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職業教育范文

2023-03-26

職業教育范文第1篇

無論在生產部門還是服務部門中,新型的職業和職業活動都不斷地涌現出來。

1.1 在生產領域

盡管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職業數量在減少,從業人員總量和比例也在減少,但由于在這兩個產業中生產的知識和技術密集程度的提高,還是出現了一些新的職業或者職業群。典型的有第一產業中的基因和轉基因工程師、遺傳工程師、細胞工程師、生態農業技師和技工;第二產業中的加工中心工程師和技師、計算機輔助設計工程師和技師(CAD)、計算機輔助制造技師和技工(CAM)、納米材料生產技師和技工,以及航空航天材料技師和技工等。

1.2 在服務領域

由于生產活動方式的變化,以及生活活動內容的增加,新產生的職業數量遠遠大于生產部門。這些新職業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務業、管理咨詢業和社會服務業三個主要方面。

(1) 信息服務業:信息產業是發展最快的產業。與信息產業相關的職業也是發展速度最快的職業群。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統計,“信息職業”已占各種新生職業總和的40%以上。信息和通訊技術的急劇擴張,導致了對計算機工程師、計算機系統分析師和計算機基礎科學和各個領域的應用專家和操作技術人員的大量需求。

(2) 管理和咨詢服務業:由于管理和咨詢活動對于經濟、生產、社會生活甚至個人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 它們已成為第三產業領域另一個發展最快的職業群組。在這個職業群組的發展中, 專業管理人員和專業咨詢服務人員的功能劃分更加細化, 在社會組織中的責任、地位和聲望日益提高。金融分析師、投資咨詢師、心理咨詢師、人力資源管理師、保險評估師、保險精算師等現在都已成為最新的熱門職業。

(3) 社會服務業:在第三產業領域, 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的服務性職業也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家政服務、旅游、康樂、健身、醫療、以及其他生活服務領域都有許多新職業涌現出來。家政服務助理、養老護理師、育嬰師、健身教練等職業的出現, 反映了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 服務性消費需求越來越豐富化。

2 職業教育必須適應職業變化

我們所處的時代, 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迅猛發展的時代??茖W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 導致職業變化的速度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期。高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必然導致社會經濟對勞動者素質要求的變化, 必然對為經濟發展服務并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職業教育產生重大影響, 必然要求職業教育在目標、內容、手段等方面做出重大調整, 必然對職業教育課程提出新要求。因此, 職業教育必須主動適應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要求, 通過課程改革, 加強職業學校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使職業學校的學生, 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擁有者, 還應成為知識、技能的轉換者, 成為具有適應職業變化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2.1 職業學校畢業生必須具有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傳統職業教育對學生是單工種培養的終結教育, 強化對單一工種的技能訓練, 適應計劃經濟體制以及經濟發展的相對緩慢的要求。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召開的“面向21世紀國際教育研討會”上, 有的學者指出, 平均50%的職業可能在一代人的時間內發生變化, 每3~5年就有約50%的職業技能需要更新。隨著職業內涵的變化, 不具備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再就業就很難, 就要被社會所淘汰。職業榮衰, 變化多端, 今天是“熱門職業、炙手可熱”, 明天就可能是“門可羅雀, 無人問津”。這就需要學生不但要對這種社會現象有心理承受能力, 而且應該具備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職業學校必須注重培養學生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為學生職業晉升、學歷深造、轉崗就業奠定能力基礎。隨著勞動分工逐漸由簡單工種向復雜、復合工種的轉變, 勞動力市場越來越需要勞動者具有綜合化的知識技能和橫向拓展的能力。因此, 職業學校要通過實施相應的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 使受教育者具有較強的職業意識和良好的職業道德, 具有正確的擇業觀念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職業學校要把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作為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為此, 職業教育要實現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指導思想, 應以社會和經濟需求、職業資格為導向, 從勞動力市場分析和職業崗位分析入手, 從分析崗位群的職業能力入手, 以能力為本位, 以技能訓練為重點, 以綜合職業能力的提高為核心, 使用新的課程模式, 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系統地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 并強化畢業生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2.2“模塊化教學”有利于學生適應職業變化能力的形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才市場對人才能力水平要求的提高, 職業學校必須從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通用型人才著眼來進行課程改革。集群式模塊課程是體現全面素質教育、符合中國職教特色的一種課程模式。

“寬基礎”階段有利于學生適應職業變化能力的形成。“寬基礎”由四大板塊組成, 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符合國家標準的文化基礎, 具有現代社會必備的外語交際和應用計算機的能力, 并為職業群奠定基礎。“寬基礎”第三板塊, 以公關能力為主的社會能力形成為主線, 綜合了職業道德、職業指導、禮貌禮儀、公共關系等多方面的內容, 找出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點, 將一些相互之間有內在聯系的若干學科綜合成一門課程, 既可以減少教學科目, 克服課程分科過細的弊端, 又節約了教學時間。四大板塊體現了一群相關職業崗位的未來需要和基本素質培養, 有利于學生適應職業變化能力的形成, 既為提高崗位技能水平打下基礎, 也為終身教育、繼續學習奠定基礎。

“活模塊”階段有利于學生及時學到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 是針對一個或幾個職業資格標準的學習內容。“活模塊”的課程設置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實現一種職業多個崗位的復合型訓練, 學生能夠通過掌握幾個模塊, 具備更多的崗位技能。以模塊的形式組合課程, 每個模塊教學目標明確, 有利于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 也便于調整相應的模塊, 使培養的人更貼近于市場的需求。

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需要可持續發展的勞動者。模塊化教學加強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培養, 給畢業生在崗位的選擇與流動上留有較寬的余地。這種在學習前期學會通用性知識和技能, 可獲得廣泛的就業基礎, 增大了適應性, 而在學習后期有針對性地學會某一特定職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則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術素質, 使他們成為“多能一專”的復合型人才, 面對勞動力市場具有彈性的適應能力。

摘要:職業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演變, 導致職業變化的速度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期。職業教育必須主動適應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要求, 通過深層教育改革, 培養具有適應職業變化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職業變化,職業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 葛恒雙, 李克.經濟和科技發展引發職業之“變”[J].職業, 2005 (9) .

[2] 宗寒.按照職業變化的規律培養人[J].求是, 2004 (5) .

[3] 王建國, 郝平.近代士人職業流動述略[J].平頂山師專學報, 2000 (1) .

職業教育范文第2篇

【關鍵詞】特殊教育學校 職業教育 發展途徑

殘疾人職業教育是提高殘疾人自身素質的重要基礎,也是殘疾人融入社會、促進個體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是殘疾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業教育,有利于提高特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

一、特教與職業融合的教學體系

融合發展觀強調職業教育的發展與特殊教育的發展密切結合,將職業教育的理念融入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去,同時在進行職業教育時將特殊教育的理念融入職業教育教學實踐中去,從橫向和縱向實現雙向的交融,達到職特融通狀態。

1.職業高中的課程將特殊教育的理念與知識技能等融入職業教育教學中,以就業為導向,以殘疾學生身心特點為基礎,根據市場需求和學校自身情況通過積極的市場調研,開設了家政、美發、美甲、計算機、串珠、編織、手工制作等課程。

2.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經驗,開發校本教材,使學有所依,教有所據。學校組織相關教師通過長期的實踐教學和摸索,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寫了串珠、絲帶繡、美甲、家政等校本教材,為師生的教與學提供了依據,使學校的職業教育有了更標準的教學體系。

3.學校申報了省級重點規劃課題《聾生職業及就業能力培養研究》《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體系優化研究》,我們將嚴格執行課程計劃,開好職業教育課,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搞好職業教育課的課題研究,探索發展職業教育的新途徑。

二、特教與職教互動的基地建設

學校積極與殘聯和職業中專、職業技術學院、職業培訓基地聯系,建立合作關系,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市場需求,進行職業技能的專項培訓。

1.學校與殘聯充分發揮自各的優勢,形成合力,在學生職業教育就業培訓等方面進行了合作。學校與松原市殘疾人就業中心聯合辦學,成為松原市殘疾人培訓基地和殘疾人就業職業實訓基地。學生參加殘聯組織的美發美甲培訓,經過專家的精心指導,學生系統地掌握了美發美甲基本技能,培訓結束后,通過各種校內外實踐進行技術練習。

2.與高等職業院校合作辦學,選擇適合特殊學生發展的專業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培訓,組織學生和職業院校的學生一起實訓,在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適應主流社會的生活,為學生的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組織學生到校外美發實訓基地進行實踐練習。學校與“我型我塑”美發店建立合作關系,學生定期到店里觀摩學習,并進行洗發、護發、造型等實踐操作。通過這種校外實踐活動,學生不但進一步學習了各種美發技巧,而且還掌握了個人禮儀,學會了如何與人溝通,具有了責任意識,提升了自身的職業素質,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

三、特教與企業聯合的辦學模式

學校積極推動校企聯合辦學模式的啟動工作,根據市場需要和學生的特點,選擇適合學生長期發展的技能,進行定單式培養,企業與學校的緊密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為學生的就業謀發展。

1.學生開辦了自己的手工作品微店“原上花開”。每完成一件作品都及時地上傳圖片,每收到一筆訂單都歡心雀躍,每一句溫馨的評價都是對學生們最好的鼓勵。通過這個小小的平臺,學生在展示著自我,在努力地實現著自我的價值。

2.學生制作的串珠、地毯繡掛毯、鉆石畫等手工作品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得到了到校視察的各級領導的一致好評,學生們常把自己的小手工作品作為饋贈感恩的禮物回贈給社會各界的愛心團體和人士。

3.學校目前有家政、美發、美甲、手工制作等職業實訓教室,學校將加大資金投入,做好市場調研,以學生的就業為指導方向,開辦洗車廠、廣告設計、烘焙屋、手工作坊等職業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職業教育實踐場所,使學生在學校真正能夠學到一技之長,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謀出路。

4.學校與仁和飲食公司聯合辦學開啟了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校企雙方緊密合作,開創職業教育的發展先河,為殘疾人就業打開一道成功之門,真正做到為殘疾人家庭分憂、為社會減輕負擔。

四、結語

在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業教育領域不斷摸索前行,不斷豐富符合特殊學生實際的職業教育專業課程,只有將職業教育發展同特殊教育的發展聯系起來,才能真正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培養出一批“自食其力,殘而有為,適應發展,一專多能”的特殊人才,才能走出一條符合社會要求、符合特殊教育學校發展和特殊學生發展需要的特殊教育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楊蘇芬.建構聾生三合一職業教育模式[J].現代特殊教育,2016,(11).

職業教育范文第3篇

一、 工作回顧

04年職普自對接以來,在區教育局的正確引導下,通過我校的不斷努力,充分利用普教的現有教育資源,大膽的嘗試職業教育的辦學改革新途徑,使我校的職業教育工作有了長足的發展,到2010年8月止向職業技術學校輸送生源219人,就業率100%

二、具體做法:

1、領導重視,把職教工作納入重要工作日程

職業教育工作是學??傮w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校將職業教育招生工作納入教師崗位責任制,形成人人參與,人人有責的濃郁的合力氛圍,始終堅信“眼見為實,實地考察”的原則,校長和職教校長多次到吉林、長春的20余所職業技術學校實地考察,將那些具有實訓基地、設備健全、學校

管理規范、就業出口好的學校納入重點,經領導班子多次研究,結合市場需求及學生興趣愛好和專業設置,與長春市高新職業技術學校、長春市機械電子技術學校等多家實行聯合辦學,簽訂辦學協議。

2、拓寬渠道,探索職業教育新模式

幾年來,使我們盡管在聯合辦學上取得一些成績,但我們不滿足現狀,積極探索深化職業教育改革,04-07年實行了“1+2”的辦學模式,與長春市高新職業技術學校簽訂了聯合辦學協議,這樣一來完善的我校的不足,促進了職教的發展,四年共培養職業學校畢業生79人。在聯合辦學的基礎上,我們又嘗試了校企聯合辦學,根據企業的用工需求,對學生有針對性的培訓,實行訂單式教育,使我校學生就業有了保障,被分配到長春市內的一汽大眾轎車、福耀玻璃、移動通信、長虹電子公司、吉林宏利源特約銷售公司等單位。這些學員不但理論扎實、技術過硬,部分學員成為企業骨干。其中就業于希達電子有限公司的屠赫男同學現任車間班長,月薪3200元;就業于北京現代吉林宏利源特約銷售公司的劉繼明同學,現任前臺接待經理,月薪加獎金3千余元。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受益”的職業教育辦學目標。這種做法得到了社會、家長、學生的一致認可,使我校的職業教育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向著良好的勢頭健康發展。在搞職業教育的同時,我們又充分的利用職業教育的現有資源,積極

開展培訓工作。根據人才市場的需求和農民發家致富的需求。我們大力開展成人培訓工作,先后舉辦了勞動力轉移、勞動預備、保安、家政、電工、農機修理等多期培訓班。累計培訓1369人,轉移勞動力398人。為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培養了大批的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科技致富帶頭人,為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基礎。

三、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因素及問題

經過幾年來的職業教育改革嘗試,我們認真總結了工作中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因素及問題:

1、安置就業存在專業不對口的現象,即在職業技術學校所學技能到企業無用武之地,所學非所用。

2、現在部分職業學校辦學不規范,亟待完善。多數學校無實訓基地,實訓設備短缺,做不到理論聯系實踐,導致培養人才實踐操作能力低,嚴重影響學生的就業。

3、用人企業管理制度不健全,存在霸王條款現象。勞動報酬低,工作時間長,工作環境差等因素。嚴重影響學生的穩定就業,給職業教育發展造成了不利因素。

4、職業教育師資隊伍老齡化,有的教師不能擔當培訓任務,教師嚴重短缺,特別是農村職業學校極為突出。盡管實現了職普對接,但普教只能自給,無能力資助職教,制約了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

四、現在農村職業教育需要國家扶持的幾個方面

1、完善、規范、健全農村職業學校,促進農村職業學校健康發展。

2、對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有待于政府出臺相應政策,給予扶持。

3、要加大農村職業教育投入,確保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經費。

4、改變現有農村職業教育師資狀況,提高職業教育師資對質量,搞好雙師型教師的培訓。

五、下步工作打算

1、要認真學習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綱要》精神,繼續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樹立培養一個孩子升學與輸送一個孩子學到一門技能,找到就業崗位,同等重要的辦學思想。

2、加大職業教育宣傳和動員工作力度,形成全體教工人人參與、人人有責的氛圍,形成合力、

3、全面掌握了解每名學生的思想動態,對學習不感興趣,面臨失學的學生,做好正確引導,力爭把他們輸送到職業學校學一技之長,一門技能,為家長分憂,為社會分憂。

職業教育范文第4篇

[摘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職業教育最終走出了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道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赝倌?,職業教育法制建設逐步完善,實現了依法辦教;學科地位逐步確立,職業教育學走向成熟;從初創到系統,逐步構建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展望未來,需要繼續推進職業教育法制體系建設、內外兼攻鞏固職業教育學學科合法性地位、融合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與治理能力建設,使職業教育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職業教育法制建設;職業教育學;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作者簡介]楊慷慨(1972- ),男,湖北恩施人,重慶文理學院職業教育研究所副所長,講師,博士。(重慶  40216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重慶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區塊鏈技術視域下的西部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9SKGH163)

我國近代職業教育發軔于內憂外患之時,因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中國的萌芽以及近代科學與工業的初步發展而催生。職業教育在發展中長期被視作低人一等的教育,經過多年的曲折發展才逐步回歸于正規教育的行列。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撐。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際,回顧其發展職業教育的百年征程,總結其取得的歷史成就,對于指引今后的職業教育發展意義重大。

一、名稱嬗變下的職業教育本體堅守

教育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和歷史傳承性,因而對中國共產黨發展職業教育的考察必然要追溯到其成立之前,在內容上以職業教育概念本身的出現為分析原點,在時間上以近代職業教育在中國的出現為邏輯起點。

“語詞是概念的語言形式,概念是語詞的思想內容,語詞應用的混亂也是概念的混亂?!雹儆捎诒旧硎且粋€舶來品,“職業教育”一直是一個充滿爭議的概念,這些爭議使其發展充滿不確定性。自被引入中國后,職業教育的概念在發展中經歷了三次大的名稱之爭。

第一次是職業教育與實業教育之爭。在“職業教育”這一名稱正式出現之前,中國曾有過實學、農工商學、藝學等多種名稱。1904年,“癸卯學制”拉開了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大幕。同年,山西農林學堂總辦姚文棟在《添聘普通教習文》中有“論教育原理,與國民最有關系者,一為普通教育,一為職業教育……”之說,“職業教育”一詞首現學界。自此,“職業教育”便成為中國教育發展史的一個重要名詞,也為職業教育史上第一次名稱之爭埋下了伏筆。1917年,黃炎培創辦中華職業教育社,“職業教育”成為教育界多數人接受的通用名稱。然而,職業教育這一為救國而由部分志士引進的舶來品并沒有實現他們“教育救國”的夢想,其作為批判實業教育的思潮在歷經近30年的曲折后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職業教育的稱謂已在國人的思想中生根,并在有“合適的土壤”時再次發芽。

第二次是職業教育與技術教育之爭。新中國成立前夕,朱德、李立三、黃炎培等建議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寫入發展職業教育的內容,但招致教條主義者以職業教育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東西為由的激烈反對而作罷,結果僅只在正規教育之外寫入注重“技術教育”,技術教育這一名稱取代了職業教育。1966年后,職業中學被扣上資產階級雙軌制的帽子而遭到猛烈批判,自此職業教育的稱謂銷聲匿跡。不同于與實業教育的名稱之爭,職業教育與技術教育的名稱之爭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展開的,職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曲解了。

第三次是職業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之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職業教育發展史上出現了歷時彌久的名稱派別之爭,北派贊同“職業教育”,南派贊同“職業技術教育”。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把普通高等教育以外培養“中、初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技工和其他受過良好職業培訓的城鄉勞動者”的機構統稱為“職業技術教育”,然而199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職業教育法》)卻最終采用了“職業教育”的名稱?!堵殬I教育法》雖然對這場爭論做了法律上的裁決,確立了“職業教育”的官方地位,但南派與北派的爭論在學術界并沒有因此而休止。由此可見,破除教條,實事求是,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是多么艱難。

職教發展史上的三次名稱之爭反映了人們對職業教育本體認識的模糊,是一個如何將外來名稱本土化的問題?!奥殬I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的論爭雖然隨著《職業教育法》的頒布而中止,但并沒有結束在職業教育名稱使用上的尷尬局面,在學術交流與探討中仍然是職業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混合使用。一些專業機構仍采用“職業技術教育”這一名稱,如“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2002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把“各類職業學校統一規范為‘??職業技術學?!?,高等??茖W校和成人高等學校逐步統一規范為‘??職業技術學院’”。二者出現的頻率差不多,而且在同一文本中經常交替出現。盡管“職業教育”的名稱更迭頻繁,但其作為一種“歷史事實”從被引入中國起并未因社會結構的變化而中斷過。

對于職業教育的爭論,除名稱之爭外,還有層次之爭,比如高等職業教育的歸屬問題,從高職院校歸口教育部職成司管轄而不是高教司管轄即可見一斑。但這種爭論隨著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20條”)的頒布而結束?!奥毥?0條”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確立了職業教育的類型屬性,為職業教育的層次之爭畫上了句號。其實,不管是名稱之爭還是層次之爭,職業教育的核心內涵并沒有變化,始終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關心人民的發展,把人的生存權與發展權放在重要位置,是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教育領域的生動實踐。

二、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發展職業教育的主要歷史成就

中國共產黨在發展職業教育的百年歷史長河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主要體現在法制建設、學科發展、體系完善三個方面:

(一)法制建設逐步完善,職業教育發展有法可依

教育領域立法能夠規范教育的各個方面,進而更好地為社會、經濟、政治等各個方面服務。知史愛國,知史擔當,回顧職業教育立法史,可以推進職業教育法制建設的進一步完善,為職業教育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法律基礎、提供有力保障。

職業教育立法肇始于1902年《欽定學堂章程》即“壬寅學制”的頒布。職業教育法制是一個沒有歷史根基的舶來品,在建立之初主要是借鑒外國的經驗,但并不是完全照搬,而是有所創新。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即“癸卯學制”頒布,限于當時的條件,職教法制建設在形式上已經可以說是有所突破。1915年開始,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直接推動下,民主與科學思想得到弘揚,教育思想進入“百家爭鳴”時期,一些仁人志士從不同方面對學制提出了本土化見解,同時更加注重教育中的“實用精神”,促進了早期的職業教育發展。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由于成員數量少、組織不健全,并未掌握國家政權,對職業教育的探索主要是從1927年開辟根據地、建立革命政權之后開始的。無論是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抗日根據地還是在解放區,中國共產黨都重視專門教育和人才培養,并為此頒布了一系列法令條文。例如,1933年,中央蘇區政府教育人民委員部1號訓令指出,“當前教育的中心工作是……發展俱樂部、識字運動、夜校、小學;供給文化教育材料;供給好的領導干部”;1940年,陜甘寧邊區政府發布《陜甘寧邊區師范學校暫行辦法》,為邊區職業教育和師范教育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1946年,中共東北局頒布《東北各省市(特別市)民主政府共同施政綱領》,做出了“加強職業教育、師范教育與公民教育”的規定。中國共產黨早期的職業教育探索,是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戰爭環境使然,在保證工農大眾受教育權利的大前提下,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堅持教育為革命斗爭和生產建設服務,為新中國成立后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新中國成立后,教育法制建設在總結以前根據地和解放區做法的基礎上,主要是借鑒蘇聯的模式和經驗。1950年和1951年先后頒布《??茖W校暫行規程》和《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為職業教育的現代化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然而,1958年,隨著中蘇關系破裂,教育法制建設依賴的基石不復存在,中國職業教育法制建設開始逐漸崩塌。從新中國成立至1966年,經過17年的曲折發展,職業教育法制建設已經初步形成了“中等技術教育立法為主體、??茖W校教育和工農業余教育立法為補充的法律體系”②。但是,在接下來的1966—1977年,教育泛職業化,學校職業教育遭到毀滅性破壞,職業教育法制建設徹底崩塌,人才支撐作用大大削弱,直接造成改革開放初期無人才可用的尷尬局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職業教育法制建設得到了恢復與發展,《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關于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報告》《技工學校工作條例(試行)》等一系列職業教育法規先后出臺。其中,《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開啟了新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新紀元。

1996年《職業教育法》的頒布施行為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自此職業教育法制建設進入完善期。隨著經濟發展加速及產業結構逐漸轉型升級,社會對人才的規格與能力需求發生變化,對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包括《中外合作職業教育技能培訓辦學管理辦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等,為中國職業教育的現代化發展和《職業教育法》的修訂指明了方向。2019年“職教20條”在第一部分就提出要“健全國家職業教育制度框架”,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發展職業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突出了職業教育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2021年3月,國務院通過《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就職業教育發展中的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學業成果融通互認等一系列問題做了規定,職業教育法制建設走上了一條成熟的規范化發展道路。

(二)學科地位逐步確立,職業教育學走向成熟

學科發展體現為學科知識的積累過程和人們對學科的確認過程,其內在標準是對研究對象、方法和理論體系的獨特性要求,構成學科賴以成立的內部合法性;外在標準是對隊伍、機構、出版物和社會實際需要的要求,構成一門學科的外部合法性。職業教育從引入中國到逐步本土化,經過一大批研究者的不斷探索,最終建成了職業教育學科體系。

職業教育學的性質和研究對象問題一直是見仁見智的,這與學者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有著密切的關聯。鄒恩潤主張職業教育學應為職業教育實踐服務。1917年之后,中華職業教育社、江蘇省教育會附設職業教育研究會、中華教育改進社等先后成立,以及《教育與職業》雜志創刊,這些事件使職業教育學科得到了社會的外部確認,標志著職業教育學學科取得了外部合法性。1917年至1923年,學界先后引進和編譯了多本國外相關論著,與此同時本土職業教育學相關著作也大量涌現,客觀上為職業教育學學科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但還不能從制度上確立獨立學科地位。1941年,何清儒所著《職業教育學》一書成為20世紀上半葉我國職業教育學學科研究的標志性著作。

新中國成立后,職業教育事業幾經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教條主義的束縛和認識上的失誤,職業教育在實踐發展方面受到很大挫折,職業教育學科建設在相當長時間內被中斷。新中國成立之初,即對之前的學校進行了全面接收和改造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早期職業教育學學科的建設成果卻未得到有效承接?!拔幕蟾锩逼陂g,整個教育體系幾乎陷入停頓狀態,職業教育學學科發展的連續性被中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職業教育得到了較大發展,職業教育學研究對象的確定體現了中國學者的學術自主性。然而,“職業教育學研究”與“職業教育研究”這兩個不同的范疇常被混為一談。兩者的差異其實是很大的:前者以基本理論探討為主,服務于學科理論體系建設,積累學科的學術合法性;后者以問題研究為主,服務于職業教育實踐,積累學科的實踐合法性。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曲折發展,職業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外在建制基本確立,終于獲得了行政上的合法性。1987年,華東師范大學設立了我國第一個職業教育學碩士點,并于2001年首招職業教育學方向博士生。與此同時,大批翻譯引介外國職業教育學的專著出版,對我國職業教育學理論和實踐的研究產生了較大影響,但還未能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20世紀90年代以后,職業教育研究的著作和教材大量涌現,職業教育研究的理論性逐漸增強。1990年,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成立后,每年都發布職教研究課題。隨著職業教育研究著作與教材的大量涌現和相關課題的開展,職業教育學逐步成為一門完整的學科,標志著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系統工程開始起步。

進入21世紀后,職業教育學的整體研究水平持續提升,作為一門學科的發展逐步成熟。2007年,第一個職業教育學博士后流動站在華東師范大學設立,職業教育學???、本科、碩士、博士人才培養體系基本確立。自2004年起,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建立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建設與研究生培養研討會年會制度。這些都標志著我國職業教育學學科逐漸走向成熟。

(三)從初創到系統,逐步構建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一直在緩慢推進?!叭梢鷮W制”的頒布使得實業教育第一次以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形態出現,標志著我國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起步?!叭勺印锍髮W制”對實業教育體系在層次上、形式上和學校類型上都做了明確規定,“壬戌學制”在層次上分為初、中兩等,分別與同級別普通教育對應。中國職業教育體系在此后一段時間里,基本均適應當時社會的發展。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教育發展具有戰時特殊性,既面向戰時,又考慮教育的未來發展,除專門的職業學校外,還以其他形式開展職業教育。例如,在陜甘寧邊區,小學師生參加征糧、募寒衣、放哨等社會實踐活動。職業教育體系緊密結合戰時需要,培養急需的特種技術專門人才和大批干部。職業教育層次一般是初級,類別不固定,根據戰情隨時調整。教育形式以短期培訓為主,各根據地依據實崗情況靈活變通。1939年,陜甘寧邊區成立培養農業技術干部的延安農業學校;1942年,膠東成立旨在培養養蠶制種技術干部的膠東蠶絲學校;1945年,鹽阜區分別將高小和初中改為初級和中級干部學校。這些學校均具有職業教育性質,是當時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具體實踐。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經濟建設急需技術人才。1949年,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借助老解放區和蘇聯教育的經驗來建設中國教育。1951年,新中國開始了成立后的第一次職業教育體系調整。由于職業教育在蘇聯的教育系統中被視為資本主義的東西,因而只設置了技工學校,后來又將高級職業學校改為中等職業學校。1958年,黨的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此號召下人們也希望“多快好省”地發展職業教育。同年,《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教育要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并舉。在接下來的一段時期內,各類職業學校激增,但由于過于激進,違背了教育發展規律,出現了各種問題。1961—1963年進行了持續3年的調整,各類職業學校和學生人數都進行了大幅度壓縮。1963年5月,教育部和勞動部聯合召開城市職教座談會,第一次提出要逐步地建立起完備的職業教育體系。1966—1976年,職業教育體系遭到了極大破壞。例如,1976年,中等教育階段接受職業教育的人數僅為適齡人口的5.7%,職業學校在校生總數只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總數的1.16%,國民教育體系結構極其單一。整體而言,從新中國成立至1977年,幾次大的歷史事件使中國職業教育體系經歷了重大轉變,中等技術教育成為主體,在類別上比新中國成立前大幅增加,同時城鄉二元結構也比較明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中國發展校正了航向,也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拉開了新的序幕。由于前一階段的嚴重破壞,經濟建設所需人才供給嚴重不足,因此急需對職業教育的各個方面進行調整。1980年,《關于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報告》提出普通高中增設職教課程,發展技工學校并努力辦好中專,這對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具有重大推動作用。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家批準建立金陵職業大學、合肥聯合大學等13所職業大學,高等職業教育重新進入大眾視野。這一時期,隨著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社會對人才的規格和層次需求都發生了變化,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成為必然趨勢。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要逐步建立起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1991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進一步提出“初步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協調發展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了“形成全社會興辦多形式、多層次職業技術教育的局面”的目標。這些文件從不同層面觀照了職業教育發展的現實需求與未來趨勢,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

《職業教育法》的頒布施行標志著中國職業教育體系進入法制化軌道上的創新發展期。2002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初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自主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進一步強調要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形成 “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要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要求“加快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這一系列文件為我國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與完善提供了政策保障,而體系的創新發展使職業教育愈發彰顯在現代高技能人才培養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活力。

三、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未來展望

回望百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職業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面向未來,為了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職業教育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做,同時還需要利用好各類政策工具,為職業教育的持續穩步發展保駕護航。

(一)與時俱進推進職業教育法制體系建設

職業教育法制建設既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更要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因時因地而變。只有客觀反映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才能更符合時代潮流,職業教育法制發展才能更加完善。

中國職業教育法制的變革“是一個政治法律觀念革新問題”③。盡管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但傳統的“重道輕藝”觀念仍在潛性地制約著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及其法制建設的進程。因此,搭建職普融通的“立交橋”,建立職普并行發展的雙軌學制,既滿足國人獲得學歷學位的傳統需求,又以培養新時代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為旨歸,是現代職業教育穩步發展的制勝法寶。

經過長時間的建設,中國職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本土化的職業教育法律制度。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職業教育立法研究應主動回應社會現實的價值訴求,充分反映職業教育面向人人的發展目標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人本理念。中國學習型社會、技能型社會建設的目標賦予職業教育更深刻的社會內涵,未來的職業教育法制建設必然要觀照這一社會訴求。從立法路徑來看,未來的職業教育法制建設要在堅持自上而下的模式前提下繼續推陳出新,與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自下而上方式良性互動。

進入21世紀以來,職業教育在形式上與普通教育各占“半壁江山”,但如何克服現實中利益相關者對職業教育態度的差異性,形成同向同行的職業教育發展合力,仍然是中國職業教育法制建設面臨的難點問題。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在推動力是觀念的更新,要通過職業教育立法建立現代職業學校制度,在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簡政放權,讓職業院校真正在市場的大潮中櫛風沐雨。政府不再管理學校的具體辦學行為,而是更嚴格地執法,依法對各類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進行合法性評估,以更完善的法制建設引領和保障職業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內外兼攻鞏固職業教育學學科合法性地位

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性質定位確立時間并不長,職業教育學學科的理論體系也還不成熟,盡管已經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其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學術合法性”危機。未來職業教育學的發展必須鞏固其內部合法性和外部合法性,并以自身的邏輯為線索,創建與其學科地位相適應的理論體系。

就職業教育學的發展現狀來看,其學科制度化還缺乏理論體系的建構。未來職業教育學科制度化需要深層次思考適應具有新的社會特征的職業教育學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等一系列問題?!敖逃芯康恼嬷B在于解決問題,即解決教育實踐中提出的需要解決的各種理論的、政策的和現實的問題?!雹苈殬I教育學的學科理論研究如何與實踐問題相結合,這是職業教育學未來發展中的重要課題?;诼殬I教育的經濟性和社會性特征,可以從經濟學和社會學的角度研究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市場競爭以及職業教育的社會功能,產生諸如職業教育經濟學、職業教育社會學等學科。管理學為研究職業教育的系統結構、運行機制、辦學模式等提供了理論支撐及科學基礎,相應地,也可通過研究衍生職業教育管理學等學科。

從學科的發展過程來看,一門學科的成熟通常分兩步走:先是在研究對象、方法等內在建制方面發力,待其成熟后再建立學科的外在建制。而我國職業教育學的建立,走的恰恰是一條完全相反的路線。因此,立足本土,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學科,是我國職業教育理論未來發展的根基所在。未來職業教育學科理論的發展要在堅持文化自信和理論自信的基礎上直面職業教育改革實踐,為改革實踐提供理論指導。一門學科社會影響力的大小,還與其是否關照文化傳統、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相關。職業教育的經濟特征和區域性特征決定了未來職業教育學學科的發展必須注重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耦合。只有中央與地方聯動,高層與底層同時推進,才能更好地匯聚資源,推進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走向“頂天立地”之路。

(三)融合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與治理能力建設

我國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一直是政府主導、學校主力。鑒于我國因幅員遼闊而衍生的不同區域職業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未來的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應以地方探索創新為前提,充分釋放地方的創新活力,以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雙向驅動的組織方式推進。

目前,我國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框架已經基本搭建起來,基本滿足了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的內在訴求。然而,從職業教育發展的整體狀況來看,體系建設還存在諸多現實問題,突出表現為職業教育招生考試尚未形成全國性的統一制度安排,職普融通還缺乏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奥毥?0條”已經指明了建立職教高考制度的改革方向,未來要邁穩職業教育類型化改革步伐,必須從法律法規、財政投入、考試機制等各方面系統化設計職教高考制度,建立起職普高考“雙軌”溝通機制。由于不同區域發展差異較大,在落實職業教育高考制度時宜采取分散試點、逐步推進的策略,統籌兼顧相關利益主體的現實需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未來職業教育發展要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建設,必須做強中職,做優高職,“促進內部各要素之間的溝通與銜接,暢通內部人才成長渠道,真正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⑤。

中國共產黨在發展職業教育的百年歷史中道路曲折、過程艱辛,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當前,中國職業教育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在未來的發展中還需要不斷探索,持續提升現代職業教育的治理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未來的發展藍圖已經繪就,職業教育要與時俱進,真正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注釋]

①金岳霖.形式邏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

②張玉改.中國職業教育立法的歷程與反思[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34):147.

③陳久奎.中國職業教育立法的百年歷程及反思[J].現代教育管理,2014(10):67.

④王偉廉.從實踐的視角看高等教育研究應如何創新[J].教育研究,2003(3):19.

⑤周明星,隋夢園.改革開放40年職業教育發展的中國經驗[J].職教通訊,2018(23):16.

[參考文獻]

[1]翟?;?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初探——一個歷史的視角[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2):102-109.

[2]孟景舟.關于職業教育名稱的百年之爭[J].職教論壇,2011(16):8-10.

[3]王炳照,閻國華.中國教育思想通史(六)[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4]辛浚.需要盡快規范職業教育的名稱[J].教育與職業,1994(4):5-6.

[5]孟廣平.當代中國職業技術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王明達,楊金土,劉來泉,等.職業教育基本問題訪談錄(I)職業教育是什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4):8-14.

[7]劉金録.中央蘇區、抗日根據地及解放區的職業教育[J].職業教育研究,2014(8):178-180.

[8]黃新斌.學科評判標準發展的邏輯進路——從以內統外、范式翻轉到視域融合[J].重慶高教研究,2021(1):100-110.

[9]鄒恩潤.職業教育研究[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

[10]宮雪.20世紀上半葉“中國職業教育原理”專著述論[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7):29-34.

[11]何清儒.職業教育學[M].上海:商務印書館,1941.

[12]馬君.中國職業教育學學科建設的回顧與反思[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8):28-32+52.

[13]米靖.中國職業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14]祁占勇,范鵬麗.中國共產黨百年農村職業教育價值取向的實踐探索與基本特征[J].當代教師教育,2021(2):1-8.

[15]白漢剛,蘇敏.中國職業教育體系的演化歷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8):60-66.

[16]尤莉,錢麗明,王曉梅.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工具分類及優化路徑——基于2010—2019年國家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J].重慶高教研究,2021(3):99-110.

[17]劉小強.高等教育學學科分析:學科學的視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7(7):72-77.

[18]朱德全,石獻記.從層次到類型: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百年[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3-117+228.

[19]徐國慶.作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關鍵制度的職業教育高考[J].教育研究,2020(4):95-106.

職業教育范文第5篇

摘 要 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階段缺乏系統的職業生涯教育,導致學生從基礎教育過渡到職業教育后出現了諸多的不適應。如何加強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銜接,幫助大學新生適應大學生活,樹立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是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做好這二者的有效銜接可以鼓勵學生發現自我、了解自我,促進學生思考人生道路,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為以后走向社會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 基礎教育 職業教育 銜接

How to Strengthen Cohesion between Basic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JIN Guangming

(Wuhan No.1 Commercial School, Wuhan, Hubei 430022)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hesion

1 我國基礎教育中職業生涯教育的現狀

基礎教育階段是青少年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教育為人的終身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A教育階段的學生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個性傾向比較明顯,但是他們的心理和生理還都處于成長時期。因此,在這一階段,開設職業生涯教育課程,是非常必要的。然而,我國的傳統應試基礎教育缺乏職業素質的教育,這使得許多步入大學或社會的學生在選擇專業和職業時往往會因為盲目而隨波逐流。通過調查說明,100%的學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96%的學生都沒有制定一個實現理想的計劃,他們只是空有一腔抱負,卻沒有熱衷于探索實踐的道路,很多中學生的目標就只是考個理想的大學。還有這樣一組數據,在校大學生中,有73%的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不滿意,也沒有做一個長久的職業生涯規劃。在即將高考的高三學生中,普遍對社會職業了解不多,在個人職業發展前景規劃方面明顯缺乏指導。高三學生在“對高考志愿中所填報的專業的了解程度”方面,僅有3.6%的學生非常了解;22.7%的學生比較了解;57%的學生了解一部分,剩下的學生都是完全不了解。由此可以看出,有相當多的學生選擇自己專業的時候并不是很了解。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是讓中學生盡早認識自我,熟悉各種職業,選擇自己喜歡的有興趣的職業,學會職業決策。

2 加強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銜接的必要性

基礎教育以間接經驗、系統知識為主的教學內容與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導致其與職業教育之間存在巨大差距。突兀的職業教育根源在于基礎教育的缺陷。而職業教育弱化的職業特色,離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觀愈來愈遠的現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先天不足與后天不良造成了職業教育面臨的三大難題只能通過二者的有效銜接才能解決。

2.1 招生難

由于職業教育對學生而言缺乏吸引力,學生普遍對職業教育沒有很大的興趣,而這也正是制約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重大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高中階段普職平衡分流的壓力較大,很多的家長和學生不愿意去選擇中職教育,他們更愿意去進入大學深造,這就導致中職院校的招生工作進行的很困難;二是近年來,高中生源逐漸減少,高職院校招生壓力日漸加大,與普通高校爭搶生源時沒有競爭優勢。學生和家長選擇普通高校還是高職院校時也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當然更傾向于普通高校。而職業教育是平民化教育,是那些讀不起大學或者說是沒有考上大學的學生來就讀的,他們認為接受職業教育難以向上層社會流動。不過,當今的社會就業趨勢越來越嚴峻,在就業競爭中,學歷文憑幾乎成為了好就業的首要前提,所以學生和家長更加傾向于普通大學,而不會選擇職業教育。

2.2 穩定難

現在的高職院校常常會出現有不少學生退學的現象,這些學生退學并不是因為讀不起,因為現在國家對中職教育的補貼日益加大,經濟原因已經不再是輟學的主要因素。那么這些學生為什么會選擇退學呢?筆者認為,是因為他們對新學校的生活和學習都感到強烈的不適應,對就業前景感到不滿意。這就恰好反映出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這兩種不同的教育機構在學習、生活、行為各方面的突變使很多學生難以立即接受;還反映出學生進入職業院校之前沒有做好充分的入學準備工作。由此造成了學生感到疲勞、心理壓力大、學業失敗率高、課堂違紀現象多、學習自信心差,隨之而產生厭學、輟學的現象。

2.3 就業難

職業教育是指為了某項或某類職業作準備的教育。目的是要求接受職業教育者具備較高的操作技能和較強的動手能力。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學到一技之長,提高業務素質和崗位競爭能力,顯示出就業方面的強大優勢。但是,由于眾多職校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積極性不高,抱著混文憑的態度混完學業,其實在校期間根本沒有學到什么又用的知識,也就導致畢業后無法找到合適的職業。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及教學方法與社會發展的實際也有些不接軌,這也是導致其社會需求萎縮的重要原因。

3 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效銜接路徑選擇

3.1 觀念銜接——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克服重智輕德傾向

教育并不是純粹的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我們現在的基礎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味地注重升學率,漸漸忽視了道德教育,教育工作者應該對此現象高度重視,發揚重德輕智。不能在想以前那樣片面強調認知教育,要重視人文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由于對“技術理性”的推崇,職業教育也普遍存在忽視通識教育,忽視社會知識與技能、職業傾向與態度等職業人格領域的教育的傾向。職校學生知識視野狹隘、文化素質低下、職業人格教育缺位,相當多的學生甚至缺乏基本的社會適應能力,難以滿足社會需要。把人格教育放在首位是指通過教育和生活經驗讓個體形成適應一定職業活動要求一系列個性特征的總和。無論是職業人格還是人格在教育中是一脈相承的。

3.2 課程銜接——開展職業預備教育、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

職業預備教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在初中與普通高中階段增加職業教育課程,以引導學生廣泛認識科技世界和工作世界;二是職業學校教育應該從現代職業融合發展趨勢和職業對人才標準不斷變化實際出發,注重通用技能的培養。為了實現職業預備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中小學與職業學校在課程設置與評價方法要全面接軌。在課程設置方面,我們可以引入美國的“技術準備計劃”。具體做法就是在傳統的中學教育課程中納入另外一種教學方法,從而使其成為職業教育的組成部分,一邊進行學術知識傳授,一邊提供職業技能指導。

3.3 教學銜接——搭建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

交流平臺在教學內容上,基礎教育階段教學應注重向學生介紹有關基礎教育后教育機構的相關信息,使廣大師生畢業分流前對職業教育形成較為全面的認識,做出較為正確的判斷;而職業院校應注重對新生進行入學適應教育,包括普及性的學術性課程和心理輔導課程等,幫助學生順利實現由普通中學到職業院校的過渡。

4 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效銜接保障機制

4.1 出臺相關的政策與法案

1996年我國頒布的《職業教育法》,但是在經過了17年后,社會和教育模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已經很難落實《職業教育法》了。無論是辦學體制還是評價方法,或者教學內容等方面,這套法規都已經不能適應時代需要。我們呼吁國家盡快出臺一部新的政策法規,保障職業教育健康和諧發展。

4.2 實現職業教育層次的上移與下移

教育是通過傳授蘊含著人類的創造的精神價值的知識和技能,使受教育者通過系統學習,獲得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可以立足于社會的謀生手段。將職業教育下移,不僅有利于中小學生職業技能與意識的培養,也是教育公平的應有之義。況且,初中階段的教育分流效應要比高中階段的教育分流效應弱,尤其在初職地位獲得過程中,初中教育分流的效應需要通過高中教育分流才能呈現出來。職業教育下移至何種層次,只能說因人而異。

4.3 提供優質的職業教育服務

面對職業學校招生難,有些學校采用的方式是加大招生宣傳力度。問題是,在信息傳播迅捷的今天,學生不會被騙來或哄來,而是靠學校優質的教育資源把他們吸引來?;A教育與職業教育有效銜接即是要求學生在職業學校留得住、學得好、用得到、走得高。辦學質量、社會影響力直接影響學校的吸引力。因此,職業學校加強內涵建設,把質量效益放在第一位尤為關鍵。還要面向產業集群設置是否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廣闊的就業前景,就業后的待遇及發展前景好的專業。

4.4 強化學校的職業生涯指導

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學校開展的職業生涯指導,并不只是要求學生選擇某一具體職業,或者單純為將來從事的某一職業做準備,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價值觀,促進個體職業社會化。隨著時代發展,許多學生將不再終身從事一個職業。普通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建立在個體在單一組織內終身從事單一工作的假設,沒有考慮到職業類型、職業環境以及年齡等的變化對個體產生的影響,因此無邊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在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階段均適用。

基礎教育階段最主要的不是培養學生具體的職業技能,而是培養職業興趣。它們的有效銜要求各級學校教育不僅有專門的職業教育課程,而且全部的教育教學都應該鼓勵學生發現自我、了解自我,促進學生思考人生道路,探究自己的職業興趣,了解自己的職業傾向,為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做準備。

參考文獻

[1] 王璞,李玲玲.技術準備計劃:美國銜接中學與中學后教育的策略[J].比較教育研究,2010(6).

[2] 徐國慶.美國職業教育教師培訓內容研究[J].外國教育究,2010(6).

[3] 王威海,顧源.中國城鄉居民的中學教育分流與職業地位獲得[J].社會學研究,2012(4).

[4] 唐智彬,石偉平.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的國際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11(1).

上一篇:職業論文下一篇:學校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