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icu血流感染范文

2022-06-12

第一篇:icu血流感染范文

ICU血流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藥性分析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 羅運山 萬獻堯

【摘要】目的 了解ICU中血流感染病原菌臨床分布特點及其耐藥性,以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方法 采用美國Becton Dickinson公司生產的Bactec 9120血培養儀和德國Siemens公司生產的Microscan WalkAway 96全自動細菌鑒定藥敏系統對血流感染患者的血標本進行微生物培養和藥敏試驗,比較排位前5位細菌耐藥特征。結果 124例血流感染患者共檢出149株病原菌,革蘭陽性(G)菌83株,占55.7%;革蘭陰性(G)菌63株,占42.3%;真菌3株,占2.0%。其中ICU感染菌112株,占75.2%;G球菌55株(占49.1%),G桿菌55株(占49.1%),真菌2株(占1.8%)。引起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依次為洋蔥伯克霍爾德桿菌(33株,29.5%)、表皮葡萄球菌(31株,27.7%)、肺炎克雷伯桿菌(7株,6.3%)和金黃色葡萄球菌(7株,6.3%)、人葡萄球菌(6株,5.4%)和鮑曼不動桿菌(6株,5.4%)、銅綠假單胞菌(5株,4.5%)和溶血葡萄球菌(5株,4.5%),提示G菌中以洋蔥伯克霍爾德桿菌為主,G菌中以血漿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中的表皮葡萄球菌為主。G球菌對萬古霉素的耐藥率為0.0%。結論 近5年多來ICU內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G菌與G菌基本持平。在G菌中以血漿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中的表皮葡萄球菌為主;在分離到的G菌中以洋蔥伯克霍爾德桿菌為主。

【關鍵詞】血流感染;細菌培養;細菌耐藥;ICU +—

+

—+

-

+——

+

+

血流感染是ICU常見的感染性疾病,起病急、病死率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盡管近年來大量新型抗菌藥物應用于臨床,但血流感染的發生率和病死率并未減少,且其耐藥菌株

[1,2]逐漸增多。據報道,ICU中血流感染的發生率為1%,粗病死率27%~53%。美國1980~199

4[3]年間因此病而住院的患者每年呈10.5%的速度遞增。因此,了解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情況,對指導臨床用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筆者對我科2004年1月~2009年9月間,診斷血流感染且血培養陽性的124例患者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并對其中排位前5位的細菌進行耐藥特征分析,現報道如下。 材料與方法

1、標本來源

回顧性調查分析2004年1月~2009年9月間ICU中124例血流感染住院患者,共分離出病原菌149株。

2、微生物培養

采用美國Becton Dickinson公司生產的Bactec 9120血培養儀。

3、藥敏試驗

采用德國Siemens公司生產的Microscan WalkAway 96全自動細菌鑒定藥敏系統。

4、醫院感染診斷標準

對血培養分離出的149株病原菌,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并根據病歷記錄和2001年衛生部頒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進行ICU內、普通病房獲得性血流感染的診斷。 結果

1、ICU內、普通病房血流感染病原菌種類及其構成比

124例血流感染患者,共分離出149株病原菌。其中分離出2株者12例,3株者5例,4株者1例。在ICU內發生的血流感染89例,共分離出病原菌112株,其中分離出2株者10例,3株者5例,4株者1例。普通病房發生的血流感染35例,共分離出病原菌37株,其中分離出2株者2例。

+—分離出的149株病原菌中,革蘭陽性(G)菌83株,占55.7%;革蘭陰性(G)菌63株,占42.3%;真菌3株,占2.0%。其中,ICU內發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G球菌55株,占49.1%;—+G桿菌55株,占49.1%;真菌2株,占1.8%。普通病房血流感染的病原菌,G球菌28株,—占75.7%;G桿菌8株,占21.6%;真菌1株,占2.7%。發生于ICU內的病原菌共112株,占75.2%;入住ICU前的病原菌37株,占24.8%。病原菌的檢出時間為2~100天,平均14.3天。

表1 ICU及普通病房血流感染病原菌種類及其構成比

病原菌 G桿菌

洋蔥伯克霍爾德桿菌 肺炎克雷伯桿菌 鮑曼不動桿菌 銅綠假單胞菌 大腸埃希菌 G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 人葡萄球菌 溶血葡萄球菌 腸球菌 耳葡萄球菌

真菌 光滑假絲酵母菌 白假絲酵母菌

合計 +—

+

ICU

株數 55 33 7 6 5 4 55 31 7 6 5 4 2 2 1 1 112

構成比 49.1 29.5 6.3 5.4 4.5 3.6 49.1 27.7 6.3 5.4 4.5 3.6 1.8 1.8 0.9 0.9 100.0

普通病房 株數 8 1 2 0 2 3 28 13 2 7 1 5 0 1 1 0 37

構成比 21.6 2.7 5.4 0.0 5.4 8.1 75.7 35.1 5.4 18.9 2.7 13.5 0.0 2.7 2.7 0.0 100.0

ICU+普通病房 株數 63 34 9 6 7 7 83 44 9 13 6 9 2 3 2 1 149

構成比 42.3 22.8 6.0 4.0 4.7 4.7 55.7 29.5 6.0 8.7 4.0 6.0 1.3 2.0 1.3 0.7 100.0

2、ICU、普通病房血流感染患者的基礎疾病和危險因素

發生于ICU內的89例血流感染患者基礎疾病情況見表2,且這些患者均有中心靜脈置管、機械通氣等危險因素;發生于普通病房的35例血流感染患者,基礎疾病情況見表3,部分患者存在誤吸、化療等危險因素。

表2 ICU內血流感染患者的基礎疾病 基礎疾病 肺部感染、ARDS

腫瘤 冠心病、心衰 多發性外傷 消化道疾患 腦血管疾病

其他疾病(中毒、手術等)

合計

例數 19 13 12 11 8 8 18 89

構成比(%)

21.3 14.6 13.5 12.4 9.0 9.0 20.2 100.0

表3 普通病房血流感染患者的基礎疾病 基礎疾病 肺部感染、ARDS

腫瘤

例數 6 6

構成比(%)

17.1 17.1

冠心病、心衰 腦血管疾病 消化道疾患 多發性外傷

其它疾病(足壞疽、手術等)

合計

6 4 2 2 9 35

17.1 11.4 5.7 5.7 25.7 100.0

3、藥物敏感試驗 +—G球菌、G桿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情況分別見表

4、表5;多重耐藥率高。

表4 主要G球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抗菌藥物 頭孢呋辛 阿莫西林/棒酸 環丙沙星 慶大霉素 頭孢唑啉 克林霉素 呋喃妥因 苯唑西林 青霉素 四環素 復方新諾明 萬古霉素 氧氟沙星 阿奇霉素 氯霉素 左氧氟沙星 替考拉寧 奎奴普丁/達福普丁

利奈唑胺 亞胺培南 紅霉素 利福平 氨芐西林 鏈霉素 金黃色葡萄球菌 n 4 9 9 9 9 9 6 9 9 9 9 9 4 4 8 8 4 4 4 5 5 5 5 耐藥株數

3 6 7 7 6 7 0 6 9 5 2 0 3 4 0 6 0 0 0 3 5 0 5

—+

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 n 31 64 64 65 65 65 32 64 65 65 65 65 31 31 61 63 30 32 32 34 34 34 32

耐藥株數 26 58 54 38 58 42 0 59 64 21 41 0 24 28 25 41 2 1 0 33 34 4 31

耐藥率 83.9 90.6 84.4 58.5 89.2 64.6 0.0 92.2 98.5 32.3 63.1 0.0 77.4 90.3 41.0 65.1 6.7 3.1 0.0 90.1 100.0 11.8 96.9

n

9 9

3 9 9 9

8 6 2 6 6 7 7 9 9

腸球菌 耐藥株數

8 6

1 6 4 0

2 5 0 2 0 6 4 6 5

耐藥率

88.9 66.7

66.7 44.4 0.0

25.0 83.3 33.3 0.0 85.7 57.1 66.7 55.6

耐藥率 75.0 66.7 77.8 77.8 66.7 77.8 0.0 66.7 100.0 55.6 22.2 0.0 75.0 100.0 0.0 75.0

60.0 100.0 0.0 100.0

表5 主要G桿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大腸埃希菌

抗菌藥物

n 7 3 7 7 7 耐藥株數 1 2 0 4 3

耐藥率 n 14.3 0.0 57.1 42.9

8 4 9 9 8

肺炎克雷伯菌 耐藥株數 5 3 6 7 8

耐藥率 62.5 75.0 66.7 77.8 100.0

n 6 2 6 6 6

鮑曼不動桿菌 耐藥株數 2 1 2 3 1

耐藥率 33.3 33.3 50.0 16.7

n 35 22 41 37 41

假單胞菌屬 耐藥株數 33 13 31 24 20

耐藥率 94.3 59.1 75.6 64.9 48.8 替卡西林/棒酸 左氧氟沙星 阿米卡星 氨曲南 頭孢吡肟 頭孢噻肟 頭孢他啶 頭孢曲松 環丙沙星 慶大霉素 亞胺培南 哌拉西林 妥布霉素 復方新諾明 頭孢哌酮/舒巴坦

美羅培南 頭孢呋辛 頭孢西丁 氯霉素 氨芐西林/舒巴坦

氨芐西林 頭孢唑啉 阿莫西林/棒酸 加替沙星 6 7 7 7 7 7 7 4 7 6 7 3 7 3 4 4 4 4 4 3 3 4 6 4 0 1 6 3 6 2 1 2 2 2 3 4 2 0 3

50.0 42.9 57.1 85.7 57.1 0.0 14.3 85.7 75.0 85.7 28.6 14.3 28.6 75.0 50.0 75.0

9 9 9 9 9 9 9 9 5 9 6 5 5 9 4 5 5 4 4

8 8 8 8 6 0 5 9 2 2 1 0 5 8 1 4 5 4 0 3

88.9 88.9 88.9 88.9 66.7 0.0 55.6 100.0 40.0 22.2 16.7 0.0 100.0 88.9 25.0 80.0 100.0 80.0 75.0

6 6 6 6 6 6 4 6 2 6 5 5 4 4 4 2

1 2 1 1 5 1 0 2 2 2 1 1 1 4 3 2

16.7 33.3 16.7 16.7 85.3 16.7 0.0 33.3 0.0 33.3 20.0 20.0 25.0 100.0 75.0

40 37 41 41 41 41 40 38 24 37 32 31 16 17 17

27 5 21 31 36 11 3 21 23 4 3 4 12 16 3

67.5 13.5 51.2 75.6 87.8 26.8 7.5 55.3 95.8 10.8 9.4 12.9 75.0 94.1 17.6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7

100.0 5 討論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介入性診療方法和微創技術的廣泛開展,免疫抑制劑的廣泛應用,放化療以及長期廣譜﹑強效抗菌藥物的應用等均為血流感染的發生創造了條件,及時掌握本地域、本科室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藥性對指導治療具有十分重要作用。[4]Lepper等研究表明,實行全院監測藥物消耗量與細菌耐藥率,對及早發現耐藥菌株極為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現耐藥菌株發生的原因,并及時針對原因予以控制。

血流感染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血培養又是診斷血流感染的重要依據,亦可及時反映治療效果,臨床應重視對疑為血流感染的患者及時進行血液培養,最好在應用抗菌藥物前采集血液;如果已經應用了抗菌藥物,最好在下一次應用抗菌藥物前采集血液,并使用含有能中和抗菌藥物的樹脂血液培養瓶采集。為提高培養陽性率,最好同一天的不同時間段采集2~3份血液送檢。同時根據培養結果早期有效的抗菌藥物治療可明顯降低嚴重感染

[5]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

2004~2009年5年多血流感染患者血液標本共分離出149株病原菌。發生于ICU內血流

+—感染的病原菌112株,其中G球菌55株,占49.1%;G桿菌55株,占49.1%。說明ICU內

+—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G菌與G菌基本持平。分離到的血流感染常見病原菌依次為洋蔥伯克霍爾德桿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鮑曼不

—動桿菌、銅綠假單胞菌、溶血葡萄球菌等。在分離到的G菌中以洋蔥伯克霍爾德桿菌為主,—+共33株,占G菌的60.0%;在G菌中以血漿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CNS)中的表皮葡萄球+菌為主,共31株,占G菌的56.4%。

+—發生于普通病房血流感染的病原菌37株,其中G球菌28株,占75.7%;G桿菌8株,

+占21.6%,說明普通病房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以G球菌為主。分離到的血流感染常見病

—原菌依次為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腸球菌、大腸埃希菌等。在分離到的G菌中以大

—+腸埃希菌為主,共3株,占G菌的37.5%;G菌中仍以CNS中的表皮葡萄球菌為主,共13+株,占G菌的46.4%。 有報道,院內血流感染病原菌由上世紀60、70年代的G菌為主到目前的G菌逐漸增加[6][7]—,而Lakshmik等報道院內血流感染病原菌仍以G菌為主,達53.3%,然而Wisplinghoff[8]+等報道則以G菌為主,可達65%,這可能是不同地區之間引起血流感染的病原菌構成比例

[1]有所不同之故。病原菌的檢出時間為2~100天,平均為14.3天。這與Warren等報道的平均檢出時間為15天接近。

+G球菌中以葡萄球菌屬為主,其中又以CNS中的表皮葡萄球菌為主。本組研究未發現耐萬古霉素葡萄球菌,說明萬古霉素仍是目前治療葡萄球感染的最有效藥物之一,但國外已發

[9]現對萬古霉素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株。葡萄球菌對呋喃妥因、替考拉寧、奎奴普丁/達福普丁、利奈唑胺等藥物敏感性均在90.0%以上,而對青霉素類,大環內酯類,紅霉素耐藥率均高于90.0%,提示這些藥物目前已不適合作為葡萄球菌感染的經驗性用藥。CNS既往認為系與人體皮膚、黏膜共棲的非致病菌,且因不產生血漿凝固酶,毒性較弱,曾被誤認為極少致病,但近年來由于侵襲性操作(如中心靜脈置管、氣管插管術、導尿、纖支鏡治療等)的應用增多,尤其是ICU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由此類細菌導致的感染明顯增多。本研究亦表明此類細菌為醫院感染的重要菌株,感染途徑主要為靜脈置管、氣管插管及皮膚接觸等。研究證明CNS可產生黏質物,后者在致病和耐藥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黏質物有助于CNS的黏附定植,還可作為一種物理屏障阻止抗菌藥物向細菌細胞滲透,同時CNS具有抗吞噬作用,比其他細菌更易生存并繁殖。且黏質物也是一種毒力因子,有異物存在或創傷時CNS在其黏

[10]+質物的作用下極易引起感染。但也有文獻報道,在G菌中,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性

[11]的產生主要是由DNA旋轉酶的GyrA亞單位和拓撲異構酶Ⅳ的ParC亞單位突變引起。本研究中腸球菌屬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此菌廣泛分布在自然界,常棲居在人、動物的腸道和女性生殖道,為常見條件致病菌。本資料統計的腸球菌未見耐萬古霉素菌株,其敏感性達100.0%,對四環素、氯霉素、奎奴普丁/達福普丁的敏感性為55.6%~75.0%,而對氟喹諾酮類、青霉素類、慶大霉素、紅霉素等的耐藥率均達66.7%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腸球菌對慶大霉素的耐藥率為66.7%,說明腸球菌的耐藥率并不低,提示我們在臨床工作中對腸球菌感染患者,用藥時應慎重,以免給治療帶來不利。

—G桿菌中假單胞菌屬分離率最高,其次為肺炎克雷伯桿菌,而大腸埃希菌也占相當的比——例。在G桿菌中,除鮑曼不動桿菌對環丙沙星耐藥率為16.7%外,其余G桿菌對氟喹諾酮類均呈現出59.1%以上的耐藥趨勢,這可能與近些年來氟喹諾酮類藥物的大量應用有直接關系。假單胞菌屬耐藥機制非常復雜,包括外膜孔蛋白的缺損、碳青酶烯酶的產生和藥物外排泵出系統的表達等,其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敏感,耐藥率為7.5%;其次為頭孢哌酮/舒巴坦、復方新諾明、頭孢他啶、氯霉素、美羅培南、亞胺培南,耐藥率為9.4%~26.8%;其余耐藥率均達51.2%以上,尤其是頭孢西丁、替卡西林/棒酸、妥布霉素,耐藥率達94.1%以上。由表5可見,大腸埃希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敏感性以亞胺培南和阿米卡星最敏感,耐藥率為0.0%,其次為美羅培南、替卡西林/棒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藥率為14.3%,而頭孢哌酮/舒巴坦、頭孢西丁,頭孢吡肟、頭孢他啶耐藥率在28.6%~42.9%,對其余抗菌藥物的耐藥率均達50.0%以上。而肺炎克雷伯菌以碳青酶烯類為最敏感,耐藥率為0.0%;其次為頭孢哌酮/舒巴坦、復方新諾明、氯霉素、妥布霉素,耐藥率在16.7%~40.0%;對其余抗菌藥物的耐藥率均≥55.6%,其中頭孢吡肟、哌拉西林、頭孢曲松、氨芐西林耐藥率為100.0%,應引起臨床醫生的高度重視,避免應用不敏感的抗菌藥物。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桿菌均可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ESBL大多是由質粒介導的,除對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及單環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耐藥外,產ESBL菌往往同時攜帶其他抗菌藥物如氨基糖苷類、[12]磺胺類的耐藥基因。同時大腸埃希菌作為醫院感染的常見致病菌,隨著抗菌藥物尤其是第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噻肟、頭孢曲松、頭孢他啶等)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繼產ESBL之后,又出現質粒介導的AmpC酶,其水解底物范圍更廣,耐藥菌株往往同時攜帶氨基糖苷類、

—+氟喹諾酮類、氯霉素、磺胺類等抗菌藥物的耐藥基因,可同時存在多種耐藥機制,常呈現多重耐藥的特點。本研究發現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抗菌藥物的加酶抑制劑的復合制劑較不加酶的耐藥率低,這是由于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桿菌有相當數量的菌株能產ESBL。對鮑曼不動桿菌敏感性較高的抗菌藥物是亞胺培南、頭孢吡肟、頭孢噻肟、環丙沙星,均為83.3%,而對氯霉素、慶大霉素、頭孢西丁的耐藥率分別達75.0%、83.3%和100.0%,本研究盡管檢出鮑曼不動桿菌數較少,但有報道鮑曼不動桿菌的檢出率呈平穩上升趨勢,該菌常對多種藥

[13]物耐藥而使治療更為困難。

由于目前真菌培養技術的滯后,使真菌血流感染的早期診斷非常困難,從而導致血流感染患者不能得到早期治療,最終導致了高病死率,由于此研究的真菌株數較少故在此不做討論。

總之,對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藥性的監測,是臨床了解血培養病原菌和耐藥動態的重要途徑,臨床需及時掌握血流感染的細菌分布及其對抗菌藥物的耐藥現象和動態,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同時根據血培養藥敏結果選擇合適抗菌藥物治療,避免濫用抗菌藥物,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這樣既可迅速控制感染,又可預防耐藥菌株的增加和擴散。

參考文獻

1、Warren DK,Zack JE,Elward AM,et al. Nosocomial primary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in a nonteaching community medical center: a 21-month prospective study. Clin Infect Dis,2001,33:1329-1335.

2、Wisplinghoff H,Bischoff T,Tallent SM,et al. Nosocomial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US hospitals: analysis of 24 179 cases from a prospective nationwide surveillance study. Clin Infect Dis,2004,39:309-317.

3、Mylotte JM,Tayara A,Goodnough S. Epidemiology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nursing home residents: evaluation in a large cohort from multiple homes. Clin Infect Dis,2002,35:1484-1490.

4、Lepper PM,Grusa E,Reichl H,et al. Consumption of imipenem correlates with bete-lactam resistance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2,46:2920-2925.

5、萬獻堯. Sepsis診治進展. 醫師進修雜志(內科版),2005,28(8A):51-54.

6、Diekema DJ,Pfaller MA,Jones RN,et al. Age-related trends in pathogen frequency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bloodstream isolates in North America. SENTRY Antimicrobial Surveillance Program,1997-2000. 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02,20:412-418.

7、Lakshmi KS,Jayashree M,Singhi S,et al. Study of nosocomial primary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a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J Trop Pediatr,2007,53:87-92.

8、Wisplinghoff H,Seifert H,Tallent SM,et al. Nosocomial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pediatric patients in United States hospitals: epidemiology,clinical features and susceptibilities. Pediatr Infect Dis J,2003,22:686-691.

9、Moubareck C,Meziane-Cherif D,Courvalin P,et al. VanA-type Staphylococcus aureus strain VRSA-7 is partially dependent on vancomycin for growth.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9,53:3657-3663.

10、黃翠雯,周曉光,黃嘉言. 新生兒敗血癥病原菌及其藥物敏感試驗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1071-1073.

11、黃偉,教鳴,王晶,等. 重癥監護病房中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革蘭陰性細菌致院內感染的臨床調查. 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03,2:291-293.

12、Grik K,Dierich MP,Pfaller K,et al. In vitro activity of fosfomycin in combination with various antistaphylococcal substances.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1,48:209-217.

13、Iskandar SB,Guha B,Krishnaswamy G,et al.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pneumonia: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enn Med,2003,96:419-422.

第二篇: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預防控制措施

留置血管內導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實施特殊用藥和治療的醫療操作技術。置管后的患者存在發生感染的危險。導管相關血流感染是指帶有血管內導管或者拔除血管內導管48小時內的患者出現菌血癥或真菌血癥,并伴有發熱、寒顫或低血壓等感染表現,除血管導管外沒有其他明確的感染源。為有效預防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發生,特制定以下預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時的預防控制措施

1、 置管時應當遵守最大限度的無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應當鋪大無菌單。

2、 置管操作人員應當戴帽子、口罩、無菌手套,穿無菌手術衣。

3、 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認真洗手并戴無菌手套后,盡量避免接觸穿刺點皮膚。置管過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損應當立即更換。

4、 置管過程中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5、 置管使用的醫療器械、器具等醫療用品和各種敷料必須達到滅菌水平。

6、 選擇合適的靜脈置管穿刺點,成人中心靜脈置管時,應當首選鎖骨下靜脈,盡量避免使用頸靜脈和股靜脈。

7、 采用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皮膚消毒劑消毒穿刺部位皮膚,自穿刺點由內向外以同心圓方式消毒,消毒范圍應當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膚穿刺點應當避免再次接觸。皮膚消毒待干后,再進行置管操作。

8、 患癤腫、濕疹等皮膚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攜帶或感染多重耐藥菌的醫務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當進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預防控制措施

1、 使用無菌透明、透氣性好的敷料覆蓋穿刺點,對于高熱、出汗、穿刺點出血、滲出的患者應當使用無菌紗布覆蓋。

2、 定期更換置管穿刺點覆蓋的敷料。更換間隔時間為:無菌紗布為1次/2天,無菌透明敷料為1~2次/周,但紗布或敷料出現潮濕、松動、可見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

3、 接觸置管穿刺點或更換敷料時,醫務人員應當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

4、 保持導管連接端口的清潔,注射藥物前,應當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劑進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藥物。如有血跡等污染時,應當立即更換。

5、 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時,應當注意保護導管,不要把導管淋濕或浸入水中。

6、 在輸血、輸入血制品、脂肪乳劑后的24小時內或者停止輸液后,應當及時更換輸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靜脈置管后,應當用生理鹽水或肝素鹽水進行常規沖管,預防導管內血栓形成。

7、 嚴格保證輸注液體的無菌。

8、 緊急狀態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證有效的無菌原則,應當在48小時內盡快拔除導管,更換穿刺部位后重新進行置管,并作相應處理。

9、 懷疑患者發生導管相關感染,或者患者出現靜脈炎、導管故障時,應當及時拔除導管。必要時應當進行導管尖端的微生物培養。

10、 醫務人員應當每天對保留導管的必要性進行評估,不需要時應當盡早拔除導管。

11、 導管不宜常規更換,特別是不應當為預防感染而定期更換中心靜脈導管和動脈導管。

第三篇: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措施

一、置管時

1、深靜脈置管時應遵守最大限度的無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應鋪大無菌單;操作人員應戴帽子、口罩,穿無菌手術衣;認真執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過程中手套意外破損應立即更換。

2、權衡利弊后選擇合適的穿刺點,成人應首選鎖骨下靜脈,盡量避免使用股靜脈。

3、宜采用2%氯已定乙醇制劑消毒穿刺點皮膚。

4、宜選用內層含有抗菌成分的導管。

5、患有癤腫、濕疹等皮膚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攜帶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員,在未治愈前不應進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

1、應用無菌透明專用貼膜或無菌紗布覆蓋穿刺點,但多汗、滲血明顯患者宜選無菌紗布。

2、應定期更換穿刺點覆蓋的敷料。更換間隔時間:無菌紗布2天,專用貼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現潮濕、松動、沾污時應立即更換。

3、接觸導管接口或更換敷料時,應進行嚴格的手衛生,并戴檢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衛生。

4、保持三通鎖閉清潔,如有血跡等污染應立即更換。

5、患者洗澡或擦身時應注意對導管的保護,不要把導管浸入水中。

6、輸液更換不宜過頻,但在輸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劑后或停止輸液時應及時更換。

7、對無菌操作不嚴的緊急置管,應在48h內更換導管,選擇另一穿刺點。

8、懷疑導管相關感染時,應考慮拔除導管,但不要為預防感染而定期更換導管。

9、應每天評價留置導管的必要性,盡早拔除導管。

三、培訓與管理

1、置管人員和導管維護人員應熟練掌握相關操作技能,并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

2、定期公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發生率。

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措施

一、插管前

1、嚴格掌握留置導尿管的適應證,應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導尿。

2、仔細檢查無菌導尿包,如過期、外包裝破損、潮濕,不應使用。

3、根據年齡、性別、尿道情況選擇合適的導尿管口徑、類型。成年男性宜選16F,女性宜選14F。

4、對留置導尿患者,應采用密閉式引流系統。

二、插管時

1、使用0.05%—0.1%的聚維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圍皮膚黏膜,每一個棉球不能重復使用,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龜頭向外旋轉擦拭消毒,注意擦凈包皮及冠狀溝。

(2)女性:先清洗外陰,其原則由上至下,由內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兩側大小陰唇,最后肛門。

2、插管過程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動作要輕柔,避免尿道黏膜損傷。

三、插管后

1、懸垂集尿袋,不應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時清空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統通暢和完整,不應輕易打開導尿管與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標本,可從集尿袋采集,但此標本不應用于普通細菌和真菌學檢查。

4、不應常規使用含消毒劑或抗菌藥物的生理鹽水進行膀胱沖洗或灌注來預防尿路感染。

5、疑似導尿管阻塞應更換導管,不得沖洗。

6、保持尿道口清潔,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潔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潔以后應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時應注意對導管的保護,不應把導管浸入水中。

8、導尿管不慎脫落或導尿管密閉系統被破壞時,應更換導尿管。

9、疑似出現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藥物治療前,應先更換導尿管。

10、長期留置導尿管患者,沒有充分證據表明定期更換導尿管預防導尿管相關感染,不提倡頻繁更換導尿管。建議更換頻率可為導尿管2周1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11、應每天評價留置導尿管的必要性,盡早拔除導尿管。

四、其他預防措施

1、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

2、定期尿管相關尿路感染的發生率。

醫院內肺炎預防與控制措施

醫院內肺炎(HAP)是我國最常見的醫院感染類型,呼吸機相關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類型,預后較差。

1、對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議使用含0.2%的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沖洗,每2-6h一次。

2、如無禁忌證,應將床頭抬高約30度。

3、鼓勵手術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術患者)早期下床活動。

4、指導患者正確咳嗽,必要時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提倡積極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dl。

6、不應常規采用選擇性消化道脫污染(SDD)來預防HAP(VAP)。

7、對于使用呼吸機的患者,還應考慮以下幾點。

(1)嚴格掌握氣管插管或切開適應證,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的患者應優先考慮無創通氣;

(2)如要插管,盡量使用經口的氣管插管; (3)有建議保持氣管插管氣囊壓力在20cmH2O以上;

(4)吸痰時應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吸痰前、后,醫務人員應做手衛生; (5)呼吸機螺紋管和濕化器應每周更換1-2次,有明顯分泌物污染時應及時更換;螺紋管冷凝水應及時傾倒,不可使用冷凝水流向患者氣道;濕化器添加水應使用無菌用水,每天更換;

(6)每日停用鎮靜劑,評估是否撤機和拔管,減少插管天數。

8、應對醫務人員包括護工,定期進行有關預防措施的教育培訓。

第四篇:ICU感染管理

ICU感染管理要求

一、 監護病房布局和要求

1、 監護室應設于清潔、安靜的區域,遠離人流量大的交通要口,在進入ICU前應有緩沖間,內部明顯劃分為三個區(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

2、 設有更衣室、醫護人員辦公室、治療室、污物通道、手消毒設備、洗手池及腳踏水龍頭開關。

3、 病室內可采用自然通風和紫外線照射進行空氣消毒 , 以確??諝鉂崈?。

4、 消毒設備。

5、 每張床位占地面積為9.5m2左右。床間距大于2米。

6、 ICU按床位多少,設置一定的隔離房間,患有傳染病、嚴重感染及體弱、大手術的病人,應收住在隔離室治療。

二、 環境消毒

1、 監護室應做好環境整潔,空氣新鮮,室內定時通風換氣,室溫保持23--260C,相對濕度為50—60%為宜,開窗換氣每日2—3次,每次30分鐘以上。每日以循環風消毒機消毒2小時。

2、 地面每天用0.05%有效氯的消毒靈拖地,每日不少于3次,地面采用濕掃,每周徹底打掃一次。

3、 病床、各種儀器、墻壁、門窗每日用0.05%有效氯的消毒靈擦洗一次,病人轉出或死亡進行終末消毒。

4、 室內空調機、呼吸機、血氣分析儀等空氣過濾網,每周沖洗1—2次。

5、 室內禁止養花,醫護人員不得在ICU內飲食。

三、 人員要求

1、 工作人員應更換專用的工作服及鞋方可進入ICU,外出時必須外加隔離衣,更換外出鞋。

2、 控制出入人員,減少人員流量。病人家屬不得隨便進入ICU探視病人,應在規定時間限制進入。

3、 工作人員的衣帽、口罩應保持清潔,最好使用一次性帽子、口罩。

4、 定期對工作人員的咽部和手采樣作細菌培養。

5、 做各項無菌操作前,必須戴好口罩、帽子,并穿好工作服,手指甲要剪短,不能戴戒指等飾物。

6、 嚴格洗手制度,在各種技術操作及無菌操作前后;接觸兩個病人和兩張

病床之間;處理便器后;進入或離開ICU時均應認真洗手,最好用快速手消毒劑消毒雙手。為了保護病人和工作人員雙方,在進行上呼吸道管理(如吸痰和清潔口腔等)、傷口換藥、放置導尿管和灌腸、測肛溫等均應戴手套。

7、 護理感染病人按隔離病人進行了,有條件應將病人置于單間,為病人進行治療、護理前后,按隔離病人的要求進行隔離消毒。

8、 工作人員患感冒、腸炎和皮膚感染,以及其他傳染病時,應停止工作。

四、 物品的消毒

1、 取無菌物品應用無菌鑷子。干燥無菌鑷打開使用有效期為4小時。

2、 氧氣濕化瓶、管道吸痰瓶、胃腸減壓瓶、量杯等每日用0.05%有效氯的消毒靈浸泡消毒,便器固定使用,每次用后用0.05%有效氯的消毒靈浸泡消毒。

3、 體溫表、服藥杯用后浸泡于0.05%有效氯的消毒靈中,清水沖凈,晾干備用,其消毒液每日更換一次。

4、 換藥、治療用具,用0.05%有效氯的消毒靈浸泡后送供應室處理。

5、 病人轉出ICU后用0.05%有效氯的消毒靈擦洗床、桌椅,進行終末消毒。

6、 用過的血壓計、聽診器、床頭裝置,勿與其他病人交叉使用,病人轉出后,徹底清洗、消毒后再用。

7、 ICU的一切物品,包括儀器和清潔工具(拖把、抹布等),禁止同其他病房混用,從外面帶進來的物品,應進行清潔、消毒。清潔工具每日必須消毒一次。

8、 嚴格分開清潔洗手池與污染水池,保持清潔。

9、 醫療垃圾、生活垃圾按醫療廢物規范的要求進行分類處理。

五、 隔離與防護

1、 感染與非感染病人分開安置。

2、 制定和執行隔離制度、措施(多重耐藥)、保護性隔離制度措施。

3、 對隔離病人床邊設有隔離標識(紅帶)。

4、 對隔離病人隔離用品(口罩、 帽子、 隔離衣 、眼罩 、防護面罩)配備, 并正確使用。

5、 工作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利器傷后,掌握應急處理原則、方法,進行免疫預防和追蹤發病情況。

六、 呼吸道感染的預防

1、 對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及接受呼吸機治療的病人,醫護人員要嚴格遵守

無菌操作原則。應采用床頭抬高30—45度體位。

2、 吸痰前,護士要戴好帽子、口罩,認真洗手后,戴無菌手套,吸痰時必須用無菌吸痰管,使用一次更換一根,保持每次吸痰都為無菌導管吸引。

3、 對氣管切開病人每隔4小時清洗內套管一次,每日煮沸消毒滅菌內套管1—2次。

4、 氣管造口應用雙層濕紗布覆蓋,防止空氣中細菌、灰塵及異物吸入,并改善吸入空氣的濕度,根據情況進行超聲霧化吸入。

5、 氣管造口處的敷料及周圍皮膚,應保持清潔、干燥,按無菌操作技術要求,每日至少換藥2次,最好每4小時更換一次,分泌物多時及時更換。

6、 呼吸機管道每周更換1—2次,如有明顯分泌物污染則及時更換。

7、 用無菌蒸餾水進行霧化或濕化,螺紋管內的冷凝水應隨時排凈,禁止將水倒入霧化罐內及隨時亂倒;霧化罐每日更換消毒。

8、 口腔護理,每日三次。

9、 根據病情,進行胸部X片檢查、痰培養。

七、 尿路導管感染的預防

1、 嚴格掌握導尿的指征,盡可能避免導尿。導尿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操作時要輕柔,防止尿道粘膜損傷。

2、 留置的導尿管,正確固定導尿管,并采用連續密閉的尿液引流系統;

不常規使用抗菌藥物膀胱沖洗預防感染;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不接觸地面;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

八、 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

1、 對于擇期手術病人,如無反指征,術前應洗澡,并使用抗菌皂;

2、 避免不必要的術前備皮,若必須備皮,提倡手術當天備皮,并使用不損傷皮膚的脫毛方法;

3、 擇期手術患者,術前住院日應少于3天。

2009-3-30

第五篇:ICU醫院感染年終總結

2011icu醫院感染總結

我科在院領導和感染管理委員會的領導下,根據《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和《傳染病防治法》等有關文件與規定,制定相應的院內感染控制計劃,并組織實施,及時監測效果,及時修訂措施,使我院院內感染發生率控制在較好的范圍內,無院內感染的暴發流行?,F將今年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嚴格執行管理制度,保證院內感染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醫院感染的基礎和重要保證,加強制度的建設和學習,并認真貫徹執行,對于提高防范意識、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病率極為重要。因此,科室領導及醫院感染監控管理小組尤其重視各項院感管理制度的落實,認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對本科的院內感染控制工作進行督促、檢查,使各項工作落實到實處,保證了我站院內感染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醫院感染監測方面醫院感染監測方面醫院感染監測方面醫院感染監測方面 定期對醫院環境衛生學、消毒、滅菌效果進行監督、監測,及時匯總、分析監測結果,發現醫院感染存在的危險因素,尋找有效的預防和控制辦法。通過監測—控制—監測,最終減少和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提高醫療護理質量。

1、病例監測

①感染率監測:發生醫院感染242人,感染例次數250例,感染率為 1.3%,達到衛生廳規定的≤8%要求。 ②漏報率的監測:從11月我院將醫院感染管理納入醫療護理質量管理開始,我院的漏報率從50% 下降到16%。符合衛生部要求的20%。 ③對全院1751例無菌切口進行感染率調查,發生感染5例,感染率為0.2%。達到了衛生部規定的≤0.5%的要求

2、環境衛生及消毒滅菌監測

環境采樣 份,合格 份,合格率為 %。 手衛生采樣 份,合格 份,合格率為 %。對于不合格的者,及時查找原因并重新采樣。 物表采樣 份,合格 份,合格率為 %。 使用中的皮膚消毒液采樣 份,合格 份,合格率為 %。篇二:2015icu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總結 我科在院領導和感染管理委員會的領導下,根據《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和《傳染病防治法》等有關文件與規定,制定相應的院內感染控制計劃,并組織實施,及時監測效果,及時修訂措施,使我院院內感染發生率控制在較好的范圍內,無院內感染的暴發流行?,F將今年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嚴格執行管理制度,保證院內感染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醫院感染的基礎和重要保證,加強制度的建設和學習,并認真貫徹執行,對于提高防范意識、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病率極為重要。因此,科室領導及醫院感染監控管理小組尤其重視各項院感管理制度的落實,認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對本科的院內感染控制工作進行督促、檢查,使各項工作落實到實處,保證了我科內感染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醫院感染監測方面 定期對醫院環境衛生學、消毒、滅菌效果進行監督、監測,及時匯總、分析監測結果,發現醫院感染存在的危險因素,尋找有效的預防和控制辦法。通過監測—控制—監測,最終減少和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提高醫療護理質量。

1、病歷監測 ①感染率監測:我科嚴格執行《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達到衛生廳規定的≤8%要求。 ②漏報率的監測:我院將醫院感染管理納入醫療護理質量管理開始,我科針對漏報多進行處罰、現在已符合衛生部要求的20%。

③我科對無菌切口進行感染率調查,感染率為0.2%。達到了衛生部規定的≤0.5%的要求

2、環境衛生及消毒滅菌監測 我科每月對空氣、物表、工作人員手、消毒液等進行監測,醫院感染辦每季度輪轉監測一次,并將監測結果進行匯總分析,通過院感通信及時反饋各科室。

3、目標性監測:對接受侵入性操作患者、手術患者切口、手衛生、無菌操作進行目標性監測,通過觀察醫生換藥、采集病歷及護理記錄、各種檢測報告(x線、胸片)等,向醫生、護士了解病人情況、床頭查看病人等方式選定目標,

重點關注有留置導尿管、動靜脈插管、使用呼吸機等侵入性治療、操作的病人,以及長期或多聯使用抗生素的病人,前瞻性給予預防醫院感染方面的指導意見,不斷循環監測,及時調整監控策略,以達到減少各種危險因素,降低醫院感染發病率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加強了醫療廢物管理:科室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明確醫療廢物管理人員職責,落實責任制,加強醫療廢物管理并常規督察,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并反饋。,我科醫療廢物的分類、收集、貯存、包裝、運送、交接等做到規范管理,嚴防因醫療廢物管理不善引起感染暴發。

5、職業暴露:醫務人員的職業防護,制定防護制度和相關措施(包括手部衛生、標準預防、著裝防護等),在日常醫療活動中,根據科室工作特點提供相應的防護用品,如口罩、帽子、手套、護目鏡隔離衣、防護服等,以保證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職業暴露調查中,發生銳器傷人數 人,并及時處理傷口和上報、追蹤和調查。

6、消毒藥械及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的管理:為加強消毒藥械及一次性無菌醫療用品的管理,我科對其使用進行常規督查及定期抽查。對消毒藥械及一次性使用的無菌醫療用品的抽查是每季度一次,結果各證齊全,全部合格。

三、多渠道開展培訓,提高醫務人員院感意識。 采取多種形式的感染知識的培訓將集中培訓與晨會科室培訓有機結合,增加了臨床醫務人員的醫院感染知識,提高院感意識。提高科預防、控制醫院感染水平。發放有關院內感染診斷方面的資料,提高大家對醫院感染診斷水平。 在全年的科內感染控制工作中,由于科內的高度重視,及科室成員的積極配合,工作開展比較順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們相信,在新的一年里,只要我們不斷總結經驗、虛心學習,我們將把感染控制工作做得更好。

四.雖然本,我科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還一些存在問題: 1.臨床感染管理小組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用。 2.部分工作人員對院內感染重視程度不夠,對病人的有關院內感染的診斷以及病情分析方面存在欠缺,醫院感染登記表不能及時報送。 3.對多重耐藥菌病人的管理未做到追蹤監測。

對以上問題在2015年將加強學習和管理。

阜陽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 2014.12.22篇三:2011icu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總結 2011icu醫院感染總結

我科在院領導和感染管理委員會的領導下,根據《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和《傳染病防治法》等有關文件與規定,制定相應的院內感染控制計劃,并組織實施,及時監測效果,及時修訂措施,使我院院內感染發生率控制在較好的范圍內,無院內感染的暴發流行?,F將今年主要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嚴格執行管理制度,保證院內感染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醫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醫院感染的基礎和重要保證,加強制度的建設和學習,并認真貫徹執行,對于提高防范意識、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病率極為重要。因此,科室領導及醫院感染監控管理小組尤其重視各項院感管理制度的落實,認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對本科的院內感染控制工作進行督促、檢查,使各項工作落實到實處,保證了我站院內感染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醫院感染監測方面

定期對醫院環境衛生學、消毒、滅菌效果進行監督、監測,及時匯總、分析監測結果,發現醫院感染存在的危險因素,尋找有效的預防和控制辦法。通過監測—控制—監測,最終減少和控制醫院感染的發生,提高醫療護理質量。

1、病歷監測 ①感染率監測:發生醫院感染242人,感染例次數250例,感染率為1.3%,達到衛生廳規定的≤8%要求。

②漏報率的監測:從11月我院將醫院感染管理納入醫療護理質量管理開始,我院的漏報率從50%下降到16%。符合衛生部要求的20%。

③對全院1751例無菌切口進行感染率調查,發生感染5例,感染率為0.2%。達到了衛生部規定的≤0.5%的要求

2、環境衛生及消毒滅菌監測

環境采樣 份,合格 份,合格率為 %。

手衛生采樣 份,合格 份,合格率為 %。對于不合格的者,及時查找原因并重新采樣。 物表采樣 份,合格 份,合格率為 %。

使用中的皮膚消毒液采樣 份,合格 份,合格率為 %。

3、目標性監測

4、抗菌藥護理應用

5、職業暴露

三、多渠道開展培訓,提高醫務人員院感意識。 2.采取多種形式的感染知識的培訓將集中培訓與晨會科室培訓有機結合,增加了臨床醫務人員的醫院感染知識,提高院感意識。提高我院預防、控制醫院感染水平。發放有關院內感染診斷方面的資料,提高大家對醫院感染診斷水平。

在全年的院內感染控制工作中,由于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及各科室的積極配合,工作開展比較順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們相信,在新的一年里,只要我們不斷總結經驗、虛心學習,我們將把院內感染控制工作做得更好。

雖然本,我科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還一些存在問題: 1.臨床感染管理小組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用。 2. 3.部分工作人員對院內感染重視程度不夠,對病人的有關院內感染的診斷以及病情分析方面存在欠缺,醫院感染登記表不能及時報送。篇四:2014年3-5月icu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總結分析

icu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總結分析

一、調查情況:

1、2014年3月~5月icu醫院感染監測人數15人,住院總日數93天,感染人數0人,感染率0%。

2、icu導管使用情況: icu監測患者住院總天數93天,icu患者置中心靜脈導管總天數48天,中心靜脈導管使用率為51.61%,導管相關血流感染0例;使用呼吸機總天數1天,呼吸機使用率為1.08%,呼吸機相關性肺炎0例; icu患者帶尿管總天數62天,尿管使用率66.67%,導尿管相關尿路感染0例。

icu患者平均住院天數 icu三管導管使用率

3、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

(1)、3月~5月icu醫院感染監測人數15人,使用抗生素10人,平均用藥4.8天??咕幬锸褂寐剩?6.67% 。其中:治療用藥3人,治療性使用抗菌藥物占30%;治療使用抗菌藥物病原微生物標本送檢率:100%(3例送檢)。預防用藥7人,預防性用藥占70%;

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2)、抗菌藥物聯用情況:

一聯用藥9人,占90%。二聯用藥1人,占10%;

四、病原體分布情況:

病原學送檢10例,痰標本為8例,血液2例。根據排名病原體依次為:①肺炎克雷白菌2例,比例20%;②大腸埃希菌2例,比例為20%;⑨其它病原體6例,比例為60%。

1、病原菌送檢排名:

2、病原菌排名:

五、根據以上icu醫院感染目標性監測數據分析,雖無醫院感染發生,但仍存在醫院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因此,感染管理科提出以下建議: (1)嚴格執行手衛生措施 (2)嚴格實行隔離措施 (3)無體位限制時抬高床頭30度

(4)嚴格掌握留置導尿的適應證,嚴格無菌操作,避免常規使用含消毒劑或抗菌藥物的溶液進行膀胱沖洗,應當每日

清潔或沖洗尿道口,長期留置導尿管患者,不宜頻繁更換導尿管,每天評估留置導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時盡早拔除導尿管,盡可能縮短留置導尿管時間。 (5)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6)加強病原學送檢,提高病原學送檢率。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mba筆試備考范文下一篇:gnrha簡介范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