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delect id="ixm7d"></delect></rt><delect id="ixm7d"></delect><bdo id="ixm7d"></bdo><rt id="ixm7d"></rt><bdo id="ixm7d"></bdo><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id="ixm7d"></rt></rt><rt id="ixm7d"><rt id="ixm7d"></rt></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 <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rt id="ixm7d"></rt><noframes id="ixm7d">

公共場所管理條例范文

2023-04-27

公共場所管理條例范文第1篇

為了樹立和保持良好形象,給全體員工提供一個良好的辦公環境,特對辦公室管理作如下規定: 二. 儀容風紀

(一)凡在辦公場所工作之員工,均須衣著整潔,保持良好的儀容儀表。

(二)按照公司規定著裝:

1. 管理、營銷類員工在工作時間內一律外著正裝,正裝包括西裝、職業裝、襯衫、公司統一工裝;正裝不做色彩要求。

2. 公司員工上班時間不得穿短褲、背心、運動衫、拖鞋。 三. 衛生管理

(一)管理原則

基本原則:誰使用,誰清掃的原則。 由廠方代表/業務總經理負責督導工作

工作區衛生——包括公共辦公場所。由區域主管安排值日表,在上午9:00之前清掃完畢,每日晨會和其他會議召開完畢之后,全體人員負責將辦公場所的衛生清掃完畢;

個人衛生——由直接上級負責監督,如業務員由主管監督,主管由區域經理監督,行政內勤由區域經理監督,凡發現不符合形象標準的,將對當事人進行處罰。

(二)衛生標準

1. 窗明幾凈,墻面清潔; 2. 死角無積塵、蛛網; 3. 辦公桌整潔;

4. 物品堆放整齊,通道暢通; 5. 室內無雜物、無晾曬衣物; 6. 地面無痰跡、紙屑、煙頭; 7. 個人儀表整潔、干凈。

(三)員工衛生行為規范

1. 員工有義務保持辦公場所的整潔、舒適。

2. 辦公場所內外未經許可不準張貼廣告、宣傳畫、標語,不準堆放或懸掛物品。 3. 辦公室裝飾美觀、整潔,辦公用品擺放整齊。 4. 員工須圓滿完成包干區域的清潔衛生。 5. 不隨地吐痰,不在辦公室吸煙。 6. 員工自身整潔干凈。 7. 積極完成衛生值日工作。

(四)日常規范

1. 早上9:00以后辦公室內嚴禁吃早餐。

2. 辦公室內不許大聲喧嘩,不得影響他人工作,上班時間不得放音樂。 3. 愛護辦公設施,如電腦、辦公桌椅等。

4. 為了維護整體環境的整潔,辦公室內的墻面不可亂寫、亂貼。

5. 最后一個離開辦公室的員工必須將辦公設備(如電腦、燈、空調、風扇等)、辦公場所的電源、煤氣、自來水龍頭等關閉。

6. 行政專用的電腦必須設置密碼保護,以妥善保管公司機密。 7. 工作區內嚴禁吸煙。 8. 不允許坐到桌子上。 9. 不允許相互爭吵、甚至打罵;

公共場所管理條例范文第2篇

摘 要 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務理論在理論基礎上和價值取向等方面存在著許多不同之處,他們都具有時代特征,且對當時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重要的影響。新公共服務理論是一種理論創新,代表未來公共管理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 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服務理論

以珍妮特·V·登哈特和羅伯特·B·登哈特為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新公共服務理論成為新公共管理的替代模式.通過對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理論基礎和價值取向等進行比較分析,本文認為,公共行政理論受制于所處時代,并為之服務,且對其所處在的社會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務理論之差異

(一)理論基礎不同

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基礎是經濟學基礎和私營部門的管理方法。經濟學理論是以公共選擇理論中的 “委托-代理”理論和新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成本理論為重點的。經濟學理論的這些共同特征是強調市場機制的優越性,提倡政府應該減少對市場的干預,所以,新公共管理理論崇尚大量地依靠市場機制去引導公共項目。20世紀以來,隨著信息化、知識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競爭的加劇,對西方國家的私營部門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私營部門為了適應環境,很快進行了管理變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新公共管理者認為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之間不存在本質區別,在管理方式和工作效率上,私營部門還要比公共部門更勝一籌,因此,私營部門中的一些管理方法如績效管理、戰略管理、目標管理、靈活且具有彈性的組織模式、顧客至上、結果控制等方法都卓有成效,并紛紛被引入公共部門的管理之中。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一個理論基礎是民主公民權理論。公民權被看作是一種包含對社區及其成員的承諾,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水平以及把公共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的生活方式。新公共服務理論重視民主公民權,實際上是對更加積極和更多參與的公民權的復興。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另一個理論基礎是社區與公民社區理論越來越受到關注。西方社會日益多元化,社區被視為促進統一和利益綜合的重要途徑。政府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社區的形成和發展。

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第三個理論基礎是組織人本主義思想?;趥鹘y的官僚層級制限制了人類活動的視野,不利于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因此,人本主義試圖把公共組織改變為更少的受權威控制和支配的、更利于個人積極性和靈活性發揮以及自我實現、自我滿足的組織。

(二)價值取向不同

新公共管理有眾多不同的名稱,但其核心價值取向是共同的,即市場化是新公共管理的首要價值取向?!靶鹿补芾淼囊粋€重要的特征是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公共服務組織的運作中,即實現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新公共管理主張用市場的力量改革政府,將市場機制引入公共部門,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展開競爭,縮小政府規模,提高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效率。新公共管理認為使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主要途徑是民營化和合同制。市場化成為新公共管理理論倡導改革、緩解政府壓力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新公共管理的另一個價值取向是顧客導向。政府不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官僚機構,而是由責任感的企業家,公民即為其顧客和消費者。只有以顧客為取向,才能提供多樣化的社會需求并提高政府服務質量。

新公共服務理論對公民權利更是倍加重視。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在公共組織尊重公民的基礎上,只要通過合作和分享過程來運行,就一定能獲得成功。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實現公民權利的手段是公民參與。

二、新公共服務理論是一種理論創新,代表公共管理理論的發展方向

在實踐中,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理論的嬗變。新公共服務理論作為以一種發展中的新理論,并不是對新公共管理的完全否定,而是合乎社會變遷和理論變遷規律的理論創新。具體表現在:第一,新公共服務糾正了新公共管理單一的經濟學基礎中的人性假設,把人視為具有公共美德的公民;第二,新公共服務拋棄了新公共管理追求“效率、效益、效能”的單一價值取向,把公平、公正、民主、正義等看作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價值取向;第三,新公共服務糾正了把服務對象當作顧客的傾向,不僅注重服務對象以顧客身份參與公共管理,更注重他們的社會身份;第四,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私人部門的管理理論和方法不適用于公共部門。

在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領域,行政倫理在否定之否定的啟示下粉墨登場,理論的產生是建立在對已有范式的解構基礎上的。新公共服務的話語背景是建立在民主公民權、協商回話、組織人本、新公共行政等后現代理論基礎之上的。新公共服務在理論基礎、價值選擇、政府責任、公民精神方面不僅可以彌補和糾正新公共管理的偏頗,并可以替代新公共管理成為公共管理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Hood·Christopher·The‘New Public Management’in the Eighties·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20 (2-3): 93-109·

[2][美]戴維·奧斯本,特德·蓋布勒·改革政府:企業精神如何改革著公營部門[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6.

[3][美]珍妮特·V·登哈特,羅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4][澳]歐文·休斯·公共管理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1.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行政學院)

公共場所管理條例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闡述了公共管理下職業教育在新時期區域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即其傳播知識、培養人才、推廣科學技術等均圍繞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展開。強調了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密切相關,要不斷加大對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投入,確保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必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為高等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而高等職業教育則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高等職業教育在許多地方尚未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它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優勢作用也未得到很好的發揮。

新公共管理環境下我國應建立具有多層次內涵的服務型政府,這應該是政府實行高等職業院校管理職能轉化的首要目標。實踐證明,加強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關系著一個地區勞動力就業和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關系著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和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具體體現。

公共管理下高等職業教育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高等職業教育是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人力資源開發和拓寬就業渠道,促進勞動就業和再就業的重要舉措。作為地方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其自身的發展與地方經濟有著密切的關系,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來體現。

新公共管理就是要改革政府管理的體制,通過參與公共管理的主體多元化和公共管理手段的企業化方法,使政府發揮新型、不同和有效的作用,而是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促進者,從而達到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有效性的根本目標,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高級技能人才,實現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大批高級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調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各行各業生產由勞動密集型逐漸向技術密集型轉化,由對熟練勞動者和中初級人才的需求轉化為對中高級人才的需求,這種高素質人力資源,需要通過高等職業教育提供。

2.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區域經濟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我國經濟發展的明顯趨勢不再是區域之間經濟發展規模及數量的競爭,而是發展水平和質量的競爭,決定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最關鍵的因素是勞動者的素質和能力。提高勞動者素質是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特別是作為區域經濟,隨著經濟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與升級,高新技術的運用與推廣,產品質量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都需要高素質勞動力作為基礎支撐。通過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在人才的素質要求和能力結構方面能夠實現與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對接,為經濟發展培養具有各種能力和素質的高技能人才。因此,當務之急是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盡快培養一批實用型人才,以此帶動勞動者素質與能力的提升。

3.培養市場短缺人才,加速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綜觀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態勢,應用型人才的短缺制約著一些企業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由于人才培養的職業定向性、市場針對性以及價值功能的高效性,能較好地緩解這一矛盾。從本質上講,高等職業教育是一種面向市場、面向社會的教育,也就是其專業設置、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都要以市場需要為目標,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高等職業教育就應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高職院校具有一批科學技術人才和較為先進的實驗設備,是一個能參與技術創新、技術交流、技術轉化和技術貿易的基地,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發明創造、先進工藝、先進技術通過技術市場轉化為生產力,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可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科技需要,調整自己的科技方向和科研計劃,使其更符合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新公共管理下實現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為經濟建設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牽動經濟全局的先導性事業和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重要公益性事業。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抓住“進口”“出口”2個關鍵,夯實教育教學管理這個基礎,面向市場辦學,實現由學歷教育向終身教育和技能培訓的轉變,將為當地經濟發展培養人才轉變成為將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培養一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專業技術人才,為加快推進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1.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健全保障機制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全國獨立設置高職院校1 215所;招生人數達313.4萬人,與本科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在校生964.8萬人,高等職業教育成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的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對于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與此同時,經費投入的不足日益成為制約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相比于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偏重于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需要配備更多更新的實訓設備,因此往往需要更大的投入。因此,必須在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中,加大對高等職業教育科研工作的經費投入,確保在經費投入、外部環境、整體地位方面使高等職業教育等同于甚至優于普通教育。

2.改革專業設置,建立市場機制

新公共管理環境下對高等職業院校進行管理,就是要政府轉變職能。要讓高職院校享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真正成為能按市場規則運作,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如專業設置權。應當允許高職院校自主設置專業,能根據社會、人才市場的實際需要自主設置適銷對路的專業,增強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功能。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要根據區域經濟建設對實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職業崗位需要進行調整。專業設置要適度超前,要根據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充分注意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產生,對未來人才的需求進行科學預測,適時開設新專業。

對已開設的專業,要及時更新和補充有關知識技能,對預計數年后可能被淘汰的專業要及時停辦。專業設置一定要立足地方,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高職院校的專業應圍繞當地產業發展需要進行設置和調整,必須仔細地考察當地經濟形勢,努力把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及科研活動緊密聯系當地產業、企業的現狀和發展要求,加強與企業的交流與合作,推動經濟發展。

3.改革教學方法,建立實訓基地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制定職業學?;巨k學標準。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和實訓基地建設,提升職業教育基礎能力”,“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勵行業組織、企業舉辦職業學校,鼓勵委托職業學校進行職工培訓。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和教師實踐,鼓勵企業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高職教育要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實踐操作的講解指導,增大實踐性環節所占課時的比例,加強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要強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在充分利用現有職業教育資源的基礎上,統籌規劃,加大地方財政扶助力度,重點建設共享、共用的開放型實習實訓基地。

4.開拓市場,擴大辦學規模

市場經濟條件下,高職院校想要很好地生存發展必須有強大的集聚力,即盡快提升學院吸納各種資源用于辦學的能力或效應。要按照“產學結合”的理念、“校企合作”的思路,不斷創新辦學模式,著力打造品牌專業,迅速提高辦學聲譽并產生強大的集聚效應。衡量高職院校辦學成功與否的標志在于其輻射力,也就是要增強其服務社會、推動乃至拉動經濟發展的能力或效應。

5.加強統籌,促進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是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人力資源開發和拓寬就業渠道、促進勞動就業和再就業的重要舉措,其最終目的是服務經濟、服務社會。我國《高等教育法》第5條規定,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必須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求在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進行辦學。這種表述客觀上對人們的心理造成了影響,認為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規劃由政府負責,政府是唯一的投資人。作為政府的管理對象,高等教育行業應當無條件地服從政府的安排。在這種態勢下,高等教育體制陷入僵局,而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高等教育體制創新勢在必行。新公共管理主張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應該是制定政策而不是執行政策,政府只起掌舵作用而不是劃槳作用。

具體來說,政府的主要管理職能是制定和監督實施法規、政策,檢查督促高職院校依法辦學,保證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通過規劃、撥款、評估和信息發布等手段,為高職院校的發展提供必要的引導、指導和服務。高職院校要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因地制宜,采取有力措施,提升職業教育對促進城鄉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勞動就業和再就業以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作用,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要以就業為導向進行培養模式、學制、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把用人單位的滿意度作為衡量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

結語

新公共管理思想對我國政府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新公共管理運用于高等職業教育管理中,將會使得高等職業教育管理更好也更加有效,可加強高等職業教育與生產、科研和社會其他各方面的聯系,使高職院校逐步具有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積極性和能力。

公共場所管理條例范文第4篇

關鍵詞:公共沖突管理;政府責任;行政問責機制;有效管理

文獻標志碼:A

根據烏爾里希·貝克(Ulrich Beck)的風險社會理論,當前人類社會正處在從古典工業社會向風險社會的轉型過程中。在這一變遷過程中,中國也正在進入風險社會甚至高風險社會,加之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利益的分化、組合導致彼此間摩擦、分歧、糾紛不斷增多。公共沖突的大量存在成為當前我國公共管理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公共利益和公權力的代表,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體。公共沖突管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無論是公共沖突的預警、處理與化解,還是沖突化解后經驗與教訓的總結,都迫切需要政府責任機制的不斷發展、健全和完善,這也是責任型政府構建的應有之義。從世界范圍看,應對公共沖突或危機的能力業已成為衡量政府管理水平和領導治理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但從目前我國的公共沖突管理實踐來看,政府責任的缺失使得對公共沖突管理基本處于“責任懸浮”與“效果淺表”狀態,因此,探討完善公共沖突政府責任機制的建構路徑,是創新社會管理、構建良序社會的重要任務。

一、公共沖突管理與政府責任的內涵分析

1 公共沖突管理的內涵。公共沖突,就是事關公共利益的沖突,其引發事項或者本身就是公共事項,或者不是公共事項,但其發展影響了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福利等公共利益。[1]公共沖突具有復雜性、突發性、群體性、不確定性和擴散性等特征。沖突本身無所謂好壞,但對公共沖突的認識、所持態度及應對方式,會對公共沖突的作用產生深刻影響。公共沖突管理,指在公共沖突發生前、中、后期,政府及政府外多元管理主體,在科學的公共管理理念指導下,通過監測、預警、預防、化解、轉化、評估、恢復、經驗總結等系列措施,盡最大努力防止和減輕公共沖突對社會造成損失的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這個過程包含沖突前預知,沖突中的協調、資源調配及化解方法實施,沖突后的有效性評估及經驗總結等??梢哉f,此過程也內隱一般管理所具有的計劃、組織、協調、領導和控制過程。其實質就是辯證認識公共沖突,充分利用和積極引導公共沖突的正向功能,努力遏制和轉化公共沖突的負向功能;目的在于控制公共沖突升級,有效預防和化解公共沖突,避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侵犯,構建良好的公共秩序,實現社會的正常運轉和穩定發展。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政府不是公共沖突管理的唯一管理主體,其他社會組織等機構也可以在公共沖突管理中起重要的作用。

2 政府責任的內涵。“政府”一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政府等同于國家,包括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狹義上的政府僅指行政機關。[2]本文“政府責任”中的政府主要是指狹義上的政府。公共沖突管理中政府并非唯一主體,但作為公權力的代表者和掌控者,政府在公共沖突管理中發揮主導作用,其作用范圍涉及到其權力所能指向的各個角落。在公共沖突管理過程中,政府責任主要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對公共沖突管理所應履行的政治、經濟、法律、道德等職責以及未能有效履責所應承擔的后果,即既要切實履行好應擔責任,也要對失職后果承擔責任。其實質就是在整個公共沖突管理過程中,政府的應盡之責及對瀆職失職行為所承擔的后果。概括起來講,即一是對公共沖突的化解負責;二是對公共沖突造成的后果負責。正如阿爾蒙德所言:“維護秩序和……安全……,幾乎成為政治組織和政治活動的普遍目標,它無疑是政治體系和政治活動所提供的主要價值之一。”[3]

二、公共沖突管理中政府責任的缺失及其肇因探究

1 公共沖突管理意識淡薄。觀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意義上,觀念決定成敗得失。具備沖突管理意識是公共沖突管理的起點和前提。沖突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沖突事件的麻木不仁和束手無策。正如阿倫·愛德華·巴斯基(Allan Edward Barsky)所說:“沖突本身無所謂好壞。但我們處理的方式決定了它是具有建設性還是破壞性。”[4]長期以來,我國基本保持著和平穩定的發展勢頭,加上政府績效評估的異化現象嚴重,促使政府部門主要追求經濟建設和發展,社會管理創新滯后,從而嚴重缺乏危機意識和沖突意識,對潛在的和已暴露的公共沖突普遍缺乏警覺性和應變力,致使沖突不能得到妥善處理,進而惡化升級。

2 信息溝通渠道不暢通。信息不準確、不及時、不全面是公共沖突管理決策過程中政府面臨的首要困境。當前,我國政府信息系統不完善,信息收集渠道過窄,信息發布不力,政府部門間信息交流嚴重不足;同時,在現行行政管理體制下,政府各部門職責劃分不明確,權力、責任的條塊分割、部門封鎖,使得溝通存在比較嚴重的障礙,而信息分散和部門壟斷,導致信息無法在沖突爆發時迅速匯集、綜合研判,延誤沖突化解的時機。同時,由于信息溝通不暢,導致政府公信力下降,“老百姓對政府有偏見,政府發布信息的真實性受質疑”,進而發展到“公眾抱持的刻板成見使政府面臨著沉重的表達無奈”。[5]

3 公共沖突管理制度供給不足。制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為人們的行為提供合理的預期。制度建設是公共沖突管理中非常關鍵的一環。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之一,就是他們有比較健全的公共沖突管理制度框架,如美國的《聯邦應急計劃》等。而我國在公共沖突管理的制度建設方面則相對滯后,常健等將我國公共沖突管理制度供給不足歸結為四個方面:制度缺位、制度管轄面不足、制度權威等級低及制度本身精細程度低等。[6]而且,目前制定的大部分相關法律制度,也是單行法、部門法居多,政府人員在處理公共沖突時仍然習慣于運用人治方式,相對忽視了法治方式,面對公共沖突,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利用法律制度規范努力化解沖突,而是武斷對沖突事件進行超前定性,或是“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挑唆煽動”,或是“有黑惡勢力操縱”,甚而將公安等推向一線,采取高壓手段解決問題,不利于公共沖突的妥善化解。

4 官員責任問責不到位。中國傳統的“官本位”思想和目前政府部門單一向上的責任導向,使得一些政府部門官員把自己視作管理者,把民眾視為被管理者,只向上級領導負責,缺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對人民負責的意識和權力與責任對等的意識,經常推卸責任,欺上瞞下,致使問責不到位,即便是對責任官員做出了處理,經常是久拖不決,甚至最后不了了之。而公共沖突管理,是一種專業性、政策性較強的綜合性工程,往往牽涉部門較多,存在普遍的相互推諉和“搭便車”現象,現行問責又偏向于行政性問責,缺少程序性問責,偏重于同體問責,而異體問責欠缺,出現了很多“問責秀”“假問責”“情緒問責”等現象,問責結果難以服眾,極易使問責制異化為一種擺設。[7]

5對公共沖突管理機構與戰略規劃重視不夠。公共沖突發生時,常設機構有利于政府做出迅速正確的反應。如英國成立了國內緊急狀態秘書處、俄羅斯有聯邦安全會議和緊急事務部、美國有聯邦緊急事態管理局等。因此,應該將懂得沖突管理的人員組成專業機構形成常設,加強訓練,積累經驗。我國現有的政府管理體系中,既缺乏專門機構和健全的管理體系,又缺少具有專業素養的人員和良好的沖突管理運行機制,對于公共沖突的處理經常是臨時成立領導小組或指揮部,選派得力但并不一定專業的政府行政人員,沖突事項解決過后又撤銷解散,管理協調工作繁重,效果也不理想。公共沖突管理是一個跨行業、跨領域的綜合系統管理工程,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需要立足長遠,建立長期的公共沖突管理戰略規劃,盡可能把握沖突管理的主動權。2003年非典之后,我國才有意識建立了針對突發事件的法規預案以及相關管理機構,如國務院辦公廳設國務院應急管理辦公室,其下屬50多個有關部門分屬負責相關類別的突發公共事件??梢钥闯?,設置仍偏重于應急,而非常態化、系統化。

三、公共沖突管理中政府責任機制的建構路向

公共沖突既有“破壞性”又有“建設性”的雙重性決定了一定程度的沖突往往是促進社會變革的推動因素。政府應該不斷強化和全面履行自身責任,建立健全公共沖突管理責任體系和管理機制,提高預防和處置公共沖突的能力,充分利用沖突的積極影響,限制沖突的消極影響,激發社會活力,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

1 構建預警和防范機制。公共沖突的發生具有突發性特征,但并非不能預警和防范。張國慶在分析危機處理時指出,“盡管危機發展可能會有一個完整的發展周期,但只要處理得當,就可以在危機的初期,不經成長及成熟階段,就可以消除危機,而并不一定要等到危機爆發后才著手進行。”[8]公共沖突盡管具有突發性等特征,但與危機相似,也有發生、發展、升級、化解等階段和周期。從這個意義上講,公共沖突的發生也存在一定的醞釀和發酵過程。因此,在公共沖突的管理過程中,強化預警和防范意識,構建完善的預警防范機制,對最大程度減少公共沖突的發生及可能帶來的損失具有根本性意義。具體來講,一要從技術和制度設計上,加強制度建設,鼓勵技術創新,做好沖突管理技術和設施的配套完善,積極建立科學有效的預警系統,強化沖突信號探測,徹底消滅預警盲區,提升政府的預警和防范效能。二要建立不同意見的表達機制和對立觀點的交流機制,使得不同意見和分歧得到及時的表達和疏泄,防止不滿情緒的積累和沖突能量的集聚。三是針對城市拆遷、醫患關系、社保醫保改革等易發頻發公共沖突的領域,加強輿情搜集、分析、研判和疏導,將沖突化解于萌芽狀態或無形之中。同時,要積極普及培育公共沖突預防意識,要承認公共沖突存在并能夠預警。在這方面,米特諾夫等認為,“主要的敵人和需要克服的障礙是否認”。[9]因此,在努力把握當代中國沖突事件發生的規律和特點的前提下,不僅針對政府部門管理人員,還要向全社會進行沖突預防意識的普及培育,一方面要增強公眾平時的警惕性,不因否認而錯失預警良機;另一方面也要增強公眾在危機發生時的快速反應意識,提高公眾的沖突承受能力,營造濃厚的公共沖突預防氛圍。

2 建立完善的沖突管理制度體系。杰克·奈特認為,制度提供的信息有助于行為人制定預期。[10]現代社會的制度化、規范化趨勢要求,無論是常態或是非常態下,作為社會制度的供給主體,政府必須從制度的角度反思公共治理,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和規范,實現公共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高效化,這是責任政府的重要表現。建立完善的公共沖突管理制度體系,就是為公共沖突管理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礎和制度安排,明確各管理主體在公共沖突管理中的職責和權利以及在沖突狀態下的行為準則。這也是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之一。我國目前已經頒布了部分應急管理制度法規,但總體來看,公共沖突制度供給嚴重不足,制度間銜接存在縫隙,難以有效統一,且措施規定不明晰,特別是一些必要的行政程序缺乏,雖然為化解公共沖突提供了相應的“彈性”空間,卻很容易為政府隨意擴大行政權力或不作為留下法律上的漏洞。因此,亟需政府建立信息暢通、反應敏捷、指揮有力、責任明確的公共沖突管理制度體系,通過審查修改已有制度,加強空白領域制度制定,構建完善、協調、縱橫交錯的多層次、多范圍的公共沖突管理制度體系。同時,加強制度的執行力度,用制度保證公共沖突管理的效果,提高公共沖突管理的制度化及規范性。

3 建立暢通的信息發布機制。知情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因此,信息是一切公共事務管理因而也是公共沖突管理的基礎性要素。高績效組織在情況發生變化時,能夠靈活迅速地調整以適應新形勢,并且能保持利益共享者之間進行公開的建設性的信息交流。[11]在發生公共沖突事項時,信息閉塞會導致沖突的失控和無畏的恐慌。而在新媒體發展形勢下,信息“轟炸”或謠言蔓延更可能誤導輿論走向,甚至誘發群體性情緒焦慮和緊張,形成強大的集體無理性,進而促發群氓式“集合行為”等非常態社會集聚現象。政府部門應該建立暢通的信息發布機制和信息共享平臺,及時搜集匯集信息,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及時客觀公開信息,讓公眾能夠迅速掌握、了解真實情況,提高公眾對沖突的心理承受力,增強各管理主體控制沖突的能力和信心,政府必須致力于整合沖突信息,建立公共沖突管理主體的交流平臺,在沖突事項發生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沖突事項信息溝通與發布渠道的暢通,避免小道消息的大肆傳播擴散,增強整個社會戰勝沖突的信心,塑造政府負責、透明、誠信的良好形象。

4 重視異體問責、事前問責機制的落實。公共沖突事項的發生及其不良影響的擴散蔓延,很多時候是由于官員玩忽職守、行政腐敗、制度漏洞等復雜的原因造成的。政府管理者應該審慎甄別厘清公共沖突事項的性質和責任,提出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啟動政治問責機制,使官員產生政治壓力和制約,從而盡職盡責。政治問責包括同體問責和異體問責。所謂同體問責是指執政黨內部對其黨員領導干部的問責,或者行政系統對其行政官員的問責。[12]而執政黨對政府及其領導的問責,從各級政府領導基本由執政黨推薦而產生這一機制來分析,性質上亦屬同體問責。所謂異體問責制主要是指涉憲主體(政黨、政府、立法代議機關、司法機關、民眾)之間的問責制,[13]其核心是民意機關的問責。當前我國的政治問責主要是同體問責,存在問而不責或重問輕責傾向,而且離開異體問責的問責制是蒼白無力的,要通過加強媒體的輿論監督、建立公益訴訟制度、充分調動民眾監督的積極性等措施構建多層次、多體系的異體問責機制,真正實現問責到位,以強化政府的公信力,維護法律的尊嚴和責任政府的良好形象。同時,目前的官員問責制主要側重于事后之責,而非事前之責。從事后問責到事前問責,是公共沖突管理的內在要求。要增強事前監管的力度和效果,從事后問責轉為事前問責,到問政策之責、制度之責、結構之責,以問責減少隨意行政、人治行政及惡性行政,提升公共沖突管理效果。

5 建立公共沖突管理的組織保障機制。一是設立常設性沖突管理機構。建立起具有“集體協商、共同決策、綜合協調、職責明確、分工清晰”的常設性公共沖突管理機構,定期組織有經驗的專家和政府官員對各類公共沖突進行綜合分析,總結經驗得失,制定符合實情的公共沖突管理戰略規劃,注重協調各地區、各部門以及各級政府之間的工作,加強他們的協同治理和整體聯動能力。二是建立分權式的組織結構。面對越來越多的決策,分權式組織結構可以在政府面臨繁多決策時減輕負擔,有利于信息的收集與傳遞,提高公共沖突的預警和防范效率。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政府自身自上而下的行政組織系統,設置專職專業人員負責各種與沖突有關的信息的收集、加工、分析和傳播;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吸收各類社會組織尤其是基層自治組織(包括村民委員會和社區)的參與。通過這兩方面的結合,形成一個上下聯動、內外協調的危機應對組織網絡。[14]

四、正確處理公共沖突管理中的三對關系

1信息公開與輿論導向的關系。信息對稱是責任政府公共沖突治理的應有之義。信息,可以及時消除某一事項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其意義和價值人們已形成共識,公共管理中信息的價值更是如此。在現代社會,由于媒體種類繁多,加之新媒體、自媒體、私媒體的出現,信息發布源流空前增多。作為社會的“第四權力”或社會的“守望者”,媒體憑借其獨特的角色,已成為監督政府、引導輿論、穩定社會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值得強調的是,媒體所發布的信息在為公眾消除不確定性因素、為公共沖突管理者提供暢通的溝通渠道和對話助手的同時,也可能因傳播失真或信息虛假而成為誤導公眾、阻礙正確決策的推手,導致誤解滋生,謠言橫行。此外,“任何國家和組織都不存在完全意義上的信息公開”,[15]信息完全公開反而有可能無助于公共沖突的良好處理。

公共沖突事項中,人們面對突發事件往往會比平日更強烈地信任、依賴和追隨媒體。尤其在我國當前政府公信力不高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因此,在公共沖突事件中,作為公共管理部門,及時、準確地發布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封閉信息會使公眾被迫聽信、接受虛假信息,進而嚴重影響沖突事件的處理;而發布虛假信息將使政府公信力進一步降低,更加失信于民眾,加劇公共沖突的復雜程度。由此,在公共沖突管理過程中,政府應妥善把握好信息公開與輿論導向的走勢,既要切實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充分利用各類媒體及時、準確公開信息,合理引導輿論導向,又要充分考慮完全信息狀態下公眾的社會責任負載能力,在利用信息引導公眾理性行為的同時,要避免引起社會恐慌和混亂。

2政府主導與公眾參與的關系。政府是公權力的掌握者,這就決定了政府具有其他任何正式社會組織或非正式社會組織所不具有的行動能力,包括資源調動能力、協商溝通能力等等,這也是政府成為公共沖突管理的核心主體的原因。但“政府決策總是在有效信息不全、專業知識不足的情況下,少數人決定多數人甚至外行決定內行事情的政府活動”,[16]而公共沖突自身的復雜性和維護社會穩定的迫切性,若缺少了公眾的參與,沖突很難得到及時有效的化解處理,政府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而且公共沖突不僅僅是對政府治理能力的挑戰,也是對社會整體能力的考驗,沖突最終能否有效化解,還需要公眾的積極參與和主動配合。

因此,在政府主導的情境下,還要積極鼓勵公眾介入公共沖突的管理,形成公眾與政府的通力協作。這就需要加強公眾公共精神培育,激發公眾積極參與的激情與熱情。一方面,要積極培育現代公共文化,激發公民的主體意識、自主意識和權利觀念,不斷提升公眾的文化素養和社會責任承載能力;另一方面,要通過廣泛建立公民參與的渠道和平臺,健全公民參與的制度機制,擴大公民參與,增進社會認同、社會合作,不僅有助于化解公共沖突,而且有利于實現政府與公民之間的互信合作。[17]通過建立政府與公眾之間合作性公共沖突管理機制,不僅可以讓公眾積極主動配合政府的行動,緩解公共沖突管理過程中的各方利益矛盾,提高公共沖突的化解效果,也能增進政府與公眾的信任關系,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政府形象。

3“硬件”建設與“軟件”保障的關系。公共沖突具有突發性、破壞性、不確定性等特征,在公共沖突處理中,完善的“硬件”建設和合理的“軟件”保障必不可少。作為公共沖突管理的“硬件”要素,既包括各種沖突處理的基礎性設施建設、專門的沖突資金儲備,同時也包括各類專業人員的培養以及各種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盡管綜合國力的強弱將在公共沖突事件中決定沖突處理的速度、進程和質量,但不能把經濟條件不允許作為忽視公共沖突硬件應急設施建設的理由。而合理的公共沖突“軟件”保障主要指各種制度安排,包括靈活的沖突預警機制、快速的沖突反應機制、嚴密的沖突控制機制、妥善的沖突善后處理機制及科學的沖突評估機制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并準備多種備選方案,為處理沖突事件留出足夠的彈性空間。[18]但就目前我國的公共沖突管理實踐而言,由于管理者對公共沖突缺乏自覺意識和防范意識,“硬件”建設不足和“軟件”保障不力的現象同時存在。國外的公共沖突管理實踐證明,完善的公共沖突“硬件”建設和充足的“軟件”保障不僅能為有效處理公共沖突提供有力的條件支持,同時,也將為公共沖突處理的有序化進行提供社會心理上、公眾輿論上的牢固保障,從而利于穩定社會秩序。因此,我們需要“兩手抓”,既重視公共沖突的“硬件”建設,又重視公共沖突的“軟件”保障,調動一切潛在的社會資源,共同為公共沖突的有效管理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常健. 公共沖突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3.

[2]朱光磊.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48.

[3]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曹沛霖,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459.

[4]Allan Edward Barsky.Conflict Resolution for the Helping Professions[M].Brooks/Cole, Thomson Learning, 2000∶2.

[5]胡百精.中國危機管理報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43.

[6]常健,田嵐潔.公共領域沖突管理的制度建設[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5).

[7]陳世瑞.公共危機管理中的溝通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46.

[8]張國慶.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26.

[9]尹恩·I·米特諾夫,格斯·阿納戈諾斯.危機:防范與對策[M].燕清聯合傳媒管理咨詢中心,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6.

[10]杰克·奈特.制度與社會沖突[M].周偉林,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8.

[11]馬克·G·波波維奇. 創建高績效政府組織[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1620.

[12]杜建剛.走向政治問責[J].決策與信息,2003,(9).

[13]丁長琴.我國行政異體問責的現狀及制度重構[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2,(1).

[14]郭銳.對當前我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責任的探析[D].河南大學,2008∶38.

[15]蔡志強.社會危機治理:價值變遷與治理成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01.

[16]錢亞梅.風險社會的責任分配初探[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62

[17]王玉良.缺失與建構:公共沖突治理視域下的政府信任探析[J].中國行政管理,2005,(1).

[18]杜寶貴,張韜.正確認識公共危機管理中的幾個關系[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

【責任編輯:閆生金】

公共場所管理條例范文第5篇

【摘要】近些年來,公共事業管理本科專業呈快速發展的趨勢。但是,該專業大量畢業生并未進入公共事業專業領域就業,這無疑給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咸寧學院,在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建設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建立了“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并力求該模式實現動態的發展、完善。

【關鍵詞】咸寧學院;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動態“三位一體”培養模式

上一篇:公安機關督察條例下一篇: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

91尤物免费视频-97这里有精品视频-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国产91精品老熟女泄火