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2023-02-22

第一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加快建設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建設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總抓手,是實現良法治國的前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就是要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一、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法治是良法之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必須設立建設完善的以憲法為中心的法律規范體系,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相結合,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讓立法先行,讓良法引領國家各項建設事業和各項工作穩序推進。

二、加快形成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章程,加強對法律的實施,首先要加強對憲法的實施,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依憲執政。在法律實施的過程中,要切實加強憲法權威,維護憲法尊嚴。堅持從執法、司法、守法各方面,加強法律的實施。在執法過程中必須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在司法過程中,必須做到依法依規裁判,牢牢守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推進全民守法,加強普法力度,讓法律真正深入人心,為人民所遵守。

三、加快形成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權力是一把雙刃劍,沒有監督必然滋生腐敗,在權力的運行中,必須制定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監督必須是全方位的,努力從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監察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各方面建立嚴密的、完善的、科學有效的權力運行制約和法治監督體系,讓各方監督力量形成合力,讓權力真正服務于人民。

四、加快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首先要形成政治和組織保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貫穿到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全過程,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其次要形成人才保障,建設一支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讓法治理論得到更好的貫徹。最后形成制度保障,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個根本不動搖,改革和完善不符合法治規律、不適應現在國情的體制機制。

五、加快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又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保障。依規治黨深入黨心,依法治國才能深入人民心。在管黨治黨的過程中,要正確認識黨和法的關系,官和法的關系,把依法治黨和依規治黨有機結合,讓黨規黨紀與法律法規相銜接、相協調,用黨規黨紀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黨要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從而更好地帶領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不斷前進。

必須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才能為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各項事業的建設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才能邁著穩健的步伐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第二篇:第一節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第一節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本節導引】

道路問題關系全局、決定成敗。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并鮮明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大論斷,明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性質、方向、道路、抓手,必將有力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事件回放】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本次四中全會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問題,這在黨的歷史上尚屬首次。

【主體內容】

一、中國為什么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法律知識:什么是法治?

法治最早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法治理論,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法治包括兩點,一是有優良的法律,二是優良之法得到民眾普遍遵守,這個思想得到了后來者的發揚,并構成了當代法治思想的核心與精髓。

“法治”一詞在我國很早就出現在古書中?!蛾套哟呵?bull;諫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于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氾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但有時并非作為一個詞組,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什么?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法律知識:法律體系與法治體系的區別是什么?

法律體系與法治體系有著明顯的區別:

首先,法律體系、法制體系是相對靜態的,而法治體系是相對動態的。法律是指載有法律規范的書面文件,法制是指法律和制度的總稱,而法治則是指運用法律和制度治理國家、治理社會。

其次,法律體系、法制體系的“法”包括規范公民行為、社會生活和市場秩序的法,也包括規范國家、政府、政黨治理行為的法,但規范公民行為、社會生活和市場秩序的法是其最大最主要的部分,而法治體系的“法”主要是指規范國家、政府、政黨治理行為的法,也就是說,法治的“法”主要是指治官的法。

再次,法律體系、法制體系相對于法治體系,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完善法律體系和法制體系是為建設法治體系和法治國家服務的。

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什么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保證。必須加強和改進黨對法治工作的領導,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過程。

法律知識:

中國法獸“獬豸”

獬豸又稱獬廌、解豸(xie zhi),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

傳說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古代法官戴的帽子又稱“獬豸冠”。后世也因此將其畫像融入判官的官服之中。人們經常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于對中國傳統司法精神的繼承。

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什么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必須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必須使人民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使法律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運用。

五、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什么必須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

必須維護國家法制統

一、尊嚴、權威,切實保證憲法法律有效實施,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必須以規范和約束公權力為重點,加大監督力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行為。

法律知識:什么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國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其基本精神就是禁止基于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信仰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份等原因享有特權或遭到歧視,禁止將這些因素作為法律區別對待的分類標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義包括三個方面:

(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也都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

(2)公民的合法權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護,對違法行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決不允許任何違法犯罪分子逍遙法外;

(3)在法律面前,不允許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權,任何人不得強迫任何公民承擔法律以外的義務,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懲罰。這三個方面合起來,是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完整理解。

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什么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法律名言:有道以統之,法雖少,足以化矣;無道以行之,法雖眾,足以亂矣。

——(西漢)劉安等著《淮南子》

【釋義】有道之人進行統治,即使法律少也可感化民眾;無道之人進行統治,即使法律多也會帶來混亂。

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什么必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應當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但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

法律知識:傳統法律文化

傳統法律文化是指從中國古代一直流傳下來的人類在法律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習慣、規范、制度等,不僅包括觀念形態,也包括實實在在的制定出來的禮、法,而且包括人們對法的性質、作用及其它社會現象的關系看法、評價以及人們在法律實踐中的思維模式,其范圍是廣闊的。傳統法律文化的特征是:(1)工具主義色彩濃重;(2)“德主刑輔”法律理念;(3)“重義輕利”的民商法律思想;(4)“諸法合體,民刑不分”的法律形式。

法律文化屬于社會上層建筑范疇,雖然因為時代的特點,產生出諸多各具特色的法律文化,但是法律文化作為文化的一種,也像其他文化一樣,具有歷史的連續性、繼承性的共同特性,是可以超越時代局限而相互間產生影響的。古人留給我們的承載著幾千年智慧的傳統法律文化,是我們應該充分吸收借鑒的寶貴財富。在建設法治國家的進程中,我們要對傳統法律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改造,理性地繼承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的精華,推動依法治國的不斷完善。 【延伸閱讀1】

怎樣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

來源:人民日報 2015年2月2日

如果把建設法治中國看作建設一座恢宏的大廈,我們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的豐富內涵,就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認識和把握。

一是奠定了法治中國大廈的“三大基石”。這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這三句話,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力量、制度基礎、理論指導,實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是實現總目標必須牢牢把握的最根本的東西。

二是構筑了法治中國大廈的“五大支柱”。這就是形成五大體系,即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以及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這個“4+1”組成的五大體系,涵蓋了法律制定與法律實施、法治運行與保障機制、依法治國與從嚴治黨等各個層面、各個環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具體展開和有力支撐。

三是設計了法治中國大廈的“施工方案”。這就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整體謀劃,在“共同推進”上著力,在“一體建設”上用勁,更加重視法治建設的全面、協調發展,更加重視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

四是描繪了法治中國大廈的“效果圖”。法治建設既是法治本身的“自轉”,也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公轉”。通過法治建設,就是要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目標;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大局看,就是要著眼于更好更優的國家治理,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延伸閱讀2】

正確把握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的內在關系

正確把握堅持黨的領導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內在關系,應著力在以下三個方面加深認識:

第一,堅持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這種領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作出的莊嚴選擇,并得到我國憲法的確認。因此,要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中國的目標,切實樹立憲法的權威,使憲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核心,就必須要堅持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的政治保證作用。

第二,推進依法治國是堅持黨的領導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社會主義法治中國建設離不開黨的領導;另一方面,黨的領導又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在強調堅持黨的領導的同時,中國共產黨也十分強調黨的領導要堅持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把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其基本價值取向,把依法執政看作是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并堅持依規管黨治黨建黨。

第三,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本質上一致統一。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已經從根本上保證了黨的政策與法律的統一性和一致性。從國家立法過程來看,立法法規定了黨領導立法的基本原則,立法工作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通過法律法規的立、改、廢、釋等多種法定途徑,把自己的正確政策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轉變為國家意志,表現為具有國家強制力并要求全社會一體遵行的行為規范。這也就是說,我國的憲法、法律和法規是黨領導立法的主要成果,是成熟定型的黨的政策的規范化、條文化和法律化。不僅如此,而且法律一旦形成,執政黨也必須要同樣遵守,同樣受到法律的制約。

第三篇: “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王征國

(中共湖南省委講師團,湖南 長沙 410011)

[摘 要] “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指: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它堅持以科學立法、民主立法、道德立法為衡量標準;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它以完善立法程序、完善司法制度、完善執政方式等為基本內容;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它包括全國人大的制約監督、行政機關的制約監督、司法機關的制約監督、社會輿論的制約監督、公民的制約監督等各類監督;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它以樹立和維護司法權威、實施和促進司法公開、適應和滿足法治需求等為重要保障;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它以黨規黨紀嚴于國家法律、黨內法規體系需要配套完備、制度反腐將成為治本新常態等為前進方向。

[關鍵詞] 法律規范體系 法治實施體系 法治監督體系 法治保障體系 黨內法規體系

[作者簡介] 王征國(1951- ),男,湖南武岡人,中共湖南省委講師團教授、湖南省創新與方法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

習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并對這個總目標作出了闡釋: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 這就是說,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已經從“完善法律體系”提升到了“建設法治體系”。“法律”與“法治”僅一字之差,卻反映出從靜態到動態、從法規到踐行的巨大變化。從踐行的角度,這個“治”字的精髓和靈魂是把公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迫使官員正當行使手中的權力,正確履行法定職責,實現權力和職責的有機統一。官員的法治意識,有利于全社會形成一種自覺守法的風氣。而且,“法律體系”也不單是個“完善”的問題,更是個“建設”的問題,即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包括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以及黨內法規體系等。

1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載《人民日報》2014年10月29日,第2版。

一、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

2003年3月,吳邦國委員長說:要爭取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任期內,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2011年3月10日上午,吳邦國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的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作報告。他指出:1982年通過了現行憲法,此后又根據客觀形勢的發展需要,先后通過了4個憲法修正案。到2010年底,我國已制定現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規690多件、地方性法規8600多件,并全面完成對現行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集中清理工作。目前,以憲法為核心,以法律為主干,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在內的,由七個法律部門、三個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總體上都已實現了有法可依。然而,形成的法律體系是否得到貫徹落實?現實情況并不令人滿意,因為有法不依、法律意識淡薄仍是十分普遍的問題。而形成的法律體系是否需要繼續完善?現實仍然給予了肯定性回答,因為當前中國法律法規體系還存在漏洞缺失,社會法治觀念還相當淡薄,官員濫用權力時有發生。所以,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要“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顯然,“完備”性要求比“完善”更進了一步,“法律規范體系”也明顯高于“法律體系”。其實,衡量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法律規范體系是否完備,最主要標準是看以下三條:

——科學立法。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橫向的,個人之間的交往、家庭、婚姻、經濟往來,我們通常稱之為私法規則,調整的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另一部分是公法規則,調整的是國家和個人的關系,它解決個人的自由有多大的范圍、國家的權力從何而來、國家的權力如何運行等問題。私法規則強調的是自治,而公法規則強調的是民主、公正、理性。私法不強調理性,可以是非理性的。比如一個女孩子愛上一個男孩子。這個男孩子長得雖然風流,但是感情不專一,不負責,所以在旁人看來,這個女孩子與這個男孩子談愛是非理性的,但任何人沒有干預她嫁給這個男孩子的自由權力。公法的運作不能非理性。這是公法與私法的一個最大的區別。在公法里邊更強調程序,更強調怎么體現、怎么保障民主參與、怎么保障科學合理。它的理性化靠程序來保障。因此,要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對立法工作中重大問題決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依法賦予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權;要完善立法項目征集和論證制度,健全立法機關

2 主導、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和方式,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要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民主立法。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必須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之上,尤其是那些事關民生的重要法規。這些年來,我國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規,但總體上看,我國的立法民主程度是比較低的。我國的立法是專家立法。專家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專家學者,他們了解國外的情況,從事研究。很多法律是出于他們之手,叫專家建議稿。另一類是實務界專家,我把他們叫做技術官僚,包括國務院法制辦的從事法制工作的一些官員,包括全國人大從事法制工作的官員,也包括最高法院的一些法官。“官僚”一詞是中性的,不是貶義的。他們了解情況。他們參與立法,通過法條把他們認為是正確的東西規定下來??墒菑V大的民眾參與是非常有限的。西方國家的立法有一個重要機制,就是利益團體參與立法的機制。美國有一棟大樓,這個大樓里住了1萬多名說客,利益團體的說客,代表各個利益團體向議員們的私人秘書進行立法游說。在美國有535名議員,其中100名參議員,435名眾議員。每一個參議員有4個秘書(國家出錢,議員自己去聘)。這些說客們的游說,由議員的秘書們收集整理、分類,并反映給議員。議員們選擇其代表的利益團體,并把他們的意見反映在立法之中。在我國,由于利益團體不發達,參與機制不健全,所以主要是專家立法。專家立法的一個弊端是學者們是過于理想,對現實世界把握有限,而工作人員往往容易部門化、個人傾向化(他不受什么制約),所以,有許多法規還存在很多問題。

——道德立法。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必須體現人類最低的道德追求,包括程序上的自治、自由的追求,也包括公法上的公正、民主等追求。法治和德治是相輔相成的。法律的背后都有道德的標準。比如不許殺人,背后體現了對人的生命的尊重。所以有人說法律是人類的最低道德要求,而法律的最高追求是道德。純粹的德治是有缺陷的。德治有兩個不足:一是難有統一的標準,不同環境中生長的人道德標準是不一樣的。比如制定婚姻法時,在對待婚外戀問題上,年紀大的學者包括各部門的同志都主張對婚外戀進行制裁。但是年紀輕一點的、中年的一些學者,包括各部門的同志對此則持比較曖昧的態度。因為婚外戀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實際上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副產品。在比較原始的農業時代, 3 人們生活的空間有限,一輩子固守一份感情比較容易做得到。在工業時代,一輩子固守一份感情也勉強做得到。到信息時代,社會在飛速的變化,唯獨感情自始至終不變,這是不合情理的(除非兩個人齊頭并進)。凡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都有同樣的問題。當然解決的方式不同,美國解決的方式是拜拜;日本解決的方式是婚外戀(日本人婚外戀達70%);我們國家的婚外戀也很多,道德約束力正在失去。所以,道德標準不能統一,若要統一就統一在法律上。當然道德標準有很多已職業化,比如教師、公務員的職業道德是有嚴格要求的,而這種道德要求都是帶有法律屬性的,比如公務員道德標準是由公務員法規定的,律師的道德標準在比較發達的國家也是通過類似立法的形式來規定的。德治的另一個不足就是沒有強制力的保障,然而道德立法的強制力就彌補了這個不足。

二、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

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以全民守法為目標。要通過在全社會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使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真正進社區、進鄉村、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并逐步深入人心。要創新法治宣傳方式,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抵御錯誤觀點的干擾和影響,讓社會公眾在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中深化對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認識和信仰。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高度重視道德對社會公眾的規范作用,大力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文明道德風尚,形成依法維護權利、自覺履行義務的現代公民意識。同時,又要努力完善立法程序、司法制度和執政方式。

——完善立法程序。立法工作好不好,質量高不高,關鍵是要把握好立法工作是否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政治文明發展規律、法律體系內在規律、立法工作自身規律,嚴格按照立法程序辦事。這就要加強對法條詞語運用、法規體例與內容安排等技術問題的研究,在統籌法律法規“立、改、廢、編、配”的基礎上,實現法律體系的內部和諧。要完善立法規劃,加強對立法規劃的科學論證,深入調查研究,全面考察立法規劃的客觀性與可行性。要健全立法立項制度,盡可能改變立項由政府部門主導的現象,從實際需要出發,組織專業人員審查申請立項的立法條件是否成熟,科學編制立法工作計劃。要提高立法審議質量,加強法案審議的專業性,適當提高審議人員中專家所占的比例,完善政府立法爭議協調制度。要重視立法評估建設,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實施效果評估機制,并使之規范化、制度化。

4 ——完善司法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是以馬克思主義法律觀為指導,在充分考慮中國國情,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司法實踐的成功經驗,積極吸收人類法治文明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人類法治發展史上的偉大創造,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在司法權的來源上,司法權來自人民,屬于人民;在司法權的配置上,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配合;在司法權的行使上,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又自覺接受黨的監督、人大監督、政協監督、群眾監督;在司法權的運行方式上,堅持專門機關工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等等。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符合中國國情,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保障促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進步。然而,面對人民群眾需求變化、刑事犯罪高發、訴訟糾紛大幅度上升的嚴峻形勢,仍然要在改革完善司法工作制度上下功夫、積極探索建立諸如行政審批簡化辦理機制、輕微案件快速處理機制、擴大簡易程序適用范圍等機制和辦法,簡化辦案辦事程序,提高辦案辦事效率。

——完善執政方式。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關鍵在“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在新形勢下治國執政方式的與時俱進和制度創新,突出體現了執政黨在領導國家法治建設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力鞏固了我們黨的執政地位、提高了黨的執政水平。通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把黨的意志和路線方針政策規范化、程序化、法律化,落實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是我們黨有效應對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以及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的必然要求。而且,法律能否得到有效實施,關鍵也在黨。一方面,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各級領導干部要率先垂范,自覺接受監督,支持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各盡其職地開展法律監督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進一步強化黨內紀律檢查,切實加強對執法司法活動的監督,確保法律的正確實施。

三、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

中共“十五大”以來,我國已經建立起全方位、多層次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制約監督體系。中國共產黨的制約監督主要體現在政治領導、紀律檢查,特別是對各級黨員領導干部的監督。其中,黨對政法機關及其執法司法工作的監督是加強黨對政法工作領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執法公正的重要措施。中國 5 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制約監督,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基礎上,通過提出意見、批評、建議等方式進行的政治監督。各民主黨派的制約監督,是指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前提下,各民主黨派可參與國家政權的組成,參與國家法律、法規及重大國策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社會團體的制約監督,主要是相關社會組織通過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和訴諸輿論等方式,制約監督有關權力的運行。為此,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以下列各類監督為重要保障。

——全國人大的制約監督。全國人大作為國家權力機關,負責對享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的立法活動及其結果的合法性進行監督,主要方式有批準、備案、發回、宣布無效、改變或撤銷等。全國人大監督憲法的實施,全國人大常委會監督憲法和法律的實施,有權處理違憲事件,其處理方式包括宣布違憲的法律、法規和其他決定、命令無效,也包括罷免違憲失職的國家領導人。此外,還可以通過聽取和審議最高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的工作報告,向有關部門提出質詢案,對重大問題組織調查委員會進行調查處理等方式,對憲法和法律的實施進行監督。地方各級人大保證憲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區域內的實施,分別按照權限進行法律監督。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對本級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進行監督。

——行政機關的制約監督。關鍵在加強國家行政機關內部自我約束與控制。上級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機關,根據行政相對人的申請,依法對下級行政機關引起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復查并作出決定。通過行政復議促進行政機關不斷規范行政行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行政監察機關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和國家行政機關任命的其他人員執行法律、法規、政策和決定、命令的情況以及違法、違紀行為的監督,依法行使檢查權、調查權、建議權以及行政處分權。國家審計機關對有關國家機關、財政金融機構、企事業單位的財政財務活動、經濟效益、財經法律法規遵守執行情況依法加強檢查、審計、評價、鑒證,以保證其真實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同時,國家行政機關運用行政管理職能依法對相關領域社會生活秩序進行檢查與監督,以保障法律、法規、規章的執行和行政目標的實現。

——司法機關的制約監督。人民檢察院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依法行使檢察權,履行法律監督職能,維護司法公正和法制統一。通過依法查辦貪污受賄和瀆職侵權犯罪,監督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貪污受賄和瀆職侵權行為;通過批捕、決定起訴或不起訴等方式,依法監督偵查活動的合法性;通過參與審判活動特別 6 是依法提起抗訴等,監督審判機關審判活動的合法性,同時,對刑事案件判決、裁定的執行和對監獄、看守所的活動及其合法性進行法律監督。人民法院作為審判機關,依法對其系統內部和其他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公民的執法、司法以及守法活動進行法律監督。人民法院內部自上而下的法律監督主要通過審級監督來實現,監督主體是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級人民法院,其監督通過二審程序、再審程序、核準程序、死刑復核程序等來完成。人民法院通過行政審判,監督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與執法情況。

——社會輿論的制約監督。公眾和新聞輿論對政府及司法工作的監督渠道不斷拓寬,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的日益健全,保證了對國家公務人員的監督有力有效。社會輿論的制約監督,能把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置于社會公眾的監督之下,使得他們務必依法審慎行使權力;能把權力行使的規程告知公眾,使他們可以依據法律條文來衡量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權力的專業水準和職業操守;能把權力行使的過程與結果,通過傳媒訴諸社會公眾,有利于排除影響權力依法行使的各種干擾因素。當然,社會輿論的制約監督應當是依法、客觀公正、建設性的,有利執法司法機關改進執法司法作風,提高執法司法水平。缺乏制約或不當的監督,也會給依法公正行使權力造成負面影響。

——公民的制約監督。我國憲法規定,公民享有參政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公民對任何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提出申訴、控告或檢舉的權利,及取得損害賠償的權利等,這些為公民對國家權力主體進行監督提供了依據、途徑和方式。公民的制約監督是對國家管理最直接、最廣泛的制約監督方式,只有充分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有序政治參與的積極性,才能確保權力正確行使。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是無所不在的監督力量。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會懈怠;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2

四、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法治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保障。“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 國家治理的一切活動都并入法治的軌道運行,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是打 2 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9月5日),載《人民日報》2014年9月6日,第2版。

7 造現代政府的必由之路,憲法意識、法律觀念、法治思維是全社會所有成員必備素質。同時,我們還要注重司法權威是否建立、司法公開是否實施、法治需求是否滿足。

——樹立和維護司法權威。這就需要各級黨組織和各級領導干部帶頭依法辦事,帶頭依法行政,支持和保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支持和幫助司法機關抵御、克服影響公正司法的各種干擾,消除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本位主義的影響。要教育廣大黨員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

一、尊嚴、權威,支持司法機關依法辦案、公正司法。要堅持在全社會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法律,尊重司法的觀念。同時要建立和完善懲戒妨礙司法機關執行公務、拒不執行司法機關依法作出的公正裁決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法律規定。過去人們總是靠“領導批示”解決問題,現在主要靠“律師出面”維護合法權益。

——實施和促進司法公開。司法機關應積極實施和促進司法公開,在司法活動中體現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促進司法公開,必須切實尊重和維護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以讓人民群眾看得見、聽得懂、感受得到的方式保障司法公正。二是促進司法公開,必須健全依法對當事人公開的各項制度。對當事人公開,應當貫穿于司法活動的全過程。要依法公開司法過程和程序,依法公開案件各個環節和有關信息。對涉及當事人權益的事項,要依法及時告知當事人。司法機關作出決定或裁判,應當及時將決定或裁判的內容、事實和法律根據告知當事人。三是促進司法公開,必須健全依法對社會公開的各項制度。依法公開審理的案件,我國公民可以持有效證件旁聽。司法機關也可以有計劃地通過相關組織安排群眾旁聽,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旁聽案件,增進廣大群眾、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司法工作的了解。

——適應和滿足法治需求。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堅決糾正違憲違法行為”,“司法權是判斷權,司法權是中央事權”,“掌握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等等,這完全是為了適應和滿足現實生活對法治的真實需求。對此,復旦法學院院長孫笑俠教授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當下的中國,法治為何會成為老百姓的口頭禪,就是因為法治已成了百姓的真需求,我們需要法治來改變拆遷或城管制度;需要政府把政府權力清單掛在陽光底下;需要政府減少許可審批給市場主體更多自由;需要法治保障投資風險的減少;需要法治來保證每人都不會吃到有毒食物;需要法治保障教育與就業機會的公平;需要法治保障個人意見有正常暢通的渠道 8 和方式得以表達;需要法治來保證自己的官司受到法院公平對待;需要法治來保證自己不被偵查機關任意監控和關押„„”“ 總之,大家意識到推進法治不只是律師和法官們的事,還是企業家、知識人、政治家等社會各界的事,更是事關老百姓人權與民生的事,推行法治成為中國人的真實需求。” 3

五、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黨的事業發展,既要求管好黨、治好黨,又要求建設好黨。擁有一套完整的黨內法規是我們黨的一大政治優勢。經過近百年的實踐探索,我們黨已經形成了包括黨章、準則、條例、規則、規定、辦法、細則在內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然而,王岐山在十八屆中紀委四次全會上指出:與時俱進是我們黨的理論品質,要認真總結我們黨93年、無產階級政黨100多年、世界政黨300多年制度建設理論和實踐經驗,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推進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確保到建黨100周年時,建成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運行有效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這就為把從嚴治黨與依法治國結合起來,把黨紀與國法之間的“縫隙”銜接起來,找到找準了能夠牽動全局的最佳穴位。

——黨規黨紀嚴于國家法律。我們社會當中的每個人包括中國共產黨黨員都要接受國家法律的約束,從這個意義上說國法當然高于黨紀。然而,法律只是對每個人的底線要求,如果我們的黨員僅局限在遵守國家法律這個底線要求上,那就不能稱其為共產黨員了。因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是肩負神圣使命的政治組織,黨員是有著特殊政治職責的公民,理所當然應該接受比普通人更嚴格的約束。每個申請入黨的同志,當面對黨旗宣誓時,就成了有組織的人,就意味著主動放棄一部分普通公民享有的權利和自由,就必須多盡一份義務,就要在政治上講忠誠、組織上講服從、行動上講紀律。黨的領導干部尤其是高級干部放棄的要更多,責任和擔當要更大。如果執政黨連自己的黨規黨紀都守不住、執行不下去,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就是一句空話。黨員違反黨紀就必須受到紀律審查,接受組織處理,切實做到以嚴的標準要求黨員、嚴的措施管住干部。2014年初,中央組織部文件規定“裸官”不得在五類崗位任職,各省區市據此展開了“裸官”整治和調崗專項行動,“遷徙自由”雖然是公民權利,但是鑒于“裸官”的貪腐風險,黨規黨紀作出了嚴于法律的規定。隨后,中紀委在通報官員的調查處理結果時,多次采用“與他人通奸” 3 郭濤濤:《依憲治國將成依法治國核心》,載《第一財經日報》(上海)2014年10月9日,第B06版。

9 的表述?,F行刑法等相關法律并未對“與他人通奸”作出規范,但《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有明確規定??梢?,黨紀嚴于國法。不過,黨規黨紀嚴于國家法律,并不是說黨規黨紀可以凌駕于國法之上,相反,更要注重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的有機銜接,更要把黨紀限制在黨內而不能超出其適用范圍。

——黨內法規體系需要配套完備。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有力保障。黨章規定了黨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識、組織保障、行為規則、紀律約束等基本內容,全黨必須一體嚴格遵行。每一名黨員都要無條件地履行黨章規定的義務,遵守黨的紀律。各級黨組織要切實把黨章作為指導黨的工作、黨內活動、黨的建設的根本依據。黨員干部要樹立黨的觀念,學習黨章、遵守黨章、貫徹黨章、維護黨章,加強黨性修養,切實維護黨章的嚴肅性和權威性。當前,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理論研究相對薄弱,對黨規黨紀的歷史淵源、地位作用、體例形式、產生程序等均需系統研究、予以確定;有的黨規黨紀與國家法律交叉重復,有的過于原則、缺乏細節支撐,可操作性不強,亟待完善。我們要根據《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和《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綱要(2013—2017年)》的要求,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加大黨內法規備案審查和解釋力度,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運用黨內法規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促進黨員、干部帶頭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要著重規范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做到要義明確、簡明易懂、便于執行。要求真務實、循序漸進,先從提出工作要求入手,探索實踐、不斷總結,成熟后再上升為制度。要將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的實踐成果固化為制度,修訂《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試行)》等,不斷完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相關黨規黨紀和法律法規。

——制度反腐將成為治本新常態?;仡櫺轮袊闪⒁詠砦覈嗬^采取的反腐形式,大多黨紀政紀缺少與其配套的具體規定,在實際操作中缺乏強制性和約束力。2010年發布的反腐白皮書首次明確,我國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的職能機構,主要有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國家司法機關、政府監察機關和審計機關以及國家預防腐敗局。但是,在實際運作中,各機構的協同配合還不盡如人意,存在“龍多不治水”的問題。檢察機關是國家查處職務犯罪的專門機關,擁有其他部門所不具備的辦案手段,但在查辦案件的過程中,由于介入過晚,往往造成當事人家屬或其他同伙銷毀證據、轉移財產,從而錯失最佳辦案時機。大量的廉政法 10 規表現為“嚴禁”或“不準”等禁止性規定,但對于由誰或什么機構來負責執行,缺乏明確的規定,對于違反禁令如何處理卻缺乏具體的規定。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最高權力機關首次公布“反腐立法時間表”。除了源頭立法,在認真研究國外境外反腐敗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啟動綜合性國家反腐敗法的制定工作也很有必要。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2013年8月我國首部預防腐敗地方法規在廣東省汕頭市的實施,一場反腐立法的“探路”已在地方層面悄然鋪開。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其中不少議題都和當前反腐、治腐工作緊密相關。中央紀委四次全會緊隨其后召開,有利于盡快“坐實”運用法治思維反腐的理念,推進十八大之后的鐵腕反腐從“治標”向“治本”過渡,制度反腐將成為治本新常態。

第四篇: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法治建設答案(單選)

普法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學習——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法治建設答案

單選

C

1、遲來的正義等于非正義表明了(執法效率)

2、從執行檔的文件,履行黨的義務角度出發,需要把(領導干部)放在治國理政的核心位置

3、從雪理上看,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糾紛,是維護社會正義的地線

4、從(邏輯)上講,法律體現黨的大政方針、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

5、從制度發展事實來看,憲法法律體系更加符合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更加理性、規范,更加符合程序保障。

6、處理好黨委與人大的關系,是采由黨委(書記)廉任人大常委會主任模式。

7、從憲法產生與發展的歷程看,憲法是以(根本法)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

D

1、當前,政法各部門相繼提出了諸如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等一系列的規定和辦法,這集中體現了公平正義理念對政法工作的哪項要求?( D )

A: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 B: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并重

C:堅持秉公執法

D:堅持以公開促公正

2、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 依法治國 )

3、鄧小平提出的路線屬于(漸進式改革)先富后富,達到共同富裕。

4、“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儒家 )

5、黨的(十五)明確 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目標。

6、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大局,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保持戰略定力,以( 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各項工作。

7、黨的(領導)由黨的性質和基本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決定。

8、黨的(執政)是黨派出自己的代表執掌和控制國家權利機關、行使國家權利處理國家事務的活動和行為。

9、黨和領導制度的改革中反思核心是(權利過分集中)及制度的重要性被忽略這兩個問題。

10、黨自身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是(依法政策)的基本前提。

11、黨委所做出的有關國家事務(非黨內事務)的決定,決策,都要經人大以(合法化),然后再交由政府執行。

12、第四次全體會議,與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

F

1、服務大局是社會主義法治的( D )。

A:關鍵要求

B:重要內容

C:主要保障

D:重要使命

2、法治中國是(制度建設)新階段

3、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相承接)

4、凡立法涉及重大體制和重大重策調整的,必須報(黨中央)討論決定。

5、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智能的組織。

6、法制政府指標體系的可量化性、可(測量)性在于提高依法行政的議事和能力。

7、法治政府指標體系的標準問題的關鍵在于客觀和(科學性)的推動工作

8、法治政府指標體系的客觀、(科學性)問題,提升其指標體系的可量化、可測性

9、法制政府指標體系的考評對象適用于政府和﹝行政機關﹞,同時考評的范圍

10、法制政府的概念、內含、外延在制度上面臨著法制政府指標體系構成的﹝合理性﹞。

11、法制政府首先涉及到政府的職能轉換,強調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界限﹞

12、法制政府的概念、內含、外延在制度上面臨著法制政府指標體系構成﹝科學性﹞。

13、法制政府的目標是國務院及黨的﹝十八大﹞提出來的。

14、法治政府的概念、內含、外延在制度上面臨著法治政府指標體系構成的﹝細化性﹞。

15、法制政府指標體系的考評:自評;(他評)。

16、法律的生命力和權威在于(實施)。

17、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

G

1、關于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C )

A:權力的行使應當符合法律賦予該項權力的目的

B:案件與處理結果輕重幅度相當 C:特殊情形下可以超出法律規定的范圍

D:同樣的情形同樣處理

2、“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都必須把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最高目的,做合格的人民公仆。”這句話是( A )說的。

A:胡錦濤同志

B:江澤民同志

C:毛澤東同志

D:鄧小平同志

3、國家憲法為每年的(12月4日)

4、公平主義理念對政法工作的哪項要求。(堅持以公開促公正)

5、故人云:“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所以,作為人民的公仆,執法人員必須做到(清正廉潔)。

6、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司法和守法上的平等)。

7、國政府走向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礎(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系改革)。

8、“國務院發布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提出,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

9、各級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門要充分發揮法治機構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參謀,助手和法律顧問)作用。

10、關于(依法執政),有人將其稱之為“最大公約數”。

11、“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提出,通過十年的努力,依法行政的目標是建設(法治政府)。”

12、“國務院發布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提出,(法制政府)。

16、(鄧小平)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報告中指出。

13、根據行政相對人的申請,由該行政主體的上級機關或者法律規定的機關對引起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復查的制度是(行政復議)

L

1、理論上資源配置由(市場)決定,但整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確是由政 。

J

1、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是以(C )黨的中央領導集體深刻總結古今中外治國經驗基礎上的科學結論,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升華。

A:胡錦濤為核心的第四代工 B: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 C: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 D: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

2、經國務院批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

3、建立規章和規范行文件(5)清理一次。

4、建立規章和規范文件定期 清理制度一般(2)清理一次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規定,居間協調處理與行使行政職權相關的民事糾紛的行為。

5、加強對行政執法人員綜合素質的測評,提升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

6、 建設高素質法治專門隊伍就要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

7、建設法治政府的核心是(規范行政權力)。

8、建設法治政府,要將(規則之治)貫穿于所有行政活動中。

9、建立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對規范性文件一般每隔(2)清理一次。

10、建立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對規章一般每隔(5)清理一次。

K

1、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道教)

2、考核評估是法制政府指標體系推進的“﹝抓手﹞”

L

1、“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是( B )直接的理論根據。

A:嚴格、公正、文明執法

B:執法為民理念 C:自覺接受監督

D:嚴格依法辦事

M

1、民主集中制是(黨章)所規定,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和活動原則。

Q

1、權威具有什么作用?( 引領方向 )

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 )階段。

3、《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 要求,要按照“誰決策、誰負責”(決策責任追究制度)

4、《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要求減少行政(市、縣兩級)

5、《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要求,要按照“誰決策,誰負責”建立﹙決策責任追究﹚制度。

6、《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指出,建立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對規章每隔

(五)年清理一次,清理結果要向社會公布。

7、《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要求,要減少行政執法層次,適當下移執法重心,對與人明群眾日常生活,生產直接相關的行政執法活動,主要由(市,縣兩級)行政執法機關實施

8、《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規定,地方各級人命政府應當定期向(本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和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推進依法行政的情況。

9、《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同級黨委,人大常委和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推進依法行政情況 。

10、《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要求,(決策責任追究)。

11、《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要求,要減少行政執法層次,(市、縣兩級)。 20、1982年憲法在結構上,除序言外,分為

(四)章,共138條。

12、《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要求,要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健全(決策責任追究制度)。

13、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更加強調(約束政府)。

14、《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向(本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和上一級人民政府)。

15、《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規定,(縣)級以上地方的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同級黨委、人大常委會和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推進依法行政情況。

16、《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當定期向(本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和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推進依法行政的情況。

R

1、“人民代表人民選,人民代表為人民”充分體現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忠誠的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都是民主選舉產生的)。

2、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建設法治國家要健全公民有序參加。

3、任何人都要服從(法律)

S

1、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是( A )。

A:依法治國 B:執法為民 C:公平正義 D:黨的領導

2、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是(B )。

A:依法治國 B:執法為民 C:公平正義 D:黨的領導

3、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是(C )。

A:依法治國 B:執法為民 C:公平正義 D:黨的領導

4、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是(D )。

A:依法治國 B:執法為民 C:公平正義 D:服務大局

5、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是(D )。

A:依法治國 B:執法為民 C:服務大局 D:黨的領導

6、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依法治國的( A )。A:指導思想 B:核心內容

C:最終目標 D:實施過程

7、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是( C )。

A:人人平等 B:黨的領導 C:公平正義 D:執法為民

8、“三個至上”是社會主義法治的( C ),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屬性。 A:基本準則

B:根本內容

C:根本原則

D:最終要求

9、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執法的( A )。A:重要保障 B:重要依據 C:重要手段 D:重要目標

10、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 A )的必要保證。A:守法 B:依法 C:執法 D:學法

11、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社會 主義( D )的科學指導。A:法律依據 B:法律指導 C:立法 D:法律監督 標準

12、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13、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原則),推進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服務公開、結果公開。

14、社會主義的重要使命是(服務大局)

1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

16、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是(依法治國)。

17、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是(公平正義)。

18、十一屆三中全會期間,(鄧小平 )認為,實施國家長治久安,最終只能造成人亡政息。

19、試用專門機關審查模式的國家不包括(日本)。

20、十八屆

(四)中全會第一次在建黨歷史上把法治作為中央全會的主題。

21、事實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22、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

23、十八大報告對于法治政府建設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即到﹝2020﹞年

24、十八屆四中全會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角度,對(依法執政)核心問題提出新要求。

25、十六屆四中全會《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提出(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一個基本方式。

26、十八大報告提到了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標。

27、十八屆

(四)中全會第一次在建黨歷史上把法治作為中央全會的主題。

T

1、通過十年的努力依法行政的目標是建設(法治政府)

W

1、“為政以德”所反映的“以德治國”理念,是我國古代(A )的經典部分,我們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做到“古為今用”。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為保證政府工作聯系性和穩定性,各國對公務員都堅持( “政治中立”原則 )

3、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最有效最靠得住辦法是實行( 法制 )。

4、“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最有效最靠得住的辦法是實行(錢治)

5、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立科學完備的法律體系)

6、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梢?,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實現國家長久治安的重要保障)。

7、維護國家的長久治安,最有效最靠得住的辦法是實行(法治)。

15、我國人民行使國家當家作主權利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X

1、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有(

)。

標準答案 C 答:A:國家機關在維護憲法權威方面負有法定義務

B: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是法律權威的重要標志 C:法律的權威完全在于立法中是否體現了人民意志

D:法律對人的社會生活具有最有力的規范和約束 作用

2、西方的文官制度最早形成于(19世紀中葉)

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并躋身世界第

(二)大經濟體。

4、下列關于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的說法中,錯誤的是(要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就要制定跟多、更嚴密的法律法規)

5、下列關于兩稅制的說法中錯誤的是(兩稅制從來不適和中國的國情) 17.公開透明、讓(權利)在陽光下運行,是現代政府的重要特征。

6、習近平早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的時候,就在《之江新語》一書中,提到了有關法治建設的問題。

7、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職權過程中,要牢記(正當)的原則,使行政權力必須符合最低程序的要求和標準。

8、憲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的表現,是通過科學明主程序形成的( 根本法) 7.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

9、下列說法中不準確的有(法律的權威完全在于立法中是否體現了人民意志)

10、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下列有關憲法法律效力的表述中正確的是(在我國,任何法律法規都不得與憲法規范、憲法基本原則和憲法精神相抵觸)。

11、行政行為不可變更力是指行政行為具有(確定力)

12、行政機關在其法定職權范圍類,依照法律法規(其他行政機關)

13、行政監督制度中專門監督機關是指(監察,審計等機關)

14、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涉及(巨額財產)應當公開。

15、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和對行政許可事項(法律、行政法規)

16、習近平在2013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

(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制思維和法制方式能力。

17、憲法的

(四)次修改,使其在保持穩定性和權威性的基礎上緊跟時代前進步伐。

18、憲法的執行主體是(國家機關)。

19、憲法的適用主體是(國家機關 )。 20、(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

21、憲法法律擁有權威,是人民根本利益和意志的體現,是從(法理)方面得出的結論。

22、行政法的核心是規范(行政權)

23、行政法的調整對象是(行政法律關系)

24、行政執法的其他監督中最高層次的監督是(權力機關的監督)

25、行政執法監督的對象是(行政機關和行政執法人員)

26、行政程序就是(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行為過程中所遵循的程序)

27、行政機關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機關)

28、行政行為的不可變更力是指行政行為具有(確定力)

29、行政監督制度中的專門監督機關是指(監察、審計等機關) 30、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涉及(巨額財產)的應當公開。

31、行政行為一經作出就具有相對穩定性。(確定力)

32、 行政相對人基于對公權力的信任而作出一定的行為,這是(信賴利益保護原則)。

33、行政相對方認為行政行為侵害其合法權益(行政救濟)。

34、現代政府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點和關鍵是(根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服務)

35、 現代行政法治的發展趨勢,是現代(政治文明)的重要體現。

36、下列違反了行政執法人員執法行為規范的是(執法人員因相對人辯解而加重對其處罰。

Y

1、依法治國的客體及其對象是( C )。

A: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大人民群眾

B:實現憲法和法律在治理國家中的權威性和穩定性 C:國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務

D:以憲法和法律為根本依據

2、英國思想家培根說過:“如果普通人違法犯罪是污染了水流的話,那么,執法者違法犯罪就是污染了水源。”因此要建立( D )機制,以清潔“水源”。 A:職權由法定

B:有權必有責期

C:用權受監督

D:違法受追究

3、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在總結長期的治國理政經驗教訓基礎上提出的治國( B )。 A:基本內容

B:基本方略

C:基本工作

D:基本思想

4、依法治國的目標是:實現( C )在治理國家中的權威性和穩定性,確保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A:憲法

B:憲法、法律、法規

C:憲法和法律

D:法律

5、要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賴解決問題,首先在對法律行政權力的認識上,要始終牢記(職權法定)。

6、依法治國的前提是(有法可依)。

7、 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在總結長期的治國理政經驗教訓基礎上提出的治國(基本方略)。

8、以下不屬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根本遵循的是(黨的領導)。

9、依法治國的客體及其對象是(國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務)。

10、英國思想家培根說過:“如果普通人違法犯罪是污染了水流的話,那么,執法者違法犯罪就是污染了水源。”因此要建立(違法受追究)機制,以情節“水源”。

11、有效監察政府前提是(政務公開)

12、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法﹚治國。

13、依法治國的核心和關鍵是( 以憲治國,執法必嚴 )

14、依法治國適當領導人民群眾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15、依法行政的內涵不包括(理念先進)。

16、有效監督政府的前提是(政務公開)。

17、 有效監督政府的前提是(政務公開)。

18、要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建立法官。

19、 要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建立健全(決策責任追就制度)。 20、有效監督政府的前提是(政務公開)

Z

1、政法機關執法為民的本質要求和外在體現是(C )。A:勤政守法 B:甘當公仆 C:文明執法 D:清正廉潔

2、中國共產黨( B )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立為治國的基本方略。

A: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B: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C: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D: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3、作為法治理念的公平正義是指( C )。

A:社會成員之間的社會地位、經濟收入、消費水平接近

B:每個人擁有平等的生存、發展的權利和機會 C:社會成員能依法公平地實現權利和義務 ,并受法律保護

D:人們享有的權利與所承擔的責任相一致

4、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始終保持正確政治方向的( B )。A:根本要求 B:根本保證 C:根本制度 D:根本手段

5、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內涵)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6、《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分別實行,這體現我國( 法律是人們生活的最高準則 )

7、中央電視臺設有《焦點訪談》,這些欄目是新聞媒體為保證(公民行使監督權)而設立的。

8、作為執行黨中國共產黨的( 權威信 ),是實行當代中國政治穩定的關鍵。

9、中國特色的治理思想需要(執政黨)的領導 。

10、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講到:“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 習近平 )。

11、政府職能轉變的前提是(深化體制改革)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的統一和尊嚴。

13、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 )

14、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黨的領導 )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保障。

15、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有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 依憲治國 )

16、作為法治理念的公平正義是指(社會成員能依法公平的實現權利和義務,并受法律保護 )

17、蒸發機關執行為民的本質要求和外在體現是(文明執法)

18、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產生于(1954年)。

19、“正義不僅應當實現,而且應當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實現”,這就是(程序公正)的重要價值所在。

20、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解決》提出,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清理有違公平的法律法規條款。

21、執法為民是社會主義法治始終保持正確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證)。

22、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

23、“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

24、中國最好權利機關是(最高人民法院)

25、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26、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對,必須加強法制。

27、中國政府走向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礎上(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28、中共(十六)大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

29、中共

(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30、中國最高的權利機關是(中國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3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

32、中國政府走向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礎是(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33、中國最高的權力機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34、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

(四)次全體會議通過。

35、中紀委的案件列于(1993)年出臺,直接沿襲1990年行政檢察條例的規定。

36、中國政府走向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礎是(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37、組織法定和職權法定的本質是(行政法定)

38、中共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小康社會建成時要實現法治政

39、只有在憲法和法律明確授權其具有某種行政權力時,這是指政府的(職權)。 40、政府工作的最終目標是(服務社會)。

41、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回法庭),審理跨行政區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

42、自評是政府推進工作方式的“(抓手)”,隨著社會第三方評估的開展,綜合自評和他評進一步推動法治社會的進程。

43、中國政府走向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礎是(政府職能轉變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44、政府在作出決定時,應加強與公眾的溝通和協商,這是(民主行政)的重要內涵。

括號開頭

1、( D )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兩大支柱。 A:安定和有序

B:公平和正義

C:誠信和友愛

D:民主和法治

2、( A ) 是法治的重要原則,也是嚴格執法的合法性基礎。

A:職權由法定

B:有權必有責

C:用權受監督

D:違法受追究

3、( A )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

A:依法治國

B:黨的領導

C:執法為民

D:公平正義

4、( C ) 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

A:服務大局

B:黨的領導

C:執法為民

D:公平正義

5、( D )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A:依法治國

B:黨的領導

C:執法為民

D:公平正義

6、( B )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石和精神支柱,也是衡量法治實現程度的重要標尺。 A:依法治國

B:公平正義

C:執法為民

D:黨的領導

7、( A )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

A:服務大局

B:黨的領導

C:執法為民

D:公平正義

8、( B )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

A:依法治國

B:黨的領導

C:執法為民

D:公平正義

9、( D )包含兩方面含義:一是行使權力要對所引起的法律后果負責;二是被法律賦予權力而不去行使或者行使不到位,就是不盡責、不作為,也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A:用權受監督 B:違法受追究 C:職權由法定 D:有權必有責

10、( C )是一切法治社會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是落實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憲法原則的必然要求。(2.0分) A:職權由法定

B:有權必有責

C:用權受監督

D:違法受追究

11、( B )是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的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 A:司法獨立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

D:嚴格依法辦事

12、( D )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保證。A:人民民主

B:社會主義

C:公平正義

D:黨的領導

13、( A )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政法工作會議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三個至上”的重要觀點。 A:2007年12月26日

B:2007年11月26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7年10月1日

14、( C )是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憲法法律的最高價值,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目的。 A:堅持人民利益至上 B:維護人民權益 C:堅持人民利益至上,維護人民權益 D:維護社會穩定

15、(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

16、(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

17、( 執法為民 )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

18、( 市場權利 )的邊界是無法無禁止皆可為。

19、(黨的十五大)確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 20、(黨的十六大)將“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21、(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法治中國”作為主題。

22、(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

23、(憲法)規范行政權的運行,為行政機關行使權力設定了界限。

24、(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核心。

25、(1993年)11月14日,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若干問題的決定》。

26、(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27、(用權受監督 )十一切法治社會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 。

28、(職權與由法定)是法治的重要原則。

29、( 民主和法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兩大制度。

30、(公平正義 )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石和精神支柱,也是衡量法治實現程度的重要標尺。

31、(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

32、(法治)是中國夢得以實現的保證。

33、(習近平)同志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實施30周年大會上指出:憲法的根基在于人民發自內心的擁護,憲法的偉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誠的信仰。

3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的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 15.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是(執法為民)。

35、(2004)年,國務院發布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

36、(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同級黨委。

37、(十六大)提出推進依法行政

38、(程序正當)是指要建立行政裁量權基準制度,科學合理細化、量化行政裁量權,嚴格規范裁量權行使,避免執法的隨意性。

39、(執法事項提示)指的是在某一違法行為易發時段到來之前,以口頭或書面形式向行政相對人宣傳、解釋法律法規,提前告訴行政機關各項監管要求,提示、引導、督促其按照法律法規及政策要求履行義務,加強自律,盡可能減少違法行為發生。 40、“﹙美國﹚的思想家托馬斯.潘恩在《常識》中說過,在自由國家法律成為國王”

41、( 憲法 )是國家根本大法

42、(伯爾曼)《宗教與法律》中說:法律如果不被信仰,制度就會形同虛設

43、(法律)是制度和規則的權威和成熟的表現形式。

44、(1982)年憲法第一次明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地位。

45、(《中共中央關于全面若深化改革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廢止勞動教養制度。

46、(習近平)在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公布實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

47、(法律)是制度和規則的權威和成熟的表現形式。

48、(2004)年,國務院發布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關于綱要》。 17.法治的核心是(權利的保障性與權利的制約性)。

49、﹝十六大﹞報告提出:“推進依法行政”

50、﹝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提出了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總體要求。

51、﹝十七大﹞報告提出:“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

52、﹝一﹞級指標——規范行政執法。

53、(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

54、(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

55、(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力和力量源泉。

56、(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

57、(2014)年,國務院發布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

58、(政法委員會)是黨委領導政法工作的組織形式

59、(法律)是制度和規則的權威和成熟的表現形式。 60、(黨章)是就根本的縣內法規,全黨必須一體嚴格遵循。 6

1、(行政法)泛指有關國家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規。 6

2、(2010)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出臺。 6

3、(參與式行政)是指行政活動中,相對人平等的參與行政過程。 6

4、(行政公開)是監督的前提。 6

5、(行政公開原則)是指將行政權力運行的依據。 6

6、(有限政府)是指在權力、職能和規模上都受到憲法和法律嚴格約束和限制的政府。 6

7、(服務型政府)本質要求,就是堅持一切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現實需求出發。 6

8、(2004)年國務院發布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 6

9、(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同級黨委,人大常委會 70、(執政)行為只能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尺來進行。 7

1、(依法執政)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的關鍵。 7

2、(執政)行為有法律依據,有國家強制力。 7

3、(憲法)是保證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根本法。 7

4、(行政體制改革)是推動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必然要求。

數字開頭

1、1980年8月18日,( 鄧小平)提出要進行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

2、2005年4月1日我國又有34部法律、法規、規章開始實行。34部法規的實施說明了(我國的法制在不斷的健全)

3、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法制要求,其中社會主義法治的中心環節(有法必依)

4、2008年春節前,廣東省領導表示愿就廣東的科學發展和網民一起“灌水”引起轟動。對此認識正確的是(有利網民依法行使建議權`監督權)

5、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深刻指出:“為了保障人民

6、1982年,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這是我國行政訴訟制度的一個雛形。

7、2014年10月23日,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

8、2014年10月23日,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

9、1999年,現行憲法第

(四)次修正案又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其中。

10、2005年4月1日,我國又又34部法律,法規,規章開始實施。其中,國家級法規17部,地方級法規17部。34部法規的實施說明了(我國的法制在不斷的健全)。

11、2005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各級政府及其部門都要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利,履行職責,接受監督。這說明政府要(依法執政)。

12、2004年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實施綱要》)中首次提出“經過十年左右堅持不懈的努力。

13、2010年國務院(《強法治政府建設建議的意見》)強調了新形勢

14、2004年3月,( 國務院 )發布《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

15、1999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國方略寫入(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給予保障 。

16、1997年行政件監察法講“雙規”改為(“雙指”),并做出進一步限定。

17、 2004年,國務院發布《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

(六)

18、2010年國務院(全面推進行政實施意見要)強調了新形式下加強法治。

19、2004年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中首次提出了“經過十年左右 20、2010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強調了新形勢下加強法制政府建設

21、2010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強調了新形勢。

22、2004年3月,(國務院)發布《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

23、2001年,中央紀委重申:“這些年來的實踐表明,‘(雙規)’對突破一些重大案件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必須繼續使用”。

第五篇:傳統法治文化和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這是一個涉及多個層面、包含多項內容的復雜系統工程。其展開需要借助多種資源、運用多種力量,調動整個社會全面參與。作為相當直接的一種資源,我國傳統法治文化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提供材料和鏡鑒。

在此需要明確的首要問題是,從性質上觀察,傳統法治文化和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分屬于不同的社會形態,因而存在巨大的根本性差異。這是存在于不同社會結構中的價值理念、風俗習慣、制度規范和行為方式的不同整體,其理論假設、思想體系、語言概念、經驗基礎存在著本質的不同。應該說,對此沒有什么可以置疑之處。無論是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還是從思想事實來說,都可以清晰看出差別。

不過,作為一種在廣闊地域中存在數千年的文化形態,傳統法治文化包含豐富的具體元素和表達形式,蘊藏著多種思想傾向和文化態度。多數內容深深地打上封建宗法社會的烙印,還有少量甚至是原始社會后期軍事民主制時代的遺留。在今天看來,其中大部分明顯是落后的,應該拋棄的,比如族誅、連作、肉刑、七出(指丈夫休妻的七種法定理由: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惡疾、多言、竊盜)、春秋決獄等。但也有少量在那個時代屬于超越性和前瞻性的內容,還有一些屬于不同時代普同性的內容。著眼于理論闡發和思想延伸,著眼于元素離析和現實運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仍然可以從傳統法治文化中得到一些有益的資源,古人的歷史經驗和思想探索仍然可以為今天的依法治國提供某些積極元素。

第一,傳統法治文化中存在抑法輕法和重法敬法兩種綿長傳統。

在中國傳統法治文化中存在著抑法輕法的傾向,其表現就是將道德或君權和法律對立起來,拔高和揚舉前二者并相對壓低了后者??鬃诱f過:“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顯然他在貶抑政刑并褒揚德禮,不過他也沒有完全否定前者的作用。西漢年間的賈誼也有舉德抑法的明顯傾向,他說:“人主之所積,在其取舍,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背,札義積而民和親。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虻乐缘陆?,或毆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毆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哀樂之感,禍福之應也。”(《治安策》)從社會功能的角度,他明確肯定德教的價值而貶抑法治的價值。也許在他生活的時代,這種說法具有某種合理性。因為那時的百姓畢竟苦秦法久矣!用道德禮義治理國家畢竟比殘酷的秦律有效多了、得人心多了。但是從長遠的社會歷史觀察,過于舉德抑法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是有問題的。還有,“君高于法”是中國傳統法治文化的主導傾向,古代多數思想家認為君王口含天憲,其意志便是法律規范,《管子》書中說:“生法者,君也。”(《管子·任法篇》)商鞅也說:“人主為法于上”(《商君書·定分篇》)。應該說,無論是抬高德教還是抬高君權并壓抑貶低法治是中國文化中長期存在的思想傳統。站在今天的視角上可以看出,這一傳統并不符合現代人類文明的主導潮流。

但是中國傳統文化還有重法敬法的另一種傳統,一些思想家強調法律的尊嚴和不可違背。戰國時期法家著名人物慎到說:“法者,所以齊天下之動,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謀,辯者不得越法而肆議,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我喜可抑,我忿可窒,我法不可離也;骨肉可刑,親戚可滅,至法不可闕也。 ”(《慎子》逸文)慎子強調了法律對各種人群的普遍規制作用,強調了法律高于私人關系和個人情感,強調了法律的嚴肅和崇高。晉代法學家劉頌說:“夫人君所與天下共者,法也,已令四海,不可以不信為教,方求天下之不慢,不可繩以不信之法。”“法軌既定則行之,行之信如四時,執之堅如金石。”(《全晉文·上疏言斷獄宜守律令》)這里他強調了遵行法律的必然性和共同性,強調執行法律的堅定和不可侮慢。這兩種表述都是明確的重法敬法的思想,這種思想今天仍然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這是因為目前我國社會中仍然存在一些抑法輕法的現象,四中全會指出:“部分社會成員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維權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干部依法辦事觀念不強、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在今天法治文化的建設過程中,首先必須培養整個社會的重法敬法意識,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這里便可借鑒或汲取傳統法治文化中重法敬法的理念。

第二,傳統法治文化中存在法律上反對平等和追求平等兩種思想傾向。

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著許多不平等的思想,在法律領域中表現得相當突出和典型。長期以來,一些論者主張某些特殊人群在法律面前高于普通人,主張社會身份不同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這與長期存在的社會等級制度緊密相關。最為流行的就是《禮記·曲禮》中“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說法。在中國法律思想史上還有著名的“八議”之說。其內容是: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這是說,在法律上明確規定這八種人犯罪時應該減輕處罰并奏明皇帝裁決。這種說法源于《周禮》中的“八辟”,在三國曹魏《新律》中明確入律。不過,在中國傳統法治文化中也有追求平等的思想,許多論者反對“八議”這種說法和做法,漢代王充、唐代呂溫、北宋李覯、蘇軾等人都明確對此提出批評。李覯說:“法者,天子與天下共也。如使同族犯之而不刑殺,是為君者私其親也。有爵者犯之而不刑殺,是為臣者私身也。君私其親,臣私其身,君臣皆自私,則五刑之屬三千,止為民也。慶賞則貴者先得,刑罰則賤者獨當,上不愧于下,下不平于上。豈適治之道邪?故王者不辯親疏,不異貴賤,一致于法。”(《李覯集·刑禁第四》)這里,他論證了“八議”的錯誤,認為這不是治國理政的合宜方式,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金世宗、努爾哈赤、皇太極、雍正等人也在執法實踐中明確反對“八議”。在今天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建設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必須徹底確立,特權思想和做法必須清除。所以,四中全會明確指出:“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

第三,傳統法治文化明確主張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將法律和道德兩種方式結合起來治理國家一直是中國法治文化的特征?!渡袝?middot;虞書·皋陶謨》中說:“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這里的意思是上天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種禮服表彰五類有德的人;上天用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罰懲處五種有罪的人。這里已經包含德刑并用的意思,雖然借助的是上天的口吻而說。緊接這句話的后文中說:“政事懋哉懋哉”,意為為政者要努力勤勉。這表明統治者可以代表上天使用這兩種方式治國。此后的儒家一直主張德主刑輔。但法家則傾向于刑主德輔,甚至只用法不用德。也有人并不進行孰主孰次的區分,荀子說:“為之立君上之埶以臨之,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荀子˙性惡》)司馬遷也說:“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故德厚者位尊,祿重者寵榮,所以總一海內而整齊萬民也。”(《史記˙禮書》)站在今天的視角上,二者的主次之分已經沒有必要,但要注意在不同社會領域、不同社會條件下二者的功能有所不同。從社會整體的需要來看,應該強調二者的結合和共同促進。四中全會指出:“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習近平同志曾多次談到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舍。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過程中,對待豐富多彩的傳統法治文化也要本著古為今用、批判繼承的態度,拋棄其中過時的部分,汲取適合現時代的內容和元素,予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與當代社會主義文化相融相通,使之服務于今天依法治國的偉大工程。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教師暑假培訓心得體會下一篇:教師無償補課自查報告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