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中國歷史紀錄片100集

2023-06-23

第一篇:中國歷史紀錄片100集

100集紀錄片《中國古代名人圣賢》[最終版]

100集紀錄片《中國古代名人圣賢》(文本稿)

100集紀錄片《中國古代名人圣賢》(文本稿)1

《序·文人》

01.序(上)

02.序(下)

03.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上)

04.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中)

05.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下)

06.甲古文之父-王懿榮(上)

07.甲古文之父-王懿榮(下)

08.百代文宗-韓愈 《圣賢諸子》

01.至圣先師-孔子(上)

02.至圣先師-孔子(中)

03.至圣先師-孔子(下)04.亞圣-孟子(上)

05.亞圣-孟子(中)

06.亞圣-孟子(下)

07.千古智者-老子(上)

08.千古智者-老子(中)

09.千古智者-老子(下)

10.文哲大師-莊子

11.亂世哲人-荀子

12.復圣-顏子 《古代發明始祖》

01.文宗字祖-倉頡

02.人文始祖-黃帝(上)

03.人文始祖-黃帝(下)

04.嘗遍百草亦始祖-炎帝

05.釀酒始祖-杜康

06.紙圣-蔡倫

07.科圣-張衡(上)

08.科圣-張衡(下)

09.中國科技圣人-魯班(上)

10.中國科技圣人-魯班(下)11.治水神工-大禹 《圣賢·宋詞》

01.中華民族的先祖-伏羲

02.一代帝王之-堯

- 1

05.東渡使者-鑒真

06.唐代高僧-玄奘(上)

07.唐代高僧-玄奘(中)

08.唐代高僧-玄奘(下)

09.媽祖-林默

10.雄辯四方-晏嬰

11.養生鼻祖-彭祖 《忠烈英雄》

01.民族英雄-于謙

02.民族英雄-岳飛(上)

03.民族英雄-岳飛(下)

04.民族英雄-文天祥

05.抗倭名將-戚繼光(上)

06.抗倭名將-戚繼光(中)

07.抗倭名將-戚繼光(下)

08.武圣-關羽 《賢相忠臣》

01.包青天-包拯(上)

02.包青天-包拯(下)

03.古代第一賢相-諸葛亮(上)

04.古代第一賢相-諸葛亮(下)

05.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上)

06.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中)

07.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下)

08.千古一相-管仲

09.北宋名臣-范仲淹(上)

10.北宋名臣-范仲淹(下)

第一部分《序·文人》

序上

時空浩渺,無盡廣大,泱泱中華,代有賢良。

千百年來,富饒的中華大地養育了無數的名人圣賢,在中華民族悠遠的歷史長河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政治家、軍事家;循理論道,通事物之變的哲學家思想家;文若春華,思如泉涌的文學家、藝術家;創新涉險,鍥而不舍的科學家、探險家;以身許國,抵御外侮的愛國志士、民族英雄,以及世世代代廣為傳頌的圣賢志士,恰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

他們在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下,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奮力拼搏,奉獻了自己的畢生,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以及可供后人借鑒的教訓和經驗。

- 3

悟孟子思想的精髓。

軍事上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出自中國古代最早揭示戰爭奧秘,闡釋戰爭與和平理論的世界級軍事家孫子之口,記載在他所著的《孫子兵法》一書中,孫子的這部《孫子兵法》也名流千古。本片將告訴你這本被尊重為“兵經”,“百世談兵之祖”的書中的戰爭思想,解讀中國和平崛起的外交思想與孫子的和平主義的聯系,以及孫子的戰爭思想給現代的戰爭帶來的啟示。

一篇《離騷》流芳萬古,一片丹心永照千秋。屈原,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種高尚精神。屈原,這位楚文化的驕子,卻是官場失意人。吃粽子,劃龍舟,寄托人們難以斬斷的愁思,端午節成了世界最傷感的節日。曲折的人生,崇高的氣節,憂國憂民,造就了他偉大的人品與文品。本片帶你探訪愛國詩人屈原的精神世界,嗟嘆“屈子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一部《西游記》讓唐僧取經的故事家喻戶曉,玄奘—這位中國佛教史上空前絕后的一代高僧,以堅強的意志和鍥而不舍的精神,歷盡千辛萬苦,把佛教思想根植于華夏大地。在國人心中,他的影響,足以令他與文化先賢們同行。本片探訪佛教圣地,追溯玄奘的身世。在這里,藝術的唐僧與真實的玄奘,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回顧歷史,審視今天,展望未來,可以發現,中國歷代圣賢的智慧,超越了時間、空間、種族和語言的界限,成為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十九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更新,可以說是日新月異,然而人類的精神家園卻顯得有些荒蕪,人文精神的缺失將成為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

因此,作為傳播文明的傳媒,我們有責任建設人類的精神家園,擺脫迷信的陰霾。紀錄片《中國古代名人圣賢》的面世,不僅是一種莫大的享受,而對于傳播文明的電視媒體而言,則無疑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

(上)

墨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和社會活動家,墨子創立的墨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兩千三百多年前,他的《墨經》中就包含了豐富的關于力學、光學、幾何學、工程技術知識和現代物理學、數學的基本要素。孫中山稱贊墨子為世界平等博愛主義大家,與黃帝、華盛頓、盧梭并列為世界四大偉人。墨子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平民圣人”,被稱為“科圣”。

墨子是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詳。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 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諸子創說,學術空氣十分活躍,涌現出了許多思想家和科學流派,墨子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學派。

相傳墨子初學于儒術,但由于不滿儒術提倡的繁瑣的“禮”,學習大禹刻苦簡樸的精神,因而自立新說,創建了墨家學派。

墨子的學說對當時的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并稱為“顯學”。墨家學派是儒家學派的主要反對派。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和“非樂”的主張。“兼以易別”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不會有強凌弱、貴作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

他對統治者發動戰爭帶來的禍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都進行了揭發和批判。 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

- 5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他以“耳目之實”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論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推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準,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經驗為準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系上,他主張以實證名,名副其實。

墨家學派著作的總匯是《墨子》,《墨子》原本一共71篇,但流傳至今的只有53篇。其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等四篇合起來稱為《墨經》。這四篇再加上《大取》和《小取》兩篇,稱網《墨辯》,也有人把這六篇叫做《墨經》。

《墨經》是《墨子》一書中的主要組成部分,這是一部內容豐富,結構嚴謹的科學著作,書中不僅涉及到認識論、邏輯性、經濟學等社會科學范疇的廣泛內容,還包含有時間、空間、物質結構、力學、光學、和幾何學等,自然科學方面的多種知識。其中有些問題闡述嚴密,說理透徹,立論準確,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

在我國浩如煙海的經史著作中,《墨經》是唯一一本對我國古代幾何、光學發展進行系統性論述的典籍?!赌洝吩诠诺湔軐W和自然科學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梢哉f,它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是我國科學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墨子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在《墨子》一書中,他比較自覺地大量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和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的名實必須相符的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墨子還善于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導和啟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中國古代第一個邏輯性的體系。

(下)

沿著今天山東省棗莊市棗滕公路,乘車登上羅漢山篤山口,一幅山清水秀,美麗如畫的景象便展現在面前。這里群山綿延,蔥蒼翠郁,夷河內流水潺潺魚蝦游戲。龍山腳下,工廠群立。村中的綠樹與農家的紅樓瓦舍相掩映,一望無際的山楂園和大園里茁壯茂盛的莊稼,隨著微風的吹拂,婆娑搖曳,涌起陣陣碧波,。這就是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動家和科學家—墨子故里所在地木石鎮,墨子就誕生在這里,留下了許多景觀和迷人的傳說。

相傳墨氏夫人30歲這一年,身懷六甲,夫妻二人面對龍山,每日燒香磕頭,發誓許愿,把生兒子的希望寄托在神的恩賜上。這一天,墨子的母親象往常一樣,干完活中午歇息,不一會兒就朦朧入睡。只聽到鳥鳴陣陣,優美動聽,抬頭見一只色彩斑斕,美麗無比的大鳥在自己頭上盤旋,連叫數聲之后,向龍山南頭的山峰落去。突然,紅光四射,一陣轟鳴,驚得她連忙坐起,只覺得腹痛難忍,不多時,一個新的生命誕生了,他就是墨子。鳳凰降落處,人們便稱為落鳳山。

現在的落鳳山,可謂人杰地靈,物華天寶。墨子紀念館位于滕州市,是一座建筑面積為1000多平方米的仿古式建筑,古色古香,端莊典雅。始建于1993年,建筑設計新穎,風格獨特。既有傳統的民族特色,又有鮮明的時代氣息,是集學術研討、圖書資料收藏、科技教育、參觀游覽于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的園林式建筑群體。

它由東、西、北三部分組成。東院為墨子紀念館,主要有墨子生平事跡展廳,科技軍事成果展廳,研究成果展廳,王玉璽八體書古今名人評墨子書法展室,國際學術會堂,墨子像,《墨子》原著碑等。

館內亭臺樓閣,雕梁畫棟,雪松林立,景色宜人。館內建有目夷亭、兼愛石、陳列室。陳列室內置放著有關墨子的各種版本的書籍。墻壁上懸掛八卦田及當代名字字畫。滕州籍著名書法家馬士曉書寫的對聯:“商族搖籃自古即稱君子國,墨子故里迄今猶傳兼愛風”,既古樸典雅,又充滿著時代氣息。還有墨子塑像,是著名雕塑家王照善所塑。

西院為中國墨子學會、山東大學滕州市墨子國際研究中心、山東墨子基金會辦公區,建有名人題詞碑

- 7

字學家,因而王懿榮作為甲骨文的偉大發現者,也就注定是歷史的必然。

甲骨文的發現經歷了一個錯綜復雜的過程,開始是安陽小屯村的農民耕作時,把發現的所有龜甲獸骨當作了毫無價值的廢棄物。傳說中,李成的偶然發現,只是把它當作了賺錢的藥材。藥店老板的發現卻是認定它為龍骨,其功用僅限于藥用價值。直到光緒二十五年夏天,居住在北京東安錫拉胡同11號的王懿榮身患瘧疾,久治不愈。一位醫術高深的老中醫,為王懿榮開出一劑藥方,藥方上有一味名曰“龍骨”的藥,立刻引起了王懿榮的注意。其家人從藥方抓藥回來后,王懿榮親自查看,發現了中藥里的“龍骨”碎片,有的碎片上鐫有奇異的紋絡。于是,他便抱病親臨藥方叮囑藥方老板,如果再有商販送“龍骨”來,請代為引見。

不多時,名揚京華的古董商范維清被引見到王府。這次他帶了12片“龍骨”,王懿榮見到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分外高興,他仔細端詳著每一片甲骨上一個個單一成形的“符號”,緊縮的眉頭舒展了。他興奮地告訴在場的人,這是比鐘鼎文更古老的中國文字。范維清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這藥材是真正的古董。

于是,王懿榮以每字一兩銀子的高價,買下了這12片甲骨,并當場給范維清六百兩銀子。指使他為自己繼續大量收購。隨即派家人到京城各大藥店,以重金把刻字的甲骨全部買下。以至于典當細軟,傾其家財也在所不惜。在他壯烈殉國前,竟收集了一千五百片。

王懿榮一邊收集,一邊開始了他的發現。

他廢寢忘食,通宵達旦,拿著放大鏡逐塊逐字地深研細究。隨著一個又一個象形的、怪異的、抽象的、單調的文字符號被破譯,字與字連成語言的鏈條,一個個鏈條隨即構成一片清晰的文化意象。他對照《史記•龜策列傳》、《周禮•春宮》的文字記載,終于在他的腦海里,浮現出殷商王朝祭天成典的情景,祈求福祉的占卜辭令,政治經濟的記載,金戈鐵馬的征伐。

(下)

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古老、最系統,臻于成熟的文字,洋洋灑灑,博大精深??梢院翢o夸張地說,沒有甲骨文就沒有現代的民族文字,就沒有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

如果不是王懿榮,那么甲骨文的發現,還不知道要推遲多少年,甚至于中國的文化歷史將要重寫。王懿榮鑒定和購藏殷墟甲骨文,對保護和發揚我國古代文化遺產和甲骨學的建立做出來不可磨滅的貢獻,王懿榮也被后人譽為“甲骨文之父”。

金風送爽,明月如水,王府上高朋滿座,名流如云。王懿榮把一塊塊精心整理過的龜甲獸骨送給大家傳閱觀賞。然后他興致勃勃地舉杯祝酒,鄭重地告訴在坐的高朋名流,甲骨上鐫刻的畫紋符號是文字,是商代中后期的文字,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隨即,京城文化界為之轟動,中國文化界為之震撼,世界學術界為之注目。

為紀念這位第一個發現甲骨文的愛國學者,1989年十月中國發現甲骨文90周年之際,山東省文物局、福山區人民政府,在王懿榮家鄉建立了《王懿榮紀念館》。

紀念館分為五大部分:光輝生平、甲骨之父、千古忠烈、風范長存、佳作傳世。展示了王懿榮的遺物,包括手扎、書信、著作、書法、甲骨文片等300余件,以生動翔實的資料聞名于世。

踏進館內,抬眼望去,迎面的屋檐下橫懸著十塊黑底鎏金的匾額從西往東依次是:甲骨鼻祖、甲骨祖師、甲骨慧眼、一代宗師、千秋風范、甲骨之父、甲骨功臣、甲骨魂、甲骨先師、民族之魂。

三百多位海內外華人著名書法家、文字學家、甲骨文專家、歷史學者、文物專家和文化名人,為紀念館題詞作畫,在這同類紀念館中是罕見的。

該館現為山東省優秀社會教育基地,煙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紀念館內核心的展室是“甲骨之父”,室內陳列著數百片鐫有文字形狀各異的龜甲獸骨,雖然真品廖廖,大多數是有代表性的出自專家之手的復制品,但是非常逼真,難辨真偽。四壁上主要展示了王懿榮發現甲骨文過程的圖文。“王懿榮發現甲骨文”之后,是劉鄂、胡厚宣、郭沫若等六位甲骨文研究巨匠的介紹與成果,甲骨文到現代文字一脈相承,進化演變圖解等。

- 9

西南傾斜,象征著韓愈雖身歸故里卻始終不忘朝綱,掛念著長安的同僚忠貞不阿之心,總是擔憂著國家社稷的興衰。

韓愈的一生贏得了后人對他的無限仰慕和崇敬,他的偉大成就和貢獻,千百年對我國文學發展產生過極大影響。特別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在國際上專門成立了“韓學”機構,掀起了研究“韓學”的熱潮。周公國際韓學研究會就設在韓愈陵園。

近年來,韓愈陵園接待了成千上萬的中外來賓。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視察和拜謁韓園。江澤民總書記親自為韓園題寫了園名。

2005年3月,世界韓氏拜祖尋根大會在這里舉行,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余名韓氏后裔參加了大會,弘揚了韓愈文化,其獨有的文化內涵使之成為中原文化又一旅游勝地。

第二部分《圣賢諸子》

至圣先師—孔子

(上)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中國的一個神話,是一個延續了兩千多年,并且注定繼續延續下去的永不熄滅的精神燈盞??鬃拥某霈F,對后來中國文化傳統影響深遠。自漢代起,他就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學派之一—儒家的創始人。

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化有深遠的影響,被后世尊為“萬世師表”,孔子也被尊為“至圣先師”。

據考證,孔子先世為宋國貴族,因避內亂移居魯國,從此孔氏在魯國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娶顏征在時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

公元前551年的一天清晨,一個背靠尼丘山,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普通小山村魯源村,誕生了一個不平凡的生命。

在這個小生命誕生之前,他的父母來到了附近的尼丘山祈禱,希望能有個兒子,似乎是山神顯靈,這個愿望果然實現了。他們興奮之余,就給這個男孩兒取名孔丘,字仲尼,這個男孩子就是后來的孔子。

然而尼丘山沒有給他們帶來永久的寧靜,孔子三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了,孔母顏征在攜孔子移居曲阜闕里,母子相依為命,生活艱難。因而孔子在同齡孩子中,顯得一些早熟。他從小就對人情冷暖比較敏感,但他并沒有養成孤僻和冷酷的性格,而是形成勤奮好學,善于思考,執著上進的品格。

由于家境貧困,孔子沒有機會接受正規教育,全部靠讀書自修。他自幼以好學著稱,對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也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他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六藝即為禮儀、音樂、射箭、駕車、著書和計算等本領。

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征在去世,孔子為母親守孝三年。一個年僅17歲的少年,有著如此孝心感到了當地所有人,一時間被傳為佳話。

孔子19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之后,亓官氏生下一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

- 11

秋》,開創了私人編撰歷史的先河。因為當時史書是由史官撰寫的,即所謂官修。

據司馬遷《史紀 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生于亂世,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但是不被接受,所以發憤修撰《春秋》寄托他的理想,表達了他對邪惡的嫉恨和對正義的褒彰。

孔子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

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只叫作“麟”的怪獸,不久死去??鬃诱J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的不祥之兆。于是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

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而欲,不逾矩。”

公元前479年夏歷二月,即孔子73歲時患病,不愈而卒。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以對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三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六年。子貢歷史上創辦私學的先行者,第一位職業教師,得到了弟子們的忠心尊敬。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了《論語》一書,成為后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孔子晚年,魯都的天空是藍色的,白色的云朵像雪橇一樣在天空散步。

師生之間沒有精神障礙,大地沉靜,季節如同一首綿延而有心動的解頤的樂曲。 戰爭的陰影只在心靈小憨片刻便消逝了,生命普通但又神圣而不可言喻。

(下)

孔子是春秋末年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分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品格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

孔子去世后,歷代帝王為彰顯對孔子的尊崇,在對孔子追謚加封的同時,還經常派官員到曲阜祭祀,有時皇帝也親自來曲阜頂禮膜拜。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來曲阜祭祀孔子的皇帝是漢高祖劉邦。六十多年后,劉邦的曾孫漢武帝宣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從此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孔子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

孔子去世后,他生前住的三間房被辟為廟堂。最初祭孔,只是孔子子孫的家事,劉邦的到來,開辟了國家祭孔的先例。

孔廟從唐代開始擴建,今天孔廟的規模是在明代奠定的,孔廟內陳設孔子的衣冠禮器。西漢以后,歷代帝王進行了數十次重修和擴建,成為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F今孔廟是明清兩代完成的。其建筑仿皇宮之制,前后九進院落,貫空于南北中軸線上,南北長1公里多,面積9.6公頃。有門坊54座,房屋466間。其中有五殿,兩院,一閣,一壇,三祠,兩堂,兩齋,十七亭。周匝垣墻,配以角樓。院內蒼松翠柏,森然排列。殿宇雕梁畫柱,金碧輝煌,小橋流水,飛禽低旋,別有意境。各類碑刻2000余塊,為我國罕見的大型碑林之一。到清代,大成殿斑瓦的顏色由綠變黃,這意味著,孔廟已經上升到了帝王規格??讖R的主體建筑命名為“大成殿”,殿高24.8米,長45.69米,寛24.85米,坐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為全廟最高建筑,也是中國三大古殿之一。

孔廟的第一道大門命名為“圣時門”,這兩個名字是從我國古代另一個著名的思想家孟子贊揚孔子的一段話中選出來的。孟子認為唯有孔子集古圣先賢之大成,是圣人中最適合于時代者。

孔府又稱“衍圣公府”,位于孔廟東側,有“天下第一家”之稱,是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府弟,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筑。

現在孔府占地約7.4公頃,有古建筑480間,分前后九進院落,中、東、西三路布局。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總面積為2平方公里,周圍林墻5.6公里,墻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自然博物

- 13

大樂趣”。

晚年,他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的教育思想散見于《孟子》的各篇之中。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

孟子的人生精神是十分豐富的,它是先秦中國古典文明孕育的絢麗結果,也是秦漢以后中國人生精神和民族性格發展的重要源泉。孟子的人生精神同先秦、秦漢,及秦漢以后其他思想思想學派的人文精神一道,共同構成中國民族精神,賴以建構和發展的寶貴資源。

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認識,深刻地揭示了人生成長乃至民族、國家發展的一種特定規律。孟子認為,“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就是說,人要生存,要有作為,要有出息,要敢于直面內憂外患,就要經歷一番艱辛困苦的磨難,就要歷經一番肉體至精神的人生錘煉。孟子這種憂患為生,自強不息的人生精神,也深刻的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發展。

應該說,憂患意識和自強意識,憂患精神和自強精神,一直以來都深深地滲透在中國文化精英的血脈中,滲透在中國的知識精英的血脈中,并擴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顯著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

孟子“亞圣”的一生始終被戰爭所包圍著,而這種戰爭成為了他民主政治思想,性善理論的緣起。通過硝煙四起的戰爭,孟子的一生及思想得到了真實的再現。相信,只有置身那諸子爭鳴的動蕩時代,才能真正領悟孟子思想的精髓。

(中)

孟子作為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儒家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

北宋神宗熙寧四年即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即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準配享孔廟。以后,《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的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和《中庸》合為“四書”,其實踐地位更在五經之上。

元朝至順元年即1330年,孟子被加升為鄒國亞圣公,以后才被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他與孔子的思想主張合稱謂“孔孟之道”。

孟子的“仁政”學說和他的教育思想,為幾百年后的中國在封建王朝準備了思想武器和治國之道,并與孔子的思想一道,共同影響了此后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

孟子的思想表現出對人的注重和對人的評價的肯定,他的“性善論”,開創了中國教育史上強調個體理性自覺的“內發說。他對教育作用的闡述,對“大丈夫”理想人格的議論,對教學過程及教學方法的見解,無不體現了對人的主觀作用的提倡。

孟子思想對后世中華民族氣節,民族精神的激發,崇高境界的形成,有極其重要的啟蒙作用。

山東鄒城,這座有著三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人杰地靈,圣賢迭出,一代儒學大師—孟子的故居就坐落在這里。

孟子故居位于山東省南部,與孔子的故鄉曲阜毗鄰,很早就被人們合稱為“鄒魯”??鬃雍兔献幼鳛橹袊鴼v史中的“至圣”和“亞圣”,自古就廣為人知。

孟子故居位于曲阜城南十三公里的鳧村內偏西,這里是孟子的出生地。村內的東西大街為孟子故里街,路北座北向南為孟子故宅?,F在存正殿一座,高5米,長11米,深7米,殿前一池,名曰“孟母池”。池西有一南北流向的小河,名白馬河。過河上小橋西行,路南為“孟母故井”,井內壁為磚砌,直徑約一米,

- 15

孟廟,又被稱為亞圣廟,在鄒縣城南,為歷代祭祀孟子之所。孟廟呈長方形,院落五進,殿宇64間,占地60余畝。亞圣殿位于南北中軸線上,為廟內的主體建筑,殿內正中供奉著孟子像。亞圣殿高17米,面積560平方米。雙層飛檐歇山式,綠琉璃瓦覆頂,朱漆彩繪柱梁,大殿宏偉壯觀。經歷金、元、明、清各代,維修有38次以上。檐下八角石柱26根,中軸線兩側對稱排列寢殿、孟母殿、御碑亭等建筑,各具特色。廟內共有碑碣石刻350余塊,最引人注目的是“孟母斷機處”和“孟母三遷”兩塊。

孟母殿在廟的吧東北隅,殿前有一石碑,上鐫“母教一人”四個大字,高度概括了孟母一生教子有方的崇高品德。

整個孟廟內古樹蒼郁,蔥蘢茂密,堪稱奇觀。

孟廟可以說是一處古代建筑、雕刻、繪畫工藝的藝術博物館,同曲阜孔廟遙相輝映。

孟林位于鄒縣城東北的四基山西麓,是孟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孟林的神道長約1500米,過“亞圣林”碑石后,有石鋪雨道直通享殿。所謂“享殿”,本是帝王陵寢內供祭祀用的殿宇和帝玉祭天祀祖的殿堂,孟林之內設置享殿,有尊敬圣賢如尊敬帝王之意。享殿為五楹單檐,造型簡樸。享殿之后,才是孟子墓,墓前有巨碑一方,上刻“亞圣孟子墓”五字。享殿和墓地的周圍,綠樹掩映,芳草萋萋,環境寧靜而幽雅。

千古智者—老子

(上)

老子,即老聃,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是中國本土化宗教—道教思想的始祖和靈魂人物,是道教的創始人。

根據太史公所記,老子是楚國苦縣人氏,即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生卒年月已無處可以考。據傳,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陽甲年,公神化氣。

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傳說,一天清晨,理氏在村頭的河邊洗衣服,忽見上游漂下一個黃橙橙的李子,理氏忙用樹枝將這個拳頭大的李子撈了上來。到了中午,李氏又熱又渴,便將這個李子吃了下去。出人意料地是,從此理氏便懷上了身孕。81年后初春的一天,天空電閃雷鳴,陰云密布,就在這一刻,理氏終于結束懷胎81年的痛苦,在一棵李子樹下生下了一個男孩。隨著一道閃電劃過,天上九條青龍化作傾盆大雨,為新生嬰兒沐浴凈身。更為神奇的是,這男兒是從母左腋出,一生下就白眉白發,上唇還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一副小老頭的模樣,因此,李氏給他取名叫“老子”。

老子生下來的時候就會說話,而且兩只耳朵大得出奇,他指著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說,李就是我的姓。因此,老子,又稱李耳,子聃。聃,即耳長而大,古代把這種長相看作長壽之征。

小時候的老子就肯開動腦筋,勤于思考,每一件事情都能給他以啟示。民間流傳有李耳童年買牡丹花的故事,李耳的家鄉是著名的牡丹之鄉,一天來了個賣牡丹的人,這個人能說會道,大聲吆喝“一朵牡丹放紅光,光彩照人滿園香”,李耳買了一棵牡丹根,后來發現是一棵狗尿蒺子樹。

第二年春天又來了個賣牡丹根的人,李耳問他是狗尿蒺子還是牡丹,小販甕聲甕氣地說,好壞就這樣,隨你要不要,態度十分生硬。但買回來的牡丹根,后來就開出了幾朵像碗口那么大的牡丹花。

由這件事,老子總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這個民間傳說,雖然明顯帶有附會斧鑿的痕跡,但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老子確實是一個聰慧而有天賦的孩子。正是由于他善于思考,才為他后來的立論著述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長大以后的李耳開始師從常樅,據記載,常樅是一位精通殷商禮樂的學者。他學識淵博,教誨學生孜孜不倦。常樅對李耳的教導都要李耳自己去體悟。老子很勤奮,再加上常樅的教導,他的思想日益成熟。

他與孔子生活在同一個年代,比孔子稍稍年長些。當時的孔子已經是一個頗有聲望的學者,學識在當時無人能及,因而被任命為周守藏室之史官,管理朝廷的眾多藏書。在這里,老子的思想又一次產生了飛躍。

- 17

孤立的,,事物往往會走向自己的反面。

《道德經》一書,博大精深,明萬物之本性,析宇宙之生成,啟絕學于后世,立道范于永恒,為人類文化之瑰寶,是后世較近接觸這位神秘歷史人物的一個比較明晰的途徑。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意義,實際上一直和儒家及后來的佛學一起熏陶冶鑄著中國傳統文化,早已深遠影響了中國傳統的哲學、醫學、工程、藝術,乃至千百年來無數彪炳一代的名人,為人處世,宦海沉浮。

其中闡述老子學說最有影響的人物是莊子,他所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論,在“齊物我,等貴賤,天人合一”的逍遙自在中彎入了縮命的荒野,卻也由此走上了一切不甘于俗世憂患糾葛,又企盼脫塵出俗的人群的心靈祭壇,走上影響千余年中國社會左顧右盼,上上下下的道家煙霧彌漫的空靈蒼穹,至高無上的地位。老子從此成為了一個如西方世界耶穌一樣“三位一體”的“三清化一”的神仙鼻祖。

老子,既是俗世人生的引導者和解脫者,又是許多神仙傳說中開天辟地的老仙。中國古代泛濫成災的傳說故事里,老子都是天地間第一個由人修煉而成的神仙。人們后來按照俗世社會的構架,建設了云霄之上的神仙社會以及天宮玉闋,構想了代表各階層人群意念,成群結隊的神圣仙人,和三清四帝八洞散仙。老子仍是居于三十三天之上,最高的上清宮太上老君。

正是老子傳說中的含混不清之處,和《道德經》中的神秘主義思想,為后來的道家所用,于是老子便有了宗教的色彩,成為我國本土宗教—道教的開山祖師。

(下)

老子創道家學派,開文化一脈,澤被千年,影響深遠。然而其人其事,僅僅在后世浩如煙海的典籍中留下星星點點的碎片。老子至今,在后人的心目當中,依然迷蒙著奇幻的光彩。也正是如此,老子才半云半霧,神龍見首不見尾,令人好奇。

踏破鐵鞋難覓道教圣地,輾轉萬里哪里才是老子故里。在老子出生地河南省鹿邑縣,這座文明古老的縣城里,至今仍然留下了很多老子遺跡和歷代紀念老子的建筑物,如老君臺、太清宮、洞霄宮、隱陽山、九龍井、孔子問禮處、瀨鄉溝、李母墳、老子牧牛場等等。

中國有嶗山太清宮,沈陽太清宮,渦陽太清宮等至少八座以上,以紀念老子的古建筑被冠以太清宮之名,但首推河南鹿邑老子家鄉的太清宮,歷史悠久,且史料記載最為完備,并被當作唐皇族的家廟,而受到多位皇帝的拜謁。

太清宮位于鹿邑縣城東 5公里的隱山之上。太清,道家謂天道,傳說為神仙居住的地方。道家常用以名其宮觀。老子故里的紀念性建筑,初為老子廟,建于東漢桓帝延熹八年,后改為老子祠。

唐朝的開朝元老李淵追認老子為始祖,以老子廟為太廟,建起宮闕殿宇。唐開元三十年,李隆基正式改“紫極宮”為“太清宮”至今。太清宮分前宮和后宮,前后兩宮相距一里,中間有一條東西流向的清靜河,取老子“清靜無為”之意。河上有會仙橋,將前后兩宮聯為一體。前宮住乾道,后宮住坤道,兩宮占地八百余畝,樓臺殿閣六百余間。殿閣棋布,雄偉壯觀,極盛一時。前宮午門聳立,御道坦直。宮內以太極殿為中心,周圍有七元殿、五岳殿、南斗殿、虛無殿、清靜閣等等。東有老子牧牛場遺址,西有隱陽山遺址。大殿內供有老子塑像。殿前有銅柱八卦煉丹爐一尊。殿側立有高約1.5米,直徑約25公分的鐵柱一根,人稱“趕山鞭”,實為老子“柱下史”職務的象征。殿東有水井一眼,傳為老子出生時九龍取水沐體之處,故稱“九龍井”。后宮有三圣母殿、娃娃殿及唐碑一通,宋碑兩通,元碑三通,清碑一通。自靖康之亂后,太清宮遭破壞,后又數度重修。

鹿邑太清宮自己古為全國道教著名宮觀之一,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鹿邑縣城東北隅的老君臺,始建于唐初,是一座平地而起的灰磚砌成的八棱角高臺。上有大殿、左右配殿各一間,四株唐柏蒼翠蔥蘢。近幾年來,老子故里的人民,各方籌集資金400多萬元,積極開展了對老子紀念遺跡的修復和重建工作。將老君臺、太清宮這兩座古建筑修葺一新,重新修建了老君臺碑坊、太清宮山門、陳亭、紫

- 19

莊子故里誘天下賢達,千古文哲領一代風騷。2000年九月,經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專家論證認可,報國務院批準,莊子故里在今天的河南民權縣順河鄉青蓮寺村。千百年來,莊子故里以其獨特的人文景觀,成為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名賢志士瞻仰之地。

莊子故里有一水井深數丈,其壁堅如文石,光澤如黑玉,泉清而味甘,傳說為莊子生活汲水之處,并有詠莊子井詩:“一抹林園帶夕陽,名賢故里井泉香,居民莫作滄桑感,此水如今尚姓莊。”

在其南五公里的民權縣,老顏集鄉唐莊村東,有莊周陵園。陵園內現存墓冢高9米,周長88米。莊子墓前,陰刻“莊周之墓”石碑一通,為清乾隆五十四年即公元1789年冬立,此碑是全國為莊子立碑時間最早的一通。

有懷古詠莊周墓詩:“讀罷南華錦繡文,焚香肅拜莊周墳,賢愚自古皆歸土,誰似先生百世聞。”

亂世哲人—荀子

先秦儒家三個最偉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荀子名況,又號荀卿,戰國末期趙國(今山西南部)人,大約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 荀子曾經三次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游學列國,任楚國蘭陵縣令,并且終老于蘭陵。

荀子是中國趙國末期的偉大思想家,他出于儒學,又批評吸收諸子百家之長,成為諸子百家學說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師。

儒家之中,荀子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對立面。有人說,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而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這個說法盡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的過于簡單化了。

孟子有左也有右,左就左在強調個人自由;右就右在重視超道德的價值,因而接近宗教。

荀子有右也有左,右就右在強調社會控制,左就左在發揮了自然主義,因而直接反對任何宗教觀念。 荀子的學問淵博,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與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F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等許多方面的內容。在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隙ㄗ匀灰幝墒遣灰匀说囊庵緸檗D移的,并且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后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在認識論上他承認人的思維能反映現實,但是有輕視感觀作用的傾向。在有名的《勸學篇》中,他集中論述了他關于學習的見解,文中強調了“學”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博學才能“知助而無過”。同時指出學習必須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學習態度應當精誠專一,堅持不懈。他非常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國家要興旺,就必須重視教師。同時對教師提出嚴格要求,認為教師如果不給學生作出榜樣,學生是不能躬行實踐的。

荀子不愧為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學家、教育家。

荀子的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為建立中華大一統的封建帝國,奠定了理論基礎。毛澤東評價荀子說,孔孟是唯心主義,荀子是唯物主義,是儒家的左派。

荀子的一生一不為權,二不為錢,執著的為解除從春秋到戰國,中華民族數百年分裂戰亂之苦,建立統一的中華封建帝國,奔走于列國諸侯之間,無論是受到尊崇,或是遭到誹謗、污蔑,他都矢志不移真誠地為真理和理想而奮斗。在他掌握了“治土一方”權力的時候,他認真實踐自己的政治主張。在他被罷官為民的時候,他著書立說,收徒授業。他既廣泛吸取其他學派所長,又敢于面對現實,撥亂反正,標新立異,發現真理并堅持真理,具有不屈不饒的始創精神。其實,荀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價值,荀子對儒學的貢獻,就在于他的“雜”,他的“異”。

荀子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子和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這二人都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大影響。秦始皇從執政之日起,就啟用李斯。李斯在秦國推行尊師荀況的帝王之術,富國強兵,法禮兼用的方略,力助他吞并六國,一統天下,完成了“字同文”、“車同轍”、“量同衡”

- 21

“仁政”、“禮治”為核心的道德修養的儒家學說的創始人,而顏子則是實踐這一思想學說的最高典范。所以,后世也就把他當成了善良完人的典型,仁德君子的象征。故有“尊孔慕顏,學者當學顏子,入圣人之道,有用力處”之說。

后世為祭祀顏子,修建了顏廟。顏廟又稱為復圣廟。廟南北長243.7米,東西向,南端寬104.5米,北端寬87.5米,占地35畝?,F存元、明、清建筑100余間,歷代碑刻53通。

顏子名揚萬古,德行彪炳千秋,他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弘揚和學習顏子精神,對于塑造健康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三部分《古代發明始祖》

字祖文宗—倉頡

文字是人類文化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標志,一個里程碑。中國人常常自豪地說,我們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這是五千年前以黃河流域為主要活動中心的炎黃部落已經產生了的原始文字作為依據的。中國的上古文字,據說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發明的。

倉頡,姓侯剛,名史皇,出生地傳為今河南省樂縣一帶,亦寫作糧倉的倉。倉頡,后人尊稱為“倉圣”。 傳說中的蒼頡貌若龍顏,有四目靈光,他常常仔細觀察鳥龜背上的花紋,鳥類羽毛的文彩,山川起伏的現象,日月星辰的走勢,而且在自己的手掌上現畫圖像。他智慧超群,見物過目不忘。年輕時黃帝派他管理倉儲,賜名為倉頡。后來又任命他為史官。

人類自從有了語言之后,便可以廣泛地進行感情交流了,可是由于沒有文字,遠古時,任何遇到重大的事情,只能用結繩紀事,刻木為號的辦法,即大事結一個大結,小事系一個小結,或者在木頭上刻記號。到了炎黃部落時期,由于社會活動變得紛繁復雜起來,僅憑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經常會發生失誤,時間久了,也容易忘記這個結究竟表示哪件事情,所以就深感不便,迫切需要更方便的方法。因此,黃帝命蒼頡造字作書以記事。

蒼頡從地上鳥獸各不相同的足跡和天上日月星辰千姿百態的形狀中得到啟示,廣泛的收集世間眾多美麗的圖像,開始創造出一批原始的象形文字。時間長了,這些形象便固定下來,最終成了人類可以通用的象形文字。此后,又通過形聲、指事、會意等多種方式,利用已有的文字再造出新的文字,把文字像滾雪球似的愈滾愈多,文字就這樣被發明了。

蒼頡綜合而成的文字,被后人稱作“上古文字”,蒼頡也被尊稱為“字祖文宗”。 有關蒼頡造字的傳說,在古代許多典籍中都有記載?!盾髯?bull;解蔽》:“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淮南子•本經訓》:“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倉頡居陽武,卒葬于彭衙之利鄉亭南”,這一墓葬經考證,在今天陜西省白水縣的史官村,從漢代開始,這里就建起了規模宏大的倉頡墓和倉頡廟,以紀念這位中華民族的文字之祖。

白水倉頡廟現存建筑有正殿、后殿、前殿、獻殿以及古戲臺、鐘鼓樓等等,造型古樸,雕刻精美。主殿內塑有“四目靈光”的倉頡文圣像。相傳,像下面有一條隧道,可直通殿后的倉頡墓。倉圣像兩傍有一副楹聯,“明四目而制六書,萬世文字之祖。運一心而贊兩儀,千古儒士之師。”道出了倉頡造字的偉大功績。

倉頡廟的殿宇建筑中,遍布著許多古老的彩繪與壁畫,都與倉頡造字的種種傳說作為主要內容。相傳,倉頡造字成功后因為文字能窮天下之變化,記世間之罪惡,故而驚天地而泣鬼神,惡鬼在夜中哭泣,蛟龍都潛藏到水底。上蒼為了褒獎倉頡的功勛,特意給人類留下了一場粟米雨,這一天便成為了我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谷雨”節。

- 23

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

幾千年來,凡是中華兒女,無論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認為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在祭黃帝詩中寫道:“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偉,創造指南針,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是黃帝肇造了中華文明,是黃帝開創了中華民族5000年的基業。黃帝功德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

(下)

關于黃帝的故事,由于年代的久遠,遠古還沒有系統的文字記載,歷史主要靠口口相傳,因而充滿了許多神秘的色彩。相傳,黃帝活到110歲,在他謝世前,他派人開采銅礦,并在荊山下鑄造銅鼎,當銅鼎鑄成那天,天上游下一條巨龍,垂著龍髯來迎接黃帝上天。這是天帝因他治理人間,開化文明有功,派下凡間接他去天庭的神龍。當時,他的群臣們和當地老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到橋山,把黃帝和老黃龍團團圍住,不讓他離去,當黃帝及其隨從跨上龍背徐徐升天時,他的臣下和百姓有的拉住龍腿,有的扯住龍須,有的抓住他的靴子和衣服,結果龍須拔斷了,衣靴拉掉了,一片哭聲。

傳說這淚水匯成了橋山腳下的一條河,后人稱它為“沮水河”。黃帝也不忍離開天下百姓,他脫下自己身上的衣冠留給人間。于是,人們把黃帝的衣冠埋藏在橋山,這便是“黃帝陵”的由來。

黃帝陵葬的就是黃帝的衣冠,所以黃帝陵前的碑亭內有一塊巨碑,上書“橋山龍馭”四個大字。 坐落在橋山的黃帝陵,號稱“天下第一陵”,陵園面積10魚畝,山環水抱,林木蒼郁。橋山山頂上有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處下馬”。

陵前設有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的石碑,碑上刻有郭沫若親書的“黃帝陵”三個大字。黃帝陵位于山頂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約四米。周圍約五十米。陵前四十米處有一約二十米高臺,其旁一石碑上書有“漢武仙臺”四個字,此臺系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巡游朔方歸來時,祭尊黃帝,祈仙求神時所筑。

現在每年的清明節、重陽節,海內外炎黃子孫都聚集橋山,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典。 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在橋山黃帝陵下,就修建了一座祭祀黃帝的“軒轅廟”,此后歷朝歷代不斷地加以修葺和衛護。軒轅廟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廟內沿南北軸線依次排列有山門、誠心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大殿神龕內有用墨玉克制的黃帝浮雕像。院東碑廊內樹歷代古碑50余幢,多是北宋以來的“御制祝文”與重修碑記,為歷代舉行祭祀黃帝的大典時所立。

其中有近代共產黨領袖毛澤東和國民黨首領蔣中正所立的祭碑。廟內還有“黃帝腳印”和“夸父逐日石”等景觀。

整座黃帝陵園內氣勢宏偉,裝嚴肅穆,古柏森森,郁郁蔥蔥,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群,最大的一株古柏在軒轅廟的左側,高19米,樹干下圍10米,樹齡已有五千年上下,相傳為黃帝親手所植,被譽為“世界柏樹之父”。另有一株,漢武帝掛甲栢,樹身上斑斑點點,溢出的樹脂凝結成片片麟甲,樹干中間還似有鐵釘斷在其中。相傳是漢武帝征討朔方回來時,脫下身上的鎧甲掛在樹上造成的。

在黃帝陵的古柏群中,最令人稱奇的是兩枝形姿獨特的“龍角柏”。這兩株古柏也不知生于何年,枯于何時,主干螺旋盤曲向上,直刺青天,像兩只龍角,一左一右,長在黃帝陵的兩側,真是天工造化,古柏神奇。

當地的百姓有句民諺:“黃陵的古柏數不清”,一望無際郁郁蔥蔥的橋山古柏,已成為黃帝陵的一道風景,它也是古老中華生氣勃勃,永葆青春的象征。

據大量的歷史記載和文物佐證,位于河南省新鄭市區北關的軒轅丘,就是黃帝出生的地方。

五千年前,黃帝在這里定天文、創文字、造舟車、養蠶絲、建宮室、播五谷,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古代文明,黃帝故里就建于此。

它最早建于漢魏,歷代都有修復。大殿內設置黃帝中年坐像,四壁有描繪黃帝功德的壁畫。東西兩廂分別供奉著皇帝的兩個妃子嫘祖和嫫母。

- 25

摘下腰間的尖底罐,將樹洞中滲出來的這種味道濃香的水,盛了半罐便去找黃帝了。

黃帝聽完杜康的報告,又嘗了他帶來的味道濃香的水,立刻與大臣們商議此事,大臣們一致認為這是糧食中的一種元氣,并非毒水。

于是黃帝便命杜康繼續觀察,仔細琢磨其中的道理。又命倉頡給這種香味很濃的水起個名字,倉頡隨口道,此水味香兒醇,飲而得神,說完便造了個“酒”字。黃帝和大臣都認為這個名字起得好。從這以后,我國古代時候的釀酒事業開始出現了。后世人為了紀念杜康,便將他尊為釀酒的始祖。

歷史上杜康確有其人,古籍中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說文解字》等書,對杜康都有過記載。

為弘揚中華民族的酒文化,紀念“酒祖”杜康而興建的杜康仙莊,是中國第一個酒文化旅游區,是酒祖造酒遺址,是酒文化的發源地。

杜康仙莊為周平王封賜,座落在“酒祖”的故鄉,洛陽汝陽縣杜康村。該村三山環抱,一溪旁流。村南杜康河里流水潺潺,清澈見底。其中,酒泉溝一段,百泉噴涌,清冽碧透,夾岸樹木蔥郁,景色宜人。

酒泉溝旁有杜康祠,始建于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年間。近年來,當地企業出資重建了杜康仙莊?,F在杜康仙莊占地800多畝,包括16個酒文化自然景觀和22個酒文化人文景觀。山門是琉璃瓦的朱紅門樓,進入莊內有杜康祠、古釀齋、香醇園、酒泉亭、杜康墓園、知恩亭、爬山碑廊、雕欄池、酒功館、酒過館、七賢臺遺址和飲中八仙殿等。

酒祖殿前中央有一石塔,上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酒祖殿兩側的石獅名為朝天吼,造型奇特,做工精細。其配座鐫刻有八仙醉酒浮雕,各路大仙抱壇豪飲,俱成醉態。

杜康仙莊堪稱是中國酒文化的樂園,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國酒文化博覽中心,外墻上21幅彩繪壁畫分別描繪了歷史上與酒有關的名人詩句,如李白、杜甫、陸游、屈原、李清照、白居易等等。畫面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它們使杜康仙莊大放異彩,成為我國第一座中國酒文化的歷史寶庫。

歷史上,杜康村民,歲歲貢酒漿,年年不納糧。今天杜康是酒,杜康美酒行銷全國,飲譽海外,人稱“長壽酒”、“思鄉酒”。

中華酒文化,從杜康滴出第一杯玉液瓊漿開始,便綿延不絕。

紙圣—蔡倫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蔡倫就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家,也是世界造紙技術的奠基人,世稱“紙圣”。

蔡倫,字敬仲,桂陽郡即今天的湖南郴州市人,生于東漢永平四年即公元61年,卒于建光元年即公元121年。蔡倫從小隨父輩種田,聰明伶俐,討人喜歡。

永樂18年即公元75年,蔡倫被選入宮,時年15歲。他讀書識字,成績優異。東漢和帝年間任宮中尚方令,主管皇家器物的督造。因發明造紙術有功,東漢元初元年即公元114年,蔡倫被封為龍亭侯,故他發明的紙有“蔡侯紙”之稱。

中國古代是靠龜甲、獸骨、竹簡、木牘、金石、縑帛來記錄事物,傳遞信息的。后來,用筆寫在絲帛上,可絲帛昂貴未能普及。到了西漢初期,已有用廢舊布繩頭和破布為原料制成的麻類植物纖維紙。

東漢定都洛陽后,蔡倫深感“帛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于是他決定造出比西漢更好的紙。他總結前代及同代造麻紙的技術經驗,組織生產優質麻紙。

蔡倫用廉價的樹皮、竹葉、破布、魚網等大眾原料,造出了易于書寫、裝訂、保存和傳播的紙張。在他的推動和組織下,到公元二世紀初的東漢時期,中國已經完成了具有重大意義的造紙革新技術。蔡倫的例一造紙術貢獻是皮紙制造工藝的探索和推廣。麻紙和皮紙是漢代以來1200年間,中國紙的兩大支柱,中國文化有賴于這兩大紙種的供應而得于迅速發展。

- 27

龍頭的口中都銜有一顆銅丸,在底座的周圍則有八只張著嘴巴的蛤蟆和龍頭相對,以便隨時承受從龍口中落下的銅丸。

地動儀的牙機制得非常精巧,全部裝在儀器的內部,蓋子蓋得非常嚴密,連一點縫隙也沒有,一旦發生了地震,地動儀就會受到振動,結果就會有一個龍嘴吐出銅丸,讓它下面的蟾蜍把銅丸銜著,盡管有一條龍的機關受到觸發,但其余七條龍則會保持不動。因此,只要知道哪一條龍受到觸發,就可以知道地震來自什么方向,根據所發生的地震的事實加以驗證,地動儀所指出的地震方向和地震實際發生的方向幾乎一點不差。

后人為了紀念張衡的杰出貢獻,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并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

張衡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以他非凡的創造向人們展示他的豐姿異彩,他以杰出的機械制造和數學才能,再次顯示出蓋世奇才。傳說他發明制造過指南車、記里鼓車和獨飛木雕等。因其木制機械制造水平很高,他同三國時的馬鈞一齊備后人稱為“木圣”,受到了人們永久的尊敬。

數學方面他著有《算罔論》,并計算出圓周率的值為3.1466,這一成果比歐洲早1300多年。 在地理學方面,他繪制有地形圖。

張衡不但是偉大的科學家,還是偉大的文學家,他才華橫溢,知識淵博,詩文俱佳,造詣精深,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最著名的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張衡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一位少見的全才。在自然科學方面,他精通天文、地理、歷法、數學、機械、氣象;在社會科學方面,歷史、文學、經學、哲學、禮法、繪畫,均至佳境。他既在自然科學方面為我們留下了震驚世界的渾天儀、地動儀、獨飛木雕等偉大發明,又在社會科學方面留下了熠熠閃光的理論著作和文學作品,他的《二京賦》達到了漢代大賦長篇巨制的極致。

(下)

漢順帝永和四年即公元139年,飽經憂患的張衡,滿懷著未酬之志,與世長辭,歸葬于他情牽夢繞的家鄉南陽西鄂,享年62歲。從此,我國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就安息在這片生他育他的豐壤沃土之中,以天地為友,同草木為伴,靜觀著人世間滄桑的變幻。

張衡墓位于今安陽市臥龍區石橋鎮小石橋村西北隅,距市區25公里。因張衡晚年曾擔任過尚書的官職,故又俗稱“尚書墳”。

這里,面山依水,景色秀麗。墓的西邊是一片沃野平疇,新修的公路貫通南北,宛如錦帶似的洱水自墓前繞流東行,兩岸垂柳舞姿婆娑。墓北一箭之地便是平子讀書臺,相傳是張衡幼年發憤讀書鉆研學問的地方。張衡墓原來建造宏偉,祠廟巍峨壯觀,然而歲月悠悠,歷經千余年,由于風雨的剝蝕,戰亂的破壞,張衡墓的景況曾一度日漸荒蕪。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重修了張衡墓園,近年經增建擴建,規模逐漸宏大。

張衡墓園現已辟為張衡博物館。張衡博物館汲取了我國古代建筑中優秀的傳統經驗,整體仿漢代建筑的外觀,以紅色為主體色調,來烘托墓園及博物館莊嚴肅穆的氣氛。

張衡博物館總體規劃占地約38000平方米,由張衡墓園和博物館兩大部分組成。墓園規劃占地約15000平方米,其內雕梁畫棟,肅穆典雅,既訴說了墓園及墓園主人的悠久歷史和偉大,又烘托出后人對這位科圣的緬懷和敬仰。

進入重新修建后的張衡墓園大門,只見山門兩側各有面闊七間的仿漢門廊坊,頂部的望樓,東西對稱,頗為壯觀。兩邊依墻而建的廊坊里面,依次排列的仿漢圓雕石象生。東邊一組是執戟吏:石羊、石馬、石龍,西邊一組為執盾吏:石虎、石蟾蜍、石牛,它們或立或臥,或嘯或躍,忠實地陪伴著偉人張衡,直到永遠。

墓園的主建筑是建造在自然臺地之上的大拜殿。大拜殿為仿漢形制,烘托了墓園莊嚴肅穆的氣氛,整個建筑氣勢磅礴,巍巍壯觀,顯示了大漢文化的博大與沉雄。拜殿的兩側是反映張衡最偉大發明的兩個雕

- 29

尺,后人又稱為魯班尺,直到今天仍然是木工所使用的工具。魯班發明的這些木工工具,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他使木工工匠的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從而成倍的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史書記載,魯班還發明了石磨。石磨的出現是我國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巨大進步,對于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也起到了非常有益的促進作用。

魯班不僅是我國古代一位優秀的手工藝工匠和杰出發明家,相傳他在機械、土木建筑、軍事、和航天業等方面,也有多項創造和發明。

魯班很早就被稱為機械圣人,他制造的鎖,外面不露痕跡,機關設在里面,必須借助配合好的鑰匙才能打開。相傳,魯班還改進過車輛的構造,制成了機動的木馬車,這種木馬車由木人駕御,裝有機關,能夠自動行走,一直到漢代還在流傳。

據說,魯班在兵器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魯班曾經為楚國制造攻城用的“云梯”和水戰用的“鉤強”,又名“鉤拒”,都在戰爭中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

在航天方面,他發明了鳥鳶,是人類征服太空的第一人。

在建筑及雕刻工藝方面,有房屋、橋梁設計??讨频牧Ⅲw石制九州地圖和栩栩如生的木制鳳凰等等, 魯班對人類的貢獻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他是中國當之無愧的科技發明之父!

(下)

中國雖然漢代便“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中國人精神上,歷來卻是多種信仰,不但有民間俗神,也有仙國諸神、佛教諸神及旻界鬼神,僅民間俗神中就有始祖廟、愛神、子孫娘娘、據家保護神、福運神、創業神及行業神。魯班即為行業神中的一位。

生活中人們總是離不開衣食住行。住則須要土木建筑,而土木建筑的祖師爺就是魯班,所以魯班廟遍及天下。不過,一般魯班廟附屬于廟宇一隅,如北京朝陽門外東岳廟,西道院竟先后建有兩座魯班殿。真正像盤山腳下薊縣城內,獨門獨院的魯班廟,在全國并不多見。

位于天津薊縣縣城內的魯班廟,又名公輸子廟,坐落在薊縣縣城鼓樓北大街東側,由山門、大殿和東西配殿組成,占地八百多平方米。山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明間正中設板門和抱鼓石。次間外檐封護,開六角形花窗,大式硬山頂。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一大間前出廊。明間置斜格菱花格門,次間作檻墻,格扇窗。檐下拱一斗三升交麻葉,角科寶瓶下出單昂,內外檐施于彩畫,牥心什錦云紋,畫工精細,九脊歇山頂,綠琉璃瓦剪邊作法。東、西配殿面闊三間,進深一大間,民間小式作法。整座建筑布局嚴謹,工料精細。

這座建筑是嚴格按照官式作法修建的,大殿木柱用的是鐵糙木。此木比水重,較鐵硬,薊縣本地并不出產,可能是皇家用料。木框架使用斗拱,在古代建筑當中稱大式作法,民間是不能使用的。

魯班廟使用最簡單的一斗三升作法,即表達了工匠們對祖師的尊崇,又不太超越規制。殿頂采用歇山頂綠琉璃瓦,瓦頂式樣也是有嚴格限制的,最高等級是廡殿頂,其次是歇山頂。琉璃瓦在民間不能使用,官制黃琉璃最高,綠琉璃其之。魯班廟是盡量提高規格等級,但又不大破格,可謂匠心獨具。

因多年來整個建筑被學校占用,沒有遭到大的破壞,市文物部門除按原樣整修油飾之外,盡量保持原樣,使其仍有古建特色。并在大殿請該縣泥塑專家于慶成重塑了魯班像和四位弟子像。弟子手拿曲尺和線盒等工具,并在配殿中布置了魯班生平事跡展。

看魯班廟,盡管大殿為九脊歇山頂,且飾以綠琉璃瓦,也不過面闊三間,也沒有佛家寺院中又是天王殿,四大天王守護,又是大雄寶殿供奉佛祖那般宏偉氣派。進了山門,被直通大殿,兩廂幾間配殿,整座院落,簡明樸素,倒也和魯班的身份相符。本來他就不是帝王天子,王公貴族,也不是仙宗佛祖,只是一位技術高超的工匠,世稱“天下之巧匠”。

在維修中,聽當對群眾傳說,清初在遵化修建惠陵時,也就是同治皇帝的陵寢,工匠們節省了一些木料、磚瓦,在薊縣修了一座魯班廟,,以求祖師庇護。這種說法在廟內尚存的清光緒三年,《重修公輸子廟碑記》得到了旁證。據碑刻所以記,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重修,當時正建惠陵,工程浩大,時間緊

- 31

次為照壁、佝僂碑亭、午門、拜廳、大殿,建筑依山勢而逐漸升高。大殿為重檐歇山造,魏然聳立,殿背為龍吻鵄尾直刺云天。背間“地平天成”四字為清康熙題跋。大殿內有四副楹聯:“江河湖漢四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兊炀胖荽谷f世,統承二帝首三王。萬國衣冠拜冕旒,二儀清濁還高下。乃圣乃神,疏九河人免為魚萬世永賴。不矜不伐,拜嘉言賢無遺野四海攸同。”這些都高度概括了大禹治水的業績,表達了后人對大禹的崇敬和懷念。

禹祠位于禹陵的左側,為二進三開間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鏡,曰“放生池”。祠內左右置“大禹治水”、“計功封賞”兩塊磚雕,中立大禹雕像,高約2米,頭戴笠帽,腳著草履,手拿石鏟,目光炯炯,有開天辟地,重振山河的英雄氣概,卻又是一位普通勞動者的形象。

第四部分《圣賢·宋詞》

中華民族的先祖—伏羲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以龍的傳人而深感自豪,中華大地被稱作龍的土地,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崇高徽號,溯本求源,龍圖騰就起源于位居我國上古三皇之首的伏羲。

伏羲也稱太昊,是我國遠古神話傳說中的一個圣明帝王。他“為百王先,居三皇之一,列五帝之首”,同時,伏羲又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伏羲的傳說在中國源遠流長,有關伏羲的記載和話題,中國史籍說了幾千年,中國人口頭傳了幾千年,我們尊崇伏羲,敬重伏羲,時常為伏羲的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所感召,所激勵。伏羲代表了一個偉大的時代,又是涵蓋著人類的初創性文化,同時還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神乎其神的傳說故事。

傳說伏羲氏姓風,其母華前氏,是個部落的女首領。華前氏精明能干,她帶領的部落,逐水草而居,四處游牧。他們沿著渭水黃河向東而來,到了河南濮城一帶。華前氏,有一次到一個水草豐美的雷澤之內,看到一個巨人的腳印,感到奇怪,便踏上去,自覺意有所動,情有所感,忽然紅光罩身,從此有了身孕。華前氏懷孕十六個月后,生下了伏羲。

伏羲自幼就很聰明,經過母親教育,樹立了為民造福的抱負。青年時代就具備了圣者的德行。

由于伏羲在部落中的威望,他很快成了大家的首領。他即位之后,仍然同他母親一樣,為求部落生存,到處考察風土人情,為民興利除弊。伏羲氏帶領著他的部落循著他母親過去東行的路線,順渭水、洛水,沿黃河而下,到了河洛地區。以后,又遷徙到陳倉,建都于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陽。因此,淮陽也被稱為羲皇故都。

伏羲教人們結網捕魚取火種,并教人們飼養牲畜,以供衣食之用,因此人們也稱他為“庖羲氏”。 解決了溫飽這個大問題以后,伏羲開始抽出時間處理一些政務。他定姓氏,制嫁娶,造書契,創歷法,制樂器,以龍紀官。

伏羲在位一百四十五年,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總結成敗得失,窮畢生智慧,參照千年白龜背紋,終畫出先天八卦圖,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卦卦衍生,包羅萬象,含括世間因果關系。由此,人類的文化程度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時光已經流逝數千年,人們傳頌著伏羲氏畫八卦的故事。而八卦臺作為歷史的見證,依然屹立在黃河岸邊,后代的圣哲賢君,無不對伏羲在洛口這塊神奇的高臺上畫成八卦推崇備至,潛心研究。以陰陽八卦而始中,經周文王演繹成六十四卦的《易經》,更成為一門世界性的研究學科。千百年來,無數的科學家、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以及平民百姓,都能從《易經》中尋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

伏羲時代的開始,標志著中華民族從蒙昧跨入了文化的門檻。伏羲畫八卦,結漁網等一系列的發明創造,猶如永不熄滅的明燈,照亮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

中國歷史對先祖伏羲禮儀有加,全國許多地方都建有祠廟、陵地,以紀念這位圣者。據記載,春秋時期在羲皇故都,淮陽就已經有伏羲陵墓,后歷代都有修復。

今存伏羲陵園是一座古建筑群,是明朝初年所建。占地500余畝,有內外兩城,建筑很多。九龍照壁、

- 33

古代賢君—舜帝

舜,傳說中的我國古代賢君,是中華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生于山西蒲阪,被堯選為繼承人。堯曾對舜進行過三年的考察,方命攝政。

毛澤東主席曾有詩曰:“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把舜堯比做古代的圣賢。

舜帝年輕時就,好學孝友,聞名四海。在他成為有虞氏部落的首領后,更是以身作則,帶領百姓發展生產,成效卓著。

在舜的時代,農業技術與工業技術都產生了一次較大的飛躍。在治國之道上,舜以身教和德教并行,他雖貴為天子,但仍與人民同甘共苦。老百姓食有魚肉,身有衣裳,不為冗繁的勞役所累,也不為批評國事而獲罪。

舜在位時期,進行了一系列社會改革,流放了“四兇”,任用了大禹治水,天下大治。

舜治天下的時代,人民知禮儀,天下信服,稱得上政治清明,物質豐富,是一個從政治到生產、藝術都十分輝煌的時代??梢哉f,中華民族的歷史在這個時代向前大大跨進了一步。

舜帝是我國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妒酚洝匪d,“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勤于民,苦憂人,只為蒼生不為身,和懲惡揚善,舉賢任能,以德化人,以德感人,以誠待人的精神,四千多年來,一直為中華民族所敬仰和尊崇。舜帝創立的道德文化與炎帝創立的農耕文化,黃帝創立的政體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三座里程碑,成為了三個遠古文化的源頭之一。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蒼梧即湖南九嶷山,在今天的零陵寧遠縣地。

九嶷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夏朝時在九嶷山就建有了舜廟。在九嶷山這塊神奇而美麗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眾多的為民服務的動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騷客仰游九嶷山的幽怨、懷念和美好的贊譽。

一代偉人毛澤東曾揮筆寫下了“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的壯麗詩篇,深切表達了中華兒女對始祖舜帝的景仰敬崇,深刻揭示了舜帝,舜文化跨越時空的無窮魅力。

1993年以來,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和社會各界投入3000萬元搶修了舜帝陵,修繕一新的舜帝陵已成為永州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成為華夏民族尋根祭祖的圣地

舜陵是中國五大古帝王陵之一,是我國最古老的陵墓。

舜帝陵陵區由陵山即舜源峰、舜陵廟、神道、及陵園組成,占地600余畝。陵山舜源峰上小下大,呈覆斗狀,海拔600余米,氣勢恢宏。峰下豎一石碑鐫隸屬“帝舜有虞氏之陵”七個大字。人們至此仰望高聳入云,堆綠疊翠的舜源峰,無不緬懷始祖肅然起敬。

山北麓建有陵廟,陵廟坐南向北,規模宏大,按帝王陵園的規制布局,由午門、拜亭、正殿、寢殿、碑廊,牲亭、帝陵及東西兩廡組成。午門城墻高聳,金碧輝煌城。樓上鑄有一口大鐘,擊之,聲傳十里之遙。

拜亭氣勢雄渾,那是歷代朝廷遣官祭舜時舉行祭祀儀式的地方。正殿是舜廟的主體建筑,斗拱重檐,蔚為壯觀。殿前有漢白玉雕成的“九龍丹樨”。大殿粗壯的石柱上鐫刻著一條條騰空欲飛的蟠龍。殿內供有舜帝像,殿壁上的大型壁畫,概括了舜帝一生的經歷和土地豐功偉績。陵廟外有長200米的神道。陵廟祭碑廊內保存的歷代祭碑36方,它們是珍貴的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在古木參天的陵區內,陵廟建筑上的石雕、楹聯,壁繪栩栩如生,令人流連忘返。

舜廟四周,竹笣松茂,古木參天,廟內有一棵千年古柏,僅剩一層老皮,可依然吐綠擁翠,堪稱奇觀。 舜陵后面舜源峰山頂上有兩棵石樅,樹齡已過千載,依舊虬根于巖,挺立懸崖,為舜帝陵遮風擋雨。另有斑竹、香杉簇擁在舜廟四周。相傳,舜帝崩于蒼梧,二妃娥皇、女英聞訊趕來,走到九嶷山下淚盡成血,滴于竹上,形成為斑竹。香杉更為奇特,枝干樹葉皆有異香,樹梢夜晚有光,但移栽九嶷山外,香杉卻不能成活。

- 35

相圣—伊尹

伊尹,又名伊摯。伊尹雖出身奴隸,卻成為湯的謀臣,商的相國,歷佐商朝三代,官拜時衡之職,其地位極高,權柄極大,被稱為“相圣”。他比偉大的思想家孔子還早二千三百六十三年,因此,歷史上也稱之謂“元圣人”。

伊尹不僅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奴隸出身的宰相,也是商王朝的開國元勛,還是一代烹飪祖師。

伊尹自幼聰明勤奮,他雖然祖祖輩輩當奴隸,地位卑微,可他肯動腦筋,有志氣,有抱負,注意研究三皇五帝、大禹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對當時社會有深刻的觀察分析。后來,湯與華氏通婚,伊尹作為華氏的陪嫁奴隸,做了湯的廚師。后來伊尹被商湯重用,正式拜為右相,授予國政。從此,伊尹被輔佐商湯大力發展農耕,鑄造兵器,訓練軍隊,使商的國力更加強大繁榮昌盛起來。

公元前1711年,商湯聯合諸侯興師討伐夏桀,大獲全勝,湯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輔佐湯王制定并健全了國家制度,使官吏盡心盡力為國家效勞。他注意體察民情,吸取夏桀滅亡的教訓,注意發展經濟,重視農業生產,因此深受民眾愛戴。

商湯死后,伊尹又先后輔佐湯的三個子孫人丙、仲壬、太甲繼任商王。伊尹當了三代商朝相國,為商王朝延續六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伊尹活了一百多歲,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賢能相國圣人。 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圣賢之功德,在今天的河南虞城魏國堆遺址上建有伊尹祠墓。伊尹祠內一面影壁上,是對伊尹的生平簡介。祠內三座祭殿由東向西分別是:圣母冼姑殿、伊尹大殿、伊尹夫人殿,此三殿是元朝張之忠和侯有造所建,明歷年間重修。

傳說冼姑是伊尹的養母,伊尹出生后就被遺棄于今洛陽偃師一帶一處桑林中,冼姑恰經于此,聽到孩子的哭聲,頓生憐憫之心,于是把孩子抱回家,母子二人居住于伊永之濱,所以他的名字叫伊,尹是官名。伊尹之所以成為一代名相,與冼姑的教誨是分不開的。人們為了紀念她教子有方,特建此殿。因為依尹謚號商元圣公,所以他的母親稱圣母冼姑。

伊尹夫人殿內有伊尹夫人像,她嫻慧開朗,與丈夫同甘共苦,竭盡全力幫助丈夫共同獻力于商,至今其助夫理事的精神,仍為世人所敬仰。

伊尹墓高3米,周長46米,周圍有石砌墻,高2米。墳前墓碑為清同治年間所立,長方形,圓頂方座,碑高2.05米,寬0.48米,厚0.18米,篆字題名“商元圣墓”。

伊尹于商湯沃丁8年葬于此地,沃丁得力于伊尹輔佐,國泰民安。伊尹死后,沃丁難忘其恩,以天子禮葬之。

距此處向北2公里谷熟集原,為沃丁宮殿所在處,將伊尹葬于宮殿正南方的大門之外,用沃丁的話來說,是能望見其師伊尹,不忘輔佐之恩。

伊尹墓最為引人之處,在于墓地周圍的柏林,有高大古柏近二百枝,蒼勁挺拔,郁郁蔥蔥,最大株三人才能合抱。說起這些柏樹的形成,民間還流傳著一段有趣的故事。

傳說程咬金和唐丞相魏征是結拜弟兄,魏征死后就葬在魏國堆附近,程咬金帶兵打仗路經此地,聽說大哥葬在此地,異常悲痛,于是率兵連夜載植柏樹以示紀念。由于軍情緊急,又是夜間,錯把伊尹墓當成了魏征墓,就這樣,幾百棵柏樹便栽在了伊尹墓周圍。這些柏樹橫豎不成行,疏密也不一樣,直到現在當地還流傳著一句歇后語,“魏國堆的柏樹—數不清”。

這些距今已有千余年的柏樹,為世人留下了不少美麗動人的傳說,有歷史典故,有愛情故事,個個引人入勝。比如,鳥柏渡江,闖王刀砍柏,雌雄二柏即相思樹,母子柏,五龍柏,羅漢柏等等。

走出伊尹祠大門之后,正對照大門的是花戲樓,原為木式結構,在“文革”期間被破壞。1984年,由群眾集資政府輔助重建起戲樓。

其樓坐南朝北,與伊尹祠隔街相對,總高11米,東西長19米,南北15米,各寬不等,建筑面積為200平方米。戲臺進深11米,寬8米。后臺兩側各跨耳樓,接通各室,并向北設有四個園窗,對稱美觀。戲樓分為兩層,頂為五脊四山,飛檐挑角,陪襯綠色琉璃瓦點綴寶瓶走獸等,十分壯觀。

- 37

(下)

李清照的前半生,也就是在她的四十三歲以前,可以說生活得很是幸福美滿,是在一種優越濃厚的文藝書院中度過的。而她的后半生產,卻是在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的難民隊伍中熬過的。

由于金兵的南侵,宋高宗趙構為了維持小朝廷的偏安局面,向金稱臣,把淮河以北的廣大國土拱手出讓給了金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難當頭之時,李清照的婆婆病故,夫妻倆奔喪南下,留在青州的金石圖書,遭到一次兵變,全部被付之一炬。

這些國難和家禍,對于一個熱愛祖國,熱愛藝術的人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公元1129年8月18日,趙明誠在混亂的局面中,接受了湖州太守的任命,在赴任途中中暑因病逝于建康,即現在的南京,享年僅僅只有四十九歲。這對于李清照來說,無疑是至命的打擊,他失去的不僅僅是一位終身伴侶,還是一位志同道合的藝術知音。

李清照在晚年的難民生活時期,受盡了磨難和折磨,大量書畫硯墨被盜,孤獨一生,各地漂泊,直到去逝。境況極其悲慘。因此,李清照的詞也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后兩期。

前期的詞主要描寫傷春怨別和閨閣生活的題材,于輕快活潑的畫面中,表現了女詞人多情善感的個性,開朗歡樂的心情和輕松悠閑的生活。

她的后期詞則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濃重傷感情調,表達了國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她的詞一改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凄涼低沉之音,流露出她對故國往事的深情眷戀。

如她的著名詞篇《聲聲慢》中寫道:“尋尋覓覓,冷泠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最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惟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從前輕盈曼妙的望夫詞,如今變成了沉重哀傷的生死戀歌,詞境由明亮輕快轉變成了灰冷凝重,這是李清照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征。

李清照的詞獨具一家風貌,后被人稱為“易安體”。假如說,李清照晚年的詞作,由于受她“別是一家”的傳統觀念和“婉約”風格的束縛,而不能直接表達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的話,那么在她的詩和賦中,就能看到閃爍著愛國主義精神的強烈光芒。

她在《上樞密韓公

工部尚書胡公》的詩中寫道: “子孫南渡今幾年,飄流遂與流人伍。

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壞土。”

她詛咒金人,同情廣大流亡的無家可歸的人,期望南宋將領能夠早日驅逐金兵,收復失地,告慰死去的父老兄弟。

李清照晚年的這些詩和詞,能夠達到這樣高的思想境界,與她出生于名門深閨,流入難民行列的生活遭遇密不可分。

李清照的文學著作,在南宋時已經刊行,有包括詩、文在內的《李易安集》和詞集《漱玉詞》,可惜這些集子已經失傳?,F行的各種版本有《李清照集》、《漱玉集注》、《李清照集校注》輯錄詞五十首左右。

李清照是中國文學史上創造了最強,藝術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能作詩、填詞、寫散文、駢文,又工于書法、繪畫,而且在金石古玩的獎賞上更是行家。

她最大的成就在于詞,她以女性的身份,真摯大膽地表現對愛情的熱烈追求,豐富生動地抒寫自我的情感世界,不僅比“男子作閨音”更為真切自然,而且改變了男子一統文壇的傳統格局,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被譽為“詞壇正宗”。

山東省濟南市百脈泉公園,不僅涌泉遍地,泉清水秀,而且歷代名人輩出,人杰地靈,這里也是“一代詞宗”李清照的故里。

- 39

不“自詭放浪林泉,從老農學稼,借歌詞為陶寫之具”。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的一世之豪,被迫過著“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萬事云煙忽過”的無聊生活。然而,也正是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成為了一代詞宗。

(下)

唐五代以來,詞作品中先后出現了三種主要類型的主人公形象,即唐五代的紅粉佳人,北宋時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悶志士。著名詞人辛棄疾橫刀躍馬登上詞壇后,又拓展出一類虎嘯生風,氣勢豪邁的英雄形象。

在唐宋詞史上,沒有誰像辛棄疾這樣鐘情,崇拜英雄,抒寫出英雄的精神個性。辛棄疾平生以英雄自許,渴望成就英雄的偉業,成為曹操、劉備那樣的英雄。蘇東坡也曾向往“雄姿英發”的周郎,但他在赤壁緬懷英雄時,想到的是“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那是文士所常有的傷感。而辛棄疾憑吊赤壁時,是“半夜一聲長嘯,悲天地,為予窄”,顯示出英雄壯士的本色。

少年的辛棄疾,是沙場點兵的將帥,執戈橫槊的英雄,氣勢豪邁,虎嘯生風。進入中年后,經歷了人世的危機和宦海沉浮,他已無法“點兵沙場,只能在落日樓頭,摩挲撫劍,面對友人,彈鋏悲歌”。當年叱咤風云的少年將帥,變成了“和淚看旌旗,試彈幽憤淚空垂”的失落英雄。

被迫隱退以后,他更是變為了手不離杯的醉翁,抱甕灌園的村叟。到了暮年晚景,辛棄疾已是“頭白齒牙缺,不知筋力量衰多少,但覺新來懶上樓”的衰翁。雖然他執著于功名事業,但已經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狂傲與樂觀,而此次陷入失望之中。他在詞中寫到,“功名妙手,壯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

公元1207年,68歲的辛棄疾帶著滿腔悲憤,含恨終老于江西鉛山。臨卒大喊殺賊數聲,壯志未酬,令人扼腕。

辛棄疾在用武無地,報國無路,恢復無望的情況下,將其全部精力與才情用于填詞,對詞的藝術世界進行了多方面探索,成為南宋最杰出的詞人。

據唐圭璋所輯《全送詞》及孔凡禮《全宋詞補輯》統計,辛棄疾存詞629首,數量為宋人詞之冠。就內容境界,表現方法和語言的豐富性、深刻性、創造性和開拓性而言,辛詞都可以說空前絕后的。

辛棄疾獨創出“稼軒體”,詞的風格特點是雄渾豪放,在詞壇上和蘇軾并稱,繼承了蘇軾豪放詞的風格,確立了豪放一派,影響十分深遠。

稼軒詞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詞史上獨一無二的個性鮮明的英雄形象。因此,稼軒詞也被人們稱為“英雄之詞”。這些詞主要表現了詞人以英雄自許,以恢復中原為己任的壯志豪情。

辛棄疾詞作品的另一方面是對農村田園生活和隱逸情趣的表現。辛棄疾在江西上饒鉛山的農村先后住過二十多年,他熟悉也熱愛這片土地。并對當地的村民和山水風景作了多角度的素描,給詞世界增添了極富生活氣息的一道清新自然的鄉村風景。如夜行上饒縣黃沙嶺寫的“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在飄泉居所寫的“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

傲然獨立的英雄,竟有如此親切地關注那些鄉村的父老兒童,體現出辛棄疾博大的胸懷和多元的藝術視野。在唐宋詞史上,也只有辛棄疾展現過如此豐富多彩的鄉村圖景和平凡質樸的鄉村人物。如《清平樂》中寫的“春宵睡重”,就寫得纏綿婉轉,多情細膩。

辛棄疾的詩現保存有133首,內容和風格大體上類同與他的詞。辛棄疾的文章現存有17篇,都為奏議啟扎等應用文字,頗能見出辛棄疾的見解和謀略。

辛棄疾的詞在宋代即已有多種版本,主要為4卷本和12卷本兩種,4卷本名《稼軒詞》,12卷本名《稼軒長短句》。

1962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了鄧廣銘編著的《稼軒詞編年箋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點校本《稼軒長短句》。

南宋民族英雄,杰出的詞作家辛棄疾,生前力主興兵抗金,不為朝廷所用,罷官閑居上饒20多年,

- 41

李白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作品,流傳至今的大約有九百多首,其中的很多詩篇,如今已經走出了國門,翻譯成各種文字,受到不同國家讀者的喜愛和傳誦。

李白的名字也同他的詩歌一樣,早已融化在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之中,成為今天寶貴的文化財富與遺產。正如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所說的那樣:“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下)

一千三百多年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綿陽的江油誕生了,故鄉的水水水水孕育了他的蓋世才情,他以自然天成,飄逸豪邁,雄渾壯麗的詩篇,登上了浪漫主義詩壇無人企及的頂峰。這些詩篇如長江大河,激蕩著炎黃后裔的靈魂,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在李白漂泊的一生中,故鄉的一草一木,都成為他魂牽夢繞的記憶。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一九六二年,李白故里的人們開始籌建李白紀念館。一九八二年,這所融觀光旅游、學術研究、陳列收藏、旅游服務為一體的名人博物館正式開館。

該館位于風景秀麗的江油市昌明河畔,包括李白紀念館、太白公園、太白詩書畫院。占地四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一萬四千多平方米。這里有宏偉的建筑群落,優美的園林風光,豐富的陳列收藏和濃厚的文化氛圍。

江油李白紀念館內,除了宋代在李白故居遺址修建的隴西院、太白祠之外,后人又建有李白衣冠墓、粉竹樓、李白胞妹李月圓墓。至今,江油市內有青蓮故居、讀書臺、匡山書院、洗墨池、磨針溪等等三十多處李白遺跡,足可令人大發“思古之幽情”。

李白的出生地在江油市的青蓮鎮,青蓮鎮在唐代為“清廉鄉”。據傳李白自稱“青蓮居士”,即含有與家鄉諧音的意思。到了宋代家鄉人為了紀念李白,就把清廉鄉,改為了“青蓮鄉”也就是現在的青蓮鎮。青蓮鎮有一處名為“漫坡渡”的景觀,這里水清見底,相傳是李白的母親經常洗衣服之處。史料記載,李母洗衣時,有魚躍入藍內,烹食之,覺有孕,于是生下了李白。這則由來已久的民間傳說,也使“漫坡渡”成為了青蓮鎮的代稱。

隴西院是李白青少年時居住的地方,雖多次遭到戰火的毀壞,但是歷代都在重建。我們現在看到的隴西院大門,是清朝乾隆年間修建的。門口有一幅對聯是“弟妹墓猶存,莫謂仙人空浪跡。藝文志可考,由來此地是故居”。

“粉竹樓”據傳是李白為其妹李月圓修造的閨樓。傳說李月圓常將脂粉水潑向樓下竹叢,年深日久,翠竹為白粉所飾,故有“粉竹樓”之稱。

粉竹樓后面約500米,有一個直徑約1米,水呈墨綠色的水池,人們認為這里就是李白和他的妹妹洗涮筆硯之處,所以就有了“洗墨池”這個名字。

隴西院的后面有李月圓墓。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是許多人都知道的關于少年李白和一位老婆婆之間的故事。相傳這個故事發生的地點,就在隴西院前的小溪,人們稱之為“磨針溪”,在溪邊還建一個磨針亭。

隔溪不遠是太白祠,祠內有陳列室和明碑。陳列室收藏有敦煌石窟中發現的唐代手抄本李白詩詞,明清版本李白詩詞注疏,以及李白遺墨、遺跡的照片和拓片。

李白一生都愛皎潔的明月,并留下了許多關于明月的詩篇,如《月下獨酌》吟道: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這首詩重現了詩人當年把酒邀月,懷古思友的意蘊。

在距李白故居不遠,有幾處遺跡,如邀月亭、月愛寺、指月庵等,都是傳說中李白賞月讀書之處。 李白宛如一顆閃耀的巨星,他的光輝照耀了整個盛唐,照耀了中國一千多年的歷史。

- 43

(下)

詩圣杜甫,詩文千古,光芒萬丈,他對中國詩歌的貢獻永遠為后人所稱道。在中華大地上,經常能夠尋覓到詩圣的遺蹤。

河南鞏義是詩圣的故鄉,杜甫的故里就位于市站街鎮南瑤灣村。此地背依筆架山,前臨廣闊沃野,東泗河經此注入洛水。這里嵩、氓對峙,三河匯流,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河洛水土培育了詩人高尚的性情。詩人在長大后的顛沛流離生活之中,還寫下過“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詩句,來表達他對故鄉的思念與深情。

鞏義市人民也為這片土地上誕生了杜甫這樣的偉大詩人而感到驕傲與自豪,杜甫就誕生在筆架山的一孔磚砌窯洞里。1962年杜甫故鄉經過修葺,恢復了原貌,成立杜甫故里紀念館。

杜甫故里是一個坐東向西,大門朝南的長方形院落。原有宅院長20米,寬10米,小青瓦門樓,院內坐西向東瓦房3間,硬山式瓦頂。室內陳列著杜甫詩集珍本,杜甫生平連環畫和“三吏”、“三別”詩意畫,以及杜甫銅像一尊。對面筆架山下的一孔磚砌窯洞深11米,寬2.9米,高2.7米,門額懸掛著郭沫若親書“杜甫誕生窯”匾額。洞口為磚砌墻壁,前7米為明代磚劵。后13米系1955年仿明磚劵重修。大門外北側臨街房山墻上,嵌有清代洛陽知府張漢草書“詩圣故里”碑一通。故居路口有碑樓一座,內立清代碑刻,正面楷書“唐工部杜甫故里”。碑樓北側嵌清代石刻一通,為“唐工部文貞公碑記”。

杜甫墓位于鞏義市西6公里,康店鎮康北村西嶺上,已經重新修建擴充,占地40畝,并修建了仿唐式大門,樹花崗巖杜甫像,建仿唐杜詩碑廊。東、北、西三面溝壑環繞,坐北面南,東西并列3個土冢,向東依次為長子宗文、次子宗武之墓。杜甫墓呈覆斗狀,高10米,周長72米。墓前立有石碑二通,分別為“唐杜少陵先生之墓”和“鞏縣杜少陵先生墓碑記”。

杜甫雖然生于河南,他在四川生活了較長的時間,長期流寓綿陽三臺、成都等地,現成都留有杜甫草堂供環繞瞻仰憑吊。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在這里居住了將近4年,寫下了240多首詩篇,膾炙人口的《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就是在這里寫下的。遙想當年杜甫從自己的困境,聯想到天下寒士的苦難遭遇,唱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心聲。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北宋以來就有人在詩人故居處建園立祠,供人瞻仰。當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而現在的草堂,實際上是后人為紀念杜甫而多次修建的。包括大廟、詩史堂和工部祠等建筑在內的一所優美的園林,總面積240余畝。草堂內楠木參天,竹梅成林,溪水蜿蜒,橋亭相間,花徑柴門,曲徑通幽。園林格局典雅而幽美。其中大廟、柴門,是杜詩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詩史堂正中央是杜甫立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并有杜詩傳人陸游、黃庭堅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余冊,文物2000余本,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杜甫平生創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千百年來,詩圣杜甫不僅在國內受到人們的無限崇敬與熱愛,在國際上同樣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尊敬。在1962年斯德歌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大會上,杜甫被列為世界名人之一,以此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紀念。

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

(上)

- 45

《白氏文集》是南宋紹興年間即1131年—1162年的刻本,僅71卷,收詩文3600多篇。

白居易詩歌中,價值很高,為人稱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諷喻詩,尤以《秦中吟》和《新樂府》出名。 《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劍。剛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為正義而大聲呼喊,不識時忌諱的勇氣是非常令人欽佩的。

《新樂府》是白氏諷諭詩中重要的另一組詩,共50首,時間跨度較《秦中吟》大,內容也更廣泛,被人們廣為傳誦的著名之作《賣炭翁》,即為《新樂府》中的一篇。這些詩篇愛憎分明,是作者心跡的真實表露。在詩風上,繼承了《詩經》樂府古詩和杜甫歌行的優良傳統,又采用了當時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帶有創造性的風格。

總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樂府》是他全部詩歌中最富戰斗力的作品。 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陽生活,他在洛陽共居住了18年,雖被尊為“少傅”,但一生清貧,喜酒善詩。他在洛陽過著飲酒、彈琴、賦詩、游山玩水和棲心釋氏的生活。他在舒適的晚年,仍然時常想到人民。73歲時,還出資募人在龍門修香山寺,開八節灘,對龍門山水十分眷戀。

兩年后病終。死后,遵矚葬于龍門香山琵琶峰。琵琶峰上的白園,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墓園。 白園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主要景點有青谷區、樂天堂、詩廊、墓體區、日本書法廊、道時書屋等10余處。

青谷區位于兩山之間,有白池、聽伊亭、石板橋、松竹、白蓮。穿過綠荷搖曳的白池,登上山石小徑,來到翠柏遮蔭的山腰,有一座黃草覆頂的圓形亭子,這座樸素的圓形建筑叫“聽伊亭”,又名“草亭”,是為紀念白居易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而建,詩文是:“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此詩朗朗上口,洛陽為之一時紙貴。進入青谷區,瀑布飛瀉,池水蕩漾,竹林青風,白蓮飄香,使人心曠神怡。

樂天堂依山傍水,面對青谷,是詩人作詩會友之處,室內自然山石裸露,漢白玉塑像瀟灑自然,靜坐山水之上,給人以深思明世之感。站在樂天堂前,可深切回味詩人原作:“門前常流水,墻上多高樹,竹徑繞荷池,縈回百余步。”的內涵。

詩廊立石38塊,陳列有一些白居易的傳世名篇,如《賦得古原草送別》、《長恨歌》、《琵琶行》等,還有中外名家書寫的行、草、篆、隸齊全,既可以欣賞白居易的名作,還可以領略書法藝術之美。讀著這些千古傳誦的詩句,越發敬仰這位在中唐時期鼎力推行新樂府運動,開一代詩風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

日本書法廊是為中日文化交流而建,多為當代日本書法家之作,于2000年3月建成對外開放。

墓體區位于琵琶峰頂,從牡丹壇拾級而上即可到達。一座半圓形的墓冢前,立有“唐少傅白公之墓”碑。這里除白居易墓,還有臥石碑、烏頭門及中外仰慕白居易的客人及族裔的立石。

墓前型石鋪地,幕后草坪如毯,周圍蒼松環立,翠柏成行,山花簇擁,莊嚴清麗,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

站在這兒,東晀嵩岳少室隱約可見,西瞰長橋臥波水平如鏡,北顧邙山蜿蜒起伏,南望窟龕密如蜂巢,游目馳懷,妙趣倍增,使人流連忘返。

詩壇宗匠—王漁洋

王漁洋,字子真,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縣人(也就是今天的桓臺),清初著名詩人。 王漁洋從二十六歲開始為官,官至形部尚書,著名的清官廉吏。他在公務之余,致力于詩文著述,獨創詩論“神韻”說,主持詩壇半個世紀之久。其詩、文、詞共數十種,達560多卷,浩瀚的詩文掩蓋了他潔己愛民、廉潔奉公的政績,被譽為“一代詩宗”、“文壇領袖”,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文學家。

王漁洋出生于書香門第官宦之家,可以說優越的文化環境,深厚的文學沃土,造就了一代詩宗王漁洋。 王漁洋家學淵源,自幼熏陶,很早就顯示了他的聰明才智。六歲入學,八歲能詩,十五歲就有詩文出版,十七歲應童子試,三試皆是第一名,被譽為“神童”。二十四歲時,在濟南大明湖賦《秋柳》詩四首,

- 47

書法家—顏真卿

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書圣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輝映的就是顏真卿了。他的書法以楷書為多爾兼有行草,用楷書所寫之碑,端正勁美,氣勢雄厚。他生于楷書流行之際,與王羲之之典型相對,開書法之新風。

顏真卿,字清臣,中國唐代卓越的政治家和杰出的書法家,他是中唐時期的書法創新代表人物??瑫饲f雄偉,氣勢開張。行書剛勁舒和,神彩飛動。他的書法既有以往書風中的氣韻法度,又不為古法所束縛,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規,自成一幅。宋代歐陽修評論說:“斯人忠義出于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

公元709年,顏真卿出生在一個世代鴻儒的仕宦之家,其故里是古瑯瑘臨沂孝悌里,今山東省臨沂費縣。

他家學淵博,五世祖顏師古是北齊著名的學者,著有《顏氏家訓》。顏真卿3歲喪父,少年時受母親辛勤教養,學問淵博。顏真卿年幼時就酷愛書法,據傳說因家貧缺紙筆,他常用筆蘸黃土水在墻上練字。后來,受到了草圣張旭和大書法家徐浩的傳授,又結合隸書和北魏的筆意,開創了自己的風格,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作。他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范,被后人尊稱為顏體,與柳公權并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美譽。

他的楷書一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硬瘦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兒氣概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帝國繁盛的風度,并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他的書法端莊渾厚,特別適作于榜書和磨崖書。今人用正楷寫匾額時,都用顏體和魏碑體,原因即在于此。

《宣和書譜》說他的字是“點如墜石,畫如煙云,勾如屈鐵,戈如發弩,千變萬化,各具一體”。 顏體書對后世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以后很多名家都從顏真卿變法成功中汲取經驗。尤其是行草,唐代以后一些名家在學習二王的基礎之上,再學習顏真卿而建樹起了自己的風格。

顏真卿是進士出身,他是在任平原太守時聞名于世的。安祿山起兵范陽時,河北各郡皆降服,唯有顏真卿固守平原城,為義軍盟主,為唐朝盡力。最后他奉德宗之命,前往叛將李希烈處勸降,不幸遇害,終年77歲。

顏真卿死后,三軍慟哭,皇帝廢朝五日,贈司徒,謚文忠。

費縣顏氏后裔眾多,在其故里諸滿建“魯公廟”祭祀。宋代魯公廟遷移縣城東,成為了山東名勝。 顏真卿一生忠烈悲壯的事跡,更是提高了他在書法界的地位。顏真卿的字宛如其人,自始至終均用正鋒。因此,所謂顏法的定型化筆法,其藝術價值較少。但此筆法卻能充分發揮男性的沉著剛毅。

費縣是顏真卿的故里,顏真卿作為費縣歷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在書學史上以“顏體”締造了一個獨特的書學境界,成為費縣縣域文化的一個鮮明特色。

如今在費縣縣城中心,樹立有身高四米的顏真卿大型漢白玉大理石雕像。在費縣沿河公園重塑了“唐魯郡顏文忠新廟記”碑,在顏真卿祖籍即方城諸滿六村,還修復了孝悌里碑坊和雙忠橋等古跡。在顏真卿祖墳地重修了顏真卿墓。

顏真卿的書跡作品眾多,據說流傳下來的有130多種,對后世產生了既深且遠的影響?,F為好人重視的楷書有《多寶塔碑》、《東方畫贊碑》、《麻姑仙壇記》、《郭家廟碑》、《顏氏家廟碑》、《顏勤禮碑》等。這些碑刻楷書,有個性,有特點,有正面不拘、莊而不險的氣勢。他的行書《祭侄季明文稿》是懷著悲痛的心情創作出來的佳作,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僅次于《蘭亭序》。

- 49

第二篇:12集大型歷史紀錄片《故宮》全文解說詞

12集大型歷史紀錄片《故宮》全文解說詞.txt鮮花往往不屬于賞花的人,而屬于牛糞。。。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空白人生有三樣東西無法掩蓋:咳嗽 貧窮和愛,越隱瞞,就越欲蓋彌彰。

12集大型歷史紀錄片《故宮》全文解說詞

書籍簡介

12集《故宮》將從故宮的建筑藝術、使用功能、館藏文物和從皇宮到博物院的歷程等方面,全面展示故宮輝煌瑰麗、神秘滄桑的宮殿建筑,豐富多彩、經歷傳奇的珍貴文物,講述不為人知、真實鮮活的人物命運、歷史事件和宮廷生活。觸摸歷史跳動的脈搏,傳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目錄

△第一集 肇建紫禁城

△第二集 盛世的屋脊

△第三集 禮儀天下

△第四集 指點江山

△第五集 家國之間

△第六集 故宮藏瓷

△第七集 故宮書畫

△第八集 故宮藏玉

△第九集 宮廷西洋風

△第十集 從皇宮到博物院

△第十一集 國寶大流遷

△第十二集 永遠的故宮

前所未有的鼎力之作 豪華震撼的視聽盛筵 厚實凝重的文化享受 全面系統的文明檢閱

第一集 肇建紫禁城

本集簡介:

一座城市興起的開端;

一個國家轉折的焦點。

本集內容是紫禁城建造歷史的展示,在歷經百年的規劃、設計與修建中,也伴隨著激烈的政治斗爭,大的歷史震蕩,本集將告訴你這座經典的古代歷史文化遺存是怎樣誕生的。

是誰創造了歷史?又是誰在歷史中創造了偉大的文明?

公元1403年1月23日,中國農歷癸未年的元月一日。這一天,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依然延續著自古以來的傳統,度過他們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農歷元旦。

這一年,人們收到的類似今天的賀年卡上,不再有建文的年號了。建文帝4年的統治,在一場史稱靖難之變的戰爭后,成為了往事。

公元1403年的大年初一,大明朝第三個皇帝朱棣,正式啟用永樂作為自己的年號。這一年為永樂元年。年號的更替,隨之帶來的將是這個王朝的更多變化。

永樂元年,明朝的首都在今天中國南京。這座六朝古都自東漢時代起就被認為有王者之氣。明太祖朱元璋將都城定在這里,并集中國兩千年宮殿建筑之精華,建造了皇家宮殿。今天這座宮殿僅留下了這些遺址,但仍不失當年的氣魄。

而此時的北京城在大明的版圖上,還是朝廷的一個布政司,叫做北平。這里人煙稀少。朱棣11歲時被封為燕王,他和他的舊部們熟悉這里,對這個地方充滿著感情。

永樂元年的農歷正月十三這一天,朱棣按祖制祭祀完天地回到皇宮。當君臣們相聚一堂時,一個叫李至剛的禮部尚書,提出了一個建議。他說,我以為北平這個地方,是皇上承運龍興之地。應該遵循太祖高皇帝,另設一個都城的制度,把北平立為京都。永樂皇帝,當即非常高興地答應了下來。在這之后的幾個小時里,將北平升為北京,成為王朝第二個京都的一道圣旨昭告了天下。

這個消息很快傳遍了全國,而一座偉大宮殿將由此誕生。

剛剛登基不久的永樂皇帝,用這樣一道圣旨昭示天下,表達自己治理天下的理念。

從目前看到的史料中,我們可以發現,公元1403年的朱棣正處于一種十分微妙而不安的氣氛中。作為一個從侄兒手中奪取皇權,剛登大極的皇帝,他面臨太多棘手的問題。對反對他的建文帝舊臣的殺戮仍在繼續。

殺了很多人以后,朱棣感到十分不安。他也曾詢問身邊的一位大臣茹常,我這樣做會不會得罪了天地祖宗?

更讓他感到不安的是,攻入南京城時,他的侄兒建文帝就在一場大火中神秘失蹤,生死不明。盡管他按天子禮儀,給這位侄兒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但后世的很多歷史學家認為,當時被下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真正的建文帝,很可能已經逃亡在外。這件事成為朱棣最大的一塊心病。

之后有一天上朝時,朱棣差點被御史大夫景清刺殺。

此事之后,朱棣在南京城里經常做惡夢。他或許更加強烈地開始懷念他的故地北京。

站在南京皇宮的遺跡中,我們不難想像,曾經在北方生活多年的永樂皇帝,可能越來越不喜歡住在南京。他開始謀劃將第一京都遷往北京的行動。

很快當年的5月份,在一次臨朝時,他對大臣們說,北京是我舊時的封國。有國社國稷,將實施國都的禮治。然而皇上的建議,卻遭到了大臣們的激烈反對。從那以后,朱棣謹慎了很多,他開始以迂回而秘密的方式,為遷都進行系統而縝密的準備。

公元1403年,由北平剛剛改稱為北京的城市里,突然多了很多來自江浙等地的南方人。他們得到朝廷的應允,遷至北京,即可獲得五年免繳稅賦的優待條件。這些人普遍比較富有,很快便在北京做起他們以往在南方所經營的生意。同時在北京的郊區,也多了很多農民開始墾荒種地,大規模的移民工程開始了。

當浩浩蕩蕩的移民隊伍涌向北京時, 在距北京萬里之遙的西北草原上,蒙古帖木兒大汗指揮的鐵騎大軍,已經向中原開拔。大明朝的北方又面臨著威脅。

然而正當永樂皇帝,準備布防迎戰時,帖木兒卻突然在行軍途中病故。一場大戰消于無形。

公元1405年6月,東南風吹起的時候,鄭和受永樂皇帝的派遣率一支船隊作遠洋航行。帶著永樂皇帝,向世界展現大明國威的使命駛向茫茫的海洋。據說這次航行,也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公元1406年8月,當鄭和的艦隊浩蕩行進時,南京皇宮里發生了一件讓朱棣高興的事。我們已經無法考證,是出于永樂皇帝本人的暗中授意,還是大臣們自己揣摩上意的結果??傊谶@一天的朝堂上,以丘福為首的一群大臣,建議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宮殿,永樂皇帝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這個建議。

于是一場浩大的工程拉開了序幕。

永樂皇帝開始派他的心腹親信們奔赴全國各地,為這項巨大工程做準備。他們中有工部尚書宋禮、吏部右侍郎師逵、戶部左侍郎古樸。

這些人即將去往的地方,是四川湖廣等地的群山峻嶺。他們這次要去開采的是楠木。珍貴的楠木,多生長在原始森林的險峻之處,那里常常有虎豹蛇蟒的出沒。官員和百姓們冒著危險進山采木,很多人丟失了性命。后世有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采木的代價。

這里是今天紫禁城太和殿的內景,當年那些被砍伐的楠木,就是被用來制作這些柱子的。那些永樂時期巨大的楠木,在太和殿里早已難見蹤影,這些巨大的柱子,是后來清朝由松木拼湊而成的。

這是公元2004年6月,故宮大修進行的一次運木工程。這些巨大的木材,通過現代的運輸工具運到故宮,也是一項龐雜而艱巨的工作。

那么500年前,比這些木材巨大數倍的楠木,又是怎么運到紫禁城里的呢?

被派往四川的工部尚書宋禮,這樣向皇帝描述了一次大木出山的傳奇情景。有一天山洪暴發,一株大木順流而下。遇有巨石攔路,大木發出像雷鳴一樣的巨響,撞擊巨石。巨石裂開大木完好無缺。后來永樂皇帝將發生這一故事的那座大山封為神木山。

這只是一個特殊的例子。更多的木材,從川貴湖北的崇山峻嶺中依靠天然的河流和修好的運河,輸送到北京。

永樂時期為建造新的宮殿,而進行的采木工作,據說持續了整整13年。然而開采修建宮殿的石料,同樣也很艱辛。我們在保和殿后,看到了這塊故宮中最大的丹陛石。它是在明代,由一塊完整的石頭雕刻而成。而這樣巨大的石頭,是如何被運到這里來的呢?

據歷史記載,這些石頭都來自于北京西南郊房山的大石窩和門頭溝的青白口。這里從明清兩代跨越600年,直到現在還在生產漢白玉石頭。我們終于在明朝史料中,發現了保和殿后那塊石料的開采和運輸過程。這塊石料開采就動用了一萬多名民工和六千多名士兵,而運往京城則更為艱巨。數萬名民工,在運送石料的道路兩旁,修路填坑。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在隆冬嚴寒滴水成冰的日子,從井里汲水潑成冰道。二萬民工一千多頭騾子,用了整整28天的時間,才運到京城。那些同樣被費盡心力,運到紫禁城的巨石,大部分都被安放在故宮中軸線的御道上。

據現在的專家學者研究,這次宮殿建設的備料過程長達近十年。

在這十年中,北京逐漸成了大明王朝疆域內,最熱鬧最龐大的建筑工地。這是今天我們用三維動畫再現的,當年營建紫禁城時北京工地的景象。那些由此而生的著名工地名稱一直保存至今。

在這樣一個浩大的工程中,能被歷史記載下來的人,只有極少的幾個。那些當年為這座宮殿付出辛勞的工匠,據說超過百萬之多。他們中也不乏幸運者,有兩個來自山西的工匠王順、胡良。永樂皇帝視察工地的一天,看到他們的彩繪?;实鄯鲋蹴樀募绨?,對他稱贊不已。

泰寧侯陳珪,公元1406年被任命為改造建設北京城及宮殿的總指揮。永樂皇帝在寫給陳珪的一封詔書里說:“要善待工地上的軍人和民工,飲食和作息要有規律,不要過于勞累。你們要體諒我愛惜百姓的想法”陳珪一直在北京監工,直到公元1419年去世,他沒有等到紫禁城落成的那一天。

據歷史記載,在參與這項工程的能工巧匠中,以老木匠金珩為首的二十多人被同時提升為營繕所丞。而其他一些著名人物,像負責石料制作的陸祥、負責工藝的蔡信,也都被歷史記載了下來。

這里是現在北京的中南海。在600多年前,紫禁城尚未建成之時, 朱棣的燕王府和紫禁城完工前的臨時宮殿,就在這一區域的西北。

公元1409年,朱棣以巡狩的名義住在這里。從公元1409年至宮殿建成后的公元1421年,他在北京度過了5年又8個月。這使得大明朝的決策、軍事和行政系統逐漸北移。跟隨朱棣來到北京的一個叫王紱的畫家,在這一時期創作了《燕京八景圖》,用細膩的筆法描繪了那個時候北京的美景和風情。那個時期,北京逐漸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移民軍戶對郊區的屯田墾荒,使北京農業生產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北京對于這個王朝開始顯得越來越重要。

從公元1410年到公元1414年,朱棣以北京為根據地,兩次跨過長城御駕親征,擊敗了多年來威脅北京的蒙古部落。在一次勝利后,他檢閱了所帶領的龐大軍隊。

就在朱棣謀劃遷都北京剛剛開始的時候,他最親密的一個人去世了。這就是徐皇后,他們的婚事是朱元璋親自給說合的。怎樣安葬這個結發妻子呢?陵墓理應建在南京,但是朱棣卻悄悄派一個大臣和一個風水先生前往北京尋找吉壤建陵。兩年后,在昌平以北20多里的地方,被朱棣降旨圈為陵區禁地。

這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借徐皇后之死而建陵,大臣們都意識到這是皇上向他們釋放的一個遷都信號。

這之后南京城里的一些大臣開始上疏,直截了當反對永樂皇帝暗藏的遷都用意。很快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及參議陳祚被朱棣謫貶到農村去當普通的農民,而其余的人只好選擇了沉默。

公元1416年十一月的一天,朱棣突然詔集文武群臣,和顏悅色地與大家談論起一個關于北京的敏感話題?;噬蠈Ρ本m殿的修建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民主,而這一次群臣沒有再提出反對意見。不僅一致通過紫禁城盡快動工修建,還贊美起北京優越的地理位置,紛紛強烈要求將明王朝的第一首都定在北京。他們說:“北京北枕居庸關,西靠太行山,東連山海關,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壯麗,足以控制四方,統治天下,確實是可以綿延萬世的帝王之都。”朱棣多年處心積慮的遷都欲望,瞬間變成了君臣的合意。后世的歷史學家認為,這次決定意味著中國政治中心開始北移,中國地緣政治從此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影響了中國數百年的政治格局直到今天。

這是公元2005年4月10日的清晨,在故宮博物院的宮墻內出現了這樣一群工人。他們來到這里,是為了完成一項工程,就是對這座宮殿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修繕,這次大修將持續19年。

在將近600年前,同樣在這塊地方,曾經一次性的匯集了十萬名工匠,開始修建這座宮殿。他們大多來自于河南、山東、山西、安徽等地。

今天我們無法知道,他們是怎樣建造這座宮殿的。也無法知道他們曾經歷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關于這座宮殿建設的正式記載在《明實錄》上有這樣的幾句話“癸亥,初營建北京,凡廟社、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至是成。”在公元1419年,關于這座宮殿的建設只能用文字記錄。

而今天,我們卻有幸能用攝像機記錄這些影像。從這些大修的場景中,我們隱約可以捕捉到,當年修建這座宮殿的一些印記。

我們的故事講到這里,不得不對歷史的記載產生一些疑惑。我們同樣在《明實錄》上看到這樣的記載:“自永樂十五年六月興工”在今天一些研究者以此為據認為,紫禁城是自永樂十五年,用了三年半的時間建成。而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如此浩大的工程8000多座房子,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不可能用三年半的時間建成的。但是無論有怎樣的爭論,千百年來中國古典建筑的工程方法,卻一直未有大的變化。雖然距紫禁城建成已經將近六百年,但是今天工匠們使用的建筑方法依然延續著那時的工藝。這些傳統的工藝,在清代被人們概括為八大作。 即木作、瓦作、石作、扎材作、土作、油漆作、彩畫作、糊裱作。我們今天在鏡頭中所展示的工藝是在這次大修中所運用的。它和約六百年前明朝工匠所運用的手法,幾乎是一樣的。

在公元1420年,這座宮殿終于建成了。它是在元大都皇宮舊址上誕生的。那個元大都曾十分著名的延春閣被景山所取代,而整個宮殿建筑群由北往南延伸座落在整個北京的中心地帶,成為這個王朝新的神圣之地。

這里的磚瓦木石,這里的色彩,這里的空間布局,都昭示著中國人曾經的文明意志和理念。從此這里開始歷經24位皇帝和眾多嬪妃皇子們的悲喜人生。開始上演中國歷史中許多精彩的瞬間。

公元1421年,在宮殿剛剛建成之后,百姓迎來了那一年的農歷元旦。這一天,朱棣在新落成的宮殿里,舉行了規模宏大的朝賀儀式。他登上了高敞壯闊的奉天殿,接受大臣們的跪拜。朱棣和大臣們都為這座輝煌無比的宮殿所振奮與鼓舞。

不久春天到來了。那些曾經終年在北京服役的工匠民夫和軍人們, 甚至還有那些大牢中的犯人們,皇帝減賦免役大赦天下的詔書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據說宮殿蓋好之后,意得志滿的永樂皇帝把一位會推算未來的姓胡的官員找來,讓他算一下以后會發生什么事。胡回答說:“明年四月初八宮殿會發生火災”永樂帝大怒,把他關進監獄,并表示到時候若不著火就殺你人頭。誰都沒把這個人的話放在心上,大家都沉浸在新宮殿建成后的喜悅之中。也就是在這時,永樂帝派鄭和第六次率領船隊出使西洋。

公元1421年5月9日這一天,天氣驟變雷鳴電閃,三大殿大火突然升起真的被雷火擊中了。朱棣到底有沒有找官員測算新宮殿的未來,

在歷史上無法考證。那個胡姓官員預測的故事,基本可確立為是一種傳說。而在《明史》上關于這次火災的正確記載是這樣的:“自永樂十五年六月興工”言簡意賅無更多筆墨。

永樂皇帝用近二十年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投入而建成的三大殿, 只存在了三個月,就毀于天火。這對朱棣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在痛惜宮殿的被毀之外,更令他痛苦的是對自身的懷疑。朱棣敕諭文武群臣說:“奉天等三殿災,我心惶懼,莫知所措。如果我的作為果真有不當之處,大家應該開誠布公地提出來,好讓我有改過的機會,以回天意。” 下詔求言引發了官員們的激烈反應。一部分人都抓住這個機會指責朱棣好大喜功,指陳他遷都北京是錯誤決策。接著,處于驚恐與憤怒矛盾中的永樂皇帝,讓大臣們跪在午門前相互辯論,還處死了一位指責他的官員。

不久之后,朱棣致力消除邊患發動第六次北征蒙古的行動。但是他的健康每況愈下,戎馬一生的他居然從馬上摔了下來,終于在北征蒙古的途中他在榆木川走向生命的盡頭。

毀于天火的大明宮殿三大殿,在永樂時代沒有再進行重修工作。 之后的二十年中,曾經輝煌如夢境一般的紫禁城中央地帶,是一片焦黑的廢墟。

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正統元年也就是1436年,明英宗朱祁鎮即位。這位實際年齡只有7歲的孩子十分崇拜他的曾祖父朱棣,他一登上皇位就做了一件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沒有做成的事情——重修紫禁城。

這一年的秋天,朱祁鎮下詔“命太監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少保工部尚書吳中率軍夫數萬人修建京師九門城樓。”又過了五年,他正式下詔重修三大殿和乾清、坤寧二宮。下詔當日工程就正式動工。

一年半之后,拖延了十幾年的重建工作完成了。

一切塵埃落定。紫禁城又完好如初,一道圣旨又昭告了天下。

北京紫禁城,最終成為中國明清兩代統治天下的最高政治中心;一座世界一座世界建筑藝術史上獨一無二的經典之作,從此傲然于世;成為我們人類歷史上迄今能看到的最大的宮殿建筑群;最終成為我們全人類共同的歷史文化遺產。

然而紫禁城在重新建好后,又將面對數百年中的一次又一次災難和重建,它的故事或許才剛剛開始。

目錄頁 下一頁

第二集 盛世的屋脊

本集簡介:

紫禁城在建后的二百多年里,不僅多次經歷了雷雨、失火等天災的侵害,也歷經了一次改朝換代,當時間留在十八世紀時,中國封建社會最后的文明輝煌,在乾隆年間宮廷建筑、皇家園林的改擴建中達到鼎盛,奠定了故宮建筑群的最終布局。

驚心動魄的戰爭已見分曉。改朝換代正在進行。

公元1644年農歷8月,在浩浩蕩蕩的隨從隊伍陪同下,一個六歲的男孩和他的母親一起,從盛京老家向北京進發。男孩名叫福臨,是大清王朝的順治皇帝,此行的目的地是他們在北京的新家:紫禁城。

對于六歲的順治皇帝來說,這座他前所未見的高大城門,一定給他留下了新奇而深刻的印象。

這是紫禁城最大的門,有37.95米高。

按照中國的陰陽學說,正北叫子,正南叫午,所以位于紫禁城中軸線南端的這座城門,叫作“午門”.

穿過午門,紫禁城的真容出現在順治皇帝的眼前。

這里就是他們的新家,而對這座宮殿的占有,也將是他們成為中國新的統治者的象征。

深紅色的宮墻和金黃色的琉璃瓦是這座宮殿最引人注目的特征,而這綿延一片的紅色和金色也使紫禁城與周邊的建筑完全區分開來。

紫禁城的建筑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處理朝政和舉行重大禮儀活動的場所,稱為前朝。后半部分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帝后嬪妃的生活場所,稱為內廷。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 晉宏逵:

紫禁城的總體部署就是這樣,用若干條縱深的軸線來安排這么多的建筑,那么這些建筑都是用院落的形式來展開的。每個院落當中都有成組的建筑。每棟建筑相互之間都是有主有從,有正有配,它就是這樣用建筑的手段,來表達封建社會、封建禮制所表達的那種等級和秩序。

傳說中玉皇大帝的紫微宮一共是一萬間,而人間的紫禁城一直流傳著宮殿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的說法。事實上,在長達五百多年的時間里,紫禁城一直在變化著。根據1973年故宮專家的調查,紫禁城現有的宮殿是八千七百零四間。

有人認為,當年順治帝初次見到的紫禁城也許并不完整,因為比他早幾個月進京的攝政王多爾袞,在給順治皇帝的奏報中寫道:李自成燒毀宮殿后逃走。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 李燮平:

李自成確實放火了,那整個紫禁城受到什么損壞了,這實際上清代人自己有一個定位。乾隆朝修訂的《日下舊聞考》就明確說過紫禁城宮殿是因勝朝之舊而斟酌損益之。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說我對紫禁城的修繕都是在明代建筑的基礎上來進行的。這就反過來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呢,就是說紫禁城宮殿沒像傳說的那樣因為李自成而受到那么大規模的破壞。

據《清實錄》記載,六歲的順治皇帝是在皇極門也就是現在的太和門登的極。

順治二年,中軸線上的宮殿被一一修復,重新命名。這是改朝換代在建筑上最直接的體現?;蕵O殿改名為太和殿,中極殿改名為中和殿,建極殿改名為保和殿,對于當時尚不穩固的新政權來說,一個和字,包含了他們對天下和平、君民和諧的未來,最迫切的期盼。

從此,紫禁城的匾額上出現了滿文。

順治皇帝沒能等到他所盼望的和平盛世的到來,就在二十四歲時離開了人世。這一年是公元1661年。

十八年之后,一個寒冷的冬夜。太和殿西側的御膳房突然燃起了火光,大火一路蔓延,兩小時后燒著了太和殿。幾天后,引起這次火災的六名太監被處以絞刑。此后太和殿在長達十八年的時間里卻始終是廢墟一片。

在這段時間里,年輕的康熙皇帝,在殘缺的紫禁城中忙于指揮各地征戰、穩定統治。十六年間,他相繼平定了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叛亂,收復了臺灣,還打敗了入侵的沙俄,簽訂了清王朝對外的惟一一個平等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

直到康熙三十四年,天下太平。此時的康熙皇帝終于可以騰出手來重建太和殿了。

但是這次修復卻遇到了最大的難題。太和殿上一次重建是在明朝天啟年間,此時已經過去六十九年,人們不知道太和殿確切的建筑比例與數據。當時,愛讀書的康熙皇帝親自查遍書籍,結果令他非常失望。

一位叫梁九的人令這件事情有了重大轉機。當時已年逾古稀的梁九,從明朝崇禎年間進入工部,已經在工部工作了四十多年。

根據《梁九傳》記載,當時梁九按照十比一的比例,做了一個太和殿的木模型,就靠對這座模型組件的放大制作,完成了太和殿的結構搭建。令人稱奇的是放大出來的每一個木件安裝上去都能嚴絲合縫,分毫不差。

讓后人感到幸運的是,康熙三十四年這次重建太和殿的所有材料以及尺寸被詳細記載在《太和殿紀事》這本書當中,這是關于太和殿修建的惟一一份詳細紀錄。對于今天即將進行的太和殿大修,這本書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康熙三十六年,太和殿落成,盛大的落成儀式正在進行。這不僅是一座宮殿的慶典,更昭示著一個新的盛世的開端。

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太和殿。

坐落在八米多高的漢白玉三臺上的太和殿是紫禁城的核心,也是紫禁城整體建筑樂章的高潮部分。它的一切設計,都為著一個目的,就是把至高無上的皇權烘托到極致。

太和殿曾經是北京城最高的建筑,從庭院到正脊高36.57米,相當于12層樓房的高度。

太和殿也是紫禁城中最大的建筑。面積達2381平方米,相當于半個足球場那麼大。它的長寬比例正好是九比五,代表著九五之尊。

太和殿與身后的中和殿、保和殿一起構成前朝的主體,人們習慣稱之為三大殿。

紫禁城的建筑很多地方都與九這個數字有關,九為最大,體現至尊的含義。像大門上的九排九路門釘,房檐上的九個走獸等等。

然而,對于太和殿來說,連最大數字九都不足以表達它的尊貴,因此,在它的屋頂上出現了十個走獸。多出來的這一個叫行什,在中國所有古建筑中僅此一例。

太和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質結構建筑。

在這個號稱世界之最的大殿里,布置卻相當簡單。

在基臺的烘托下,皇帝的寶座是惟一的主角。目光所及之處,皇權的威嚴輻射到每一個角落。

太和殿一共有七十二根大柱子,圍繞著寶座的六根被貼上黃金,每根柱子上都有一條巨龍,這是皇權的象征。

從這六根金柱當中向上望去,藻井上有一條蟠龍,蟠龍嘴里倒垂下來的寶珠又叫做“軒轅鏡”。

康熙皇帝對太和殿的這次重新修建,改變了它原有的九開間形制,變成了十一開間??梢哉f,這是此次重修中最為實用的改造。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 周蘇琴:

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的時候,考慮到防火的因素,所以就把木構的斜廊改成磚墻了,同時把太和殿兩邊的游廊改成了夾室,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面闊十一間的格局。實際上還是沒有改變原來這個面闊九間周圍廊的格局。

2004年6月,故宮大修前的勘查進入到了太和殿的屋頂內部,我們也跟隨他們進行了拍攝。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質建筑的粱架。

而脊檁的彩畫是康熙三十四重建時繪制的,它是彩畫中最高等級的和璽彩畫,距今已經三百多年。

我們的攝像機鏡頭在這里還拍到了一個神秘的物品。

它在太和殿頂部最中心的位置,位于藻井的正上方。

這就是雍正皇帝命人安放在這里的符板。

我們在收藏于第一歷史檔案館的皇宮檔案中發現了這樣一段內容:雍正九年,八月十二日,雍正皇帝命人把三份符板分別安放在養心殿、太和殿和乾清宮。

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研部主任 李國榮:

安放符板呢,本來是古代建筑中,風水學中很講究的一個內容,為的是鎮宅、避邪、保佑平安。 雍正(皇帝)的這幾塊符板呢,除了傳統的道教八卦圖外還增加了藏傳佛教的咒語,這反映了他是諸教為我所用,來保佑他的平安。

雍正皇帝放置符板的舉動,無疑明確了太和殿、乾清宮和養心殿這三處宮殿,是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地方,而除太和殿外,其余兩個宮殿都在皇宮的內廷。

和前朝相對,紫禁城后半部分統稱內廷,它包括皇帝皇后居住的后三宮,妃子們居住的東西六宮和皇子們生活的乾東西五所。至此,紫禁城建筑的樂章從陽剛的高潮樂段進入陰柔的慢板。

乾清宮與坤寧宮和交泰殿合稱為后三宮。

乾清宮,在雍正皇帝以前一直是皇帝的寢宮。同為皇帝使用的宮殿,它比前朝的太和殿低十一米,面積小一千多平方米,置身其中,人的感覺會松馳許多。

明代時乾清宮有后暖閣九間,分上下兩層,類似今天的復式建筑,上下共布置了二十七張床,皇帝可以任意選擇。 清朝時,東西暖閣改成了書房。

在明代,坤寧宮是皇后的寢宮。到了清朝,這座宮殿的室內裝修有了很大改變,成為中軸線上最具有滿族特色的宮殿。

它室內貫通,西、北、南三面都有火炕。西大炕供朝祭神位,北炕供夕祭神位, 東北角是祭祀時煮肉用的廚房。這種布局來源于滿族民間“口袋房”、“萬字炕”的居住習俗。

從坤寧宮東暖閣懸掛的這則坤寧宮銘上可以看出,坤寧宮的布置是依據入關前沈陽故宮中皇后居住的清寧宮照搬而來的。

除了皇后,在后宮中,還有很多當朝皇帝的嬪妃,她們就住在后三宮兩旁的宮殿里,這些宮殿總稱為東西六宮。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 王子林:

東西六宮它取自于《周禮》的六寢六宮制度,但是它更多的是融入了自漢代以來所形成的《周易》陰陽哲學思想,它的建筑布局從平面上看是一個坤卦的卦象,象征陰,也就是說這個地方居住的是妃子。其功能呢可以從宮殿的命名上反映出來。比如說承乾宮,為什么叫承乾宮呢?就是說居住在這個地方的妃子要順承皇帝,所以說東西六宮的建筑它體現的是三綱五常,特別是夫為妻綱的倫理道德思想。

東西六宮的建筑形制比后三宮低很多,體現了居住在這里的嬪妃的從屬地位。

這是雍正皇帝命人繪制的美人圖。每一個皇帝都希望龍脈延續,子孫繁盛,從而使王朝興旺,江山永固。

公元1856年,隨著一聲嬰兒的啼哭,一個女人一生的命運被改變了。她就是后來統治中國四十八年的慈禧太后。

儲秀宮是她剛入宮時的居所,但我們現在看到的內部裝飾,已經是在她五十大壽時,花費六十三萬兩白銀重新修繕布置過的了。

蘭花,中國古人認為它有王者之香,又有生育男孩的象征,它與壽石組合的圖案寓意為宜男宜壽,所以儲秀宮的隔扇大量采用了這種繪畫。

也許是巧合,慈禧太后剛入宮時被封為蘭貴人,不久就生下后來的同治皇帝。母以子貴,隨著地位逐漸顯赫,她的寢宮裝飾也奢華起來,在儲秀宮的庭院陳設中還出現了龍,這也是東西六宮中惟一的例子。

內廷中的養心殿在雍正皇帝之前,原本是一座普通的宮殿。

雍正皇帝即位之后并沒有按慣例住進乾清宮,他表示:父親康熙皇帝在乾清宮居住了六十多年,自己實在不忍心再住進去,決定移居月華門外的養心殿,并要求將殿內略微修繕,一定要樸素。

雍正皇帝的這個決定,使紫禁城內廷的格局出現了變化。從此,養心殿在紫禁城里越來越重要。

養心殿地位驟然上升之后,并沒能一直樸素下去,配套裝修很快跟了上來。在紫禁城中,采光好壞是衡量宮殿地位的重要標志之一。為了改善養心殿的采光,它成為紫禁城中第一個裝上玻璃的宮殿。雍正元年,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 木作》記載 “ 十月初一日 , 有諭旨 , 養心殿后寢宮,穿堂北邊東西窗安玻璃二塊 "。

當時,玻璃是非常稀罕的物件,全部依靠海外進口。

養心殿的位置靠近前朝,它將皇帝的休息和辦公場所合二為一。這座宮殿的后半部分是臥室,皇帝在這里休息,若要處理政務時,只要穿過這條甬道,不到一分鐘就可以來到前殿辦公,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

從雍正皇帝開始,到清王朝滅亡,清朝有八個皇帝把養心殿作為生活起居和處理政務的地方。在這里,留下了他們各自不同的生活印記。

一座小小的宮殿見證了一個王朝從盛到衰的歷史。

在等級森嚴、莊嚴肅穆的紫禁城中,有一片風格迥異的建筑透露出一份靈動和浪漫的氣息。這就是寧壽宮花園,人們俗稱乾隆花園,它是生性瀟灑喜好游歷的乾隆皇帝的得意之作。

這個花園建在紫禁城的東北角。狹隘細長,曲徑通幽,四個院落相連,風景各不相同,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時最為欣賞的江南美景盡收園內。

花園中還處處顯示出漢族傳統文化對乾隆皇帝的深刻影響。

中國古代有一種祈福的祭祀活動叫褉賞,后來演化為人們暮春郊游的風俗。文人墨客此時也要相邀聚會,最著名的一次被記錄在王羲之的《蘭亭序》中。

九曲蜿蜒的水渠中清水流淌,隨波逐流的酒杯停在誰的座前誰就要吟詩作賦,否則就罰酒認輸, 這就是“曲水流觴,修褉賞樂”乾隆皇帝以此為根據,給這個亭子起名“褉賞亭”。

花園中還有一個建筑叫“三友軒”,室內以松,竹,梅裝飾, 松木剛勁而挺拔 , 臘梅 凌寒而開放 , 翠竹桿直而心虛 , 三者皆處嚴寒而不謝 , 所以被稱為歲寒三友 , 古代文人以這三種植物比擬人品的剛直、高潔。乾隆皇帝不僅借三友軒表現自己的儒雅,更重要的是傳達出清朝皇帝與漢族知識分子思想融合的一種態度。

乾隆花園的修建只是一個龐大的建設工程中的一小部分。

自康熙朝以來,經過七十多年的治理,到乾隆時期,中國農業經濟、綜合國力達到巔峰。

乾隆皇帝開始對紫禁城進行了自1420年建成以來最大規模的改造。其中,有兩個重要的工程是和政治體制的改變緊密相連的。

第一個就是對乾西二所及周圍區域的改造。

乾西二所是乾隆皇帝作皇子時候的居所。為什么他要對這里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呢?這還要從皇帝的立儲制度說起。

雍正皇帝之前,皇太子的確立往往伴隨著激烈而血腥的宮廷斗爭,所以雍正皇帝便改用了秘密建儲的方式,他親筆寫下兩份確定皇位繼承人的詔書,一份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的背后,另一封由他隨身攜帶?;实墼谑罆r秘而不宣,等皇帝死后,兩相對照無誤,才能對外公布,迎立新君。

乾隆皇帝作為秘密建儲制上臺的第一個皇帝,沒有享受過一天太子的待遇,因此他要把自己的故居乾西二所地位升格,由所改為宮,不再讓其他人居住,以此強調他繼承皇位的正統。

重新整修后,這個三進小院的主體建筑被重新命名,分別叫作崇敬殿、重華宮和翠云館,習慣上統稱重華宮,重華宮的名字來自漢族大臣張庭玉的提議。重華是指遠古時期圣明君主“舜”,對漢文化頗為精通的乾隆皇帝非常高興地采納了這個建議。

乾西二所改造完成以后,周圍的幾座宮室也隨之進行了改造,成為重華宮的附屬配套設施:東邊的乾西一所改為漱芳齋,室內建造了一個小戲臺,取名“風雅存”,供皇帝觀賞一些小戲時使用,在院內還添加了一座大戲臺。它們是紫禁城中最早出現的戲臺。

即位之后的乾隆皇帝雖然已經移居養心殿,但他一直把舒適的重華宮當作與家人、密臣歡聚的場所。

信奉藏傳佛教的乾隆皇帝,還在重華宮的西南部修建了紫禁城里最重要的藏傳佛教建筑雨花閣。藏傳佛教從元代進入皇宮,到清代發展到頂峰。雨花閣的修建,除了滿足皇帝個人禮佛的需要,更重要的作用是以宗教信仰聯絡中國邊疆地區的蒙藏各部,加強民族融合,以鞏固國家的統一。

紫禁城改造中和政治改革密切相關的第二個重要工程是修建寧壽宮。

乾隆皇帝即位不久就宣布:為了不超過在位六十一年的祖父康熙皇帝,他將在執政六十年的時候將皇位禪讓給兒子,皇位交接方式的這一改變,意味著紫禁城中將首次出現退休的皇帝。

寧壽宮,就是為乾隆皇帝退休準備的養老之所。作為太上皇的宮殿,寧壽宮的級別不亞于皇帝的居所。它也分為前朝和內廷,各種配套設施樣樣俱全。這幾乎就是一個微縮的紫禁城。寧壽宮的造價達到一百三十多萬兩白銀。僅寧壽門前的這對鍍金銅獅,就用了黃金三百三十四兩。

為當朝的皇上建造退休的宮殿,無疑是最受重視的工程,工部集中了全國頂尖的能工巧匠。這其中有一個雷姓建筑設計世家。

這是他們繪制的長達五米多的紫禁城中軸線大清門到坤寧宮的全部建筑的外觀圖樣,上面清楚地標注著各個建筑的名稱和它們之間地距離,數據精確到了寸。

從康熙年間開始,這個家族前后延續二百多年,一直從事皇家建筑的設計工作,

他們主持修繕設計的作品中光是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就有故宮、頤和園,天壇等等。

這個祖孫七代的設計世家又被稱作“樣式雷”家族。

中國古代的建筑設計,采用文字說明、圖紙和燙樣三者結合的方式。所謂燙樣,就是立體的設計模型。它是中國古建筑設計中特有的產物?,F在,故宮依舊保留著當年雷氏家族制作的燙樣。

燙樣用硬紙板、秫秸和木頭等粘貼制做而成。模型制成之后,需要用小烙鐵將細節部分燙平,故名燙樣。

這是清朝晚期雷氏家族為紫禁城長春宮設計的燙樣,在夏季長春宮院內建有一個巨大的涼棚。在燙樣的相關部位,都有具體的文字說明和建筑尺寸。經過一層層展示,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建筑的內部結構。當時的燙樣主要是為給皇上御覽而制作的?;实鄣囊庵臼菦Q定宮殿建造最終的依據。

豪華、氣派號稱小紫禁城的寧壽宮完工之后,乾隆皇帝一天也沒有住過,他在退位后,依然住在養心殿內控制著朝政,直到公元1799年,他八十九歲時去世。

從明朝永樂年間到清朝乾隆年間,紫禁城歷經三百多年的修建、改建和修繕,終于成就了今天展現在世人眼前的模樣。而在紫禁城中演繹的歷史,還將波瀾壯闊地延續下去。

第三集 禮儀天下

本集簡介:

本集表現內容為典章制度。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心,紫禁城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禮儀活動上演的地方,舞臺就是以太和殿為主的三大殿。本集是以乾隆一代為主,嘉慶道光為輔的歷史線索,展現最重要的禮儀活動,包括:登基大典;大朝會(元旦、冬至、萬壽三大節);殿試與傳臚;祭祀(天、地、農、祖)。同時,又穿插著英國人斯當東,“他者的眼光”敘事視角。所有的禮儀再現,所有的意義思考,就都包容在一個具有強烈戲劇張力的歷史斷片中。

在進入故宮的四座大門中,東華門是與眾不同的。只有非常細心的人才會發現,它的門釘只有8行,有別于其他三座門的9行。

這一細微的差別,400多年前,曾經引發了一場震動朝野的風波。

公元1521年3月,明武宗駕崩,武宗沒有兒子,也沒有兄弟。于是,皇太后決定,湖北的朱厚熜以藩王身份繼承皇位。但是,朱厚熜行進到北京宣武門外,忽然止步不前了。

面對皇帝寶座,朱厚熜究竟有什么疑慮呢?

起因在于禮部擬定的繼位禮儀:朱厚熜應由東華門入紫禁城,先到文華殿,追認皇太子的身份,然后再繼承皇位。

門釘少了一行的東華門在等級上低于午門,神武門,也低于西華門。在紫禁城的設計中,這座大門臨近太子的宮區——文華殿,是太子出入紫禁城的通道?;实郾救?,幾乎不走東華門。

固執的朱厚熜拒絕了禮部的要求。這位繼承人堅持:“吾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我是來當皇帝的,怎么能以皇太子的身份入宮呢?

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皇太后妥協了:皇位不可久虛,百官即日于城外上表勸進。

4月28日正午,朱厚熜如愿由大明門正中御路進宮繼位,年號嘉靖。這場牽動朝野的禮儀之爭,暫時告一段落。

在這場較量中,大臣敢于與即將繼位的皇帝抗衡,而朱厚熜也甘愿冒著失去皇位的危險固執己見,難道僅僅只是為了一套禮儀程序嗎?

在禮儀之后,究竟隱藏著什么樣的秘密呢?

公元1661年,即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24歲的順治皇帝去世。在彌留之際,口授遺詔,將皇位傳給八歲的兒子玄燁。

兩天后,正月初九,是玄燁登極的日子。

登極大典是紫禁城最重要的儀式,500多年只有20多次,真實的場景只有親歷者才能見到,卻最能引發后人的無限想象。

這將是清入關后紫禁城舉行的第二場登極大典。

當年順治登極,正是明朝滅亡,李自成敗退,紫禁城多處損毀,只能一切從簡。大典沒有按傳統在太和殿舉行,移到了太和門。

經過十幾年征戰,經營,當玄燁登極時國家基本穩定,已經可以按典章制度舉辦一場完備的大典了。

而大典應如何操辦?大典程序,鹵簿儀仗,人員站位等如何安排?

這是擺在清初禮儀官面前的一道課題。

其實,所有的大典細節,在歷代的宮廷文檔中,都有明晰的記錄。即使改朝換代,除了服飾以外,主要的典禮環節,都不會有太大的區別。對于清代禮儀官來說,明朝遺留的典章制度文獻——《明會典》,就是最好的范本。

今天,當我們試圖再現清代登極大典的時候,《清會典》也為我們提供了所有重要的線索。

登極大典前,皇帝親自或者派遣官員先到天壇、地壇、太廟、社稷壇,向天,地,祖先等通報一番。

典禮的當天,皇家侍衛嚴密駐守紫禁城各道大門。

天還沒亮,王公大臣都已經穿戴朝服,依次進入紫禁城。

太和門外,陳設著皇帝的步輦,太和門屋檐下,陳設著丹陛大樂的樂隊。太和殿屋檐下,陳設著中和韶樂的樂隊。

太和殿廣場東西兩側,陳設著旌旗,傘蓋等鹵簿儀仗。

太和殿所有的大門都打開了。

大學士會同禮部官員進入太和殿,分別將皇帝登極的詔書,寫有賀辭的表文,筆墨紙硯等放置在不同的桌案上。大學士到乾清門取出皇帝玉璽,送到太和殿皇帝寶座正南方的桌案上。

一切都準備好了,這時,八歲的玄燁身穿白色孝服,在乾清門內,父親順治的靈位前行三跪九叩大禮,把自己即將登極的消息親口稟告。接著,來到乾清宮側殿更換皇帝禮服,穿戴整齊后,再到皇太后的宮殿里行三跪九叩禮。這時乾清宮中門垂下簾子,示意先帝的喪事暫停。

天色漸亮,皇帝由乾清門左旁門出,前往中和殿。在中和殿寶座就座,那些即將在典禮中指揮引導的各級官員提前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禮。在接下來的儀式中,他們就可以免禮,而專心忙于工作了。

玄燁終于坐到了太和殿寶座上。此后,在這個位置上,他坐了61年。

紫禁城最重要的大典,今天已經難以如實還原。而宮廷繪畫中也根本沒有登極大典的資料。我們在專家指導下,從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有關宮廷其他典禮的畫作提取素材,利用技術手段,通過情景再現,動畫合成的方法拼接而成了康熙登極大典的盛況。

籠罩在先帝喪禮氣息中的登極大典,氣氛肅穆。中和韶樂和丹陛大樂陳設但并不演奏。

而當這些樂器奏響的時候,紫禁城也就迎來了重要的盛典。

對于紫禁城來說,每年都有三個最重大的典禮。

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旦。這是新年開始的第一天,王公大臣,外國使節在這一天向皇帝進獻賀辭,其禮儀程序與登極大典相似,氣氛卻喜慶輕松了許多。

皇帝的生日,古稱萬壽節,是個全國性的節日。這一天,京城的匠人們用彩畫,布匹等將主要街道包裝得絢麗多姿,到處歌舞升平。各地文武百官,設置香案,向京城方向行大禮。

冬至,是紫禁城另一個大節日。這一天,北半球太陽角度最低,因而是陽光照射進太和殿最深的一天。在2004年冬至日,我們采用特殊的攝影方法,記錄了一年中太和殿最難得一見的景觀。在冬至這一天,陽光可以反射到大殿正中的匾額上。

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樞的日子,這一天之后,陰氣漸消,陽氣漸長。冬至,皇帝到天壇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中國禮制可上溯周代?!吨芏Y 大宗伯之職》將禮儀總括為吉禮,嘉禮,兇禮,軍禮,賓禮五類。號稱”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禮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作為最高禮儀活動上演地,紫禁城的建筑處處顯示了規范禮儀的作用。

試想當年一位第一次步入紫禁城參加大典的外國使節,他走過開闊而漫長的天安門廣場,穿過幽深的天安門門洞,午門廣場兩側的朝房使通往紫禁城的道路顯得狹長。從午門側門入宮后,眼前豁然開朗,穿越太和門一側,他忽然看到一片極度開闊的廣場,廣場盡頭是高高在上,金壁輝煌的太和殿。此刻,恐怕在這位使節心中,不得不由衷產生敬畏。

沿著中軸線的御道出入午門,是皇帝和大婚時皇后的特權。但每隔幾年,就會有一次破例。

一年之際在于春。陽春三月,是一年中孕育希望的季節。而對于一些中國人來說,一生的希望,也是在這個時刻孕育的。

經過層層選拔,一些讀書人即將步入紫禁城。

每三年一次的殿試,是古代中國科舉考試的最后一道關口。事實上,所有有資格步入紫禁城參加殿試的考生,已經在先前的過關斬將中取得了貢士稱號。這場在皇宮里舉行的考試,會讓每個考生感受到成為天子門生的無上光榮。

這是清朝乾隆年間一份殿試答卷,考生以工整的楷書完成皇帝親自擬定的考題,在太陽落山前交卷,卷首寫有考生的年齡,籍貫,本人,父親,祖父的名字,身份,參加科舉考試的經歷。之后嚴密封存。先由讀卷大臣精選出10份最好的,在第三天黎明呈交皇帝親自審閱,由皇帝決定最終名次。

1790年之前明清兩代殿試,都是在太和殿廣場露天舉行,乾隆年間改在保和殿內舉行,以此顯示皇帝對于考生的關懷。

殿試后的第五天,是公布成績的日子,叫做傳臚。

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我們找到了1904年中國最后一次殿試的金榜,當年共有273人參加,一些著名歷史人物譚延闿、沈鈞儒等人榜上有名,末代狀元為劉春霖。

傳臚是紫禁城重要的典禮。

康熙六年的狀元繆彤在日記中這樣記錄了當天的情形:”當天天氣微寒,五鼓時分,我和各位進士跪在太和殿前等候傳臚。前一天已經有傳言,某某人是狀元,某某人榜眼,某某人探花。我已經沒有希望了,不過是跟著參加儀式罷了。傳臚開始,上面喊第一甲第一名竟是我,每喊一次名字,就奏樂一番,我懷疑聽錯了,不敢出列。最后是禮部官拉著我出來。于是,我和榜眼,探花三人,跟隨禮部官員捧著黃榜沿著御道,從午門中門出宮。”

這一天,三位幸運兒得以享用了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走過的道路,從午門中門出宮。這一定是天下讀書人夢境中最漫長的一段路。

考生們在紫禁城里倍感煎熬和光榮的時候,中國的農民也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節。

這是一組表現農民在不同時節辛苦勞作的畫絹。有一個中年男人的形象,出現在每一幅畫里??瓷先ゾ褪且粋€普通的農民。其實,他叫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個兒子。他的妻子兒女也出現在這組《耕織圖》里。

康熙重視農桑天下皆知,這本畫冊無疑會讓父皇很開心。

心計頗深的胤禛在激烈的皇位繼承大戰中笑到最后,年號雍正。對于農業的關注,并不亞于父親康熙。

在這本記錄雍正皇帝日?;顒拥钠鹁幼⒗?,我們發現即使貴為皇帝,每年也要作一天農民。

這是雍正六年二月中旬,全國農民即將進入耕種時節。18日,城南的先農壇開來了浩浩蕩蕩的隊伍。祭祀先農神,是中國歷代帝王的慣例。清代在先農壇東南還開辟了1700畝農田,在祭祀完畢后親自耕種,為天下農夫作一個表率,表明天子心系稼檣,尊重農耕。

耕田時,皇帝一手扶著犁,一手舉著鞭。按禮儀規定,皇帝要推三次。而雍正皇帝意猶未盡,又多推了一次。

農業國家的興衰往往依賴于上天的恩威,皇帝自詡為天子,是人世間得到上天恩澤最多的人,而一旦上天發怒,興風作浪起來,那第一個應該領受處罰的人,也非皇帝莫屬。與上天對話,是皇帝義不容辭的神圣責任。而皇帝與上天對話的方式就是各種祭祀活動。

皇帝對于祭祀格外重視,連服裝這樣的細節都有嚴格的規定。

(嘉慶藍色緙絲云龍夾朝袍——祭天

雍正明黃花妝緞云龍皮朝袍——祭地

康熙大紅色云龍花緞皮朝袍——祭日

乾隆月白色緞繡彩云金龍夾朝袍——祭月)

宮廷祭祀共有80多種,分大祀、中祀和群祀三個等級。

大祀多為皇帝親自祭拜,中祀一部分由皇帝親祭,大部分派官員祭祀。而群祀,則完全是由官員代勞了。

絕大多數祭祀都是幾千年一脈相承而來。當祖居關外的滿族成為紫禁城的新主人,一種新的祭祀活動便出現在皇城之內。

坤寧宮祭神,是清代紫禁城中最為頻繁的祭祀。這座明代皇后的寢宮,被紫禁城的新主人改造成祭祀眾神的場所。

坤寧宮內,今天還保留著關帝的畫像,每天早上都要祭祀。清人崇拜關帝,八旗將士把他視為保護神,每次戰斗前都要祭拜,認為是他賜予了戰無不勝的力量。

坤寧宮晚上的祭祀一般下午四點前后開始,祭的都是滿族,蒙古族的神,帶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是清代皇室祖先流傳下來的薩滿教祭神儀式。

坤寧宮東北角有一間小屋,在清代門前有制作打糕的用具。而小屋內,是一座灶臺,灶臺上有三口大鍋。每次祭神,都要在神位前殺豬,在這里用清水煮熟,再向神貢獻。

親自主持坤寧宮祭神后,皇帝會率領王公大臣吃祭神肉。據說神肉沒有任何調料,吃肉對于王公大臣來說,是一件苦差事。常有人偷偷在袖子里藏一點鹽,來度過難關。

歷朝歷代的皇帝無不重視祭祀,在對上天、祖先和萬物的敬畏背后,更重要的是對江山永固的虔誠祈禱。

然而,這種祈禱,并不能保佑一個王朝長治久安。

當明朝在天災與戰亂中風雨飄搖的時候,白山黑水間,一直新興的力量出現了。

努爾哈赤和他的八旗將士們,最終征服了龐大的明帝國。當努爾哈赤的孫子坐在紫禁城寶座上的時候,他面對的是一種成熟而強大的文明形態。

沒有多久,紫禁城的新主人,就已經完全融入到傳統文明中來,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禮儀之法,又支撐起大清王朝統治的根基。

作為國家運行指南的各種典章制度,在清朝像他的前代一樣完備復雜;而在紫禁城中上演的各種典禮儀式,在清朝更是空前的莊嚴盛大。

公元1793年,紫禁城的主人是古夕之年的乾隆皇帝。他被稱為盛世的統治已經到了第五十八年,乾隆顯然對自己非常滿意,他稱自己為”十全老人”。他身邊的人正忙著為皇帝第八十三歲生日做準備。萬壽節是國家三大節之一,不僅舉國同慶,亞洲和歐洲的一些國家也要趕來祝賀。與往年不同,在這一年的生日慶典上,將出現一群與眾不同的客人,歷經千年幾近完美的禮儀制度將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公元1793年夏天,一支來自英國的船隊駛進中國舟山群島的定海港口,英王喬治三世的特使馬戛爾尼率領著龐大的使團,以為乾隆祝壽之名進入中國。

英國使團成員在日記中紛紛記錄了他們來到中國的第一印象。而隨行畫師亞歷山大的作品也讓今天的人們見到了1793年的中國。

——”這里的房子最高只有兩層,曲線優美的屋頂,而且居然沒有任何防備野獸和盜賊的設施,這個國家一定很安全。”

——”處處都是令人吃驚的忙碌景象,中國沒有閑人,也看不到一個乞丐。數以千計的窮人愿意用肩膀抗運車子所無法裝載的東西。”

——”中國人從小就受到做人要和氣,待人要禮貌的教育。”

——”老年人和家里的年輕人住在一起,每家都保留家譜,祖先的榜樣不斷被援引,本家族每年至少一次在一起祭掃祖墳,家族成員之間從不中斷往來,叔叔會對侄子說:‘親人之間,不必客氣。’”

很快,中國人生活中時常出現的一個動作也讓英國人迷惑不解。

英國使團正使馬戛爾尼這樣寫道:

“一名中國領航員和他的幾名同胞上船幫助我們。他們非常好奇地參觀了船上的一切設備。當他們在會客室里看到他們皇帝的畫像時立即跪下,十分崇敬地磕了好幾個頭。那畫像是20幾年前一個商人帶回英國的。這很有趣,一個去過中國的醫生先前告訴我,大使必須對中國皇帝行三跪九叩禮。為了英國的榮譽,我不會那樣做。”

只有在上帝面前才會雙膝跪地的英國人自然無法理解叩頭,在中國禮儀中的意義。

英國使團不肯向皇帝下跪的消息傳到了紫禁城。

乾隆皇帝很不高興。責令大臣盡快教會英國人叩頭禮儀。

叩頭,是每一隊首次訪華的外國使節都會接受的必修課??上?,這一次來的,不是天朝恭順的學生,而是正在飛速上升,并堅信自己才是世界霸主的英國。

馬戛爾尼帶來了當時英國最先進的科技產品,這是他的資本,他希望中國人會被吸引,會大量購買他們的產品。禮儀之爭,不過是小節。

然而,他錯了。

乾隆的結論是”伊等語涉無知,不知禮節。此等無知外夷,不值加以優禮。

至于英國此次貢進各物,念其誠心遠獻,特諭收納。其實天朝種種貴重之物,無所不有,并無爾國置辦物件。”

肩負打開中國市場使命的馬戛爾尼最終失敗而回。他說”我所有的時間都被禮儀占去了,我此行的目標甚至都沒有機會提到” 他們帶來的禮物被放置在皇家園林里,幾十年后,當英法聯軍占領圓明園的時候,發現了這些禮物。其中那些大炮槍支,彈藥一發不少。 中國人竟然從未有興趣動過它們。

禮儀之爭的三年后,公元一七九六年二月初,中國農歷的除夕,乾隆皇帝又一次收到了英王喬治三世希望擴大兩國貿易的信件,而乾隆再一次拒絕了。

這是乾隆以皇帝身份簽發的最后一道詔書。明天,他就要履行六十年前登基時的諾言,將皇帝的寶座禪讓給自己的兒子。

公元1735年9月3日 雍正皇帝死后第十天,乾隆繼位。在那一天,乾隆在祖先靈前立下誓言:先帝中康熙治國六十一年,如果上天眷顧,讓我也有同樣的機會。我不敢超過先人,執政滿六十年,就將皇位讓給兒子。

六十年過去了,當年的祈禱竟然變成了現實。

在授受大典前夜,百感交集的乾隆賦詩一首。

“此日乾隆夕,明朝嘉慶年。古今難得者,天地賜恩然。父母敢言謝,心神增益虔。近成老人說,六十幸能全。”

公元1796年即將退位的乾隆皇帝有足夠的理由傲視天下:一方面,農桑為本的國策令占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自給自足;另一方面,禮儀化生活令上自皇族下至庶民無不恪守本分不敢有絲毫僭越。這樣一個時代,不正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盛世嗎?試問天下,難道還有比這更穩定更合理的國家嗎?放眼世界,難道還有別的的力量能與朕平起平坐嗎?

公元1796年初,農歷元旦,乾隆禪位給嘉慶的授受大典在紫禁城上演了。乾隆說,這是千古未有之盛事。

就在紫禁城的主人享受這無與倫比的壯麗時刻,三年前返回歐洲的馬戛爾尼卻以親身之見,打碎了西方對于中華帝國幾個世紀來近乎完美的想象。

“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因為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在近150年其間沒有沉沒,它那巨大的軀殼使周圍的鄰國見了害怕。假如來了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與安全就都完了。它不會立刻沉沒,它將像一個殘骸那樣到處漂流,然后在海岸上撞得粉碎。”

地球這一邊的人們,歷經千年創造了禮儀天下的神話;而在地球另一邊,這個神話已經變成隨時可以擊碎的泡沫。

紫禁城,盛典即將結束。

第四集 指點江山

本集簡介: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若水,君若舟;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

作為東亞政治地理圖上的要塞,北京已經占據了前后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自戰國時期以來,各朝就在此筑城。中國歷史上三個皇朝的都城就在這里。紫禁城是明清兩代政治統治的中樞神經,紫禁城的政務功能,承載國運興衰。政令由此發出,通過遍布全國的官僚體系實現對廣袤國土的管理,同時根據反饋制定新決策。本集以明清政務不同入手,通過明清政務比較來展現中國封建社會政務體制的流程,并呈現其中細微的差別以及這種差別產生的巨大的歷史效應。

紫禁城有上萬個門。每天早上,一些門被打開,成千上萬的游客來來往往。而在過去,這里來往的都是聲名顯赫的王公貴族。

公元1861年農歷十一月初一,這一天的上朝儀式將與以往不同,它在紫禁城的歷史上也是第一次,這個儀式叫做“垂簾聽政”。

養心殿是紫禁城中部偏西的一座毫不起眼的宮殿,也是紫禁城里最神秘的宮殿之—,從雍正以后,這里成為中國的政治決策中心。

就在垂簾聽政的前一天,惠親王綿愉收到一份上諭,特許他在“垂簾聽政”的儀式里免除禮儀。因為綿愉在皇親貴族里輩分最高,而這次讓他覺得新鮮的是,這個叫做“垂簾”的上朝儀式,和他們所熟悉的祖制究竟有什么不同?

明代以來,皇帝平時召見大臣、處理國事的方式大同小異,叫做“御門聽政”或者“御殿聽政”。也就是我們熟悉的上朝。

乾清門廣場把紫禁城分為“外朝”和“內廷”。外朝又叫前朝,內廷又叫后宮,明朝的日常政務都在前朝舉行,而清代的政務中心卻移到了后宮。

明代上朝的時候大臣們從南城、東城出發,先到午門,經過金水橋到皇極門,就是今天的太和門?;实鄣穆肪€是從居住的乾清宮來到皇極殿,或者皇極門,大約500多米的路程。

清朝時大臣由東華門進入紫禁城,穿過景運門來到乾清門,而皇帝從乾清宮到乾清門僅有50米的距離。明清相比:清朝皇帝走的路比明朝皇帝近得多。

聽政儀式從前朝轉移到后宮,隱含著明清500年間中國政治制度的變化。

據大明會典記載:早朝時,大臣必須午夜起床,穿越半個京城前往午門。凌晨3點,大臣到達午門外等候。

當午門城樓上的鼓敲響時,大臣就要排好隊伍;

鐘聲響起時,宮門開啟。

百官依次進入,過金水橋在廣場整隊。

官員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穩重的都會被負責糾察的御史記錄下來,聽候處理。

通常,皇帝駕臨太和門或者太和殿,百官行一跪三叩頭禮。四品以上的官員才有機會與皇上對話,大臣向皇帝報告政務,皇帝則提出問題或者做出答復。

公元1498年秋末的一天,宮中失火,弘治皇帝徹夜未眠,請求免朝一日。此時的弘治皇帝不來上朝還向大臣請個假,而在十幾年之后的正德皇帝連招呼都不打,讓大臣們白白地等了一整天,直到傍晚才宣布“今日免朝”。饑渴難耐的大臣們急于回家,午門內外亂成一團,有一名將軍竟然被活活擠死在禁門。

皇帝疏于朝政,這在明朝絕不是個別現象。明朝萬歷年間,大臣們竟然有20多年沒有在朝堂上見過他們的皇帝。

明朝時,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國家機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務流程維持正常運轉。清朝則與明朝不同,大臣們只是奉命辦事,皇帝則往往是事必躬親,因此勤政成為大多數清朝皇帝的特點。

在乾清門廣場旁邊的工藝品商店在過去叫做九卿房,是清朝大臣等候上朝的地方,公元1861年農歷十一月初一,綿愉和大臣們就在這里等待這次 “垂簾聽政”。

歷史上,每當皇權受到威脅的時候,一些非常手段的采用就成為必然。“垂簾聽政”只是以特殊手段維護皇權的一個特例罷了。

從明到清500年間,紫禁城逐漸被建成舉世無雙的皇宮,中國的封建集權也歷經興衰終于走到盡頭。

在中國歷史上,人們熟知的宰相一詞,是明朝以前的產物,那時,宰相是文武百官的總頭目,甚至皇帝的詔書沒有宰相的簽字就不能生效。而自從有了宰相,相權和君權一直存在矛盾。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廢除了宰相,著手建立一套新的政治權力體系。

1402年,剛從自己的侄子手里奪過皇位的明成祖,為了鞏固權力,做出兩個重大決定,一是把首都遷到自己的勢力范圍北京,二,成立內閣,這樣,一個國事咨詢機構正式建立了。

過去,宰相擁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明成祖成立內閣以后,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

在明成祖掌控之下,內閣與六部各司其職,國家最高行政命令從紫禁城發出,通過全國1936處驛站,全長143700公里的驛道,層層下發到帝國每一個角落。

后來,明宣宗時期形成了更為完善的政務流程: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準,最后由六科校對下發。

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叫做“票擬”。而皇帝用紅字做批示,稱為“批紅”。按照規定,皇帝僅僅批寫幾本,大多數的“批紅”由司禮監的太監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筆。以往,太監讀書識字是被嚴令禁止的。明宣宗不僅改了這個規矩,而且在他的鼓勵下,宮里還成立了專門的太監學堂。后人猜測:明宣宗這一做法,其目的就是讓太監牽制內閣的權力。久而久之,一種奇怪的政治格局出現了。

我們發現明朝內廷、外廷的機構完全對稱。外有內閣,內有司禮監,外有三法司,內有東廠、錦衣衛,外廷有派往地方的總督、巡撫,而內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鎮守太監、守備太監等等。這樣,內廷、外廷相互制約,才能確?;实鄣臎Q策地位。但是,這也造成了內外兩大政治勢力的爭權奪利。

紫禁城東部的這片建筑在明代叫做文淵閣。明朝的內閣就設在這里。在明朝萬歷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讓這個紫禁城里最不起眼的房子成為聲名顯赫的所在。在文淵閣辦公的內閣成為實際上的政務決策者。

表面上,例行的政務流程似乎并沒有改變,但決策權卻出現了轉移。張居正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首先,當時的萬歷皇帝還是個孩子,張居正身為皇帝的老師,很容易影響皇帝的決策。

再者,萬歷的“批紅”是在司禮監馮保指導下完成,而馮保跟張居正關系密切。

張居正把自己的意見授意他人,寫成奏章,再由自己“票擬”贊同。幼年皇帝的批紅自然毫無問題。

就這樣,大臣的“奏章”,閣臣的“票擬”,皇帝的 “批紅”,由張居正一手操控,達到空前一致。他的新政也就毫無障礙地順利推進。

自從司禮監掌握了“批紅”權,就給太監涉政提供了契機,在此之后,太監和內閣之間的爭權奪利此消彼長,終于在公元1506年達到白熱化。

這一年秋末的一天,司禮監的太監一反常態,在乾清宮與內閣之間不停奔走。原來,太監劉瑾的權勢越來越大,內閣決定彈劾劉瑾,但是正德皇帝沒有明確表態。內閣大臣決定在第二天上朝時決一死戰。劉瑾不除,內閣將全體辭職。

第二天,在太和門外,朝會如期舉行,正德皇帝沒有來,劉瑾卻出現了。這時的劉瑾不僅僅是掌管馬匹的頭目了,他已經被皇帝任命為司禮監總管?;实劢K于和內閣翻臉了。

其實,太監的后臺就是皇帝,彈劾皇帝寵信的太監,就是威脅皇權,這是皇帝所不能容忍的。

從這一天開始,全國所有重要公文先要送給劉瑾,他過目后才能發到六部和內閣。那么劉瑾如何越過皇帝“批紅”這一關呢?正德皇帝喜歡玩樂,每天騎馬、玩鷹,還在后宮開辦集市,自己扮作商人取樂,劉瑾就專找皇帝玩興正濃之際匯報公務,每次,皇帝都會很不耐煩地說:這些事也要來煩我嗎?于是,劉瑾就堂而皇之地代替皇帝批紅。

我們不知道明朝的大臣經過午門的時候會不會不寒而栗,劉瑾上臺后曾在此先后“杖責”23位大臣。

據說“廷杖”分“用心打”和“著實打”。被“用心打”的,弄不好就會殘廢;而被“著實打”的,絕無生還之理。輕重程度,只要查看一下監刑官的腳尖就知道:腳尖張開,不至于把人打死;腳尖并攏,那就棍棍要人命。

至此,宦官在明朝政治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到了天啟年間,太監專權達到了極點,宮廷中竟有十萬名太監。

那時侯,天啟皇帝經常睡不好覺,因為住在不遠處的太監總管魏忠賢起得很早,洗臉的時候敲的銅盆叮當亂響,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當時的魏忠賢先是被人稱為千歲,后來變為九千歲,最后居然成了九千九百歲。

自明初以來,明朝的政務中心就在紫禁城這幾個地方轉換,權力的交替,左右著明朝的國運。宮闈重重之中、爭權奪權的陰謀時有發生。

通過幾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務體系,它在權力平衡方面堪稱完善,后來,它被西方人學習,形成了后來的內閣制和首相制。在中國明朝成化年間開始出現的內閣首輔,就是首相的雛形。

然而,這套制度在明朝末期已經變得面目全非,而缺乏完善制度支撐的王朝就像一座將要倒塌的大廈,絕非一己之力能夠挽回。

崇禎二年,皇太極率十萬騎兵,繞開了袁崇煥把守的山海關,攻打遵化,偷襲北京。袁崇煥急報北京,同時迅速回防。崇禎帝卻猜疑他要和皇太極共謀京師,清退兵之后,袁崇煥死于非命。從那以后,出現了明軍整支部隊投降清軍的現象。遼東明軍皆言:“以督師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輩在此何為?”

史書記載: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前一天,崇禎在乾清宮敲鐘召集大臣,但是沒有召來一個人。明朝200多年的歷史在這一刻走到了終結。崇禎皇帝在景山上最后看了一眼輝煌的紫禁城,在農民起義軍攻城的吶喊聲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明朝被李自成推翻僅一個多月后,清軍攻入了北京,紫禁城換了主人。然而,和這座皇宮一樣,皇權,在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中依然延續,而且越發凸現。

公元1722年初冬的一天,雍正帝下旨:所有康熙的朱批諭旨,都要上繳,私自存留者,從重治罪。

雍正帝剛剛即位不久,急于收回康熙的朱批諭旨原因何在?后人猜測:當年的朱批諭旨中涉及到康熙對皇位繼承人的意見,可能對雍正的統治不利。從這一刻開始,雍正的集權拉開了序幕。

三年后一個法國傳教士談到第一次見雍正帝時的印象:他身材魁梧,口齒不錯,但講話速度較快??磥硭τ蓄^腦,而且精神煥發。

這個給外國傳教士留下深刻印象的皇帝最大的苦惱就是自己剛剛坐上的皇位還很不穩固。其實這種苦惱,他的幾位先輩都曾經經歷過。

清初,努爾哈赤設置議政王大臣會議。國家大事都由會議討論、決定。會議甚至有罷免皇帝的權力。奴爾哈赤這一規定給后來的皇位繼承者們帶來無窮的煩惱,順治曾苦惱于多爾袞的專權,康熙曾苦惱于鰲拜的跋扈,這些讓皇帝寢食不安的人,幾乎都是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骨干。

養心殿西暖閣,是雍正處理政務,批閱奏折的地方。這里懸掛著他親筆書寫的對聯:“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字里行間極為迫切的表露了雍正帝對集權的渴望。

為了加強皇權,順治恢復明朝的內閣,康熙成立南書房,都是為了分散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雍正十分清楚:議政王大臣會議仍是對自己皇位的強大威脅。

雍正八年,他終于等到了機會:雍正帝借口與蒙古噶爾丹交戰,整理軍報的內閣遠離內廷,泄密的機會較多。由此,他成立了軍機處。

乾清門廣場西北的一排房子就是軍機處值房,我們發現,軍機處的房子和宮墻之間有兩米的空隙,據說這里曾有一條通往養心殿的專用通道,這條路穿過宮墻,經過御膳房直達養心殿?,F在,我們已經找不到這條路,但是御膳房院子里的宮墻上,依然留有疑似通道的痕跡。

無論是哪一條路,從軍機處到養心殿只有50米的距離,使皇帝能隨時召見軍機大臣,了解國家大事?;实坶営[官員呈報的奏折,軍機大臣聆聽皇帝口述上諭,回到軍機處憑記憶擬定上諭,然后再赴養心殿交皇帝定奪。這中間只需一個時辰。上諭經皇帝首肯之后,就成為正式的詔書由軍機處下發。

軍機處根據公文緊急程度,規定傳遞速度,標“馬上飛遞”的:日行三百里;更緊急的:寫四百、五百、六百里。驛站換馬不換人,一路飛遞,送到地方官員手中。

這樣:皇帝通過軍機處直接向各級官員下達命令。在軍機處逐漸成為新的政務樞紐之后,努爾哈赤以來的議政處也就漸漸形同虛設。

同樣是行政中樞,明朝的內閣距離皇帝寢宮1000米,清朝的軍機處距離皇帝寢宮只有50米。政務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寢宮的過程,也是權力向皇帝集中的過程。

成立軍機處后,雍正終于實現了皇帝“惟以一人治天下”的理想。但是,當權力的重擔集于一人之身的時候,那些不夠精明強干的皇帝往往難以勝任。

公元1840年7月4日,浙江定海附近的海面上突然出現了英國軍艦,定海知縣登上軍艦詢問來意。英國人限他次日投降,否則開炮轟城。

此時的北京紫禁城和往常沒什么兩樣,第二天,道光帝照常向皇太后問了安,處理了幾件日常的公文。此時,距離北京數千里的定海已經被英國人占領。

由定海到北京,奏折傳遞的速度最快也要20天,道光帝直到7月24日才得知定海失陷。在這二十天當中,當地官員因為得不到皇帝的命令,無從應對局勢的變化,以致延誤軍機。

在之后的日子里,道光帝陸續收到各地紛沓而來的戰報,信息相當混亂。直到8月9日,戰爭開始一個多月后,道光帝總算弄明白英國已經發動戰爭這一事實,而就在此時,英國軍艦已經逼近天津。

集權制下,戰爭的決策者是皇帝,而道光帝既不能及時了解軍情,同時對英國也是一無所知,直到戰爭結束,道光皇帝還在問:聽說英吉利距離中國七萬里,它到底在哪里?

這場戰事在歷史上叫做“第一次鴉片戰爭”。

故宮里的軍機處展室,陳列著奏折匣,就在雍正帝逐步完善的密折制度中,這種奏折匣被廣泛的使用。

明朝的時候,大臣上奏給皇帝的奏折,通過各級衙門層層上報,有時皇帝沒看到奏章,一些大臣已經知道奏章的內容。

為了加強保密,雍正時期開始使用這種奏折匣,它配以宮廷特制銅鎖。只有皇帝和上奏的大臣才有鑰匙。大臣上奏的密折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無法知曉。

所謂“朕之耳目,天下之所共知”。雍正帝借助密折制度把自己的觸角伸向各地,無孔不入。甚至同在一地執政的官員也得互相防范、互相猜疑。這種密折政治的的確方便皇帝體察下情,但是也為捕風捉影打開了方便之門。

建立密折制度時,雍正帝反復強調:密折“慎密二字,最為要緊,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可不畏乎?”這種說法在一百多年后得到驗證。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攻破廣州城后,在總督府里繳獲了一些奏折匣,里面裝有清朝兩廣總督耆英寫給道光皇帝的密折。密折中一些侮辱洋人的語言讓英國人懷恨在心。后來耆英在談判時遭到英國人當面羞辱,中途離去,結果以失職罪被皇帝賜自盡。

一手建立了完備的奏折保密制度的雍正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100多年后,作為最高機密的奏折竟然如廢紙一樣被入侵者繳獲。

道光帝曾經形象地把“為政治國之道”比喻成“一所大房子”,“住房人隨時粘補修理,自然一律整齊,若聽任破壞,必至要動大工。”

紫禁城這所大房子從明成祖開始建造,其間,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也幾經修修補補,最終,皇帝與皇權都隨著時間流逝,化作歷史的云煙。

公元1861年農歷十一月初一,這次“垂簾聽政”開始了。和以往的聽政不同的是,這次在朝堂之上出現了兩個寶座,它們一前一后,中間以一道簾子相隔。綿愉和眾大臣們朝拜了前座上的年幼的皇帝,他們聽到的旨意卻從簾子后面發出。

慈禧獨掌大權以后,前座上的皇帝形同傀儡。她自己以獨特的方式扮演了強權皇帝的角色。至此,大清國的集權政治發展到又一個高峰。

公元1912年2月12日,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政務活動在養心殿開始了,它已經很難再叫做上朝,因為這次儀式惟一的內容就是隆?;侍髱е鶜q的溥儀頒布了皇帝退位詔書。無論 “御門聽政”還是 “垂簾聽政”在此時都已經成為了祖制,而中國的封建王朝也永遠成為了歷史。

第五集 家國之間

本集簡介:

本集通過一個個真實生動的歷史事件,包括珍妃井的故事、太子讀書、選秀女、光緒大婚、慈禧太后的日常生活等展開對宮廷生活各個方面的闡述。從生活文物到歷史故事,從歷史事件到宮廷生活,用客觀的角度揭開了宮廷生活的神秘面紗,向人們呈現出紫禁城中最真實的生活點滴。

這是一座已經存在了500多年的老宅院。曾經住過兩家人,一家姓朱,一家姓愛新覺羅。關于這座宅院里的生活,傳說很多,真正知道的人,很少。

1900年8月14日,北京被八國聯軍攻破。光緒皇帝逃離了紫禁城。

而他最喜愛的妃子,在這一天死去了。

關于珍妃的死因,宮廷的官方文件只有簡單的幾句話——在這份慈禧太后親自簽發的懿旨中,這樣寫道“上年京師之變,倉猝之中珍妃扈從不及即于宮內殉難,洵屬節烈可嘉,加恩著追贈貴妃”。

而另一種說法來自太監崔玉貴。在珍妃死亡事件里,崔玉貴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8月14日下午,崔玉貴接到慈禧的命令,將幾年來一直幽禁在冷宮的珍妃帶到頤和軒。

慈禧對珍妃說:“洋人要打進城了,我們要避一避,帶著你走不方便。”

珍妃說:“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鎮京師,維持大局。”

慈禧大聲呵斥說:“你死到臨頭還敢胡說。”

珍妃說:“我沒有應死的罪。”

慈禧說:“不管你有罪沒罪,也得死。把她扔到井里去。”

沿著珍妃在宮中的足跡,我們將漸漸解開皇宮生活的神秘面紗。

古人仰觀天象,最亮的星是紫微星,紫微星周圍的星宿環繞而成紫微垣,這里是傳說中天帝一家的居所?;实圩苑Q天子,紫微垣在人間的投影,就是皇帝一家的居所——紫禁城。

這是一幅展現大年初一紫禁城盛大朝會的畫卷。滿朝王公大臣,來自世界各地的使節,都守候在太和殿廣場上,人們等待著典禮的開始。然而,太和殿寶座上空空蕩蕩,皇帝在哪里呢?

越過層層宮墻,我們看到了一個與前朝大不相同的后宮。

在這里,皇子皇孫像宮外的孩子一樣,熱衷著放鞭炮的游戲。

在這里,皇后嬪妃像宮外的母親一樣,關愛著自己的孩子。

在這里,皇帝像宮外的父親一樣,享受著天倫之樂。

紫禁城以乾清門為界,南面為前朝,北面后宮。后宮由乾清宮,坤寧宮,交泰殿以及東西各六宮組成,這里就是皇帝的家。

皇帝寢宮為乾清宮,皇后為坤寧宮,乾清宮與坤寧宮之間是交泰殿。意味著“乾為天,坤為地,天地交泰,陰陽和合”。紫禁城宮殿的文飾圖案,到交泰殿第一次出現了鳳。東西六宮的名稱,也大多暗喻男女交合,生兒育女。

1888年冬天,來自全國的妙齡少女匯聚在御花園。她們將有人成為大清國的皇后。此刻,她們都被稱為“秀女”。

中國歷代的后妃,大多來自貴族權臣之家。然而,為了鞏固皇權的聯姻,往往潛伏著更大的政治危機。到了明代,為了防范外戚干權,朱元璋一改舊俗,明文規定皇室后妃應選自民間。

清朝入關后,皇帝的后妃主要來源于八旗秀女。順治朝規定,凡滿蒙漢八旗官員的女兒,年齡在13到17歲之間,都要參加每三年一屆的選秀。其中不僅產生皇后嬪妃,也為皇子皇孫,親王郡王等皇家宗室物色福晉。超過17歲又一直未被選中的才可以另行婚配。嚴格的制度確保了皇族婚配的優先權。

經過反復選看,五位女孩幸運地走到了最后一關。他們是慈禧太后的弟弟副都統桂祥的女兒;江西巡撫德馨的兩個女兒;禮部左侍郎長敘的兩個女兒。但她們可能并不知道,真正決定命運的卻是皇帝身后的這個女人。

光緒選后的情景,在場的太監唐冠卿有過細致的描述:“選后是在體和殿,事前準備了玉如意一柄,繡花荷包兩對,誰收到玉如意就是皇后,收到荷包為嬪妃。光緒手持玉如意來到德馨的長女面前,剛要交給,慈禧太后大聲說:‘皇帝’,并暗示光緒將玉如意交給桂祥的女兒。光緒無奈,只好照辦。慈禧強迫光緒選擇了并不喜歡的皇后,又擔心德馨的女兒,一旦選入嬪妃,必有奪寵之憂,于是不讓光緒自己再選,直接授意將荷包交給長敘的兩個女兒。”

令光緒一見鐘情的女人落選了,慈禧的侄女葉赫納拉氏成為光緒的皇后,長敘的兩個女兒成為珍妃和瑾妃。他們的命運在剎那間發生了巨變。

這些嫁入紫禁城的女人,被分為若干等級居住在不同的宮殿里。明代有十二等。清代康熙年間,后妃定為八等,即皇后一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以下另有貴人、常在、答應三級,人無定數。

這就是民間流傳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了。事實上,每位皇帝的后妃數量相差很多??滴跻簧泻箦?9人,而光緒只有一后二妃3人。

什么人能夠成為后宮之主的皇后?第一次大婚的皇子或少年皇帝作不了主,決定權在深謀遠慮的父皇,母后或皇太后那里。最后勝出者往往不是最有魅力的那一個,而是皇家對權力格局通盤考慮后,認為最合適的那一個。

公元一八八九年正月二十七日子刻,隆?;屎蟮镍P輿從自家府邸出發,前往紫禁城。光緒皇帝大婚正式開始。

洞房設在坤寧宮。這座明朝皇后的寢宮,自清朝入關后,被改為祭神和節慶朝賀的地方。宮廷舉行大婚時,東暖閣就是新婚帝后的洞房,他們將在這里共度三天。

這一天,對于光緒來說,不僅意味著成為一個女人的丈夫,也意味著他將成為這個國家的真正主人。

因為慈禧太后剛剛向外界宣布,光緒皇帝大婚禮成,慈禧就將結束垂簾聽政。這一幕,光緒已經等待了15年。

1874年12月5日夜,四歲的載湉被送入紫禁城。幾個時辰前,19歲的同治皇帝抱病身亡。同治沒有子女,載湉以其堂弟的身份入主皇宮。

這個孩子在睡夢中離開了溫暖的家,成為了光緒皇帝,開始了長達34年哀傷的生涯。

位于故宮東部的毓慶宮,曾經是清代皇太子在宮中的居所。

光緒5歲,到了學習如何作皇帝的年齡。而少年天子的課堂,就在毓慶宮。

清代的皇子們,只有在幼年時期才能住在東西六宮享受父母之愛。十歲遷出后宮,暫居毓慶宮或更為偏遠的南三所。受封親王后便徹底遷出紫禁城,到父皇賞賜的王府居住?;首觽儗τ趯m廷最為深刻的記憶,恐怕就是讀書生活了。

每天天還沒亮,皇子就進入書房,隨師傅作詩文,學習儒家經典。又有滿族師傅教授滿語,騎射等,直到黃昏才結束。

清代皇子教育的勤勉不怠,也許是吸取了紫禁城上一代主人——明朝皇室的教訓。明代皇太子雖然也有出閣講學制度,但并不嚴格,

而清代12位皇帝,盡管其天賦,機遇大不相同,但絕大多數都稱得上勤政,嚴謹的皇子教育制度,功不可沒。

讀書聲中,光緒一天天長大了。

在紫禁城里,這個小院并不起眼,但卻是中軸線外最受歡迎的景區。自雍正以后歷代清帝的臥室,就坐落在這個有些局促的院落里。

這是今天我們能夠看到的惟一一處中國皇帝的寢宮,基本保留了光緒皇帝居住時的原貌。

很多人會驚訝于它的狹小,紫禁城的肇建者只是把它當成一座臨時休息的地方。當它貴為皇帝寢宮后,為了使自己的臥室能與天子的威儀相稱,便在房內的陳設上極盡奢華。據清同治二年《養心殿寢宮陳設檔》記載,當時這里的陳設品共有724件。

在養心殿寢宮東西兩側,各有一套臥床。據說,東邊的床是備皇后來住時睡用的,西邊則是為妃子備用。又說,皇帝為了預防刺客,總在入寢時把兩張床的幔帳同時放下,誰也不知道他究竟睡在哪張床上。

紫禁城習慣于早起。慈禧太后起床的情形,她的貼身宮女何榮兒有過細致描述:

“太后屋里燈一亮,侍寢的宮女趴在地上喊:老祖宗吉祥!給太后疊好被以后,跟著用銀盆端好一盆熱水,老太后用熱手巾將手包起來,在熱水盆浸泡相當長的時間,要換兩三盆水,把手背和手指的關節都泡隨和了。然后洗臉,與其說洗臉不如說熱敷臉,這樣能減少臉上的皺紋。都完畢了,才坐在梳妝臺前,傳太監梳頭,描眉刷鬢敷粉擦紅。再吸上兩管水煙后,奶茶就獻上來了。老太后最習慣喝人奶和牛奶。太后是個愛美的人,也教別人愛美。她常說:一個女人沒心腸打扮自己,那還活著什么勁呢?”

洗漱停當,慈禧坐在寶座上,此刻,光緒皇帝和他的后妃們正候在門外。每天清晨皇帝率領后妃向太后請安,是紫禁城幾百年不變的規矩。新婚不久后的一次請安,慈禧與光緒進行了別有深意的對話。

慈禧太后含笑問:“皇上由哪里來的?”皇帝回答說:“由養心殿。”

“由養心殿來經過螽斯門嗎?”“是。”

“知道螽斯門的來歷嗎?”

“這個,兒子聽師傅講過,不過兒子不努力,知道的不清楚,還要清皇爸爸指教。”

“為什么叫螽斯門呢?說雄的大蚱蜢名螽斯,一震動翅膀鳴叫起來,好多雌蚱蜢就來了,每個都給它生99個孩子。先皇就是盼望我們家族興旺啊!”

太后說完用眼睛看看光緒,也看看隆裕,臉上已經沒有先前的笑容了。

帝后失和在宮中是盡人皆知的“秘密”,對于慈禧選定的皇后,光緒幾乎從未親近過。慈禧為了鞏固權力而拋出的紅線,牽回的卻是一對陌路夫妻。

紫禁城重重高墻將12座宮院與外界隔離開來。它們位置東西對稱,外觀大同小異,像兩腋一樣依傍著中軸線上的后三宮。其間生活著皇帝的女人們,她們或許萬千寵愛集于一身,或許獨守枯燈寂寞一生,其命運,完全在于后宮里惟一的男人,是否垂青自己。

皇帝如何召幸嬪妃,民間一直流傳著太監馱妃的說法。說是把妃子包裹在背子中,由太監馱到皇帝寢宮。

真實的情形是怎樣的呢?

每天午后,皇帝進晚膳的時候。所有嬪妃來到養心殿后院的燕喜堂,靜靜等候。因為晚膳之后,皇帝將親手揭開困擾后宮嬪妃整整一天的懸念。

這些刻著嬪妃名字的綠頭簽等待著皇帝的選擇,皇帝的手決定了與哪個女人共度今夜。

清朝皇帝中,光緒的嬪妃最少,只有一后二妃。而貴為后宮之首的皇后,并不在綠頭簽備選之列,隆?;屎蠼洺W≡陴B心殿光緒寢宮東側的體順堂。只是,這對感情冷漠的夫妻幾乎從未真正生活在一起。

在同后宮競爭中,珍妃輕易就占得了上風。

宮里的規矩,無論多么受寵的嬪妃,都不能整夜陪伺皇帝。但召幸之后,嬪妃也不必再回到自己的寢宮,而是就近在養心殿皇帝臥室的隔壁休息。養心殿旁的燕喜堂西圍房事實上就變成了珍妃的第二座寢宮。細心的光緒命人在這間屋里多設一個帳幔,一幅板簾,一席大褥。對于他們的愛情而言,這是一段轉瞬即逝的黃金時期。

珍妃乖巧伶俐,她能雙手寫字,喜歡繪畫,喜歡唱歌,喜歡穿上護衛官袍在光緒面前扮作美少年逗皇帝一笑。據說,她還是第一個將攝影術引入宮中的人,總是拉著光緒讓太監拍照。

珍妃專寵終于激怒了慈禧太后,她以生活奢侈為由處罰了珍妃。然而,當年作為珍妃行為不檢證據的攝影,若干年后竟也成了慈禧太后的最愛。

每天常朝晚膳后,一般是皇帝的休閑娛樂時間。宮內的休閑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琴棋書畫,豢養寵物,觀賞戲劇,體育運動等等。

在這幅宮廷繪畫中,明宣宗正在玩一種類似現代高爾夫的運動——捶丸。

同普通人一樣,皇帝們也會有各種休閑娛樂和愛好,但是,對普通人來說無關緊要的興趣愛好,在皇宮之內,卻可能造成危及江山社稷的嚴重后果。

明武宗正德皇帝——酷愛武功,自己冊封自己為大將軍。同時,對經商興趣濃厚,經常扮成商人模樣,在紫禁城里開設商鋪酒肆。

明世宗嘉靖皇帝——在宮中研究長生不老的辦法。命令宮女每天早起,采集御花園清晨露水,供自己煉丹。

明神宗萬歷皇帝——幾十年不見大臣,深居宮中,最大的愛好就是斂財。從南方富庶之地征集來的鹽稅,大多埋藏在皇宮的地下。

明熹宗天啟皇帝——是巧奪天工的木匠,據說,他設計出一種能夠噴水戲珠的金龍。而朝政卻都交給了大太監魏忠賢。

他們的愛好,使個人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卻加速了明帝國的覆滅。

紫禁城的新主人來自白山黑水之間,剽悍的民族性格,使清朝皇室的休閑生活,也具有強烈的尚武精神。

木蘭圍場。在清代中前期將近兩個世紀里,皇帝率領滿蒙貴族將士一萬多人,在這里圍獵100多次,這既是和平年代必要的軍事演習,也是聯絡滿蒙貴族感情的最合適的外交活動。

冬天的紫禁城,另一種別具滿族特征的娛樂開始了?;?,是清代皇家在冬天最熱衷的娛樂活動。每次參加表演的八旗將士約1200人,他們盤旋在冰面上,蜿蜒如龍形,在高速滑行中,要做出各種優美造型,并準確射中懸掛在旌門上的小球,以取悅皇帝。

從皇帝大婚的那一天起,紫禁城里所有的人,都在熱切期待著新生命的到來。

后妃懷孕叫“遇喜”,在《欽定宮中現行則例》中,對此有專門的規定。嬪妃懷孕,每日食用加半,有生母者,準許進內廷照看?;屎笊?,滿月時賜銀一千兩,衣料三百匹。嬪妃生育,也各有相應的待遇。

中國古代皇位繼承,基本遵照以下原則:皇后所生長子是第一繼承人,皇后無子,立普通嬪妃中所生長子。所有后妃都沒有生子,或者從皇族中過繼一個兒子立為皇帝,或者由皇帝的弟弟繼位。

清代雍正開始實行秘密建儲制度,更重視考察繼承人的能力。但一個最基本的前提不會改變:除非萬不得已,皇位繼承人必然是皇帝的兒子。

皇子,一切為了生出一個皇子,一個未來的皇帝。后宮波瀾不驚的表象下,于是充滿了嫉妒,仇恨,殺機。

公元1475年,29歲的明憲宗起床后面對鏡子,發現自己已經長出幾根白發,嘆息到:“老將至而無子”。我老了,卻還沒有兒子呢。這時,為皇帝梳頭的太監張敏忽然跪倒,向皇帝稟告了一個隱藏了五年的秘密。

原來,憲宗專寵年長自己17歲的萬貴妃,而萬貴妃為了獨霸后宮,竟然強迫所有懷孕的嬪妃喝藥墮胎,而她在自己的兒子過早夭折后,一直未能懷孕。致使明憲宗幾乎絕后。

五年前初秋的一天,憲宗在宮內讀書的時候,遇到了值班的女官紀氏,紀氏是廣西瑤族土官的女兒,端莊伶俐?;卮鸹实鄣膯栐?,舉止得體,吸引了憲宗。這一次偶然的臨幸,竟使紀氏懷孕。

這一切,當然逃不過萬貴妃在宮中無處不在的耳目。萬貴妃命令宮女給紀氏送去了墮胎藥?;蛟S是天意,紀氏被迫喝下墮胎藥后,孩子并沒有打下來。而早已對萬貴妃專橫不滿的太監張敏等人,向萬貴妃謊報紀氏患上重病,按明朝皇宮規定,需要送到北海附近的安樂堂任其自生自滅。

于是,在宮中眾人的保護下紀氏躲到宮外,孩子降生,悄悄哺育成人。

得知真情后的憲宗立刻派人出宮迎接兒子。

一個月后,紀氏去世,太監張敏暴亡。人們都說,是萬貴妃所害。

在殘酷的后宮殺戮中幸存下來的這個孩子,13年后登上了皇帝寶座。

“多子多福”,這是中國民間的傳統觀念。這條鋪設在坤寧宮洞房婚床上的百子被,正是這種觀念在皇宮里的折射。百子的典故最早出于《詩經》,是歌頌周文王子孫眾多的。畫面常用諧音諧意,寓意皇帝多福多壽,多子多孫,子孫昌盛,萬代延續。

從太祖努爾哈赤起,愛新覺羅一家,始終人丁興旺。然而,當咸豐皇帝在內憂外患中登極后,皇家血脈忽然間就衰弱下去。

咸豐六年三月,蘭貴人在這里生下咸豐皇帝的兒子載淳。由于咸豐長子幼年夭折,載淳成為皇位惟一的繼承人。

于是,原本在后宮中地位并不高的蘭貴人最終成為慈禧太后,在后來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她才是中國真正的最高統治者。

而慈禧惟一的兒子,同治皇帝,未滿20周歲,就病死了。同治沒有兒子。以同治堂弟身份繼承皇位的光緒也沒有生育。

無后,對于皇室來說,是最致命的打擊,是一個王朝行將覆滅的不祥征召。

而中國,正進入最哀傷的年代。

年輕的光緒皇帝急切地希望通過一場疾風暴雨般的變革改變這個國家。

這是我們在美國國家圖書館尋找到的關于故宮最早的影象,攝于1903年,拍攝者是一位美國人。中國人仰視了五百多年的故宮,在那一年,已經可以被俯看,被窺視了。在這段動蕩的影象拍攝前四年,1898年,當皇帝主導的維新變法進行到103天的時候,慈禧太后忽然由頤和園秘密返回紫禁城。光緒被軟禁,慈禧再度垂簾聽政。

1908年10月21日,在珍妃遇難7年后,羸弱的光緒去世了。一天后,強悍的慈禧太后也去世了。

紫禁城,就像一座巨大的舞臺。只是,臺上臺下之間,有一道厚厚的幕布,始終沒有拉開。

1908年深秋,又一個孩子被送進紫禁城。后來,他被人們稱為末代皇帝。

若干年后,這里將不再是皇帝的家。

第六集 故宮藏瓷

本集簡介:

瓷器作為中國文化的精華,使得中國文化聞名世界。故宮的瓷涉及到宮廷日常生活及休閑玩賞等各領域的活動,它們蘊含著皇家的藝術性情,顯示著皇權的至高無上與尊嚴,皇家的雍容華貴與典雅。通過對故宮的瓷的展示,又折射出陶瓷的發展演變過程和中國陶瓷文化的內涵。

這里是故宮博物院東南角的南三所。它曾經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讀書的地方。故宮博物院的古器物部就在這里辦公。

這位叫耿寶昌的老人,已經84歲了。他已經在故宮工作了將近50年。在這50年里,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瓷器、鑒定瓷器、撫摸這些瓷器。

瓷器,是我們這個善于創造,并深賦美感的民族曾經所獨有的。

它有火的剛烈、水的優雅、土的敦厚。

中國人把那個看似普通的泥土,在水與火的靈動下,在中國人心靈與精神的升華中,成就出這種美麗的器皿。

它曾經是武則天供奉佛指舍利的至尊之器;

是宋徽宗宮廷院落中雅致的擺設;

是元世祖進行東西方貿易的貴重商品;

是永樂皇帝賜予外國使臣的珍貴禮物;

是雍正皇帝親自參與創作和設計的藝術品;

也是中國每一個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更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宮殿中無處不見的珍寶。

它跨越千年的時空,成為今天紫禁城里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如今在這座博物館里所收藏的150萬件文物中,約35萬件是瓷器。據耿寶昌先生自己介紹說,這些瓷器他都曾親自鑒定過。而在這其中,和他最有緣分的,是一對高不過兩寸的小瓷杯。它是明成化斗彩三秋杯,是故宮博物院里最珍貴的藏品之一。

70年前,當耿寶昌先生在琉璃廠的古玩店作學徒時,就曾和它有過一面之交。

這對瓷杯最初的主人,是統治大明帝國的成化皇帝。

據傳說,明成化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481年。主持日常朝政的大臣們,已經很久沒有見到他們的皇帝了。此時的皇帝朱見深,經常和自己最寵愛的萬貴妃,在后宮里尋歡作樂。

為了討這個比自己大17歲的女人的歡心,成化皇帝命令景德鎮的工匠,特制出一種小巧玲瓏的酒杯給她把玩。這種繪有子母雞圖案的,叫成化斗彩雞缸杯,目前世界上僅存十幾只。

而繪有蝴蝶、蘭花和小草圖案的成化斗彩三秋杯則更為珍貴。世界上保存完好的僅有一對兒,現在珍藏在故宮博物院。這些小小的杯子一出世不久,就被當時的文人,稱贊為天下酒器中的極品,其鮮嫩而淡雅的風格曠絕古今。

時間已經過去了500多年,成化皇帝和萬貴妃曾經把玩過的這些瓷器,有的至今仍然收藏在這座宮殿里,有的已經散落在世界的不同角落?,F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35萬件瓷器中,絕大多數都是這座宮殿曾經所獨有的,這些瓷器與生活在這座宮殿里不同時代的主人,發生過很多的故事。斗轉星移之間,它們大都成為了今天我們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經典藝術品。

它是溫潤的玉,它是晶瑩的冰,它是山水之間的青翠。這是中國歷代文人雅士,對這種瓷器的贊美。它就是秘色瓷。這是今天故宮博物院收藏到的,最早為皇宮專用的瓷器。在將近數百年的時間里,關于這種瓷器,有很多神秘的傳說。關于它是否存在,關于它的來歷和名稱,曾經眾說紛紜無有定論。直到1987年,13件秘色瓷,在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這種爭論才結束。目前僅存于世的秘色瓷數量尚無考證,故宮博物院在新中國成立后,收購有3 件藏品。這種神秘的瓷器,即便是明清兩代的皇帝,也難以見到它的真容。乾隆皇帝曾經做詩感嘆:李唐越器人間無,趙宋官窯辰星看。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稀少和最美的東西,往往會被皇家壟斷。明洪武二年,御窯廠正式在景德鎮設置。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官窯。它由朝廷督辦,集中全國最好的工匠,用最好的瓷土,專門生產皇家使用的瓷器。這些瓷器禁止民間使用和買賣,燒制手段和配方對外嚴格保密。貧窮出身的朱元璋,也就是在設置官窯的這一年,出于節約的目的,規定將祭拜天地的禮器,改為瓷器。過去這些禮器,都是用金銀器和玉器制作的。后來 明成祖朱棣,帶頭將吃飯使用的玉碗換成瓷碗,還將隨葬時的明器,對海外臣國的賞賜換成了瓷器。

這是收藏在故宮博物院的明永樂青花壓手杯。在它的內底,寫有“永樂年制”的字樣。這是中國官窯瓷器上,第一次出現皇帝的年款。從此以后,新皇帝登基,都會在他新燒的瓷器上,寫上自己的年號。這也成為中國官窯瓷器,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在皇帝的提倡和帶動下,明朝瓷器的燒造水平又得以提高,并開始大規模生產。那個時候,景德鎮“工匠四方來 器成天下走”,成為中國制瓷業的中心。一位到過景德鎮的法國傳教士,形容其制瓷的壯觀場面“白天濃煙遮蔽了云彩,晚上窯火映紅了夜空”。那些燒制好的瓷器,將被帶到世界上各個文明地帶。那些從揚州、廣州、泉州出發的,中國的、波斯的、葡萄牙的和以后英國的船隊,滿載著瓷器,駛向印度、阿拉伯半島、歐洲、甚至非洲。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在這里燒造的最精美、品質最高貴的瓷器,卻只會運往一個地方,這就是北京紫禁城。

這些瓷器,就是當年從景德鎮運到皇宮的,明代官窯瓷器?,F在故宮博物院不僅收藏著專為皇家燒制的御用瓷。也收藏著,元明時期向海外輸出的貿易用瓷。這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青花瓷。這種白底藍彩的瓷器淡雅青翠,被后世稱為人間瑰寶。

公元2005年7月,在英國佳士德拍賣會上,一件元代青花瓷,拍到了2?3億元人民幣,這創造了亞洲藝術品拍賣的最高價格。

這是現在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元青花大盤。這是元青花釉里紅鏤雕蓋罐。這種青花釉里紅,比單色青花還要名貴和稀少。中國青花瓷起源于唐,興盛于明。它的制造,到了明代,無論是數量還是品質,都達到了一個最高峰。這里最具代表性的,是故宮博物院藏的永樂宣德青花。永宣青花,采用鄭和從西洋帶回來的外來青料,俗稱蘇麻離青。用這種顏料能燒出濃艷的色彩,它在瓷器表面,燒成獨特的斑點。形成了類似中國水墨畫般的暈散效果。

就是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與茶葉、絲綢一起,作為最受歡迎的中國商品,運往亞歐非三大洲。從元到明,大規模的海外運輸中,到底有多少艘運送中國瓷器的船只,被大西洋還有印度洋的波濤吞滅,已經無人所知。幽深的海底,沉睡著多少秘密,每次打撈,都有激動人心的發現,讓人意外的驚喜。

陶瓷質地脆弱,非常容易損壞。在高溫燒制的過程中,發生的復雜變化,往往是難以預料和控制的。所以中國古人說,一件好的陶瓷燒成,要具備天時地利和人巧。一些器型、質地、圖案和色彩俱佳的精品,甚至是工匠們終其一生而求之不得的。

但精品依然流傳到了今天。這就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官窯最有代表性的瓷器。

耗費很多人力物力燒造的官窯之作,據說稍有瑕疵便會被當場砸碎,就地掩埋。這是今天景德鎮明代御窯廠的遺址。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埋藏在那個年代土壤里的,官窯青花碎片。而在紫禁城里埋藏碎瓷片,也曾經是太監們的一項日常工作。據記載明清時期,皇宮內所使用的瓷器,即使破損了,也不能隨便處置。必須找專門的地方掩埋。不能有一片碎瓷流出宮外。故宮博物院成立后,在院內多處施工時。挖出過大量各個年代的,陶瓷器碎片,完全證實了這一記載。

這是位于故宮博物院北路的北五所。從故宮院內挖出的碎瓷片,已經成為陶瓷專家,研究古代陶瓷的最好標本。而清洗瓷片,也就成為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陶瓷組,經常進行的主要工作之一。

它為什么也不寫字這個問題呀,康熙沒款的東西,還是官窯還是民窯,歷史上就沒有把它弄清楚。在過去約定成俗的一句話叫客貨,客貨是什么,就是外銷的東西了,等于外銷瓷了,那不是官窯。有的說康熙時候,康熙皇帝本身啊,不愿意讓寫皇帝的年款。說這瓷器容易打碎,打碎以后當垃圾一樣就扔了,把皇帝就扔了,所以康熙不好尊號。

皇家之物就會被打上皇帝的印記,皇帝的審美情趣,性情愛好以及他的政治抱負,都會深深得影響不同時代瓷器的制作。

大清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八歲的康熙皇帝剛剛登基。專管宮中事務的司禮大太監吳良輔,便被孝莊皇太后下令捕殺。由明朝設立的太監專權的十三衙門被撤銷,另立內務府。內務府由皇上直接任命親信管理,負責宮中的一切事物。內務府下設的造辦處,掌管宮廷內一切器物的制造,下設如意館、金玉作等幾十個部門。瓷器的生產,則由內務府總管直接負責。

從康熙開始,清朝皇帝對瓷器燒造所投入的心血,遠遠地超出前朝君王。但康熙對中國瓷器最大的貢獻是,他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琺瑯彩瓷。那個時候,法國傳教士進貢來一些銅胎畫琺瑯,讓康熙皇帝幾乎是一見鐘情。他決定在宮中嘗試制造,并將這種琺瑯工藝,移植到他所喜愛的瓷器上。為了全力燒造琺瑯彩瓷器,康熙皇帝在造辦處下,專門設立了琺瑯作。

瓷胎畫琺瑯的燒制方法,和其他瓷器都是不同的。它是唯一在皇宮中搭窯燒制的御用瓷器。當陶瓷的素胎在景德鎮燒好后,再將素胎運至紫禁城內,由宮中畫師畫上圖畫,上好彩料,然后在宮中燒制。為了方便康熙隨時親臨作坊巡視督察,燒制琺瑯彩的小窯,搭設在了養心殿。一件瓷器,由皇帝直接授意,親自過問并且就在皇宮內燒制完成,這在中國乃至世界是絕無先例的。

銅胎畫琺瑯來自西洋,康熙廣為召集會畫畫的外國傳教士。甚至每見到一個傳教士,就會問他是否可以作畫。如果回答是,那么這名傳教士,就會被半強制地請進宮內,與工匠們一起燒造琺瑯彩??滴跷迨甑娜?,來自意大利的傳教士馬國賢,在寫給歐洲同行的信中這樣寫道:皇上開始非常喜歡歐洲琺瑯畫,命歐洲畫家來畫琺瑯,我們必須將一整天和卑賤的工匠們同作息,于是言稱不曾學過畫琺瑯,而且也故意不學此技術。我們將畫畫的其劣無比,于是皇帝下旨作罷。在康熙皇帝的直接督管下,琺瑯彩瓷器,終于在康熙去世前燒制成功。這一時期康熙琺瑯彩,還是和銅胎畫琺瑯風格一致,圖案多以花卉為主,琺瑯顏料也全部依靠外國進口。

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繼位。他繼承了父親的江山,也繼承了康熙皇帝對琺瑯彩的酷愛。但是在雍正六年以前,琺朗彩瓷器進展還是比較緩慢。主要是在康熙到雍正六年以前這段時間,琺朗彩瓷器用的琺瑯料,還需從西洋進口,顏色也只有八九種。雍正皇帝登基以后,當時就讓他最信賴的十三弟允祥,來負責內務府造辦處的工作,也具體參與琺瑯彩瓷器的燒造。到雍正六年,國產琺瑯料終于煉成,而且它燒煉出來的花色品種比進口料還要多,足以保證琺瑯彩瓷的創新需要。

雍正對琺瑯彩瓷器的癡迷,比他的父親康熙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在處理繁忙的政務之余,還經常親自設計瓷器的樣式。對使用的原料、繪畫圖案乃至器物的高矮尺寸,都要一一過問。

雍正六年二月十七日這一天,雍正皇帝處理了多件國家大事。上午他先到中和殿保和殿,檢視第二天到先農壇祭祀的準備工作?;氐金B心殿后,他批閱了三份奏折,又發了兩道諭旨。就是在這樣繁忙的情況下,他還對琺瑯器的器形、花樣、材料,做出了細致的批示。

這是雍正時期琺瑯彩瓷器,現在的研究者評價這些瓷器,淡雅、清新、有著雋永的審美。

他跟康熙時候的風格有所不同,基本上擺脫了銅胎琺瑯彩的影響。這一時期的琺瑯彩瓷,直接讓當時著名的宮廷畫家用琺瑯料在白瓷胎上彩繪。在這些瓷器上,出現了中國傳統文人所崇尚的梅蘭竹菊和意境悠遠的山水畫。

在中國八千年延綿不斷的陶瓷發展史上,琺瑯彩瓷器是中國古陶瓷頂峰期的作品,它代表了中國陶瓷制作的最高水平。

雍正在信奉藏傳佛教的同時,也深受道家文化的影響。他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古樸自然。所以,以沉靜雅素為風格的宋瓷,深受雍正皇帝的喜愛。雍正對宮廷瓷器的另一個貢獻,是他對宋五大名瓷的仿燒,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雍正八年八月初七這一天,他來到文華殿經筵講學。而就在這一天,他還下令要求御窯廠仿燒宋代鈞窯瓷器。

這就是雍正仿制的鈞窯鼓釘洗。這是真正的宋鈞窯鼓釘洗。

鈞窯瓷器,以紅藍相間的鈞紅釉聞名于世。民間一直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等等說法。

據傳說宋徽宗曾做過一個夢,夢到了雨過天晴后天空的顏色,他非常喜歡。汝窯工匠按照他的要求,燒成了這種淡青色的瓷器。宋代五大名瓷中,傳世最少的是汝瓷,全世界不足百件。北京故宮藏有20件,現在一部分在臺北故宮,一部分散落在世界各地 。

明代《宣德鼎彝譜》中記載:內府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從這個記載中,后世得知,宋代有五大名瓷流傳于世。紫禁城所藏的宋五大名瓷,曾為宋朝皇家御用珍瓷。

哥窯釉面布滿開片,開片由深黑色大開片與褐黃色小開片交織而成,俗稱金絲鐵線。

官窯瓷器,以粉青釉色為最大特點,造型典雅古樸。

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中,唯一一個燒白瓷的瓷窯。定窯瓷器講究刻花印花裝飾,它的印花水平居宋代各窯之首。

這些瓷器,目前是故宮最珍貴的藏品之一。它們是中國瓷器制造史上的第一個歷史高峰。

中國瓷器的工藝水平,在清朝康雍乾時期達到了又一個高峰。當雍正的兒子乾隆即位后正經歷著中國封建王朝最后一個太平盛世。而這個時候,作為陶瓷中心的景德鎮人口竟達百萬。而為皇家制瓷的御窯廠作坊多達23個。

乾隆三年,他命宮廷畫家為他繪制《陶冶圖冊》。這本圖冊詳細得紀錄了御窯廠的生產狀況,展示了乾隆官窯開發的新技術。對官窯瓷器生產的二十個工序,進行了詳細地描述,將整個官窯燒制流程規范化了。乾隆以帝王之尊,親自策劃陶瓷的生產。包含著乾隆想表達親民勤政,以德治理天下的政治理想。

祀神酬愿,是《陶冶圖冊》中記載的,陶瓷生產中很重要的一道工序。關于這個工序,曾有這樣一個傳說。明萬歷年間,根據朝廷命令,燒制大龍缸,每每失敗。期限將至,工匠將受到懲罰。一個叫童賓的工匠心憂如焚,為救這些人,自已跳進窯火中,大龍缸終于燒成。

后人為了紀念他,供奉其為窯神。每次燒窯前,都要燒香祀拜,以求保佑燒窯成功。

《陶冶圖冊》上的這些文字,是一個叫唐英的督陶官奉命撰寫的。唐英十三歲起在養心殿做雜役,他善畫能詩,還擅長編寫劇本。雍正六年,唐英因辦事干練受到賞識,而被派駐景德鎮御窯廠監督窯務,做督陶官年希堯的助手。他用三年的時間,謝絕一切社會活動,和工匠們同吃同睡,苦心鉆研。在雍正九年的時候,他已經從一個外行變成技藝精湛的陶瓷業專家。

在乾隆二年,唐英成為正式的督陶官。他督導陶務前后二十多年,在這期間景德鎮所制的陶瓷,被后人公認是瓷中珍品。無論在品種的仿古創新方面,還是在器物的制作技藝方面,都達到了空前未有的水平。唐英因此而成為歷史上最不同凡響的督陶官。

這是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乾隆時期唐英督制的瓷器。

乾隆時期,陶瓷生產的管理更為嚴格。尤其是對督陶官的要求甚嚴,頗似今天的問責制。

那個時候,即使像唐英這樣的人,也會動輒受罰。

乾隆十三年,年已66歲的唐英,接到了乾隆皇帝的圣旨:此次唐英進呈瓷器,仍系舊樣,為何不照所發新樣燒造進呈。將這次呈進瓷器錢糧,不準報銷,著伊賠補。

結果這次燒造的四百六十七件瓷器,所有的費用全部由唐英自掏腰包。

這是唐英進呈的創新之作:粉青釉交泰瓶。“交泰”是取《易經》中,天地交泰,即天地相交,時運亨通之意。它上下兩部分互相勾套,既可活動,又不能拆開。

這件粉青釉交泰瓶,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一件也是唐英燒制的,粉彩八卦如意轉心交泰瓶,現在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是乾隆粉彩鏤空轉心瓶。這個轉心瓶由三部分組成,除瓶體外其他部分都可以轉動。特別是頸部的轉動部分,與瓶體構成了一部天干地支的萬年歷,既美觀又實用。

乾隆本人表現于瓷器的關心,其實與他關注別的文化事業一樣,強烈希望創造非凡與超前的理念。乾隆皇帝無微不至的參與和督陶官的努力,使得乾隆官窯出現許多創新之作。

這是景德鎮御窯廠為乾隆皇帝燒制的一件,中國陶瓷史上空前絕后的作品。這個高將近87公分的大瓷瓶,被稱為瓷母。它總共匯集了15種釉彩,16道紋飾,彩繪12幅吉祥圖案。

此前歷朝歷代都未能燒制成的,這樣碩大且工藝復雜的精美器物,扣合著乾隆皇帝,對自己“十全老人”的評價。

當乾隆擁有這件登峰造極之作時,他自己統治的這個帝國,正創造著中國歷史上,文化和藝術的一處高峰。他擁有的疆土如此廣大,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民族,如此多姿多彩。但是隨后的五十年內,這個王朝將面臨從未有過的困境和災難。他的兒孫們,不再享有天朝大國的安寧和富強。一個王朝的敗亡很快到來,在此后的歲月中,中國的宮廷御制瓷器每況愈下。直到宣統三年,清朝滅亡,官窯生產成為歷史。而紫禁城所擁有的,跨越千年歷史的瓷器珍寶,也在這個歷史的動蕩中,開始散落。

從清末開始,一大批藏于深宮的瓷器珍品,先后流失。歷經戰亂、坎坷,輾轉國內、海外,留下許多人與物之間,情感與緣分的故事。

當成化斗彩三秋杯,從宮廷流入民間后,耿寶昌與它的第一次接觸,就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那個亂世之秋。二十年之后,耿寶昌與稀世珍寶三秋杯,再次相逢。也就是在那個時期,故宮博物院的瓷器收藏,又開始了新的一頁。從新中國成立后,先后有兩萬多件瓷器,陸續收藏進故宮博物院。

2005年9月26日,從18世紀沉沒的,瑞典哥德堡號商船上打撈上來的,181件中國外銷瓷,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城樓展廳展出。展覽過后,它們中將有18件永久留在故宮,成為故宮博物院35萬件藏瓷中新的成員。

第七集 故宮書畫

本集簡介:

故宮是中國繪畫收藏、保存與研究最重要的地方,中國宮廷藏畫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氣質最生動、最直觀的記錄者。本集將故宮藏畫的匯集、流失與回歸和民族的命運、中國文化命脈的發展與延續形成最鮮明的對應。

這里是皇帝賞玩書畫的私人空間,200多年前,一個名叫弘歷的皇帝常常獨自坐在這個不足6平米的小暖閣里,靜靜地欣賞著三件堪稱絕世珍品的書法。它們是王珣的《伯遠帖》、王獻之的《中秋帖》,還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弘歷認為,這是整個大清帝國汪洋般的宮廷書畫收藏中,最精致的三件東西,為此他特意將這間小屋改名為“三希堂”。

正是這位愛好書畫的皇帝,成就了整個清王朝的宮廷書畫收藏,中國的書畫收藏史也因此留下了絢爛的一筆。在這位乾隆皇帝當政的那半個多世紀里,他將這座皇家宮殿變成了中國最大的書畫博物館!

今天,當人們置身其中的時候可能想不到,在這片宮殿里的這樣一些地方,都曾經存放過中國歷史上最精致的心靈的證明。將近600年的歲月中,就在這些宮殿里,它們傳遞著華夏文化的審美價值和觀念。今天,它們依然深入我們這個民族的內心世界。

對于一位肩負治國重任的當朝皇帝來說,收藏書畫不過是個人微不足道的消遣愛好,但恰恰因為弘歷是個皇帝,而且還是個盛世帝王,他個人的這種風雅情趣就引發了一次歷史空前的書畫大聚集。幾乎所有中國美術史上最重要的作品,都在他在位的60年間,進入了紫禁城。今天我們能夠在故宮博物院里看到的那些最珍貴的書畫文物,大多源自弘歷的畢生收藏。

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乾隆朝之前,紫禁城里的書畫收藏史。最初進入這座皇城的書畫來自元代宮廷舊藏。作為勝利者,明王朝接管了屬于前代王朝的一切遺物。這些曾經被元代宮廷保管的珍貴書畫,被新主人鈐上了新的印章。這樣輕輕一印,歷史就又翻過了一頁。

然而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對這些前代書畫并沒有更多的興趣。宋代大畫家李公麟的如花妙筆,在他眼里不過是一大批軍用物資的圖像,“思得多馬,牧于野郊,有益于后世子孫,使有防邊御患”,這位馬上皇帝欣賞的似乎只是廣備軍馬的戰略意識。

整個明王朝的宮廷基本上沒有什么積極的書畫收藏活動,唯一值得一提的,只是查抄犯罪大臣家產的收獲。

萬歷十年,富藏書畫的權相張居正去世,他生前為自己謀取私利的事逐漸被政敵揭發。萬歷皇帝是歷史上少有的性格古怪的人,他最大的特征是小氣和貪財。雖然我們無法解釋,一個富有四海的人為什么會對金銀財寶那么感興趣,但確實當有人提到張居正富可敵國的財產時,一直保持沉默的萬歷終于動心而且憤怒,抄家行動迅速開始。

就這樣,臣子家藏的書畫變成了宮廷內府收藏,但這似乎更像一場財富的轉移,整個過程與藝術本身無關。

不但入藏有限,明王朝的宮廷書畫還不斷地流失,而最主要的原因居然是開軍餉。

[胡忠良訪談]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研究館員

崇禎時期已經到明末了,因為當時是兩線作戰,那么就是一個要是在國內來圍剿這些起義軍,那么在關外就要對滿清來作戰,所以呢,就是這個軍餉,就造成了國家國庫已經非??仗?,直到起義軍圍城的時候,崇禎他也是在《明季北略》這本書里記載,他搜刮宮中,只搜刮了三十萬兩來助餉。

當崇禎皇帝在煤山腳下上吊的時候,他身后的紫禁城早已經是空空如也了。

而后,新朝來臨。

從關外來的鐵騎,很快證明了自己對正統中國文化的興趣。等到這個王朝 “盛世”開始的時候,它已經擁有一個開明,且有深厚漢文化修養的君主。

康熙皇帝的身邊聚集了一批漢族文臣,他們得到皇帝格外的優待。這里面有一個叫高士奇的人特別值得一提。

[來新夏訪談] 天津南開大學教授

他在康熙周圍,有時候康熙,有些這個地理知識,這個風俗人情,就要咨詢他,他都能很快的回答,康熙有些詩做了以后,他都可以來奉和,所以很得康熙的歡心。

高士奇不但逢迎乖巧,而且格外地精明,在向皇帝進獻書畫這件事情上,他異乎尋常地膽大,他竟然敢欺騙皇帝。

他進獻給皇帝的書畫都記載在他的一本書——《江村銷夏錄》中。

在這本書里,高士奇對每件書畫的外觀特征詳細記載,但對書畫的真偽優劣卻都沒有說明。

事實上,除了公開出版的《江村銷夏錄》之外,高士奇編纂的書畫目錄還有另外一部,后世稱之為《江村書畫目》。

[楊丹霞訪談] 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

另外一本,是他自己這個私家這個珍秘的一個底賬,它重要的有兩個內容:一個內容是說,他對于這件藏品,他自己的意見鑒定意見,他是注明白的。那么第二點就是,這個東西是可以進獻給皇帝的,還是說可以隨便饋贈給親戚朋友的,這也在這個東西邊上都注出來的。

翻開高士奇自己的批注,他的用心一目了然:做工精細的假畫是可以拿來進獻皇帝的;真正有價值的名作真跡,則要永遠秘密地珍藏在自己手中。

不過高士奇死后,他的全部藏品還是進入了皇宮內府,縱然他對書畫著迷且精明過人,可他的心機還是斗不過時間和皇權。

高士奇去世32年后,康熙皇帝的孫兒弘歷登基,年號乾隆。這位乾隆皇帝在熱衷書畫方面可算與當年的高士奇不相上下,不過當年他在這里賞玩他最珍愛的三件書帖的時候,卻并不知道,他手中署名王羲之和王獻之的作品,其實是唐宋時期的仿本,只有王珣的《伯遠帖》是東晉時候的真跡。但盡管如此,這些收藏也足以值得夸耀了。

像三希堂三帖這樣,有著千年歷史的書畫作品,在進入紫禁城之前都經歷過無數驚險。讓我們再次回顧一下,中國書畫收藏史上那些令人心痛的劫難:

在14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梁元帝蕭繹被西魏軍隊圍困在江陵城,在投降前夜,蕭繹將他收藏的14萬卷,囊括天下精華的書畫典籍,一夜之間焚毀。

1300多年前,隋煬帝沿運河下揚州,東都洛陽收藏的書法名畫隨船前往,途中船只傾覆,隨行書畫大半落水。

距今800多年前,金兵攻陷汴梁,宋徽宗的空前收藏從此散落流失„„

了解了這千年傳承的驚心動魄,當我們再回到當年弘歷賞玩三希書帖的這間小屋,就不難體會,無論是在乾隆年間還是現在,能夠看到屬于那個時代的真跡,是多么的彌足珍貴。

千年以來,書畫的聚散流遷總與帝王命運、王朝更替相關。今天我們還能夠在故宮博物院的展廳里看到這樣的作品,則與300年前那場改朝換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明末戰事四起,大量宋元以前的書畫珍品流散民間。到清康熙年間,隨著社會逐步安定,民間書畫精品漸漸匯集到少數大收藏家手中。等到乾隆皇帝開始從民間收畫的時候,擺在他面前的,簡直就像是幾個現成的書畫精品庫。

這些書畫入宮前,它們在民間的主人,用加蓋鑒藏章的方式,將自己的印記永遠地留在了畫卷上。就是這些印章,記載下了每一幅書畫的命運變遷。

這幅畫叫《雪景寒林圖》,是北宋大畫家范寬的作品。它曾經為故宮舊藏,現在則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幅畫自問世以來,一直在民間流傳,到清朝康熙年間,被天津一個名叫安岐的大鹽商收藏。

康熙后期,安岐在天津販鹽發家,之后他就開始大量收集古書畫,并將自己的收藏著錄成書,就是這本《墨緣匯觀》。從書中的記載來看,當年安岐所藏的書畫不但數量龐大,而且多為年代久遠的名家珍品。

然而到乾隆初年,由于天津鹽場外遷,新興鹽商取代了老鹽商,安家也隨之敗落。

安岐手中這一大批書畫精品,陸續被宮廷收購。

在乾隆皇帝得到的這些安岐藏品中,有一幅山水畫格外特殊,甚至還因為它引出過一段書畫收藏史上的笑談,這就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圖》。

[曾君訪談] 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副研究員

黃公望晚年,它是最后一部作品,他最有名就是說,一個是元代的繪畫,對明清的繪畫有特別大的影響,在元代繪畫里面,黃公望是首屈一指的,在黃公望的作品里面這個《富春山居圖》又是最好的,所以就像鄒之麟他有一個題跋里面講,他說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就好比王羲之的《蘭亭序》,書法里面的《蘭亭序》。

這樣一幅中國文人繪畫的顛峰之作,在后來的300年間被世人競相收藏。明末,一個叫吳問卿的人得到了它。吳問卿對這幅畫算是真正的愛不釋手?!陡淮荷骄訄D》后面有題跋記載,此人不但吃飯睡覺都要帶著它,在兵荒馬亂的時候,什么家財都可以不要,就只有這卷《富春山居圖》一直帶在身邊隨自己一同逃難。正因為吳問卿太愛這幅畫,他臨死的時候,便決定將它燒掉為自己殉葬!

當時《富春山居圖》已經被吳問卿扔進火中,眼看一代宗師的名作就要化為灰燼,這時,是吳問卿的侄子偷偷用其他畫卷將它從火盆中換了出來。但即使如此,搶救出來的《富春山居圖》也已經被燒成了兩段。

《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后,被吳家分別加以裝裱。啟首一段裝裱成為后來的《剩山圖》,如今存放在浙江博物館。而保留了原畫主體內容的另外一段,在裝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于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后來弘歷得到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重新裝裱后的無用師卷雖然不是原畫全貌,但畫中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得以保留。這幅開創了中國山水畫新風格的傳世巨作,輾轉經過多人收藏,最終被安岐買到。

安岐過世后,《富春山居》無用師卷在乾隆十一年的冬天來到了弘歷面前。但此前弘歷已經得到了一卷《富春山居圖》,也就是那幅最著名的假《富春山居》,后世稱之為子明卷。

子明卷是明末文人臨摹的《富春山居》無用師卷,后人為牟利,將原作者題款去掉,偽造了黃公望題款,并且還偽造了鄒之麟等人的題跋,這一切都把弘歷蒙騙了。

事實上子明卷仿制的漏洞并不難發現。元代書畫上作者題款都是在繪畫內容之后,而子明卷卻將作者題款放在了畫面上方的空白處,這明顯不符合元代書畫的特點。但弘歷的書畫鑒賞水平,顯然并不足以看出這些漏洞。這卷后人仿造的《富春山居》子明卷不但被他視為珍寶時時帶在身邊,而且真跡無用師卷的出現,也沒讓他推翻自己的錯誤判斷。

他一邊堅定地宣布無用師卷是贗品,一邊又以不菲的價格將這幅所謂的贗品買下。理由是,這幅畫雖不是真跡,但畫得還不錯。為此他還特意請大臣來,在兩卷《富春山居圖》上題跋留念。來觀畫的大臣無一例外地歌頌了皇帝熱愛藝術、不拘泥真偽的廣闊胸懷,誰也不敢點破,這幅畫它本來就是真跡。

不管弘歷的鑒定結論何等荒謬,安岐所藏的《富春山居》真跡確實從此進入宮廷。就在這座乾清宮里,它被靜靜地存放了近200年。直到1933年隨其他文物一起南遷。而今,這真偽兩卷《富春山居圖》都存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共同見證著中國書畫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談。

公元1799年,弘歷去世。此后,他的兒子嘉慶皇帝在書畫收藏方面就沒有太多作為。這不僅是因為嘉慶不如乾隆那樣風雅,更是因為,弘歷確實已經在有生之年幾乎囊括了天下收藏的最精華部分。

為了表示對父親心愛之物的珍重和緬懷,嘉慶皇帝決定,將乾隆平時珍玩的書畫器物,全部封存。這里就是嘉慶封存乾隆主要書畫珍藏的延春閣,因為原建筑毀于1924年的一場大火,今天我們只能通過當時畫師的筆墨領略它的風采。盡管弘歷的收藏雅興沒有遺傳,但嘉慶時,這棟延春閣,還是有一批書畫入藏,其中就包括那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問世之后,它的第一位收藏者是宋徽宗。而后,戰爭和朝代更替使《清明上河圖》真跡的流傳始終充滿神秘感,直到明代權相嚴嵩倒臺的時候,它才隨著嚴嵩被查抄的家財一起進入宮廷。但沒多久這幅畫就又從宮中神秘地消失,而這里面的關鍵人物,就是《清明上河圖》最后一段明代題跋的作者——大太監馮保。

[楊新訪談] 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

馮保這個題跋,我琢磨著有文章可做,為什么呢?因為他知道這個東西是在宮里頭,他又認為這個東西是非常重要的東西,那么今天,他怎么得到這個東西他沒有講,這個我們就反過來推測,一個是皇帝直接賞賜給他,你不是喜歡嗎我就送給你了,他就會大書特書,皇帝怎么怎么把這個東西送給我了,我怎么怎么的高興,他不講他只講好不講怎么來的,這就大有文章可做了。

馮保以不可告人的途徑得到《清明上河圖》的同時,在京城坊間開始迅速地流傳起這樣一種說法:據說宮里一個小太監偷偷把《清明上河圖》盜出庫房,逃跑時怕被人撞見,慌亂中便將畫卷藏在某處宮殿的排水孔洞里,準備日后再夾帶出宮。不料天不從人愿,當日就下起瓢潑大雨,而且一連下了三天。排水洞里的《清明上河圖》被水浸泡,取出來時已經糟爛不可收拾。

[楊新訪談]

你說這個故事根馮保題款有沒有聯系,我覺得有一點聯系,因為事實上《清明上河圖》沒有被毀,也沒有水泡的痕跡,就是說這個故事也是虛構的。

通過種種線索,今天的書畫專家推測,當初《清明上河圖》被毀的傳說,很可能就是馮保,為掩蓋自己盜畫罪行而故意放出的風聲。

自從離開紫禁城,《清明上河圖》便又銷聲匿跡,直到嘉慶四年,也就是乾隆去世的那年,它才又重新回到這座皇城。

因為乾隆的去世,權臣和珅被迅速扳倒。早在兩年前去世的湖廣總督畢沅,因為被查出有交結和珅的行為,身后被抄家?!肚迕魃虾訄D》又一次出現在查抄物品中。

這次,它被珍重地存放在延春閣,畢生熱衷于書畫的乾隆皇帝,終究沒能在有生之年一睹它的真容。

盛名之下的清明上河圖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令人們幾百年來追逐不斷。

[楊新訪談]

首先,他是一個很寫實的作品,但是他的寫實不是說完全的照本宣科,他是有組織的,作為這么一個大的場面,從郊區一直畫到城市的中心,這一路他所包含的內容,囊括的事物相當的豐富,如何去把組織起來概括起來,而能夠有典型性代表性。這個處理構思就相當驚人,你比如說我們在橋上能看到那種熱烈的場面,那肯定是人山人海擠得一榻糊涂,底下的大船鉆過橋洞要放倒桅桿,那個緊張,有人要想插手幫忙又插不上,那種情景你想里面的細節情節很多,但是我們看畫家來處理,這些組織的有條不亂,另外就是他的表現,你像城門口那個乞丐,連他周圍人的態度,我們都能體現,你看有一個人騎著毛驢回過頭來看,就是不想掏錢,這個心態都能表現的出來,這個很簡單的幾筆就勾下來了,所以清明上河圖引人入勝就勝在這個地方。

如此精妙的清明上河圖進入紫禁城后,于嘉慶十年被編入《石渠寶笈三編》。此后,清宮的入藏就沒有什么精彩可言了。而乾隆朝耀眼的書畫收藏則以登記造冊的方式被記錄了下來。

早在乾隆8年,弘歷就決定,要將內府收藏的書畫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整理。首先將有關佛教和道教的作品,編撰成目錄《秘殿珠林》;第二年,包含全部書畫藏品的《石渠寶笈》開始編撰。這是一次規??涨暗恼砉ぷ?,它將為存在了兩千年的中國宮廷書法繪畫收藏畫上一個句號。完成后的《石渠寶笈》,包括續編、三編共成書225冊。這是明清兩代,600年宮廷收藏的總結。也是歷代帝王收藏的最后規模。全盛時期的清代宮廷收藏,大約有10000件以上,其中晉唐宋元書畫2000件,明代書畫2000件,這就是中國古典書畫作品當時的最大規模。

在故宮數以萬計的藏畫中,除了帝王收藏的這些歷代名家作品之外,還有一些當朝宮廷畫師創作的繪畫作品。

畫中這個坦胸露腿,光著腳戲水的人叫胤禛,他就是那位清代十二帝中最勤勉的雍正皇帝?;蛟S正因為忙得沒有時間娛樂,這位雍正皇帝才特別喜歡,讓宮廷畫師創作這種,類似于我們今天“模仿秀”的行樂圖。在這些行樂圖里,胤禛一會兒是山間行走的老翁,一會兒又與獼猴嬉戲,這一刻他還在端坐撫琴,下一刻又變成獨釣寒江的蓑笠翁。

除了行樂圖之外,宮廷繪畫更重要的任務,是記錄皇帝的功德成就。清王朝的帝國政績就這樣以書畫的形式被記錄下來。直到1911年,民國政府建立,清王朝近300年的統治就此結束,以宮廷繪畫記錄歷史的方式,也早在此前,被來自西方的照相技術取代。

照片里的這個少年叫溥儀,他是已經退位的滿清廢帝,不過拍攝這張照片的時候他還住在紫禁城里。正是這個少年在之后的歲月里策劃了一場大規模的盜竊活動,盜竊的目標,主要是當時存放在故宮里的那些珍貴書畫。

這方書畫鑒藏印屬于溥儀。印文的風格式樣,與乾隆皇帝當年所用的如出一轍。這是他退位之后,在師傅們的張羅下,模仿乾隆皇帝的風雅所刻的整套印章中的一枚,而后,這個少年就持著這些印在故宮舊藏書畫上大蓋特蓋起來。經他“御覽”過的書畫,有一千多件被他和胞弟溥杰偷偷盜運出宮,而這一切都是在“賞賜”的名義下進行的。故宮幾百年積累的書畫精華,幾乎被這對十幾歲的小哥倆螞蟻搬家似的盜取一空。直到1924年溥儀被驅趕出宮,盜寶活動才被迫終止。最后的盜寶行動就發生在皇室出宮當天,不過這次行竊的不是溥儀。

[金運昌訪談] 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副主任

這里面有一個很有心計的老太太,他就是同治皇帝的瑜妃姓赫舍里氏,官稱是敬懿皇貴妃,這位老太太,不知道是什么時間什么機會,她把這個三希堂里面《中秋帖》和《伯遠帖》,偷偷的轉移到她自己居住的壽康宮,而且在24年出宮的時候,卷在行李里帶回娘家去了。

之后,二帖輾轉被當時北平最大的收藏家郭葆昌買到。十余年后,新一代收藏家崛起。張伯駒是新一代中有名的愛國收藏家,他與夫人潘素為保護國寶不流失海外傾盡家財,許多國寶都是他們夫婦后來向國家捐獻的。1935年,就是他們向郭葆昌提出求購二帖。

[樓宇棟訪談] 張伯駒女婿

人家開口呢?一個帖就要3千萬連幣,合到黃金多少呢?一千兩比哪個游春圖還黑,游春圖要八百兩,他要一千兩一個帖,那當然不可能了,你根本沒這個財力,你想一個帖一千兩黃金,兩個帖不就兩千兩黃金嗎?兩千兩黃金,當時我老岳父,不可能有這個財力的,那么只好作罷。

解放前,二帖被郭葆昌的兒子帶到香港,1951年底,在周總理直接批示下,二帖被以45萬8千港幣購回。

百年滄桑,三希中的二希歷經坎坷但終究回到故宮。在特定的展出日子里,前來參觀的游人可以親眼見到,這兩件曾經被乾隆皇帝珍愛的書帖。而當年溥儀出宮時仍留在宮中的快雪時晴帖,則在抗戰前文物南遷的時候,與其他珍貴文物一起被轉移到南京。1949年它又被運往臺灣,現在存放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三希堂三帖是幸運的,像它們這樣能夠保存到今天的故宮書畫,包括南京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部分,只是歷史上曾經被保藏傳承過的,書畫文物中極小一部分。那些因天災人禍而損毀或流失的古書畫,有些我們已經永遠沒有機會見到,還有一些卻依然在歷史的長河中沉浮,若隱若現„„

這是中國博物館進入拍賣行購買文物的開始。這幅畫自從1945年被溥儀在長春遺失,便再也沒有出現過。這次拍賣是它半個世紀以來首次現身,整個中國文物收藏界都為之震動。而故宮博物院的收購手筆則令人刮目相看。

第三篇:觀看黨史紀錄片《中國共產黨歷史》心得

光榮的歷史,偉大的成就

——觀看黨史紀錄片心得 石碧波 地路處一室

最近抽空觀看了黨史紀錄片——《中國共產黨歷史》。雖說以前已經通過各種影視、文獻資料,了解過黨的歷史,但像這樣以如此翔實的材料反映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紀錄片,還是第一次見到。

看完紀錄片,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回顧中國共產黨九十年走過的輝煌歷程,簡單概況成一句話,那就是:光榮的歷史,偉大的成就。

一九一一年,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在武昌首義成功,推翻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給黨史災難深重的中國帶來一縷希望的曙光。

然而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導致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很快被袁世凱竊取,中國又進入了軍閥混戰的年代,從一個火坑跳到另一個水坑,中國依然在被動挨打,政府依然在喪權辱國。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七日,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等人迅速拿起了馬克思主義這一新的思想武器,嘗試解決中國的問題。

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爆發,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成為這一偉大愛國救亡運動的主要領導者;與此同時,中國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首次登上了歷史舞臺。五四運動的成功,讓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看到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

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政黨,為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提供了榜樣的力量,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鼓舞了中國共產黨人斗爭的信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21年7月,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有了馬列主義武裝的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了。

在轟轟烈烈的戰爭年代,無論經歷多大的挫折、經受多重的失敗,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守著最樸素的共產主義信仰,胸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準確地把握著形勢發展的方向,創造性地提出并成功實踐了“工農聯盟”、“紅色割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農村包圍城市”等一系列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馬列主義新型革命理論——毛澤東思想。正是在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經過二十八年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奪取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創建了一個傲然屹立于世界東方的新中國。

新中國剛剛成立,還沒來得及治愈戰爭創傷,美帝國主義就將侵略朝鮮的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一衣帶水,唇亡齒寒,為了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同時支援革命兄弟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斗爭,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毅然發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號召,組建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赴朝參戰,以大無畏的精神和敢打敢拼、不怕犧牲的頑強斗志,沉重打擊了美帝國主義及其傀儡政權的囂張氣焰,以鮮血和生命捍衛了中朝人民延續至今的深厚友誼,讓世界第一次見識了中國崛起的力量。

進入全面建設時期后,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一起,充分發動廣大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積極性,團結一切愛國人士,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造、革新,迅速開創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雖然經歷了中蘇破裂、大躍進、文革等重大挫折,依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周恩來、鄧小平等一批頭腦清醒的老一輩領導人的主持下,綜合國力始終在不斷提升,外交方面更是取得了重大突破——中美兩國領導人跨越大洋兩岸,成功握手;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一九七八年,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新中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迎來了偉大的歷史轉折——邁進了改革開放的時代。

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歷經二十九年的艱辛探索、深刻反思、認真總結,終于找到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擁有了新時期當代中國的馬列主義——鄧小平理論。

正是在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的指引下,黨的第三代、第四代領導集體繼續大踏步地推進著社會主義建設,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學、體育、文教等全面發展,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的重大成就——成功收回香港、澳門,大力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深化體制改革,成功加入“世貿”,三峽點亮大半個中國,“神

五、神六”飛天圓夢,零八奧運落戶北京,兩岸實現三通,gdp趕超日本„„,還有我們廣大鐵路職工最感同身受的“高鐵時代”。

一部九十年的中國共產黨黨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信仰、扎根群眾、艱苦奮斗、不怕犧牲、勇于革新、與時俱進的創業史,無數的歷史事實和斗爭經驗,一再反復地驗證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些顛撲不破的真理。

我為是一名黨員而自豪,我相信在黨的領導下,中國的明天會更美好。

第四篇:觀看中國共產黨歷史紀錄片心得體會

今年是建黨90周年,5月24日中心組織全體工作人員觀看了《中國共產黨歷史紀錄片》,觀看以后讓我受益匪淺,心朝澎湃,忘不了革命前輩在硝煙中前赴后繼,忘不了無數英雄為祖國解放事業而奮不顧身,曾經的苦難,曾經的悲愴,讓人難忘,今天的成就,今天的偉業,讓人自豪。

中國共產黨在民不聊生、破敗不堪的舊中國誕生,領導億萬中國人民建立起富強民主的新中國,到今天有了建設和發展特色社會主義的大好局面,90年風雨歷程充滿艱辛和坎坷。我黨歷經戰火洗禮和歷史考驗,其歷史凝聚著無數革命領導人的智慧和力量。歷史不曾遠離,只要我們用心去觸摸歷史的痕跡,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讓我們堅定忠誠于黨的信念,將步伐邁得更加威武鏗鏘!

王敏

第五篇:《大型黨史文獻紀錄片—中國共產黨歷史》觀后感

黨史紀錄片《中國共產黨歷史》

觀 后 感

看完紀錄片,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回顧中國共產黨九十年走過的輝煌歷程,簡單概況成一句話,那就是:光榮的歷史,偉大的成就。

中國共產黨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走出了一條屬于中國的康莊大道,在黨的領導下,中國的社會狀況和人民生活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建設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的強國地位也在世界舞臺逐漸顯現。

要繼續平穩的走好社會主義發展之路,要從每個人做起。做為一名預備黨員,我要以黨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比群眾多挑重擔,多做貢獻。自覺實踐黨章,做到“六個堅持”:

一、是堅持理想信念,堅定不移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斗。

二、是要堅持勤奮學習,扎扎實實地提高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領。

三、是要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始終不渝地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四是要堅持勤奮工作,兢兢業業地創造一流的工作業績。

五是堅持遵守黨的紀律,身體力行地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

六是堅持“兩個務必”,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落實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思想上,多讀多看多思考。努力學習科學、文化和業務知識,增強學習科學、文化和業務知識的自覺性和緊迫感。

二、工作中力爭上游,我要干一行,愛一行,學一行,鉆一行,精通一行,雖然目前我還有不足不到之處,但我一定會不斷地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努力成為本職崗位上的內行和能手。

三、在生活中也要高標準嚴要求來約束自己、提高自己。

1、在生活待遇上不攀比,要比貢獻、比業績。

2、非分之想不可有。

3、艱苦奮斗的作風不可丟。要提倡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反對大手大腳,暴殄天物,杜絕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

4、遵紀守法,接受監督,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蝕。只有增強法制觀念,完善監督機制,才能從組織上腐化墮落的通道。

以后,我將一如既往的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來武裝自己,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在工作崗位上始終保持著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善于學習,視野高遠,立志成為黨組

織的一員,投入改革開放、獻身現代化建設、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實績,為黨的事業添磚加瓦,誓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真誠的友誼300字作文下一篇:贊美向日葵作文400字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