面意思了。機器人的概念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所以機器可以自動執行工作都叫機器人。在國外也有案例:古希臘斯吉塔拉人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的《工具論》,為形式邏輯奠定了基礎。布爾創立的邏輯代數系統,用符號語言描述了思維活動中推理的基本法則,被后世稱為“布爾代數”。這些理論基礎對人工智能的創立發揮了重要作用。(摘自《人工智能》史忠植編著,第一章 緒論)人工智能的發展歷史,可大致分為孕育期,形成期,基于知識的系統,神經網絡的復興和智能體的興起。具體時期的主要內容在此不必贅述。

人工智能究竟是研究什么的呢?知道了概念,起源,我想更想知道的應該是它對我們自己究竟有什么用。

人工智能是一門新興的邊緣科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它吸取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最新成果,以只能為核心,形成了具有自身研究特點的新的體系。人工智能的研究涉及廣泛的領域,包括知識表示,搜索技術,機器學習,求解數據和知識不確定問題的各種方法等。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包括專家系統,博弈,定理證明,自然語言理解,圖像理解和機器人等。人工智能也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是在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的基礎上誕生的,涉及哲學,心理學,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數學以及各種工程學方法,這些學科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和研究方法。(摘自《人工智能》史忠植編著,第一章 緒論)具體內容為: 1.認知建模,人類的認知過程是非常復雜的,建立認知模型和技術常稱為認知建模,目的是為了從某些方面探索和研究人的思維機制,特別是人的信息處理機制,同時也為設計相應的人工智能系統提供新的體系結構和技術方法;

2.知識表示,人類的智能活動過程主要是一個獲得并運用知識的過程,知識是智能的基礎。人們通過實踐,認識到客觀世界的規律性,經過加工整理,解釋,挑選和改造而形成知識。為了使計算機具有智能功能,使它能模擬人類的智能行為,就必須使他具有適當形式表示的知識。知識表示是人工智能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領域。

3.自動推理,從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前提)邏輯地推論出一個新的判斷(結論)的思維形式稱為推理,這是事物的客觀聯系在意識中的反映。自動推理是知識的使用過程,人解決問題就是利用以往的知識,通過推理得出結論。自動推理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

4.機器學習,機器學習是研究計算機怎樣模擬或實現人類的學習行為,以獲取新的知識或技能,重新組織已有的知識結構使之不斷改善自身的性能。只有讓計算機系統具有類似人的學習能力,才有可能實現人類水平的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是當前人工智能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非?;钴S的研究領域。

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不僅僅有眾多的類別,同時有不同的研究學派。其中有:符號主義學派,連接主義學派,行為主義學派。

符號主義學派,亦稱為功能模擬學派。主要觀點認為智能活動的基礎是物理符號系統,思維過程是符號模式的處理過程。該學派指出:展現一般智能行為的物理系統其充要條件是它是一個物理符號系統。充分性表明智能可以通過任意合理組織的物理符號系統來得到。必要性表明一個由一般智能的主體必須是一個物理符號系統的一個實例。物理符號系統假設的必要性要求一個智能體,不管它是人,外星人還是計算機,都必須通過在符號結構上操作的物理實現來獲得智能。

連接主義學派,亦稱為結構模擬學派,基于神經元和神經網絡的連接機制和學習算法。這種研究方法能夠進行非程序的,可適應環境變化的,類似人類大腦風格的信息處理方法的本質和能力,這種學派的主要觀點認為,大腦是一切智能活動的基礎,因而從大腦神經元及其連接機制出發進行研究,搞清楚大腦的結構以及它進行信息處理的過程和機理,渴望揭示人類智能的奧秘,從而真正實現人類智能在機器上的模擬。

行為主義學派,亦稱為模擬學派,認為智能行為的基礎是“感知-行動”的反應機制?;谥悄芸刂葡到y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研究擬人的智能控制行為。

上述三種研究方法從不同的側面研究了人的自然智能,與人腦的思維模型有著對應的關系。粗略額的劃分,可以認為符號主義研究抽象思維,連接主義研究形象思維,而行為主義研究感知思維。研究人工智能的三大學派,三條途徑各有所長,要取長補短,綜合集成。

最為重要的莫過于人工智能的應用,當前,幾乎所有的科學與技術的分支都在共享著人工智能領域所提供的理論和技術。在這里將列舉一些人工智能經典的,有代表性和有重要影響的應用領域。

1.專家系統

專家系統是一類具有專門知識和經驗的計算機智能程序系統通過對人類專家的問題求解能力的建模,采用人工智能中的知識表示和知識推理技術來模擬通常有專家才能解決的復雜問題,達到具有與專家同等解決問題能力的水平。(摘自《人工智能》史忠植編著,第一章 緒論)

2.數據挖掘

數據挖掘是人工智能領域中一個令人激動的成功應用它能夠滿足人們從大量數據中挖掘出隱含的,未知的,有潛在價值的信息和知識的要求。對數據而言,在他的特定工作或生活環境里,自動發現隱藏在數據內部的,可被利用的信息和知識。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有大量的原始數據,明確的挖掘目標,相應的領域知識,友善的人-機界面,以及尋找合適的開發方式。挖掘結果共數據擁有者決策使用,必須得到擁有者的支持,認可和參與。(摘自《人工智能》史忠植編著,第一章

緒論)

3.自然語言處理

自然語言處理研究計算機通過人類熟悉的自然語言與用戶進行聽,說,讀,寫,等交流技術,是一門與語言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心理學和聲學等學科相聯系的交叉性學科。自然語言處理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語言計算(語音與音位,詞法,句法,語義和語用等各個層面上的計算),語言資源建設(計算機詞匯學,術語學,電子詞典,語料庫和知識本體等),機器翻譯或機器輔助翻譯,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輸入輸出及其只能處理,中文手寫和印刷體識別,中文語音識別及文語轉換,信息檢索,信息抽取與過濾,文本分類,中文搜索引擎和以自然語言為樞紐的多媒體檢索等。

4.智能機器人

智能機器人是一種自動化時代的機器,具有相當大的“大腦”,具備一些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規劃能力,動作能力和協同能力,是一種具有高度靈活性的自動化機器。隨著人們對機器人技術智能化本質的認識的加深,機器人技術開始向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滲透。結合這些領域的應用特點,人們發展了各式各樣的具有感知,決策,行動和交互能力的特種機器人和各種智能機器。(摘自《人工智能》史忠植編著,第一章 緒論)

5.模式識別

模式識別是指對表征事物或現象的各種形式的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以便對事物或現象進行描述,辨認,分類和解釋過程。模式是信息賴以存在和傳遞形式,諸如波普信號,圖形,文字,物體的形狀,行為的方式和過程的狀態等都屬于模式的范疇。人們通過模式感知外部世界的各種事物或現象,這是獲取知識,形成概念和作出反應的基礎。(摘自《人工智能》史忠植編著,第一章 緒論)

6.分布式人工智能

分布式人工智能研究一組分布的,松散耦合的智能體如何運用他們的知識,技能和信息,為實現各自的或全局的目標協同工作。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為新的信息系統,決策系統和知識系統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它們在規模,范圍和復雜程度上增加極快,分布式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與應用越來越成為這些系統成功的關鍵。(摘自《人工智能》史忠植編著,第一章 緒論)

7.互聯網智能

如果說計算機的出現為人工智能的實現提供了物質基礎,那么互聯網的產生和發展則成為人工智能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成為當今人類社會信息化的標志?;ヂ摼W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數字圖書館”,人們普遍使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為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服務。(摘自《人工智能》史忠植編著,第一章 緒論)

8.博弈

博弈是人類社會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如下棋,打牌,戰爭等。博弈的雙方可以是個人,群體,也可以是生物群或智能機器,各方都力圖用自己的智慧獲取成功或擊敗對方。博弈過程可能產生驚人龐大的搜索空間。要搜索這些龐大而且復雜的空間需要使用強大的技術來判斷備擇狀態,探索問題空間,這些技術被稱為啟發式搜索。博弈為人工智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驗場所,可以對人工智能的技術進行檢驗,以促進這些技術的發展。(摘自《人工智能》史忠植編著,第一章 緒論)

人工智能大的方面介紹暫且到此為止。接下來重點介紹模式識別技術。

第二篇 模式識別

模式識別已經成為當代高科技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它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新科學。模式識別技術迅速擴展,已經應用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系統控制,遙感數據分析,生物醫學工程,軍事目標識別等領域,幾乎遍及各個學科領域,在國民經濟,國防建設,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得到廣泛應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像前一篇一樣我們先來介紹模式識別的概念。

模式識別就是機器識別,計算機識別或機器自動識別,目的在于讓機器自動識別事物。(摘自《模式識別與智能計算——MATLAB著 第1章 模式識別概述 )

技術實現》楊淑瑩識別是對各種事物或現象的分析,描述,判斷。模式識別是指在某些一定量度或觀測基礎上,把待識別模式劃分到各自的模式中去,即根據模式的特性,將其判斷為某一類。(摘自《模式識別技術及其應用》楊幫華著 第1章 模式識別簡介 )

例如手寫數字的識別,結果就是將手寫的數字分到具體的數字類別中;智能交通管理系統的識別,就是判斷是否有汽車闖紅燈,闖紅燈的汽車車牌號碼;還有文字識別,語音識別,圖像中物體識別,等等。該學科研究的內容是使機器能做以前只能由人類才能做的事,具備人所具有對各種事物與現象進行分析,描述與判斷的部分能力。模式識別是直觀的,無所不在的,實際上人類在日常生活的每個環節,都從事著模式識別的活動。人和動物較用意做到的模式識別,但對計算機來說確實非常困難的。讓機器能識別,分類,就需要研究識別的方法,這就是這門科學的任務。

模式識別的基本組成: (1)數據獲取;

用計算機可以運算的符號來表示所研究的對象,這些可表示的符號包括:二維圖像,如文字,指紋,地圖,照片等;一維波形,如腦電圖,心電圖,機械振動波形等;物理參量和邏輯值,如體溫,化驗數據,參量正常與否的描述。

(2)預處理;

去除信號中噪聲,提取有用信息,使信息純化,或者是對輸入測量儀器或其他因素所造成的退化現象進行復原。預處理這個環節內容很廣泛,與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有關,例如,從圖像中汽車車牌的號碼識別出來,就需要先將車牌從圖像中找出來,再對車牌進行劃分,將每個數字分別劃分開。

(3)特征提取和選擇;

要對預處理信號進行交換,得到最能反映分類本質的特征。同時,對特征進行必要的降維處理,將維數較高的測量空間轉換到維數較低的特征空間,對所獲取的信息實現從測量空間到特征空間的轉換。

(4)分類器設計和決策。

分類器設計是指依據特定空間分布,設計及決定分類器的具體參數。主要是指對輸入的訓練樣本,進行預處理,特征提取及選擇,在樣本訓練基礎上,確定某判決規劃規則或判決函數,使得按這種規則對被識別對象進行分類,所造成的錯誤識別率最小或引起的損失最小,在設計階段判決函數需要多次反復進行,直到誤差達到一定條件。分類決策是指依據分類器設計階段建立的預處理,特征提取與選擇及判決函數模型,對獲取的未知樣本數據進行分類識別,把被識別對象歸為某一類,輸出分類結果

模式識別的特點:

(1)模式識別是用機器模仿大腦的識別過程,設計很大的數據集合,并自動地以高速度做出決策。

(2)模式識別不像純數學,而是抽象加上實驗的一個領域。他的這個性質常常導致不平凡的和比較成效的應用,而應用又促進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由于它和應用的關系密切,因此它又被認為是一門工程學科。

(3)學習(自適應性)是模式識別的一個重要的過程和標志。但是,編制學習程序比較困難,而有效地消除這種程度中的錯誤更難,因為這種程序是有智能的。

(4)同人的能力相比,現有的模式識別能力仍然是相當薄弱的(對圖案和顏色的識別除外),機器通常不能應付大多數困難問題。采用交互式別法可以在較大程度上克服這一困難,當機器不能做出一個可靠的決策時,它可以求助于操作人。(摘自《模式識別技術及其應用》楊幫華著 第1章 模式識別簡介 )

模式識別的主要方法: 1.統計決策法

(1)參數方法。主要以貝葉斯決策準則為指導。其中最小錯誤率和最小風險貝葉斯決策是最常用的兩種方法。

(2)非參數方法。沿參數方法這條路走就要設法獲取樣本統計分布的資料,要知道先驗概率,類分布概率密度函數等。然而在樣本數目不足條件下要獲取準確的統計也是困難的。這樣一來人們考慮走另一條道路,即根據訓練樣本集提供的信息,直接進行分類器設計。這種方法繞過統計分布狀況的分析和參數估計,而企圖對特征空間實行劃分,稱為非參數判別分類法,即不依賴統計參數的分類法。這是當前模式識別中主要使用的方法,并且涉及人工神經元網絡與統計學習理論等多方面。 2.結構模式識別

結構模式識別是利用模式的結構描述與句法描述之間的相似性對模式進行分類。每個模式由它的各個子部分(稱為子模式或模式基元)的組合來表示。對模式的識別常以句法分析的方式進行,即依據給定的一組句法規則來剖析模式的結構。當模式中每一個基元被辨認后,識別過程就可通過執行語法分析來實現。選擇合適的基元是結構模式識別的關鍵。 3.模糊模式識別

所謂的模糊模式識別就是解決模式識別問題時引入模糊邏輯的方法或思想。同一般的模式識別方法相比較,模糊模式識別具有客體信息表達更加合理,信息利用充分,各種算法簡單靈巧,識別穩定性好,推理能力強的特點。 4.人工神經網絡模式識別

模擬動物神經系統的某些功能,采用軟件或硬件的辦法,建立了許多以大量處理單元為結點,處理單元間實現(加權值的)互聯的拓撲網絡,進行模擬,稱之為人工神經網絡。這種方法可以看作是對原始特征空間進行非線性變換,產生一個新的樣本空間,使得變換后的特征線性可分。同傳統統計方法相比,其分類器是與概率分布無關的。人工神經網絡的主要特點在于其具有信息處理的并行性,自組織和自適應性,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聯想功能以及容錯性能等,在解決一些復雜的模式識別問題中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 模式識別的典型應用和發展: 1.文字識別

目前,漢字輸入主要分為人工鍵盤輸入和機器自動識別輸入兩種。其中人工鍵入速度慢而且勞動強度大;自動輸入又分為漢字識別輸入及語音識別輸入。從識別技術的難度來說,手寫識別的難度高于印刷體識別,而在手寫識別中,脫機手寫體的難度又遠遠超過了聯機手寫識別。到目前為止,除了脫機手寫體數字的識別已有實際應用外,漢字等文字的脫機手寫體識別還處在實驗室階段。 2.語音識別

語音識別技術所涉及的領域包括信號處理,模式識別,概率論和信息論,發聲機理和聽覺機理,人工智能等。 3.指紋識別

指紋識別的方法有很多,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基于神經網路地方法,基于奇異點的方法,語法分析地方法和其他方法。 4.細胞識別

基于圖像區域特征,利用計算機技術對顯微細胞圖像進行自動識別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并且現在也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5.醫學診斷

在癌細胞檢測,X射線照片分析,血液化驗,血液分析,染色體分析,心電圖診斷和腦電圖診斷等方面,模式識別已取得了成效。 6.軍用目的的自動識別 如雷達探測目標的自動識別,自動跟蹤,衛星照片的自動識別等。 7.生物認證技術

生物認證技術是21世紀最受關注的安全認證技術之一,它的發展是大勢所趨。人們愿意忘掉所有的密碼,扔掉所有的磁卡, 憑借自身的唯一性標識身份與保密。 8.數字水印技術

IDC預測,數字水印技術在未來的5年內全球市場規模超過80億美元.

模式識別的發展,模式識別是一個交叉,綜合的科學技術領域,不僅與其他信息學科而且還包括數理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工程與材料科學,管理科學,環境科學的相互作用和滲透越來越高,其科學界限很可能隨著發展而逐漸模糊。其發展離不開應用和工程,離不開國家目標。因此,其科學技術內涵與外延應該與時俱進,更新和擴展,研究的方向與內容應該更具有綜合性,交叉性,更強調國家目標的實現,解決國家急需的重大問題,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和社會發展中的科學技術難題和基礎理論問題。

模式識別從20世紀20年代發展至今,人們的一種普遍看法是不存在對所有模式識別問題都適用的單一模型和解決問題的單一技術,我們現在擁有的只是一個工具袋,所要做的是結合具體問題把統計的和句法的識別結合起來,把統計模式識別或句法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中的啟發式搜索結合起來,把人工神經網絡與各種已有技術以及人工智能中的專家系統,不確定推理方法結合起來,深入掌握各種工具的效能和應有的可能性,互相取長補短,開創模式識別應用的新局面。

模式識別是一項全新的高科技的技術,我們實踐團隊雖然在了解這個技術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畢竟了解到的也只是皮毛而已。在這個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每天都更新著不同的技術,只有不斷地去學習,才能適應這個社會,適應這個時代。模式識別的了解學習報告暫時告一段落,接下來我們將進入中科院,采訪專業人士,來解決我們的困惑。

第三篇:生物識別技術在社保領域的應用

摘 要近幾年來,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勞動力跨地區就業、退休人員異地籍養老、醫保異地報銷等問題越來越嚴重,給我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的順利開展增加了一定的難度。生物識別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身份識別技術,能夠準確的對參保人的真實信息進行核對,進一步推動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的健康發展。本文將針對生物識別技術在社保領域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關鍵詞】生物識別技術 社保領域 應用研究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在社會中地位逐漸提升,為現代人的生活、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廣大群眾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生物識別技術在社保領域中的應用能夠有效進行申報人的真實身份識別,打破了傳統身份認證手段技術落后的困境,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業務的開展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技術支持。

1 生物識別技術的相關概述

1.1 生物識別技術的介紹

生物識別技術是一種先進的身份識別技術,能夠通過人臉、靜脈、指紋、聲音等生物信息來確定個人的真實身份。不同自然人的生物特征作為重要的信息儲存在生物識別系統中進行統一管理,能夠高效的為各個險種及網上業務辦理提供身份認證服務。社??ㄏ到y的穩定運行就是建立在生物識別技術基礎之上的,合理的使用生物識別技術建立社保系統平臺,在發放社??ǖ倪^程中對參保人的生物特征信息進行收集,并且將其生物特征信息保存在生物識別系統中相對應的位置,建立生物特征信息庫,為自然人的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各個險種以及網上業務辦理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參考。

1.2 生物識別技術的建設

1.2.1 構建生物識別身份認證平臺

參保人在辦理社保的同時,工作人員會對能夠證實其身份的生物特征信息進行采集、抽取和審核,確保參保人身份信息準確無誤之后,將其生物特征信息進行集中儲存,為日后利用生物識別技術進行參保人身份識別提供數據支持。社保部門構建生物識別身份認證平臺,并且定期將各基層社保機構采集到的參保人生物特征上傳到生物識別身份認證平臺中進行集中儲存,確保對參保人生物特征信息的有效管理,通過社??▽崿F生物識別身份認證平臺中信息數據的共享,最大限度的發揮出生物識別技術在社保領域中的作用。

1.2.2 設計養老保險身份認證子系統

養老保險身份認證子系統是社保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利用生物識別技術為養老保險身份認證子系統提供人臉識別和指紋識別雙重身份認證服務,利用儲存的參保人的生物特征信息,為參保人身份信息的安全性提供基本保障,這樣社保機構就能夠隨時隨地進行參保人身份信息的查閱,為社保機構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方便職能部門對參保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1.2.3 硬件設施的合理配置

生物識別技術在社保領域的使用需要多種配套硬件設備的支持,社保部門利用購置先進的人臉識別儀和指紋識別儀,通過對參保人生物特征的準確采集與識別來進行其真實身份的認證。

1.3 生物識別技術的實現

生物識別技術的實現要對參保人的生物特征信息進行采集,主要分為人臉模板數據信息采集、指紋模板數據信息采集和其他生物特征模板數據信息采集。社保部門會將采集到的人臉數據信息與公安數據進行對比,將信息一致的數據直接傳送到生物識別特征數據庫中,將信息不一致的數據下發到相對應的社保機構,再一次進行參保人身份信息的核對。指紋數據信息的采集主要是在辦理社保業務或者進行身份認證的時候,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參保人指紋信息的采集。目前比較常見的其他生物特征數據信息的采集是指利用二代身份證照片作為社??ㄕ掌?,通過高質量的二代身份證照片進行參保人身份信息的核對。

2 生物識別技術在社保領域的應用

2.1 社保領取資格認證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中包含的業務種類非常豐富,并且不同類型的險種每年所需要辦理的業務也不盡相同。像是養老保險、新農保等業務要求每年進行資格認證的領取,傳統的認證模式比較繁瑣,需要參保人到社保經辦機構現場進行認證,或者提交參保人的生存證明來確定其身份信息。這種認證方式不僅會浪費參保人的時間,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的工作效率。生物識別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改善這種傳統認證方式存在的弊端,通過對參保人生物特征的識別來確定其身份信息,參保人可以在社保經辦機構、家里、網吧等多種場所隨時隨地進行身份認證,為社保部門和參保人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2 網上自助業務申報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在現代人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逐漸成為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社保領域網上自助業務申報的實現也成為信息時代的必然發展趨勢。參保人員可以使用電腦或手機等移動客戶端進行相關社保業務的申報和辦理,在填寫完申報人相關信息之后,會采用生物識別技術對申報人的相關信息進行審核與認證,進一步對申報人的真實信息進行識別,?_保相關信息的準確無誤之后,才能夠完成申報材料的報批。

2.3 社保自助業務終端身份認證

參保者在使用自助業務終端查詢信息的時候,自助業務終端會利用生物識別技術對參保者的身份進行認證,確保參保者身份信息準確無誤之后,才會為參保者提供信息查詢、業務申報等服務,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中的信息安全和社?;鸢踩峁┗颈U?。

2.4 醫保智能就醫監控

醫保管理部門構建醫保智能就醫監控系統,當參保人使用社??ㄔ卺t保定點醫療就夠就醫購藥時,利用生物識別技術對參保人的真實身份進行認證,確認參保人身份信息無誤后,方可允許參保人享受醫保待遇,可以有效地防范虛假冒名住院、騙取醫?;鸬刃袨?。

3 結論

綜上分析可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是現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加強社保領域與生物識別技術的結合是非常必要的。社保部門可以利用生物識別技術進行參保人身份的認證與識別,為參保人提供更加優質、便利的服務。同時利用生物識別技術構建生物特征信息數據庫,對參保人的生物特征信息進行統一管理,有利于實現信息共享和設備通用,進一步推動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虹.基于指靜脈識別技術的社保系統的研究與實現[D].北京工業大學,2012.

[2]樊山水.生物識別在社保領域的應用――以河南超銳貿易有限公司為例[J].人才資源開發,2015(07):45-46.

作者單位

錦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中心 遼寧省錦州市 121000

第四篇:自動識別技術在智能物流中的應用

資 料 調 研

姓名:朱x 班級:13電信3班 學號:2013xx 指導老師:張x

目錄

1 自動識別技術的發展

1.1概況

1.2一維條碼技術 1.3 二維條碼技術 1.4射頻識別技術

1.4.1 標簽識讀器技術 1.4.1 標簽識讀器技術 1.4.2 中間件技術 1.4.3NFC、UWB等技術 1.4.4 RFID國際標準化工作 1.4.5 我國RFID技術的發展

2 在物流系統中的應用

2.1條碼技術在物流系統的應用 2.2 二維條碼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 2.3 射頻識別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 3 發展展望

3.1 條碼技術發展 3.2 RFID技術發展

自動識別技術(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Teehniques),是指以標識技術為基礎,通過獲取標識載體承載的標識信息,實現標識對象信息獲取的技術。它是信息數據自動識讀、自動輸入計算機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物流信息技術中的核心技術。自動識別技術作為信息技術的重要分支,已經成為推動我國國民經濟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支撐技術,

1 自動識別技術的發展

1.1 概況

自動識別技術主要包括一維條碼技術、二維條碼技術以及射頻識別技術等。近年來,我國自動識別技術呈現出快速發展、注重創新的發展勢頭,各項技術都有較大突破,在市場應用上的拓展力度不斷加大,新的技術、產品與服務層出不窮。自動識別技術已經成為引領物流信息化發展的強力引擎。

自動識別技術近幾十年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迅猛發展,初步形成了一個包括條碼技術、磁條磁卡技術、IC卡技術、光學字符識別、射頻技術、聲音識別及視覺識別等集計算機、光、磁、物理、機電、通信技術為一體的高新技術學科。而中國物聯網校企聯盟認為自動識別技術可以分為:光符號識別技術、語音識別技術、生物計量識別技術、IC卡技術、條形碼技術、射頻識別技術(RFID)。

目前自動識別技術廣泛應用于物聯網的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家居、智能倉儲、智能物流及零售領域。

1.2 一維條碼技術

條碼技術是最傳統的一種自動識別技術。從20世紀70年代產生后經過30多年的發展,條碼技術作為一種關鍵的信息標識和信息采集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迅猛發展。國際上,隨著應用的不斷深入,條碼技術正處于一個強勁的集成創新發展期,是商業貿易、物流、產品追溯、電子商務等領域的主導信息技術。

國際上,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條碼技術及應用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條碼技術介質由紙質發展到特殊介質甚至到手機載體;條碼的應用已從商業領域拓展到物流、金融等經濟領域,并向縱深發展,面向企業信息化管理的深層次的集成;條碼技術產品逐漸向高、精、尖和集成化方向發展。

根據美國的專業研究機構VDC(Venture Development Corp.)的統計,全球條碼市場規模一直在持續穩步增長。到2008年,全球條碼技術裝備的市場規模將增長到155億美元,其中美洲地區年平均增長率將超過6%,歐洲、中東和非洲地區年平均增長率接近7%,亞太地區年平均增長率將達到12%。國際條碼技術產業的前景方興未艾。 隨著應用的深入,條碼技術裝備也朝著多功能、遠距離、小型化、軟件硬件并舉、安全可靠、經濟適用方向發展,出現了許多新型技術裝備。具體表現為:條碼識讀設備向小型化,與常規通用設備的集成化、復合化發展;條碼數據采集終端設備向多功能、便攜式、集成多種現代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設備一體化發展,從而得到更加廣泛和深入的應用。條碼生成設備向專用和小批量印制方向發展。例如,基于GPRS、CDMA的條碼通訊終端,使條碼手段更為簡便。技術在現場服務、物流配送、生產制造等諸多領域應用,又如,由于現階段手機廣泛普及,通信網絡更加完整,于是,能夠識讀條碼的手機可以成為一種集數據采集、處理、交互、顯示、認證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移動式數據終端,實現手機價值的最大化。

我國條碼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從小到大,從無到有,目前已具雛形。目前,我國從事條碼識別技術的企業和科研院所已超過1000多家,部分企業還開發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條碼識別技術設備,并在利用國外先進技術和產品進行二次開發和集成應用等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雖然,我國在低端條碼設備上獲得了一些技術突破和競爭優勢,但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條碼技術和產品非常有限,大部分產品的核心技術還被國外企業所掌握。目前,國內市場上的產品主要來自國外自動識別產品制造商,并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系列,應用到國內各個行業,在市場占有率、技術方面占有絕對優勢。在知識產權方面,屬國外企業所有的條碼識讀設備專利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技術壁壘。隨著國內市場需求的增長,國外品牌產品在中國制造的趨勢逐步顯現。相比之下,我國能夠研發、制造具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條碼采集器的廠商還為數不多,產品品種不全,標準化程度不高,尚不能穩定形成一定的市場份額。

條碼打印機的關鍵技術——打印頭生產技術掌握在全球少數幾家公司手里。目前,已有不少國產打印機系列產品,可為大量推廣應用提供配套,年市場銷量增長迅速,在技術指標、性能、質量上有了明顯提高??傮w上,我國條碼打印設備生產企業品牌影響力不夠大,國際市場競爭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總體來說,目前我國條碼技術產業還處于初級階段,產業規模偏小,在國際市場上所占份額偏低,并且也與我國巨大的條碼技術應用市場不相匹配。

1.3 二維條碼技術

二維條碼技術是在一維條碼技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自動識別技術。一般來說,與一維條碼相比,二維條碼具有信息密度更高、容量更大、能夠表示中文、英文等字符,具有糾錯功能等特性,是一種具有獨特技術特點與優勢的自動識別技術。

二維條碼技術最早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其發展經歷了層排式一矩陣式的發展歷程,眾多國際自動識別巨頭,如Symbol、Denso等公司都非常重視二維條碼技術,研發完成了PDF

417、QR、Data Matrix等二維條碼碼制并制定了相應的國際標準。與一維條碼研制情況類似,二維條碼的識讀器市場也主要由國外企業如Symbol、Denso、HHP、霍尼韋爾、卡西歐等企業壟斷。截至“十五”前期,我國在二維條碼技術研發方面實力比較薄弱。

為改變這一現狀,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在“十五”期間提出并組織進行了“二維條碼新碼制開發與關鍵技術標準研究”項目的研發工作,通過中心牽頭組織企業進行研發,研發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二維條碼新碼制,突破我國二維條碼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瓶頸,打造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二維條碼標準體系,構建我國企業兩維條碼自主創新的平臺。2005年,該項目的核心成果——漢信碼新碼制研發完成,受到了包括兩位院士在內的專家組的高度評價,他們認為“......(該項目)研制的漢信碼具有抗畸變、抗污損能力強,信息容量高等特點,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在漢字表示方面,支持GB 18030大字符集,漢字表示信息效率高,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漢信碼誕生后,由于其具有的先進性能與專利的開放性,吸引了國內外眾多自動識別技術企業的廣泛關注,HHP、Opficon、意銳新創、維深、新大陸等眾多企業陸續研發了十多款漢信碼的識讀設備,漢信碼成為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的排頭兵。

幾乎于此同時,我國的龍貝信息有限公司、深圳矽感、點眾科技等公司也研發了龍貝碼、CM、GM碼、點眾碼、E碼等自主知識產權二維條碼,并自主研發了相應的識讀設備與應用系統,取得了一定的應用成效。

此外,隨著移動通信與移動計算技術的發展,基于手機的二維條碼技術在我國發展很快,清華紫光、深圳矽感等公司分別研發了用于手機識讀二維條碼上網業務的紫光碼、GM優碼等新型二維條碼。

1.4 射頻識別技術

RFID是一種識讀器采用電磁耦合方式或微波方式與標簽進行通信,獲取標簽承載信息的一種自動識別技術。射頻識別技術與誕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雷達技術相近,并被稱為20世紀10大重要技術項目之一。RFID技術由于是采用無線電波作為信息傳輸的技術手段,使得射頻識別技術具有識讀速度陜、可穿透包裝識讀等特性。

傳統RFID技術基本由射頻標簽、射頻識讀器以及計算機應用系統3部分構成。隨著RFID技術自身以及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RFID技術開始與網絡技術結合,并于2002年誕生了具有革命性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概念。按照該概念的構想,加貼了射頻標簽(在EPC系統中稱為EPC標簽)的物品在整個物流供應鏈中進行流轉過程中,通過識讀EPC標簽,能夠隨時隨地記錄與通過網絡獲取與物品物流過程有關的信息,從而提供跨系統的供應鏈透明度。這一概念帶來了RFID技術研發與應用的熱潮,RFID技術也被人們視為是下一代最具有發展前途的自動識別技術。

近年來,國際上對國際RFID技術發展投入巨大,新的技術、產品與應用模式層出不窮,總體來說,國際RFID技術發展呈現出技術研發驅動的模式。

1.4.1 標簽識讀器技術

2008年,超高頻射頻識讀標簽與金屬液體不相容問題得到解決。硅谷新成立公司Omni-ID發布的“通用標簽”在有無金屬或液體的環境下都能正常發揮性能;兩家領先的超高頻技術供應商Alien科技和Impinj,則介紹了利用此技術的新芯片;除此之外,Avery Dennison和富士通公司分別宣布推出高內存的芯片。

2008年讀寫器方面最關鍵的發展就是讀取的延長:Mojix推出了一套系統,可以把網絡接收器連接到多個節點上,從而增加讀取面積;Convergence Systems發布的手持讀寫器,讀距長達25英尺。

1.4.2 中間件技術

2008年微軟推出新的Biz Talk RFID移動平臺,以簡化移動RFID應用程序的研發過程。配合使用Biz Talk Server 2006 R2軟件,該平臺可將研發流程擴展至Windows CE與Windows Mobile 5.0的應用程序。微軟表示,客戶及合作伙伴可以注冊參加微軟Biz Talk RFID移動技術采納項目。2008年SAVI推出RFID平臺和應用套件的升級版——Smart Chmn 5.0。該系統充分利用了SOA架構,可以提供整合之后的實時數據,這些數據主要來自各種無線技術及企業軟件系統。

1.4.3 NFC、UWB等技術

在NFC方面,由國際信用卡公司和大銀行組成的智能卡聯盟組成了一個120名成員的理事會,用以促進NFC技術的采用及非接觸式支付的應用;而另一個行業組織——NFC論壇一直都致力于標準的發展和規范的制定;同時UWB(超寬帶技術)在2008年期間成為了一種主流技術,無線平臺技術供應商思科系統公司、摩托羅拉公司和Aero Scout各自在其系統中增加了對UWB技術的支持。擁有條碼、超高頻、高頻和有源RFID技術的Zebra技術公司,收購了UWB技術開發商Muhispectral Solutions,以豐富其產品線。

1.4.4 RFID國際標準化工作

年進展非常迅速。隨著ISO與EPC在標簽唯一編碼方面協議的達成,一直困繞RFID應用的物品唯一編碼問題得到了很好地解決。按照相關的規劃,ISO JTCl SC31 2008年啟動了RFID國際標準新一輪制修訂工作,18000空中接口系列標準、ISO 15961/15962/15963系列數據接口標準以及24791系列標準開始修訂或啟動,并開始重新評估國際標準中的知識產權問題。

1.4.5 我國RFID技術的發展

在我國,RFID技術的創新層出不窮。近年來,上海坤銳、深圳遠望谷、同方微電子、恒??萍嫉榷嗉移髽I研發了具有部分或全部自主知識產權的RFID商用化產品或樣機,產品涵蓋了標簽芯片、數據采集器、識別卡、耐高溫高壓與防偽易碎標簽、識讀器模組等領域,頻率上涵蓋了低頻、高頻、超高頻幾個常用頻段,我國RFID技術產業從無到有飛速發展起來。特別要提到的是在北京市重大科技項目的支持下,我國最小尺寸的RFID(無線射頻電子標簽)芯片由清華大學、同方微電子公司共同研制成功,芯片最小面積可達到0.3mm2,厚度最小達到50μm,可嵌人到紙張內,最遠識別距離在5m左右。該芯片的相關技術已用于2008年奧運會門票。

我國RFID技術企業雖然在自主研發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技術方案與核心技術方面鮮有創新。因此,我國RFID技術標準的制定由于缺乏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支持,進展比較緩慢。

2 在物流系統中的應用

2.1 條碼技術在物流系統的應用

條碼技術無疑是應用最簡潔方便,可提高物流效率的自動識別技術。國際上,條碼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物流的各個領域。在我國,條碼技術已作為一種成熟的識別技術被廣泛、普及應用到商品流通領域,而且在物流及生產控制過程等方面的應用也在不斷發展。2003年起,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提出并啟動了“中國條碼推進工程”項目,以分中心為依托,截至2008年底,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共設立了9批共71個推進工程項目,內容涵蓋物流領域倉儲、供應鏈管理、食品安全、建材物流、特種設備管理等多個領域,建立了多個條碼物流供應鏈應用示范系統,使條碼在食品安全追溯、醫療衛生、服裝、化工、建材、機械與電子、軍工、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推動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2.2 二維條碼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

二維條碼由于具有信息容量大、抗污損、能夠表示字符等復雜信息等特性,誕生之初就吸引了各國的關注,并在軍事、郵政、電子、醫藥物流等領域取得了較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電子等行業的物流過程中,采用直接部件標印技術標識的二維條碼符號(目前采用Data Matrix碼制)出現在全球CPU、電路板、存儲芯片等各類電子部件上,已經成為電子行業事實上的標準。

在我國,二維條碼物流應用多年來局限于單點(單個企業內部)、封閉的應用,沒有出現規?;缦到y的應用。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二維條碼技術的產生與飛速發展,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二維條碼技術,如漢信碼、龍貝碼、點眾碼、矽感CMGM碼等二維條碼在我國建立了多個企業級應用示范系統,并積極推進在物流行業乃至國家規模的廣泛應用。

2.3 射頻識別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 當前RFID應用最為熱門的領域就是物流供應鏈管理。信息在供應鏈當中傳遞的流暢性和準確性以及信息傳遞對供應鏈運作的影響一直是供應鏈管理研究中的熱點,而RFID具有的非可視識讀、同時識讀多個標簽、識讀速度快等特性非常適于解決供應鏈過程中快速準確獲取信息的問題,同時,物聯網的上層架構解決了供應鏈各個環節之間的信息傳遞問題,使供應鏈的透明化有了從概念到真正實現的可能性,因此,RFID在供應鏈管理當中引起熱烈的關注不足為奇。

2008年,射頻識別技術在我國物流行業的應用取得了較多進展,國家863計劃已經將RFID技術在供應鏈管理和物流方面的應用作為重要的項目來關注。2008年,國家860計劃又以促進RFID技術的應用為核心,設立了一批新的RFID應用項目,RFID技術在各種供應鏈服務中已經彰顯優勢并代表未來供應鏈管理發展方向,國際巨頭也都紛紛將目光投注在最具潛力的RFID供應鏈應用上。其中在全國范圍內產生示范效應的典型行業領域包括:奧運食品安全追溯、奧運電子門票、首都國際機場行李追蹤管理、解放軍總醫院器械包管理、國家大劇院資料檢索管理以及地井、寵物等城市管理應用。

特別值得提到的是射頻識別技術在奧運食品安全追溯中的應用。通過奧運食品RFID電子標簽,全程監控了奧運食品的種植、運輸、分類、驗收和貯存過程,完善防范了食源性疾患,動物源性食品中違禁物質的濫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和食品添加劑等食品安全問題。

2008年,RFID技術不僅在傳統的交通物流行業依然蓬勃發展,而且在醫療設備追蹤、食品安全追溯、資產管理等領域也取得了應用上的擴展。中國的應用仍然保留自己的特色,根據非正式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約有過萬家物流及運輸公司,目前并購活動在這個領域時有發生,一些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將陸續出現。為了取得更高的運營效益,它們將會與遍布各地的運輸商伙伴合作,要令其伙伴網絡取得合作無間的效果,采用RFID系統將是可行的途徑。IDC相關數據顯示,2008年第三方物流企業RFID的應用規??蛇_到5534萬元,到2011年這一規模將超過10億元。此外,RFID技術在服裝、圖書館管理等方面應用形成了新的熱點。

3 發展展望

3.1 條碼技術發展

條碼技術作為一種最傳統、最經濟的自動識別技術,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低成本、使用便捷的特點決定了其能夠適用于我國物流行業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具有最廣泛的市場空間。

3.2 RFID技術發展 根據ABI研究最新預測,2008年全球RFID銷售額將超過53億美元,年收入增長將加速超過中期的高增長,高容量的應用,如供應鏈管理,身份證件,票務和非接觸式支付。傳統RFID的應用,如存取控制,自動車輛識別,汽車制動,以及身份證件仍將主導當前和近期的RFID市場,預計5年復合年均增長率將低于兩位數。不包括汽車制動在內,預計在未來4年復合增長率為15%。在2013年RFID市場總容量將達到98億美元,或者不包括汽車制動在內是82億美元。ABI認為目前預測出全球經濟的變化如何影響RFID市場還為時過早。持續增加的投資保證了RFID發展并且增加了訂單。

從RFID技術與應用發展前景來看,RFID技術正在從先前的技術、資金投入拉動型以及政府支持的發展模式,進展到關注于ROI(投入產出比)以及Bottom Line(企業凈利潤)的發展模式,通過RFID技術的不斷倉Ⅱ新,以及在高附加值物品以及服裝等非傳統物流供應鏈行業內的應用,解決RFID成本高、投入RFID應用項目盈利模式不清等問題,從而帶動RFID技術與產業的良性發展。

摘自: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2012.8 物聯網在線,http:///,2012.5

第五篇:射頻識別技術在醫療護理系統中的應用

射頻識別在醫療護理中的技術研究

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苗館鎮衛生院開展了“射頻識別在醫療護理中的技術研究”課題,經充分調查和認證,射頻識別可以有效改善醫療體系效率低下、醫療服務質量欠佳的就醫現狀,無疑是推進中國醫療改革事業發展的一把利器。其主要技術要點如下:

(一)調查論證

射頻識別(RFID)在醫療、護理領域的潛力巨大,能夠幫助醫院醫療、藥品、人員及管理信息的數字化采集、處理、傳輸和共享等。特別是在醫療衛生領域的條碼化患者身份管理、移動醫囑、診療體征錄入、移動藥物管理、移動檢驗標本管理、移動病案管理數據保存及調用、嬰兒防盜、護理流程、臨床路徑等管理中,均能發揮重要作用,從而解決醫療平臺支撐薄弱、醫療服務水平整體較低、醫療安全生產隱患等問題,實現加速推進醫療信息系統的建設。

(二) 射頻識別主要功能

RFID移動護理系統,是物聯網技術在醫療護理系統中的應用之一。在加強醫院的現代化信息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它能給患者帶來很多好處,使得隱私得到保護,醫療更加安全。由于采用嵌入式RFID腕帶,使得相關醫療信息得到了保密,只有醫護人員可以按權限查詢患者的信息,保護了患者隱私。并且,采用RFID技術實現對患者診療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得到跟蹤確認,協助和指導護士完成醫囑,由于有了醫囑執行項目的電子化確認過程,使護理質量監控和護理工作量的量化成為可能,實現患者診療過程的可視化管理。

圖一 移動護理系統

移動護理系統是以無線網絡技術(如WiFi、3G或LTE)和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為核心,通過醫院管理信息系統和智能型手持移動終端(如PDA等)為移動中的一線醫護人員提供隨身數據應用的信息服務系統,如圖1所示。醫護人員查房或者移動的狀態下,可通過智能型移動終端的護理人員端軟件,通過無線網絡實時聯機,與醫院管理信息系統的數據交互,使醫護人員隨時隨地在手持終端上獲取全面醫療數據,而患者可借助佩戴在手上的裝有RFID的腕帶,在與PC機(或PDA終端)連接的RFID讀卡器查詢顯示該患者目前的檢查進度,并可獲取全面醫療數據。根據歷史記錄和臨床檢查結果,對比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及時會診和制定治療方案。

(三)技術規程

1.1 無線實時信息傳送

通過無線技術實現數據傳遞,可快速、正確地將數據信息傳送至后端服務器。在數據收集時,以數字化形式儲存,并透過無線網絡回傳至服務器,單張表格實時回傳所需時間將縮短為2分鐘。無線傳輸不受地域限制,即使在移動中或是沒有Cable線的地方,都能隨時將數字數據上傳或下載。

1.2 RFID腕帶管理

RFID腕帶發行管理主要是在后臺系統建立起RFID腕帶與患者信息的對應關系,患者從掛號開始隨身佩戴電子腕帶,其中記錄了患者的姓名、性別、血型、以往病史、入院生命體征情況等信息,在門診系統的各個環節,患者均佩戴唯一的電子腕帶作為身份識別方式,并可據此在醫院提供的自助查詢平臺進行自助病歷查詢甚至打印化驗單據,在各個關鍵診療環節核對患者身份,保障醫療安全。

1.3 移動護理利用醫院管理信息系統生成醫囑執行條目,護士使用移動到患者的床旁,讀取患者佩戴的RFID腕帶信息,通過無線網絡自動將需要執行的醫囑調用,護士通過移動終端記錄醫囑具體執行的信息,記錄患者生命體征及相關項目,用藥、治療信息確認,實現動態實時的床邊護理服務。由于采用移動護理系統,醫護人員能更簡便的獲取、錄入患者各種醫療數據的信息,使得護士減少了因查詢、核對而產生的打印、抄寫工作以及來往護士站與病房之間所化費的時間,大大優化了護士工作流程

1.4 患者跟蹤

通過RFID患者定位跟蹤系統,使得通過護士站的電子顯示屏或醫院的監控電腦或醫生的隨身移動終端,即可掌握患者的物理位置。從而實現了對手術患者、精神患者和智障患者等的24小時實時狀態監護,保障住院患者安全。這樣也可以限制患者到某些非安全地帶,以及避免某些智障患者或老人離開醫院而走失。

(四)技術安全性探討

任何新技術的應用都很可能是一把雙刃劍。雖然智能化、行動化的醫療系統能大大提高了醫療服務的質量,優化管理流程,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有發現一些問題并需要進一步研究改進,使移動醫療更加完善。

1 個人隱私的泄露

移動護理系統面臨信息安全與隱私泄露等帶來的更多的威脅,若不能同步的解決,物聯網技術在移動醫療護理系統中就得不到真正快速的發展。

2 對護理行為執行時間的正確性和真實性反映有所欠缺。計算機系統若不能正確的記錄每一條醫囑,以及遺漏執行某項醫囑等,一定程度上存在醫療安全隱患。

3 對護理查對制度執行的支持欠缺

移動護理系統存在患者身份識別差錯的危險,也無法識別治療單抄錯等情況。特別是對于昏迷、有精神障礙或者新生兒等的查對存在一定隱患。

4 尚無統一標準,存在安全隱患

除了RFID設備的高成本外,標準不健全也是限制物聯網技術在醫療領域大展拳腳障礙。RFID對一些人體植入式設備,例如心臟起搏器會否產生安全隱患,RFID低頻信號所產生的一些反應,包括不適當的起搏頻率,改變起搏率,高電壓沖擊和設備重新編程等,也是制約RFID在該領域大規模應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技術研究結論

利用射頻識別構建電子醫療體系,可以給醫療服務領域帶來更多的便利。要提高醫療服務現代化水平,不僅要提高對患者的高精尖的醫療人才的服務,同時還要通過相應的手段來提高醫護人員自身的服務能力。通過射頻識別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使醫療監護設備無線化,目的是使患者能夠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低成本高質量的服務,最終的目標是使有限的衛生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使醫療資源最大化,使大家能夠共享優質醫療資源。

射頻識別技術在醫療護理系統中的應用課題組

2013年12月1日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門式鋼架鋼結構設計書下一篇:美術老師學期工作總結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