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金融與商貿論文范文

2023-03-06

金融與商貿論文范文第1篇

3月2日至16日,全國兩會期間,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云南省工行行長許海就當前我國和云南金融改革與發展的一系列熱門議題中的“沿邊金融改革”“互聯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金融助力供給側改革”“綠色金融”和“銀行助力企業化解信貸風險”五方面內容,向大會提交了五項提案。

發揮金融引領作用助力沿邊金融改革

記者:云南沿邊金融改革試驗區實施兩年來,通過爭取政策與努力實踐相結合,基本搭建了高效便捷的跨境金融服務網絡。在新的歷史時期,金融機構如何利用已有的成效,將沿邊金融改革推向深入,努力把云南建成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

許海代表:首先,推動沿邊金融改革創新。一是繼續推動沿邊資本市場開放,推進跨境資金池、人民幣雙向貸款等業務發展,放寬境外借款區域及幣種;二是緊跟互聯網金融發展步伐,加快商業銀行與支付機構合作,為跨境電子商務搭建本外幣結算通道;三是完善沿邊開放金融服務體系,鼓勵符合條件的南亞東南亞銀行、保險、證券、租賃公司在試驗區進行新設、增資或參股金融機構等直接投資活動。

第二,支持沿邊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服務云南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公路、鐵路、航空、電力、石化、信息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實現互聯互通;支持昆明、紅河綜合保稅區、版納磨憨磨丁跨境經濟合作區、瑞麗邊境合作區建設,助力試驗區開放型經濟發展;加強與老撾萬象賽色塔綜合開發區、沙灣拿吉經濟開發區、緬甸土瓦經濟特區等境外經濟園區建設合作,支持試驗區內企業集群式“走出去”。

第三,推進沿邊人民幣區域化進程。配合沿邊金融改革試驗區及口岸跨境合作區建設推進步伐,完善金融機構沿邊布點,為周邊國家提供跨境結算服務。以人民幣兌換泰銖、老撾基普、越南盾等周邊國家貨幣為突破口,積極推進非主要國際儲備貨幣掛牌及跨境現鈔調運業務,逐漸提升人民幣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的競爭力、影響力和輻射力。

第四,加強沿邊跨境金融合作。充分利用云南沿邊開放優勢,建立區域性金融交流合作平臺,推動建立區域金融發展新格局。一是利用大型國有銀行在南亞東南亞的網絡布局,加強與周邊國家金融機構溝通交流,不斷拓寬合作領域,豐富合作形式;二是進一步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監管當局建立政策會商和信息交流機制,有效解決雙邊本幣結算中存在的問題,提升跨境金融服務能力。

加快發展互聯網金融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記者:隨著國家“互聯網+”行動以及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相關政策的深入實施,極具潛力的市場基礎已經形成。金融業在創建面向實體經濟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新模式上,如何做到既為促進實體經濟提質增效增添新動力,還能為推動自身經營轉型提供新引擎?

許海代表:一是推進信息化銀行建設。充分借助和發揮互聯網金融網絡特色,積極研究和探索大數據分析技術應用,以把握客戶信息流、商品流、資金流為核心,以提供全面、開放、便捷的互聯網金融服務為目的,以推進互聯網技術與金融業務的深度融合為抓手,構建信息化、互聯網化金融服務新業態,促進金融業融資、支付中介職能向“融資、支付中介+信息中介”服務轉型。

二是加快互聯網金融創新。加快推進“平臺+大數據+金融”的整體布局,強化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的跨界融合應用,真正將互聯網金融聯通工商百業、惠及千家萬戶、服務國計民生。要突出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薄弱環節的支持,通過將互聯網金融的普惠特性與金融信貸專業優勢相結合,幫助小微企業和涉農商戶提高融資可獲得性和降低融資成本,積極服務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突出加強對新興業態培育和公共服務模式創新的支持,通過打造服務政府機構、集團公司以及貫穿企業供應鏈上下游的云平臺,開發針對醫院、學校等特定領域的互聯網金融服務,促進社會服務和企業經營的便利化,帶動各行各業實現“互聯網+”的升級發展。

三是高度重視銀行業網絡融資創新。充分發揮銀行業主渠道作用,借助專業優勢,運用互聯網與大數據建立風險控制模型,完善產品和流程,實現線上自助操作、業務自動處理、風險精準監控,打造額度適當、信息對稱、適合標準化的信貸服務,實現信貸業務尤其是小微和個人金融業務在風險可控基礎上的批量化發展,為客戶帶來“無地域、無時差、一鍵即貸”的信貸標準化服務。同時,開展個人信用消費無抵押、無擔保、純信用、全線上的消費信貸業務服務,支持擴大消費升級。

四是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督和安全防范制度體系建設。針對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中電子商務平臺信息資源壟斷、互聯網理財對國家貨幣政策實施和金融體系穩定性的影響、P2P網絡借貸平臺帶來的風險等問題,要全面構建以健康發展、安全防范為核心的制度體系,統一相關制度、法規,規范對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管理與監督,促進互聯網金融公平、持續、穩定和健康的發展。

商業銀行應主動作為助推企業供給側改革

記者: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成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但由于資金短缺,企業想要調結構、進行供給側改革,資金是最主要的制約瓶頸。企業對部分存量貸款如何處理?商業銀行如何提升自身的管理效率、經營水平和有效金融供給,從而促進企業供給側改革的順利實施,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許海代表:一是推動自身供給側改革。商業銀行要改變之前基于需求側的粗放式經營方式,通過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管理方式和組織機制的變革,增加有效的金融產能供給、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優化各類資源配置,為實體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提供強大的金融支持。

二是合理調整信貸結構。要圍繞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降低“兩高一?!?、“僵尸企業”這些落后行業和過剩產能對于信貸資源的占用,同時,在調整過程中既要算經濟賬,也要算社會賬、政治賬,加強對企業在兼并重組、過剩產能走出去等方面的指導,通過改變貸款合同要素、轉貸續貸等方式,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實現銀企“雙贏”。

三是全力助推經濟轉型。要進一步提高信貸審批效率,加大對新興產業、創業群體、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使金融資源的配置方向與經濟轉型方向一致,由低效部門向高效部門流動,助推經濟轉型。

大力發展綠色信貸助推經濟轉型升級

記者: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作為指導我國未來發展的五大理念之一,堅持綠色發展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涵。商業銀行怎么做才能合理有效配置資源,把環境保護、資源節約、歷史文化遺跡保護、居民與職業健康、生物多樣性等作為信貸投放的重點,促進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許海代表:一是完善“綠色”信貸體系。要將綠色信貸理念融入到發展戰略、行業政策、管理流程、產品服務等相關政策制度之中,健全和完善節能環保、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領域的信貸政策,引導信貸投向綠色經濟領域,推動經濟發展,實現綠色增長。

二是調整“綠色”信貸結構。要將信貸資金投向生態保護、清潔能源、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等綠色經濟領域,主動順應國家產業結構調整趨勢,嚴控高污染、高排放、產能過剩、“僵尸企業”等領域的信貸投放。

三是創新“綠色“信貸產品。要認真落實國家綠色信貸指引,推出符合綠色經濟各領域融資特點的創新產品,加大對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綠色建筑、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產品、設施等信貸投放,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實現經濟轉型升級。

銀行業應多渠道緩釋和化解企業貸款風險

記者:我國經濟正面臨轉型和結構調整,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實體經濟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現狀導致銀行信貸資產質量管控壓力不斷上升,以至于不良貸款雙升尤為突出。面對嚴峻的形勢,銀行作為發揮金融效用的中心,應該樹立什么樣的發展理念服務實體經濟?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緩解和化解企業貸款風險?

許海代表:一是正確認識在當前經濟轉型時期做好緩釋和化解企業貸款風險的重要性?,F階段實體經濟遇到的風險到了相當的程度,需要釋放,風險釋放的核心就是要避免系統性風險的爆發,這就要求延長風險釋放的時間窗口,即穩定經濟增長,在發展中解決風險釋放問題。經濟結構調整是風險緩釋的必由之路,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就是為了重振經濟增長活力、解決經濟增長動力和風險積累等問題。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和足夠的時間,已有的風險才能夠逐步釋放,使經濟沿著正常的軌道運行。所以,銀行業應責無旁貸做好企業貸款風險緩釋和化解工作,保證信貸資產質量健康穩定,全力助推我國經濟目標的實現。

二是堅持有保有壓、有扶有控、有進有退的原則,執行差異化信貸政策。對企業生產經營基本正常,有一定盈利能力,能付息或能結清欠息的企業,在原擔保不變或增強的情況下通過辦理借新還舊、展期等辦法來逐步化解風險;對企業生產經營不正?;蛲.a,無盈利空間、無力還息,則通過有實力的企業在融資總量不增加、擔保不弱化的前提下,重組企業的不良貸款;對于已經出現欠息或逾期的貸款,在保障銀行債權、降低風險的前提下,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積極通過貸款期限、還款方式、擔保方式等要素調整來緩釋風險,防止貸款劣變;對于能夠找到符合條件債務承接人的,簽訂債務承接和轉移協議,完成承債手續;對不良貸款及時核銷,充分利用呆賬核銷條件放寬的政策便利,在確保賬銷、案存、權在的前提下,加大呆賬自主核銷力度,盡最大努力緩釋和化解企業貸款風險。

三是多方合力,加大信息溝通,共助企業走出困境。首先,企業要走出困境必須強身健體,加強自身的管理和發展,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和技術產品等創新,立足主業,做好品牌,審時度勢,借勢發展,增強自身的造血機能。其次,在企業貸款發生逾期及轉入不良期間,銀行應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及存在困難,與企業共同研究應對措施。第三,要搭建政、銀、企溝通交流平臺,綜合運用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幫助企業走出困境。

四是構建全面系統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銀行應從體制、機制等方面入手,構建全面系統的風險管理體系,要加強機構、隊伍建設,全方位地界定風險管理主體,明確各類主體的管理職責、管理流程和重點,實施全面系統的信用風險管理,提高信用風險管理工作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全面提升銀行業信用風險管理水平。

總把關:蘇麗霞

欄目主持:黎風

執行編輯:薛盤棟

編輯:陳彥彤杜杉顧陽

金融與商貿論文范文第2篇

2017年以來, 業界便利店巨頭開始打破以往南京蘇果便利店一統市場的格局, 紛紛開始入駐南京。其中有便利蜂、蘇寧小店、京東便利店等, 特別是張晟擔任羅森 (中國) 副總裁后在次一線城市的迅速擴張, 其獨特的鮮食網紅產品系列符合青年一代的消費習慣。消費效用論認為, 消費者在產品之間做選擇時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 上述變革能更好地迎合消費者需求和提高消費者效用, 因此成為一種不可阻礙的新趨勢。面對眾多新型商超搶占市場份額, 校園超市日趨舉步維艱。

一、校園商貿新零售

教育超市作為校園零售市場的主渠道。愿意將我們的探索嘗試與業界同人分享, 為校園商貿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我們主要在下面四個方面對校園商貿新零售的嘗試進行討論分析。

首先, 是購物體驗之“新”。以往的校園超市, 只是單純的進貨、擺貨和促銷等, 周轉率不高、消費者參與少, 對產品的重視高于對購物體驗的重視。但是, 隨著人均收入逼近五萬時, 居民就會越來越重視休閑時間, 從而注重節省時間的“鮮食”, 即如前所說效用函數的最優值發生了改變, 因此羅森和盒馬這樣的品牌便有了市場。

羅森便利店的店面整潔、干凈、明亮, 除了提供各種各樣的“鮮食”外, 還提供有桌椅以便店內食品加熱堂食, 其本身也成為行路疲勞時的休憩場所, 根據顧客感知理論, 這其實是增加了顧客感知價值 (舒適環境和休息空間等) , 同時降低了顧客感知成本 (等待焦慮和疲勞感知等) 。

第二點, 是商品進貨之“新”。根據經濟學網絡外部性的概念, 借助流行產品的溢出效應, 像暈輪外射一樣讓學生改變對教育超市老牌、傳統、保守的刻板印象, 讓學生對教育超市產生與時俱進、青春昂揚的品牌印象。貨源選擇上側重考慮校園年輕人嘗鮮和追逐潮流的特點, 精選一批自帶傳播效應的網紅產品, 從而帶動客流。參考線上熱賣的榜單, 發現線上火爆單品迅速引進, 例如小白心里軟散稱軟面包、武士曲奇和水軍鍋巴等零食, 日韓系網紅商品如肌美精等美妝產品, 還有便攜多功能補水儀、貓耳機1S, Alphalpro機器人等新奇特產品等。

第三點, 是選拔方式之“新”。內部營銷理論認為, 成功地雇傭、訓練和盡可能激勵員工可以為顧客帶來更好的服務, 從而帶來更高利潤。教超工作核心理念就是為師生服務, 教超人記在心中, 也表現在行動上。好的人才選拔制度, 就是要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重中之重就是店長。在選拔門店店長上, 除了誠信、認真和負責等方面, 更是要著意選拔一批有愛心、同理心和上進心, 能夠不斷學習接受新鮮事物, 能被年輕人接受乃至打成一片的優秀店長, 這些人本身就是教超品牌的一部分, 是教育超市對外展示的一部分, 是聯系同學的具體體現, 門店需要發揮店長自身的傳播性。

第四點, 是售后服務之“新”。京東到家2小時內快速送達, 盒馬鮮生是30分鐘送達, 其中的區別是源于模式不同。京東到家是超市合作模式, 消費者訂貨后, 眾包送貨員到附近超市取貨, 送貨給消費者, 超市會返點3-10%給京東到家, 京東到家會收取消費者4元運費。盒馬鮮生是重模式, 自建超市, 整個超市根據快送業務構建, 商品標準化, 系統支持快速揀貨和發貨, 無起送門檻, 也不收取配送費。南大教超本身就是實體超市, 與京東到家的模式相比, 具有成本優勢, 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實現配送, 因此可以更多地借鑒盒馬鮮生, 但與盒馬差別在于, 教育超市本身就是傳統超市而非以快送業務構建, 在產品標準化程度等方面是有差異的, 因此會針對快送業務和現有業務進行整體和種類布局上的調整, 從而保證在30分鐘內送達。今后在配送數量較多的情況下, 可以考慮與達達快遞等平臺合作。

二、育人本色的創新

作為校園超市, 教育教超必須與服務育人相結合。首先, 是將校訓里“誠樸雄偉、勵學敦行”中“誠”與誠信經營結合?,F在教育超市的大部分商品價格均低于校園周邊超市, 很多學生誤以為校內超市有國家財政補貼支持, 但事實上教育超市就是后勤社會化后的社會企業, 承擔著企業的全部社會責任包括依法納稅, 始終把真誠為師生服務作為首要經營理念, 具體體現就是為廣大師生提供質優價低的產品, 這種定位本身也是教育超市的一大特色。

其次, 教育超市將以宣傳各類知識常識講座為主渠道, 深入校園文化、走進學生內心。獲取顧客信任有助于后續營銷, 大多數學生在食品、生活日用品問題上一知半解, 比如“自己的臉適合用什么樣的洗面奶”, “如何挑選最適合自己的洗衣液”, 還有“在點外賣時最重要注意的是哪幾點”等等。學生因為課業繁忙非常容易忽略掉這些看似不重要, 但對健康生活有著重要影響的“小事”。教育超市將利用自身場地或走進校園, 舉辦系列講座, 同時開通線上答疑平臺, 并可直接推薦產品達到精準化服務。

綜合來看, 今后校園商貿的新模式將以新零售為一個中心, 育人本色的創新以及校園紀念品店的創新為兩個支撐點, 進行戰略轉型。在以往傳統商超豐富經驗的積累上, 把握新的專業技術、消費心理和消費環境, 借助高校后勤協會商專會和各高等院校的支持, 集合全體員工之力, 向新的未來不斷邁進。

參考文獻

[1] 王寶義.“新零售”的本質、成因及實踐動向[J].中國流通經濟, 2017, 31 (07) :3-11.

[2] 鄭貴華, 李呵莉.實體零售業轉型“新零售”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經濟論壇, 2017 (05) :72-75.

[3] 趙樹梅, 徐曉紅.“新零售”的含義、模式及發展路徑[J].中國流通經濟, 2017, 31 (05) :12-20.

[4] 洪濤.“新零售”與電商未來趨勢[J].商業經濟研究, 2017 (08) :52-55.

金融與商貿論文范文第3篇

農歷:乙丑年,癸酉月,甲子日;西歷:1949年10月1日。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永遠銘記的一天,這一天,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莊嚴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就是在這個乙丑年,人民幣出現在國人視野,僅僅1年,人民幣就結束了國民政府時期混亂的貨幣秩序,根治了上海外匯、黃金、物資投機,超級通貨膨脹在新中國從此成為歷史。有人說,秦贏政第一次統一了中國貨幣,其實真正在中國統一貨幣的,是中國共產黨人。也正是這個偉大的成績才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通貨膨脹和中國近百年外幣、中國貨幣、金、銀在市場同時混亂流通的歷史,促進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民經濟恢復,也才有了“一五計劃”——人類歷史上的經濟增長奇跡。

1979年,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圓,神話般設立了四大專業銀行,奇跡般地讓人們再次認識了保險和證券。

1992年,中國擺脫了“姓社還是姓資”的桎梏,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從此,中國金融業又開始姹紫嫣紅。

1992年,中國光大銀行、中國華夏銀行開業。

1994年,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成立。

1995年,頒布《商業銀行法》,專業銀行開始轉向商業化經營……

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從另一個側面展示了金融的威力,一個國家枯榮之間似乎全拜金融所賜。世人開始為中國金融體系擔憂:足以拖垮整個銀行體系的不良貸款,是懸在國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沒有全流通的股市,是吸吮股民鮮血的機器?

正是看到了這些問題,中國的金融體系才更加健康:四大國有銀行開始不斷剝離不良資產,注資、改制、上市……;中國證券市場開始討論全流通,股權分置改革、中小企業版、創業板……

60年前,我們只知道中國人民銀行;60年后,我們有了一行三會,有了名列全球上市銀行資產總值的前“三甲”,有了橫跨銀、保、證的金融控股集團……60年前,國人曾不知股票為何物;60年后,我們繼承、發展和創新了種種金融業務:資產管理、證券投資、咨詢代理、投資銀行……60年前,我們曾面對強勢美元一籌莫展:60年后,人民幣開始執行跨境貿易結算……

60年,是中國經濟走向輝煌的一個甲子:60年,是中國金融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甲子:60年,更是中國金融學科從襁褓成長為巨人的一個甲子。60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逐步孕育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中國金融學人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貨幣、信用和銀行理論,在借鑒西方現代金融技術的基礎上,中國金融學體系逐步成為一個完善的學科。

毋庸置疑,隨著西歐經濟實力兩次工業革命后爆發式增長,植根于個人經濟理性的西方式金融思維開始大行其是,從亞當·斯密的貨幣理論,到凱恩斯的貨幣政策,再到佛萊德曼的貨幣主義,無不昭示著一個命題:個人經濟理性是通向富強文明的唯一途徑,是人類不可更改的宿命。在宏觀上,金融成為“安邦治國”的貨幣政策,于是我們有了“阿羅·德布魯”范式,有了號稱可以掌控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在微觀上,金融能“發家致富”,于是我們有了金融工程,有了號稱能控制風險的VaR模型。20世紀,在美英不遺余力宣傳自身意識形態的大環境下,市場似乎被傳說成神,隨著信息化潮流方興未艾,西方金融創新更是如火如荼。金融學,作為一個學科不斷技術化、工程化、實證化,在金融學科“自然科學化”的背后,是全球金融運行越來越脫離實體經濟,在破除了資本流動障礙之后,全球開始了大踏步進入金融一體化進程,虛擬資本開始在世界范圍內呼風喚雨。

在資本追逐利潤的進程中,卻無時無刻不在孕育危機,金融創新的背后是忽略系統性風險,局部風險在全球經濟系統擴散,西方金融體系確實沒有消滅風險,而是將風險不斷轉移、轉嫁。2007年以來的美聯儲升息,最終引爆了全球金融海嘯,這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無論金融衍生工具多么復雜,算法構思如何精巧,本質只有一個:憑借西方創新實力吸引世界資金,同時向后發達國家轉移創新風險。

然而,60年來,中國金融業和金融學科卻與西方遵循了完全不同的發展路徑。1949年,中國建立了以計劃為主導的國民經濟體系。有人指責當時的計劃經濟阻礙了中國前進的步伐,實際上,正是當時的計劃經濟主導了中國的模仿型創新。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以資金計劃為特征的運行模式是最佳的金融模式。也是在這30年,中國繼承了馬克思主義貨幣理論,為中國金融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學科基礎,貨幣、信用和銀行的基礎是國家,相對于個人理性,國家信譽更值得信賴。

漸進轉軌以來,中國展開了改革開放的大旗,股份制銀行、證券公司、保險機構豐富了人們的金融生活。然而,我們并沒有完全沿襲西方金融理論,指導中國金融學科發展的始終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我們的金融內核始終是華夏骨髓里的“信”與“義”。中國金融學人,也有研究金融業務、計量風險的“商學院模式”,只是,我們強調控制自身風險,而不是不斷擴散。中國金融學人,也有分析貨幣理論、國際收支敞口的“經濟學院模式”,只是我們注重貨幣政策合理性,而不是通過鑄幣稅剝削全球經濟。

中國金融學科恰如古代貨幣的制形:古老的齊刀,形雖為刀,連則成環;盛唐的開元通寶,外圓內方,圓潤之中孕育的是自強不息的方方正正;國人始終堅信厚德載物,堅信集體、堅信人類。

60年,中國金融學科發展始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國家經濟發展階段、國際經濟環境同呼吸。60年,中國金融學科從相對封閉走向全面開放,從單一路徑走向多元化發展,真實地體現了學科發展服務于經濟建設的基本思路。60年,中國金融學科演進是一個開放、學習、內化、吸收和發展的過程,研究現實問題始終是發展主流的基本取向。

1949—1979年這30年,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中國取得了魁首地位。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新中國金融先賢在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詮釋了貨幣流通、貨幣計劃,闡述了貨幣與商品總量之間的關系。不但進一步擴大了馬克思的研究范圍,而且第一次證明了在貧窮落后的農業國,金融體系同樣是經濟建設的支柱。馬克思主義和金融學科雖然浩瀚,但絕知此事要躬行,黃達教授等新中國金融前輩們的真知灼見,永遠是金融知識寶庫里閃爍的點點星辰。

在借鑒前蘇聯金融學科的基礎上,新中國第一代金融學人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創建了當代中國金融學科。蘇聯金融學的經典教材是《蘇聯社會主義的貨幣流通與信用》,雖然教材在宏觀層面闡述了社會主義貨幣、信用、商品流通的本質,充分論證了社會主義金融體系優越性,但前蘇聯自己建國時間也只有30年,社會主義金融機構在微觀究竟應該如何操作,卻語焉不詳。我們是幸運的,在建國之前,我們在解放區就有邊區銀行、北海銀行和

西北農民銀行等金融機構,這些機構既有中央銀行發行貨幣的宏觀調控功能,又曾從事具體信貸業務,共產黨人對銀行會計、統計、金融與貿易等實務早就有了一定的管理經驗。

我們的選擇是明智的,新中國金融學先賢最終突破了蘇聯金融教學體系,融會陜甘寧邊區金融管理經驗創立了我們自己的教學體系,形成了具有當時中國特色金融學學科模式。在宏觀層面,以馬克思主義關于貨幣、信用、銀行的論述為基礎,研究資金運動的內在聯系,揭示其一般規律。在微觀層面,結合計劃經濟組織和運行研究銀行計劃、銀行信貸和銀行結算具體業務。在宏觀和微觀,以及兩者結合的各個層面,黃達教授所著《貨幣信用學(上)》都是其中經典(遺憾的是,由于“反右傾”等政治運動,下冊未能出版)。這些理論探討不僅為當時剛剛誕生的新中國金融事業提供了人才支持,更重要的是,總結了建國以來治理通貨膨脹的成功經驗,使金融問題受到高度重視,1950年中國金融學會的成立便是一個標志。當然,以現代學術水平來看,當時的金融學科特征是宏觀金融和計劃金融,學科體系還很簡單。

應當提到的是,這一階段的金融學科發展是有缺陷的。因為這個時代,治理通貨膨脹是金融的重中之重,由此金融學科相關研究都在關注物價,討論如何通過金融整頓控制物價,新中國金融學科仍然偏重宏觀調控。而且,雖然1958年提出“解放思想”,金融理論界與教育界曾經結合中國實際進行了一些討論,遺憾的是,這種情況并未持續多久,在“文革”極“左”思潮的影響下,金融理論問題的研究便被設置了種種禁區,中國整個金融理論研究與教學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1979—2009年,隨著中國金融機構逐步恢復,新的金融業務逐步普及,金融學科體系建設也日趨成熟。這是一個適合中國國情、具備戰略競爭力、緊扣國家金融發展戰略的現代金融教學體系。今天,中國金融學科已經擁有了一系列核心課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學教育框架。在宏觀層面有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學、中央銀行學、金融監管;在微觀層面有公司財務、證券投資學、商業銀行學、風險管理:在交叉金融學方面有行為金融學、金融工程、法和金融學等。在上述學科框架下,監管體系轉型、金融風險防范、銀行壞賬處理、股票發行制度的市場化、投資者權益保護等等問題的結論才日漸明晰。

然而,構建學科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原生于東方文明土壤的票號、錢莊、當鋪是中國第一代金融機構,它們秉承了儒家文明的“仁、義、禮、智、信”,在農耕時代就創造了匯通天下的輝煌,建國以來金融業現代化建設更是為我們提供了試錯路徑。

伴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金融業開始面對一系列問題。80年代,突如其來的財富開始刺激人們露:鄉鎮企業是否可以支撐國民經濟,國有企業流動資金是否可以“撥改貸”,財政和金融是否應該功能交叉,國有專業銀行是否應該商業化……今天看來,這些問題似乎真的不成問題,但剛剛從“文革”中蘇醒過來的中國金融學人,這些問題卻是計劃經濟難以接受的理念,敏感,卻又必須做出回答。隨著1992年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路,這些問題很快有了答案,“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要堅決地試”。

這個階段,中國金融學人開始反思計劃經濟過程中的研究,也開始再次睜眼看到西方金融前沿。計劃經濟,說到底是商品貨幣極度簡化關系的一個特例,在計劃經濟中積累的知識是不能一筆勾銷的,正因為極度簡化,一些經驗教訓才具有一般性。對西方金融理論,中國金融學人也進行了評介,這些介紹性書籍為20世紀90年代中國金融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正是在這個階段,隨著中國金融業快速發展,金融學術研究及各級金融學會日趨活躍,涌現出一大批旨在描述、解釋中國金融實踐的理論成果。院校教學內容也逐漸擴展,金融學以一個新興學科的身份在高等教育學科體系中確立了獨立地位。

時代永遠是發展的,中國金融學人仍舊在接踵而來的困惑中前行。

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過高,高到足以拖垮整個國民經濟體系。證券市場丑聞層出不窮,股權分置已經是影響整個市場發展的絆腳石。在保險產業發展的同時,人們意識到中國尚缺乏一個健全的社會保險體系。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給國人敲響警鐘,人們開始意識到,金融原來不僅僅是引領資金的天使,也會有惑主的狐媚。此時,全球經濟一體化已經愈演愈烈,金融交易早已突破了國境限制,中國要想繼續改革開放,解決這些問題都迫在眉睫。

危機也可以解釋為“危險的機會”,是危險,是機會,完全靠我們自己。

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后,中國金融學人可以驕傲地面對世界。這場危機中,中國金融體系不僅沒有倒下,而是開始了大踏步的改革:1999年,兩次剝離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2004年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為國有銀行注資,2005年啟動股權分置改革,2006年中國建設銀行改組為股份制公司,2007年開始國有銀行在H股、A股市場同時上市……正是在這樣波瀾壯闊的大背景下,中國金融學科迎來了跨越式發展。也正是這個原因,中國金融學人開始不斷爭論,金融學科基礎究竟是貨幣和經濟運行關系,還是微觀金融操作?現實問題處理方式乃至國家金融政策,幾得幾失,利大于弊,弊大于利?2000年后,中國金融學界對上述問題多次展開討論,雖然意見不一,但爭論中都對彼此的觀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讓所有人對“金融”的理解更加深刻。

新世紀,愈演愈烈的經濟全球化給中國金融業發展提供了寬廣的舞臺,漸進式轉軌給了我們充足的試錯空間和有利的制度環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實踐中,中國的發展時刻面臨著新問題、新現象,而金融學科建設則是解決經濟問題的重要手段。一個又一個的金融熱點更是催生了當代金融學人的熱情,我們在原有基礎上再次借鑒、發展了西方金融學理論。國內金融學界不僅有海外學成歸來的一批學子,相當一部分國內教育體系中成長起來的才俊也赴海外進修。隨著國內金融科研能力逐步積淀,我們開始不僅有能力對中國金融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見解和理論,對世界金融學演進也有了相當的話語權。

風起云涌的21世紀,全球范圍內金融學基本上形成了三個學科支系:微觀金融學、宏觀金融學以及由金融與其他學科互滲形成的交叉學科,微觀金融則是新世紀金融學的研究重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對現代金融理論的反思,無疑會挑戰現有金融學科框架,而中國經濟、貨幣崛起對中國金融學科發展也會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在融合國際學術慣例和契合中國國情的基礎上,構建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長期發展需要的現代金融學理論及其學科,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金融學界需要持續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2007年,美國新世紀公司破產引發了次貸危機,進

而貝爾斯登、雷曼兄弟等一大批華爾街投資銀行破產倒閉,摩根士丹利、高盛轉型為商業銀行。2009年金融危機波及到實體經濟,屹立百年的通用汽車宣布進入破產保護程序,由此一場全球金融海嘯爆發了,世界經濟受到重創。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危機之后包括中國金融學人在內的世界開始反思,原來全球金融海嘯的禍根非自今日始。

里根入主白宮之后開始力推“經濟復蘇方案”,在金融引領下,世界資金都在向這片新大陸涌去,生物工程、光導纖維、激光、宇航、核聚變……一個個神奇的傳說變為現實。然而,就是自里根當政美國國債開始以天文數字增加,而美國超強創新能力和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又不停吸引外資,憑借世界人民的積蓄,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肆诸D當政時期,“新經濟”確實讓全世界耳目一新,美國公民開始透支未來,盡管希勒指責納斯達克市場是“非理性繁榮”,格林斯潘卻一如既往地執行低利率貨幣政策。追求利潤是金融產業和金融學科追求的永恒主題,然而,利潤最終的來源畢竟是實體經濟,在實體創新乏力的前提下,虛擬化的衍生金融產品就成為逐利的重要途徑。依靠科學化的金融工程,投資銀行開始無節制的金融創新,CDO、CDS開始大行其道。投資銀行似乎真的以為數理模型可以預知未來,可以操控整個市場。

與金融業發展相配合,西方金融學科越來越偏重微觀操作,宏觀金融學基本被納入宏觀經濟學范疇。雖然LLVS提出了“法和金融學派”,從新制度經濟學角度對金融監管、金融創新進行了闡述,但LLVS的視角仍然是法律制度、經濟政策如何配合微觀金融機構發展業務,主題是放松管制、弱化監管。金融學和其他社會學科的交叉并未將金融真正帶回現實,反而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金融自由化傾向。

這場危機使我們看到了金融產業和金融學科自身還存在瑕疵,金融結合數學、統計學、工程學也沒有錯,畢竟不能僅憑經驗做出投資決策。也許我們的金融工程永遠不能囊括所有小概率事件,畢竟金融是一門科學,不是占星術。金融學人需要做的是盡量使我們的學科貼近現實。事實上,正是因為我們的研究不夠深入,才未能真正控制風險,風險才不斷積聚,才造成了全球金融系統性風險。盡管微觀層面是近10年來金融學的研究重點,但仍舊未得其神髓:如果在次貸產品設計之初就能有效地遏制敗德行為,如果我們可以更精確分析利率變化對次級貸款帶來的違約風險,如果我們可以在金融衍生品中設計更為完善的防火墻,如果……

次貸危機告訴我們,金融學不僅僅要設計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有效地配置資源,如何提高資金運用效率。金融產品的盈利要激勵實體經濟創新,而不是在虛擬領域自我循環。唯有如此金融才能遏制無節制的“經濟理性”,才能真正成為人類天使產業。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國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將從資本保護走向人力資本保護,實現國人的和諧社會之夢。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園的銀行業再不需要為滿足巴塞爾協議而困惑。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國資本市場開始不斷推進自己的國際化進程,中小企業板、創業板先后設立,國際板也呼之欲出。這些,都對中國金融學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中國金融學科需要為日新月異的金融產業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本儲備,需要為金融實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需要為世人解釋金融背后的制度本源,更需要金融學人的時代使命感。

(1)通識教育的新桃與舊符。西方金融學人確實理性睿智,也確實引領了工業革命之后的世界經濟輝煌,只是,既然個人經濟理性不信任其他人,既然人類不值得信任,那任何契約本質上也都不值得信任,外在超越永遠無法實現永恒。漢文化熏陶下的居民對金融乃至經濟信心卻源自集體能力,源于漢文化的“信”和“義”可以穩定市場信心,更好地處理危機。正因為如此,在任何一場危機前,我們才能指揮若定,泰山崩于前而不變。我們任何時候、任何時代都不能忽略自身的漢文化根基,這才是未來金融學科的意識本源。只有擁有這種文明底蘊,我們的金融才能符合中國需要,才能保證自身金融獨立?!巴ㄗR教育”無疑是達到終點的途徑之一,如果說上世紀缺乏通識教育的金融學高等教育尚能培養“匠人”,而無法培養出“大師”的話,新世紀日新月異金融變革之下,缺乏通識教育的金融學將使得學生缺乏漢文化根基,最后難免被西方文化侵蝕,中國將無法培養出適合實際的人才。也只有通過“通識教育”,學生才能繼承新中國幾代金融學先賢的人文意識,在未來學習、實踐、科研中探索適合中國的金融學科發展路徑。

這無疑需要我們推進漢文化為主的通識教育,培養學生立足本土尋找文明切點的創新素養和能力。引用黃達老先生的話解釋,“任何人文社會社會科學都擺脫不了本民族的文化根基。就金融學科來說,東西方的金融學科,也同樣是分別根植于東西方文化平臺之上。當然,金融理論的基本原理是導源于市場經濟的本質,并從而有其不分國界、不分民族的普遍意義,但共同規律在不同文化平臺上的顯示,卻決非必然雷同”。

(2)“大金融”視角下的金融學科。當今,微觀金融有金融工程、銀行實務……宏觀金融有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學、中央銀行學、金融監管。金融學科雖然龐雜,然而,強調微觀金融的“商學院模式”和強調宏觀金融的“經濟學院模式”似乎已經分道揚鑣,似乎已經成為完全不同的兩個學科。宏觀金融、微觀金融,兩者本就是靈肉一體。不可分割。任何一個學科無論如何演進,無論如何自我標榜,如果缺失根基的一半,又如何能建起空中樓閣?當微觀金融研究剛剛被引入中國的時候,當時對究竟什么是“金融”有相當激烈的爭論。從目前的理論進展和實踐要求來看,尤其是對于中國而言,也許走一個寬口徑的金融,強調金融學的相對獨立性,可能更有出路。從學理來看,宏觀層面的研究應該有微觀基礎,微觀層面的研究不能脫離宏觀背景,這種相互依賴性和彼此促進性能對現實中的經濟金融現象進行更為準確的刻畫。我們現在也看到商科當中微觀層面的金融,離開了宏觀分析的支持,面臨很多的困惑。比如,“有效市場理論”在現實經濟中產生的負面影響甚至被很多經濟學家認為是導致此次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而當前金融學的發展現狀在于宏觀分析并沒有真正“向下”思考,探索宏觀金融行為有沒有可能對微觀金融行為造成難以持續運行的金融環境。微觀分析也沒有真正“向上”思考,探索微觀金融行為有沒有可能使宏觀金融、宏觀經濟嚴重失衡。這種狀況可以概括為:宏觀金融分析和微觀金融分析這兩大塊之間實際上缺乏深入的理論溝通。

面對如此紛繁龐大的既有學科體系,前瞻金融學科建設,融合宏觀、微觀兩個層面,按照中國現實梳理出金融現象背后的學科演進脈絡并形成學科定位,形成“大金融”的概念,是整個金融學科需要共同努力、協作攻關的大課題。只有在“大金融”理念下培養金融學人,我們的金融從業者才能既有宏大的視野和未來責任

感,又有精良的職業素養和技術,金融學人也才能找到執著的“一念”,進而“萬緣”紛起,金融學科的水平才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3)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敖鹑趯W”其實并沒有一個固定的范式,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金融進程不是按照設計好的模型演進,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下即使所有先驗性條件都一致,相同的金融機構也有不同的發展方向?;蛟S金融學只能無限趨近描述人類資金運用模式,卻不可能囊括金融萬象,只有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才能在多種路徑上進行探索。即使只有沿循一條途徑才可以達到終點,也必定要通過多條途徑試錯才能找到未來之路。

目前,有一種現象很讓人擔憂:國內金融問題研究的數學模型越用越復雜,經濟思想卻越來越貧乏,解釋力越來越低下。薩繆爾森曾經說過,經濟學家包括兩類:文學性經濟學家和數理經濟學家。金融學應該在語言邏輯和數理邏輯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一流的數理金融學論文必須要對模型及各種參數的經濟含義進行細致、審慎的解讀,經濟學思想的闡釋不能讓位于數學公式;經不起數理論證的經濟學思想同樣可能經不起金融實踐檢驗,畢竟數理方程是簡化后的現實。真正有生命力的金融學研究需要立足現實,以經濟直覺為基礎,以充滿洞察力的經濟思想為核心,構建具有良好解釋力的理論邏輯和分析框架。

(4)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我們需要思考,中國的大學應該如何借助自身科研優勢形成自身的學科傳統。全國各高校的金融科研與教學,總體水平肯定存在高低之分,但高分者未必在每一個方向都高分,低分者也未必一無是處,中國并不存在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大學能夠在金融學各個領域都獨領風騷。60年,國內各大學金融學高等教育已經形成了各自較為鮮明的特色,金融學也與其他學科結下了不解之緣,低碳經濟、石油問題、電力運行、農產品甚至火車票定價都被納入金融相關研究范疇。

金融學不是數學,沒有哪個先賢規定必須以數理方式進行金融問題研究。金融學也不是社會學,沒有任何一位經濟學家曾經宣布制度演進分析可以完全替代數理模型。對金融學而言,不是每一個研究方向都適合每一個大學。所以,工科大學當然可以借助自身數學、工程學優勢,財經類或者人文社科類院校也應該有自己的特色。研究不是單純為了模型而模型,為了實證而實證。大學只有形成自身特色才能長盛不衰,單純模仿談何創新?至于形成金融學流派也就更不可能了。

[責任編輯:張冬梅]

金融與商貿論文范文第4篇

首先,我認為互聯網金融企業與商業銀行在業務上是相互融合的,在我國當前的整個金融體系當中,互聯網金融現在還是傳統銀行體系的一個補充,雖然其具有不同于傳統銀行的商業模式,但是無論是從業務規模上、服務對象上,或者從未來的業務形態方面來看,互聯網金融都仍然是依附于傳統金融的一小部分。

就我國現有體系而言,互聯網金融暫時仍不會對我國的商業銀行體系造成太大沖擊,從商業銀行和傳統的互聯網機構之間的關系來說,主流趨勢是合作而非競爭。隨著互聯網金融機構業務的深入,今后線上的互聯網金融機構所提供的金融產品的回報率將會下移,金額單比的額度將會呈現一個上升的趨勢。而傳統的金融機構則正好相反,因此兩類機構在未來可能會經歷一個相互合作到相互競爭過程。

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機構各自有各自的優勢,比如說傳統銀行對于消費者在信貸主體上的形象是其他金融機構所不能比的,銀行的信用風控技術也是現在的互聯網金融機構不能比擬的?;ヂ摼W金融機構也具有自身的優勢,比如說網點少,成本低,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有效獲客,使得其市場影響力逐步提升。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近幾年經歷了一個“野蠻生長”的過程,其中難免泥沙俱下,隨著我國監管措施的逐步完善,互聯網金融業也將經歷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經過整頓以后,其中將會誕生一批具備做大做強能力的企業。

此外,互聯網交易過程中積累下來大量的數據,包括除社交網絡的數據,已經逐漸地在金融機構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我認為這特別值得期待,有可能會對我們國家整個金融服務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對于我們的商業銀行來說,如何把互聯網這種結構化的數據導入自己的風控體系中,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

金融與商貿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自科學的數量分析方法問世以來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卻因急于求成而偏離了根本。本文以金融危機為背景管中窺豹,從模型復雜性,模型自身構造,解決方法及人為因素等方面從方法論角度分析造成金融危機的根源。結合金融危機現實,提出通過采用金融系統工程,多角度多因素考察,結合實際情況完善金融體系。

[關鍵詞]金融危機 系統分析方法 金融系統工程

一、引言

自“次貸危機”爆發世界經濟持續低迷,主權債務危機成為經濟復蘇的不確定因素。與此同時,對經濟危機根源的分析甚囂塵上,希冀追本溯源有助于采取經濟政策改善當前狀況。早期學者主要關注“次貸危機”誘因,著重闡述資產證券化產品結構設計及定價局限,當市場流動性緊縮時本無必然聯系的貸款資產間關系變化導致資產縮水,或從公司金融角度強調資本結構對公司財務至關重要。后期則多關注主權債務危機,強調因宏觀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間非對稱致使經濟危機深化。對經濟危機誘因的眾多分析都著眼于外部經濟環境變化或金融工具使用,而忽略長期以來金融體系構建中的潛在危機——金融分析方法的使用。誠然,就“次貸危機”本身源于對金融衍生工具復雜使用而產生的放大效應。自20世紀90年代早期摩根大通(JP Morgan)為??松吞峁┵J款服務而創新信用違約互換,此后資產證券化被金融機構廣泛采用以轉移風險,將次級抵押物收集重新打包為債券然后正常出售,再通過金融全球化將違約風險進一步擴大至全世界;主權債務危機也是由希臘政府為加入歐元區與高盛簽訂主權債務兌換歐元的對沖協議產生,但追其根本對金融分析方法的探討則不得不為。因而本文從方法論角度解析金融危機爆發誘因,提出采取金融系統工程全面構造金融體系沖進金融穩定發展。

二、數量分析與金融體系的特征悖論

數量分析在金融領域應用源于莫迪格里亞尼(F. Modigliani)和米勒(M. Miller)在研究企業資本結構和企業價值關系時提出的“無套利”分析,20世紀90年代初更出現大量使用數值計算和仿真技術的新興學科——金融工程。數量分析已成為當今金融分析主流工具,因而對金融危機誘因的分析不應局限于外部經濟環境變化還應關注分析方法的使用。

1.模型單一性與金融系統復雜性

使用數量分析解決現實問題時通常假設所解決問題遵循簡單而易于計算的線性模型,但線性模型只是特例,多數關聯機制都是建立在復雜,非線性,動態且自適應系統之上?,F實的系統狀態可能為穩態,周期往復性穩態,在預定邊界內混亂等多種狀態,即使借助計算機超級運算能力且忽略系統內生性,也不能簡單假設社會系統為線性模型。

在越演越烈的經營競爭下,金融機構本身已演變成復雜系統(詳見圖1),主要表現在:反復包裝直到貸款風險看似逐漸消失的復雜金融衍生品;銀行內部大股東之間或部門之間各自為政,過度競爭產生“豎井心理”,導致銀行整體效率低下;混業經營后,各大集團公司集保險、銀行、證券及投資咨詢等業務于一身,經營風險交織使復雜性擴展。金融機構不會自露資產證券化的隱藏風險,直至累計風險爆發迫使外部環境變化,如金融危機爆發導致風險暴露從而帶來金融監管加強。在金融機構采取分業經營同時金融監管模式變化為對銀行、證券、衍生工具和政府資助抵押貸款分別進行監督。但消極執行的多頭監管僅流于形式;另一方面,金融機構間交易往來也使得對產業的監察極度困難。在如此復雜的機構系統中使用單純數量模型構造金融衍生工具其復雜性根本無可預知與掌控。

圖1 金融機構的復雜系統

2.模型演進漸進性與金融系統跳躍性

自然系統進化是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始于分散部分聚集,直至無法繼續擴張經分裂為獨立小單元,經歷無序狀態后小單元再次聚合向更高階段進化,因而進化狀況總在集中與分散,整合與分化,全部與局部各狀態間不斷交替。每次進化都可視為定期重整增加復雜性的過程。進化中必然存在的混亂狀態,即是數量模擬無法預計的不連續狀態。不論企業還是社會系統均遵循躍進與突變性發展,國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制度變革帶來經濟系統突變因而存在進化過程中的混亂狀態。盡管可通過信息技術掌控同時存在的各種狀態,但復雜社會系統的具體變遷時刻卻無法準確判定,監管與規制更成為經濟系統變遷中的不確定因素。由美國銀行業發展前后經歷了混業經營的盲目擴張,而導致大蕭條從而立法限制需分業經營,而后美國銀行業成功游說議會廢除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開始混業經營,但銀行迅速膨脹促使政府面臨超大型金融企業監管壓力,次貸危機爆發成為金融系統發展過程中的突變因素,也由此證明自我約束或嚴苛政府調控達到金融機構穩定都無法奏效,因而亟待新監管模式維系下一個平衡狀態。

3.模型抽象性與金融系統整體性

信息技術被有效利用構造數量模型進行社會系統模擬,然而模型多被視為問題解決而非單純解決方法。建模者就仿若皮格馬利翁(Pygmalion),在計算機輔助下竭盡所能將模型變成現實?;蛟S計算機能掌控大規模數據的能力混亂了人們思維,認為其同樣擁有模擬復雜社會系統的能力。從金融衍生工具可見,模型為建模者帶來樂趣,同時也為解決現實問題的人帶來噩夢,信用違約互換為金融機構解決風險也為日后金融危機埋下隱患。

小概率而重大影響力事件——房地產價格下跌成為次貸危機導火線,一直固守的宏觀經濟模型和有效市場假設過于簡化,系統風險簡單拆分為數理模型后被嚴重低估,而人為因素及政府規制成為模型中最無法控制的變量。金融模型的缺陷長久以來被忽略,金融系統對廣泛存在的社會問題缺乏關注才是金融危機根源,缺少整體思辨終究會產生災難性后果。

4.模型解決方法的惟一性與金融系統的非惟一性

只有在科學研究或教學中才得到正確合理結論或惟一解決方案,而復雜多變的現實問題,特別是社會科學問題,解決方法卻并不具惟一性,很可能需在眾多已發覺的答案中挑選并決策。哈丁在《公地悲劇》中曾指出,技術并非萬能。除了非技術性解決方法,行動過程在現實中也許更為實用,且科學領域中的解決方法都是完美條件下的產物,現實并不能達到,因而模型求解或許還不如基本解決方法奏效。在面臨嚴重經濟危機時,各國都在經歷不同程度的不穩定及無序發展階段(如惡性通貨膨脹或主權債務危機),數量模型都無法準確模擬經濟走出低谷再次進入穩態需經歷多次失敗及多長時間,而世界各國為達到穩態所應采取的經濟舉措也并非如出一轍。

5.人為因素造成的不穩定性

傳統經濟學建立在“經紀人”假設之上,但在涉及眾多相關利益的系統中,無論是個人或集體看似理性的設想與實踐都大相徑庭。人們在做決策時,情緒、情感、直覺,乃至經驗都可能成為依據而并非傳統經濟學所追捧的成本——收益分析。金融市場上亦不難發現羊群效應和群體思維,個人選擇經常受預期形成方式的影響。作為金融機構的模型分析師要獨立于金融系統,客觀而沒有偏頗在實際中很難成立。吉蓮·邰蒂引用社會“沉默”,形容金融分析師在建模中忽略的人為因素。納西姆·塔勒布在他的著作《黑天鵝》(2007)中重申了人們沒有充分考慮極少發生但影響深遠事件的可能性,證明人們關于未來的預期是錯誤的。其次,則需歸咎于過度自信或盲目樂觀。過度自信使得銀行家及金融分析師為追逐利益規避風險反復包裝次級抵押貸款,并自欺欺人的認為這一切風險都將因為包裝而煙消云散。

6.金融系統數據的匱乏與不可測性

數理統計分析需大量數據支持,但現實系統充滿了無法量化與數據匱乏。在建立模型預測未來數據時,通常做法是將過去數據納入模型進行分析,但新創造的衍生工具卻沒有相應的歷史數據。金融機構最大化自身利益建立模型包裝風險時,忽略了其固有的不可預測性。然而,“第一步,衡量一切可以輕易衡量的東西,就現狀來說可以辦到;第二步,忽略不能測量的或者賦予任意值,是臆造且具誤導性;第三步,假定我們不能測量的部分不重要,是盲目的;第四步,認定不能測量的部分不存在,是自取滅亡?!迸c一般模型將標準公司貸款風險數據納入不同,對不確定性極強的匿名抵押貸款池所具有的違約風險根本無法控制。信用市場上模型價值的嚴重變形最終導致對貸款束所具有的違約風險真實程度的錯誤估計。

7.時空間貼現造成的差異性

時間與空間差異常會使得各參與系統中的因素存在差異,但在數量分析模型中,為模型自身的協整,我們通常假設差異為零?,F實中,人們普遍具有短視性,我們習慣只關注眼前事物而忽視未來變化,對待氣候變化態度即是如此??茖W家在研究氣候問題時不僅會關注短期氣候變化也重視長期問題,不論是厄爾里諾現象抑或幾百年后喜馬拉雅山冰川融化,但相較于個人卻不甚關心2050年氣溫是否上升。盡管世界各國均意識到環境變化會在將來帶來巨大災難,但各國出于自身短期利益真正行動起來卻阻礙重重。由于當前缺乏公眾對環境保護的自覺行動,遠期潛在災難可能就無法避免,因此短視行為產生。

對銀行本身,經營者獎金來源于過去貸款產生收益,這種制度使得經營者盲目擴大信用卡發放以此保證個人收益。盲目擴大貸款成就了短視銀行家門日漸膨脹的荷包也成就了按揭買房的貸款者,直到泡沫破滅,才確認短視帶來的災難。同樣,國家每年增加的財政赤字,以及為了填補赤字每年增多的主權債務,也只有在最終爆發是才意識到危機。

三、金融系統工程在金融機構中的應用

金融衍生工具的幻滅更加提醒需多角度觀察構造整體分析。錢學森教授曾在20世紀80年代初將應用于航天系統的控制論引入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總體設計中,從復雜巨系統出發論述社會系統構成與復雜性。任何社會都存在三個側面的社會形態,包括經濟社會形態,政治社會形態和意識社會形態,相對于三種社會形態必然需要三種相應文明建設承擔社會發展腳步,分別是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在“三駕馬車”共同拉動下促進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金融危機過后,我國學者進一步意識到金融工程過分關注微觀領域中金融市場與金融工具的局部均衡,因而提出金融系統工程這一概念,通過金融學、信息學、工程學的交叉,集合數理分析、計算機技術、自動化技術及系統工程等各分析方法,對金融系統進行綜合研究。

從技術角度而言,“次貸”危機源于過分依賴數理分析方法。作為一種分析方法,數理分析只能作為探尋真理的工具,最多只是管中窺豹,不可以偏概全。因而日后金融分析過程中,除使用數理工具外,亦可引入其他分析方法,如行為分析。從組織角度,美國政府最初認為貝爾斯登影響太大而不能倒閉,但幾個月后對待雷曼兄弟態度卻截然不同。自由的經濟市場上,并不存在“大而不能倒”,任何企業都有失敗可能,因而在市場失靈政府需出面解決問題時,需審慎定義干預的規則及規則連續性。從個體角度而言,正是私人銀行、投行、對沖基金甚至是評級機構在各自利益面前放棄自身應秉承的正直行為而肆意將風險低估。當前,各國經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在經歷混業經營跨入分業經營時代而后再次被金融危機否定后的金融系統該如何重構自身體系,應不僅從技術角度采用模型分散風險最大化金融機構自身利益,更需從產業結構出發考察金融產業領域及從產業組織考察單個金融機構自身問題,也即兼顧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兼顧數量研究又注重實際經濟與社會價值,兼顧金融機構個體又注重完整的金融體系。因而借鑒復雜巨系統構造社會系統工程,重構金融行業系統發展模式,真正形成具有實際意義的金融系統工程取代流行的數理模型分析方法。通過集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市場環境與金融機構乃至投資個人為一體的金融系統工程構造金融體系,將是在強調金融業自身經濟發展同時兼顧人本文明與環境發展,在金融行業各組織進行混業經營同時加強各自主業建設,在融合民生發展前提下積極促進低碳保險、低碳信貸及低碳證券的發展,通過外部力量促使金融機構經營方式改變。

參考文獻:

[1] 黃小軍,陸曉明,吳曉暉.對美國次貸危機的深層思考[J].國際金融研究,2008,(5)

[2] Anil Kashyap. The 2007-8 Financial Crisis: Lessons from Corporate Fin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0(05):303-305

[3] Harold A. Linstone. A 21st century crisis: Relearning some systems lessons [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9,11

[4] 李永亮.希臘債務危機及其對世界經濟復蘇的沖擊[J].商業研究,2010(12)

[5] Ariely Dan. Predictably Irrational[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2009

[6] W. J.Nuttall, M. Holweg, M.E.Leybovich. Too Big to Fail: Investment and Nationalization Lessons from British Industrial Policy [J].Working paper, 2009

[7] Laeven Luc and Fabian Valencia. Systemic Banking Crises: A New Database[J]. IMF Working Paper 2008(08)224(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8] Nassim Nicholas Taleb. The Black Swan-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M].Random House, 2007,04

[9] Charles Handy. The Empty Raincoat[M]. Random House, 1995

[10] 汪壽陽,張維,劉星等.金融危機下金融系統工程研究的一些進展[J].系統工程學報,2009(05)

[11] 王栓紅,汪壽陽.金融系統工程的一個案例:證券投資基金評價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8.8:98-106

上一篇:國際金融學論文下一篇:金融與經濟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