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學前教育設計畢業論文范文

2023-04-15

學前教育設計畢業論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主要以中國大學藝術設計教育與包毫斯設計教育理念思維模式的對比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我國大學藝術設計教育理念思維模式具體情況為依據,首先分析中國大學藝術設計教育與包毫斯設計思維模式概述,其次從關注知識技能和企業發展需求的適應性、強調理論和實踐技能并重、教學內容和方式應該及時創新幾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基于包豪斯教學模式我國大學藝術設計教育調整方向,進而強化我國大學藝術設計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效率與質量,旨意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育;包豪斯設計理念;思維模式;對比思考

一直以來,我國高校都將設計類專業學生按照實用型人才方向培養,藝術設計是一門具備較強藝術性的專業,高校中課程設計比較多,然而課程安排總是傾向于理論層面,和企業具體需求存在關聯的課程內容少之又少。對于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教學思想和市場擴展需求不夠一致化、教學觀念轉變和產業進展節奏不相匹配等,都會影響到藝術設計教育目標的有效實現。包豪斯設計理念是融合藝術、經濟和藝術等多個元素,強調設計者和企業者思想統一化,值得諸多院校教師積極使用和研究。

一、中國大學藝術設計教育與包毫斯設計思維模式概述

1.我國藝術設計教育情況。我國部分院校設計教育的實際情況是教師以教材為主引導學生,教師課件可能存在不及時更新的現象,在設計領域內學生參照國際品牌圖片分析設計風格,畢業之前模仿設計作品進行裁縫制作,由此設計的作品怎么會具備新穎特征?因為實踐經驗的缺失,部分國內范圍內的服裝教師尚未明確到自主品牌創新的重要性,僅僅在書本上學習設計思想,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是難以處理設計作品問題的。以上也是我國教育的不足之處,只是強調學生手繪功底淡化創新,諸多教師均是博士生畢業的,工作經驗缺少,在人才的培養上存在一定困境。

2.包豪斯設計教育理念模式。包豪斯教學理念主要是教學合一,即雙軌制教學,教授知識的場所不是課堂,而是在工作室或者作坊中通過師生一同進行藝術品設計。學制劃分兩個流程,第一個流程是基礎課程,第二個流程是專業課程。前者教育目標是組織學生在車間學習技術,引進對應必修課程,合格后進行專業學習階段;后者教育目標是使得學生掌握多種工具使用技巧,從事于可靠工作,了解材料性能與具體的加工工藝,接觸全新的職業行為模式。立足于實踐操作,挖掘美術作品的美學元素。因此包豪斯對基礎課程與實踐課程是比較關注的,學生自主化選擇從事專業的方向,導師在車間內輔導學生,包含題目選擇、材料挑選和配色安排等,并且在課程中配置兩個導師,畫家以及手工藝師,最終目標是融合藝術能力與手工技能,主張集體化思考與學習,找到學生閃光點,巧妙結合藝術與具體生活、藝術以及工藝技術,每一個車間在進行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承擔產品制造的責任,給企業提供服務,值得借鑒。

二、基于包豪斯教學模式我國大學藝術設計教育調整方向

1.關注知識技能和企業發展需求的適應性。大學藝術設計教育并不是普通形式的教育,然而我國現有高校內的藝術設計教育,呈現美術模式,可以理解為工藝美術教育存在陳舊特征。以美術教育為主加以藝術設計,站在教學內容角度,藝術設計存在的教育結構不應該被高校所包含,高校中藝術學生培養和企業需求存在著一定脫節現象,導致學生設計能力不佳,缺少扎實的實踐經驗,因此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應該朝向人才培養角度轉變,切合實際的和企業發展需求進行適應。

2.強調理論和實踐技能并重。我國一些高校中設置藝術設計專業,立足于數量層面是比較可觀的,可是站在教育質量角度上分析卻不如人意。部分院校僅僅關注理論知識傳遞,實踐技能不足;或者部分院校設置的學時數量多,學生可以自主學習的時間少一些,降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效率。與此同時藝術專業內容不夠新穎,無法滿足人才成長的需求,藝術設計專業傾向于理論教授層面,甚至存在課程內容設置重復的現象,制約到學生個性能力展現。因此大學藝術設計教育活動開展期間,應該貫徹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并重的理念,不然會呈現藝術專業實踐傾向于形式化的局面。

3.教學內容和方式應該及時創新。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特征決定著此門專業具備前沿性以及交叉性,同時計算機先進技術和網絡技術被大范圍的使用,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是急需進行的事情??墒遣糠炙囆g設計教育專業教學內容與方向缺少新穎性,難以全方位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阻礙人才培養進程。并且藝術設計專業具備較強實踐性,對應的課程應該將實踐視作基礎點,轉變以往教師教授與學生傾聽的模式,創新現有的教學手段,然而因為客觀因素制約,部分院校依舊選擇理論知識為主的教學思想,由此不利于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影響學生創新思維有效提升,勢必會制約到學生綜合能力增強。也就是說大學藝術設計教育專業教師要洗手包豪斯教學理念精髓,主張學生實踐精神的激發,調動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給學生提供實踐操作機會,包含校辦工廠或者設計事務所建設等,爭取獲得更好的教學成效。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大學藝術設計教育與包毫斯設計教育理念思維模式的對比研究課題是值得教師高度重視的,科學技術創新促使藝術設計迅速發展,設計專業教育也呈現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國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工作的實施,應該積極引進包豪斯教育理念,提倡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挖掘學生閃光點,培養學生藝術素養,使得學生更好的面對今后工作崗位,滿足社會對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歐陽才富.藝術設計美學的心理與思維解析——評《現代藝術設計與教育研究》[J].炭素技術,2019,38(02):73.

[2]方瑛,徐一舟.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思考——以藝術設計專業為例[J].科技視界,2018(05):127-128.

[3]陳藝方,王凈.上海民間美術資源融入藝術設計教育研究——從契合、作用、理念、措施和路徑五個層面切入的探討[J].中國民族美術,2018,13(01):74-79.

[4]斯慶,劉蓉.藝術設計課程教育教學改革與虛擬現實技術在藝術設計課程中的應用[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0.

作者簡介

王星陽,性別:男,籍貫:遼寧,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學研究、藝術設計教育、美術教師教育、美術教育研究。

學前教育設計畢業論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自二十一世紀以來,設計在當今時代的發展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高等院校的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教學也伴隨著高等院校擴招的前提下迅猛發展。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增多,但是高校藝術設計人才的能力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協調。學生畢業后很難進行實踐,投入到工作中去。本文將從如何提高高校藝術設計學生的能力,如何從教學的角度使學生實踐創新的發展,來展開。只有創新教學才能使學生更好的投入到就業中。

關鍵詞:高校;藝術設計;藝術實踐;教學研究

引言

我國一直非常重視高校藝術設計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也意識到設計的重要性,由于早期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的缺失,使得我國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發展比較緩慢,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今天,只經歷了四十年左右的發展,但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然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很多畢業生進入社會后,由于缺乏相應的實踐操作、應用能力和難度,在工作上遇到挑戰。

一、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教學現狀分析

經濟的迅猛發展也促進了設計的發展,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的速度。因此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已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需要。以至于很多畢業生進入社會后,由于缺乏相應的實踐操作、應用能力和難度,在工作上遇到挑戰。高校的職責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實踐能力的缺乏給高校的藝術設計教學帶來了越來越嚴重的問題。

二、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問題分析

(一)缺乏團隊意識

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是一個團隊來處理一個問題的能力。許多設計活動都是需要群體共同努力來完成的,需要畢業生能夠處理好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但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的發展現狀仍然不是很令人滿意。許多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時會不知所措。他們不知道如何分析和解決問題,他們不會使用他們在學校學到的東西。缺乏團隊協作能力已成為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隨著工作節奏的加快和工作要求的提高,這一趨勢越來越明顯。

(二)缺乏創新精神

經過四年的高等教育和他們在四年大學生涯中的學習將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在實踐中他們將實現他們的價值。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也給他們展現自己的實力,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許多藝術專業的學生,不管是服裝設計,環境設計,視覺轉達設計。藝術專業的學生也很多是缺乏創新和原創的能力,往往在工作幾個月后就很難再做出有創意的作品。這對于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創新能力也是一個問題。

(三)缺乏實踐工作經驗

藝術專業的學生在繁重的課業任務中很少有時間和機會來進行實踐活動,設計藝術又是一個非常需要實踐經驗的一個專業。每一個方向都要求畢業生畢業生可以面對實際情況,在實踐中解決問題。設計的不斷進步和文化交流的不斷加強,藝術設計,設計中的設計也都已經成為文明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對于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社會的各行各業對于設計人才的認可也在增加。

三、改進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具體方法

(一))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自身

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除了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之外,還需要提高團隊意識,加強團隊合作,提升學生的協作能力,在工作中才能更加符合團隊的要求。所以必須以人為本才能做出來真正具有意義的作品。畢業生學生也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能力。

(二)高校與企業合作培養創新意識

學生們有了更多的體驗就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們的創新意識。高校與企業合作培養人才達到共贏,企業組織到高校進行實際的實踐實習工作,讓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培養社會實踐的能力。高校也可以建立自己的設計工作室讓實踐課堂走進學生。使得培養的人才可以更好的融入社會工作中來。

(三)高校教學結構實踐課程改革

要改善高校辦學理念滯后的問題就要高校和市場中的企業聯合共同不單單是專業學術的學習,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加強藝術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更與企業匹配能力的學生。不僅是單方面的能力培養,而是人才培養。更新教學理念,深化課程體系結構性改革。優化課程設置,均衡性和綜合性的課程培養,從繪畫基礎到專業和實踐相互結合。重新建構高校藝術設計體系,也是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培養中與市場所需要人才的不匹配不適應的條件下。學校應該加強這種專業技能的教育,也要加強藝術專業學生更好的適應職場的能力。

四、結束語

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大前提下,設計的蓬勃發展也為高校藝術專業學生提供一個平臺,設計藝術專業的學生可以更好的融入社會。能提高業務能力,為設計事業做出自己的努力,也為職業生涯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本文可以對研究藝術設計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參考文獻:

[1]歐陽巨波.當代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思考[J].裝飾,2006. (9).

[2]裹麒煬.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歷程研究[M].北京:北京 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3]賀智樸.藝術教育學[C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杜,2001.

[4]田思舜.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模式的建構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6,(7).

學前教育設計畢業論文范文第3篇

一、全面質量管理的理論

全面質量管理(TQM)原為企業管理中的專用概念。美國學者菲根鮑姆對全面質量管理概述如下:“全面質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一種能夠在最經濟的水平上,考慮到客戶充分滿意的情況,進行市場研究工作、設計、制造和售后服務,把企業各部門的質量開發、質量維持和質量提高的活動構成一體的有效體系。TQM概念是美國國防部1989年提出的,按照美國管理學家斯蒂芬.P.羅賓斯的觀點:TQM是一個組織的戰略武器。另外,香港著名的質量管理顧問謝家駒博士給全面質量管理的定義是:它在高層管理的領導及參與下,通過全體員工上下一心,群策群力,以具競爭力的成本,提供高質量且不斷改進的產品及服務,在客戶中建立優質及物有所值的良好聲譽。他認為,全面質量管理的真諦是全面優質管理,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公司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優質的,二是公司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包含生產、設計、采購、維修、人事、會計、行政等)是優質的。

二、成高畢業設計(論文)全面質量管理的新理念

美國高等教育界認為,學??梢酝ㄟ^仔細控制的管理改革來改進和提高教育質量。他們相信企業的管理模式和技術可以成功地移植到教育中來。

將教學和全面質量管理有機地結合,就會產生一個全新的理念——教學全面質量管理。筆者以多年的工作經驗認為:全面質量管理同樣可以運用到成高畢業設計(論文)中,以期將成高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問題提升到成高教學發展戰略層面上,以過程管理與質量監控為中心,借鑒全面質量管理的理論和方法不斷提高其教學質量。

三、成高畢業設計(論文)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構建

TQM是通過建立、健全全面質量管理體系來實施各項管理活動。成高畢業設計(論文)全面質量管理就是通過建立、健全全面質量管理體系來實施各項管理活動——確定質量方針、目標和職責并在質量管理體系中通過諸如質量策劃、質量監控、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等實施的全部管理職能的所有活動。

因此,該體系的構建主要包括質量體系策劃、確定質量管理體系結構、形成質量文件三個階段。

(一)質量體系策劃

1.明確成高畢業設計(論文)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建設目標

建設目標可分為近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遠目標。三者相互銜接、逐步提高。

(1)近期目標,可定位在建立、健全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學的標準化運行程序和質量評價體系,規范管理、嚴格控制、保證質量,確保其質量能順利通過教育部授權的相關質量認證。

(2)中期目標,可定位在保證適應我國高等教育標準化運行程序和質量認證標準,為實現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方針和目標作可靠保障。

(3)遠期目標,可定位在參與創建我國成高標準化運行程序和質量評估體系,主持或參與制定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標準及其相應的質量技術領域中標準化體系的建設,并能在質量評審、認證工作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確立在成人高教體系中的地位。

2.明確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構建原則

(1)系統性原則:指的是以系統的觀點和方法,全面地考察質量保障活動的各要素和要素關系。

(2)目標性原則:指在建立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時,要圍繞質量控制過程,合理選擇要素,組織協調各種保障力量,來提高教學質量,形成有效的質量保障體系。

(3)規范性原則:指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建立,質量保障活動的進行要有依據,克服隨意性,使教學和管理工作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

(4)持續性原則:指要從持續提高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發展管理觀出發,持續地管理和不斷地改進,從體系的組織制度上確保質量的持續改進和提高。

(二)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結構要素的確定與分析

成高畢業設計(論文)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是一個操作性、實踐性很強的系統。結合全面質量管理的理論精髓,筆者從教學的過程及多年工作經驗來嘗試構建成高畢業設計(論文)全面質量管理體系。

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始于學生,根據學生的需求,學校進行畢業設計(論文)教學策劃并做教學輸入,進而開展全員性的教學過程,期間不斷地進行教學質量的測量與控制,并進行教學質量的分析和提出改進的措施,最后輸出教學結果,讓學生得到滿意,畢業設計(論文)的教學質量得到提升。其中教學全過程(包括教學輸入、教學過程和教學輸出)和教學全面質量管理全過程(包括教學質量策劃、教學質量控制和教學質量改進)彼此相連,相互作用,共同運動,從而構成了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運動體系,使其教學質量在這個過程中得以保障和持續改進。

1.學生。學生連接著教學過程和教學質量管理過程的首末兩端。學校管理者依據學生的需求確定教學質量管理策略,并通過教學質量管理作用于教學全過程。教學部門依據學生的需求和教學質量管理的要求確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通過教學全過程提供教學服務和教學效果。

2.戰略與領導。成高畢業設計(論文)的教學質量戰略主要包括學校需完成的任務、質量方針、質量目標和質量戰略對策四個方面,從抽象到具體,從視野寬到視野窄,從操作性低到操作性強,它們之間形成遞進關系。領導主要指方針目標的制定者,在整個質量管理過程中,對各層次的教學質量活動起著指揮、組織和協調的作用,同時擔負著教學資源的提供和保障作用。

3.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過程管理。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學全面質量管理包括兩個典型的動態過程,即教學全過程和教學質量管理過程。教學全過程包括教學輸入、教學過程、教學輸出。教學質量管理過程包括教學質量策劃、教學質量控制和教學質量改進。教學質量管理過程的運行必須建立在科學的決策基礎上,這種決策強調以事實為依據。因此,必須加強對成高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全過程的周密設計、監控和調適,以保證各個環節的質量,從而確保畢業設計(論文)的整體質量。

4.持續改進。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是為了不斷地滿足學生的需求,不斷提高教學工作效率和效益。由于成人教學的每一個層面都有可能存在一些質量問題,所以每個人、每個層次、每個部門都有改進的職責。它具有前瞻性,計劃性。

5.全員參與。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學全面質量管理追求全員參與的意圖在于承認并發揮每個人的積極作用,這里的全員包括教職工,也包括學生。具體地說,全員參與一般是通過授權和決策讓教職工和學生為質量管理做貢獻。

四、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戴明環(PDCA)運行

戴明環是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的重要一部分,又稱其為“PDCA循環”。PDCA循環是一項工作從頭至尾有效進行的保證,是一種合乎邏輯的工作流程,在質量管理方面具有相當大的適用性,它分別代表Plan,Do,Check,Action四個英文字母的首字母,即代表著計劃、執行、檢查、行動(總結處理),四個階段。

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學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的戴明環(PDCA)運行是按照已經建立的質量管理體系中的結構和要素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和質量管理的全過程。其運行是按照預先制定的管理程序,不斷循環,不斷修正質量目標和完善質量管理的環節,也就是遵循PDCA循環的方式,從而不斷提高成高畢業設計(論文)教育教學質量。

(一)P階段(教學質量體系策劃)

由教務部門制定總體畢業設計(論文)的策劃方案,規定詳細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制訂一系列管理文件,用于規范指導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制訂詳細的質量檢查評估標準,建立科學的、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來綜合評價教學質量的評估體系,該評估體系是進行檢查評估的依據,是指導整個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標準和達到的目標。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切實制定、完善教學文件。

2.建立監管機構、提供組織保障。

3.動員布置。

4.確定畢業實習地點和指導教師。

5.落實選題和畢業實習工作計劃。

(二)D階段(教學質量管理運行)

是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過程。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論文)撰寫二部分。

1.畢業實習。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學生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按畢業實習計劃進行文獻檢索、資料收集、調研、測試、分析匯總等工作,同時,完成畢業實習工作日志、畢業實習工作總結、學生實習鑒定表和讀書筆記等。

2.畢業設計(論文)撰寫。對于大部分成人學生,撰寫畢業設計(論文)可能是第一次,在學生眼里是不可及的東西。教學重點應側重于讓學生了解學術規范、論文寫作程序,為以后開展相關工作打基礎。同時,鼓勵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中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認識和體會。在撰寫階段,指導教師著重指導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知識綜合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撰寫能力。指導教師從論文構思、擬定撰寫提綱、撰寫初稿、修改、定稿、到打印成冊等環節嚴格把關。畢業設計(論文)撰寫是否符合畢業設計(論文)撰寫規范。保證按工作計劃進行,是完成任務的前提。符合規范的畢業設計(論文)方能參加評審和答辯。因此該階段是質量監控的重點。

(三)C階段(教學質量評審)

包括兩項工作:一是由成立的畢業設計(論文)工作領導小組評審每個階段的階段性成果;二是將檢查結果與原“計劃”比較,沒有達到計劃要求,是什么原因?需要采取的措施;形成階段性檢查報告;提出整改意見、建議;提供必要的資源和保障。

(四)A階段(總結與持續改進)

針對各階段檢查出的問題,出現的執行與計劃的偏差,采取積極的措施來糾偏,督促教師與學生在盡短的時間內整改,完成各階段的工作。這一階段是對畢業設計(論文)基本環節結束后的情況進行評價性監控,一般地,主要有以下工作:評審;答辯組織及成績綜合評定;工作總結和意見反饋;相關資料歸檔,提出質量整改措施等。

(作者單位:桂林工學院)

學前教育設計畢業論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我國開始現代化藝術設計教育是在20世紀80年代。雖然中間出現過認識上和實踐上的錯誤,但是都沒有能阻止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現代化的探索和發展的步伐。今日,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同時,藝術設計教育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可忽視的。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卻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潛能。趁著如今發展教育事業的機遇,應深入思考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方向,學習設計教育大國的教育理念,探究藝術設計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育;現狀;改革

一、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現狀

20世紀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曲折而又艱辛,從圖案教育、工藝美術教育到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為探索發展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路途,藝術前輩們篳路藍縷、胼手胝足。時至今日,中國已是世界最大的設計教育大國,藝術設計也是中國最為熱門的專業之一,全國在校學習設計的總人數已名列世界前茅。

長久以來,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模式,看重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老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的激發學生在藝術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過于被動的教授,反而適得其反?!皩W校教育的任務就是有計劃地、全面地培養人才,死板的教學固然不利于人才的發展,但無序也不是很好的辦法。[1]”現今,我國的大部分藝術院校都是依據著寫實的方法去培養學生,但在教學的課程設計上和學生的能力認知上,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如果我們不遵循教學與認知的規律,盲目的教學,最終只會逆水行舟,這種費力的學習方式是和教育原理背道而馳的。

當前,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就是如此,過于死板的教學模式,壓抑了學生對藝術設計創作的激情與靈感。深入的思考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進程,對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起到關鍵的作用。

二、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進程

(一)中國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圖案教育

在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中,積淀了深厚的“圖案”文化和歷史。魯迅先生曾對他的好友許壽裳說過:“漢畫像的圖案,美妙無倫,為日本藝術家所采取。即使一鱗一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贊許,說日本的圖案如何了不得,而不知其淵源固出于我國的漢畫呢?!睗h畫像圖案、北魏磚刻圖案、敦煌莫高窟圖案、唐織錦圖案······無不鑒證了中國圖案的輝煌;陳之佛先生的老師東京美術學校工藝圖案科的主任島田佳矣教授也曾經同他討論中國古代圖案的偉大成就,并指出如何影響了日本。然而歷史似乎開了個玩笑,近代中國的圖案教育卻是從日本學來的。

隨著圖案和圖案教育的發展,20世紀的中國人開始了對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實踐和探索,并逐步建立起我國圖案教育的體系和框架。圖案學的建立學科、振興實業、發展我國民族文化和吸收外國藝術設計教育經驗,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的經驗。20世紀50年代工藝美術教育從學科意義上取代了圖案教育,圖案教育和圖案的意義進入相對萎縮狀態,然而圖案教育的內容和實質并沒有消失,而是為工藝美術教育所傳承。

(二)中國藝術設計教育引入“三大構成”

20世紀初,中國從日本引進“圖案”這個概念,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圖案教育,但作為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的一個過程,圖案教育并沒有弘揚放大。工藝美術教育取代圖案教育,但許多主客觀因素使得它的內涵與現代社會并未能很好地接軌,甚至拋卻了它本初的一些意義。當慢慢萎縮的工藝美術教育在現代工業發展的社會日益顯得捉襟見肘的時候,我們再次從日本和香港地區引進了“三大構成”(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當作發展中國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鑰匙。

“三大構成”在最初傳入封閉了幾十年的中國的時候,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界甚至誤認為它就是包豪斯學院開創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如同當初推崇“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那般極力推行“三大構成”?!皹嫵蔁帷币粫r紅遍大江南北[2]。其實“三大構成”在包豪斯并沒有與它匹配的同等學科。只有近似對應的圖形學、模型學和色彩學。當包豪斯現代設計教育體系傳入日本后,經日本的總結、學習和發展,將它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和系統的“三大構成”體系,并影響周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這些影響可以說是中國工藝美術教育脫胎換骨為今天設計教育的前奏?!?/p>

(三)數字藝術教育階段

三大構成的引進改變了中國幾十年間“繪畫基礎+圖案+工藝美術創作”的藝術設計教育方式。三大構成儼然發展為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基礎。然而,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2]”藝術設計作為藝術與技術的結合,科技上的每一次改變都會在藝術設計中體現。

20世紀80年代中期,數字藝術設計教育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才在中國高校出現。由于我國社會的不發達以及科技的欠發展,使得我國數字藝術設計教育的誕生、發展都晚于和落后于世界發達國家,數字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在我國也是在近二三十年特別是近十年的事情。伴隨著科技技術的進步,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中國藝術設計教育必然融入世界藝術設計發展的潮流之中。在電腦技術和網絡的共同影響下,誕生了網頁設計、視頻藝術設計、電腦動畫藝術設計等許多新興的藝術設計。之前中國藝術設計界所熟悉的工作方式、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理念幾乎不再實用。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的出現,它們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電腦軟、硬件技術水平的提高及其在設計領域廣泛深入的開發運用,使它從輔助性設計手段轉向主體性設計手段和方式。電腦對設計數據儲存的強大功能使設計的各種素材、設計草圖、效果圖、制圖、圖形藝術、模型等資料都能夠以數據的形式儲存起來,滿足人們取舍自如、利用隨意的要求。時至今日,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現代藝術設計教育帶來了更多的發展與變革,發展了30多年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日漸成熟。然而,高速發展的世界,致使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一直處于追趕的地步,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化,數字化藝術設計的云集,我們不論是在藝術領域,還是技術,都處于被動的地位。如何掌握藝術設計教育發展的主動權,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三、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的改革與未來

“‘傳道、授業、解惑’為教育工作者全面解答了做人和做學問的關系。從藝術設計角度看,思考與創意,技巧與手法、知識的相互關系,都應該協調發展,才能形成一種綜合的能力。要學會比較,有比較才會有借鑒。但比較不是單純地比好壞,比高下,而主要的是比差別、比特點,比較要定出條件相近的可能性,絕不能以己之長比人之短。[3]”這一段話是奚傳績先生在《設計藝術經典論著選讀》中的一段話。作為現代藝術設計的發展,就應該如同書中所說,多去借鑒好的,優秀的教學模式和教育理念,多去比較,取長補短。

香港的藝術設計教育是最為值得我們學習的。面對香港在藝術設計教育事業的成功發展,內地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也在摸索中前進?,F今的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由于發展追求過快、過大,造成中國藝術設計教育更多的問題[2]。目前,由于我國的教育體制和教學模式的限制,創新型的藝術設計教育師資匱乏;缺乏對于學生的創新性思維的培養;藝術設計院校培養學生的模式過于死板,在社會實踐與藝術創作之間沒有找到很好的平衡點;由于文理分科,學生學習背景的不同,造成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這些都使現在藝術設計教育的問題龐雜混亂。

總之,教育是綜合文化的傳承,專業的技能、獨立的思考和辨別的能力,以及在學習中形成自我管理和開發意識,對于改變我們的教育,這些是非常關鍵的。每一種教育模式都有其自身的弊端,這是我們無法回避的。如何面對教育中的弊端,以多元化的視角和豐富的思維去了解,發現我們自身的問題所在,這樣我們邁出了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想要真正的解決教育中出現的種種弊端,需要我們,需要廣大的教育工作者立足于當下,通過長期的教育實踐去發現,去解決。

四、結 論

面對紛繁復雜的問題,我們應該深入思考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未來。藝術設計不同于純藝術,它是理性的、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必須恪守定律。在藝術設計教學之中,必須時刻將設計理念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注重工具和理念的更新換代。在數字化藝術發展的大背景下,藝術設計教育培養的是要能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此外,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關系密切,要求我們在發展藝術設計的同時,更加尊重藝術教育自身的發展規律,任何違背藝術設計倫理的要求和對藝術設計功能的片面取舍都可能對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造成難以彌補的過失?,F今的中國藝術設計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學習世界先進的藝術設計教育理念與體系,發展自己的藝術設計教育事業。

參考文獻:

[1] 寇焱.中美藝術設計教育之比較[J].南昌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2(2).

[2] 秦菊英.二十世紀中國藝術設計教育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3] 奚傳績.設計藝術經典論著選讀[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艾涓]

學前教育設計畢業論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文章從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特點出發,通過對APP典型案例的解析來探討移動終端中兒童教育應用如何從營造故事情境、組織認知任務、設定執行框架和引入感知操控四個主要方面入手,圍繞教育目標為兒童構建起寓教于樂的學習環境,從而總結出移動終端作為教育媒介輔助兒童建構知識體系的全新的互動模式。

關鍵詞:移動終端;兒童教育;互動模式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The Interactive Mode Research of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for Children Based on Mobile Terminal

LI Hui-fang, YU Min-min, HU Min-bo(Digital Arts,Jiangnan Film and Television Art College, Wuxi 214122, China)

Key words :Mobile terminal; Children’s education; Interactive mod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移動終端(Mobile Terminal)又稱手持移動設備,是指人們在移動的過程中所能夠提供數字化信息服務或通過網絡系統交互數據信息的計算機產品①。就目前而言,多指具有獨立的操作系統并可加載多種應用功能的智能手機以及平板電腦②。如今,兒童教育類軟件已在移動應用平臺中占據了很大的數量,從APP store每年20%的教育軟件增長率中,可以看出擁有其巨大的發展空間。移動終端集數字編輯、圖像處理和通信網絡傳播的綜合技術環境,為兒童教育提供了一個集視覺、聽覺、觸覺于一體的全新的互動環境。多感官的體驗方式,使兒童擺脫了傳統枯燥的教育方式,在自然愉悅的狀態下,通過參與互動游戲增長知識和強化認知經驗。移動終端教育應用軟件作為新的兒童教育介質,可以輔助兒童參與認知活動,完成知識結構的建構過程,使之能夠更好的實現智力的發展??梢?,如何基于兒童的認知特點圍繞教育目標、教育任務和教育情境構建互動認知框架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一、兒童的心理表征及認知特點

皮亞杰認為智力是長期適應環境的結果,是兒童及其周圍環境共同積極參與的產物。兒童與周圍環境進行持續、主動地相互作用,建構起他們的心理結構,而心理結構正是建構認知和智力大廈的基本材料③。不同的發展階段兒童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結構和與環境互動的能力。隨著發展的進行,心理結構之間的聯系日趨復雜,數量更多、更加系統化,已具備的心理結構也就成為了對知識加以獲取和解釋的基礎。這個發展過程即是兒童在與環境的互動訓練中,不斷增強心理結構的穩定性和提升心理結構之間的控制能力的過程。

所謂認知就是一系列的心理結構和心理過程,表現為諸如注意、模式識別、感覺記憶、認知神經變化等形式。思維則是對這些成分進行復雜的運用、操縱和組織而獲得的產物④。兒童在初級認知階段,思維和意識未能與客觀世界完全脫離,對事物的判斷和分析集中于他們對世界的知覺上,思維能力也局限于真實的或想象中的具體事物上。因此,兒童的思維能力的培養所關注的是從環境中獲取信息以及存儲和操縱記憶信息的基礎認知技能。

二、移動終端技術在兒童教育中的應用

移動終端設備通過代碼程序控制多媒體感應裝置、激活內部硬件、執行預設任務,以可操控界面、動態影像、視覺造型等形態與受眾建立起連接,實現受眾與設計內容的雙向交流機制,具有多感知輸入、視覺效果豐富、體驗方式自然等操作特點。就兒童以感知為主、直覺思維和圍繞故事情境建構記憶的認知特點而言,移動終端設備具備了為兒童營造教育任務執行環境的技術條件。如手動觸摸、重力感應、聲音輸入等多感知形態的操作方式可提升兒童執行任務的興趣,動態影像和卡通造型可使反饋信息呈現更加直觀且符合兒童的審美,代碼編譯的特性也可圍繞教育任務構建起互動式的故事情境。通過對移動應用市場(APP Store)的調查發現,兒童教育類應用目標人群多定位于3-7歲的學齡前兒童,大致分為啟蒙教育、親子教育、學齡前教育、學科教育等類別。認知任務的組織也改變傳統刻板的教化模式,大都融入了多感知操控、故事情境、動畫影像、互動任務等要素?;谝苿咏K端的兒童教育應用互動認知框架的構建也必然圍繞這些要素的綜合運用而展開。

三、移動終端兒童教育應用的互動認知框架的構建

從應用軟件設計思路上看,框架設計大都遵循了建構主義理論的學習觀點,即鼓勵通過創設真實世界的學習環境來建構自己的知識。鑒于這樣的觀念,教育游戲腳本的策劃、教育游戲任務和目標的設置,以及游戲情境的創設,可以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和支持下展開⑤,圍繞故事構建認知情境,強化兒童的識別、記憶以及操控記憶的基本認知能力。

(一)營造故事情境

記憶是最重要的認知屬性之一,由于兒童時期尤其是學齡前兒童對記憶任務所使用信息和專業知識的儲備還相當匱乏,導致了他們不能像成人一樣表現出出色的記憶力。能夠支撐兒童完成記憶任務的方式就是根據事件連續性和故事圖式組織情境完成認知和記憶任務。也就是說,兒童借助于故事的“潛在結構”作為他們構建記憶系統的框架,以便于在未來的實踐中發展出更為復雜的故事圖示來充實自己的知識結構。移動終端兒童教育應用的設計也正是基于兒童對故事情境認知的特點,將故事融入認知任務當中,設計一個與應用本身有一定關系的角色來提供幫助,并且直接采用對話的方式來進行⑥,盡量使兒童以第一人稱視角參與和控制情節。在故事中,動畫角色可提供特定的學習指導與建議,完成虛擬世界觀中精神教師與現實世界中老師的角色轉換⑦。兒童也可以在經歷事件的過程中經受訓練獲取成長經驗,知識結構及思維方式也在對情節預設的任務規劃方案及問題解決途徑的學習中而獲得提升。

APP應用《Leo’s Pad》是將故事情境融入互動式兒童認知教育的典型案例。主要角色Leo以列奧納多·達芬奇為原型,設定為以一個熱愛科學、富有求知欲、積極探索未知世界的少年,引導兒童與兩個朋友Gally和Marry共同完成科學探險的故事。少年的形象具有一定的行為引導性,可獲得兒童心理上的認同感,探險故事則為兒童營造出知識的“認知情境”。兒童可以在與角色共同經歷冒險和參與任務實踐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并且培養出良好的思考習慣和辨識能力;如表1中故事腳本所示,情節中巧妙的加入了喚起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線索,以邀請、求助和角色替代的方式將兒童帶入到故事中,兒童可以親身經歷事件的發生過程,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幫助他們完成故事世界里的一系列如圖形識別、形狀認知 、數字識別等認知任務,并最終將這些經歷存儲為記憶和經驗。

(二)組織認知任務

由于兒童還不具備抽象思維能力,需要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才能很好地完成認知任務。故事腳本將事件中的情節按發生的先后順序組織在一起,為兒童提供了行為、事件和人物的“認知情境”。既然腳本中所包含的信息是依照時間的邏輯順序進行組織和編碼的,那么對于兒童而言,理解、記憶和交流等認知活動需要按照事件的序列展開,認知任務的程序框架也需要在故事結構的基礎上組織完成。情節設定也應充分考慮互動情節與教育目標之間的關聯性,依據兒童的認知習慣和學習特點增設相應的操作事件,將情境解讀與操作實踐融為一體。

在《Leo’s Pad》中,應用程序將動畫故事和教育任務融合在一起,由故事情節串聯起一系列以認知訓練為目的的互動操作,通過將視頻片段與互動程序組接在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系統,使兒童能夠以動畫故事為記憶線索,在動手操作中達到加強記憶和強化認知的目的。如圖1框架圖所示,一段完整的動畫故事被分為十三個相對獨立的情節片段,由七段動畫視頻和六個互動游戲程序依照事件的發展順序依次連接而成,動畫視頻播放完畢便進入任務界面,任務操作完成則進入下一段視頻的故事描述,如此延續直至整個動畫故事放映完畢。應用程序的互動游戲分別設計了圖形色彩識別、形狀拼圖、基礎繪畫、數字識別、數量認知、字母識別六項任務,在反復的交互操作中強化兒童的基礎知識學習。

(三)設定執行框架

基于故事情境的認知任務為兒童的認知活動提供了一種有序的知識組織方式,互動游戲過程中獲得的信息與操作經驗會被記錄在一個基于故事結構且高度實用的記憶網絡中,并最終成為下一個認知活動的直接經驗。然而,知識和經驗的最終獲取需要經歷一個不斷訓練的過程,才能由認知活動最初微小的事件感知轉換成為永久性的經驗。因此在行為框架的設定中需要為兒童的任務執行與操控加入復述、判斷和糾錯的環節,通過兒童的反思行為不斷刺激大腦的記憶回路,達到加深記憶、強化認知的目的。如圖2所示,情節片段十設定為穿越云層的互動游戲,執行任務的過程加入了提示、糾錯、復述、鼓勵等互動元素,幫助兒童用戶糾正錯誤,準確的完成認知任務并獲得鼓勵,充分調動了兒童學習的積極性,加深了對操作經驗的記憶。

(四)引入感知操控

腳本、任務和執行框架確定后,所應考慮的就是如何將感知操控引入到任務執行的環節中去。從認知心理角度上來講,感覺系統是連接內部認知世界與外部現實世界之間的中心環節。對處于認知初級階段的兒童而言,感知是他們認識和解釋客觀世界的重要途徑。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需要視覺、聽覺、觸覺等現實的直接感官感受和體驗幫助兒童建立起真正內化的知識經驗。通過感知,兒童可以有效地注意、知覺和在環境中尋找有關的信息,這種信息的成功獲得不但推進了神經的發展、感覺記錄的發展、注意力的聚焦以及信息加工速度,也可提升他們運用了有效策略去尋找和利用環境中各種信息的能力。因此,感知操控方式的設計需將認知任務操控中所產生的心理體驗與外部世界物理屬性的變化保持一致,即兒童的操控方式及結果符合現實生活中的經驗。如果兒童所接收的感覺系統的反饋內容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所獲得的解釋結果之間存在差異,便會產生錯覺從而獲得錯誤或不愉快的體驗,阻礙認知活動的進行。如表2所示,《Leo’s Pad》中互動任務的操控手勢與現實情境中操作經驗保持一致,保證了兒童學習體驗的真實感。

結語

與成人信息加工的方式不同,兒童的信息加工伴隨著心理結構成熟和穩固的過程。在輔助完善這個建構過程中,移動終端技術將故事情境、認知任務、動態影像和互動操作等因素整合于教育應用軟件設計中,擺脫了教化式枯燥的學習方式,使兒童獲取的知識和信息與有意義的記憶聯系起來,更有利于兒童思維的發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當前的學前兒童屬于數字原著民,其學習方式和思維習慣都離不開媒體技術的支持,兒童也只有被吸引、感興趣,才會自覺學習,激發無意識的記憶,比書本更長久,同時也能培養一種自主學習能力。隨著移動終端技術的發展與成熟,將鍛煉兒童身體協調性、團體合作性、知識學習策略性的訓練以多感官互動的體驗方式呈現于移動終端設備中將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注釋:

① 關強.基于移動終端平臺的有聲讀物數字出版物之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14.

② YIN Jun,LI Hui-fang. Analysis of Narrative Strategy for Mobile Terminal Animated Image creation[C]//ZHU Fang-sheng.China Dovtoal Forum of Digital Innovation Art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Media Age An essay collection.Beijing:China Ocean Unibersity Pres,2014.

③ 加洛蒂.認知心理學[M].吳國宏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④ 羅伯特·L.索爾所,M.金伯利·麥克林,奧托·H.麥克林.認知心理學:第7版[M].邵志芳,李林,徐媛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⑤ 李曉姍,兒童移動應用軟件的用戶體驗設計[J].包裝工程,2012, 33(10):81.

⑥ 王文陽,王艷.基于移動學習環境的數學教育游戲設計與開發探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3):71—75.

⑦ 王璇,移動端兒童嚴肅游戲界面設計研究[J].裝飾,2014,(3):110—111.

⑧ 楊明朗,郭峰,劉賀.兒童學習型游戲人機交互界面的設計研究[J]. 包裝工程,2012,(22):45—48.

⑨ 程秀蘭,牟智佳.媒體技術在幼兒教育中應用的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3,(10):47—51.

⑩ 孫梓琳,李世國.移動端兒童娛教軟件交互設計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6):48—54.

上一篇:小學教育科學研究論文下一篇: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論文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