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高中歷史必修三第14課

2023-06-25

第一篇:高中歷史必修三第14課

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二課教案(自己)

一、 課程標準

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二、 教材分析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的第二課,本課通過從“無為”到“有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和“儒學成為正統”三個方面介紹了新儒學在西漢被重視、推崇和發展為正統思想的過程。它繼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對后世儒學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這一課在本單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三、 學情分析

學生已具備有關本課的知識;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文科學生,學生已經學習必修一的有關中央集權的加強的內容,對加強思想控制、君主專制等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學生認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時期的學生認知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已經初步具備了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自學、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1) 知道漢代儒學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辦太學等手段,逐步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2) 理解“舉賢良”的用人政策是國家政治、經濟和國防的需要,以及漢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歷史地位;

3) 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提出的背景,使學生初步形成對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認識,即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 4) 探究儒家思想的產生、發展過程與封建統治之間的關系以及儒家思想對中國歷史的正反兩個方面的影響。

2. 過程與方法

歸納整理漢初從無為到有為的原因;用資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用閱讀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通過多種途徑了解董仲舒及其思想等方面的知識,進一步加強學生獲取、閱讀歷史信息的能力和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探究、合作學習,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認識仁政思想對穩定社會、發展經濟有積極作用; 通過漢代教育體系的建立認識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關鍵,重視教育對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五、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漢武帝重視儒學的具體措施。 難點:對新儒學思想主張的理解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六、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課部分

一問:回憶儒家思想是怎樣形成的?簡述在儒家思想形成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三位人物及其觀點。 二問:秦朝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哪些措施?接替秦朝的又是什么朝代?又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來加強自身的統治的呢?時代不同,需要不同,統治者對思想學說的態度措施也不同。 進而導入課程同學們知道儒家思想在漢朝又有怎樣的命運嗎?那們讓我們一起去探究儒家思想在漢朝有怎樣的發展。

(二)、教學過程部分

一、從“無為”到“有為”

1、漢初的“無為而治”:

(1)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漢初社會貧困。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西漢初期,經歷了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的破壞,社會經濟凋敝,“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經結束,當務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環境來恢復封建經濟和穩定封建統治秩序。 理解:什么是無為而治?

無為:遵循自然的法則而不妄為;治:治理。自己不妄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后泛指以德化民。出處:《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無為”作為一種政治原則,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使“無為而治”系統化而成為理論的是《老子》。他們認為統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展。“無為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是變“亂”為“治”;“無為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為無為”和“無為而無不為”,具體措施是“勸統治者少干涉”和“使民眾無知無欲”。 當然,無為而治的"無為",決不是一無所為,不是什么都不做。無為而治的"無為"是不妄為,不隨意而為,不違道而為。相反,對于那種符合道的事情,則必須以有為為之。但所為之為,都應是出自事物之自然,無為之為發自自然,順乎自然;是自然而為,而不是人為而為。所以這種為不僅不會破壞事物的自然進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發展和成長。 從漢朝建立到漢文帝,經過四十多年,德政達到了極盛的地步。一方面文帝受老子思想影響,采取無為而治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帝為人十分仁德寬厚,這使天下百姓受益無窮,也使西漢王朝逐漸走向強盛。

(2)措施: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休養生息政策) ①減輕田租;

②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 ③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

3)影響:積極作用:經濟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消極作用:社會潛伏著危機:王國問題、土地兼并、匈奴為患等

2、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①漢初的休養生息使漢朝經濟恢復發展,國力日盛(基礎、條件)

②社會潛伏著危機王國問題:諸侯勢力膨脹;土地問題: 階級矛盾尖銳;邊境問題:匈奴為患 (2)目的: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發展的形勢,鞏固統治 (3)主要措施:

政治上——頒布推恩令(諸侯王死后,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見必修一第三課。

軍事上——對匈奴采取強硬政策北擊匈奴

經濟上——改革幣制;鹽鐵官營;平抑物價。 思想上——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1)董仲舒的生平:

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時代,大學問家,三次應對,得到武帝賞識。 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董仲舒對《春秋》的解釋十分著名,他的各項學說都可以從《春秋》中找到根據,換句話說,他的理論權威來自《春秋》,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稱為《春秋繁露》的緣故。 (2)貢獻:(也可以說是其思想特點) 把道家、陰陽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儒學體系。

解釋:陰陽五行學說認為萬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原素組成,其間有相生和相勝兩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捎靡哉f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

2、思想主張:

通過史料閱讀分析董仲舒的主要思想 材料一: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董仲舒傳》

得出董仲舒的重要思想之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材料二:

天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賊民者,天奪之。 ——《春秋繁露·堯舜不擅移湯武不專殺》

天子受命于天,諸侯受命于天子„„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雖謂受命于天亦可„„公侯不能奉天子之命,則名絕而不得就位,衛侯朔是也 ——《春秋繁露·順命》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國則受命于君。君命順,則民有順命;君命逆,則民有逆命。

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得出董仲舒的重要思想之二:君權神受,說明了君主的至高無上,主要解決王國問題。同時我們從材料中也可看出對君主權利也還是有一定限制的。 材料三: “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 “塞兼并之路”

“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 得出董仲舒的重要思想之二:董仲舒進一步發展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并在此處講授其與孔子以及孟子對仁政的不同看法??鬃拥娜手皇峭A粼?ldquo;仁者愛人”這樣一個道德層面,孟子已經開始對仁政有了闡述,而到了董仲舒進一步將“仁”的思想運用到政治當中。

材料四: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與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義》

夫仁誼(義)禮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五者修飭,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靈,德施于外方,延及群生也。

——《漢書·董仲舒傳》

“三綱五常”的理解:儒家認為,社會是由五種倫常關系組成的: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董仲舒利用陰陽五行學說來體現天的意志,用陰陽的流轉,與四時相配合,推論出東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關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為五行之主的地位,認為五行是天道的表現,并進而把這種陽尊陰卑的理論用于社會,從此而推論出“三綱五常”的道德哲學。這里所說的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成為我國古代維護歷代封建皇朝統治的工具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即三綱五常。三綱是社會倫理,五常是個人品德。綱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規范。人的自然發展應當依循道德規范的方向,而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內涵。

得出孔子創立儒家學派的時候,主要內容是重禮、講仁、崇德??鬃又v禮,要求嚴格等級秩序,宣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范。而董仲舒對先秦儒家倫理思想進行了理論概括和神學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綱”“五常”為核心,以天人感應和陰陽五行說為理論基礎的系統化、理論化的倫理思想體系。為此,他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表率作用)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即三綱五常。三綱是社會倫理,五常是個人品德。綱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規范。人的自然發展應當依循道德規范的方向,而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內涵。三綱五常,為封建階級統治和等級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辯護,成為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基本理論,為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所維護和提倡。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如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然而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道德原則和觀念,被寫進封建家族的族譜中,起著規范、禁錮人們思想、行為的作用。2000多年來,它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國民性。 董仲舒還提倡“孝道”,現在新聞媒體報道的很多人道德淪喪,不贍養老人,不履行公民義務,看來我們還是應該取傳統儒家文化的精華來充實當今的中國人,喚起大家的意識。 在此要注意董仲舒的思想是“新”的儒家思想,與最初的儒家思想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融合了道家、法家、陰陽家的思想。

3、影響:(扭轉局勢付諸實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對于扭轉內外松弛的局勢十分有利,深受漢武帝的賞識。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付諸實行。 思考一歸納:董仲舒新儒學的特點,主要內容及其影響。

特點:把道家、陰陽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時代特色) 內容:A.“春秋大一統”的思想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 B.“君權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思想 C.“三綱五常”的道德標準

影響:為漢武帝所采納,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思考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什么被漢武帝所采納?

1、漢武帝時期,北方和南方邊境不寧、王國勢力威脅中央、土地兼并、階級矛盾激化,這些要求加強中央集權

2、董仲舒的新儒學(儒學的自我調節與發展)符合中央集權的要求——吸收大一統的思想

(根本原因) 換一個問法后,根本原因就發生變化如:漢武帝為什么要采納董仲舒的建議? 思考三想一想,漢武帝既然“獨尊儒術”,為什么在他統治思想中又雜糅了一些其他學派的思想?(見學思之窗P9 以及思考欄) ①董仲舒的新儒學提倡“春秋大一統”“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迎合了當時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時代需要。所以漢武帝要采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②漢武帝的真實目的是要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實現這個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統治過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張就不足為奇了。

三、儒學成為正統

1、漢武帝尊儒的措施:問:漢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1)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他規定,地方定期選出孝子、廉吏當中央任官,甚至還擢升平民、儒士為相。這明顯擴大了官員的隊伍,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鞏固了封建統治基礎,成為漢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給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迪。 (2)思想方面: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教育方面:儒家經典“五經”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興辦太學和設立地方學校進行儒學教育。公元前136年,漢武帝正式規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前124年,又在長安興辦太學,規定太學生員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這是封建國家利用政權的力量興辦教育、提倡儒學,其必然對整個社會的教育事業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2、西漢的儒學教育狀況:

(1)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漢武帝規定儒家經典為必讀教科書,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其中《詩》就是《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書》就是《尚書》,是我國古代商賈文獻資料匯編;《禮》就是《周禮》,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規范;《易》就是《易經》,是我國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學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魯國歷史為主線所編寫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漢武帝還立專事研究、傳播五經的教官“博士”。挑選“明于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的人為博士,負責傳授學問,設置經學博士7人。這是西漢大力弘揚儒學最切實際的舉措。 (2)設立太學,儒學地位大大提高。

公元前124年,漢武帝為了培養官吏,統一人們的思想,根據董仲舒的建議“定太學以教救國”,在長安興辦太學,規定太學生員為博士弟子,年齡一般在18歲左右,太學的學習科目設五經,一律由儒家五經博士教授。學生可任選一經學習,以自學為主,老師定期講經,每年考試一次。學完經考試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大學,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規大學。太學是官辦的最高學府。起初,太學有經學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來太學生發展到3000人。東漢時期更達到三萬余人??梢哉f,太學不但是中國第一個官辦最高學府,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官方創辦的以傳授知識、研究學問為宗旨的高等學府。

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規矩,使得非貴族家庭子弟也可以憑太學資格入仕。至此,儒學的地位大大提高,與之對應的是,春秋戰國以來的風云一時的諸子百家學說漸漸沉寂無聞。

(3)在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

漢武帝下令全國郡縣設置學校,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學在民間光大,處于獨尊地位。漢武帝還鼓勵學者從事私家的儒學教育,為弘揚儒學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3、獨尊儒術的結果

西漢后期,儒學之士,在中國文化舞臺上逐漸成為主角,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續兩千年之久。

從漢武帝的“賢良對策”到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的提出,再到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反映了新儒學在西漢被重視、推崇并發展為正統思想的過程。這期間董仲舒起到巨大的作用,他為了適應封建政治的需要,借用陰陽家的思想,兼采其他各家學說,重新解釋儒家思想,并把它形成一套完整的神學化的思想體系,使封建專制主義思想系統化、理論化。他的著作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學化,使儒學逐漸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不僅為封建統治者提供了意識形態上的理論支柱,而且對中國人的傳統道德、倫理觀念、文化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第二篇:【精品】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7課 啟蒙運動 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 第7課《啟蒙運動》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歐洲啟蒙運動的背景和特點,掌握啟蒙運動思想家的主要觀點。

通過閱讀啟蒙運動思想家的言論材料,培養學生對歷史資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評價問題的能力,通過比較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的異同,培養學生歸納和比較的能力。

通過對啟蒙運動興起的歷史條件和重大影響的探究,使學生認識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等啟蒙運動思想家的主要觀點及啟蒙運動的影響

難點:啟蒙運動與文藝復興的區別與聯系。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情境導入:展示先賢祠圖片。

巴黎,一座聞名于世的繁華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無不被一座紀念法國歷史名人的圣殿——先賢祠所震撼。古樸的建筑,濃厚的文化氛圍,非凡的事跡,滌蕩著來這里參觀的每一個人。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對法蘭西作出非凡貢獻的人享有這一殊榮。而偉大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盧梭則位列其中。在盧梭的墓碑上刻著他自撰的銘文:“睡在這里的是一個愛自然與真理的人。”而在安葬伏爾泰的靈柩車上,人們寫著這么一句話:“他是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他使人類理性迅速發展,他教導我們走向自由!”然而,兩人生前命運坎坷,為捍衛真理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他們高舉著理性主義的大旗,在專制主義、教權主義、特權主義盛行的西歐,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吶喊:天賦人權、自由平等、主權在民,給尚處在黑暗中的人們帶來光明和希望,這就是歐洲偉大的啟蒙運動。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聆聽那些反封建斗士的吶喊吧。 [講述新課]

一、探源啟蒙運動(課件1—6) 什么是啟蒙?

“啟蒙”在法文中即為光明、智慧之意。啟蒙思想家認為:過去的時代在天主教會和世俗封建主的統治下是迷信和無知的黑暗時代,而啟蒙運動就是要從黑暗進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時代 。 就是開啟智慧,通過教育和宣傳,把人們從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會中解放出來,使人們擺脫教會散布的迷信和偏見,從而為爭取自由和平等去斗爭。

17、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在思想領域里展開的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和教會思想束縛的思想解放運動被稱為啟蒙運動。啟蒙運動是發生在18世紀歐洲的一場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革命運動,它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準備和輿論宣傳。

18世紀的歐洲人、特別是法國的知識分子,他們對社會現實強烈不滿,紛紛以生動的文筆,通過戲劇、小說等形式,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表達對社會的愿望和設想,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思想解放運動,因試圖擺脫迷信和蒙昧,開啟人類的智慧,所以這一運動在歷史上被稱作“啟蒙運動”。 【合作探究】

理性時代的到來是偶然的嗎?根據前面幾節課及必修

一、二的相關內容,總結啟蒙運動的背景。

提示:存在決定意識: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

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總結: ①思想: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 ②科學:自然科學的突飛猛進。 ③經濟: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④階級:資產階級的壯大。

⑤政治:封建統治與資本主義發展矛盾的尖銳

二、法國啟蒙思想家(課件7---17) A.伏爾泰:啟蒙運動的領袖

課件展示:伏爾泰的圖像。

伏爾泰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屢遭王公貴族的迫害,但又屢次得到王公貴族的厚愛;他死時,統治者不準把他葬在巴黎,然而,大革命時期,人們又把他的遺骨請回巴黎的先賢祠,并且為他參加葬禮的人數達到10余萬人。

同學們!誰能講一個有關伏爾泰的故事嗎?

同學們,我們從伏爾泰老人的身上看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震動和鼓舞呢!?

我看到了伏爾泰老人身上的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他嫉惡如仇,為民請命!我們應該學習伏爾泰老人的這一優良品質!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閱讀材料,提煉概括伏爾泰的主要觀點。 主要觀點:①抨擊天主教會;②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③提倡“天賦人權”;④人們應享有言論、信仰和財產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這些主張在當時都是插向封建統治思想體系的利劍!它宣告了黑暗時代的結束和理性時代的開始!為此做出重大貢獻的偉人還有孟德斯鳩和盧梭等人。

他們否定了原來的神學世界觀以后,他們提出了“君主立憲”、“三權分立”、“社會契約”等等新的國家運作方案。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運用他們自己的智力去重新認識、判斷和理解社會、構思社會。這就是所謂的“理性”。也就是說這次思想解放運動把西方的人為精神大大推進到了“理性時代”,啟蒙思想中閃耀著美麗的“理性之光”,這也是與文藝復興相比較,最重大的進步! B.孟德斯鳩:法的精神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閱讀材料內容,提煉歸納孟德斯鳩的觀點。

提示:①批判天主教和封建制度 ②天賦人權,自由平等 ③三權分立,君主立憲

課堂設問:哪項是核心內容呢? 提示:三權分立,君主立憲

課堂設問:他的觀點主要體現在哪部著作中? 提示:《論法的精神》。 C.盧梭:社會契約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課件展示:盧梭的圖像。

過渡: “伏爾泰結束了一個舊時代,而盧梭則開辟了一個新時代。”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閱讀材料內容,提煉概括盧梭的主要觀點。 課堂設問:他的觀點主要體現在哪部著作中? 提示:《社會契約論》

課堂設問:你認為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張在當時最激進、影響深遠?談談你的看法。

展示材料:“英國人民自以為是自由的,他們是大錯特錯了。他們只有在選舉國會議員期間,才是自由的,議員一旦選出后,他們就是奴隸,他們就等于零了。” 提示:(學生分析后教師針對性歸納)

盧梭的主張最激進,他認為真正保障人民自由平等權利的,不是英國的君主立憲,而是由人民直接擁有國家主權和立法權的民主共和制度。盧梭的思想閃耀著更明亮的智慧之光,他的“人民主權”說成為近現代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賴以產生、確立和發展的核心思想和理論基石,它直接影響法國大革命,是法國大革命的靈魂,啟蒙思想對近代中國也有很大影響。

D.德國的啟蒙思想家:康德—人非工具 課件展示:出示康德的圖像。

課堂設問:閱讀本目內容,找出康德的主要觀點以及他的歷史地位。

三、啟蒙運動的影響(課件18---22)

一、從對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影響來看,啟蒙運動所批判和主張的內容,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

第二、 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第三、啟蒙思想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鼓舞人民拿起武器,爭取獨立。

第四、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課小結】法國文豪雨果曾經說過:比大地更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大家不要忘記,正是啟蒙運動,解放了人的心靈,宣揚了人的理性,人類才步入了今天這個思想解放、行動自由的現代社會。 【板書設計】

一、.探源啟蒙運動

二、法國啟蒙思想家

三、啟蒙運動的影響

第三篇:【精品】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21課 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 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七單元 第21課《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識記新中國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實

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教育蓬勃發展的關系;教育發展的寶貴經驗。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下,必須發展教育,提高素質培養人才,迎接挑戰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戰的措施。 難點

社會主義教育發展探索中成敗的原因;教育與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之間的辯證關系。 【教學方法】講述法、比較法 【課時安排】1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有兩段材料導入新課 【講述新課】

一、 人民教育的奠基(課件4—7)

1.拉開序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1949年) 拉開序幕、制定方針、初具規模。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開了新中國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人民的教育事業;接著是解決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制定新中國的教育方針;在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正確領導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初具規模。

學生看書,指導學生概括:新中國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拉開序幕的?人民政府是怎樣讓教育事業回到人民手中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什么背景下何時召開?有何重要決議?新中國的人民教育是如何建立的?為發展教育,黨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教育方針?取得怎樣的成果?老師概括:1.拉開序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1949年)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思考:開基創業經歷了怎樣(1)接管舊教育,創建人民教育事業的發展過程?(2)教育向工農敞開大門2.制定教育方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7年)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德智體)(1)大力發展全日制學校教育成就(2)建立半工半讀學校教育制度(3)初步建立起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意義: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大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 學生思考:新中國教育獲得了怎樣的發展?為什么? 答:新中國教育事業的較大發展主要表現在:逐步形成從小學到大學,從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讀教育等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貫徹了正確的教育方針。

二、 **中的教育(課件8—12) 通過材料、圖片讓學生認識以下問題:

教師講述:“左”傾思想指導下的混亂教育。由于“左”的指導思想影響,在探索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上,出現過一些偏差。在“大躍進”的年代,各地出現了“教育大躍進”,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導致教育質量下降。20世紀60年代初,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教育事業進行了調整。1966年到1976年,中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業受到嚴重破壞,瀕臨崩潰邊緣。

1、原因:“文革”十年極“左”路線的干擾和破壞

2、表現:(1)師生“破四舊” ,學校停課 (2)1966年,廢止高考制度(3)70年代初,招收“工農兵學員” (4)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3、影響:

使教育事業受到極大破壞;導致人才缺乏; 整個民族文化素質下降; 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拉大

三、 教育的復興(課件13---19)

教師:文革結束后教育的蓬勃發展。這是社會主義教育探索道路成功的一段。 學生看書,結合對文革結束后對教育領域的認識理解,

(一)歸納中央政府在教育領域的措施。

1、撥亂反正,全面整頓,迎來教育的春天。

2、確立教育優先發展地位,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鄧小平教育理論全面闡明了教育與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之間的辯證關系,確立了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優先發展戰略地位,提出“科教興國”戰略。明確了面向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方向。

3、堅持“三個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1983年9月,鄧小平同志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高屋建瓴,充分體現了鄧小平同志的遠見卓識。在其指引下,我國教育戰線銳意進取,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在基礎教育、《義務教育法》、教育投資上、中等教育結構、高等教育、學位制度、社會辦學、“希望工程”等各領域進行改革,取得進展。

4、1993年,國家著手實施“211工程”,大大促進了高等教育的發展,一批重點高校和重點實驗室迅速發展壯大。特別是涌現了一批以北大方正為代表的新型校辦企業,發揮高校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方面的智力優勢,進一步密切了教育與經濟、科技的關系。

5、加大對西部地區教育發展的力度。國家出資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設,并在西部180多個縣,建立職業教育中心;進一步實施東西部對口支援,增加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經費,大力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

(二)成就

到20世紀末,我國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 【合作探究】你覺得當代中國教育還存在哪些問題?對此你有何建議? 老師概括:

(1)基礎教育普及率低,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低于主要的發達國家、而文盲人數還遠遠高于發達國家

(2)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率遠低于發達國家,科學家和工程師等高素質人才與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差距十分明顯

(3)東西部地區和城鄉人均受教育的差距大,西部和農村教育相對較弱 【課堂小結】

過去50年,是共和國教育事業在艱難曲折中發展的50年。50年來,在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集體的英明領導下,全黨、全社會和廣大教育工作者艱苦奮斗所贏得的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空前發展的輝煌成就將永載史冊。迎著新世紀的曙光,我們豪情滿懷。中華民族的未來是輝煌燦爛的,中國教育的未來是充滿希望的。我們要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板書設計】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二、**中的教育

三、教育的復興

第四篇:歷史必修三第5單元第14課學案

潼南一中學案

2014級歷史必修(3)第5單元第14 課

編寫(廖斌)

審訂(廖斌)

審簽(

)

姓名(

)

班別(

)

學號(

)

評價(

)

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目標?重難】

重點: “師夷”與“制夷”的關系;“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在洋務運動中的作用;維新變法思想的特點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難點:分析每個歷史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認識近代思想發展的過程及其所處的歷史背景。

【基礎?自修】(《優化學案》P60)

【結構?整合】

【問題?探究】

問題一: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為什么會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思潮?(背景)學習西方什么?有什么影響?

問題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含義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思想?提出這一主張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評價這一思想?

問題三:概括總結維新思想產生發展的歷史意義。

探究一:閱讀P69【學思之窗】,思考:有人說“洋務派是林則徐、魏源的繼承者”。這種意見是否有道理?

探究二:維新變法思想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與中國儒家思想結合起來?

【效果?測評】

1. 《海國圖志》一書的核心思想是: ( ) A.師夷長技以自強 B.師夷長技以制夷 C.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D.發展資本主義 2.甲午中日戰爭后,康梁等維新派宣傳維新思想的特點是 ( ) A.將西方政治學說與儒家思想相結合 B.倡導民主和科學

C.確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方針 D.沒有形成完整理論,更沒有付諸實踐 3.19世紀末,維新思想的積極宣傳者包括 ( )

①張之洞 ②梁啟超 ③嚴復 ④王韜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4.維新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興民權、設議院,其根本目的是 ( ) A.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 B.用西方的政治體制維護清朝統治

C.提高民眾的參政議政意識與能力 D.賦予傳統儒學新的內容和新的意義 【反思?總結】 收獲:

疑惑:

————————————————————————————————————————————————————————————————————————————————————————————————————

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民者安,聚斂者亡。(荀況)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莊周)

第五篇:高中歷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14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的背景、簡況、結果和影響。義和團運動興起的背景、口號、結果和歷史意義。

2.過程與方法: 從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戰爭爆發的背景和影響;從主觀、客觀兩個方面分析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中日甲午戰爭、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三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危機感和責任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的背景、簡況、結果和影響。義和團運動興起的背景、口號、結果和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關于義和團運動與太平天國運動的比較

對“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 中國近代社會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甲午戰爭與民族危機的加深

關于19世紀后半期中國的民族危機加深總體情況(歸納、建立知識體系)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需要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必要性)。同時,隨著西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實力的增長,對外擴張的能力增強(可能性)。于是擴大了對中國的侵略。

具體表現:①出現了嚴重的邊疆危機。如:美日侵略臺灣,沙俄侵略新疆,英國侵略云南和西藏,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等。②出現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如:各國在中國的租借地和勢力范圍。

危機的新特點:(與19世紀中期比較)

①危機由東南沿海向內地和西南,西北邊疆擴展(以東南沿海為主)

②外國的侵略由軍事向經濟領域延伸(以軍事侵略為突破口)

③更多的國家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以英國單個國家為主)

④外國對華商品輸出的同時,加強資本輸出。資本輸出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侵華的主要方式。(以商品輸出為主)

⑤清朝中央政府完全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由抵抗到妥協再到相互勾結) 危害:①政治上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獨立和領土的完整

②嚴重地影響了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阻礙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③清政府的統治更加腐敗無能

1、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

1)、侵華野心由來已久(文化因素)。歷史上,日本就覬覦亞洲大陸。如:明朝時日本的豐臣秀吉就兩次就于159

2、1597年兩次侵略中國。近代,日本將“開拓萬里波濤”作為大和民族的國家理想。

2)、(經濟因素):19世紀后半期,明治維新后的日本向帝國主義過渡,強烈要求搶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同時政治與經濟實力的增長,對外擴張的能力增強。

3)、(政治因素):1890年日本爆發經濟危機,社會動蕩。日本寄希望于戰爭,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

4)、朝鮮東學黨起義成為日本向中國挑釁的機會。

日本對外擴張的路線

臺灣——朝鮮——滿州——全中國——東南亞——全世界。

2、戰爭的經過

3、戰爭的結局及影響

《馬關條約》內容及危害

請同學們分析:這一條約在內容上與《南京條約》《天津條約有何不同》?(允許日本在華設廠。這一條款表明西方國家對華侵略的主要方式變化,即由商品輸出為主轉為資本輸出為主)

危害:①列強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到中國內地。

②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輸出,嚴重地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當然,在另一方面,給出中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客觀上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即同時具有正面、負面影響)。

③巨額賠款回生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的財政負擔。

④日本的“勝利”刺激了西方列強對華侵略的欲望,西方列強隨即拉開了瓜分中國狂潮的序幕。

⑤帝國主義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和強占租借地,嚴重地破壞了中國主權。

二、八國聯軍侵華與人民的反抗

1、義和團運動爆發

原因:19世紀中期以來,中國民族危機加深,激起了中國人民對外國資本主義的仇恨。特別是外國傳教士在山東胡作非為,激起了山東等北方人民的痛恨。中國民間有習武的傳統,樸素的愛國熱情遭遇外國資本主義的罪惡,引發了這次反帝斗爭。

1)、義和團與清政府關系的變化:利用——圍剿(說明義和團對清政府認識不清)

2)、對義和團“扶清滅洋”口號的評價:

這個口號鮮明地反映出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挽救民族危亡的強烈愿望和要求,對于動員和吸引更多的人參加義和團運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扶清”表明義和團對清政府認識不清,使義和團放松了對清政府陰謀手段的警惕,給義和團帶來了災難。“滅洋”具有盲目排外的思想。

3)影響

2、八國聯軍侵華

背景:①19世紀后半期,西方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向帝國主義的過渡,需要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同時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擴張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②甲午中日戰爭,日本從中國取得了巨大的侵略權益,大大刺激了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欲望。

③西方國家借口義和團運動威脅到他們在中國的侵略權益。

時間:1900。6

3、《辛丑條約》簽訂及影響

(1901.9)

《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嚴重不平等條約。 戰后的巨額賠款,使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凋敝;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便于列強直接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本文來自 99學術網(www.gaojutz.com),轉載請保留網址和出處

上一篇:經典現代詩歌欣賞63首下一篇:高三勵志標語格言50句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