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農村社會管理創新

2022-07-24

第一篇:農村社會管理創新

檢察:農村社會管理創新促進農村社會管理水平提高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審時度勢、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檢察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任務。我省檢察機關通過把法律監督的觸角延伸到廣大農村,加強涉農檢察工作,推動農村社會管理創新,發揮了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強基固本的保障性作用。

前我國農村社會管理存在的不足

1、鄉鎮黨政組織的治理方式不適應。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形成了“鄉政村治”治理模式,在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政治建設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鄉政村治”的治理模式存在“斷層”。一方面鄉鎮黨政組織管理與村民自治組織之間的“斷層”,鄉鎮以上是行政管理,村以下是民主自治、自我管理,兩者之間缺乏有效銜接;另一方面村委會與村民小組(經濟社)“斷層”,集體所有的土地、山林、水塘等財產基本上掌握在村民小組(經濟社)手中,是農村真正的經濟實體,一些村民小組組長(經濟社社長)任意處置集體資產,鄉鎮組織和村委會無法有效管理監督。二是鄉鎮黨政組織的管理職能弱化,把精力主要放在上級考核的各個項目中,稅費改革、農業稅取消后,鄉鎮財政收入來源進一步削減,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務的能力下降。三是鄉鎮黨政組織的治理手段單一,習慣于行政手段和經濟處罰的方式,對村干部和農民群眾常常“失靈”,不能有效應對農村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2.對村級自治組織的監督制約機制不完善。村級自治組織是社會管理組織體系中最基層的神經末梢,黨和國家對農村的各項事務管理都通過村級自治組織來完成,因而,村級自治組織掌握一定的公權力,實現村民的公共利益和保護公共資源都有賴于村級自治組織,但是,對村級自治組織的監督十分薄弱。一是鄉鎮無法有效監督村級自治組織。在“鄉政村治”治理模式下,鄉鎮政府與村委會的關系在理論上由領導關系轉變為指導關系。在實踐中,鄉鎮政府為了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采取各種方式將行政責任進一步向下延伸,鄉鎮政府與村委會或成為利益共同體,或對立沖突。二是村民對村級自治組織的監督流于形式。村民對村干部的監督主要通過召開村民大會、行使選舉權和罷免權來實現。然而,召開村民大會的權力掌握在村委會手中,是否召開村民大會由村委會說了算,少數村委會設法拖延或者干脆不召集村民會議。三是村黨支部對村級自治組織監督效果不佳。村黨支部是黨的農村基層組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按照《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規定,村黨支部“負責村、組干部和村辦企業管理人員的教育管理和監督”,《村委會組織法》也在原則上確認了村黨支部在農村治理中的“領導核心”地位,但都缺乏可操作性的具體規定,卻明確地把決策權賦予村民會議及其代表會議;把管理權賦予村委會;把對村委干部的任用權賦予全村選民,對村委干部的罷免權賦予村民會議;村黨支部實際上沒有獲得任何制度內的公共權力,事實上被排除在農村管理監督結構之外。

3.鄉鎮一級政權組織體系缺少法律監督機構。我國現行鄉鎮一級政權由鄉鎮黨政機關和上一級部門的派駐站所組成。鄉鎮黨政機關由鄉鎮黨委、人大、政府組成,還設有鄉鎮紀委、人民武裝部和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政法機構包括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在這一組織架構中,唯獨缺少檢察機構。專司法律監督職責機構的缺失使農村社會管理體系中的監督制約機制成為薄弱環節。

檢察機關參與農村社會管理創新的必要性和途徑

周永康同志指出:“社會管理創新,同樣離不開法律監督工作。”矛盾糾紛并不只是產生于經濟發展,也來自于社會管理制度的不足、缺位、失靈。按照現代管理理論,一個完備的社會管理體系是由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危機預警機制、社會決策機制、社會監督制約機制、社會保障機制等組成的系統,監督是社會管理的重要職能。我國的監督體系是一個對權力進行全方位監督制約的有機統一體,包括黨的監督、人大監督、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行政監察監督、民主黨派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等。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是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專門監督,具有其他監督形式不可比擬的優勢,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曹建明檢察長也在多個場合強調指出檢察機關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性。我省檢察機關結合農村實際,基層檢察工作重心下移、檢力下沉,把法律監督的觸角延伸到廣大農村,在156個鄉鎮、59個農場設置36個派駐鄉鎮檢察室,積極參與農村社會管理創新,促進農村社會管理水平提高,為維護農村和諧穩定,保護農民群眾權益,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做了有益的探索。

1.準確把握職能定位。派駐鄉鎮檢察室以執法為民、服務“三農”為宗旨,主要任務為:暢通群眾訴求渠道,及時排查化解矛盾糾紛;開展調查研究,對轄區內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向黨委、政府

第二篇:舟山經驗-創新農村社會管理模式促進農村社會穩定

創新農村社會管理模式促進農村社會穩定——舟山漁農村“網格化管

理、組團式服務”的經驗與啟示

2009-12-28 14:17:37 來源:中共舟山市委黨校 作者:丁友良

摘 要 農村社會穩定是中國社會穩定的基礎。我國農村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還在于農村基層管理的不完善,所以創新農村基層管理模式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近年來舟山市在漁農村基層管理模式上探索實行的“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就是一個重大的創新。而其最大的成功經驗是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做到服務全方位、信息全覆蓋,充分了解社情民意,及時化解鄉村矛盾,把不穩定因素消除在萌芽之中,從而促進漁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這對于搞好我國農村基層社會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 漁農村 網格化管理 組團式服務 管理模式 社會穩定

作者簡介:丁友良,舟山市委黨校副教授

一、創新農村社會管理模式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現實緊迫性

(一)社會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

“社會穩定是社會政治發展的有序狀態,是社會發展規律性、社會控制有效性和社會生活和諧性的有機統一。” 實現社會穩定是關系著我國社會經濟順利發展的全局性戰略問題,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著力研究的重大課題。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新舊矛盾相互交織,社會沖突日趨激烈,社會不穩定因素急劇增多。而綜觀人類社會發展歷史,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過渡是風險性最高和危險性最大的時期?,F代化進程向我們昭示,隨著物質的進步,生活條件的改變,保持秩序不是更容易了,而是更難了。正如美國政治學者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所指出的:“現代性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 在現代化過程中的社會最容易發生**。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向現代化邁進的過程中普遍發生了政治動蕩與社會不穩。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啟動了全面系統的現代化進程,由此使中國的社會結構、利益關系、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觀念等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隨著改革的深人,人們的權利意識不斷覺醒、社會的利益結構不斷分化、社會系統的異質性空前增加,特別是如今改革的收益與成本在不同社會群體中分布嚴重不均衡導致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復雜。這些都加劇了社會的不穩定性。而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 所以社會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沒有政治穩定、社會動蕩不安,什么改革開放,什么經濟建設,都將一事無成。

(二)農村社會穩定是中國社會穩定的基礎

1 在中國,由于人口、產業、發展階段等多種原因,保持農村穩定有著特殊而迫切的意義。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 “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 小平同志的講話,精辟地闡明了農村穩定在整個社會穩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亨廷頓在其研究中也得出過類似的結論。他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說: “農村的作用是個變數:它不是穩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對政治體制來說,城市內的反對派令人頭痛但不致命。農村的反抗派才是致命的。得農村者得天下。在傳統社會和現代化初期,穩定的基礎是在農村。” “如果農民默許并認同現存制度,他們就為該制度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基礎。如果它積極反對這個制度,它就會成為革命的載體。”

當前,我國廣大農村形勢總體上是好的,局面是穩定的,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不斷提高,農民思想觀念和精神面貌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但是,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由于農村長期積淀下來的不少問題還沒有來得及梳理和解決,農村不穩定不和諧因素仍然存在,有的地方還十分突出。并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主要表現在:干群矛盾比較突出、農村貧困狀態沒有真正改變、農村治理機制不夠完善、不少農村社會治安狀況沒有根本改觀。所以當前農村的社會穩定仍面臨嚴峻的挑戰。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已成為各級政府必須重點研究和迫切解決的一個問題。

(三)農村社會穩定關鍵在于制度創新

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中不穩定因素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本原因在于農村社會管理服務不到位,社會管理制度不完善,新型的鄉村社會治理機制沒有形成。具體表現為:

第一,農村社會管理體制不健全。這是農村不穩定因素增多的深層次原因。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農村基層民主和村民自治代替了人民公社時期高度行政化的管理體制。然而,由于深層次的利益矛盾,村民自治還沒有完全到位,村支兩委關系和鄉村兩級關系尚不規范,由此導致在農村基層管理中,矛盾重重、沖突不斷。

第二,農村社會管理機制不完善。農村基層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一個良性運轉的管理機制系統作保證。然而,目前我國農村基層管理中,管理機制還不完善,如缺乏鄉村社區發展和管理的參與機制、缺乏重大事項的民主決策機制、缺乏基層社會矛盾和沖突的預警機制與協調機制等,致使農村基層民主流于形式、干群關系緊張、群眾積怨過深、突發事件增多,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穩定。

第三,農村社會管理理念有缺陷。長期以來農村基層社會管理重管制、輕服務。服務理念缺乏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由于深受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影響,政府要么簡單地對農村實行國家社會一體化的社會控制,要么從便于向農村汲取

2 資源出發實行嚴格的社會管理,沒有為農民提供全面、公平和有效的社會管理和服務。政府和基層自治組織履行社會管理職能時,服務意識淡薄,管理方式單

一、手段簡單粗暴。大多是強迫命令式的,基本以行政手段為主,不善于運用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甚至還有一些基層干部打著為人民服務的旗號干著損害群眾利益之事,致使干群關系緊張,矛盾突出。

由此可見,基于農村社會管理體制、管理機制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原因,農村社會管理與服務水平落后,基層社會生活缺乏有效的監督約束,基層社會矛盾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化解,這既影響到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和正常秩序,也制約了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協調發展。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必須創新農村社會管理服務模式,完善鄉村社會治理機制,以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

二、舟山漁農村“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實踐模式及維穩成效

當前農村社會穩定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要求我們必須適應農村的新變化,推動制度創新、尋求治本之策,以消除不安定因素。而舟山市在漁農村基層管理模式上探索實行的“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就是一個重大的創新。

(一)舟山漁農村“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實踐模式

1、“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產生背景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形勢的不斷變化,舟山漁農村基層組織的管理服務模式、基層干部的工作方式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不相適應。突出表現在:鄉鎮(街道)、社區(村)管理服務操作上行政化傾向仍較為明顯,習慣于通過條條實行自上而下的層層管理?;鶎咏M織很大程度上只從事收費、統計等抽象化、官僚式的管理事務,沒有很好地把握基層工作的核心和重點,不關心和不了解群眾的疾苦?;鶎痈刹康墓ぷ鞣绞椒椒ㄟ€不夠人性化,習慣于自上而下、命令式的工作方式。而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導致政府與群眾溝通欠缺、群眾切身利益訴求渠道不暢,形成干部與群眾的情感隔閡,由此使得部分群眾對基層政府不擁護、對黨員干部不信任、對經濟社會發展不支持,進而影響黨群干群關系、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影響重大項目推進。

為了把基層組織和基層干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人性化的公共管理服務上來,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從而促進漁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從2007年下半年起,舟山市開始在漁農村逐步推行“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 它融合了鄉里制、里甲制、保甲制等中國傳統社會管理模式和“民情日記”、民情懇談會、黨員聯系服務群眾等黨的群眾工作的成功做法,并充分運用了“網格”和現代數字技術,是三者結合的產物。

2、“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基本內容

所謂“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就是按照“網格化定位、組團式聯系、多

3 元化服務、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依托信息網絡技術建成的一套比較精細、準確、規范的綜合管理服務系統,政府通過這一系統整合,為轄區內的居民提供主動、高效、有針對性的服務,從而提高公共管理、綜合服務的效率。具體地講:

(1)實行網格化定位,落實責任區域

根據社區所轄范圍、村域分布特點、人口數量、居住集散程度、群眾生產生活習慣等情況,結合各鄉鎮、街道、社區黨員干部和相關單位工作人員數量,合理設置網格。網格范圍大小不搞一刀切,漁農村一般以100—150戶為一網格。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每個網格都對應相對固定的聯系服務團隊,對網格內的居民做到“走村入戶全到位、聯系方式全公開、反映渠道全暢通、服務管理全覆蓋”。通過劃分網格、明確相應服務團隊,努力實現政府管理服務由以往的條條、單向,朝塊塊、點面結合轉變,真正做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有效避免出現“真空”和“盲區”。

(2)實行組團式聯系,整合服務資源

注重各層面管理服務資源的集中整合,由鄉鎮(街道)黨政領導班子成員、機關工作人員、社區干部和轄區內行政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組成管理服務團隊,并吸收漁農村老干部、優秀聯戶黨員、社區成員中的骨干力量加入,增強服務團隊的整體戰斗力。同時,注重團隊管理服務能力的集中整合,充分考慮團隊成員的崗位職責、專業特長、年齡結構、性格特點等因素,科學配置、優化組合。每支團隊都明確正副組長各1名,負責組織日常聯系服務、搜集信息、反饋情況等工作。注重團隊成員各領域知識的集中培訓,加強對團隊成員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市場經濟、先進適用技術等知識的經常性教育和培訓,提高團隊成員把握全局、服務群眾、處理基層復雜矛盾的能力和水平。通過組建團隊,將鄉鎮(街道)轄區內各種管理服務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科學組合,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資源的集中優勢,提高了管理服務的整體水平。

(3)實行多元化服務,完善服務體制

建立積極主動的服務體制,將管理服務方式由被動變為主動。在管理服務過程中,各團隊牢牢把握服務群眾、改善民生、促進發展這一核心,把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作為主要的工作內容,通過上門走訪、電話聯系、蹲點住家、發放聯系卡等形式,采用拉家常、道地會、交心談心等群眾樂于接受的方法,積極主動、廣泛深入地聯系服務群眾。一方面,加強對群眾的法律法規、黨和政府方針政策的宣傳教育,另一方面,切實關注民生,重點圍繞如何幫助群眾增收致富、如何引導群眾創業創新、如何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如何解決群眾就業、就醫、就學等實際問題和困難,動腦筋、想辦法、謀對策,進一步掌握各項工作的主動權,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梢哉f,通過“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這一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服務方式,把政府管理服務程序前置,提高了管理服務的主動性和預見性。

(4)實行信息化管理,共享數據平臺

4 運用先進的網格化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建立了集服務對象正反兩方面信息于一體的信息化網絡管理服務平臺,將網格中所有居民的家庭狀況、住房、就業、計生、優撫救助、黨建群團、醫療、教育、土地承包、遵守法紀等信息資料輸入信息系統,把分散、孤立的信息進行匯總整理建立數據庫,并注重信息的日常收集積累和維護更新,使政府可以動態掌握、全面了解群眾的實際情況,提高管理服務的精細化、動態化水平。還在數字平臺開設服務團隊成員個人“民情博客”,記錄團隊成員聯系服務群眾的經驗做法、心得體會、難點疑點、意見建議等,促進信息互通、經驗共享、困難互幫,提高整體管理服務水平。

(二)“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維穩成效

“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作為基層社會管理的創新模式,它有效地整合了各方面資源,完善了社會防控體系,暢通了群眾訴求渠道,夯實了維穩工作的群眾基礎。它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化解矛盾,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提升了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

“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通過經常性走訪聯系群眾和建立網格化信息管理數據庫,使政府對群眾信息的掌握更為全面詳細,查詢信息也更為快速便捷,提高了政府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如三鹿“問題奶粉”事件發生后,普陀區迅速啟動應急程序,充分發揮“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作用,以網格為單位,通過數據排查、上門走訪、電話聯系等方式,對區內網格系統數據庫中的7431名三周歲以下的嬰幼兒進行了上門走訪或電話咨詢,在第一時間內摸清了全區三周歲以下嬰幼兒食用問題奶粉的情況。通過全面有序地做好受“問題奶粉”影響小孩的排摸和治療等工作,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2、減少了重大項目的推進阻力

隨著“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工作的深入推進,黨委、政府與民眾有了更好的溝通渠道,增進了彼此的理解。群眾對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實施的建設項目也積極配合、全力支持。如桃花鎮金沙五星級溫泉酒店建設,因部分群眾不愿意拆遷而進度受阻。“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工作開展以來,干部深入了解群眾的思想動態,設身處地地分析項目開發帶來的好處,通過多種方法耐心細致地做好說服教育工作,并合情合法地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終于用真情和行動感動了群眾,統一了群眾的思想認識,從而使拆遷工作能順利進行。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3、暢通了群眾利益的訴求渠道

網格服務組成員經常性深入群眾走訪聯系,噓寒問暖,了解民情,改變了以往群眾有事找政府、圍著政府轉的狀況,進一步暢通了群眾反映利益訴求的渠道。如白沙鄉為更好地傾聽民意、視察民情、解決民難,在推進“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工作中,著力實行解決問題、每月集中走訪、每月工作例會等三項制度;勾山街道開展“干部聽民聲、共說連心話”活動。通過這些途徑不僅使群眾的利

5 益訴求渠道更加暢通,也促進了社會穩定。

4、消弭了干部群眾的情感對立

通過團隊成員經常性的入門串戶,與群眾面對面交流溝通,實打實解決問題,逐步消除了群眾與基層干部之間的隔閡,增進了彼此感情,老百姓有什么問題、困難也愿意跟團隊成員反映。如截止目前,普陀區各服務團隊通過下村走訪群眾,征集群眾反映的問題意見達1403條,已經解決1164條。有些事情看起來是小事,但是一旦得到解決,群眾是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的。通過一件件細微事情的解決,改變了群眾當初觀望、懷疑的態度,對這項工作比較認可,對干部主動上門服務感到很高興也很配合,干群關系得到很大改善。

三、舟山漁農村“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經驗與啟示

舟山漁農村探索實行的“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實踐模式,在完善農村社會管理促進農村社會穩定上,給我們帶來了成功的經驗與有益的啟示。

(一)舟山漁農村“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創新經驗

1、以人性化的服務取代硬性管制來實現社會穩定

“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最大的成功經驗是寓管理于服務之中。網格化管理是基礎,組團式服務是關鍵,落腳點在于實實在在地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困難和問題。通過網格小組成員的走訪,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及時掌握群眾生產生活基本情況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最短的時間內積極加以解決。這種人性化的服務與硬性管制相比更有利于實現農村社會的穩定。大量事例顯示,“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正是通過細細小小、實實在在的服務工作來贏得民心從而促進社會穩定的。

2、從被動應付的工作方式轉到積極主動的工作方式以實現危機預警目的

社會穩定離不開高效的危機預警機制。預警,就是以防范為主,超前預測,及早動手,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要求每個服務團隊所有成員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走村入戶活動。各網格小組成員利用雙休日及晚上的休息時間經常性地走訪所聯系的群眾家庭,同群眾談心交流,對困難群眾加強了服務工作,對思想不穩定的群眾加強了管理和控制,對一些矛盾及時進行介入,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這種積極主動的工作方式,使基層政府能及時了解情況進行處置,在出問題的臨界點到來之前就發現苗頭,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起到了很好的危機預警作用。

3、充分運用現代數字化的信息技術來促進高效行政

為實現對社區及群眾管理服務的科學化、數字化、精細化和長效化,政府專門開發了網格化信息管理系統,鄉鎮和街道成立了“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工作信息服務中心,負責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的運行、維護、數據導錄等工作。鄉鎮、街道每一網格中所有居民的家庭狀況、住房、就業、計生、優撫救助、黨建群團、醫療、教育、土地承包等信息都能在網格化信息管理系統中進行查詢,

6 從而便于政府部門在日常管理中為社區居民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比如宅基地審批時,職能部門可以通過信息管理系統查找群眾的家庭住宅情況,直接確定宅基地的面積和建筑面積,而不需要再到現場勘查,極大地提高了政府部門的工作和辦事效率。

4、結合多樣化的工作載體整合資源優勢來實現管理目標

近幾年來,舟山先后開展了黨員聯系群眾、農村老干部隊伍建設和農村黨員星級管理等一系列活動。“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開展以來,基層政府把這些活動全部融入到“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工作體系之中,充分利用和整合各個載體的資源優勢,力求做到為民服務更全面、惠民機制更長效。例如在構建網格體系時,由政治性強、素質較好的聯戶黨員來擔任小組長,同時,把各小組長開展走訪和聯系群眾工作的情況作為對聯戶黨員工作考核和實施黨員星級管理的評定標準。并利用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農村老干部,來做好政策宣傳和釋疑解惑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5、創新服務手段、分層分類解決問題及時化解社會矛盾

在“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工作推進過程中,基層政府積極創新服務手段,如鄉鎮黨政主要領導定期舉辦“干部聽民聲、共說連心話”活動,以座談交流、雙向互動為主要形式,以民生問題為主要內容,有針對性地集中解決一些突出問題。在平時則采用分層分類解決問題的工作機制。對于簡單的問題,由網格服務組當場進行答復或解決,并做好政策宣傳工作;對于群眾提出的諸如建房、生育、就業等需要相關職能部門來解決的事項,由網格服務組長負責向社區(村)和鄉鎮有關職能部門聯系落實后進行答復;對于各職能部門無法協調解決的問題,由網格服務組長會同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向鄉鎮街道分管領導匯報后提出解決辦法,并及時回復。對分管領導不能解決的或帶有共性的問題,由網格服務組長會同分管領導向鄉鎮主要領導匯報,經鄉鎮班子會議研究后提出解決辦法。

(二)舟山漁農村“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啟示

舟山漁農村“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成功經驗對于搞好農村基層社會管理促進農村社會穩定具有很多啟示意義。我們要搞好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應該在以下三方面下好功夫。

1、崇尚以民為本、強化服務行政

“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成功在于它充分體現和貫徹了民本理念與服務理念。古人云:“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以民為本也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執政理念。我們黨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確立,到“三個有利于”觀點的提出,再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以及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經濟領域提出的“以人為本,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在黨的建設上強調“執政為民,立黨為公”,提出“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的權利觀與親民政策。這都體現了我們黨“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和諧社會,是以民為本的社會。關注民生,服務民眾,把心思用在為老百姓排除困難上,用在讓老百

7 姓過好日子上,這是各級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正是通過解決一批民生問題,樹立了黨和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形象。在網格組成員日常走訪中,群眾總會提出各種問題和建議要求政府解決,在碰到群眾急需解決的問題時,我們的干部根據自身的能力及時給予幫助。通過對群眾生產生活的關心,了解其不同的需求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和幫助,使群眾把我們干部當作知心朋友,從而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而基層干部只有在內心深處正真確立了民本理念與服務理念才能做到這一點。

2、體察社情民意、及時化解矛盾

建設和諧社會,緩和社會矛盾,關鍵在于各級黨委和政府在具體的行政實踐中能否體察民情,順乎民意,發現矛盾及時處理。由于大量的不穩定因素起源于基層,化解矛盾糾紛的關鍵也在基層,要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必須把各種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 通過與公眾溝通對話機制、社情民意反映機制,使政府部門能準確把握基層脈博,及時了解公眾的需求、愿望和不滿,時刻關注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各種苗頭和傾向,提高了政府對外在環境的敏感度。并且“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 對實際問題采取分層分類解決的辦法,能當場解決的就當場解決,不能當場解決的就逐級解決,及時給群眾一個答復,避免了矛盾糾紛的積壓和激化,真正實現“察民情、解民憂、順民心、保民安”。

3、培育公民精神、追求共同治理

“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實踐過程,也是公民精神的培育與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過程。公民精神是公民對“公共”所持有的一種信念與承諾。公民精神“意味著公民對‘公共’的熱心、關愛與尊重,意味著公民對‘公共’的責任與義務,意味著公民崇高的公共品德與素養。” 而多元主體協同共治是公共治理理論所倡導的核心思想?,F代公共治理理論認為在公共治理中政府并不是唯一的主體,政府、公民個人、非政府組織等都可以成為公共管理和服務的主體,它們在共同的目標下共享資源,相互作用,共同承擔公共事務治理的責任。這也意味著公民組織發展和公民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政府與公民之間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依賴與相互合作關系是公共治理得以運轉的社會與道德基礎。所以治理的成功實施需要有活躍的公民社會和公民精神。十七大報告提出 “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造活力”,實際上也蘊涵著對共同治理與公民精神在社會管理中的積極意義的充分肯定。作為基層社會管理模式的一種探索形式,舟山市“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在其實踐中,充分發揮鄉鎮干部、社區(村)干部、退休機關老干部、醫護人員、教師、民警與農村黨員等的作用,組成鄉村社區網格服務團隊。很多人一方面作為網格內的居民直接接受服務,另一方面又是組團服務的成員為公眾解決問題,這對于培育公民精神,培養公民的公共責任和 8 公共意識,實現協同共治,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也為我們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支撐。

第三篇:創新農村社會養老模式 破解農村社會養老難題

——河北省大力推進農村互助幸福院

隨著全國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的不斷深入,河北省各地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但相對城市而言,農村社會養老比較落后。那么,如何破解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難題,成為我們急需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一、農村養老模式的探索、發展過程

肥鄉縣前屯村從2008年開始,創造性地成立了‚集體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務?的農村互助幸福院,走出了一條具有鄉土特色的農村養老新路子。08年下半年,我們發現這一典型后,省民政廳黨組和廳長古懷璞同志對互助幸福院這個新生事物給予了熱情關懷和大力支持,古廳長、王云副廳長、陳先琴巡視員和省老齡辦姜文匯主任先后多次率領相關處室深入實地慰問院民、了解情況,幫助研究解決問題,以極大的熱情給予鼓勵。并通過河北民政網和《河北民政雜志》進行宣傳報道,并給予一定資金支持。2010年3月份、6月份肥鄉縣就互助幸福院養老模式,作為農村社會養老的先進典型,先后兩次在全省老齡工作會議和全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發言。他們的經驗也開始通過新華社等中央和地方新聞媒體報道,得到國務院領導的關注。今年春節長假剛過,民政部李立國部長,親率民政部調研組對我省農村社會養老工作進行專題調研考察。在聽取邯鄲市的匯報,到肥鄉縣、曲周縣、涉縣幾個村幸福院調研后強調說:邯鄲農村養老模式基本是三種。一是補貼型,村

1 里集體經濟較好,用村里的集體經濟收入支持幸福院建設,在生活上給予補貼。第二種是互助型,集體經濟薄弱,主要靠自助互助、集資和政府支持實行互助養老。三是集體經濟實力雄厚的村,完全福利型的。這三種模式,分別因地制宜地解決了農村老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活動問題。這是基層組織的創造,是地方民政部門和地方黨委政府的創造,是河北破解農村社會養老難題一個嘗試。在邯鄲已經覆蓋了3個縣、28個村。當然在村子數量的比例中還比較小,不過有苗不愁長,只要方向對頭,方法合適,再加上政府的指導支持,加快普及步伐是完全可能的。

立國部長在調研結束時再次十分肯定的說:肥鄉縣‚互助幸福院?已經被實踐證明是群眾需要的,村級組織有能力興辦和管理的,政府也是有條件支持條件的,是符合農村實際的,代表著發展的方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肥鄉、邯鄲之光有可能亮遍全國。

部長的重要講話精神更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在全省范圍大力推進以‚互助幸福院 ?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養老幸福工程的信心和決心。肥鄉縣前屯村‚互助幸福院?作為發生在中國農村土地上的一件新生事物,08年建院至今近3年時間,它不僅能夠堅持下來,而且越來越受到農村老人及其子女的歡迎,他的典型意義在哪里?他的生命力在哪里?在于政府和村集體花錢不多,卻實實在在的解決了農村老人,特別是子女外出務工家庭的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老人高興,子女歡迎。他解決了這些家庭在外務工經商子女們的后 2 顧之憂,解放了農村剩余生產力。

二、河北省推進農村社會養老“幸福工程”做法 為貫徹落實春節期間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河北重要講話和李立國部長在我省調研考察農村社會養老工作時的講話精神,我們制定了《河北省民政廳關于大力推進農村社會養老‚幸福工程?的意見》,決定在全省廣泛開展農村社會養老‚幸福工程?活動,明確提出2011年全省要力爭20%的村要完成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任務,邯鄲市覆蓋面要高于全省,肥鄉縣覆蓋面力爭達到50%以上;到‚十二五?末,全省農村互助幸福院實現基本覆蓋的目標要求。2011年3月11日在邯鄲肥鄉召開了‚全省推進農村社會養老‘幸福工程’現場會?,大力推進以肥鄉縣前屯村互助幸福院為主要形式的‚農村社會養老幸福工程?活動。這次會議組織全省所有設區市民政局一把手局長、主管局長、老齡辦主任、福利處(科)長參加;各設區市的試點縣主管縣長、民政局一把手局長、兩個鄉鎮長共4個人參加;肥鄉縣所有規劃在今年內完成互助幸福院的建設任務的村兩委主要負責人參加,共計200多人。會議特別邀請民政部福利司王素英副司長親臨會議并作了發言。因為,這次會議室現場會的形式,重點是在示范性、標準型、普及型和合作型等各個不同類型互助幸福院組織現場參觀。在主會場的議程包括邯鄲市領導致詞,播放錄像、肥鄉介紹經驗,王素英副司長講話,古廳長講話,各市民政局局長向古廳長遞交年內完成互助幸福院建設任務的責任狀等6項內容,僅1個鐘點時間。在現場參觀過程 3 中,大家是異常興奮,拍照的,與住院老人談話聊天的,與會人員現場交流感受的,每個點上都要組織人員反復催促,才能把參觀人員集合起來,大家總是意猶未盡。毫不夸張的講,人們無不被住院老人洋溢在臉上,且發自內心的幸福感和快樂所感染。全省現場會后,各地按省里做法,紛紛召開會議,調查摸底,制定規劃,布臵任務,簽定責任狀,投入了極大的工作熱情。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創辦了《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信息專報》,一周編發一期。近期專門通報互助幸福院建設進度,各設區市爭先恐后,誰也不甘落后。

三、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模式

農村社會養老模式是多樣的,但是,互助幸福院成本最低,是我們河北欠發達這樣的省份農村可以推廣開來,且可以持續發展的農村社會養老模式。實踐使我們體會到推廣農村互助幸福院要把握以下三項原則:

一是堅持‚村級主辦、互助服務、群眾參與、政府支持?的原則。‚村級主辦?是指村委會是農村互助幸福院責任主體、建設主體、管理主體。‚互助服務?就是不配備服務人員,實行共同生活的老人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服務;‚群眾參與?就是組織、動員村民和社會力量及志愿者,參與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主動為互助幸福院提供經濟支持或服務,形成敬老、助老的良好道德風尚。肥鄉縣勒馬臺村互助幸福院用房就是由該村村干部把自家閑臵的住房無償提供的。這

4 個村干部叫李曉聰,是2008年考取的女大學生村官,第二年5月份經村民選舉擔任這個村的村委會副主任兼婦聯會主任,李曉聰父母在縣城做生意,家里新建一處小院,好幾間房子空著。她說服父母用家里閑臵的房子,建起了村里第一個互助幸福院。最近,她還要動員兩戶村民把家里閑臵房屋借給村里建互助幸福院。‚政府支持?就是在實行村民自主、自治的前提下,政府給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導,包括給予一定的資助、制定優惠政策、組織開展培訓,進行管理服務、指導等。

二是堅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簡,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原則。就是要以村(農村社區)為單位,充分利用閑臵校舍、廠房、民房等房產資源,因陋就簡、因地制宜地推動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從滿足老百姓的實際需要出發,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有什么條件,就利用什么條件,有什么資源就利用什么資源。凡是被列入新民居建設示范村的村,都必須把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納入新民居建設規劃,確保一起規劃,一起施工建設,一起投入使用。

三是堅持自治、自愿、自保、自助原則。自治,就是農村互助幸福院的建設、管理和責任,都由村委會承擔。特別是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要有為民之心,要切實負起責任,主動籌措資金,保障互助幸福院水、電、暖等日常費用開支;自愿,就是老人入住互助幸福院要經老人和子女同意,不能

5 搞任何強制和行政命令。老人來去自由,吃住隨意;自保,就是老人的衣、食、住、醫等生活費用開支由老人和子女來保障;自助,就是老人的生活和日常管理,以老人們自己服務、互助服務、自我管理為主,年輕的照顧年老的,身體好的照顧身體差的。

四、關于互助幸福院建設工作中有關問題的思考

(一)關于政府支持互助幸福院建設及其補助投資互助幸福院建設的國有資產確權問題。3月30日,發改委、民政部召開的全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試點會議,明確提出建設內容分專業機構和日間照料兩類設施。日間照料類包括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內容。按照城鄉統籌的原則,我們理解應該包括農村互助幸福院這種類型。同時,會議還強調所有項目補助投資都必須符合物權法的要求,保證國有資產不流失。為此,我們會同國有資產管理管理部門、律師和基層民政部門多次協調研究,提出了縣民政局與各村委會通過合同形式明確國有資產屬國家所有,委托村委會管理的辦法。具體操作上,即互助幸福院由村集體和國家共同投資興建,集體投資房產部分,國家投資設施部分。其中集體投資由集體所有,村委會管理;國家投資部分屬國家所有,由縣級民政部門委托村委會管理。為強化管理,縣民政局建立縣、鄉、村三級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分中心和服務站及其固定資產管理臺賬,制定管理制度,通過簽定合同,明確產權、職責、

6 權利和義務,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并發揮最大效益,為農村老人養老提供服務。

(二)互助幸福院的性質及其發生意外的責任問題。關于互助幸福院的性質,立國部長在調研時已經明確村級主辦的原則,建設、管理、運行的責任在村委會,互助幸福院屬群眾自治的組織架構下的養老模式。發生意外的責任,通過入院時的協議,由老人及其子女在協議中聲明住院期間的意外傷害由個人承擔,但同時可以通過采用向保險公司投保的方式,盡可能減少個別老人發生意外對個人及其子女造成的損失。

(三)關于互助幸福院的管理問題??傮w來說應該是院民自治的辦法,民政部門對院民中管理骨干要通過不同形式加強培訓和指導。從肥鄉前屯村的實踐看,院長由村委會主任兼任,常務副院長由院民民主選舉產生,負責院內日常事務管理。為調動院民自我管理的自覺性,院里還提名幾位分別負責生活、衛生、調解、菜園種植事務的副院長,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漲,從實踐情況看,這種方式是可行的。

(河北省民政廳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處處長朱云鵬在全國部分省市農村養老服務工作座談會上的發言提綱)

第四篇:創新農村社會管理促進農村和諧發展

——農村社會管理發言稿

今年以來,我局結合省委、省政府萬名干部進萬村入萬戶活動,對永佳河鎮栗林店村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大走訪、大調查,實現了“兩個全覆蓋”、“四個在一線”、“五個進農家”的工作目標,現將調研情況簡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1、村集體情況:栗林店村位于永佳河鎮西南部,距鄉鎮所在地12公里,距縣城15公里,下設村民小組15個,戶籍人口1922人,其中常住人口1120人,外出人口802人,特困人群132人。該村耕地面積1458畝,山林面積400余畝,交通便利,村委會臨桃李公路100米,通村公路90%硬化,剩下2個村民小組3公里未硬化,電話、有線電視、網絡整村全覆蓋。

2、村經濟發展情況

該村屬農業大村,主導產業以種植為主,水稻、棉花、花生種植面積達到1100畝左右。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200元左右,低于全縣水平。農民純收入以外出務工收入為主,占72.5%,農業收入占21%,其它收入6.5%。村集村2010年經濟收入2萬元左右,房屋出租9000元,投資收益2000元,其它收入9000元,多年來村集體不負債,但2010年新建村級辦公

樓三層21間,完善辦公設備和附屬工程,累計投資24萬多元,目前缺口資金9萬元。

3、兩委班子情況

該村兩委班子成員5人,其中女性1名,全部是中共黨員。村支部書記樊銀祥1950年6月出生,初中文化程度,1987年擔任書記職務,目前兼任村委會主任,其他成員50歲以上3人。全村黨員45人,設置黨小組5處;定期召開了黨務工作會,做到黨務每月公開,村務進公開欄,黨員有活動室,群眾有談心說事室。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農資超市、衛生室、檔案室等設施齊全。

二、存在的問題

1、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高,主要原因是農業發展潛力沒有挖掘,好田好地好山林投入不足、收益不高,特別是缺乏種養殖大戶,示范帶動作用不能很好發揮。

2、農業基礎設施不配套,主要表現為農田排灌水設施老化,兩處機房泵站不具備抗洪抗旱能力。小田小地整理沒有啟動,加大了勞動力度影響利用率。

3、村民住房條件不佳,全村常住448戶,住房磚木結構占到80%以上,而且公共設施很少,沒有統一的規劃,臟亂差問題嚴重。

4、村集經濟發展不活。主要表現為村辦企業少,效益不明顯,原來村辦“小三場”全部解散。2010年引進的永佳河

鎮栗林店村鑫源建材場,經營產品單一,年產值不是很高,村級經營收入、投資收益很少,嚴重影響村集體經濟發展。

根據栗林店村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我認為創新農村社會管,促進農村和諧發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

1、農民增收難的問題。當前農村存在的突出社會矛盾,都直接或間接與農村經濟落后,農民增收緩慢有關。盡管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實施,推動了農民收入的增長,但總的來看,農民增收基礎還不牢固,農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城鄉差距擴大的趨勢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目前農民收入主要還是以打工經濟為主,農業自身收入微乎其微。因城鄉交流的加快,城鄉生產、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農民對農村產生了一種失落感和不滿情緒,嚴重影響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2、農村公共事業薄弱的問題。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滯后,不僅拉大了農村與城鎮的發展差距,也嚴重影響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民反映在教育、衛生、交通、社會保障和基礎設施等多方面,城鄉之間差距較大,城市居民免費享受便捷的交通,優越的教育資源,而農村上學難、出行難、看病難的問題還沒有解決。農村低保標準比城鎮低,覆蓋面比城鎮小,新農合報銷比率也相對較低,更談不上就業權利,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待遇,這些差距也影響了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3、農村社會治安差的問題。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空殼化、農民老齡化現象嚴重。

農村成為老人、婦女和兒童的留守地。這些都給農村宗族勢力、黑惡勢力提供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農村版土面積大,區域分散,相對來說警力配備不足,農村社會治安投入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較城鎮少,更不說天眼工程建設。村級組織分設的治調機構因經費緊張,出現錯位、缺位的現象較為嚴重,這些也影響了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4、農村基層組織經濟基礎差的問題。有的地方由于沒有集體經濟支撐,導致農村基層組織軟弱渙散,沒有發揮組織帶頭作用。一部分村干部干事謀事的能力有,但是經濟待遇和政治待遇差,不愿意扎扎實實地搞工作,把村的事當副業做,一部分村干部認為只要開展工作,動手動腳都要花錢,集體經濟基礎又差,導致工作得過且過,沒有一點主動性,嚴重影響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三、解決的途徑

1、加大投入發展農村經濟,夯實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加大農村投入要增加各級財政對農村轉移支付力度,特別是地方財政的支付力度,讓農民從政策和補貼中得到更多實惠,要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充分挖掘農業本身的增收潛力,提高農業比較效益,要加大農村公共事業的投入,讓城鄉均衡享受教育、醫療衛生、交通、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要探索農村集體組織收入股方式參與商業用地和經營,在國家、集體和農民之間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要加大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不

斷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農村內部之間的差距,最大限度增加農村社會和諧因素。

2、深入基層,轉變機關干部工作作風,加強黨和農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走群眾路線是黨的工作法寶。創新農村管理,要求機關干部扎實轉變工作作風,深入基層、深入農村、深入田間地頭,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大走訪、大調查不僅提升了干部自身素質,還加深了干群之間的密切聯系,要建立長效機制。今年全省開展的“三萬”活動就是農民朋友很受歡迎的活動,對尊重群眾、貼近群眾、關心群眾很有幫助。

3、加強管理,強化基層組織的領導能力和協調能力。加強基層組織的管理,要在選好和建好村級班子的基礎上,要重視干部定期培訓,把思想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不斷提高政治責任意識、民主法制意識、服務群眾的意識,要建立競爭激勵機制,對班子和班子成員實行目標項目化管理,明確職責、細化內容,以實績考核、公眾測評為依據評比日常工作,并公開、公正、公平運用評比結果,要落實基層干部經濟待遇和政治待遇,在保證落實工資的基礎上,要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對政治素質過硬、工作能力強、群眾擁服的干部要提供進步的機會,不斷提高農村基礎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第五篇:創新社會管理模式構建農村和諧社會

——大坡鄉趕場坡村民自治議事會運轉情況調研報告

胡錦濤總書記在2011年5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集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要“著重研究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思路和舉措”,為全黨上下如何加強社會管理,做好群眾工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來,大坡鄉在社會管理創新上進行了積極探索。在羅家壩村趕場坡組扎實推進“村民自治”議事會試點,積極引導村民進行民主管理,創新農村社會管理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且具有普遍推廣意義。

一、思考與探索

大坡鄉地處山區,山高坡陡,絕大部分村民以自然村寨聚居,點多分散,信息閉塞。趕場坡是習水河上游大坡鄉羅家壩村的一個小村寨,依山傍水,村民順山而居,共46戶172人,黨員5人,耕地面積420畝。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打工潮出現以來,年富力強的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全鄉都如此,農村社會管理治安防控極為薄弱。如何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加強和改進農村社會管理也就顯得更加迫切,有極其重要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

新形勢催生社會管理新需要。撤小村并大村以后,村干部的精力無法更多管到小組一級,特別是在一些具體社會事務上表現尤為突出。由于一個村民組由原來的多個村民自然組合并而成,村民組長的任務相當于撤并村前的村干部,加之基層組織建設中重抓村級建設,村民組建設十分薄弱,普遍存在管理不到位甚至無人管的現象,工作開展困難,一些工作落不到實處。要大力解決自然村寨經濟發展和治安防控中存在的問題,迫切需要將將農村基層基礎建設和社會管理向縱深延伸,組織一批在群眾中有威信但又沒有在村組一級任職的五老人員發揮作用,積極主動參與到社會管理的各項事務中來,增添基層組織的戰斗力。

新農村建設需探索農村社會管理的新辦法。以“四在農家”為載體的新農村建設,是一項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工作量大,時間跨度長。不但要建設

1好,還需要管理好,才能充分體現新農村建設給村民帶來的好處和實惠。因此需要找準切入點,探索社會管理新辦法。趕場坡組注重從寨規民約上入手,在“自主管理”上下功夫,找到了一條符合本地當前社會管理的新路子。

社會管理需要探索新模式。長期以來,由于受角色定位不明確、崗位職責模糊等因素制約,廣大農村基層組織在現實中處于應付工作狀態,農民群眾在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會管理中的積極性、創造性沒能充分發揮。同時行政管理、司法程序在農村社會管理一些具體事務上無法觸及,如何彌補這一空白,解決農村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帶來的農業生產缺人手、新農村建設缺人力、農技推廣缺人才的“三缺現象”和農村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的“三化問題”,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創新農村社會管理模式。以前農村社會管理中雖有村規民約,但由于范圍廣、政策界限模糊,發揮不了應有的管理作用。必須大力建立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探索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新模式,完善民主制度,夯實村民自治的運行機制,推動農村民主法制進程。

有利于充分發揮群眾在農村社會管理中主體作用。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會管理,政府引導投入是前提,群眾才是文明創建和享受的主體。是黨和政府包辦一切,還是還權于民,明確農民群眾是創建的主體?充分發動群眾參與,必須要創新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把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好、保護好、發展好,才能產生強大的推動作用,也才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二、做法和成效

趕場坡從新農村建設開始,就以黨內民主帶動基層民主,始終把充分調動村民的民主管理意識作突破口,積極發揮農村“五老”的作用,有機把農村社會管理的各項具體事務結合起來,廣泛開展民主自治,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幾年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實踐:

第一,創新自治模式。在2005年初,趕場坡組采取召開村民“直選”的方式,把村寨能人選為“創建理事會”成員,以袁天祿、袁天貴、袁天富三名老同志為主,成立了“村民自治組織理事會”(以下簡稱理事會),下設主任1名,副主任2名,成員5人。設立了老年活動小組、治安調解小組、計劃生育

小組、環衛工作小組、產業發展小組、鄉村旅游發展小組等6個小組,各小組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管理規范,充分發揮了村民民主管理的積極性。

第二,實行自我管理。“理事會”從加強自身建設入手,嚴格按照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機制,定期召開村民會議和成員會議,總結工作情況、安排下部工作。堅持民主議事和村民自治原則,管理事通過群眾會充分討論、議定通過了“寨規民約”,共11條41項,“理事會”再嚴格執行。幾年來對300項具體事務得以討論通過并嚴格執行。有效改變了過去村民缺少知情權、參與權的狀況,真正作到了“群眾說了算”,增強了村民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三,加強自我監督。為了進一步理順和規范村民的生產生活行為,村民討論制定了《趕場坡寨規民約》,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村民自治”的運行機制,強化制度建設,及時調整和細化具體事務公開內容,加強村務公開,公開農戶最關注的農村經濟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同時強化對“理事會”成員的監督評議與考核,村民不滿意的召開村民大會進行罷免,既充分調動了村民參與具體事務的積極性,又充分激發了成員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理事會”的凝聚力、號召力進一步增強,形成了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村民自我監督的能力在具體的事務管理中得到很好體現。

第四,改進自我教育。“理事會”定期召開會議,組織村民學習黨的方針政策、上級文件精神和法律知識、農業科技知識,不斷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質。組織開展“十星級農文明戶”、“科技示范戶” “好公婆”、“好兒媳”等農村精神文明創建、評比、示范活動,倡導社會新風,農村社會風氣有了明顯好轉。堅持把各種矛盾和問題化解在組內,創建至今沒有發生一起治安和刑事案件,全體村民遵紀守法,遵守計劃生育政策達100%,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均達到100%。通過改進自我教育,趕場坡鄉風文明,村民的民主意識、法制意識、科技意識明顯提高。

第五,加快自我發展。“理事會”在充分尊重村民意見的基礎上,按照鄉的意見和建議,從實際出發,提出了“打基礎、抓特色、強產業、上臺階”的工作思路。創建初期, 圍繞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全面實施村莊整治,建成了專門的文化體育活動場所和圖書閱覽室,完成了改房、改廁、改圈、改灶和沼氣

池建設、人行路硬化改造,家家戶戶用上了清潔衛生的沼氣和自來水。落實美化和綠化,家家戶戶都在房屋四周和院壩里種花養草,院邊、道路兩旁栽種經果林,如葡萄、楊梅等,生產條件和人居環境得到大大改善。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著力增加村民收入。切實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護林防火責任落實到黨員、組長和農戶,定期組織巡查,有效防范森林火災的發生,保護好良好的生態植被;加強水源及河流的保護,分段承包到組、到戶,并進行綠化、管理,已進行兩次共5 公里3萬株竹子的河流綠化及施肥管理;把“整臟治亂”向縱深推進,對農村“五臟六亂”的治理,定期組織檢查評比,村民文明、衛生習慣得到明顯轉變;農村建房由村民議定,交由理事會進行控制性規劃,盡量減少亂建亂搭,保護好農村的整體風貌。同時依托自身的特色產業優勢、生態環境優勢、氣候和水體資源優勢,2008年開始鼓勵群眾發展起了鄉村旅游,目前已形成7戶農家樂和200張鄉村旅游床位,一次性可接待1000旅游就餐的規模,成為了遠近聞的鄉村旅游示范點。

在具體工作推進過程,始終圍繞“創建花園式”的平安文明村寨,打造舒適型的和諧幸福家園”為目標,充分體現 “民主團結、務實創新”的進取精神,大力倡導“管理我做主、文明我先行、安全我放心、發展我幸福、和諧我快樂”的民主理念,依據實際廣泛開展了“四抓四提高”工作(抓感恩社會歌頌黨,提高鞏固黨的群眾基礎;抓鄉風文明樹形象,提高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抓加快發展增收入,提高發展致富的過硬本領;抓民主管理促和諧,提高農村社會管理水平)。趕場坡成為了學有形象、看有榜樣、農民群眾得實惠的農村社會管理示范典型。

幾年的探索、實踐,趕場坡“民主自治”模式呈現出了蓬勃的生機與發展的活力,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

營造了農村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趕場坡雖然基礎條件較為一般,但群眾想干事促發展的愿望比較強烈,實行“民主自治”以來,通過選好配強“理事會”理事長、副理事長及成員,代替了原村民組長的工作,既加強了力量,又增強了村民的自我管理意識,事事有人抓、有人管,“理事會”各小組各司其職,爭項目、跑資金,打基礎、推產業,各項工作齊頭并進。全體村民心一處

想,勁往一處使,形成了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提高了村民發家致富的過硬本領。為了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理事會”在提高“雙帶”幫扶能力和提高村民致富能力上下功夫,采取遠程教育集中培訓與現場培訓、個人學習與課堂培訓、示范帶動與普及推廣相結合的方式,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舉辦了120多場次的培訓會,重點學習培訓楊梅管理、畜禽養殖、科學種植等技藝,聘請專業人員從接待禮儀、文明用語、環境衛生等進行培訓,形成了良好的文明衛生習慣。特別是在鄉村旅游的發展上,村民積極性高漲,如今農業實用技術普遍推廣,各類科技示范戶層出不窮,大大提高了干事創業的本領。堅持以資源優勢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基礎,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取得了新突破:一是強化農業科技推廣,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2006年新發展科技楊梅近300畝,改造中低產梅園近100畝;三是實行“豬、沼、菜”種養配套發展,推廣“千元院”“萬元田”發展模式;四是規模飼養家禽及肉兔;五是依托資源優勢,2007年啟動和發展了鄉村旅游,趕場坡農民人均純收入遞增率達20%以上,從2003年底的980元到2011年底達6500元。

傳承了優秀文化和道德傳統。“民主管理”中道德約束和各種精神文明創建評比活動,有效針對了農村文化道德缺乏現象,既充分彌補了行政管理和司法程序無法融及的空白,又有效地恢復了農村“鄰里和睦、父慈子孝”等文化道德傳統,提升了群眾對工作的滿意度和幸福指數。

農村社會管理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由于群眾民主意識加強,農村能人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有效改變了以前農村社會管理雜亂無章的局面?,F在的趕場坡清潔衛生、鄉風文明、管理民主、 物放有序、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和諧民主富裕村寨。

三、經驗與啟示

幾年的探索與實踐,為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加強農村社會管理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一是找準載體抓好示范帶動是有效途徑。在具體工作中結合實際創造性進行探索,找準切入點,并通過示范帶動推進新農村建設,才能不斷積累經驗,

有效解決新農村建設中遇到的新問題,推進農村社會管理創新。

二是強化基層基礎是重要前提。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只有大力加強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夯實基層基礎,才能有效地在村黨組織的領導下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地構建農村基層社會管理體系,更多更好地團結帶領廣大群眾,參與農村社會管理。

三是夯實運行機制是關鍵所在。健全機制,充分發揮群眾自治組織作用是持之以恒抓好農村社會管理的關鍵??茖W合理、切合實際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才能不斷規范群眾民主參與的方式,使村民在行為規范過程中享受最大限度的民主和自由,把村民自我管理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促進村民自治健康發展,發展好基層民主自治,真正實現基層群眾的民主權利。

四是創新管理模式是有益探索。創新基層組織設置和管理模式,強化社會管理功能,有利于提高基層組織執政能力和水平,發揮黨在農村的核心領導作用,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堅強的戰斗堡壘,才能更好地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保證農村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五是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是根本保證。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社會管理中,農民群眾既是創建的主體、投資的主體,還是享受的主體,創建文明、享受文明都離不開廣大的人民群眾。只有善于把農民群眾積極性、創造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才能真正體現群眾的主體作用,形成農村社會管理強大的推動力,農村經濟才能更加繁榮進步,農村社會才能更加和諧穩定。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南丁格爾志愿活動下一篇:農村農業會議講話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