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歷史學習論文范文

2023-03-07

歷史學習論文范文第1篇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問題及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孫荷香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水陽高級中學)

摘 要:近幾年來,隨著新課改在全國范圍內的普及和推廣,國家對高中生綜合素養的要求也隨之提升。而歷史素養是高中生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高中歷史課程中,教師應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心理和學習規律,采用靈活多變、形式多樣、層次鮮明的教學手法,來增強歷史課堂的靈活性、實用性和層次性,從而在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歷史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關鍵詞:教學手法;教學內容;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

眾所周知,歷史課程在傳承歷史文化知識、培養學生愛國情操、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科學、規范、合理的授課方法是構建高效優質高中歷史課堂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教師應在緊扣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結合授課班級的實際情況,選取實用性強、代表性高、層次鮮明的歷史素材來豐富課堂內容,從而在增強歷史課程靈活性、實用性、趣味性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學習歷史、分析歷史、總結歷史,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熱愛歷史、投身歷史學習”的興趣愛好。

一、高中歷史高效課堂方面存在的問題

1.內容枯燥單一,課堂氣氛沉悶

眾所周知,高中歷史課程具有知識點密集、知識結構龐大、課時緊張等特點。因此,在高考指揮棒下,很多教師為了提高課堂知識的“溶解量”,通常會采用“填鴨式”的授課方法來開展日常教學活動,即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為輔的歷史課堂模式。這種“滿堂灌”的授課方式,由于留給學生自主思考、分析、總結的時間少之又少,學生通常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記憶繁雜、枯燥的歷史知識,結果常常是事倍功半,收效頗微。這種枯燥、單調的歷史課堂形式,不僅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嚴重制約了學生歷史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此外,這種一味保持歷史課堂穩定性、一致性的“喂養”方式,只能是“授之以魚”而無法達到“授之以漁”。由于學生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不僅無法實現歷史課堂上的主人翁地位,反之,即使教師將課堂的主動權放給學生,學生也會因“喂養”慣性而出現“無所適從”“無法下手”的“不良反應。

2.“一刀切”現象嚴重,忽視個體差異性

陶行知曾經說過: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由此可見,在高中歷史高效課堂的建設過程中,教師應在充分研究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結合授課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靈活、新穎、層次性教學,從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步步為營,進而實現既能保持課堂進度的統一性,同時也兼顧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的教學目標。

然而,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很多歷史教師為了保持課堂進度的一致性,通常會采取“一刀切”的授課方式來推進教學活動,而忽視了對學生個體差異性的考查。這種層次不分、一味求“整齊”“規范”的歷史課堂授課模式,不僅無法激發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使得歷史課堂極易陷入“好學生吃不飽,壞學生吃不了”的惡性循環中去。

二、構建高中高效歷史課堂的措施

1.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內容豐富、結構完善、層次鮮明的課堂內容,是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高中歷史高效課堂構建上,教師應立足于教材,選取貼近生活、新穎靈活、代表性強的歷史素材,來增強歷史課堂的趣味性、典型性和生活性。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圖片、影像、網絡、音響等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構建一個可觀、可想、可操作的全方位、立體化和層次性的歷史學習環境,從而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促進學生學習主人翁地位的轉變。

例如:在學習與第一次鴉片戰爭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事先將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讓學生借助網絡、報刊、書籍等多種渠道,來制作相關的多媒體歷史課件,并在課堂上以“授課”方式展現給大家,并評出一二三等獎。這種讓學生參與歷史課堂的授課方式,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歷史、探索歷史的熱情,同時,這種互幫互助、爭優創先的課堂形式,也為學生自主學習歷史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創造了良好的平臺。此外,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到當地的歷史博物館、歷史畫廊帶領學生去參觀歷史景物、重溫歷史情境,使得歷史課堂在課外得到有效的延伸和拓展。

2.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體性差異

贊科夫曾經說過:“當教師把每一個學生都理解為他是一個具有個人特點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結構的人的時候,這樣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師去熱愛兒童和尊重兒童?!庇纱丝梢?,尊重學生的個體性差異,開展因材施教教學策略,是構建高效優質高中歷史課堂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教師應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心理和學習狀態等方面入手,努力做到在全面、細致地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開展層次性、梯度化教學,從而使得教師在歷史教學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條不紊。

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將學習重點放在基礎知識的記憶、知識結構的構建、知識疑難點的理解上;與此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開展發散性強、靈活度大、總結性強的歷史題目練習。這種層次分明、梯度明顯的歷史教學,不僅能滿足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也為各個學習層次學生得到最大程度的能力的提升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平臺。此外,教師也可以將班級優差生組成“一對一幫扶小組”,增強學生間的交流、學習,從而讓學生在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班級氛圍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水平。

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庇纱丝梢?,為了切實提升高中歷史課堂的效率和質量,教師應在充分研究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立足于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靈活性高、層次性明顯、代表性強的教學手法來增強歷史課堂的靈活性,層次性和實用性,從而在引導學生學習歷史、分析歷史、總結歷史的過程中,逐步實現學生由“讓我學”逐步轉變為“我要學”,從而逐步促進學生歷史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參考文獻:

李炳芹.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性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

編輯 段麗君

歷史學習論文范文第2篇

高中歷史教材是高中生學習歷史過程中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也是當今高考命題的基本依據,故閱讀和理解高中歷史教材是高中生學好歷史課程的重要基礎。因此,就高中歷史學習而言,我們必須學會如何閱讀和理解高中歷史教材,掌握一些閱讀和理解高中歷史教材的方法和技巧,做到有的放矢。這樣,既能提高自己學習歷史的興趣,幫自己高效掌握大量歷史知識,又能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中歷史教材自主學習三部曲——通讀、精讀、串讀

1.通讀。

所謂“通讀”,就是對整本高中歷史教材或某一篇課文浮光掠影地讀一遍,從宏觀上對其有個總體了解和把握。那么,我們應如何通讀高中歷史教材或某一篇歷史課文呢?就一般而言,一是通讀教材目錄,注意理解單元、章節標題與課文標題之間的內在聯系;二是通讀某一篇課文中的綱目,明確該課的主體知識要點,掌握歷史發展線索,把握知識體系,從而對該課內容有一個宏觀的了解。

為了提高通讀效果,筆者在這里特別提醒同學們三點:一是通讀高中歷史教材要全面。即歷史教材中的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注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等都要讀,不可丟三落四,以便最大限度地發現信息,選擇性地獲取信息。二是在通讀歷史課文時,要注意找出新舊知識的銜接點、斷層處、深化部分。新知識的生長點往往建構于所學舊知識的基礎上,是舊知識的延伸、拓寬和深化。我們要重視并學會對新舊歷史知識的比較,比較其內在的聯系與區別,抓住其深化部分的內容,把所學的知識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三是要學會比較高中歷史教材內容與初中歷史知識的聯系與區別。高中歷史教材注重學生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注重與初中知識的銜接,許多知識是從初中知識過渡、深化而來的。因此在通讀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回顧初中所學過的歷史知識,比較兩者的聯系與區別。高中歷史學習的要求理所當然比初中歷史學習要求更高,我們要學會思考:要求高在哪些方面、高在哪些內容?要抓住其深化部分作重點理解。

2.精讀。

所謂“精讀”,就是指在通讀的基礎上,讀懂每個知識的具體內容乃至其詞、句、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列出知識結構,記憶重點內容和疑難問題。精讀往往需要讀多遍才能完成,既適用于課堂學習中,也適用于課前預習。有關精讀的具體做法,特提示以下幾點。

第一,要注意找出歷史課文中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畫出來;同時要開動腦筋,邊讀邊思考,重點掌握歷史概念、歷史結論,對重點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深入思考,以求準確理解。然后根據課本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一點都包括那些基礎知識,并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述出來。在此基礎上,弄清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歸納、概括、構建章節知識結構。這樣既分清了綱目層次、知識點,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要點化,綱舉目張,有利于牢固掌握知識,又提高了分析、歸納、概括和文字表達的能力。

第二,從不同角度分解歷史課文中的內容。任何歷史知識都是由不同歷史要素構成的。如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就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發生的背景或原因、經過、結果、成敗原因、影響等。又如典章制度,就包括時間、制定者、制定目的、內容、性質、作用、影響、評價等。因此,我們在閱讀歷史課文時,一定要從不同角度將教材內容劃分出背景(原因)、目的、經過或內容、影響、成敗原因等,并落實到歷史課文的具體語句中。

第三,理清歷史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歷史是一門知識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把基本史實當作孤立的分散的知識點,而要抓住史實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知識網絡體系。貫通了知識點間的聯系,實現了知識的整合,就可“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從而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第二次工業革命與壟斷組織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之間的內在聯系是: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壟斷組織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以歐美帝國主義列強為主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包括市場)最終建立起來。

第四,注意鑒別知識性語言和描述性語言。有的同學記憶歷史知識像背誦語文課文那樣背誦歷史教材,實際上既無此必要,也沒有這樣多的時間和精力,更難于堅持。在閱讀過程中,只需抓住知識性語句來理解、記憶即可。如有關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人教版歷史必修2中有這樣一段敘述:“第二次工業革命促成了工業生產結構的巨大變化,重化工業取代輕紡工業,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分。第一次工業革命時,工廠的規模都比較小,大多數只有十幾個人,有幾百名工人的工廠就算是大工廠,而且每個工廠的運作都相對獨立。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重化工業生產規模都很大,很多工廠有成千上萬的工人,資本需要日益龐大,生產的社會化趨勢日趨加強?!逼渲?,“第二次工業革命促成了工業生產結構的巨大變化,重化工業取代輕紡工業,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分”屬知識性語言,必須理解記憶。而“第一次工業革命時,工廠的規模都比較小,大多數只有十幾個人,有幾百名工人的工廠就算是大工廠,而且每個工廠的運作都相對獨立。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重化工業生產規模都很大,很多工廠有成千上萬的工人,資本需要日益龐大,生產的社會化趨勢日趨加強”則都屬論證式描述性語言,無需記憶。

第五,要敢于質疑和假設推理。事實上,當今高中歷史課程是“一標多本”,對同一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敘述與評析,不同的歷史教材不僅存在差異,有些甚至差異很大。這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不要將某一版本的歷史教材視為圣經,而要敢于質疑和假設推理。這是培養我們自己創造性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在自主學習歷史教材的過程中,我們在了解史實的基礎上,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要敢于大膽質疑教材中的某些觀點與結論,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和主張,并引用史實加以論證或駁斥。對教材中沒有下結論或結論模糊的歷史問題,應大膽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或觀點,并結合史實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論證。同時嘗試對一些歷史事物的發展可能性作出大膽的推理和假設,可通過對與之相類似的歷史事物的對比、借鑒來提出問題。比如,假設甲午戰爭中國獲勝,又該如何評價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凱不告密,戊戌變法是否會失???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的逆向思維和發散性思維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鍛煉,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

3.串讀。

所謂“串讀”,就是指在通讀、精讀的基礎上進行縱橫聯系,進一步搞清每個知識點的內涵和外延、知識的前后聯系,抓點、連線、成面,即把相關知識點連成線、織成面,使知識網絡化、線索化、立體化,最終學會遷移和靈活應用知識,提高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這里的“點”是指歷史課文中的“爆發”、“興起”、“醞釀”、“開始”、“發展”、“全盛”、“轉折”、“失敗”、“初步”、“進一步”、“徹底”、“完全”、“低潮”、“高潮”等關鍵詞,在閱讀和理解時,我們要牢牢抓住這些點。例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一課中有這樣的表述:“甲午中日戰爭以后,列強爭相向中國輸出資本,進一步瓦解了中國的自然經濟?!?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弊プ【渲小斑M一步”和“初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資本主義的侵略,是通過其對中國自然經濟的破壞而實現的。那么侵略是如何漸進的?對自然經濟的破壞表現在哪里?又是如何進行的?為何必然會走這樣的道路?由此我們就可以把握我國民族資本義的特點及形成這種特點的深層次原因,并通過中外對比把握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方式,將不同方式與結果相結合我們就更能認識到歷史發展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又如人教版必修3第五單元《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引言中說:“這是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漸進過程,也是近代中國人思想不斷解放的過程?!蔽覀兛梢宰プ【渲械摹皾u進”進行分析:“漸進”的表現是什么?為何會出現“漸進”?為何說是“漸進”而不是“突進”?“漸進”后對中國的影響是什么?給后人以什么啟示?這就能深化對中國思想解放潮流發展的理解。

這里的“線”是指歷史教材中的結構??v觀當今高中歷史教材中句與句之間的關系,基本上是包含、并列兩種關系。是包含關系的,要把握中心句,而中心句的位置不外乎段首、段中、段末三個位置(一般在段首),每目標題即為中心句。是并列關系的,多從不同角度按時序展開。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3第六單元《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的引言中講到:“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國人民醒過來了;毛澤東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創建新中國,使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鄧小平領導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富起來了。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為20世紀以來中國最重大的思想理論成果?!比绱司鸵罁r序,分三個層次揭示了三個偉人、三大理論成果的歷史地位和他們之間的邏輯關系。

這里的“面”,指的是縱橫遷移歷史知識,體現的是運用已掌握的歷史知識或技能來學習其他類似的歷史新知識的能力(也就是知識運用能力)。例如,我們可以通過自主學習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2第7課《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歷史背景獲得這樣的認識:工業革命之所以首先在英國開始,是因為英國同時具備了如下條件:政治前提——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經濟技術條件——資本、勞動力、技術和市場需求等因素。這些條件和因素也適用于分析任何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狀況,可將這樣的認識遷移到理解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經濟發展變化的原因上;也可用于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的原因。這樣,就能全面把握影響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因素了。又如自主學習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3第三單元第6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應聯系第三單元第7課《啟蒙運動》和第四單元《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的相關內容,理解其對天主教統治及神學思想的批判作用、對啟蒙運動和近代自然科學興起與發展的推動作用;還要注意其與歷史必修2中的“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和歷史必修1中的“歐美資產階級民主觀念、代議制的確立和發展”之間的聯系(其中,前者是原因,后者是作用)。

二、對高中歷史教材中幾個具體內容的自主學習

1.學習目錄和大事年表,理清知識線索。

在自主學習歷史教材時,我們一定要注意認真學習教材中的目錄,因為目錄其實是歷史教材內容的高度概括,每一單元的內容編者都是圍繞目錄這個中心而編寫的。通過對目錄的學習,會大致對歷史教材中的內容有個粗淺的了解、有個整體印象,由此可幫助我們從宏觀上把握歷史教材的內容、單元與課時之間的內在聯系,幫助我們構建歷史知識框架。例如,透過人教版歷史必修1的目錄,我們至少可以獲得如下認識。

第一,它著重反映了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中外歷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既有成果的反映:制度,體制,政治理念(意識、思想);也有歷史進程:從古到今,從專制到民主,從一國之內到世界范圍,核心是制度變遷。旨在探討其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及影響,正確認識歷史上的階級、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并從中汲取必要的歷史經驗教訓。

第二,從所占比例看,中外歷史比為4∶3。

第三,從課文結構看,其基本結構為:分——總——分。如在介紹古代世界的政治制度時,教材分別介紹了中國古代專制主義制度、希臘和羅馬民主法制。但從整體上看,介紹的是古代世界兩種最主要的政治制度,即專制主義制度和民主制度。接著,教材又分別介紹了近代西方與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展示了近代以來世界政治制度的發展趨勢。

第四,從各單元的線索及要點看,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線索是:我國早期的國家政治制度在夏朝建立,商周時期經過了從方國聯盟到天下共主的轉變;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此后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同時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斗爭也長期延續,不過整體趨勢是君主專制日益加強。要點是夏、商、周的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秦的統一和皇權及中央官制、郡縣制;漢武帝的集權措施,唐、宋、元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明清君主專制制度日益強化。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線索是:希臘政治體制演變和羅馬法的制定與演變。要點是希臘文明、雅典民主政治和羅馬法的確立與完善。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的基本線索是:從英國的光榮革命到歐美大陸主要國家在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后以議會為標志的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確立。要點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美國聯邦制的建立,法蘭西共和制的確立和德意志統一的完成與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發展。問題的核心是西方的代議制度。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基本線索是:從鴉片戰爭開始,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一步步加深,中國各階級、階層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中華民族學習先進政治制度和探索解放道路的艱辛歷程。要點是鴉片戰爭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甲午中日戰爭及八國聯軍侵華,辛亥革命,五四愛國運動和新民主義革命,土地革命和國共對峙,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第五單元《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的基本線索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發生和發展,或者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要點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基本理論和意義,巴黎公社的試驗,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重大歷史意義。第六單元《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的基本線索是: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起步、建立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以及政治體系的基本框架下的改革;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歷史發展的潮流。要點是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和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一國兩制”的構想,香港、澳門回歸和解決臺灣問題的意義。第七單元《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的基本線索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對外政策的不斷調整及取得的重大成就。要點是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針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前后的外交成就,新時期的外交建樹。第八單元《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的基本線索是:二戰后國際格局的的變化(從“冷戰”、兩極格局的形成到“冷戰”結束、兩極格局解體)。要點是“冷戰”;“冷戰”下的國家關系;歐洲聯合的歷程;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不結盟運動;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多極化趨勢。

另外,我們還要關注教材后面的“中外歷史大事年表”,并反復閱讀。它能有效幫助我們解決當今“專題歷史教材”給學習者造成的時序混亂,弄清不同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之間的關系。

2.學習單元引言,明確單元知識背景與核心內容。

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每個單元都撰寫了引言。它主要介紹本單元歷史的基本背景、基本內容和歷史發展的線索。學習這些引言,可以有效幫助我們從宏觀上掌握該單元的內容和知識結構,明確該單元所涉大事的時代背景,從而形成立體的歷史時空觀。同時,認真學習和理解這些引言還可以提高我們對歷史知識的歸納概括能力。如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1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的引言的核心含義有三:(1)古代希臘和羅馬兩大古代文明是近現代西方文明的發祥地。(2)古代希臘、羅馬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遺產,并有別于其他四大古老文明,具有自己的鮮明特點。(3)古代希臘的輝煌集中體現在奴隸主民主政治的高度發展和文化的巨大成就;古代羅馬的成就集中體現在博大而縝密的法律制度。因此,學習本單元,要準確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和羅馬法的概念和核心內容,重點探究雅典民主政治和羅馬法的基本特征、實質和歷史作用。

3.學習課文內容,夯實歷史基礎知識。

正文是歷史教材中的重點和主體內容。歷史教材中每課正文都有相應的子目,學習正文時要圍繞課題與子目,了解歷史演進的原因、經過和影響,注意歷史事件、人物的關系,深刻領會那些理論性的表述和結論性的話語。學習歷史教材正文應堅持“問題驅動原則”,即堅持帶著問題研讀歷史教材。不少歷史問題,是可以通過深入分析研究歷史教材從中找到答案的。當然,學習課文內容應包括歷史課文中的小字和注釋內容。小字內容是正文的說明、補充、擴展或分析,也就是說,有的是正文的淺化,有的則包含著高水平的要求。小字部分雖不是考試的主要內容,但小字的文字生動,引人人勝,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既能開闊學生視野,又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注釋內容可以幫助學生閱讀材料,擴大知識面。

另外,當今高中歷史教材的不少課文中還安排了1—2條文獻材料。我們在自主學習歷史教材時,不可忽視其學習價值。因為這些文獻材料不僅能讓我們直接感受歷史,而且還可以培養我們的閱讀、分析能力。對文獻材料的學習,不僅要通過注釋掃除文字障礙,而且還要結合課文內容了解材料背景,更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材料進行分析,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歷史信息,提高分析、研究歷史問題的能力。

4.學習課文插圖,提高觀察力和想象力。

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各種插圖是教科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動形象的直觀教材。當今歷史教材講究圖文并茂,因此每冊高中歷史教材都包含了不少插圖和表格圖,大約占全書篇幅的五分之一左右。這些插圖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歷史地圖、歷史人物像、歷史場景等。插圖是為課文服務的,我們在學習歷史教材中的插圖時應緊緊結合課文進行觀察和分析,以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以逐步培養自己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5.運用課后練習,全面提升學習能力。

高中歷史教材每課之后都有編者精心設計的練習題,題型多種多樣,包括選擇題、問答題、材料解析題、制表題等,大都著眼于培養學習者的能力。學習與完成這些練習,有利于鞏固所學知識、提高文字表達能力、檢測教學效果。

最后要強調的是,在自主學習歷史教材的同時應認真做好自主學習筆記。自主學習筆記通常由三部分構成,即書上畫符號、書旁寫評注、筆記本上寫筆記。關于書上畫符號,可準備紅筆或彩色筆專門用來在歷史課文中勾畫各種符號。符號可統一規范化,如幾個并列內容要點用“①②③”等表示,課文內容的層次用“‖”表示等。書旁寫評注就是自主學習歷史課文時,在課文的字里行間、四周空白處做解釋寫評語。如讀到“鴉片戰爭”一節時,可在書上相應的空白處寫背景、根本原因、導火線、開始、經過、結果等批注。在書上畫符號寫評注可以使同學們閱讀時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記憶,還可以突出要點,有利于今后復習。在以后翻開課本時,重點、難點和自己對課本的理解加工等立刻展示在面前,引起對舊知識的回憶,增強復習效果。至于筆記本上寫筆記,一般是將所學歷史知識系統化、立體化、微型化,是經過自己精心思考的結晶,是“自己的東西”。長期訓練下來,會有效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

歷史學習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作為一名高中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以及與教師溝通探討以后,總結出了一套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與技巧,并在這里進行分享,希望能夠為學習歷史的學生提供幫助。

關鍵詞:高中歷史;學習方法;學習技巧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中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普遍采用的學習方法就是做筆記、背誦等方法,雖然背誦記憶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式,但是事實上,歷史學科每一個需要背誦與記憶的知識點背后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探尋這些規律并進行掌握,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歷史學習效率,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歷史,對于提高歷史成績以及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關鍵作用。筆者通過與歷史教師以及同學之間的探討,發現建立知識框架、填充基本史實、鞏固學習公式以及加強練習與復習是歷史學習的有效技巧,并且通過筆者的實踐發現這些技巧確實有效地提高了歷史學習效率,下面進行具體闡述與分析。

一、建立知識框架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著一定的知識框架,這與教師教學過程中的教學大綱類似,學生在學習開始之前,也應該建立一個基本的知識框架,從而對后來的學習有一個心理預期,促進學習效率的提升。高中歷史雖然看似繁多,但是整體內容就是基本的幾大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由大到小建立框架,并逐一細分,比如古代史中可以先針對朝代更迭建立框架,之后對每個朝代分為四大塊:分別為建立、鞏固、繁榮以及衰亡,之后再對每個時期的具體內容進行細分,從而由大到小掌握史實,為加強記憶、鞏固知識奠定框架基礎。

在知識框架建立過程中,建立記憶鏈條的主要因素在原因的分析,比如某些朝代興盛的原因、衰落的原因等,并將這些原因產生的根源進行分析,促使事件之間產生承上啟下的聯系,從而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記憶鏈條,進而鞏固歷史知識。在知識框架建立的過程中,同時也有利于學生自身養成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并進一步提高自身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填充基本史實

在知識框架建立之后,填充基本史實是歷史學習中的關鍵部分,對于高中生來說尤為如此。在史實填充過程中,首先應注意對教材重點內容的把握,高中教材會根據歷史史實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重點事件,這些事件往往對現實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高中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應對教師以及教材強調的重點事件進行關注。其次要對教材觀點進行分析,每一個歷史事件需要學生掌握的無非就是事件起因、事件過程以及事件影響等幾方面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往往能夠為后來事件的發生提供思路,因此對事件進行分析非常重要,學生應對教材中提出的觀點進行分析,分析該觀點的根源,進而為加深記憶奠定基礎。最后,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很多高中歷史教師都會將歷史事件的因素進行羅列,而不注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因此學生就應該注意多思考、多提出問題,對于不理解或者一知半解的地方一定要弄懂,進而促進自身獨立思考習慣的培養,為今后的歷史學習提供有利條件。

三、鞏固學習公式

從學習角度來講,每一個歷史知識都有可以遵循的學習公式,比如分析事件產生的背景、原因以及目的,而分析背景可以包括政治背景、經濟背景以及文化背景,原因分析可以包括主觀原因、客觀原因或者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等。而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通過對學習公式的不斷應用,進而鞏固公式內容,是提高歷史學習效率的技巧之一。在學習公式應用的過程中,也有利于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并分析的習慣,尤其是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歷史概念、重點以及難點知識點,并為其他學科的學習能力提升提供幫助,進而促使學生自身內部形成良性的學習循環,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四、加強練習與復習

反復的練習與復習是學習的基本方式,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之一,在練習與復習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明確練習目的;單純地做歷史習題或者歷史作業并不能夠達到有效練習的目的,而根據自身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練習則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不足之處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比如對答題技巧的訓練、加深知識理解的訓練等,并且不斷的練習也能夠有效地提升自身對題目的理解能力,促進答題效率的提升。(2)系統化復習知識。無論是課后復習還是期中、期末復習等,都應該是系統化的,先確立基本的學習大綱,然后再一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地復習,這也能夠有效地提高復習效率。(3)注意查漏補缺。練習與復習過程中還應當注意不斷地查漏補缺,比如記憶不深刻的知識點著重記憶,不理解的內容多與教師溝通等,從而促進自身建立全面的知識結構。

總而言之,歷史學科的學習不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同時也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系統性的思維能力,對于學生今后的生活與工作都有著積極作用,因此學好歷史非常有必要。作為高中生更要認識到學好歷史的重要性,并端正自身學習態度,注意學習興趣的培養,進而為促進自身歷史成績的提高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周秀蓉.高中歷史學習之我見[J].考試周刊,2015(44).

編輯 謝尾合

歷史學習論文范文第4篇

摘要:高中歷史教學中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小組內成員可以相互之間分享自己的觀點和各自了解的歷史知識,擴寬學生在歷史學科的知識面,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根據不同小組的特性,布置不同的歷史學習任務,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在歷史學習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中歷史;小組合作學習;開展措施

高中歷史在教學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傳統的歷史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帶領學生梳理教材,在教材內標記考試的重點內容,要求學生背誦。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無法在學習中收獲樂趣,阻礙了學生進一步學習歷史知識。對此在高中歷史課堂內實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將課堂還給學生,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小組合作學習歷史知識,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時存在的問題

1.小組設置不合理

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為了方便教學將學生按座位位置進行分組,同桌或者前后桌為一個小組,但學生的歷史基礎良莠不齊,對歷史知識的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對歷史知識的興趣點也不一樣。所以教師在給小組布置任務時,往往會出現小組內成員全部不發言的情況,或者小組內成員討論其他事,在一個小組內只有個別學生在認真思考問題,其他成員各忙各的,導致小組教學效率較低,影響了歷史課堂的課堂紀律,沒能發揮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最大價值。

2.問題設置存在問題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教師在問題的設置方面存在問題,在小組內設置的問題過于簡單或者過難,學生在學習中無法收獲探索知識的樂趣,降低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在問題的設置方面部分問題缺少針對性,并且沒有實際價值,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應用時,部分教師只設置一個問題,不同小組的問題都是相同的,學生在討論時可以從教材內快速的找出問題答案,組內成員交流較少,而且浪費課堂時間。

3.時間控制

高中歷史課堂內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要對小組內討論的時間進行科學的規劃與控制,小組討論結束后要讓小組內成員發表組內的觀點與意見,每個小組都要發言,教師結合學生發言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所以要科學的分配小組討論時的時間。但目前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對時間的控制不到位,學生討論的時間較長,后續發言時不能每個小組都能發言,而且教師也并未對小組發言進行點評,并未總結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造成歷史教學的無效性,長時間會影響教學進度。

二、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歷史課堂內應用

1.科學的分配小組

小組分配是小組合作的前提與基礎,教師根據班級內人數、學生的歷史基礎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小組內成員的歷史基礎大致相同,教師在布置任務時小組內的每個成員才能積極的參與其中。在小組分配時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還應該平衡小組內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人數和對歷史不感興趣的學生人數,保障在問題討論時小組內的氣氛活躍。

2.科學的設置問題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科學的設置問題,首先設置多樣性的問題,將教學內容分為不同模塊,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問題,將不同問題分配給各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自己的學習任務,和在一起能夠涵蓋教材的全部內容,極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學效率。其次,問題設置要具備層次性,結合每個小組內學生的基礎,教師設置具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深度思考,并且主動尋找答案,讓學生在學習中收獲樂趣,提高自信。最后,問題的設置要具備開放性的特征,學生在學習時可以形成發散性思維,小組之間也能形成良好的討論環境。例如在“五四運動”課時講解時,教師設置的問題可以是“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可以從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多方面作答,在解題的過程中學生也會存在知識面不足的情況,因此需要查閱課外相關資料,補充自身知識體系。

3.突出學生在課堂內的主導地位

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并且課堂內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由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因此教師需要突出學生的主導地位,并且尊重學生的想法,當學生發表意見時出現歷史事實錯誤時再進行糾正。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感興趣的點各不相同,例如在文藝復興的教學中,部分學生對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背景感興趣,會主動查找文藝復興開始的背景資料。有的學生對文藝復興的影響感興趣,會搜索文藝復興后對歐洲的影響。一部分學生對文藝復興時的作品感興趣,會找尋各種文藝復興的相關作品,并且從作品內總結出當時文藝復興的特點,文藝復興表達的內容。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以及學生感興趣的點,將小組合作學習的最大價值發揮出來。

4.科學的規劃討論時間

高中歷史課堂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要重視時間的規劃,在教學時教師要留出一定的時間進行課堂總結,并且留出一定的時間給學生思考。因此課堂討論的時間大概占據課堂的三分之一,學生發表意見的時間要占據課堂的三分之一,最后進行教師總結,總結教材內容的難點與重點,劃出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點,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掌握教學重點應對歷史考試。

總結:綜上所述,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歷史課堂內的應用可以提升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豐富學生知識面。但在小組學習合作時存在小組編制不合理、時間控制不到位等情況,浪費了大量的課堂時間。所以要設置科學的問題,結合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以及學生的基礎進行分組,從而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吳平言. 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開展探究[J]. 讀天下(綜合), 2019, 000(001):0176-0176.

[2]錢峰. 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下的小組合作學習研究[J]. 新課程(中學版), 2019, 000(011):151.

山東省新泰市第一中學 王毓東

歷史學習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現代教育理念中,自主合作學習是一種快速、高效的學習模式,并在許多學科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也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入自主合作學習,能使歷史教學變得更容易,大幅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不過,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自主合作學習也不例外,所以,教師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其優勢,摒棄其劣勢,努力促進初中歷史教學的進步。

關鍵詞:自主合作學習 初中歷史教學 利弊分析

合作學習模式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模式,美國在20世紀末就已經普及了這種學習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歷史教學有它自身的特點,以史實為主,所以教師多以講述為主。大多數的初中歷史知識都是一些簡單的歷史事件,不需要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學生主要靠記憶來學習。但是,自主合作學習能大大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加深他們對知識的記憶,并大幅提高學習效率。

一、歷史課堂現狀

歷史本來是一門有趣的學科,但是由于教學方法不當、教師自身素質不高等原因,容易使歷史課變成歷史“填鴨”課。究其原因,可以歸結為三點:第一,有些歷史教師的基礎知識差,知識儲備量不足,所教的知識僅限于書本,上課毫無新意;第二,教師備課不充分,講課隨意性強,與考試綱要相去甚遠;第三,教師對歷史教學不重視,對教學不負責任,只管自己教學,不管學生的學習效果;第四,教師缺乏教學熱情,整堂課只知道照本宣科。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提出了自主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它能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二、自主合作學習原理

新課程改革提倡“以人為本”,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學生建立良性的溝通,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自主合作學習是一種在全世界范圍內運用比較廣泛的學習模式。近年來,由于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這種教學模式越來越受到重視,也被運用到眾多的學科教學中,它既大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創新意識。自主合作學習充分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通過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能夠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究。

三、自主合作學習的利弊分析

(一)自主合作學習的有利之處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處于從屬地位的局面仍然存在,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難以形成有效交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嚴重抑制,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成績。自主合作學習模式能有效改變這一困境,給予學生更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學習是一個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所以要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就一定要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很多學生認為是教師“要”自己學習,因此在學習上很被動。引入自主合作學習后,教師就可以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學習,獲取知識,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在這種教學模式下開展學習小組活動,不僅增進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而且使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并通過自己的探究去解決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如在分析歷史人物時,教師應該多給學生一些自由思考的空間,教師只講述歷史人物的真實事跡,由學生自由評判。

2.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改革提倡“以人為本”,但在傳統歷史教學中,教師往往充當了說書人的角色,學生則相當于聽眾,即使教師講得再好,學生也只是圖一時耳快,難以形成師生之間的交流。然而,在自主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下,課堂成為學生的天地,而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如在講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筆者要求學生提前收集關于二戰的一些知識,在課堂上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和角度來講述,并和身邊其他同學進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雖然筆者只是適當地進行引導,做出總結,并沒有過多地干涉學生的交流和討論,但教學效果非常好。

3.活躍課堂氣氛,促進交流

課堂環境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和諧的教學氣氛、良好的師生交流、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都能顯著提高教學效果。在傳統的歷史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溝通,學生沒有主動性,但在自主合作學習的環境下,這種情況將得到大大改善。如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知識比較枯燥,學生往往提不起學習興趣。這時,教師可以適當地擴展知識,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如在教學古代經濟和社會生活時,筆者就適當地增加了與當時生活環境有關的人文趣事,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自主合作學習能充分培養學生之間的團隊意識與協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相互學習和幫助下增進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學習歷史,不僅是記住歷史上發生的事情,而且還要學會怎么看待事情、怎么從中獲得認知。如在教學王安石變法時,教師應啟迪學生談談自己對待變法的態度,或者想象如果自己是王安石會怎么做。這樣一來,學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歷史知識,比只記憶書本知識學得更深刻。

(二)自主合作學習在歷史教學中的弊病

1.教學進度慢,教師的教學計劃難以完成

在傳統歷史教學中,教師往往給學生灌輸大量的內容,然而在自主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活動占據了大量的課堂時間,以至于教師難以完成教學計劃。如小組討論往往在十分鐘左右,導致教師不得不壓縮后面的課程內容或者拖堂。

2.課堂紀律松散,部分學生參與度不夠

課堂上,雖然教師開展了合作學習,但只重形式,只是簡單地把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自由討論。課堂氣氛看似熱鬧,實際上與學習內容的關聯度不高,致使討論效果大打折扣。其實,很多學生都愿意參與討論,只是缺少了教師的監管,產生了學習的惰性。

四、結語

從總體上來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自主合作學習是利大于弊的。雖然在教學中還存在較多的問題,但是它們完全可以通過探究和改進得到圓滿解決。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堅持自主合作學習是很有必要的?,F階段,教師應努力實施和完善這種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享受歷史學習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陳慧敏.初中歷史教學實施合作學習的實踐初探[J].文教資料,2006,(16).

[2]吳向麗.合作學習[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6.

[3]力強益.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初探[J].新課程學習,2011,(4).

[4]李潤琴.積極倡導合作學習——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11).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錦溪中學)

上一篇:學習歷史論文下一篇:歷史學科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