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2023-04-18

第一篇: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新農村建設中基礎教育管理機制的完善問題

論文 關鍵詞:新 農村 ;基礎 教育 落后;原因;對策

論文摘要:我們今天進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致力于城鄉和諧 發展 的建設,是促進農村 經濟 、 政治 、文化各項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的建設。這種和諧新農村的實現,離不開基礎教育,基礎教育對新農村的建設有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對 中國 中西部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發展水平與當地新農村建設發展要求不匹配的現狀及原因進行分析,建議推廣“基金式教育”這樣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來不斷提高中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從根本上解決中西部地區教育水平制約當地新農村建設的問題,具有現實意義。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繼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做出的又一個重大決策。這對解決“三農”問題,推進 現代 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體人民的富裕和安康,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和深遠的 歷史 意義。按照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內涵和目標要求,相信“十一五”期間,以及今后一個時期,我省乃至全國范圍內將陸續掀起一場又一場的,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熱潮。而這種建設的成功,需要知識分子的支持,而且教育將在新農村建設中做出歷史性的貢獻。

一、基礎教育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性

農村普通中、小學,是農村基礎教育的主體。至于在成年人中進行的掃盲教育和農民業余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則是在沒有完成基礎教育人群中進行的一種補償性的基礎教育。

(一)農村基礎教育的含義

農村的幼兒教育,從基礎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的意義上講,也可以并入基礎教育的范圍,但它實際上只是教育和保育的結合、以保育為主的學前教育。

農村小學教育是對學齡兒童實施的初等教育,是給兒童身心發展以全面影響的基礎教育。在我國現階段,它擔負著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新一代建設者和接班人打基礎的重任。農村普通中學是實施中等普通教育的學校,這一級教育的任務是給學生以全面的普通教育,即實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教育,為國家培養較高素質的勞動后備軍和為到更高一級學校進一步接受教育打好中等普通教育(又分初中和高中)的基礎,也為其中一部分人進一步培養成社會主義建設所需要的各種專門人才,打好基礎。

農村掃盲教育是對不識字和識字不多的人進行識字教育,使其具備初步的讀、寫、算的能力,以便為運用文字思想交流或進行必要的活動提供基本前提條件。

農村業余初等教育,是試圖對掃盲后的學員和沒有上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或沒有達到小學畢業程度者進行的業余文化教育,主要是相對于高級小學階段的初等教育。

(二)農村基礎教育的重要性

農村基礎教育,不僅是受教育者逐級升學和接受高、中級專業教育的基礎,而且也是受教育者接受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或技術培訓,以至將來從事各項工作的基本的素質基礎。搞好基礎教育對受教育者終身的成長和對我國農村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基礎教育也為受教育者的發展奠定全面的素質教育基礎;而且普及初等教育對新農村的建設與快速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國外經驗證明,普及初等教育,可以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加國民收入。(2)具備初步的文化知識基礎,有助于把 科學 知識運用于農業生產。(3)初等教育的投資較小而收益較大。具體而言,就是講農業是一種產業名稱,指的是農、林、牧、漁等生產事業。初等教育的普及,使一些基本的農業科學知識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一些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得到很好的推廣和應用,從而直接帶動農業的生產效率的提高和農產品質量、檔次的提升,促進農民的收入增加。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基礎教育現狀及原因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基礎教育現狀

當前,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才流向城市,形成了“孔雀東南飛”的就業現象,流向農村的人才寥寥無幾,更別說那些偏遠的山區;而同時,在一些大城市,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使一些人在競爭中不得不放棄專業,甚至待業,造成了人才的浪費,這與新農村建設迫切需要各類人才卻無從尋覓的現狀矛盾。這種尷尬的存在,不僅是因為大城市經濟繁榮、待遇優越的強大吸引,更是因為在農村這么龐大的人口群體里,能稱得上“人才”的人少之又少。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基礎教育人才缺乏的原因

1、農村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

第一,在農村教育中占據戰略的物質基礎得不到很好的落實,必要的教育投入無法保障。這也是我國教育過程不公平的表現。

第二,多數省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師工資拖欠,而且拖欠的數額比較大,農村教師隊伍的穩定難保障,素質也有待提高。

第三,在農村普通中小學教育中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時,一些地區出現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且相當突出。只所以會這樣,根源在我國教育結果的不公平,如高考制度在地域上存在錄取分數差異。

第四,農村人招不來金鳳凰,自己也不會家養金鳳凰,當然會尷尬。

2、貧困地區的突出問題

第一,貧苦地區學生輟學現象嚴重。據《北京娛樂信報》報道,2004年全國小學生輟學率平均為0.59%;初中的輟學率平均為2,49%。由于中國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目前大中城市和東部經濟發達農村中小學輟學率幾乎為0。相比之下,中部地區,特別是西部貧困地區一些縣的小學輟學率不低于2%。初中輟學率,估計不低于7%。

第二,經濟落后也造成了當地財力不足,有的貧困鄉村,甚至無法提供起碼的辦學條件。如:比較貧困的西部8個省區占全國總人口的16.5%,1990年未入學小學學齡兒童114.4萬,占全國未入學兒童200.5萬的57.1%,其中81.7%是女童。

第三,教育質量不高,不同程度地脫離當地實際,辦學缺乏吸引力。

三 、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基礎教育的對策建議

農村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相當比例,在當前我國國情條件下,農村的安定、發展和繁榮,一定程度上關乎我國現代化進程總體水平的高低。某種意義上講,會影響我國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另外,在知識經濟占據主導地位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傊?,推動和促進教育的發展,也是任何政府和國家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政府對 農村 教育 重視度的日益提高,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和采取了一些很有力度的措施,很大程度上緩解并部分解決了這些矛盾。

從1987年7月召開的全國第三次教育 科學 規劃會議上,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吳畏研究員牽頭的《農村教育整體改革實驗研究》被確定為全國重點課題,到1989年5月20日,國家教育委員會發出《關于在全國建立“百縣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的通知》,通過實驗區為實施“燎原計劃”提供經驗和示范,又通過實施“燎原計劃”推動全國的農村教育改革,再到1994年9月24日,國家教委頒發《普及義務教育評估驗收暫行辦法》,另外,國家計委、財政部、教育部在2002年5月27日印發了《教育收費公示制度》的通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23號指示,根據教育 法律 法規和國務院的有關規定,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以及 中國 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 發展 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些政策、教育部政令以及其他一些有利于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具體政策的出臺,都不同程度的緩解著農村教育中存在的矛盾。但還不能達到徹底解決問題的目的。為了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基礎教育的現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首先,從農村基礎教育現狀、新農村建設對人才需求的現狀出發,筆者建議可以實施推廣“基金教育”或者“福利式教育”。

所謂“基金教育”或者“福利式教育”:即在保持我國農村現有教育模式中,已有的有利條件不變的前提下,采用類似基金的方式,給予積極供給自己孩子接受更高水平教育的家長一些精神或物質上的具體獎勵(可根據各地不同的發展水平和教育情況的現實需要,來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獎勵制度),鼓勵家長供給孩子按時上學并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建立一種農村人自己主動接受教育的良性循環的教育模式。

當然,這種教育模式的實施,離不開我國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有效推廣。政府可以出臺更多更詳細切合農村實際的優惠政策扶持農村的全面發展,也可以給予農村財力、物力等物質方面的直接幫助,尤其是有利于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幫助。同時,相關立法部門要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為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進行,提供全面的法律法規保障。建立健全相應的科學、規范的教育財政撥款制度也很必要。

其次,就這項具體工作而言,除了政府進行相關必要的物力、財力、人力上的大力支持幫助,像農村村民委員會這些基層的組織,也要積極地加入這場基礎教育的全民運動中來。相關具體建議

第一,農村村民委員會可以通過自己的模范帶頭作用,身體力行地去宣傳并倡導這種全新的教育理念。積極供給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加高級的教育,并鼓勵身邊的人去支持自己的念書、獲取更高的學歷。

第二,充分利用村里已有的設施和條件。辦黑板報、每天定時定點定量播放廣播等,集中、重點宣傳接受教育的好處及國家和政府對教育扶持的一些優惠政策。也可以采取走家串戶等方式,開導農民,讓廣大農民明白“讓孩子中途輟學,外出打工賺錢”這一只跟眼前利益想法的害處所在,并讓他們理解支持孩子學習更多知識的好處。

第三,在宣傳起到一定作用的時候,在村里同步開展小規模的教育討論等活動,鞏固宣傳效果??梢载熑翁锏膭澐中〗M為討論單位,也可以村民的居住地為依據實行劃片討論。這樣,讓“接受教育、學習更多的知識是大好事”由理念變成實踐,由想法成為行動。

第四,像縣政府這樣一些與農村空間范圍上離得最近機的關部門,要密切關注這項工作在農村實際開展的最新動態,對他們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幫助。

第五,這項教育模式的推廣,可以采用“試點——區域——全國”這種循序漸進的傳播模式,類似我國 經濟 特區的建設,此外,也可采取其他一些因地制宜的措施等。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及時把國家的支持和社會的關愛傳遞到廣大農民手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農村人在更高層次上推進基礎教育,讓教育更好地為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服務。通過這些工作的穩步開展,可從根源上控制并減少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兒童的輟學率,有效保證絕大部分適齡兒童按時接受并完成基礎教育,讓“先富腦袋,再富口袋”,還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些至理名言,在農村發展中產生同樣的燎原之勢。從而促進農村基礎教育新的量和質的飛躍,為我國新農村的建設提供必要的高素質的勞動力奠定堅實的基石,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增磚添瓦。

相信,當來自政府、來自社會更多的陽光撒向農村這片發展的灰色地帶時,“基礎教育普及不足,人才無處求”這個制約新農村建設的瓶頸,將不再制約新農村建設快速前進的步伐,新農村建設將向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奔去,向屬于農村人自己的和諧、 現代 、文明、民主、富裕、安康而幸福的新生活奔去。

第二篇:加強和完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是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正在發展成為繼水、電、氣、交通之后的第五大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加強和完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信息化社會的關鍵。各電信企業要按照國家和省、市信息化發展戰略,根據現代通信網絡的發展趨勢,認真做好通信網絡的發展規劃工作,大力推進第三代移動通信(3G)網絡、下一代互聯網和光纖寬帶網絡建設,積極推進通信網、廣電網、互聯網的“三網融合”,認真做好現有網絡的優化和升級工作,提升信息基礎設施能力,滿足社會對信息化的需求,為社會提供優質的通信服務。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應將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城鄉發展規劃和基本建設渠道,各級城鄉規劃、國土資源和投資主管部門在住宅小區、商住樓、辦公樓等項目的審批中,明確為通信設施建設預留站址資源(包括機房、天面、鐵塔、管道、分布系統等);在車站、鐵路、公路等項目的審批中統籌考慮通信設施的建設需求,并保證電信企業的平等接入。各級環保部門要根據移動通信點多面廣的特點,在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的同時,加快對移動通信網絡建設規劃的環評審批進度,對基站的建設可簡化審批手續。加強對通信網絡建設的宣傳力度,制定和出臺相關支持政策,為通信網絡的建設和發展提供良好的氛圍,進一步發揮通信網絡發展和業務應用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

第三篇:新農村建設如何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

楊曉蔚

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協調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所在。建立一個健全、完善、惠及全民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有利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縮小地區和城鄉間發展的差距;有利于促進現代農業的發展,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也有利于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提高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水平。要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目標,就應該大力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近年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問題,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擴大了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增加了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投入,把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的供給,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有效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和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但從各地新農村建設的情況來看,農村公共服務發展還依然相對滯后,特別是與城市相比,農村公共設施建設,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和社會保障等大大落后于城市,城鄉差別呈擴大趨勢;農村公共服務投資主體不明,供給不足,投入不多,城鄉及農村之間公共服務不均等現象比較突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和城鄉公共產品均等供給機制尚未建立;也存在著農村公共項目資金管理混亂、公共服務效率不高的問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必須把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努力實現公共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社會保障向農村覆蓋,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現代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的目標,把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構想真正落到實處。

一、轉變職能,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建立和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是全面履行政府管理職能、加快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明確農村公共服務的職責和重點,把發展農村公共服務作為政府的重要職能,加快從過去的經濟建設型政府轉到公共服務型政府上來,充分發揮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首先,高度重視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制定好農村公共服務發展規劃。政府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導者和相關制度的決策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農村公共服務的長遠建設和發展,把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真正列入各級黨委政府的議事日程。要加強對公共服務的前瞻性研究,把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定一個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銜接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明確今后努力和發展的方向。還要制定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特別要在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醫療衛生、教育和文化發展等方面,制定出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基本標準,增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明確各級政府在農村公共服務上的職責和義務。為廣大農村提供公共服務,這是政府的職責和義務。而要履行這項基本職能,需要各級政府的分工合作。應明確各級政府應該承擔的職責和義務,做到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確保農村公共服務的有效提供。一般來說,涉及整體性、全局性、長期性的農村公共服務主要應由中央政府提供,如農村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受益范圍主要是區域性的、地方性的農村公共服務,則由相應層次的地方政府提供;具有外溢性的或跨區域的地方性公共服務,應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提供;社區性的農村公共服務由農村自治組織和農民共同提供。應建立中央、省市、縣鄉和農村社區四位一體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科學劃分各級政府公共服務的管理權限,以法律法規形式規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權力范圍、權力運作方式、利益分配結構、責任和義務。要遵循責權配置相一致的原則,明確界定各級政府應提供哪些農村公共服務,并賦予其相應的管理權力,真正做到財權與事權的統一,以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第三,科學界定農村公共服務的范圍和重點。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其范圍比較廣,各地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高低和政府建設的能力大小確定范圍和重點,但基本上應包括農村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等社會事業,包括農村公共交通、通信、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包括解決人的生存、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所需要的農村勞動力就業、社會分配、農村養老、社會保障、環境保護、公共安全等公共制度建設。今年,我省圍繞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出臺了《浙江省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明確提出“十一五”期間全省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要重點抓好12個方面的任務,其內容包括: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農村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農村文化體育服務體系建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體系建設、農村公共安全服務體系建設、農村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欠發達地區的扶貧開發、農村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比較系統、全面地明確了農村公共服務的具體任務和工作重點,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操作性。當前,新農村建設需要辦的事情很多,廣大農民對公共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由于政府的財力有限,供需矛盾較為突出。這就需要針對農村實際情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發展水平的差異,合理確定公共服務覆蓋農村的優先順序,區分輕重緩急,突出服務重點,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最直接的事情做起,從農村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養老保險等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和農民急需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做起,然后進一步擴大公共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標準,逐步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公共服務發展格局。

第四,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提高鄉鎮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鄉鎮政府作為我國最基層的、直接面對農民群眾的基層政府,在改變農村落后面貌,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化解社會矛盾和穩定基層等方面,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形勢下,應當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要求,加快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把為農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務作為最主要的職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蓮漠斍案鞯氐膶嶋H情況看,由于受傳統考核機制和公共財政體制的影響,鄉鎮黨委政府的領導還習慣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資和增加財政收入上,現在的鄉鎮政府對農村公共服務也缺乏必需的財政實力和必要的機構、人力,這就直接影響了對農村公共事務的管理和服務。因此,要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優化基層資源配置,弱化鄉鎮經濟管理職能,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把鄉鎮政府的工作重點和工作精力逐步轉移到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為農村構建和諧社會創造條件上來,逐步建立起以農村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為主要職能的精干高效的農村基層行政管理體制。還要進一步深化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合理下放財權,確?;鶎诱蟹€定的收入來源,不斷提高鄉鎮政府公共服務的能力。

二、加大投入,強化政府在農村公共服務中的投資主體地位。

由于長期以來實行的“以農補工”、“重城輕農”的城鄉不均衡的二元發展模式,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嚴重不足,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大大落后于城市??梢哉f農村公共財政缺失是目前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嚴重滯后的主要原因。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必須下決心糾正公共財政上的城市偏向,進一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投入,發揮政府在農村公共服務中投資主體的作用。

一要強化政府投資主體地位,不斷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投入。從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和任務來看,許多方面都是政府公共服務和公共財政支持的內容,新農村建設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的力度,這是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假如離開政府在政策和財政資金投入方面的大力支持,廣大農村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上的落后面貌就難以從根本上改變。各級政府作為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投資主體,一定要從這一實際出發,自覺地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政府投資建設的重中之重,大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讓公共財政的支出更多地惠及廣大農民。今后,應按照中央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級財政對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真正做到財政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于農村,國家基本建設資金增量主要用于農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村的比例要有明顯增加,保持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發展和農民生活環境改善等方面的投入不斷增長。同時,還要重視制度化建設,將公共財政用于農村公共服務的支出以法律形式加以確定,明確各級政府在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的財權和事權,建立一個有利于新農村建設的長效投入機制。

二要加大財政對農村的轉移支付力度,增強基層政府公共服務的能力。這是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重要措施??h及縣以下政府承擔著向全國眾多人口提供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任務,幾乎包括了全部的農村人口,財政資金轉移支付應當重點向縣鄉級政府傾斜,特別是向欠發達地區縣鄉政府傾斜,著力解決縣鄉財政困難,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縮小城鄉和區域之間公共服務的差距。要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范專項補助。中央財政已逐步增加了對地方政府對困難縣鄉的補助,省市地方政府也要進一步加大對基層的轉移支付力度,逐步增加基層財力,確保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 三要建立城鄉一體的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逐步實現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竟卜站然侵刚疄槿w公民提供基本的、最終大致相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實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利于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堅持城鄉平等的原則,改革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把城市與鄉村作為有機整體,平等發展城鄉公共服務,建立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財政和由公共財政所支撐的公共服務供給機制,逐步實現農村公共服務均等化。由于政府的財政投入并不能一步到位地解決農村所有的公共服務問題,需要從各地實際出發,適當考慮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財政實力和農民的承受能力。在現階段,重點要在建立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體制、加快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初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符合農村特點的養老保障制度、建立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等方面有所突破,以真正實現公共服務的城鄉一體化,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要防止新農村建設中的不均衡、不公平問題?,F在,各地新農村建設的試點村示范村,大多為群眾基礎好、自然條件較好,容易見效的村,試點村、示范村建設政府財政資金投入大,農民負擔也重,對其他村來說既缺乏可學性和可比性,也導致有限的財力過分集中在少數試點村上,變相增加新的不平衡,擴大同一區域村與村之間的差距。這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應該引起注意的問題。

三、改革創新,積極探索農村公共服務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我國農村地域廣大,農民人數眾多,對公共服務需求的規模較大,僅僅依靠政府財政投入,很難及時解決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為了盡快滿足農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除政府要增加直接投入外,還要改革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資金籌集制度,積極利用市場機制、社會力量、農村社區及農民自身的力量,共同參與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適度競爭、監管有力的農村公共服務多元化投入機制,探索出一條既能減輕財政壓力和農民負擔,又能提高農村公共服務質量的有效途徑。

首先,要發揮政府政策導向作用,積極推進農村公共服務機制改革。在推進農村公共服務機制改革的過程中,政府不能簡單化地把公共產品的供給推向市場,一推了之、一改了之,而是要加強指導、協調、監督和規范,為農村公共服務的多元化改革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制度保障。應制定特定的財政扶持政策,綜合運用國債、稅收、財政貼息、以獎代補等政策手段,對由社會資本牽頭的一些農村基礎設施和發展農村公共服務的公益性支出給予鼓勵、獎勵和補償,對投資或出資支持地方公共服務項目建設的企業,實行地方所得稅減免或讓利政策,以充分調動社會各界投資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積極性。要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拔千斤”的作用,通過財政杠桿引導和鼓勵各類工商企業投資農業和農村,引導農民自主開展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形成農村公共服務多元化投入格局。但同時又要加強監管,合理界定服務價格或收費標準,防止過度市場化的傾向,做到既兼顧效率,又保證公平。

其次,積極探索農村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改革的運作方式和有效途徑。推進農村公共服務的市場化與社會化,引進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農村公共服務,是解決政府公共服務效率低下、供給不足和資金短缺問題的最好出路。結合當前各地實際,就是要適應市場機制的要求,引入競爭機制,凡是市場能充分發揮作用的,就盡量交由市場去配置資源;凡是企業能做的,就把生產經營權交給企業去做;凡是社會力量或非政府組織能做的,就鼓勵社會力量或非政府組織去做。這樣,就可以減輕政府的壓力,發揮多元投資主體的積極性,增加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對于具有一定商業基礎的準公共產品,可采用政府供給和市場運作相結合的方式,在明確產權的前提下,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引進民間資金,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對一些投資規模較大的項目,政府可以將確定建設的公共服務項目向社會公布,明確提出項目的建設規模、建設標準、建設進度、土地使用、付費或補貼方式等條件,然后通過招投標方式確定投資者;對有的公共服務項目,可以改變過去無償投入、無償劃撥、無償使用的做法,在國家現行政策范圍內,在不加重農民負擔或農民可以承受的前提下,逐步推行有償使用制度,“誰受益、誰付費”,收入所得用于維持公共服務項目的有效運行;對現有的一些農村公共服務設施或運行狀況較好的服務項目,可以采取拍賣、租賃、承包、股份制改造等多種形式,實行產權制度改革,從整體上盤活農村資產存量,并為今后的發展積累必要的資金。如磐安縣在全省率先實施“農村飲用水產權和經營權出讓”,將市場機制引入到農村飲用水的投資建設和管理中,對已建好的工程采取承包經營、產權拍賣,對改造和新建工程實行競標投資建設,由投資者建設、管理、維護飲用水工程。這種用民營化機制改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做法,有效地克服了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重建設、輕管理的傾向,為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出了一條長期、穩定、有效的投入積累機制。同時,還要廣泛動員和利用社會資源,充分發揮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社會力量在農村公共服務中的作用,鼓勵和引導他們通過社會捐贈或開展結對幫扶活動,為加快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提供服務。

第三,要發揮村級組織和農民個人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新農村建設需要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更需要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和廣大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同樣需要發揮村級組織和農民個人的主體作用。如果只關注政府對農村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而不注意培養和強化農民的主體意識,就會影響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一方面,要發揮村一級自治組織在為農民提供公共服務方面的作用,努力使之成為農村社區公共產品的供給者。要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增強村級組織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要用好用活“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政策,把國家支持與廣大農民群眾投工投勞有機結合起來,通過以獎代補、項目補助、以物抵資等方式,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社會事業公共設施或公共服務投工投勞。這樣既可以保證財政投入落到實處,又可以解決村民籌資籌勞規模小的瓶頸問題。另一方面,要重視對農民的培訓教育,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增強農民的建設主體意識,引導農民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建設新農村。

四、強化監督,切實加強農村公共服務資金、項目的績效管理。

近年來,由于重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央或省市政府加大了向地方轉移支付的力度,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與深度將進一步加大,投入農村公共服務的資金也將逐漸增多。如何用好這些資金,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目前,有的地方還存在著公共資金管理混亂,資金利用效率不高,甚至專項資金被擠占、挪用、截流、貪污等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共資金管理透明度不高,缺乏有效的決策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項目決策科學性不夠,監督管理力度不強。如果不加強對農村公共服務資金、項目的監督管理,將會造成有限財政資源的大量浪費,導致公共服務供給短缺和成本上升,加重農民負擔。因此,要建立和健全農村公共服務績效考核、決策和監督制約的機制,進一步提高農村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一要建立以公共服務為導向的縣鄉政府績效考核體系,不斷提高農村公共服務管理水平。長期以來,我們大體上是以GDP、財稅收入、招商引資這樣的硬指標來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績的,這樣的績效考核體系,勢必使地方政府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地區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的增加上,而容易忽視基本公共服務。在新的形勢下,這種考核機制,已很難適應公共服務體制建設和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需要,容易造成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應改革縣鄉政府的績效考評機制,盡快建立對縣鄉政府科學的政績考核體系,科學確定政府績效評估的內容和指標體系,將社會發展指標、基本公共服務指標納入干部政績考核體系之中,以形成正確的政績導向,促使地方政府把工作重心從注重GDP和投資項目轉為重視農村公共服務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二要建立農村公共服務自下而上的決策機制,增強農村公共服務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長期以來形成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忽略了農民對公共產品的需求,加上供求信息不完全對稱,農民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與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標不相一致,導致現行農村公共服務出現供給過剩和供給不足并存的現象,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有的地方也存在著為出經驗出典型,在項目選擇上,偏離群眾需求,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和形式主義的傾向。為了提高農村公共服務的效率,防止無效公共產品的過度供給和農民急需的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情況,應改革過去自上而下的決策機制,完善農村公共服務投資決策程序,建立起自下而上的、能真正體現農民需求意愿的決策機制和需求表達機制,將公共服務的選擇權交給需求者,讓農民參與到決策中來,在執行過程中形成政府與農民共同決策的模式。對于擬建的公共服務項目要進行充分的論證和可行性分析,或交村民代表大會、村民代表會議進行民主表決,讓農民充分表達自己公共服務的意愿。這樣不僅能夠防止政府的越位,而且能夠保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效率,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三要強化農村公共服務資金、項目的監督管理,提高農村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農村公共服務短缺、低效,甚至出現公共資金擠占、浪費現象,主要就是透明度、公開化不夠,缺乏必要的監督和制約。要完善農村公共服務資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度,實行財務公開,定期公布收支情況,對公共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全過程的管理和監督,增加資金使用的透明度。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有效約束,及時查處在公共服務方面損害農民利益的行為和相關人員。要加大人大、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監督作用,確保公共財政資金的合理使用,做到??顚S?,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同時,針對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和支農資金多部門、分散管理等問題,必須加強部門整合、資源整合和項目整合,以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資源,發揮公共財政資金的整體功能和規模效益,形成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整體合力。

第四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亟需完善農村金融征

信體系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今后 5 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

目前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大量收縮縣以下營業網點,貸款權限的上收;農村政策性銀行機構改革和業務調整;郵政儲蓄資金的外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滯后,使得農村貸款更加困難,究其原因,農村金融機構是經營信用和風險的單位,但由于我國農村金融征信制度體系很不發達,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幾乎無法了解,造成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難和消費信貸的高風險性,貸款回收困難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目前形勢下,如何將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機構改革發展的自身要求有機地結合起來,為建設新農村提供有效的農村金融服務,顯得十分現實和迫切。我們認為農村金融征信體系的完善應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建設有效的、符合農村實際的農村金融征信體系將有助于解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本文通過對鄧州市農村金融征信體系的調查,分析了農村金 融征信體系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不和諧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鄧州市農村金融征信體系建設的現狀

信用中介機構管理情況

鄧州市現有信用中介機構6家,其中會計事務所2家,房、地產評估2家,土地事務所評估機構1家,信用擔保機構1家。上述機構主要通過執業證書和資格資信評估業務開展對企業會計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的提證書的審查方式進行管理;而業務經營則由頒發營業執照的工商行政管理局以年檢方式進行管理。所開展業務經營活動則遵照有關法律、法規及行業內部準則進行。具體業務活動基本上處于無人監管的地步。

金融機構信用建設情況

1、人民銀行積極探索,全力推動農村金融信用體系建設

根據全國統一的企業基礎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工作的要求,人民銀行鄧州市支行和轄區內金融機構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已經實現全國聯網,系統運行基本正常。截止XX年6月末,已錄入企業、機構借款人226戶。目前,轄內多數的商業銀行已將查詢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作為貸款決策的固定程序,信貸登記咨詢系統為商業銀行防范貸款風險發揮了一定作用。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 統的建成,為該市企業征信體系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各家金融機構內設資信評估情況

鄧州市各金融機構在信用制度的建設上主要是根據上級行社的規定在貸款的審批、發放及管理上防范可能發生的信貸風險,對信用制度的建設方面尚未有實質性的規劃和具體要求。只是按上級行的要求做了一些基礎性工作,如:參加全國聯網的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建設。

3 、農村信用建設情況

鄧州市農村信用聯社下轄29個鄉(鎮)信用社、1個聯社營業部。有統一的個人信貸業務處理系統,聯社信貸處理系統的數據由基層30個社(部)的數據集中匯總生成。幾年來鄧州市農村信用聯社通過創建“信用鄉、信用村、信用戶”活動,努力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始終立足“三農”,服務“三農”,不僅解決了農民貸款難的問題,而且使農民的信用意識普遍得到提高。近年來,為了進一步方便農民借貸,聯社在鞏固和發展“信用戶”的基礎上,對到期的 “信用戶”進行了年審;對已有的農戶貸款證、小額信用貸款等服務品種進行完善,使之逐步形成體系品牌。同時,按照“規范完善、放權落責、確保質量”的思路,聯社下放了信用戶評定的審批權限,有力地促進了信用戶評定工作。據統計,XX—XX年末全市農村信用社已發放農戶貸款證分別為3.7萬戶、5.2萬戶、6.9萬戶、7.4萬戶,評定信用戶3.6萬戶、用村 72個;至XX年5月底,全市農信社已發放農戶貸款證8.4萬戶,占符合貸款條件且有貸款需求農戶的85%。為改善農村信用環境起到了推動作用,也為加快農村“信用工程”建設積累了經驗。

二、農村金融征信體系建設中存在的不和協因素

農村金融征信相關法律不夠健全。目前,企業、個人擔保、資信評估、消費貸款、以及涉及公民隱私和企業商業秘密等方面相關的法律還不夠健全。我國現行法律條款基本上都是針對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針對消費者個人信貸的條款,對失信、違約的懲處辦法也不夠具體。在涉及公民隱私和企業商業秘密等方面也無法可依。出現問題往往無所適從,給征信體系建設造成困難。

信息數據部門分割。目前,基層征信調查都是各單位、各部門自成體系,信息數據自成系統。金融部門征信調查都是獨立完成。醫療、保險、養老統籌、工商、稅務、法院、公安、國土、房管、水電、郵政、電信、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等涉及公共事務部門的數據都是只供本部門使用,這在實踐中造成信用調查評估工作的重復操作、資料不全、信息失真、標準不

一、成本過高等一系列問題。

征信產品市場需求不足,征信人才缺乏。當前,政府、企業和個人對加快征信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迫切性已經形成共識,金融機構與企業對征信產品的需求也十分迫切。但企 業和金融機構對社會評級機構的征信產品認知度和信任度遠遠不足,企業參與評級的積極性不高。征信應是知識和技術含量很高的行業,評級涉及不同的業務品種、不同的行業背景、不同的法律環境,征信管理人員素質要求應非常嚴格。目前,基層資信評級主要是商業銀行對貸款企業進行評級。征信管理人員是單位一般職工,資歷、學歷都不符合專業資信評級人員要求,評級結果不能讓人信服。征信產品的市場需求不足和征信人才缺乏客觀上制約著征信體系建設和征信市場發展。

征信管理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影響農村金融征信體系發展。

一是信用數據的市場開放度低,缺乏企業和個人信息的正常獲取和檢索途徑。政府部門和一些專業機構掌握的可以公開的企業信息沒有開放,如公安、工商、人事、稅務、統計、財政等部門所掌管的大量的企業信息資源很多沒有公開,如想獲取這些信息,往往需要經過多個環節審批,加大了獲取信息的成本,增加了征信和企業信息獲取的難度。加之目前基層金融機構的信用資料數據庫規模也偏小,信用信息不完整,且缺乏統一的信用評級標準,客觀上無法對企業的信用狀況做出公正、客觀、真實的評估。二是缺乏專門的信用評級機構,涉農保險、擔保、信用評級等中介機構幾乎空白。目前的信用評級主要包括行業主管部門的內部評級、 商業銀行和信用社對客戶的內部評級和中介機構評級等,由于各部門評級標準各不相同,評級結果其他部門互不承認,信用評級的應有作用難以發揮。三是融資擔保機構少,擔保能力不足。不能充分發揮融資擔保機構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應有作用。四是農業和農村信用擔保體系缺位。一方面農村土地使用權、收益權受到諸多政策法規約束,抵押融資受到較大限制。另一方面抵押物難選擇,農業貸款扶持的農業、林業等產業,其資產多為農產品、林業資源,若作為貸款抵押物其自然風險很大。五是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滯后?,F有的信用擔保機構,其擔保業務主要是扶持國有大中型企業和基礎設施項目,難以顧及農村地區的小企業、農村種養大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融資擔保。

《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運行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

1、企業貸款卡年審工作不暢。隨著商業銀行信貸集中管理,貸款權限上收,市場準入條件日漸苛刻,企業生產所需資金很難滿足。加上銀行對貸款卡作用宣傳不夠,企業對貸款卡認識模糊,當銀行要求企業進行貸款卡年審時,經常遭到拒絕,影響了貸款卡年審工作有序進行。部分有卡無貸款企業貸款卡年審更難。有些企業辦理貸款卡以后,由于各種原因未取得貸款,銀行與企業無信貸業務往來,此類企業聯系困難,貸款卡年審無法進行,嚴重影響了人民銀行貸款卡年審工作。

2、銀行工作人員操作系統不夠規范。金融機構系統操作人員進行貸前調查時,忽視了進入系統查詢企業概況之功能,習慣采用傳統的詢問調查方式。信貸業務發生后未及時錄入相關數據。有的機構系統微機出現故障,長期不能使用,無人問津。有的機構操作人員更換頻繁,交接手續不完備,影響操作。以上問題嚴重影響系統的有效運行,阻礙系統及時有效反映企業真實的資產、負債、信用等基本資料情況。防范化解風險隱患作用難以體現。

3、貸款卡申請資料真實性無法保障。企業為了取得貸款,辦理貸款卡所提供的會計報表資料往往是根據銀行要求填寫數據,人民銀行受一些客觀條件所限,無法進行核實。存在人民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中有關企業數據失真現象。

三、新農村建設亟需完善農村金融征信體系

發展農村金融征信體系能改善農村市場環境。新農村的建設離不開農村市場的發展,農村市場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競爭、有序的市場規則,能保證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和資源的合理流動。只有信譽良好的市場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中不斷獲得發展和充滿活力,否則將逐漸衰退和萎縮。如果假冒偽劣商品泛濫、蒙騙欺詐行為盛行,價值規律就會偏離正常的軌道,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刺激作用、分配作用、信息作用將會失靈,最終導致整個市場體系的癱瘓和經濟秩序的混亂。由 于農村市場交易的對象主要是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農產品加工品,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農村市場的誠實守信與否,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必須大力發展征信業,加快改善農村信用環境。發展農村金融征信體系可以解決銀企、社農信息不對稱問題。信貸市場是開放的,是一方對多方的市場,特別是針對"三農"的農戶貸款,涉及千家萬戶,地點分散,銀行和信用社不可能掌握借款者的所有信用信息,信貸人員除了要對企業和個人做好盡職調查,深入、細致地了解借款人的收入狀況、居住狀況等情況之外,完全可以利用較為完善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全面、準確地了解該借款人的信用情況,有效防范信貸風險。 (三)發展農村金融征信體系能擴大對"三農"的信貸投入,有力促進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村金融征信體系,就是要增強社會各階層的信用意識,改善信用環境,建立健全信用評級、信用擔保機構,完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的收集、整理、查詢和使用,逐步使人們意識到信用是一種商品,真正認識到其使用價值和價值。一個企業或個人不講信用,不僅會受到道德上的譴責,其經濟利益也會受到很大損失,失信的成本遠遠大于其收益,形成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這樣金融機構的審貸效率就會提高,不良資產就會降低,資金實力就會增強,信貸投放就會增加,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就會加大,形成良性循環。建立農村金融征信體系在防范信貸風險方面 起著重要作用,有利于切實解決農村信貸難問題。目前,造成農村金融機構網點減少、農村信貸減少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農村信貸風險大,回收貸款難,金融機構作為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從經營的角度會縮小農村信貸規模。農村金融征信系統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建立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不僅有利于防止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過度負債,防范信貸欺詐,降低不良貸款比率,提高審貸效率,而且在方便廣大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借貸,促進生產、消費和就業等方面將會發揮重要作用。農村信貸征信體系將有利于化解農村信貸風險、促進農村金融發展,是對現有的銀行征信系統的完善和發展。

四、加快農村金融征信體系建設對策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法制經濟,如果沒有信用機制作橋梁和起調節的作用,單純依靠法律制度來維護的市場經濟將缺乏活性和效率,需要支付高昂的運營成本。建設我國農村金融征信體系的目的,就是要不斷增強農村金融市場主體活性,提高信貸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和風險,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1、開展征信和金融知識宣傳教育,創建誠實守信的社會信用環境,開展征信及相關金融知識的宣傳教育,是增強全社會信用意識、改善國內信用環境、培育國內征信市場的 重要條件和有效途徑,它直接影響全社會對信用體系建設的認知和支持程度。

2、加快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建設步伐。一是央行應盡快研究出臺資信評級指標體系和評級標準,引導和監督資信評級機構規范評級,增強評級的針對性、一致性和權威性。二是要突出資源共享。征信體系建設目的是為了使用。央行可在廣泛征求有關部門意見基礎上,制定信息共享方案,確定信息查詢的權限、范圍及內容。各金融機構要加大投入,與央行開發的征信數據中心及相關系統相連,金融機構相互間也要橫向接口,為資源共享創造條件,逐步把企業和個人的信用信息數據庫建成金融機構防范風險的平臺,地方信用信息共享與服務的平臺,企業和個人實現自我發展的平臺。三是加強對農村金融征信系統的管理和監督。由于征信數據及其處理結果在某種程度上比較敏感,要加強對農村金融征信系統的管理和監督。當前,需要通過立法形式確立農村金融征信系統的監管主體和監管框架,加強對農村金融征信系統的管理和監督。

3、明確建立農村金融征信體系目標、有效獲取信息資源 。建設農村金融征信系統,就是要把農村信貸目標客戶群:有信貸動機的所有農戶和中小企業關于信用的信息收集在一起,形成一個數據庫,各種信用服務機構通過信息資料的分析和評價,最終以信用報告等信用產品的形式提供給金 融機構,作為金融機構進行信貸活動中決策分析的依據和參考。針對我國信息資源的發生和存在狀況,建立農村金融征信系統必須借助工商、稅務、物價、司法、公安、教育及與日常生活消費相關的部門,實現信息數據共享。同時,由于功能完善的信用數據庫是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必備的基礎設施,建議銀行等部門建立行業或部門的數據庫,將自建數據庫中的部分內容提供給信用中介機構或與信用中介機構共享。

4、推進農村金融征信體系標準化管理,提高信用產品質量。

建設農村金融征信體系應統籌規劃,統一標準。國務院已經賦予人民銀行管理信貸征信業的職責,人民銀行應積極引導信用行業相關技術標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抓緊制定和規范信用信息采集的技術標準,如信用主體的標志、信用信息分類及編碼、信用數據格式和征信數據庫建設規范等通用標準,建立符合農村實際的農村信貸信用監管指標體系。提高信用信息的采集和使用效率,加速整合全社會的信用數據,規范征信行業管理和服務,促進信用信息的專業化和標準化。由于農村金融征信系統主要是為金融機構從事信貸業務提供服務的,因此,提供的信用產品的質量將直接決定商業銀行的需求。從信用服務的供給來看,要有有實力的機構或企業來提供高質量信用產品,增強信用產品的權威性。解 決好信用產品的市場需求問題是農村信貸征信系統存在和發展的關鍵之處。

5、加快農村金融征信相關立法,完善征信制度。目前,我國的征信立法相對滯后。規范信用信息采集與使用,區分政府信用信息的密與非密、企業信用信息中的公開信息與商業秘密、個人信用信息中的公開信息與個人隱私的界限,向社會特別是信用中介機構公開披露信用信息等問題無法可依,成為擺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面前的“攔路虎”。因此,要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社會信用環境,必須同時做到既能使信用信息最大限度地為社會所用,又能對政府的國家秘密、企業的商業秘密和公民個人的隱私加以有效保護。在立法方面,我國的《民法通則》、《合同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雖然都有誠實守信的法律原則,《刑法》中也有對詐騙等犯罪行為處以刑罰的規定,仍不足以對社會的各種失信行為形成強有力的法律規范和約束,針對信用方面的專項立法更是一片空白。并且這些主要是對違法行為的事后處罰,沒有從事前進行約束。在信用立法方面,一是要對我國現行的一些不適合、甚至有礙于建設農村金融征信系統的法律法規進行調整。二是要加快農村金融征信系統相關立法。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規范征信市場行為方面的法律法規。在信用信息與非信用信息的界定、信息披露、公共信息和征信數據的獲取和使用程序、信用中介機構行為規范、失 信的法律邊界和失信懲罰機構等方面,都處于無序管理、無法可依的狀態。征信立法的缺位,將會嚴重阻礙農村信貸征信系統的建立和發展。目前,應加強對國際征信立法經驗和我國征信市場的調查研究,推動征信立法工作取得實效。

第五篇: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思考

摘要: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強有力保障。雖然我國在社會保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比如觀念誤差,覆蓋面不夠廣,資金、人員不到位,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本文將從怎樣建設、鞏固、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角度,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政府應盡的職責。

關鍵詞:原則 目標 基本思路 構建 措施

引言:社會保障體系主要是保障弱勢群體,保障他們的基本利益。農村就是整個社會最薄弱的環節,它需要社會的保障來實現城市、鄉村之間的和諧,來實現農村地區的穩定,達到增收的目的,最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1社會保障體系概述

社會保障是依據一定的法律和規定,為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補貼。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臵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等。以養老保險、待業保險和醫療保險等為主體的社會保險制度,是構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

1.1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在社會保障體系中中處于核心地位,它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社會保障的基本。這是因為,

一、社會保險目的是保障被給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屬于基本性的社會保障;

二、社會保險的對象是法定范圍內的社會勞動者;

三、社會保險的基本特征是補償勞動者的收入損失;

四、社會保險的資金主要來源于用人單位(雇主)、勞動者(雇員)、依法繳費及國家資助和社會募集。

1.2社會福利

社會福利是社會保障的最高層次,是實現社會保障的最高綱領和目標。它的目的是增進群眾福利,改善國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它把社會保障推上最高階段;社會福利基金的重要來源是國家和社會群體。

1.3社會救助

社會救助屬于社會保障體系的最低層次,是實現社會保障的最低綱領和目標。原因

一、

1 社會救助的目的是保障被救助者的最低生活需要;

二、社會救助的對象主要是失業者、遭到不幸者;

三、社會救助的基本特征是扶貧;四是社會救助的基金來源主要是國家及社會群體。

1.4社會優撫

社會優撫安臵是社會保障的特殊構成部分,屬于特殊階層的社會保障,是實現社會保障的特殊綱領。社會優撫安臵目的是優待和撫恤;社會優撫的對象是軍人及其家屬;社會優撫的基本特征是對軍人及其家屬的優待;社會優撫的基金來源是國家財政撥款。

社會保障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證。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

2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性

2.1社會主義公平原則要求國家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性質,辦事必須講究公平原則。我國農村正處在落后的狀況,農村傳統的土地保障功能持續弱化,基本醫療保障問題嚴重,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快,養老形勢不容樂觀。只有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才能體現社會主義公平原則,逐步消除社會保障上城鄉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2.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黨中央提出的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目標,必須依靠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支持。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是落實“五個統籌”的必然結果,是加快農民奔小康進程。

2.3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加快城市化進程需要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目前我國的消費水平還跟不上去,消費率很低,其主要原因是沒有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制度,農民不敢使用養兒防老的錢,對自己預期收入缺乏信心,導致農村消費狀況的惡化。因此,我們有必要構建完善合理的社會保障體系、穩定人心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縮 2 小城市差距,推動城市一體化進程向前發展。

3我國目前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農村社會保障意識滯后

由于長期以來缺乏農村社會保障的概念,更沒有對農村社會保障實現法律化、規范化,導致許多鄉鎮干部把低保對象僅限于五保戶、殘疾人、特困戶,大部分地區社保項目不健全,并且缺乏有機聯系,難以構成整體優勢。

3.2農村社會保障范圍小,覆蓋面窄

長期以來,由于農村發展相對滯后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原因,城鄉差別進一步擴大,城鄉二元化的格局相當明顯。這種格局的存在使城鄉之間的社會保障出現了巨大的差異,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職工享受國家給予的退休金、公費醫療、福利住房、糧食和副食補貼等各種保障,而農民幾乎都享受不到這些保障。據統計,我國縣城以下集體單位的1000多萬職工和2000萬個城鎮個體經營者基本上得不到應有的社會保障權利,整個保障水平都很低。此外,在農村城鎮化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過程中一部分農民處于社會保障的真空地帶。一種情況是在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投身于鄉鎮非農經濟,原農村以土地為基礎的社會保障已經不能再起到保障作用,而在城鄉分割的保障體系和勞動體系下,這部分農民也無法取得城市居民的保障權利;另一種情況是為經濟發達地區或者城市經濟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農民工,他們享受到的是有別于本地人口的保障政策和措施,或者在有些地區根本享受不到社會保障政策和措施。目前,農村社會保障比較好的僅限于“五保”老人、殘疾人、特困戶等,標準普遍較低,而對大部分困難或比較困難的農民群眾的社會保障比較弱或基本沒有。在養老保障、醫療保障、教育保障等方面保障水平較低,有些方面甚至基本沒有保障。

3.3農村社會保障發展不平衡,社會互濟性低

經濟比較發達的農村社會保障水平較高,而貧困的地區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很低。在一些地區,農村社會保障項目發展不平衡,大部分地區社會保障項目不健全,而且各項目之間缺乏有機聯系,未能形成配套,難以構成整體優勢。一般而言,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東部地區,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相對較高,而集中了我國大多數貧困人口的中西部地區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卻很低。2009年,我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的發放數在東西部各省之間存在著很大差別,黑龍江省下撥的低保資金為2.46億,上海市下撥的低保資金為17億,西藏農村低保資金支 3 出僅為11260萬元。另外,我國農村地區各社會保障項目的發展不夠平衡,大部分地區社會保障項目不健全,而且各個項目之間缺乏有機聯系,難以構成整體優勢。

3.4農村社會保障社會化程度低

首先,資金籌集沒有社會化,未建立起社會化的籌資機制,統籌層次低,抗風險能力弱。其次,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大多停留在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依靠的管理服務模式上,尚未形成自上而下、各項社會保障相互有機聯系的社會化管理服務體系。

3.5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投入力度不夠,籌資渠道不暢

由于農村社會保障涉及面大、人數多,財政能力和集體經濟實力有限,無力保障農村社會保障基金的到位。例如,按照國家開展農村合作醫療的有關政策規定,其資金來源分別由國家、市、縣級政府和農民個人各承擔一部分,由于大多數區縣是吃飯財政,大額度的農村社會保障資金投入必將增加地方政府巨大的財政壓力。就個人方面看,許多地區由于經濟落后,農民的收入偏低,維持基本生活都有困難,不可能過多承擔農村社會保障中個人的費用?;I資渠道不暢,農村社會保障基金缺乏,直接影響到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

3.6保障制度的可操作性差

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救災體系沒有形成科學的等級評價制度。以往的災情,全靠大致評估,下級往上報時,有意夸大數字,上級主管部門下放救濟款時,跟著感覺走。這樣造成兩個方面的弊端:一是拉關系,托人情,滋生腐敗;二是救濟款發放不當,有時小災多得救濟,大災少得救濟。第二,沒有一個具體的貧困標準和救濟標準,因而評價一個家庭是否貧困時,就只能憑直覺,標準一降再降,受救濟的人數逐步減少。 而且農村社會保障缺乏制度化,政策缺乏穩定性與連貫性。除五保制度、優撫保障一直是比較穩定的制度化保障外,其他社會救助形式往往缺乏穩定性和制度化。農村社會保障處于條塊分割、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的狀態,不僅增加了保障成本,也使其作用發揮受限。

3.7農村社會保障的社會互濟性低,管理規范性差。

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籌集采取以農民個人繳納為主、集體為輔、國家投入為補充的形式。這使國家和集體所體現的社會責任過小,不僅造成了資金來源的不足,降低了保障標準,而且也影響了廣大農民參加養老、醫療等保障的積極性。在部分貧困地區,養老金甚至只能由個人全部繳納,這種社會養老保險實質上變成了個人自我儲蓄積累保障。在管理方面,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支持,管理多頭,民政部門、基金會、保險公司等均涉及農村社 4 會保障,政出多門,使農村社會保障無法可依,管理體制不順。部分地區管理規章制度不健全,社會保障資金管理不規范,基金運營不合理,保值增值程度低,甚至出現擠占、挪用甚至揮霍浪費基金的現象。

4建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原則、目標和思路 4.1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須遵循的原則

根據《關于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意見》精神,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奮斗目標是:到本世紀末,在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初步建立起以社會救濟、社會養老保險、優撫安臵、社會福利和社會互助為主要內容,層次不同、標準有別的社會保障制度,以及與之相配套的社會保障服務網絡。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原則是:①以家庭保障為基礎,以農村居民為對象,以保障基本生活為目的,保障項目和保障標準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適應。②保障資金由個人、集體、國家共同負擔,多渠道籌集,以個人和集體為主。③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既要保障全體居民,特別是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權益,又要調動他們自力更生、發展生產和履行社會保障義務的積極性。④保障生活與扶持生產相結合、物質幫助與生活服務、政策扶持相結合。⑤政府組織、整體規劃,分類指導,分步實施,重在制度建設,并與農村各項政策相銜接。

在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工作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各地要根據本地經濟發展的不同情況,確定不同的重點。經濟發達地區,要全面建立各項制度,并逐步完善,努力提高覆蓋面。中等發達地區,要基本建立標準適當的各項制度,重在制度建設。欠發達地區,可有計劃、有重點地分步實施,目前,要重點抓好社會救濟、優待撫恤和社會互助。②積極穩妥地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凡開展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地方,都應該把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為重點。③要認真研究、處理好各項制度之間的關系。既要體現各種保障對象標準的差別和保障項目層次的不同,又要注意搞好政策上的銜接,相互配套的協調,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提高整體效益。④社會養老保險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保障對象最多的一個項目,一定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采取政府引導和群眾自愿相結合的方法,注重宣傳、引導和制度建設,不搞強迫命令,不搞攤派,不下達硬性指標。

4.2構建社會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目標

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目標,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既要考慮到需要與可能,循序漸進,又要考慮到最終與城市接軌,形成全國一體化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其具體目標是:

5 ——近期目標。用3-6年的時間,在經濟發達地區全面實行農村養老保險、合作醫療(或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今年年底,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障覆蓋80%的農民,農村低保覆蓋全部農民,有條件的地區推進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推進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進程。

——中期目標。用10年左右的時間,在經濟發達地區實現城鄉基本社會保障制度的統一,到2020年在中部地區和有條件的西部地區,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障覆蓋大多數農民,農村低保覆蓋所有農民,農民健康狀況改善,老年生活有所保障。

——長期目標。用20年左右的時間,建立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狀況和農民保障需要的、城鄉統一的基本社會保障制度,使廣大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基本生活(最低生活)得到保障。

4.3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思路

(一)制度定位是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村社會保障,主要包括養老保險、合作醫療(醫療保險)和農村低保,是國家的一項長期社會政策,是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養老保險、合作醫療(醫療保險)在性質上屬于基本社會保險,既不是商業保險,更不需要農民負擔。

(二)社會保障與家庭保障相結合,要確保保障水平適度。

目前我國的財力有限,社會保障的費用繳納仍需要居民的參與。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保障還難以完全替代家庭保障,農村養老和醫療保障仍然必須堅持和強調社會保障與家庭保障相結合。

(三)保障資金由個人、集體(單位)、國家共同負擔

籌資問題是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核心問題。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以地區內經濟收入較低的群體為參照,對其相應的社保資金。要適當增加集體補助,通過政策扶持、加強管理、深化改革等途徑,增收節支,大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集體經濟組織也能分擔一部分的參保費用。如此一來,本應由個人承擔的參保費用變成三方承擔,這樣就更能鞏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四)因地制宜,逐步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我國地域遼闊,在地域上很難做到一步到位,全面探索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應本著急用先立的原則,從農民最急需的保障項目入手,先建立農村低保,實行合作醫療試點并穩步實施,并在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村進行養老保險制度試點。從具體步驟上講,必須貫徹“先易后 6 難,逐步推進,重點突破”的戰略方針,以確保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準確、有效、合理的執行和推廣。

(五)鞏固提高“五保”制度。一是按照政策規定重新核定五保對象和供養標準,對符合供養標準的應保而未保的對象,及時納入保障范圍。并通過對農村實行社會救助,對特困五保對象發放救助證,實行特殊救助。二是加強敬老院的建設與管理,提高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農村敬老院所需經費應納入鎮街財政預算,分期分批按時撥付。民政部門按照每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平均消費水平,根據五保供養標準不低于當地村民一般生活水平的原則,提出確定五保供養標準的指導性意見。市財政適當提高農村敬老院建設的補助資金。要采取改造、購買、新建、租賃、臵換、共建等多種辦法,加快新建和改建、擴建敬老院步伐,改善辦院條件,不斷增加集中供養的人數。并通過發展院辦經濟和社會捐贈,逐步改善供養人員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三是敬老院院長和在敬老院工作的其他人員應參加當地勞動社會保障,以解決后顧之憂,提高他們以院為家、持之以恒工作的積極性。

(六)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完善資金來源保證體系。確定區縣、鎮街合理的資金負擔比例,建立穩定而逐步增長的市級農村低保補助基金,完善農村低保投入機制。二是完善資金安全運行機制。在農村低保資金發放上,目前以鎮為單位的發放方式,容易造成鎮級資金不能及時到位或被挪用的現象,建議采取以縣區為單位統一發放的形式。鎮級低保資金向縣區統一交付,由縣區直接劃撥到個人帳戶,通過銀行或郵局發放,或由鎮財政專項支付。建立農村低保工作舉報監督制度,確保低保資金按月足額發到低保對象手中。三是建立科學的低保標準增長機制。在全市確定的最低標準之上,允許各區縣根據自身條件確定相應的農村低保標準,雨花、棲霞、江寧等地區可以高一些,隨著經濟發展,逐步縮小與城市低保的差距。四是加強低保戶綜合救助。具體低保家庭的情況千差萬別,有的是因病致貧,有的是因殘致貧,有的家庭有老人需要照顧,有的家庭有小孩需要接受教育,需要針對不同家庭的特殊需求,開展以教育、住房救助等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救助。

(七)完善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一是確定切合實際的合作醫療范圍。立足完善和發展農村合作醫療,全面推進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逐步提高大病補助標準,重點緩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家庭和人員的困難,有條件的地方應同時兼顧基本醫療小額費用的補償,提高合作醫療受益面。二是多渠道解決合作醫療資金。一方面要適當加大政府的投入,政府要逐漸成為合作醫療的投資主導方,減少對農民酬資的依賴,并且發動社會力量,多渠道融資;另一方面,繼續加強和落實對農民酬資的收繳工作,建立醫療救助基金,幫助特困戶、五保戶參加合作醫療和大病醫療補助。三是加強農村衛生服務

7 體系建設。全面實施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發展計劃,深化農村衛生改革,加強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綜合利用衛生資源,完善農村衛生服務機構功能,構建以區縣、鎮街、村為基礎,適應居民需求的衛生服務體系,為農民群眾提供價格低廉、質量可靠的衛生服務。鼓勵發展社會醫療保險、醫療救助等多種形式的農村居民醫療保障制度,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八)探索建立不同層次和水平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農村養老保險是農村社會穩定和健康發展的保證,隨著郊縣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逐步推進由家庭養老為主向社會養老等多種形式轉變。一是盡快建立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對因征地而失去土地的農民,嚴格地講應完全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上海、嘉興、杭州等地已經對失地農民采取了與城鎮社會保障基本接軌的社會保障辦法。南京應學習這些城市的做法和經驗,遵循“以土地換社保”的原則,盡快出臺政策,從制度上建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核心是基本養老保障制度。主要內容應包括,將年滿16周歲以上被征地農民納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圍;設立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資金來源主要是土地補償費、安臵補助費和政府每年從土地出讓受益中出資,其中土地補償費和安臵補助費作為個人賬戶資金;將參加基本生活保障的人員劃分不同的年齡段,分別享受相應的待遇,并隨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建立調整機制;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賬戶應能夠與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接軌,可以續保。此外,還應將被征地勞力納入城鎮失業人員管理服務范圍,對符合條件的要發放《就業登記證》,享受城市下崗失業人員有關優惠政策,免費提供勞動技能培訓,推薦就業。對于因租地而失去土地經營權的農民,解決保障的辦法主要是提高土地租金。二是把進城務工的農民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體系。進城務工的農民有比較穩定的收入,隨著戶籍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行,可以根據盡同樣義務、享受同樣權利的原則,及時將他們納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城鎮保險體系,以加快農民的市民化進程。三是純農戶的養老保障以家庭為主,同社區保障和國家救助相結合。在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下,難以建立統一的農村養老保險體系,主要依靠家庭養老,特殊困難的群體可納入最低生活保障體系。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后,可學習東莞和張家港等市的經驗,把純農戶納入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

5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構建 5.1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一)制度模式:以個人賬戶為主,實行小統籌、大賬戶。每個公民一經出生,均享有終身不變的社保號碼,上面記著個人社保的繳費情況。根據國家社?;鸢l放標準,將一定社保

8 基金發放到每個參保人員手中。

(二)籌資機制:由農民、集體、國家三方參與社?;鸬睦U納。社?;鹑砸詡€人繳納為主,繳納的費用占比在50%以上。以集體補助為輔,集體補助比例控制在繳費總額的10%-30%。政府視財政情況,給予繳費總額10-30%的統籌基金。

(三)繳費水平和繳費方式:設立低、中、高多個檔次,由參保人根據不同的經濟條件、收入水平、健康狀況進行自主選擇,并可在申請批準后調整繳納檔次??梢苑e極引導農民按月度或按年度定期繳費方式進行繳費。在農民收入不穩定的情況下,允許采取多樣的繳費方式和較長的繳費期限。在特殊情況下,還可以申請暫?;蚓徖U費用。

(四)基金管理和運營:基金以縣(市、區)為單位獨立運作,由社保經辦機構集中統一管理,??顚S?。為參保農民建立個人賬戶,將個人繳費和部分集體補助以及歷年利息積累全部計入個人賬戶,當達到領取標準時,再進行基金的提取。政府可以積極探索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途徑,按國家有關基金運營的法律法規規定對基金進行市場化運作,力爭保值增值。(基金運營必須由省級社保經辦機構負責)

(五)享受待遇:根據個人賬戶積累額,對當地滿60歲以上的居民進行按月發放。當個人賬戶余額不敷使用時,可由統籌基金支付。各地區要加大政府財政和集體投入力度,有條件的地區要發放社會統籌養老金。

5.2農村醫療保障制度

建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目標是減輕農民患病后的經濟負擔,提高農民健康水平,確保農民有病可醫治、治病無后顧之憂,生活依然可以得到保障。農村醫療保障不宜建立全國統一的模式,應由各地根據當地的發展水平靈活選擇保障模式。目前,我國的農村醫療保障的模式是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到2020年,在發達地區實現農村醫療保障與城鎮基本社會醫療保險的住院醫療對接。在其他地區,全面實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農村人口的減少,最終逐步實現城鄉社會基本醫療保障一體化。

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實行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相結合的籌資機制,并逐步提高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籌資標準。其具體標準,由各地根據本地農村經濟發展狀況、財政承受能力和農民醫療需求確定。在堅持大病統籌為主的原則下,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補助方式,鼓勵進行制度創新。

5.3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獲得基本生活保障也是農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低制度是國家和社

9 會為保障收入難以維持最低生活的農村貧困人口而建立的社會救助機制,也是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關鍵之所在。目前我國只有少數地區實現了這一項制度。因此,國家要加快農村地區最低生后保障制度的推進,逐步擴大覆蓋面,使農民中的貧困弱勢群體不致陷入衣食無著的境地,體現社會公平與正義。我國計劃于今年在所有的農村地區都實行這項制度,構筑我國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在實施農村低保的過程中,一要科學確定最低生活保障線標準;二要合理籌集保障資金。保障資金應由各級財政承擔,并吸收社會捐贈,不能轉嫁到農民身上;三要正確界定保障對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一般應包括低收入家庭、因病災致貧的家庭、“三無人員”(無依靠、無能力、無收入)等。

結束語:構建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是一項宏偉的民生工程。它不僅僅保障個人的基本的生存權利,還壯大了集體經濟,對于促進社會和諧和國家的穩定、健康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和重大的戰略意義。政府一定要履行自己的職責,公民也應該積極參與,以確保這項宏偉的民生工程得到順利的實施。

參考文獻:

1 劉書鶴.農村社會保障的若干問題[J]. 人口研究,2001(5)

2 趙晷湘. 建立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系統思考.[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0(3) 3 李守經. 農村社會學.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蔣翠珍.建立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初探[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1(9).

5王延中.中國的勞動與社會保障問題[J].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6 劉翠霞.中國農村的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J].新華文摘,2002(2).

7 郭海清.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最大難點與解決辦法[J].經濟師,2004(1).

8 張啟春.談談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J].江漢論壇,2003(4).

9高靈芝.試論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框架建設[J].山東社會科學,2003,4:124-127. 10董玲.完善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議[J].山東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6: 11歐定余,姜軍松.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渤海大學學報,2006,5: 12童星,趙海林.影響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非經濟因素分析[J].南京大學學報,2002,5: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衛生院檢驗科工作計劃下一篇:為什么會有白天和黑夜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