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金融安全重大問題分析論文

2022-04-19

要寫好一篇邏輯清晰的論文,離不開文獻資料的查閱,小編為大家找來了《金融安全重大問題分析論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一、作用機理:政府審計如何維護國家金融安全(一)政府審計的綜合性特征,有利于防范系統性風險國家金融安全是個制度問題,金融不安全因素的產生源于制度非均衡,金融不安全問題的發生是制度非均衡的結果或具體表現。在國家金融監管體系中,政府審計具有獨立性、權威性和綜合性等特點,其中綜合性是政府審計的獨特優勢。

金融安全重大問題分析論文 篇1:

中國新能源金融安全狀況評價

【摘 要】 我國傳統能源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傳統能源已不能滿足經濟日益發展所帶來的對能源的新增需求,突顯發展新能源的重要性。而新能源金融安全是影響新能源發展的重大問題,包括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的安全。文章運用比較分析法對新能源金融安全運行中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運用AHP分析法對各影響因素賦權,并對每個樣本新能源企業的標量化數據進行綜合加權計算其得分情況,采用BP神經網絡模型預測其權數得分。最后結合數據綜合分析評價我國新能源安全狀況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 新能源; 新能源金融; 金融安全; 安全狀況

一、引言

近年來,能源氣候變化成為各國關注的主要議題。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我國以風電、光伏發電、核電、生物質能發電為主的新能源發電規模迅速攀升,裝機容量占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比例不斷提高。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左右,這兩個方面的發展目標是當前我國新能源發展的總體目標。新能源將以其清潔、可持續的特性成為替代化石能源的最優選擇,而不斷降低的生產成本也為新能源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未來十年我國新能源行業仍將保持較快增長速度。

新能源總體上還處于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新能源產業是高技術、高投資、高風險的新興產業。相比于傳統能源行業,新能源的快速發展也離不開金融的支持。但與傳統能源不同的是,新能源在技術、金融市場、政策導向等方面又有其獨特性,新能源技術的發展還不成熟,且核心技術被國外控制,虛擬金融市場對新能源的支持相當有限;新能源的政策導向性更為明顯。因此從新能源金融安全入手,分析影響我國新能源金融安全的主要風險因素,建立風險衡量指標體系,對其進行安全狀況評價,促進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新能源金融安全相關概念與研究范疇界定

(一)新能源,新能源金融與新能源金融安全

目前,對于新能源有很多種說法,如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等。新能源又稱非常規能源,是指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如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生物質能和核聚變能等。而對于新能源金融學術界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比對國內學者對能源金融的定義,認為新能源金融是以新能源產業鏈為依托,借助金融手段,從最初的融通資金、中間的整合資源、最終實現價值增值三個方面研究新能源產業與金融產業的互動,并針對性地提出相應保障措施。它研究的是通過分析新能源產業與金融產業的結合點,將金融手段嵌入到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全過程中,創新符合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金融產品,幫助新能源企業解決資金問題,促進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顧名思義,新能源金融安全就是用相應的保障措施促進新能源行業的發展,保證新能源行業投資和融資目標的順利實現。

(二)新能源金融安全研究范疇

從新能源金融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以及戰略需求的重要性出發,由于其風險影響因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對新能源金融安全狀況的評價與分析應從不同層面著手。宏觀層面,新能源作為傳統能源的替代品,其地位應該上升到國家能源安全層面乃至與國家經濟安全目標的實現緊密結合。中觀層面,新能源金融的安全不僅包括新能源行業的安全,如技術與市場安全;也包括金融行業的資金安全,如貸出資金的回收。微觀層面,站在每個新能源企業的角度,要考慮到投融資決策是否符合企業的發展戰略,企業的財務能力等。因此,對于新能源金融安全運行狀況的評價應該從企業、行業和國家三個方面著手,如圖1所示。

1.國家層面的新能源金融安全

從國家的角度出發來看新能源金融安全問題,首先要考慮到國家安全及戰略目標的實現問題,即新能源對國家能源安全的支持度,表現在實體經濟領域則為新能源的供給要滿足經濟需求。但鑒于新能源發展領域的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需要大量的資金做保障,而且其投資回收期長,還有很多不可預見的風險。因此,新能源行業的發展需要國家的支持,包括資金支持與政策支持。如每年增加對新能源行業的財政投資力度,引導國內外投資者投資于我國的能源事業,建立良好的融資平臺,出臺新能源產業扶持政策,減免新能源企業稅收,提供技術方面的支持等。另外,國家應努力為新能源企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宏觀環境。對影響新能源發展的各種動向進行監控,保持國內宏觀經濟的穩定,及時化解可能存在的系統風險。

2.行業層面的新能源金融安全

在新能源金融這個系統中的行業應該包括新能源行業與金融行業兩種類型,但鑒于研究主體是新能源故在此只研究金融行業對新能源的支持問題。但對于新能源行業來說,風險來源不僅僅限于資金融通方面,也在于新能源行業本身的風險。其一,地域安全問題。地域差異是新能源區別于傳統能源的一個重要方面,如風能、太陽能等就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因此不是每個地方都適合發展新能源,即使以二次能源形式加以轉移利用,其成本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其二,技術安全問題。眾所周知,新能源行業是高技術行業,就算不考慮成本因素,我國發展新能源所需要的技術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到的,況且現有的核心技術都被國外掌控,其使用成本不可忽略。由于地域因素帶來的風險不便衡量,故后面行業層面的指標選取只考慮技術風險。

3.企業層面的新能源金融安全

金融對新能源的支持包括虛擬金融和實體金融,前面提到以新能源行業為依托的金融產品幾乎沒有或處于初級階段故只研究實體金融。進一步分析,新能源企業與金融企業是互利共生的關系,新能源實體金融安全有兩層涵義:一是新能源企業的投融資安全,即保障能順利從金融企業融資并把籌集得到的資金投入于新能源項目中,在償還金融企業的貸款后獲得收益。二是金融企業對新能源企業的投資安全,即保障能從新能源企業順利收回貸款的本金和利息。對于后者來說,金融企業早已形成對企業投資情況監控的一整套系統,因此只需站在新能源企業的角度考慮其投資安全與融資安全即可。

三、新能源金融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一)建立風險衡量指標體系

通過對新能源金融安全運行的剖析,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分別選擇政策、技術、投融資作為風險因素。政策風險是由于國家法律法規及政策變化給企業帶來的影響。如國家制定的新能源發展的安全標準、技術要求、環保措施以及稅收優惠政策、項目支持度等。技術風險是指因技術方面的因素及其變化的不確定性導致創新失敗的可能性。包括:第一,新技術本身的不成熟;第二,技術依靠水平不夠;第三,可替代的新技術的出現。投融資風險包括投資風險和融資風險,是新能源企業從資金的來源、運用與回收整個資金鏈運行過程中面臨的風險。如貸款的償還、充足的流動資金、項目投資收益的多少、原始投資的回收等。對每一風險因素分別選取代表性衡量指標(表1)。

(二)數據的收集與處理

首先,在新能源企業從各個板塊,如太陽能、風能、核能等中選取一些樣本企業共68家樣本企業的截面數據作為研究對象,獲取上述15個指標中定量性指標數據,即C11,C31,C32,C33,C34,C35的具體數據。其次,采用專家打分法給表1中所列示的定性指標,即C12,C13,C14,C15,C21,C22,C23,C24按其對新能源企業發展影響重要程度評分。最后,匯總所有專家預測數據與新能源上市公司實際數據,并對所有的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三)AHP法確定指標權重

根據1~9級標度法,運用MCE軟件對各層次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評分,得出各指標單層權重,結果如表2。

根據公式I=Σaijwj(i=1,2,…,68)計算68家樣本企業的綜合得分情況。

(四)BP神經網絡風險評價模型

人工神經網絡處理經濟數據具有三種顯著優勢:第一,對于不完整的、模糊不確定或無規律的數據比傳統線性方法更容易處理;第二,作為一種非參數方法,無須對數據的分布做事前假設;第三,對于復雜的非線性或近似連續的函數有很好的解釋能力。前向多層神經網絡也即多層感知器(MLP),也叫BP網。BP(Back-Propagation)算法,是用于前向多層神經網絡的反傳學習算法,是目前應用最廣泛且重要的訓練前向神經網絡的學習算法。以多層感知器(MLP)預測模型為例,MLP過程會根據預測變量的值來生成一個或多個因變量(目標變量)。圖2是BP神經網絡模型,除輸入,輸出層外,還有一個或多個隱層。各層之間的神經元全互連,各層內的神經元無連接,網絡無反饋。

調用matlab相關程序命令,進行相關參數設定,其中測試樣本數量為40,預測樣本數量28,隱層節點數量為8,網絡輸入維度為14,輸出維度1。輸入相關學習樣本與測試樣本,調用命令net=GABPNET(x,y),輸出運行結果。顯示結果如下。

從以上運行結果可以看出,運用BP神經網絡對其權重結果進行分析與運用層次分析法得到的指標權重I的擬合度很好,驗證了神經網絡在評價新能源安全運行狀況中的可行性與可靠性。計算得出新能源企業總得分稍大于零,其中各板塊綜合得分情況,太陽能(-3.74),核能(-8.78),地熱能(-7.93),風能(6.33),生物能(14.12),結合表3中BP神經網絡模型訓練得出的企業排名分析以及各企業各項指標的得分情況表明,風能與生物能板塊的得分情況要明顯好于太陽能、核能、地熱能板塊。綜合我國新能源發展實際分析,一是從各企業具體的每項指標得分情況來看,新能源樣本企業中綜合得分正負數對半,得分最高企業出現在風能板塊,這與近年來國家對風能企業的大力支持與扶持是分不開的。二是太陽能板塊得分低,一方面是太陽能行業本身的產能過剩,后勁不足;另一方面是政策的支持力度減弱。三是核能板塊得分基本上全為負數,這不僅與核能行業的相對成熟度有關,也與近年來出現的核安全事故有關。四是國家政策對清潔能源的影響是巨大的,如風能、生物能??偟膩碚f,我國新能源金融運行狀態基本穩定,但其內部能源結構不夠合理,存在潛在風險。

四、結論與啟示

(一)政策性投入推動清潔能源發展

政策的支持對新興產業來說往往是最直接最為有效的投資方式。政府應該在多元化投資的同時著重對風能、生物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的發展,這不僅有利于我國應對近年來國際上呼聲高漲的碳減排,還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我國傳統能源的壓力,也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在國內,由于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能源消耗也與日劇增。電力、燃油等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我國不能一直依賴于進口的能源消耗模式,因此新能源的發展在今后的很多年里都將會成為我國能源發展的重要目標。

(二)實施政府財稅支持政策

新能源企業屬于高新技術企業,政府給予新能源企業以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同時,在新能源企業的發展初期給予補貼,一方面可以側面降低新企業的進入門檻;另一方面可以鼓勵企業技術創新。當前限制新能源大范圍推廣的原因主要是新能源轉化效率較低、新能源產品成本過高。從國外的經驗來看,日本、美國、歐盟等在研發領域、政府采購或補貼領域都給予了長期大量的支持。我國在新能源發展過程中,必須加大技術研發和降低市場成本兩方面的支持力度,才有可能盡快擺脫發達國家在技術和產權領域實施的制約。

(三)努力提高自主研發能力

發展中國家在新能源的利用上普遍是技術含量很低的粗放利用或者引用發達國家關鍵設備,我國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新能源領域的很多關鍵技術一直被國外控制,如不采取積極措施和加大投入,抓住機遇對適合本國新能源利用技術進行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及產業化推廣,將來不得不面臨繼續引進國外技術的困境。從戰略層面上說存在著很多不安全因素,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我國新能源處于產業鏈的低端,其核心利潤被國外獲取。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技術的發展對于新能源產業來說至關重要。提高自主研發能力,不僅要從硬件方面入手,也要從軟件方面多加考慮,培養相關技術人才,提高人員技術素質水平。企業要努力走向產業鏈的高端,爭取在核心領域的控制權。

(四)加大金融企業對新能源產業的支持力度

提高風險投資機構對新能源項目的投資評估能力;設立政府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設立專注于新能源領域的專業性創業投資企業;積極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完善風險資本的退出機制。加大對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能源產業的資金投放;銀行可針對新能源企業的特點進行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加大對新能源產業的扶持力度;對產業鏈中輻射拉動作用強又需巨額資金支持的重點新能源企業,商業銀行可采取銀團貸款模式加大信貸支持;進一步加大政策性銀行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信貸支持;完善新能源產業貸款擔保機制,幫助新能源企業解決貸款擔保難的問題。

(五)強化資本市場對新能源產業的引導力度

充分利用股票市場融資,優先支持符合新能源發展要求的企業上市融資;對與新能源發展相關企業的債券融資予以政策鼓勵和支持;加快設立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是一種對未上市企業進行股權投資并提供經營管理服務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集合投資制度。充分利用其他融資手段,加大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支持。有效運用BOT融資方式,為新能源項目籌集資金;拓寬資金來源渠道,促進新能源投資主體多元化?!?/p>

【參考文獻】

[1] 謝晶仁.對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理性探析[J].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報,2010,10(2):10-13.

[2] 李凱風.中國能源金融安全運行預警管理研究[M].科學出版社,2012.

[3] 李靖.國外促進新能源發展的財稅政策及啟示[J].中國經貿導刊,2011(20):59-61.

[4] 朱世宏.節能與新能源產業金融支持研究[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4.

[5] 李京京,等.可再生能源資源的系統評價方法及實例[J].自然資源學報,2001(4):373-380.

[6] 林伯強.中國能源發展報告2008[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187.

[7] 陳波,陳靚.美國新能源政策及對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影響[J].國際展望,2012(1).

[8] 張亮.我國節能與新能源行業的金融支持問題[J].開放導報,2009(4):17-20.

[9] 趙欣,夏洪勝.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困境及對策分析[J].未來與發展,2010(8):48-51.

[10] Athanasios Angelis-Dimakis.Methods and tools to evaluate the availability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1(15):1182-1200.

[11] Wu Yunna,Xu Ruhang.Current status,future po

tentials and challenges of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in Gansu province (North west China)[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3(18):73-86.

[12] Yiping Fang.Economic welfare impacts from 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 The China experience [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1(15):5120-5128.

[13] Huang Liming.Financing rural renewable energy: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9(13):1096-1103.

[14] Zhang Peidong.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renewable energy policy in China [J].Science Direct,2009(13):439-449.

[15] Mine Tükenmez,Erhan Demireli.Renewable e-

nergy policy in Turkey with the new legal regulations [J].Renewable Energy,2012(39):1-9.

[16] Zhao Xingang,Feng Tiantian.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on 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in China e A critical analysis [J].Renewable Energy,2011(36):3229-3237.

[17] Sara Schuman ,AlvinLin.China’s Renewable Energy Lawand its impact on renewable power in China:Progress,challeng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implementation [J].Energy Policy,2012(51):89-109.

作者:李凱風 王敏敏 宋鵬鵬

金融安全重大問題分析論文 篇2:

基于金融安全的政府審計模式研究

一、作用機理:政府審計如何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一)政府審計的綜合性特征,有利于防范系統性風險 國家金融安全是個制度問題,金融不安全因素的產生源于制度非均衡,金融不安全問題的發生是制度非均衡的結果或具體表現。在國家金融監管體系中,政府審計具有獨立性、權威性和綜合性等特點,其中綜合性是政府審計的獨特優勢。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需要人們進一步思考的是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的關系問題。目前我國金融創新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由分業向混業方向發展,由此導致金融風險日益分散化和復雜化。一方面我國金融創新飛速發展,混業趨勢明顯;另一方面傳統的“一行三會”分業監管體制導致監管業務相互割裂,無法有效應對風險轉移和風險擴散問題,而對于金融市場的其他參與主體如政府、企業、個人等的風險狀況,“一行三會”更是無法進行有效的跟蹤調查。政府審計作為對微觀領域進行深入調查并向宏觀管理部門提出政策建議的第三方,以綜合性的視野揭示金融系統內部風險,并以廣泛的延伸性分析外部環境中各種影響金融安全的風險因素,有利于全面了解并綜合評價金融系統整體的風險、安全和發展。具體見圖1。

(二)政府審計的預防性特征,有利于發現潛在性風險 早在2004年,美國審計署(GAO)就發布專門的審計報告,描述了金融服務行業和美國監管市場的變化,評估了金融監管機構的薄弱環節,最后提出美國應該適應環境的變化,改變現有的監管框架,更好地處理大型綜合金融機構監管以及防范系統性風險,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美國審計署工作的預見性。后來之所以沒有取得預期效果,主要是由于金融利益集團阻撓等原因沒有及時進行相應改革,這也是美國金融監管機構不能有效預防“次貸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從審計發展實踐來看,政府審計注重揭示和反映經濟社會運行中的薄弱環節和管理漏洞,發現影響金融安全的帶有傾向性和苗頭性的問題,能夠敏銳地感知風險,提醒和督促被審計單位及時“制動”。政府審計的發展趨勢將從對單個重大違法違規事件的查處到更多地發現帶有傾向性、普遍性和危及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有效落實的潛在性風險,率先感受問題,及時預防重大問題產生或深層次矛盾累積,進一步體現前瞻性。

(三)政府審計的揭示性特征,有利于暴露重大風險 政府審計的本質是用權力監督制約權力,是加強反腐倡廉的有力工具(劉家義,2011)。政府審計的獨立性,使得與被審計單位和對象之間沒有利益沖突和利害關系,能夠客觀公正而又敏銳地揭示問題。近年來,我國政府審計一直以發現大要案線索作為主要目標,以此揭示重大金融風險。一是通過向紀檢監察和司法機關移送違法犯罪案件線索,堅決揭露和查處嚴重違法違紀違規問題,切實維護正常的財經秩序,促進廉政建設,發揮威懾作用。二是通過審計信息及時向黨委、人大、政府和有關部門報告,對癥下藥,及時鏟除危害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毒瘤”,促進經濟社會的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三是向社會及時公告審計結果,將問題暴露在全社會公眾的視野之下,接受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具體見表1。

(四)政府審計的抵御性特征,有利于根除風險隱患 以美國審計署(GAO)為例,2008年10月3日,在金融危機最緊要的關頭,美國國會批準了《經濟穩定緊急法案》中的“問題資產救助計劃”,即財政部提出的“七千億美元救助計劃”,以增強美國銀行系統的穩定和金融機構的償付能力。在批準這項法案時,國會還要求GAO至少每60天要匯報救助計劃的執行情況及結果。GAO在2008年12月2日就救助計劃的執行情況提出第一份審計報告,并提出九條建議,之后美國財政部采取了許多重要措施,落實GAO的九條建議。在應對這次金融危機中,GAO充分發揮了建設性作用。近年來,我國政府審計進一步加強對審計查處問題整改監督的力度,切實提高審計整改工作的執行力和時效性,將審計整改工作常態化,從體制、機制、制度和政策層面提出加強和改進的建議,從源頭上防止問題的再度發生和風險的逐步積累。

二、風險識別:金融安全層面對我國金融風險的再認識

(一)金融制度風險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持久動力來自制度。我國確立了建立現代金融企業制度的目標,在國家控制的前提下,經過股份制改造的國有金融機構經營質量普遍提高,但是原有的制度性問題并未根本消除,政府意愿影響和內部人控制的情形并存,總體低效率和局部風險并存,政府對金融機構的控制以及金融機構對政府的依賴都是長期的。政府作為金融資本的實際控制者,扮演著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還是場外監督員的三重角色。由于先天的制度缺陷,雖然實行了股份制改革和戰略投資者引入,但是我國金融機構并沒有完全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企業,所有者缺位、內部人控制、負盈不負虧等情況仍然存在。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實行隱性的財政擔保制度,存款保險制度的缺失使得國家金融安全缺少緩沖和保障機制。而且,近年來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數量快速發展,負債規模也在急劇膨脹,資金主要來源于銀行借款,一旦地方政府不能履行償債義務,財政風險又將傳導到銀行,成為我國金融安全乃至經濟健康發展的極大隱患(張軍,2011),最終以償債危機為導火線的財政危機和金融危機有可能擴散為全面的經濟危機。

(二)金融系統風險 在社會各行業中,金融業是資產負債率最高的部門,以極少的資本金支撐著比一般行業規模大得多的資產運營,其高杠桿率的財務特征,決定了內生的脆弱性。而且,在現代信用貨幣制度下,金融系統承擔著創造貨幣供給、維持資金清算等社會職能,是國民經濟體系的血液循環系統。金融系統提供的金融產品具有準公共品的性質,需要國家實施必要的監控和維護。從長期來看,影響我國金融安全穩定運行的主要問題是結構性問題,結構不合理造成我國金融體系的整體競爭力還不高(劉志紅,2008)。由于金融機構之間有著復雜的債權債務關系和資金往來關系,金融風險具有很強的傳染性與外部性,單個金融機構的經營失敗直接關系到整個金融系統的安全。

(三)資產質量風險 我國金融體系以間接融資為主,間接融資又以銀行為代表,集中了全社會絕大部分金融資源。而銀行又以國有制為主,所以銀行風險及損失最終主要由國家承擔。由于銀行具有信用貨幣發行和信用創造的功能,使得本來屬于當期的金融風險,可能通過借新還舊、債務重組、通貨膨脹等形式轉化為未來的風險,也可能因政府干預,使一些本已顯現的金融風險,被人為地行政壓抑,成為隱性金融風險。國有商業銀行仍然存在人為調整貸款分級、掩蓋不良貸款的現象,導致現有不良貸款率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資產質量。而且,商業銀行防范信貸資產質量風險的機制并不健全,“重貸輕管”的傾向比較突出,動態跟蹤檢查貸款質量不到位,在貸款“三查”的執行情況中,貸后檢查情況較差。當前,資產質量風險是金融體系脆弱的主要風險,是我國金融安全的重大隱患。

(四)金融創新風險 在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過程中,各種信用形式得以充分運用,金融市場價格呈現高度易變性,金融業面臨的潛在風險不斷加大。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金融呈現出全球化、自由化、電子化的三大發展趨勢,金融風險的傳遞效應、放大效應和聚集效應,導致投機資本非法流動,虛擬經濟無限膨脹,使得維護國家金融安全任務更為艱巨。當前,在國際資本自由流動的大趨勢下,我國采取了一些放松資本管制的措施,在人民幣強烈的升值預期下,國際資本瘋狂涌入,導致我國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過剩問題日益突出,直接影響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對我國金融安全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監管機制的相對滯后,我國以地下錢莊為主的地下金融日益猖獗,助長了洗錢行為和跨境犯罪,擾亂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對國家金融安全的沖擊也越來越大。我國金融業現在流行的一些理財產品、票據融資等產品,一些企業參與的國外金融衍生品交易等,也蘊含著極大的產品風險。

(五)金融監管風險 任何管制都是有成本的,金融監管也不例外。一方面可以降低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使整個社會從中獲益;另一方面,如果監管不當或者過度,則會造成監管成本超過由監管而獲得的收益,給金融業甚至整個社會帶來危害。我國金融市場監管滯后于金融市場本身的發展,金融監管效率不高。當前的金融監管風險,集中表現為監管體系和法律法規不健全,沒有將保護投資者利益以及保障金融體系安全劃入金融風險監管的目標,缺乏預防性監管措施,監管手段和技術落后,缺少靈敏、準確的風險預警系統,對金融機構的檢查、評級以及風險管理等方面,尚未形成公認的量化標準,監管行為的隨意性較大。而且,現行的分業監管體制容易形成監管重疊和監管真空,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滲透并引起對金融機構規模經濟的限制而造成的間接損失。

三、原因分析:我國金融審計維護金融安全功能弱化

(一)從審計層次看,服務功能與建設性作用發揮不夠 隨著我國政治體制改革進程的加快,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角色發生了重大轉變,逐步由決策神秘政府走向公開透明政府,由權力政府走向權責并存的責任政府。在管理經濟的方式上,從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管理的重點也由原來過多的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管理轉變為注重宏觀經濟的管理。政府職能的轉變,客觀上要求審計監督必須將更多的精力放到為政府加強宏觀管理決策服務上來。近年來,政府審計在發現大要案線索方面成果顯著,揭示重大違法違紀違規問題正是審計監督職能的突出體現,但是,相對而言,政府審計在為宏觀政策服務和建設性作用的體現上明顯不足,就金融查金融、就審計看審計的現象還很普遍,在防范金融制度性和系統性風險方面做得不夠。

(二)從審計方式看,專項審計調查與效益審計不夠 政府審計對金融機構主要采取的是審計的方法,該方法有利于審計機關集中精力了解一個金融機構的全面資產負債損益情況,對促進該金融機構合法經營、加強管理和提高效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這種單一的審計方式使得審計機關一年只能審計為數不多的幾個金融機構,幾乎不可能實現對金融機構的全面和及時的監督。同時由于審計項目的程序限制,也使得審計機關不能及時地根據實際發生的情況對金融機構進行某一方面的調查了解。特別是針對金融創新工具、衍生產品等進行的專項審計調查偏少,針對金融機構整體經營狀況和宏觀調控政策效果開展的效益審計更顯不夠,導致審計監督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不足。

(三)從審計范圍看,金融企業覆蓋面與創新業務審計不夠 美國審計署(GAO)的審計內容并不限于財務收支,而是包括所有涉及國家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的內容。其審計對象包括美國財政部、商務部、國防部、國土安全部、金融監管機關等,都是與國家安全戰略密切相關又十分敏感的部門。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形成包括貨幣市場、資本市場、期貨市場、外匯市場等較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截至2011年末,我國金融機構存貸款規模、外匯儲備、股票市場總市值已分別達到82.67萬億元、58.19萬億元、3.18萬億美元和21.48萬億元。但是,由于審計力量有限,目前政府審計主要立足于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企業。由于金融企業點多面廣、規模龐大,每年的金融企業審計覆蓋面不大,僅重點關注單一地區、單一金融行業的一般性經營管理和財務收支的合法合規性,未按金融功能、金融產品進行跨市場、跨行業、跨領域的大金融審計,難以有效評價金融行業的系統性風險和安全問題。具體見圖2。

(四)從審計對象看,對金融監管部門的再監督不夠 每年的“一行三會”審計,主要是審計其預算執行和財務收支情況,而對其利用政府賦予的監管權限,貨幣政策的執行和金融監管的效果關注得不夠。由于審計不足,對于與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監管機構而言,為了自身利益,可能會與金融機構合作,幫助被檢查機構隱瞞違規行為,掩蓋監管工作中的失職,直接削弱了金融監管的作用,加大了金融風險。而且,政府審計與監管部門聯系不夠,國家審計部門的審計結果通常并不向金融監管部門通報,監管部門也不會主動地與審計機關聯系溝通,利用審計機關的審計結果,造成金融監管與政府審計的脫節,缺乏溝通,沒有形成合力。

四、路徑選擇:政府審計維護金融安全的對策建議

(一)提升審計層次,注重揭示制度性與系統性風險 我國政府審計應該站在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充分發揮政府審計的建設性作用,積極服務宏觀經濟決策,自覺服務于金融體系的改革和創新,促進金融業健全機能和完善制度。因此,應將安全性作為一級審計目標來對待(石愛中,2008)。隨著我國金融業的發展,金融監管政策和監管工作越來越完善,審計目標應當進一步轉向評估宏觀政策的貫徹落實情況,深入研究金融業的系統性風險,分析評估其對國家經濟安全和金融安全的深遠影響。為此,政府審計要將審計關口前移,從事后查處轉變為事中跟蹤或事前防范。例如,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審計署對救災資金的籌集使用和管理,在第一時間介入,做到事中審計,及時發現問題,起到很好效果。同樣,對金融企業股改過程中的戰略投資者引進、不良資產處置等都要及時關注,不要等到風險已經形成、損失已經發生再進行事后處理。對于地方政府性債務問題,2011年審計署組織開展全面審計,對部分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提出了財政金融風險警示,并提出妥善化解存量、嚴格控制增量的相關建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完善審計方式,增加專項審計調查與效益審計的比重 與審計相比,專項審計調查可以根據審計機關自身的工作計劃和實際情況靈活地制定對金融某一行業或某一業務進行專門的調查,從而強化監督的針對性和時效性,進而從宏觀上提出加強金融監管和完善宏觀政策的建議。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專項審計調查作為一種審計手段將成為政府審計越來越重要的方式。而且,隨著金融體制改革進程加快,我國的金融管制將逐漸放松,金融管制的總原則從以前的“允許金融機構干什么,不在允許之列的不能做”,轉變為“不允許金融機構做什么,不在不允許之列的都能做”,越來越多的金融企業股改上市后,真實合法審計更多地交給會計師事務所完成,政府審計的關注方向也應更多地轉向金融機構的效益狀況,特別是對金融機構涉及公共利益的業務進行審核,從而發揮金融監管部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三)拓展審計范圍,關注資產質量與創新業務隱含的風險 資產質量是金融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石,也是防范金融危機的根本所在。當前,我國政府審計要堅持以真實性為基礎,關注金融資產質量和風險,核查資產負債損益的真實性,通過科學的量化指標來評價資產質量,揭示審計對象存在的經營風險。而且,隨著金融業混業經營的不斷發展,政府審計應該逐漸將證券、保險、信托等業務納入常規審計范圍。要堅持對金融業全部產品或全部業務的審核,不僅對傳統業務、更要對金融創新業務,不僅對銀行存貸款產品、更要對投資銀行產品、債券產品、保險產品以及金融衍生品,都要實現嚴格的審核;不僅審核表內資產,更要審核表外資產。對金融創新業務的審計,防范金融風險依然是政府審計監督的基本目標,最終目標是要通過審計尋求維護金融安全和促進金融創新的平衡點。

(四)強化監管審計,加強對金融監管部門的再監督 當前,利用政府審計的超然地位,跳出傳統的預算執行和財務收支審計束縛,對現行金融監管體制的有效性、監管手段的靈活性、監管機構的合理性等進行分析和評價,目的在于關注金融監管的效果,評價金融監管與金融體系運行的關系,以促進監管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監管方式的創新發展,降低監管成本,提高監管效率。從金融監管審計入手,有利于圍繞金融搞審計,跳出審計談金融,發現金融監管在體制、方式和手段等方面的不足和漏洞,促進金融監管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同時,加強政府審計與監管部門的信息溝通和成果共享,形成監管合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政府審計的效果。

[本文系武漢科技大學承擔的湖北省教育廳課題“董輔礽經濟思想對湖北經濟發展的啟示”(項目編號:09&020071)、武漢科技大學青年科技骨干培育計劃項目“‘十二五’時期湖北省中小企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黎仁華:《政府審計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實現機制》,《管理世界》2010年第2期。

[作者系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

(編輯 余俊娟)

作者:黃國橋 王曉曦

金融安全重大問題分析論文 篇3:

經濟環境下中國金融去杠桿的意義及其影響

摘 要:如今,不斷提升的杠桿率已經成為制約金融行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在金融杠桿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債務規模和負債負擔日益增長,這一問題并沒有局限在政府和企業當中,還涉及到個人債務。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全面放緩,漸趨平穩,進入提質增效的關鍵期,諸多企業行業面臨著轉型與升級的問題,加之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的影響,過高的杠桿率勢必會成為金融危機的重要誘因,增加金融危機爆發的可能性。經濟環境下,金融去杠桿迫在眉睫,已經成為規避風險、優化經濟產業結構的重大課題。金融發展狀態是否穩定,會直接影響到社會與經濟體系的發展,而過高的杠桿率給金融與實體經濟的發展制造了諸多障礙。只有加快去杠桿進程,平衡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解決失衡問題,才能給國民經濟體系的快速發展提供助力,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須引起重視。

關鍵詞:經濟環境;中國金融;去杠桿

所謂杠桿率,就是信貸總額與名義GDP進行比較后得出的比率。我們可從宏觀角度和經濟角度兩個方向對杠桿率進行分析,上述結果是從宏觀經濟角度分析后得出的結果,從經濟角度而言,杠桿率也是資產負債率,反射出了經濟主體的發展狀態,也可說明經濟主體在發展與建設過程中承擔的資產負債。國家為了規范金融市場的運行秩序,將金融杠桿本身作為切入點,利用控制基礎貨幣、準備金率調節、MPA直接控制擴張等方式開展了大刀闊斧的去杠桿工作。長此以往,金融經濟的發展狀態一定會漸趨穩定,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也會以健康和諧的狀態發展下去??傊?,對于中國金融而言,去杠桿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一、高杠桿率帶來的影響

高杠桿率并不會在理論上對經濟和社會帶來影響,而是在實踐中逐步體現出來,例如長時間處于過高的杠桿率下,企業的負債資本成本會有所提升,投資能力下降,企業的盈利能力會受到持續性的影響。因諸多細節性問題的累積,金融市場發生風險的可能性更高,嚴重時會成為誘發金融危機的重要因素。同時在過高的杠桿率影響下,企業會面對本金利息無法償還的問題,逐漸陷入債務陷阱,冒著違約風險而進行的企業經營,勢必會陷入破產或倒閉的境地。與此同時,市場主體的資產價格會因為金融加速器機制的存在而發生較大的變動,經濟中心的運行規律也會被打破[1]。如果在繁榮階段,資產凈值可通過自身的正面影響改善外部融資成本,將其控制在預定范圍內,刺激經濟市場的活力,加快經濟的發展速度;而在低迷階段,資產凈值和資產價格會因為經濟主體的影響而不斷下降,企業面臨極大的違約風險。據銀監會2015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高達12482.75億元,最讓人擔憂的是,這些數據只是商業銀行基于自身狀況做出的保守估計,事實上不良貸款總額一定會超出上述數據。如果在此種背景下發生資產價格下跌的問題,資金鏈勢必會斷裂,并在短時間內影響整個金融市場,引發不可挽回的金融危機,直接影響國內乃至國際經濟的發展。這些都是因高杠桿率而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經濟環境下中國金融去杠桿的意義

(一)降低系統性風險的發生概率

世界范圍內,所有國家的貨幣流動性日漸明顯,這是因為貨幣政策分化而導致的必然結果。我國為應對金融危機制定了多項積極性的政策,為貨幣流動營造了寬松的外部環境,但是不斷增長的經濟壓力仍舊給金融市場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加之中美貿易大戰的影響,金融市場的發展與建設面臨諸多金融陷阱和漏洞,極有可能發生系統性的風險。如今,如何控制系統性風險、降低風險發生的概率,已經成為金融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重點討論的重大課題。有學者指出,在降低流動性風險的過程中,杠桿率有一定的正向作用,應基于市場及金融行業的發展現狀,適當降低杠桿率,通過控制杠桿率的方式維護金融系統的穩定性。金融經濟發展一段時間后勢必會產生資產泡沫,我國同樣如此。而我國面對資產泡沫的主要方式就是應用非對稱干預,這也是保障宏觀經濟發展穩定性的重要舉措。而在資產價格升高或者出現較大的上升幅度時,央行不會采取任何方式對其進行干預。但是這種非對稱干預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導致經濟出現順周期性,加劇了金融系統的波動狀況,金融系統的穩定狀態被打破。事實上,這種非對稱性的干預政策不利于金融經濟穩定發展,但是在面對經濟周期時又不得不采用此種政策。

經過不斷的實踐與研究,我國學者得出商業銀行期限錯配、資本回報率下降、人民幣匯率不確定等,是導致金融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的結論。最重要的是,高杠桿率也是導致我國金融體系面臨高風險的直接因素。金融機構和政府必須意識到高杠桿的負面影響,明確金融體系杠桿率與流動性風險之間的潛在規律,始終保持高度的警惕,采用宏觀調控的措施維護杠桿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平衡關系。商業銀行更是要做好取舍,將安全作為第一要務進行經濟的建設與發展,絕不可將目光完全局限于眼前的利益當中,還要從長遠角度考慮安全與盈利問題。與此同時,必須基于市場發展狀況,靈活的調整資產和負債的匹配率,盡最大可能降低杠桿率[2]。從金融機構角度而言,應明確引起流動性風險的因素,找準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化風險防控,提高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善于利用先進的技術和手段防范并抵御風險。而監管部門則要負責法律法規預案的完善與健全,提前建立預警機制和防范機制,為金融體系的規范化發展保駕護航。

(二)維護實體經濟

高杠桿環境下,實體企業的發展面臨諸多困境,首先是競爭日漸激烈的市場環境,其次是高杠桿帶來的負面影響。如果杠桿率持續居高不下,實體企業會因陷入財務危機而更快的倒閉破產。除此之外,實體企業可采取恰當的手段完善內部的金融環境,控制金融體系,但是外部金融環境是不可控的,且瞬息萬變。這給高負債實體企業帶來了極為嚴峻的影響,快速變動的資產一定會使企業陷入全新的金融危機。如果在經濟順利運轉并上升的過程中,高杠桿率并不會給企業發展帶來影響,甚至會因為資產凈值而起到積極作用,這是因為企業的利潤率會從某種程度上抵消因資金成本而帶來的負債壓力。相反,如果經濟正處于下行周期,企業的資產凈值和資產價格都會發生較大的變動,因高杠桿而帶來的負面影響一定會給企業帶來毀滅性的危機。因為高杠桿率居高不下,諸多僵尸企業才能長時間的生存于市場經濟當中,市場經濟無法順利淘汰落后產能,并給我國經濟的轉型與升級制造了諸多障礙。

在各項資金與資源合理配置的背景下,金融市場才會平穩運行,但是受到高杠桿率的影響,金融資金會逐漸吞噬并覆蓋實體資本。事實上,虛擬經濟是以實體經濟為核心發展起來的,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持,虛擬經濟很難發展起來,而快速發展的虛擬經濟勢必反作用于實體經濟,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服務??傊?,二者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只有互相合作、互相促進,才能為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運行環境。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持,金融機構勢必會陷入資金空轉的難題,實體經濟也會因為高杠桿率的影響而承擔越來越大的負債率。據調查顯示,在面對實體產業和金融機構時,銀行業更多的關注金融機構的發展,并利用資金在金融機構中間做套利交易,實體經濟的發展則陷入融資難、融資貴的負面影響當中。去杠桿不僅標志著金融體制結構得到了極大的優化,還意味著金融體制進行了顛覆性的變革。在國家積極推行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背景下,融資成本勢必會發生變化,高杠桿率也會有所下降,是國家通過宏觀政策拓寬金融渠道、支持大眾創業的重要體現。實際去杠桿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金融領域的改革,還要提高對小微企業的重視,引導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逐漸擺脫脫實向虛而帶來的負面效應,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拓寬其融資渠道。經濟環境下,中國金融去杠桿有利于維護實體經濟的建設與發展。

三、經濟環境下中國金融去杠桿的影響

高杠桿率給國民經濟的發展和金融市場運行帶來了負面影響,所以去杠桿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和積極意義。但是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例如不斷縮減的衍生品交易品種,即可說明金融去杠桿給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這也意味著在全球經濟變動的背景下,必須采用其他的方式投資保值,而這會給投資行為帶來直接影響,甚至限制國際貿易的發展。因此,金融去杠桿不僅是一種經濟行為,還是一門平衡藝術,必須在去杠桿的同時權衡資產負債和業務規模。消除金融去杠桿的負面影響,維護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確保資金利用效率和經濟增長速度不會因金融去杠桿而受到影響[3]。

綜上所述,中國金融去杠桿對經濟發展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和價值。如今,經濟增速逐漸放緩,社會各界和政府更多的將目光集中于金融去杠桿當中。但是在市場發展大環境和中美貿易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一定要控制好金融去杠桿的力度和尺寸。實際去杠桿的過程中,還要配合使用輔助性的政策,例如調節經濟下行壓力,以更好的狀態面對中美貿易戰帶來的影響。政府部門更是要在去杠桿的同時制定切實可行的策略,維護經濟發展的秩序,使我國經濟發展始終處于平穩運行的狀態之下。

參考文獻:

[1]張軍強.淺談金融去杠桿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C].中國房地產估價與經紀(2017年第5期總第126期).2017:42.

[2]羅文欽.金融去杠桿對經濟的沖擊及防范策略[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22):95-96.

[3]伏森.對我國非金融類企業去杠桿的認識[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4):107-110.

作者:李江川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高校激勵機制行政管理論文下一篇:現代工薪階層投資理財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