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汪曾祺美食散文范文

2022-06-26

第一篇:汪曾祺美食散文范文

汪曾祺散文精選

汪曾祺寫了很多散文,不知道你有沒有興趣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下文關于汪曾祺散文精選,歡迎借鑒!

沙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派我到沽源的馬鈴薯研究站去畫馬鈴薯圖譜。我從張家口一清早坐上長途汽車,近晌午時到沽源縣城。

沽源原是一個軍臺。而軍臺是清代在新疆和蒙古西北兩路專為傳遞軍報和文書而設置的郵驛。官員犯了罪,就會被皇上命令發往軍臺效力。我對清代官制不熟悉,不知道什么品級的官員,犯了什么樣的罪名,就會受到這種處分,但總是很嚴厲的處分,和一般的貶謫不同。然而據龔定庵說,發往軍臺效力的官員并不到任,只是住在張家口,花錢雇人去代為效力。我這回來,是來畫畫的,不是來看驛站送情報的,但也可以說是效力來了,我后來在帶來的一本《夢溪筆談》的扉頁上畫了一方圖章:效力軍臺,這只是跟自己開開玩笑而已,并無很深的感觸。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只身到塞外這地方在外長城北側,可真正是塞外了來畫山藥(這一帶人都把馬鈴薯叫作山藥),想想也怪有意思。

鋪了稻草,暄騰騰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會有憧憬,會有好奇,遠方是怎樣的概念?是像烏鎮那樣寧靜,還是麗江古城那般熱鬧?生活好似細水長流,一點點一點點的,慢慢讓它積成一汪清泉,然后沉淀,只留下最觸動心弦的那些……

不過也還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難受,屋里不升火。晚上脫了棉衣,鉆進冰涼的被窩里,早起,穿上冰涼的棉襖棉褲,真冷。

沽源在清代一度曾叫獨石口廳。龔定庵說他北行不過獨石口,在他看來,這是很北的地方了。這地方冬天很冷。經常到口外攬工的人說:冷不過獨石口。據說去年下了一場大雪,西門外的積雪和城墻一般高。我看了看城墻,這城墻也實在太矮了點,像我這樣的個子,一伸手就能摸到城墻頂了。不過話說回來,一人多高的雪,真夠大的。

這城真夠小的。城里只有一條大街。從南門慢慢地遛達著,不到十分鐘就出北門了。北門外一邊是一片草地,有人在套馬;一邊是一個水塘,有一群野鴨子自自在在地浮游。城門口游著野鴨子,城中安靜可知。城里大街兩側隔不遠種一棵樹楊樹,都用土墼圍了高高的一圈,為的是怕牛羊啃吃,也為了遮風,但都極瘦弱,不一定能活。在一處墻角竟發現了幾叢波斯菊,這使我大為驚異了。波斯菊昆明是很常見的。每到夏秋之際,總是開出很多淺紫色的花。波斯菊花瓣單薄,葉細碎如小茴香,莖細長,微風吹拂,姍姍可愛。我原以為這種花只宜在土肥雨足的昆明生長,沒想到它在這少雨多風的絕塞孤城也活下來了。當然,花小了,更單薄了,葉子稀疏了,它,伶仃蕭瑟了。雖則是伶仃蕭瑟,它還是竭力地放出淺紫淺紫的花來,為這座絕塞孤城增加了一分顏色,一點生氣。謝謝你,波斯菊!早起一睜眼,窗戶紙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園去折臘梅花、天竺果。明黃色的臘梅、鮮紅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臘梅開得很長,天竺果尤為耐久,插在膽瓶里,可經半個月。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懶覺。棉衣在銅爐子上烘過了,起來就不是很困難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熱熱的,穿進去真是舒服。

我坐了牛車到研究站去。人說世間三大慢:等人、釣魚、坐牛車。這種車實在太原始了,車轱轆是兩個木頭餅子,本地人就叫它二餅子車。真叫一個慢。好在我沒有什么急事,就躺著看看藍天;看看平如案板一樣的大地這真是大地,大得無邊無沿。

我在這里的日子真是逍遙自在之極。既不開會,也不學習,也沒人領導我。就我自己,每天一早蹚著露水,掐兩叢馬鈴薯的花,兩把葉子,插在玻璃杯里,對著它一筆一筆地畫。上午畫花,下午畫葉子花到下午就蔫了。到馬鈴薯陸續成熟時,就畫薯塊,畫完了,就把薯塊放到牛糞火里烤熟了,吃掉。我大概吃過幾十種不同樣的馬鈴薯。據我的品評,以男爵為最大,大的一個可達兩斤;以紫土豆味道最佳,皮色深紫,薯肉黃如蒸栗,味道也似蒸栗;有一種馬鈴薯可當水果生吃,很甜,只是太小,比一個雞蛋大不了多少。夜雨初晴,草原發亮,空氣悶悶的,這是出蘑菇的時候。我們去采蘑菇。一兩個小時,可以采一網兜?;貋?,用線穿好,晾在房檐下。蘑菇采得,馬上就得晾,否則極易生蛆??谀⒏闪瞬庞邢阄?,鮮口蘑并不好吃,不知是什么道理。我曾經采到一個白蘑。一般蘑菇都是黑片蘑,菌蓋是白的,菌摺是紫黑色的。白蘑則菌蓋菌摺都是雪白的,是很珍貴的,不易遇到。年底探親,我把這只親手采的白蘑帶到北京,一個白蘑做了一碗湯,孩子們喝了,都說比雞湯還鮮。

沽源盛產莜麥。那一年在這里開全國性的馬鈴薯學術討論會,與會專家提出吃一次莜面。研究站從一個叫四家子的地方買來壩上最好的莜面,比白面還細,還白;請來幾位出名的做莜面的媳婦來做。做出了十幾種花樣,除了搓窩窩、搓魚魚、貓耳朵,還有最常見的壓饸饹,其余的我都叫不出名堂。蘸莜面的湯汁也極精彩,羊肉口蘑潲(這個字我始終不知道怎么寫)子。這一頓莜面吃得我終生難忘。

一天,一個干部騎馬來辦事,他把馬拴在辦公室前的柱子上。我走過去看看這匹馬,是一匹棗紅馬,膘頭很好,鞍韉很整齊。我忽然意動,把馬解下來,跨了上去。本想走一小圈就下來,沒想到這平平的細沙地上騎馬是那樣舒服,于是一抖韁繩,讓馬快跑起來。這馬很穩,我原來難免的一點畏怯消失了,只覺得非常痛快。我十幾歲時在昆明騎過馬,不想人到中年,忽然作此豪舉,是可一記。這以后,我再也沒有騎過馬。

有一次,我一個人走出去,走得很遠。忽然變天了,天一下子黑了下來,云頭在天上翻滾,堆著,擠著,絞著,擰著。閃電熠熠,不時把云層照透。雷聲訇訇,接連不斷,聲音不大,不是劈雷,但是渾厚沉雄,威力無邊。我仰天看看兇惡奇怪的云頭,覺得這真是天神發怒了。我感覺到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恐懼。我一個人站在廣漠無垠的大草原上,覺得自己非常的小,小得只有一點。

我快步往回走。剛到研究站,大雨下來了,還夾有雹子。雨住了,卻又是一個很藍很藍的天,陽光燦爛。草原的天氣,真是變化莫測。

天涼了,我沒有帶換季的衣裳,就離開了沽源。剩下一些沒有來得及畫的薯塊,是帶回沙嶺子完成的。

我這輩子大概不會再有機會到沽源去了。

第二篇:《汪曾祺散文集》

放假后讀了汪曾祺的散文集。印象很深,汪老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略有逃學孩子的清閑,世界也就這么大:嘴里叼著的微甜的草根、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嬌嗔柔和的“賣楊梅——”聲、在窗臺上悄悄“吸著水”的繡球花,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他真實地、切身地享受這種藝術。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里或辦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幾近被絡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里行間散發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為了一小盤帶著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為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東方古訓,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大多數人為了擺脫平庸而奮斗,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經歷了暴風雨也見過了彩虹后,往往不再好高騖遠,而是理解平淡、用這種平淡的心境熱愛著平淡甚至“平庸”的日常生活。

其實從他的文章里得以體現的閑適之美正是他經歷了人事浮沉后所潛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給我們看到的是那種能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上КF在人們大多沒有精力和心情去關注這些看似瑣碎的美,他們大多腳步匆匆,厚重的鏡片竟把人們的心與社會、與自然隔離,太多的金屬制品竟把人們的心層層包裹,作者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著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他的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對西南聯大的諸多師友的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養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師的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看書就是學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

第三篇: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可以當笑話看的散文

——讀《汪曾祺散文》有感

我一直討厭散文,不止是因為考試要考,而且還因為呆板無趣,看著想讓人睡覺,每次看著看著都是迷迷糊糊,讓人討厭。所以我的書架上什么書都有,就是沒有散文集,。像什么朱自清﹑老舍﹑巴金等人的散文實在是除了被迫才讀幾篇,否則幾乎不看,因為這是在太無聊了。

但是,相比之下我認為汪曾祺的散文要比其他人好多了,他的散文輕松自在,而且總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絲絲隱秘的幽默,讓人嘴巴一咧,會心一笑。他的手法很有意思,總會在文中一些微妙的地方加上幾句看似文不對題的幾句話,卻又在無意間把文章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

有人評價: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汪曾祺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

在這本書中他的《跑警報》很有意思寫出了西南聯大在昆明時逃飛機轟炸時的許多趣事,當預行警報的燈籠掛出,人們從驛道撤入郊區的深山老林,警報響起后,男生手里提了一大袋零食在宿舍門口等人,直到女生出來了以后上去“嗨”一聲以后欣然地并肩走出后門帶著閑適的心,嘴里啃著零食,又因為是跑警報所以不能悠哉悠哉的,得帶一些危險感,但還是顯得不緊不慢。讓人不得不感慨道:“原來跑警報也可以這樣” 又比如說《五味》他用了風趣的筆法寫出了全國各地的飲食習慣以及一些趣聞,比如山西人的酸,四川人的麻辣,無錫的甜,當然包括全國各地的人都喜歡的臭豆腐。是的,中國人口味之雜也,敢說堪為世界之冠。 當我仔細回想一下后,也就發現原來《舌尖上的中國》應該是根據這篇文章改變的吧。我當然也喜歡他的《端午的鴨蛋》就連上課時也很想知道老師到底是怎樣上這節課的。

我比較喜歡的還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對父子之中并不需要過多的語言,那無與倫比的“孩子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早春的時候帶著一大堆孩子在田野上狂奔,“我”初戀時,父親在一旁給我出餿主意,這種父親哪里能夠看見:如此民主而且回去理解孩子,從孩子身上學會不怕擔干系,只是本著同學有難就要兩肋插刀的的淳樸精神而去幫助他們。兒女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由他們自己來設計。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樸,不事雕琢,緣于他心境的淡泊和對人情世故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

我真的很喜歡這個作家和他一樣幽默自在的散文,自由自在讓人一看上去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理解,他并沒有苦心去鉆研如何寫,同時也不用我們廣大的讀者去鉆研如何讀,只是像飯后的水果讓人心里甜滋滋的,只是需要一顆輕松自在的心。篇二:讀《汪曾祺散文》有感

讀《汪曾祺散文》有感

暑假,我買了一本《汪曾祺的散文》。本想在閑暇之余讀這本書消磨時光,那知道卻對其手不釋卷。

《汪曾祺散文》描繪了各個地區風情,人物特色,民風習俗,以及地方特產,這一切,都使人耳目一新

人物傳記,上到文學家,下至普通平民,一切都是汪曾祺先生所接觸的人。我印象最深的是《吳大和尚和七拳半》這個故事。書中描寫了兩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含辛茹苦的吳大和尚和矮的出奇的七拳半。他們都是舊社會的普通平民,他們都有燒餅店,卻擁有不同的故事,吳大和尚開燒餅餃面店,有妻小,本來是個幸福的家庭,結果他的妻子跑了,留下了他孤單一人看家;七拳半是個體戶,他也有個燒餅店,而且生意興隆,作者對其充滿了期望。他們的故事真切再現了舊社會的平民風貌,仿佛再現了那時的鄉村生活,其樂融融的家庭,街頭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農民在田里辛勤的勞動.這一切有苦有甜。媽媽讀了這本書后,津津樂道:“我好像回到了童年!”雖然我是沒有體驗過鄉村生活,但在汪曾祺的散文中,仿佛能感到鄉村生活的酸甜苦辣。相信汪曾祺先生也是很懷念吧!

汪曾祺先生寫的小說,我感到的是一種親切,一種情調。他在寫人的時候,總是對別人表達一種尊敬;寫景物的時候,總是顯現對江山大河的熱愛;寫美味的食物的時候,是一種向往。字里行間都是

很實在的,不像別的一些文章,描繪的龍飛鳳舞,其實文章只是空蕩蕩的。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更是純真的,美好的。我們應該像他一樣,對人他友好,對事物認真。書中也描繪了他的老師為人處事,待客之道,也應該值得的我們學習。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歷抗戰、解放戰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的西南聯大教授們的風采。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篇三: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心靈的凈土

《讀汪曾祺散文有感》

這是我第一次碰觸汪老先生的文字。之所以用“碰觸”是因為我無法在匱乏的詞庫里找出一個更貼切的詞來形容這種久違的辛勞,篤實,清甜微苦的細珠潤語。汪老是經過那場革命考驗過的人,卻在字里行間有著不同于老舍的超俗;不同于冰心的細潤;不同于秋沅的詼諧。這點在于我是難能可貴的。

花。那花是毫不忌諱的長著,如此駭俗又如此平實。使人在驚嘆其美麗的同時又無疑對它的遭遇感到惋惜;在惋惜之余又為它產生敬佩和畏意了。

再準備從窗前的躺椅上起身時,卻再也離不了那種純凈,真實樸實的語言。它雖沒有如我最愛的秋沅的文字那般如散發暖暖光芒的珍珠,打磨著我柔軟的心,卻也有閃爍著正義和尊嚴,友誼和愛,繼而成為引領我走向成功智慧的那一方凈土。篇四:汪曾祺作品讀后感 汪曾祺文集讀后感 最早開始讀汪曾祺的作品,是在高中時學校給我們每人發了一本汪曾祺的作品選《夢故鄉》,作為課外閱讀的內容,語文老師還專門開辟了課程給我們講析其中的一些經典作品。我依然記得語文老師在上面講課,下面的我漸漸被汪老書中描寫的世界吸引,幾節賞析課下來,這本書已經被全部讀完。

我是一個高郵人,是汪曾祺正宗的同鄉。他在許多作品里以高郵為原型所描寫的南方小鎮,和我所見到的這些年來的高郵有些一樣、又不太一樣。這些年來的高郵和別的所有地方的縣城一樣,豎起了高樓大廈,建起了寬闊的廣場,從前小巷前后的住家都變成了整齊統一的住宅小區;但是如果在運河堤上向下望去,就能看到有著密密麻麻老房子的街區和最初記憶里的高郵并無二致,要是再深入老城,走進那些幽深安靜的小巷子,看到房前屋后的花花草草和古舊的窗棱門板,就會覺得時光仿佛在此刻倒流,依稀能看見一些汪老作品中小鎮的影子。

汪曾祺的作品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如話家常般平淡質樸。無論要講一個什么樣的故事,他首先一定會不緊不慢地敘說故事發生的地理和人文環境。這樣的敘述就像是潺潺流過的河水,不喧鬧、不沉悶、不因人事而變?!锻盹埢ā防镩_始的一段對于李家巷的敘述就令人印象深刻:

這是一條南北向的巷子,相當寬,可以并排走兩輛黃包車。但是不長,巷子里只有幾戶人家。西邊的北口一家姓陳。這家好 像特別的潮濕,門口總飄出一股濕布的氣味,人的身上也帶著這種氣味。他家有好幾棵大石榴,比房檐還高,開花的時候,一院子都是紅通通的。結的石榴很大,垂在樹枝上,一直到過年下雪時才剪下來。陳家往南,直到巷子的南口,都是李家的房子。

汪曾祺的作品中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很難遇見大悲大喜的描寫。盡管他自己走過的人生歲月充滿了艱難坎坷,但是藉由樂觀的個性和率真的文筆,他的文字里很難看到那段荒唐歲月留下的痕跡,一張張面孔都仿佛游離在時間之外,有著自己的世外桃源,生活簡單快樂,連僅有的不快也被一筆帶過。人物心中那些歡樂或苦澀的瞬間,他并不會去刻意放大,而是以最平鋪直敘的語言讓這些情緒融入到周圍的環境里?!妒芙洹返淖詈?,小英子和明海的一段對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小英子忽然把槳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邊,小聲地說: “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說話呀!”

明子說:“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聲地說:“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聲說:“要——!”

“快點劃!”

英子跳到中艙,兩只槳飛快地劃起來,劃進了蘆花蕩。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只青樁(一種水鳥),擦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這段對話簡簡單單,沒有任何刻意的心理描寫,但是我們卻能分明從明子的表情、聲音和小英子的動作中充分感受到一種少男少女初戀情愫萌芽的喜悅。最后一段對于蘆花蕩的描寫,單獨看來平淡無奇,放在這里,卻充滿了生機盎然的活力和希望。而這份毫無修飾的純真情感,無關名利,卻很難讓人不為之動容。再如《大淖記事》里巧云失身后的一小段描寫:

這種事在大淖不是第一次發生。巧云的殘廢爹當時就知道了。他拿著這十塊錢,只是長長地嘆了一口氣。鄰居們知道了,姑娘、媳婦并未多議論,只罵了一句:“這個該死的!”

巧云破了身子,她沒有淌眼淚,更沒有想到跳到淖里淹死。 人生在世,總有這么一遭!只是為什么是這個人?真不該是這個人!怎么辦?拿把菜刀殺了他?放火燒了煉陽觀?不行!她還有個殘廢爹。她怔怔地坐在床上,心里亂糟糟的。她想起該起來燒早飯了。她還得結網,織席,還得上街。她想起小時候上人家看新娘子,新娘子穿了一雙粉紅的緞子花鞋。„„

巧云和十一子本已情投意合約定終身,卻在這時候失了身,這本應是個悲憤交加的故事,換作現在的電視劇里,巧云恐怕是要哭哭啼啼地要死要活,痛苦一生。但是在汪老的文章里卻看不到這份沉重。一番輕描淡寫中,我們能夠看清巧云和周圍人的悲與憤,但更能看到大淖人民生命中的韌性和頑強,另一種更重要的情感在這里占據著主導地位,那就是敬重生命。這是一種對生命最樸素的致敬。

汪曾祺的文章中,人物的描寫最為傳神,尤其是一些民間的小人物,他們普普通通,卻又因為正直、誠實或是“大隱隱于市”的絕技讓人敬佩。這些小人物是汪曾祺筆下亦真亦幻的南方小鎮中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或者說他文章里那些看似冗長無目的的環境描寫,因為這些人物的存在而互相印證著“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道理:這些人物就應該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這樣的世界就應該培養出這樣的人物,沒有為什么,就是這樣渾然天成?!惰b賞家》講述了一個賣果子的小人物和一個大畫家之間的故事,其中對于小人物葉三的描寫是這樣的:

到了一定的日子,他就來了。里面聽到他敲門的聲音,就知道:是葉三??嬷粋€金絲蔑籃,籃子上插一把小秤,他走進堂 屋,揚聲稱呼主人。主人有時走出來跟他見見面,有時就隔著房門說話。“給您稱——?”——“五斤”。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為到了什么節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葉三賣果子從不說價。買果子的人家也總不會虧待他。有的人家當時就給錢,大多數是到節下(端午、中秋、新年)再說。葉三把果子稱好,放在八仙桌上,道一聲“得罪”,就走了。他的果子不用挑,個個都是好的。 短短的一段描寫,將賣果人葉三的正直、細致的個性和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平等、信任的情感描寫得淋漓盡致。但葉三的秉性只是一個基調,小人物們往往有著不同于別人的長處,葉三的長處就是愛畫、懂畫。他的“懂”不艱深晦澀,不附庸風雅,往往是出于對生活最簡單最樸實的觀察,而季匋民卻偏偏欣賞他的率真,正是基于這樣的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葉三本身具備的特質,賣果人和大畫家這兩個有著很大階層差距的人之間才會衍生出一種珍貴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感。在汪老日常講敘式的筆下,這種情感顯得格外悠遠、堅貞,令人感動。 汪曾祺曾在一篇訪談中說道:“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汪曾祺的一生都在用筆挖掘尋常百姓身上的詩意和人性,以溫情撫慰人間苦難,以善意反觀世間百態,仿佛用溫柔的聲音告訴每一個人“這世間的苦難終究都會過去,希望一直都在”。閱讀汪曾祺,需要一些耐心,需要一些幽默,更需要一些善意和愛。

第四篇:汪曾祺散文文化內涵

論汪曾祺散文中的文化內涵

摘要:汪曾祺是一個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知識分子。他的舊學功底很好而且歷經了痛苦的磨難,飽受滄桑。這無形中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一種強烈的文化意識和人文精神。在這個物質世界急速進步而精神世界遭商品侵蝕日趨蒼白和貧乏的時代中,它的出現別有一種意義。本文主要探討了汪曾祺散文中豐富的文化底蘊。 關鍵詞:汪曾祺 散文 文化

引言:汪曾祺不是那種以氣勢宏闊、史詩般的作品來構筑文學地位的作家。他有著屬于自己的獨特而奇幻的文學世界。美國美學家布·洛克說:“藝術品不等于從一扇透明窗子看到的外部世界的景象,而是一種獨特的人類觀看世界的方式。”①對汪曾祺而言,這種獨特的人類觀就表現在他對藝術審美意識的把握上。進入新時期以來,汪曾祺不僅以他那一篇篇風格獨異空靈的小說掀起陣陣波瀾,他的散文創作亦同樣以其豐厚的文化意蘊獲得了世人的認同。有人甚至認為他的散文成就在其小說之上。正確與否姑且不論,這起碼證明了汪曾祺散文的魅力。 正文:

汪曾祺因為小說《受戒》一舉成名。幾十年來,人們對他的小說多有溢美之辭。殊不知,汪曾祺小說文體美與性靈的特質其實得益于他的散文。小說的“虛”與散文的“實”完整著汪曾祺的精神世界。自20世紀末以來,余秋雨等人領起的“文化研究”已經熱了很久;對文化話題的闡釋也分出了不同的立場和角度。這時,我們想起了汪曾棋。他無論何時都沒有“趕時髦”的想法,然而被時代印證了是先進的。1989年3月出版的散文集《蒲橋集》是對汪曾祺散文創作成就的一次檢閱。編者在前言中說“此集諸篇記人事寫風景、談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蟲魚、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間作小考證亦可喜。娓娓而談,態度親切,不矜持作態。文求稚潔,少雕飾,如行云流水。春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此言相當準確地概括出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指向和美學特征。汪曾祺的目光輕輕掠過人世間的紛擾與繁亂,一往情深地行走于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走廊之中,把民族文化的傳統精神在散文中揮灑得淋漓盡致。深刻映襯了他那東方知識分子復雜文化心理。

汪曾祺的精神命脈中融入了中國儒家文化傳統的長期浸染和熏陶。他曾說:“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希望寄奇崛于平淡,納外來于傳統,能把它們揉在一起。”這種審美方式正體現了中國儒家文化的價值體系。因而在汪曾祺的筆下我們很難看到那種雷霆萬鈞,氣吞山河的雄壯景觀。這里有的只是靜穆幽遠、秀色可餐的江南風景。在一種或平淡或超脫的境界中尋求人生與大自然的和諧、完美。且看汪曾棋飽含深情地描寫昆明翠湖的一段文字: 翠湖這個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適。小了,不夠一游,太大了,游起來怪累。湖的周圍和湖中都有堤。堤邊密密地栽著樹。樹都很高大。主要是垂柳。“秋盡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樹好象到了冬天也還是綠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樹真是綠得好象要滴下來。

——《翠湖心影》

這“不大”、“不小”正是儒家傳統知識分子心中審美理想的最高境界和標尺,他們希望在這安靜的自然中體味人生的價值和永恒。特別是步入現代工業文明以來,物質欲望的無限膨脹,在到處摧毀、吞沒著浪漫主義詩人心中那種鳥聲歡唱,溪水渠渠的自然景色,人們的心靈世界也正日漸疲憊和焦灼。如何守住人類這最后的精神家園確實是擺在敏感知識分子面前的一個沉重課題。汪曾祺就致力于在山水游記中表現這種溫和的人文理想。他最感興趣的,也是具有中和之美的自然風光,因為在那里面孕育著他生命的情感和信念。他的審美理想與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心態太接近了,他用一種非常平緩的語調來詩意地描述生命中的那份恬淡和舒卷自如。一切都是那樣的自然從容,淹沒了生活的大悲大喜。汪曾祺就這樣很有興致地生活在似傳統又非傳統的精神王國里。他對現代社會高度的工業文明并沒有太大的興趣,而是認真思索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之相協調。在《香港的高樓和北京的大樹》一文中,他特別欣羨地提到現代人所需求的心靈慰藉“我現在明白了為什么居住在高度現代化的城市的人需要度假。他們需要暫時離開緊張的生活節奏,需要安靜,需要清閑。”惟有在富有人文氣息的大自然中,人們才能找到最屬干自己的東西。汪曾祺的散文名篇《昆明的雨》、《初識楠溪江》、《天山行色》、《湘鄉二記》等無不寫得輕巧倩麗。這實在非常生動地表現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對東方古老文化的依戀和癡迷。汪曾祺還有一些回憶性的散文也在平淡的記敘中彈奏出一種人文理想。例如《跑警報》一文,描寫抗戰時期西南聯大師生為躲避日機轟炸而跑到郊外情況雖然十分緊張但大家并不因此慌亂而是舉重若輕非常坦然。作者因而在文章中感嘆道“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于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于任何碎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還有《泡茶館》一文亦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中國傳統人文理想對知識分子心理的巨大制約和影響。正是骨子里認同了這種價值觀,中國知識分子才能在風雨如晦漫漫黑夜的環境中保持一種傲岸、威武不屈的獨立人格守住自己精神的家園。汪曾祺充分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對待生活的自強不息精神,他有意識地在自己的散文中表現出這一點,體現了他對完美人生境界的尋求。

汪曾祺的散文在某些方面酷似二十年代后的周作人。當年的周作人在經過“五四”運動的狂熱吶喊后,便退守到自己的苦雨齋中為隱士。政治上的周作人或許為人們所不屑,然而他在那種相對淡泊,寧靜的心態下卻接二連三地寫出了個性極為鮮明,文化意蘊極為豐厚的散文來,構成了中國現代散文的一道奇觀,留下的是讓人們倍感親切,留連忘返的審美空間。雖然我們尚不能斷言汪曾祺散文已達到周作人的這種境界,但他們的文化心態是相近的,所追求的美學風度是相近的。假如我們把審美的時間和空間拉得更長些、更遠些,那么我們將發現汪曾祺的散文有更為重要的價值。

第五篇: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我讀汪曾祺的作品起先是從小說入手的,像《受戒》、《大淖記事》、《陳小手》等,汪曾祺散文讀后感。沒幾筆就能把人寫活,把味道寫出來,而且不動聲色,這就是高手了。

然后就是讀汪曾祺的散文,也就是從讀汪曾祺的第一篇散文起,我就被一種魔力深深地吸引住了,之后凡是汪曾祺的文章,我都一睹為快;碰到極好的,讀第二遍第三遍,那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了。

汪曾祺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淡",淡得相當有味道。他的散文,記的也就是一些昔人舊事,或者名勝古跡什么的,好象信手拈來,娓娓而敘,并且點到即止,留下大量讓人回味和思考的空白。那些隨手拈來的東西經過作者看似漫不經心的處理后,立即就充滿一種雍容大度的雅儒氣息,是一種真正意義的聰穎和智慧。

桐城派講究寫文章要有"文氣",汪曾祺的文章就是很有"文氣"的,"氣"很足,抑、揚、頓、挫,全篇文章看似無法,結構散漫,但卻有一股"氣"相聯,"大巧若拙"。再一點就是汪曾祺的語言相當好,看似平淡,韻味很足,并且會留空白,該說的東西他不說,不該說的卻信筆寫來,讓人拍案叫絕,這就是"空白的藝術"了。

汪曾祺寫他的老師沈從文,不去寫沈先生如何有才,如何勤奮,而是寫沈先生有一腔難懂的湘西方言;寫張君秋,就寫張君秋的能吃,吃過飯畫完妝再來二十個餃子;寫金岳霖接受毛主席勸告要接觸社會,就坐三輪車在王府井東張西望---這些都是表現人物性格與特點的東西,汪曾祺就是不動聲色地抓這些,讀后感《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這些年文壇玩深沉的東西特別多,滿紙文章犢是故弄玄虛或者莫測高深。比較著汪曾祺,你就會發現后者的大家風范,而前者只不過是一群帖著假護胸毛的神經衰弱者,他們不是"真和尚"。真可謂:真僧最言家常話。共同交流面對如今慌忙而雜亂的世界,連看文章都想要一種平淡,不高深,不莫測,唯有淡如水的文字深入人心,不會忘記。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沒有讀過,聽別人說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濃。尤其是飲食文化,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俠小說了。我記得我們《平頂山日報》的副刊有他的題詞,也有他的散文??催^受戒與陳小手,年頭不短啦所言極是,感謝關注!汪曾祺的文學兼具南北神韻,打通了古今脈絡,才氣學識與高超的文字功夫將現代中國文學提高了境界、豐富了現代漢語和文學的表達方法。他的作品,讀起來很松弛,再沉痛凝重的意思,也用淺近的話表達,一種超邁古今的曠達與淡泊。從他的文字走進去,到達他創造的一個文學的世界,由這個世界射出的一道亮光,可以照進現實和人心。汪曾祺老先生離開我們已經十幾年了?!雌巾斏饺請蟆档母笨兴念}詞可能也很久了。是啊!汪曾祺離開我們已經十幾年了。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王者榮耀策劃書范文下一篇:文明禮儀小使者范文

熱門文章

汪曾祺散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