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部編八上21課孟子二章

2023-06-25

第一篇:部編八上21課孟子二章

部編教材八年級上最新教案21:孟子二章

八年級上語文教案第六單元

21 《孟子》二章

【導學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背誦并默寫兩篇短文。 2.熟讀課文,借助注釋,了解大意。

3.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處的時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課時計劃】 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富貴不能淫》

學生齊讀導學目標,圈點關鍵詞,做到對學習任務心中有數。

學法指導一:

【詞類活用之使動用法】

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之怎么樣”的意思。即此時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出的,而是由賓語發出的。實際上,它是以動賓的結構方式表達了兼語式的內容。使動用法中的謂語動詞,有的是由名詞,形容詞活用來的。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人們經常說:“大丈夫說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們現在一起來看看亞圣孟子對“大丈夫”的闡釋。

二:指導研學 生成新知 步驟一 知識梳理 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給加點的字注音。 公孫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女家(rǔ)

富貴不能淫(yín) ....2.理解課文中的重點字詞。

誠:真正,確實。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的男子。 天下熄:指戰爭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年。

命:教導、訓誨。 戒之:告誡。

女家:指夫家。

夫子:指丈夫。 .正:準則,標準。

由:遵循。

獨行其道:獨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亂,迷惑。

移:動搖。

屈:使屈服。 3.一詞多義。 戒戒之曰:告誡 .必敬必戒:謹慎

.謂此之謂大丈夫:稱得上,叫做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對„„說 .太守謂誰:為,是 . 八年級上語文教案第六單元

4.古今異義 父命之(古義:教導、訓誨;今義:命令,命運) .以順為正者(古義:準則,標準;今義:正面) .5.詞類活用 威武不能屈:使動用法,使„„屈服 .6.通假字 女家:女同“汝”,你。 .7.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鄒(現在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師,被推尊為“亞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稱 他主張實行“仁政”,反對諸侯的武力兼并,反對暴政害民。 學法指導二:

【詞類活用之使動用法】 1.動詞的使動用法

動詞和它的賓語不是一般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產生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 例: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望岳》)“蕩”:原為動詞,激蕩,這里用作使動動詞,可譯為“使„„激蕩”。

2.名詞的使動用法

名詞用作使動詞,是指這個名詞帶了賓語,并且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變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候。(《毛遂自薦》)臣:使„„稱臣。

3.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后,如果使得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和狀態,那么這個形容詞則活用為使動詞。 例: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安:使„„安。

步驟二 整體感知 走進文本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錄音,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交流點撥】注意排比句的節奏,如: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翻譯重點句子。

(1)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交流點撥】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2)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

【交流點撥】這個怎么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儀嗎? (3)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交流點撥】住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 (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交流點撥】富貴不能使我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八年級上語文教案第六單元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驟三 文本精讀 深層探究

1.熟讀課文,思考:孟子為什么認為公孫衍,張儀不配稱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交流點撥】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不過是小人,談不上是大丈夫;孟子認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2.再讀課文,進一步思考:怎樣做才能成為真正的大丈夫呢?

【交流點撥】“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這樣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立身處世態度,這樣才能夠成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四:當堂演練 達成目標

步驟四 總結課文 拓展延伸

孟子關于“大丈夫”這段名言,句句閃耀著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輝,在歷史上曾鼓勵了不少仁人志士,成為他們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的座右銘,直到今天,當我們再讀課文時,似乎仍然可以聽到他那金聲玉振的聲音,但在燦若星河的古代文化中,也隱藏著某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比如妻妾制度,三從四德等,所以我們要學習辯證地看待問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標準,肯定珍藏著許多大丈夫的光輝形象,談談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舉例說明。

【交流點撥】富貴不能淫——關羽,文天祥,方志敏„„ 貧賤不能移——陶淵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顏真卿,聞一多,劉胡蘭„„ 【附:板書設計】 居天下之廣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第二篇:部編教材孟子二章富貴不能淫教學設計

21《孟子》二章

富貴不能淫

【教學目標】

1、熟讀文本,背誦精彩片段。

2、小組互助學習,理解本文意思,積累重點文言字詞。(重點)

3、感受和培養大丈夫的英雄氣度。(難點)

【教學工具】多媒體

【教學準備】預習本課,理解本文大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俗語常說“大丈夫說到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到底哪樣的人是大丈夫呢?我們偉大的思想家孟子也談了自己的觀點。今天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他的看法。 我們一起進入到21課《孟子二章》的學習。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介紹孟子及其思想。

四、你讀我讀,疏通大意

1、誦讀本文。(小組內以喜歡的形式讀文章,推薦讀得好的同學,班級展示)

2、解釋文本。(先對照課文自主學習,再進行小組交流,有不明白的問題班級內進行互助學習)

3、展示活動成果。推薦學生誦讀本文,請學生點評誦讀。

4、教師帶領學生一起疏通文意,解決學生預習留下的問題。并對重點字詞強調。

五、你想我想,感受精髓

1、理解:景春提出了什么觀點?為何會提出此觀點?

孟子提出了什么觀點?他是如何提出這一觀點的?

2、孟子并不認同景春的觀點,他的反駁可以分為幾個層次?主要內容分別是什么?

明確:駁論文就是爭鋒相對的提出自己的正確觀點,有破有立。孟子先駁斥,表示不認同的態度,接著以妾婦之道作比戳破景春的觀點,再正面提出自己心中大丈夫的標準。

六、你講我講,感受英雄

思考: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標準,肯定珍藏著許多大丈夫的名字,談談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請舉例說明。

明確:不是說只有那些具有雄才大略、建立豐功偉績的仁是真正的“男子漢”,也不是說只有那些具備崇高品德、擁有堅定心志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我們生活當中還有很多的普通平凡的“大丈夫”需要你用慧眼去發現。

總結:愿大丈夫的鏗鏘音韻永遠縈繞在你我耳畔

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遠流淌在你我心間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2、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3、理解掌握重點實虛詞;了解課文層層推理得出結論和從歷史事例歸納出結論的寫法。

4、認識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懂得人處于困境能奮發有為,國無憂患往往走向滅亡的道理。

【教學重點】 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3. 【教學方法】 朗讀、研討。 【課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養心、存心等內心修養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2、《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3、學習生字:

舜(shùn) 畎畝(quǎn) 傅說(yuè) 膠鬲(gé) .... 百里奚(xī) 孫叔敖(áo) 法家拂士(bì) ...

4、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重音、停頓。

三、默讀課文,理清條理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全文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

1、2),舉例論證人才必須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一層:擺事實。舉出六位有成就的歷史人物,擺出他們在取得成就之前都是歷經磨難的事實。

第二層:古往今來成大業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經歷種種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折磨,從而鍛煉意志,增長才干。

第二部分:(3),從正反兩個反面論述人處于困難境地才能奮發,無憂懼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

第三部分:(4),點明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四、教師小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本文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先列舉六個卑微到顯赫的人的事例,再講其中道理,由人及國,最后得出結論。說明了憂患可以使人生存發展,安樂可以使人萎靡死亡,激勵人們要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要勇于進取,獲得成功。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大家都熟悉“臥薪嘗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于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于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請走進《孟子·告子下》的選段中去尋找答案。

二、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三、利用工具書,疏通文義

四、古漢語知識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同“橫”,梗塞,不順。) (3)、入則無法家拂士(同“弼”,輔佐,輔弼。)

2、詞類活用:

(1)、勞其筋骨(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使···勞累。) (2)、餓其筋骨 (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使···饑餓。) (3)、空乏其身 (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使···窮困缺乏) (4)、所以動心忍性(動詞使動用法,使···驚動,使···堅強。)

3、一詞多義:

(1)、于:舜發于畎畝之中(從);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給);征于色(在);生于憂患(由于,在)。

(2)、而:而后作(承接連詞);而死于安樂也(并列連詞)。 (3)、發:發于畎畝(舉,被任用);發于聲(表現)。

(4)、拂:行拂亂其所為(阻撓,違反);拂士(同“弼”,輔佐,輔弼)。

五、整體感知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煉而終于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為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接著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論點。

六、合作探究

1、課文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 明確:都出身貧賤,都經歷了磨練,最終都大有作為

2、作者舉例想說明什么?

明確:說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歷磨練;只有經過磨練才能有所作為

3、請你舉出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 明確: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將軍;愛迪生經歷上千次實驗發明了電燈;諾貝爾發明炸藥,實驗中多次被炸傷;貝多芬耳聾后寫出《命運交響曲》;居里夫人發現了鐳元素;張海迪高位截肢自學了四國外語.........

4、“故天將將大任于是人也”一句起什么作用?“必”字說明什么?

明確: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必”字說明經受磨難是成就人才的必然途徑,這是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5、人才須經歷哪幾方面的磨難?又有怎樣的好處呢?

明確:經歷三方面磨練: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為(行拂亂其所為),好處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分別從哪兩方面論述了什么道理?

明確: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人處逆境才能生存發展,國無憂患必將滅亡的道理。

7、人為什么會常犯錯誤?為什么這樣以后就會改正?

明確:宇宙是無限的,奧秘是無窮的,人在宇宙中是極其渺小的,人受時空的限制,不可能無所不及。所以在認識事物時,必然要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人在犯錯誤的過程中,要反思總結經驗教訓,就會糾正錯誤認識,接近真理,走向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即在于此。

8、“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是具體論述人在困境中思想行為表現。“征于色”是指表現在神態上,“發于聲”是指表現在談吐上,都異于從前,異于別人,顯示出非凡的氣質,修為,從而被別人所了解,所任用。“而后喻”句照應了第一段中所指出人才被舉用的現象。

9、“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是從國家存亡的反面來論述受磨礪的好處。“法家”“拂士”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有敵國外患為什么對國家有利?請同學舉歷史上的事例加以說明。

明確:“法家”是起著約束國君,限制國君的作用的。封建君主,天下惟我獨尊,“法家”勸諫君主不去聲色犬馬,心系國事。“拂士”是輔佐君王,為君主出謀劃策的。有敵國外患,就會有恐懼意識、憂患意識,不斷地找出本國的弱勢,努力提高本國的國力水平,從而增強對敵斗爭的優勢,使敵人不敢覬覦,也侵略消滅不了。歷史上商紂王、隋煬帝等事例都足以證明“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這句話的正確性。

七、總結升華

本文除了例證外,還用了什么方法論證了這一道理?怎樣論證的?

明確:作者除了例證,還善于從個別到一般,講道理分析。并從正反兩方面對比分析論證磨練的必要性:作者先列舉了三個哲理性很強的事實:“人恒過,然后能改;困與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從正面闡述即使作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經受磨練,方能發奮進取的道理。接著,作者從個人的成長推論到治理國家,如果沒有法家拂士、敵國外患,往往會導致國家的滅亡,這是從反面論證。

文章通過兩方面論述,水到渠成,得出結論;“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八、教師小結

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啟發意義:一是關于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入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煉中形成的,增長的。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一是關于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采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系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佞幸弄權,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么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篇:2018年八年級語文第六單元21《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

21 《孟子》二章

1.掌握文中實、虛詞的用法。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及其特點。(重點) 3.引導學生結合實例領會文章論點蘊涵的深刻哲理。(難點)

1.朗讀法;2.討論法; 3.合作探究法。

第1課時 《富貴不能淫》

步驟一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人們經常說“大丈夫說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什么是“大丈夫”呢?我們現在一起來看看孟子對“大丈夫”的闡釋。

步驟二 自學互研 自我感悟 1.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是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最有影響的大師,封建時代被尊為“亞圣”,又與孔子并稱“孔孟”。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曾以所學游說諸侯,但不為所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作《孟子》七篇,計260章。

2.作品簡介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睹献印沸形臍鈩莅蹴?,感情充沛,雄辯滔滔,極富感染力,流傳后世,影響深遠。

3.字詞積累 公孫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富貴不能淫(yín) .4.聽讀音頻朗讀,讀準字間,讀準節奏。

5.自由朗讀課文,對照注釋,理解文言詞語的意思。 6.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步驟三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1.再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引用景春的話,擺出錯誤的觀點及論據,引出下文的論述。 錯誤觀點:公孫衍、張儀是大丈夫。

論據:他們“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第二段:先用反問否定錯誤的觀點。再以“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類比,指出公孫衍、張儀只不過迎合了諸侯的野心,如妾婦一味地順從丈夫,從而嘲諷公孫衍、張儀的做法,駁斥了錯誤的觀點。接著列舉大丈夫的種種行為,表明只有符合仁義禮的行為才是大丈夫所為。最后得出結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

1

屈。此之謂大丈夫”。

2.深入討論什么樣的人才是大丈夫,并舉例說明。 富貴不能淫——關羽、文天祥、方志敏。 貧賤不能移——陶淵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顏真卿、聞一多、劉胡蘭。 “大丈夫”不在于性別,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質。 3.探究文章主旨。

文章列舉大丈夫的種種表現,有力地論證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的觀點,從而闡明了孟子的思想,即大丈夫要做到仁義禮。

步驟四 當堂演練 知識拓展

寫一篇400字的小短文,談談自己準備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步驟五 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貴不

能淫提出錯誤觀點:公孫衍、張儀是 大丈夫

反駁錯誤觀點:類比論證

樹立正確觀點:事實論證層層深入, 論證有力

第2課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步驟一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孟子》是一部什么書呢?哪位同學簡單介紹一下?《孟子》這本書是孟子與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撰寫的,文章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學的這篇文章,就能看出這些特點來。

步驟二 自學互研 自我感悟 1.字詞積累

畎畝(quǎn)

傅說(yuè) ..膠鬲(gé) 行拂(fú) ..拂士(bì) 曾益(zēng) ..2.聽錄音范讀:聽讀注意讀音、停頓、重音、節奏。 3.自由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通假字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拂”同“弼”,輔佐) .②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

2

③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衡”同“橫”,梗塞、不順) .(2)古今異義 ①舉于版筑之間(古義:搗土用的杵。今義:建造,修建) .②舉于士(古義:獄官。今義:士兵) .(3)一詞多義 ①于舜發于畎畝之中(從)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給) .征于色(在) .生于憂患(由于) .②而而后作(承接連詞) .而死于安樂也(并列連詞) .③發發于畎畝(興起,指被任用) .發于聲(顯露、流露) .④拂行拂亂其所為(違背) .法家拂士(同“弼”,輔佐) .(4)詞類活用 ①勞其筋骨(使動用法,使……勞累) .②餓其體膚(使動用法,使……受餓) .③空乏其身(使動用法,使……財資缺乏) ..④所以動心忍性(使動用法,使……震撼;使……堅忍) ..⑤行拂亂其所為(使動用法,使……不順) .⑥人恒過(名詞活用為動詞,犯錯誤) .⑦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動詞作狀語,在國內;在國外)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停頓、重音、語調。 5.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步驟三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一、賞析第一段。

1.本段列舉了六位圣賢的典型事例,那么,這六位圣賢的共同點是什么呢?

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式,列舉了六位由卑微到顯貴的歷史人物,它們都出身貧賤,都經歷了磨練,最終都大有作為。

2.作者舉例想說明什么?有什么作用?

說明了要想成才必須先經歷磨練,只有經過磨煉才能有所作為,為下文將要說到的觀點提供了事實根據。 3.請你舉出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

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將軍;愛迪生經歷上千次實驗發明了電燈;諾貝爾發明炸藥,實驗中多次被炸傷;貝多芬耳聾后寫出《命運交響曲》;居里夫人發現了鐳元素……

4.理解“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這句話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歸納論證。“也”表句中停頓,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5.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是什么?這是從哪些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是從思想、生活、行為三個方面來概述其艱難困苦的狀況的。

6.“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

3

一是能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發展一個人的才能。

二、研讀第三段。

1.這段從哪兩個方面來論述了什么道理?

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個人成才與國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個人老犯錯誤,就能促使他改正錯誤,思慮堵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一個國家,如果內無堅守法度的世族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無足以與之抗衡的鄰國和外患的入侵,這樣的國家就會滅亡。

2.最后,作者提出了一個什么觀點?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全文的中心論點,是本文主旨所在。

三、再讀課文,加深對課文層層深入論證論點的理解。

文章開頭列舉古代六位圣君賢臣起于微賤的事例。(擺事實)這些事例暗示:逆境對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緊接著就歸納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講道理)說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第二段從個人和國家的角度進一步闡發上述結論(正面)和(反面)。最后點明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文章正面論述生于憂患,反面論述死于安樂。

步驟四 當堂演練 拓展延伸

作為一名現代中學生,面對當代飛速發展的社會,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一至理名言? 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觀點的實質是以時刻堅持積極進取的精神為人生目標,本著這種精神,在我們學習和生活中,可以積聚智慧,砥礪意志,跨越艱難,提高精神境界,以民族的繁榮和祖國的昌盛為己任,追求高質量的人生。所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步驟五 課后反思 查漏補缺

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擺事實:六位圣賢(排比)→逆境出人才(客觀條件)得結論(中心論點)→生于憂患 講道理:個人→處憂患能進取——正面論證(主觀因素)

國家→處安樂國恒亡——反面論證(主客觀因素)→死于安樂

4

第四篇:部編八年級上冊昆明的雨

16.《昆明的雨》

【知識目標】 了解昆明的雨的特點,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

【能力目標】

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閑適自由的風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引導他們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 【教學重點】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品讀文本內在的韻味,感受作者獨特的情趣。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預習本文字詞,掃清閱讀障礙。 2.了解汪曾祺的寫作風格。 教學過程

一、說詩情,導入新課 讀汪曾祺的一首小詩:

蓮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濕雨沉沉。 讓學生自由的讀一讀品一品其中的詩味。

教師:這首舊體詩寥寥28個字,寫盡了上世紀40年代昆明雨季的寧靜、清寂和時在西南聯大學習的莘莘學子的苦悶和無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哀愁。蓮花池本來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尊陳圓圓著比丘尼裝的雕像,有點荒涼、凄清?,F在的蓮花池處于市中心一帶。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白天,人流如過江之鯽;入夜,燈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蓮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有的是酒樓、飯店、大排檔。入夜,路邊燒烤攤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學里的男女大學生們。嘻嘻哈哈,邊吃邊聊。滿街是油煙、尾氣和燒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沒了。然木香花會有的。豬頭肉也會有的。只是“一杯濁酒”中恐怕再難品出“木香花濕雨沉沉”的那種況味,那種氛圍了!我們也只能從先生的美麗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

二、讀文本,整體感知

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隨后師生共同探討交流:

1、題為“昆明的雨”,文章開篇為什么要描述給寧坤的畫呢?

明確:所畫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點。又可引出下文對“昆明的雨”具體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與別處的雨有何不同讓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請圈劃出最能概括其特點的那一句。 明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3、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具體的寫昆明雨季之明亮、豐滿,使人動情? 明確: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 昆明的雨季是“豐滿的”,因為“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因為“仙人掌不僅多,且極肥大,可以種在菜園的周圍代替籬笆,并且倒掛著也能開花。

因為“昆明雨季最多的還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濕空氣最有特征性的景物”;

“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牛肝菌、青頭菌、雞樅、干巴菌、雞油菌??

昆明的楊梅不僅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而且顏色黑紅黑紅的,名字也很好聽,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緬桂花和木香花,緬桂花“密密的葉子,把四周房間都映綠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脹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

1 / 2

教師小結:在這篇文章中,汪老不僅僅關注著昆明的雨,還描繪了很多自然風物。生活中的美就存于這一草一木中,顯示出汪老獨特的詩情和生活雅趣,他還用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捕捉他們,然后攜入文字,與我們則更是一種美的享受。

三、品語言,體悟深情

1、這樣明亮又豐滿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動情的。你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 師生共同交流并明確:懷念、喜愛、鄉愁。

2、你是從文中哪些詞句之中體會出作者的這種感情? 學生默讀課文,師生相互交流探討,品味語言之美。 例如:

①這種東西也能吃?!„„這東西這么好吃?!

短短一句話,稍作改動但,疑問、驚喜、感嘆之情卻盡在其中!

②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著板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中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為何要寫買花女孩?)

運用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用賣花女孩的嬌美情態襯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發作者對昆明的懷念、喜愛之情。

③.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嚴嚴的。

“爬”“遮”等動詞,把木香擬人化,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木香的茂盛,表達作者的喜愛、贊嘆之情。

④我想念昆明的雨。(兩次出現,有何不同?)

第2段和第11段,作者都有一句“我想念昆明的雨”,

第2段,內容點明了文章中心,表達了籠罩全文的作者對昆明雨季的深切懷念的感情。結構:這句獨立成段承接上文的畫面介紹,引起下文“我想念昆明的雨”的緣由的抒寫。

第11段,內容:深化主題,表達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結構:照應第2段內容,收束全文,使結構顯得完整。

3、作者想念的不僅僅是“雨”,還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風、人情和當年在那里寧靜、恬然的生活,你能體會出作者什么樣的生活態度?

明確:生活中并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才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

四、賞經典,拓展閱讀

1、大家讀完這篇文章,覺得這篇文章語言上能給你什么獨特的收獲? 請學生朗讀比較感興趣的語句并總結:

可能會有A、短句B、文言、成語。C、口語(例句見文中)

教師小結:在這里,典雅的文言詞語與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讓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將極雅與極俗的兩種語言和諧地捏到一處的藝術功力。

2、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 延伸閱讀:《端午的鴨蛋》片段,再次感悟汪老平淡而韻味十足的文字之美。

五、品生活,課外延伸:

1、推薦閱讀《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2、仔細觀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葉,抓住其特點,并披情入文,寫一點能表現自己獨特感悟的文字。

六.板書設計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明亮的 豐滿的 使人動情

2 / 2

第五篇:部編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要點歸納

部編八年級歷史上冊知識要點歸納,初二新生開學必備! 單元知識點梳理: 第1課 鴉片戰爭

一、鴉片走私與林則徐禁煙 1.英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的原因:

在中英正當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為扭轉不利局面,英國大量向中國走私鴉片。 2.鴉片泛濫的危害:

白銀大量外流直接威脅到清政府的財政;嚴重摧殘吸食者的體質;政治腐敗;軍隊戰斗力削弱。 3.道光帝派林則徐去廣東禁煙。林則徐被稱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4.虎門銷煙: 1839.6. 林則徐

意義: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二、英國發動侵略戰爭

鴉片戰爭:1840.6-1842.8 中國PK英國

1.重大事件:1841年英軍強占香港島;虎門——關天培殉國;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吳淞——陳化成殉國。 2.失敗原因:統治者昏庸愚昧;經濟落后;武器陳舊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3.啟示:落后就要挨打

三、《南京條約》的簽訂

1.1842.8 中英《南京條約》內容及危害:

總:《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①五口通商:廣州、福州、上海、寧波、廈門(廣福上寧廈)——位于東南沿海地區,便于英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 ②割地:香港島——破壞中國領土主權; ③賠款:2100萬銀元——加重人民負擔;

④議稅: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繳納的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破壞中國關稅主權。 2.《南京條約》的附件: 1843年中英《虎門條約》: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權利。 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 1844年中法《黃埔條約》

3.鴉片戰爭的影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第二次鴉片戰爭

1.原因:西方列強想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2.參與國:英法(主兇);俄美(幫兇)

3.借口:英——亞羅號事件;法——馬神甫事件/西林教案 4.時間:1856-1860年(咸豐帝在位) 5.結果:

(1)《天津條約》

概況:1858年,清政府與俄、美、英、法簽訂。

內容:①外國公使進駐北京②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③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影響:侵略勢力已經由東南沿海深入到長江中下游一帶。 (2)《通商章程善后條約》 概況:清政府與英、法、美簽訂。 內容:被迫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 (3)《北京條約》

概況: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簽訂。 內容:①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 ②增開天津為商埠 ③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④賠款額也大幅增加。 6.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更多主權,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沙俄占領中國北方大片領土。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的罪行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沙俄趁火打劫——共侵占我國北方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 其中《璦琿條約》——割占領土最多60多萬平方千米

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

一、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背景

1. 原因:①鴉片戰爭的失敗,進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統治危機;②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2.前期準備:1843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受基督教影響),和馮云山前往廣西傳教。

二、進程(1851-1864)

1、金田起義——開始

1851.1.11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

2、永安建制——發展 【初步建立起政權組織】

口訣“東西南北翼,楊蕭馮韋石,雖然都是王,皆受東王制”。

3、定都天京——壯大 【正式建立與清朝對峙的革命政權】 概況:1853.3攻占南京,改為天京,作為都城, 頒布建國綱領——《天朝田畝制度》: 內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

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的理想社會(“四有兩無”)。 結果:沒有實行。

評價:主張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是不可能實現的。

4、北伐、西征——高潮 【軍事上進入全盛時期】

5、天京事變——轉折 【太平天國由盛轉衰】1856年

6、重整國政——防御

(1)提拔洪仁玕總理朝政?!顿Y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主張?!臼窍冗M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2)提拔軍事將領陳玉成、李秀成等。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未能從根本上改變軍事上的不利局面。

7、天京陷落——失敗 1864年

三、失敗原因 1.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2.戰略失誤

3.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殺【曾國藩——湘軍;李鴻章——淮軍;華爾——洋槍隊等】

四、歷史意義

1、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

2、堅持斗爭14年,轉戰大半個中國,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壯烈的一章。

五、啟示 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六、其他

1、如何評價《天朝田畝制度》?為什么不能實現?

積極性:它反映了當時廣大貧苦農民強烈地反對地主階級殘酷剝削的要求,以及獲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會的渴望。

局限性:《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違背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是不可能實現的,實際上也沒有實行。

2、比較《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

第4課 洋務運動

一、洋務運動的興起

1.背景:內憂外患(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 2.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3.洋務派代表:中央——奕?;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 4.時間:19世紀60—90S年代

二、洋務運動的內容

1.創辦近代軍事工業:“自強”——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 2.創辦近代民用企業:“求富”—— 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

3.興辦教育:①興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京師同文館)②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③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如:詹天佑)。 4.創辦新式海陸軍:

陸軍——組件新式洋槍隊,采用西式兵操練兵; 海軍——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北洋艦隊規模最大,1885年,成立海軍衙門統一協調指揮。

三、結果

1.失敗。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

2.失敗原因:①根本原因:沒有變革落后的封建制度②洋務派內部的腐?、弁鈬鴦萘Φ臄D壓。

四、評價

1.性質: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

2.進步性: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局限性: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再加上其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注:近代化: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思想——科學化。

五、啟示

不改變封建制度,單純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是不能成功的。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

一、甲午中日戰爭

1.背景:日本“大陸政策”;1894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 2.時間:1894年——1895年 3.戰役:

豐島海戰——戰爭爆發 平壤戰役——左寶貴(殉國)

黃海大戰——鄧世昌(殉國);此次海戰北洋艦隊損失較大,但主力尚存 遼東半島戰役——徐邦道(奮力抵抗) 隨后日軍制造旅順大屠殺 威海衛戰役——丁汝昌(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二、《馬關條約》的簽訂 1.時間:1895年

2.雙方代表: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3.內容:

割地——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賠款——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

通商——開放蘇州、杭州、沙市、重慶為商埠(“蘇杭殺蟲”); 設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反映了列強資本輸出的需求)。

4.影響:使外國的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國狂潮

1.開端:沙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 2.各國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3.美國“門戶開放”:

提出:1899年,美國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國提出。

內容: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 結果:得到各國同意。

實質:“門戶開放”政策反映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侵華政策上的矛盾。 第6課 戊戌變法

一、背景

《馬關條約》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二、序幕——“公車上書” 時間:1895年春 地點:北京

人物:康有為、梁啟超以及各省1300多名參加會試的舉人。 目的:請求拒和、遷都、變法。

結果:未上達光緒帝。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三、發展——維新思想的傳播 組織學會:強學會等 創辦報刊:上海的《時務報》;天津的《國聞報》等。

代表人物:梁啟超、嚴復(進化論思想)等,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

四、高潮——“百日維新” 背景: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 時間:1898.6.11——9.21 標志: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變法。 內容:

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經濟上——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 文化上——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京師大學堂)。 軍事上——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

五、結果——戊戌政變(變法失敗)

結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人士,廢除變法詔令。 “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

失敗原因:①變法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②寄希望于無實權的皇帝身上。③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于單薄,脫離人民群眾。(妥協性、軟弱性)

六、歷史意義

意義:①是一場救亡圖存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②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最突出)。

七、啟示

資本主義的改良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第7課 抗擊八國聯軍

一、義和團運動

1.興起:山東、直隸一帶。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加劇和外國傳教士活動的猖獗,逐漸轉變為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反帝斗爭組織。

2.發展:清政府由“剿滅”變為“招撫”,義和團運動迅猛發展。1900年夏,義和團已經控制了京津地區。 斗爭方式——粘貼文告;搗毀教堂、拆毀鐵路、砍斷電線等 3.口號:“扶清滅洋”

評價“扶清滅洋”:“扶清”——前期有利于得到清政府的支持發展壯大,但對清政府本質認識不清,對它抱有幻想。“滅洋”——表達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但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4.性質:反帝愛國運動

二、抗擊八國聯軍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時間:1900年

參與國: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直接目的:鎮壓義和團運動

路線:廊坊→→大沽→→天津→→北京

2.義和團與愛國清軍抗擊八國聯軍 (1)廊坊大捷

(2)義和團在北京的戰斗:西什庫教堂、東交民巷使館區 (3)天津保衛戰:老龍頭火車站、紫竹林租界。(聶士成殉國) 3.義和團運動的失敗

(1)結果: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攜光緒西逃,并下令剿殺義和團。義和團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 (2)意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4.八國聯軍的暴行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采取報復性的屠略者的兇惡本質。

三、《辛丑條約》的簽訂

殺、劫掠,充分暴露侵中國的野心。

1.時間:1901年

2.國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 3.內容:

①“賠”: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

②“禁”: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最能體現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成為“洋人的朝廷”);

③“拆”: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

④“劃”: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東交民巷使館界成為“國中之國”,成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大本營);

⑤“改”: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4.影響:《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部編八年級上冊歷史復習提綱 1.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是——林則徐

2.林則徐在虎門海灘銷煙,史稱——“虎門銷煙”

3.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工業商品,掠奪生產資料。 4.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林則徐虎門銷煙 5.中國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南京條約》 6.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

7.使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事件(條約)—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8.割香港島給英國的條約是—《南京條約》

9獲得臨時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條約—《虎門條約》 10.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11.火燒圓明園的元兇——英法聯軍

12. 火燒圓明園是在那次侵華戰爭中—第二次鴉片站爭 13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的條約是——《北京條約》

14.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公里的是——俄國 15.創立“拜上帝會”的是—洪秀全

16.太平天國初步建立政權的事件——永安封王 17.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是——《天朝田畝制度》 18. 太平天國失敗的標志是——天京陷落 19洋務運動的口號是—“自強”“求富”

20.洋務運動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中央:奕?;地方: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 21.洋務運動以“自強”創辦的軍事工業: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 22.洋務運動以“求富”創辦的民用工業: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 23.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洋務運動

24.在黃海大戰中壯烈殉國的海軍將領是——鄧世昌 25.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的條約——《馬關條約》 26.1895年,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的代表是——李鴻章

27.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澎湖列島給日本的條約——《馬關條約》 28.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條約——《馬關條約》 29.瓜分中國狂潮的導火索是——《馬關條約》 30.提出“門戶開放”的國家是——美國 31.拉開變法維新序幕的事件——公車上書

33.戊戌變法時期影響力最大報刊——《時務報》和《國聞報》 34.戊戌變法的代表——康有為、梁啟超

35.為變法維新流血犧牲的——以譚嗣同為首的戊戌六君子 36.提出“扶清滅洋”的運動是——義和團運動 37.八國聯軍侵華的根本原因是——擴大侵略權益 38. 八國聯軍侵華的直接原因是——鎮壓義和團運動 39.賠款4.5億兩白銀的條約——《辛丑條約》

40.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的條約——《辛丑條約》 41.劃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的條約——《辛丑條約》

42.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條約/事件——《辛丑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43.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條約——《辛丑條約》 44.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45.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 46. 1894年,孫中山成立興中會的地點——檀香山 47.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 48. 905年,孫中山成立中國同盟會——日本東京 49.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 50.“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 51.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是——《民報》

52.中國同盟會成立后的第一次起義——萍瀏醴起義

53.廣州起義失敗后收殮到七十二具烈士遺骸,葬于黃花崗,這次起義又稱——黃花崗起義 54.武漢有“首義之城”的美譽是因為中國近代史一次重要的歷史事件——辛亥革命 55.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宣告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政制度的終結歷史事件——辛亥革命 56.開創了完全意義上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事件——辛亥革命 57.中華民國成立的標志是——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 58.中華民國元年是——1912年

59.標志清王朝統治結束的事件——宣統帝下召退位 60.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的是——袁世凱

61.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竊取的標志是——臨時政府遷往北京 62.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63.“二次革命”的導火線是——宋教仁遇刺身亡 64.發動“二次革命”的是——孫中山、黃興 65.在“護國戰爭”中首先宣告獨立的省是——云南省

66.標志著新文化運動開始的事件是——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 67.新文化運動的代表是——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 68.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是——《新青年》和北京大學

69.陳獨秀提出“德先生”和“賽先生”是指——“民主”和“科學” 70.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民主”和“科學”

71.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學;提倡文學革命。 72.新文化運動的意義——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73.中國四次近代化探索——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75.中國近代的侵華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侵華戰爭 76. 四次近代化探索的口號/目的/思想——“自強”“求富”、救亡圖存、三民主義、“民主”和“科學”(順序不能串,按77題的順序)

77. 四次近代化探索的領導人:奕?、康有為、孫中山、陳獨秀 78.洋務運動的性質——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79.戊戌變法的性質——一次失敗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思想啟蒙運動 80.辛亥革命的性質——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81.新文化運動的性質——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五四運動起來思想宣傳和鋪墊作用。 82.五四運動的導火線——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 83.五四運動的前后期中心——前期北京,后期上海

84.五四運動的前后期主力——前期先鋒:學生,后期主力:工人 85.最能體現五四運動性質的口號是——“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86.五四運動的性質——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87.五四運動中要求嚴懲的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 88.中國第一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是——李大釗 89.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是——陳獨秀在上海創辦的 90.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地點是——上海,后轉移到嘉興南湖 9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 92.中共一大選舉的中央局總書記——陳獨秀

93.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94.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的事件——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95.京漢鐵路大罷工的口號——“為自由而戰,為人權而戰” 96.鎮壓京漢鐵路大罷工的是北洋軍閥——吳佩孚 97,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標志是——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98.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培養出大批軍事人才和政治人才——黃埔軍校 99.黃埔軍校的校長和政治部主任——蔣介石和周恩來 100.北伐戰爭的對象是——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101.北伐戰爭的初期戰場——湖南湖北

102.北伐戰爭中著名的戰役是——汀泗橋戰役、賀勝橋戰役、武昌戰役 103.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的標志是——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04.第一次國共合作徹底失敗的標志是——汪精衛召開“分共會議” 105.蔣介石代表哪個階級的利益——大地主大資產階級 106.蔣介石成立的國民政府的地點——南京

107.南京政府統一全國的標志——張學良“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 108.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槍的事件——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 109.提出“證券是有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的會議——“八七會議” 110.提出“證券是有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的是——毛澤東 111.毛澤東在湘贛邊界發動起義是——秋收起義 112.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13.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是——毛澤東 114.井岡山會師的主要人物——毛澤東和朱德 115.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南昌起義、秋收起義 116.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南昌起義、秋收起義 117.確立“思想建軍、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的會議——古田會議 118.1931年,中華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瑞金 119.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 120.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三灣改編” 121.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122.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根本原因——博古、李德“左”的錯誤 123.果斷建議紅軍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的——毛澤東

124.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 125.長征中打亂了敵人追剿計劃——四渡赤水 126.長征中跳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渡過金沙江 127.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會師地點——1935年,吳起鎮

128.宣告長征勝利結束——1936年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紅軍長征勝利81周年) 129.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地點——甘肅會寧

130.遵義會議確立了誰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毛澤東 131.九一八事變的借口——柳條湖事件 132.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九一八事變

133.中國共產黨派誰組織東北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楊靖宇 134.1935年,華北危機引發了的愛國運動——一二九運動 135.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押蔣介石的——張學良、楊虎城 136.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押蔣介石的事件——西安事變 137.揭開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138.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139.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 140.保衛北平是壯烈殉國的將領——趙登禹、佟麟閣

141.根據國共合作協議,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141.根據國共合作協議,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14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國共合作宣言的發表 143.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迷夢的會戰——淞滬會戰 144.堅守四庫銀行的——謝晉元

145.守衛寶山,與日軍苦戰3天,全營官兵壯烈殉國——姚子清營 146.抗戰時期正面戰場國民黨的陪都——重慶 147.國家公祭日——12月13日

148.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萬士兵——南京大屠殺 149.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利——臺兒莊戰役 150.1838年發生臺兒莊戰役的指揮官——李宗仁 151.中國正面戰場規模最大的一場會戰——武漢會戰

153.武漢會戰中殲滅日軍3000余人的重要的戰役——萬家嶺大捷

154.英美盟軍在太平洋戰場連連敗退,東方戰場唯一的勝利——第三次長沙會戰 155.1944年,國民黨正面戰場大潰敗——豫湘桂戰役

156.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第一個勝利/指揮者/軍隊——平型關大捷,林彪,八路軍115師 157.粉碎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的戰役——平型關大捷 158. 抗戰時期共產黨的總后方和指揮中樞——延安

159.中國敵后戰場大規模主動出擊的戰役、指揮者——1940年百團大戰、彭德懷 160.1941年,國民黨頑固派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161.棗宜會戰中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壯烈殉國——張自忠 162.在“反掃蕩”作戰中,八路軍副參謀長血灑疆場——左權 163.為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的會議——中共七大 164.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奮斗方向的會議——中共七大 165.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會議——中共七大 166.毛澤東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七屆一中全會

167.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標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168.臺灣回歸祖國懷抱的時間——1945年8月15日

169.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到重慶的目的——為內戰爭取時間;為政治上獲取主動,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

170. 毛澤東到重慶的目的——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

171.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標志是——1946年,撕毀“雙十協定”,全力進攻中原解放區 172.提“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毛澤東 173.打退對山東解放區進攻的戰役——孟良崮戰役

174.孟良崮戰役中華東解放區殲滅的是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 175.孟良崮戰役中殲滅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的是——華東解放區

176.青化砭、沙家店戰役粉碎對了對哪個解放區的進攻、指揮者——陜北解放區、彭德懷 177.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是——減租減息

178.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及相關法律是——耕者有其田、《中國土地法大綱》 179.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序幕——1947年,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 180.解放東北全境的戰役——遼沈戰役

181.解放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的戰役——淮海戰役 182.解放華北全境的戰役——平津戰役

183.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1949年南京解放

184.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三個階段——19世紀六七十年代,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185.狀元實業家是誰、他走的道路、創辦的工廠——張謇、“實業救國”的道路、南通大生紗廠

186.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出現“短暫的春天”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侵略。

187.在解放戰爭中,通過和平方式揭發的城市——北平

188.在解放戰爭中,接受和平改編的北平國民黨總司令——傅作義 189.狀元實業家創辦的工廠——南通大生紗廠

190.新式交通工具傳入中國的時間——19世紀70年代后 191.體現自由平等的新時尚是在——辛亥革命以后

192.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的新時尚有——剪變、易服、勸禁纏足;廢除跪拜禮,代之以簡單鞠躬、握手禮;稱呼取消“老爺”“大人”代之以“先生”;

193.20世紀初——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家》老舍的《駱駝祥子》徐悲鴻的《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聶耳的《義勇軍進行》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 20世紀中期——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風驟雨》 194.洋務運動時期最早的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 195.百日維新期間,清政府成立的——京師大學堂

196.清政府停止科舉考試,存在了1300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1905年 200.近代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是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

201.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1897年上海的——商務印書局 202.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創辦的,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新華書店 202.一篇討伐封建主義的檄文——魯迅的《狂人日記》 203.1905年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無聲電影——《定軍山》 204.1931年拍攝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20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詞、曲作者分別是——《義勇軍進行曲》、田漢、聶耳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廠黨委xx年度工作計劃下一篇:第56號教室奇跡讀后感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