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2019政治生活易混易錯

2023-06-30

第一篇:2019政治生活易混易錯

《政治生活》易混易錯點

第一單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國是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與人民民主專政不一樣,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2、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全體公民當家作主。 (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公民與人民不能等同。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一定是公民,但公民不一定是人民)

3、民主是全社會的民主。(民主具有階級性。民主總是統治階級的民主,對被統治階級來說,不是民主而是專政)

4、我國人民是國家權力的直接行使者。(我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由人民選舉代表組成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力。因此,人民是間接行使國家權力,人民代表才是國家權力的直接行使者)

5、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6、政治自由權,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權利。(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權利)

7、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立法平等和守法平等。(法律具有階級性,不能反映被統治階級的意志,立法平等的說法錯誤 ,守法平等正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平等享受權利、平等履行義務和平等實用法律三層意思)

8、選舉權就是選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權利。(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公民依法享有選舉國家權力機關代表的權利,而不是享有選舉和被選舉為國家機關代表的權利)

9、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作為我國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選舉村委會主任也是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體現。(選舉權特指選舉人大代表的權利,被選舉權特指被選為人大代表的權利)

10、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可以放棄。(公民的權利可以放棄,但義務不能放棄,只能履行。不能因為放棄了權利而不履行義務,不管放不放棄權利,都應履行義務。)

1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作為我國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其主體是全體公民。(并不是所有公民都有。憲法有規定,要年滿18周歲,而且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12、 民主選舉的權利就是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民主選舉是廣義上的選舉,其范圍廣泛,包括人大代表的選舉、國家領導人的選舉、村(居)委會的選舉等。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特指選舉和被選舉為國家權力機關代表的權利)

13、我國公民基本政治權利不斷擴大。(公民的基本政治權利是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不能隨便擴大)

14、享受權利才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體現。(人民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都是當家作主的體現)

15、在我國,公民的權力和義務是相統一的。(權利和權力不是一回事。權利一般體現私人利益,權力一般體現公共利益;權利可以放棄轉讓,但權力必須依法行使,不得放棄轉讓)

16、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享有公民的權利就越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影響公民享有的權利的多少)

17、“選舉與我無關”“選誰都可以”。(這是公民意識不強、主人翁意識不強的表現)

18、決策是少數精英的事,讓公民參與決策過程,只會干擾決策的形成。(不是少數精英的事,公民參與決策,反映公民的意愿,集中公民的智慧,有助于形成科學的決策)

19、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表明公民享有的權利和履行的義務是一樣的;或在我國,公民享有的權利都是一樣的。(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表明公民平等地享有權利和平等地履行義務。全國人大代表享有的人身特別保護權和言論特別保障權,并非人人都有 。年滿18歲才能享有選舉權)

20、等額選舉就是當選者已事先“內定”。(不是,如果候選人的選票達不到法定的票數也是不能當選的)

21、公民應先履行義務,后享受權利。(權利和義務作為法律關系,是同時產生而又相對應存在的,沒有先后之分)

22、村民委員會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務的國家機關。(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都不是國家機關)

23、村委會和居委會是基層政權組織。(村委會和居委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不是基層政權組織,不是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職工代表大會、城市社區的居委會、農村的村委會,都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而基層政權組織是指鄉鎮一級的人大和政府)

24、政務微博的出現,增加了公民政治權利和自由。(政務微博的出現,暢通了公民政治參與的渠道)

25、公民在使用網絡參與政治生活時應依法對政府的工作行使質詢權。(質詢權是人大代表的權利,公民可以行使監督權)

26、公民在微博上有發布自己掌握的一切信息的自由。(公民在微博上有表達的自由,也需承擔表達的責任)

27、公民可以通過網絡問政說明公民享有的民主權利擴大。(說明我國的民主形式日益豐富,民主渠道不斷拓寬)

28、政府須切實保障公民的民主決策權。(政府須切實保障公民參與民主決策,但公民沒有決策權)

29、村級財務事務“兩公開一會審”的做法,是村民自治的基礎。(村民自治的基礎是自己選舉當家人)

30、村級財務事務“兩公開一會審”的做法,加強了對基層行政的制約和監督。(村委會不是政府機關,不行使行政權力)

31、專家聯名建議是通過專家咨詢制度參與民主決策。(是通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參與民主決策)

32、權力與權利是一回事。(權力是一個政治概念,它的對應方是服從,權利是一個法律概念,它的對應方是義務;在我國,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而權利為公民所享有;權力不能轉讓,不能放棄,而權利有的可以轉讓和放棄)

33、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是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前提和基礎。(公民享有對涉及公共利益決策的知情權,是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前提和基礎)

34、對政府權力的監督主要依靠輿論監督。(為了防止權力的濫用,需要對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輿論監督具有透明度高、威力大、影響廣、時效快等特點,成為監督政府權力的一種有效形式。但是,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健全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體系,這個體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目前,我國已經依據憲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監督體系)

35、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權利和行使民主監督的權利是一樣的。(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權利突出決策過程中的公民參與;公民行使民主監督的權利突出公民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的合法性、合理性的監督)

第二單元 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1、政府有管理經濟的職能,所以政府可以直接干預經濟。在通貨膨脹的壓力下,政府應加強對經濟的干預。(政府履行組織經濟建設職能,并不意味著政府可以直接干預經濟,而是以宏觀調控為主,主要經濟和法律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變直接干預為間接引導經濟)

2、政府要直接參與食品生產和管理。(政府不能直接參與食品生產)

3、合理行政就是合法行政。(都是依法行政的具體要求,有聯系又有區別,合法行政是政府實施行政管理時,應按照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權限和程序進行。合理行政指政府實施行政管理時,應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對受管理者平等對待,不能偏私,不能歧視,要符合理性)

4、政府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須加強立法工作,政府屬于立法機關。(我國的立法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 )

5、國務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規,因此國務院是立法機關。(國務院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可以依法制定有關行政法規,但不是立法機關)

6、國務院行使構建法律體系的職能。(在我國立法權屬于人大及其常委會,其他機關沒有立法權)

7、開展“網絡在線問政”活動是健全權力制約機制的關鍵。(對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的關鍵是建立健全制約和監督體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8、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發揮人民民主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建立健全制約和監督機制。這個機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9、中國共產黨要依法行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是依法執政,政府才是依法行政)

10、我國的行政機關指上至中央政府下至村委會各級組織機構。(村委會不是國家機關)

11、政府承擔重要的職能,意味著政府可以包辦一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民政府擔負四個方面的職能,但并不意味著政府可以包辦一切。政府應該在法定的范圍內履行職權,不能“錯位”“失位”“越位”)

12、中國共產黨行使政府職能。(政府職能是政府應承擔的職責和功能,其他政黨、社會團體、政協、愛國組織都無權行使,中國共產黨也不例外)

13、網絡“舉報監督專區”的設立確保了國家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網絡反腐有利于國家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但不能起到確保的作用)

14、國務院機構改革旨在進一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擴大政府職權。(政府的職權是法律所規定,不能隨意擴大)

15、我國政府轉變職能就是政府職能要逐步減少。(我國政府轉變職能并不意味著職能減少)

16、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是樹立政府權威的需要。(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并不是為了單純地樹立政府權威,而是更好地服務于民)

17、在政府民主決策過程中,堅持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對少數人的意見不予考慮。(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尊重少數原則都是我們在民主決策中應堅持的原則)

18、政府須切實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公正司法的主體是司法機關,包括法院和檢察院)

19、構建基層社會管理平臺是完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創新。(基層社會管理屬于基層群眾自治,不屬于政府)

20、增強政府的科學執政意識。(科學執政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而非政府)

21、依法行政就是依法執政。(前者是對政府來說的,后者是對共產黨來說的)

22、實行政務信息公開制度就是為了規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執法行為。(更重要的是為了保障人民的權益)

23、法制部門的監督屬于司法機關的監督。(法制部門的監督屬于政府系統內部的監督)

24、行政監督體系中可以對政府進行監督的國家機關有人大、人民政協、中國共產黨。(行政監督體系中可以對政府進行監督的國家機關有人大、司法機關、上級政府、監察部門、法制部門、審計部門。人民政協和中國共產黨不屬于國家機關)

第三單元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1、我國的國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政體是人民民主專政。(我國的國體是人民民主專政,我國的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權力機關。)

5、人大代表有依法行政的義務。(人大代表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沒有依法行政的義務,政府依法行政)

6、人大代表有權依法決定國家重大事項。(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法決定國家重大事項,人大代表沒有決定權)

7、人大代表代替人民行使國家權力。(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直接行使國家權力)

8、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

9、人民代表大會享有最高立法權、最高決定權、最高任免權、最高監督權。(全國人大享有最高立法權、最高決定權、最高任免權、最高監督權)

10、司法機關擁有部分國家立法權。(國家立法權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司法機關無權立法)

11、人民代表大會具有監督權,可以監督憲法和法律的實施,是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人民檢察院是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

12、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權力機關,都能制定法律,都是立法機關。(我國的立法機關是唯一的,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地方人大只有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地方性法規不能等同于法律,不是立法機關)

13、人大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可以行使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人大代表由選民直接或間接選舉產生,行使審議權、表決權、提案權、質詢權)

14、我國人大代表的選舉采取普遍的差額選舉和直接選舉。(我國人大代表的選舉采取普遍的差額選舉,但是縣及縣以下人大代表的選舉采取直接選舉)

15、中共中央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都是中央的執行機關。(全國人大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都在中共中央的統一領導下(政治領導)協調一致開展工作)

16、在我國,公安機關屬于司法機關;黨政機關是指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和政府機關的合稱。(公安機關屬于行政機關,黨的機關與國家機構合稱為“黨政機關”)

17、人民當家作主是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

18、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其中,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本質和核心,依法治國是基本方略)

19、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因此要依法行政,行使組織和領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職能。(中國共產黨要依法執政,政府要依法行政、履行政府職能,黨不能與政府相混淆) 20、人民政協是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決策機關。(中共中央是國家大政方針政策的決策機關,即黨的政治領導)

21、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在朝黨,民主黨派是反對黨、在野黨;黨執政的目的是保證黨的領導核心地位。(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他們是親密友黨的關系;黨執政的目的是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22、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必須履行國家管理職能。(國家職能只能由國家機關履行)

23、中國共產黨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政府依法行政)

24、中共中央提出方針政策是通過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變為國家意志的。(中國共產黨對國家的政治領導是通過法律來實現的,黨的政治領導通過全國人大變為國家意志)

25、各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有共同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各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有共同的利益和政治基礎。中國共產黨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利益;各民主黨派代表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利益)

26、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27、人民當家作主是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

28、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機統一。(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29、我國的多黨合作就是多黨聯合執政。(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

30、各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是監督和被監督的關系。(各民主 黨派和中國共產黨相互監督)

31、政協具有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政治協商的國家職能 。(政協具有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和政治協商的職能,但政協不是國家機關,不能行使國家職能)

32、政協委員與人大代表都參與民主監督。(人大代表通過行使質詢權對“一府兩院”進行監督,是運用國家權力進行監督,不是民主監督,政協委員的監督是民主監督,代表人民直接行使國家權力的是人大代表而不是政協委員)

33、我國民族問題就是宗教問題。(往往交織在一起,但民族問題不一定就是宗教問題)

34、宗教不得干預政治,政治也不能干預宗教。(宗教不得干預政治正確,但政治也不能干預宗教是錯誤的)

35、在我國,宗教活動受到法律的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才受到法律的保護)

36、我國已經消滅了民族壓迫,所以不存在民族問題了。(消滅了民族剝削和民族壓迫,就消除了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根源。但當前影響我國民族團結的問題仍然存在)

37、中華民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開始形成的。(錯)

38、少數民族和漢族的分布,界限十分清楚。(我國民族分布呈現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特點)

39、我國支持和鼓勵人民信仰宗教。(我國是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但不支持和鼓勵人民信仰宗教)

40、我國實行自主自辦的方針,與外國宗教不存在交往。(我國宗教在獨立自主自辦的前提下,發展與國外宗教的交流和交往)

41、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是為了使宗教信仰最終放棄有神論和宗教信仰,逐步消滅宗教。(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是為了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把宗教活動納入政策、法律、法規范圍)

42、我國的宗教性質上已發生了根本轉變。(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宗教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宗教的性質仍然是唯心主義)

43、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目的是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目的是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44、在我國,宗教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宗教主要起著消極作用,只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起一定積極作用)

45、民族區域自治是由我國民族關系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決定的。這些現實情況是指我國自秦漢 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區域自治是由我國民族關系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決定的。歷史特點是指我國自秦漢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46、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我國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47、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有權制定民族區域自治法,行使自治權。(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自治性法規)

4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有立法權。(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自治性法規,沒有立法權)

49、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是在 中央政權的統一領導下的特別行政區。(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是中央領導下的地方行政區域,不是特別行政區)

50、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權。(民族區域自治地方享有充分的自治權。特別行政區才享有高度自治權)

51.立法權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自治權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 5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礎是自治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礎是國家統一領導)

53、民族自治地方是具有獨立主權的實體。(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國的地方行政區域,不具有獨立主權)

54、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民族區域自治是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我國正確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共同繁榮)

55、民族之間有大小、強弱、發展程度上的區別,表明民族有優劣之分。(各民族都是人類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都對人類歷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因此一律平等)

56、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機關也是重要的自治機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只是政府和人大)

57、我國已經消除了民族差別。(民族差別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民族習慣、民族傳統是沒有必要消除的,而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需要通過長期的努力逐步消除)

第四單元 當代國際社會

1、各國的外交政策都是由本國的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決定的。(各國的外交政策都是各國的國家性質、國家利益決定的)

2、聯合國大會是唯一有權采取行動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聯合國安理會是唯一有權采取行動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

3、國際組織是國際社會最基本的成員。(主權國家是國際社會最基本的成員,也是國際關系的主要參加者)

4、國家利益是國家間合作的基礎。(共同國家利益是國家間合作的基礎)

5、主權國家的基本權利有:獨立權、平等權、自主權、管轄權。(自主權不是主權國家的權利,應為自衛權)

6、恐怖主義是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礙。(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礙)

7、世界多樣化已經形成。(目前,世界多樣化是發展趨勢,但尚未形成 )

8、我國外交政策的決定因素是國家性質和國家力量。(我國外交政策的決定因素是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

9、我國政府一貫信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因此,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我國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是有原則的,是以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為基礎的,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的問題上,絕不屈服于任何外來壓力,絕不拿原則做交易的)

10、國際組織是國際社會最基本的成員。(主權國家是國際社會最基本的成員,也是國際關系的主要參加者)

11、領土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和靈魂。(主權是一個國家的生命和靈魂)

12、人權高于主權。(主權是人權的前提和基礎,一個國家的主權是該國人民享有人權的前提,沒有主權,就沒有人權。因此說“人權高于主權”是錯誤的。一些西方國家打著“人權高于主權”的旗號,其實質是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13、一國可以自由修改憲法、變更政體、確定經濟體制、締結條約、進行自衛戰爭等是主權國家享有平等權的表現;任何國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強迫他國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國文字的權利等是主權國家享有獨立權的表現。(前者是獨立權的表現,后者是平等權的表現)

14、世界各國面臨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由于國家性質不同,國家根本利益存在差別)

15、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是推動和平發展的根本途徑。(推動和平與發展的根本途徑是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16、全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是糧食安全問題。(全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是南北發展不平衡)

17、聯合國不是一個權威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聯合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權威性的政府間國際組織)

18、聯合國大會是唯一有權采取行動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聯合國安理會才是)

19、中國作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一貫支持聯合國的各項工作,參加聯合國的各項活動。(一貫支持按聯合國憲章精神所進行的各項工作,參加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有利于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各項活動)

20、恐怖主義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主要障礙)

21、世界的多極化趨勢意味著當代世界已經實現了多極化。(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只是趨勢)

22、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軍事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應該是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

23、各國在建立國際新秩序上的主張是一致的。(各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存在差異,在建立國際新秩序上的立場也存在分歧,這種分歧的焦點是搞強權政治還是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24、對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分歧和爭端,我國政府的主張是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國際新秩序。(對解決國與國之間的分歧和爭端,我國政府的主張是應按照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準則,通過協商和平解決,反對訴諸武力。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國際新秩序)

25、一國的經濟越發達,對維護世界和平的貢獻就越大。(不能這樣認為,這是不科學的)

26、我國的外交政策的決定因素是國家性質和國家力量。(決定因素是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

27、各國的外交政策都是由本國的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決定的。(都是由各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的)

28、弱國無外交,經濟實力的強弱決定一國的外交政策。(弱國也可以發展對外交往、推行本國的外交政策、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

29、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唯一目標。(這只是我國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標,還有對外目標即“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30、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獨立自主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

31、中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立場發生了變化。(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立場獨立自主不會發生變化)

3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各國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

33、各國和平共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34、中國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積極因素和堅定力量,是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對國際事務發揮主導作用。(應該是對國際事務發揮著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35、國際法對國家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和強制力。(國際法對國家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但是沒有強制力)

36、恐怖主義是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礙。(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礙)

37、我國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標是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我國我國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標是維護國家的獨立和主權,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38、維護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主權國家進行對外交往的出發點和歸宿。(維護本國的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進行對外交往的出發點和歸宿)

第二篇: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 易混易錯知識點小結

【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

易混易錯知識點小結】 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哲學的來源 哲學來源于社會實踐生活不是憑空產生的。常見錯誤說法“哲學是哲學家頭腦里自發產生的”。 2.哲學的定義 ①本意角度愛智慧。注意愛智慧≠智慧本身。哲學給人以智慧使人變聰明而不是等同于智慧本身。 ②世界觀角度哲學是系統理論化的世界觀。注意從主體角度看——世界觀人人都有而哲學是哲學家并非人人從特點角度看——世界觀是零散的、不系統的、樸素的、不自覺的而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 ③方法論角度哲學是也是關于方法論的學說。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的統一而不是僅包含其中的某一個方面。 ④具體科學角度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注意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常見錯誤說法 第一種情況顛倒二者的順序如哲學是具體的基礎或是具體科學以哲學為基礎 第二種情況亂加定語如“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能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直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從性質上來看有科學和非科學之分非科學的哲學不能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故而簡單的說哲學能促進社會或是人的發展的說法都是錯誤的。 第三種情況混淆關系誤認哲學與具體科學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實際二者是共性與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此外常見錯誤說法還有夸大哲學的作用如哲學=科學、哲學是科學之科學、哲學可以取代具體科學、哲學與具體科學互為前提、沒有哲學就沒有具體的產生或發展等等。 ⑤時代精神角度哲學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注意不是任何哲學都是時代的精神只有正確反映時代任務和要求、牢牢把握時代脈搏、正確總結和概括時代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的哲學才是真正的哲學。但是任何哲學都是對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政治的反映。此外還要注意真正的哲學≠馬哲在不同的時代真正的哲學是不同的而在當下馬哲就是真正的哲學所以說“真正的哲學就是馬哲”說法錯誤說“馬哲是真正的哲學”說法正確。 3.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常見錯誤將二者的位置顛倒注意哲學有科學和非科學之分世界觀也有科學和非科學之分所起的作用也是雙重的正確的促進、錯誤的阻礙即正促錯阻。 4.哲學的基本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思維——存在、物質——意識這兩組詞語是固定搭配不能混著用如“思維——物質、存在——意識”。 5.哲學基本問題≠哲學基本觀點

哲學的基本問題包含兩個方面一思維和存在何為本原問題二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問題。第一方面是劃分哲學基本派別的標準第二方面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哲學的基本觀點就是物質和意識誰是世界的本原即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哲學基本問題≠哲學基本觀點。 6.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思維和存在的辯證關系問題 關系問題包含思維和存在何為本原問題以及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問題。而思維和存在的辯證關系問題屬于馬哲的范疇其內容為存在決定思維思維對存在具有能動作用。 7.不能簡單的認為凡是唯物主義的都是正確的凡是唯心主義的都是錯誤的。 唯物主義分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三種基本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將世界本原復雜問題簡單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具體的物質形態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但本質是正確的堅持了唯物主義這個大方向。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半截子唯物主義在自然觀上堅持了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自然學科意義上的原子在歷史觀上犯了唯心主義錯誤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總體來說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缺點。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自然觀賞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在歷史觀上堅持實踐的觀點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綜上所述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本質正確同時也有缺陷不足所以不能一概而論進行簡單定性。 唯心主義分為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兩種基本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

等是世界的本原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是世界的本原。 正確區分主觀精神和客觀精神關鍵在于理解這種精神是在人自身之內還是在人自身以外。對該部分知識的考察通常是通過古人的話來分析屬于哪一種派別。常常容易犯錯的如下 ①存在即被感知——某一事物存在與否取決于是否為人所感覺到這是主觀唯心主義。類似比如“我思故我在”、“心想事成”、“吾心即宇宙”、“心外無物”等等。 ②未有此氣先有此理——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這里的“理”是客觀精神。常見的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理生萬物”、“理在氣先”、“理在事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等等。 ③氣者理之依也——與“理在氣先”截然相反的觀點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氣”“氣”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類似舉例如“形者有生之本”王安石認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從物質產生的這種物質就是形體、“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元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與先” 、“世界是一團永恒燃燒的活火”、“天地和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等等。 特別提醒 ①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根本對立的從根本觀點上看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唯心主義是錯誤的這里一定要注意是“從根本觀點上看”。 ②既不能對所有的唯物主義一律提倡也不能對所有的唯心主義全盤否定。 ③不能把追求物質滿足看成是唯物主義也不能 把追求精神滿足看成是唯心主義。 ④不能認為一切唯物主義者都是不可知論者都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 8.馬哲的基本特征三個統一 ①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統一 ②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統一 ③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這三個統一是馬哲區別于以往一切舊哲學的基本特征是馬哲在哲學史上所實現的偉大變革。三個統一的關鍵在于實踐的觀點。實踐的觀點是馬哲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此處常見容易犯錯如“實現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任何哲學都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堅持了唯物主義”或是“堅持了辯證法”在馬哲出現之前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都堅持了唯物主義辯證法也不是馬哲所特有的這些錯誤說法都不能構成馬哲區別于其他舊哲學的標志。

第三篇: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易混易錯知識點小結

【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易混易錯知識點小結】 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1.哲學的來源:

哲學來源于社會實踐(生活),不是憑空產生的。常見錯誤說法“哲學是哲學家頭腦里自發產生的”。

2.哲學的定義:

①本意角度:愛智慧。注意愛智慧≠智慧本身。哲學給人以智慧,使人變聰明,而不是等同于智慧本身。

②世界觀角度:哲學是系統理論化的世界觀。注意:從主體角度看——世界觀人人都有,而哲學是哲學家,并非人人;從特點角度看——世界觀是零散的、不系統的、樸素的、不自覺的,而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

③方法論角度:哲學是也是關于方法論的學說。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的統一,而不是僅包含其中的某一個方面。

④具體科學角度: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注意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常見錯誤說法:

第一種情況顛倒二者的順序,如哲學是具體的基礎,或是具體科學以哲學為基礎; 第二種情況亂加定語,如“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能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直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哲學從性質上來看,有科學和非科學之分,非科學的哲學不能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故而,簡單的說哲學能促進社會或是人的發展的說法都是錯誤的。 第三種情況混淆關系,誤認哲學與具體科學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實際二者是共性與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此外常見錯誤說法還有夸大哲學的作用,如哲學=科學、哲學是科學之科學、哲學可以取代具體科學、哲學與具體科學互為前提、沒有哲學就沒有具體的產生或發展等等。 ⑤時代精神角度:哲學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注意不是任何哲學都是時代的精神,只有正確反映時代任務和要求、牢牢把握時代脈搏、正確總結和概括時代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的哲學才是真正的哲學。但是,任何哲學都是對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政治的反映。此外還要注意真正的哲學≠馬哲,在不同的時代,真正的哲學是不同的,而在當下,馬哲就是真正的哲學,所以說“真正的哲學就是馬哲”說法錯誤,說“馬哲是真正的哲學”說法正確。

3.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關系: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常見錯誤將二者的位置顛倒,注意哲學有科學和非科學之分,世界觀也有科學和非科學之分,所起的作用也是雙重的,正確的促進、錯誤的阻礙(即正促錯阻)。 4.哲學的基本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思維——存在、物質——意識,這兩組詞語是固定搭配,不能混著用如“思維——物質、存在——意識”。 5.哲學基本問題≠哲學基本觀點 哲學的基本問題包含兩個方面,一思維和存在何為本原問題,二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問題。第一方面是劃分哲學基本派別的標準,第二方面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哲學的基本觀點就是物質和意識誰是世界的本原,即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哲學基本問題≠哲學基本觀點。 6.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思維和存在的辯證關系問題 關系問題包含思維和存在何為本原問題,以及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問題。而思維和存在的辯證關系問題屬于馬哲的范疇,其內容為存在決定思維,思維對存在具有能動作用。 7.不能簡單的認為凡是唯物主義的都是正確的,凡是唯心主義的都是錯誤的。 唯物主義分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三種基本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將世界本原復雜問題簡單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具體的物質形態,是一種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但本質是正確的堅持了唯物主義這個大方向。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半截子唯物主義,在自然觀上堅持了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自然學科意義上的原子,在歷史觀上犯了唯心主義錯誤,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總體來說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缺點。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自然觀賞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在歷史觀上堅持實踐的觀點,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綜上所述,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本質正確同時也有缺陷不足,所以不能一概而論進行簡單定性。

唯心主義分為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兩種基本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是世界的本原;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是世界的本原。 正確區分主觀精神和客觀精神,關鍵在于理解這種精神是在人自身之內,還是在人自身以外。對該部分知識的考察通常是通過古人的話來分析屬于哪一種派別。常常容易犯錯的如下: ①存在即被感知——某一事物存在與否取決于是否為人所感覺到,這是主觀唯心主義。類似比如“我思故我在”、“心想事成”、“吾心即宇宙”、“心外無物”等等。

②未有此氣,先有此理——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這里的“理”是客觀精神。常見的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理生萬物”、“理在氣先”、“理在事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等等。

③氣者,理之依也——與“理在氣先”截然相反的觀點,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氣”,“氣”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類似舉例,如“形者,有生之本”(王安石認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從物質產生的,這種物質就是形體)、“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元者,無形之類,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與先”、“世界是一團永恒燃燒的活火”、“天地和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等等。 特別提醒:

①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根本對立的,從根本觀點上看,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唯心主義是錯誤的,這里一定要注意是“從根本觀點上看”。

②既不能對所有的唯物主義一律提倡,也不能對所有的唯心主義全盤否定。

③不能把追求物質滿足看成是唯物主義,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滿足看成是唯心主義。 ④不能認為一切唯物主義者都是不可知論者,都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 8.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和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構成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其中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從屬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注意,二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9.馬哲的基本特征:三個統一 ①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統一

②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統一 ③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這三個統一是馬哲區別于以往一切舊哲學的基本特征,是馬哲在哲學史上所實現的偉大變革。三個統一的關鍵在于實踐的觀點。實踐的觀點是馬哲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此處常見容易犯錯如“實現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任何哲學都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堅持了唯物主義”或是“堅持了辯證法”,在馬哲出現之前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都堅持了唯物主義,辯證法也不是馬哲所特有的,這些錯誤說法都不能構成馬哲區別于其他舊哲學的標志。 10.哲學的作用:

個人角度——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們美好生活的向導。 社會角度——社會變革的先導:批判功能、塑造功能、激勵功能。

注意:我們這里所說的都是真正的哲學的作用。哲學的作用實際是雙重的,因為哲學有科學與非科學之分。在此處注意,哲學不直接作用于社會制度,哲學也不能直接轉化為物質力量。 11.馬哲的中國化:

馬哲中國化兩大產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 注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包括馬、列、毛。 第二單元把握世界的本質 1.正確理解物質的定義: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強調物質的客觀性;“為人的意識所反映”,強調物質是可知的;“客觀實在”,強調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常見錯誤如下:

①客觀實在≠客觀存在??陀^存在包含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客觀實在只包含物質現象。 ②物質≠具體的物質形態二者之間不是整體和部分(總和)關系,而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抽象和具體的關系。

③物質的唯一特性≠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 2.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自然界是客觀的,人類社會是客觀的。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人類社會的存在、發展、構成基本要素都是客觀的。這里注意生產方式作為人類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之一包含的兩個方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是客觀的。 常見錯誤,認為生產力是客觀的,而生產關系則是主觀的。 3.正確把握物質和運動:

①物質是運動的主體,是運動的承擔者——脫離物質談運動,會陷入唯心主義。 ②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脫離運動談物質,會導致形而上學。 4.正確把握運動和靜止:

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時期,其根本性質沒變;二是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是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 注意:物質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①脫離靜止談運動,會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如“方生方死”、“日方中方睨”、“人甚至不能一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②脫離運動談靜止,會導致形而上學的不變論。 5.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以及人的主觀能動性:

①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都遵循固有的規律。 ②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規律辦事。但人在規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 注意規律是客觀的,人不能改變、創造規律、但可以發現、認識規律,利用規律,并可以改變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而不是改變規律自身),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遵循客觀規律是我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前提和基礎,不能顛倒二者的位置。 ③規律≠規律性現象規律是隱藏在事物內部,相對穩定深刻的本質聯系,借助抽象思維才能揭示;規律性現象是浮于外表的聯系,能夠借助感官直接感知。 6.意識的本質:

①從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這里的物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 ②從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注意:人腦≠大腦(意識為人所特有,不包括動物)

機能≠產物/分泌物(這就意味著有了人腦不一定就產生意識,因為意識離不開社會實踐) ③從內容看——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印象。

注意:不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歪曲的、虛幻的)意識,都是對客觀存在的一種反映。 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但形式是主觀的。 7.意識的作用:

①能動的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注意:一切物質都具有反應特性,但自覺選擇性為人所特有。 ②能動的改造世界。

第一,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

注意:意識有正誤之分,所以意識的作用具有雙重性,正確的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而錯誤的意識則起消極的導向作用。(即正促錯阻) 第二,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8.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第一,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這就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辦事情是出發點。

第二,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阻礙作用。這就要求我們重視意識的能動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 注意:物質第一性,起決定作用;意識第二性,作用具有雙重性,不能籠統的說“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 9.實踐的含義: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注意:實踐的主體是人;實踐的客體是客觀世界(不是主觀精神世界);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是一種物質性活動,所以實踐是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而不是認識世界的精神性活動。此外還要注意,意識不能直接轉化為物質,需要中間環節——實踐。 常見錯誤:

①擴大或縮小范圍:實踐是改造世界的活動?;驅嵺`是改造自然界的物質性活動。 ②實踐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③人類最基礎的實踐活動——社會變革的實踐。實踐活動可以分為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其中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即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10.實踐和認識的關系:

①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注意:認識的來源≠認識的途徑認識的來源唯一,只有實踐;而認識的途徑有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但不論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如書本知識、他人的講授等),最終都來源于實踐。 第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這里的動力不是唯一的。 第三,實踐是檢驗認識是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第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注意:認識的最終目的≠認識的根本任務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通過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②認識反作用實踐。

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科學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

注意:認識也有正誤之分,作用也具有雙重性。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錯誤的認識對實踐具有消極的阻礙作用。 11.真理及其特性:

真理是標志主客觀相符的哲學范疇。真理具有客觀性、具體性和條件性。 常見錯誤:

①真理當中包含謬誤的成分。通過真理的定義可知,真理是主觀符合客觀的認識,謬誤是主觀不符合客觀的認識,不能說真理當中包含謬誤的成分。

②真理是永恒的。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超出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就會轉化為謬誤。

③真理是主觀的。真理是客觀的,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檢驗真理標準的實踐也是客觀的。 12.認識的特性: ①認識具有反復性。從認識的主體和客體兩個角度來說明,強調認識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常常與謬誤相伴而行。

②認識具有無限性。也是從主客體兩個角度來說明,強調認識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③認識具有上升性。常見錯誤說法,認識是一種圓圈氏的循環運動。更正:認識是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

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1.聯系的特性: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條件性 常見錯誤說法:

①夸大聯系的范圍:如“任何事物之間都有聯系/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有必然聯系。”聯系具有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處于聯系之中,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制約作用。

②混淆自在事物的聯系和人為事物的聯系:如“自在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認為事物的聯系是主觀的。”或是“自在事物的聯系具有社會性。”聯系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事物的聯系就其與實踐的關系來說,分為自在事物的聯系和人為事物的聯系,二者都是客觀的,自在事物的聯系在人類出現之前便已存在,故不具有社會性,而人為事物的聯系是人類實踐的產物,具有社會性。 ③“聯系是無條件的。”聯系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聯系是有條件的。

④“聯系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人對事物的聯系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狀態,調整原有聯系,建立新的聯系,如人為事物的聯系。(這里注意,人為事物的聯系一旦形成,便獨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具有客觀性。) 2.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 常見錯誤說法:“整體和部分相互決定”或“部分決定整體”。

更正:整體決定部分,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3.整體與部分&系統與要素: 常見錯誤:“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一定要強調“在一定意義上”,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因為系統除了具有整體性,還具有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即層次性)等特性,所以當事物之間或一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呈現有序、優化組合的情況下,便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

注意整體與部分功能之和存在下面三種情況:①1+1>2

② 1+1<2

③1+1=2

所以說整體功能不一定總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部分合理優化構成整體,才能實現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4.發展的實質:

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常見錯誤:“發展就是變化。”變化可能是前進,也可能是倒退;而發展一定是前進。

所以變化包含發展,發展是一種變化,而變化不一定就是發展,只有前進的、上升的變化才是發展。

5. 新舊事物的判斷標準:

判斷新舊事物的根本標志就在于是否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常見錯誤判斷標志:

①時間先后②力量強弱③旗號名稱 6.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 常見錯誤:

①“量變必然引起質變。”量變引起質變,需要有量的積累,抓住時機才能促成事物質的飛躍。 ②“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從質變開始的。”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從量變開始的,并非從質變開始。 ③“事物的變化發展就是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過程。”事物的發展是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④“質變是量變的總和。”質變是量變的一種飛躍。 7.矛盾的基本屬性:斗爭性和同一性

注意:矛盾的同一性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二是矛盾的雙方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不能僅僅理解成矛盾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

常見錯誤:誤認為“矛盾的斗爭性以同一性為前提,或同一性是斗爭性的基礎,或同一性寓于斗爭性之中。”

正確觀點為: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即不同事物矛盾不同;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矛盾不同;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常見錯誤:

①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9.區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發展的進程;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 主要矛盾是針對多個矛盾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針對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而言。做題過程中,判斷題干當中包含幾個矛盾,簡單方法:首先看有沒有反義詞的存在,有,那就是一個矛盾,選擇矛盾的主次方面;沒有反義詞的存在,那就看是否構成并列關系及側重,有,那就是主次矛盾。 10.辯證的否定觀: 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發展和聯系的環節,其實質是“揚棄”。 與之相對立的形而上的否定觀:

①認為否定是由外力引起的。②把否定看成是發展和聯系的中斷。 ③把肯定和否定絕對地割裂,主張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11.創新的哲學依據: (1)唯物論依據:

①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陀^實際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必須 發揚創新精神。

②堅持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這要求我們堅持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的統一,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2)辯證法依據:

①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只有創新,才能實現事物的發展。

②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事物發展的根本途徑,它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 ③辯證法的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思維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突破成規陳說,善于提出新問題,開拓新境界。 (3)認識論依據:

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社會意識阻礙社會的發展。 常見錯誤:

①“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相互決定”、或“社會存在決定于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②“正確的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歪曲的虛幻的社會社會意識不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不論正確還是錯誤的社會意識,都是對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 ③“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發展總是同步的”、“社會意識總是先于/落后于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它可能先于也可能落后于社會存在。注意,這里一定要強調“相對獨立”而不是“完全獨立”。

④“社會意識促進社會存在的發展。”社會意識有先進和落后之分,所起的作用具有雙重性(即正促錯阻)。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物質與意識: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根據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物質和意識何為本原,劃分為唯物和唯心兩大陣營,根據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物質和意識是否具有同一性,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標準。 3.社會基本矛盾及解決途徑: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這兩對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 注意:社會基本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社會基本矛盾在任何社會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兩對矛盾,社會主要矛盾在不同歷史時期是不同的。

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在階級社會通過階級斗爭解決;在社會主義社會,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解決,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注意:在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 常見錯誤:

①“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通過階級斗爭”、或“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一定要強調,“在階級社會”,是通過階級斗爭解決社會基本矛盾,而在社會主義社會則是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即改革:改革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不適應的部分、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不適應的部分。

②“改革就是變革社會主義的根本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改革,并沒有改變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

③階級斗爭≠斗爭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但社會主義社會不否認矛盾的存在,不否認矛盾和斗爭。但“階級斗爭”,是在“階級社會”。 4.社會發展基本規律: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任何社會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注意:“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哲學依據;“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的哲學依據。 常見錯誤:

①顛倒二者的前后位置,如“生產力一定要適合生產關系”,或“經濟基礎一定要適合上層建筑”。

②錯用應用領域:在經濟領域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在政治領域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

5.有關社會發展的若干問題:

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或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

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人民群眾

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階級社會)、改革(社會主義社會)

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我國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發展。

6.哲學意義上的價值和各個不同領域事物的價值的關系: 二者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7.人的價值:

人的價值包括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兩個方面,二者是統一的。 人的社會價值,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人的自我價值,強調社會對個人需求的滿足。 對人的價值的評價,主要看人的社會價值,即貢獻。

常見錯誤:片面的否定人的價值的另一方面,如“否定人的自我價值”。 8.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價值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

(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2)價值觀對人們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注意:價值觀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所以導向作用也是雙重的,正促錯阻,為此,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社會主義,倡導集體主義價值觀,但不排斥個人利益,強調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 8.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常見錯誤:

①顛倒關系,如“價值選擇是價值判斷的基礎。”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 ②無標準,如“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因人而異=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無標準”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由于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所站立場不同,因人而異,但是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標準是明確的,一是自覺遵循事物發展是客觀規律,二是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③“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然具有階級性。”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在階級社會具有階級性的特征。 9.人生價值的實現:

根本途徑: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客觀條件:在個人和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 主觀條件: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包含三個方面)

第四篇: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單選題 易混易錯知識點小結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

易混易錯知識點小結】

第一單元 文化與生活

③傳統文藝的繼承:(傳統文藝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④傳統思想的繼承:是中華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1.文化是人類所特有,純自然現象不屬于文化;后天形成,并非先天;文化離不開物質載體,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通過實踐,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不可以直接轉化為物質力量。

2.文化有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注意“相對”不可缺少,因為文化雖然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但是二者的發展并不完全同步,有時先于有時落后。

3.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而非決定因素,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是經濟力和科技力。 4.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特點,其中潛移默化強調的是在某種特定的文化環境或文化活動中,不知不覺、油然而生,有種潤物細無聲之感,是影響的過程;而深遠持久強調的是時間上的持續,不間斷,如鄉音難改。

5.文化對人活社會的作用具有雙重性。因為文化從性質上講,有先進和落后之分,相應起到的作用有阻礙和促進之分,所以,不能單純的說文化促進人的發展或文化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6.優秀文化因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7.優秀文化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形象的理解為豐富人的頭腦;增強精神力量,是給人做事情以動力,常見詞語如“鼓舞、激勵、力量倍增”等;人的全面發展,表現為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 健康素質等全面提高,而且不同時期,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不同。 8.文化影響人生,而非決定人生。

第二單元 文化傳承與創新

9.區分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以名錄的方式確立。

10.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是個性和共性的關系。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并不是僅為一個民族所獨享,而是共享。

11.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不是承認和保護一切文化,例如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2.注意區分文化傳播的途徑和手段。重要途徑包括:商業貿易、人口遷徙和教育。手段包括: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其中口語是社會生活中最直觀、最常見、最豐富的傳媒;大眾傳媒的標志:以印刷媒體的推廣。 13.傳統文化繼承的表現:

①傳統習俗的繼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傳統建筑的繼承:(建筑被稱為凝固的藝術)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本人總結感悟:生活要細,不要糙,學習亦如此,擅于把握細節。 把枯燥的事整出樂趣來!14.傳統文化的特點: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相對穩定性,強調時間方面的延續,保留基本特征,具體內涵因時而變(注意文化的時代性)。鮮明的民族性,注意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

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題干當中常出現兩岸、港澳臺地區、海外華僑等對祖國的強烈認同。

15.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不是全盤繼承也不是全盤否定,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16.繼承和發展的關系。繼承是前提,發展史必然要求;繼承和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沒有孰先孰后之說。

17.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①(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社會制度的更替 ②科學技術的進步

③思想運動

④教育

注意:①是外部因素,②③④是文化自身內部因素。其中決定因素是社會制度的更替。 18.文化發展的實質是文化創新。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是社會實踐,社會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常見錯誤觀點:文化創新是文藝工作者的任務,或是文化創新來源于文藝工作者的聰明才智。

19.區分文化創新的淵源和源泉。淵源: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中的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

源泉:唯一,社會實踐。

20.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社會實踐

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①繼承傳統,推陳出新。②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注意:其中①是從古今文化角度來看,繼承傳統,注意傳統文化有精華與糟粕之分,各自對待態度截然不同。②是從中外文化角度來看,對待外來文化不是全盤接受或是否定,有兩個原則“優秀文化、有益成果”和“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21.錯誤傾向:對待本民族文化容易犯的錯誤是守舊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對待外來文化容易犯的錯誤是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

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22.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①源遠流長

②博大精深

③包容性。

注意:①是從時間角度說明,強調綿延不絕;②是從空間角度說明,強調內容豐富 ③是①②的原因。如果是多選題的情況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原因是:漢字和史學典籍

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和發展、包容性都可。

23.文字不等于漢字。當強調人類文明或是世界文化時用文字,而僅局限于我國中華文化時是漢字,格外注意漢字是為我國各民族所通用,而不是各個民族只使用漢字,還有少數民族自己的文字。

24.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體現:

① 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獨特性)②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區域性) ③ 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民族性)

其中獨特性反映在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兩方面;民族性注意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二者是個性和共性的關系,個性是前提,各民族文化沒有優劣之分,共同熔鑄中華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25.區分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中華民族之根是中華民族文化,中華民族之魂師中華民族精神。 26.區分中華文化的力量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或是中華名族精神的力量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力量。)

27.中華民族精神沒有優劣之分,因為從民族精神定義可知,是一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被稱之為結晶的東西,一定是精華)。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 28.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①愛國主義(核心);②團結統一(生存和發展的保證) ③愛好和平(贏得世界贊譽)④勤勞勇敢(立業根基

常見語句):天道酬勤、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勇者不懼)⑤自強不息(內在氣質、精神力量

常見語句: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9.愛國主義:具體不抽象,有時代性,有共同要求,但也有不同具體內涵。

30“.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此類說法錯誤,一定要強調“在當代”。 31.“中華民族精神一經形成就不再改變。”,說法錯誤。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歷程中,體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注意區分各個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如井岡山精神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大慶精神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第四單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32.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使我們的我們生活色彩斑斕。注意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給我們的文化生活帶來可喜變化;但是由于文化市場的自發性和傳媒的商業性也帶來憂的方面。

33.大眾文化不等于先進文化。我們所倡導的大眾文化即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是先進文化。(注意我們所倡導的大眾文化不同于通常意義上的大眾文化。)

34.區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現形式及對待態度。其中落后文化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

來(注意傳統習俗不全是落后文化,其中有精華與糟粕之分。)關于對待二者的態度,腐朽文化態度堅決,是堅決抵制,依法取締;而對待落后文化則是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35.發展先進文化:核心——社會主義;根本目標——培育“四有”公民(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發展先進文化本質上是創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是一個立足于社會實踐而不斷進行文化創造的過程。

36.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37.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容:(注意各自對應關系)

靈魂——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 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精髓——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基礎——社會主義榮辱觀

38.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包括只有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不包括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一定主義限定詞“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其中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常見錯誤說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39.教育是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注意用詞不能起決定作用。

40.精神文明不能起到奠定物質基礎或是政治保障的作用。文化本質上是一種精神力量,只能是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41.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中心環節——思想道德建設,基本內容:

核心——為人民服務;

原則——集體主義;

重點——增強誠信意識; 基本要求——“五愛”;

著力點——“四德”

42.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這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區別和優越于其他社會形態的顯著標志。

43.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44.社會主義榮辱觀全面表達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法規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

45.區分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二者之間的關系:①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注意:有“良好的”詞語限定;②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夠促進科學文化修養。(注意:二者的發展不存在同步關系)

本人總結感悟:生活要細,不要糙,學習亦如此,擅于把握細節。 把枯燥的事整出樂趣來!

第 2 頁 共 2 頁

第五篇: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 易混易錯知識點小結第三單元

【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

易混易錯知識點小結】

第三單元 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1.聯系的特性: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條件性 常見錯誤說法:

①夸大聯系的范圍:如“任何事物之間都有聯系/任何兩個事物之間都有必然聯系。”聯系具有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處于聯系之中,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制約作用。

②混淆自在事物的聯系和人為事物的聯系:如“自在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認為事物的聯系是主觀的。”或是“自在事物的聯系具有社會性。”聯系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事物的聯系就其與實踐的關系來說,分為自在事物的聯系和人為事物的聯系,二者都是客觀的,自在事物的聯系在人類出現之前便已存在,故不具有社會性,而人為事物的聯系是人類實踐的產物,具有社會性。 ③“聯系是無條件的。”聯系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聯系是有條件的。

④“聯系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人對事物的聯系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狀態,調整原有聯系,建立新的聯系,如人為事物的聯系。(這里注意,人為事物的聯系一旦形成,便獨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具有客觀性。) 2.整體和部分辯證關系: 常見錯誤說法:“整體和部分相互決定”或“部分決定整體”。

更正:整體決定部分,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3.整體與部分&系統與要素: 常見錯誤:“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一定要強調“在一定意義上”,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因為系統除了具有整體性,還具有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即層次性)等特性,所以當事物之間或一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呈現有序、優化組合的情況下,便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 注意整體與部分功能之和存在下面三種情況:

①1+1>2

② 1+1<2

③1+1=2

所以說整體功能不一定總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部分合理優化構成整體,才能實現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4.發展的實質:

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常見錯誤:“發展就是變化。”變化可能是前進,也可能是倒退;而發展一定是前進。

所以變化包含發展,發展是一種變化,而變化不一定就是發展,只有前進的、上升的變化才是發展。 5. 新舊事物的判斷標準:

判斷新舊事物的根本標志就在于是否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常見錯誤判斷標志:

①時間先后

②力量強弱

③旗號名稱 6.量變和質變辯證關系: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 常見錯誤:

①“量變必然引起質變。”量變引起質變,需要有量的積累,抓住時機才能促成事物質的飛躍。 ②“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從質變開始的。”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從量變開始的,并非從質變開始。 ③“事物的變化發展就是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過程。”事物的發展是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④“質變是量變的總和。”質變是量變的一種飛躍。 7.矛盾的基本屬性:斗爭性和同一性

注意:矛盾的同一性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二是矛盾的雙方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不能僅僅理解成矛盾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 常見錯誤:誤認為“矛盾的斗爭性以同一性為前提,或同一性是斗爭性的基礎,或同一性寓于斗爭性之中。” 正確觀點為: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即不同事物矛盾不同;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矛盾不同;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常見錯誤:

①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9.區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發展的進程;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

主要矛盾是針對多個矛盾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針對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而言。做題過程中,判斷題干當中包含幾個矛盾,簡單方法:首先看有沒有反義詞的存在,有,那就是一個矛盾,選擇矛盾的主次方面;沒有反義詞的存在,那就看是否構成并列關系及側重,有,那就是主次矛盾。 10.辯證的否定觀:

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發展和聯系的環節,其實質是“揚棄”。 與之相對立的形而上的否定觀:

①認為否定是由外力引起的。

②把否定看成是發展和聯系的中斷。 ③把肯定和否定絕對地割裂,主張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11.創新的哲學依據: (1)唯物論依據:

①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陀^實際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必須 發揚創新精神。

②堅持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這要求我們堅持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的統一,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2)辯證法依據:

①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只有創新,才能實現事物的發展。

②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事物發展的根本途徑,它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

③辯證法的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思維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突破成規陳說,善于提出新問題,開拓新境界。 (3)認識論依據:

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日歷每月打印版下一篇:2009文明創建工作總結

熱門文章

政治生活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