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初中歷史易錯知識點

2022-08-25

第一篇:初中歷史易錯知識點

初中歷史復習資料(易混易錯知識點+各地中考題)

一、歷史易混易錯知識點

(一)中國古代史部分:

1、四大發明的順序:造紙術(漢)、印刷術(隋唐)、火藥(唐中期)、指南針(北宋)。具體來說,西漢出現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用麻做的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隋唐雕版印刷術,北宋畢生發明活字印刷術。唐中期有了火藥的記載,唐末用于軍事,宋元廣泛用于軍事并向外傳播。指南針在北宋開始用于航海,南宋廣泛用于航海并向外傳播。

60年設置西域都護的,不是漢武帝,他在位是前140-前87年。

4、清朝與以往相比,其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何突出特點?

特點:一是反擊外來侵略,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二是把平定少數民族叛亂的斗爭與加強民族聯系和軍事行政管理相結合。

(二)中國近現代史部分

國主義控制和壓迫的國家。半封建的含義是原有的封建經濟遭到破壞,資本主義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留著封建剝削制度?!赌暇l約》簽訂后,中國雖然形式上是獨立國家,但其獨立的政治開始受到外來干預,以自然經濟為特征的封建社會也受到了外來資本主義沖擊,已是不完整的封建社會。

直接:英國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洋務派開展洋務運動;工業文明成果進入中國,方便了人們出行、促進了商品流通、豐富了人們生活。

3、近代被迫開放和現代改革開放區別:近代開放和外國在華投資設廠是列強強迫中國開放的,主權受到損害,使便利帝國主義對華侵略;現代改革開放是主權在我,是為了引進先進管理經驗和資金,為現代化建設服務。

4、火燒圓明園是英法聯軍而不是八國聯軍,時間是1860年不是1856年。但八國聯軍和英法聯軍都曾侵占過北京。

5、八國聯軍侵華的主要目的是鎮壓義和團運動,根本目的是維護和擴大在華利益?!缎脸髼l約》中最能反映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工具的是“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6、洋務運動雖然向西方學習,但他只是學習技術,沒有觸動封建制度,所以是一次封建性質的改良運動,不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是其失敗的根源。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我們現在改革開放是學習外國先進技術,是為了發展我國的經濟,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7、近代化和近代史的區別:近代化是指在經濟上實現工業化,政治上實現民主化的進程,這兩大領域開啟性事件是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近代史是指現代史之前的歷史,即我國處于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會時期的歷史,時間是1840年——1949年。

揭開中國教育近代化序幕是洋務運動的京師同文館。不是戊戌變法時期的京師大學堂。

8、近代化探索中,在經濟和政治方面探索的開啟性事件分別是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19世紀末,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核心內容應該是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9、孫中山先生沒有親身參與武昌起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并未結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10、三民主義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義未明確提出反帝,民權主義未將整個地主階級作為革命對象,民生主義未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辛亥革命是第一次巨變(推翻了兩千多年封建帝制),另外兩次巨變指: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近現代改變中國社會性質三件大事是:鴉片戰爭、新中國成立和三大改造。

11、新文化運動屬于思想上的近代化探索,近代化探索包括: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但中國近代化思想解放運動只包括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不包括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點是:愛國的進步的運動,經濟上要求發展資本主義,政治上挽救民族危亡,都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

洋務運動主張“自強”“求富”。戊戌變法主張“變法圖強”。辛亥革命主張“三民主義”。新文化運動主張“民主”“科學”。“公車上書”的背景是甲午戰爭后《馬關條約》的簽訂。新文化運動是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繼續,主要是就其反封建性質來說的。

12、洋務派和維新派異同:

相同:都主張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試圖富國強兵。 不同:洋務派主張維護封建制度,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制度。

辛亥革命最大功績是結束了二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不是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

13、洋務派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而不是資產階級的代表。洋務運動創辦的民用企業,不是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14、近代前期三次運動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階級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運動;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5、中國近代前期被迫與列強簽訂的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是《辛丑條約》,誤以為是《馬關條約》?!缎脸髼l約》盡管沒有割地條款,但巨額賠款以及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嚴格控制清政府的規定,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顯然其危害比《馬關條約》更為嚴重。

16、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國人民的反帝活動(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或初步勝利),不是徹底勝利。

18、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依據是工人階級在斗爭中以獨立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成為決定斗爭最終結果的主力軍。

20、歷史轉折:(1)黨史上的轉折:遵義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

(2)其它轉折:鴉片戰爭、中華民國成立、抗日戰爭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俄國1861年

改革、日本明治維新。(3)社會性質改變的一定是重大轉折,轉折不一定改變社會性質。 23東思想(中共七大)。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中共十五大)。 24封。近代中國落后的原因:內有腐朽的統治(長期閉關鎖國,不能順應時代潮流推動政治制度的變革),外有列強的侵略。而根源在于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5、新中國成立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不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革命勝利標志是三大改造。

26、土地改革是把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變成農民階級土地所有制,土地依然是從私——私,土地私有性質沒有改變,所以不是社會主義革命。三大改造性質發生變化,由私有變公有;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性質也沒有發生變化。在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這是一次創新。

27、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新中國成立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土地改革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的標志不是新中國的成立,而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新中國的“過渡時期”不是從1953年開始的,而是從新中國成立開始,止于三大改造的完成。三大改造的實質是:變革生產關系的社會革命,即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新中國“過渡時期”的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而不是社會主義社會。

28、 1957年一五計劃完成標志著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不是完成了工業化。即:一五計劃的工業建設成就的最大意義是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29、“左”傾與右傾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傾主要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左”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現,表現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兩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傾錯誤的危害性更大。黨的歷史上兩次嚴重的左傾錯誤:博古、李德的左傾錯誤導致了紅軍被迫長征,遵義會議得以解決;大躍進、人民公社化,以及后來的最長的左傾錯誤——文革,導致國民經濟遭到嚴重損失,拉大了與發達國家差距,解決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

30、1971年是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不是加入,因為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

31、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中美關系實現正?;?979年中美建交。中日建交(1972年)早于中美建交(1979年)。

3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進行的大的制度創新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創立;國有企業的改革;教育體制的改革等,表明了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進步與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世界古代近代現代史

2、 “人”和“世界”被發現的時代,分別是指文藝復興和新航路的開辟。

3、英國《權利法案》的重要意義在于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憲法保障。標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的事件是1688年宮廷政變成功。在這次政變中被趕下臺的國王是詹姆士二世。

法國思想啟蒙運動不會影響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在文藝復興的影響下。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會影響到英國憲章運動。

4、美國獨立戰爭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相比,最大的特點是革命任務是推翻殖民統治。

5、美洲最早的居民是印第安人,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的抗英斗爭到18世紀末轉變為聯合一致的美國獨立戰爭,出現這一轉變主要是由于統一的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

7、規定華盛頓為美國第一任總統不會寫在《1787年憲法》中。華盛頓總統任期:1789-1797。

8、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英國和法國的要求”共同點是: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發展資本主義,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是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政權。

9、、法國《人權宣言》所體現的進步精神是反對君主專制和封建等級制度,它的核心內容是闡明資產階級的人權要求和依法治國的主張,推動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進行。

10、拿破侖帝國覆亡的主要原因是對外戰爭損害了許多國家人們的利益。

1

112、導致英國工業革命產生的直接原因是工場手工業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要求。工業革命在英國首先發生的前提條件是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工業革命的大致順序:歐洲大陸、北美、日本。

13、在英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戰勝封建生產方式的標志是工業革命的完成。

14、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15、美國內戰被稱為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是因為:進一步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美國內戰中,林肯政府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維護國家統一,北方戰勝南方的根本原因是北方進行的戰爭具有正義性,人心向背有利于北方。

16、關于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的說法不正確的是:都是由當時的美國總統領導的革命。

17、19世紀中期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是幕府統治。明治維新措施中,動搖和瓦解幕府統治基礎的是:廢除買賣土地的禁令,承認土地私有。在明治維新措施中,對社會進步和持續發展最為關鍵的是發展近代教育。

18、日本人將“science”翻譯成“科學”,后于1915年引入中國,與這一概念傳播相關是事件是明治維新和新文化運動。

19、俄國1861年改革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其主要依據是改革廢除封建農奴制。俄國1861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沙皇專制統治。

20、俄國二月革命沒有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沒有改變俄國的社會性質。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其主要依據是使世界歷史進入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人類歷史上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現實的標志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21、1921年蘇俄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最能表明蘇維埃政府從國情出發,探索本國的社會主義道路。1928-1937年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蘇聯由農業國變成了強盛的工業國。

23、《凡爾賽和約》最能體現巴黎和會的分贓性質的內容是有關殖民地問題。

25、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只能說明斯大林模式的失敗,而不能說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

第二篇:【】高中歷史(必修Ⅲ)易錯易混知識點

高中歷史(必修Ⅲ)易錯易混知識點 第一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易錯點 1.“百家爭鳴”是指一百個學派在爭論。

錯誤。“百家”是泛指,意為數量多,并不是指“一百家”。春秋戰國時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等。

2.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最受當時統治者重視。

錯誤。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最受統治者重視的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經過董仲舒的改造適應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3.孟子提倡的“仁政”就是孔子提倡的“仁”。

錯誤??鬃拥?ldquo;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愛人”;孟子的“仁政”是從孔子“仁”的精神出發,進一步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的施政綱領。

5.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與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本質上都是一種思想專制。

正確。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與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本質上都是思想專制,只不過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過暴力手段實現思想專制,而漢武帝通過和平手段實現思想專制。

7.儒家的“三綱五常”在宋代披上了哲學色彩(理學)的外衣。

正確。理學在社會道德規范上是儒家的三綱五常。“二程”認為 “人倫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其意思即三綱五常是天理。朱熹主張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人性與天理一致,具有仁、義、禮、智、信等美德。朱熹的觀點是要人們接受封建道德觀念(存天理,滅人欲),可見儒家的三綱五常在宋代披上了哲學色彩的(理學)外衣。

9.不管是程朱理學還是陸王心學,都屬于唯心主義思想。

正確。兩者都是唯心主義思想,都為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提供理論支撐。但它們在宇宙觀方面有所不同,理學屬客觀唯心主義,心學主張心即理,是主觀唯心主義。 10.明清時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

錯誤。明清時期反封建民主思想在當時并沒有成為主流思想,當時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學和心學,主要原因是當時政治上實行君主專制,經濟上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思想上實行專制。

——易混點

1.戰國時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主張及地位。 (1)儒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荀子提出“仁義”“王道”“人定勝天”的觀點。儒學成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不被統治者重視。 (2)墨家:墨子開創,主張“兼愛”“非攻”,“尚賢”。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的利益,一度成為顯學。 (3)法家:韓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主張“法治”。為各國變法提供了理論依據,適應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趨

勢,備受統治者推崇。

(4)道家:老子開創、莊子繼承,提出“道”的哲學思想、辯證思想和“無為”的治國思想。在西漢初年成為主流思想。

2.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異彩: (1)儒家的“仁政”——契合當今的“以德治國”。 (2)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當今的“依法治國”。

(3)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當今的全民教育、素質教育、職業教育等。 (4)墨家的兼愛、非攻——契合當今的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反對戰爭。 3.孔子與蘇格拉底思想的異同。 (1)相同點:都主張“仁”與“善”;都重視人文精神,關注人與社會。 (2)不同點:

①孔子注重禮,主張愛人,強調人的倫理道德,注重人的社會性,目的是維護封建禮教,其本質是壓抑人性。 ②蘇格拉底崇尚人性自由,強調人,反對神,主張個性解放和個人價值,注重人的個性。

(2)相同點:①都屬于儒學范疇,并對儒學有所發展。②都強調意識第一,物質第二,屬于唯心主義。③都要求克服私欲,維護封建統治秩序。④都是古代哲學的重要成果。⑤都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⑥都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起了積極作用。

(2)共同點是:都吸收其他學派或宗教的思想,將其改造、融合進儒家思想;都適應當時政治統治的需要,借助統治者的力量。

(2)“君權神授”、“天人感應”。起到限制君權,要求統治者愛護百姓的作用;為儒學披上神學外衣,帶有封建迷信色彩。 (3)“三綱五常”。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成為中華傳統美德的組成部分,“孝道”注入社會主義道德內涵,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充滿封建意識,本質上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宋明理學:

(1)宋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將儒學發展為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實際是為封建綱常辯護。 (2)明王陽明創立心學,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善”,通過“內心自省”、“以致良知”。

(3)宋明理學開創了儒學的新時代,它使儒家思想理論化和哲學化,使儒學服務統治的政治作用和修養身心層面的社會功能走向一致化。

③顧炎武——反對君主專制,倡導經世致用;

④王夫之——主張用發展的觀點看待歷史,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2)主張比較:

(3)共同特點:

①反傳統、反教條。②反封建專制。③帶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④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時代要求。

(3)思想文化:綱常禮教嚴厲,推行文化專制,阻礙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傳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礎。 (4)國人風貌:人們深受禮教毒害,迷信愚昧,難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眾基礎。

第三單元: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易錯點

1.四大發明中最早的發明是造紙術。

錯誤。造紙術是在漢代發明,而指南針起源于戰國的司南,早于造紙術的發明。 2.畢升是最早發明印刷術的人。

錯誤。畢升不是最早發明印刷術的人,因為在隋唐時期就已經有了雕版印刷術,并在隋唐時期就開始西傳到阿拉伯,而畢升發明的是活字印刷術。

3.明清時期我國科技繼續發展,而西方文藝復興后科技也在迅速發展,兩者都屬于近代科技。 錯誤。我國明清時期的科技屬于傳統科技,而西方文藝復興后的科技是近代科技。 4.《詩經》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浪漫主義的基礎,被后世奉為儒家經典。 錯誤?!对娊洝返於酥袊诺湮膶W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后世奉為儒家經典。 5.杜甫以現實主義的“詩史”,被譽為“詩仙”。 錯誤。杜甫以現實主義的“詩史”,被譽為“詩圣”,“詩仙”是指李白。 6.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

錯誤。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漢字,但不能說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

9.京劇的誕生標志著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的成熟。

錯誤。中國古代戲曲藝術成熟的標志是元雜劇的誕生。 10.京劇的“京”指的是元代的京城。 錯誤。京劇產生于清代,“京”是指清代的京城。 ——易混點

1.古代中國科技發展的特點:

(4)從分布區域上:主要集中在與農業有關的農學、天文歷法及醫學等方面。 (5)從成就影響上:全面繁榮,多種成就領先于世界。 2.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科技衰落,整體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當時中國落后的社會生產關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地束縛了科學技術的進步。 (2)封建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

(3)中國封建統治者歷來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清朝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的規模。壓制了手工業的發展,不利于科學技術成果的產生和推廣。

(4)明清統治者加強文化專制統治,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不利于自然科學的研發。 (5)明清時期,歐洲的科技迅速發展。 3.古代中國文學藝術具有的鮮明時代特征:

化由此得到迅速的發展,文學藝術大放異彩。漢賦華麗的辭藻描繪恢宏氣勢的時代。

(3)隋唐:政治統

一、經濟繁榮、民族融合、文化藝術全面繁榮,同時社會走向正軌,法度規范成為社會的需要。中唐以后,政治黑暗,出現了大量表達人民痛苦、揭露黑暗統治的作品。

(4)宋元:隨著商業繁榮、城市發展、市民階層壯大,民間文化日益繁榮,出現了許多描繪民間風情的作品,如繪畫作品《清明上河圖》、年畫、話本和詞的興起。

(5)明清: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商品經濟繁榮,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出現了很多描寫日常生活、人情世俗的小說和藝術作品。

(4)社會上彌漫著拜金逐利的風氣,傳統的輕商觀念開始淡化。

(5)明清社會矛盾加深,一些文人寫出一批批判現實的力作。體現出對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叛逆特色。

第二單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易錯點

1.蘇格拉底是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

錯誤。蘇格拉底不是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是普羅泰格拉。蘇格拉底與智者學派主張的相同點是重視人的價值,區別是智者學派強調人的作用,但忽視道德,而蘇格拉底既強調人的價值,也重視道德,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

2.孔子與蘇格拉底都提出重視道德,但他們的目的是不同的。

正確??鬃又鲝?ldquo;仁”“為政以德”,希望恢復奴隸社會秩序;蘇格拉底主張“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目的是重建城邦公德。

3.文藝復興時期反對宗教信仰。

錯誤。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將斗爭的矛頭指向天主教會,但并不反對宗教信仰。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也是信仰宗教的。

5.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都主張放棄基督教。

錯誤。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反對的是封建的教會與宗教思想,并不是放棄基督教。兩者都帶有一定的宗教思想。 6.啟蒙運動興起于法國,高潮出現在英國。

錯誤。啟蒙運動興起于英國,高潮出現在法國,這是因為啟蒙運動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封建專制阻礙在思想上的反映。

9.孟德斯鳩思想奠定了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

正確。孟德斯鳩反對君主專制,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 10.啟蒙運動進一步發展人文主義,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做了思想準備。

正確。啟蒙運動豐富和發展了人文主義精神的內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學的斗爭推進到反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按照資產階級利益構建政治制度的高度,從而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做了思想準備。 ——易混點

1.正確認識西方人文精神的發展歷程及內在聯系: (1)歷程:

①古希臘人文精神——把目光投向人和人類社會,強調人的價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重視知識作用及人的道德。

②文藝復興——批判封建神學統治,追求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學。

(2)內在聯系:

——古希臘人文精神被看作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頭,文藝復興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礎,宗教改革是文藝復興的深化和實踐,啟蒙運動是對文藝復興的繼承和發展,三者共同推動了人文主義的復興和發展。

——古希臘的人文主義側重于哲學領域;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側重于文藝領域;宗教改革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側重于宗教領域;啟蒙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側重于政治領域。 2.文藝復興時期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不同表現: (1)文藝復興時期:

①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反對神學對人性的壓抑。②張揚人的理性,反對神學對理性的貶低。③主張立足于現實生活的精神追求,反對神學用天國生活否定塵世生活。 (2)宗教改革時期:

挑戰教皇和天主教會的權威,使人獲得精神上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從神學的角度論證了人的自由和獨立性。提倡人的個性解放,獲得更多的個性自由。

4.雅典民主與近代西方民主的比較。

(1)聯系:主權在公民發展為主權在民思想;輪番而治發展為選舉制、任期制;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陪審法庭發展為分權與制約的思想與實踐;公民大會成為議會制的雛形;演講、陶片放逐法成為辯論、投票的起源。 (2)區別:

①從階級性質看:古希臘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政治;近代西方是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

⑤從參政方式看:古希臘是抽簽、輪流坐莊;近代西方是民主選舉代表參與國家政治;選舉和議會立法。 5.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的發展。

(1)從批判對象上看,由天主教會的神學世界觀擴展為將矛頭直接對準封建專制制度。

(4)從指導思想上看,從重視人性到倡導理性;

(5)從追求目標上看,從追求個性解放到追求自由、平等,進而主張建立民主與法制社會。

第四單元: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

——易錯點

1.伽利略發現的自由落體定律是近代科學形成的標志。

錯誤。伽利略發現的自由落體定律等物理學定律,開創了近代科學,為經典力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牛頓力學體系是近代科學形成的標志。

2.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徹底否定了牛頓力學體系。

錯誤。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只否定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沒有否定整個牛頓力學體系。牛頓力學是相對論力學在低速狀態下的一個特例。牛頓力學是整個力學的基礎,牛頓所創立的概念,至今仍指導著我們的物理學思想。相對論發展了牛頓力學,打破了傳統的絕對時空觀。

3.達爾文和牛頓的學說都否定了基督教神學的權威。

正確。17世紀的牛頓把“造物主”從無生命現象的研究領域驅逐出去了;19世紀的達爾文又把“造物主”從有生命現象的研究領域驅逐出去了。故達爾文和牛頓的學說都否定了基督教神學的權威。 4.進化論的提出使封建神學退出歷史舞臺。

錯誤。不能說進化論的提出使封建神學退出歷史舞臺,只能說它對封建神學“創世說”構成有力挑戰。 5.劃分“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的主要依據是能源動力。

正確。“蒸汽時代”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炭,動力是蒸汽;“電氣時代”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石油、電,動力是內燃機、電力。 ——易混點

(3)它所揭示的關于生命自然界辯證發展的規律,不僅結束了生物學中物種不變論的統治,也為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創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4)對處于國家危亡時期的中國思想界也產生了巨大震動,對整個世界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4)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量子論的提出,使人類認識自然規律由宏觀深入到微觀,深化了對時間、空間和引力現象的認識。

3.三次工業(技術)革命及其不同影響。

(1)技術革命:以瓦特蒸汽機為代表的英國一系列機器的發明與廣泛應用將第一次工業革命引向深入,促使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而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則使工業動力結構發生重大改進,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社會生產力再度獲得迅猛發展,人類進入“電氣時代”;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導致后工業時代的到來,網絡技術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人類進入“信息時代”。

(3)消極影響:①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奪,

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網吧的出現,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網絡,不能自拔,對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第五單元: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易錯點

1.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開始了解西方發達的根源。

錯誤。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對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主要是從地理、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只是開研究、學習西方之先河。 2.早期維新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

錯誤。早期維新派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也沒有付諸行動。 3.中國近代最早提出學習西方君主立憲制的是康有為。

錯誤。中國近代最早提出學習西方君主立憲制的是早期維新派。 4.康有為宣傳維新思想時,拋開儒學的外衣,直接反封建。

錯誤??涤袨榘l表《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經學的外衣,否定君主專制統治,宣傳維新變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主要原因是資產階級力量比較弱小。 5.梁啟超譯著《天演論》,首次將進化論學說引入中國,為維新變法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錯誤。中國近代最早將進化論學說引入中國的是嚴復,他翻譯了《天演論》。 6.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并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錯誤。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肚嗄觌s志》從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8.康有為和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對待孔子的態度不同,但他們的本質是一致的。

正確??涤袨榻栌每鬃拥臋嗤硇麄髯兎?,新文化運動則喊出“打倒孔家店”,但兩者的本質都是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

9.新文化運動摧毀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

錯誤。新文化運動只是沖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并沒有摧毀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 ——易混點

1.近代史上幾次不同性質的思想解放運動。

(1)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資產階級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對當時在社會上仍占統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三次思想解放運動。

2.新思潮的倡導者與洋務派在學習西方問題上的異同及聯系。

(1)同:①都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②根本目的都是維護封建統治。 (2)異:①林則徐、魏源等提出“師夷長技”主要是為了“制夷”,即抵抗外來侵略;洋務派“師夷長技”主要是為了鎮壓國內人民起義,但也包含抵抗外來侵略的思想。②林則徐、魏源的主張大多沒有付諸實踐,而洋務派則掀起了洋務運動。

(3)聯系:洋務派是林則徐、魏源思想主張的繼承者和實踐者。 3.維新派與洋務派雖然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但主張明顯不同。

4.維新派、改良派、革命派的比較。

三者都屬于資產階級的政治派別,但具體的主張并不同。維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實行君主立憲制,而革命派則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制度;維新派、改良派反對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堅持用武裝起義的手段。

5.魏源《海國圖志》與洪仁玕《資政新篇》在目的、內容及地位上的比較。 ——魏源《海國圖志》:

(3)地位:①這是第一部由中國人編撰的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翔實的專著,也是探尋學習西方富國強兵之道的啟蒙之作;②它促使人們開闊眼界,引導人們注意世界形勢,了解世界,對近代維新變法思想有一定的影響。 ——洪仁玕《資政新篇》:

(1)目的:學習西方,振興太平天國。 (2)內容:政治上強調“設法用人”;經濟上,主張效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交通運輸事業,發展制造、開采、冶煉業,發展金融、郵政事業;文化教育上主張開辦學館,學習西方科學知識;社會改革上,嚴禁鴉片,取締迷信,禁止溺嬰和蓄奴,興辦社會福利事業;外交上,反對閉關態度,主張同資本主義國家自由通商,進行文化交流,但外國人不得觸犯太平天國的國法,不得干涉天國內政。 (3)地位:①這是第一部由中國人編撰的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翔實的專著,也是探尋學習西方富國強兵之道的啟蒙之作;②它促使人們開闊眼界,引導人們注意世界形勢,了解世界,對近代維新變法思想有一定的影響。

(1)從運動的起因看,列強的歧視和壓迫是直接原因(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

(2)從運動的宗旨來看,是為了反抗外國強權,維護民族利益(“外爭國權,內除國賊”)。

(3)從運動的過程來看,始終堅持一個目標就是維護主權,反抗強權(拒接和約簽字)。

8.對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學習,就抓住三大特征、四個階段:

(1)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啟蒙和救亡相連,體現了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二是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斷深化的歷程;三是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如新思想的萌發、洋務運動)到主動選擇(例如辛亥革命)的過程,最終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第六單元: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易錯點

1.新舊三民主義最主要的不同是有沒有明確反帝。

正確。舊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國主義走狗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不過沒有明確提出反帝任務。新三民主義才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這是新舊三民主義最主要的不同點。 2.三民主義的核心是民族主義。

錯誤。三民主義的核心是民權主義,因為其從理論上解決了奪取政權和建設政權問題。

4.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時中共已經正確認識這一國情。

錯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在1956年,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的,這次會議正確分析我國國情,肯定了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5.鄧小平理論重點解決“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重點解決“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錯誤。鄧小平理論重點解決“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重點解決“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易混點

2.孫中山的新、舊三民主義思想有什么異同?

(1)相同點:①民族主義都主張反對民族壓迫;②民權主義都要求人民享有自由平等的權利;③民生主義都主張平均地權。

(2)不同點:

③民生主義:舊三民主義只提出平均地權的主張;新三民主義增加了節制資本、耕者有其田的內容。 3.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

(1)新三民主義是革命綱領、具體的奮斗目標;三大政策是指導思想、方法、途徑和具體方針。兩者都是新民主主義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指導思想、政治綱領。

(2)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標志、靈魂;新三民主義充分體現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實質內容,是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華,符合中國民主革命的實際要求。 5.四大理論成果解決的問題不同:

(1)三民主義重點解決“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民主”的問題;

(2)毛澤東思想重點解決“革命的任務是什么,怎樣進行革命”的問題; (3)鄧小平理論重點解決“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重點解決“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6.對中國共產黨理論成熟的過程,可用

一、

二、三概括:

(1)一個真理: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化,即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

(2)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找到了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

7.中共從“走俄國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歷程。 (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①“走俄國人的路”指的是城市武裝暴動的革命道路,使中國革命屢遭挫折;

②“走自己的路”指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由城市轉入農村,走“工農武裝割據”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國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2)新中國成立后:

①“走俄國人的路”指的是照搬蘇聯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中共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當時除了蘇聯之外別無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由于統得過死,權力過于集中,長期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缺乏民主、監督,妨礙了民主政治的發展;

②“走自己的路”指的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黨中央高瞻遠矚,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取得重大成就,20世紀末基本實現了小康水平這一

第七單元: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易錯點

1.“兩彈一星”指的是原子彈、氫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錯誤。“兩彈一星”指的是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其中 “兩彈”不是原子彈、氫彈。 2.袁隆平研究的雜交水稻及1965年中國研究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都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科技成果。 正確。1973年,袁隆平選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南優2號”,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首次實現,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3.“百家爭鳴”并不是想說什么就可以說什么,想怎么說就可以怎么說。

正確。“百家爭鳴”指科學上不同派別可以自由爭論。文藝科研領域應該有思考與辯論、創作和批評的獨立與自由,但要在憲法范圍之內。 4.“雙百”方針中的“百家爭鳴”與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實質相同。

錯誤。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反映的是政治斗爭激烈,流派多且階級陣線鮮明。“雙百”方針中的“百家爭鳴”主要體現在學術上,沒有階級的差別與對立。 5.“211工程”是利用社會力量辦學的工程。

錯誤。“211工程”是發展高等教育方針,即面向21世紀在全國重點辦好100所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希望工程”是利用社會力量辦學。 7.“科教興國”戰略是中國科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

錯誤。“科教興國”戰略不是中國科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而只是重要原因。“科教興國”戰略屬于政策層面,對科技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從根本上說,科技發展要依賴于經濟基礎。 ——易混點 2.“雙百”方針提出的目的、實質及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1)目的:在文藝科學工作方面,把一切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2)實質: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實行政治民主、藝術民主和學術民主。新文化運動提出“民主與科學”的口號,“雙百”方針主張“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既是對新文化運動中民主與科學精神的繼承,又是在中國文化現代化中的新發展。

3.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在科技戰略的制定和發展方面作出的努力:

(1)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隨后制定了中國科學發展的遠景規劃,以發展原子能、火箭和電子計算機等高科技為重點,在全國范圍內掀起“向科學進軍”的熱潮。 (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作出發展“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

(3)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鄧小平重申了馬克思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著名論斷,科學技術和知識分子重新得到了肯定和重視。

第三篇:初中化學全冊易錯知識點

一、化學的研究范圍,對象,基本化學概念

1.純凈是相對的,不純是絕對的。

2.冰水共存物是純凈物,潔凈的空氣一定是混合物,純凈水是混合物,食鹽是混合物。

3.干冰不是冰,水銀不是銀。

4.燃燒和爆炸都既是物理變化,又是化學變化。

5.干冰升華是物理變化,導電導熱是物理變化,生銹和腐爛是化學變化,利用沸點不同分離氣體是物理變化。

二、空氣

1.通常情況下氮氣不活潑,但那是通常情況,氮元素很活潑。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氣污染物。

3.氧氣性質“較活潑”,不是“很活潑”。

4.稀有氣體也是有化合物的。

5.氧氣不可燃但可助燃,CO不可助燃但可燃。

6.三個實驗室制氧氣的反應均為分解反應。

7.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氣,空氣中氧氣的濃度不是越高越好,不是任何時候大量呼吸純氧氣都有利于健康。

8.鐵絲在空氣中不燃燒。

9.氧在地殼中不止以單質存在。

10.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是動態平衡的,而不是一直不變的。

三、水

1.一種元素可以組成混合物,但一定不可以組成化合物。

2.雨水、自來水、海水、河水、湖水都是混合物,新制的蒸餾水是純凈物,放久的蒸餾水不一定是純凈物,軟水不一定是純凈物。

3.汽化時分子體積不變,分子間隔變大。

4.大部分物質熔化體積變大,但水例外,冰熔化體積減小。

四、原子的組成、元素、化學式

1.中子數不一定等于質子數,中子數可以為0。

2.相對原子量和分子量都沒有單位,是一個比值。

3.氫的相對原子質量不為1,而是比1稍大。

4.由離子組成的化合物沒有分子量,部分化合物如二氧化硅、碳化硅沒有分子量,其化學式的意義僅僅說明了原子的個數比。

5.C02、S02、Ti02中均沒有02分子。

6.食品和**的標簽中標有X(元素符號)的含量,這個X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原子,更不是單質。

7.大部分金屬單質常溫常壓下是固態,但汞是液態,銫、鎵熔點接近室溫且容易處于過冷狀態。

8.地殼中氧的含量位于首位,但空氣中不是。

9.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是鋁而不是鐵,人體內含量最多的金屬是鈣而不是鈉,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屬是鈉而不是鉀。

10.注意區分粒子、離子、分子和原子,粒子是后三者的合集,如:有兩個電子層,外層8電子的粒子不一定就是Ne原子,也可能是02-、F-、Na+或Mg2+等等。

11.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0,原子團中,各元素化合價的代數和為 電荷數(注意正負)。

12.氧一般為-2價,但過氧化氫中氧是-1價(注意氫不是+2價),氟氧化物中氧為正價。

13.氫一般為+1價,但活潑金屬的氫化物(如NaH)中氫為-1價。

14.注意語言的規范:物質由元素組成,分子由原子構成,幾個分子由幾個某某原子構成。

15.多數氣體單質是雙原子的,而稀有氣體都不是;多數液體和固體單質是單原子的。

五、質量守恒定律

1.化學變化中,元素和原子種類不變,但物質和分子的種類一定改變。

2.通過實驗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時,若是有氣體參加或生成的反應須在密閉容器中進行,若在敞口容器中進行,則無論得到什么數據都不能驗證質量守恒定律,也不能說化學變化前后質量不守恒。

3.根據一個物質參加反應的條件可以推斷該物質的某些性質和貯存方法。

4.可以利用化學變化中一種元素的質量不變和H+所中和的OH-數量守恒來巧妙地解決化學計算。

六、碳及其氧化物

1.金剛石沒有導電性但極其堅硬,石墨能導電但較軟,二者屬于不同物質,二者之間的變化是化學變化。

2.常溫下碳不活潑,但高溫下碳可以與許多物質反應。

3.初中階段,可以認為碳不以離子的形式存在。

4.C02無毒,可溶但不是易溶于水。

5.活潑金屬如鉀鈣鈉鎂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燒,生成相應的金屬氧化物和碳單質,屬于置換反應,這些金屬著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滅火器撲滅。

6.一氧化碳中毒是化學變化。

7.二氧化碳使得紫色石蕊變紅是因為生成了碳酸,這是一個可逆過程,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試紙變紅。

七、燃燒與熱量

1.白磷在空氣中自燃不是因為空氣的溫度達到了白磷的著火點,而是因為白磷在空氣中緩慢氧化放出大量的熱使得溫度達到了白磷的著火點。

2.降溫滅火時,可燃物的著火點不變,而是溫度降到了著火點下。

3.燃燒不一定需要氧氣參與。

4.甲烷不是最清潔的能源。

5.某物質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能證明其中有碳元素和氫元素,但不能證明其中有氧元素。

八、金屬

1.合金是混合物,形成合金是物理變化,合金中可能有非金屬,合金中個元素都以單質存在,合金一定有金屬性。

2.紫銅是純銅,青銅和黃銅都是銅的合金。

3.金屬活動性順序是在常況下的,高溫下金屬的活動性不一定服從此順序,比如高溫下鈉可以置換鉀。

4.鉀不是最活潑的金屬,金不是最不活潑的金屬。

5.活動性越強的金屬與酸溶液反應越劇烈(鉀鈣鈉除外)。

6.鉀鈣鈉可以與水反應生成相應金屬的氫氧化物和氫氣,將這些金屬與酸溶液混合,金屬先與水反應。

7.銅不和稀鹽酸、稀硫酸反應。

8.所謂的“置換酸中的氫”是指非氧化性酸,不包括濃硫酸和硝酸。

九、溶液

1.不溶是相對的,溶解是絕對的,沒有絕對不溶的物質。

2.溶液都是混合物。

3.汽油可以除去油污是因為油污可溶于汽油,洗潔精可以除去油污是因為它可以乳化油污。

4.氣體、液體、固體均可以作為溶質,不溶于水的液體也可能可以溶解于其它液體,比如碘可以溶解于酒精。

5.說溶解度的時候要注意三點:溫度,單位,飽和。

6.溶質在溶劑中可以以原子、分子、離子的形式存在。

8.同一溶劑中可以溶解多種溶質:比如飽和的食鹽水中仍然可以溶解蔗糖。

十、酸和堿

1.水是弱電離的,水可以電離出極少量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這是一個可逆的過程。

2.碳酸鈉不是酸也不是堿,而是鹽,只是在水中顯堿性。

3.石蕊遇酸變紅,遇堿變藍,酚酞遇酸不變色,遇堿變藍,不可搞錯,另:它們都是化學變化。

4.將石蕊加入酸中,是石蕊變紅而不是酸變紅。

5.酸和堿都有一定的腐蝕性,使用時要注意,酸堿的腐蝕是化學變化。

6.稀釋濃硫酸不可以將水倒入硫酸中,應將酸入水,沿容器壁緩緩倒下,同時不斷攪拌,不可以用量筒稀釋濃硫酸。

7.濃鹽酸在空氣中生成白霧是因為濃鹽酸有極強的揮發性(初中常見的酸除了硫酸都有揮發性),是物理變化。

8.氨水是一種堿,在水中能電離出銨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

9.在初中階段,所有的酸和堿之間都可以發生反應生成鹽和水。

10.堿和非金屬氧化物的反應不是復分解反應,金屬氧化物和酸的反應是復分解反應。

11.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不僅是生成沉淀氣體和水,而且要求反應物中“有酸酸可溶,無酸鹽堿溶”,但碳酸鎂可以和氫氧化鈉反應,那是因為生成了比碳酸鎂更難溶的氫氧化鎂。

12.在初中階段,所有生成碳酸的反應一律寫為二氧化碳+水,不考慮二氧化碳溶解。

13.在初中階段,大部分堿是不可溶的,只有氫氧化鈉、鉀、鋇、鈣(微溶)和氨水可以在溶液中存在,相反,大部分酸是可溶的。

14.并非所有的鹽都是中性的,碳酸鈉是堿性的,硫酸銨是酸性的,碳酸氫鈉有較弱的堿性,硫酸氫鈉有一定的酸性。不可溶的物質自身沒有酸堿性,但是可以與相應的酸或堿反應。

15.含有碳酸根離子的強堿鹽溶液中一定含有氫氧根離子,含有銨根離子的強酸鹽溶液中一定含有氫離子(不考慮水自身的電離)。

16.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不一定都是中和反應。

17.中和反應都是放熱的。

18.酸堿度和酸堿性是不同的,酸堿度指的是溶液的酸堿性強弱,酸堿性指的是溶液顯酸性還是堿性,pH試紙測量的是酸堿度,指示劑顯示的是酸堿性。

19.若不慎將鹽酸或硫酸弄到手上或衣服上,不可以用氫氧化鈉等強堿中和,被強堿燒傷同理。

20.酸堿反應的實質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水。

十一、鹽和化肥

1.銨根離子在初中可以認為是金屬離子,但氨不能排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

2.鹽和鹽之間也可以發生復分解反應。

3.氯化鈉在農業上的主要作用是選種。

4.生理鹽水是0.9%的食鹽溶液。

5.碳酸氫鈉既可以與酸反應,又可與堿反應,如其與氫氧化鉀反應生成碳酸鉀、碳酸鈉和水。

十二、化學與生活

1.淀粉沒有甜味,但是經過酶催化水解后可生成有甜味的糖類,因此米飯饅頭長時間咀嚼后有甜味。

2.人體所需的六大營養物質中,糖類不等于糖,不等于淀粉,不等于葡萄糖,蛋白質不等于氨基酸,油脂不等于脂肪,油脂分兩種,液體的叫做油,固體叫做脂。

3.重金屬中毒時,要立即服用含有大量蛋白質的物質來解毒,因為重金屬離子能夠與蛋白質作用,使得蛋白質變性而喪失其生理功能而危及生命。

4.醫療上用X射線檢查腸胃用硫酸鋇不用碳酸鋇的原因是碳酸鋇可溶于酸產生使人中毒的Ba2+,而硫酸鋇不溶于水,也不溶于胃酸(胃酸即鹽酸,注意不是硫酸)。

5.維生素不能提供能量,它的作用是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

6.鈉、鉀、鈣不是人體內的微量元素。

7.菠菜不能與豆腐同時食用的原因是菠菜里的草酸和草酸鹽能和豆腐中的鈣離子生成難以吸收的沉淀物。

8.加碘鹽中加入的不是單質碘(碘單質有毒),而是碘酸鉀,碘酸鉀在加熱時會分解為碘化鉀和氧氣。

9.缺碘會導致甲狀腺癥,但是碘過量會導致人體不適,因此,即使是必需元素也有攝入量的問題,不足或過量都會影響人體健康。

10.聚氯乙烯有毒,不可以作為食品包裝袋,食品包裝袋中常用的是聚乙烯,它是由乙烯在高溫催化劑下斷開雙鍵形成的,由于聚乙烯的碳鏈長度和形狀不同,因此聚乙烯是混合物。

十三、實驗專題

1.一般原則

實驗室制取氣體時,先裝配儀器,再檢查裝置氣密性,檢查無誤后裝藥品。

給物質加熱時,先預熱,再對準有藥品的部位加熱。

點燃可燃性氣體時先驗純再點燃。

稱量時先加質量大的砝碼,再加質量小的砝碼,最后移動游碼。

稀釋濃硫酸時,先將水倒入燒杯中,再將濃硫酸緩緩倒入水中。

進行化學反應時,一般先裝固體**,再加液體**。

氣體凈化時,先除雜,再干燥。

在實驗桌上,易燃、易爆、強氧化性**要分開放置,特別是要遠離火源。

實驗完畢后的廢液和廢棄物要倒入指定容器,不得隨意丟棄或放入原瓶。

2.各類儀器的使用注意事項。

試管:反應液體的體積不得超過試管容積的二分之一,加熱時不超過三分之一,加熱前要先將試管外壁擦干,用試管夾從下方套入試管從上至下的三分之一位置。

燒杯:反應液體的體積不超過燒杯容積的三分之二,加熱時下方墊石棉網。

燒瓶、錐形瓶:使用規則基本同燒杯。

滴瓶:滴管專用,用后不得沖洗,不得混用。

細口瓶、廣口瓶:不得直接加熱,細口瓶盛放堿液要用橡膠塞,因為堿可以與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應。

量筒:不可加熱,不可以作為實驗容器,不可以量取熱的溶液或液體,這樣會使得刻度受熱膨脹而不準確。

漏斗:過濾時漏斗頸尖端應緊貼承接濾液的容器內壁。

蒸發皿:能耐高溫,但不宜驟冷。

冷凝管:冷凝水從下口進、上口出。

另外,易見光分解的物質要裝在棕色瓶中貯存。

3.實驗室制取氣體

判斷氣體發生裝置的依據:反應物狀態和反應條件。

判斷氣體收集裝置的依據:氣體的密度、溶解性和是否能與空氣中的物質發生反應

長頸漏斗+錐形瓶的裝置氣密性檢查:用彈簧夾夾住另一端的導管口,向長頸漏斗中注水,若液面不下落而是在漏斗中形成一段水柱,說明氣密性良好。

排水集氣法:收集不溶于水的氣體,優點是較為純凈,缺點是不夠干燥。

排空氣法:收集可溶于水,又不易和空氣中的成分反應的氣體,優點是干燥,但不夠純凈。

另外,若制取一種氣體有多種方法,盡量選擇不需加熱的,這樣既操作簡單,又符合節約能源的實驗原則。

驗滿:氧氣:帶火星的木條,木條復燃 二氧化碳:燃著的木條,木條熄滅,均放在瓶口。

檢驗:氧氣:帶火星的木條伸入瓶內 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變渾濁,均為化學變化。

4.驗證空氣的組成(氧氣的體積分數)

不使用硫和碳的原因:反應生成了氣體。

不使用鐵的原因:鐵在空氣中不燃燒。

誤差分析:偏?。杭t磷不足、裝置氣密性較差、沒有完全冷卻就打開了彈簧夾。

偏大:點燃紅磷后沒有及時將膠塞塞住,導致瓶內空氣受熱逸出或燃燒時沒有將彈簧夾夾緊,瓶內空氣受熱從導管逸出。

5.溶液的配置

1.步驟:計算、稱量、溶解、裝瓶。

2.稱量氯化鈉時兩張盤中均要墊紙(大小相同),稱量氫氧化鈉則要在燒杯中進行。

3.量筒的使用:如要量取40ml水,先倒水至35ml,再逐滴滴加至40ml,量筒要放在桌子上,不得手拿,要平視凹液面(水銀為凸液面)讀數。

4.導致質量分數偏大的原因:將水從量筒中倒至燒杯中時有濺出,讀量筒示數時俯視讀數。

導致質量分數偏小的原因:溶質晶體不純、燒杯用蒸餾水潤洗后再配置溶液、用量筒取水時仰視讀數、稱量時左碼右物。

另外,攪拌或轉移時有液體濺出不影響質量分數。

6.粗鹽提純

1.步驟:溶解、過濾、蒸發、結晶、計算產率。

2.玻璃棒的作用:溶解時加快溶解、過濾時引流、蒸發時防止液體飛濺、轉移氯化鈉晶體。

3.計算產率不應為1,若大于等于1或非常接近1則是計算錯誤或沒有提純完全。

4.導致產率偏小的原因:溶解或過濾不完全,蒸發時沒有將固體完全移出蒸發皿,溶解或蒸發時溶液大量飛濺等。

導致產率偏大的原因:穿濾(濾紙破損)。

7.常見離子的檢驗與除雜

除雜的一般原則:不引入其它雜質。

以下凡是加入XX離子,均視為加入含有該離子的物質,加入的另一種離子需要按照實際情況具體分析。

硫酸根:取樣品加入氯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除雜方法:加入鋇離子。

碳酸根:取樣品加入氫氧化鈣,有白色沉淀,除雜方法:加入鈣離子。

氫氧根:取樣品加入硫酸銅有藍色沉淀,再加入硫酸沉淀溶解,沒有氣泡生成,或將沉淀加熱,生成黑色固體 除雜:加入氫離子(酸)。

氯離子:取樣品加入硝酸銀,有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除雜方法:加入銀。

離子

鈣離子:取樣品加入碳酸鈉,有白色沉淀,而加入稀硫酸則不產生沉淀(或很少) 除雜:加入碳酸根。

鋇離子:取樣品加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除雜:加入硫酸根或碳酸根。

鎂離子:取樣品加入氫氧化鈉,有白色沉淀,沉淀可以溶于酸 除雜:加入氫氧根。

8.氣體的除雜和干燥

水蒸氣:取樣品冷卻后與無水硫酸銅混合,硫酸銅變藍 除雜:生石灰、濃硫酸、固態的氫氧化鈉、無水氯化鈣等,需要具體分析。

除氧氣:通過灼熱的銅網。

二氧化碳中除一氧化碳或氫氣:通過灼熱的氧化銅,若除去氫氣則還要進行干燥

除二氧化碳:通過濃氫氧化鈉。

干燥劑:

固態氫氧化鈉和生石灰:不能用來干燥酸性氣體,如二氧化碳。

濃硫酸:不能干燥堿性氣體,如氨氣。

9.化肥的檢驗

看顏色:磷礦粉為紅色。

加水溶解:磷酸三鈣不溶于水。

與熟石灰混合研磨:若有刺激性氣體放出則為銨態氮肥。

10.化纖的鑒別

羊毛是蛋白質的一種,其織物接近火焰時,先卷縮,燃燒時有燃燒毛發的焦臭味,燃燒后灰燼較多,為帶有光澤的硬塊,用手指一壓縮就會成粉末;而化纖織物,如錦綸接近火焰時迅速卷縮,灰燼為灰褐色玻璃球狀,結焦,不易破碎。

11.鑒別黃銅和黃金

取樣品加入稀鹽酸,樣品部分溶解且有氣體放出的是黃銅,沒有明顯現象的是黃金。

第四篇:高中歷史重要專題易錯易誤知識辨析

一、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

1.辨析不清王位世襲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內涵和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王位世襲制是夏朝建立后開始的一種王位繼承制度,體現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的特點,存在于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結束。

2.對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認識理解錯誤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主要有:以宗法制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為表里、緊密結合的等級制度;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族權和政權、王權和神權相結合具有濃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3.不能區別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概念

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封建專制主義是一種決策方式,主要體現在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權等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

而中央集權是一種相對于地方分權的制度,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對古代三省六部制的發展演變理解不到位

(1)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三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長官為宰相,相互牽制,三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相互合作與牽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書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機構。 (2)宋承唐制,但將中書門下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與樞密院對掌文武大權,合稱“二府”。同時,增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這樣削弱了宰相權力,強化了君權

(3)元代只保留中書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官,是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長官行使宰相職權。明初沿用中書省,由左右丞相統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明洪武十三年(1380)罷中書省和丞相,分中書省之權歸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專制得以進一步加強。 5.對軍機處的職能認識理解錯誤

清代軍機處,清代官署名。亦稱“軍機房”、“總理處”。軍機處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樞權力機關,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書處。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于臨時機構的地位,不像正式國家機關的樣子。軍機處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清朝的軍機處則純粹是一個秘書機構,軍機大臣只是提出建議、執行皇帝的決策,決策權都在皇帝。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志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

二、內憂外患與中華民族的奮起

1.中英《南京條約》開上海為通商口岸,而沒有南京;《天津條約》開南京為通商口岸,而沒有天津,但通商口岸已經開到了海南島和臺灣島;《北京條約》開天津為商埠,但北京不是。

2.《南京條約》的內容體現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商品輸出、掠奪原料的侵略要求;《馬關條約》的內容體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3.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根本原因是階級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銳;太平天國運動體現了新的時代特征,主要是指它在反封建的同時又擔負起了反侵略的任務,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

4.天京變亂不是偶然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歷史的必然。農民階級是小生產者的代表,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點。他們沒有先進的革命綱領和科學理論的指導。因而,天京變亂的悲劇,偶然性中包含著歷史的必然。

5.《天朝田畝制度》具有絕對平均主義的性質,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是指平均分配土地,第二是指平均分配產品。平均分配土地調動了農民革命與生產的積極性,而平均分配產品則相反。

6.五四運動只是取得階段性勝利(或初步勝利),并不是徹底勝利。

7.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方式是黨內合作,而不是黨外合作,也不是兩黨合并。第二次國共合作是黨外合作

8.中共“二大”的主要成就是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中共“三大”的主要任務是討論與國民黨合作,沒有提出黨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問題;國民黨“一大”討論的是國民黨改組問題,而不是國共合作問題。

9.大革命是由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而不是由國民黨單獨領導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但并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的基礎。 10.北伐戰爭取得了勝利,而國民革命運動卻失敗了。

11.右傾主要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左”傾表現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兩者都有危害性,但因為“左”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現,所以“左”傾錯誤的危害性更大。 1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三大起義失敗的最大教訓是堅持“城市中心論”,最大啟示是應該從城市轉入農村,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13.九一八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到了華北事變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為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

14.近代前期三次運動的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階級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運動;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三、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祖國統一與外交事業

1.1912年孫中山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憲法性文件;1954年一屆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1954年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豆餐V領》在當時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其臨時憲法的職能終止于1954年憲法的頒布。

3.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初步形成;1956年“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的指出,標志著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1982年“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方針的提出,使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

4.“長期共存、互相監督”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長期合作的思想;“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則生動地表述了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之間彼此信任、真誠合作的關系。

5.“文革”得以發動的根本原因不是黨內制度不健全,而是黨的“左”傾錯誤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結果。中國要避免這樣的悲劇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實行并落實依法治國方略,而不單是防止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

6.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密不可分。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制的前提和基礎,社會主義法制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體現和保障;民主必須法制化,法制必須保障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是民主化與法制化的統一。

7.臺灣問題不同于港澳問題,前者是內戰遺留問題,屬于中國內政,而后者是殖民主義遺留問題。東西德、韓國和朝鮮問題的產生,則是二戰后根據國際協議形成的,屬于二戰的遺留問題。

8.周恩來總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漸成為國際社會所公認的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9.1971年中國是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聯合國。這是因為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創始國之一。

10.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關系實現完全正?;?,并不意味著美國放棄壓制中國的政策。

11.中美關系的緩和是中日關系正?;年P鍵,但不是根本原因,關系正?;现腥针p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12.中俄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不是中俄結成聯盟,而是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新型關系,既從本國利益出發,又充分考慮了伙伴的利益。

四、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和近代歐美的代議制

1.自然環境對希臘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臘民主的搖籃。但希臘民主制的產生,是由經濟、歷史及文化傳統等多方面因素綜合決定的。 2.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了雅典民主制,伯里克利改革使雅典民主制達到鼎盛。

3.公民大會、五百人會議和民眾法庭(陪審法庭)是民主政體特征的充分體現。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并決定一切國家大事。五百人會議是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在公民大會休會期間為大會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民眾法庭是日常司法機關,高級公職人員的任職資格,也由民眾法庭終審。

4.《十二銅表法》的頒布有利于保護平民利益是從限制貴族特權這個角度來說的,并非真正保護平民的利益。

5.《十二銅表法》的制定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6.習慣法和成文法是從法律的表現形式上看的,萬民法和公民法是從法律的適用范圍上看的。公民法與萬民法的關系是相互補充的,而不是相互對立的。 7.古希臘民主政治的核心內容是主權在民;羅馬法的核心內容是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8.英國《大憲章》的主要內容是限制王權,實質是維護封建貴族特權,不是近代民主的體現。

9.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但國王仍有較大的行政權,可以領導政府和內閣,但受到議會制約;責任內閣制確立后英王才逐漸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 10.英國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君主是虛,議會是實;德國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議會為虛,君主是實。

11.美國實行的既是聯邦制,又是共和制。從國家結構形式上說,美國是聯邦制;從政體上說,美國是共和制。

12.注意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是共和派與君主派相妥協的結果,總統和參議院有很大權力,二者相互制約。

13.美國總統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總統產生的途徑及與議會的關系不同:法國的總統是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國民議會以絕對多數票選出,并且對議會負責;美國總統由民選產生,不對議會負責。

14.近代的民主制來源于古希臘的民主制,但古希臘的民主形式是直接民主制,而近代民主的形式則是代議制,即間接民主制。

15.19世紀中期,德國和法國代議制的確立、英國和美國代議制的發展,根本原因都是工業革命的推動。

16.“驢象之爭”在表面上看是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在競選中的激烈角逐,實質上是美國資產階級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斗爭。

五、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與發展

1.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失敗的歷史根源不是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而是社會經濟還沒有發展到能夠鏟除資本主義的程度。

2.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最基本的歷史條件是工業革命深入發展,資本主義的弊端日益暴露;必要條件是無產階級已經覺醒,并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3.《共產黨宣言》發表后,并不是立刻成為“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陽光”,而是經過幾代人的豐富和發展,才成為歐亞美非諸洲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的陽光雨露,其中列寧、毛澤東等人成為馬克思主義薪火相傳的火炬手。

4.馬克思主義是一套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歸宿和落腳點,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

5.巴黎公社革命的爆發具有偶然性與突發性,并不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當時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階段,因此巴黎公社的失敗是必然的。 6.《和平法令》宣布俄國退出帝國主義戰爭,實現“不割地,不賠款的和平”?!锻恋胤睢沸紵o償沒收地主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給勞動者使用。 7.俄國十月革命并不是在俄歷10月全部完成的,而是在大中城市的起義成功帶領下,廣大鄉村到1918年3月才完成革命,并開始社會主義改造的。

六、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1.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與冷戰:雅爾塔體系確立于二戰后初期,是二戰后兩極格局形成的基礎,即奠定了二戰后兩極格局的框架;兩極格局最終形成于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它是雅爾塔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從屬于雅爾塔體系;冷戰開始的標志是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它是雅爾塔體系下美蘇兩極對抗的主要形式。兩極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著冷戰的結束、雅爾塔體系的瓦解。

2.美國的冷戰政策是指二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采取的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的總稱,但這并不是說當時世界上沒有發生戰爭。在冷戰的大背景下,美國在局部地區則發動“熱戰”,如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

3.歐洲一體化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發展的需求,而不是為了擺脫美國的控制。 4.蘇東劇變僅僅說明的是蘇聯模式的失敗,并不是整個社會主義的失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仍在蓬勃發展。

5.“獨聯體”是由蘇聯解體后大多數共和國組成的、多邊合作的獨立國家聯合體,是一種國家之間非常松散的聯合組織,而不是一個國家。

6.兩極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經濟格局的多極化;多極化趨勢加強的直接因素是兩極格局的瓦解。

7.多極化出現于兩極格局形成后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蘇聯解體后,多極化的格局并未形成,而是處于向多極化演進的過程中,目前則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

8.國際格局和國際局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世界各種政治力量對比趨于平衡,勢均力敵時,就會形成一種新的國際格局(或稱世界格局);而國際局勢則是一種政治形勢,國際間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導致國際局勢的惡化,但不一定會導致國際格局的變化。

9.二戰以來的美日關系是不斷變化的。戰后初期,日本從屬于美國;1948年后為伙伴關系;20世紀80年代以來既有聯盟又有摩擦。

七、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1.夏商周時期,受封的諸侯對土地只有世代使用權,而無權轉讓與買賣,需向國王繳納貢賦。

2.春秋時期,“私田”不歸國王所有,而是歸“私田”主人控制,稅制改革承認了土地的私有權。

3.標志著中國傳統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現,而是曲轅犁的發明,因為它可以調節犁耕深淺,適應各種土地的精耕細作。 4.關于井田制和均田制

(1)井田制:①是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實質上是國王代表整個奴隸主階級占有全國所有土地。②井田制下的經營方式是奴隸和庶民集體耕種,奴隸和庶民無權支配勞動產品。

(2)均田制:是封建社會的土地國有制,政府將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均田制下的經營方式是個體耕種,農民能夠支配部分勞動產品。 5.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經營形態:在商周時期,手工業由官府壟斷。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和小農經濟的形成,開始出現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

6.明朝時期白銀的普遍流通并沒有促進對外貿易的繁榮,這是因為明朝政府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7.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但直到鴉片戰爭前夕,就全國而言,自然經濟仍占據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不單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反映,還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專制制度的阻礙。

8.閉關鎖國并不是絕對禁止對外貿易,而是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9.小農經濟、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

(1)小農經濟是以土地私有制為基礎,以家庭生產、生活為基本單位的小規模的個體農業經濟。它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其性質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2)自然經濟基本特征是“自給自足”,和商品經濟相對立。與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達相適應的,帶有閉塞性和遲滯性。

(3)商品經濟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態,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商品經濟具有極強的開放性和進取性。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是近代社會區別于古代社會的最重要標志。 10.“重農抑商”“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產物,不但妨礙海外市場開拓,而且導致中國固步自封。這些都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八、近代中國的民族工業和社會社會變遷

1.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只是開始解體,并不是完全解體。主要表現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各種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使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農產品日益商品化,破壞了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小農經濟結構,使自然經濟逐漸走向衰落解體。就整體而言,其瓦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2.近代化,不單指經濟的工業化。近代化是工業化以及與工業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變化,是指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變遷過程,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3.“中國近代工業”中的“近代”不是指其產生和發展于近代歷史時期,而是指其使用機器生產。中國最早出現的近代企業不是洋務企業,而是鴉片戰爭后在通商口岸出現的外商企業。

4.中國近代資本主義不是由封建社會末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而來的,而是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的刺激下產生的。

5.甲午戰爭后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并不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而是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

6.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盡管出現了短暫的春天,但是封建自然經濟依然占據絕對優勢。

7.外國資本,是相對于本國民族資本而言的,是其他國家資產階級或壟斷資產階級所擁有的資本。其實質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其特點是自由開放、具有侵略性。

民族資本,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資產階級所擁有的資本,是相對于官僚資本而言的。

官僚資本,是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中國的通稱,其實質是在不同政權下的國家資本主義,先是晚清洋務經濟(初期),后是南京國民政府時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資本。

8.西式服飾傳入中國,引發服飾變革,但并沒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飾,而是中西服飾并行。

9.允許臣民自由剪發的最早時間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10.清朝纏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纏足,還多次下令廢除纏足。 11.最早在中國興建鐵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國。

12.報刊、影視、互聯網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產生重要影響,但側重點不同:報刊最主要的是影響人們的政治生活,影視主要滿足大眾的文化娛樂生活,互聯網全方位、徹底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九、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1.新中國“過渡時期”的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而不是社會主義社會。 2.土地改革運動確立的是個體農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體公有制。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農民土地私有制轉變為集體公有制。1949~1956年我國農村經濟形式的變化趨勢是: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私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

3.通過“一五”計劃時期的工業化建設,只是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并沒有實現工業化。

4.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實質上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

5.“大躍進”的特點是各行各業追求高指標、高速度,即“多”與“快”,危害是浮夸;人民公社是農、工、兵、學、商合一的組織,特點是“大”與“公”,即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

6.“文化大革命”結束,并不等于“左”傾錯誤也結束了;“兩個凡是”的實質仍然是堅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傾錯誤。

7.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并沒改變土地公有制,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和經營權,而沒有所有權,經營方式改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但并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是發展鄉鎮企業、非農產業。

8.鄧小平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中國指明了發展方向。十六大將其簡明概括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即社會主義具有中國的特色,這個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加新內容。

十、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1.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終形成的標志性事件分別是新航路開辟、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2.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是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而不是凱伊的飛梭,也不是瓦特的改良蒸汽機。

3.工業革命完成的標志不是大機器生產取代工場手工業,而是用機器制造機器。 4.資本主義的生產形式經歷了手工工場、工廠、壟斷組織三個階段。手工工場是最早以雇傭的方式進行的手工生產,是向大 機器生產的過渡形式;工廠是以蒸汽機為主要動力的機械化生產;壟斷組織則是以科技為先導、競爭聯合為手段的電氣化生產。

5.從特殊性來看,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結束于19世紀40年代(英國);從普遍性來看,第一次工業革命則開始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結束于19世紀中后期。

6.歐美國家的工業化是通過兩次工業革命建立起來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實現了以輕工紡織為支柱的工業化,第二次工業革命實現了以重工石化為支柱的工業化。

十一、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與調整

1.蘇俄新經濟政策和美國羅斯福新政中的“新”的表現:從理論方面來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場理念;后者利用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凱恩斯主義)。從手段方面來看,前者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社會主義;后者采用國家干預經濟的措施發展資本主義。

2.羅斯福新政是“舊民主秩序的新應用”,實質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制度。

3.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形成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國家政權與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的資本主義經濟,主要特點是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加強。

4.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制訂經濟計劃,但不是計劃經濟體制。

5.重商主義、自由主義和凱恩斯主義分別是工場手工業時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和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思想。重商主義主張發展工商業,鼓勵對外貿易,多儲備金銀;自由主義主張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凱恩斯主義主張政府從信貸、投資、生產、銷售等方面干預經濟。

6.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蘇俄在特定環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適應了戰時需要,是必要的。但作為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政策,是錯誤的;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是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7.余糧收集制是適應戰時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固定的糧食稅減輕了農民負擔,適應了生產力發展水平,遺憾的是很快就被取消了;農業集體化的實行,基本適應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但措施不當,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利于農業經濟的發展。

8.斯大林模式是蘇聯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探索和創新,在初期和二戰時期曾發揮過積極作用;到了后期,因蘇聯領導人沒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及時調整生產關系,該體制越來越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9.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斯大林體制都排斥商品市場和價值規律的作用,日益阻礙經濟的發展;新經濟政策則利用商品市場的作用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10.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對斯大林體制的局部調整;而戈爾巴喬夫改革則是對斯大林體制的徹底否定,即放棄社會主義制度。

11.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側重點不同,赫魯曉夫改革重在農業,勃列日涅夫改革重在重工業。

12.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敗,而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

十二、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1.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由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多邊貿易協定即《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共同構成。 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都可以為成員國提供貸款,但有所不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針對的是在國際收支出現暫時困難的國家,貸款是短期的;世界銀行是全球性的發展援助,貸款是長期的。

3.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并不能說明美元已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國際貨幣,而是反映了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動搖。

4.關貿總協定表面上看只是一項“協定”,但它實際上是一個“組織”,是一個關于關稅和貿易準則的多邊國際協定和組織,是世貿組織的前身;中國是關貿總協定的締約國,2001年才正式成為世貿組織的成員國。

5.歐洲共同體不是歐洲經濟共同體的簡稱。歐洲經濟一體化的起步是歐洲煤鋼共同體,而不是歐洲共同體。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根本原因不是美蘇“冷戰”的威脅,而是歐洲各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6.歐洲共同體是西歐國家推行歐洲經濟、政治一體化,并具有一定超國家機制和職能的國際組織;歐洲聯盟是由歐洲共同體發展而來的,是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于一身的區域一體化組織。

7.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是經濟全球化而不是全球一體化,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而不是同一概念的兩種說法。

8.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發達國家,而不是發展中國家。這是因為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主導的。相比之下,發達國家在資本、技術、市場和經營管理方面占絕對優勢。

十三、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

1.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創始人,道教興起于東漢。 2.孔子的德治思想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則是為新興地主階級服務的;墨家的思想是從小生產者的利益出發的。

3.孟子的“仁政”不是對孔子“仁”的簡單繼承,從縱向來說,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對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鬃拥?ldquo;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愛人”。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在內的施政綱領,即“仁政”。 4.“民貴君輕”觀點是孟子提出的;“君舟民水”觀點是荀子提出的。 5.“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不意味著僅僅是儒家思想得到繼承與發揚,而且還吸收了法家、道家、陰陽五行家等各家思想。

6.陸王心學也是理學,但與程朱理學相比有明顯的不同。

(1)從哲學觀上看,程朱理學堅持“性即理”的根本觀念,建立起一套以“理”為本體、以“窮理盡性”為方法的理學體系,屬客觀唯心主義;陸王心學則堅持“心即理”的根本觀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為本體、以“發明本心”或“致良知”為方法的心學體系,屬主觀唯心主義。

(2)從道德主張上看,理學主張人應以外在的天理為行為規范;而心學則主張應以“內心”的自修、自省達到良知,從而為善。

7.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針對的僅僅是個別殘暴的“惡”君,“天下為主,君為客”的主張并不能真正體現“主權在民”的觀念,他的思想本質上還是封建傳統的民本思想;他所倡導的法治主要是一系列的統治方法,而不是法治統治的一系列基本原則。

十四、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與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1.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對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開研究、學習西方之先河。

2.抵抗派和洋務派同屬于地主階級的政治派別,但兩者目的的側重點不同。抵抗派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主要是抵抗外來侵略;而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主要是鎮壓人民的反抗斗爭。

3.康有為借用孔子的權威來宣傳變法,新文化運動則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質都是在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 4.維新派與洋務派在學習西方問題上不盡相同,主要差別在于是否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差別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

5.維新派、改良派、革命派三者都屬于資產階級的政治派別,但具體的主張并不同。維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實行君主立憲制;而革命派則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制度;維新派、改良派反對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堅持用武裝起義的手段。

6.新文化運動三大內容之間的關系: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新道德是民主與科學的前提,新文學是民主與科學思想的傳播載體。

7.五四前的新文化運動是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五四以后的新文化運動是新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運動。

8.歐洲文藝復興借助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宣傳資產階級文化;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則全盤否定傳統文化,批判儒家思想,宣傳西方資產階級文化。

9.三民主義思想并不是完美的,而是有其局限性。民族主義未明確提出反帝主張,民權主義未將整個地主階級作為革命對象,民生主義未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10.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是革命綱領、具體的奮斗目標;“三大政策”是指導思想、方法、途徑和具體方針。“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標志、靈魂;新三民主義充分體現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實質內容,是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華。

11.毛澤東思想不能等同于毛澤東的思想。毛澤東思想是一個科學的思想體系,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而毛澤東的思想是毛澤東個人的思想。毛澤東個人的正確思想屬于毛澤東思想的范疇,但是他的錯誤思想不屬于毛澤東思想的范疇。

12.四大理論成果解決的問題不同:三民主義重點解決“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民主”的問題;毛澤東思想重點解決“革命的任務是什么,怎樣進行革命”的問題;鄧小平理論重點解決“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重點解決“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十五、西方人文精神的興起與發展

1.人文主義精神發源于公元前5世紀的古代希臘(智者學派是濫觴);近代人文主義復興于

14、15世紀的意大利;宗教改革運動開始于16世紀分裂割據時期的德意志;啟蒙運動發源于17世紀資本主義最為發達的英國。

2.古希臘的人文主義側重于哲學領域,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側重于文藝領域,宗教改革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側重于宗教領域,啟蒙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側重于政治領域。 3.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反對的是封建的教會與宗教思想,并不是放棄基督教。 4.分權學說是英國的啟蒙思想家洛克最早提出的,孟德斯鳩加以發展與完善;社會契約論是英國的啟蒙思想家霍布斯最早提出的,盧梭不但研究了社會契約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更為激進的人民主權說。

十六、近代以來世界科學發展歷程和世界文學藝術

1.伽利略的杰出成就為牛頓經典力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標志著近代科學的形成。

2.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對牛頓力學的概括,而不是否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只否定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牛頓力學是相對論力學在低速狀態下的一個特例。 3.牛頓力學體系是人類對自然規律第一次進行的理論性概括和總結;相對論深刻地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量子論使人類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從宏觀世界深入到了微觀世界。

4.蒸汽機的發明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發電機和其他電力技術發明的出現,促進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迅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

5.歐美的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是兩個不同的文學藝術流派?,F實主義流派的特點是真實反映現實,揭露和批判現實;現代主義流派的特點是反傳統、反理性,重視主觀感受和表現形式。

6.一戰后至二戰前的流行音樂的主流是爵士樂;二戰后流行音樂的主流是搖滾樂。

十七、現代中國的文化教育與科技

1.改革開放后水稻產量的提高,主要靠的是科技,其次才是政策。

2.“百花齊放”是指文學藝術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百家爭鳴”指科學上的不同派別,可以自由爭論。其實質是在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前提下,承認社會主義文化的多層和多樣性格局。

3.“兩種教育制度”是兩類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不是性質不同的新舊教育制度。劉少奇倡導的“兩種教育制度”是全日制學校和半工半讀學校兩種教學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它們都是為推動教育方針的實施而實行的,都屬于社會主義性質的教育。

4.“教育革命”不具有進步意義而是失誤:“教育革命”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對教學體制、學校領導體制、學生學制和招生制度等進行的一系列不科學的改變,使“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遭到嚴重破壞的一些舉措。 5.“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馬克思最早提出的,不是鄧小平提出的。鄧小平最早提出的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這一論斷的豐富和發展。 6.“科教興國”戰略不是中國科技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而只是重要原因。“科教興國”戰略屬于政策層面,對科技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從根本上說,科技發展要依賴于經濟基礎。

第五篇:湖南教師招聘考試復習指導:高中歷史易錯、易混淆知識點二

第二單元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易錯點

1、不能說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只能說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漢字。

2、對秦朝“書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統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結果。

3、中國“文人畫”的突出特點不是畫景而是寫意。

4、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不只是長篇小說,也有唐代的傳奇小說、宋代的話本小說,還有短篇小說。

5、明清時期我國科技繼續發展,而西方文藝復興后科技也在迅速發展,但二者并不等同,我國明清時期的科技屬于傳統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

6、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我國古代并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不能說明其作用不大,只能說明任何重大科技發明創造,只有在它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時候,才發揮著改造社會的巨大作用。

易混點

古代中國文學藝術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處于變革的時代,思想領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孔子編訂整理《詩經》作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創作《離騷》抒發愛國情懷。

秦漢時期,大一統局面形成,漢賦以華麗的辭藻描繪恢宏氣勢的時代。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建安文學一掃浮麗文風,陶淵明的田園詩表達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

唐朝的繁盛與科舉制度的最終形成,促成了唐詩的繁榮;唐朝以來,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市民階層的形成,使傳奇小說、詞、戲劇、風俗畫等世俗文學藝術得到發展。

明清時期,封建社會衰落與資本主義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說、戲劇走向繁盛。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下一篇:初中生作文題目大全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