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孔子教育論文范文

2023-03-18

孔子教育論文范文第1篇

千百年來,真正在中國人的精神系統中發揮作用的宗教觀念是以“天”“祖”崇拜為核心的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系統。但是,三代以降,以“天”、“祖”觀念為核心的宗教信仰系統始終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宗教。若從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原因就出在儒學身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中國人宗教觀念的發展具有“二重性”:既有對天命、鬼神和祭祀的肯定,又有對人文和理性精神的張揚。這就決定了儒家文化同宗教既有密切的聯系,又存在著相當的距離。利瑪竇入華宣教遭遇的尷尬和窘境,在于基督教的反偶像崇拜與中國人千百年來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敬天祭祖思想之間的排拒和不容。當代祭祖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的變化,就其實質來說,是中國傳統宗教觀念和宗教活動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結果。

關鍵詞:儒學 儒教 敬天 祭祖 宗祠 信仰

作者:肖雁,1964年生,中國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儒學與儒教關系的論爭一直是近年來學界的熱門話題。關于儒學是不是宗教?儒學在多大程度上、在什么意義上可以被稱作宗教?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同宗教的關系是什么?它對中國宗教的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有先生主張,儒學就是儒教,但持此一觀點者,卻有一個不能回避和難以說清的問題,這就是儒學的確和大家公認的一些宗教的規定和特性存在較大的距離。于是,從康有為開始,許多知識分子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儒學的宗教化,但一直收效甚微。我們不禁要問,儒學成為宗教的歷程為什么如此坎坷和困難,這里面深層的原因是什么?筆者將就這一問題談一點自己的看法,不妥之處請各位專家學者批評指教。

一、中國人最核心的宗教觀念是什么

夏商周三代迄于今,真正在中國人(尤其是廣大百姓)的精神系統中發揮核心作用的宗教觀念是什么?我們認為,上天和祖宗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的核心內容?!抖Y記’表記》說:“夏道遵命,事鬼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毕拇蕴烀鼮樽?同時敬事鬼神。牟鐘鑒先生說,夏道遠鬼神并非不尊天敬祖,而是不過分崇尚占卜和巫術。而“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不但有山川崇拜的習俗,而且還有山川祭祀、凡事都要向上天請示的習俗。在殷人的甲骨卜辭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話:國王想建造城邑,天帝答應了(“王封邑,帝若”)。天帝命令刮風了嗎?天帝命令下雨了嗎?(“帝令其風?”、“帝令其雨?”)天帝要賜給我們吃的并且保佑我們(“帝降食授又”)??梢哉f,殷人的一切活動都受到了天帝的干預。三代之中宗教色彩之濃,以殷代為最。殷人認為,殷王祖靈“賓于帝”,是帝與人之間的中介,故敬天必祭祖。周人繼承了尊天敬祖的傳統,并對它進行了人文化的改造?!岸Y有五經,莫重于祭”(《禮記·祭統》),宗教祭祀仍然是禮的重心所在。禮樂文化最早的表現形式就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這是一個神祭的傳統,也是上古時期中國宗教文化的重要特點。

《詩》、《書》中所信仰的天,大多是充滿了情感意志的主宰之天?!对姟ば⊙拧ふ隆吩?“天之杌我”,《信南山》云:“受天之祐”,《小宛》曰:“天命不又(祐)”;《尚書》中記載武王問事于箕子,箕子陳天地之大法,作洪范九疇,從中也可看出,無論是自然法則還是社會秩序,都是上天的安排。祭祀這種宗教信仰,為禮的各種規范秩序注入了文化價值和理想精神,體現著人們的終極關懷,培養著人們敬誠的品格,起著教化人心、穩定秩序的作用。

從西周開始,祭天的宗教祭祀活動就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如西周天子祭天分為四種形式:郊祭、封禪、報祭和明堂祭。其中以郊祭和封禪影響較大。祭天一直是王權的象征,直至清后期,民間才有祭天的權利。北京的天壇和地壇,曾經就是清王朝舉行郊祭的地方。北京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原來就是明清皇家祭祖的地方。今天的民間還保存著敬天祭祖的宗教傳統。

在中國北方,許多地方還有敬天、祭祖的儀式。麥收以后,每家每戶都要“敬天”。每年麥子割完后,農民見面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敬天了嗎?”他們敬天的儀式很簡單。人們往往選擇麥收的某一天(他們自己認為合適的一天。哪一天不重要,關鍵要做這件事),備上菜肴和饅頭,于中午時分在自家的院中舉行答謝和敬奉上天的儀式,人們把這一活動叫做“敬天”。秋收后也要舉行“敬天”活動。但是,秋后的“敬天”活動在時間上很不統一,有的人家在秋收后馬上舉行敬天活動,也有的人家把秋后的敬天活動放到除夕晚上或年初一早上進行。在山東農村,除夕的敬天活動每家每戶都要進行。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俗稱小年。過小年時,人們往往要在紙上畫馬,然后燒掉,舉行這一活動的人口中還要喋喋不休地說:“灶王爺爺上西天,再過七天來過年?!弊屧钔鯛旘T馬到天上去見玉皇大帝,匯報人間一年的工作,民間把這一活動叫做“辭灶”,即祭祀灶王爺?!稗o灶”時還要放一些棗、糖果等甜甜的東西,目的是粘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只說好話,報喜不報憂。上天一高興,就會在來年降吉祥于人間。臘月二十三的“辭灶”活動,實際上也是民間敬天思想和活動的表現,因為灶王爺在這一天去天上拜見玉皇大帝,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一年來的情況。這一點和基督教似有較大的不同。對于基督信奉者來說,面對上帝的懺悔是必須的,尤其是當自己做了不妥和錯誤的事情時,而中國民間的辭灶活動則希望灶王爺把自己一年中做的不妥和錯誤的事情隱瞞下來,不去報告給上天,這大概也算是兩種宗教觀念之間的一種不同吧!

祭天如此,祭祖亦如是。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傳統的一個民族。中國的宗祠或稱宗廟、祠堂是宗族供奉先祖的地方。宗祠是中國人供奉祖先神主(即俗稱的牌位)、進行祭祀的場所,一向被視為宗族的象征。中國的宗祠文化已在馬來西亞生根。當今在馬來西亞,尋根問祖、緬懷祖先、激勵后人、互相協作的風氣日漸興盛,宗祠成為加強海外華人華僑聯誼宗親、鞏固友誼的重要場所。目前海外宗祠也與過去舊的宗祠有了變化和不同。由宗祠牽頭舉辦的“義學”有著勃勃生機。許多宗族都在祠堂中設有小型的初級學校,聘請老師講課,規模比普通的小學小,收費極其低甚至免費,辦學經費由族產收入開支,教學質量也不錯,使許多家境不寬裕的華裔子弟有機會上學,所以又稱義學。除宗祠外,中國人的祭祖活動還有其他的形式,如墓祭、家祭。中國人把某人逝世的那一天稱為某人的“祭日”,以后每年的這一天,他的子孫們都要舉行祭祀活動,俗稱“上墳”。此外,每年的清明節、鬼節(農歷七月十五)、春節前夕,都要舉行祭祖活動。每家遇到結婚等喜慶大事時,也要祭祖,把喜事稟告祖先。許多家庭在接連遇到不幸時也要祭祖,祈求祖先保佑自己。

總之,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兩個東西是最神圣、最重要的:一個是上天,一個是祖宗。上天不能違,祖宗不能違。正如《禮記·郊特牲》所說:“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返始也?!眻蟊痉凳?不忘其初,始終保持對生命本源的敬意。

但是,我們想指出的是,以“天”、“祖”觀念為核心的宗教在中國始終是以樸素的形式存在著,也就是說,它始終沒有成為真正意義的宗教。原因是什么呢?若僅僅從文化發展的角度來

看,或許就出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的身上。

二、儒家文化對中國人宗教觀念的顛覆

千百年來,孔子創立的儒家文化在中國社會中,客觀上起了精神支柱的作用,它是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思想信仰的核心內容。但是,作為宗教的儒家文化卻有先天的不足和局限,為什么這樣說?儒家文化既講人,又講神,但它在本質上所倡導的是一種與神道對立的人道的觀念和人道精神,其基本性質是人文的、世俗的和非宗教的。不能諱言,儒家文化中也存在較多的宗教觀念,但遺憾的是,這些宗教觀念并沒有發展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宗教。這是因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中國人宗教觀念的發展具有二重性。在孔子思想中,既有對天命、鬼神祭祀的肯定,又有對人文主義和理性精神的張揚,這種“二重性”既是對殷商時期宗教傳統的繼承,也是對其思想的新開展??鬃颖腥詠淼乃枷雮鹘y,既講天,又講人??鬃又v主宰或命運之天的次數很多。譬如,他說“獲罪于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天何言哉?四時生焉,百物生焉!”(《陽貨》)《論語·雍也》載,孔子去見南子,南子聲譽不好,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予所否也,天厭之!天厭之!”假如我不對的話,天厭棄我吧!天厭棄我吧!《論語·述而》載,孔子說:“天生德于予,桓魅其如予何?”上天在我身上生了這樣的品德,桓魅又能把我怎么樣呢?對于祭祀之儀,孔子也予以肯定。如他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祭祀禮儀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鬼神是存在的,“吾不與(去)祭,如不祭?!蔽胰羰遣荒苡H自參加祭祀,是不請別人代替的。又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論語·為政》)不是自己應該祭祀的鬼神卻去祭祀,這是獻媚。

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孔子儒學具有明顯的二重性特征。他既承認鬼神的存在,卻又自始至終對鬼神保持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楚昭王病重,拒絕祭神,孔子贊美他“知大道”。(《左傳·哀公六年》)子路曾經問孔子如何服侍鬼神,孔子回答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問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生的道理還沒有弄明白,怎么能夠懂得死?在這里,孔子又強調現實的事情,而不談死后的事情。對天和鬼神不否認,而又強調人的生的問題,強調人的主體意識。在孔子思想中,神和人這兩個東西并不是半斤和八兩的關系。從孔子的整個思想體系來看,孔子最為關心的是現實的人和人生,其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要求君子要進德修業,追求道德自覺。他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堅持講仁(人),而不講神?!墩撜Z·述而篇》記載:“子不語怪力亂神”。宋代大儒謝良佐對這句話的解釋可以說是頗得孔子思想之真意,他說:“圣人語常而不語怪,語德而不語力,語治而不語亂,語人而不語神?!边@就是說神是存在的,但與人相比,孔子顯然更關注后者,語人而不語神;死也是難免的,但與生相比,圣人更關注生。因此,孔子雖然也仰望信仰的藍天,其思維的觸角也時常馳騁在理想的天國,但是,相比而言,他更為關注的是現實的人生,他腳踏的是現實的土地,所倡導和高揚的是人的主體意識,他要在此岸世界,而不是彼岸世界中尋找人類精神的家園和自我心靈的安頓處。因此,孔子是一個既仁且智的人生導師,而不是大教主??鬃邮侨硕皇巧?。

以孔子為代表的傳統儒家學說關注社會和人生,強調人的主體意識的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精神傳統,決定了它既同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系,又同宗教存在著相當的距離。正是這一點,決定了儒學和宗教千百年來一直是一對冤家,既互相滲透,又互相對立,兩者之間始終保持著適度的張力,但始終難以實現一種實質性的融和或互相替代。這是儒學不能成為宗教的關鍵原因。

三、利瑪竇人華宣教對中國宗教觀念的影響

利瑪竇是第一位來中國傳教的天主教士。他致力于學習漢語和研究儒家經典,利用儒家學說闡釋基督福音,試圖使基督教更易于讓中國人接受。利瑪竇“確信基督教和儒學之間存在著并行不悖之處,特別是早期孔子教誨中對至高存有的崇敬和高尚道德的勸勉,更與基督教多有相近之處?!痹诶敻]看來,儒學不但和基督教并行不悖,而且“還可以為基督教填補空白”,儒家還是基督教“潛在的同盟軍和皈依者”。正如利瑪竇在其著名的《天主實義》中所說的:“儒家經典的表達方式雖然原始,但暗合了神和來世生活等基督教的觀念?!?/p>

在利瑪竇看來,儒學與基督教完全有可能相互吸納與互補,因為他們之間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是否允許皈依的基督徒繼續敬拜祖先以及孔子的亡靈,這類禮儀是人神化的象征還是僅僅是崇敬的象征?這樣的發問最終導引了一場“禮儀之爭”,問題集中在中國傳統的“祭祖祀天”是否具有宗教性上。以戴德生為代表的大多數基督教徒把中國的祭祖一事看作是異教行為,他們認為,除了耶和華外不能有任何形式的崇拜。但是,基督教的這一觀念很難為中國的信徒所接受。像花之安等十分尊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教士,在祭祖問題上則持守中立的態度。大多數中國本土的基督教信徒則認為,祭祖乃“報本追遠之大禮”,乃“先王之法”,不祭祖則“有違三綱五?!?甚至淪喪“中國之文教”。在他們的心目中,祭祖壓根不是什么迷信及偶像崇拜的行為,而是道德倫理的體現。還有一部分中國基督信徒在承認敬天祭祖的前提下,認為中國的祭禮有其優美的精神,并能夠體現孝親之道,遺憾的是現今流行的祭祀,已經嚴重扭曲了這些“本義”,成為“俗祀”,淪喪了昔日良善的精神。因此,惟有上帝才是真正的祖宗,也只有皈依基督教,方能體現真正的孝親之道。

可以看出,大多數中國本土基督教信徒是把古代祭禮看作是本質上與基督教信仰并不相沖突的具有倫理及宗教性的雙重意義的行為。甚至一部分人意識到,只有基督精神才能拯救日趨淪喪的孝親之道,這就使他們能夠在信仰上接受基督上帝,在行動上可以踐行儒家的“仁義”和“禮儀”。當時的康熙皇帝也認為,尊孔是尊他為師,而不是奉他為神;祖宗牌位僅僅表示子孫的孝心與忠心而不是崇拜。因此,敬天祭祖和信仰上帝并不矛盾。然而,中國上層和大眾對上帝和天祖觀念的認同,利瑪竇對中國人的宗教觀念和儒家文化的寬容態度,并沒有得到所有傳教士的理解和認可。羅馬教廷依然認為,中國的祭祖禮儀傳統具有強烈的宗教意味,這與基督教的信仰是格格不入的。最終還是頒布了禁止教徒“敬孔”、“祭祖”等事的禁令文告。傳教士內部觀念的沖突以及羅馬教廷對禮儀之爭的干涉,最終傷害了基督教的宣教事業,又加上朝廷的傾軋使得情況進一步復雜化,隨后出現的宗教迫害,結束了中國傳教活動的黃金時代,到1800年,以往所有的宣教收獲和進展都喪失殆盡。

我們想說明的是,這場論爭的主旨并非是基督教教義與儒家文化的內容是否能夠互補的問題,可以說,基督教所具有的人世精神和儒學是相通的,其相通之處恰恰是儒家文化中的人文意識和“博施”“濟眾”精神。這場論爭的焦點在于,基督教所信奉的上帝和中國人千百年來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敬天祭祖的信仰之間的對立和沖突?;浇痰纳系鄢绨莺腿寮揖刺旒雷娉绨莸南嘤?可以說是東西方兩種不同信仰的相遇。盡管本土的基督信徒,甚至康熙皇帝自己都沒有意識

到中國傳統的敬天祭祖的禮儀所具有的宗教意味,很明顯的例子是:康熙皇帝一方面對基督教表現出了較大的興趣,另一方面又對上天和祖宗表現出了巨大的忠誠,積極致力于敬天祭祖活動。據于本源先生《清王朝的宗教政策》一書統計,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親自參加祭天活動八十三次;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親自參加祭天活動一百零八次。顯而易見,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才能夠最終形成的數字。而每一次的祭拜活動,他們又都表現得至誠之至,并非只是為了達到“神道設教”目的而例行公事。以康熙皇帝為例?!妒プ嫒驶实塾莆募肥占滴趸实鬯鞯脑娢囊约爸匾?諭旨),在題為《諭禮部》的批示中,許多都專門針對祭拜問題,強調祭拜必須虔誠。

歷史事實亦證明,“自基督教在近代扣敲中國大門伊始,祭祖問題一直困擾著華人教會,成為中國基督教歷史中綿延甚久又極具爭議的課題。即使在20世紀末,在臺灣、香港、新馬等地的華人社群中,祖先崇拜的影響仍未隨社會的西化而消退。在中國大陸,雖然經過30多年反封建主義及破除四舊的沖擊,但祖先崇拜的活動近年隨著改革開放的空間而蓬勃再生。勿庸置疑,祭祖問題仍將是中國教會必須認真處理的灸手課題?!?/p>

可以說,雖然利瑪竇宣教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基督教的信仰和一些觀念籍此進入了許多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成為中國人的宗教觀念和思想行為的一部分,也正是基督教的傳人,才使我們意識到中國人自古以來所信仰的敬天祭祖的傳統是一種宗教傳統。在這一意義上說,利瑪竇來華宣教又是成功的。從另一方面看,任何外來宗教和文化如果想要進入中國,就必須審慎地對待儒家文化,必須正確處理外來文化與中國人精神信仰系統中的兩個重要觀念——“天”和“祖”。

四、中國傳統的敬天祭祖觀念在當代的發展

敬天和祭祖是中國人宗教信仰系統中兩個重要內容。一般說來,“天”的地位要高于“祖”,但是,由于“天”所擔負的責任太大,它要護佑天下人,而“祖”只需護佑自己的子孫,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祖”的情感自然要比“天”親近得多。因此,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祖”在中國人宗教信仰系統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祭祖活動越來越多,相對說來,敬天活動越來越少。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祖宗崇拜遮蔽、甚至壓倒了中國人對“天”的信仰和追求,使得宗教意識的產生在國人這里變得極其困難。這種情況在當代中國社會表現得尤為突出。在民間,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祭祖的宗祠,但很少能夠找到敬天活動的場所。近年來,我們曾對中國大陸地區宗教活動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浙江省溫州市進行了調研。以溫州市蒼南縣錢庫鎮為重點,通過考察這里宗教、祭祖活動,我們發現中國傳統的敬天祭祖活動在這一地區表現出了新的發展態勢和特點。

一是祭祖內容的變化。

宗祠本是祭祖敬宗的場所,祭拜的對象理應是自己的先祖。但是,在浙江溫州的宗祠中不但供奉著本族的先祖,而且還供奉了后代或同輩中的有德、有功者。如,在陳氏宗祠中供奉了“日臻無疆”的巨大匾額,上寫:“祝陳志俊先生榮獲北京大學博士學位?!痹诓剃惣o念堂醒目的位置,懸掛著刻有本族留美、留德博士以及考取國內的博士、碩士裔孫名單的巨幅大匾,儒橋頭宗祠“科舉及第”:恭賀林福堅考取中國科學院博士匾。這些被供奉的人是社會的佼佼者。這就使今日的宗祠看起來更像老少同堂,人人皆宜。曾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主任設計師的陳仁琪,也在陳氏宗祠中占據著顯赫的位置,有楹聯與其功績相配:“神州宇航,名蜚歐美,以報份榆,耀祖光宗?!痹谧迦丝磥?這些有德有功者之所以能夠成功,正是領受了祖上恩澤。

在宗祠中以懸掛匾額或者用楹聯的形式記載他們的業績,這種形式不僅確立了先祖神圣不可動搖的地位,而且還加強了后輩人祭祖敬宗的意識,更能達到“追根溯源不忘列祖列宗,教育子孫不忘養育之恩”的目的。因此,有所成就的同輩或晚輩進入宗祠,成為祭祀的對象,對于祭祖敬宗這一古老的宗教意識和觀念來說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強了,此種宗教形式更加凸顯了宗祠所具有的教化意義。

二是宗祠功能的多元化。

宗教的發展是和時代的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離開了時代的宗教也就失去了生機和活力。因此,隨著歷史的發展,宗教總是越來越多地被添加進了時代的內容。就宗祠來說,它的基本功能是祭祖,但當我們進入許多祠堂里時,我們耳邊聽到的是唱戲的聲音,看到的是這里架起的羽毛球場地上的年輕人運動的身影。當我們造訪仙居陳氏宗祠時,宗祠的門口醒目地懸掛在著“仙居鄉老人文化活動中心”,讓我們以為自己進入了娛樂活動中心。宗祠的功能不僅僅局限于祭祀祖宗,而是越來越趨向于多元化。在宗祠中,隨處都可以看到老人協會、文化活動場所、黨員活動場所、愛國教育基地等等,這些東西與宗祠建在一起,使宗祠自身的功能呈現多元化趨勢,處處體現了時代氣息。

我們不禁要問,中國傳統的敬天祭祖活動在今天為什么會呈現出上述特點呢?為什么會越來越加進了現時代的內容呢?這是因為,任何一種宗教要想發揮作用,就必須和它的時代、實踐相結合。宗教發揮作用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適應社會歷史發展的程度。當代祭祖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的變化,就其實質來說,是中國傳統宗教觀念和宗教活動適應時代要求的結果。因為歷史和實踐發展到哪里,人的認識就會發展到哪里,人的宗教觀念也相應地發展到哪里。

最后,我們還想回答在文章的開頭所提出的一個問題,這就是中國人的敬天祭祖思想和活動能不能發展成為宗教?我們的回答是:很難。因為“天”和“祖”的確是中國人宗教信仰系統中的核心觀念,但是,以人文主義和理性精神為基本特征的儒學同樣是中國人精神信仰系統中的重要內容。儒家思想和敬天祭祖思想是一對分不開的“冤家”。一方面,儒家思想是在敬天祭祖的基礎上產生的,儒家從來沒有拋棄天、祖觀念,但是,另一方面,天、祖觀念從來也沒有成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秴问洗呵铩げ欢氛f:“老聃貴柔,孔子貴仁”,“仁”是孔子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觀念,人文思想和理性精神千百年來一直為儒家所倡導。因此,在一個以人文主義和理性精神為基本特征和追求的儒學思想根深蒂固的國度里,要想使宗教得到全面和完善的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一個敬天、祭祖思想根深蒂固的國度里,要把宗教從人的思想觀念和信仰系統中驅除出去,同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要研究中國的宗教問題,以人文主義和理性精神為基本特征的儒學和以“天”、“祖”崇拜為核心的中國人的宗教信仰都是我們無法回避的話題,也是我們必須予以認真對待的問題。

(責任編輯:于 光)

孔子教育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忠”和“恕”是兩種直接相關但又互不相同的心理過程,在孔子的倫理思想中,它們也代表著兩類密切關聯但又彼此區別的道德原則。通過對這兩個概念的剖析,我們可以揭示出孔子道德哲學的內在理路。這就是:“人之道”(即仁與義)的實現從根本上講是人自然本性的實踐化;人的自然本性對于作為人的行為動機的情感而言,就是人的心理或情感居于一種最內在、最本然的狀態(即忠);只有當我們回歸并持守這種最內在、最本然的心理情感狀態時,才會在生活實踐中自然流露出對事物的公正之心和同情之心(即恕)等確定性的道德情感;我們既可以依公正之心確立自己對待事物的基本準則,也可以把同情心運用于實踐,從而通過“己欲達而達人,已欲立而立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方式實現道德關懷對象的普遍化;整個社會的道德秩序就是在“忠”和“恕”這兩種德性情感之上得以建立和遵循的。

[關鍵詞]孔子;道德哲學;內在理路;忠;恕。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痹用鞔_表示,孔子的這種“一以貫之”的“道”就是“忠恕”。這就是說,在孔子本人及其主要弟子看來,他關于“仁”的倫理思想是自成一個體系的,因為它有一個貫穿本末始終的基本的東西——“忠恕”。

所謂“自成一個體系”,對于倫理思想而言,就是有一個邏輯的起點或先驗的形上原則,有一個由這一起點衍生而出的基本的結論或實踐法則,其他的一切原則或規范都是建立在這一基本的主線基礎之上的。既然孔子本人及其門人認為,這一基本的主線或理路就蘊含在“忠恕”之中,所以,我們或許可以通過對“忠”和“恕”兩個概念的剖析,把孔子道德哲學的這種內在理路挖掘出來。

一 “恕”和“忠”概念的剖析

對于“恕”的倫理含義,一般人是沒有什么疑問的。因為《論語》有一句明明白白的話:“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边@就是說,“恕”,在倫理學的意義上,意味著這樣一條道德法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但是,孔子為什么要把這種基本的道德法則歸結為“恕”?或者說,孔子為什么會認為,這基本的道德法則應當在“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這意味著什么呢?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有必要首先分析一下“恕”字原本的含義。

《周禮·大司徒》說:“如心曰恕?!睆淖值臉嫵缮现v,“恕”是由“如”和“心”兩個字組成的?!叭纭?,即“比如”、“相似”、“相比”的意思;“心”即心靈,指人的情感或思想。所以,所謂“如心”,就是“心相似”、“將心與心相比”?!堵曨悺氛f:“以心度物曰恕?!薄顿Z子·道術》說:“以已量人謂之恕?!蓖跻菰谧ⅰ冻o·離騷》“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句時說:“以心揆心為恕?!边@些闡述都是在“將心比心”這個意義上理解“恕”的。因此,“恕”,從其本來的含義看,就是“將心比心”或“推己及人”的意思。所謂“將心比心”或“推己及人”,從心理學的角度說,實際上是人的一種特有的心理情感能力——同情心的表現。我是人,他人也是人;我不喜歡的,他也應當不喜歡,所以,我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是不應當強加給別人的?!凹核挥?,勿施于人”,正是人們在自己內在同情心的基礎之上“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結果。既然可以從自己的本心出發,通過設身處地和角色置換得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結論,我們當然也可以從同一心理情感出發,得出另一與此相對的倫理原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兩種說法,是同一思想情感基礎上推演而出的,因而具有同樣的本質,所以,實質上是同一個原則即“恕道”的不同表達方式,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而已。

由此可見,被稱為儒家道德金律的這兩條道德原則以一個“恕”字便可以涵括,或者說,都是從“恕”(同情心)的基礎上推導出來的?!八〉馈笔恰八⌒摹睂嵺`化的表現。

那么,“忠”又是一種怎樣的概念呢?它具有怎樣的倫理意蘊?

《周禮》疏曰:“中心曰忠?!睆淖值慕Y構看,“忠”由“中”和“心”兩個字構成,也是一個心理性的語詞?!爸小北硎疚恢镁佑凇爸虚g”、“中正”或“不偏不倚”;“心”則表示某種心理性的東西,如情感、思想等。所以,“忠”在古漢語里的基本含義是雙重的。作為名詞性概念,它指人最內在的,某種不偏不倚、公正無私的思想情感?!蹲髠鳌份d,前582年,范文子:“無私,忠也?!鼻?51年,荀息:“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p>

這里,“忠”就是“公正無私”的意思。但是,人的這種公正無私的思想情感是怎樣來的呢?這就牽涉到“忠”的另一層涵義,即其作為動詞性概念的涵義。作為動詞性概念,“忠”主要是指人反觀、體驗自己心中最內在、最自然的東西(情感)的活動?!秶Z·周語上》說:“考中度衷,忠也?!薄爸小奔础爸行摹?。這里指最內在、最自然的內心(思想、情感等);“衷”是衣服之“中”(中衣),后來由外人內,成為內心的代詞——衷心。這就是說,人反觀、體驗并反思自己心中最內在、最自然的東西(情感)的活動即是“忠”。所以,在這里,“忠”實際上被理解為,是去尋找一種沒有針對性的、沒有具體發動的情感狀態,即人的情感的本原狀態,或者說,已經發動的情感的最初源頭。人找到并居于這種情感的本原狀態,其情感就屬于一種最本原的自然狀態。我們知道,先秦哲學思維上的大背景是“天人合一”的觀點。在這種觀念看來,人真正居于自己自然狀態的時候,其本性是與天地的本性相通或一致的。儒家的思維當然也無出其例。先秦儒家在天人關系上的特殊之處在于,他們認為,天地的自然本性,最根本的就是其道德本性,所謂人與天地自然本性的一致,實際上是其道德本性的一致。所以,在他們看來,人“回歸并執守自己最內在最本原的思想情感的自然狀態”,就是回歸并執守自己與天地的道德本性一致的德性心理狀態。天地的道德本性是“厚德載物”、“公正無私”,所以,人從“忠”的情感狀態出發,自然會得出公正無私的道德行為。由此看來,以上所說的“忠”的兩方面的涵義實際上是一致的:只要我們真正地回歸并執守著自己最本原最自然的情感,我們自然同時居于一種公正無私、不偏不倚的心理狀態之中,或者說,只要我們真正從自己最內在最真實的自然情感或本性出發,我們自然就會公正無私、不偏不倚。

另外,在先秦的道德文化中,“忠”還有“誠實”的意思?!吨芏Y》疏“忠”時說:“中,下從心,謂言出于心皆有忠實也?!边@就是說,“忠”的情感要求于人的是誠實或真誠,即完全地把握并遵循這種自然的情感。為什么人們會賦予“忠”以“誠實”的含義呢?我們認為,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心理學意義上的密切相關,即“忠”和“誠”實際上是兩種密不可分的心理狀態。如上所說,“忠”,從心理學的意義上講,是這樣一種心理過程:人反觀、體驗并反思自己心中最內在、最自然的東西(情感)的活動。人要反觀并持守自己最自然最內

在的本性或情感,即做到“忠”,是要克服困難、排除世俗社會強加給我們的各種“雜念”的,或者說,“忠”首先要求人在情感上做到順乎自然,真誠無欺,向內尋求。所謂“順乎自然,真誠無欺,向內尋求”就是“誠”。只有當真正做到了“誠”,我們才能達到“忠”的情感狀態?!罢\”是為了達到“忠”,能“忠”者,必然“誠”。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忠”與“誠”本原地聯系在一起了。

雖然,公正與誠實這兩個詞的含義有著細微的差別,但是,“忠”之所以具有“誠實”的含義,是因為它與“誠”的密不可分的關聯,所以,從其最本原的意義上講,“忠”作為倫理原則的最基本的含義主要是“無私而公正不偏”。

總之,作為一種道德原則,“忠”最本原的含義只有一個,即“公正無私”。

孔子對“忠”的理解與上面對“忠”的含義的闡述實際上是基本一致的。在《論語》中,“忠”字共出現了18次,其中單獨成詞使用10次,與別的字合用成詞8次。但不管它怎樣出現或與什么詞連用,其基本的倫理含義只有兩種。其一是“公正無私或盡心盡力”,如“行之以忠”,“為人謀而不忠乎”等。其二是“真誠”或“誠實”,如“忠焉,能勿誨乎”,“與人忠”,“臣事君以忠”等。另外,“忠”還與其他詞合用構成新詞,如“忠信”(共6次)、“忠告”(1次),其中“忠”也是“誠實”的意思。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發現,“忠”,具有兩個層面的含義:其一,心理學上的意義,它指回歸并執守自己本原性的德性心理——天賦的“道德本心”;其二,倫理學的意義,它主要指人們行為的“公正無私”的原則。在《論語)中,孔子主要是在倫理學的意義上使用“忠”這一概念的。

二 “忠恕之道”中“忠”和“恕”的關系

在對“忠”和“恕”這兩個概念進行了全面的剖析以后,我們才能夠進一步分析被孔子稱為“一以貫之”之道的“忠恕”中“忠”和“恕”的關系問題。

對于孔子“忠恕之道”中“忠”和“恕”的關系及其倫理含義,理論界向來有多種看法,而且一直不能統一。有的人認為,在這里,“忠”僅僅是“恕”的一個陪襯,本身并無實質意義;有的人認為,“忠”在意義上只是“恕”的重復;也有的人認為,“忠”是與“恕”密切相關但卻具有本身特有倫理意蘊的概念。那么到底哪一種觀點是真正符合孔子本意的合理的觀點呢?

為了澄清這一問題,我們首先嘗試著從心理學和倫理學兩個意義層面來分析一下“忠”和“恕”所可能具有的關系。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發現,不管“忠”還是“恕”,都具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作為某種內在的道德心理,一是作為指導實踐的道德原則。所以,要澄清連用中的“忠”和“恕”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系,我們也可以從兩個層面去分析。

首先,從心理層面看。

我們知道,作為一種心理狀態或過程,“忠”是指“回歸并執守自己最內在最自然的情感或本性”。所以,就“忠”本身而言,它并不指某種確定的、具體的情感,而主要是指某種心理或情感的純粹自然狀態。當人處于這種內在最自然的心理狀態時,它是與天地的道德本性相一致的,所以,在這一基礎上萌生出來的情感就是德性的情感。所以,“忠”的心理狀態可以被認為是德性情感萌發的源泉,只要我們能使心靈居于這種狀態,遇事就有相應的德性情感產生,從而就能在這種德性情感的推動下作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而“恕”作為一種心理概念,則是一種確定的德性情感——同情心。針對值得同情的人和事,人并不是必然會產生同情心的,所以,“同情心”的產生必有一個心理的前提。從心理情感產生的因果關聯看,這個心理前提只能是“忠”。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把自己的心境置于一種最內在、最自然、符合人的道德本性的狀態(即“忠”)時,我們才會對別人產生一種“推已及人”的同情之心。所以,“忠”與“恕”,作為兩種不同的心理狀態或過程,具有一種產生和被產生的因果關聯。由此可知,“忠”和“恕”從心理到行為的發生順序是這樣的:當我們排除各種影響,回歸自己最本原、最內在的心靈深處(即做到“忠”)時,就可以發現自己那天然的同情心,從而,在對待別人的方式上就應當實行“恕”的基本原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由此可見,作為心理性概念,“忠”和“恕”指兩種不同層面的心理狀態或過程,有一種源與流、情感之未發和情感之發動的關系。

其次,再從倫理層面看。

通過前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作為兩種不同的道德原則,“忠”和“恕”分別是從與其相對應的心理意義上引申出來的。其中,“忠”主要是指“公正無私”的道德原則,而“恕”則主要是指在推己及人的同情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道德原則。所以,從這個層面上看,“忠”和“恕”并沒有一種生成和被生成的因果關系。但是,我們也可以發現,在這里?!爸摇焙汀八 蓖瑯邮窍嗷リP聯,彼此難以分開的。因為離開了后者(“恕”),公正就會流于一種抽象的形式而失去其情感的內容,道德的擴展或普遍化就會成為一個問題;而離開了前者(“忠”),人與人之間的愛就失去了一個合理的原則即失去了“節”,道德關懷對象的擴展就失去了自己的依據或標準。所以,只有“忠”“恕”并稱,這種道德才既有公正的形式又有情感的內容,既有穩定而可靠的標準和根據,又可以一定程度地普遍化。

由此可見,作為兩種道德原則,“忠”和“恕”也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完全道德體系的內在支撐。在這種意義上的“忠”“恕”兩用,只能是一種并列的結構,而且,在其中,“忠”實際上是優先于“恕”的。

孔子把“忠恕”說成是自己“一以貫之”的“道”時,應當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講的,所以,現在我們可以毫無疑問地斷定孔子及其門人所原本認為的、“忠”和“恕”所應當具有的關系:“忠”絕非僅僅是“恕”的一個陪襯而本身并無實質意義,也絕非只是“恕”的簡單重復,它們是兩個具有實質倫理意義的并列概念。

但是,不管作為德性心理還是作為道德原則,都只有“忠”“恕”并舉,孔子的倫理思想中才能本原和表現兼顧,人的德性、德行和德品才有了來處;同樣,也只有“忠”“恕”并稱,孔子的倫理思想才既有公正的形式又有情感的內容,既有穩定而可靠的標準和根據,又可以一定程度地普遍化??傊?,只有這樣,孔子的倫理思想才有理由被看成一個完全的倫理理論體系。

三 孔子道德哲學的內在理路

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孔子基本的道德思想都是建立在對人的某種心理情感狀態的發掘和體驗的基礎之上的,或者說,其基本的道德原則和規范都是從人的某種心理情感的基礎之上推演出來的,所以,孔子的道德哲學思想,從根本上講,是屬于心理或情感主義的。

由于“忠”和“恕”具有作為德性心理和作為道德原則兩

個層面的意思,而它們作為道德原則的含義又是在其作為德性心理的含義基礎之上引申出來的,所以,在把握孔子道德哲學建構思路時,其心理層面的意義就更為重要。我們知道,在心理層面上,“忠”和“恕”代表著兩種密切相關但又居于不同層次的德性心理,它們之間有一種源與流的因果關系?!爸摇备鼮楦?,是本原性的,是“恕”的情感產生的心理前提;而“恕”則是在前者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用于擴展道德關懷對象的特殊的道德情感。所以,在這種心理情感主義的道德思想構建的過程中,孔子的基本思路是這樣的:只有當我們回歸并持守自己最內在、最本真的心理情感或本性(即“忠”)時,我們才會自然流露出對事物的公正之心和同情之心(即“恕”);我們既可以依公正之心確立自己在實踐中對待事物的基本方式或原則,也可以把那種最自然最真切的同情心運用于實踐,從而通過“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實踐法則一定程度地實現道德關懷對象的普遍化;只要我們能按這種“忠恕之道”行事,整個社會的道德秩序就會得到遵循和維持。

總而言之,孔子把自己的一以貫之之道歸結為“忠恕”二字,是有他的深刻的理論根源的?!秶Z》說:“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知外必知德。內思心曰知中。中以應實曰知恕。蓋忠恕之意本相通?!薄爸摇迸c“恕”的相通,從根本上說,是一種隱與顯,內與外,源與流意義上的相通。

但是,孔子為什么要把“忠”當作個體道德由之出發的、最本原的德性心理呢?這是一個必須進一步追究的問題,不然,孔子情感主義的道德哲學思想就仍然是無根之木。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孔子的整個道德哲學的形而上前提的問題。然而,對這種極其重要的、理論的形上前提,孔子本人(在《論語》中)似乎并沒有論述。那么,孔子情感主義的道德哲學有沒有形而上的前提呢?

我們認為,孔子情感主義的道德哲學思想是有著自己深刻的形而上的理論前提的。其實,形而上的追問是人類理性的一種自然傾向。任何一個具有正常理智的人,都會或多或少、或明確或模糊地對面前的世界作出一定的形而上學的思考,更何況作為哲學家、思想家的孔子呢?然而,在《論語》中,孔子本人并沒有闡述作為自己道德哲學之理論前提的形而上學觀點。為什么呢?我們認為,其中的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孔子看來,自己道德理論的形上前提實際上早已被建立起來了,無需自己再重復或贅述。我們認為,孔子理論的這種形而上學前提是孔子之前就已產生并對社會產生深刻影響的關于天人關系的自然主義的形上觀點即“天人合一”理論,特別是老子“道”的形而上學理論。(對此,本人另有專文論述)。

我們知道,老子“道”的形而上學的基本結論就是:道的規律是萬事萬物最內在的基本法則,它是通過自然界事物的自然而然的生命或運動方式表現出來的,所以,事物的不受外界干擾的自然而然的生命或運動狀態,正是道運行的表現。老子認為,在行為方式方面應當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說,人類的行為假如要“合道”或“得道”,實際上只要遵循“自然”的方式或讓自己處于一種“自然的狀態”之中就行了。

但是,我們應當承認,從一定的意義上說,這種所謂“自然”,實際上還是可進行分類分析的。首先,“自然”可以分為,屬人的和不屬人的兩類。后者是外在于人本身的自然。這就是除人之外的萬事萬物的自然而然的生命或運動。前者是人本身的自然。人本身的自然是什么呢?它又可以分兩類。其一,它當然包括作為物質個體的人本身的生命的自然。這是一種被動的或處于必然的因果關聯之中的自然,它實際上與萬物的生命的自然沒有什么區別,其二,這就是人之區別于萬物而特有的自然,即人的自然本性(人性)或情感。情感是行為的動機。人的外在的行為正是在自己情感的推動下進行的。既然人通過法取或順應外在的自然,可以使自己的諸多行為走向成功,我們為什么不能“法取”我們自己的內在的自然呢?這正是人特有的“自然”。法取(或順應)外在的自然,我們得到的是“天之道”與“地之道”,法取(或順應)人的這種內在自然,我們不就可以得到“人之道”了嗎?法取了天地之道,我們可以在與外在世界的交往中獲得成功,法取了人之道,我們不也同樣可以避免人際之間的摩擦,實現人類集體的幸福嗎?這種“內在的自然”不是同樣重要的嗎?“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笨梢?,孔子的“人之道”的思想,其實是與老子“天之道”、“地之道”即道的形而上學的思想一脈相承的。我們認為,孔子正是在老子關于道的形而上思想的基礎上,抓住了“人的內在自然”,從而開拓了一片新的哲學理論天地——道德哲學,從而實現了對老子道的形而上學的繼承與超越。

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發現,先秦關于“天人合一”的形上思想與老子的道的形而上學,正是孔子道德哲學的形上前提。正因為孔子秉承著這樣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他才會把人最內在、最自然的情感或心理狀態即“忠”作為自己心理主義道德理論的出發點。

既然“人之道”就是效法即遵循自己的內在自然——人自己的內在情感或本性,那么實現這種“人之道”的基本途徑就只能是這樣的:首先,我們盡力回歸并持守自己最內在的情感或本性,這就是“忠”;其次,在“忠”的基礎上,確定另一種對待事物的恰當的自然情感——那種人人都生而具有的“同情之心”,即“恕”;把“忠”和“恕”的情感付諸自己的行為實踐,于是有了個體道德行為的基本的內在動力和實踐法則;整個社會的道德秩序就是在忠恕這兩種個體道德情感的推動下得以實踐和遵循的。這就是孔子道德哲學的內在理路。

孔子教育論文范文第3篇

【摘要】仁愛、禮義、忠恕、明智和誠信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其進行正確評價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同時,孔子德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包括: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做學問先要學會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務;培養主體意識需要建構一體化的德育體系。

【關鍵詞】孔子 德育思想 現代教育

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養性和實現發展的核心理念,這些理念不僅在思想方面引領著人們正確的實現為人處世之道,同時在實踐中也體現了道德的重要性。仁愛、禮義、忠恕、明智和誠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內容。

仁愛。仁愛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種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學的開創者,他提出“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等思想。仁愛是一種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圍繞著這種道德修養而展開的,一個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應該以愛人為主要的前提?!靶奚硪缘?修道以仁”,應該不斷的提高自身的修養和道德,才能夠實現道德的標準,才能夠為實現最高境界的仁愛奠定基礎?!叭缬胁┦┯诿穸軡?可謂仁乎,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笨鬃邮肿⒅厝说钠犯竦男摒B,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認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決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斷的積累和道德的培養,小人和君子的區別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養,同時,仁愛雖然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準則,但卻不是不可以追求的,只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內在修養,就會達到仁愛的境界??鬃舆€認為,仁愛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決定一切的根本。

禮義。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愛是其核心的價值理念,而禮則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準則,是具體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是把仁愛的思想運用到實際的生活和學習中的行為規范。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標是通過禮規范人的行為,使社會的道德、社會的法律和家庭的準則對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規范作用,使禮成為每一個人應該自覺遵守的準則,達到人對自己有禮、人對人有禮、人對自然界有禮的境界??鬃又鲝堃浴岸Y”為社會道德規范,包括政治等級制度、倫理道德規范、一切交往禮儀等,要求人們專心地去遵循“禮”所規定的諸多封建等級秩序,以平治天下??鬃有奚硭枷胫卸Y的特征,主要體現在禮的行為方面,要求修身的人要符合禮所包容的東西。首先,應該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要嚴于律己。社會上生活的人存在著多種多樣的秉性和特征,倘若不用一種統一的道德加以規范,就沒有秩序可言,所以,禮是個人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東西;其次,要以禮待人,在社會交際的過程中,如果每個人都能夠以禮相待,利用禮去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其協調發展,才能夠達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忠恕。忠恕原則是孔子思想中的具體的實施方法,孔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币馑季褪钦f忠恕是仁愛之道的主要方面。忠恕主要以忠為思想的核心,對于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于國家、忠于事業、忠于朋友等,要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擺正自己的心態和位置,也就是說,做事要體現忠誠原則??鬃诱J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彼蟮茏右欢ㄒ朴谂c人溝通,而且要本著“與人忠”的原則?!爸摇本褪窍录壱凑丈霞壍闹甘具M行事宜的處理,特別是在臣子對君主的侍奉過程中一定要本著忠恕的思想理念。在師生的相處中,也要體現忠誠的思想,學生要以忠的態度嚴格要求自己,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犯錯誤,但是能夠及時的進行改正的話,也是秉承了忠誠原則的,如果犯了錯誤還沒有改過的想法,就沒有秉承忠的核心理念??鬃犹岢龅闹宜〉脑瓌t也不是指完全的服從,不是絕對的服從主義,主要是介紹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和為人處世的方法,是一種積極和主動的道德原則。忠恕就是要寬以待人,以己量人,推己及人,實現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

明智。明智的思想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描述。首先,明智對于個人而言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夠正確的看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同時也是一種智慧的表現。明就是指一個人能夠正確的反思自己的錯誤,加以改正,提升自我內在品質的高度??鬃诱J為,一個人要想實現自我修養和智慧的提升,一定要懷有一顆善良的心和達觀的胸懷,他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義?!敝挥行纬闪松鲜龅乃伎寄J?才能夠達到明智的境界。其次,明智是一種道德品質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所謂知者不惑,也可以說是智者不惑,擁有智慧的人不僅體現在對知識的認識,還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理論和實踐是一對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在孔子的修身的儒家思想中,智重在人事,重在了解和辨別社會現象,所以為“知人”而“知言”就成了智的最基本的內容。知主要是一種認識世界和描繪世界的一種過程,人實現了對知識的了解,就開啟了放眼世界的大門,知人就是指要清楚地把握人的才能和品德,但知人的目的,則在于知賢而善用賢,以實現“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的濟世目的。在孔子看來,要深刻地認識仁義,并把它轉化成自己的內心信念,就要在行為上堅守仁義,不違仁義。

誠信。儒家思想中的誠信主要是指做人應該從自身出發,追求真正的人格的實現?!罢\”的含義等同于孔子思想的知,就如同知一樣,其核心的思想內涵主要是指精確的、自我實現的預言的意思?!靶拧本褪遣皇а杂谌?不欺人、守諾言,是全心全意履行和實踐一個人的諾言。孟子認為:“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避髯右舱J為:“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墩撜Z》則認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边@些思想都體現了實現誠信的途徑和意義。誠信的思想貫穿在孔子修身和德育思想的整個過程?!靶拧痹凇墩撜Z》中出現了四十幾次之多,可見,孔子對于誠信的要求是很高的,孔子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笨鬃邮滞瞥邕@種德行,他提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梯,謹則信,泛愛眾,而親仁”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這些思想都是把“信”看作是建立人際信任關系的根本因素,看作是實現理想人格的先決條件。

對孔子德育思想的評價

孔子的上述思想不僅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延續千年,對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和世界也都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結合現代社會的現實情況對孔子的德育思想進行正確的評價,會對教育有所啟示。

人是道德的主體,人格的樹立有利于個體價值的實現。儒家文化的“仁愛”思想是中國人最為重視的思想之一,這種仁愛體現了社會崇尚志士仁人的氣節和精神??鬃诱J為那些為了自我實現而進行不懈努力的人本身就是仁愛的體現,這些人把實現仁愛作為自身的一種道德情操,而不是當作他人實現利益的工具和手段,也不是任何形式的強勢和權威甚或是金錢的工具??鬃幼鹬貍€體的獨立人格,并且突出了作為道德人格主體的個人獨立意志。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比耸且粋€主體,人格的實現是人類自我意識的深化,同時也是人格尊嚴的具體體現。人在尊重自我意識的同時,不能夠把別人的意識強加給別人,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鬃拥牡掠枷胧菍崿F人的主體性的重要途徑之一,孔子認為:“仁遠乎哉?我欲仁,則斯仁至矣?!薄盀槿视杉骸?“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他認為一個人的道德教育的提升和道德品質的升華,應該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自己的鍛煉實現仁義道德和知識文化修養的完美的結合,最終實現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雙向的德育的提升。通過傳授道德知識、鼓勵自我修養、啟發道德思考來進行道德教育,從而從道德論上肯定了每一個主體為善為惡的自覺和自由,賦予了每一個人在社會關系中實現自我的能動自主性及其內在根據。

重視道德修養有利于促進社會穩定和諧??鬃诱J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的重點在于怎樣提升群眾的道德修養和品質,只有每個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豐富的知識結構,才能夠促進社會的穩定和進步。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指個人的知識結構和道德素養的高低決定著國家的繁榮和太平。道德修養的提升在孔子的德育教育中是核心內容,也就是在這種道德的基礎之上,孔子力圖把道德的思想貫穿于社會中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為之中,認為只要把道德思想注入社會的各個方面,社會就能夠和諧穩定的發展??梢?孔子的道德思想對社會起到舉足輕重作用。修身主要在于修德,孔子修身思想的政治意義在于強調德育結構中“德”的主導性和重要性。修身被看作是統治者治國平天下的主觀條件,這一點在孔子倡導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觀點中有充分的體現。從政治方面講,孔子還說為政者要做到使“近者悅,遠者來”,要以安定社會為己任,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認為統治者只有“為政以德”才能“眾星共之”。所謂“政者,正也”,即要求統治者嚴格遵循社會準則,以道德人格做人民的表率,并用德禮來教化人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這樣就可以使每個人各安其分、各守其位,人人遵守各自的名分倫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使自己成為有教養的人,便可以實現和維護社會穩定。

過度擴大道德的功能會導致道德中心主義。在孔子生活的時期,他推崇的以德治國思想將道德作為社會發展和穩定的主要的手段,“以德代刑”和“以德服人”的現象盛行。所以,孔子的這種修身思想實際上是夸大了道德在社會發展和人的塑造中的作用,擴大了道德修養的功能,造成了社會對道德的高度崇拜和盲目崇拜,這種現象就陷入了道德中心主義的誤區。以道德為中心的治國理念容易造成過度重視人對社會的治理,忽視法律和法規等硬性制度的建設,這種情況引起的社會問題是很嚴重的??鬃訌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币簿褪钦f,治理國家的好壞取決于統治者道德素養的高低,而不是取決于法律和制度是否健全,這種體制在集權主義的制度下,過分地夸大道德的作用,把國家的統治寄托于君主個人身上,必然不能夠順應歷史的潮流,導致國家的滅亡。其次,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孔子把道德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導致了對法律和制度建設的輕視。傳統儒家政治推崇德治而看輕法治,認為唯有德治才是政治統治的正道與上策??鬃映缟械赖碌墓δ?道德被當作了維護政治統治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相應的必然導致了對法治思想和法制建設的輕視。社會的發展除了需要人們自覺的道德意識,還需要法律和各類社會規范??鬃拥倪@種重德輕智、忽視科學技術的修養思想取向直接造成了中國古代社會對于知識培養的匱乏,阻礙了科技的發展。就個人而言,僅僅接受道德教育是不夠的,人的全面發展包括德、智、體、美等幾個方面,除了德,還必須具備相應的科學文化知識、智力技能結構、強健的體魄、優秀的心理素質和正確的審美觀及創造美的能力。

孔子德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鬃拥牡掠逃瞧浣逃ぷ髦械暮诵膬热?。以德治國的首要任務就是用道德去約束百姓的行為和思想,他認為理想中的國家治理應該不是充滿刑罰的治理,而是通過言傳身教的德育教育進行治理?!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钡掠逃龖撌桥囵B人的最重要因素。我國現代社會延續了傳統的儒家文化的思想內涵,禮儀之邦的德育實踐理論使當時的社會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在現代的教育中,我們應該借鑒孔子的德育思想,根據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采用言傳身教等有效手段,通過內化和外化,對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幾方面素質開展系統活動。學校教育是培育人的事業,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必須在辦學的全部過程貫徹這一指導思想,充分體現“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繼承儒家把德育作為核心和本質的德育思想,更加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切實把德育置于學校教育工作的首位。

“做學問先要學會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務。教育的宗旨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我國第三次全教會再次強調素質教育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備做一個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品德、心理、責任感、精神、觀念等。首先,我們要善于發現和樹立品德高尚的榜樣,用高尚人格教育和鼓舞學生,從而實現教育的目標。其次,要從立身、行事和處世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基礎性道德,然后根據思想形式形成處事之道。再次,注重學生全方位素質的培養。教育學生學習并實踐孔子仁愛、禮義、忠恕、明智、誠信的修身內涵,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最后,理論結合實際,把孔子的仁愛和誠信等思想應用于實踐之中,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

培養主體意識,建構一體化的德育體系。打好學生思想基礎的下一個主要環節就是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所謂自我教育,是在教育者指導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識基礎上產生積極進取心,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設定任務,進行自覺的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的方法。德育教育通過不斷的啟發和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自身的優點和缺點,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把個體道德的行為上升為社會道德的行為,把個人內在心理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有機結合,把教育者傳達的教育內容“內化”為自身的道德思想、情感和意志,并“外化”為道德行為。首先,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志向,培養恒心與毅力,接受嚴格的意志鍛煉,從而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為自我修養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其次,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并客觀評價自己,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是提高自我教育的起點和必要條件。最后,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的德育體系。以校教育為主渠道,建立學校與家庭、社會之間的橫向聯系,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一個互相作用、不斷協調、目標一致的互動的綜合德育系統。

總之,德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客觀上要求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工作網絡。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受教育者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在教育方式和內容上各具特色,相互補充。因此,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德育體系是取得教育合力,提高學校德育實效性的重要方式。(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

孔子教育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孔子的“知恥”教育是通過顯性的“正向”教育和隱性的“反向”教育相結合實現的,這是儒者個人道德修養由他律轉為自律的必經環節,貫穿了儒家道德他律一自律一無律的整個道德修養過程。是通達儒家人生最高道德境界的起點。這對當代教育中師者之教、學者之學和教育層次的劃分等都能產生非常重要的啟迪作用。

關鍵詞:“知恥”教育;道德教育;道德他律;道德自律;孔子

作者簡介:張乃芳(1975-),女,山西昔陽人,華北電力大學政教部,講師,河北大學政法學院博士研究生,(河北保定071000)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哲學、文化哲學。(河北保定071005)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HB09BMK005)的研究成果。

一、孔子“正”“反”結合的“知恥”教育

《論語》中記錄了多次孔子對弟子的“知恥”教育,其中直接談到“恥”字的有17次,均關涉到受教育者的道德修養問題??鬃油ㄟ^“正向”(以鼓勵、贊揚為主)和“反向”(以批評、懲戒為主)的不同教育方式,去引導、啟發受教育者產生“恥感”?!罢颉钡摹爸獝u”教育是顯性的,“反向”的“知恥”教育是隱性的,正反相成、隱顯結合,共同構筑了孔子的“知恥”教育理論與實踐。

在其“正向”的道德教育中,孔子事無巨細地指明應當以何為恥,如“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等,其內容涵蓋了從言語、行為,衣著,乃至容貌,神色,到求學、成士、修道和治國等等??鬃舆€明確地直接把“有恥”與。士”、“知恥”與“勇”聯系起來,“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土矣”(《論語·子路》),“有恥”是成為“士”的基本條件,而“知恥”則“近乎勇”(《禮記·中庸》)??梢?孔子對“知恥”教育的重視。

孔子還充分運用了“反向”教育的方式,這位成就斐然的大教育家特別善于在不同的時間、情境中,針對不同的人進行適當的道德啟發與引導。以懲戒這一“反向”教育為例,孔子以態度、語言、行為等不同的懲戒方式,使學生“知恥”而后止。

態度懲戒是其中最溫和的一種??鬃佑孟麡O的態度應對受教育者,促使其“知恥”以達到教育目的。譬如,在《論語·先進》中,有較長—段文字記載了孔子與他的四位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華的一次闡明自己未來志向的討論。子路首先發言,言畢夫子未發—言,僅只一“哂”(即微微一笑)。這一個小小的細節,使接下來發言的冉有吸取了子路狂傲不謙招致一“哂”之懲的教訓,在本來的謙退性情上更加一層謙遜,果然得到孔子的認可,其他兩位學生也再沒有出現類似子路的不謙遜??梢?微微一笑的懲戒所教育的不僅是已經發言的子路,還有其他在座的學生,可謂一“曬”而使“知恥”。后來曾皙表明自己志向的時候,孔子喟然嘆息表示贊許。表面上看起來這是一種與懲戒教育完全相反的教育方式,但在當時的談話語境中,表揚與批評正是一體之兩面,其鮮明的對比使孔子的弟子們明確了恥之所在,達到了孔子“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的教育目的。

語言懲戒是孔子懲戒教育中用得較多的,面對被教育者,孔子在否定的態度之上,又加諸語言的斥責與引導,使其體悟到自己“恥”之所在。下面試舉兩例。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闭垖W為圃。曰:“吾不如老圃?!狈t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論語·子路》)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

前一事例中,樊遲請學稼,孔子稱自己不如老農,樊遲又請學為圃,孔子繼續推說自己不如老圃。這個一再推脫的過程本身就是懲戒,是他表達自己不滿的一種方式,即程子所云“不屑之教誨,所以深教之也”。待樊遲離去,孔子深憂自己一再推脫的委婉的“反向”教育不能使樊遲有所感悟,故而嚴厲地指出“小人哉,樊須也!”然后通過將好禮、好義、好信與用稼相比,說明學稼的方向性錯誤。試圖使樊遲明白孔子所倡導的君子不器”的教育理念,心生羞恥,改變自己學習的方向,將努力的重心投向德行的培養上。后一實例中懲戒的程度更高,如果說前面孔子尚能給予被教育者不斷反思的機會,進行漸進的引導從而使其一步步回歸大道,達到提升。那么看到宰予“晝寢”,孔子憤怒之下,競直言宰予的不可救藥??鬃幼鳛闈杀缓笫赖拇蠼逃?當然不會憤而不教,為了糾正宰予的自棄行為并使之此后引以為戒,孔子首先選擇了嚴厲的斥責,使被教育者對自己的不當之行產生恥感,進而又說,從宰予的這一事件中,我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之前,我聽人之言而信其行,此后,我聽人之言還要觀人之行。以此說明宰予錯在言及行不至,而這正是儒家君子所恥之事。

《論語》中記載的孔子的行為懲戒事件只有一次。這一來可以說明孔子并不反對在一定的情況下使用體罰的手段,同時也表明,孔子并不將對身體的責罰作為懲戒教育主要的、常用的手段,而是在極端狀況下所用的輔助手段?!墩撜Z·憲問》中記載:“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哉冗灯涿??!痹啦⒉皇强鬃拥膶W生,而是孔子的老朋友。據《禮記·檀弓》記載,原壤母親去世后,孔子去幫忙治喪,原壤母死兒歌??梢?原壤應該是與孔子理念不同的信奉道家理念的人物??鬃訉ζ渌煌赖碾[者向來采取各安其道的寬容態度。這次的不同表現并沒有違背孔子的—貫原則,而是要應和孔子“在其位應當謀其職”的處世原則??鬃邮莵碇螁实?他必定會盡職盡責地依照儒家的禮儀來約束原壤。此時此地,喪葬的禮儀是最高標準,但原壤處處不合規矩,孔子深惡其行,因而以言戒之,以行懲之。但即使是孔子最嚴厲的懲罰,其目的也重在“戒”而不在“懲”。他先以言責之,繼而輕擊原壤的小腿,這一“叩”的目的,重在使原壤的腿不再像八字一樣張開,改正其無理的舉動,并不屬于“以惡罰惡”的簡單體罰??鬃釉噲D通過輕擊原壤的小腿使其身體狀態回歸“合禮”姿態,使原壤遵循禮儀,進而體味儒家之“禮”中的情與理。

二、“知恥”:孔子道德教育的必經之途

孔子的“知恥”教育不是偶然的、可有可無的,而是個人道德修養由他律轉為自律的必經環節,貫穿了道德他律一自律一無律的整個道德修養過程,是通達儒家人生最高道德境界的起點。

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談道:“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狈杉s束是通過律法制裁達到使被懲罰者以及其他民眾感到畏懼,從而帶來“以法齊之”的社會效果,道德教化則是通過使人內心感到羞恥,從而以后自覺避免同類錯誤的發生,實現“以禮齊之”的和諧

景象。法律主要是他律的,打擊犯罪是為了使絕大多數民眾受到教育,從而使人們被迫確立適用于全體的、因“畏罪”不敢去沖破的法律底線,道德教育則通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跨越,使人們自愿確立根植于內心的、因“知恥”不愿去沖破的道德底線,自律的殊勝之處由此顯而易見??梢?孔子認為道德修養有必要從他律邁向自律。

在儒者的個人修養過程中,自我教育非常重要,《論語》中多次涉及,如曾子說:“吾曰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自省是曾子每曰必做的重要功課??鬃右苍①濐伝亍安毁E過”的自律、自省的境界。自省是儒者培養、鞏固和提高道德自律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這一跨越的實現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必須通過后天的教育:受教育者不斷自省要與教育者的“知恥”教育相結合??鬃訄猿帧安粦嵅粏?不悱不發”(《論語·述而》)的教育原則,因為,通過受教育者不斷學習、不斷自省之后才會或有所“憤”或有所“悱”,教育者這時候給予恰當的“啟”與“發”就能夠點石成金,成就道德自律。而是否達到了道德自律,孔子也以“恥感”為尺度,認為“內省不疚”才能是不憂不懼的君子。在道德自律階段,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不再分離,而是合二為一的,自己做自己“知恥”教育的執行者和被監督者。這樣持續地進步,達到道德無律階段,這時候道德標尺已經與君子的生命自然地融為一體,即如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不再有不合乎道的心性、行為,不再有產生恥感的根源,心之所至無不恰當,舉手投足自然合道??梢?儒家的道德人生,正是“知恥”原則由外而內直至融入生命本身的變化過程。

孔子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德之“樂”,因為他深信“樂”境最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李澤厚先生甚至將中國文化定位為“樂感文化”,認為這“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普遍意識或潛意識,成為一種文化一心理結構或民族性格”。在《論語》中,有“樂”處即有至高之境界,譬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此類至境,沒有成規,唯有入境體味才能了悟?!安蝗收卟豢梢跃锰幖s,不可以長處樂”(《論語·里仁》),“仁者”之“仁”德既包括使己身“成仁”的自我道德追求,也內含令天下“歸仁”的個體擔當意識,都是后天不斷“習”得的,都要經歷“知恥”道德教育的“啟”、“發”來實現“仁”德的內化。這樣,“樂感”與“恥感”這兩種本來差異很大的情感,在孔子的道德教育體系中,卻能夠相融相交、相互成就,由“恥感”教育通達孔子的最高人生境界——“樂”境??鬃幼约涸谄呤畾q的時候達到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狀態,也正是無律的、從容愉悅的、仁樂合一的樂感人生的最高境界。

三、孔子“知恥”教育的當代啟示

從孔子的“知恥”教育中,我們可以得到不少對現代道德教育的啟發與觸動。

1.教育者:避免單一教條,豐富教育情境

孔子的道德教育從來不是獨立的、晦澀的教條,每一次教育過程都蘊含在豐富的教育情境之中,是師生智慧與困惑的撞擊。在“何為恥”的問題上,面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情境,孔子并不會拿出一個“高大全”的標準答案,而是會結合不同的教育情境給予針對性的啟發。所以孟子評價孔子說,“孔子,圣之時者也”(《孟子·萬章下》)。一旦遮蔽了這種原初的教育情境,禮樂教化、仁義德行就會蛻變成倫理化、教條化、制度化了的框架,從而受到抵制和抨擊。

我們現在的道德教育也不應該是標準答案的簡單普及,而應該將教育過程放置在具體的教育情境當中。這就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方面心中要有一個自覺的恒定的標尺,把握教育的目標,一方面又要抓住或者制造合適的教育情境,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2.受教育者:凸顯主體作用,促進視域融合

孔子使人“知恥”的道德教育,從來都不是填鴨式的灌輸,而是在師生雙方共同努力的基礎上,適時而開的智慧之花。當時師從孔子的學生都是“有志為士,有心成仁”,主動求教于孔子的,他們對“自省”的認可,對“成仁”的追求是共同的。

我們現在的整體教育狀況比孔子所在的時代要復雜得多。道德價值多元,學生是否想追求、追求什么、困惑何在,都有很大差異、難以把握。如果受教育者沒有主觀、自覺的努力,甚至拒斥被教育,那么,師生之間在道德教育問題上就很難達成共識。這就要求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學生的狀態,引發學生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師生之間實現良性的、有效的視域融合,最終達到對學生道德價值觀的影響。

3.教育層次:根植于自然情感,落實于生命樂境

孔子的“知恥”教育絕不僅僅是道德原則的傳遞,而是既內在于叉超越于現實的生活情感。人之當“恥”不是空洞的教條,而是有關應當如何言、行、學、問、修己安人、治天下等等“人之為人“人之與人”的現實情感,道德修養開始于“孝”、“悌”等“我”和“我的親人?之間的關系,因而來得親切、自然而又真實、切己??鬃佑纱顺霭l,最終進入到德之“樂”境,“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種內在的超越性使孔子的“知恥”教育有“情”又有“境”,千百年來教育、觸動了社會各層次的人。

現在我們的道德教育目標也分若干層次,最低層次要培養堅守基本道德底線的“知恥”、“遠恥”的公民,最高層次要塑造以高揚共產主義道德為樂的楷模。學習孔子道德教育的內在超越性,道德底線正可以從新社會“人之為人”、“人之與人’的自然情感出發,對全體公民加以引導和約束,最高道德則要頌揚新時代的德之“圣”、“賢”,以展現現代的德之“樂”境。

參考文獻:

[1]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孔子教育論文范文第5篇

摘要:孔子是我國古代一名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根據孔子在生活和教學中的言行進行記錄,編纂了《論語》,其中對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了詳盡的記錄和描述,對后代的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論語》中孔子的教育思想進行現代意義的解讀,對于指導我們當前的素質教育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和現實借鑒意義。

關鍵詞:《論語》 孔子 教育思想 現代意義

一、有關孔子及其歷史教育地位的總體概述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學家??鬃勇氏却蚱屏怂桔拥馁F族教育模式,開創了平民教育的先河,并且提倡“有教無類”的思想主張,也就是進行大眾化的教育和全民的普及化教育,孔子辦學的主要目的就是文化知識的普及教育和為國家管理培養人才,從而構建充滿仁愛的“大同世界”;孔子主張教育使用“文、行、忠、信”四種科目和“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能,注重學生的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全面發展;孔子主張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而進行因材施教和啟發誘導式的教育教學方法;孔子推崇“尊師重教”的思想,并且相信“教學相長”的真理;孔子還提倡“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知新、循序漸進”、“扣其兩端、舉一反三”等有效的教學方法,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對我國古代的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其獨特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更是閃爍著現代教育的光芒,對現代的教育教學有著重要的思想啟示??鬃铀岢摹耙虿氖┙獭薄皢l誘導”等教育思想的本質都是注重教學方法的靈活使用和課堂教學的多樣性,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特點,培養學生的個性;孔子“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對于今天高校的人性化教學和人性化關懷有著重要的啟示和指導作用?!墩撜Z》是對孔子思想的重要概括和總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作品,本文我們將對《論語》中孔子的教育思想進行探討,從而指出研究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二、對《論語》中孔子教育思想現代意義的解讀

(一)孔子的言傳身教和師德典范的教育思想

回憶孔子的一生,孔子對于學生的影響一部分是通過言傳身教來實現的,另一部分則是通過對于古代文獻的學習來傳授各種技藝性的知識,但是占主導地位的還是言傳身教??鬃右恢睆娬{作為老師只有自己端正才可以教育學生,這在《論語·子路》中有所體現:“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边@段話也充分說明了教育工作者只有正己才能正人的道理和自身修養的重要性。在《論語》中,曾子還提出了正己的辦法:“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經常進行自我反省,只有通過這樣的途徑增長才干知識,提高思想覺悟,才可以對學生進行真知教育。在《論語》中,孔子還提出了:“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的至理名言,這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不斷進行自我學習,做到教學相長,不恥下問,要活到老學到老,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墩撜Z》中有云:“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币簿褪钦f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從中發現新的問題并解決,從而取得更大的進步??鬃硬粌H是這樣說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是這樣嚴格要求自己做的,《論語》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笨鬃釉泿煆膸熛?、老子、郯子、長弘,并且都態度謙恭有禮。正是孔子的這一言一行,以身作則的習慣,對于自己學生也產生了深深的影響,在孔子眾多的弟子當中,有很多才能突出的學生:德行方面表現比較好的有仲弓、閔子騫、顏淵;語言方面比較好的有宰我、子貢;辦事方面比較有才能的就是冉有、子路等??鬃油ㄟ^自己的言傳身教贏得了學生的尊重和愛戴,在孔子死以后,孔子弟子們在埋葬孔子的曲阜城北泗水岸邊以父親之禮為其守喪三年,其中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喪6年。

“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是廣大教育職業者的重要道德特征體現,這也是社會對于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規范??鬃友詡魃斫痰牡湫褪吕秊楫敶膹V大教育工作者樹立了良好的榜樣,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只有教師做到了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才可以讓學生在思想上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也才是最有利的教育途徑和力量。反思我們現在很多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都是高校研究生畢業,思想還不那么成熟,總感覺自己是高學歷,就把自己高高在上的捧起來,分割和學生之間的聯系,對學生頤指氣使。其實一個人的能力的大小和年齡是沒有絕對的聯系,教育工作者只有通過自己的德行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妄圖通過一個教師的稱號就贏得他人的尊重是一種盲目的錯誤思維。

(二)孔子的因材施教和特長發展的教育思想

基于學生不同的資質和特點進行有所區別的教育是孔子的一個重要教育方法,這也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特色培養”。在《論語·雍也》中,孔子有云:“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边@句話的意思是說對于那些接受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可以講述一些高深的道理,對于那些接受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就應該講述一些比較淺顯易懂的知識,這也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在《論語·先進》中有這樣的一個故事:有一次,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請教了同樣一個問題:“聽說了一件事情,要不要馬上去做?”孔子對子路說:“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睂θ接袇s說:“可以去做?!睂τ诳鬃舆@樣的回答,學生公西華就感覺迷惑不解,孔子解釋道:“冉有退縮,故鼓勵其進??;子路則勇于進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縮?!睂τ谕瑯拥膯栴},因為學生的性格不同,孔子就采用了不同的回答,說明孔子非常重視學生的不同人格特點教育。在《論語·顏淵》中,孔子對有關學生問“仁”的回答也是不盡相同,其中有這樣的記載:顏淵問仁,子日:“克己復禮為仁?!敝俟瓎柸?,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怒,在家無怨?!彼抉R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紉?!狈t問仁,子曰:“愛人?!笨鬃邮歉鶕總€學生的不同知識情況和思想境界來做出的具有針對性的回答。顏淵是孔子的大弟子,已經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標準來要求他,言談舉止都要合乎禮的規范;仲弓對待他人不夠尊敬,不能體諒他人,所以孔子教育他要忠恕,要能將心比心推及他人;司馬牛因為脾氣急躁,喜歡亂說話,所以孔子就告誡他要做一個仁人,就需要說話謹慎,不要急于表態;樊遲是那種比較魯鈍的人,所以孔子對于他的仁就是一個最基本的概念:愛人??鬃訉τ谒膫€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了深淺不同的回答,但又都符合仁的概念和要求,這樣還可以讓學生克服自己的缺點,發揚自己的優點,從而取得更大的進步。

孔子所提倡和堅持的“因材施教”原則在當今的高校教育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當然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具體的要求和教學方法會有所改變。要實行因材施教的教學,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有全面的了解,對待學生就應該像孔子那樣平易近人,仔細觀察和深入了解學生;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彌補學生的不足,發揮其優勢,從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

(三)孔子的誘導啟發和積極主動學習的教育思想

在《論語·述而》中,孔子有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復也?!边@里的“憤”就是指學生在針對某一問題進行的積極思考,急于解決但是又想不通的矛盾心理。這時候教師就要對學生思考的問題進行適當的啟發,幫助學生打開思路,這也就是所謂的“啟”。要想弄清楚事物的本質,就需要進行舉一反三的思考,但盲目的思考是不會有任何效果的,需要教師適時的提問和指導,這樣學生才會豁然開朗,柳暗花明??鬃訉W生啟發性教育最為明顯的體現是對學生子路的教育,孔子經常針對子路的好勝心強和自負才高的特點進行啟發式的教育。在《論語·為政》中:孔子說:“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边@是孔子啟發子路不要不懂裝懂,為了好勝心而害了自己,應該實事求是。另外,對于顏淵的好學孔子進行了稱贊,顏淵對于老師所講的一切問題都耐心地聽,沒有任何的懷疑和疑慮,很愚鈍的樣子,但回去以后一個人進行深思,往往也會有所發現,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顏淵可以“聞一而知十”,子貢是自愧不如。

現在教育理論也非常重視教和學之間的關系,不僅重視教師的引導作用,同時更加強調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只有真正實現了兩者之間的互動和和諧發展,才能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鬃铀岢龅摹安粦嵅粏?,不悱不發”也正是我們現代教育中的可以借取的地方。

三、結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重要的代表作,是對孔子和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重要言行的記錄,其中包含了孔子豐富的教育思想,對于現代的高校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孔子教育思想,可以指導我們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教師職業道德素質,提升現代教育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焦玉莉 阮巧玲 孔子教育思想的人文內涵及其重要啟示[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10

[2]李曉斌 試析孔子德治思想與道德教育之間的關系[A].孔學研究(第四輯)[C],1998

[3]王世農 劉慶宏 試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時代意義[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

[4]朱東根 論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4

上一篇:科技教師論文下一篇:教師問題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