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業新聞傳播論文

2022-05-06

小伙伴們反映都在為論文煩惱,小編為大家精選了《農業新聞傳播論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叭r”事業是我國現代化進程和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在新形勢下,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構系統化的農業新聞傳播與推廣體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由劉繼忠、牛新權、劉玉花合著的《農業新聞傳播》一書是我國農業新聞傳播學教學與研究方面的系統性探索成果。

農業新聞傳播論文 篇1:

基于“要素—結構—功能”的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研究

摘要:隨著“三農”信息對于現代農業生產生活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構建農業信息傳播體系成為重要的學術議題。文章運用現代傳媒理論探討農業信息傳播體系構建問題,提出并建立起以“要素、結構、功能”為主體的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理論框架,在此基礎上對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主體內容和運行機理作了系統論述,旨在為我國農業信息傳播實踐活動提供理論支撐和現實參考。

關鍵詞:農業信息傳播體系;要素;結構;功能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移動互聯網背景下新型農業科技傳播模式及網絡構建研究”(16BXW08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天龍(1980-),男,甘肅武威人,西安郵電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副院長,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媒介與農村社會發展;閆欣( 1993-),女,山西呂梁人,西安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現代傳媒技術的快速發展引發了農業信息傳播活動的不斷變革,使得農業信息傳播活動內涵更加豐富。面對當前我國農業現狀以及農業現代化與信息化的要求,農業信息對于現代農業生產生活的重要性愈益凸顯出來,從而使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構建成為一個重要的學術議題。特別是,與發達國家完善的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相比,我國農業信息傳播實踐活動中無論是信息的來源、信息的有效傳播、信息的有效接受、信息的傳播渠道與媒介等都還比較落后。因此,探討和揭示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內涵邏輯、分析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構成、運行,有助于為我國農業信息傳播實踐活動提供理論支撐與現實參考。

一、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要素

討論農業信息傳播體系問題,首先需要對其內涵有一個科學的界定?!掇o?!穼Α绑w系”的解釋是:若干有關事物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而構成的一個整體,如:理論體系;語法體系;工業體系。[1]《現代漢語詞典》對“體系”解釋為:若干有關事物或某些意識互相聯系而構成的一個整體。[2]韓儒博(2011)認為體系是元素及其上層所屬系統間有機組成的整體。[3]傳播體系,又稱傳播系統,指與傳播活動相關的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而形成的整體。黃家章(2010)認為傳播體系除傳播系統包括的幾個要素之外,還包括保障傳播活動正常運行的軟硬件環境,如理念、政策、制度等。[4]目前,學界對傳播系統有四要素說、[5]五要素說、[6]六要素說[5]等不同的說法。宋建武(2014)認為現代傳播體系是現代傳播關系與現代傳播手段的結合,其實質也是一種“人—機過程”,現代傳播關系是傳播主體間的社會關系。[7]借助關于體系的解釋,筆者認為傳播體系是指由多層級的傳播系統和其它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而構成的有機整體。

目前,學術界對于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界定尚未達成共識。在對上述體系和傳播體系概念理解的基礎上,本文試圖對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給出一個操作化的定義,即農業信息傳播體系是指由政府、媒體、個人等構成的復合主體圍繞“三農”的信息需求,通過多種傳播渠道向受傳者傳播農業信息的內部傳播系統和外部保障系統組成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約、協同發展的有機整體。

雖然,農業傳播體系的運行受到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及農民主體素質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影響,但起本質和決定作用的還是構成要素和結構。由于農業信息傳播體系具有復雜性、層級性等特征,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由兩大系統構成。

(一)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內部傳播系統

1.傳播者系統。在農業信息傳播過程中,涉及的傳播者較為復雜。有關農業生產生活的信息種類比較繁雜,不同的傳播方式和信息類型涉及到的傳播群體和個體不同??傮w上看,農業信息傳播者系統包括:政府部門、大眾傳媒機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精英農民等。

政府是農業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主導力量。由于廣大農村地區地理上較封閉、經濟文化上較落后,政府部門在農村信息傳播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重要。在傳播過程中,通過對農業信息的整體規劃、制定政策、組織各方力量為農民服務。這一主體具有特殊的層級性,國家、省市主要是承擔政策設計、資金安排、基礎設施規劃等工作,而區縣、鄉鎮兩級政府才是政府農業信息傳播的核心力量。

大眾傳媒是農村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主要包括電視和互聯網等媒體傳播機構。目前,我國實行中央、省、地市、縣四級辦臺的方式,由專業的媒體從業人員通過傳輸系統把信息傳輸到農村。隨著農村傳媒環境的變化,新興媒介普及率逐年加大,大眾傳媒對農村文化建設、農業政策了解、國家政策傳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農業科研機構及農業院校是農業信息的創造者、生產者和傳播者。農業科研機構承擔著國家重大農業項目的研究,進行科研攻關、知識技術的推廣與傳播。農業相關院校更重要的是培養農業專業人才,通過這些人才將農業院校的科研成果傳播到農村地區去。

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作為傳統農業科技傳播的中堅力量,是進行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生力軍。在農業新技術新設備推廣、農業生產安全等方面,我國農技推廣機構成績顯著。近年,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也在不斷探索新手段來服務農民,如農技110、農業科技特派員、手機短信等,有效滿足了農民多樣化的信息需求。

農村合作組織及農業專業技術協會是農業信息傳播過程中新興起的一種組織形式。主要由精英農民自發組織,為普通農民提供技術和農機支持、農產品收購、市場信息供給等服務活動,通過聘請專家、農技推廣人員、農民技術員服務廣大農民。目前,在農業相對發達的地區,這種機構較為成熟,在西部等農業欠發達地區,則相對落后。

此外,涉農企業為了更好地推廣公司的技術、產品和服務,設有專門的信息服務組織,既負責產品的營銷、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與推廣,還承擔著對農民反饋信息的收集與整理。涉農企業大都以當地的龍頭企業為主體,通過電話、專家、網絡、上門服務、宣傳冊等形式向農民傳播科技、政策、市場、天氣等多種信息。這些主體通過與農村合作組織、農業專業技術協會的合作與互補,成為農村信息傳播的主渠道。精英農民或者職業農民是農村社會中的精英團體。將先進的思想和技術先傳播給他們,他們通過自身的示范,再向普通農民傳播。精英農民具有代表性,他們思維開闊、經濟條件好、社會動員能力強,是農業信息的放大器和示范者,具有“場”的輻射功能,通過他們自身的生活生產方式、話語體系等影響著普通農民,并最終影響著他們所在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

2.受眾系統。受眾是內部傳播系統的主體性要素之一。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根據受眾的信息需求服務受眾。當前,我國的農業處于轉型期,受眾對“三農”信息的有效傳播和利用,對“三農”問題的解決起著重要作用。在以往以“傳播者”為中心的時代,強調傳播者“自上而下”地向農民傳播信息,受眾群體沒有充分得到尊重,導致傳播的信息與受眾的需求產生偏差。因此,在現代傳媒條件下的“三農”傳播,需要從農業、農村的現實發展和農民自身的實際需求出發,把農民受眾當作傳播系統的主體性要素來設計傳播過程和信息內容。必須明確在內部傳播系統中傳受雙方的角色和地位趨于平衡,才能更好地發揮信息傳播體系服務農村發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作用。

此外,受眾系統的結構十分復雜。農村受眾受地域不同、受教育水平不同、性別不同、思維觀念不同,呈現出農民群體的多樣性特征。就受眾個體而言,部分農民思維開闊、創新意識強、信息接受能力強,而部分農民則保守、懶惰甚至頑固。這為信息傳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設計農業信息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精英農民或職業農民作為農業信息“二傳手”的作用。

3.農業信息。農業信息是內部傳播系統的客體和重要元素。傳播者將信息通過媒介傳播給受眾,受眾通過媒介渠道接收到農業信息。因此,農業信息是傳播者系統、受眾系統與媒介渠道系統的粘合劑。當前信息社會中農業信息是革新農民觀念、改善農民行為、加快農村發展的重要內容。必須要了解信息的特征和分類,進行科學、高效的傳播,使得農業信息價值最大化。

農業信息傳播體系中的信息也具有復雜性的特征,農業信息在系統中是流動的。主要包括七類信息:農業政策信息、農業科技信息、市場銷售信息、天氣氣象信息、新聞時政信息、文化娛樂信息、生態環境信息。不同的信息類型傳播途徑不同。從信息的流向來分主要有兩大類信息:自上而下傳播給農民的信息和自下而上“三農”所需要的信息。李紅艷(2010)認為,鄉村信息具有鄉土性、自主性與依附性的特征。[8]鄉村社會時空上相對封閉,農民接受信息依賴于周圍的熟人社會,由于傳播次數增加可能導致信息失真和扭曲的情況時有發生。

4.傳播媒介與渠道。傳播媒介與渠道系統是承載農業信息、連接傳播者系統與受眾系統的橋梁。著名媒介學家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訊息,強調了媒介與訊息的特殊關系。傳播媒介是一整套傳播和儲存人類文明智慧的形式與技術手段。在現代社會,知識、技術、思想、行為、習慣都可以先通過信息的表征再通過媒介來傳播。著名傳播學家勒納認為,大眾傳媒具有移情和塑造現代人格的作用??梢?,在相對封閉的空間內,傳播媒介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進入21世紀后,農村信息傳播媒介呈現出多樣性,廣播、報刊、圖書、電影、電視、互聯網、手機等組成了現代傳媒環境。移動互聯網在農村的逐漸普及,使大眾媒體的基本屬性面臨著重大變革,一方面大眾媒體迎來新媒體的挑戰,另外一方面也帶來非常大的機遇,使傳統媒體能夠結合新媒體的力量更好地服務于“三農”信息傳播。

傳統的傳播渠道主要包括農家書屋、文化站、面對面的人際傳播等傳播形式。這些傳播渠道貼近農民的生活,具有廣泛的傳播力,是大眾媒介傳播的有益補充。而新媒體具有先天性的傳播優勢,能夠及時、便捷地傳播“三農”信息,是農村傳播媒介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農村信息的傳播應選擇適合農民接受、適合信息表現、適合傳播者傳播的形式。這樣能夠很好地發揮各傳播媒介的作用,快速、高效地傳播信息,大眾媒介與傳統渠道的互補,能夠合力形成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傳播媒介與渠道系統,更好地服務于“三農”信息傳播。

(二)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外部保障系統

由于內部傳播系統具有復雜性,涉及到政府、企業等,還涉及到復雜的信息與媒介渠道等傳播客體,使最終服務的對象更加龐雜,是一個復雜的結構層次體系。因而,需要有良好的外部保障系統來促進信息傳播體系的健康運行,它主要涉及政策、法規、體制、機制等四個方面。

1.政策。政策是國家或政黨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任務而制定的標準化行動準則。傳播政策作為公共政策系統中的重要組織部分,其職能的確立和發揮在當今傳媒社會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9]傳播政策是隨著傳播環境的變化和國家為發展傳播事業而制定的行動方案,是促進傳播事業科學、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近年來,我國國內大眾傳媒本身和整個國內國際政策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傳播政策也應根據政策和傳媒環境的變革而有所變化。

農業信息傳播具有傳播“三農”所需要的科技、市場銷售、文化娛樂等重要信息的職能。其中有些方面需要利用公益事業和政府主導的方式來完成,有些方面則需要市場主導來完成,這就需要相應的傳播政策來為其服務。符合國家意志與傳媒環境的傳播政策能夠促使農業信息及時服務“三農”。在推動農業信息傳播過程中,針對農業信息傳播的不同方面,應該制定不同的政策手段,但所有政策都應該集中于利用制度建設和政策引導,整合現有資源,建立激勵機制,動員社會力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傳播能力建設,最終提高國家的傳播能力。[10]

2.法規。傳播法規是規范傳播活動的重要保障。自1906年《大清印刷物專律》被視為近代以來新聞傳播立法的源頭。百余年來,我國已經形成了散見于不同效力等級的多層次新聞傳播法律法規,在規范新聞傳播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1]傳播法規包括了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行政法規在內的所有法律規范形式。[12]傳播法規具有強制性、約束性等特征,而傳播政策具有引導性、激勵性等特征,彼此正好形成互補關系,對信息傳播活動起到規范的目的。

我國于1993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2012年又對其重新進行了修正。除此之外,目前國內還沒有制定出關于信息傳播方面的專門法律,只有其它相關法律中關于信息傳播特別是農業信息傳播活動的相關條款和規定。隨著傳播實踐活動的深入,專門性傳播法規的制定就顯得極為重要。

3.體制。體制是國家基本制度的重要體現形式。體制是制度的中觀層次,具有格局和規則兩方面的含義。體制是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整體意義上的組織制度,是它們的機構設置、領導隸屬關系和管理權限劃分等方面的總稱。[13]體制是社會組織中人與人、機構與機構之間的相對位置與相互關系。[14]國家對社會的控制方式直接決定了大眾傳播體制。[15]傳播體制涉及到傳播者與傳播組織、傳播組織與傳播組織間的相對位置與相互關系以及管理職能權限劃分。

農業傳播體制是農業信息傳播體系中內部傳播系統得以運行的重要組織制度基礎。農業信息傳播涉及政府、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民群體等。農業信息的傳播需要由專門的政府涉農機構來統籌,全盤制訂計劃、組織協調、布置任務,必須理順傳播主體間的復雜關系,其他傳播主體要分工明確、通力協作完成農業信息的傳播任務。農業傳播體制的改革需要依據農業現代化的需求、農村傳媒環境和“三農”傳播的現實情境展開。

4.機制。機制作為一個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的內在核心問題,有著復雜的構成和作用原理。機制一般包含四個要素:一是事物變化的內在原因及其規律;二是外部因素的作用方式;三是外部因素對事物變化的影響;四是事物變化的表現形態。[13]傳播機制是保障傳播系統科學合理運行的外部性要素。

農業信息傳播機制主要是指農業信息傳播系統內部要素間的相互作用方式及其與外部保障系統間的相互影響。穩定的、開放的、反應迅速的傳播機制能夠保障農業信息的有效傳播。傳播機制是運行過程的“范疇”,制約著農業信息傳播的過程,所以傳播機制必須與傳播者系統、受眾系統、農業信息和傳播媒介與渠道多個傳播要素結合起來探討。

二、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結構

結構是要素的排列、組織和秩序。構成體系的元素在排列次序上有所不同,體系的性質、特征、功能就會有所不同。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進行排列和作用,構成了系統的基本結構。[16]結構是體系功能的內在根源,隱藏著規則總體和邏輯關系。[17]當今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結構隨著傳播技術和“三農”需求的變化正在由互不聯系的單向度縱向信息鏈整合為分布式互動信息鏈結構?,F代傳媒技術使用之前,電視傳播系統、農業科技推廣系統等都是單向度的縱向信息鏈結構。隨著現代傳媒技術和“三農”信息需求的變化,政府農業信息傳播系統、互聯網傳播系統、電視傳播系統、廣播傳播系統、農業科技推廣系統等相互融合、相互借鑒構成了分布式互動信息鏈結構。傳統的單向度信息鏈結構正在加速向分布式互動信息鏈結構轉變。

(一)單向度縱向信息鏈結構

農業信息傳播的結構必須要考慮到中國的現實情況,考慮到傳播者系統中政府的主導地位??v向的信息鏈結構體現出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層級性、系統性與指導性,體現出由上到下的信息傳播特征。與受眾最為密切的是縣鄉鎮政府、大眾媒體和農業推廣機構等政府組織以及農業合作組織、涉農企業等非政府組織。

單向度信息鏈結構中包括戰略層、監管層、執行層和目標層。農業信息傳播結構的總體框架如圖1所示。中央政府是農業信息傳播結構中的戰略層,其功能主要是制定宏觀政策,做好頂層設計與戰略規劃,統籌全局。省市政府是農業信息傳播結構中的監管層,其功能主要是監督中央政府的相關政策的實施情況,做到上情下達??h鎮政府是農業信息傳播結構中的執行層,距離農村受眾群體最近,其功能主要是向農民受眾傳播信息,滿足農民的信息需求。處在第四層的農村受眾群體作為目標層,是整個農業信息傳播活動的核心。

(二)分布式互動信息鏈結構

隨著多種傳播渠道的建立和現代傳媒技術的廣泛普及,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傳播結構出現分布式互動信息鏈結構的圖景。所謂分布式互動信息鏈結構是指在農業信息傳播活動中,傳播主體上下級間、不同的傳播渠道、組織間基于互動的需要,按照農業信息、傳播媒介、渠道的特征走最優化的傳播路徑,使有關信息及時到達農民群體。

分布式互動信息鏈結構是對傳統單向度縱向信息鏈結構的完善和補充。一方面傳播主體間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來傳播農業信息;另一方面能有效避免資源的重復建設、信息的重復傳播和某些信息傳播活動的缺失。中央政府戰略層要根據不同區域實際,將不同的媒介、渠道結合起來,認真研究農業信息的生產、傳播、特征,構建適合現代農業發展、服務農村發展、滿足農民需求的分布式互動信息鏈傳播結構。

應當指出的是,傳播結構核心問題不在于對農業信息傳播活動的邊界界定,也不在于以政府為主還是以媒介和渠道為重,而在于通過有序的傳播結構優化農業信息傳播活動。認可政府在農業信息傳播中的地位和作用,還必須明確農業信息的傳播需要分布式互動信息鏈傳播結構,發揮不同層級信息傳播組織的積極性和不同媒介與渠道的優勢,合理、高效地傳播農業信息,使各傳播主體間形成有益的互動。

三、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功能

一般意義上理解,體系的功能就是指具有特定要素和結構的系統在內部與外部聯系中表現出來的特性和能力。[18]農業信息傳播的功能,指農業信息傳播實踐過程中諸要素所具有的基本價值和作用,即農業信息傳播體系能干什么的問題??傮w上來講,農業信息傳播體系具有四大功能。其中有兩個主要功能:一是傳播農業信息,二是滿足信息需求。其它功能都是在主要功能基礎上衍生出來的。

(一)傳播農業信息

農業信息傳播體系最根本的目的和功能就是向“三農”傳播信息,以適應農村現代社會對信息的需求。農村生產需要的各種信息是傳播的內容,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它如同農業生產資料一樣,是人類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資源,能夠有效減少農業生產生活的不確定性,同時也是改造農業生產的有力武器。

農業信息傳播體系中的不同媒介與渠道具有不同的傳播特征,適合傳播不同的農業信息。比如電視具有形象、直觀等特征,可以有效傳播農民不易懂的科技類信息,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給農民。另外還可以依靠其權威性發布重要的市場信息、天氣信息等內容。但電視缺乏互動性,不能有效滿足個性化的信息需求。而互聯網媒介,可以使用所有的傳播符號,具有快速、交互等特征,易于傳播“三農”急需的各類信息,但傳播內容的虛假性可能是一個問題。所以,需要整合各類傳播媒介與渠道的優缺點,發揮各自的特征來傳播“三農”所需要的農業信息。

(二)滿足信息需求

以往的農業信息傳播實踐活動主要是自上而下向農民傳播信息,但隨著農民對社會的進一步了解和自身素質的提高,對信息的需求日益變得復雜起來。傳統媒介交互性不強,這是媒介先天性的缺陷,但是合作社、農業推廣機構等組織機構可以與農民進行有效溝通。由于其人員、經費、保障機制不夠完善,農民與傳播者的有效溝通還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使傳播者與農民的互動成為可能,所以新型的農業信息傳播體系需要發揮各種傳播媒介與渠道的優勢,做到相互協調,共同完成傳播農業信息的任務。但當前我國農村現實環境中尚不是所有農民都能夠與媒介和傳播者有效溝通,所以,在農業信息傳播實踐中,需要強化精英農民或職業農民與傳播者的有效溝通與互動,讓他們帶動更多的農民。

(三)普及科技知識

對于農業生產,特別是現代農業生產來講,科技知識是開展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萍贾R是一種特殊的系統化的信息,能夠有效改進農業生產,推廣新技術、新產品。農業信息傳播體系能夠有效地向農民群眾普及農業科技知識,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鼓勵農民在農業生產生活中應用新技術、新品種等。農民的知識的積累、交叉、融合可以產生新信息,創造本土化的農業知識,滿足自己的農業生產活動。當前在農村地區,科技知識的普及要注重通過精英農民或職業農民的帶動來傳播。

(四)服務農民生活

從信息服務的角度來講,信息傳播活動是一項典型的服務性活動。做好農業信息傳播活動,要樹立強烈的服務意識和受眾意識,認識受眾群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受眾的特征、農村的文化、農業的需要等,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三農”,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

增強農業信息傳播的服務功能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業。農業信息傳播服務主要包括生活服務和生活咨詢。生活服務方面側重提供日用百貨、家用電器的新產品信息和農業生產中的化肥、新技術等信息,生活咨詢側重提供氣象、交通、物價、農業生活當中的基本用品市場信息等。

此外,提供文化娛樂也是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重要功能之一。文化娛樂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農民可以借助大眾媒體和新型互聯網的娛樂功能進行文化娛樂活動。文化娛樂信息要體現文明健康,欣賞性、幽默性等特征,以滿足農民的文化娛樂需要生活。

四、結語

農業信息傳播體系是一個絕對動態和相對靜態組成的復雜系統。相對靜態是就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結構而言的,絕對動態是就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運行而言的。在一定的傳媒條件下,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結構呈現出相對穩定的狀態。但這種狀態并不是不變的,它不僅處于自身運行的過程之中,還處于技術不斷革新的社會變革之中。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運行是就農業信息在體系結構中流動的傳播過程而言的,是動態的。

由于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是一個動態過程,無論是它的變遷還是運行,都會輻射到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構成要素上來,從而引起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動態的過程性。[19]考察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運行,必須聯系社會變遷來研究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要素、結構、功能及其運行與社會變遷之間的內在聯系。

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動態過程性主要表現在諸要素與子系統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要考察體系的運行必須了解體系所處的背景以及內部的運行邏輯。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體系與外界的信息交流,二是體系內農業信息的傳播與流動。

通過對體系整體性和動態過程性的分析,我們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農業信息傳播體系運行的內在機制。特定的農業信息傳播體系處在特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條件下,特定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形成體系運行的社會背景,外部社會諸要素都將影響農業信息傳播體系內部的運行,使得農業信息的傳播服務于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并最終服務于時代的“三農”。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創造有利的條件。

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內部運行是建立在體系的結構基礎之上的。結構是要素的秩序,運行是信息在結構中流動的過程。一方面,農業信息傳播體系內信息由上向下流動,傳播各級政府、媒體和社會組織的各類信息。另一方面,農業信息體系圍繞農民自身需求自下而上提出信息要求,通過不同媒體和渠道解決個性化的信息需求。農業信息傳播體系內的信息流動有兩條支流:一條是單向的信息流,這種信息流是直接傳播到農村的信息,另一條則是滿足“三農”需求的信息流,這種信息流是個性化的、互動式的。農業信息傳播體系的諸多要素都要圍繞這兩個信息流來高效、科學地傳播農業信息。

參考文獻:

[1]夏征農,陳至立.辭海(第六版彩圖本)[K].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2337.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K].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342.

[3]韓儒博.系統與體系[J].今日科苑,2011,(8).

[4]黃家章.我國新型農業科技傳播體系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0∶13.

[5]南國農,李運林.教育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46.

[6][英]丹尼爾·麥奎爾,[瑞典]斯文溫德爾.大眾傳播模式論[M]. 武偉,祝建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16.

[7]宋建武.媒體融合重在構建現代傳播體系[N].北京日報,2014-08-22(03).

[8]李紅艷.鄉村傳播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81.

[9]姚曦亮,鄧淑華.我國傳播政策職能的轉換[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6,(3).

[10]翟杰全.科技傳播政策:框架與目標[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11]劉白露.中國百年新聞傳播立法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1.

[12]卜衛,宋小衛.有關傳播法規與政策的社會性別分析[J].婦女研究論叢,2005,(12).

[13]孔偉艷.制度、體制、機制辨析[J].重慶社會科學,2010,(2).

[14]張思鋒,張立.煤炭開采區生態補償的體制與機制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15]章興鳴.新聞傳播體制與政治制度關系的實證分析[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7).

[16]MEYER A D, T SUI A S, HININGS C R.Configurational Approaches to Organizational Analysi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3,36(6).

[17]王曉明.基于“要素-結構-功能”的企業商業模式研究[J].管理學報,2010,(7).

[18]徐麗芳.科學交流系統的要素、結構、功能及其演進[J].圖書情報知識,2008,(11).

[19]夏錦文.論法制系統的要素結構及運行機制[J].學海,1995,(2).

【責任編輯:黎峰】

作者:李天龍 閆欣

農業新聞傳播論文 篇2:

農業新聞數字媒體傳播體系的創新

“三農”事業是我國現代化進程和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在新形勢下,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構系統化的農業新聞傳播與推廣體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由劉繼忠、牛新權、劉玉花合著的《農業新聞傳播》一書是我國農業新聞傳播學教學與研究方面的系統性探索成果。該書查閱了大量專業文獻,廣泛征集了相關的專業意見,并在此基礎上廣泛應用新聞學、傳播學、社會學、發展研究等學科的理論研究知識與方法,與時俱進地建構了現代農業新聞傳播學的理論與實踐體系,可為我國農業科技推廣、農業人才教育、農業新聞傳播、農業市場開拓等工作的展開提供科學專業的參考。

該書論述嚴謹,系統性強,共包括8個章節:第一章的緒論闡述了農業新聞傳播學研究的研究對象和基本問題,并根據大陸農業新聞傳播研究的概況和特點,重點分析了我國的農業新聞傳播與“三農”問題;第二章的“農業新聞傳播史略”按照歷史時間發展的順序,分別介紹了原始形態的農業新聞傳播、近代中國的農業新聞傳播、20世紀前40年的農業新聞傳播、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中國農業新聞傳播,在歷史性分析的基礎上反思當下和未來的農業新聞傳播學發展趨勢;第三章和第四章聚焦于農業新聞傳播中的“傳播者”和“受眾”,具體化地分析了傳播者和受眾的分類、特征、需求、素養要求;第五章從傳播者的角度論述了農業新聞報道的藝術,包括報道對象、報道類型、新聞獲取、新聞寫作、報道形式技巧等;第六章論述了農業新聞傳播的效果,對農業新聞的整體效果、負效果,以及提高傳播效果的路徑方法等內容進行了專業的探索與總結;第七章論述了農業新聞傳播與農業發展的關系,包括農業新聞傳播與農業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等,并以此為基礎,分析了農業發展對農業新聞傳播的影響作用;第八章論述了當下和未來農業新聞傳播的發展趨勢,包括鄉土社會基層的變化、傳播媒介的發展等。作為系統性的現代農業新聞傳播學教材,該書兼顧了教材的理論性價值和實用性價值,從不同階段、不同理論研究維度、不同實踐需求的角度全方位反思了當下農業新聞傳播的發展。

1 農業新聞傳播學研究的現代意義和價值

在我國,農業新聞傳播學的研究是一個年輕化的研究課題,它屬于社會科學的范疇。因此,對其研究需要深入考察我國的農業新聞傳播活動,并在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傳播學、社會學、新聞觀等理論的指導下展開,深刻把握農業系統中新聞傳播需求和模式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以期科學有效地推動我國農業新聞傳播學理論與實踐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從學科建設與專業發展的角度來講,農業新聞傳播學的研究意義在于分析并總結農業新聞傳播的特點、原則和一般規律,找準農業新聞傳播的方法和路徑,提高新聞傳播的效果,并在涉農新聞傳播與輿論管理方面占據主動性,進而更好地為“三農”事業的建設與發展服務。

就農業新聞傳播學研究的現代意義和價值來說,它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農業新聞傳播是現代化進程中農村變革與創新的關鍵環節,農村能否復興,能否重建,能否完成現代化目標,很大程度上需要農業新聞傳播、信息交互和科技推廣作為支撐,且良好高效的農業新聞傳播體系能夠站在農民農村農業的立場上更好地為農民農村農業謀福利、求發展;(2)農業新聞傳播能夠更加開放高效地打開農業農村農民對外溝通、合作與發展的窗口,更及時地反映窗口內外急劇發展著的變化,一方面讓農業農村農民的問題和需求能夠通過農業新聞傳播的窗口更好地傳達給社會,獲得問題的分析辦法和解決辦法,另一方面也讓新的農業科技、農業理念、農業產業化模式、農業人才得以更好更快地進入到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環境中,為“三農”事業的發展出人出力、獻計獻策;(3)從社會學、傳播學的角度來看,農業新聞傳播是現代新聞傳播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實踐不能只是照搬現代新聞傳播的規則、方法和機制,而應該充分了解農業農村農民自身的特征與需求,構建符合“三農”事業發展實際情況的農業新聞傳播秩序和機制,強化農業新聞傳播的積極效果,減少可能產生的負效果,并最終健全和完善我國新聞傳播領域的總體框架,實現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現代化發展。

2 數字化時代下農業新聞傳播的變化與發展

因為科技傳播成效、組織結構不合理、思維方式滯后等諸多局限,城鄉之間明顯存在著不可小視的信息鴻溝,數字化時代到來后,信息交互的速度不斷加快,規模不斷擴大,城鄉之間在社會信息共享方面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面對這一變化,我國開始高度重視數字化時代下農業新聞傳播的調研與分析,著力通過總結數字化時代下農業新聞傳播的變化與發展,探索新形勢下農業新聞傳播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科學路徑。

首先,數字化時代下,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面貌出現了較大的改變,傳統的農村生活方式被改變,人們不再只局限于農業農村這一孤立的、地方性的社會圈子,且在數字化技術的推廣下,創新性的新媒介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讓過去較為封閉保守的農村,更多地融入到整個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與城市居民一起獲取平等的、豐富的、開放的信息。從這個角度來看,數字化時代下農業新聞傳播改變了過去依靠文字來進行信息傳遞的方式,進而開始采取多元化、數字化的傳播媒介和渠道來進行信息交互,滿足了農業農村農民對大眾傳媒與信息獲取的現代化信息需求。

其次,數字化時代下農業農村農民的主體意識開始逐步增強,互聯網意識、新聞意識、三農事業發展意識等逐步覺醒,為農業新聞數字媒體傳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受眾基礎。在過去,涉農欄目、電視劇、報刊有不少,但是農民群眾中真正愿意主動去接觸并利用相關傳播信息的人數卻不多,一邊是傳播者的殷勤扶持、大力推廣,另一邊是受眾的不配合、不關心、不在意,如此之下,農業新聞傳播的效果自然無法達到預期。而在數字化時代下,媒介的創新充分強調了個體的重要性,鼓勵個體參與到新聞的制作、傳播與共享過程,個體的主動意識覺醒,農民群體同樣也是如此。因此,數字化時代下農業新聞傳播的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強化農民群體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讓涉農企業、組織或農民能夠主動積極地接觸農業新聞傳播。

最后,數字化時代下農業新聞傳播的速度和規模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其傳播的負效果也隨之放大,虛假新聞的報道、夸大事實的涉農廣告等內容通過數字化的農業新聞傳播渠道和平臺擴大了其自身的負面影響。為了更好地避免或減少農業新聞數字化傳播的負面影響,我國農業新聞數字媒體傳播體系的構建需要科學推進相關傳播法律、制度、規則的健全和完善。不僅如此,在接受環節中,農業新聞傳播的內容有被誤解或曲解的可能性,阻礙農業新聞信息的有效傳播,對此,農業新聞傳播需要進一步關注農村受眾的接受情況,利用數字化媒體的交互模式實時化地監測與處理農村受眾的反饋,不斷優化農業新聞信息的數字化傳播模式。

3 農業新聞數字媒體傳播體系的實踐與創新

在數字化時代下,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變化與發展,我國農業新聞傳播學的研究將更好地從實際情況和“三農”事業建設的需求出發,構建與時俱進的農業新聞數字媒體傳播體系。對此,筆者認為,農業新聞數字媒體傳播體系的實踐與創新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農業新聞數字媒體傳播體系的實踐與創新需要健全和完善的法律制度與行業規則作為基礎性的保障,也就是說,在農業新聞傳播學的創新研究中,制度創新的步伐應當緊跟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步伐,以便更好地規范農業新聞傳播的行為,讓農業新聞報道能夠以更加專業、實用和規范的方式發展下去,為“三農”事業的建設發展服務。毋庸置疑的是,農業新聞報道正逐步成為一個公共領域,它需要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而其中制度性的保障是最不可或缺的基礎,它能夠有效防止農業新聞數字媒體傳播體系受到不良政治、經濟利益等的侵蝕,減少農業新聞傳播這一公共領域的非理性因素,讓農業新聞數字媒體傳播體系更切實地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

第二,農業新聞數字媒體傳播體系的實踐與創新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不斷拓寬對農業新聞的理解,豐富農業信息傳播的內涵,讓傳統的、狹義的農業新聞能夠打破自身的內容限制,更多角度、更多層次地展現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農業科技創新的前沿動態,重新確立以現代農業生產為中心的現代農村生活模式。與此同時,農業新聞數字化媒體傳播體系還應當借助數字化的傳播媒介和渠道,向更廣泛的公共空間拓展,避免涉農新聞報道陷入邊緣化的境地,換言之,農業新聞數字化媒體傳播體系需要緊隨社會大眾傳媒體系的發展步伐,讓涉農信息能夠更深入地融入到大眾傳媒體系當中,擴大影響面和影響力。

第三,農業新聞數字媒體傳播體系的實踐與創新需要在傳媒變革的環境下運用多元化的創新化的數字化媒介,在技術變革中謀求農業新聞傳播的發展,加速農業新聞傳播的現代化和科技化發展。數字化時代下大眾傳播媒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移動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發展迅猛,它打破了報刊、書籍、廣播、電視為主的媒介體系,也大大降低了信息傳播與交互的成本。在這樣的環境下,農業新聞數字媒體傳播體系的構建需要充分了解新興媒體的發展特征與規律,利用新興媒介在獲取信息、發布信息、反饋信息上的優勢,積極探索農業新聞傳播的科學路徑與方法,優化農業新聞數字化和網絡化傳播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更好地保障農業新聞數字媒體傳播的實踐探索,我國還應當重視數字化媒介素養的教育與培養,提高農村受眾對新興媒介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水平。

以上就是筆者在研讀《農業新聞傳播》一書之后,結合數字化時代農業發展與農業新聞傳播發展的現狀,對農業新聞數字媒體傳播體系的實踐創新所作的探索。筆者認為,農業新聞傳播學在傳播領域和農業發展領域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在新形勢下,依照農業經濟發展的生產特點、現狀、需求和規劃,我國需要建立起以農民為主體的,以農業農村為內容的農業新聞數字傳播體系,提升農業新聞傳播的效率效果,促進農村的發展以及新農村建設。

(孫曉玲,女,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動漫設計,多媒體技術與藝術)

書名: 農業新聞傳播

作者: 劉繼忠,牛新權,劉玉花

ISBN: 9787810857314

出版社: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年6月

定價: 38.00元

作者:孫曉玲

農業新聞傳播論文 篇3:

加強農業電視新聞剪輯和傳播的方法探討

摘 要 新媒體的發展,給傳統的電視新聞傳播帶來嚴重挑戰。為了強化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發展,需要從其電視新聞剪輯以及傳播方法方面下功夫。電視新聞包含諸多領域的內容,有軍事、法律、經濟以及農業等,農業發展是當今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點。文章立足于農業電視新聞,研究如何加強農業電視新聞剪輯,并提出合理的新聞傳播方法。

關鍵詞 農業;電視新聞;剪輯;傳播;加強;方法

農業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業新聞的剪輯與良好傳播,能夠促進農業發展。新媒體模式對傳統的電視新聞傳播帶來沖擊。因此,農業新聞電視剪輯與傳播需要提升剪輯技巧,并拓寬農業電視新聞傳播途徑。為此,在下文中分別對農業電視新聞剪輯的方法以及促進農業電視新聞傳播的方式進行研究。

1 農業電視新聞剪輯的方法分析

無論是農業電視新聞的剪輯還是其他類型的電視新聞剪輯,其剪輯方法大體相同,區別在于新聞中的主體信息。在農業電視新聞剪輯環節中,剪輯方式主要分為節奏剪輯、景別剪輯以及新聞采訪人物的剪輯[1]。

1.1 節奏剪輯

節奏剪輯是電視新聞剪輯中比較常見的方式,當所要表達的農業新聞中不需要人物語言時,采用該種模式。例如:在及西寧農業新聞播報時,錄制10分鐘左右的農業蔬菜大棚中種植視頻,在實際播放時,只需要3分鐘的時間。將新聞中所要表達的情緒、造型以及農業氛圍良好的表達出來。對鏡頭的長短進行調節。節奏剪輯的方式能夠在長短鏡頭之間,根據實際的新聞氛圍,進行鏡頭之間的取舍,一方面增強了新聞鏡頭之間的節奏感,另一方面也能夠豐富新聞畫面。在節奏剪輯之后,需要配上解說以及音樂,將新聞播放控制在合理的時間內。

1.2 景別剪輯

在農業新聞鏡頭剪輯中,不能進行隨意剪輯,由于每一個鏡頭都具有特殊的表達意義,因此在實際的信息剪輯中,需要注意不同農業場景之間的合理搭配。所剪輯出來的鏡頭既不能重復,也不能缺乏感召力。所以說在實際的農業新聞剪輯中,需要注意不同景別之間的剪輯[2]。

1.3 一般剪輯技巧

農業新聞與普通的新聞之間存在的最大的差別在于,農業新聞形式比較單一,其故事性比較統一,沒有較大的活動范圍。關注農業新聞的人大部分是年齡比較大的農民,因此在農業電視新聞剪輯環節中,需要注重新聞播出的角度,不能破壞新聞的整體性,在剪輯時注意重點,讓農民能夠直接獲取到農業信息中的重點內容。同時在新聞播放時,注意不同近景、遠景以及特寫等剪輯模式中的相互轉換。

2 促進農業電視新聞傳播的方法

2.1 提升農業電視新聞策劃

對于電視新聞來說,傳播受阻是一大弊端。為了促進農業電視新聞的傳播,首先需要對農業電視新聞進行合理的策劃。農業電視新聞的受眾群體比較單一,受眾為農民,以及相關的農業專家,為了擴大農業新聞的傳播,需要提升農業電視新聞策劃水平。新聞策劃是新聞制作以及新聞傳播中的重點內容,在新聞事件發生的基礎上,制定新聞傳播目標,以新聞傳播的科學性,促進新聞價值實現。在CCTV-7農業頻道中播出的《農視》欄目中,其農業新聞策劃比較科學,在該欄目中主要分為以下幾部分:聚焦三農、科技苑、致富經、每日農經、美麗中國鄉村行、鄉土、鄉村大世界、鄉村法制劇場、相約、陽光大道、食尚大轉盤等?!掇r視》將農業信息進行統一收集,并進行分塊播出,在每一塊中都具有一定的特色,保障在實際的農業新聞播出中能夠吸引不同新聞傾向的受眾觀看[3]。

2.2 新聞選材創新

農業電視新聞在實際選材上需要符合受眾需求,人們觀看農業新聞,是想要在農業經營中尋求經濟發展,因此以經濟發展為傳播基礎的農業電視新聞必將得到更多的關注。在《農視》中,創新新聞選材,例如,以大學生創業為素材,向受眾提供致富經驗。一則頭條新聞“辭掉上市公司,大學生回家養牛帶動全村致富”,吸引了很多受眾,電視新聞解說中,提到,大學生劉某辭去了上市公司,回家家鄉養牛,現已建成標準化牛舍1.44萬,進口澳洲純種母牛100頭,成為湖北省第一家從國外引進種牛企業。他還帶動周邊千余農戶發展“秸稈養牛、牛糞種菇、菇料還田”的生態循環產業園模式。然后在鏡頭中播放大學生養牛的場景,通過長短鏡頭之間的轉換,將故事交代清晰。

此外,農業電視新聞選材要與農業耕種的季節性相互聯系。如在春季將要播種的時節,可以對新春種子儲藏等事宜進行播報。簡單的新聞解說為:“春季種子堆表層往往會由于外界溫度驟然下降而發生結露,從而導致種子霉變。如發現種子含水量上升,應及時通風或晾曬種子,以減少損失。由于各種害蟲開始活動,會威脅種子的貯藏安全[4]。另外,還必須經常檢查貯藏的種子。檢查時常采用劃區定點取樣方法進行,即將種子堆分成上、中、下3層,每層設5個點,共15個點進行取樣,然后用直徑約30厘米的小型手篩過篩?!?/p>

3 結論

總之,本文對農業電視新聞剪輯的方法進行研究,常見的剪輯方法有節奏剪輯、景別剪輯等。為了促進農業電視新聞的傳播,首先需要提升農業電視新聞的策劃水平,其次需要在傳統新聞傳播基礎上,進行選材創新。農業電視新聞剪輯是新聞節目傳播中的關鍵,為了促進農業新聞傳播,需要采取科學的剪輯方式,將有吸引力的節目形式展現給

觀眾。

參考文獻

[1]董杰.加強電視新聞剪輯和傳播的方法探析[J].今傳媒,2015(9):98-99.

[2]曲波.電視新聞剪輯和傳播的方法創新發展探究[J].才智,2014(9):307.

[3]趙璞.黑龍江省農業科教片的創作現狀及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4.

[4]薛壽鵬.面向高校農學專業教育的科教電視節目創作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作者:邢慧欣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山地高層建筑論文下一篇:公民公共行政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